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新形势下各行业有哪些变化?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新形势下各行业有哪些变化?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29日  10:54
资管新规一周年 公募新生态逐渐成型
资管新规一周年 公募新生态逐渐成型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29日  04:55
100万亿资管新规一周年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
100万亿资管新规一周年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28日  19:54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中国经营报|2019年04月27日  05:42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 银行理财变化几何?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 银行理财变化几何?

新浪财经|2019年04月26日  19:47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元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4月26日  08:39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4月26日  01:59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银行理财市场历经“量价齐跌”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银行理财市场历经“量价齐跌”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23日  19:02
资管新规这一年:银行理财收益不断下跌至4.22%
资管新规这一年:银行理财收益不断下跌至4.22%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4月11日  16:00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考:信托门槛下降 转型再提速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考:信托门槛下降 转型再提速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11日  02:57
资管新规落地近1年 公募基金加快创新迎“周年考”
资管新规落地近1年 公募基金加快创新迎“周年考”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02日  18:14
资管新规元年“冲击波”有多大?理财收入剧烈下滑
资管新规元年“冲击波”有多大?理财收入剧烈下滑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02日  12:13

最新新闻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新形势下各行业有哪些变化?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新形势下各行业有哪些变化?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落地满周年——资管行业洗牌加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钱箐旎 周 琳 彭 江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一年来,理财产品受到了哪些影响?新形势下各资管行业又有哪些变化? 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比重提升 受资管新规等政策影响,过去一年来,银行理财转型成效显著。 “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个人理财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机构与同业理财大幅削弱。”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明珠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末至2019年一季度末,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由67.99%上升至79.71%,存续规模由21.32万亿元上升至23.75万亿元;机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由27.79%下降至18.44%,存续规模由5.58万亿元下降至4.37万亿元;同业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由4.22%下降至1.85%,存续规模由2.17万亿元下降至0.98万亿元。 同时,李明珠表示,在资管新规下发之后,市场上发行净值产品的银行家数逐步增加,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程度不断深入。据统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市场上共有141家银行发行了净值型产品,较2018年一季度增加了88家。 从各家上市银行年报也可以看到,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落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加速。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不断提升,其中浦发银行的净值型理财占比提升至48.68%,净值型理财规模突破4000亿元。 2018年农业银行的净值型理财规模超5000亿元,占比为31.80%。而招商银行早在2017年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比重就已达到75.81%,属于较早进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银行,在2018年仅披露了符合资管新规净值管理要求的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14.04%。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杨慧敏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于公募基金,投资者承担风险,获得收益。但目前由于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尚需时间,更加考验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研能力。“目前,除了不同产品类型的创新,银行对净值型产品收益计算和申购赎回也有所创新。”杨慧敏表示,一些净值型产品会收取浮动管理费,即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一部分归客户所有,另一部分作为投资管理人(银行)的浮动管理费收取。而在申购赎回方面,产品在封闭期内可接受预约购买等,创新方式不断增加。 李明珠表示,“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仍将维持此前的发展趋势,继续向着零售理财和净值化的方向转变”。 基金业:分级和保本基金加速退出 资管新规实施满周年,公募基金转型加快。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23日间,已有鹏华丰信分级、华富恒财分级、鑫元合享分级等4家基金公司的4只分级基金成功转型,转型后的基金类型大多为混合型基金。在目前存量的130余只分级基金中,有超过80只产品的份额少于3亿份。 根据监管部门相关要求,总规模在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需在2019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而近期富国基金率先取消分级产品的运作,将对存量的分级基金产品起到示范作用,推动多数分级基金整改工作的顺利完成,未来可能有更多分级基金加入转型或清算的队伍。 与分级基金有同样命运的是保本基金。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有3只保本基金选择转型或清盘,目前存续的34只保本基金将集中在近半年内密集到期。具体来看,在分级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分级基金多数转型为指数基金,目前已经有七成以上的分级基金选择转型为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和分级基金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具有杠杆份额。 在保本基金方面,2017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避险策略基金新规”),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保本基金将改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打破刚性兑付。 目前来看,不同于分级基金,保本基金转型的方向比较多元,例如招商安元保本混合型基金转型为非避险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国泰金鹿保本五期转型成为了偏股混合型基金,国投瑞银瑞源转型为国投瑞银瑞源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南方恒元基金转型为南方中证100指数基金。 长量基金高级研究员王骅表示,在资管新规强化分级产品监管和2018年权益市场大幅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分级基金规模呈现出快速缩水趋势,清盘和转型成为公募应对分级基金市场变局的主流选择。 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公募行业中不符合新规要求的旧产品正在面临转型和清盘。3月份,首只符合资管新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摊余成本法定期开放债券基金获批,在监管趋严、传统的摊余成本法货基获批暂缓、现存规模受限的情况下,这类新品种将会给基金业带来新增量。 信托业:向主动管理转型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信托机构开始向主动管理转型发展,挖掘细分市场机会。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9年一季度,投向其他投资类信托产品的资金占比达到57.25%,排名第1位,继续维持上涨趋势。2018年以来,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和资产证券化等信托创新业务产品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称,从规模看,信托行业资管规模因通道类业务缩减,信托机构开始转型为以资产管理服务为主,从趋势看,伴随资管新规落地,我国信托机构将回归信托本职,积极探索新发展方向,加强新客户、新产品和新业务模式开发。 百瑞信托研发中心研究员谷晓明称,信托机构在牌照、资金、品牌等方面占有优势,可以为各类金融机构解决资产资金的匹配难题,一方面为委托人获取稳定的资金回报,另一方面为稳健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良性的资金支持。除了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服务外,信托机构也着手打造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闭环,提升自身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风控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 当前,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多家信托公司的转型重点之一。谷晓明认为,和其他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在于其资金来源途径较广、业务模式灵活且效率较高,能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为其设计产品并快速放款。 此外,随着资金信托新规即将落地,公募信托业务将是信托的又一发展方向。中国信登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末,信托公司发行特色产品的初始募集金额占产品登记总规模的42%,在总体业务规模中呈上升趋势。其中,资产证券化领域2018年前3季度整体规模保持一定程度增长,与2018年一季度相比,2018年三季度增幅达到12.22%。 慈善信托在2018年三季度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涨幅在20倍左右。此外,2018年2月份以来,QDII信托、消费信托的登记数量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25家获得QDII业务资格,18家获得投资额度,标志着信托未来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将有所提升。[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29日 10:54
资管新规一周年 公募新生态逐渐成型
资管新规一周年 公募新生态逐渐成型

