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巴洪斌:应该在东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 19:0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朱继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性越来越显示出来。全国人大代表,东营港建设管理办公室、东营市临港工业园筹建处主任、党组书记巴洪斌在经过长期调研后提出,石油行业的管理者及政府在进行决策时,要具有宽广而深远的石油政治视野,充分考虑石油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目前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应该尽快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在国际上,石油储备体系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或政府指定机构掌握管理的政府战略储备;二是石油公司的生产和商业储备,属周转库存性质;三是消费者拥有的库存。后两者均属民间储备。大多数国家的石油储备体系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和民间储备两部分。在储备规模方面,美国要求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满足120天需要,日本则是90天。在储备基地布局上,美国6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全部分布在墨西哥湾沿海;日本10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纵贯全国沿海分布;法国石油储备基地均匀分布在6个地区,均为交通便利、炼油厂集中的地区。储存方式主要有地上罐储、海上罐储、地下罐储和地下洞穴储备等几种。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和布局,应当遵循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的原则。同时,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决不能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由港口、石化中心、转运站、输油管网有机结合的储运分配系统。巴洪斌代表认为,作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理想选址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储备进口原油的基地,应选择沿海具有深水港口条件、并能将储备的原油经济、方便地送往炼油厂的地区,优先规划建设;其次是所建储备基地的布点起步阶段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码头、航道、供电、供水以及输油管道等储运配套设施,附近有大片土地可供使用,并且尽量依托现有从事原油接卸、转运的生产企业;再者是储备基地的运作与日常管理,原则上依托现有企业;储备要适当结合运营,以减轻国家负担,但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此可见,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选址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决策,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就总体而言,储备基地需要依托港口进行原油的接卸和中转,依托或毗邻港口建设。

  因此,港口综合条件的优劣是确定石油储备基地选址和布局的前提条件。港口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区域位置和市场腹地。基于石油储备基地的特殊战略地位,对港口及其腹地区域政治、经济均有严格的要求;其次是港口码头吨级。储备基地储备油品主要来自进口,这就要求港口必须具有良好的深水资源条件可供建设大型原油泊位,为进口油接卸提供保障。当今世界原油运输是以大型油轮为主。在各吨级油轮中以20~30万吨级大型油轮(VLCC型)占载重吨比重最大,其次为1O~15万吨级船;再者是建设用地。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具有规模大、占地多等特点,这就要求港口周边地区具有广阔的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第四是疏运条件。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要求港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公路、铁路、水运及管道运输设施齐全,以利于储备原油安全、快捷、经济的二次中转运输;最后是港口配套设施。石油储备基地依托港口建设和运营,对港口配套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码头、航道、锚地、陆域道路、水、电、通讯、消防及环保等配套设施,应达到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条件,以降低基地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周期和减少运营成本。另外,港口生产部门经过多年运营和管理,具有一批高素质的港口工程建设和石化仓储管理人才,为储备基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综上所述,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和规划与港口密不可分,同时也对港口综合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正是在经过长期调研后,巴洪斌代表提出,在东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具有很大优势和重大意义。区位良好和市场腹地广阔是最大的优势。东营市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北靠京津塘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济南、烟台、青岛等开放城市,与大连港、韩国釜山港隔海相望,具有良好的出海条件。东营不但是国家沿海经济开发区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重要城市,而且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石

化工业战略规划,同时又成为将来沿海经济带动内地发展的桥头堡。由于东营位于渤海湾的纵深,地理位置优越,所以作为石油储备基地,将具有明显的国家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东营作为黄河流域的开放门户,具有面向黄河三角洲和沿河经济带乃至环渤海经济圈、服务全国的独特区位优势。此外,东营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油气资源、海产资源。农、牧、渔业发达,开发前景广阔。工业以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建材轻纺、机械加工为主,区内有胜利油田、齐鲁石化、潍坊盐场、魏桥纺织及煤炭、纯碱等规模居前的大型企业,港口运输具有雄厚的经济支撑。

