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的困局

在华水土不服 麦德龙中国转型失败
在华水土不服 麦德龙中国转型失败

时代周报|2019年07月16日  04:50

最新新闻

麦德龙中国终卖身 外资商超迎来大败局?
商学院 | 2019年10月18日 15:29
物美百亿收购麦德龙中国 值吗?
物美百亿收购麦德龙中国 值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北京报道 麦德龙中国也卖了!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未来麦德龙中国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 从复星国际、腾讯、阿里、大润发、苏宁到永辉,在寻觅了多个买家后,麦德龙最终花落物美。 耐人寻味的是,麦德龙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物美?物美花巨资控股麦德龙又为了什么?在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卖身”中国买家之后,中国零售业的格局是否会重新排座次呢? 麦德龙从欧洲第二到顶不住的尴尬 “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选择与物美集团和多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两家公司是麦德龙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合作伙伴,他们和麦德龙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可以带来大量的资源和专长,并承诺在麦德龙中国以往的成绩和足迹基础上谋求发展。” 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Olaf Koch)如是回应出售中国业务。 1996年,麦德龙正式进入中国,在上海市普陀区开出第一家店。 彼时,来自德国的麦德龙,带着“欧洲第二、全球第三零售批发超市集团”的光环走进中国市场。和家乐福、沃尔玛不同的是,麦德龙采用的是综合性现购自运(Cash & Carry)的方式。 “现购自运”区别于传统的批发购物,让顾客在仓储式商场内自选商品,以现金支付并取走,被认为是一种自助式批发业态。相比一般的超市,麦德龙的卖场要更大,像一个巨大的仓储车间,各类商品被整整齐齐地码在储物货架上。 店面面积的要求使得麦德龙的选址往往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加上麦德龙采取了独特的会员制,只有申请加入并拥有“会员证”的顾客才能进场消费。这一切都让中国消费者不习惯。 入华24年,麦德龙平均每年拓店不到5家,麦德龙中国只有95家门店,和其他遍地开花的外资商超相比,发展缓慢的麦德龙显得异常尴尬,资料显示,麦德龙在中国2018年营业收入为30.3亿美元,净利润不到3000万美元。 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仓储会员店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区,下沉市场需要能够灵活调整。“麦德龙一套模式打天下,没有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麦德龙中国权限有限,而总部对于中国市场又不够敏感,直接导致中国市场反应缓慢,很多问题长期存在且未改善。相对于其他外资企业,麦德龙扩张缓慢,销售额不够大又进一步影响采购议价能力,虽然后期想提速,但是已经错过了黄金期。” 王国平表示。 物美百亿人民币收购值不值? 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据称在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最终在合资公司持股80%,而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 如果80%的股份全部是现金交易,那么交易金额大约是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9亿元,相对于家乐福中国以作价6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苏宁易购,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显然要贵出不少。 对此,物美集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次竞标是严谨和公正的,历时很长,竞争激烈。物美和多点的组合认真参加了每个程序,不论是报价还是联合商业计划,我们都坚持做到严谨,实事求是。麦德龙长期坚持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管控,执行欧洲食品安全标准,每一家卖场都取得HACCP认证,因此麦德龙品牌=食品安全,并不是因为麦德龙中国经营不善要卖出,而是一种战略调整,所以卖方也在认真筛选买家,最后我们幸运地得以胜出。 “第一,物美集团要学习欧洲企业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第二,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需要扩大;第三,在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如是总结收购麦德龙的原因。 业内专家认为,物美之所以不惜重金拿下麦德龙,有其独特的考量。 与很多外资零售企业不同,麦德龙中国一直坚持买地自建门店,在进入中国后,仍旧坚持只买不租的开店策略。多年下来,积累了庞大的“地产资源”。而且由于经营的是仓储式业态,麦德龙单块拿地的体量许多都过万平米,在市郊的门店一般上万平方米,有的甚至达3万~5万平方米。 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物美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卖场和小店,缺乏仓储超市这一板块,麦德龙的进入正好补足了其短板。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也指出,物美收购麦德龙后,其零售版图将进一步渗透到其他省份,直接跻身行业头部争霸战,行业格局将变成深圳华润,福建永辉,上海高鑫,江苏苏宁、家乐福以及北京物美等区域性零售企业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 目前,物美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控制拥有了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等全国20多家商业企业的400多个网点,还对卜蜂莲花、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百安居等区域零售企业发起收购,版图扩张凶猛。 脱颖而出的多点Dmall 在物美此次收购中,一直被认为是物美“孵化品”的多点Dmall,存在感十足。 物美创始人张文中也是多点Dmall的创立人,多点Dmall存在的意义,是为商超门店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和多点的合作,物美将自己的会员转换成了电子会员,数字化的加持下,目前物美的会员制有着五个使用场景:O2O两小时配送到家、全球精选(次日达)、店内自由购、店内电子会员支付、多点秒付。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主任关利欣表示,麦德龙作为跨国公司具有全球供应链,以强大的采购能力、低成本的运作为客户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其中不乏符合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高品质进口商品,这也是目前本土零售企业的短板。 “麦德龙之前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模式,积累了大量中小型零售商、酒店、餐饮业、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团体等专业客户资源,这些会员信息也成为本土线上线下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另外,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使麦德龙早期购置的城郊地产成为稀缺资源,也成为各类企业的关注点。”关利欣表示。 显然,物美希望拿下麦德龙后,用多点Dmall改造其数字化门店和C端会员,用一个APP,打通了商户和供应链之间的所有通道。 目前,国内的零售环境天翻地覆,外资零售不再一统天下,随着高鑫零售委身阿里;乐天玛特全面退出中国;沃尔玛站队腾讯、京东;家乐福卖身苏宁,加上国内市场上依旧坚挺的外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刚刚入局的Costco,在这场大洗牌中,谁能成为新王者呢? 物美创始人张文中曾说过:“大卖场的自我革命,就是拥抱互联网,你得从上到下,从思想到行动都得革命,包括流程和组织都得变,不变是不行的。”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0月17日 18:35
物美并购麦德龙再扩零售版图 助力全国化布局
物美并购麦德龙再扩零售版图 助力全国化布局

