AI和工厂相互理解的第一把钥匙

AI和工厂相互理解的第一把钥匙
2021年12月31日 17:29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AI落地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不能向下生长和产业共振的AI,不是好AI

  财经十一人

  文|施然

  冬月,凌晨。外面滴水成冰,钢铁工人刘心却是暴汗如雨。

  他推开车间的铁门,一道匕首般的寒风,迅速在他湿热的睫毛上化成了霜。

  高温,是高炉上日复一日的工作底色。北上广白领习惯26度的办公室恒温,在一个钢铁车间里,刘心的工作环境可能高达62度。钢铁的生产昼夜不停,作为质检员,刘心的生活也因此变成了“三班倒”,白班后再连着两个夜班。

  在车间里工作几十年,刘心三分之二日子都在值夜班。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在单调沉默的质检动作里,他逐渐老去。

  在制造业中,质检工人是一个特殊人群。他们的存在很重要,为产品质量守最后一道关,但他们又显得不太重要。长期从事的工作含金量不高,熟练工种,上升空间几乎没有,消耗青春消耗身体。

  一个制造业公司老板对我们说,“我最重视的是设备维护人员和新产品开发人员(兼工艺员),其他人无所谓,走了马上可以换新的。”

  另一个装备制造工厂的高层说,“我一直感觉不到质检人员在发挥什么作用,除了对车间有点恐吓作用。”他说,“在像金子一样珍贵的年纪里,年轻人应该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这件事情可以用机器来代替。”

  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件事情不是不可以,并且正在变成现实。而且,绝不仅仅是质检环节。

  价值

  眼睛针锥般的痛感时不时出现,这是在恒逸集团下属工厂的质检工人王礼娜心头的困扰。

  作为全球最大化纤生产商之一,恒逸集团的质检工人,王礼娜的工作内容就是拿着强光手电筒去检查产品,每天,她需要在强光下工作八个小时,人工检查2500件化纤产品。当遇到有问题的产品时,她还需要手动把它抱下来,每个产品重达15公斤。

  过去,工人手拿强光手电筒用肉眼去检查产品,对视力容易造成损伤

  王礼娜从事质检工作的年头比刘心短,但做这行也有15年了,视力和体力衰退的隐忧正在像滚雪球般变大。

  质检的效率与准确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随着工人逐渐老去,一定有一天,他们会不再能胜任从前轻而易举的岗位。这曾经似乎是刘心和王礼娜的宿命。

  幸运的是,他们的命运突然发生了改变。

  人工智能撬开了一丝转机。今年夏天,恒逸集团和百度智能云合作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在浙江临江工业园落地,对王礼娜来说,从此,她的工作变成了坐在流水线旁,看着自己面前被认定为“异常”的产品,再进行一轮人工复检即可。查实异常的,送到异常产品区;被机器误检的,一按按钮,产品直接在流水线上被送到包装车间。

  如今,有了智能质检设备,原来的普检变成了机器筛查后的复检

  而对刘心来说,只需要一套和生产体系搭配的摄像头,就把他从火烤的环境里解脱出来——他们依旧身处这套运转精密的生产体系之中,却不再需要将自己的健康和意志耦合于沉重的劳动。

  拓展智能时代人的生存空间,乃至人的价值,这便是产业智能化最朴素的作用。

  “真正到企业里,我们才发现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变革不是用AI推动数字化转型(就结束了),这个过程影响长远。”百度副总裁李硕对我们说。他说,“AI+工业”不仅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制造业核心能力,人才资源跃升。

  长期以来,中国的工业发展底层技术不足,生产优化往往建立在对人的效率的极致利用之上,然而,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今天已经难以为继,年轻人普遍不愿接受,也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一个隐藏的矛盾是,当工人有机会从传统的工作中脱身出来,他们的职业要求和走向又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是会寻求新的职业,还是会留下来把他们的经验用于人工智能数据的标注和模型训练,又投入到人工智能的未来里?

