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电力 > 正文
 

千亿外资撤离疑问 探秘外资电力第二次退潮底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 12:55 《中国投资》

  ○ 杨颖

  在中国正为每年500亿美金以上的境外直接投资而自豪时,曾被外国资本视为金矿而热烈追逐的电力行业,却传来与新一轮外资涌入热潮不和谐的音符。美国电力、赛德能源、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等一批国际电力巨头纷纷转头,大量的外资正在迅速地撤离中国电力行业。

  面对电力投资领域在短短几年内出现的如此之大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一系列外资撤离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对中国市场抱有巨大热情的跨国投资巨头在几年时间内便改变主意纷纷“出走”呢!其间缘由不得不令投资者关注。

  千亿外资撤离疑问

  “我们是较早来到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跟我们一起来的外资同仁,已经有近40家收拾行装离开了。”太平洋顶峰电力公司CEO罗伯特一脸无奈。

  太平洋顶峰是在中国排名前五位的一家外资电力公司,出资方为世界500强美国联合能源公司和世界银行等。到2004年底,罗伯特一共在中国投资了七个热电联供企业,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总投资额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之前的几年,太平洋顶峰在中国的热电联产企业的运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然而,太平洋顶峰的七家电厂在2004年就已经出现了四家亏损、三家电厂微利的状况,总体上核算,今年该公司将出现亏损,这对于该公司的CEO罗伯特不是个好消息。

  实际上,对于外资电厂来说,2004年的日子,没有几个好过,几乎全部亏损,或者接近亏损,这只是最近外资撤离中国电力领域的案例之一。

  西门子公司年初承认,去年年末,该公司与瑞典Vattenfall公司的子公司德国汉堡电力公司(HAW)一起出售了在河北邯峰电厂共达40%的股份。

  2004年3月,美国电力公司出售了河南南阳浦山电厂70%的股份。再往前,2003年3月,美国赛德能源公司将温州特鲁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40%的股份转让,并陆续出售了广东东莞厚街电厂、河北唐山热电和湖北蒲圻赛德发电有限公司的股份。此外,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撤出了广西来宾电厂B厂项目的40%股份,全球第三大能源巨头美国迈朗公司出售了它在山东国电和广东沙角一电厂的股份等等。

  事实上,外国资本退出中国发电行业的举动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出现迹象。如果将2000年到2001年部分外国电力投资商撤出中国市场称为第一次退潮,那么,在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资再次纷纷离开,可谓第二次退潮。

  国家电网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兆光日前表示,1990年外资占我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12.2%;到2002年,这一比例急剧下滑到7.5%。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觉得,这样的估计可能还有些乐观,实际上的比例,应该下降得更快更多。

  目前,外资电力在中国的投资存量大约还有1200亿人民币,它们能否在中国电力改革不确定性的寒潮中存活下来,尚是疑问。

  外资电厂全线收缩原因调查

  原因之一

  取消超国民待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成为全球能源短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缓解日益加剧的能源紧张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将电力生产领域对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幅度开放,使发电行业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为数不多的对外国投资开放程度较高的基础工业之一,并一度使中国的电力投资领域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热点。 由于中国电力市场需求强劲,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和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电力工业领域,对投资发电行业的外资实行“三保”政策,即保电量,保电价,保回报,承诺高达15%到20%的固定回报率。

  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承诺固定的回报率等保证外资电力企业利润的做法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十分罕见的,这等于说只要外资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建成电厂后,无论放在哪里,每年就可以得到投资额约20%的回报,这显然是一种超国民待遇。

  随着广东东莞厚街电厂成为第一家合资电厂,美电、法电、韩电等500强企业纷纷涌进,期望在中国这座绚丽舞台上寻找机会。至1997年,外资占我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已达14.5%。

  但2002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确定了竞价上网的基本方向,这一政策使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力紧缺时期各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而许诺的“保电价”、“保回报”等优惠政策成为一纸空文。随着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外资回报率明显下降。

  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非常严格,股东和银行对项目审查严密。但现实的情况是,未来投资回报难以预测,由于外资对于股东和外资银行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上网电价和经营年限的具体保障合同,缩小投资空间也就很正常了。

  原因之二

  煤价上涨倒逼电力利润

  从2003年开始,新一轮电力紧缺所导致的发电用煤供应紧张使外资发电厂面临更大的困境,众多的外资和民营电厂都只能到市场上去购买高价燃煤,由于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扬但电价由于管制而几乎未有变动,令这些外资发电企业损失惨重。

