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医药工作纪实:坚持守正创新 建设健康辽宁

辽宁省中医药工作纪实:坚持守正创新 建设健康辽宁
2021年09月16日 10:35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坚持守正创新 建设健康辽宁

  ——我省中医药工作纪实

  来源:辽宁日报

源自我省的眼针疗法得到广泛应用。本版图片由省卫生健康委提供 源自我省的眼针疗法得到广泛应用。本版图片由省卫生健康委提供

  中医师运用传统火罐疗法为患者治疗。

我省中医专家深入抗疫一线。我省中医专家深入抗疫一线。

  本报记者 王敏娜

  核心提示

  辽宁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隋朝开始,辽宁中医药历经千余年起伏,到清末民初进入全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十三五”以来,辽宁的中医药工作在党和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擘画了中医药的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也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辽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更加触手可及,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学科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辽宁中医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由东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强基固本

  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在沈阳市铁西区霁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装修得古色古香,环境整洁舒适,家住新湖明珠城小区的关清和正在接受刮痧治疗。他饱受湿疹困扰多年,严重时夜不能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湿疹已经消下去了,但现在每隔几天他仍过来做刮痧和理疗。“主要想巩固一下,以防病情反复,而且我家离这近,过来特别方便。”关清和说。

  随着中医防治越来越受百姓欢迎,立足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集未病先治、中医药文化宣传于一身的中医馆在省内遍地开花。目前,我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医馆1191个,覆盖率达到85.2%。

  兴建中医馆,只是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省政府建立了辽宁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卫生健康和中医药工作的副省长任总召集人,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24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服务民生为基,中医药之树根茂实遂。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中医诊疗需求,我省大力推进中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我省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完备,省、市、县基本都有政府办的中医院。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有中医院211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23家、三级乙等中医院2家,二级甲等中医院31家,二级乙等中医院3家。另外,全省还有中医门诊部114个,中医诊所2240个,总床位38187张,中医院年总诊疗量1886.5万人次,年出院人数62.77万人次。

  中医医疗机构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中医药服务更加触手可及。中医医疗机构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的7.5%,省市两级综合医院均设置中医科,93%的县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全省公立中医院平均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方法44项。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目前,全省有中医类执业医师17001人,千人口中医执业医师0.40人。2015年至2020年,我省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增加了0.15人,年均增速18.92%。

  扶优建强

  抗疫之中更显担当

  一直以来,我省不仅着力打造一张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还以专科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力争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中医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我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14个; 7家医院11个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区域中医(专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数量居东北首位、全国第五。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医疗机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科建设,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省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辽宁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评审工作,共评选出辽宁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53个,特色专科21个。首次发布全省中医医疗、中药、中医护理质控标准和质量检查细则并开展检查工作,医疗、护理、药事管理质量持续提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同类医院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十、东北第一。

  目前,我省各中医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事实上,辽宁中医药不但在日常医疗中发挥着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更是扛起责任与担当。

  疫情发生后,在省内抗疫战场上,中医专家不仅全程参与疫情研判、防控及救治策略咨询等工作,在支援湖北的战疫最前线,我省亦注入中医力量,先后从各市中医医疗机构派出医护人员125人支援湖北医疗队。

  我省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和作用,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制订三版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大集中救治中心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达93%,沈阳、大连、营口市聚集性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100%。辽宁中医专家应对疫情专门研发的 “扶正解毒合剂”“肺康养阴颗粒”等中药制剂,为疫情防治提供了富有中医药特色的辽宁方案。

  双向发力

  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传承好中医药,将教育培养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我省十分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近年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技双馨的学科带头人,带动中医药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得我省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再上新台阶。

  师承教育是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的有效方式,我省紧抓师承教育不放松。“十三五”以来,我省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搭建分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全省共建立了2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9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6个辽宁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体系。

  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中医药高等院校建设,提高中医药专业经典课程比重,“读经典、跟名师、重临床”的模式,为辽宁中医药人才培养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在中医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的经验被写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如今,我省中医药院校教育蓬勃发展,省内现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2所本科中医药院校,沈阳、丹东和辽阳设有3所中等中医药专业学校。大连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设有中医药相关专业。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与阜新市蒙医药研究所联合开办普通全日制蒙医学大专班。全省现有中医药相关专业在校生3万余人,为省内外各级中医药卫生机构输送了大量人才。