  原标题:物美并购麦德龙再扩零售版图,助力全国化布局  传闻一年多,麦德龙中国出售股权一事终于落下帷幕。 创意制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10月11日晚,物美集团宣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双方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交易完成后,物美成为控股股东,持有新公司80%股份,麦德龙中国持股20%,多点Dmall将成为其技术合作伙伴。 收购宁夏新华百货、浙江供销超市、重庆百安居、接手乐天玛特21家门店……近些年,物美频繁出手并购,整合区域零售商异地扩张,此次收购麦德龙中国也将进一步丰富其零售业态,助力全国化布局。业内人士认为,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顺理成章,双方能在供应链、数字化改造等方面互补,但关键要看后期如何整合。 多方竞购,麦德龙中国终“卖身” 进入中国市场23年,开了97家卖场,麦德龙中国还是把自己给“卖了”,接盘方是北京老牌零售商物美集团,持股80%。 根据麦德龙中国官方说法,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约为78.238亿元人民币)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约为148.65亿元人民币),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双方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 图/资料图片 1996年德国第一批发商麦德龙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与沃尔玛、家乐福针对家庭消费等不同,麦德龙为仓储式超市,面向B端市场和用户,且采用会员制的销售方式,直到2013年才开放个人会员业务,截至目前,其在中国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 但随着电商发展及购物方式转变,最近几年外资零售商在国内日子并不好过,华润万家整合英国零售品牌TESCO乐购,乐天玛特败走中国,家乐福卖身苏宁,沃尔玛也在不断调整门店规模。相较之下,针对B端市场的麦德龙发展相对稳健,但增长也较为缓慢,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曾对媒体透露,2018年其中国整体业务增长2%。 自2018年9月起,关于“麦德龙出售股权”的传闻频繁爆出。此后,包括腾讯、阿里巴巴、苏宁、永辉、大润发等被爆出参与竞购,可谓竞争激烈。今年6月,关于出售股权一事,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对媒体表示,如果能把德国的品质、流程优势与中国的规模、速度结合起来,其在中国的业务会更好。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售行业非常讲究本土化,外资企业之前可以凭借其新颖的模式、供应链管理优势以及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上获得发展机会,但长期来讲,其对于本土化需求的理解、响应方面可能不如本土零售企业,尤其是伴随着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壮大,外资零售优势就不再那么突出。因此,外资零售商会通过战略合作、出售股权等方式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合作,更好地应对市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麦德龙退出中国是出于资本层面的考量,当市场表现达不到预期,就会进行撤离,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多点Dmall助力,物美“接盘” 物美为什么要接手麦德龙?10月12日,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在母校南开金融论坛暨南开大学百年华诞座谈会上给出了答案:麦德龙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需要学习;中国零售企业规模要扩大,物美此前有收购重组并且成功的经验;第三,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张文中说:“中国零售规模和美国相比,现在已经相差不多,但是如果讲到单一零售企业的规模,比如美国最大的沃尔玛,年销售额53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就小多了,所以这次并购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文志宏认为,麦德龙对于物美有三个方面的吸引力。首先是对其目前零售业态的补充,其次是麦德龙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此外,麦德龙本身业绩较为稳健,物美也从中看到了整合价值。 具体而言,麦德龙率先在中国推出了食材可追溯系统,据公开资料,麦德龙旗下麦咨达可追溯产品已经达到4500多种,包括果蔬、畜禽制品、奶制品、水产品等,其中生鲜品类的销售在麦德龙占比近60%。根据双方并购协议,由麦德龙集团代表所领导的专门的质量控制委员会也将全面参与,以监控和确保合资公司在质量和运营标准方面持续符合麦德龙全球准则。 作为德国第一大批发零售商,麦德龙在国际采购、供应源头以及物流体系方面有强大优势,同时麦德龙的自有品牌也有助于其在价格、差异化方面与其他零售商进行竞争。在文志宏看来,不同零售企业背后的供应链整合互通后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此外,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麦德龙中国目前已有97家商场,服务1700万客户, 在ToB业务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也区别于物美原有的以ToC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物美方面也指出,目前,麦德龙中国的业务拥有多个优势互补渠道,包括O2O以及快速增长的食品配送渠道及福利礼品渠道。 不过,麦德龙为什么会选择物美?一个有竞争力的出售价格和相同的价值观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除了双方的业务互补之外,张文中创立的多点Dmall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表示,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将其新零售转型,并通过运营数字化、新店开设和其他增长举措,进一步扩大其业务。 “多点Dmall”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正是麦德龙中国所需要的。图/视觉中国 如今,电商业务对传统线下零售造成冲击,传统零售商要抓住消费者就要拥抱变化,挖掘线上增量市场。也是在今年6月,康德对媒体表示,麦德龙B2B业务增长超过两位数,要大力发展,同时也要加强B2C,即B2C与B2B业务对半加速发展。此外,公司正在进行新零售改造,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多点Dmall则瞄准传统零售商的痛点,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而这也刚好是麦德龙中国所需要的。 根据多点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多点已经在中国服务包括物美、沃尔玛、中百等在内的80家零售商、10000家门店,多点APP注册用户7500万,月活近1400万。 频繁并购,物美的零售野心 此前,物美先后收购了北京美廉美超市、宁夏新华百货、浙江供销超市等,而随着张文中的复出,物美又开启了其并购之路。最近两年,先后接手了乐天玛特华北21家门店,邻家70多家门店、北京5家华润万家,同时拟向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增资超过70亿元。因此在外界看来,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也在意料之中。 文志宏表示,物美有雄心,张文中对零售业有使命和抱负。并购麦德龙中国之后,物美旗下的零售版图更丰富,有助于其布局全国市场。作为独立于腾讯、阿里之外的重要力量,“物美+多点”和苏宁、永辉前景可期,或将改写零售格局。 他认为,物美倾向于收购区域龙头企业,优势在于本地扎根较深,受电商冲击有限。收购麦德龙中国也一样,以B2B业务为主,客群相对固定。但文志宏也表示,未来双方如何整合也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物美本身卖场、百货等业态正面临改造升级,在获取年轻消费者青睐上同样面临挑战。 在双方的协议中,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独立经营,双方组建的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而在管理和员工方面,合资公司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和目前的员工团队,其中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康德也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物美控股之后,麦德龙中国“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也就是说,此次交易之后,麦德龙中国团队并不会发生特别大的改变。但至于未来,物美将如何进行整合则还需观望。[详情]

新京报网 | 2019年10月17日 14:15
家乐福、麦德龙接连出售中国业务 外资超市怎么了?
家乐福、麦德龙接连出售中国业务 外资超市怎么了?

  原标题:家乐福、麦德龙接连出售中国业务,外资超市怎么了? 苏宁易购完成对家乐福中国的股权收购不到两周,2019年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就联合宣布,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半年内,两家外资商超巨头被中国公司收购。 外资超市纷纷退潮,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外资商超关店潮 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到2019年消费占GDP比重连续8年上升,中国的消费市场仍在逐年扩大,但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不佳却成为常态。 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玛特、韩国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乐购被华润入股,欧尚的中国业务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润发全面接管。 回顾外资商超的二十五年兴衰历程 观察外资商超的代表企业沃尔玛和家乐福的扩张速度,外资商超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起步期(1995-2003)、扩张期(2004-2011)、瓶颈期(2012-2018)三个阶段。 ·起步期(1995-2003) 国内政策逐步开放,外资商超抢滩中国市场。 ·扩张期(2004-2011) 外资超市享经验与资本双重优势,强势扩张。 ·瓶颈期(2012-2018) 国内商超开始大步赶超、电商登场,外资商超经受双重打击。 电商渗透率强势增长,超市市场份额下降 据管理咨询公司贝恩统计,电商渠道的渗透率以从2014年的41%增长至80%,而6000平米以上的大卖场市场份额连年下滑,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此消彼长之下,家乐福代表的外资超市们的份额明显正在被电商蚕食,而这几个点的份额就已经足以让部分大卖场陷入亏损。 电商造成的冲击还在隐隐作痛,新零售的花式玩法让外资超市看花双眼 2017年被称作新零售的元年,线上线下融合更为紧密。零售的新风口,新技术,新物种,新玩法不断涌现,资本,新玩家不断涌入,人们的消费方式再次被颠覆。传统大卖场面临挑战,开始转型。新技术在商超企业中的应用更广泛,各种新零售不断出现,线上线下重构人、货、场模式。而在2018年,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跨界化和社区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水土不服的外资超市们也在不断寻求出路,但现实终不如理想来的美好。 压死外资超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前置仓模式 对于超市们更严峻的挑战是,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被新零售业态普遍应用。阿里、腾讯等巨头企业布局新零售,门店即电商,仓库即门店。这些新的商业逻辑正在对零售行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构。 其中到家业务几乎成为了新零售的业务核心,反观外资超市们,送货速度还是太慢,提供的送货服务多为次日达,由于大卖场网点有限,远距离物流成本需要用户来买单,曾经的地利优势反而成了劣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众多外资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撤出,也有尝鲜者频频“惊起一滩鸥鹭”。如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Costo和ALDI(奥乐齐),尽管开局火热,但在目前实体零售环境之下,若想长期取得迅猛发展,仍存变数。 外资商超的成功源于他的早期经验和资本优势,以及中国零售业政策的不完全开放;它的失败是因为当国内“学生们”学成出师后,对零售市场大幅革新,外资商超却止步不前失去先机。丧失经验优势的国际零售商巨头们,又受到互联网电商和前置仓模式的双面夹击,从神坛跌入泥潭的不可思议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0月15日 15:49
物美入主麦德龙:外资零售商中国市场的进退生意经
物美入主麦德龙:外资零售商中国市场的进退生意经