  来源:证券时报 资管新规实施一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12万亿升到14万亿,货币基金规模保持在8万亿之上,债券基金规模创出2.4万亿的历史新高。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发布,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新时代开启。 一年来,公募基金各类业务消长不一,面对新的竞争对手,公募基金也在形成新的生态。 公募业务此消彼长 一年过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12万亿升到14万亿,货币基金规模高位震荡,仍站在8万亿之上,债券基金规模则创出2.4万亿元的历史新高。 新沃基金副总经理王靖飞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众理财意识的提升,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容。银行类机构投资者在固定收益类业务上还会有中长期需求,公募固收业务仍有广阔的空间。 相对于固收业务的争议,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积累的优势短期内更是难以撼动。 北京一位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银行理财有近30万亿的规模,不可能都去做货币类产品,他们需要做差异化收益,公募基金有望从中受益,债基和专户固收业务持续扩容。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大资管新格局下,基金公司能够继续发挥权益投研优势,成为各类资管产品的底层产品的提供者。 资管新规一年来,多家公募子公司、专户等通道业务受到明显冲击。 人才流动提速 除了业务上的“短兵相接”,新规之后,公募新的竞争者——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等各类机构涌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机构“抢人”大战在所难免。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对专业人才仍然具备较高吸引力,并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王靖飞认为,人才市场毕竟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与银行子公司在人才上的竞争是公募基金行业必定要面临的问题。基金与银行子公司在业务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具有出色软硬实力的基金公司不会在人才竞争上失去优势。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高管认为,公募基金相比银行、信托等资管机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少基金公司建立了事业部制、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专业人士在基金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公募基金仍然是投研专业人才拓展事业的好平台。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也认为,人才积累不仅仅是薪酬水平的问题。所谓的“抢人”也不是薪水高就能挖走的,公募基金此前在投资领域内的人才优势不会因为对手来抢就出现本质变化。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也称,“不存在抢人大战,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 将形成竞争互补的资管新生态 资管新规一年来,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公募等相继推出,公募市场出现更多的参与者,公募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公募基金市场将进入多元化多体、多元化产品的新阶段,未来投研能力将是各家公募着力培育的核心竞争力。 王靖飞认为,未来银行、信托等机构参与公募投资市场,将使管理人主体更加多元化,产品类型也会更加丰富。竞争格局的改变,将迫使产品管理的核心要件进一步向投研能力回归,不同管理人比拼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 北京上述次新公募总经理表示,资管行业进入大变革时期,公募基金行业内部进入充分竞争状态,外资机构也在进入国内市场,未来具备更强资产管理能力的公募仍然可以在市场中立足,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越来越难,甚至会面临淘汰的命运。这种竞争和淘汰机制都是无法避免的。“培养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 博时基金也认为,无论是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基金公司本身,都是重要的机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投资主体能够丰富开放式基金市场的产品类型,为我国基金市场不断注入活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财富管理选择。 “总体而言,各类资管机构加入市场竞争,他们的基因不同,优势不一,将形成一个取长补短、竞争互补、共享共生的新生态。”博时基金称。[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29日 04:55
100万亿资管新规一周年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
100万亿资管新规一周年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一年间,公募基金各类业务消长不一,人才流动提速;其他资管机构加速进入公募市场,公募资管的新生态正在逐步成型,公募基金产品格局的变化已悄然出现。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产品逐步退出,权益类投资优势则越来越受到机构资金的重视,固收产品规模明显增长,整个行业正走在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路上。 一年间,中、工、农、建、交五大行,以及光大、招商等7家银行已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预计最快今年年底便会有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 一年间,券商资管的规模缩水4万亿,曾经“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转型才能看到机会和希望。 公募、专户、子公司业务此消彼长 各类业务重新洗牌 资管新规出台,基金行业一度担忧掌握海量信贷数据、资金和渠道的银行,可能会对公募固收业务形成替代。一年过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12万亿升到14万亿,货币基金规模高位震荡,仍站在8万亿之上,债券基金规模则创出2.4万亿元的历史新高。 新沃基金副总经理王靖飞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众理财意识的提升,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容。银行类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农商行的机构投资者,在固定收益类业务上还会有中长期需求,公募固收业务仍有广阔的空间。 虽然货币基金、短债与银行类货币产品短兵相接,但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在中低等级债券投资上更具优势。 北京一位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银行理财有近30万亿的规模,不可能都去做货币类产品,他们需要信用下沉去做差异化收益,这对专业的债券投资人形成利好,公募基金有望从中受益,债基和专户固收业务持续扩容。 相对于固收业务的争议,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积累的优势短期内更是难以撼动。 北京一位中型基金公司高管认为,整体来说,他所在公司在资管新规后,主动被动偏股定制基金的规模都在增长,权益类产品的受益更为明显。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也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基金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投资理念、投研文化的建设,在大资管的新格局下,基金公司能够继续发挥权益投研优势,成为各类资管产品的底层产品的提供者。 然而,资管新规一年来,多家公募子公司、专户等通道业务却受到明显的冲击。 北京上述中型公募高管、华南上述公募人士都透露,资管新规实施后,监管标准逐渐统一,基金子公司及专户的通道业务受到挤压,他们所在公司此类业务规模都出现明显萎缩,已开始向主动业务转型。 除了业务方面的“短兵相接”外,净值化产品管理也为公募基金带来新的竞争者,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等各类机构需求人才趋于一致,资管新规后各类型机构的“抢人”大战引发行业担忧。 王靖飞认为,人才市场毕竟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与银行子公司在人才上的竞争是公募基金行业必定要面临的问题。基金与银行子公司在业务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具有出色软硬实力的基金公司不会在人才竞争上失去优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对专业人才仍然具备较高吸引力,并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北京上述中型公募高管认为,公募基金相比银行、信托等资管机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少基金公司建立了事业部制、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专业人士在公募基金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专业团队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公募基金仍然是投研专业人才拓展事业的好平台。 北京上述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公募基金要想立足和发展,需要培养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投资人才,为客户负责任的投资人才,背后要有一套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让专业人士受到尊重,提升他们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对公司文化和价值观认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坚守公司的使命;落实核心骨干的持股计划,让他们与公司的发展绑定在一起。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也认为,人才积累不仅仅是薪酬水平的问题。所谓的“抢人”也不是薪水高就能挖走的,公募基金此前在投资领域内的人才优势不会因为短期“抢人”就出现本质变化。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也称,“不存在抢人大战,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 或形成竞争互补的资管新生态 资管新规一年来,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公募等相继推出,公募市场出现更多的参与者,公募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公募市场将进入多元化多体、多元化产品的新阶段,未来投研能力将是各家公募着力培育的核心竞争力。 王靖飞认为,未来银行、信托等机构参与公募市场,将使得管理人主体更加多元化,产品类型也将更加丰富。竞争格局的改变,将迫使产品管理的核心要件进一步回归到投研能力,不同管理人比拼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 北京上述次新公募总经理表示,大资管行业进入大变革时期,公募基金行业内部进入充分竞争状态,外资机构也在进入国内市场,未来具备较强资产管理能力的公募仍然可以在市场中立足,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越来越难,可能会面临淘汰的命运,这种竞争和淘汰机制是无法避免的。“培养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 博时基金也认为,无论是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基金公司本身,都是重要的机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投资主体能够丰富开放式基金市场的产品类型,为我国基金市场不断注入活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财富管理选择。 “总体而言,各类资管机构加入市场竞争,他们的基因不同,优势不一,一个取长补短、竞争互补、共享共生的新生态将会形成。”博时基金称。 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资管新规实施一年,公募管理规模增长2万亿,债基规模创出新高,货基规模仍在8万亿以上。业内人士表示,在基金公司传统优势项目权益类基金领域,基金优势明显。一年来,定制型债券基金获得明显增量,但未来银行子公司将对定制债基发展形成冲击。 新沃基金副总经理王靖飞表示,过去一年,公司旗下新沃通宝货币基金的机构客户数量增加了80%。王靖飞认为,银行类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和农商行,在固定收益类业务上有中长期需求,公司正积极寻求与各他们的合作。 “资管新规后,由于税收优惠,我们的定制类权益基金规模在增长,权益产品受益比较明显。”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向本报表示。 “资管新规对权益基金是比较大的利好。去年机构定制指数基金大爆发,公募指数基金作为工具性产品,得到各类资管机构追捧。” 该高管表示,对银行、保险等机构客户来说,刚性兑付的打破让他们必须去配置净值化产品,而标准透明,更容易理解的指数基金会成为他们愿意配置的工具。 北京一家次新公募总经理介绍,银行理财在差异化管理上有需求,今年以来,该公司权益基金大多处于净申购状态,机构纯债策略的产品增长也很快。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表示,从规模上看,债券基金规模持续提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债券基金的增量中,大多是定制化产品,零售端产品非常少。在固定收益方面,银行具有客户优势,又是最重要的债券市场交易方,投资范围更广泛,可以投资公募无法投资的非标领域。在资管新规下,基金公司很难拿出有效的替代产品去争夺银行客户资源,就算基金公司做出低风险产品,银行也可以复制。所以,公募基金的主要机遇在于和银行等大机构的合作。一方面,银行有信用下沉需求,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有税费优惠的优势,这些对机构客户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即将投入战局,将会对公募的定制化产品形成较大冲击。公募基金应放开视野,企业年金、社保、养老保险金以及外资等都是公募可以拓展的领域。 清理不适宜产品 在资管新规背景下,盛极一时的分级基金、保本基金也走上了清理之路,等待它们的是一天天临近的最后整改期限。 根据清理时间表,保本基金将在今年三季度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目前保本基金的存续情况来看,还有23只保本基金即将走完最后一段路程。 分级基金的清理时间表更为细化,总规模在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要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规范;总规模在3亿份以上的分级基金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值得注意的是,5月10日,富国银行分级基金将直接合并运作,这是业内首只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而直接合并的分级基金,这一模式将提升分级基金清理规范的效率。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认为,分级基金和保本基金原本就不是主流产品,在海外市场都是体量很小的产品类别。分级产品难以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资管产品,比较像是投行业务的延伸产品。在资管新规下,基金公司提供的应该是更纯粹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产品,回到资产管理的本源。 北京一家次新公募总经理表示,公募产品的种类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试错,那些不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最终会被淘汰。作为基金管理人,他们会试行新的产品类型,寻找那些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有生命力的新产品。 王靖飞认为,资管新规落地后,公募行业旧产品转型或清盘的步伐在加快。未来他们在设计新产品时,在投资比例、范围、杠杆、类型、投资限制等各方面更加严格地按照资管新规去做。 银行理财子公司筹建 过去一年,资管新规落实推进,银行理财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新规出台,陆续有约30家银行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进入筹建阶段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达7家。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直言,银行理财是资管行业管理规模最大的一个细分板块,也是其他资管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资范围、投资限制、销售渠道上较基金公司具有天然优势,同台竞争,基金行业未来在整体规模上会受到较大冲击。 “第一,占行业2/3规模的货币基金将会受到冲击较大,规模或大幅萎缩。银行类货币基金较公募货币基金在投资范围上限制更少,流动性支持力度更大,收益率、流动性、快速赎回等整体优势更加明显。”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说。 该高管还表示,除了货币基金,公募债券基金也将受到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冲击,委外资金向银行子公司倾斜,机构定制基金将受影响。债券基金规模的90%以上来自机构客户,而机构客户资金中绝大部分直接或者间接来自银行资金。“资管新规以前,这些资金可能出于避税、通道、委托理财等各种目的,以各种形式投向公募基金。新规实施后,银行资金无需再投资公募基金,直接冲击债券基金。不过,那些为获取税收优惠、信任基金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银行资金短期内不会出现萎缩。”他表示,中长期来看,基金公司能否吸引委外资金,还是取决于投资能力,要看税收优惠的投资收益水平是否具有竞争力。 另一位基金行业人士表示,首先,客户结构方面,零售客户的分销渠道和银行自身的品牌价值,基金公司银行产品代销业务的压力加大;其次,投资管理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非标配置优势,对公募基金固定收益产品有业绩优势,挤压公募针对零售客户的固收业务空间。 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也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即将入局,大的国有银行在信用评价能力上或比基金更有优势,尤其是掌握了海量信贷数据的银行,能够从多角度考察企业债券的基本面情况,有可能形成对公募中的货基、短债等产品的替代效应。当然,中小银行未必具有这种优势,还会通过委外形式把钱交给公募基金管理。 竞争压力巨大,面对新的对手,公募基金更需要扬长避短。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提供更多工具产品成为不少基金业务调整的方向。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大资管格局下,基金公司应继续发挥投研优势,成为各类资管底层产品提供者,寻求与银行理财的差异化发展。 “未来资管行业的变化趋势是转型和分化,主动管理能力强的资管机构会脱颖而出。公募基金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主动管理,尤其是权益类投资方面的优势,利用标准化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同时注意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才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上述高管表示。 “资管新规对权益基金是比较大的利好。比如去年机构定制的指数基金大爆发,公募指数基金作为工具性产品,受到了各类资管机构资金的追捧。银行、保险等机构客户都在买入,对这些机构来说,刚性兑付的打破让他们必须去配置净值化产品,而标准透明,更容易理解的指数基金会成为他们愿意配置的工具。” 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说。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基金公司的比较优势在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设立初期以处理存量资金为主,对有差异化优势及核心能力如主动权益、量化、绝对收益、被动指数等,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依旧是发展机遇期;权益类、债权类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强的基金公司有平台化优势积累;人才机制与市场化运营积累;净值化管理、产品体系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先发优势。 博时基金认为,公募基金应当积极承接各类资金,既包括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催生出的多元理财需求,也包括企业年金、社保、养老保险金在内的长期机构投资者,还包括银行和非金融公司等的配置型机构投资者,以及随着A股加入MSCI和富时指数后,海外资金“新活水”。我国居民多层次理财需求亟待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专业投研力量实现优化配置。 同时,机构投资者比例逐步扩大。对于专注于组合管理的基金公司而言是真正的福音。基金公司可以专注于将各类投资和资产类别的风格做出来,这恰恰是基金公司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可以预期的是,价值投资、稳健增长、中长期限产品会增加,绝对收益型和配置型产品需求也将进入爆发期。 券商资管“躺着赚钱”的日子 成为历史 2012年~2016 年,中国资管市场度过了黄金五年,管理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但是,2017 年中国大资管市场突然急刹车,年增速下滑到8%以内。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及细则相继落地,系列政策旨在致力于降杠杆、防风险,引导业务回归主动管理的本源。过去资管行业依靠政策、牌照红利赚钱的模式已经终结。 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规模和收入的双降。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资管新规落地前的2018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规模为16.12万亿元,经过近一年的“去通道”,截至今年2月底,规模降至12.05万亿元,这也意味着,334天里,券商资管规模合计“蒸发”4.07万亿元,平均每天121.86亿元。 如果说规模下行是板上钉钉的事,那么,因为短期内原有的盈利模式被颠覆,新的业务方向仍在摸索中,加之遭遇单边下跌市场,券商资管的收入受到波及也在预料之中。 根据券商披露的2018年年报,多数券商资管业务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时滑坡,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以及银河证券等多家券商资管业务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券商资管甚至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在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调侃道,过去是“躺着赚钱”,现在是“爬着赚钱”。 规模、收入双降的背后,则是因资管新规对业务的限制。券商资管在大集合产品、约定收益产品、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通道业务等业务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新规影响,通道业务逐步萎缩,而在业务结构深刻调整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课题。 “我刚接触券商资管行业的时候,觉得每家都各有特色,有的报价型产品做的好,有的则是股票质押做的大,但是,这一年以来,我发现大家做的基本差不多,以前差异化的东西要么不允许做,要么性价比不高,能做的就是两类———定期开放的净值型产品和挂钩型产品。”华南一家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资管新规实施后,券商资管公司的差异化正在逐步缩小,同质化现象开始出现。 事实上,与其说是业务同质化,不如说这是规范的开始。从2017年到2018年,在资管新规发布以前,整个资管行业还处在非常迷茫和困惑的境地里,不知道能干什么、怎么干,这也造成一些业务的停摆,但资管新规给了业务操作的规范———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而是要规范地去做。 在华东一家中型券商资管市场部的工作人员看来,这种规范给了券商资管一个新的方向,起到战略指导的作用。“这一年,符合监管要求、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相继推出,约定收益型产品也逐步被替代,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生态。”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很多券商资管而言,以前更多是“拼爹”模式,是商业模式的参与者,做的是类似于中介的活,但现在行不通,每个公司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可能做大,才可以发展起来,“这对它们来说,是个重生,大家都有危机感”。 毫无疑问,资管新规之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但与此同时,行业的竞合也逐渐加剧。 华泰资管的相关人士指出,各资管机构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银行拥有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市场品牌影响力,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在投研能力方面见长,券商资管和其他机构或将在部分领域形成优势互补的竞合关系,投研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和券商资管可在委外投资方面加强合作,全牌照券商资管公司也将继续在代销、委外、FOF/MOM、资本市场业务、资产证券化、跨境业务等领域与银行展开“全业务链”合作。 如果说规模收入降低、业务模式差异化缩小及行业竞合的加剧都有客观上的数据或事件支撑,那么,心态上的逐渐放松或许是最主观的感受。 “一开始,大家对资管新规可能带来的冲击是很担忧的,但这一年以来,心态稍微放松了一些。”上述华南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表示,刚开始比较担心银行理财子公司抢食市场份额,但目前距离银行理财子公司真正运作还要一段时间,冲击没有预期中来的那么快,甚至可能有一些业务机会。 他给记者举例说,公司目前正在做投资顾问业务,因为银行要净值化转型,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城商行,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说能力不足,就会去购买券商资管的投顾服务,让投顾去做投资决策或建议。 转型:共识之下的机会 资管新规的实施,也推动券商资管走上业务创新之路,如何让新生长出来的“花”填上以前的“坑”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上述华东中型券商的工作人员举例说,券商资管的产品以前常常嵌套到信托,但现在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固收资金池产品,根据资管新规,这类产品到2020年底彻底关闭和转型。 穷则生变,转型成为共识。 “2018年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建文化定战略,公司树立更大的目标,有文化认同感,明确了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国君资管表示,伴随着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公司经历了蓬勃发展期、转型阵痛期、战略引领期。2018年,公司正式发布国君资管基本法和三年规划,为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障。 据介绍,公司主要以“基础资产产业化、投资工具组合化、资产配置全球化、金融服务科技化”为转型主线,大力发展预期收益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持续打造“公募+私募”FOF产品线,加快发展固收+为代表的多策略业务,不断推进非标业务转型。 转型也是一种机会。 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机构提出了由快速转型向深度、高阶转型的要求。对于行业来说,需要不断努力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有效维护和培育客户,提升客户体验,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和配置,才能在转型中化被动为主动。 上述华东券商资管的市场部人士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资管行业最终的底牌,新业务对管理能力的要求高,渠道和客户资源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显现,资产管理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比较优势。 上述华南中型券商资管的市场部人士认为,券商资管可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匹配资金端和资产端,最典型的就是券商资管去年热衷发行的私募FOF产品,“这就是一个券商内部经纪、资管和托管等多部门协同的产品,这也是很多券商资管会去做的一个原因,但是基金公司更多是单打独斗。”他说,这是券商资管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特色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财通资管市场人士也表示,在证券公司内部,经纪、投行和投资业务需要资管业务平台来进行产品创新以及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而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依赖于券商相关业务单元的协同。 就具体业务而言,华泰资管认为,券商资管在ABS、FOF/MOM等业务上存在机会,华泰资管在ABS领域探索多年,且已形成集评价准入、投资管理、系统自主开发、运营托管、交易及跨境服务于一体的“FOF管理平台”。券商资管可以通过多策略多类型产品服务客户,从标准化的固收产品拓展至固收多策略、权益、结构化、跨境等多个领域,为银行、保险、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客户构建与其风险偏好匹配的投资组合,并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个性化资产配置需求。 公募业务也是一个重要发力点。目前,13家券商资管拥有公募业务资格,而资管新规对公募业务影响较小。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资管可以寻求差异化发展,与其私募业务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为特色化、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并可借助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契机,提升在公募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家券商资管已经积极布局公募业务,如东证资管、华泰资管、财通资管、中泰资管、长江资管等。 与此同时,受之前业务导向和激励机制方面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券商资管在股票二级市场、衍生品等领域的投研能力偏薄弱,尤其权益投资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而打造一支实战能力强的人才团队是成功转型的关键。 “我们在投研制度和人员储备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准备,比如提出‘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十六字主动管理发展方针。”财通资管市场人士表示。 国君资管表示,公司在促转型方面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权益投资,原来在整个资产中比重非常小,这几年公司对权益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投资经理和明星产品。 事实上,在转型中,不同规模公司转型的着力点有显著差别。大而全的公司,转型对它们来说更多是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一些以前不是收入贡献大户的业务或许重新得到重视;对于小而精的公司来说,确定合理业务半径、找准新的方向则成为能否熬过寒冬的关键所在。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转型主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但客户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客户培育和引导需要时间,券商资管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挑战:打造核心“护城河” 路漫漫其修远兮,转型路上,道阻且长,挑战也如影随形。 毫无疑问,在资管新规的背景下,产品净值化是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并将逐步替代约定收益型产品。过渡期内,约定收益型产品与净值型产品预计将同时存在,但前者规模将有序下降,后者将逐步上升。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净值化产品发行明显加速,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上述华南中型券商资管的市场部人士表示,现在券商资管卖的最好的两类产品就是定期开放的净值型产品和挂钩型产品,但这些其实也是打了一个“中间线”,“因为它是有业绩报酬计提基准的,但业绩报酬计提基准和业绩报酬基准是两码事,客户可能并不很清楚其中的差别。对于券商资管来说,就占据了一个信息偏差的好处,短期有利于规模增长,但因为客户有业绩预期,所以挑战也很大。”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继成立对券商资管部分业务造成冲击,券商资管需要在较短的窗口期内,加快速度锤炼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力,培育可持续、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形成新的能力“护城河”。 宏观经济及市场环境也对券商资管合规风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不断释放,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金融行业各细分领域风险预研预判能力要求层层提升,需要不断强化全员合规和全面合规管理的意识,以更高的要求推进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合规风控体系的构建,提升全面风险的主动管理能力。 “去年是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国君资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公司上下坚守住合规底线,全年未发生重大合规风险事件,并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坚持把合规风控锻造成为公司首要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个挑战来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根据改造指引,券商资管需要参照公募基金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造,但另一个现实是,很多券商资管母公司旗下已经有公募基金子公司,如何和体系内的基金公司做出差异化就更加考验券商资管的管理能力。 “可以从产品类型上区分,比如,对方基金公司权益实力很强,那券商资管可以考虑把固收或者其他类型的产品作为发力点。”上述华南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券商资管目前面临这样的选择,特别是一参一控如果放宽,同一个集团内的两家资管机构都可以做公募基金,那必然要实行差异化。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资管新规的出台拉开了大资管发展新的序幕,新形势下,券商资管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业务调整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严格按监管要求期限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可能面临阶段性产品规模和收入下滑的窘境。转型之路任重道远,行业机遇与挑战并行,长期来看,资管行业内部分布的方差越来越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将呈加速态势,但拥有优秀的主动管理能力、风控得力且收益稳健的券商资管公司一定会脱颖而出。 资金端缩水,银行委外撤出 私募行业转型进行时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一年时间里,私募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稳中有升,行业更趋规范。不过,新规之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选择与私募合作变得更为谨慎,私募经历资金端缩水、银行委外撤出,非标业务缩水、行业集中度提高等,不少机构开始艰难整改和业务转型。 资管新规关于“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的要求,对私募的资金募集造成不小的影响。此前,包括银行委外、基金中基金(FOF)等投资,出于合规和风控的考虑,多数会采用多层嵌套模式,加上本身的资金池结构,嵌套往往达到三层以上结构。新规旨在重塑资管商业模式和私募各类产品架构,过去一年,委外资金端也呈现只出不进的局面。 石锋资产销售总监张诗涵表示,新规一年来,变化最大的就是银行委外以赎回为主,主动的新申购明显放缓。“过去一年,原来银行资管部以赎回为主,有一些换仓,但新申购很少。因为需要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用新的投顾模式和合同来做。”不过,她对委外的前景依旧十分看好,认为后期可能会迎来阶段井喷式增长。“根据我们和银行的沟通情况,银行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等理财子公司落地。”不过,张诗涵也透露,银行个金和私行仍然可以募集,没有感觉到投资者结构的明显变化。 双隆投资总经理马俊直言,银行委外渠道对于私募行业的全面收缩,存在一定过渡期,除了没有什么增量,不少存量产品也决定在过渡期到期前提前结束。 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补充,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对之前委托给私募投资管理的产品进行了赎回,也导致了债券市场的一轮调整。但资管新规有过渡期的设置,且银行不愿体现账面亏损,因此,银行只是2017年对业绩达标,甚至业绩相对较好的私募委外产品进行了赎回,而到了2018年,银行的赎回已明显减少。 凯丰投资也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中,银行理财、自营资金通过嵌套资管计划进入私募以及证券、公募基金等金融持牌机构FOF产品,通常会设计成募集层、投资层,然后再投向内部或外部FOF。对于多重嵌套的限制影响到上述资金顺利投入已有嵌套的私募证券投资资金,短期内限制了FOF的发展。 某中型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下,很多非标贷款无法接续。“我们这一年基本没有开展新的非标业务,主要做标准化债券投资,剩下的存量非标规模不大,基本都要在过渡期前到期,会按照监管要求匹配期限对接。”不过他也补充,资管新规不是不让做非标,而是要更严格、更规范地开展非标业务。相比之下,大银的行更有优势,不过目前银行投资非标确实非常谨慎。 在近日举办的金斧子第三届私募大会上,金斧子合伙人朱义龙告诉记者,一年来监管越来越严格,私募的备案要求比以前要细致和全面很多,明股实债的产品基本上通不过备案,中小权益类和做非标债权的私募机构数量明显减少,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赵博文告诉记者,对“非标”投资的限制,去年违约事件频发,信用利差扩大,因此,虽然去年是债券市场牛市,但行情分化严重,部分私募机构因“踩雷”,其产品反而跌破净值。 此外赵博文还表示,资管新规关于产品净值化的规定影响也不小。过去一年,银行频发净值型理财产品,私募紧紧跟随,但这也造成了资金对短端资产的追逐,收益率曲线进一步陡峭化。 北京某百亿债券私募运营总监直言,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很明显的影响。“证监体系下的资管计划往下投资单一资产不超过20%,落地要求是把私募基金、资管计划都当成单一资产,这样我们的投资非常不方便。现在找资管计划或专户募集以后往下只能投资20%,很难操作,私募不愿意再与证监体系下的资管计划合作。但如果找信托合作,信托在正回购、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投资上也有受限。” 千为投资公司投资总监王林表示,在资管新规的推动下基金投资的净值化发展趋势明显,非标类业务发展更加有序,资金池产品得到有效遏制,打破刚兑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而在打破刚兑的趋势下,星石投资表示,银行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北京某大型私募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资金方尤其是机构资方对合作私募机构的审核标准提高,非常严格,向头部公司集中趋势明显;各监管体系下的合作主体(银行、信托、基子、券商资管、期货公司)对资管业务监管要求规范性更加趋同,业务合作更趋一致,投资者适当性监管要求提高,投顾资质审核也更加严格,整体来看,头部公司更为受益。 王林认为,新规明确了合格投资者的概念,增加了高净值客户的认定标准。对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计划的起投金额降低至30万。对于资管计划期限不得设立永续、业绩报酬提取比例不能过高等具体条款的规定。上述细则进一步明确了行业标准,有利于私募行业长期规范发展,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王林表示,资管新规旨在规范行业发展,为大资管行业营造有序、健康的环境。虽然在实施之初对市场有短期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真正实现统一监管标准,有助于防控金融风险,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稳定社融增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前海道谊创始人卢柏良看来,资管新规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我国资金融资比重。他认为,新规从根本上来说是银行逐渐从理财适应资本市场相对接的净值型产品,之前主要是固收产品,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匹配,去年美国直接股权融资70%,中国直接股权融资仅占7%。这也是要推出科创板的原因,资本市场需要为创新提供资本动力,需要提高资金融资比重。[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28日 19:54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郝亚娟、张荣旺 距离去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统称“资管新规”)已满一周年。一年来,在强监管下,银行的表内外非标投资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近日,一则“某大行重启千亿非标业务”消息传来,引起业内颇多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中小银行开展非标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非标业务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中间收入,然而受限于规模、投资地域要求,中小银行很难施展。作为“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非标业务在监管的整治下发展收敛。 中小银行投资非标“约束多”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同年7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两份文件都对银行投资非标业务作出详细规定。 近日,一则“某大行重启千亿非标业务”消息引起资管市场关注。这传达了什么信号?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有些大行一直在投非标,但是规模较小。“我们大行前阵子搞表内去了,现在才有功夫投非标。”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上海某信托业务部总经理向记者分析,大行投资非标更有优势,因为大行资产规模大,在一定比例限制下,其用于投资非标的绝对额度高。“资管新规并不是不让做非标,而是更严格、更规范开展非标业务。之前大行投资非标积极性不高,市场上做非标的主要是农商行资金;如果此次大行资金有望放闸流入,非标市场又会活跃起来。” 记者了解到,资管新规出台后,部分银行已开始压缩非标业务规模,并同步进行存续非标转标。“我行基本不开展非标业务了,至于存量非标规模所剩不多,基本都在过渡期(2020年底)截止前到期,这部分将按照监管要求匹配期限对接。目前基本做一些标准化债券投资。”某上市农商行资管人士如是说,“不过,非标转标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是非标资产和产品的对接。” 除了非标转表产品对接的压力之外,非标转表内也会大幅消耗银行的资本,加剧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西部某农商行业务人士向记者感慨道:“想投非标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每个地方的监管不一样,但基本都是线下资金不能出省。对于我行来讲,做外地的项目主要涉及授信,较难在行内过会。” 尽管如此,银行方面投资非标的积极性保持高涨。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李奇霖分析指出,银行参与非标资管业务主要可以归为四方面,一是减少资本占用,一些银行通过非标资产投资实现科目腾挪,降低风险权重,可实现减少资本占用;二是绕过信贷行业约束,银行借助通道,以非标形式向受限制行业的输血;三是规避信贷额度控制,当表内信贷额度不足时,银行可通过投资非标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四是实现较高的收益,银行投资非标业务可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非标投资谨慎 银保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32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增长8.5%。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与2017年末基本持平;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占比约为70%。 此前,非标业务由于形式多样化,通过采用多层嵌套的交易结构形式,并与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结合应用,使得大量银行资金绕道流入受限制行业并不利于监管。资管新规及相应配套文件的出台后,“野蛮生长”的非标业务呈现收缩,银行投资非标更加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方面整治非标业务并非禁止而是规范。” 金融监管研究院资管部总经理周毅钦强调,影子银行中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及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输血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监管对于影子银行的监测有了非常好的系统支持和监控手段,对于影子银行的整体调控将较以往更加得心应手。” 从当前的社融数据来看,非标特别是信托贷款方面的反弹比较有力。“3月社融数据显示,新增社融2.86万亿元,信贷1.68万亿元,均超出市场最乐观的预期值,也是5年来同期的最佳表现,存量社融增速大幅回升至10.7%。”李奇霖指出,非标的两项分化严重,委托贷款增长-1000亿元,与之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善,短期内可能也难有大的起色,除非信用进一步宽松,使实体的流动非常充裕,企业经营出现明显好转;信托贷款530亿元,创12个月以来新高,主要和现在银行理财、货基、债基等低风险偏好的资管产品收益率较低,信托收益率优势明显,零售端显著发力有关系。 周毅钦认为,监管对于影子银行的态度在边际上是放松的,比如,央行此前提出“规范”而不是“限制”影子银行。 从外部来看,监管态度放松将有利于银行加大非标投资;但从银行自身分析,在做非标投资时还需克服障碍。周毅钦认为:“主要障碍一是要解决过往非标期限和产品期限严重错配的问题,二是在此前去杠杆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高杠杆企业、去化周期长的企业、高度依赖影子银行体系输血的企业出现违约的情况,银行在非标投资上应更加严格项目审批和授信审批要求。”[详情]

