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医药业 > 正文
 
李嘉诚和香港的中医药之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2日 10:16 南风窗

  本刊记者 张哲诚 发自香港

  2004年5月底,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简称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合资期限为50年,涉及金额10亿元人民币。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据悉,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和黄已在欧洲通过收购和独立设立的方式拥有了1000多家零售药店,兼营中西药,并单独开设中药店。李嘉诚的中医药国际化之梦,通过和黄的一系列动作已经越来越清晰可辨。

  李是在这样一块地基上开始他的造梦努力的:在全球300亿美元的中草药市场中,中国仅占3%~5%(指中药出口量)的市场份额,而其中的70%是附加值很低的中草药原料,成品药出口微乎其微。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韩等国不仅凭借其工艺技术、品质管控、包装等优势占据了国际中药市场近90%的份额,还大举进军中国,吞食了国内30%的市场。

  梦想之外的现实之痛

  据业内人士称,中药进入西方市场主要是带着“保健食品”的帽子,或者,仅在唐人街的中药店和一些中医门诊里销售,要进入大型医疗机构的处方药市场,几无可能。一种中成药要通过FDA(美国商品药物管理局)的注册认证,至少需要花费1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中药企业来说,代价太过昂贵。

  基于西方医学的角度看,中医理论太抽象,中药疗效没有“过硬证据”,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太复杂,无法“科学”阐明其药理,生产不够“标准化”等等。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药国际化基本上还是一厢情愿、难成气候之事。

  其实,在上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的媒体比较热衷宣传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自然疗法,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寻中医问中药。80年代末,全美已注册的各种中药店和中药保健食品网站就已经达到1300余家。

  但自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医药的关注开始下降,质疑反而增加,并直接导致了我国中药出口的下降。有关服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问题被频繁曝光,西方社会出现了对中医药空前的“信任”危机。

  追问不良反应的缘由,除了个别厂家不负责任导致的药品质量问题之外,很多情况属于在缺乏医生指导下滥用中药所致,一些欧美人甚至将中药当食品长期过量食用。专家指出,这与近年来医学界“存药废医”的思想作祟有直接关系,表面是让西方更容易接受,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形象和信誉,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铁涛表示,“所谓的存药废医其实是源自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的思想,他们认为中药不科学。”

  1929年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卫生部,随即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没有让一个中医参加。会上,余云岫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提案:“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提案通过的消息一经公布,全国中医药界群情激愤,强烈抗议。这就是中国医药史上有名的“三.一七”事件。

  建国后,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中医座谈会上,一位主管官员说:“过去余云岫先生曾批判过中医学术,有许多是对的,即使在批评尺度方面,对中医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有不能使中医满意的地方,但基本精神还是好的……”1950年,卫生部在各省设立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学习西医学,着手改造中医。此后,中医虽然凭借着实际疗效赢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但中医生的数量基本维持在解放前的水平。

  难怪有人说,如今中医药最大的痛处,其实根本不是被弃于西方社会,因为文化碰撞与交流客观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融合互动过程,而是我们自己动摇了中医药发展的“利基”。

  而2004年4月30日,一则利好消息传来。欧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即刻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中药进入欧盟市场极为有利。

  李嘉诚显然也看到了这些有利条件,把欧洲作为其实现中医药国际化梦想的首站。而香港与欧洲历史上的联系和1998年以来大力推行的中药兴港计划,也是其造梦的现实基础。

  李嘉诚的梦,也是香港的梦

  据了解李的人透露,李嘉诚一直有很深的中医药情结。而想要在产业上有所作为,变个人情结为企业行为,还要追溯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中损失惨重的香港急于振兴经济,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连续提出,香港要争取“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中心”,通过应用创新科技,使中医药“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增长的行业,并以此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就是香港的中药港计划。