  原标题:物美入主麦德龙:外资零售商中国市场的进退生意经 | 调查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成为重磅新闻,但此事也在业界意料之中,因为关于麦德龙中国业务或出售的传闻已不绝于耳。就在不久前,苏宁控股了家乐福中国业务。 相比多年前,华润系收购TESCO中国业务时,大家的诧异,这几年零售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而沃尔玛、家乐福与中国本土业者的资本或战略合作也成常态。第一财经记者日前多方调研采访后了解到,近几年实体零售商面临成本高企和电商竞争等压力,而对于易买得、乐天这样的国际零售巨头而言,以往的陈旧模式已不适合如今的中国零售市场,作为止损,淡出市场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不少知情者更是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麦德龙、家乐福等巨头出售中国业务背后的故事与缘由。这些国际零售巨头的“退”也是为了“进”,如果把中国市场业务看做是一个项目,那么这些外资零售商也不亏。只是在未来整合的道路上,本土接盘者如何对接融合值得探讨。 外资零售巨头集体资本运作 3天前的那个夜晚,麦德龙集团突然宣布和物美科技集团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他们亦有意通过另一个独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份。即物美科技集团在所有相关交易完成后将最终在合资公司持股80% ,麦德龙集团将持股20%。 虽然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但并不意外,此前,坊间消息传出初期至少有8家公司参与了麦德龙的竞购,包括复星国际、万科、永辉、腾讯、大润发、苏宁和阿里巴巴,今年七月最后一轮竞购名单上仅剩永辉和物美。 “因为有保密协议,涉及接触的其他公司我不方便谈。但一家业务成功的公司当然会有很多人对你感兴趣(来接触),这很理所当然。”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10月14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说。 多年前,本土零售商并购外资零售巨头的案例极为罕见,比如华润系收购并整合国际零售巨头TESCO,当时引起业界一片哗然。然而在近几年,外资零售商与本土企业的合资、合作越来越频繁。比如前不久,苏宁拿下了家乐福中国业务的控股权。更早些时候,韩国零售巨头易买得和乐天陆续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将门店逐步出售给卜蜂莲花(00121.HK)等业者,曾经物美也对卜蜂莲花的部分门店产生过收购兴趣,可惜最终未达成交易。而作为进入中国市场已逾20年的泰国零售巨头卜蜂莲花如今在中国市场的门店仅100家都不到,苦撑多年后,卜蜂莲花已决定私有化。 由此可见,近几年,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或退出、或合资、或战略合作,动作极为频繁。由于合作者涉及苏宁、阿里系、腾讯系、京东等,也使几大外资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得很是微妙。 为何“卖盘”? 外资巨头集体做出类似的资本策略背后,定有其道理,但又不尽相同。 “乐天和易买得的问题比较类似,韩国公司的策略刚性很强,一旦有一个决策就很难改变,比如其在很多门店做了一些并不十分必要的装修投入,这些成本可以节省,但韩方觉得一定要做。当时不少中方人员也有提出过符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可惜并不太被接纳。水土不服导致易买得这类韩国零售商在中国市场长期经营不佳,2011年,易买得决定出售部分门店,当时谈判并不顺利,华东地区6家门店以1.25亿元出售给新华都,北京地区1家门店以2000多万元出售给永辉超市,价格偏低。所以关店或出售门店,逐步退出中国是这类企业止损之举。”曾经在易买得工作多年的何伟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除了水土不服,企业内部策略问题也是导致外资零售商调整中国市场战略的主因之一。 “麦德龙集团总部的战略方向是关注B2B,比如饭店,小型贸易商等中小企业,而中国市场的业务和集团总部有很大不同,其中B2C比例很高,可占逾50%。”康德向第一财经记者直言。 “不仅如此,其实麦德龙德国总部更偏向于做B端生意,批发也是麦德龙的原始主业。因此不光是在中国市场,麦德龙接下来在欧洲市场也会调整部分门店,旨在集中做批发业务。这几年麦德龙中国市场很多策略都在向批发策略靠拢。此外,中国市场的电商发展太快,很多欧美零售商都跟不上,与其自己大量砸钱还不一定能做好数字化,还不如找个中国业者合作来做电商。对麦德龙而言,依托物美、多点就可以借力做好中国市场的电商业务。”有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 据悉,沃尔玛当时与京东合作,其中也有奔着借力京东发展其中国市场电商业务的想法,毕竟依靠自己能做好电商的传统零售商极少。 此外,招商优势的减弱使得外资零售商的扩展受阻,也促使其作出策略调整。 “多年前,沃尔玛、家乐福这类外资巨头在扩张时非常受到一些二三四线城市的欢迎,不仅因为增加税收,还因为可以通过引入外资品牌带动当地的商圈和地产项目增值。相当于依靠一个外资零售品牌来‘造圈’。但随着这几年商业地产项目越来越过,部分区域饱和或本土大型项目崛起,使外资超商品牌的优势减弱,在招商方面也不比前几年的优势了,这就给外资零售商的扩张造成一定的困难。”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陈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沃尔玛等业者这几年在华的扩张速度都在减缓,其鼎盛期在华一年开设40多家新店的速度已不复再。而麦德龙在华每年仅新开3~5家门店。据市场不完全统计,2010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约11%,家乐福为8%,到2018年,沃尔玛该数字下滑至5%,家乐福仅为3%。 另一个问题则是理念的不同。“很多外资零售商把在中国的业务当做是一个项目,只要财务上不亏就可以,不论是自己经营还是出售股权都可以。TESCO只是早走了几年而已,他们当时就做了评估,认为卖盘更划算。在家乐福等部分企业内部有个规则,如果做不到当地市场前三名,那么就可以撤离了。”曾在家乐福担任管理者多年的吴旭辉(化名)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从财务角度来看,苏宁易购(002024.SZ)以现金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80%股份。此番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估值和售价远比家乐福高。麦德龙方面透露,此次与物美的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 “当然还有供应链的合作等缘由。比如家乐福和麦德龙的供应链有优势,这会给本土接盘者带来好处。麦德龙有大量优质B端客户和自持物业,也是收购方看重的。”资深零售业人士沈军分析。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康德透露,目前麦德龙中国市场门店97家,其中自持物业的有47家。其物业价值可见一斑。 买家想要什么? 要说成本高企和竞争,其实零售业者都能感觉到,包括本土业者。那为何物美和电商大佬们要一次次大手笔收购外资零售资产呢?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线上获客成本高额的背景下,电商巨头纷纷将目光瞄准线下,对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截至目前,各大巨头提出的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战略,说法虽有不同,其指向基本一致——围绕消费者需求转,通过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互动渠道和智能终端及时捕捉和把握消费者需求,以系统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以苏宁为例,自线下起家,2009年转型线上之后,近年来苏宁强调要打造全场景智慧零售。今年以来,苏宁先后收购万达百货、家乐福中国股权令外界对其侧目。在公告完成收购家乐福中国的股权交割手续的当天(9月27日),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就与家乐福中国核心高管召开会议,提出未来家乐福中国还将在1~3线城市开设300家新型互联网化门店并完成现有门店的改造;联合苏宁小店全面推出到家服务。此外,家乐福中国依托苏宁零售云,全面赋能快消类中小零售商,输出供应链、物流、科技能力,带动中国快消品低线市场流通效率的提升。 “传统线下零售的人、货、场是真实具体的,线上更像是虚拟数字,只有两者叠加、融合的全场景零售,才是零售业立足、促进消费增长的黄金法则。”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认为,所谓场景重构是基于圈层和网格化,不同圈层的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完全不一样,每个小群体构成一个网格,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偏好,苏宁则是针对不同人搭建不同的消费场景。 截至6月30日,苏宁易购零售体系注册会员数量4.42亿,2019年6月苏宁易购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达到92.54%。线下,截至2019年6月底,苏宁易购已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7503家,苏宁小店及迪亚天天自营店面合计5368家。 苏宁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荆伟表示,苏宁场景互联网的打造是通过一系列战略上的部署以及能力上的建设,能够在中国实现“沃尔玛+家乐福”的模式。以往在传统的零售业态里面,它是分级管理,预测是预测、供应链是供应链、补货是补货,是分开的。苏宁通过中台能力打造,把销售预测、供应链的能力跟上游之间的协同作为一体化,中台战略从2017年开始一直到今年底都会是苏宁科技的核心工作。 不仅是苏宁,阿里、腾讯在零售领域也是布局频频。目前,阿里在零售方面是双线布局策略,一方面通过自有项目盒马、银泰等探索新零售改造方法论,一方面通过入股等方式进行零售资源积累,步伐快于腾讯系有一定先发优势。腾讯系之前以京东为新零售战局主力,腾讯入股永辉开始走上前台,在多领域与阿里形成对垒之势。 而对于物美、华润这类业者而言,收购同业能瞬间扩大市场份额,物美和华润一贯的策略就是“买买买”,比如从1983年算起,华润集团公开的大小并购案例多达上百宗,行业涉及能源、零售、医药、水泥、金融等多个领域;2005年,华润万家斥资4亿元,收购天津月坛集团和浙江宁波慈溪市慈客隆超市集团;2007年,华润股份收购天津家世界全部股权;2009年5月,华润万家收购无锡永安超市。公开资料显示,自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复出以来,物美集团大力扩张。2018年以来,乐天玛特华北区的21家门店;世纪华联大卖场、邻家便利店以及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大卖场门店,都被物美拿下。 张文中日前表示:“之所以要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总结三点——第一点,我们要学习欧洲企业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 第二点,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需要扩大。物美有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历史,所以和麦德龙这次合作,我们也非常有信心;第三点,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并购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整合是关键 外资零售商们在调整中国市场业务的策略上可谓“进退之间”,既有易买得这类为止损而退出市场的业者,也有麦德龙这类继续保持品牌和经营但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的业者。有时“退”可能是为了“进”,但能否“进”得好,就要看后期的整合。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从苏宁角度而言,今年年初,苏宁宣布收购万达百货旗下全部37家门店,构建线上线下到店到手全场景的百货零售业态。这些门店大部分分布于一、二线城市的CBD或市中心区域,各门店合计年客流量约2.5亿人,拥有会员数量约400万。收购万达百货之后,苏宁接入其大数据,通过智慧零售系统将苏宁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进行赋能,使其首次参加五一大促就取得亮眼成绩,一周内客流突破1392万,同比增长61%,随后参加618线下促销,总成交额达到了7.5亿。如此来看,家乐福的整合也是未来可期。 当然,家乐福的人事变动成为业界关注焦点。6月23日,苏宁易购“官宣”拿下家乐福中国业务控股权后,6月27日就有家乐福中国总裁唐嘉年离职的消息,家乐福中国官方做出回应表示,唐嘉年正式向家乐福集团提出辞职,并将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唐嘉年将在中国留任至今秋,按原计划负责家乐福中国与苏宁团队的过渡交接。 谈及人事问题和未来整合,康德向第一财经记者斩钉截铁地表示:“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整个管理团队保留不变,所以员工也保留。可以说是不裁员、不降薪,所有的薪资待遇包括假期和其他员工福利等都和以往一样。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公司,最核心的不是因为有物业和门店,而是团队,人才很重要。物美方面也多次表达了会保持我们的管理团队。虽然和物美的整合现在还无法有更多细节透露,一切都要双方商议,但我们肯定会加强数字化发展,比如多点的电商技术很强,我们的电商业务发展方向在未来应该是麦德龙更多地加入到多点体系。而我们的供应链优势和物美的本地化采购优势等都可以有机结合。在开店速度上,我们现在一年大概新开店3~5家,未来和物美共同讨论发展。而在具体的经营的业态,麦德龙的模式是在同一家门店内,2B和2C的客户都同步发展,以低成本满足需要。” 究竟这些“进退之间”的外资零售巨头未来在中国市场将如何发展,还需拭目以待。[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0月14日 17:41
麦德龙中国总裁:物美控股后 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
麦德龙中国总裁:物美控股后 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