中国经营报 | 2019年04月27日 05:42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 银行理财变化几何?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 银行理财变化几何?

  作者:徐巧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银行理财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但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 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一周年。 纵观百万亿大资管行业,银行理财体量最大,也是受资管新规冲击最大的一环。2018年被称为资管元年,银行理财处于新老交替的转型关键期。从整体经营情况来看,去年银行理财规模维持平稳,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净值型理财增多,多家银行提交理财子公司申请。 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双降” 多家银行理财收入大幅回落 2018年4月27日,酝酿已久的资管新规正式出炉,规模超20万亿的银行理财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去年下旬,监管层又陆续出台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意见稿。对银行理财而言,一系列全新的监管政策意味着新一轮调整与转型。 在过去一年,银行理财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但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与2017年底基本持平。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总体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 细分来看,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自2017年高点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连续22个月环比“双降”。截至2018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为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从期限来看,新发理财产品平均期限增加。2018年,新发型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61天,同比增加约20天。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受资管新规和资管产品缴纳增值税等影响,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收入普遍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多家银行理财收入出现“腰斩”。例如,建行2018年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11.13亿元,同比下降44.55%。相比于国有大行,股份行的理财收入回落幅度则更明显。2018年,浦发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6.38%,中信银行降幅为50.32%,平安银行降幅为60.00%,光大银行降幅甚至达到了74.24%。 七家银行获批设立理财子公司 业务转型面临三大困难 从组织架构来看,对银行理财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资管新规为理财子公司扫除了制度性障碍。 截止到目前,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数量已超过30家,其中有7家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它们分别是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工行、光大银行、招行。 据了解,部分国有大行已成立理财子公司筹备小组,均由(副)行级别领导长牵头负责,资管部总经理推动落实具体事宜。另一方面,股份行纷纷招兵买马,提前为理财子公司招揽人才,比如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对外发布数十个社招岗位。 对于率先获批的7家银行而言,如何梳理母行资管部和理财子公司关系、如何推进业务转型则成为最为紧迫的课题。 “宇宙行”工行理财规模居全行业第一,该行副行长谭炯在2018业绩发布会上曾表示,工行将在总行保留资产管理部,发挥1+1>2的协同作用,总行资管部主要发挥统筹大资管战略作用。未来,工行也将进一步理顺理财子公司和集团的渠道销售、产品布局、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关系。理财规模排名第二位的招行,也将暂时保留资管部,待存量业务处理完毕后,资管部即撤销。在并行期,资管部起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与沟通,维持理财子公司和母行之间的联系。 对于资管业务的转型困难,招行行长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转型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老产品配置的部分长期限资产面临整改困难,难以发行新产品承接;二是新产品难以做到一经推出就在方方面面符合监管要求,其合规转换具有长期性;三是大家对单一公募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具体比例限制的理解不同,各家银行在实践中存在新发行的单只公募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比例上限不同的情形。 对于银行理财的政策期许,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希望银行资管产品能同公募基金一样,在税收政策方面获得公平待遇。目前,公募基金相比较于银行理财而言,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方面有明显节税优势。[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4月26日 19:47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元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元

  资管新规周年考: 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公募普惠化隐藏新问题 2010年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大发展的时代,银行、信托、券商、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悉数参与其中。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末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已达到百万亿元的级别。各机构虽然从事本质上一样的资管业务,但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同时监管套利活动频繁,刚性兑付普遍,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资管行业迎来了统一的监管标准。一年后,资管行业出现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 4月27日,冲击百万亿资产管理市场格局的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岁满周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资管新规落地的一年内,代表通道业务的一对一产品正在迅速萎缩,而不少融资类业务和非标资产也在资管新规落地后不断遭遇分流。 与此同时,在各类资管机构规则逐渐“大一统”的趋势下,公募机构此前独享的公募基金市场,也即将被银行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公司)和公募信托“瓜分”。由于银行、信托、公募等不同机构在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体量,其在未来标准化资产的战场中如何演绎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基于通道和非标业务的银行-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链条,将会向“资产配置-投资管理-投资工具”的标准化链条转型。但另一方面,私募的崛起、非标制度的限额留口以及净资本制度的差异,是否会酿成新链条中的不平衡? 通道萎缩 遏制影子银行业务的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机构的通道规模无疑受到了进一步压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部分此前的存量通道业务在资管新规的压力下已停止了续作。 “增量控制确实比较明显,因为嵌套限制和满足资管新规的要求,从去年开始能不续作的都停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通道了。”4月23日,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象征着通道业务的单一类资管产品的规模下降,无疑是上述趋势的数据例证。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资管新规落地前的2018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定向资管计划、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一对一产品规模分别为14.07万亿元和9.84万亿元,合计为23.91万亿元。 经过近一年的发酵,截至2019年2月底,券商、基金公司及子公司的存续的单一产品规模合计仅为19.19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这11个月内的334天里,单一类资管产品合计蒸发规模达4.72万亿元,平均每天蒸发141.32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证监会在2016年底对基金子公司提出净资本等要求,并留出18个月过渡期,而2018年6月15日刚好是过渡期的终点,因此导致部分基金子公司的规模进一步削减。 “一方面去嵌套化的要求让很多银行等资金进入基金子公司的专户越来越难,”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基金子公司需增加净资本,但公募是轻资产行业,母公司鲜有资金实力雄厚的,这让基金子公司的通道规模受到很大的清理压力。” 除券商、基金子公司外,同在银监体系内的单一资金信托也未能逃脱规模下滑的命运。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单一资金信托资产余额为9.84万亿元,较当年一季度末的11.66万亿元减少1.82万亿元,合每天消失74.59亿元。 这也意味着,仅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渠道的通道业务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合计减少了6.54万亿元。 “因为嵌套的原因,信托和券商、基金的规模减少可能会有重复计算的部分,但是全算下来每天减少上百亿应该是有的。”4月24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表示,“按照平均一个项目2亿元的金额计算,每天减少的通道项目可能就多达50个。” 非标分流 面对通道业务的压缩,不少存量非标项目在资管新规落地的一年内遭遇了“监管挤出”。 “套利核查和资管新规下,不少非标贷款无法续作了。”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坦言,“但很多非标贷款实质是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还是有刚性的续贷要求,否则就意味着银行端的抽贷,企业需要从其他渠道续贷。” “一个思路是转成一般性贷款,但这又存在许多障碍。”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如果以转成常规信贷或其他方式回表,一来有可能行业、政策不符要求或者额度不够,二来会对风险资本形成更高的占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获悉,目前ABS转标、信用债、私募融资、集合类资管成为一些存量非标及企业融资需求的分流形态。 以资产证券化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期间,信贷资产证券化(CLO)渠道的发行总额合计超过0.96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0.69万亿元增长39.13%。 “CLO的扩大让更多信贷资产出表,给非标的回表腾出额度,不少银行也有积极性做这件事。”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还有一些非标存量资产则转为标准化的ABS,进而降低了非标出清压力。” 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2018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期间,企业资产证券化(ABS)规模高达10.61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54万亿元,其中以信托收益权、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委托贷款、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项目规模合计达0.64万亿元。 信用债亦被视为非标分流的渠道之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4日,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口径在内的信用债存量规模已达18.61万亿,较资管新规落地前夕增长1.68万亿元。 “一些非标融资续贷时转为信用债融资,但一些企业的资质不够,所以也出现了有资管产品参与的结构化发行活动,相当于变相放宽了市场对于信用债的接受程度。”4月23日,华中一家券商债承人士坦言,“一些发行人也利用资管产品和同业回购变相融资。”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4月26日 08:39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潇怡 深圳报道 资管新规落地已经一周年,信托公司进入了新一轮转型期。 在2018年中,信托业人士普遍预言2018年对信托公司而言将是业绩面临极大挑战的一年,所言非虚。 截至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65家以不同形式披露了2018年相关业绩数据。其中除了在港上市的山东信托正式披露年报外,其余均为年初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未经审计的业绩快报。 在正式年报全面披露前,依托目前整体披露数据前瞻,信托公司在2018年业绩增长承压,65家信托公司中40家净利润呈现负增长,即超过六成信托公司在2018年盈利下滑。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盈利排名第2的安信信托,在2018或许业绩意外垫底,从2017年净利润36.68亿元急转为亏损14.6至18.6亿元。 第一梯队整体稳定 从目前公布的业绩情况看,信托行业前十整体较为稳定,除业绩明显下滑的安信信托和从排名第9下滑至排名第18的民生信托外,信托业绩第一梯队整体保持稳定。 而占据净利润榜单前三甲的仍是传统劲旅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及重庆信托。其中,中信信托总资产、净资产、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多项关键指标均在已经披露数据的65家公司中排名第一。具体来看,老牌劲旅中信信托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6.4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5.9亿元,净利润收入34.2亿元,重回行业第一。 平安信托以31.7亿元的净利润滑落第二,实现营业收入49.8亿元,行业排名第三;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8.0亿元,位于行业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信托在2018年下半年将700余人财富管理团队划归平安银行,预计将对未来平安银行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平安信托在2018年报快讯中称,2018年公司加码主动管理主动进行了业务转型升级,并基于对宏观经济的专业判断,重点进行了业务布局而非价值兑现;同时,也采取偏保守的风险策略,对资产选择更加审慎,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导向和实体企业需求的业务。 而重庆信托2018年净盈利30.6亿元,仍然位居第三。但从细分项来看,重庆信托的战略明显不同,其投资能力更强。重庆信托2018年投资业务收益18.4亿元,位居行业第一;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2亿元,仅在第12位。 中信信托、平安信托、重庆信托的净利润增速在2018年均表现为负增长,分别为-3%、-18.7%和-9.1%。 信托或持续承压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2017年业绩排名第二的A股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于年初披露2018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14.6亿至18.6亿元。 安信信托对于业绩预亏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部分金融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二是受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安信信托还表示,尽管全年业绩预计出现较为明显的亏损,安信信托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发展仍抱有信心。据悉,安信信托在2018年也在加快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脚步,如养老信托、财富管理和技术升级。目前其财富管理团队已近300人,业务布局全国9地,预计到2019年末还将增至800人。 但安信信托所面临的困局并非个例,2018年信托公司业绩整体下行。此前信托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47.66亿元,同比略降1.15%;利润总额494.43亿元,同比下降10.72%。 而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数据也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2.70万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3.5万亿元,整体金融强监管带来的影响明显。 信托盈利和资产规模双下滑,将是一段时间内的转型阵痛。 4月25日,一位中型信托公司相关业务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通道业务占信托规模的60%-70%,而且大部分资金的来源为银行资金,伴随着目前的资管新规整改与转型,通道业务的诉求在不断降低。同时,去通道化也是资管新规的重要内容,这将会削弱信托规模增长的驱动力。 他指出,这是改革必须的转型阵痛期,目前信托公司转型的一些新业务,如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无论是存量业务规模还是增量规模都还很小,不足以对冲传统业务规模的收缩,2018和未来一段时间信托公司的业绩表现都将面临较大压力。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4月26日 01:59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银行理财市场历经“量价齐跌”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银行理财市场历经“量价齐跌”

