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以药养医,禁止AI替代医师接诊 互联网诊疗严监管加速行业出清

禁止以药养医,禁止AI替代医师接诊 互联网诊疗严监管加速行业出清
2021年10月28日 20:39 每日经济新闻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禁止以药养医,禁止AI替代医师接诊 互联网诊疗严监管加速行业出清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陈俊杰    

  互联网诊疗监管的“靴子”落地。

  10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意见稿》),内容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意见稿》中,以药养医、AI技术代替医师接诊等现象被明令禁止。

  2020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再度进入爆发阶段。启信宝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互联网医疗”相关属性企业共50万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注册1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115.4%。但同时,盈利难、政策形势不明朗等也长期困扰互联网医疗企业。

  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对记者表示,监管细则的推出将让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机构有据可依,进一步助推行业规范化发展。

  避免互联网医院作为处方药“营销平台”

  此次,《意见稿》对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人员、业务、质量安全监管等都作出了细致规定。

  记者注意到,《意见稿》释放了一个最为明确的信号——互联网诊疗要最大程度与实体诊疗“同质”、“同监管”,让互联网诊疗进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针对医疗机构监管,《意见稿》提出,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辖区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实现实时监管等。这意味着地方互联网医疗机构均将纳入地方卫生健康部门的监管范畴。

  对于人员监管,《意见稿》明确指出,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记者注意到,此前有不少互联网诊疗平台将AI技术手段作为服务亮点,而监管细则正式出台后,AI技术代替医师接诊将被明确禁止。

  对于业务监管,《意见稿》规定,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病历信息,应当与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共享,由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质控;医疗机构电子处方、处方审核记录、处方点评记录应当可追溯,并向省级监管平台开放数据接口;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

  这一系列规定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将联网诊疗将与药品销售行为相“隔离”,避免互联网诊疗平台成为处方药营销工具,同时规避“以药养医”的现象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下主要依靠药品销售实现营收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而言,这一规定也将对市场上部分处方药外流、DTP药房(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的药房)等业务形成挑战。

  记者注意到,已经实现盈利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主要的收入来源即医药电商。其中阿里健康在2020年实现利润3.43亿元。医药电商业务收入达到15.18亿元,同比增长超6成;以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同比增速达86.1%,药品收入占比提升至64.8%。

  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实现净利润6.67亿元。其中,京东大药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达117.62亿元,同比增长52.9%,约占京东健康整体营收的87%。

  可以说,目前将商业模式跑通,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主要依靠“卖药”实现营收及利润。如何将诊疗服务变现,还是众多互联网平台面临的一大难题。

  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份监管细则将是行业发展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对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人员、业务等具体监管内容做了规定,同时新增明确复诊凭证、加强与省级监管平台对接后的数据传输、强制年检等重要要求,未来这些细则的推出将让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机构有据可依,进一步助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三大上市互联网医疗平台年内股价均“腰斩”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药等相关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叠加疫情的爆发,促进了互联网诊疗的快速发展。启信宝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互联网医疗”相关属性企业共50万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注册1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115.4%。

  具体到互联网医院,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的互联网医院还只有100多家,而到了2020年底,已发展至超1000家。2021年上半年,就新增了约500家互联网医院,目前总计数量约1600余家。

  但急剧增长的互联网医院,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健康界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医院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即使实现盈利,超过70%的互联网医院盈利收入也不超过500万元,盈利能力有限。

  今年10月,平安好医生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就在投资者开放日活动上坦言,传统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已难寻赢利点,并提出平安好医生也将转型——聚焦B端客户,在医疗商业保险上与母公司平安集团协同。

  虽然看上去已经是行业内体量较大的企业,但平安好医生与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并未摆脱亏损。其2020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净亏损9.49亿元。

  而此前谋求港股上市的微医自称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但2020年,其净亏损额达19.14亿元,同比仅小幅收窄1.19%。

  加上2018年、2019年亏损的40.5亿和19.4亿,微医三年亏损总计79亿元。除去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等因素的影响,调整后微医近三年的亏损分别为4.1亿、7.6亿和8.7亿,累计20.4亿元。

  如前文所言,已经实现盈利的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医药电商业务。且其背后阿里系和京东系带来的流量、用户、获客成本优势均是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而平安好医生的转向,也是寻求平安集团的金融及保险优势。

  但对于大量单独存在的互联网医院而言,并没有背后的大树可以依托。另一方面,市场化的互联网医院还面临着来自公立医院自建互联网平台的竞争。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中国目前的1600多家互联网医院中,今年上半年新建的500多家互联网医院中,绝大多数由公立医院投建。

  一位熟悉处方外流业务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线下医院自建的互联网平台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可以跟本院的HIS打通,患者数据可以流转,医生问诊可查询患者在线下就诊时的数据或检查结果;二是线下医院本来就是天然的获客场所,这部分可以说是医院的自带流量,是纯粹的线上平台无法实现的;其三是部分医院的互联网平台可使用医保支付,医保支付可以说是线上诊疗的一把衡量标尺,而以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医院在打通医保支付方面处于劣势。

  难以跑通的商业模式,是当前互联网医疗平台存在的一大痛点。而面对漫长且巨大的投入,资本的态度也有所变化。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从今年初到10月28日收盘,京东健康的股价跌幅约为51.47%,阿里健康的跌幅约为52.96%,平安好医生的跌幅约为50.96%。而微医递交港交所的上市申请也已失效。

  前述行业人士表示,中国的患者群体还是习惯于为药品买单,而非为服务买单。目前的互联网医院几乎没有将服务变现的能力,因此亏损是普遍局面。而对于以卖药为主要收入的互联网平台而言,破除以药养医是长期趋势,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一道考验。“对于医药电商类平台的处方药业务而言,这是个难题”。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734855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尹悦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01 隆华新材 301149 --
  • 11-01 天亿马 301178 48.66
  • 11-01 镇洋发展 603213 --
  • 11-01 巨一科技 688162 --
  • 10-29 强瑞技术 301128 29.8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