  原标题:独家 | 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物美控股后,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 距离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事件宣布仅3天,10月14日的早晨,第一财经记者在麦德龙中国总部看到,数百名员工正排队搭乘电梯参加统一举行的沟通大会——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向所有的总部员工解释此番交易事件以及后续的工作安排。 在员工沟通大会的间隙,康德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管理层和员工架构不变,不会裁员也不会降薪水,门店保持麦德龙品牌不变,未来也依旧会以麦德龙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新店。与物美的整合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商议,但一定会加码数字化运作。 第一财经: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根据该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物美会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但此前麦德龙高层表示过,不会出售麦德龙中国业务,还要在中国加大发展力度,为何这次会有与物美的交易? 康德:首先,麦德龙还是会留在中国市场发展,在市场中发挥关键作用。关于此次交易,这与麦德龙集团的战略有关,麦德龙集团总部的战略方向是关注B2B,比如饭店,小型贸易商等中小企业,而中国市场的业务和集团总部有很大不同,其中B2C比例很高,可以占到逾50%。当然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很不错。作为协调与总部的战略以及未来更好地发展,我们决定成立合资公司,物美此次交易完成后,他们会成为麦德龙中国业务的控股方。 第一财经:此前有传闻称阿里等实力雄厚的买家都对麦德龙中国业务很有兴趣,是否有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意向买家? 康德:一家业务成功的公司当然会有很多人对你感兴趣(来接触),因为有保密协议,涉及接触的其他公司我不方便谈。我们选择和物美合作的原因是,合资方必须和麦德龙一样,对食品安全、供应链和零售业务经营有相同的理念和承诺,这些理念上,物美和我们有很大的一致性。物美多次承诺,麦德龙中国业务未来在既有战略上继续发展,比如我们在中国市场很成功的是B2B业务的快速增长,对终端消费者服务也有良好的可持续成长。 同时,物美有很强的数字化能力,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因为电商业务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物美在电商方面很有优势,多点的生鲜电商和数字化方面很有优势,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专长。 第一财经:此前我们看到华润系收购TESCO中国业务、苏宁控股家乐福业务后,或有门店翻牌,或有管理层发生变化。所以大家都很关注的是,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业务的管理层和员工架构、品牌和运作等是否会有变化? 康德: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整个管理团队保留不变,所以员工也保留。可以说是不裁员、不降薪,所有的薪资待遇包括假期和其他员工福利等都和以往一样。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公司,最核心的不是因为有物业和门店,而是团队,人才很重要。物美方面也多次表达了会保持我们的管理团队。 至于未来的具体整合,其实协议签完之后,在几轮讨论中,物美完全同意和理解我们的战略,他们知道我们的优势也知道我们在数字化方面需要帮助。对于公司每一个具体领域,我们都会基于一个理念,比如创造更多价值,比如食品安全。麦德龙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专家,同时我们在进口国际品牌方面很成功,以中国市场业务而言,目前我们的商品中16%进口,14%是自有品牌,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也是物美方面很感兴趣的。而物美在中国有超过1000家门店,物美的本地化采购能力很强。 麦德龙中国业务还是会独立运作。同时,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是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的品牌,物美也很认可这一点,所以我们会维持麦德龙品牌运作,未来的新开店也会依旧使用麦德龙品牌,暂无翻牌计划。 第一财经:除了人员和品牌,业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整合,很多并购案在资本层面的运作是迅速的,但在之后的整合中却遭遇各类问题,物美和麦德龙未来打算如何在供应链、体系、在线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接和整合? 康德:和物美的整合现在还无法有更多细节透露,一切都要双方商议,但我们肯定会加强数字化发展,比如多点的电商技术很强,我们的电商业务发展方向在未来应该是麦德龙更多地加入到多点体系。而我们的供应链优势和物美的本地化采购优势等都可以有机结合。 目前,麦德龙中国区门店97家,其中自持物业的有47家,在过去的数年内,我们基本的方向是租赁为主,当然在将来的发展中究竟是以租赁还是自持物业为主还要和控股方商议。对我们来说,好的地段很重要。在开店速度上,我们现在一年大概新开店3~5家,未来和物美共同讨论发展。而在具体的经营的业态,麦德龙的模式是在同一家门店内,2B和2C的客户都同步发展,以低成本满足需要。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这几年更多的外资零售商都在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资本和业务合作,有部分零售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比如易买得和乐天,也有部分零售商采取资本运作,比如家乐福,还有部分外资零售商进入了中国内地市场,比如Costco,您如何看待外资零售商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康德: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有些公司离开市场是因为不再适应这个市场,比如部分企业在刚开始的几年是成功的,但是后续的模式不适合中国市场而有亏损,这类企业的离开是正常的。 中国市场很有趣,市场的增长很快,但市场的变化也是很快的,如果你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则可以获得成长和收益。麦德龙就是懂得改变和适应市场的,我们十分看好中国市场,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成功模式。我们最新的财年是今年9月底结束,财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是上一个财年的业绩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对于未来,我们会继续长期在中国市场发展,并且加强数字化运作和更多元化的商品。[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0月14日 13:23
麦德龙中国为什么选择卖给物美?
麦德龙中国为什么选择卖给物美?

