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约谈企业负责人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约谈企业负责人

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2018年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详情]

中国网信网|2018年01月10日  08:00
网信办: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方式违规
网信办: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方式违规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8年01月10日  09:04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央视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详情]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2018年01月10日  09:50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详情]

新华网|2018年01月10日  08:31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默认勾选:用户知情与否有霄壤之别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默认勾选:用户知情与否有霄壤之别

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选项,既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也有权“不支持撤销对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你公开分享截图,它默默分享数据。事发后,支付宝反思称自己“肯定是错了”,这一不尊重用户知情权的行为“愚蠢至极”。[详情]

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5日  08:21
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广遭质疑 个人隐私保护规范待解
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广遭质疑 个人隐私保护规范待解

新版《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四十三条为“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01月05日  06:14
评论:微信支付宝事件背后折射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评论:微信支付宝事件背后折射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1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某论坛上发言称,现在的人几乎是全透明的,没有任何隐私和信息安全。“我心里就想,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甚至很多商业秘密就泄露了。李书福此言道出了8.89亿微信用户对自己隐私的担忧。[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1月05日  09:34
评论:芝麻信用服务协议有多少法律上的坑
评论:芝麻信用服务协议有多少法律上的坑

除了支付宝,其他的APP和网站很多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要想摆脱信息裸奔的命运,除了靠商家的道德自觉,更重要的是靠消费者的权利觉醒和监管部门的强力执法。消费者并不傻,所以奉劝“芝麻信用们”,还是别再给人也给自己挖坑了。[详情]

新京报|2018年01月04日  17:51
支付宝年账单搞危机:个人信息非法滥用再引高度关注
支付宝年账单搞危机:个人信息非法滥用再引高度关注

国际金融报|2018年01月04日  22:47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1月3日23时36分左右,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如果你之前并没有开通芝麻信用,那么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详情]

澎湃新闻|2018年01月04日  13:30
支付宝账单疯狂刷屏背后:你是同意还是被同意了?
支付宝账单疯狂刷屏背后:你是同意还是被同意了?

今天,支付宝成功“攻占”很多人的朋友圈,与往年不同,支付宝在今年除了推出2017年账单之外,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2018年关键词预测,于是一大波“小确幸”、“颜值正义”、“范儿”、“旺”之类的关键词很快呈刷屏之势,这些关键词和账单都是基于每个人通过支付宝的收支数据,可是在它们疯狂刷屏的背后,你的数据是如何被支付宝“晒”出来的呢?[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01月04日  10:01
支付宝账单引热议 芝麻信用被质疑收集隐私
支付宝账单引热议 芝麻信用被质疑收集隐私

1月3日消息,今天各位的朋友圈都被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刷屏了吧,打开账单后有一种困惑,我一年挣了这么多钱吗?为何花了这么多?不论你是打车还是话费充值,或者是线上线下的购物,每一笔消费都统计在你的面前。[详情]

新浪综合|2018年01月03日  17:49

最新新闻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陷入年度账单风波的支付宝做错了什么? 来源:FT中文网 许可: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默示勾选”——这一被互联网行业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 如果说2016年徐玉玉的死让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猛然警醒,那么2018年初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里的“新”不只意味着这是数字经济勃兴而至盛大的时代,更意味着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一个从“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的时代。尽管这个新时代当下仅仅初露端倪,但它必将给数字化生存的我们带来深远影响。 支付宝、芝麻信用究竟做错了什么? 正如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所承认的那样,这件事肯定做错了,而且愚蠢至极。但问题是: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后,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最终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段措辞严谨的结论释放出明暗两大信号:在明的一面,支付宝、芝麻信用有悖于《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在暗的一面,监管机构并未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样的区隔并非无因。事实上,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的条款内容,还是其设置方式都没有违法。即便是饱受诟病的默认勾选方式,也很难说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为其不但标明:“为了供您了解您这一年以来的信用成就,您同意下面的《芝麻服务协议》,并允许支付宝查询您的芝麻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为您将其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如果您已经是芝麻信用用户,您无需重复签订《芝麻服务协议》”,而且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点击操作取消勾选。 但是,不违反拥有国家强制力的“硬法”(hard law),并不意味着不会违反具有自我规制性质的“软法”(soft law)。正如不久前携程捆绑销售引发的风波那样,默示勾选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披露或如何披露信息,而在于它事先预设了“用户同意”的框架,从而实质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和法学家桑斯坦在《助推》一书告诉我们,由于“既来之,则安之”或被戏称为四字魔咒的“来都来了”的态度,人们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现状偏见”;所谓“默认选项”有着强大的助推功能,它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并成为人们的最终选择结果。所以,“默示勾选”——这一互联网行业为追求便利性和用户体验所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在网络产品、服务隐私条款评审中,特别要求必须存在用户的书面声明或主动做出点击“同意”、“下一步”、“注册”、“发送”、“拨打”的肯定性动作,才能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特定处理,该要求被近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3.6条“明示同意”所确认。不过,由于该规范到2018年5月1日才正式生效,中央网信办只是认定违反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精神,而非直接违规。同时,蚂蚁金服、腾讯、新浪、京东等10家企业于2017年9月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亦声明,不使用“一揽子协议”的方式强迫用户打包授权收集个人信息。显而易见,支付宝年度账单不仅不符“明示同意”的规定,而且将“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意支付宝向芝麻信用调取数据”和“同意生成支付宝年度账单”相捆绑,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承诺。 蚂蚁金服 “花呗”服务协议惹风波,信息收集是否越界? 许可:个人信息权利和企业数据权利彼此联结又相互冲突。问题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妥善划定各自边界和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矛盾 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以及由此导致的电信诈骗、侵犯隐私、损害名誉等恶行,一直是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最大担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于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充分证实这一点。在 104 万 8575 份调查问卷中,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的比例高达72%。在徐玉玉案件的压力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心始终放在如何治理黑色产业源头上,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便是对这一关切的有力回应。 世变时移,个人信息泄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出现。2017年5月1日生效的《网络安全法》在传统侵权责任法的消极安全保障之外,另外赋予用户删除权、更正权的积极权利,并将“用户同意”纳入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前提。对个人信息主动性权利的增长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向和公众的期待。2017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对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等国内领先的网络公司展开调查,重点则放在隐私条款的内容、展示形态、征得用户同意等三个方面。媒体亦把握到了这一新动向。在2017年末南方都市报发布的《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就测评了10多个行业、1550个网站和APP,隐私协议不透明和APP过度获取用户信息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如果说之前是“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那么如今已转变为“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保护”的矛盾。 “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不同主体之间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平衡。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2017年累计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4911起,涉案公司164家,其中,房地产公司、金融商贸类公司等线下行业达半数以上,线上行业中则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多。《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亦显示,隐私政策的透明度分布呈陡峭的金字塔型,即超过总数80%的得分很低,少数透明度高的产品往往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所运营。此外,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人社等事业单位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缺位,也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网络企业已经越发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与之相反,游离于激烈的线上市场竞争之外的信息持有者,只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丝毫不顾及用户的数据黑产,才是个人信息的最大威胁。 “不充分”则表现为个人信息保护未能贯穿其生命周期的始终。所谓“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即个人信息被收集、存储、利用、传输/分发/共享、删除的全周期。在实践中,信息持有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收集的合法性、必要性、准确性,存储的安全性以及利用的有效性上,而多少忽视了个人信息在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方面的正当性。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支付宝和芝麻信用的关联关系以及数据在两者中的共享问题,芝麻信用将其数据向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流动问题,以及芝麻信用在服务终止后仍可继续保留用户信息的问题,都反映出公众对安全以外的新诉求。 从深层次观察,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是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不平衡、不充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民法总则》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过于宽泛,而只具有权利宣示的意义;《网络安全法》固然将个人信息保护单列一章,但受限于立法目,保护范围狭窄;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则因法律层级过低,难以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亟待汲取既有经验,反思过往教训,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形与实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规则。依循我国成文法传统,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规则必然依托于一部体系完整的专门性法律。在2017年两会期间,吴晓灵、周学东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2017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表示,当前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学界的努力也从未停止,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新宝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汉华研究员领衔起草的两部《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业已出炉。 不过,法律只是规则的形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从众多观念中择取少数进而将其固化为制度的过程。恰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正因如此,个人信息保护观念的革新可能比其法律制定更为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上述新矛盾中用户的一面。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凸显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勃兴。这种勃兴一方面根植于这个“隐私不保”的网络时代,另一方面则因为作为极易让人产生恐惧感的词语,“隐私”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但个人信息并非隐私。个人信息为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等,它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隐私则指个人生活最隐秘、直接涉及个人人格尊严与自由的部分,如健康生理信息、生物识别信息、性生活信息等敏感信息。它是主观的和负面的,因为一旦侵入,就会给人带来精神损害。概括地说,隐私相关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个人信息不一定都是隐私。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区分,不但被《民法总则》所认可,也成为《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人们并不太在意隐私以外的个人信息。北京尚普信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北京街头拦截调查中,价值15元的礼品就足以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填完2张A4纸的选择题,附带获取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职业及年收入区间。而当礼品价值提升至50元左右时,行人甚至愿意跟随调查者到一个固定地点,花更长的时间来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无独有偶,2014年3月,德国学者尼古拉•严奇做了一个实验,让443名学生到网站上购买两家影院提供的电影票,在票价一致的情况下,其中一家声称需获取用户的电子邮箱以发送广告,于是另一家获得了62%的销售额,但当后者提升票价后,前者立马获得87%的销售额,即使它依旧发送广告。要知道,后者提价只不过区区50欧分。 人们对隐私以外个人信息的态度在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个人信息及其权利的性质。与隐私不同,作为身份、形象、信用的标志,个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并非“个人”,而是与之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和政治参与中,都必须提供个人的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等零零总总的个人信息,除非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因此,有异于隐私权从个体出发为个体提供单一向度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兼得的视角加以考量,以平衡个人和社会、企业、国家之间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并没有赋予个人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而只有他人采取“违反法律”的手段“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时,才予以保护。 而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大家对个人信息权利也有所误读。例如,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中对用户和第三方关系尚未终止的情形下,用户不能撤销对相关第三方信息查询授权的规定,还是在第三方拒绝服务时的免责条款,都是基于第三方是贷款机构的考虑,从而在用户权益与机构利益之间的平衡处理。服务终止后的信息留存更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要求,其不仅与《网络安全法》第21条第3款对网络日志留存不少于六个月的规定相吻合,还和《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个人不良信息应保存5年的要求一致。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上述一对矛盾中企业的一面。毋庸讳言,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企业难辞其咎。可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不能依赖于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而应凝聚领先企业的技术能力、主管部门治理网络工作、行业协会的自治监管等不同力量,建立个人信息安全共同体,通过协作共治、疏堵结合,在压缩黑色产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而要解决“不充分”问题,企业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需求的转变,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企业的立身和发展之本。事实上,在以用户注意力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产业中,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网络法权威学者吴修铭(Tim Wu)所言:“一旦你失去了对Google的信任,那就它的末日。”只有那些对用户秉持“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即优先保护用户利益,之后实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到最后。为此,企业不应将企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对立,而应化被动为主动,引入并践行“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和“经规划的隐私”(Privacy by Design)的观念。 “数据治理”要求企业在组织、流程、科技三个层面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标准、评估、交流和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通过数据质量和安全管理,实现战略一致、风险可控、运营合规和价值实现的治理目标。在治理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主管部门和企业业务部门应各司其职,并建立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主管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治理战略,同时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和意见共同制定数据策略,并通过监督活动,了解数据管理的控制和过程是否满足数据策略和战略的需要。“经规划的隐私”则要求将个人信息保护主动地嵌入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商业操作、网络架构中,贯穿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设计到产品和服务的实施、运用直至最后终止。为弥补当前重视收集和存储,忽视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的不足,企业有必要分别引入“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和“到期日”设计。 其中,“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或称“隐私影响评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是众多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所共同推行的重要制度,意指通过检验个人信息传输/分发/共享对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各种风险,评估用于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各项措施有效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8.3条a)款特别规定,在“个人信息共享、转让”前,必须开展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并依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措施。 最早洞见大数据发展趋势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删除》一书详细描述了“到期日”设计。由于“任何一位拥有资料库的人,都会希望得到消费者数据运用的次数愈多愈好。毕竟与可能的收入相比,后续的成本增加实在是微不足道”,个人信息一旦被存储于政府或企业的数据库中就几乎难以被删除。而“到期日”设计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强制性设定留存期限,这与个人信息的目的限定原则相一致,这是由于如果是因某特殊原因而需要将个人信息委托给他人,在目的实现之后,不再有允许使用该个人信息的条件,自然就该删除。到期日的设定并非整齐划一,相反,它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内容和目的而做灵活安排,它甚至允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信息不断“分解”或“锈蚀”。例如,对于百度上的搜索行为信息,可借鉴谷歌的声明,将到期日设定在服务终止或授权结束后9个月;而对于借款违约信息等不良信息,应延长保存时间,以保护潜在的交易方免受损失。因为正如法学家波斯纳所言,人们总想隐藏有关自己的事实来误导他人。当然,为了给人自新的机会,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的5年时间是合适的选择。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已经结束,但对它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个人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是直接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它已成为知识、经济和国家治理的创新之源。我们要理性看待个人信息利益的所得与所失,拥抱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多赢的新思维,从用户、企业、国家多维度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最终回应这个以“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为特色的新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详情]

新浪综合 | 2018年01月24日 15:53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陷入年度账单风波的支付宝做错了什么? 许可: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默示勾选”——这一被互联网行业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 来源:FT中文网 如果说2016年徐玉玉的死让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猛然警醒,那么2018年初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里的“新”不只意味着这是数字经济勃兴而至盛大的时代,更意味着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一个从“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的时代。尽管这个新时代当下仅仅初露端倪,但它必将给数字化生存的我们带来深远影响。 支付宝、芝麻信用究竟做错了什么? 正如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所承认的那样,这件事肯定做错了,而且愚蠢至极。但问题是: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后,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最终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段措辞严谨的结论释放出明暗两大信号:在明的一面,支付宝、芝麻信用有悖于《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在暗的一面,监管机构并未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样的区隔并非无因。事实上,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的条款内容,还是其设置方式都没有违法。即便是饱受诟病的默认勾选方式,也很难说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为其不但标明:“为了供您了解您这一年以来的信用成就,您同意下面的《芝麻服务协议》,并允许支付宝查询您的芝麻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为您将其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如果您已经是芝麻信用用户,您无需重复签订《芝麻服务协议》”,而且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点击操作取消勾选。 但是,不违反拥有国家强制力的“硬法”(hard law),并不意味着不会违反具有自我规制性质的“软法”(soft law)。正如不久前携程捆绑销售引发的风波那样,默示勾选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披露或如何披露信息,而在于它事先预设了“用户同意”的框架,从而实质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和法学家桑斯坦在《助推》一书告诉我们,由于“既来之,则安之”或被戏称为四字魔咒的“来都来了”的态度,人们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现状偏见”;所谓“默认选项”有着强大的助推功能,它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并成为人们的最终选择结果。所以,“默示勾选”——这一互联网行业为追求便利性和用户体验所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在网络产品、服务隐私条款评审中,特别要求必须存在用户的书面声明或主动做出点击“同意”、“下一步”、“注册”、“发送”、“拨打”的肯定性动作,才能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特定处理,该要求被近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3.6条“明示同意”所确认。不过,由于该规范到2018年5月1日才正式生效,中央网信办只是认定违反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精神,而非直接违规。同时,蚂蚁金服、腾讯、新浪、京东等10家企业于2017年9月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亦声明,不使用“一揽子协议”的方式强迫用户打包授权收集个人信息。显而易见,支付宝年度账单不仅不符“明示同意”的规定,而且将“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意支付宝向芝麻信用调取数据”和“同意生成支付宝年度账单”相捆绑,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承诺。 蚂蚁金服 “花呗”服务协议惹风波,信息收集是否越界? 许可:个人信息权利和企业数据权利彼此联结又相互冲突。问题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妥善划定各自边界和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矛盾 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以及由此导致的电信诈骗、侵犯隐私、损害名誉等恶行,一直是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最大担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于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充分证实这一点。在 104 万 8575 份调查问卷中,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的比例高达72%。在徐玉玉案件的压力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心始终放在如何治理黑色产业源头上,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便是对这一关切的有力回应。 世变时移,个人信息泄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出现。2017年5月1日生效的《网络安全法》在传统侵权责任法的消极安全保障之外,另外赋予用户删除权、更正权的积极权利,并将“用户同意”纳入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前提。对个人信息主动性权利的增长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向和公众的期待。2017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对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等国内领先的网络公司展开调查,重点则放在隐私条款的内容、展示形态、征得用户同意等三个方面。媒体亦把握到了这一新动向。在2017年末南方都市报发布的《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就测评了10多个行业、1550个网站和APP,隐私协议不透明和APP过度获取用户信息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如果说之前是“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那么如今已转变为“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保护”的矛盾。 “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不同主体之间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平衡。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2017年累计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4911起,涉案公司164家,其中,房地产公司、金融商贸类公司等线下行业达半数以上,线上行业中则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多。《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亦显示,隐私政策的透明度分布呈陡峭的金字塔型,即超过总数80%的得分很低,少数透明度高的产品往往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所运营。此外,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人社等事业单位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缺位,也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网络企业已经越发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与之相反,游离于激烈的线上市场竞争之外的信息持有者,只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丝毫不顾及用户的数据黑产,才是个人信息的最大威胁。 “不充分”则表现为个人信息保护未能贯穿其生命周期的始终。所谓“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即个人信息被收集、存储、利用、传输/分发/共享、删除的全周期。在实践中,信息持有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收集的合法性、必要性、准确性,存储的安全性以及利用的有效性上,而多少忽视了个人信息在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方面的正当性。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支付宝和芝麻信用的关联关系以及数据在两者中的共享问题,芝麻信用将其数据向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流动问题,以及芝麻信用在服务终止后仍可继续保留用户信息的问题,都反映出公众对安全以外的新诉求。 从深层次观察,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是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不平衡、不充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民法总则》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过于宽泛,而只具有权利宣示的意义;《网络安全法》固然将个人信息保护单列一章,但受限于立法目,保护范围狭窄;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则因法律层级过低,难以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亟待汲取既有经验,反思过往教训,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形与实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规则。依循我国成文法传统,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规则必然依托于一部体系完整的专门性法律。在2017年两会期间,吴晓灵、周学东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2017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表示,当前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学界的努力也从未停止,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新宝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汉华研究员领衔起草的两部《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业已出炉。 不过,法律只是规则的形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从众多观念中择取少数进而将其固化为制度的过程。恰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正因如此,个人信息保护观念的革新可能比其法律制定更为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上述新矛盾中用户的一面。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凸显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勃兴。这种勃兴一方面根植于这个“隐私不保”的网络时代,另一方面则因为作为极易让人产生恐惧感的词语,“隐私”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但个人信息并非隐私。个人信息为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等,它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隐私则指个人生活最隐秘、直接涉及个人人格尊严与自由的部分,如健康生理信息、生物识别信息、性生活信息等敏感信息。它是主观的和负面的,因为一旦侵入,就会给人带来精神损害。概括地说,隐私相关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个人信息不一定都是隐私。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区分,不但被《民法总则》所认可,也成为《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人们并不太在意隐私以外的个人信息。北京尚普信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北京街头拦截调查中,价值15元的礼品就足以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填完2张A4纸的选择题,附带获取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职业及年收入区间。而当礼品价值提升至50元左右时,行人甚至愿意跟随调查者到一个固定地点,花更长的时间来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无独有偶,2014年3月,德国学者尼古拉•严奇做了一个实验,让443名学生到网站上购买两家影院提供的电影票,在票价一致的情况下,其中一家声称需获取用户的电子邮箱以发送广告,于是另一家获得了62%的销售额,但当后者提升票价后,前者立马获得87%的销售额,即使它依旧发送广告。要知道,后者提价只不过区区50欧分。 人们对隐私以外个人信息的态度在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个人信息及其权利的性质。与隐私不同,作为身份、形象、信用的标志,个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并非“个人”,而是与之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和政治参与中,都必须提供个人的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等零零总总的个人信息,除非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因此,有异于隐私权从个体出发为个体提供单一向度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兼得的视角加以考量,以平衡个人和社会、企业、国家之间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并没有赋予个人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而只有他人采取“违反法律”的手段“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时,才予以保护。 而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大家对个人信息权利也有所误读。例如,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中对用户和第三方关系尚未终止的情形下,用户不能撤销对相关第三方信息查询授权的规定,还是在第三方拒绝服务时的免责条款,都是基于第三方是贷款机构的考虑,从而在用户权益与机构利益之间的平衡处理。服务终止后的信息留存更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要求,其不仅与《网络安全法》第21条第3款对网络日志留存不少于六个月的规定相吻合,还和《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个人不良信息应保存5年的要求一致。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上述一对矛盾中企业的一面。毋庸讳言,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企业难辞其咎。可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不能依赖于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而应凝聚领先企业的技术能力、主管部门治理网络工作、行业协会的自治监管等不同力量,建立个人信息安全共同体,通过协作共治、疏堵结合,在压缩黑色产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而要解决“不充分”问题,企业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需求的转变,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企业的立身和发展之本。事实上,在以用户注意力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产业中,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网络法权威学者吴修铭(Tim Wu)所言:“一旦你失去了对Google的信任,那就它的末日。”只有那些对用户秉持“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即优先保护用户利益,之后实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到最后。为此,企业不应将企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对立,而应化被动为主动,引入并践行“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和“经规划的隐私”(Privacy by Design)的观念。 “数据治理”要求企业在组织、流程、科技三个层面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标准、评估、交流和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通过数据质量和安全管理,实现战略一致、风险可控、运营合规和价值实现的治理目标。在治理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主管部门和企业业务部门应各司其职,并建立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主管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治理战略,同时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和意见共同制定数据策略,并通过监督活动,了解数据管理的控制和过程是否满足数据策略和战略的需要。“经规划的隐私”则要求将个人信息保护主动地嵌入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商业操作、网络架构中,贯穿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设计到产品和服务的实施、运用直至最后终止。为弥补当前重视收集和存储,忽视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的不足,企业有必要分别引入“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和“到期日”设计。 其中,“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或称“隐私影响评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是众多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所共同推行的重要制度,意指通过检验个人信息传输/分发/共享对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各种风险,评估用于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各项措施有效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8.3条a)款特别规定,在“个人信息共享、转让”前,必须开展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并依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措施。 最早洞见大数据发展趋势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删除》一书详细描述了“到期日”设计。由于“任何一位拥有资料库的人,都会希望得到消费者数据运用的次数愈多愈好。毕竟与可能的收入相比,后续的成本增加实在是微不足道”,个人信息一旦被存储于政府或企业的数据库中就几乎难以被删除。而“到期日”设计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强制性设定留存期限,这与个人信息的目的限定原则相一致,这是由于如果是因某特殊原因而需要将个人信息委托给他人,在目的实现之后,不再有允许使用该个人信息的条件,自然就该删除。到期日的设定并非整齐划一,相反,它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内容和目的而做灵活安排,它甚至允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信息不断“分解”或“锈蚀”。例如,对于百度上的搜索行为信息,可借鉴谷歌的声明,将到期日设定在服务终止或授权结束后9个月;而对于借款违约信息等不良信息,应延长保存时间,以保护潜在的交易方免受损失。因为正如法学家波斯纳所言,人们总想隐藏有关自己的事实来误导他人。当然,为了给人自新的机会,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的5年时间是合适的选择。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已经结束,但对它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个人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是直接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它已成为知识、经济和国家治理的创新之源。我们要理性看待个人信息利益的所得与所失,拥抱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多赢的新思维,从用户、企业、国家多维度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最终回应这个以“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为特色的新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详情]