  原标题: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来源:北京商报 距离去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统称“资管新规”)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资管新规的落地对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聚焦到银行层面,过去一年,银行理财经历了“量价齐跌”,同业理财规模下降了六成。此外,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连续下跌13个月。在分析人士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总体收益率或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不过,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落地,将给银行理财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理财收益率连跌13个月 刚刚过去的3月,银行理财收益率再次迎来下跌。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3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2%,较上期下降0.04个百分点。2018年2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4.88%,自此之后,便一直延续下跌趋势,截至今年3月,已连续下跌13个月。 在规模上,根据3月2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简称《报告》),“资管元年”同业理财受冲击较大,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为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0%,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表明“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 另据普益标准4月22日发布的数据,其统计的内资银行2019年一季度同业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为 1976款,环比减少18.45%,存续规模为0.98万亿元,环比减少36.58%。自2017年高点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已经超过25个月下滑,特别是2018年一年,已经较上一年下降了六成。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理财“量价齐跌”,既有大的经济环境的原因,更多的受到资管新规影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张丽云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以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旧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增长从求量转向求质。 张丽云进一步指出,2018年资管新规及其系列配套细则落地,破刚兑、去通道的监管意图明显,占据资管行业规模近三成的通道业务规模开始压缩。具体到理财行业,伴随监管引导下的业务“回归本源”,银行非标转标提速,表外业务加快回表,同业理财持续萎缩;同时,资管新规要求严格控制老产品存续规模并有序压缩递减,而受投资者接受程度、资管机构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影响,新产品发行则相对缓慢,也导致理财总体规模有所下降。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故银行理财收益一直较低的水平 。而受资管新规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受到一系列的规范和限制,故规模有所下降。预期这种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 在理财规模下降的同时,理财收益率也有所下滑。张丽云分析,当前高收益资产争夺激烈,“资产荒”隐现;非保本理财资金债券配置占比较高,理财收益率受债券利率走低影响。 展望2019年,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总体收益率或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张丽云表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仍将以结构调整为主,整体规模难有大幅增长,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而言,在2019年资金面宽松背景下,预计其下滑趋势仍将延续。 上市银行理财业务收入“打折” 受到理财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去年多家上市银行理财收入缩水。 例如,2018年,工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421.78亿元(含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275.96亿元,对公理财145.82亿元),同比下降18.62%,主要受产品转型和2018年资管产品缴纳增值税等因素影响;建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11.13亿元,同比降幅达44.55%,主要受资管新规实施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邮储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45.89亿元,同比下降5.11%。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降幅达60%。 多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资管新规对银行经营带来一定挑战。工商银行年报提到,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对银行推进经营转型提出紧迫要求。交通银行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新旧体系的转换,保本理财规模下降、理财产品向净值化短期限转型等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经营和利润增速带来一定压力。 “资管新规作为资管行业顶层制度设计,对不同类型资管机构及产品带来广泛的市场影响,银行、信托、证券公司成为受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张丽云指出,伴随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以及期限错配的限制对银行理财影响较大,资管新旧体系的转换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利润增速带来压力。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理财业务收入随整体规模的萎缩大幅下滑,多家银行理财业务收入降幅高达4-6成。 在此背景下,银行也在谋求理财业务转型,不再过多重视规模,转而注重结构优化。陈嘉宁表示,资管新规的落地,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更加的规范,从合格投资者的确认,到投资产品的宣传推广、信息披露、集中度管理、杠杆比例都有相关的标准进行限制。在带来规范的同时,新规也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此,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 理财子公司带来想象空间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总体收益率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不过,另一面,银行理财子公司批设提速,将对现有的理财市场格局进行重塑。 在中、工、农、建、交五家国有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后,今年4月18日、19日,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获批筹建,目前进入筹建阶段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达7家,而计划设立的银行则有30家。 张丽云表示,银行理财监管细则以及理财子公司监管征求意见稿落地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提速,预计理财子公司最快将于2019年三、四季度开业。考虑到银行自身在规模、客户资源、销售渠道、资本金水平上的优势,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展业空间巨大,将保持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的龙头地位。此外,考虑到银行系子公司也有劣势,如投研体系不健全、投研队伍和人才缺乏、对权益市场不熟悉、金融科技亟需完善、亟需打造业务特色等,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部机构的专业支持。未来资管机构间的良性互动或增多,长期看有助于资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陈嘉宁看来,理财子公司的加速获批,有利于理财市场向净值化、专业化的转型。短期内,各个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处于筹建期,会有一些新的理财产品的推出,但主要还是小规模尝试,不会对当前理财市场带来太大的影响。长期来看,随着银行子理财公司日益壮大和成熟,不排除会对资产管理的其他业态(信托、资管、基金)带来冲击。 张丽云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理财业务或将呈现子公司模式与总行专营模式并行的局面,不同规模银行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中长期看,子公司业务推进将带来行业“头部效应”,部分实力较弱的小银行或最终退出理财业务,成为其他理财子公司的销售渠道。 对于资管市场格局,于康认为,资管市场全面混战,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激烈。资管新规落地,大资管行业进入统一监管时代,资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马太效应加剧,投研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小银行已在考虑退出资管市场,而留在市场中的银行将与其他资管机构抢夺客户,面临着来自其他银行和其他资管机构的全面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23日 19:02
资管新规这一年:银行理财收益不断下跌至4.22%
资管新规这一年:银行理财收益不断下跌至4.22%

  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的收益率从资管新规推出之际的4.82%直线下滑到了今年3月的4.22%,尚不可知年内能否保4%。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炉之后,银行理财收益“跌跌不休”,今年一季度也不例外。 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的收益率从资管新规推出之际的4.82%直线下滑到了今年3月的4.22%,尚不可知年内能否保4%。甚至,今年一季度在新春之际,也是银行大力发展理财客户的时候都没能出现回暖。互联网理财频繁爆雷导致的存款回流,加上央行降准,银行间资金充裕,债券收益率下行,压低了银行理财收益。 自去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这一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走势如下图: 在监管趋严之时,银行老产品压降的同时新产品创设难,主要推出的还是现金管理类、类债权产品,权益类产品研发动力不大。这也导致了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为“温吞”。 去年资管新规刚推出的几个月,出现了总量下滑趋势,今年1月,由于银行追求“开门红”效应,推出大量新春特供理财产品创设破万,但2月由于季节效应骤降,不过3月的产品创设也相应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 今年3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2.04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1300亿元,这是下降的第二年。 资管新规之后这一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创设情况如下图: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4月11日 16:00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考:信托门槛下降 转型再提速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考:信托门槛下降 转型再提速

  来源:北京商报 距离2018年4月监管机构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已近一年的时间。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受资管新规影响,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同比下滑,收益率有所下降。此外,也有银行联合信托公司推出100万元门槛的家族信托产品,较之前1000万元门槛大大降低。在分析人士看来,资管新规发布之后,资管机构开始向主动管理转型发展,探索挖掘细分市场机会,而中产阶级家庭财富传承这一空白市场正是有待挖掘的潜力市场。 规模缩水 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出现了缩水。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减少到22.7万亿元,比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3.5%。 从季度环比增速看,2018年一季度环比增速为-2.41%,二季度和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5.25%和-4.65%,四季度则为-1.89%。2018年4个季度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减少6322.35亿元、13446.17亿元、11292.33亿元、4379.47亿元,受托资产规模经过前3个季度的较大幅度调整,四季度进入了波动相对较小的平稳阶段。 而对于信托行业规模下滑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与资管新规中提出的“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不无关系。 从收益率方面来看,据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投资于房地产、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收益率略有下降,投资于工商企业、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收益率总体略有上升。其中,房地产领域三年期及以上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至8.91%;基础设施领域,1-2(不含)年期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环比回落0.13个百分点至8.54%。 今年以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资金面相对宽裕,融资环境转好,企业融资成本预期下行。普益标准研究员龙燕预计,在此背景下,预计信托产品的高收益率将难以长期维持。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也表示,信托预期收益率已经接近顶部,未来有下行趋势,这主要在于宽信用政策以及宽松的流动性有利于压低无风险利率,进而带动信托收益率下行;企业融资渠道逐步畅通,尤其是债券融资等占比会加大,企业融资议价会增强,制约信托预期收益率的上升。预计近年信托预期收益率会逐步回落到7%-8%之间。 门槛降低 从资管新规来看,信托产品投资金额的门槛有所降低。机构也开始发力低门槛信托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日,招商银行(港股03968)在华润信托等机构的支持下宣布推出家族信托产品——“金葵花财富信托”,起点金额设置为100万元,较市场上普遍1000万元门槛大幅降低,扩大了家族信托的群体服务范围。 据悉,国内目前绝大部分为融资类信托,仅相当于理财工具,不具备传承属性。家族信托虽然具备传承与隔离功能,但是门槛过高,普遍在1000万元以上,适合中产阶级、具备代际传承分配功能的家庭信托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非常广阔。 对此次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财富信托”,袁吉伟分析认为,利用信托制度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发挥信托制度财富管理的功能,推动行业回归信托本源,不过此类信托也需要满足资管新规的净值化管理、打破刚兑、信息披露、投资者权益保护等相关要求。在风险隔离方面,“金葵花财富信托”的隔离功能主要体现在“设立金葵花财富信托的合法资产”与“客户其他资产”相区别,当发生债务纠纷、婚姻变故、遗产分割时,这部分资产独立于客户所拥有的其他资产。 龙燕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供给端来看,资管新规之后,资管机构开始向主动管理转型发展,探索挖掘细分市场机会,而中产阶级家庭财富传承这一空白市场正是有待挖掘的潜力市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低门槛的信托产品问世,尤其是随着资金信托新规的落地,信托产品或将向普惠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理财需求。 多维布局 虽然从资管新规来看,信托产品投资金额的门槛有所降低,但由于合格投资者门槛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家庭金融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500万元、300万元,使得投资者人数进一步减少,未来信托产品的销售压力无疑会更大。 为此,不少信托公司也在谋求产品创新升级。近日,中江信托设立全国第一只专项支持法学教育的慈善信托——“中信信托2019江平法学教育慈善信托”,信托资金用于支持 “江平奖学金”的发放,成立规模209万元。袁吉伟指出,资管新规后,信托公司去通道趋势较为明显,管理资产规模有收缩,同时信托公司也在加快转型发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大财富管理的布局。未来,信托公司除了在非标领域继续深耕细作,还需要在信托制度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拓展,诸如财产管理、财富传承、破产隔离、事务管理等。 “除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外,资产证券化、养老金信托、保险金信托等也是未来有待拓展的业务方向。同时,随着资金信托新规的落地,公募基金或将是又一业务开拓方向。但同时要认识到,资管新规后,通道类业务承压,银行等机构资金渠道受限,对信托行业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产品设计、资金获取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后资管时代的竞争将是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信托公司需强化投研与产品创新能力,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营销端的服务能力与资金获取能力,以迎接挑战。”龙燕如是说道。[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11日 02:57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新形势下各行业有哪些变化?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新形势下各行业有哪些变化?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落地满周年——资管行业洗牌加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钱箐旎 周 琳 彭 江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一年来,理财产品受到了哪些影响?新形势下各资管行业又有哪些变化? 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比重提升 受资管新规等政策影响,过去一年来,银行理财转型成效显著。 “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个人理财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机构与同业理财大幅削弱。”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明珠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末至2019年一季度末,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由67.99%上升至79.71%,存续规模由21.32万亿元上升至23.75万亿元;机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由27.79%下降至18.44%,存续规模由5.58万亿元下降至4.37万亿元;同业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由4.22%下降至1.85%,存续规模由2.17万亿元下降至0.98万亿元。 同时,李明珠表示,在资管新规下发之后,市场上发行净值产品的银行家数逐步增加,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程度不断深入。据统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市场上共有141家银行发行了净值型产品,较2018年一季度增加了88家。 从各家上市银行年报也可以看到,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落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加速。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不断提升,其中浦发银行的净值型理财占比提升至48.68%,净值型理财规模突破4000亿元。 2018年农业银行的净值型理财规模超5000亿元,占比为31.80%。而招商银行早在2017年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比重就已达到75.81%,属于较早进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银行,在2018年仅披露了符合资管新规净值管理要求的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14.04%。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杨慧敏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于公募基金,投资者承担风险,获得收益。但目前由于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尚需时间,更加考验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研能力。“目前,除了不同产品类型的创新,银行对净值型产品收益计算和申购赎回也有所创新。”杨慧敏表示,一些净值型产品会收取浮动管理费,即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一部分归客户所有,另一部分作为投资管理人(银行)的浮动管理费收取。而在申购赎回方面,产品在封闭期内可接受预约购买等,创新方式不断增加。 李明珠表示,“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仍将维持此前的发展趋势,继续向着零售理财和净值化的方向转变”。 基金业:分级和保本基金加速退出 资管新规实施满周年,公募基金转型加快。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23日间,已有鹏华丰信分级、华富恒财分级、鑫元合享分级等4家基金公司的4只分级基金成功转型,转型后的基金类型大多为混合型基金。在目前存量的130余只分级基金中,有超过80只产品的份额少于3亿份。 根据监管部门相关要求,总规模在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需在2019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而近期富国基金率先取消分级产品的运作,将对存量的分级基金产品起到示范作用,推动多数分级基金整改工作的顺利完成,未来可能有更多分级基金加入转型或清算的队伍。 与分级基金有同样命运的是保本基金。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有3只保本基金选择转型或清盘,目前存续的34只保本基金将集中在近半年内密集到期。具体来看,在分级基金方面,今年以来分级基金多数转型为指数基金,目前已经有七成以上的分级基金选择转型为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和分级基金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具有杠杆份额。 在保本基金方面,2017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避险策略基金新规”),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保本基金将改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打破刚性兑付。 目前来看,不同于分级基金,保本基金转型的方向比较多元,例如招商安元保本混合型基金转型为非避险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国泰金鹿保本五期转型成为了偏股混合型基金,国投瑞银瑞源转型为国投瑞银瑞源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南方恒元基金转型为南方中证100指数基金。 长量基金高级研究员王骅表示,在资管新规强化分级产品监管和2018年权益市场大幅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分级基金规模呈现出快速缩水趋势,清盘和转型成为公募应对分级基金市场变局的主流选择。 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公募行业中不符合新规要求的旧产品正在面临转型和清盘。3月份,首只符合资管新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摊余成本法定期开放债券基金获批,在监管趋严、传统的摊余成本法货基获批暂缓、现存规模受限的情况下,这类新品种将会给基金业带来新增量。 信托业:向主动管理转型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信托机构开始向主动管理转型发展,挖掘细分市场机会。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9年一季度,投向其他投资类信托产品的资金占比达到57.25%,排名第1位,继续维持上涨趋势。2018年以来,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和资产证券化等信托创新业务产品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称,从规模看,信托行业资管规模因通道类业务缩减,信托机构开始转型为以资产管理服务为主,从趋势看,伴随资管新规落地,我国信托机构将回归信托本职,积极探索新发展方向,加强新客户、新产品和新业务模式开发。 百瑞信托研发中心研究员谷晓明称,信托机构在牌照、资金、品牌等方面占有优势,可以为各类金融机构解决资产资金的匹配难题,一方面为委托人获取稳定的资金回报,另一方面为稳健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良性的资金支持。除了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服务外,信托机构也着手打造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闭环,提升自身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风控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 当前,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多家信托公司的转型重点之一。谷晓明认为,和其他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在于其资金来源途径较广、业务模式灵活且效率较高,能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为其设计产品并快速放款。 此外,随着资金信托新规即将落地,公募信托业务将是信托的又一发展方向。中国信登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末,信托公司发行特色产品的初始募集金额占产品登记总规模的42%,在总体业务规模中呈上升趋势。其中,资产证券化领域2018年前3季度整体规模保持一定程度增长,与2018年一季度相比,2018年三季度增幅达到12.22%。 慈善信托在2018年三季度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涨幅在20倍左右。此外,2018年2月份以来,QDII信托、消费信托的登记数量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25家获得QDII业务资格,18家获得投资额度,标志着信托未来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将有所提升。[详情]

