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净赚1个亿,一个季度净利润超全年…核酸检测企业“红利”能持续多久? | 伽玛刀

10天净赚1个亿,一个季度净利润超全年…核酸检测企业“红利”能持续多久? | 伽玛刀
2022年05月16日 15:07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文 | 原祎鸣

  编辑 | 花子健 韩大鹏

  核心:新冠核酸检测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每家检测企业都在书写着自己的“造富神话”,在这个略显神秘的行业中,有人说赚的是“辛苦钱”、有人称是“渠道生意”、也有人担心生产线早晚报废、更有人挤破头想入局……

  《财经•伽玛刀》对话了行业人士、投资人、分析师以及企业负责人后发现,这个行业的发展轨迹正在悄然生变。即使“跌落神坛”,对于已经完成资本积累的它们来说,也早已不愁退路……

  10天就能净赚1个亿,一个季度净利润超过全年……暴富,对于核酸检测公司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

  随着基因检测板块上市公司陆续发布财报,多家龙头企业业绩暴涨,增速最猛的企业同比增幅甚至超过了3000%。但实际上,这波“造富狂潮”已持续了近3年,而外界也给出一种假设:新冠肺炎疫情总有结束的一天,红利消失后,业绩是否会跳水?这些企业的出路何在?

  刚需和竞争同在,暴利不再容易

  中国一直强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而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利于在新冠传播链出现的早期发现传染者,减小新冠疫情在社区隐匿传播的风险。

  基于此方针,多座城市在近日陆续公布了常态化新冠核酸检测政策。杭州布设不少于1万个免费核酸采样点,上海在全市优化核酸采样点布局,北京自5月5日起开展常态核酸检测。除此以外,宁波、大连、武汉、南昌、芜湖等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常态核酸检测工作。

  对于已布局新冠核酸检测公司而言,在新冠疫情尚不知何时终结的情况下,新冠核酸检测将是一项“长期稳定”的业务。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那些一直在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公司一直都被称为“明星企业”。中国证券报统计,截至4月27日,基因检测板块有2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逾7成;1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最高增幅超3000%。

  多位医药行业的分析师告诉《财经•伽玛刀》,第一批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企业肯定吃到了红利,累积到了大量的现金流。

  2020年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之江生物圣湘生物成为了其中两家最先获批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应急上市的企业。他们也陆续在2020年8月和2021年1月上市。

  圣湘生物于2020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其财报显示,2020年和2021年,圣湘生物的利润总额超56亿元。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登陆科创板。其财报显示,2020年,之江生物营业总收入超20亿元,净利润超过11亿元,营业收入增幅为692.72%,净利润增幅达1708.96%。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以及形势变化,虽然这些公司还可以维持营收高、利润大,但2021年的业绩比起2020年已经稍显疲态。

  以华大基因为例,财报显示,2020年华大基因的净利润翻逾6倍,但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其业绩不再继续高增长,净利润分别下滑29.7%、37.63%。之江生物2021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也均出现下滑,核酸检测试剂占其收入的比例超过一半。

  两家企业均透露,影响因素包括:核酸试剂和检测单价下降、部分国家和地区防疫策略的变化新冠检测产品的供给充足导致行业竞争较激烈等。最终结果是销售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下降。

  华兴证券研究所负责人赵冰告诉《财经•伽玛刀》,相比较2020年,2021年受集采影响,核酸检测试剂的客单价下降的幅度较大,并且2021年也没有出现今年和2020年初期的大规模封城、常态化核酸的情况。往后的降幅会趋缓,要给企业留一定的利润。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也表示,2020年,新冠核酸检测市场从无到有,业绩增长到很高的基数,所以2021年与2020年对比自然更有挑战。

  医药行业分析师韩一鸣(化名)补充说到,新冠疫情最早于2020年初于中国爆发,国内的企业的响应速度很快,产能成本也更有优势,所以2020年许多中国企业会出口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但2020年下半年以及2021年,很多外国公司也具备了相应能力,导致中国公司的海外订单减少,这也是这些公司2021年业绩表现不如2020年的原因之一。

  “2021年,海外的新冠疫情爆发的很厉害,很多国家也不再做大规模或者全员的核酸检测了,会选择抗体检测或抗原检测,这会导致海外订单迅速减少。”韩一鸣告诉《财经•伽玛刀》。

  价格的下降、海外需求的降低,都是2021年新冠核酸检测板块企业的业绩表现不如2020年的原因。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新冠终结后,这些企业也会因此而业绩大跳水。

  新冠给核酸检测企业带来的到底是什么?