  另一个很大优势是东营建港条件良好。首先,东营港位于东营市东北端,渤海湾与莱州湾的交界处,现黄河入海口以北约50公里处,海上距天津港90海里,龙口港72海里,大连港122海里,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也是东北经济区与华北、中原经济区海陆通道的控制点,属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其次,东营港建设大型港口的自然条件优越,平均潮差小,水深情况稳定,可节约水工建筑投资,并可以全天候靠船舶。水动力条件强,且滩面泥沙为活动性极强的粉沙,等深线密集,是中国北方泥质海岸中建设深水码头的最佳港址;最后,东营港依托胜利油田开发建设,将发挥港口龙头作用。东营港1984年始建时主要为胜利油田浅海石油开发服务,属油田生产性自备码头。1994年12月一期扩建工程实施后,东营港就变成为公用性商港。1997年建成并开放,现有码头泊位14个,年吞吐能力200万吨。分为南港区和北港区,分别由东营市人民政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进行管理。目前,港口已修筑防潮堤20公里,引堤1480米,防波堤1450米,拥有3000吨级杂货码头3个、3000吨级油码头2个、2000吨级杂货码头2个,并开通了东营至旅顺的滚装运输航线,实现了“船开大连、车通郑州”的目标。因此,东营港的建设将发挥港口龙头作用,成为东营市经济从传统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的纽带,直接经济带动区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包括东营市、淄博市、滨州市、德州市和潍坊市的部分地区,间接经济带动范围包括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省,并可辐射冀南、晋中等黄河流域。经济带动区域远远超过烟台港、日照港、威海港、青岛港、潍坊港和黄骅港,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土地资源也是一个很大优势。东营面积广阔,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同时,东营地广人稀,港口周边地区具有广阔的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能有效地解决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规模大、占地多的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各区域日益注重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东营市土地资源的优势显得尤为明显。

  东营还具备很好的疏运条件。在东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集疏运条件非常优越,输转成本较低,输出十分畅通。有威乌、东青等多条

高速公路,以及铁路运输等快速通道。随着德(州)龙(口)铁路、东营港的建成,胜利油田与秦、晋、蒙大煤田连接起来,将为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结构合理的可控
能源
。这使得东营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更加便捷。

  港口配套设施齐全是另一个很大优势。东营管网输送系统发达,设施完善。纵横交错的大口径输油管道横贯潍坊、青岛、淄博、济南、德州和滨州等市地的18个县区,并且与华北地区大炼油厂及大连、秦皇岛、黄岛、仪征等主要港口和大型石化企业连成一体,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四通八达的输油管网。

  并且,东营具备石油储备环境和战时降低进口石油风险。石油储备基地平时储备大量油品,选址应考虑环保、安全、管理等因素。东营市能够提供远离城市和居民区,相对封闭独立,且有利于环保、确保安全、便于管理的石油储备建设用地。目前胜利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59亿吨,渤海湾正在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据资料显示,2005年连同金县1-1含油构造在内,在渤海湾共获得8个新发现,其预计石油地质储量约2亿吨。东营市拥有“零成本”储存、可供随时开采的地下石油资源,最大降低国家应急状态时依赖进口石油的风险。能够建设国家应急状态时,既有可供开采石油的,又有地处内海安全港口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国内独有东营。

  最后,东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这里的地质条件可以建设大型石油储罐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而且这些资源与港口资源结合,可以建设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这使东营具备了众多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

  在认真分析了上述很多优势后,巴洪斌代表呼吁,东营地质条件合适,安全可靠程度高,储存和分配石油的运输条件方便。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及保证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等角度出发,都有理由认为东营拥有足够的优势,成为候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佼佼者,尽快在东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而且,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对东营港、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区域和山东省都具有重大意义,对经济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以油气为主的矿业资源型城市,东营市目前经济处于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阶段,油气的大量进出口对其发展起到十分有利的支撑作用。目前,第二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正在进行中,东营力争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落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