资管新规一周年 公募新生态逐渐成型
资管新规一周年 公募新生态逐渐成型

  来源:证券时报 资管新规实施一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12万亿升到14万亿,货币基金规模保持在8万亿之上,债券基金规模创出2.4万亿的历史新高。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发布,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新时代开启。 一年来,公募基金各类业务消长不一,面对新的竞争对手,公募基金也在形成新的生态。 公募业务此消彼长 一年过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12万亿升到14万亿,货币基金规模高位震荡,仍站在8万亿之上,债券基金规模则创出2.4万亿元的历史新高。 新沃基金副总经理王靖飞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众理财意识的提升,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容。银行类机构投资者在固定收益类业务上还会有中长期需求,公募固收业务仍有广阔的空间。 相对于固收业务的争议,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积累的优势短期内更是难以撼动。 北京一位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银行理财有近30万亿的规模,不可能都去做货币类产品,他们需要做差异化收益,公募基金有望从中受益,债基和专户固收业务持续扩容。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大资管新格局下,基金公司能够继续发挥权益投研优势,成为各类资管产品的底层产品的提供者。 资管新规一年来,多家公募子公司、专户等通道业务受到明显冲击。 人才流动提速 除了业务上的“短兵相接”,新规之后,公募新的竞争者——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等各类机构涌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机构“抢人”大战在所难免。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对专业人才仍然具备较高吸引力,并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王靖飞认为,人才市场毕竟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与银行子公司在人才上的竞争是公募基金行业必定要面临的问题。基金与银行子公司在业务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具有出色软硬实力的基金公司不会在人才竞争上失去优势。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高管认为,公募基金相比银行、信托等资管机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少基金公司建立了事业部制、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专业人士在基金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公募基金仍然是投研专业人才拓展事业的好平台。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也认为,人才积累不仅仅是薪酬水平的问题。所谓的“抢人”也不是薪水高就能挖走的,公募基金此前在投资领域内的人才优势不会因为对手来抢就出现本质变化。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也称,“不存在抢人大战,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 将形成竞争互补的资管新生态 资管新规一年来,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公募等相继推出,公募市场出现更多的参与者,公募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公募基金市场将进入多元化多体、多元化产品的新阶段,未来投研能力将是各家公募着力培育的核心竞争力。 王靖飞认为,未来银行、信托等机构参与公募投资市场,将使管理人主体更加多元化,产品类型也会更加丰富。竞争格局的改变,将迫使产品管理的核心要件进一步向投研能力回归,不同管理人比拼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 北京上述次新公募总经理表示,资管行业进入大变革时期,公募基金行业内部进入充分竞争状态,外资机构也在进入国内市场,未来具备更强资产管理能力的公募仍然可以在市场中立足,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越来越难,甚至会面临淘汰的命运。这种竞争和淘汰机制都是无法避免的。“培养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 博时基金也认为,无论是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基金公司本身,都是重要的机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投资主体能够丰富开放式基金市场的产品类型,为我国基金市场不断注入活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财富管理选择。 “总体而言,各类资管机构加入市场竞争,他们的基因不同,优势不一,将形成一个取长补短、竞争互补、共享共生的新生态。”博时基金称。[详情]