新浪综合 | 2018年01月24日 11:32
百度蚂蚁金服等被约谈 整治APP乱象须完善制度设计
经济参考报 | 2018年01月22日 16:25
默认勾选用户信息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企业被约谈
新华网 | 2018年01月10日 15:35
支付宝回应年度个人账单事件:已全面启动自查
支付宝回应年度个人账单事件:已全面启动自查

  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相关负责人 针对网络热议和媒体广泛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近日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支付宝回应:已全面启动自查  应对网信办约谈,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蚂蚁金服管理层已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月4日,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蚂蚁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 陈彩银: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表示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陈彩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 支付宝公布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引风波 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今年年初,支付宝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用户“个人账单”,却引来不小风波,原因是在账单首页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了“同意”,而协议条款内容则涉及“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 这一事件被一位律师发现,并发布了微博,一时间被众多网友转发,而大家共同的担心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没有被泄露的风险。为此,支付宝方面连夜道歉,表示这次的作法“愚蠢之极”,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央视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详情]

央视新闻 | 2018年01月10日 14:45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1月10日 12:04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深刻汲取教训 全面整改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深刻汲取教训 全面整改

  中国证券网讯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网站10日消息,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2018年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另据新华网10日报道,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聂正军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建立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保障机制。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而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聂正军还重点强调,下一步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详情]

中国证券网 | 2018年01月10日 09:34
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违背个人信息保护承诺
央视新闻 | 2018年01月10日 09:32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近日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支付宝公布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引风波 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今年年初,支付宝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用户“个人账单”,却引来不小风波,原因是在账单首页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了“同意”,而协议条款内容则涉及“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 这一事件被一位律师发现,并发布了微博,一时间被众多网友转发,而大家共同的担心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没有被泄露的风险。为此,支付宝方面连夜道歉,表示这次的作法“愚蠢之极”,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央视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央视记者 程怡)[详情]

央视新闻 | 2018年01月10日 09:14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新华网 | 2018年01月10日 09:01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陷入年度账单风波的支付宝做错了什么? 来源:FT中文网 许可: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默示勾选”——这一被互联网行业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 如果说2016年徐玉玉的死让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猛然警醒,那么2018年初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里的“新”不只意味着这是数字经济勃兴而至盛大的时代,更意味着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一个从“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的时代。尽管这个新时代当下仅仅初露端倪,但它必将给数字化生存的我们带来深远影响。 支付宝、芝麻信用究竟做错了什么? 正如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所承认的那样,这件事肯定做错了,而且愚蠢至极。但问题是: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后,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最终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段措辞严谨的结论释放出明暗两大信号:在明的一面,支付宝、芝麻信用有悖于《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在暗的一面,监管机构并未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样的区隔并非无因。事实上,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的条款内容,还是其设置方式都没有违法。即便是饱受诟病的默认勾选方式,也很难说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为其不但标明:“为了供您了解您这一年以来的信用成就,您同意下面的《芝麻服务协议》,并允许支付宝查询您的芝麻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为您将其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如果您已经是芝麻信用用户,您无需重复签订《芝麻服务协议》”,而且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点击操作取消勾选。 但是,不违反拥有国家强制力的“硬法”(hard law),并不意味着不会违反具有自我规制性质的“软法”(soft law)。正如不久前携程捆绑销售引发的风波那样,默示勾选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披露或如何披露信息,而在于它事先预设了“用户同意”的框架,从而实质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和法学家桑斯坦在《助推》一书告诉我们,由于“既来之,则安之”或被戏称为四字魔咒的“来都来了”的态度,人们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现状偏见”;所谓“默认选项”有着强大的助推功能,它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并成为人们的最终选择结果。所以,“默示勾选”——这一互联网行业为追求便利性和用户体验所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在网络产品、服务隐私条款评审中,特别要求必须存在用户的书面声明或主动做出点击“同意”、“下一步”、“注册”、“发送”、“拨打”的肯定性动作,才能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特定处理,该要求被近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3.6条“明示同意”所确认。不过,由于该规范到2018年5月1日才正式生效,中央网信办只是认定违反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精神,而非直接违规。同时,蚂蚁金服、腾讯、新浪、京东等10家企业于2017年9月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亦声明,不使用“一揽子协议”的方式强迫用户打包授权收集个人信息。显而易见,支付宝年度账单不仅不符“明示同意”的规定,而且将“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意支付宝向芝麻信用调取数据”和“同意生成支付宝年度账单”相捆绑,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承诺。 蚂蚁金服 “花呗”服务协议惹风波,信息收集是否越界? 许可:个人信息权利和企业数据权利彼此联结又相互冲突。问题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妥善划定各自边界和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矛盾 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以及由此导致的电信诈骗、侵犯隐私、损害名誉等恶行,一直是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最大担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于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充分证实这一点。在 104 万 8575 份调查问卷中,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的比例高达72%。在徐玉玉案件的压力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心始终放在如何治理黑色产业源头上,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便是对这一关切的有力回应。 世变时移,个人信息泄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出现。2017年5月1日生效的《网络安全法》在传统侵权责任法的消极安全保障之外,另外赋予用户删除权、更正权的积极权利,并将“用户同意”纳入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前提。对个人信息主动性权利的增长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向和公众的期待。2017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对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等国内领先的网络公司展开调查,重点则放在隐私条款的内容、展示形态、征得用户同意等三个方面。媒体亦把握到了这一新动向。在2017年末南方都市报发布的《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就测评了10多个行业、1550个网站和APP,隐私协议不透明和APP过度获取用户信息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如果说之前是“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那么如今已转变为“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保护”的矛盾。 “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不同主体之间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平衡。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2017年累计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4911起,涉案公司164家,其中,房地产公司、金融商贸类公司等线下行业达半数以上,线上行业中则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多。《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亦显示,隐私政策的透明度分布呈陡峭的金字塔型,即超过总数80%的得分很低,少数透明度高的产品往往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所运营。此外,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人社等事业单位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缺位,也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网络企业已经越发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与之相反,游离于激烈的线上市场竞争之外的信息持有者,只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丝毫不顾及用户的数据黑产,才是个人信息的最大威胁。 “不充分”则表现为个人信息保护未能贯穿其生命周期的始终。所谓“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即个人信息被收集、存储、利用、传输/分发/共享、删除的全周期。在实践中,信息持有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收集的合法性、必要性、准确性,存储的安全性以及利用的有效性上,而多少忽视了个人信息在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方面的正当性。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支付宝和芝麻信用的关联关系以及数据在两者中的共享问题,芝麻信用将其数据向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流动问题,以及芝麻信用在服务终止后仍可继续保留用户信息的问题,都反映出公众对安全以外的新诉求。 从深层次观察,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是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不平衡、不充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民法总则》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过于宽泛,而只具有权利宣示的意义;《网络安全法》固然将个人信息保护单列一章,但受限于立法目,保护范围狭窄;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则因法律层级过低,难以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亟待汲取既有经验,反思过往教训,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形与实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规则。依循我国成文法传统,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规则必然依托于一部体系完整的专门性法律。在2017年两会期间,吴晓灵、周学东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2017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表示,当前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学界的努力也从未停止,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新宝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汉华研究员领衔起草的两部《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业已出炉。 不过,法律只是规则的形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从众多观念中择取少数进而将其固化为制度的过程。恰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正因如此,个人信息保护观念的革新可能比其法律制定更为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上述新矛盾中用户的一面。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凸显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勃兴。这种勃兴一方面根植于这个“隐私不保”的网络时代,另一方面则因为作为极易让人产生恐惧感的词语,“隐私”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但个人信息并非隐私。个人信息为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等,它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隐私则指个人生活最隐秘、直接涉及个人人格尊严与自由的部分,如健康生理信息、生物识别信息、性生活信息等敏感信息。它是主观的和负面的,因为一旦侵入,就会给人带来精神损害。概括地说,隐私相关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个人信息不一定都是隐私。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区分,不但被《民法总则》所认可,也成为《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人们并不太在意隐私以外的个人信息。北京尚普信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北京街头拦截调查中,价值15元的礼品就足以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填完2张A4纸的选择题,附带获取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职业及年收入区间。而当礼品价值提升至50元左右时,行人甚至愿意跟随调查者到一个固定地点,花更长的时间来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无独有偶,2014年3月,德国学者尼古拉•严奇做了一个实验,让443名学生到网站上购买两家影院提供的电影票,在票价一致的情况下,其中一家声称需获取用户的电子邮箱以发送广告,于是另一家获得了62%的销售额,但当后者提升票价后,前者立马获得87%的销售额,即使它依旧发送广告。要知道,后者提价只不过区区50欧分。 人们对隐私以外个人信息的态度在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个人信息及其权利的性质。与隐私不同,作为身份、形象、信用的标志,个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并非“个人”,而是与之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和政治参与中,都必须提供个人的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等零零总总的个人信息,除非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因此,有异于隐私权从个体出发为个体提供单一向度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兼得的视角加以考量,以平衡个人和社会、企业、国家之间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并没有赋予个人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而只有他人采取“违反法律”的手段“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时,才予以保护。 而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大家对个人信息权利也有所误读。例如,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中对用户和第三方关系尚未终止的情形下,用户不能撤销对相关第三方信息查询授权的规定,还是在第三方拒绝服务时的免责条款,都是基于第三方是贷款机构的考虑,从而在用户权益与机构利益之间的平衡处理。服务终止后的信息留存更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要求,其不仅与《网络安全法》第21条第3款对网络日志留存不少于六个月的规定相吻合,还和《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个人不良信息应保存5年的要求一致。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上述一对矛盾中企业的一面。毋庸讳言,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企业难辞其咎。可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不能依赖于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而应凝聚领先企业的技术能力、主管部门治理网络工作、行业协会的自治监管等不同力量,建立个人信息安全共同体,通过协作共治、疏堵结合,在压缩黑色产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而要解决“不充分”问题,企业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需求的转变,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企业的立身和发展之本。事实上,在以用户注意力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产业中,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网络法权威学者吴修铭(Tim Wu)所言:“一旦你失去了对Google的信任,那就它的末日。”只有那些对用户秉持“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即优先保护用户利益,之后实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到最后。为此,企业不应将企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对立,而应化被动为主动,引入并践行“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和“经规划的隐私”(Privacy by Design)的观念。 “数据治理”要求企业在组织、流程、科技三个层面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标准、评估、交流和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通过数据质量和安全管理,实现战略一致、风险可控、运营合规和价值实现的治理目标。在治理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主管部门和企业业务部门应各司其职,并建立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主管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治理战略,同时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和意见共同制定数据策略,并通过监督活动,了解数据管理的控制和过程是否满足数据策略和战略的需要。“经规划的隐私”则要求将个人信息保护主动地嵌入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商业操作、网络架构中,贯穿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设计到产品和服务的实施、运用直至最后终止。为弥补当前重视收集和存储,忽视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的不足,企业有必要分别引入“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和“到期日”设计。 其中,“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或称“隐私影响评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是众多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所共同推行的重要制度,意指通过检验个人信息传输/分发/共享对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各种风险,评估用于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各项措施有效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8.3条a)款特别规定,在“个人信息共享、转让”前,必须开展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并依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措施。 最早洞见大数据发展趋势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删除》一书详细描述了“到期日”设计。由于“任何一位拥有资料库的人,都会希望得到消费者数据运用的次数愈多愈好。毕竟与可能的收入相比,后续的成本增加实在是微不足道”,个人信息一旦被存储于政府或企业的数据库中就几乎难以被删除。而“到期日”设计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强制性设定留存期限,这与个人信息的目的限定原则相一致,这是由于如果是因某特殊原因而需要将个人信息委托给他人,在目的实现之后,不再有允许使用该个人信息的条件,自然就该删除。到期日的设定并非整齐划一,相反,它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内容和目的而做灵活安排,它甚至允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信息不断“分解”或“锈蚀”。例如,对于百度上的搜索行为信息,可借鉴谷歌的声明,将到期日设定在服务终止或授权结束后9个月;而对于借款违约信息等不良信息,应延长保存时间,以保护潜在的交易方免受损失。因为正如法学家波斯纳所言,人们总想隐藏有关自己的事实来误导他人。当然,为了给人自新的机会,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的5年时间是合适的选择。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已经结束,但对它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个人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是直接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它已成为知识、经济和国家治理的创新之源。我们要理性看待个人信息利益的所得与所失,拥抱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多赢的新思维,从用户、企业、国家多维度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最终回应这个以“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为特色的新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详情]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年度账单风波支付宝做错了什么?不当利用人的不理性