  新冠检测业务量增大也并非只有好处,王海蛟表示,没有一家诊断公司只做新冠核酸检测,但新冠疫情也阻碍了企业其它业务的发展。比如新冠疫情来临时医院停诊,大部分人居家隔离,原有的就诊需求就会被压制,小毛病也不会去医院检查。

  “所以,我没有觉得疫情得到控制或者核酸检测政策有所调整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因为其它被压制的需求会报复性增长。”王海蛟说到。

  新冠检测的价格下降的比例和检测量增长的比例尚不能得知,因此很难预测其2022年的全年业绩。如果2022年甚至2023年都要求进行常态化核酸,那么企业的业绩应该还是有增量的,只是不能确定增量的规模。

  赵冰认为,如果毛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有企业争相入局,而目前新冠检测的局面仍然是“抢不到单”。

  王海蛟则谈到,以目前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新冠核酸检测的毛利率与其它检测产品相差不大。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由于产能不足,新冠核酸检测的定价较高,毛利率显著高于其他产品。“说白了是个辛苦活,其毛利率并没有显著优势。”王海蛟说到。

  企业在最初布局的时候大部分是出于“为国家做贡献,尽企业责任”的想法,如今因为新冠核酸检测业务量庞大,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发心决定回报。”

  多位受访者告诉《财经•伽玛刀》,目前阶段来看,2022年的业绩应该比2021年有所增长,但未必能达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程度。

  多位受访对象都认为,早期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企业迎来的一定是机遇而不是危机。

  赵冰告诉《财经•伽玛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无论是试剂生产还是服务提供方未来一定会萎缩,只是时间或长或短无法判断。所谓“危机”更多是对股民而言的,股价冲到了最高点,如果新冠核酸检测业务收入增速下滑,股价就会出现波动。

  对于企业来说,抓住这次机会已经意味着上了一个新台阶。最明显的好处是,它们获得了大量的现金流,未来可以把这些真金白银可以投入新的产品;其次,新冠核酸检测业务锻炼了企业的销售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

  “核酸检测现在被很多人叫 ‘渠道生意’,销售团队是否能拿到订单是至关重要的。”赵冰说到,在这一领域,人才是核心,有这支人才队伍在,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结束后也可以做肿瘤伴随诊断、早诊、早筛、微生物检测、生殖健康、新型微生物检测等等。

  然而,虽然积累了现金流和人才,企业仍然面临着新冠终结的那一天是否会有退路的问题,而新冠带来的最为外界关注的是相关的产能。

  赵冰认为,核酸检测业务的产能不需要转化,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试剂盒的产业链就像一个工厂,如果不生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了,生产线就报废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原料直接从上游企业购买再进行调配、组装的。”

  她举了一个例子,“(产能对于企业)就相当于企业去买面粉,自己只需要揉面并且制作成饼,企业并不参与从播种开始整个业务链。很多人误解核酸检测业务扩大是不是要企业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其实企业需要投入的开支主要是厂房、部分机器和零时人工。”

  韩一鸣告诉《财经•伽玛刀》,对于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公司而言,其原料会通过上游企业购买核酸片段、酶等原料,然后自己调配制成试剂盒,也可以直接购买成品试剂盒直接做检测。

  “所以在新冠期间,企业可以购买核酸序列,如果不做新冠专程常规的乙肝或其它病原体的检测,企业可以去购买其它病原体的核酸序列,对于企业而言影响不大。

  王海蛟表达了相反的观点——企业在核酸检测业务结束后做的转型的确存在着转化率或低或高的情况。“很多产品线和检测的设施是可以共用的,直接替换成其它产品进行生产和服务就可以,但是未必能够全部转化。”王海蛟告诉《财经•伽玛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消失后,也不会出现另一种有几百亿次检测量的需求的情况。

  换句话说,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一种检测需求能够达到新冠核酸检测的规模——两年多时间里115亿次。

  第二个的问题是,企业将核酸检测产品转化新产品后,新产品的价格也是很重要的门槛。因为其它产品的价格不会像新冠核酸检测大规模推行而进行集采达到如此低的价格,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尽可能通过降价来刺激市场化的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市场教育,新的产品可能面临着消费者知道产品好但价格偏高,或者根本不了解新产品的情况,那么需求就很难持续,王海蛟表示。

  “如果非要说挑战,那就是考虑手上有这么多的现金,未来该怎么去发展,是收购、兼并还是投资,这是一个机会而绝不是一个危机。”赵冰表示。

  “账上多了几十亿的现金,可能原本计划两三年后才能做的事,现在就能做了。有几家企业已经在完善产业链,扩张上下游,进行海外营销以及生产基地建设上进行了投资。按照政策的行业发展思路来看,企业在获得现金流后,主要会投资于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制造成本两件事,以巩固竞争优势。” 王海蛟补充说到。