100万亿资管新规一周年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
100万亿资管新规一周年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一年间,公募基金各类业务消长不一,人才流动提速;其他资管机构加速进入公募市场,公募资管的新生态正在逐步成型,公募基金产品格局的变化已悄然出现。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产品逐步退出,权益类投资优势则越来越受到机构资金的重视,固收产品规模明显增长,整个行业正走在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路上。 一年间,中、工、农、建、交五大行,以及光大、招商等7家银行已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预计最快今年年底便会有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 一年间,券商资管的规模缩水4万亿,曾经“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转型才能看到机会和希望。 公募、专户、子公司业务此消彼长 各类业务重新洗牌 资管新规出台,基金行业一度担忧掌握海量信贷数据、资金和渠道的银行,可能会对公募固收业务形成替代。一年过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12万亿升到14万亿,货币基金规模高位震荡,仍站在8万亿之上,债券基金规模则创出2.4万亿元的历史新高。 新沃基金副总经理王靖飞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众理财意识的提升,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容。银行类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农商行的机构投资者,在固定收益类业务上还会有中长期需求,公募固收业务仍有广阔的空间。 虽然货币基金、短债与银行类货币产品短兵相接,但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在中低等级债券投资上更具优势。 北京一位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银行理财有近30万亿的规模,不可能都去做货币类产品,他们需要信用下沉去做差异化收益,这对专业的债券投资人形成利好,公募基金有望从中受益,债基和专户固收业务持续扩容。 相对于固收业务的争议,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积累的优势短期内更是难以撼动。 北京一位中型基金公司高管认为,整体来说,他所在公司在资管新规后,主动被动偏股定制基金的规模都在增长,权益类产品的受益更为明显。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也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基金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投资理念、投研文化的建设,在大资管的新格局下,基金公司能够继续发挥权益投研优势,成为各类资管产品的底层产品的提供者。 然而,资管新规一年来,多家公募子公司、专户等通道业务却受到明显的冲击。 北京上述中型公募高管、华南上述公募人士都透露,资管新规实施后,监管标准逐渐统一,基金子公司及专户的通道业务受到挤压,他们所在公司此类业务规模都出现明显萎缩,已开始向主动业务转型。 除了业务方面的“短兵相接”外,净值化产品管理也为公募基金带来新的竞争者,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等各类机构需求人才趋于一致,资管新规后各类型机构的“抢人”大战引发行业担忧。 王靖飞认为,人才市场毕竟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与银行子公司在人才上的竞争是公募基金行业必定要面临的问题。基金与银行子公司在业务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具有出色软硬实力的基金公司不会在人才竞争上失去优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对专业人才仍然具备较高吸引力,并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北京上述中型公募高管认为,公募基金相比银行、信托等资管机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少基金公司建立了事业部制、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专业人士在公募基金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专业团队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公募基金仍然是投研专业人才拓展事业的好平台。 北京上述次新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公募基金要想立足和发展,需要培养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投资人才,为客户负责任的投资人才,背后要有一套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要让专业人士受到尊重,提升他们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对公司文化和价值观认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坚守公司的使命;落实核心骨干的持股计划,让他们与公司的发展绑定在一起。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也认为,人才积累不仅仅是薪酬水平的问题。所谓的“抢人”也不是薪水高就能挖走的,公募基金此前在投资领域内的人才优势不会因为短期“抢人”就出现本质变化。 华南一家公募人士也称,“不存在抢人大战,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 或形成竞争互补的资管新生态 资管新规一年来,银行资管子公司、信托公募等相继推出,公募市场出现更多的参与者,公募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公募市场将进入多元化多体、多元化产品的新阶段,未来投研能力将是各家公募着力培育的核心竞争力。 王靖飞认为,未来银行、信托等机构参与公募市场,将使得管理人主体更加多元化,产品类型也将更加丰富。竞争格局的改变,将迫使产品管理的核心要件进一步回归到投研能力,不同管理人比拼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回报。 北京上述次新公募总经理表示,大资管行业进入大变革时期,公募基金行业内部进入充分竞争状态,外资机构也在进入国内市场,未来具备较强资产管理能力的公募仍然可以在市场中立足,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会越来越难,可能会面临淘汰的命运,这种竞争和淘汰机制是无法避免的。“培养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是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 博时基金也认为,无论是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基金公司本身,都是重要的机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投资主体能够丰富开放式基金市场的产品类型,为我国基金市场不断注入活力,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财富管理选择。 “总体而言,各类资管机构加入市场竞争,他们的基因不同,优势不一,一个取长补短、竞争互补、共享共生的新生态将会形成。”博时基金称。 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资管新规实施一年,公募管理规模增长2万亿,债基规模创出新高,货基规模仍在8万亿以上。业内人士表示,在基金公司传统优势项目权益类基金领域,基金优势明显。一年来,定制型债券基金获得明显增量,但未来银行子公司将对定制债基发展形成冲击。 新沃基金副总经理王靖飞表示,过去一年,公司旗下新沃通宝货币基金的机构客户数量增加了80%。王靖飞认为,银行类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和农商行,在固定收益类业务上有中长期需求,公司正积极寻求与各他们的合作。 “资管新规后,由于税收优惠,我们的定制类权益基金规模在增长,权益产品受益比较明显。”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向本报表示。 “资管新规对权益基金是比较大的利好。去年机构定制指数基金大爆发,公募指数基金作为工具性产品,得到各类资管机构追捧。” 该高管表示,对银行、保险等机构客户来说,刚性兑付的打破让他们必须去配置净值化产品,而标准透明,更容易理解的指数基金会成为他们愿意配置的工具。 北京一家次新公募总经理介绍,银行理财在差异化管理上有需求,今年以来,该公司权益基金大多处于净申购状态,机构纯债策略的产品增长也很快。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表示,从规模上看,债券基金规模持续提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债券基金的增量中,大多是定制化产品,零售端产品非常少。在固定收益方面,银行具有客户优势,又是最重要的债券市场交易方,投资范围更广泛,可以投资公募无法投资的非标领域。在资管新规下,基金公司很难拿出有效的替代产品去争夺银行客户资源,就算基金公司做出低风险产品,银行也可以复制。所以,公募基金的主要机遇在于和银行等大机构的合作。一方面,银行有信用下沉需求,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有税费优惠的优势,这些对机构客户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即将投入战局,将会对公募的定制化产品形成较大冲击。公募基金应放开视野,企业年金、社保、养老保险金以及外资等都是公募可以拓展的领域。 清理不适宜产品 在资管新规背景下,盛极一时的分级基金、保本基金也走上了清理之路,等待它们的是一天天临近的最后整改期限。 根据清理时间表,保本基金将在今年三季度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目前保本基金的存续情况来看,还有23只保本基金即将走完最后一段路程。 分级基金的清理时间表更为细化,总规模在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要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规范;总规模在3亿份以上的分级基金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值得注意的是,5月10日,富国银行分级基金将直接合并运作,这是业内首只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而直接合并的分级基金,这一模式将提升分级基金清理规范的效率。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开发总监何喆认为,分级基金和保本基金原本就不是主流产品,在海外市场都是体量很小的产品类别。分级产品难以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资管产品,比较像是投行业务的延伸产品。在资管新规下,基金公司提供的应该是更纯粹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产品,回到资产管理的本源。 北京一家次新公募总经理表示,公募产品的种类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试错,那些不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最终会被淘汰。作为基金管理人,他们会试行新的产品类型,寻找那些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有生命力的新产品。 王靖飞认为,资管新规落地后,公募行业旧产品转型或清盘的步伐在加快。未来他们在设计新产品时,在投资比例、范围、杠杆、类型、投资限制等各方面更加严格地按照资管新规去做。 银行理财子公司筹建 过去一年,资管新规落实推进,银行理财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新规出台,陆续有约30家银行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进入筹建阶段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达7家。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直言,银行理财是资管行业管理规模最大的一个细分板块,也是其他资管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资范围、投资限制、销售渠道上较基金公司具有天然优势,同台竞争,基金行业未来在整体规模上会受到较大冲击。 “第一,占行业2/3规模的货币基金将会受到冲击较大,规模或大幅萎缩。银行类货币基金较公募货币基金在投资范围上限制更少,流动性支持力度更大,收益率、流动性、快速赎回等整体优势更加明显。”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说。 该高管还表示,除了货币基金,公募债券基金也将受到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冲击,委外资金向银行子公司倾斜,机构定制基金将受影响。债券基金规模的90%以上来自机构客户,而机构客户资金中绝大部分直接或者间接来自银行资金。“资管新规以前,这些资金可能出于避税、通道、委托理财等各种目的,以各种形式投向公募基金。新规实施后,银行资金无需再投资公募基金,直接冲击债券基金。不过,那些为获取税收优惠、信任基金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银行资金短期内不会出现萎缩。”他表示,中长期来看,基金公司能否吸引委外资金,还是取决于投资能力,要看税收优惠的投资收益水平是否具有竞争力。 另一位基金行业人士表示,首先,客户结构方面,零售客户的分销渠道和银行自身的品牌价值,基金公司银行产品代销业务的压力加大;其次,投资管理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非标配置优势,对公募基金固定收益产品有业绩优势,挤压公募针对零售客户的固收业务空间。 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也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即将入局,大的国有银行在信用评价能力上或比基金更有优势,尤其是掌握了海量信贷数据的银行,能够从多角度考察企业债券的基本面情况,有可能形成对公募中的货基、短债等产品的替代效应。当然,中小银行未必具有这种优势,还会通过委外形式把钱交给公募基金管理。 竞争压力巨大,面对新的对手,公募基金更需要扬长避短。提高主动管理能力、提供更多工具产品成为不少基金业务调整的方向。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大资管格局下,基金公司应继续发挥投研优势,成为各类资管底层产品提供者,寻求与银行理财的差异化发展。 “未来资管行业的变化趋势是转型和分化,主动管理能力强的资管机构会脱颖而出。公募基金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主动管理,尤其是权益类投资方面的优势,利用标准化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同时注意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才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上述高管表示。 “资管新规对权益基金是比较大的利好。比如去年机构定制的指数基金大爆发,公募指数基金作为工具性产品,受到了各类资管机构资金的追捧。银行、保险等机构客户都在买入,对这些机构来说,刚性兑付的打破让他们必须去配置净值化产品,而标准透明,更容易理解的指数基金会成为他们愿意配置的工具。” 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说。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基金公司的比较优势在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设立初期以处理存量资金为主,对有差异化优势及核心能力如主动权益、量化、绝对收益、被动指数等,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依旧是发展机遇期;权益类、债权类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强的基金公司有平台化优势积累;人才机制与市场化运营积累;净值化管理、产品体系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先发优势。 博时基金认为,公募基金应当积极承接各类资金,既包括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催生出的多元理财需求,也包括企业年金、社保、养老保险金在内的长期机构投资者,还包括银行和非金融公司等的配置型机构投资者,以及随着A股加入MSCI和富时指数后,海外资金“新活水”。我国居民多层次理财需求亟待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专业投研力量实现优化配置。 同时,机构投资者比例逐步扩大。对于专注于组合管理的基金公司而言是真正的福音。基金公司可以专注于将各类投资和资产类别的风格做出来,这恰恰是基金公司最有竞争力的部分。可以预期的是,价值投资、稳健增长、中长期限产品会增加,绝对收益型和配置型产品需求也将进入爆发期。 券商资管“躺着赚钱”的日子 成为历史 2012年~2016 年,中国资管市场度过了黄金五年,管理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但是,2017 年中国大资管市场突然急刹车,年增速下滑到8%以内。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及细则相继落地,系列政策旨在致力于降杠杆、防风险,引导业务回归主动管理的本源。过去资管行业依靠政策、牌照红利赚钱的模式已经终结。 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规模和收入的双降。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资管新规落地前的2018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规模为16.12万亿元,经过近一年的“去通道”,截至今年2月底,规模降至12.05万亿元,这也意味着,334天里,券商资管规模合计“蒸发”4.07万亿元,平均每天121.86亿元。 如果说规模下行是板上钉钉的事,那么,因为短期内原有的盈利模式被颠覆,新的业务方向仍在摸索中,加之遭遇单边下跌市场,券商资管的收入受到波及也在预料之中。 根据券商披露的2018年年报,多数券商资管业务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时滑坡,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以及银河证券等多家券商资管业务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券商资管甚至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在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调侃道,过去是“躺着赚钱”,现在是“爬着赚钱”。 规模、收入双降的背后,则是因资管新规对业务的限制。券商资管在大集合产品、约定收益产品、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通道业务等业务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新规影响,通道业务逐步萎缩,而在业务结构深刻调整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课题。 “我刚接触券商资管行业的时候,觉得每家都各有特色,有的报价型产品做的好,有的则是股票质押做的大,但是,这一年以来,我发现大家做的基本差不多,以前差异化的东西要么不允许做,要么性价比不高,能做的就是两类———定期开放的净值型产品和挂钩型产品。”华南一家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资管新规实施后,券商资管公司的差异化正在逐步缩小,同质化现象开始出现。 事实上,与其说是业务同质化,不如说这是规范的开始。从2017年到2018年,在资管新规发布以前,整个资管行业还处在非常迷茫和困惑的境地里,不知道能干什么、怎么干,这也造成一些业务的停摆,但资管新规给了业务操作的规范———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而是要规范地去做。 在华东一家中型券商资管市场部的工作人员看来,这种规范给了券商资管一个新的方向,起到战略指导的作用。“这一年,符合监管要求、适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相继推出,约定收益型产品也逐步被替代,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生态。”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很多券商资管而言,以前更多是“拼爹”模式,是商业模式的参与者,做的是类似于中介的活,但现在行不通,每个公司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可能做大,才可以发展起来,“这对它们来说,是个重生,大家都有危机感”。 毫无疑问,资管新规之下,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但与此同时,行业的竞合也逐渐加剧。 华泰资管的相关人士指出,各资管机构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银行拥有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市场品牌影响力,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在投研能力方面见长,券商资管和其他机构或将在部分领域形成优势互补的竞合关系,投研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和券商资管可在委外投资方面加强合作,全牌照券商资管公司也将继续在代销、委外、FOF/MOM、资本市场业务、资产证券化、跨境业务等领域与银行展开“全业务链”合作。 如果说规模收入降低、业务模式差异化缩小及行业竞合的加剧都有客观上的数据或事件支撑,那么,心态上的逐渐放松或许是最主观的感受。 “一开始,大家对资管新规可能带来的冲击是很担忧的,但这一年以来,心态稍微放松了一些。”上述华南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表示,刚开始比较担心银行理财子公司抢食市场份额,但目前距离银行理财子公司真正运作还要一段时间,冲击没有预期中来的那么快,甚至可能有一些业务机会。 他给记者举例说,公司目前正在做投资顾问业务,因为银行要净值化转型,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城商行,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说能力不足,就会去购买券商资管的投顾服务,让投顾去做投资决策或建议。 转型:共识之下的机会 资管新规的实施,也推动券商资管走上业务创新之路,如何让新生长出来的“花”填上以前的“坑”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上述华东中型券商的工作人员举例说,券商资管的产品以前常常嵌套到信托,但现在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固收资金池产品,根据资管新规,这类产品到2020年底彻底关闭和转型。 穷则生变,转型成为共识。 “2018年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建文化定战略,公司树立更大的目标,有文化认同感,明确了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国君资管表示,伴随着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公司经历了蓬勃发展期、转型阵痛期、战略引领期。2018年,公司正式发布国君资管基本法和三年规划,为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障。 据介绍,公司主要以“基础资产产业化、投资工具组合化、资产配置全球化、金融服务科技化”为转型主线,大力发展预期收益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持续打造“公募+私募”FOF产品线,加快发展固收+为代表的多策略业务,不断推进非标业务转型。 转型也是一种机会。 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机构提出了由快速转型向深度、高阶转型的要求。对于行业来说,需要不断努力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有效维护和培育客户,提升客户体验,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和配置,才能在转型中化被动为主动。 上述华东券商资管的市场部人士表示,主动管理能力是资管行业最终的底牌,新业务对管理能力的要求高,渠道和客户资源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显现,资产管理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比较优势。 上述华南中型券商资管的市场部人士认为,券商资管可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匹配资金端和资产端,最典型的就是券商资管去年热衷发行的私募FOF产品,“这就是一个券商内部经纪、资管和托管等多部门协同的产品,这也是很多券商资管会去做的一个原因,但是基金公司更多是单打独斗。”他说,这是券商资管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特色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财通资管市场人士也表示,在证券公司内部,经纪、投行和投资业务需要资管业务平台来进行产品创新以及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而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依赖于券商相关业务单元的协同。 就具体业务而言,华泰资管认为,券商资管在ABS、FOF/MOM等业务上存在机会,华泰资管在ABS领域探索多年,且已形成集评价准入、投资管理、系统自主开发、运营托管、交易及跨境服务于一体的“FOF管理平台”。券商资管可以通过多策略多类型产品服务客户,从标准化的固收产品拓展至固收多策略、权益、结构化、跨境等多个领域,为银行、保险、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客户构建与其风险偏好匹配的投资组合,并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个性化资产配置需求。 公募业务也是一个重要发力点。目前,13家券商资管拥有公募业务资格,而资管新规对公募业务影响较小。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资管可以寻求差异化发展,与其私募业务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为特色化、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并可借助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契机,提升在公募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家券商资管已经积极布局公募业务,如东证资管、华泰资管、财通资管、中泰资管、长江资管等。 与此同时,受之前业务导向和激励机制方面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券商资管在股票二级市场、衍生品等领域的投研能力偏薄弱,尤其权益投资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而打造一支实战能力强的人才团队是成功转型的关键。 “我们在投研制度和人员储备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准备,比如提出‘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十六字主动管理发展方针。”财通资管市场人士表示。 国君资管表示,公司在促转型方面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权益投资,原来在整个资产中比重非常小,这几年公司对权益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投资经理和明星产品。 事实上,在转型中,不同规模公司转型的着力点有显著差别。大而全的公司,转型对它们来说更多是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一些以前不是收入贡献大户的业务或许重新得到重视;对于小而精的公司来说,确定合理业务半径、找准新的方向则成为能否熬过寒冬的关键所在。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转型主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但客户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客户培育和引导需要时间,券商资管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挑战:打造核心“护城河” 路漫漫其修远兮,转型路上,道阻且长,挑战也如影随形。 毫无疑问,在资管新规的背景下,产品净值化是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并将逐步替代约定收益型产品。过渡期内,约定收益型产品与净值型产品预计将同时存在,但前者规模将有序下降,后者将逐步上升。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净值化产品发行明显加速,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上述华南中型券商资管的市场部人士表示,现在券商资管卖的最好的两类产品就是定期开放的净值型产品和挂钩型产品,但这些其实也是打了一个“中间线”,“因为它是有业绩报酬计提基准的,但业绩报酬计提基准和业绩报酬基准是两码事,客户可能并不很清楚其中的差别。对于券商资管来说,就占据了一个信息偏差的好处,短期有利于规模增长,但因为客户有业绩预期,所以挑战也很大。”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继成立对券商资管部分业务造成冲击,券商资管需要在较短的窗口期内,加快速度锤炼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力,培育可持续、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形成新的能力“护城河”。 宏观经济及市场环境也对券商资管合规风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不断释放,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金融行业各细分领域风险预研预判能力要求层层提升,需要不断强化全员合规和全面合规管理的意识,以更高的要求推进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合规风控体系的构建,提升全面风险的主动管理能力。 “去年是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国君资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公司上下坚守住合规底线,全年未发生重大合规风险事件,并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坚持把合规风控锻造成为公司首要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个挑战来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根据改造指引,券商资管需要参照公募基金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造,但另一个现实是,很多券商资管母公司旗下已经有公募基金子公司,如何和体系内的基金公司做出差异化就更加考验券商资管的管理能力。 “可以从产品类型上区分,比如,对方基金公司权益实力很强,那券商资管可以考虑把固收或者其他类型的产品作为发力点。”上述华南券商资管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券商资管目前面临这样的选择,特别是一参一控如果放宽,同一个集团内的两家资管机构都可以做公募基金,那必然要实行差异化。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资管新规的出台拉开了大资管发展新的序幕,新形势下,券商资管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业务调整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严格按监管要求期限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可能面临阶段性产品规模和收入下滑的窘境。转型之路任重道远,行业机遇与挑战并行,长期来看,资管行业内部分布的方差越来越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将呈加速态势,但拥有优秀的主动管理能力、风控得力且收益稳健的券商资管公司一定会脱颖而出。 资金端缩水,银行委外撤出 私募行业转型进行时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一年时间里,私募基金在数量和规模上稳中有升,行业更趋规范。不过,新规之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选择与私募合作变得更为谨慎,私募经历资金端缩水、银行委外撤出,非标业务缩水、行业集中度提高等,不少机构开始艰难整改和业务转型。 资管新规关于“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的要求,对私募的资金募集造成不小的影响。此前,包括银行委外、基金中基金(FOF)等投资,出于合规和风控的考虑,多数会采用多层嵌套模式,加上本身的资金池结构,嵌套往往达到三层以上结构。新规旨在重塑资管商业模式和私募各类产品架构,过去一年,委外资金端也呈现只出不进的局面。 石锋资产销售总监张诗涵表示,新规一年来,变化最大的就是银行委外以赎回为主,主动的新申购明显放缓。“过去一年,原来银行资管部以赎回为主,有一些换仓,但新申购很少。因为需要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用新的投顾模式和合同来做。”不过,她对委外的前景依旧十分看好,认为后期可能会迎来阶段井喷式增长。“根据我们和银行的沟通情况,银行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等理财子公司落地。”不过,张诗涵也透露,银行个金和私行仍然可以募集,没有感觉到投资者结构的明显变化。 双隆投资总经理马俊直言,银行委外渠道对于私募行业的全面收缩,存在一定过渡期,除了没有什么增量,不少存量产品也决定在过渡期到期前提前结束。 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补充,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对之前委托给私募投资管理的产品进行了赎回,也导致了债券市场的一轮调整。但资管新规有过渡期的设置,且银行不愿体现账面亏损,因此,银行只是2017年对业绩达标,甚至业绩相对较好的私募委外产品进行了赎回,而到了2018年,银行的赎回已明显减少。 凯丰投资也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中,银行理财、自营资金通过嵌套资管计划进入私募以及证券、公募基金等金融持牌机构FOF产品,通常会设计成募集层、投资层,然后再投向内部或外部FOF。对于多重嵌套的限制影响到上述资金顺利投入已有嵌套的私募证券投资资金,短期内限制了FOF的发展。 某中型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下,很多非标贷款无法接续。“我们这一年基本没有开展新的非标业务,主要做标准化债券投资,剩下的存量非标规模不大,基本都要在过渡期前到期,会按照监管要求匹配期限对接。”不过他也补充,资管新规不是不让做非标,而是要更严格、更规范地开展非标业务。相比之下,大银的行更有优势,不过目前银行投资非标确实非常谨慎。 在近日举办的金斧子第三届私募大会上,金斧子合伙人朱义龙告诉记者,一年来监管越来越严格,私募的备案要求比以前要细致和全面很多,明股实债的产品基本上通不过备案,中小权益类和做非标债权的私募机构数量明显减少,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赵博文告诉记者,对“非标”投资的限制,去年违约事件频发,信用利差扩大,因此,虽然去年是债券市场牛市,但行情分化严重,部分私募机构因“踩雷”,其产品反而跌破净值。 此外赵博文还表示,资管新规关于产品净值化的规定影响也不小。过去一年,银行频发净值型理财产品,私募紧紧跟随,但这也造成了资金对短端资产的追逐,收益率曲线进一步陡峭化。 北京某百亿债券私募运营总监直言,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很明显的影响。“证监体系下的资管计划往下投资单一资产不超过20%,落地要求是把私募基金、资管计划都当成单一资产,这样我们的投资非常不方便。现在找资管计划或专户募集以后往下只能投资20%,很难操作,私募不愿意再与证监体系下的资管计划合作。但如果找信托合作,信托在正回购、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投资上也有受限。” 千为投资公司投资总监王林表示,在资管新规的推动下基金投资的净值化发展趋势明显,非标类业务发展更加有序,资金池产品得到有效遏制,打破刚兑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而在打破刚兑的趋势下,星石投资表示,银行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北京某大型私募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资金方尤其是机构资方对合作私募机构的审核标准提高,非常严格,向头部公司集中趋势明显;各监管体系下的合作主体(银行、信托、基子、券商资管、期货公司)对资管业务监管要求规范性更加趋同,业务合作更趋一致,投资者适当性监管要求提高,投顾资质审核也更加严格,整体来看,头部公司更为受益。 王林认为,新规明确了合格投资者的概念,增加了高净值客户的认定标准。对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计划的起投金额降低至30万。对于资管计划期限不得设立永续、业绩报酬提取比例不能过高等具体条款的规定。上述细则进一步明确了行业标准,有利于私募行业长期规范发展,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王林表示,资管新规旨在规范行业发展,为大资管行业营造有序、健康的环境。虽然在实施之初对市场有短期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真正实现统一监管标准,有助于防控金融风险,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稳定社融增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前海道谊创始人卢柏良看来,资管新规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我国资金融资比重。他认为,新规从根本上来说是银行逐渐从理财适应资本市场相对接的净值型产品,之前主要是固收产品,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匹配,去年美国直接股权融资70%,中国直接股权融资仅占7%。这也是要推出科创板的原因,资本市场需要为创新提供资本动力,需要提高资金融资比重。[详情]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资管新规落地满周年 非标业务将更规范 郝亚娟、张荣旺 距离去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统称“资管新规”)已满一周年。一年来,在强监管下,银行的表内外非标投资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近日,一则“某大行重启千亿非标业务”消息传来,引起业内颇多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中小银行开展非标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非标业务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中间收入,然而受限于规模、投资地域要求,中小银行很难施展。作为“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形式,非标业务在监管的整治下发展收敛。 中小银行投资非标“约束多”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同年7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两份文件都对银行投资非标业务作出详细规定。 近日,一则“某大行重启千亿非标业务”消息引起资管市场关注。这传达了什么信号?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有些大行一直在投非标,但是规模较小。“我们大行前阵子搞表内去了,现在才有功夫投非标。”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上海某信托业务部总经理向记者分析,大行投资非标更有优势,因为大行资产规模大,在一定比例限制下,其用于投资非标的绝对额度高。“资管新规并不是不让做非标,而是更严格、更规范开展非标业务。之前大行投资非标积极性不高,市场上做非标的主要是农商行资金;如果此次大行资金有望放闸流入,非标市场又会活跃起来。” 记者了解到,资管新规出台后,部分银行已开始压缩非标业务规模,并同步进行存续非标转标。“我行基本不开展非标业务了,至于存量非标规模所剩不多,基本都在过渡期(2020年底)截止前到期,这部分将按照监管要求匹配期限对接。目前基本做一些标准化债券投资。”某上市农商行资管人士如是说,“不过,非标转标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是非标资产和产品的对接。” 除了非标转表产品对接的压力之外,非标转表内也会大幅消耗银行的资本,加剧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西部某农商行业务人士向记者感慨道:“想投非标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每个地方的监管不一样,但基本都是线下资金不能出省。对于我行来讲,做外地的项目主要涉及授信,较难在行内过会。” 尽管如此,银行方面投资非标的积极性保持高涨。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李奇霖分析指出,银行参与非标资管业务主要可以归为四方面,一是减少资本占用,一些银行通过非标资产投资实现科目腾挪,降低风险权重,可实现减少资本占用;二是绕过信贷行业约束,银行借助通道,以非标形式向受限制行业的输血;三是规避信贷额度控制,当表内信贷额度不足时,银行可通过投资非标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四是实现较高的收益,银行投资非标业务可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非标投资谨慎 银保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32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增长8.5%。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与2017年末基本持平;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占比约为70%。 此前,非标业务由于形式多样化,通过采用多层嵌套的交易结构形式,并与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结合应用,使得大量银行资金绕道流入受限制行业并不利于监管。资管新规及相应配套文件的出台后,“野蛮生长”的非标业务呈现收缩,银行投资非标更加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方面整治非标业务并非禁止而是规范。” 金融监管研究院资管部总经理周毅钦强调,影子银行中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及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输血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监管对于影子银行的监测有了非常好的系统支持和监控手段,对于影子银行的整体调控将较以往更加得心应手。” 从当前的社融数据来看,非标特别是信托贷款方面的反弹比较有力。“3月社融数据显示,新增社融2.86万亿元,信贷1.68万亿元,均超出市场最乐观的预期值,也是5年来同期的最佳表现,存量社融增速大幅回升至10.7%。”李奇霖指出,非标的两项分化严重,委托贷款增长-1000亿元,与之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善,短期内可能也难有大的起色,除非信用进一步宽松,使实体的流动非常充裕,企业经营出现明显好转;信托贷款530亿元,创12个月以来新高,主要和现在银行理财、货基、债基等低风险偏好的资管产品收益率较低,信托收益率优势明显,零售端显著发力有关系。 周毅钦认为,监管对于影子银行的态度在边际上是放松的,比如,央行此前提出“规范”而不是“限制”影子银行。 从外部来看,监管态度放松将有利于银行加大非标投资;但从银行自身分析,在做非标投资时还需克服障碍。周毅钦认为:“主要障碍一是要解决过往非标期限和产品期限严重错配的问题,二是在此前去杠杆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高杠杆企业、去化周期长的企业、高度依赖影子银行体系输血的企业出现违约的情况,银行在非标投资上应更加严格项目审批和授信审批要求。”[详情]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 银行理财变化几何?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 银行理财变化几何?