  参与国家名中医评选并开展全省名老中医评选工作,是我省在开发人才资源上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省李玉奇、周学文二人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李德新、郑洪新二人荣获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张静生、白长川、白凤鸣三人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杨关林荣获“973首席科学家”称号。全省先后评选出省中医大师15人,省名中医183人,省青年名中医51人。“十三五”期间,我省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培养计划百人层次“岐黄学者”2人,排名第12,入选“青年岐黄学者”5人,排名第3;入选千人层次37人,排名第3;入选万人层次146人,排名第5。

  此外,我省还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员,以财政补助结合自筹资金的方式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目前全省已开展了26个班次的“西学中”培训,参训人员共计3557人。如今,一支由“全国名中医”等各级名中医、中医骨干和中医执业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日益壮大,为新时代辽宁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守正创新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守正创新,辽宁中医药从未止步。

  辽宁中医药大学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公立中医药高等院校,依托学校建立的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聚焦前沿,继承创新,引领全省中医药科研向着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学校组织省内医药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省内外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旅游机构、文化传媒机构以及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170余个,成立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药生产与种植、健康旅游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相互交融,直接惠及民众;学校获得辽宁省科技厅批准牵头成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进入辽宁省新型科技研发机构“5+1”第一层次,有助于加快中医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升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和创新能力;学校开展“中医人工智能装备的研发精品课”项目,推动我省中医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培养中医药人工智能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主导制定了“世界首个中医药炮制术语国际标准”,也是我省首个主导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中医药类国际标准。

  全国最早的7个中医科研院所之一——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在4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发明了“王氏整脊疗法”“左氏毛药探针”“温痧疗法”“眼周四穴摩灸法”“太极温通疗法”等独创性中医特色疗法,并研发了川贝止咳合剂、抗感合剂、养阴润肺合剂等40余种院内制剂和骨疏康颗粒等中药新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十三五”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通过国家验收,二期重点病种通过国家论证,成为我省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新平台,使得我省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该院拥有中医特色疗法163项,眼针疗法作为该院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传统特色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数十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伏九贴敷疗法、春分秋分贴敷疗法等规模庞大、操作规范、疗效显著,影响深远。五行药浴、督灸、雷火灸、中药熥疗等特色疗法,广益于民,引领中医康复技术的发展。目前,该院拥有院内制剂116个品种,包括丸散膏丹、合剂颗粒等。

  目前,全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成药工程中心、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等59个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一批中药新药相继被研发出来,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独具优势。

  坚持科研创新,辽宁中医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承担各级各类中医药科研课题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7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精耕细作

  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真正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还需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我省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走进辽宁,特别是辽东山区,仿佛置身中草药的“桃花源”,林下参、细辛、五味子、关黄柏、防风、玉竹等中药材不胜枚举。根据中药资源普查显示,辽宁有药用植物1600余种,共种植中药材67种,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还发现了新物种岩生白头翁。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地道药材产地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令中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从中药材种植到中医药制造,再到医药流通、药食同源、康体养生,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品牌影响逐渐提升,产业带动日益凸显,中医药焕发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目前,辽宁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67.23万亩,种植户近10万户,专兼职从业人员近20万人,各种中药材合作社350多家。辽宁省的五味子、细辛和龙胆草3个品种通过了国家中药材GAP认证,共涉及5家企业12个种植区域。“辽药六宝”在全国各地药材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享有盛誉,宽甸石柱参、清原龙胆和新宾辽细辛等药材获国家地理标识。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我省大力发展制药产业,做精做优中药和民族药,推进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和民族药产品发展。如今,中医药已成为我省一些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医药制造产业更是集群发展,沈阳、大连、本溪、丹东等医药产业基地的布局基本形成,本溪北方药都已经初见雏形,蒙药等民族特色药也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好护士、本溪三药等一批知名企业更是成为我省中医药产业的招牌和名片。

  在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脚下的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一箱箱中药配方颗粒从生产车间走出,走进百姓生活。中药材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原药的有效转化,而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作出了较大贡献。全省规模以上中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2.2亿元。