  正是那时,李嘉诚与香港新世界(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联手,决定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香港政府在打造中药港的过程中,做了三大工作,”香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的杨国晋副会长对记者说,“第一,通过中医药立法,实现了中医师和中药的注册,并在西医院里面设立了中医门诊部。中医师终于有了合法执业资格,这是公信力的保障。而中药注册之后,就能正式进入社会大型医疗系统,而之前这些医院是没有中医药的,只能去中药店买,这限制了香港中药企业的发展。第二,一批中医药的研究院挂牌成立,比如香港赛马会捐资创办的中药研究院,主要从事中药研发。第三,香港正投巨资对常用的中药材制定一个香港的标准,这等于给中药做一个身份证,做好以后可以成为西方借鉴的窗口。另外,近年一批中药保健品和中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资金支持。”

  然而,几年来“中药港”的发展情况一直没有出现风生水起的红火局面,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支持,而且中医药中心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积淀,市场的培育也像炮制中药一样,不是急火就能熬成的。

  对此,杨国晋副会长认为,特区政府需要有专人来统筹整个中医药的发展,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人持续关注这件事;也就是说,“如果未来中药港建不成,谁来负责?现在搞不清楚”。

  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他认为还应加大,“现在澳门也在积极做这个事情,而澳门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海外药厂到澳门发展,在土地、科研、税务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支持。香港不能变成叫得最大声,动作却跟不上的地方,中药港不能进入‘冬眠’的状态。”

  而李嘉诚的举措,或许可以成为香港打造国际性中医中药中心的一个突围方向—那就是与内地实力比较雄厚的中药企业联手,直接把握该产业的脉搏。

  2000年以来,李嘉诚先后与同仁堂(资讯 行情 论坛)、上海中药一厂组建合资药企,此番与白云山中药厂合作成功后,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基地、在内地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香港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一端连接内地的中药生产企业,另一端连接着欧美市场。在这个完整的产业链上,营造着李嘉诚的中医药国际化之梦。

  造梦之患:标准的冲突

  中医药国际化遭遇的表面挑战是如何建立中药的分销渠道、树立品牌信心,但其背后,却是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如何建立科学的中药生产标准之争。

  为应对国际市场对中药的信任危机,商务部去年制定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对中草药的种植、生产、加工以及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品质保障的强制性要求。但长远来看,从西方医学体系中赢得话语权,才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真正保障。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药发展战略课题组负责人贾谦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应该是宣传中医药文化,让西方人承认中医药,让中医药与西医药成为国际上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

  对于中药研发领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医传统上是医、药不分家的,中医师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经过总结、分析、修改,配制出一些常用方,制成中药开给病人,“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在这种研发模式中恰好结合在一起”。

  “西医的模式是医、药分离,国家药检部门以西医的模式来要求中医,实行医、药分家,这相当于切断了中医药加速创新发展的源头。”邓老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有专家指出:“要让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当务之急是建立中药自身的标准化体系,建立不同于西药的独特标准向世界推广,使世界中药与我国接轨,而不是让我国中药向‘洋中药’靠拢。”

  “这正是我们协会的使命,”杨国晋副会长表示,“长期来看,香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将致力于建立能够被世界广泛认同的独特的中药标准,从而解决中医药国际认同的问题。”

  杨会长说起这样一件事,四川一名中医去给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治病,疗效很好,曼德拉于是对中医药产生了很高的认同,并将这名中医留在南非。因为这件事的影响,使得南非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大增。杨会长表示,在世界各地,包括中东、澳大利亚、泰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认同度较高,“协会将邀请这些国家的专家和官员一起讨论,争取首先能够在这些国度建立起中药的标准,并以此为欧美提供借鉴”。

  在协会最近组织的一次年会上,美国药典(制定西药标准的权威机构)官员、曾经任职于美国FDA的人士应邀参加并表示愿意协助协会的长远工作。杨会长还透露:“下一次,将有美国FDA的现任官员、欧盟及日本的专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中药标准的问题。”-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南风窗》系列报道:

  走在现代化的歧路上

  中药迎来“唯一机遇”?

  狂挖虫草凸显中药原料困境

  再这样下去,中医前景堪忧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上海周”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