  作者:徐巧 资管新规落地一周年,银行理财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但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 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一周年。 纵观百万亿大资管行业,银行理财体量最大,也是受资管新规冲击最大的一环。2018年被称为资管元年,银行理财处于新老交替的转型关键期。从整体经营情况来看,去年银行理财规模维持平稳,业务收入大幅下滑,净值型理财增多,多家银行提交理财子公司申请。 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双降” 多家银行理财收入大幅回落 2018年4月27日,酝酿已久的资管新规正式出炉,规模超20万亿的银行理财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去年下旬,监管层又陆续出台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意见稿。对银行理财而言,一系列全新的监管政策意味着新一轮调整与转型。 在过去一年,银行理财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但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与2017年底基本持平。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总体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 细分来看,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自2017年高点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连续22个月环比“双降”。截至2018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为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从期限来看,新发理财产品平均期限增加。2018年,新发型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61天,同比增加约20天。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受资管新规和资管产品缴纳增值税等影响,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收入普遍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多家银行理财收入出现“腰斩”。例如,建行2018年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11.13亿元,同比下降44.55%。相比于国有大行,股份行的理财收入回落幅度则更明显。2018年,浦发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6.38%,中信银行降幅为50.32%,平安银行降幅为60.00%,光大银行降幅甚至达到了74.24%。 七家银行获批设立理财子公司 业务转型面临三大困难 从组织架构来看,对银行理财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资管新规为理财子公司扫除了制度性障碍。 截止到目前,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数量已超过30家,其中有7家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它们分别是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工行、光大银行、招行。 据了解,部分国有大行已成立理财子公司筹备小组,均由(副)行级别领导长牵头负责,资管部总经理推动落实具体事宜。另一方面,股份行纷纷招兵买马,提前为理财子公司招揽人才,比如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对外发布数十个社招岗位。 对于率先获批的7家银行而言,如何梳理母行资管部和理财子公司关系、如何推进业务转型则成为最为紧迫的课题。 “宇宙行”工行理财规模居全行业第一,该行副行长谭炯在2018业绩发布会上曾表示,工行将在总行保留资产管理部,发挥1+1>2的协同作用,总行资管部主要发挥统筹大资管战略作用。未来,工行也将进一步理顺理财子公司和集团的渠道销售、产品布局、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关系。理财规模排名第二位的招行,也将暂时保留资管部,待存量业务处理完毕后,资管部即撤销。在并行期,资管部起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与沟通,维持理财子公司和母行之间的联系。 对于资管业务的转型困难,招行行长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转型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老产品配置的部分长期限资产面临整改困难,难以发行新产品承接;二是新产品难以做到一经推出就在方方面面符合监管要求,其合规转换具有长期性;三是大家对单一公募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具体比例限制的理解不同,各家银行在实践中存在新发行的单只公募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比例上限不同的情形。 对于银行理财的政策期许,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希望银行资管产品能同公募基金一样,在税收政策方面获得公平待遇。目前,公募基金相比较于银行理财而言,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方面有明显节税优势。[详情]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元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元

  资管新规周年考: 通道业务每天萎缩上百亿,公募普惠化隐藏新问题 2010年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大发展的时代,银行、信托、券商、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悉数参与其中。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末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已达到百万亿元的级别。各机构虽然从事本质上一样的资管业务,但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同时监管套利活动频繁,刚性兑付普遍,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资管行业迎来了统一的监管标准。一年后,资管行业出现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 4月27日,冲击百万亿资产管理市场格局的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岁满周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资管新规落地的一年内,代表通道业务的一对一产品正在迅速萎缩,而不少融资类业务和非标资产也在资管新规落地后不断遭遇分流。 与此同时,在各类资管机构规则逐渐“大一统”的趋势下,公募机构此前独享的公募基金市场,也即将被银行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公司)和公募信托“瓜分”。由于银行、信托、公募等不同机构在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体量,其在未来标准化资产的战场中如何演绎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基于通道和非标业务的银行-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链条,将会向“资产配置-投资管理-投资工具”的标准化链条转型。但另一方面,私募的崛起、非标制度的限额留口以及净资本制度的差异,是否会酿成新链条中的不平衡? 通道萎缩 遏制影子银行业务的资管新规发布后,资管机构的通道规模无疑受到了进一步压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部分此前的存量通道业务在资管新规的压力下已停止了续作。 “增量控制确实比较明显,因为嵌套限制和满足资管新规的要求,从去年开始能不续作的都停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通道了。”4月23日,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象征着通道业务的单一类资管产品的规模下降,无疑是上述趋势的数据例证。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资管新规落地前的2018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定向资管计划、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一对一产品规模分别为14.07万亿元和9.84万亿元,合计为23.91万亿元。 经过近一年的发酵,截至2019年2月底,券商、基金公司及子公司的存续的单一产品规模合计仅为19.19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这11个月内的334天里,单一类资管产品合计蒸发规模达4.72万亿元,平均每天蒸发141.32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证监会在2016年底对基金子公司提出净资本等要求,并留出18个月过渡期,而2018年6月15日刚好是过渡期的终点,因此导致部分基金子公司的规模进一步削减。 “一方面去嵌套化的要求让很多银行等资金进入基金子公司的专户越来越难,”上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基金子公司需增加净资本,但公募是轻资产行业,母公司鲜有资金实力雄厚的,这让基金子公司的通道规模受到很大的清理压力。” 除券商、基金子公司外,同在银监体系内的单一资金信托也未能逃脱规模下滑的命运。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单一资金信托资产余额为9.84万亿元,较当年一季度末的11.66万亿元减少1.82万亿元,合每天消失74.59亿元。 这也意味着,仅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渠道的通道业务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合计减少了6.54万亿元。 “因为嵌套的原因,信托和券商、基金的规模减少可能会有重复计算的部分,但是全算下来每天减少上百亿应该是有的。”4月24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表示,“按照平均一个项目2亿元的金额计算,每天减少的通道项目可能就多达50个。” 非标分流 面对通道业务的压缩,不少存量非标项目在资管新规落地的一年内遭遇了“监管挤出”。 “套利核查和资管新规下,不少非标贷款无法续作了。”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坦言,“但很多非标贷款实质是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还是有刚性的续贷要求,否则就意味着银行端的抽贷,企业需要从其他渠道续贷。” “一个思路是转成一般性贷款,但这又存在许多障碍。”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如果以转成常规信贷或其他方式回表,一来有可能行业、政策不符要求或者额度不够,二来会对风险资本形成更高的占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获悉,目前ABS转标、信用债、私募融资、集合类资管成为一些存量非标及企业融资需求的分流形态。 以资产证券化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期间,信贷资产证券化(CLO)渠道的发行总额合计超过0.96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0.69万亿元增长39.13%。 “CLO的扩大让更多信贷资产出表,给非标的回表腾出额度,不少银行也有积极性做这件事。”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还有一些非标存量资产则转为标准化的ABS,进而降低了非标出清压力。” 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2018年4月24日至2019年4月24日期间,企业资产证券化(ABS)规模高达10.61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54万亿元,其中以信托收益权、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委托贷款、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项目规模合计达0.64万亿元。 信用债亦被视为非标分流的渠道之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4日,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口径在内的信用债存量规模已达18.61万亿,较资管新规落地前夕增长1.68万亿元。 “一些非标融资续贷时转为信用债融资,但一些企业的资质不够,所以也出现了有资管产品参与的结构化发行活动,相当于变相放宽了市场对于信用债的接受程度。”4月23日,华中一家券商债承人士坦言,“一些发行人也利用资管产品和同业回购变相融资。”   [详情]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资管新规一周年:逾六成信托公司盈利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 侯潇怡 深圳报道 资管新规落地已经一周年,信托公司进入了新一轮转型期。 在2018年中,信托业人士普遍预言2018年对信托公司而言将是业绩面临极大挑战的一年,所言非虚。 截至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65家以不同形式披露了2018年相关业绩数据。其中除了在港上市的山东信托正式披露年报外,其余均为年初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未经审计的业绩快报。 在正式年报全面披露前,依托目前整体披露数据前瞻,信托公司在2018年业绩增长承压,65家信托公司中40家净利润呈现负增长,即超过六成信托公司在2018年盈利下滑。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盈利排名第2的安信信托,在2018或许业绩意外垫底,从2017年净利润36.68亿元急转为亏损14.6至18.6亿元。 第一梯队整体稳定 从目前公布的业绩情况看,信托行业前十整体较为稳定,除业绩明显下滑的安信信托和从排名第9下滑至排名第18的民生信托外,信托业绩第一梯队整体保持稳定。 而占据净利润榜单前三甲的仍是传统劲旅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及重庆信托。其中,中信信托总资产、净资产、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多项关键指标均在已经披露数据的65家公司中排名第一。具体来看,老牌劲旅中信信托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6.4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5.9亿元,净利润收入34.2亿元,重回行业第一。 平安信托以31.7亿元的净利润滑落第二,实现营业收入49.8亿元,行业排名第三;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8.0亿元,位于行业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信托在2018年下半年将700余人财富管理团队划归平安银行,预计将对未来平安银行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平安信托在2018年报快讯中称,2018年公司加码主动管理主动进行了业务转型升级,并基于对宏观经济的专业判断,重点进行了业务布局而非价值兑现;同时,也采取偏保守的风险策略,对资产选择更加审慎,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导向和实体企业需求的业务。 而重庆信托2018年净盈利30.6亿元,仍然位居第三。但从细分项来看,重庆信托的战略明显不同,其投资能力更强。重庆信托2018年投资业务收益18.4亿元,位居行业第一;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2亿元,仅在第12位。 中信信托、平安信托、重庆信托的净利润增速在2018年均表现为负增长,分别为-3%、-18.7%和-9.1%。 信托或持续承压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2017年业绩排名第二的A股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于年初披露2018年业绩预告,预计亏损14.6亿至18.6亿元。 安信信托对于业绩预亏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部分金融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二是受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安信信托还表示,尽管全年业绩预计出现较为明显的亏损,安信信托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发展仍抱有信心。据悉,安信信托在2018年也在加快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脚步,如养老信托、财富管理和技术升级。目前其财富管理团队已近300人,业务布局全国9地,预计到2019年末还将增至800人。 但安信信托所面临的困局并非个例,2018年信托公司业绩整体下行。此前信托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47.66亿元,同比略降1.15%;利润总额494.43亿元,同比下降10.72%。 而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数据也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2.70万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3.5万亿元,整体金融强监管带来的影响明显。 信托盈利和资产规模双下滑,将是一段时间内的转型阵痛。 4月25日,一位中型信托公司相关业务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通道业务占信托规模的60%-70%,而且大部分资金的来源为银行资金,伴随着目前的资管新规整改与转型,通道业务的诉求在不断降低。同时,去通道化也是资管新规的重要内容,这将会削弱信托规模增长的驱动力。 他指出,这是改革必须的转型阵痛期,目前信托公司转型的一些新业务,如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无论是存量业务规模还是增量规模都还很小,不足以对冲传统业务规模的收缩,2018和未来一段时间信托公司的业绩表现都将面临较大压力。 [详情]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银行理财市场历经“量价齐跌”
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银行理财市场历经“量价齐跌”

  原标题:资管新规落地周年考 来源:北京商报 距离去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统称“资管新规”)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资管新规的落地对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聚焦到银行层面,过去一年,银行理财经历了“量价齐跌”,同业理财规模下降了六成。此外,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连续下跌13个月。在分析人士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总体收益率或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不过,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落地,将给银行理财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理财收益率连跌13个月 刚刚过去的3月,银行理财收益率再次迎来下跌。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3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2%,较上期下降0.04个百分点。2018年2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4.88%,自此之后,便一直延续下跌趋势,截至今年3月,已连续下跌13个月。 在规模上,根据3月2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简称《报告》),“资管元年”同业理财受冲击较大,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为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0%,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表明“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 另据普益标准4月22日发布的数据,其统计的内资银行2019年一季度同业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为 1976款,环比减少18.45%,存续规模为0.98万亿元,环比减少36.58%。自2017年高点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已经超过25个月下滑,特别是2018年一年,已经较上一年下降了六成。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理财“量价齐跌”,既有大的经济环境的原因,更多的受到资管新规影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张丽云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以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旧模式难以为继,国内经济增长从求量转向求质。 张丽云进一步指出,2018年资管新规及其系列配套细则落地,破刚兑、去通道的监管意图明显,占据资管行业规模近三成的通道业务规模开始压缩。具体到理财行业,伴随监管引导下的业务“回归本源”,银行非标转标提速,表外业务加快回表,同业理财持续萎缩;同时,资管新规要求严格控制老产品存续规模并有序压缩递减,而受投资者接受程度、资管机构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影响,新产品发行则相对缓慢,也导致理财总体规模有所下降。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故银行理财收益一直较低的水平 。而受资管新规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受到一系列的规范和限制,故规模有所下降。预期这种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 在理财规模下降的同时,理财收益率也有所下滑。张丽云分析,当前高收益资产争夺激烈,“资产荒”隐现;非保本理财资金债券配置占比较高,理财收益率受债券利率走低影响。 展望2019年,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总体收益率或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张丽云表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仍将以结构调整为主,整体规模难有大幅增长,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而言,在2019年资金面宽松背景下,预计其下滑趋势仍将延续。 上市银行理财业务收入“打折” 受到理财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去年多家上市银行理财收入缩水。 例如,2018年,工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421.78亿元(含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275.96亿元,对公理财145.82亿元),同比下降18.62%,主要受产品转型和2018年资管产品缴纳增值税等因素影响;建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11.13亿元,同比降幅达44.55%,主要受资管新规实施和理财产品市场发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邮储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45.89亿元,同比下降5.11%。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降幅达60%。 多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资管新规对银行经营带来一定挑战。工商银行年报提到,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对银行推进经营转型提出紧迫要求。交通银行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新旧体系的转换,保本理财规模下降、理财产品向净值化短期限转型等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经营和利润增速带来一定压力。 “资管新规作为资管行业顶层制度设计,对不同类型资管机构及产品带来广泛的市场影响,银行、信托、证券公司成为受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张丽云指出,伴随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以及期限错配的限制对银行理财影响较大,资管新旧体系的转换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利润增速带来压力。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理财业务收入随整体规模的萎缩大幅下滑,多家银行理财业务收入降幅高达4-6成。 在此背景下,银行也在谋求理财业务转型,不再过多重视规模,转而注重结构优化。陈嘉宁表示,资管新规的落地,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更加的规范,从合格投资者的确认,到投资产品的宣传推广、信息披露、集中度管理、杠杆比例都有相关的标准进行限制。在带来规范的同时,新规也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此,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 理财子公司带来想象空间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总体收益率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不过,另一面,银行理财子公司批设提速,将对现有的理财市场格局进行重塑。 在中、工、农、建、交五家国有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后,今年4月18日、19日,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获批筹建,目前进入筹建阶段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达7家,而计划设立的银行则有30家。 张丽云表示,银行理财监管细则以及理财子公司监管征求意见稿落地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提速,预计理财子公司最快将于2019年三、四季度开业。考虑到银行自身在规模、客户资源、销售渠道、资本金水平上的优势,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展业空间巨大,将保持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的龙头地位。此外,考虑到银行系子公司也有劣势,如投研体系不健全、投研队伍和人才缺乏、对权益市场不熟悉、金融科技亟需完善、亟需打造业务特色等,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部机构的专业支持。未来资管机构间的良性互动或增多,长期看有助于资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陈嘉宁看来,理财子公司的加速获批,有利于理财市场向净值化、专业化的转型。短期内,各个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处于筹建期,会有一些新的理财产品的推出,但主要还是小规模尝试,不会对当前理财市场带来太大的影响。长期来看,随着银行子理财公司日益壮大和成熟,不排除会对资产管理的其他业态(信托、资管、基金)带来冲击。 张丽云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理财业务或将呈现子公司模式与总行专营模式并行的局面,不同规模银行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中长期看,子公司业务推进将带来行业“头部效应”,部分实力较弱的小银行或最终退出理财业务,成为其他理财子公司的销售渠道。 对于资管市场格局,于康认为,资管市场全面混战,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激烈。资管新规落地,大资管行业进入统一监管时代,资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马太效应加剧,投研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小银行已在考虑退出资管市场,而留在市场中的银行将与其他资管机构抢夺客户,面临着来自其他银行和其他资管机构的全面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详情]