  陷入年度账单风波的支付宝做错了什么? 许可: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默示勾选”——这一被互联网行业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 来源:FT中文网 如果说2016年徐玉玉的死让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猛然警醒,那么2018年初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里的“新”不只意味着这是数字经济勃兴而至盛大的时代,更意味着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一个从“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的时代。尽管这个新时代当下仅仅初露端倪,但它必将给数字化生存的我们带来深远影响。 支付宝、芝麻信用究竟做错了什么? 正如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所承认的那样,这件事肯定做错了,而且愚蠢至极。但问题是: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后,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最终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段措辞严谨的结论释放出明暗两大信号:在明的一面,支付宝、芝麻信用有悖于《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但在暗的一面,监管机构并未认定支付宝、芝麻信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这样的区隔并非无因。事实上,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的条款内容,还是其设置方式都没有违法。即便是饱受诟病的默认勾选方式,也很难说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为其不但标明:“为了供您了解您这一年以来的信用成就,您同意下面的《芝麻服务协议》,并允许支付宝查询您的芝麻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为您将其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如果您已经是芝麻信用用户,您无需重复签订《芝麻服务协议》”,而且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点击操作取消勾选。 但是,不违反拥有国家强制力的“硬法”(hard law),并不意味着不会违反具有自我规制性质的“软法”(soft law)。正如不久前携程捆绑销售引发的风波那样,默示勾选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披露或如何披露信息,而在于它事先预设了“用户同意”的框架,从而实质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和法学家桑斯坦在《助推》一书告诉我们,由于“既来之,则安之”或被戏称为四字魔咒的“来都来了”的态度,人们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现状偏见”;所谓“默认选项”有着强大的助推功能,它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并成为人们的最终选择结果。所以,“默示勾选”——这一互联网行业为追求便利性和用户体验所采取的一种普遍做法并不正当,因为它不当利用了人的“不理性”。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在网络产品、服务隐私条款评审中,特别要求必须存在用户的书面声明或主动做出点击“同意”、“下一步”、“注册”、“发送”、“拨打”的肯定性动作,才能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特定处理,该要求被近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3.6条“明示同意”所确认。不过,由于该规范到2018年5月1日才正式生效,中央网信办只是认定违反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精神,而非直接违规。同时,蚂蚁金服、腾讯、新浪、京东等10家企业于2017年9月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亦声明,不使用“一揽子协议”的方式强迫用户打包授权收集个人信息。显而易见,支付宝年度账单不仅不符“明示同意”的规定,而且将“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意支付宝向芝麻信用调取数据”和“同意生成支付宝年度账单”相捆绑,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承诺。 蚂蚁金服 “花呗”服务协议惹风波,信息收集是否越界? 许可:个人信息权利和企业数据权利彼此联结又相互冲突。问题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妥善划定各自边界和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矛盾 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以及由此导致的电信诈骗、侵犯隐私、损害名誉等恶行,一直是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最大担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于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充分证实这一点。在 104 万 8575 份调查问卷中,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的比例高达72%。在徐玉玉案件的压力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重心始终放在如何治理黑色产业源头上,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便是对这一关切的有力回应。 世变时移,个人信息泄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出现。2017年5月1日生效的《网络安全法》在传统侵权责任法的消极安全保障之外,另外赋予用户删除权、更正权的积极权利,并将“用户同意”纳入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前提。对个人信息主动性权利的增长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向和公众的期待。2017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提升行动”,对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等国内领先的网络公司展开调查,重点则放在隐私条款的内容、展示形态、征得用户同意等三个方面。媒体亦把握到了这一新动向。在2017年末南方都市报发布的《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就测评了10多个行业、1550个网站和APP,隐私协议不透明和APP过度获取用户信息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如果说之前是“个人信息安全需要与落后保护水平”的矛盾,那么如今已转变为“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保护”的矛盾。 “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不同主体之间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平衡。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2017年累计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4911起,涉案公司164家,其中,房地产公司、金融商贸类公司等线下行业达半数以上,线上行业中则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多。《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亦显示,隐私政策的透明度分布呈陡峭的金字塔型,即超过总数80%的得分很低,少数透明度高的产品往往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所运营。此外,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人社等事业单位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缺位,也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随着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网络企业已经越发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与之相反,游离于激烈的线上市场竞争之外的信息持有者,只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丝毫不顾及用户的数据黑产,才是个人信息的最大威胁。 “不充分”则表现为个人信息保护未能贯穿其生命周期的始终。所谓“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即个人信息被收集、存储、利用、传输/分发/共享、删除的全周期。在实践中,信息持有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收集的合法性、必要性、准确性,存储的安全性以及利用的有效性上,而多少忽视了个人信息在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方面的正当性。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支付宝和芝麻信用的关联关系以及数据在两者中的共享问题,芝麻信用将其数据向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流动问题,以及芝麻信用在服务终止后仍可继续保留用户信息的问题,都反映出公众对安全以外的新诉求。 从深层次观察,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的背后,是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不平衡、不充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民法总则》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过于宽泛,而只具有权利宣示的意义;《网络安全法》固然将个人信息保护单列一章,但受限于立法目,保护范围狭窄;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则因法律层级过低,难以完全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亟待汲取既有经验,反思过往教训,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形与实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规则。依循我国成文法传统,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规则必然依托于一部体系完整的专门性法律。在2017年两会期间,吴晓灵、周学东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2017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在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表示,当前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学界的努力也从未停止,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新宝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汉华研究员领衔起草的两部《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业已出炉。 不过,法律只是规则的形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从众多观念中择取少数进而将其固化为制度的过程。恰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正因如此,个人信息保护观念的革新可能比其法律制定更为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上述新矛盾中用户的一面。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凸显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勃兴。这种勃兴一方面根植于这个“隐私不保”的网络时代,另一方面则因为作为极易让人产生恐惧感的词语,“隐私”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但个人信息并非隐私。个人信息为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等,它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隐私则指个人生活最隐秘、直接涉及个人人格尊严与自由的部分,如健康生理信息、生物识别信息、性生活信息等敏感信息。它是主观的和负面的,因为一旦侵入,就会给人带来精神损害。概括地说,隐私相关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个人信息不一定都是隐私。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区分,不但被《民法总则》所认可,也成为《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人们并不太在意隐私以外的个人信息。北京尚普信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北京街头拦截调查中,价值15元的礼品就足以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填完2张A4纸的选择题,附带获取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职业及年收入区间。而当礼品价值提升至50元左右时,行人甚至愿意跟随调查者到一个固定地点,花更长的时间来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无独有偶,2014年3月,德国学者尼古拉•严奇做了一个实验,让443名学生到网站上购买两家影院提供的电影票,在票价一致的情况下,其中一家声称需获取用户的电子邮箱以发送广告,于是另一家获得了62%的销售额,但当后者提升票价后,前者立马获得87%的销售额,即使它依旧发送广告。要知道,后者提价只不过区区50欧分。 人们对隐私以外个人信息的态度在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个人信息及其权利的性质。与隐私不同,作为身份、形象、信用的标志,个人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并非“个人”,而是与之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和政治参与中,都必须提供个人的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等零零总总的个人信息,除非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因此,有异于隐私权从个体出发为个体提供单一向度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需要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兼得的视角加以考量,以平衡个人和社会、企业、国家之间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国《民法总则》第111条并没有赋予个人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而只有他人采取“违反法律”的手段“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时,才予以保护。 而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大家对个人信息权利也有所误读。例如,不论是《芝麻服务协议》中对用户和第三方关系尚未终止的情形下,用户不能撤销对相关第三方信息查询授权的规定,还是在第三方拒绝服务时的免责条款,都是基于第三方是贷款机构的考虑,从而在用户权益与机构利益之间的平衡处理。服务终止后的信息留存更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要求,其不仅与《网络安全法》第21条第3款对网络日志留存不少于六个月的规定相吻合,还和《征信业管理条例》对个人不良信息应保存5年的要求一致。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上述一对矛盾中企业的一面。毋庸讳言,个人信息保护“不平衡、不充分”,企业难辞其咎。可要解决“不平衡”问题,就不能依赖于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而应凝聚领先企业的技术能力、主管部门治理网络工作、行业协会的自治监管等不同力量,建立个人信息安全共同体,通过协作共治、疏堵结合,在压缩黑色产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而要解决“不充分”问题,企业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用户对个人信息安全需求的转变,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企业的立身和发展之本。事实上,在以用户注意力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产业中,能否以及如何获得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网络法权威学者吴修铭(Tim Wu)所言:“一旦你失去了对Google的信任,那就它的末日。”只有那些对用户秉持“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即优先保护用户利益,之后实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到最后。为此,企业不应将企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对立,而应化被动为主动,引入并践行“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和“经规划的隐私”(Privacy by Design)的观念。 “数据治理”要求企业在组织、流程、科技三个层面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标准、评估、交流和突发事件管理机制,通过数据质量和安全管理,实现战略一致、风险可控、运营合规和价值实现的治理目标。在治理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主管部门和企业业务部门应各司其职,并建立制度化沟通协调机制。主管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治理战略,同时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和意见共同制定数据策略,并通过监督活动,了解数据管理的控制和过程是否满足数据策略和战略的需要。“经规划的隐私”则要求将个人信息保护主动地嵌入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商业操作、网络架构中,贯穿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设计到产品和服务的实施、运用直至最后终止。为弥补当前重视收集和存储,忽视传输/分发/共享和删除的不足,企业有必要分别引入“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和“到期日”设计。 其中,“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或称“隐私影响评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是众多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所共同推行的重要制度,意指通过检验个人信息传输/分发/共享对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各种风险,评估用于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各项措施有效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第8.3条a)款特别规定,在“个人信息共享、转让”前,必须开展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并依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措施。 最早洞见大数据发展趋势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删除》一书详细描述了“到期日”设计。由于“任何一位拥有资料库的人,都会希望得到消费者数据运用的次数愈多愈好。毕竟与可能的收入相比,后续的成本增加实在是微不足道”,个人信息一旦被存储于政府或企业的数据库中就几乎难以被删除。而“到期日”设计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强制性设定留存期限,这与个人信息的目的限定原则相一致,这是由于如果是因某特殊原因而需要将个人信息委托给他人,在目的实现之后,不再有允许使用该个人信息的条件,自然就该删除。到期日的设定并非整齐划一,相反,它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内容和目的而做灵活安排,它甚至允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信息不断“分解”或“锈蚀”。例如,对于百度上的搜索行为信息,可借鉴谷歌的声明,将到期日设定在服务终止或授权结束后9个月;而对于借款违约信息等不良信息,应延长保存时间,以保护潜在的交易方免受损失。因为正如法学家波斯纳所言,人们总想隐藏有关自己的事实来误导他人。当然,为了给人自新的机会,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的5年时间是合适的选择。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已经结束,但对它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个人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是直接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它已成为知识、经济和国家治理的创新之源。我们要理性看待个人信息利益的所得与所失,拥抱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多赢的新思维,从用户、企业、国家多维度重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最终回应这个以“日益增长的个人信息权利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保护的矛盾”为特色的新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详情]

百度蚂蚁金服等被约谈 整治APP乱象须完善制度设计
百度蚂蚁金服等被约谈 整治APP乱象须完善制度设计

  整治APP乱象须完善制度设计 经济参考报 据媒体报道,针对手机应用软件存在“默认勾选”等侵犯用户个人隐私问题,工信部日前约谈了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蚂蚁金服集团公司(支付宝)、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网民指出,“默认勾选”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应从构建法律制度以及完善保护机制入手,对全行业进行规范。 手机APP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APP软件市场乱象频发,过度索取权限“服务条款”变成“霸王条款”,不绑定个人信息无法获取服务等现象十分普遍。 网民“小林”表示,每次下载安装一个新的APP,手机都会要求开通权限,选项都是默认勾选,用户安装时需要将原本已经选中的选项剔除,否则,就被全部授权。“总觉得被获取过多个人信息会没有安全感。” 网民“朱巍”认为,消费者有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协议,然后就默认达成了,个人信息就被“卖”掉了,这侵害了用户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网民“盘和林”指出,“默认勾选”不是个别,而是行业普遍现象,希望监管部门从构建法律制度以及完善的保护机制入手,如完善和加快立法、加强执法打击力度,对全行业进行规范,不能止于对个别企业约谈。 网民“孔德超”建议,完善个人信息及隐私立法保护体系,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同时要完善个人信息采集与利用的技术规则体系,还要落实信息主体享有的各项权利。 网民“王亮”也表示,目前大多数手机应用软件都有能力去搜集个人信息,而限制这些软件搜集信息,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就要靠立法。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行业监管规定进一步细化,比如对恶性软件、用户信息泄露给出标准定义,让行业有法可依。(记者 李奕蕾 整理)[详情]

默认勾选用户信息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企业被约谈
默认勾选用户信息 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企业被约谈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10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日前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前,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刷爆朋友圈,同时也遭到网友质疑,被指以极小的字体默认勾选“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提出,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同年9月,微信、支付宝、京东商城、新浪微博等10家网络产品和服务企业联合签署个人信息保护倡议,表示将尊重用户知情权、控制权,遵守用户授权,强调用户信息安全等。 对此,蚂蚁金服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同时,将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此外,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详情]

支付宝回应年度个人账单事件:已全面启动自查
支付宝回应年度个人账单事件:已全面启动自查

  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相关负责人 针对网络热议和媒体广泛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近日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支付宝回应:已全面启动自查  应对网信办约谈,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蚂蚁金服管理层已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月4日,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蚂蚁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 陈彩银: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表示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陈彩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 支付宝公布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引风波 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今年年初,支付宝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用户“个人账单”,却引来不小风波,原因是在账单首页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了“同意”,而协议条款内容则涉及“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 这一事件被一位律师发现,并发布了微博,一时间被众多网友转发,而大家共同的担心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没有被泄露的风险。为此,支付宝方面连夜道歉,表示这次的作法“愚蠢之极”,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央视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详情]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电 (夏宾)10日,中国国家网信办(下称“网信办”)公布消息称,2018年1月6日,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10日,支付宝、芝麻信用母公司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聂正军称,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 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聂正军还强调,作为一个平台型应用,下一步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完)[详情]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深刻汲取教训 全面整改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深刻汲取教训 全面整改

  中国证券网讯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网站10日消息,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2018年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另据新华网10日报道,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聂正军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建立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保障机制。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而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聂正军还重点强调,下一步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详情]

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违背个人信息保护承诺
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违背个人信息保护承诺

  【国家网信办约谈支付宝:“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违背个人信息保护承诺】近日,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指出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违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应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全面整改[详情]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近日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支付宝公布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引风波 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今年年初,支付宝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用户“个人账单”,却引来不小风波,原因是在账单首页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了“同意”,而协议条款内容则涉及“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 这一事件被一位律师发现,并发布了微博,一时间被众多网友转发,而大家共同的担心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没有被泄露的风险。为此,支付宝方面连夜道歉,表示这次的作法“愚蠢之极”,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央视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央视记者 程怡)[详情]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支付宝账单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天时间,但行业对此所衍生的思考却并未停止。 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聂正军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建立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保障机制。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而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作为一个平台型应用,聂正军还重点强调,下一步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详情]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当事企业负责人

   【相关阅读】 各方评论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认错:互联网数据规则须跟得上生活 新华网:支付宝账单成新年第一坑 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社批支付宝事件:靠默认勾选套取用户信息 差评 公司回应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支付宝母公司回应年度账单:好心办坏事 事件原委 你在看支付宝账单 芝麻信用也许在看你的隐私 支付宝账单疯狂刷屏背后:你是同意还是被同意了? 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近日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支付宝公布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引风波 大数据时代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今年年初,支付宝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用户“个人账单”,却引来不小风波,原因是在账单首页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了“同意”,而协议条款内容则涉及“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 这一事件被一位律师发现,并发布了微博,一时间被众多网友转发,而大家共同的担心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没有被泄露的风险。为此,支付宝方面连夜道歉,表示这次的作法“愚蠢之极”,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央视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央视记者 程怡)[详情]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新华网)[详情]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支付宝账单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天时间,但行业对此所衍生的思考却并未停止。     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聂正军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建立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保障机制。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而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作为一个平台型应用,聂正军还重点强调,下一步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详情]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蚂蚁金服反思支付宝账单事件:将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账单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天时间,但行业对此所衍生的思考却并未停止。 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接受了主管部门的约谈。 针对此次事件,蚂蚁金服管理层高度重视,认为不能停留在表面地就事论事,而要从根本上认真反思和采取切实措施,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对蚂蚁金服旗下所有业务板块的隐私保护情况启动自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聂正军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建立公司治理层面的管理保障机制。事发第二天,蚂蚁金服宣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事业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到岗到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重点人员岗位的考核。 而蚂蚁金服董事会则会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将隐私保护融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发展战略的治理框架中,明确将其直接上升为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原则,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作为一个平台型应用,聂正军还重点强调,下一步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不仅自身认真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切实践行《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的八项承诺,还将推动平台上第三方履行责任,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精神,倡导入驻平台的第三方共同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推动在生态内建立隐私保障联盟,提升生态隐私保障能力,和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一道,构建一个良好的隐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让广大群众放心的服务。[详情]

支付宝AR扫福娃怎么玩 AR扫福娃现金红包是多少?
支付宝AR扫福娃怎么玩 AR扫福娃现金红包是多少?

  每当临近年底支付宝都会推出福利,2018支付宝AR扫“福娃”来了,小编发现好多人不知道怎么玩。那么,支付宝AR扫福娃怎么玩,AR扫福娃一天能扫几次呢?下面告诉你们怎么玩吧。支付宝AR扫福娃怎么扫?2018支付宝“扫福”来了,重要通知,AR一天可以扫3次!AR一天可以扫3次!AR一天可以扫3次。我们来看看支付宝AR扫福娃怎么玩吧!支付宝AR扫福娃领红包官方说明是这样的打开支付宝AR,扫描上方识别图,可体验最新ARSlam技术,欣赏阿福阿娇动画,并与阿福阿娇合影。更可获得随机金额现金红包,每天可领。选择是重点打开支付宝扫一扫选择AR扫下面的随便哪张福娃图都可以,然后就出来这样的图看右上角有个百分比进度自动会到百分百,出来下面这样后“摄像头对准地面”点击召,就出来领取好礼了。要说明:AR扫到红包领取后要使用掉红包后当天还可以再次领取支付宝扫码红包等于一天有4次领的机会(AR3次支付宝扫码红包1次)。[详情]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约谈企业负责人
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约谈企业负责人

   【相关阅读】 专题报道: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引质疑 各方评论 新华社评支付宝账单事件: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人民网评支付宝年度账单:大数据时代谁主宰个人数据 支付宝年度账单陷风波 芝麻信用错在哪里? 公司回应 官方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设置默认勾选项:愚蠢至极 支付宝年度账单默选芝麻服务协议 芝麻信用回应:错了 事件原委 支付宝账单引热议 芝麻信用被质疑收集隐私 查看支付宝年度账单前 请先看看这个 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2018年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约谈了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网站截图[详情]

央行出手规范移动支付 微信支付宝对决进入下半场
央行出手规范移动支付 微信支付宝对决进入下半场

  央行出手规范移动支付 微信支付宝对决进入下半场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今后3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并明确“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后,移动支付就率先迎来央行的全面规范和监管。 2017年12月27日,央行公开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不仅对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进行明确,也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 据外界分析,此次央行的新规,目的在于规范市场,同时化解金融风险。事实上,条码支付在降低交易成本、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市场乱象,盗刷、条码植入病毒等问题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央行也否定了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大力烧钱和补贴的行为,促进移动支付回归正常的市场秩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等手段,排除和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影响支付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在限制烧钱、补贴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竞争重点自然将转向争夺B端商家,尤其是潜伏在三四线城市的小微商铺,这是双方的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支付宝以53.73%继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头名,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增长到39.35%,位列市场第二位,其中小微商铺对微信支付的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即将到来的下半场,支付双雄将全面围绕场景和服务展开对决,以基金、消费贷等为主要产品的金融服务将成为重点交战领域。中金公司(港股03908)分析师黄洁在研报中认为,支付宝在金融理财应用方面的布局强于微信,原因是微信由支付向其他金融业态转化的能力稍显不足,因此2018年如何提高支付转化到金融服务的效率将成为双方的焦点。 央行重拳出击 在监管部门将金融风险作为未来的重点工作后,移动支付首先成为监管对象。2017年12月27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及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正式确立条码支付的合法地位。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这三份通知和规范主要措施有五条,首先就是确立资质门槛,强调业务资质要求,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此外,《规范》里明确提到,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规定中关于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具体而言,风险防范能力分为A、B、C、D四级,其中最高的A级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最低的D级则要求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而目前最常见的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支付,都属于静态条码,这被认为是风险最大的支付领域之一。按照新规要求,今年4月1日起微信和支付宝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能超过500元。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新规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较大影响。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条码支付业务量的95%是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新规中的限额要求基本满足了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便捷支付需求。 针对央行出台的新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先后表示对其认可和遵守,并称将继续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除了条码支付外,客户备付金也成为重点监控领域。央行近日下发的相关文件显示,新规定要求,从今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现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具体落实执行情况,今年1月仍执行现行集中交存比例20%左右,从2-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直至4月才将集中交存比例调整到50%左右。 客户备付金是非银行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这部分资金给支付机构带来的收益不小。由于第三方支付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时间差,从而形成资金沉淀,这部分资金所形成的利息收入,是支付机构的收入来源之一。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达4600亿元,截至2016年底保守估计有5000亿元规模。客户备付金交存比例的提高,意味着支付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机构必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否则将面临着行业的新一轮洗牌。 结束“囚徒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额度上的限制外,央行还明确提出“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这被视作是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近年在竞争过程中大量使用补贴的否定。 事实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基本锁定整个支付市场,但双方的“囚徒博弈”却一直未能停止,尤其是2017年支付宝启动了更大规模的补贴计划,通过邀请好友扫码和奖励金等多种方式鼓励用户使用支付宝,让其市场份额稳定在60%左右。 “去年年支付宝通过收钱码将小微商户从微信支付的手中抢过来,但支付宝也付出了大量市场费用。”有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收钱码导致支付宝个人类的转账交易提升明显,而且商户的提现免手续费将直到2021年3月才结束。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3季度》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94959.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8.02%。其中,支付宝以53.73%继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头名,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增长到39.35%,位列市场第二位。 易观指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者合计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93.08%,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而且其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两家巨头在交易规模上继续压缩其他厂商的份额。另据2017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运行报告显示,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以上的机构仅2家,10亿-100亿元的9家,1亿-10亿元的46家,1000万元-1亿元的71家,1000万元以下的95家。由此可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基本垄断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条码支付在零售支付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等手段,甚至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和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支付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支付本就是微利业务,中小支付机构无力补贴市场,站在监管机构角度,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方式拓展市场会加速行业分化,不利于整个支付生态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虽然央行目前没有明确“烧钱”“补贴”等手段的具体行为,但如果补贴大战结束,微信和支付宝的战场将转向场景深耕。对于微信支付来说,2017年的场景扩张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去年11月,微信发布广州地铁乘车码,这是腾讯首次接入地铁领域的移动支付系统;与此同时,腾讯还接入了12306铁路售票平台,这在2018年春运开启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支付宝市场占有率回升,预示着移动支付即将进入下半场。在上半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在争夺用户数量,凭着强连接和高粘性的微信在这一阶段处于上风,但进入下半场后,双方的争夺重点将转向场景和服务,例如金融领域。1月2日,腾讯正式获批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在金融版图上再下一城。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支付宝和微信将在金融领域展开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激战。[详情]