  原标题:麦德龙中国为什么选择卖给物美? 来源:零售老板参考 张文中的物美凭什么收购麦德龙中国? 文 | 王彦丽 零售老板内参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核心导读:  1.物美为什么要克服重重困难收购麦德龙?  2.超百亿收购麦德龙,物美的资金从哪来? 3.多点对物美竞购成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物美+多点模式需要得到市场重新评估。 麦德龙中国竞购案终于落下帷幕,但让外界稍显意外的是,麦德龙没有选择呼声更高的阿里、永辉,而是委身北京市场的龙头商超物美。 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 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则会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根据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可以看出,麦德龙中国团队不会因为物美控股发生大的震荡,但物美接下来也必然会安插更多高管、董事来指导麦德龙中国的运营。 不过,双方未对具体交易金额做披露,但根据路透社此前的报道,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如果物美80%的股份全部是现金交易,据此推算此次交易金额在1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19亿,确实比家乐福48亿委身苏宁贵不少。 一切尘垓落定,但物美鲸吞麦德龙仍有不少疑团,例如,面对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竞购者,麦德龙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物美?物美不惜一切代价控股麦德龙又为了什么?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卖身”,中国零售业的格局是否因此发生大的变化? - 1 - 物美看中了麦德龙中国什么价值?  针对麦德龙为什么选择物美的问题,物美和多点方面纷纷给出《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回应。 物美方面表示:“物美收购麦德龙主要看中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看中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把控。麦德龙长期坚持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管控,执行欧洲食品安全标准,每一家卖场都取得HACCP认证,因此麦德龙品牌=食品安全,我们认为麦德龙的商品定位是符合我国消费升级的需求的,符合推动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因此,我们也特别和德国麦德龙达成一致,要继续坚持麦德龙中国的质量管控体系,建立由德国麦德龙食品质量专家领导的“质量管控委员会”,对卖场营运标准,全供应链各环节的卫生安全管控,自有品牌加工企业的质量管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核。目前类似的检查和稽核,每年要进行几百到一千多次,严格审查是否符合SOP要求。 第二,是看中麦德龙的B2B业务。麦德龙在B2B业务方面,有完整的服务体系,酒店、餐馆、机关企事业学校幼儿园食堂,对麦德龙提供的食材高度认可,这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麦德龙有条件成为中国最好的食品配送服务企业。作为麦德龙未来的技术合作伙伴,多点方面这样评价此次竞标:这次竞标应该是严谨和公正的,历时很长,竞争激励。物美和多点的组合认真参加了每个程序,不论是报价还是联合商业计划,我们都坚持做到严谨,实事求是,而且始终保持一致。多点作为技术合作伙伴参加麦德龙竞标。之所以物美和多点能够胜出,应该是物美+多点模式为商业企业数字化为传统商业企业带来无限生机,符合麦德龙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的战略方向。” 物美看中的这两个要素,确实是麦德龙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和差异化竞争点。 麦德龙的B端业务已经被媒体多次提及和报道,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优势确实也很明显。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此前表示,麦德龙40%的销售额来自专业B2B的销售。数据显示,麦德龙的福利礼品业务(商业采购)在2016/17财年的营收增长达30%。 康德此前向媒体透露,麦德龙中国在2018年的业务整体增长2%,但B端业务在同期依然维持着两位数增长,可见B端业务的优势和坚挺。 而保证B端业务稳定增长的原因,又是因为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可以说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图为麦德龙极具盛名的生鲜水果区 据了解,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把控一直是业界的标杆,旗下的麦咨达可追溯产品已经达到4500多种,包括果蔬、畜禽制品、奶制品、水产品和综合类,可追溯产品中生鲜品类的销售在麦德龙的占比近60%。而麦德龙方面此前也表示,未来要达到100%生鲜商品可追溯。 而麦德龙食材的可追溯,也在用户群体中产生了良好口碑。根据2016年麦德龙关于麦咨达的顾客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顾客对麦咨达和可追溯系统已经非常了解;近一半的顾客在同类产品中更倾向于购买麦咨达产品,更有13%的顾客只认准麦咨达产品。 在国内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十分契合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对于商品品质的追求。 实际上,除了物美公开表示的两大因素外,在《零售老板内参》看来,收购麦德龙,对于物美的好处还有很多。 首先是弥补供应链短板,除了提升食品安全的把控能力外,物美还能获得麦德龙在商品品类上的补充。作为外资零售巨头,麦德龙凭借其全球采购的优势,可以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进口商品,而这一块是本土零售企业明显存在的短板。数据显示,麦德龙在全球35个国家拥有760多家批发商场及食品配送业务,通过强大的采购能力、低成本的运作,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进口商品。 经常逛物美超市的用户也不难发现,物美近两年来不断增加进口商品的比重,从SKU到陈列面积,都有所增加,而优质进口商品不断出现在本土零售商品,根本原因就是消费升级驱使下,用户对这类商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其次,自有地产也是麦德龙的重要砝码,同时也是吸引多家进行竞购的重要考量因素。进入中国市场后,麦德龙坚持“只买不租”的开店策略,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麦德龙早期购置的城郊地产已成为稀缺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增值空间。 第三,帮助物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布局。了解物美的人都知道,自从物美创始人张文中恢复名誉后,物美又重新开启了全国扩张战略。 此前,物美先后以14.2亿元收购乐天玛特21家门店、斥资27亿元联合步步高参与重庆百货混改、作价14亿元收购百安居;2018年10月,物美方面还接手了邻家邻家便利店在北京的门店;今年3月,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多家门店也被物美接手。 在物美入股重百时,就有业内人士告诉《零售老板内参》,物美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区域零售龙头,张文中对重庆市场也早有布局野心,未来的目标显然是要成为一家全国零售巨头。 截至目前,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全国拥有超过11000多名员工及总共1700万客户。物美收购麦德龙也有利于满足其在全国市场布局的野心。 - 2 - 麦德龙为什么选择了物美? 对于麦德龙来说,物美或许是很合适的合作伙伴,虽然永辉的实力看起来更强,阿里的互联网基因能给它做强线上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不管从资金实力上,还是对传统大卖场做数字化改造,物美都是有备而来。 很多人会奇怪物美哪里来的那么多钱,从收购乐天玛特、入股重百,接手邻家便利店等动作,到这次巨额收购麦德龙,对于物美来说,资金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物美其实早就在为大规模并购做好资金准备。《零售老板内参》发现,从今天开始,物美通过陆续发行公司债券、获取银行授信等,逐步解决了收购、入股等布局的资金问题。 例如,2019年8月,物美成功发行规模10亿元的公司债券;2019年7月,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与物美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前者给予物美科技集团人民币100亿元授信。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物美首次与交通银行展开大规模合作,也是物美落户深圳后首家签约的合作银行。 物美在深圳获得的支持不止如此。在此之前,张文中创立的另一家新零售赋能平台多点,不仅获得深圳企业战略入股,而且还在当地设立了多点总部,该总部已于日前正式投入运营。 去年3月,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控投)与多点Dmal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深控投将对多点进行战略入股,多点在深圳设立总部。据业内人士透露,多点办公场地的租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收购麦德龙前的物美其实是不差钱的,这也为物美能最后拿下100多亿的麦德龙,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一个让麦德龙倾心物美的原因,就是多点了。据了解,多点在物美的竞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物美给出的投标方案中,多点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物美区别于传统零售巨头的差异化竞争点和筹码。 经过几年的发展,以物美+多点模式为成功案例,多点已经成功牵手了多家区域零售龙头,甚至与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目前,沃尔玛在北京的宣武门店也已上线多点APP,多点智能收银设备也出现在了门店,宣武门店周围三公里的用户可以在多点APP上购买沃尔玛商品。 截至目前,多点已经在中国服务合作80家零售商、10000家门店,多点APP注册用户7500万,月活近1400万。可以说,多点在改造传统零售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多点取得今天的成功,与熟知大卖场痛点的张文中密切相关。因为互联网平台在为传统卖场做数字化升级的时候,对线下业务并不熟悉,导致改造门店的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而多点的数字化赋能工具,却因为更适合卖场作业而受到一批零售商的欢迎。 对于今天的麦德龙中国来说,卖场的数字化升级、线上平台带来的增量空间,都是麦德龙要迫切攻克的难点。 在电商业务上,麦德龙中国不是没有尝试过自救,此前在天猫上开设旗舰店,但单单此举为麦德龙带来的增量市场很有限,对如何更好地拥抱互联网,麦德龙中国显然需要更了解中国市场,并且有成功经验的合作伙伴。 物美+多点的践行有目共睹,相信这也是让急需要改造升级来适应中国市场的麦德龙中国,十分心动的方面吧。  - 3 - 中国零售业格局变化态势 继家乐福委身苏宁后,麦德龙中国也被物美拿下,而在此之前,TESCO乐购、百安居、百思买等,也均被本土零售企业收购或者退出中国市场,可以说,外资商超中,当前似乎只有沃尔玛在坚守阵地了。 虽然Costco和ALDI今年逆势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为还处于初期测试阶段,这两家外资零售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仍然有待时间验证。 虽然本土零售也受到了互联网平台的冲击,但不得不说,学习到外资零售成功经验的本土零售,似乎也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节点,挑战是如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零售,机遇便是一旦将这个难题解决,传统零售或许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零售老板内参》认为,在零售企业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除了永辉的积极创新外,物美+多点模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多点平台已经渐成气候的当下,物美联合多点展现出来的势能将更加强大。 而物美+多点模式的阶段性成功,也让更多本土零售看到,在阿里、腾讯之外,传统零售做数字化升级似乎有第三种路径,这种路径也因为物美和多点的持续联合布局,开拓得越来越畅通了。[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10月12日 18:42
麦德龙卖身 物美为什么需要麦德龙
麦德龙卖身 物美为什么需要麦德龙