  2004年12月15日,发改委发布了新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称,在半年内电煤价格上涨5%,则相应半年后的上网电价也会做出调整。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但是一些比较熟悉中国的外商仍然抱有疑虑。他们表示,该政策将可能以省为单位具体执行,各个省将在多长时间内,如何执行,会不会执行走样,或者拖后时间执行等等这些问题都不知道。

  原因之三

  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中国电力投资领域市场准入程序复杂,审批周期较长,而正处在改革过程中的电力市场却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也许申请立项时是一种情况,而在审批完成时就是另一种状况了。这无形中增加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电力行业的风险。因此可以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走向不明,以及当前电力领域的低市场化程度和对未来电力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也是导致外国电力资本撤离中国或止步不前等待观望的主要原因。

  浙江嘉兴电厂似乎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当时,英国电力公司与日本的电力公司等准备联合在嘉兴投资建设一家电厂,论证了多年,花了几千万英镑后,把可行性方案报至有关部门,却由于设备进口等问题而未能获得批准。

  另外,在中国,电价的调整十分谨慎,电力价格不能自主制定,即使电力紧张也不能大幅度提价,这也给电力投资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

  原因之四

  电力投资政策变化频繁

  由于电力投资大,回收期长,其间可以发生很多情况。在中国的现有体制下,其经济政策投资政策常常不能正确预判,因而造成“政策多变”。1998年国家制定了“三年不上火电”的政策;2002年起,由于电力紧张,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地建电厂;去年12月初,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电站专案无序建设的意见》,按照发改委公布的数字,去年经国家批准开工的电站专案为6110万千瓦,据初步统计,今年各类电站开工规模高达1.5亿千瓦。这意味着,如果严格贯彻文件要求,被要求停建的开工电站规模将近9000万千瓦;在去年中国总计7500亿元电站投资的大盘子里,突然被发改委砍掉了4500亿元,有很多设备造好之后可能根本就拿不到钱。这对于设备厂商们不啻是晴天霹雳,市场风险凸现。

  面对外商纷纷撤离中国电力市场状况,中国政府仍然鼓励外资进入中国电力市场,参与电力市场的建设。今年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就证明了中国政府的这一意向;并且,国家电网公司也预备把其所属的总装机容量达647万千瓦的11家电厂出售。

  可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外商将继续观望。因为对大多数外商来说,投资风险是否可以得到控制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投资收益。他们认为中国电力投资环境依然存在一些不明朗因素。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力市场真正走向市场化至少需要五年,那时才是外资电力公司大举进入中国电力市场之时。

  原因之五

  供求状况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发电行业始终在紧缺和过剩的循环中起落徘徊,而最近一轮新的电力投资高潮对于中国电力市场的影响还难以预料。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内目前的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到2006年左右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缓解,对于到时候是否会出现新的电力过剩问题,相当多的人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电力企业和准备投资中国电力市场的外资投资商,均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熟老练的商人,他们在众多中国投资者之前感觉到了中国电力市场的过热,因而他们不是撤出就是裹足不前。

  原因之六

  本国电力市场更加诱人

  自2003年8月美国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以来,民众要求政府增加电力投资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提议对电力行业结构进行重组改造,要求电力公司整修电网,对输电网升级改造。

  作为行业巨头的美国电力公司,对于其本国内电力行业出现的如此巨大的发展机会,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为了大规模参与美国电力建设新高潮,筹集电网升级改造所需资金,出售海外非核心资产就成为其必然选择。美国电力开始在海外市场全面收缩,回笼海外投资来弥补本国投资的缺口。因此,美国电力已无力顾及在华投资业务,撤回在中国的投资只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如何面对

  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外资。因为毕竟电力投资的规模和数额比较巨大,而外资可以较好地弥补资金和技术缺口,同时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还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做大做强国有电力。改革开放25年,我们在经济基础和技术进步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电力也正好利用时机整合资源,做强做大,增强在市场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再次,合理引导民间电力资本。在民营资本电力开发上,要花大力气做好引导,避免“一窝蜂”,造成未来的无序竞争和社会财富的浪费,又要引导作为国有电力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民营资本本身也要引以为戒,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对于盈利周期的不确定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尽快平稳有效地进行电力改革,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应有的作用才是我们破解中国电力投资迷局的有力武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外资电力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