支付宝、蚂蚁金服遭央行排查 部分业务或暂停
支付宝、蚂蚁金服遭央行排查 部分业务或暂停

  来源:华尔街联社 路透社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多位官员已与蚂蚁金服会面,讨论蚂蚁金服高杠杆问题。 为什么蚂蚁金服、支付宝被央行约谈?这还得说说支付宝体系下“暗藏”的高杠杆率带来的高风险、高回报。 相信很多人都跟八叔一样,对支付宝提供的强大手机支付、在线支付、余额理财、生活缴费等业务佩服的五体投地。 甚至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支付”体系还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全世界包括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手机支付系统可以像我们的支付这样便捷。当美国人还在学习如何用APPLE PAY支付时,我们中国的市场早已将APPLE PAY淘汰。至于“前任”支付王者Paypal支付领域也不断地被支付宝抢占。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58万亿,是美国的整整9倍! 支付宝的便捷、安全使其4.6亿用户放心地把钱通过支付宝交易,也放心地把多余的钱“闲置”在支付宝。 然而,就在刚刚,央行约谈支付宝、蚂蚁金服相关人员,就支付宝、蚂蚁金服涉及的“高杠杆”融资带来的高金融风险进行排查。 支付宝并没有你想象的安全! 2016年,使用花呗支付的笔数超过32亿笔,比上一年增长了344%。目前,借呗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200万人,累计放款超过3000亿元。然而,蚂蚁金服名下贷款业务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合计仅38亿元。 靠着38亿的注册资本,蚂蚁金服竟然做着3000亿元的买卖,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10%的借呗用户违约,蚂蚁金服就坐吃山空,而蚂蚁金服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以ABS为代表的高杠杆融资(详见下文)。然而,所有的融资方式归根结底的金融业务风险承担能力建立于4.6亿支付宝用户的钱包。 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截至2017年6月底,支付宝存款规模已达到了1.43万亿元,超越了招商银行,直逼四大银行。如此巨额的存款是巨大的“摇钱树”,因此借助于这棵树,蚂蚁金服可以随随便便地找到愿意掏腰包为花呗、借呗等消费贷、现金贷风险买单的人。 蚂蚁金服凭什么利润远超商业银行? 数据显示,蚂蚁借呗通过发行ABS,达到缩小贷款规模、缩减资产负债表、杠杆率表面合规的目的。 在其披露的利润表中,蚂蚁借呗通过“投资收益”计入来源不明高达约40亿的巨额利润。根据蚂蚁借呗在发行ABN时在上海清算所公开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蚂蚁借呗从仅为43亿放款规模中获得45亿元的净利润,超过8家上市商业银行。 据悉,此次央行约谈蚂蚁金服相关人员的具体排查问题是蚂蚁金服的高风险的ABS证券化融资。 ABS融资模式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举个例子说,象牙山村人赵玉田有一个玉田花卉园,今年花卉园赚了10万元。年迈的刘老根在旁边有个一样大小的花卉园,作价50万卖给赵玉田。赵玉田觉得自个儿身强力壮,想买下刘老根的花卉园,估计一年多赚10万,五年就能回本。 可是刨去今年卖花赚的10万,赵玉田还差40万,于是就找乡亲宋小宝借40万,答应每年还10万本金,1万利息。同时赵玉田还拉来了开豆腐厂的王小蒙做担保,还答应即使花卉不赚钱,也先亏自家的玉田花卉园(新花卉园成为了优先级,玉田花卉园成为了劣后级)。 宋小宝一想,这买卖划算啊,就算花卖得不好,也先亏他自个儿的玉田花卉园,何况都是乡里乡亲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更何况还有王小蒙的豆腐厂呢。 一年后,宋小宝收回了10万本金和1万利息,可要和王二丫结婚买房子,于是就把剩下的30万本金和3万利息的“借条”以30万卖给了李大国。而李大国又因为老婆香秀生儿子需要钱,又把它卖到了邻村“象鼻子村”。在象鼻子村,“借条”又被分拆倒卖数次,渐渐地,就形成了以赵玉田“花卉园”这个实业为基础的金融证券交易。 就这样,赵玉田用今年刚赚得的10万元翘起了杠杆,做起了50万元的买卖。 风险若兑现,后果会怎样? 接着上个例子,第二年,赵玉田因为买了次品花肥,所有的花都死了,两个花卉园都血本无归。同时,担保人王小蒙豆腐厂也因为环保稽查倒闭。这么一来,所有象牙山村人和象鼻子山村人手中的借条等于一张张废纸。 建立于赵玉田花卉园的“摇钱树”金融体系在象牙山村、象鼻子村轰然倒塌,所有原本靠着利息步入“新农村”生活的乡亲们都血本无归。而赵玉田却仅亏了当初自己投进去的10万元。 回归到蚂蚁借呗,一旦现金贷业务发生超预期的违约风险,由38亿元翘动的3000亿“金融王国”将轰然崩塌,重演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ABS债务违约破产。 最后为其买账的可能就是平时把钱放在支付宝的你。 蚂蚁金服小额贷款真的合规吗? 蚂蚁金服的放贷主体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据了解,重庆从来没有批过小贷公司可以向全国范围内放款的,重庆的小贷公司只是工商注册,所有行为必须符合银监会的规定。 其实此前的重庆官员黄奇帆也说过,他任内没批过一个小贷公司。“阿里小贷刚刚搞的时候,我记得马云跟我说,他想注册个小贷,但是批不出来,各个地方都没有批,我恰恰对网络小贷P2P是最反对的,一概禁止,我在重庆没有批过一个。”黄奇帆说。 所以,蚂蚁金服和趣店以及其他所有小贷公司一样,是在网络现金贷业务监管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中的阶段性产物。这样的业务在现在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被完全合规化。金融机构乘机钻法律、监管漏洞的现象此起彼伏。 蚂蚁金服成就德邦证券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ABS发行市场规模仅在200亿左右。此后三年,ABS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并于2017年出现第二次井喷,规模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 在行业集中度较高的证券业,大型券商在各个业务线条都具有领先优势,大多中小券商难以突围,ABS市场也不例外。 2015年德邦证券ABS承销额仅有10.79亿元,在当年的承销榜中只能排到45位。 2017年,德邦证券依靠90%的蚂蚁小微小额贷款、蚂蚁商诚小额贷款ABS业务,两年间,承销额暴增250倍,全年承销2499.31亿,拿下行业第一,远超所有大型券商。 早在2017年12月1日,央行与银监会联手对“现金贷”业务进行严厉规范整顿,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 《通知》主要要求包括,从事放贷业务必须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网络小贷放贷杠杆率要表内、表外合并计算;息费统一折算为年化形式并且进行披露。《通知》发布以来,一路狂飙的网络小贷ABS踩了急刹车。 1月8日,就在刚刚,上海市落实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本市规范整顿 “现金货” 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此次央行对蚂蚁金融的约谈也是“是时候到来的如期事件”。央行与蚂蚁金服的“关系”,相对于趣店、宜人贷、拍拍贷等公司更为“和平”。在八叔看来,央行是以“劝说”、“商讨”、“和谈”等方式与蚂蚁金服寻求合规化的业务可持续发展。 蚂蚁金服的消费贷、现金贷业务很有可能遭“”停业整顿”,但未来这块肥肉“马爸爸”不可能放弃,只不过形式会想办法“合规”,准备来说是合理“规避”。 参考资料:Wind  国际投行研究报告[详情]

支付宝母公司回应年度账单:好心办坏事
支付宝母公司回应年度账单:好心办坏事

   【支付宝母公司回应年度账单:好心办坏事】近日,蚂蚁金服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本意是让用户知情,即使是支付宝年度账单调用芝麻信用的信息,也需要用户同意,但很遗憾,方式错了,好心办坏事。视频来源:央视新闻[详情]

支付宝年度账单引风波 数据泄露或受多国调查并重罚
支付宝年度账单引风波 数据泄露或受多国调查并重罚

  支付宝公布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引风波 支付宝连夜道歉 协议条款耐人寻味 支付宝近期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用户“个人账单”,却引来不小风波,原因是在账单首页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了“同意”,而协议条款内容则涉及“你允许芝麻信用收集你的信息”。 这一事件被一位律师发现,并发布了微博,一时间被众多网友转发,而大家共同的担心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没有被泄露的风险。为此,支付宝方面连夜道歉,表示这次的作法“愚蠢之极”,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律师:条款强势 信息泄露存风险 本台记者采访了发现支付宝账单中这行小字信息并发布微博的这位律师,在他看来,支付宝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涉嫌侵犯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而所谓的《芝麻服务协议》的很多条款都耐人寻味,用户资料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律师 岳屾山:它甚至提到说我会征集你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记录等等,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综合之后,提供给它的合作伙伴提供给第三方,有可能第三方会进行滥用,比如说像你打电话、认为你征信记录比较好,给你打电话进行推销。 见到岳屾山之后,他就点开了这份《芝麻服务协议》,逐条向记者介绍,服务规则中写着“您授权我们可以从合法保存您信息的第三方,收集及处理您的各类信息。”、“我们可将您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推送给我们的合作和服务的机构”。这就意味着芝麻信用受到用户授权,不但可以从第三方收集用户信息,还可以整合后,推送给其它机构。 律师 岳屾山:芝麻信用给我的理解,那就是一个征信系统或者说征信机构,那你就只能征集跟我征信有关的这些信息,你只能提供这些征信报告,征信评级、风险评估,而不能把我的这些数据整合起来之后还用于其它的地方,那这个就违反了征信管理条例的规定。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征信业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个人、法人及其它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业务。岳屾山认为作为征信公司,对外提供的只能是跟信用有关的评级报告,提供其它数据,就已经超出了一家“征信公司”的工作范围。 而这样一段话,更让人怀疑《芝麻信用》对外提供的不仅仅是信用评价结果。在协议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提示用户风险。“信息被依法提供给第三方后被他人不当利用的风险”、“因您的信用状况较好,而造成您被第三方推销产品或服务等打扰的风险”。 律师 岳屾山:过于强势了,如果说你是做征信,那你就是只对征信的信息进行征集,然后用于征信系统,而不能够说除了信用报告之后,我可能还会分析出一个这些群体客户的一些行为信息,或者说是一个大数据。然后提供给别人,不管是卖掉的也好,还是说直接无偿提供的也好。 支付宝母公司再回应:好心办坏事 芝麻信用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用于展示客户个人信用。那么,在协议条款当中,为什么会出现将用户的信息推送给合作方、第三方的行为呢?这些条款中没有写明的推送出去的信息,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对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记者联系到芝麻信用母公司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 陈彩银:其实这次的本意是让用户知情,即使是支付宝年度账单调用芝麻信用的信息,也需要用户同意,但很遗憾,我们的方式错了,好心办坏事。 按照芝麻信用方面的解释,芝麻信用和支付宝是相互独立的两家公司,虽然同属于蚂蚁金服旗下,但支付宝的年度账单需要展示用户在芝麻信用的数据时,也需要重新获得用户的授权。本来是想让用户更有知情权,没想到引起了公众的误解。 记者:作为一家征信公司,为什么要把用户信息给到第三方?这怎么理解? 蚂蚁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 陈彩银:第三方需要使用芝麻信用服务时候,必须要有芝麻信用提供信息用于用户评估,但对大多数第三方服务来说,芝麻行用只提供信用分,不会提供手机号和地址等信息。 蚂蚁金服表示,所有向第三方提供的信息,都是用于信用评估,不做其它用途,那么协议最后的风险提示又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在协议最后,写着“因您的信用状况较好,而造成您被第三方推销产品或服务等打扰的风险”,这样的风险要如何理解? 蚂蚁金服品牌与公众沟通部 陈彩银:这主要是告诉信用分高的用户,他可以享受到哪些服务,比如可以享受到免押租车、免押住酒店、免押租充电宝等。 蚂蚁金服解释,这所谓的第三方推销和打扰,实际上出现在支付宝的app当中,告知信用高分用户可以享受哪些优惠,采访中,蚂蚁金服没有再做过多回应,只是一再表示,公司视用户隐私保护为自己的生命线,并不会滥用数据。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手机软件中被你忽视的“隐私条款” 视用户隐私保护为自己的生命线,不会滥用数据。希望蚂蚁金服说到做到。也希望这些条款的真实意图、真实作用真的是像蚂蚁金服解释的那样,一切有待时间检验。 而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发现像芝麻信用这样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众多的手机软件,在用户注册时,都会出现隐私条款,这些隐私条款大都与用户隐私有关,位置也都不太显眼,但是与芝麻信用的协议一样,默认选项都是“同意”软件获取用户个人信息。 这是一款照片编辑软件,注册界面写着“注册表示同意账号规则和隐私政策”,而点开隐私政策,其中明确,将搜集用户信息,用于软件改善,还有这样一条“我们提供的服务可能包括属于我们的服务供应商的第三方追踪工具,我们的隐私政策不会覆盖到第三方追踪工具的使用”。“我们没有权利访问或控制这些第三方。”而具体的第三方的信息,则需要用户自己发邮件了解。 这是一款购物软件,在个人信息使用规则中写到“在不透露您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我们有权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分析并予以商业化的利用”而在共享条款上写明“我们可能会将您的个人信息共享给支持我们功能的第三方”。 这些隐私条款大都内容冗长,位置隐蔽,即便用户完成注册也很难全面了解。 律师 马林艳:你的信息不发给第三方,这个交易无法完成的情况下,你不让我使用你的个人信息是不可能的,但是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必须给用户一个选择权。 马林艳律师告诉记者这些条款的关键在于第三方是谁?提供给第三方的究竟是关于用户的那些信息内容,如果提供的信息跟用户在软件进行的交易无关,软件方是没有权利决定将这些资料给到第三方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韩华:敏感隐私问题这些数据清洗掉之后,被第三方用于特定的大数据分析,但是清洗工作往往是很难进行把握、倾斜的,个人隐私是不是还会被泄露,这个很难说清楚。这是一个普遍的现场。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大数据方面的立法,所谓隐私政策条款,用户几乎没有议价能力,要注册就只能“同意”,而条款内容有些语焉不详,有些晦涩难懂,对自己的“隐私权”用户根本难以控制。 律师 马林艳:这就需要支付平台、电商平台的社会责任和它的公平公正的角度来面对这个问题了。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他山之石】“数据泄露”或受多国调查并重罚 希望支付平台、电商平台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希望监管部门可以从严监管,让用户的“隐私”更加安全。事实上,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外,不少知名公司也曾因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而惹上麻烦,甚至是面临诉讼。 不久前,美国优步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一篇博文,将优步数据泄露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文中写到优步在2016年底曾遭到两名黑客攻击,全球有超过5700万名用户和司机的个人数据被曝光,涉及到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还有用户住址以及信用卡信息。 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了全球用户的恐慌。仅仅在欧洲,就将面临至少是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三个国家数据保护机构的调查,甚至可能面临英国机构50万英镑的罚款。 保护用户隐私不利会惹上麻烦 隐私条款处理不好也会惹官司 2012年,谷歌公司曾计划推出一项新的隐私条款,对旗下60多款产品各自的隐私条款实行统一化,结果引起了美国两党共计8人组成的立法调查委员会的质疑。而谷歌公司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宣布,不会剥夺用户选择“退出数据分析广告系统”的法定权利。 2011年,苹果公司也因获取用户手机定位事件,收到了来自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开出的300万韩元罚单。[详情]

新华网:支付宝账单成新年第一坑 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网:支付宝账单成新年第一坑 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社上海1月5日电题:年度账单成新年第一“坑”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社记者龚雯、桑彤、周琳 近日,朋友圈被支付宝“年度个人账单”刷屏,殊不知,当你被这些小确幸感动之时,可能不经意同意了《芝麻服务协议》的默认选项。对此,芝麻信用3日晚间回应,“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公司虽认错,但用户体验已被伤害。业内认为,在个人信息成为不少互联网公司“价值源泉”的今日,尤需明晰其收集、使用的边界,用良好的市场氛围,激励用户放心使用信用产品。 查看账单就“被同意”,新年心头第一堵? 当你在忙着晒支付宝年度账单时,是否看到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特别小,关键是已经由对方帮你选择好“我同意”。 一些支付宝用户在刚获悉此消息时,一脸茫然地反问:“哪里有这行字,第几页,完全没看到啊?”还有一些用户表示,看到这行字了,但是手快直接滑到下一页,没及时取消,等第二次打开账单时,这行字就没有了,心情复杂…… “被同意”的用户究竟会“被默认”哪些协议呢?根据《芝麻服务协议》,其中包括,“您授权我们可以从合法保存有您信息的第三方,采集及处理您的各类信息”“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们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权”“采集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等”……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企业套路深,新年伊始便添堵。最令人无语的是这些条条框框看似每一条都说得很清楚,却不知道哪一个是“坑”,会有什么潜在风险,提心吊胆。 针对舆论报道,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3日晚间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情况说明: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的方式,愚蠢至极;目前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不会因此被收集信息。 有多少“默认勾选”让用户体验“如履薄冰” “默认勾选”之所以引发很多吐槽和愤怒,并非用户“玻璃心”,而是在过去的线上行为中,不少用户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被“默认”过。 ——默认搭售。以携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不止一次被指搭售行为,即用户需要手动取消一些隐藏在订票信息下的选项,比如保险产品、接送机券等。 ——默认开通。随着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支付功能被默认开启,例如发卡行往往将“小额免密免签”功能与“闪付”一并设置为默认开通,很多用户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默认发布。一些APP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向外发送短信”,2017年11月,工信部曾公布31款应用软件,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 为何“默认勾选”屡查屡现?业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搭售成为一种“成本回收机制”,比如网上机票代理并非赚钱的生意,反而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人工、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转账交易等成本;二是出于打擦边球牟利的目的,有的行为属于放任并积极期待用户“失误”,额外支付不必要的费用;三是企业自利行为呈现普遍化趋势但难于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默认勾选’显然没有给用户了解条款的机会,同时也违背了诚实、守信等商业伦理。” “默认勾选”不应停留在“用户不满”阶段 业内呼吁,“默认勾选”不应每次都停留在用户吐槽的阶段,完善市场环境,最关键的是应给出法律定性。对这种行为,究竟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尽快研究,由执法监管部门及时介入,防止老百姓在使用产品中常常陷入被动,吃哑巴亏。 董希淼建议,一是积极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二是监管部门要进一步“长牙齿”,加强对金融领域违法采集用户信息、泄露个人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推进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或公约,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带头做“业界良心”。 针对应用程序的个人信息该如何收集,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表示,可分为敏感和一般等级:对于一般个人信息,应用程序等可以通过概括性授权予以同意,也就是通过用户协议点击合同的方式予以同意;对于敏感类的个人信息,则不能通过概括性授权同意,而应当坚持“个别告知、逐次告知,特别授权”同意的方式。 商业利益和用户权利不是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专家认为,用户不是干巴巴的“流量”,或者冷冰冰的“数据流”。正是用户的每一次授权,成就了互联网公司价值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法律为底线、以道德为自我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完)[详情]

支付宝年度账单陷风波 隐私信息保护需社会共治
支付宝年度账单陷风波 隐私信息保护需社会共治

   原标题: 支付宝账单陷风波 芝麻信用错在哪里? 作者:王兮 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也惹来了关于个人隐私的质疑。 1月3日,因支付宝2017年年度账单首页左下方有一行不明显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且选择框已经帮用户默认选择同意,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岳屾山率先在其微博发出质疑,随后舆论迅速发酵。 紧接着当日晚间,芝麻信用发布了《关于支付宝年账单首页<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回应称,默认勾选肯定是错了,并且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了默认勾选。 芝麻信用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只是同意年度账单中展示与芝麻信用相关的部分,而不是说要同意收集用户的信息,这其中存在一定概念上的混淆。 据记者多方了解,大部分用户早已是芝麻信用的用户,开通芝麻信用时就已经签署过协议。那么,支付宝账单为何多此一举? “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芝麻信用回应称,初衷没错但方式愚蠢至极。 对此,互联网领域资深分析师余德也指出,“我们看到芝麻信用在做一个明确的条款,尽管这个条款不尽如人意,但也算一个进步,远远比之前没有这些东西要好多了。” 近年来,在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意识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多位业内人士亦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 芝麻信用的”错“与“对“ 1月3日,一年一度的支付宝年度账单如期而至,用户也纷纷晒出自己的支付宝账单和年度关键词。 不过,在年度账单刷屏不久,就有用户发现在2017年账单首页入口处,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时默认已经选择“同意”。 “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同时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芝麻’这个根本不给你了解条款的机会,直接让你默认同意,稍不注意就进坑了。”岳屾山在其微博表示。 一时之间,支付宝账单被推向了争议的风口。 对此,当天晚上,芝麻信用紧急回应称“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是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芝麻信用进一步回应称,初衷没错但用了愚蠢至极的方式。 这一错误背后仍值得深究。支付宝为何坚持要在首页加入《芝麻服务协议》? “我们希望更谨慎。”蚂蚁金服一位人士表示,“芝麻信用与支付宝是两家独立的公司,即使同在蚂蚁金服旗下,如果要把芝麻信用的信息搬到支付宝年度账单里展示,也需要用户授权同意。“ 据记者仔细查阅岳屾山在微博上发布的协议,不难看出其实是未注册用户的初次注册协议,而非已注册用户所看到的内容。若已经是芝麻信用的用户,在其开通芝麻信用的时候就已经签署过上述协议。 对此,互联网领域资深分析师余德分析指出,“之前搜集用户信息的状态根本是不列条款的,再比如我们的账户密码材料被泄露,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以前这样的事是层出不穷的,这是个非常混乱的市场。我们看到芝麻信用在做一个明确的条款,尽管这个条款不尽如人意,但也算一个进步,远远比之前没有这些东西要好多了。”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本次账单产品涉及到芝麻信用的内容,主要是对履约次数、免押金金额等的展示。 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勇伟表示,“从《芝麻服务协议》本身内容来看,芝麻信用是一个第三方的征信机构,该授权是允许支付宝查看芝麻信用用户信息,并且向其他金融机构推送信息,是正当合法的使用,“大多内容都是一些格式条款,不存在危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不过,他亦表示,账单存在的问题就是支付宝将字体设置的如此小,并且默认直接打勾,严格来讲这种操作手段是不妥的,正常的操作应该是由用户来选择是否授权。 而在引来质疑之后,当天支付宝就及时调整了页面,取消了默认勾选。 个人信息保护需社会共治 个人信息保护,在国内也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 根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84%的网民切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漏带来不良影响,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漏严重,其中21%认为非常严重。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和利用的环节众多,线下和线上传播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追本溯源成本高,发现、查处难度大,处罚、赔偿力度小,这使贩卖及非法使用个人信息黑灰色产业链有了巨大的投机空间。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这两年来,不少互联网企业均因为隐私或者用户信息安全被推向舆论的风口。 日前,有人士称“微信天天在看用户的聊天”,一时之间网民热议如沸。 对此,微信方面发表声明称,不会去看用户的微信内容,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也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 而去年,携程也因为买机票默认勾选买保险,被指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最终遭到相关部门的调查。 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邓学平发文表示,其实除了支付宝,其他的APP和网站很多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要想摆脱信息裸奔的命运,除了靠商家的道德自觉,更重要的是靠消费者的权利觉醒和监管部门的强力执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人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之下,社会各界对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的呼声亦越来越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吕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业务的迅速开展,个人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标准和操作程序,在必要的时候出台个人信息安 全保护法;要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和协会,对掌握个人信息的运营单位或者机构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资质审核与认证。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学勇亦建议到,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及时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配套法规。 据记者查阅,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在保护公众信息安全方面动作频频。 先是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接着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特别明确了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打击网络诈骗。而7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又启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 此外,有消息称,2018年年初,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报批稿即将发布。[详情]

支付宝年度账单陷风波 芝麻信用错在哪里?
支付宝年度账单陷风波 芝麻信用错在哪里?