  此时,如果用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当产业智能化已经是各行各业的共识。什么样的路径,适合转型看似最沉重的工业赛道?当人与技术、技术与工业、工业与人的关系发生变革,我们要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

  路径

  整个2021年,李硕去了100多家工厂;天南地北,他对工业也有了新的理解,“工业生产讲求实事求是,成效为先。”

  这与消费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消费互联网重模式创新,不需要重资产投入和自主技术研发,裹挟流量和资本,就可以星火燎原。

  但是,工业的底色就是慢和磨,这让工业赛道并不受资本追捧,更加无从去吸引人才和高速发展。

  然而,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这是一个艰难但是必须去做的事。

  2012年,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破产。在“胶卷时代”,柯达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二,但是,当数码技术来临,柯达转型迟缓,骤然倒下。“柯达时刻”从此用来比喻“颠覆性死亡”。

  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时,“柯达时刻”的阴云笼罩着传统的工业企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也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工业已经发生过三次转变浪潮:第一次数字化制造浪潮从上世纪中叶持续至90年代中期,以计算、通讯和控制应用为主要特征;第二次网络化制造浪潮从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至今,特征是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应用。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机器视觉等技术高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制造领域,先进制造,开始步入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

  这也意味着,当下AI公司进入工业赛道,如顺流入海。就算大海并非只意味着机遇,还有未知和危险。

  距离北京2100公里的贵阳,李硕跑了三趟。

  对工业数字化转型落地,规模越大、网络效应越明显,越有机会形成群居效应。贵阳,这座云贵高原上的省会,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不含直辖市和港澳台)中GDP总量排名第19(2020年数据),工业基础薄弱,企业的离散程度也高。

  李硕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去到当地一家企业调研时,团队已经为这家企业实施了部分数字化项目,然而,生产负责人在向他展示生产数据时忽然发现没有网络了。

  工人们似乎有些不知所措,李硕却认为,他才是那个应该抱歉的人,“这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如果真正解决了生产中工人的痛点,他们就会天天使用,怎么还会发生忘记安装网络的事?”数字化的进程,不应该仅停留在“生产数据 - 大屏展示”这个浅显的阶段。随后的一个月,百度智能云团队陆续将车间工人的具体作业,MES,质检等环节一一落地,从生产大屏,车间控制中心的显示器,再到工人师傅每天通过手机看到的计件收入。

  当李硕再次“隐身”走进工厂时,他问产线上的工人师傅,“这个扫码枪和上工登陆系统,您会使用吗?”“会的会的,这样我才能看到每天完工的数量”。再后来,这家企业有了专职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管理员,生产负责人每天要整理的一张张纸质单据,变成了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字。

  数字化从抽象的进程,变成了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落地的现实。

  对产业智能化强烈的使命感,贯穿百度智能云进入工业赛道的始终。

  变化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去年十月,百度智能云和贵阳经开区管委会合资组建了百讯智汇公司,这个公司定位工业大数据运营服务商,是目前贵州地区唯一具有软硬一体研发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团队。

  在贵阳经开区,百讯智汇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两步:横向面对工业园做广平台;纵向针对特定行业做深标杆案例。

  14个月的时间里,百讯智汇初步建成了一个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一些数字可以说明其在过去一年里的变化:汇聚了9类应用,12个行业解决方案,形成了15个标杆示范企业,前期调研了735家经开区工业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将每家企业的设备信息,人员信息及信息化程度纳入后台管理,并且和当地企业合作运营了设备维修服务中心、质量检测服务中心、营销推广服务中心、行业知识赋能中心还有安全生产服务中心。

  百讯智汇工业互联网部门总监李应廷认为,百度是数字化原生的企业,有天然的AI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上的优势。具体到产品上,百度一是有来自流量的优势,二是过往打造成熟的大数据产品经验;三是整个百度生态优势。

  李硕说,百度智能云在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知识图谱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是在工业上,AI似乎难以讲出性感的故事。

  李应廷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地有一家叫做劲嘉包装的公司,两年前,还曾因为女工的头发卷入生产线中造成过安全事故。针对具体场景需求,他们为这个包装公司做了三类应用。

  一类是有关安全生产的应用,主要在监控上,结合百度的AI能力,做了一些像工装、工帽,检测烟火、危化品间禁入、电子围栏等算法;

  其次是能耗上,为其做了110多个点位,主要根据生产车间每一台设备用电的情况及整个设备开关机及异常情况,进行在线的检测。此前,企业都是定量用电。针对用电数据,公司没有合理规划,但是实际上,企业消耗不了这么多量的电,每个月节省电费3到5万块钱,全年下来能节省四、五十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点,针对温湿度这一块,对于生产包装的车间,温湿度格外重要。在这里,百讯智汇引入了信息化手段去管控,如自动调节空调温度、自动调节空气湿度。