  韩一鸣也表示,虽然可以将产业链直接转化,但是新冠检测的体量远高于常规检测,所以企业也面临着新产品是否可以充分消化现有规模的问题。

  王海蛟认为,未来IVD(体外诊断产品)行业的内卷程度非常大。那么,这些有了现金流的企业可以在研发、人员薪资、市场投资营销渠道建设等进行全方位投入,成为巨大工厂甚至数字化工厂,从而提升其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显著提升其行业地位。但发展能力后50%的企业可能从事这个行业里消失了。

  “没赶上趟”的企业后悔了吗?

  贝瑞基因一直聚焦于基因检测技术,2017年就已经在A股主板上市,却并未将重心投入在新冠核酸检测领域。贝瑞基因一位人士告诉《财经•伽玛刀》,做这样的选择并非技术原因,而是因为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其正在着手生育健康新品研发,重点市场是医院的优生优育妇产科。

  病毒检测并非贝瑞基因的主业,他们反而看好在如今国家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大方向下,生育健康和遗传病检测领域的市场潜力。“所以现阶段是不是再加码,值得商榷。虽然目前市场渐趋饱和,但不排除未来在新冠检测产品创新上的探索。”该人士告诉《财经•伽玛刀》。

  多位受访对象也都表示,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研发难度和成本并不高,很多没有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企业都是出于策略考量,而非企业的能力不足。

  王海蛟认为,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讲,布局新冠核酸检测的投入范围有限,成本大概在千万元以内,这对很多上市的企业或者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并不是难事。

  但如果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终结,企业也可以恢复正常的经营;如果新冠疫情还要持续很久,那么产品会有很大的销路。“相当于企业经营买了个保险。”王海蛟说到。

  只是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初,病毒特点尚不明确——新冠病毒和SARS一样属于冠状病毒,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新冠也会像非典一样短时间内流行,没有预设到其流行那么长,也带来了如此大的业务量,甚至于这个规模会在未来三年里都很庞大。

  所以,业务当中并不涉及病毒检测的诊断公司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性可能的持续时间的把握和了解程度就会比较低,认为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收入产出不成正比。

  同时,王海蛟也表示,新冠核酸检测的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突然萎缩对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的确会有不小的影响。新冠核酸检测企业承担的业务量很大,从日产几十万份要在短时间内提升至上千万份,这就需要扩大一部分固定资产、要备好足够的货料才能满足地方的检测需求量,这都是很大的成本。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都会评估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才会增加人才以及固定资产投入,但是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紧急程度无法让企业考虑这些问题,这是出于社会责任必须要做的事情。”她说,“相当于企业是在湖面上开船,按照15级台风加固了船,但是台风停了。”

  韩一鸣则告诉《财经•伽玛刀》,新冠核酸检测赚的是“辛苦钱”,可以积累到现金流,但并不能对主营业务有其他帮助。所以很多主业本身并非聚焦于病毒检测的企业仍然想要聚焦于主营业务,不会因为新冠疫情爆发就立即租一间办公室,向卫健委申请牌照,再大规模建立检测点。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就冲到第一线做核酸检测业务的企业,没有一家是想着赚钱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可能是赚不了钱的。”王海蛟说,企业在最初布局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为国家做贡献”的想法,如今因为新冠核酸检测业务量庞大,这是“发心决定回报。”

  一家已上市的基因检测公司方面告诉《财经•伽玛刀》,其聚焦于癌症精准医疗业务,如果日后新冠检测需求不能满足新冠疫情的需求,他们也随时准备着相应措施,但是这是出于社会责任而非业务布局的考量。

  如今,新冠疫情时代已进入第三年,而第一批布局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公司也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财报亮眼,积累了大量的现金流。赵冰也表示,事已至此,“没赶上”的企业也会选择不进入。“新冠核酸检测是“渠道生意”,市场已经被几家龙头企业瓜分的差不多了,再挤进去这个市场也可能没机会了。”赵冰表示。

  一位基因检测公司的主管也告诉《财经•伽玛刀》,其企业没有选择布局该业务,是因为“确实没有想到新冠疫情会持续这么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新冠肺炎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3 翔楼新材 301160 --
  • 05-23 荣亿精密 873223 3.21
  • 05-18 云从科技 688327 --
  • 05-17 菲菱科思 301191 72
  • 05-17 必易微 688045 55.15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