  支付宝账单陷风波 芝麻信用错在哪里? 本报记者 王兮 北京报道 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也惹来了关于个人隐私的质疑。 1月3日,因支付宝2017年年度账单首页左下方有一行不明显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且选择框已经帮用户默认选择同意,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岳屾山率先在其微博发出质疑,随后舆论迅速发酵。 紧接着当日晚间,芝麻信用发布了《关于支付宝年账单首页<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回应称,默认勾选肯定是错了,并且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了默认勾选。 芝麻信用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只是同意年度账单中展示与芝麻信用相关的部分,而不是说要同意收集用户的信息,这其中存在一定概念上的混淆。 据记者多方了解,大部分用户早已是芝麻信用的用户,开通芝麻信用时就已经签署过协议。那么,支付宝账单为何多此一举? “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芝麻信用回应称,初衷没错但方式愚蠢至极。 对此,互联网领域资深分析师余德也指出,“我们看到芝麻信用在做一个明确的条款,尽管这个条款不尽如人意,但也算一个进步,远远比之前没有这些东西要好多了。” 近年来,在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意识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多位业内人士亦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 芝麻信用的”错“与“对“ 1月3日,一年一度的支付宝年度账单如期而至,用户也纷纷晒出自己的支付宝账单和年度关键词。 不过,在年度账单刷屏不久,就有用户发现在2017年账单首页入口处,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时默认已经选择“同意”。 “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同时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芝麻’这个根本不给你了解条款的机会,直接让你默认同意,稍不注意就进坑了。”岳屾山在其微博表示。 一时之间,支付宝账单被推向了争议的风口。 对此,当天晚上,芝麻信用紧急回应称“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是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芝麻信用进一步回应称,初衷没错但用了愚蠢至极的方式。 这一错误背后仍值得深究。支付宝为何坚持要在首页加入《芝麻服务协议》? “我们希望更谨慎。”蚂蚁金服一位人士表示,“芝麻信用与支付宝是两家独立的公司,即使同在蚂蚁金服旗下,如果要把芝麻信用的信息搬到支付宝年度账单里展示,也需要用户授权同意。“ 据记者仔细查阅岳屾山在微博上发布的协议,不难看出其实是未注册用户的初次注册协议,而非已注册用户所看到的内容。若已经是芝麻信用的用户,在其开通芝麻信用的时候就已经签署过上述协议。 对此,互联网领域资深分析师余德分析指出,“之前搜集用户信息的状态根本是不列条款的,再比如我们的账户密码材料被泄露,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以前这样的事是层出不穷的,这是个非常混乱的市场。我们看到芝麻信用在做一个明确的条款,尽管这个条款不尽如人意,但也算一个进步,远远比之前没有这些东西要好多了。”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本次账单产品涉及到芝麻信用的内容,主要是对履约次数、免押金金额等的展示。 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勇伟表示,“从《芝麻服务协议》本身内容来看,芝麻信用是一个第三方的征信机构,该授权是允许支付宝查看芝麻信用用户信息,并且向其他金融机构推送信息,是正当合法的使用,“大多内容都是一些格式条款,不存在危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不过,他亦表示,账单存在的问题就是支付宝将字体设置的如此小,并且默认直接打勾,严格来讲这种操作手段是不妥的,正常的操作应该是由用户来选择是否授权。 而在引来质疑之后,当天支付宝就及时调整了页面,取消了默认勾选。 个人信息保护需社会共治 个人信息保护,在国内也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 根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84%的网民切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漏带来不良影响,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漏严重,其中21%认为非常严重。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和利用的环节众多,线下和线上传播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追本溯源成本高,发现、查处难度大,处罚、赔偿力度小,这使贩卖及非法使用个人信息黑灰色产业链有了巨大的投机空间。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这两年来,不少互联网企业均因为隐私或者用户信息安全被推向舆论的风口。 日前,有人士称“微信天天在看用户的聊天”,一时之间网民热议如沸。 对此,微信方面发表声明称,不会去看用户的微信内容,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也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 而去年,携程也因为买机票默认勾选买保险,被指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最终遭到相关部门的调查。 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邓学平发文表示,其实除了支付宝,其他的APP和网站很多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要想摆脱信息裸奔的命运,除了靠商家的道德自觉,更重要的是靠消费者的权利觉醒和监管部门的强力执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人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之下,社会各界对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的呼声亦越来越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吕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业务的迅速开展,个人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标准和操作程序,在必要的时候出台个人信息安 全保护法;要通过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和协会,对掌握个人信息的运营单位或者机构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资质审核与认证。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学勇亦建议到,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法规规章,及时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大数据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配套法规。 据记者查阅,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在保护公众信息安全方面动作频频。 先是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接着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特别明确了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打击网络诈骗。而7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又启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 此外,有消息称,2018年年初,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报批稿即将发布。  [详情]

年度账单成新年第一坑 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年度账单成新年第一坑 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作者:龚雯、桑彤、周琳 近日,朋友圈被支付宝“年度个人账单”刷屏,殊不知,当你被这些小确幸感动之时,可能不经意同意了《芝麻服务协议》的默认选项。对此,芝麻信用3日晚间回应,“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公司虽认错,但用户体验已被伤害。业内认为,在个人信息成为不少互联网公司“价值源泉”的今日,尤需明晰其收集、使用的边界,用良好的市场氛围,激励用户放心使用信用产品。 查看账单就“被同意”,新年心头第一堵? 当你在忙着晒支付宝年度账单时,是否看到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特别小,关键是已经由对方帮你选择好“我同意”。 一些支付宝用户在刚获悉此消息时,一脸茫然地反问:“哪里有这行字,第几页,完全没看到啊?”还有一些用户表示,看到这行字了,但是手快直接滑到下一页,没及时取消,等第二次打开账单时,这行字就没有了,心情复杂…… “被同意”的用户究竟会“被默认”哪些协议呢?根据《芝麻服务协议》,其中包括,“您授权我们可以从合法保存有您信息的第三方,采集及处理您的各类信息”“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们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权”“采集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等”……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企业套路深,新年伊始便添堵。最令人无语的是这些条条框框看似每一条都说得很清楚,却不知道哪一个是“坑”,会有什么潜在风险,提心吊胆。 针对舆论报道,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3日晚间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情况说明: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的方式,愚蠢至极;目前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不会因此被收集信息。 有多少“默认勾选”让用户体验“如履薄冰” “默认勾选”之所以引发很多吐槽和愤怒,并非用户“玻璃心”,而是在过去的线上行为中,不少用户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被“默认”过。 ——默认搭售。以携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不止一次被指搭售行为,即用户需要手动取消一些隐藏在订票信息下的选项,比如保险产品、接送机券等。 ——默认开通。随着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支付功能被默认开启,例如发卡行往往将“小额免密免签”功能与“闪付”一并设置为默认开通,很多用户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默认发布。一些APP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向外发送短信”,2017年11月,工信部曾公布31款应用软件,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 为何“默认勾选”屡查屡现?业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搭售成为一种“成本回收机制”,比如网上机票代理并非赚钱的生意,反而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人工、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转账交易等成本;二是出于打擦边球牟利的目的,有的行为属于放任并积极期待用户“失误”,额外支付不必要的费用;三是企业自利行为呈现普遍化趋势但难于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默认勾选’显然没有给用户了解条款的机会,同时也违背了诚实、守信等商业伦理。” “默认勾选”不应停留在“用户不满”阶段 业内呼吁,“默认勾选”不应每次都停留在用户吐槽的阶段,完善市场环境,最关键的是应给出法律定性。对这种行为,究竟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尽快研究,由执法监管部门及时介入,防止老百姓在使用产品中常常陷入被动,吃哑巴亏。 董希淼建议,一是积极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二是监管部门要进一步“长牙齿”,加强对金融领域违法采集用户信息、泄露个人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推进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或公约,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带头做“业界良心”。 针对应用程序的个人信息该如何收集,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表示,可分为敏感和一般等级:对于一般个人信息,应用程序等可以通过概括性授权予以同意,也就是通过用户协议点击合同的方式予以同意;对于敏感类的个人信息,则不能通过概括性授权同意,而应当坚持“个别告知、逐次告知,特别授权”同意的方式。 商业利益和用户权利不是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专家认为,用户不是干巴巴的“流量”,或者冷冰冰的“数据流”。正是用户的每一次授权,成就了互联网公司价值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法律为底线、以道德为自我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详情]

新华社评支付宝账单事件: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社评支付宝账单事件: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社上海1月5日电  题:年度账单成新年第一“坑”用户授权岂能“默认勾选”? 新华社记者龚雯、桑彤、周琳 近日,朋友圈被支付宝“年度个人账单”刷屏,殊不知,当你被这些小确幸感动之时,可能不经意同意了《芝麻服务协议》的默认选项。对此,芝麻信用3日晚间回应,“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公司虽认错,但用户体验已被伤害。业内认为,在个人信息成为不少互联网公司“价值源泉”的今日,尤需明晰其收集、使用的边界,用良好的市场氛围,激励用户放心使用信用产品。 查看账单就“被同意”,新年心头第一堵? 当你在忙着晒支付宝年度账单时,是否看到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特别小,关键是已经由对方帮你选择好“我同意”。 一些支付宝用户在刚获悉此消息时,一脸茫然地反问:“哪里有这行字,第几页,完全没看到啊?”还有一些用户表示,看到这行字了,但是手快直接滑到下一页,没及时取消,等第二次打开账单时,这行字就没有了,心情复杂…… “被同意”的用户究竟会“被默认”哪些协议呢?根据《芝麻服务协议》,其中包括,“您授权我们可以从合法保存有您信息的第三方,采集及处理您的各类信息”“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们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权”“采集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等”……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企业套路深,新年伊始便添堵。最令人无语的是这些条条框框看似每一条都说得很清楚,却不知道哪一个是“坑”,会有什么潜在风险,提心吊胆。 针对舆论报道,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3日晚间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情况说明: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的方式,愚蠢至极;目前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不会因此被收集信息。 有多少“默认勾选”让用户体验“如履薄冰” “默认勾选”之所以引发很多吐槽和愤怒,并非用户“玻璃心”,而是在过去的线上行为中,不少用户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被“默认”过。 ——默认搭售。以携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不止一次被指搭售行为,即用户需要手动取消一些隐藏在订票信息下的选项,比如保险产品、接送机券等。 ——默认开通。随着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支付功能被默认开启,例如发卡行往往将“小额免密免签”功能与“闪付”一并设置为默认开通,很多用户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默认发布。一些APP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向外发送短信”,2017年11月,工信部曾公布31款应用软件,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 为何“默认勾选”屡查屡现?业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搭售成为一种“成本回收机制”,比如网上机票代理并非赚钱的生意,反而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人工、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转账交易等成本;二是出于打擦边球牟利的目的,有的行为属于放任并积极期待用户“失误”,额外支付不必要的费用;三是企业自利行为呈现普遍化趋势但难于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默认勾选’显然没有给用户了解条款的机会,同时也违背了诚实、守信等商业伦理。” “默认勾选”不应停留在“用户不满”阶段 业内呼吁,“默认勾选”不应每次都停留在用户吐槽的阶段,完善市场环境,最关键的是应给出法律定性。对这种行为,究竟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尽快研究,由执法监管部门及时介入,防止老百姓在使用产品中常常陷入被动,吃哑巴亏。 董希淼建议,一是积极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二是监管部门要进一步“长牙齿”,加强对金融领域违法采集用户信息、泄露个人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推进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或公约,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带头做“业界良心”。 针对应用程序的个人信息该如何收集,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表示,可分为敏感和一般等级:对于一般个人信息,应用程序等可以通过概括性授权予以同意,也就是通过用户协议点击合同的方式予以同意;对于敏感类的个人信息,则不能通过概括性授权同意,而应当坚持“个别告知、逐次告知,特别授权”同意的方式。 商业利益和用户权利不是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专家认为,用户不是干巴巴的“流量”,或者冷冰冰的“数据流”。正是用户的每一次授权,成就了互联网公司价值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法律为底线、以道德为自我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详情]

人民网评支付宝年度账单:大数据时代谁主宰个人数据
人民网评支付宝年度账单:大数据时代谁主宰个人数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白杨 在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被收集和使用应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也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收集和使用。 查看支付宝一年的账单,不仅看到了全年支出记录,还能得到“才华、能干、温暖”等酷评。这款运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年度账单成了几天来的新时尚,刷爆了网民朋友圈。就在大家竞相转发调侃之时,并没有察觉到个人数据信息已然悄无声息地落入他人掌控之中。 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出后,就有人指出账单下方有一行很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特别小,还替用户勾选了同意。许多用户并没有注意到提示,等于默认接受了服务协议。签署这份极易被用户忽略的《芝麻服务协议》,意味着芝麻信用可以向第三方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芝麻信用还可以对用户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推送给合作机构,如果用户拒绝第三方查询其个人信息,芝麻信用可不予支持。言外之意,用户一经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个人信息使用分析等权利,将由芝麻信用做主,本人或无权干涉。 这样一份强势服务协议包揽了用户个人数据的使用、分析、开发等授权,授权模式采用了默认勾选,基于用户对其支付平台的信任,支付宝方有意不突出呈现服务协议的具体条款,套取了许多用户个人信息的授权。 对于网上非议,芝麻信用管理公司也及时予以回应。称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同时还给出了取消授权的支付宝客户端操作提示。并表示“不过度采集,更不会滥用数据。” 虽然芝麻信用及时修正了套取个人数据授权的做法,但年度账单携带私货《芝麻服务协议》的行为却失信于民。一个征信平台缺少基本的诚信,如何让更多人认可。征信机构作为第三方平台,具有独立分析能力,不受商业盈利的干扰才能彰显其公信力。支付宝一方面从用户身上获取盈利;一方面芝麻信用又通过无偿使用用户数据制定评价标准。用户使用蚂蚁金服提供的金融服务、支付宝交易数据、消费金额等都会对综合评分产生影响。如果征信评价机构与被评价的用户之间有利益纠葛的话,其公信力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而芝麻信用所获取数据源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交易数据、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缺少用户个人信息、经济信息的全面收集,无法涵盖用户的公共记录,债权债务纠纷等信息,很难多维度评价个人征信情况,所作结论也难免有失偏颇。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征信平台依法应有准入机制,目前芝麻信用尚未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还缺少合法身份。由此可见,芝麻信用平台本身的信用也是打折扣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排放,数据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大数据”时代让每个人变得“透明”,生活中的位置信息、消费习惯、人际交往等许多数据,都在被有意无意的采集,而人自身却可能一无所知。你的行为可以被预测,你的隐私可以被监测。 用户隐私信息的收集宜少不宜多,大数据收集不是越大量越好,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反而越少越好,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对个人信息使用,用户应拥有足够的控制权。毋庸置疑,用户在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被收集和使用应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也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收集和使用。 当下,在许多领域中,重要决策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大数据更似一把双刃剑,监督和管理好大数据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其发挥作用。有人说大数据主宰了现在和未来,不要忘了你才是个人数据的主宰者。  [详情]

评论:微信支付宝事件背后折射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评论:微信支付宝事件背后折射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原标题:微信、支付宝事件:公众对隐私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金泽刚 1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某论坛上发言称,现在的人几乎是全透明的,没有任何隐私和信息安全。“我心里就想,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甚至很多商业秘密就泄露了。李书福此言道出了8.89亿微信用户对自己隐私的担忧。 除了微信,支付宝也有类似问题。如近日有不少用户在支付宝里查看了自己的年度账单和关键词,上面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年中用户的支出金额以及消费状况,但是很多用户可能没有注意到在进入年度账单的封面上有一行很小的字写着:“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且从界面上看已经默认了同意。而仔细查看《芝麻服务协议》,发现其中有不少涉及到关于商家可以使用用户数据的条款,例如:“您(作为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理解并同意,您同意第三方查询您的非贷款类及其他非法涉及商业秘密信息时,我们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您的信息。”或者免责条款,“您理解,如您主动授权第三方查询您的信息,从而导致第三方拒绝向您提供服务或做出了对您不利的决定时,考虑到该信息的提供是由您自主同意提供的,您同意我们无须就此承担责任或赔偿。”而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却是有限制的,即“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有提示、说明的义务,应当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并按照对方的要求予以说明”。而且在《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中也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芝麻信用管理公司发布关于查看支付宝年账单时“被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表示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但用了非常傻×的方式,愚蠢至极”,已调整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向公众致歉。芝麻信用表示,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微信团队则回应称,“我们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纯属误解。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然而,就我最浅显的认识,我都会怀疑:如果微信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是不是用户手机丢失、损毁了,就不能进行信息恢复?早就听说司法机关是可以通过微信公司恢复数据作为证据使用的。朋友圈里推送的那些“精准”的广告也有以用户的聊天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之嫌。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依靠技术优势,互联网的巨头们掌握了以往时代无与伦比的权力。他们利用技术可以对数以亿计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记录。例如,支付平台可以精确地掌握你的出行轨迹、消费习惯、地理定位、收货地址;搜索软件可以精准地记录你的喜好等。现在手机里很多A PP要比自己的家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使得不少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巨大的公民个人隐私数据,其准确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家司法机关或者金融机构。正因此,在某些时候,公民的个人信息数据也成为了一种可以买卖的产品,甚至在网上形成了利益链。公众对于隐私的担心就不是杞人忧天。如此一来,拥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大公司也有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优势,他们想不想受到法律的束缚,或者说法律该怎么束缚他们就成了问题。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刑法》规定了“侵犯通信自由罪”和“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刑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如今,公民的通信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网络聊天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要把网络聊天解释为刑法规定的“信件”、“邮件”或者“电报”,恐怕还会遇到罪刑法定原则的障碍。而要证明大公司“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更是存在技术难题,因为是大公司自己才拥有这样的技术优势。 尽管《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做了规定,如“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但这些主要还是停留于宣示层面,操作性不够。 微信、支付宝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得到社会和民众的高度认可本身就是最高奖赏。但是对于随之而来的隐私泄露等问题,国家监管层面如何应对?在国家又不宜强制阻碍技术向前发展的情况下,明智的做法很可能是权利让渡,但让渡到何种程度,边界是必须要有的。除了“一旦发现,绝不轻饶”之外,法律还可以鼓励这些商业公司积极改进技术,进一步保护公民的隐私,必要的时候,可责令其向监管层公布技术,且做到自证无罪。[详情]

评论:微信支付宝事件背后折射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评论:微信支付宝事件背后折射公众对隐私的担忧