  在这背后,AI和工业的融合,沉重而又不易。

  早前,企业要数字化转型,即“上云”,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应用部署到云端,如今,“上云”只是第一步,重点是上云之后,如何让业务、流程和应用在云上跑得更快、更好,让业务智能化升级。也就是“云智一体”。

  李硕认为,云智一体在工业领域里应用最有价值之处,便是“我们一开始就奔着提高人家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这是最核心的命题,工业生产有自己的节拍,任何一个技术都不能拖慢节拍,在不拖慢节拍的情况下,如果你能够提升节拍,它对应整个产线的效率就可以有更大的提升。”

  从前是高举高打,如今是先积跬步再谈千里。

  共振

  基于云计算寻求AI落地,并非万能钥匙。

  今天,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正在形成“四朵云”格局,分别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以及百度智能云。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Canalys 发布中国云计算市场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同比增速最快,成为年内唯一实现连续正增长的云厂商。

  另外,根据另一家第三方分析机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分析2021》调研结果显示,45%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2018年-2020年之间收入复合增速高达60%-100%,也就是市场整体处于较快增长状态。但是同时,2020年,65%的重点平台处于基本盈亏平衡或不盈利状态,更多企业仍在探索如何优化业务模式以实现盈利。

  当前,百度智能云也面临着平台产品功能有待提升。垂直领域积累不足与生态伙伴间合作较浅等问题。

  归根结底,AI和行业需要彼此理解。离不开技术、资源和人才上多重融合。如果说工业有自己的节拍,那么,AI和多方力量的加持,应该是同频共振。

  以最简单的视觉识别为例,在消费互联网场景下,视觉识别可以精准到“刷脸支付”,说明技术已然十分成熟,但是,在工业场景下,识别火焰并不需要多么高精的算法,此时真正需要的是在干扰因素下识别——仅仅是一阵风吹过,或是地面有水,火焰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完全不同。

  百度智能云将自己定位为“数字底座,智能引擎,赋能千行百业”,便意味着专注和边界:百度智能云负责提供原生性的科技力量,和生态伙伴在应用层面的合作就变得格外重要。合作也因此被赋予了应有之义:一是必须开放,二是AI能力是底层技术,而百度智能云真正输出的解决方案还包含了对智能化转型的理解,以及能够带动的生态产品。

  12月27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演讲中表示,“人机共生”时代,中国将迎来AI黄金十年。未来十年,AI将显著降低技术门槛,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大底座”。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人工智能平台百度大脑开放能力近1400项。国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汇聚406万开发者、服务15.7万家企事业单位,位居中国深度学习平台综合市场份额第一。

  今年夏天,百度智能云还发布了“开物”工业互联网平台,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为工业企业、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AI+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一位互联网企业高管告诉我们,在当下,科技自立已经有了新的要求。普遍认为,“卡脖子”一般是在传统技术上的“卡脖子”,中国企业遇到“卡脖子”问题时,恰逢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新的技术时代来到。意味着所有国家又在同一起跑线。

  “我们在工业互联网遇到的问题,国外也没有遇到过。”

  解决“卡脖子”,有一个新的解法就是换道,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如果用换道解决“卡脖子”问题,付出的代价会小很多,时间周期也会缩短。

  这是平台型公司的机遇,也意味着必须放弃幻想,向下生长。

  四年前,当百度智能云刚刚决定开始做工业时,只有30号人。当时,李硕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的团队能不能创造价值。他只是宽慰同事们,“这么大一个产业和赛道,我们留一个探索队在这个地方。”

  就是怀抱着这样简单的初心,如今,在重庆的两江新区,苏州的常熟,还有沈阳、泉州、广州,从北到南,百度智能云工业团队一寸寸丈量过中国经济的根基,终点从未改变——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翔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4 沪江材料 870204 18.68
  • 01-04 翱捷科技 688220 164.54
  • 01-04 星辉环材 300834 55.57
  • 12-31 创耀科技 688259 66.6
  • 12-31 天岳先进 688234 82.7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