  原标题:麦德龙再见!外资超市又少了一个 兜兜转转一年时间,德国会员制仓储超市麦德龙的中国区业务最终被物美拿下 吴琼 | 文 继家乐福中国今年6月卖身苏宁之后,另一家外资连锁超市——麦德龙的在华业务也被本土零售企业收入麾下。 至此,除了刚刚进入内地市场,仅开了1家和2家门店的开市客(Costco)和奥乐齐(Aldi)外,曾经叱咤风云的外资超市已几乎全军覆没。成规模的外商独资超市仅剩下沃尔玛(Walmart)一家。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约合149亿人民币)。这笔交易将给麦德龙带来约10亿欧元(约合78亿人民币)的净收益。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根据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多方争夺 物美拿下麦德龙的过程并不顺利。 麦德龙有意出售中国区业务的消息已经传了一年。2018年9月,知情人士透露麦德龙正在评估中国业务,考虑出售股份和寻找合作伙伴两个选项。同年10月路透社报道,麦德龙的一位发言人称公司正在与银行洽商,为旗下中国业务寻找一家合作伙伴。 一年来,麦德龙传说中的“绯闻对象”遍及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和永辉、苏宁、物美等本土零售商,甚至连万科这样的房地产企业也牵涉其中,可以说是一块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2019年5月,有媒体报道至少有8家竞购者正准备对麦德龙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进行第二轮竞购,其中包括万科、永辉、腾讯、大润发、苏宁和阿里巴巴。 随后,多方争夺变为三方博弈。京东、腾讯支持的永辉旗下B2B食材服务商彩食鲜,腾讯支持的物美,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苏宁易购三大财团浮出水面。 2019年7月9日,有报道称苏宁放弃竞标。至此,仅剩物美与永辉两家展开正面对决。此后,各方又进行了漫长的谈判,直到10月11日物美突出重围,这笔交易最终尘埃落定。 这不是物美第一次收购外资连锁超市。2018年,物美集团以14.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乐天玛特在北京的21家店铺,彼时,物美更多的是看中乐天玛特商铺占据的地段。 显然,这一次的交易更加大手笔。物美给出的麦德龙中国企业估值高达149亿人民币,相比较而言,6月22日,苏宁易购仅以48亿人民币的价格就获取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麦德龙的这一估值达到家乐福(60亿人民币)的两倍多。 物美为何对麦德龙如此志在必得呢? 物美为什么需要麦德龙 物美集团由张文中创立于1994年,是中国最早的连锁超市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拥有1000多家大卖场、商超、便利店和家居商场,年销售额500余亿元。2015年,张文中创办数字零售平台多点,为包括物美在内的实体零售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 麦德龙的历史比物美还要长30年,诞生于1964年的德国,是德国最大的超市集团。1996年,麦德龙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59个城市设有97家卖场,拥有超过1.1万名员工和1700万客户,2017至2018财年中国区销售额27亿欧元(约212亿人民币)。 与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开市客类似,麦德龙也是一家仓储式的会员制超市,持有会员卡才能进店消费。刚进中国的时候,仅面向餐饮企业、中小零售商及机关团体等B端客户,直到2013年才放开个人会员注册。 麦德龙拥有优质的企业会员资源。麦德龙对于企业会员的审核非常严格,原本的会员卡只针对公司认定的专业型客户,卡面上标注了诸如“餐饮”、“企事业单位”等所属行业的称谓,必须提供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才能够办理。一位曾在麦德龙工作过的员工告诉《财经》记者,麦德龙相比其他超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的会员体系。 联商网专家王国平告诉《财经》记者,物美看中的,是麦德龙的仓储会员店模式以及稀缺的仓储门店物业资源。 物美此前也曾显示出对会员制模式的兴趣。2015年,物美推出高端超市业态“尚佳”,模仿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和开市客推行会员制模式,但一年之后就宣告失败。 仓储式商店所需占地面积非常大,同时,由于目标客户是有车的家庭,超市还需要巨大的停车场以解决停车问题。因此,合适的物业资源非常有限。这也是山姆进入中国23年来仅开设了26家门店的原因之一。 开市客进入中国并引发轰动之后,会员制超市这一在中国低调了多年的业态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山姆最新公布的计划显示,预计到2022年底,山姆在中国将有40-45家开业及在建门店。 “整体来讲,我觉得大家判断是一致的,会员制业态在中国可能会经历一个比较高速的成长期。”山姆会员商店中国电子商务与市场部高级副总裁陈志宇在不久前的一次专访中告诉《财经》记者。 物美的版图扩张速度一直十分凶猛,在过去的10多年的时间里,物美先后收购过超市发、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等区域零售龙头。2014年,物美以14亿元拿下了英国翠丰集团在中国的家居卖场百安居70%的股份。 此次收购麦德龙后,物美将由区域零售真正变成全国性零售企业,形成与华润、高鑫、沃尔玛、永辉、苏宁易购家乐福等企业共同占据头部的竞争格局,王国平说。 作者为《财经》记者 作者:吴琼[详情]