  微信、支付宝事件:公众对隐私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金泽刚 1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某论坛上发言称,现在的人几乎是全透明的,没有任何隐私和信息安全。“我心里就想,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甚至很多商业秘密就泄露了。李书福此言道出了8.89亿微信用户对自己隐私的担忧。 除了微信,支付宝也有类似问题。如近日有不少用户在支付宝里查看了自己的年度账单和关键词,上面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年中用户的支出金额以及消费状况,但是很多用户可能没有注意到在进入年度账单的封面上有一行很小的字写着:“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且从界面上看已经默认了同意。而仔细查看《芝麻服务协议》,发现其中有不少涉及到关于商家可以使用用户数据的条款,例如:“您(作为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理解并同意,您同意第三方查询您的非贷款类及其他非法涉及商业秘密信息时,我们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您的信息。”或者免责条款,“您理解,如您主动授权第三方查询您的信息,从而导致第三方拒绝向您提供服务或做出了对您不利的决定时,考虑到该信息的提供是由您自主同意提供的,您同意我们无须就此承担责任或赔偿。”而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却是有限制的,即“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有提示、说明的义务,应当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并按照对方的要求予以说明”。而且在《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中也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芝麻信用管理公司发布关于查看支付宝年账单时“被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表示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但用了非常傻×的方式,愚蠢至极”,已调整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向公众致歉。芝麻信用表示,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微信团队则回应称,“我们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纯属误解。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然而,就我最浅显的认识,我都会怀疑:如果微信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是不是用户手机丢失、损毁了,就不能进行信息恢复?早就听说司法机关是可以通过微信公司恢复数据作为证据使用的。朋友圈里推送的那些“精准”的广告也有以用户的聊天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之嫌。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依靠技术优势,互联网的巨头们掌握了以往时代无与伦比的权力。他们利用技术可以对数以亿计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记录。例如,支付平台可以精确地掌握你的出行轨迹、消费习惯、地理定位、收货地址;搜索软件可以精准地记录你的喜好等。现在手机里很多A PP要比自己的家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使得不少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巨大的公民个人隐私数据,其准确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家司法机关或者金融机构。正因此,在某些时候,公民的个人信息数据也成为了一种可以买卖的产品,甚至在网上形成了利益链。公众对于隐私的担心就不是杞人忧天。如此一来,拥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大公司也有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优势,他们想不想受到法律的束缚,或者说法律该怎么束缚他们就成了问题。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刑法》规定了“侵犯通信自由罪”和“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刑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如今,公民的通信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网络聊天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要把网络聊天解释为刑法规定的“信件”、“邮件”或者“电报”,恐怕还会遇到罪刑法定原则的障碍。而要证明大公司“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更是存在技术难题,因为是大公司自己才拥有这样的技术优势。 尽管《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做了规定,如“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但这些主要还是停留于宣示层面,操作性不够。 微信、支付宝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得到社会和民众的高度认可本身就是最高奖赏。但是对于随之而来的隐私泄露等问题,国家监管层面如何应对?在国家又不宜强制阻碍技术向前发展的情况下,明智的做法很可能是权利让渡,但让渡到何种程度,边界是必须要有的。除了“一旦发现,绝不轻饶”之外,法律还可以鼓励这些商业公司积极改进技术,进一步保护公民的隐私,必要的时候,可责令其向监管层公布技术,且做到自证无罪。 (作者系同济大学法学教授)[详情]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默认勾选:用户知情与否有霄壤之别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默认勾选:用户知情与否有霄壤之别

  支付宝认错说明了什么 何鼎鼎 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的安全保护同样需要“以用户为中心” 这两天,支付宝用户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舆论热议。在生成这个账单之前,支付宝在不显眼处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选项,既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也有权“不支持撤销对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你公开分享截图,它默默分享数据。事发后,支付宝反思称自己“肯定是错了”,这一不尊重用户知情权的行为“愚蠢至极”。 信息时代,个人生活史正被大数据这位“史官”精准编纂。然而,精准编纂,也就可以精准掌握。网购的痕迹,总会在第一时间以“同类商品推荐”的镜像方式出现在各种网页,当数据如水银泻地般在平台间共享,营销无比精准,却也让生活透明得让人“细思恐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芝麻服务协议》并不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 客观地说,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数据的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平台间互相授权分享消费者信息,实现广告精准推送,既能“互通有无”降低交易成本,也能“投其所好”提升用户体验。然而,便捷不能替代安全。从互联网电信诈骗,到数据库被攻击造成账号密码被盗,因信息泄露酿成的危害早已不是“想象的风险”。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容易,合上却太难。退一步说,即使数据分享不可避免,如何分享就成了关键。用户知情与否,有选择权还是没选择权,有着霄壤之别。 这就涉及一个如何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问题。尽管事实上,99%的人可能都不会读完一份用户协议,但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应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法则。从国际通行的互联网规则看,有“Opt—in”(选择进入机制)与“Opt—out”(选择退出机制)两种机制。对于地理位置、敏感信息的共享,必须经个人点头同意,运营商方能开启;对于精准投放的广告等,只要用户选择退出,运营商就不能再出于精准广告目的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换句话说,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的安全保护同样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和选择权。 更深层次上说,服务协议是默认打钩还是用户打钩,关系到互联网企业能否慎用“数据权力”。10多年来,尽管网络安全风险一直存在,但是大众心理依然走出了一条从担心“电子钱包里的钱会被偷走”到无所顾忌随手扫码买买买的折线,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大公司更有操守”的朴素想法。但是,当互联网公司大到成为手握10亿级用户的“数据王国”,如何保证它们节制手中的“数据权力”,如何确保企业“数据权力”不凌驾于个人“数据权利”之上,亟待网络安全法之外,有更细致的规则来立界。 互联网数据规则,必须跟得上互联网数字生活。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剑指世界级,所要仰仗的不应仅仅是世界级的用户市场,更应是世界级的互联网伦理与规则。只有当每一个参与主体能发现用户更能尊重用户,能重视网络红利更能重视网络治理,网络强国建设才有更坚实的根基。[详情]

支付宝勾选风波: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平台及时监管
支付宝勾选风波: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平台及时监管

  原本颇有创意、备受热捧的一场“全民秀”,却被较真人士发现“授权漏洞”,进而质疑支付宝故意缩小字体不让用户留意授权内容。错了就承认,知错就改,并且作出了取消默认勾选、已经被默认勾选者可以选择相应选项取消授权的应对措施,态度值得肯定。但正如不少人所顾虑的那样,支付宝的相关做法是无心之过还是有心之作?类似的做法其实并不新鲜,过去某些商家的宣传海报,就突出所谓优惠酬宾内容,却把附加限制条款等置于不显眼处。支付宝此次不过是步人后尘、故伎重演罢了。此次勾选风波,看似项目操作过程中的一起意外事故,实则是一起值得认真检讨的诚信事件,既提醒广大网络用户多长个心眼,严防随时可能遭遇的“坑”,做好个人信息和权益的自我保护;也提示互联网平台、商家,要认识到网络用户正日益成熟,多一些对客户权益的尊重,少一些唯利是图的“暗算”;同时还提醒监管部门作出更及时的应对与监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范子军)[详情]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认错:互联网数据规则须跟得上生活
人民日报评支付宝认错:互联网数据规则须跟得上生活

  支付宝认错说明了什么 何鼎鼎 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的安全保护同样需要“以用户为中心” 这两天,支付宝用户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舆论热议。在生成这个账单之前,支付宝在不显眼处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选项,既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也有权“不支持撤销对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你公开分享截图,它默默分享数据。事发后,支付宝反思称自己“肯定是错了”,这一不尊重用户知情权的行为“愚蠢至极”。 信息时代,个人生活史正被大数据这位“史官”精准编纂。然而,精准编纂,也就可以精准掌握。网购的痕迹,总会在第一时间以“同类商品推荐”的镜像方式出现在各种网页,当数据如水银泻地般在平台间共享,营销无比精准,却也让生活透明得让人“细思恐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芝麻服务协议》并不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 客观地说,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数据的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平台间互相授权分享消费者信息,实现广告精准推送,既能“互通有无”降低交易成本,也能“投其所好”提升用户体验。然而,便捷不能替代安全。从互联网电信诈骗,到数据库被攻击造成账号密码被盗,因信息泄露酿成的危害早已不是“想象的风险”。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容易,合上却太难。退一步说,即使数据分享不可避免,如何分享就成了关键。用户知情与否,有选择权还是没选择权,有着霄壤之别。 这就涉及一个如何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问题。尽管事实上,99%的人可能都不会读完一份用户协议,但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应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法则。从国际通行的互联网规则看,有“Opt—in”(选择进入机制)与“Opt—out”(选择退出机制)两种机制。对于地理位置、敏感信息的共享,必须经个人点头同意,运营商方能开启;对于精准投放的广告等,只要用户选择退出,运营商就不能再出于精准广告目的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换句话说,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的安全保护同样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尊重用户的隐私权和选择权。 更深层次上说,服务协议是默认打钩还是用户打钩,关系到互联网企业能否慎用“数据权力”。10多年来,尽管网络安全风险一直存在,但是大众心理依然走出了一条从担心“电子钱包里的钱会被偷走”到无所顾忌随手扫码买买买的折线,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大公司更有操守”的朴素想法。但是,当互联网公司大到成为手握10亿级用户的“数据王国”,如何保证它们节制手中的“数据权力”,如何确保企业“数据权力”不凌驾于个人“数据权利”之上,亟待网络安全法之外,有更细致的规则来立界。 互联网数据规则,必须跟得上互联网数字生活。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剑指世界级,所要仰仗的不应仅仅是世界级的用户市场,更应是世界级的互联网伦理与规则。只有当每一个参与主体能发现用户更能尊重用户,能重视网络红利更能重视网络治理,网络强国建设才有更坚实的根基。[详情]

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广遭质疑 个人隐私保护规范待解
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广遭质疑 个人隐私保护规范待解

  支付宝年度账单捆绑推广芝麻信用遭质疑 个人隐私保护规范待解 本报记者 方海平 王俊丹 包慧 上海报道 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首批八家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均入股了“信联”,每家持股8%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迟迟不发牌照的原因是包括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在内的8家试点机构都还达不到相关的监管要求,“条件都不符合,都不成熟。” 1月3日,支付宝的2017年度账单因为捆绑推广芝麻信用备受争议。 当日 ,支付宝在年度账单的首页左下方利用小字体、接近背景色和默认勾选同意,让相当部分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意”接受芝麻信用。后因用户质疑发酵,芝麻信用深夜发表致歉声明并更改页面。 芝麻信用称,这种推广的方式 “初衷没错”,但“愚蠢至极”,并表示,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客户,这次在年度账单中不管是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 不过,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享法(北京)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周杨1月4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不仅默认勾选不合理,这份《芝麻服务协议》内容本身也有明显的疏漏。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排除了个人信息删除权保障,而这是已经生效的《网络安全法》中所明文规定的条款;二是没有强调平台保存的是经清洗后不具备识别特征的个人信息。 新版《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四十三条为“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行业条款PK 《芝麻服务协议》显示,芝麻信用隐私政策条款是:服务终止后,为了后续异议或纠纷处理及未来查阅相关信息的需要,您同意在服务终止后,我们仍可继续保留您使用我们服务期间形成的所有信息和数据。 淘宝隐私政策中包含了个人删除信息权利,并强调“只会在达成本政策所述目的所需的期限内保留您的个人信息,除非需要延长保留期或受到法律的允许。” “征信与信息密切相关,芝麻信用和淘宝作为两个关联集团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公司在隐私政策上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太好理解。”周杨表示。 事实上,这一现象几乎成为行业惯例。观察市场上的个人征信产品的用户服务协议,均包含“在用户的账户注销后仍可继续持有、保留用户相关信息和服务使用记录”的类似条款。 比如京东集团旗下小白信用的隐私政策中相关条款的表述则是:京东可永久持有、保留用户信息及用户使用小白信用服务的记录。 而京东金融则与淘宝的隐私政策内容类似,在个人信息删除方面,两者都详细列明了可删与不可删的情况、保留信息的时间段等。 考拉征信还提到“用户注销考拉征信账户后,不可撤销授权第三方可以通过考拉征信查询用户信息”。 信联横空出世 1月4日,央行官网公告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现将百行征信(业内俗称“信联”)相关情况予以公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数家同为第一批8家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其中一家试点个人征信机构的创始人2018年1月4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年来我们被一些队友经常做的无脑行为拖累,他们从未得到过任何惩罚,而最终从每次行为中受益。昨日事件再次证明了监管的缺失,最后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这样完全按规矩做的机构因受到影响。” 前述高管所指的影响是指从2015年初公布8家个人征信首批试点名单之后,3年过去了,央行一直不发牌照。 另一个试点个人征信机构的董事长1月4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们所担心的是,这是否意味着央行一视同仁对8家机构都不发牌照,而让他们统一并入信联来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首批八家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均入股了“信联”,每家持股8%。 “信联”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首批8家试点机构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将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并实现行业的信息共享,打破征信市场的“数据孤岛”。 1月4日,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迟迟不发牌照的原因是包括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在内的8家试点机构都还达不到相关的监管要求,“条件都不符合,都不成熟。” 尽管如此,芝麻信用等依然在大力拓展业务,比如免押金骑单车,免押金信用住酒店,还有跟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现金贷公司合作,向他们输出用户的芝麻分。 腾讯征信目前没有全面上线其征信业务。 再看前述8家机构的个人信用评估方式,不同的机构选择不同的道路。 芝麻信用、腾讯信用都依托于母集团拥有具有“内生性”数据,主要以集团大数据为依托积累信息。但也被质疑这些网购和社交的数据算不上是真正的征信,只能叫大数据服务。前海征信虽隶属于平安,但其尚未推出自己个人征信产品,主要服务于机构,为合作机构评定其用户的潜在风险,并根据信贷、租车、车贷等多个细分场景推出针对性的评分模型。 其余5家机构没有数据生产方的背景,相对独立。“这与央行对征信机构独立第三方的身份要求比较符合,但在现有环境下,独立第三方能够获取到的开放性数据并不多,比较艰难。”一位征信行业人士认为。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详情]

支付宝年账单搞危机:个人信息非法滥用再引高度关注
支付宝年账单搞危机:个人信息非法滥用再引高度关注

  “旺、能干、温暖、远方、快乐、懂得、颜值正义……”1月3日,一波接一波的2017年度支付宝账单刷爆朋友圈。这原本只是一场热闹的“全民秀”,却因一个“授权漏洞”,支付宝被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当晚接近凌晨,芝麻信用官微紧急回应了支付宝年度账单隐私风险。支付宝方面承认,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但也强调,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愚蠢的方式。 尽管支付宝方面连夜发声认错,但这一事件再度挑起了大家对个人征信与个人隐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支付宝“授权漏洞” 1月3日,当大多数小伙伴忙着参与一年一度的晒账单大赛之时,眼尖者却发现了支付宝的一个“大问题”: 打开支付宝首次查看年账单时,在2017支付宝年账单首页入口处,确实有一行特别不起眼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特别小,而且已经帮你选择好“同意”了。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这行小字而直接打开账单,而就在这同时等于授权芝麻信用采集并使用你个人信息。 当日下午,知名律师、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发文将这一问题挑明,账单首页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存在风险。 岳屾山认为,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经营者应采用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需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芝麻”不给你了解条款的机会,直接让你默认同意,稍不注意就进坑了。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就炸锅了,引发了公众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授权”的担忧和愤怒。 个人信息非法滥用之患 根据支付宝方面的解释,之所以把“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放在年度账单首页是因为支付宝年度账单需要调用用户‘芝麻信用’里的信用免押金情况(比如共享单车减免押金),将它统计到年度账单里去。如果你从来没开通过芝麻信用,那即使勾选了这个选项,既不会自动开通,也不会统计到账单里去——没开通,没什么好统计的。而对于已经用过芝麻信用的用户呢?你早在开通这个服务之间就已然同意过这个协议了! 1月4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再次打开支付宝页面发现,小字内容和勾选状态已作出修改。“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变为了“同意《在年账单中查询并展示你的信用信息》”,自动勾选状态也被取消,变为用户自主勾选。 一位法律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根据《芝麻服务协议》的实际授权服务来看,支付宝方面的回应没错。但是,关键错误的一点就是,支付宝方面不应该事先设置成默认勾选,而是应该在更显著的位置向用户做出提示,让用户在重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自主选择。” 事实上,这种“悄悄替用户勾选同意”的伎俩并不鲜见,很多消费者不止一次地掉进过这样的坑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中国个人信息被非法滥用的氛围。 (国际金融报记者 付碧莲)[详情]

律师:芝麻服务协议并不会危害消费者利益
律师:芝麻服务协议并不会危害消费者利益

  原标题:芝麻服务协议会危害消费者利益么? 律师:并没有昨天,支付宝账单刷屏,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份《芝麻服务协议》却引发用户担忧,因为用户发现,查看账单的同时,自己还被默认同意了一份协议,而且,由于协议里有不少法律用语,许多用户很难彻底读懂协议内容。 那么,同意该协议,用户的利益到底是不是会被侵害呢? 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勇伟分析认为,从《芝麻服务协议》本身内容来看,首先芝麻信用是一个第三方的征信机构,与支付宝一样都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产品,该授权是允许支付宝查看芝麻信用用户信息,并且向其他金融机构推送信息,是正当合法的使用,“大多内容都是一些格式条款,不存在危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芝麻信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用户点击同意的内容,只是同意支付宝账单去展示芝麻相关信息,并不涉及信息采集。记者对比协议内容也发现,该协议除了同意支付宝账单展示芝麻相关信息,其他内容,和用户开通芝麻信用时签署的协议完全一致,并无任何增减。 尽管这次的协议,对用户来说并没有造成利益危害,但蒋勇伟也指出,支付宝将字体设置得如此小,并且默认直接打勾,严格来讲这种操作手段是不妥的,正常的操作应该是由用户来选择是否授权。 目前,芝麻信用已经对页面进行了调整,把同意协议的位置挪至了账单第7页,即和芝麻信用信息相关的那页,并且取消了默认勾选,如果用户同意,就展示信用免押内容,如果不同意,则跳过这一页,展示其他的账单内容。“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但当时产品设计时,未能采取这样妥当的方式,造成了很多误解和担忧,以后要在展示方式上,做得更加细致。”前述芝麻信用工作人员表示说[详情]

晒年度账单却掉坑里 用户权益难逃潜规则
晒年度账单却掉坑里 用户权益难逃潜规则

  原标题:晒“年度账单”却掉坑里,用户权益难逃“潜规则”? 作者:张璇陈晓波 3日,支付宝上线“年度账单”,掀起刷屏热潮的同时也遭到网友质疑,被指以极小的字体默认勾选“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个人信息安全。有网友感慨,“年度账单”首页写着“时间总是偷偷流逝”,殊不知“个人权益也总是偷偷被侵蚀”。 业内人士指出,“默认勾选”已成为一些互联网公司经营的“潜规则”,以侥幸心理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现状亟待扭转。 律师“炮轰”:用户“被同意” 3日晚,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岳屾山在微博上“炮轰”支付宝、芝麻信用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让不少正在愉快晒年度账单的网友忧心忡忡。 “大家都在晒支付宝年度账单,我也去查了一下,然后发现了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特别小,而且已经帮你选择好‘同意’了。”岳屾山说。 那么,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会有何影响?这份协议提到,同意协议后,用户将允许支付宝查询个人的芝麻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展示在年度账单中。 对此,芝麻信用工作人员徐婷向记者表示,芝麻信用和支付宝是互相独立的两家公司,因此支付宝年度账单在展示与信用相关内容时,需要获得用户授权。如未授权,用户依然可以查看账单,只是其中不会出现和信用相关的内容。 业内人士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虽是不同公司,但都隶属蚂蚁金服集团,此举不排除是支付宝借年度账单为芝麻信用“引流”。同意该协议,意味着成为芝麻信用用户。芝麻信用是第三方征信机构,根据协议,支付宝将被允许收集用户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从而为芝麻信用评价个人信用提供信息。 在岳屾山看来,支付宝、芝麻信用此举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有选择权,而不是商家替消费者选择。”他同时称,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芝麻信用深夜“认错”:“做法愚蠢至极” 此次年度账单风波,把支付宝、芝麻信用推上舆论风口。网友“咖喱小猪dmk”说:“我用支付宝的时候从来都是放心的,没想过这种问题。虽然不知道有什么危害,但是觉得添堵。” 3日深夜,芝麻信用在官微发布“关于查看支付宝年账单时‘被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为默认勾选协议之事致歉。其表示,本想让用户知道,只有同意后,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方式“愚蠢至极”。 记者之后再次打开年度账单时发现,页面已被调整,原先首页默认勾选协议的一行小字已经去掉,在展示完个人支付宝消费信息后,页面上出现了一个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想要看到2017年芝麻守约信息,若要继续查看则需要点击同意《在年账单中查询并展示你的信用信息》。 徐婷表示,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此外,芝麻信用称,如果用户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但是又已经被默认勾选,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授权。 “默认勾选”为何成为“潜规则”? 业内人士指出,“默认勾选”已成为一些互联网公司经营的“潜规则”。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认为,“默认勾选”背后,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优势,为其业务搭挂一些不相关或是消费者不需要的内容和服务。这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也侵犯了他们个人信息依法获得保护的权益。 北京亿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指出,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已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但一些互联网公司仍频踩红线,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消费者维权难、成本高,以及行政执法有待健全。 互联网服务不断普及深化,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整体看,当前的法律法规偏于碎片化,亟待出台一部系统规范明确个人信息保护各个方面,明确个人信息执法主管部门,细化相应民事、行政责任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周辉说。 “此外,还要加强监管的技术应用来应对新形势下的侵权现象,制约企业的不法行为。行业协会则需要进一步倡导行业自律,让企业依法依规经营。”邱宝昌说。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互联网公司在与消费者签订此类服务协议时,不能抱着“签了大吉”的心态,用生涩的条文糊弄消费者,要让消费者看得明白、签得心安,“互联网企业不能仗着流量赚‘快钱’,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详情]