  随着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增加,我省中医药服务产业多元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逐渐兴起,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呈良好态势。沈阳、大连、辽阳被确立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本溪、锦州、营口、朝阳4个市被确立为省级试点城市。目前,全省有45个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单位。

  我省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中医药衍生产业发展,带动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辽宁天桥沟森林公园获评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鞍山汤岗子温泉旅游度假区、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等54家单位被评选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

  走向世界

  海外交流日趋频繁

  守正创新,融古通今。我省中医药在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之时,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省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方面展开合作,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庄甲盛皇家大学)合作项目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外合作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世界传统疗法中心、大连医科大学、大连神谷中医医院等3个合作项目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内合作基地”。在此基础上,我省不断采取有力举措,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让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辽宁中医药故事、展示辽宁中医药魅力的窗口。

  2017年,辽宁省卫生健康委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签署多项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辽宁中医药代表团与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成功互访,深化合作,开启了中泰传统医药合作的新篇章。

  201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神谷中医医院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此外,省蒙医院与蒙古国积极开展蒙医药合作,2017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功举办了世界蒙医药大会,蒙古国等6个国家300余人参会,促进了我省蒙医药的发展,扩大了影响力。2021年,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到访辽宁中医药大学,并就深化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了多个合作意向。

  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势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泰国庄甲盛皇家大学“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在泰国设立的中医门诊接待患者5000人次,重点建设的中医康复中心已初具规模,配备了专业康复治疗设备和康复治疗师,积极推广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康复诊疗方案。

  辽宁中医药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接受,每年全省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在境内外为外国人提供中医药服务近2万人次。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振兴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展中医药服务体系提质升级行动、杏林人才培养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产业振兴行动和文化传承海外交流行动五大行动,奋力谱写新时代辽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链接

  辽宁中医药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隋朝

  中医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医药文化的根与魂。我省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近年来,我省大力挖掘中医流派潜力,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2017年初,我省着手“辽宁地区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工作,2018年正式立项,成立了由名老中医、知名教授及医史文献、文献检索、图书管理、历史学、统计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以及由资深中医药专家组成的项目组,旨在通过对辽宁地区中医历史资源进行系统性追溯挖掘和整理提炼,构建符合发展现状的中医传承体系。

  经研究梳理,我省中医药历史可追溯至隋朝。现可追踪的史料显示《隋书·经籍志》中录有《辽东备急方》,被认为是辽宁地区出现最早的医学著作。隋初,辽宁属辽东郡,当时已有官办中医医疗机构——尚药局,尚药局中有典御、侍御师、医师等。

  及至清代,辽宁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从事医学的人遍及城乡各地,涌现大量医学著作;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医药高度发展,彼时中药商业繁荣,名医辈出,他们行医救人、开办学校、创办医会和杂志交流学术、出版专著。项目组通过查阅《辽宁医学人物志》《中国分省医籍考》《辽宁中医院志》等31本权威著作,得知从隋唐到现代,我省见之于史料记载的医家共547位。历史上,辽宁比较有名的医学大家有义宗倍、年希尧、何梦瑶、庆恕、景仰山、张奎彬、张锡纯、高愈明、胡万魁、高振铎、刘景素、马二琴、王品三、沈文魁、王心一、黄香九、彭静山、孙华山等等。这些医学大家各有专攻,成就斐然,许多疗法沿袭至今,比如黄香九的火烙术(黄氏小烙铁)、彭静山的眼针疗法(彭氏眼针)、孙华山的整骨手法(华山正骨),在国内闻名遐迩。在此时期,中国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在沈阳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

  在深入研究“辽派中医”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专家发现在伤寒、内经、温病、汇通、针灸、本草、方剂、金鉴八大方面,辽派医家著述甚多,名家辈出,在丰富了祖国医学同时也构建了“辽派中医”的传承体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亚楠

辽宁省 中医药 服务体系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17 新瀚新材 301076 31
  • 09-17 星华反光 301077 61.46
  • 09-16 中捷精工 301072 7.46
  • 09-16 华尔泰 001217 10.46
  • 09-16 君亭酒店 301073 12.2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