财经十一人 | 2019年10月12日 15:12
物美拿下麦德龙 买买买的钱能赚得回来吗
物美拿下麦德龙 买买买的钱能赚得回来吗

  物美拿下麦德龙,买买买的钱能赚得回来吗 来源:北京商报 传闻已久的麦德龙(Metro)的中国业务出售事宜终于有了定论。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据悉,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此外,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实际上,十几年来,物美一直都在不断的收购。 据不完全统计,麦德龙中国成为2018年至今,收购费用已超过150亿元。在迅猛扩张的背后,物美的资金从何而来?虽然物美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物美的资产状况良好,资本结构合理健康,现金流充裕。收购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在接连不断的并购下,物美的核心数据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增长,扩张仅仅是第一步,未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市场,守好打下的“江山”将会是更大的挑战。 01、麦德龙中国尘埃落定 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 据了解,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同时新合资公司总部将保留在目前的上海市普陀区。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由麦德龙集团代表所领导的专门的质量控制委员会也将全面参与,以监控和确保合资公司在质量和运营标准方面持续符合麦德龙全球准则。 与此同时,物美集团还将通过多点Dmall专有的运营系统,进一步提高麦德龙中国的运营效率和优化客户的购物体验。同样重要的是,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将带来融合了线下和线上服务与技术的数字化零售专长,并将帮助麦德龙中国提升数字化能力并加快在方兴未艾的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 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Olaf Koch)则表示,中国零售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机遇,合资公司将能最大限度利用这些机遇。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选择与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这家战略合资企业将具有更大竞争优势,不仅有利我们中国的利益相关者,也让麦德龙集团以及其股东们在未来多年的合资发展和成功中获益。” 02、两年并购消费超150亿元 实际上,物美从未停止收购的步伐。细数物美的收购史,不难看出物美在零售市场的野心。十余年前,物美就曾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控制或拥有了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等全国20多家商业企业的400多个网点,还对卜蜂莲花、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百安居等区域零售企业发起收购,版图扩张凶猛。 随后,伴随着张文中的回归,物美的扩张步伐也再次按下快进键。仅在2018年,物美就接手了乐天玛特华北区的21家门店,上海联华旗下的世纪联华大卖场北京门店也摇身变成物美超市。另外,一夜之间关掉一百多家店的邻家便利店的大部分门店也被物美接手。今年上半年,物美还接手了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大卖场门店。今年6月,物美入股重庆百货45%的股权,物美的版图也正式向西南市场扩张。 麦德龙中国成为2018年至今,物美吞下的第五个重大并购项目。除了2018年4月“入账”的乐天玛特华北区21家门店外,物美还先后于2018年10月接管了邻家便利店;于2019年2月托管了华润万家北京大卖场业务;于2019年6月宣布,物美将持有重庆百货45%的股权。 物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文中表示:“我们很高兴战略投资麦德龙中国,巩固和发展伙伴关系。我们与麦德龙有着共同的理念,坚定不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我们以数字科技引领零售发展,深耕本地市场,在提升国际品牌方面具有专业成功实践。因此我们坚信,物美、多点Dmall是麦德龙的理想合作伙伴,必将充分发挥麦德龙的巨大潜力,为顾客提供更好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至今,包括此番收购麦德龙中国在内,物美在收购方面已经花费超150亿元——此前拿下百安居的14亿,收购乐天玛特14.2亿,入股重百的27亿,加上此次收购麦德龙中国费用预计在15-20亿欧元(约合117亿-157亿元人民币)左右,收购金额预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同时,也使物美的负债规模极速增长。 对此,物美方面相关负责人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物美的自主开店和并购都是经过认真评估,符合物美发展战略,估值合理,资产质量良好而且有增值潜力。物美的资产状况良好,资本结构合理健康,现金流充裕。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03、机遇与风险并存 “麦德龙中国的全国门店以及供应链,它可以更好地扩张为一个全国性的企业,麦德龙为物美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卖场,包括它的整个供应链体系,对于物美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北商研究院特邀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收购是快速扩张的一个捷径。物美自从张文中回归后,再一次加快了自己的扩张速度。希望通过这个战略,在快消品领域里面能够有突破式的增长。 国内零售市场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投资并购后,格局已逐渐明朗。在不久前苏宁完成家乐福的收购后,此番麦德龙中国归属也尘埃落定,加之国内市场上依旧坚挺外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刚刚入局的Costco。国内零售市场势必将迎来一场寡头之间的竞争。 而物美作为一家从域性超市,通过不断的发展,至今成为一家全国性的综合性零售商。除了重百、麦德龙外,物美旗下还拥有美廉美超市、新华百货、浙江供销、百安居、奥士凯物美、崇菜物美、圣熙八号、京北大世界、浙江供销等多个知名品牌。 但是,机遇永远和风险并存,守江山难远比打江山要难。尽管物美在接连不断的投资并购扩张自己零售的版图,物美的核心数据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增长。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中排名第11位,排名与上年持平,销售增长率为1.9%,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门店总数达1055个,增长率11.8%,而上年门店增长率为72.8%。 零售业专家胡春才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资本并购扩大版图是国内零售市场从相对的自由竞争走向寡头竞争的必然阶段。现在这些零售巨头都在抓住时机迅速整合扩张,如果丧失这样的机遇的话,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了。当然,激进的扩张也会存在不小风险,可能要面对团队整合、门店改造、系统对接等方面的问题,不过在成为巨头之前还是需要赌一把。 有趣的是,张文中曾说过:“20多年前的第一次创业,物美心中的目标是沃尔玛。”现如今,物美吞下麦德龙后,距离自己心中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是是否能够达成目标,甚至超越目标,这盘棋该如何下,还有待进一步的考验。[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0月12日 15:10
麦德龙中国卖身:入华23年 价值两个家乐福中国
麦德龙中国卖身:入华23年 价值两个家乐福中国