新华社批支付宝事件:靠默认勾选套取用户信息 差评
新华社批支付宝事件:靠默认勾选套取用户信息 差评

    #新华微评#【靠默认勾选套取用户信息,差评!】支付宝默认勾选《芝麻服务协议》,“被坑了”成用户普遍感受。大数据时代,企业“索要”用户的个人数据,应当坚持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任何企业都不应为追求利益,无视用户的数据安全,企业更不应耍“小聪明”,过度“索要”用户信息。(石平)[详情]

评论:芝麻信用服务协议有多少法律上的坑
评论:芝麻信用服务协议有多少法律上的坑

  原标题:“芝麻信用”服务协议,有多少法律上的“坑” 作者:邓学平 使用蚂蚁金服的服务,跟无条件授权芝麻信用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并无必然关联,所以设此前提就已对消费者构成了强制。 ▲支付宝年度账单。图片来自支付宝截图 突然之间,一条《小心!支付宝年度账单可能让你不知不觉签了个服务协议》的信息刷爆朋友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支付宝年度账单的下面,隐藏着一个《芝麻服务协议》,并且默认勾选了同意。此事发酵后,芝麻信用管理公司很快发布情况说明,@支付宝转发,向公众致歉并表示已调整页面,取消默认勾选。 不过,进一步细看这个协议,我沉默了。我相信,之前很多人签过这个协议,但实际上根本没真正看过,即使看过,也未必知晓意味着什么。 ▲芝麻服务协议。图片来自支付宝截图 默认勾选仅从形式上就涉嫌违规 在手机支付已经逐渐取代现金支付的年代,年末看看自己过去一年的支付账单,是很多人不假思索的选择。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支付信息是用户自己消费、支付留下的记录,包含大量的个人隐私,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 支付宝只是代为存储这些信息,但并非这些信息的权利主体。因此,用户查看自己的这些信息是其天然的权利,不需要经过支付宝同意,更不需要附加任何额外的条件。而支付宝之外的第三方如果需要获得并使用这些信息,必须要经过用户的同意和授权。 大数据时代,用户的这些支付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商业价值,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求之若渴。问题是,芝麻信用没有循正常途径获得用户授权,而是将《芝麻服务协议》作为一个附件内置在支付宝年度账单的首页,放置在极不起眼的位置并且使用小号字体,使得一般的消费者难以察觉。它默认勾选同意,但协议内容必须点击才能展开,只要用户稍不留神或者稍有疏忽,轻滑指尖,就可以造成用户授权的既成事实。 这种做法,毫无疑问违反了《民法总则》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是明文规定,经营者不得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此处的“同意”,应当是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做出的真实、自主的意思表示。 类似《芝麻服务协议》这样借助技术手段,让客户在不知情、不经意的情况下自动“同意”,且不论协议内容如何,仅从形式上看,就涉嫌违反了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 ▲芝麻服务协议。图片来自支付宝截图 《协议》签署的前提就已对消费者构成强制 其实,任何一个仔细看过《芝麻服务协议》条款的人,估计都不会轻易去签署。根据《协议》,使用蚂蚁金服的服务就等于接受协议全部内容。但使用蚂蚁金服的服务,跟无条件授权芝麻信用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并无必然关联,前提就已经对消费者构成了强制。 根据《协议》,芝麻信用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用户信息,且用户无权撤销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未来的协议变更,芝麻信用只需以公布的形式进行通知。不用找用户反复确认,一次授权等于终身授权。哪怕是服务终止后,芝麻信用仍可继续保留和使用用户信息。 这哪里是什么协议,分明就是一份个人信息的“卖身契”。仅从契约伦理上来讲,这种排除消费者权利、免除自身责任的格式条款,不论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合同法》,都涉嫌违法且无效。 此外,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中,第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其中第(8)项即为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芝麻服务协议。图片来自支付宝截图 立法和执法都要跟得上时代变化 在过去,个人隐私主要集中在住宅之内,主要以物理形式存储。是故,非经法律授权或者当事人同意,任何人不得侵入住宅被上升为宪法规定。现如今,个人隐私主要以数据、信息的方式存储,其产生、传播和使用都变得网络化、商业化。 然而,我们的立法和执法,显然还没有跟上这样的变化。虽然很多立法都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场宣示,但在具体的保护方式、保护手段方面却往往付之阙如,相关职能部门也鲜有主动执法。这导致的现实困境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更多的依赖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的道德自觉。 其实除了支付宝,其他的APP和网站很多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要想摆脱信息裸奔的命运,除了靠商家的道德自觉,更重要的是靠消费者的权利觉醒和监管部门的强力执法。消费者并不傻,所以奉劝“芝麻信用们”,还是别再给人也给自己挖坑了。  [详情]

支付宝账单给用户挖坑 仅有道歉就够了吗
支付宝账单给用户挖坑 仅有道歉就够了吗

  原标题:【有言值】“愚蠢至极”!支付宝账单给用户“挖坑”,仅有道歉就够了吗 作者:杨鑫宇 新年伊始,一股“晒支付宝账单”的风潮,突然席卷了人们的朋友圈。作为国内主流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出了一项为每个人在2017年的消费制作一份漂亮账单的功能。这份账单在总结上一年的同时,还会“贴心”地为每个用户生成一个“2018关键词”。很快,这个设计精巧、构思绝妙的营销手段,就成功吸引了广大用户的注意力,成了最热门的社交话题之一。 然而,在人们到处分享自己的账单,进行社交狂欢的同时,却很少有人留意到:看似“贴心”的支付宝,居然在这项功能中,给用户挖了一个“大坑”。直到1月3日,律师岳屾山在网上提醒广大用户注意,人们才如梦方醒。 原来,就在我们打开账单的同时,屏幕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竟藏着一个“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勾选项目。并且,在这个勾选项目上,支付宝还“体贴入微”地替用户提前打好了勾,诱导用户同意让渡个人信息。 支付宝的这场营销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就是因为对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相当“贴心”,然而,就在用户高高兴兴地和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网购成果时,哪里想得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授权给了支付宝使用。本来挺开心的一件好事,却变成了给人添堵的烦心事,实在令人愤慨。 支付宝账单的“猫腻”曝光之后,舆论对支付宝展开了口诛笔伐,岳屾山律师那条提醒用户注意的微博,一天之间就获得了12000多次转发。人们的愤怒带来舆论压力,1月4日凌晨,支付宝公开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在回应中,支付宝表示:他们设计这一功能“初衷良好”,但方法“愚蠢至极”,表示他们已经取消了默认勾选的做法,并对这起事件造成的影响表示“深深的歉意”。 支付宝改正了、道歉了,事情到此似乎已经告一段落,或许很快就会有新的舆论热点抢走这件事的风头。然而,我们却该追问:对于诱导用户签约这种严重失当的不良营销行为,难道只要道个歉就能轻易被原谅吗?且不说这个道歉闪烁其词,充满“初衷良好”之类的自我辩解,就算再真诚的道歉,难道就能抵消支付宝欺瞒用户的过错吗? 支付宝的道歉,不论有几分诚意,都不能真正解决用户关心的问题,即自己的个人信息究竟会不会被滥用,自己的知情权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互联网巨头夺走。而支付宝这次的作为,无疑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事实上,这种“悄悄替用户勾选同意”的伎俩,在互联网营销领域,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烂大街的手段,被不少“流氓软件”采用。但是,支付宝作为本领域内的标杆企业,本该建立起更高的企业道德标准,使用“流氓软件”的惯用伎俩,只会让互联网营销的环境变得更坏。 许多警匪题材老电影里,都会出现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对于个人信息的被滥用,我们也该送它一句:如果道歉有用,还要监管机构干什么?对于类似行径,监管机构应当果断出手,及时处罚,立下“欺骗用户者必遭惩处”的规矩,如此才能还广大用户一份安心。[详情]

支付宝年度账单默选《芝麻服务协议》 回应:错了
支付宝年度账单默选《芝麻服务协议》 回应:错了

  作者:程春雨 3日晚间,芝麻信用就“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发布说明表示,这件事,肯定是错了。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对于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声明强调,这些问题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该声明称,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错了方式,愚蠢至极。 目前,支付宝年度账单已经调整了相关页面,取消默认勾选。芝麻信用表示,如果用户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账单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内容,可以手动勾选该选项。 如果你并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但是又已经被默认勾选,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这个授权。 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芝麻信用明确,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详情]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原标题: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被勾选的可取消 作者:陈月石  看完自己2017年的支付宝账单,你的个人信息会因为默认勾选了“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被芝麻信用收集吗? 毕竟这份账单是由你淘宝购物、线下扫码付款等一笔笔支付宝收支数据统计而来。 1月3日23时36分左右,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如果你之前并没有开通芝麻信用,那么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不过,芝麻信用也承认:“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1月3日,支付宝用户可以在客户端查看自己的一年一度的账单,在2017年账单首页入口处,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时默认已经选择“同意”。 这一设定随后引发热议。 新浪微博认证为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岳屾山在其微博称:“这个账单的查看和《芝麻服务协议》没有关联性,所以你选择取消同意,依然能够看到年度账单。但如果你没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这个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对于最初默认勾选的原因,芝麻信用在说明中解释称:“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 在受到质疑后,1月3日晚间,支付宝方面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如果用户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账单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内容,可以手动勾选该选项。 芝麻信用同时称,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对于这次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我们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年度账单小组表示深深的歉意,给大家添堵了。”芝麻信用在说明称。 为什么看年度账单前要设定一个同意芝麻信用服务协定的选项? 芝麻信用1月3日下午已经在其官网微博做出解释,要是点了取消,账单还能看,但里面就没有信用免押金的相关信息;如果想在账单中看到自己的免押金记录,记得不要点取消。 如果你并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但是又已经被默认勾选,那么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这个授权。 而如果你之前已经使用过芝麻信用,比如骑共享单车免押金、住酒店免押金等,那在第一次使用时,你就已经手动勾选同意开通上述服务协议了。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2015年1月,成为央行首批允许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8家机构之一。所谓“芝麻分”,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子公司芝麻信用推出的个人征信产品,是由个人用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后得出的信用评分,包含了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分数范围在350到950,越高代表信用水平越好。[详情]

2017年全民账单刷爆朋友圈 盘点他国个人支付渠道
2017年全民账单刷爆朋友圈 盘点他国个人支付渠道

  作者:冯烁 1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支付宝推出的2017全民账单昨天(3日)刷爆了朋友圈。数据显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中国人的新习惯。 根据2017全民账单,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的移动支付占比为82%,创下新高,其中贵州、山西以92%并列第一。移动支付占比超过90%的省份超过11个,而前一年仅有一个。蚂蚁金服工作人员陈彩银介绍,随着移动支付场景几乎涵盖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不带钱包出门,“从2017年整个使用情况来看,国人已经有了不带钱包出门的习惯。其实这背后是收钱码、乘车码等科技技术的普及。” 钱包使用率的降低在数据上也有所显现,电商平台上“钱包”的搜索量首次下降。此外,各地公共服务部门也通过在支付宝上开设“窗口”,已经能让市民不用出行,坐在家中也能缴费、办事。统计显示,2017年,2亿多用户在支付宝的城市服务中办理过包括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的100多种服务。 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表示,支付习惯的改变不仅带来了购物的便利,还有助于拉动消费,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将目光投向海外,其他国家的个人支付渠道在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澳大利亚:习惯使用信用卡或借记卡作为支付方式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澳大利亚在移动支付方面仍然保持着不温不火的发展。在一些大型超市,现在基本上可以看到支持Apple Pay的牌子;此外,三星移动支付等其他移动支付方式也在澳大利亚落地。但是,澳大利亚人似乎并不热衷于这种支付方式。哪怕是年轻人,真正频繁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人几乎没有,大部分人甚至不曾使用过任何移动支付方式。原因何在? 与中国从纸币时代跳转到移动支付时代不同,澳大利亚已经进入了长期使用信用卡或者借记卡支付的时代。在澳大利亚,人们也习惯不带或者不常带现金,因为绝大部分的地方都可以刷卡消费。特别是在非接触式感应卡产生后,只需要把卡在感应器上拍一下即可,也非常方便。因此,即便59%的澳大利亚人已经习惯使用非接触式支付方式,但是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只有20%。部分澳大利亚人会担心使用移动消费而导致自己的消费习惯被记录;另外在一些网络信号不好的地方或者手机没电的时候,感应式信用卡或借记卡有其自身的优点。 总体而言,在去现金化的支付方面,澳大利亚在感应式刷卡这条路上走得可能更远,而移动支付虽然有着大力宣传,但是人们的消费习惯短期内很难改变。 俄罗斯:银行卡支付依然是首选方式 根据俄罗斯分析公司“马尔克韦伯排名与报告”结果显示,目前不到一半的俄罗斯人选择采用现金支付,一大半的居民选择银行卡支付,而选择电子钱包支付的只占不到两成。由于银行的各种返现优惠令民众无法抗拒,除现金之外,银行卡支付依然是俄罗斯人的首选。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俄罗斯市场的电子钱包,消费者存钱进去完全没有利息,只能用于消费,甚至取回余款还要交上一笔手续费,而且能获得民众充分信任的只有三大俄罗斯互联网巨头。所以综合比较,银行卡支付则更便携、优惠。各个银行基本都会推出自己的返现卡和积分卡,甚至很多银行还有现金随时返还的业务,消费者刷卡的那一刻,就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返还至账户,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这对俄罗斯民众而言,简直是无法抗拒的优惠。 2017年,俄罗斯大部分商场的付款终端机都开通了无线支付功能,顾客只需将银行卡靠近终端机即可,不用输入密码或签字,这远远比要确保手机随时联网的扫码支付更迅速,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选择放弃现金和二维码等互联网支付方式,纷纷回归银行卡支付。 德国:现金及刷卡仍是主要支付方式 严谨的德国人对于支付方式的变更依旧保持保守态度。虽然德国并不缺少移动支付的技术,但德国的消费者普遍对虚拟世界保持高度警戒,所以到目前为止现金和刷卡依旧是德国的主要支付方式。 《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非现金支付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在这方面德国显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2016年一项问卷调查,近70%的人反对取消现金支付;德国消费者中,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过的人们只有三分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德国人对虚拟世界的不信任,担心网络支付会导致个人数据泄露、遭到黑客攻击和电信诈骗。实实在在的货币拿在手里更让人感到踏实。德国虽然不缺乏移动支付技术,但是需要得到商家的普遍支持,而商家需要广大消费者认可,德国消费者又偏偏对现金情有独钟。另外还有国家层面的综合考量,毕竟现金使用涉及大量工作岗位和集团利益,快速冒进必然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平衡。因此,导致德国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展缓慢。[详情]

支付宝账单疯狂刷屏背后:你是同意还是被同意了?
支付宝账单疯狂刷屏背后:你是同意还是被同意了?

  支付宝账单疯狂刷屏的背后:你是同意还是“被同意”了? 今天,支付宝成功“攻占”很多人的朋友圈,与往年不同,支付宝在今年除了推出2017年账单之外,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2018年关键词预测,于是一大波“小确幸”、“颜值正义”、“范儿”、“旺”之类的关键词很快呈刷屏之势,这些关键词和账单都是基于每个人通过支付宝的收支数据,可是在它们疯狂刷屏的背后,你的数据是如何被支付宝“晒”出来的呢? 答案就在于你开启年度账单时,“同意”或者“被同意”的那个《芝麻服务协议》。 我“同意”了? 在智能手机时代,很多App在用户注册时都会弹出相关的服务协议,但是很多人并未关注协议中的具体内容,只是顺手就点了“同意”,因为不同意很可能无法成功注册。 当你开启支付宝年度账单的时候,首页左下方就会出现一行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且系统默认为“同意”。 在《芝麻服务协议》正文之前,支付宝的说明含义是,如同意该协议,相当于允许支付宝查询芝麻信用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并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如果已经是芝麻信用用户,相当于早已签订协议。 但如果再仔细查看芝麻服务协议,具体内容可能更加复杂,其中包括,“您授权我们可以从合法保存有您信息的第三方,采集及处理您的各类信息,同时为避免每次采集都需要经过您的反复确认而导致过程繁杂,或者因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们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权。采集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等。您已经认识到您(作为个人用户)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对于您而言是相当私密而重要的。您同意我们向第三方采集并在适用的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向信息使用者依法提供这些信息时,您已经充分理解并知晓该等信息被提供和使用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纳入这些信息对您的信用评级(评分)、信用报告等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该等信息被本公司依法提供给第三方后被他人不当利用的风险,因您的信用状况较好而造成您被第三方向您推销产品或服务等打扰的风险。”等, 具体内容见本文下面。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看到该协议而直接打开账单,或者是忘记取消默认设置,芝麻信用便默认你同意其向第三方收集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这些信息、已经充分理解并知晓这些信息被提供和使用的风险,包括被提供给第三方后被他人不当利用的风险、被第三方向你推销产品或服务等打扰的风险。 对此,一位金融业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可能第一层意思是授权支付宝使用芝麻信用相关信息展现在年度账单中,第二层,则可能是没信用分的新用户开通芝麻信用服务。 对此事,蚂蚁金服回应,不同意这个协议的用户年度账单还是能看到的,就是缺少使用芝麻信用的数据,比如说免押金共享单车,酒店信用住等数据。 律师:支付宝默认同意的做法不合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此类“捆绑”行为,在互联网销售类平台并不少见,比如在互联网飞机票销售中捆绑搭售保险,在购物网站会员注册过程中默认发送优惠信息等选项与之类似,12306官方平台也在售卖火车票的过程中为乘客自动勾选保险销售选项。 不过,支付宝与芝麻信用之间的“捆绑”,目前还不涉及销售利益获取,主要的问题在用户数据的共享以及隐私获取。 当你按照默认流程打开账单时,除了出现2017年度在支付宝内的理财收益和转账情况,信用板块也会展示“芝麻分”。而当取消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之后,年账单照样可以打开,但信用和理财收益等情况就不会出现在账单中。 上海澜亭律师事务所律师吕鑫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这个情形里支付宝默认同意的做法不合理,没有尽到合理的提醒告知义务。直接默认勾选同意没有给到消费者足够了解条款的机会。首先,要提醒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勾选,不是你默认勾选,其次,如果该协议与账单有关联性,你要强制消费者阅读这个协议,并且将重要条款进行显著标示,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不能让消费者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就同意。 另外,吕鑫玲还认为,根据协议内容,支付宝方面收集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等,可能已经超出了《网络安全法》第41条第规定。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22条之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等,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详情]

晒支付宝账单的你被“套路”了吗?支付宝回应
晒支付宝账单的你被“套路”了吗?支付宝回应

  2018年的第二个工作日,支付宝推出的用户个性化年度账单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原本只是一场“全民自我秀”,有较真人士发现其中的“授权漏洞“并质疑支付宝故意缩小字体不让用户留意授权内容。3日深夜,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对此做出了回应,称这个做法”肯定是错了“。其解释,本来是希望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极”。芝麻信用的微博回应称,目前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如果已经被默认勾选,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这个授权。支付宝的该“默认授权“质疑最初发酵于微博认证用户@岳屾山 的博文,1月3日下午,认证信息为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岳屾山称,支付宝年度账单中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竟然默认勾选同意。@岳屾山 微博称,该选择与查看年度账单并无关联,但同意这个协议则代表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信息包括第三方保存的信息,而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经营者应该采用显著的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类似条款,而不是像账单中以一行很小的字来让大多数用户直接忽略查看条款的机会。澎湃新闻注意到,不少网友在知悉该条款后第一反应也是十分担心,一些网友回帖时称的确并未看到该授权选项,支付宝的做法不够正当。“乍一听就会联想到信息被出卖给第三方应用的情景,不过等认真看了下之后发现都是些常规的授权,但支付宝作为一个全民应用,我还是很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毕竟现在互联网信息被窃取的事情非常多。”一名用户向澎湃新闻表示。当日晚间,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公关经理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是否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会造成年度账单显示中是否含有“芝麻信用”的内容显示。而之所以会出现该授权说明,是因为芝麻信用与支付宝相互独立,因此进行授权说明。该公关经理还称,事实上很多支付宝用户同时也是“芝麻信用”服务的用户,并有过与第三方服务的授权协议,而支付宝客户端一直可以进行取消授权的操作,“支付宝作为一个国民应用,是绝对不会故意不让用户取消授权的。”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勇伟分析认为,从《芝麻服务协议》本身内容来看,首先芝麻信用是一个第三方的征信机构,与支付宝一样都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产品,该授权是允许支付宝查看芝麻信用用户信息,并且向其他金融机构推送信息,是正当合法的使用,“大多内容都是一些格式条款,不存在危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但蒋勇伟也指出,账单存在的问题与@岳屾山 微博所言的部分内容一致,支付宝将字体设置的如此小,并且默认直接打勾,严格来讲这种操作手段是不妥的,正常的操作应该是由用户来选择是否授权。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微博情况说明全文如下:(责编:武亚东)[详情]