资管新规这一年:银行理财收益不断下跌至4.22%
资管新规这一年:银行理财收益不断下跌至4.22%

  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的收益率从资管新规推出之际的4.82%直线下滑到了今年3月的4.22%,尚不可知年内能否保4%。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炉之后,银行理财收益“跌跌不休”,今年一季度也不例外。 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的收益率从资管新规推出之际的4.82%直线下滑到了今年3月的4.22%,尚不可知年内能否保4%。甚至,今年一季度在新春之际,也是银行大力发展理财客户的时候都没能出现回暖。互联网理财频繁爆雷导致的存款回流,加上央行降准,银行间资金充裕,债券收益率下行,压低了银行理财收益。 自去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这一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走势如下图: 在监管趋严之时,银行老产品压降的同时新产品创设难,主要推出的还是现金管理类、类债权产品,权益类产品研发动力不大。这也导致了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为“温吞”。 去年资管新规刚推出的几个月,出现了总量下滑趋势,今年1月,由于银行追求“开门红”效应,推出大量新春特供理财产品创设破万,但2月由于季节效应骤降,不过3月的产品创设也相应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 今年3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2.04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1300亿元,这是下降的第二年。 资管新规之后这一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创设情况如下图:  [详情]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考:信托门槛下降 转型再提速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考:信托门槛下降 转型再提速

  来源:北京商报 距离2018年4月监管机构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已近一年的时间。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受资管新规影响,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同比下滑,收益率有所下降。此外,也有银行联合信托公司推出100万元门槛的家族信托产品,较之前1000万元门槛大大降低。在分析人士看来,资管新规发布之后,资管机构开始向主动管理转型发展,探索挖掘细分市场机会,而中产阶级家庭财富传承这一空白市场正是有待挖掘的潜力市场。 规模缩水 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出现了缩水。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减少到22.7万亿元,比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了13.5%。 从季度环比增速看,2018年一季度环比增速为-2.41%,二季度和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5.25%和-4.65%,四季度则为-1.89%。2018年4个季度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减少6322.35亿元、13446.17亿元、11292.33亿元、4379.47亿元,受托资产规模经过前3个季度的较大幅度调整,四季度进入了波动相对较小的平稳阶段。 而对于信托行业规模下滑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与资管新规中提出的“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不无关系。 从收益率方面来看,据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投资于房地产、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收益率略有下降,投资于工商企业、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收益率总体略有上升。其中,房地产领域三年期及以上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至8.91%;基础设施领域,1-2(不含)年期产品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环比回落0.13个百分点至8.54%。 今年以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资金面相对宽裕,融资环境转好,企业融资成本预期下行。普益标准研究员龙燕预计,在此背景下,预计信托产品的高收益率将难以长期维持。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也表示,信托预期收益率已经接近顶部,未来有下行趋势,这主要在于宽信用政策以及宽松的流动性有利于压低无风险利率,进而带动信托收益率下行;企业融资渠道逐步畅通,尤其是债券融资等占比会加大,企业融资议价会增强,制约信托预期收益率的上升。预计近年信托预期收益率会逐步回落到7%-8%之间。 门槛降低 从资管新规来看,信托产品投资金额的门槛有所降低。机构也开始发力低门槛信托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日,招商银行(港股03968)在华润信托等机构的支持下宣布推出家族信托产品——“金葵花财富信托”,起点金额设置为100万元,较市场上普遍1000万元门槛大幅降低,扩大了家族信托的群体服务范围。 据悉,国内目前绝大部分为融资类信托,仅相当于理财工具,不具备传承属性。家族信托虽然具备传承与隔离功能,但是门槛过高,普遍在1000万元以上,适合中产阶级、具备代际传承分配功能的家庭信托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非常广阔。 对此次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财富信托”,袁吉伟分析认为,利用信托制度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发挥信托制度财富管理的功能,推动行业回归信托本源,不过此类信托也需要满足资管新规的净值化管理、打破刚兑、信息披露、投资者权益保护等相关要求。在风险隔离方面,“金葵花财富信托”的隔离功能主要体现在“设立金葵花财富信托的合法资产”与“客户其他资产”相区别,当发生债务纠纷、婚姻变故、遗产分割时,这部分资产独立于客户所拥有的其他资产。 龙燕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供给端来看,资管新规之后,资管机构开始向主动管理转型发展,探索挖掘细分市场机会,而中产阶级家庭财富传承这一空白市场正是有待挖掘的潜力市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低门槛的信托产品问世,尤其是随着资金信托新规的落地,信托产品或将向普惠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理财需求。 多维布局 虽然从资管新规来看,信托产品投资金额的门槛有所降低,但由于合格投资者门槛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家庭金融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500万元、300万元,使得投资者人数进一步减少,未来信托产品的销售压力无疑会更大。 为此,不少信托公司也在谋求产品创新升级。近日,中江信托设立全国第一只专项支持法学教育的慈善信托——“中信信托2019江平法学教育慈善信托”,信托资金用于支持 “江平奖学金”的发放,成立规模209万元。袁吉伟指出,资管新规后,信托公司去通道趋势较为明显,管理资产规模有收缩,同时信托公司也在加快转型发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大财富管理的布局。未来,信托公司除了在非标领域继续深耕细作,还需要在信托制度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拓展,诸如财产管理、财富传承、破产隔离、事务管理等。 “除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外,资产证券化、养老金信托、保险金信托等也是未来有待拓展的业务方向。同时,随着资金信托新规的落地,公募基金或将是又一业务开拓方向。但同时要认识到,资管新规后,通道类业务承压,银行等机构资金渠道受限,对信托行业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产品设计、资金获取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后资管时代的竞争将是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信托公司需强化投研与产品创新能力,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营销端的服务能力与资金获取能力,以迎接挑战。”龙燕如是说道。[详情]

资管新规落地近1年 公募基金加快创新迎“周年考”
资管新规落地近1年 公募基金加快创新迎“周年考”

  经济日报 【公募基金加快创新迎“周年考”】如何看待资管新规落地1年来公募行业发生的变化?公募基金将如何进一步应对挑战?在日前举行的第14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暨资产管理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 资管新规落地近1年,产品营销、产品设计和基金托管业务转型提速——公募基金加快创新迎“周年考” 资管新规实施近1年来,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最大的挑战仍是应对市场波动。在目前A股仍存在散户投资风格、市场衍生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现阶段公募基金创新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同时,金融开放时刻都在推动着基金业内部竞争格局的变化。 自2018年4月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发布算起,资管新规落地近1年。1年来,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稳步提升,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产品清算或转型稳步推进,货币基金规模过快增加得到管控。 如何看待资管新规落地1年来公募行业发生的变化?公募基金将如何进一步应对挑战?在日前举行的第14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暨资产管理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 直面理财等产品竞争 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弱化通道业务,严格控制杠杆。对于公募行业来说,依靠牌照优势跑马圈地的旧有格局将被打破,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将加速清算或转型。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肖婉如认为,资管新规让行业监管标准趋向统一化,公募基金行业将直面银行理财等公募资管产品竞争,主动管理能力、资源禀赋将成为左右未来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资管新规进一步明确了公募基金底层投资品属性。 2019年以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创新融合等催生出科创板基金、组合债基金、跨市场债券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公募基金作为资产配置和底层投资品的属性日益凸显,将进一步丰富基金行业与其他资管行业的合作与创新。 资管新规实施近1年来,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最大的挑战仍是应对市场波动。华宝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黄小薏认为,由于信息披露几乎完全透明,加上开放式的每日申赎,公募基金大多采用短期资金博取长期收益模式。在目前A股仍存在散户投资风格、市场衍生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现阶段公募基金创新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除了要面对市场波动,还有金融开放带来的挑战。肖婉如认为,金融开放并不仅意味着外资进入,也意味着基金行业内外资新型持牌机构加入,金融开放时刻都在推动着基金业内部竞争格局的变化。 近期,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证券基金服务业双向开放等金融开放政策加快落地,随着A股市场纳入MSCI、富时等国际指数,中国作为全球资产配置标的分量不断增加,基金行业将受益于海外资本的持续投资。外资机构也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优秀的投资策略、人才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基金公司的竞合关系。 全流程创新应对挑战 再过3个月,规模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将退出公募市场,同时保本基金将在今年9月底前对投资者“说再见”。 数据统计,截至3月28日,今年以来有3只分级基金、3只保本基金选择转型或清盘,另有14只分级基金转型申请处于待批状态,目前存续的34只保本基金将集中在近半年内密集到期。从已经转型和拟转型的基金类型来看,超七成选择转型为指数基金。 资管新规落地后,公募行业旧产品转型或清盘步伐加快,新产品推出过程提速。上交所产品创新中心基金产品部副主管孙岩介绍,2019年上交所有望加速推动公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加快发展住房租赁REITs等。深交所基金部副总监陆文俊表示,未来深交所也将努力满足市场需求,加大力度推进公募REITs规则出台及业务试点,力争取得进一步突破。 黄小薏表示,沪深交易所提出公募REITs这一创新产品对未来很有价值。过去30年中国地产行业创造的红利和价值应该和普通大众投资人分享,如果租赁收入等收益权可以成为一种投资资产,那么通过公募基金发售相关基金产品,不仅能为市场提供新的固定收益品种,而且为养老资金等长线投资提供可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投资标的。 除了公募REITs,近1年来,ETF产品创新也成为行业热点。截至1月18日,近3个月共有79只指数基金提交申报,其中布局数量最多的是工银瑞信,高达8只。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沪深两市各类ETF共198只,总规模达577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股票ETF以149只和3372亿元规模占据了市场主流。 西部利得基金公司总经理贺燕萍认为,过去仅靠少数基金经理调研奔波的发展模式将发生改变。未来以ETF等产品为代表的被动指数型产品将成为公募主动类资产管理产品的重要补充,类似数量化投资还包括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大数据基金产品。这些创新实际上是在市场数据不断丰富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被动投资的新需求,也对基金公司未来应对市场波动、估值调整、数据分类等提出了新要求。 除了产品营销、设计等方面,基金托管业务的创新是近1年来资管行业适应资管新规发展的重要保障。肖婉如表示,托管业务通过在托管人、投资人、管理人三者间建立制衡机制,确保信息公开透明、防范资金挪用乱用,有效保证了资管业务规范运作。 强化教育与权益保护 资管新规推动行业变革,激发市场活力,也要求基金行业继续夯实投资者教育及合法权益保护的基础。 2018年10月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指出,要建设基金行业诚信信用体系、深化责任投资原则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实践、推动基金为养老服务、促进长期资本形成等方面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 黄小薏认为,投资者保护工作也应遵循ESG投资理念,其核心是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倡导责任投资和价值投资。ESG投资理念不仅仅包括环保概念,还可以包括绿色建筑、生物多样性、投资者数据隐私保护、公司绿色信息披露理念等。落实这些理念,投资者保护工作有望少走弯路。 2018年5月份,《中国基金业社会责任宣言》发布,公募基金在投资者教育、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贺燕萍认为,公募基金一元申购的低门槛设计,使得其从出生起,就带着浓郁的普惠金融色彩,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模式和全透明的运作模式,使得公募基金具有全民监管的特色。公募基金是资产、资金两头在外的经营管理模式,好的口碑和市场认同度,使得行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投资者认知度的需求比较迫切。在资管新规落地近1周年之际,行业更应该秉承信托责任,践行打破刚性兑付、杜绝监管套利、防控杠杆风险等要求,从产品设计、营销、托管等各方面将投资者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详情]

资管新规元年“冲击波”有多大?理财收入剧烈下滑
资管新规元年“冲击波”有多大?理财收入剧烈下滑

  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 随着商业银行陆续发布2018年业绩报告,资管新规对理财这项非息收入的冲击初见浮出水面。 记者统计了已公布业绩的上市银行中的6家国有大行和6家股份行发现,均面临理财收入锐减的情形,其中下滑最快的是平安银行,跌幅为六成。 同时净值型理财异军突起,占非保本理财余额的49%。 理财收入剧烈下滑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和中国银行业协会3月29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资管元年银行理财业务总体运行平稳,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在2017年22.17万亿的基础上继续下滑了1300亿。 记者统计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年末余额均不似2016年前的突飞猛进,降低增速甚至转为负增长已为常态。虽然银行降低了零售起点,但扩大客群基础释放重大利好的效应还未显现。 在公布相关数据的银行中,表外理财增长最快的是交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697亿元,同比增长11.8%,但其在国有大行中,理财存量已属最低,仅为工行非保本理财存量的四分之一。 工商银行2018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5759亿元,较上年下跌3.4%,但存量仍为业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招行和建行。下滑幅度最大的为浦发银行,非保本理财的投资规模较上年下降了10.4%。 平安银行正致力于将保本理财“换血”为结构性存款和非保本理财,2018年末该行保本理财产品余额827亿元,较上年末降幅36.1%;结构性存款余额43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2%;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53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3%。 建行的保本理财也在逐年减少。2018年末存续保本理财产品344只,存续金额3418亿元,较上年减少127亿元。 在公开理财收入的上市银行中,目前没有一家幸免于下跌。 国有六大行中,工行(口径为个人理财+私人银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2018年理财收入同比分别下滑了16.0%、8.1%、13.3%、16.2%、5.1%,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建行,其理财业务收入几乎折半,下滑了44.6%。 这一情形在股份行中更为普遍。招行、浦发、中信的理财业务收入去年同比分别下滑37.5%、56.4%和50.3%,滑坡最多的是平安银行,已达到60%。 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是理财资金配置的主要资产。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资金投向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5.70%。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53.35%。 压降非标资产,引入更多标准化资产是去年的主流。比如建行在年报中称,标准资产配置大幅提升,标准资产余额8138亿元,占总资产的36.82%,较上年新增1399亿元,增幅20.76%。 招行也在年报中称,严格依据监管指引在额度限制内开展非标债权投资,截至报告期末,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余额为1559亿元,非标债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风险偏好降低的副作用是收益率走低。根据上述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8月以来,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持续下降,其中月度加权平均兑付客户收益率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 中信银行在年报中称,受资管业务系列新规、货币市场及缴纳增值税等因素影响,理财资金投资节奏放缓,资管业务整体收益率有所下降。 在净值化理财的转型方向上,各家银行都飞速提升了自家的净值理财占比。比如中信银行个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5.98%;浦发银行年末净值理财产品规模突破4000亿元,占比提升至48.68%。 造成资金空转的同业理财则显著下滑。上述报告显示,自2017年高点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连续22个月环比“双降”。截至2018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0%,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 今年大行的理财子公司陆续获得批筹,多家银行表态正在准备开业,但采用模式不尽相同。 工行副行长谭炯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在理财子公司成立后,总行层面的资产管理部门仍将保留,未来将发挥“1+1大于2”的功能,发挥集团的联动协同优势,推动资管业务发展。 而交行副行长吕家进在回答记者“交行资管中心与理财子公司的关系”的提问时表示,考虑的是把行内资管中心的部分职能委托给理财子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利于先行人员做好新业务开办和存量业务管理,还有利于人员节约,更有利于加快理财子公司的筹建。”[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