官方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我们愚蠢至极
官方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我们愚蠢至极

  【国内】 官方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我们愚蠢至极 3日,支付宝年度账单在朋友圈刷屏。 当天下午,知名律师、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发文指出,账单首页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存在风险。如果你没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芝麻’信用不给用户了解条款的机会,直接让默认同意,该账单或有侵犯消费者选择权之嫌。 图为岳屾山微博截图 对此,3日晚间23点34分,芝麻信用发布情况说明,回应了支付宝年度账单隐私风险:“初衷没错,但方式愚蠢至极。”说明称: 首先,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现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极。 芝麻信用同时表示,“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给大家添堵了。”(腾讯科技) 马云涨工资观点引网友共鸣:给高管加工资不如给员工加 近日,马云的一段演讲视频在网上传播,网友看后纷纷表示振奋。 马云称,他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经常是给高管加工资,但是中国企业一定要给普通员工加工资。 原因是,高管们加个3、5万相较于已经起点相当高的百万年薪来说,大家并不在乎。而普通员工如果能涨个3、5千元,将极大鼓舞士气。他认为,士气最主要就是士兵的气。 有的网友看完表示,马云真是好老板,说出了普通员工的心里话,要粉他。(快科技) 刘强东发公告寻祖,湖南湘潭县民政局这样回应 对于“刘强东发寻祖公告自称湖南湘潭县刘氏族人”一事,1月3日10时许,湖南湘潭县民政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刘强东方面还没有主动向民政部门提出帮助寻祖的请求,“如果他有求助的话,在我们工作范围之内会向其提供帮助”。 据湖南媒体《潇湘晨报》1月3日报道,2018年才开始,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就“搞了件大事”。他在网上发布公告,称自己是湘潭县刘氏族人,希望能找到族谱。 公告发布后迅速引起不少网友围观。有网友表示,“一大批湘潭刘氏已在找东哥的路上”。《潇湘晨报》记者随后与京东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证实“事情是真的”,该负责人还表示“暂时没有收到有效线索”。(澎湃新闻) 贾跃亭FF91评估报告曝光:计划卖12万美元,2018年量产 目前,贾跃亭还在美国至今未归,称正在全力以赴投入到制造量产汽车和为汽车项目找钱的工作当中,不过,有媒体爆出FF首款电动车FF91的内部项目评估报告,包括计划零售价、平均税前利润、量产时间表等具体指标。 此外,重要信息还包括FF91预售价12万美元,且不能盈利,2018年计划量产,目前来看,这样的计划应该不能兑现了。 据了解,贾跃亭的FF91汽车之前代号为DF91,定位多动能运动型车,它是Faraday Future首款量产车,此前于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月3日(北京时间2017年1月4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首发,官方称配置包括外部照明和交互式阵列光显系统、智能升降3D激光雷达、PDLC玻璃设计、无缝式进入、零重力座椅、超快加速时间、电池续航超700公里等。(网易智能) 江南嘉捷涨停创历史新高,周鸿祎身价飙升至881亿 1月3日早盘,江南嘉捷连续涨停,高开后再度涨停报55.63元,股价创历史新高,实现复牌后两连板。按照360借壳后的总股本67.64亿股计算,公司总市值达到3762亿元,超过中国中车、万科A、美的集团等个股。 周鸿祎合计直接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15.835亿股(占总股本23.41%),身价飙升至881亿。 12月29日,证监会公告,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获有条件通过。证监会要求,补充披露360的董事在报告期内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补充披露360涉诉情况及风险管理措施,补充披露360原企业安全业务的具体情况、分拆过程、分拆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重组议案显示,江南嘉捷将嘉捷机电9.71%股权转让给360全体股东,与其拥有的360的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经交易各方协商一致,本次交易中拟出售资产9.71%股权的最终作价为1.82亿元,拟置入资产最终作价为504.16亿元,通过重大资产置换与拟置入资产的价款等值部分抵消后,拟置入资产剩余差额部分为502.35亿元,由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自360全体股东处购买。 在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奇虎360公司周鸿祎。按照承诺,2017年至2019年360注入资产扣非后净利润不低于22亿元、29亿元、38亿元。(网易财经) 【国际】 本田与阿里联合开发联网汽车服务,开拓中国市场 1月3日消息,本田汽车将与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为联网汽车开发服务,深度拓展中国市场。 本次合作,本田汽车还将与高德合作,预计开发出一项新服务,让司机通过高德地图进行各种预订服务,然后通过阿里的支付宝平台进行结算支付,整个预订和支付过程都追求极致的简洁化。目前支付宝拥有超5亿的用户,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支付方式之一。 在中国汽车行业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及其他尖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司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大。百度在去年7月宣布推出阿波罗(Apollo)开发了无人驾驶平台,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这一平台吸引了1700多个国内外合作伙伴,其中包括戴姆勒、福特汽车和英特尔等。 中国在电动汽车、汽车共享及其他下一代汽车技术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田汽车已与中国本土企业达成了多项合作,其中其中包括与领先的信息技术公司东软集团联手开发一种电动汽车等,预计这种电动汽车将在2018年问世。(TechWeb) 美国监管部门反对,蚂蚁金服放弃收购速汇金计划 在未能获得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批准后,速汇金(MoneyGram)与蚂蚁金服同意放弃合并计划。 MoneyGram首席执行官Alex Holmes在声明中表示:“自从我们在近一年前首次宣布与蚂蚁金服的交易以来,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与美国政府合作,但现在已经很清楚,CFIUS不会批准这个合并。” 速汇金的全球汇款渠道可以对蚂蚁金服形成帮助。在亚洲展开了一系列收购后,蚂蚁金服便可构建一个跨境网络。 但是,包括共和党参议员Pat Roberts和Jerry Moran在内的部分美国国会议员都曾致信兼任CFIUS主席的美国财政部长Steven Mnuchin,表达对蚂蚁金服收购速汇金的担忧。他们认为,此举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包括军方人员在内的美国公民信息可能因此泄露。 蚂蚁金服曾经表示,速汇金的数据基础设施仍将留在美国,个人信息都将加密,并保存在美国本土的安全设施内。该公司还指出,目前的美国监管政策要求他们采取这类保护措施。(华尔街见闻) 分析师称亚马逊今年将再度出手,收购塔吉特百货 近日,知名科技分析师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表示,亚马逊在2018年可能收购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 蒙斯特称:“亚马逊相信,零售业的未来就是线上(为主)与线下(为辅)的结合。而塔吉特就是亚马逊理想的线下合作伙伴,有两个原因:相似的消费群,以及全面但易于管理的店面。” 蒙斯特还进一步解释说:“在用户群方面,塔吉特专注于家庭主妇,而这也正是亚马逊要赢得消费开支市场份额的关键。” 蒙斯特还称,亚马逊一直在积极拓展家庭市场业务,如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视频内容。此外,收购塔吉特后,亚马逊的门店数量将增加到约2300家。这有助于亚马逊更好地与沃尔玛竞争,后者的门店数量近12000家。(新浪科技) [详情]

支付宝回应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方式愚蠢 已调整
支付宝回应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方式愚蠢 已调整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1月04日讯 支付宝发布关于查看支付宝年账单时“被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 ,支付宝账单和年度关键词在朋友圈刷屏,有律师质疑,消费者被默认勾选“服务协议”,消费者信息被第三方芝麻信用保存。支付宝及芝麻信用回应:承认错误,初衷是好的,但方式愚蠢,现已调整页面,取消默认勾选,用户可取消该授权。 支付宝表示,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对于这次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详情]

支付宝年度账单默选《芝麻服务协议》 回应:错了
支付宝年度账单默选《芝麻服务协议》 回应:错了

  3日晚间,芝麻信用就“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发布说明表示,这件事,肯定是错了。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于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声明强调,这些问题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该声明称,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错了方式,愚蠢至极。目前,支付宝年度账单已经调整了相关页面,取消默认勾选。芝麻信用表示,如果用户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账单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内容,可以手动勾选该选项。如果你并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但是又已经被默认勾选,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这个授权。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芝麻信用明确,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记者 程春雨)[详情]

深夜支付宝道歉了 为个人信息保护上了这堂公开课
深夜支付宝道歉了 为个人信息保护上了这堂公开课

  浙江在线1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卉)3日深夜,支付宝官方通过“芝麻信用”的官方微博正式回应当日发布2017个人支付宝年度账单引发的舆论危机。这则《关于查看支付宝年账单时“被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说明》(如图)表明了态度。芝麻信用连夜发表回应向网友道歉元月3日,支付宝公布年度支付宝用户个人年度账单。就在网友们欢欢喜喜晒账单的时候,有媒体发现了bug。傍晚时分,21世纪财经报道率先通过其官方微信推送了《你在刷支付宝2017账单,可知“被同意”了<芝麻服务协议>?》,随后引发了其他媒体及法律界人士的跟进关注。舆论发酵迅速。最早发现端倪的细心网友在开启年度账单时,发现首页左下方有一行不明显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选择框已经帮用户默认选择同意,很多人很可能并未注意到。在《芝麻服务协议》正文之前,支付宝的说明含义是,如同意该协议,相当于允许支付宝查询芝麻信用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并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如果已经是芝麻信用用户,相当于早已签订协议。再仔细查看芝麻服务协议,具体内容可能更加复杂,其中包括,“您授权我们可以从合法保存有您信息的第三方,采集及处理您的各类信息,同时为避免每次采集都需要经过您的反复确认而导致过程繁杂,或者因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您同意第三方可直接向我们提供您的信息而不需要您再次授权。采集您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个人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资产信息、设备信息等。您已经认识到您(作为个人用户)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对于您而言是相当私密而重要的。您同意我们向第三方采集并在适用的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向信息使用者依法提供这些信息时,您已经充分理解并知晓该等信息被提供和使用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纳入这些信息对您的信用评级(评分)、信用报告等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该等信息被本公司依法提供给第三方后被他人不当利用的风险,因您的信用状况较好而造成您被第三方向您推销产品或服务等打扰的风险”等。虽然该栏目如果用户不同意可以选择取消,但用户有可能未留意这行不明显的小字,以至于有可能未开通芝麻信用分的支付宝用户被动同意开通。支付宝与芝麻信用之间的“捆绑”,虽不涉及销售利益获取,但涉及用户数据的共享以及隐私获取,在网络间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在上述微博发布前,3日晚9点07分,支付宝公关总监陈亮在媒体群里先做了预告,“首席隐私官在起草回应,今晚发”。陈亮口中的首席隐私官是芝麻信用去年新设的职位,由聂正军担任。首席隐私官负责公司信息管理体系并监督落实。在欧美国家,从2000年起,已有约100家知名企业设立了首席隐私官职位,如微软、花旗集团、美国运通、惠普、Facebook等。芝麻信用是行业内首家设置首席隐私官的国内机构。就在上个月底举办的“2017个人信息安全大会”上,聂正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业务流程上引入两个原则,三同时制度——任何一个产品在设计、施工和上线的同时,都把隐私保护的功能和方案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上线;并探索用多方安全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企业要把决定权放在用户手上,同时也需要用户主动加强隐私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平衡隐私保护和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只有好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未来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意思的是,聂正军在访谈中谈及,“有人觉得隐私政策就像皇帝的新衣,都知道没用,但还要强调。我认为不是没用,而是首先企业要摆正姿态,起码要让用户有机会去了解;之后的重点在于如何使用和对外披露,要让用户更强的感知自己拥有的权利。我认为,企业的隐私政策,永远都要写我为了什么而要干什么、你同意我这么干的同时你还有什么样的权利,而不是说我要干什么、你得同意我这么干,这是过往很多企业隐私政策的通病。”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争议渐多当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之时,多维度、大范围的采集行为在构建起个人信用图谱的同时,也给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挑战。事实上,随着芝麻信用分使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在搭建信用体系,便捷城市生活和信贷体验的同时,在数据采集和数据保护上受到的关注和压力正在加大。之前,“蚂蚁花呗”由于《用户服务合同》中关于“收集用户信息”涉及的内容也遭到过一些用户质疑。“花呗”方面在回应时认为:这是业界降低风险的常规手法,收集借款人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会申请用户授权采集,而实际采集的信息要远小于列举出可能采集的信息。不过此后,“花呗”对合同条款进行了相应优化。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彭蕾2017年出席多场论坛时都谈及了隐私保护的问题。彭蕾认为,隐私保护将是信用体系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点。随着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市场化机构越来越多,对信息、数据、隐私的保护能力将成为参与者必备的核心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从2005年已经开始关注信息体系受制个人隐私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在个人信息采集上,例如疾病、犯罪、种族信仰、收入、纳税情况等是被严格要求排除在采集范围之外,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的速度和广度都快速扩展,确实存在主动违规或误采情况发生。因此,技术越发达,隐私保护则越要强化。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在去年曾公开表示,征信平台要少而精、少而强,如“踩红线”将承担法律责任。万存知称,中国应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不过在相关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则信息共享平台不宜太多,否则会对信息分享造成阻碍。征信平台少而精、少而强,为的是信息更集中。[详情]

评论:用游戏的态度来看待支付宝年度账单
评论:用游戏的态度来看待支付宝年度账单

  [街谈]支付宝年账单,“恐怖”背后有炫耀也有惶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韩浩月 1月3日,支付宝的2017年度账单来了。许多人查询了自己在支付宝上一年的消费状况,并晒出了账单。之所以有人把这份账单形容为“年度恐怖大片”,除了惊讶“我原来这么有钱”之外,更多是倾向于“我原来这么能花钱”。 数据不会撒谎,支付宝年度账单忠实地记录了每一位用户口袋里的钱的去向。那个看上去颇为巨大的数字,其实也一目了然透露了用户的情感倾向:是把钱主要花在了自己身上、爱人(恋人)身上、孩子身上还是宠物身上。 2017年的支付宝账单,更真切地见证了支付形式的变化,现金以及信用卡已经成为过去时,线上网购线下消费,全面被手机支付覆盖。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超过美国50倍,外国人在中国用支付宝、微信付费大呼方便,台湾媒体羡慕大陆先进的电子支付模式……这些新闻,时不时地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对于中国人而言,移动支付已司空见惯。现在连菜市场和街头流动卖烤地瓜的摊位,都提供了扫码支付的功能,人们真的可以彻底抛弃钱包,真的可以一台手机走天下了。正是因为移动支付如此普及与快捷,才出现了支付宝年度账单是“恐怖大片”的形容。其实这份账单并不恐怖,它只不过是人们日常消费日积月累的一个结果而已。 支付宝年度账单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除了支付方式的变化之外,还包括了消费习惯、生产运输、生活方式、财务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巨变。研究这份账单,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中发现商机、提前布局、制造潮流、引领风尚。 更有意思的是,从这份账单中,还可以了解一些人际关系,管窥一些社会心理,分析一下经济形势。比如有网友戏言,已经标记了支付宝年开支十万元以上的朋友姓名,方便以后借钱。比如有人为自己年度巨额的支付宝消费数字而“瑟瑟发抖”,其实晒账单行为也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财务实力。都说收入增长缓慢,经济下行,但不少网友在支付宝上花起钱来,依然无所节制,这或表明,人们一直所担心的经济危机,仍然被捂在盖子里。 支付宝年度账单中,有令人咋舌的一面,也有令人欣慰的一面。比如用户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就体现了以往难以想象的方便,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宁波公共服务部门在支付宝上开通了多达52项的政务服务,市民无需出行、排队,随时随地用手机就能缴费、办事。用户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越多,就越能从侧面表明,当地公务服务的移动化工作做得比较好。宁波的事例,值得各地学习,只要能节省时间、精力,人们就乐意通过支付宝来支付各种费用。 当然,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众声喧哗的背后,也藏有一种不可忽略的惶恐与焦虑。对于那些年支出十万、百万元的用户来说,晒账单这是一种无形的“炫耀”。但还有数量庞大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根本不愿意晒出自己的账单,不愿意晒的原因,除了有隐私方面的考虑外,还有某种不满意或者不安全感的考虑,毕竟账单的公布,要面对熟人社会的打量,能不能经得起这种打量,成为诸多支付宝用户的一种心理考量。 支付宝推出年度账单,诚然有帮助用户了解自己消费状况的考虑在,但也不排除借此营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没有理由制止这种做法,这就只能期望支付宝用户们,用游戏的态度来看待这份年度账单,别让他人的账单,成为自己的“负担”。[详情]

官方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我们愚蠢至极
官方回应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我们愚蠢至极

  【相关报道】 千万别晒支付宝账单了 你知道为啥你是这个关键词? 支付宝2017年账单暗藏猫腻 芝麻信用被质疑窥探隐私 5亿支付宝用户注意:晒完年度账单也可能把隐私全晒了 芝麻信用回应支付宝账单质疑:默认勾选“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鹏)近日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在网络被狂晒的同时,一则文章也直指支付宝收集用户信息,并引发关注。芝麻信用1月3日晚间回应称,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前述质疑的文章称,在查支付宝年度账单时,会发现了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且已经帮用户选择好“同意”了。如果没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这个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质疑的文章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选择权,而不是商家替消费者选择。而《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芝麻信用称,初衷没错但用的方式愚蠢至极,目前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 此外,服务协议中的一些内容,也成为被质疑的焦点。芝麻服务协议显示,为了解这一年的信用成就,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允许支付宝查询芝麻分及信用履约记录等信息,展示在年度账单中。在服务解释中,芝麻称,作为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理解并同意,同意第三方查询非贷款类及其他非涉及商业秘密信息时,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限制及终止条款显示,用户同意服务终止后,芝麻仍可以继续保留使用服务期间形成的信息和数据,但不会再主动搜集任何信息。 “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芝麻信用表示,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详情]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可取消

  芝麻信用承认支付宝年度账单设默认选项错了:被勾选的可取消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来源:澎湃新闻 看完自己2017年的支付宝账单,你的个人信息会因为默认勾选了“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被芝麻信用收集吗? 毕竟这份账单是由你淘宝购物、线下扫码付款等一笔笔支付宝收支数据统计而来。 1月3日23时36分左右,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如果你之前并没有开通芝麻信用,那么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不过,芝麻信用也承认:“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1月3日,支付宝用户可以在客户端查看自己的一年一度的账单,在2017年账单首页入口处,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时默认已经选择“同意”。 这一设定随后引发热议。 新浪微博认证为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岳屾山在其微博称:“这个账单的查看和《芝麻服务协议》没有关联性,所以你选择取消同意,依然能够看到年度账单。但如果你没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这个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对于最初默认勾选的原因,芝麻信用在说明中解释称:“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 在受到质疑后,1月3日晚间,支付宝方面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如果用户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账单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内容,可以手动勾选该选项。 芝麻信用同时称,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对于这次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我们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年度账单小组表示深深的歉意,给大家添堵了。”芝麻信用在说明称。 为什么看年度账单前要设定一个同意芝麻信用服务协定的选项? 芝麻信用1月3日下午已经在其官网微博做出解释,要是点了取消,账单还能看,但里面就没有信用免押金的相关信息;如果想在账单中看到自己的免押金记录,记得不要点取消。 如果你并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但是又已经被默认勾选,那么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这个授权。 而如果你之前已经使用过芝麻信用,比如骑共享单车免押金、住酒店免押金等,那在第一次使用时,你就已经手动勾选同意开通上述服务协议了。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2015年1月,成为央行首批允许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8家机构之一。所谓“芝麻分”,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子公司芝麻信用推出的个人征信产品,是由个人用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后得出的信用评分,包含了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分数范围在350到950,越高代表信用水平越好。[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