  原标题:价值两个家乐福中国!入华23年,这家连锁巨头终“卖身”,接盘的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视频截图 10月11日,麦德龙中国卖身,终于尘埃落定。 当日晚间,记者从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方面确认到,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的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此外,麦德龙官网公告显示,在这笔交易中,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为19亿欧元(约合148.95亿元),为其2017/18财年年销售额的0.7倍。这也正如此前有业内人士预测的,相较于以60亿元卖给苏宁的家乐福中国,麦德龙中国的价值相当于两个家乐福中国。麦德龙方面表示,预计在交割完成后公司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益。 三家竞争,物美笑到最后 今年3月,麦德龙以15亿-20亿美元的价格公开招标出售其中国市场业务。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8月的消息,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参与竞购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主要是三大中国财团,分别是京东、腾讯支持的B2B食材服务商彩食鲜,腾讯支持的物美,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苏宁易购。 知情人士透露,麦德龙方面对收购者有着诸多期望,其中包括收购报价符合内部预期,补强麦德龙在物流领域的短板(目前只有3个物流仓库无法满足持续增加的用户需求),门店改造,加快数字化运营改造以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及提高食品配送业务运营效率等。 最终物美在三家的竞争中笑到了最后。 对于物美集团和麦德龙集团未来的合作,双方表示将各自发挥在市场上具有的优势,并借助多点Dmall的数字技术,加速麦德龙中国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同时了解到,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同时新合资公司总部将保留在目前的上海市普陀区。 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潇尹 摄 物美方面同时表示,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而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高开低走:从领跑者到被超越 麦德龙是一家拥有55年历史的欧洲老牌零售批发商,1996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拥有超过11000名员工。 因为基础好,麦德龙一进入中国市场就进入头部阵营。 1999年,麦德龙6家门店,销售额26亿元,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199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中,名列第6。 那一年,榜首还是年销73亿的联华超市(00980.HK),万佳连锁还没有改名为华润万家,大润发排名第20,沃尔玛、家乐福、永辉超市(601933.SH)甚至都没有进入百强名单。 谁能料到,麦德龙在中国连锁百强中的光环,很快黯淡下去。 2000年-2013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麦德龙稳步扩张,门店数从6家增加到75家,销售额从26亿元增加到175亿元。 但是,在中国连锁超市的黄金十年,对手们以数倍于麦德龙的扩张速度狂飙突进,将之远远甩在身后。 永辉超市门店数曾10年扩10倍震惊行业,几乎同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同样做大卖场的沃尔玛和家乐福,2018年门店数量分别为441和302,销售额分别为805亿元、475亿元。 麦德龙高开低走,此后十几年,排名一路下滑至三十多。 2014年开始,麦德龙的门店增幅和销售额增幅降至个位数,2016开始公司累计投资金额止步不前。 图片来源:斑马消费 物美为何看上麦德龙? 对于交易的另一方物美来说,为什么会看上麦德龙中国? 一方面,麦德龙中国仍然是个好资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麦德龙中国营收规模达到208亿元人民币。一位了解麦德龙中国业务的PE机构负责人表示,麦德龙多年来利润保持相对稳健增长,去年净利润仍然达到4亿-5亿元。 上述PE机构负责人透露,一方面麦德龙大型客户的采购需求相对稳定,年采购额高达上千万,其1300万元用户资源也是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麦德龙在全国约60个城市布局的大型商场里,有30个是自持资产,使用期限40-50年,由于这些资产都是多年前低价投资购买,如今地产增值价值相当高,比如去年初麦德龙以6亿元卖掉一块上海虹口地区的地,净赚5.8亿元。 另一方面,物美超市近几年并购动作频繁,2018年,物美以15亿元的价格接手了乐天集团位于华北的22家乐天玛特门店,此前的2014年,物美集团以14亿元收购中国百安居70%股权,后者在中国拥有近40家家具连锁门店。 通过收购扩大物美集团的规模之外,物美的另一个目的,可能希望通过麦德龙涉足当下被看好的会员制仓储式卖场。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0月12日 13:48
麦德龙中国终卖身 外资商超迎来大败局?
麦德龙中国终卖身 外资商超迎来大败局?

   文:李晓光  石丹 麦德龙中国“卖身”的传闻终于落地。 日前,麦德龙中国公布了最终的买家——物美集团,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大型零售商,经营管理零售店超过1000个,其中包括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百货商店和家居改善店等各种业态。 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在所有相关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最终在合资公司持股80%,麦德龙集团将持股20%。 双方在联合公告中提到,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物美集团及其技术伙伴多点,和麦德龙集团将能发挥各自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及在批发、零售和数字领域的领先专长,会加速麦德龙中国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又一家外资商超从中国市场撤出。 此前家乐福也出售了在中国的业务,苏宁易购以48亿元拿下了其80%的股份。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面临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零售环境,撤退是外资零售商超品牌最好的选择吗?  出售中国业务 在国庆假期后的第一周,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 根据该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 70%的股权,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权,剩余10% 的股权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他们亦有意通过另一个独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权。 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管理层和员工架构不变,不会裁员也不会降薪水,门店保持麦德龙品牌不变,未来也依旧会以麦德龙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新店。 就出售中国业务的具体原因以及资金用途等问题,《商学院》记者联系麦德龙中国方面进行采访,截至发稿对方并未回复。 该项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据此估算,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的估值为19亿欧元。 业内人士分析,与家乐福在中国以租赁门店为主不同,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有大量的自持物业,加上潜在买家们的竞争激烈,因此价格自然会相对高些。物美方面透露,本次收购将全部以现金方式交易,收购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物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文中表示,收购麦德龙中国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要要学习欧洲企业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二是扩大企业规模的需要,三是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 资深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分析,现如今门店租金成本越来越高,大型商超的选址变得日益困难,收购麦德龙中国主要利好是可以加快物美集团的门店布局。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则表示,麦德龙中国虽然是在走下坡路,但但其所处的位置均为城市核心地段,这对于拥有智慧零售管理运营能力的物美和多点来说,有望能把其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业绩不佳或是主因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拥有超过11000多名员工及总共1700万客户。 1996年,带着“欧洲第二,全球第三零售批发超市集团”的光环,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中国首家门店,把“现购自运”的仓储式商场模式引入国内。 与沃尔玛、家乐福针对家庭消费等不同,麦德龙为仓储式超市,主要是面向B端市场和用户,采用会员制方式销售。 “虽然对B端黏性较高,但随着企业政策的调整以及部分公司福利的减少,麦德龙显然有些疲软。”零售电商智库及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指出,麦德龙在中国相关关系维护很少、推广也很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麦德龙在华业务的不顺遂。 在2013年,麦德龙中国开放了C端业务,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在梁振鹏看来,麦德龙C端业务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但在电商的冲击下,这一优势也不复存在。 进入2018年以来,关于麦德龙要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不时传出。 2018年8月,有消息称麦德龙中国正与复星国际商讨收购股份。两个月后,麦德龙被指正与银行接触,为中国业务寻找合作伙伴2018年11月,麦德龙被曝正与腾讯洽谈合作事宜。 2019年2月,又有消息称,阿里巴巴正与麦德龙开展股权收购谈判。在当时的股东大会上,麦德龙集团董事长奥拉夫·科赫曾表示,通过撤资大卖场业务,麦德龙在成为一家纯粹的批发企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月27日,有报道称至少有8家竞购者对麦德龙中国业务表达股权收购意向。7月9日,据彭博社报道,物美集团和永辉超市参与的财团加入了对麦德龙中国业务的最后一轮竞购,苏宁易购已放弃竞标。 梁振鹏指出,业绩的疲软是麦德龙出售中国业务的主要原因。财报显示,2018年麦德龙净营收同比下滑1.6%,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同比下滑5.3%。期内利润仅微增0.9%。 相比麦德龙集团去年365.3亿欧元的营收额,中国市场业务营收占比仅7.3%,约1/14,所占份额较小。 公开资料显示,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5家商场,2018年营收入却仅为26.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9.4亿元),相比之下,本次竞购者之一永辉超市在2012年就已达到246.84亿元的营收。 新零售内参创始人,新零售战略实施顾问云阳子表示,“中国零售正处于大变革时代,竞争激烈程度在加剧,在中国根基较浅的外资商超首先会受到影响。”  外资商超大败局? 199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正式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特定地区的零售业。起初仅限服装和百货等领域,1995年拓展到食品和连锁经营业。 政策的利好之下,家乐福、沃尔玛、万客隆、麦德龙商超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那时,除了新颖的营销方式,外资商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低价。 有报道称,来自荷兰的万客隆,1996年在广州开张时,将原本计划投入的1000万元广告费,直接用于降价补贴,和其他商场相比,其主力商品的售价均降低20%~30%以抢占市场份额。 同样是1996年进入中国的连锁商超巨头沃尔玛,更是将低价策略定为其长期的营销手段,提出“天天平价”策略,力求在价格上做到业内最低。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资商超在国内也享受到了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但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2014年,英国品牌Tesco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业务“卖身”给华润万家,外资商超开始了在中国的溃败。2017年,韩国乐天玛特宣布出售店面退出中国;同年11月,阿里巴巴以28.8亿美元收购大润发的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2018年12月,法国零售商欧尚的中国业务被合作伙伴大润发接管;再加上家乐福和麦德龙,越来越多的外资商超选择了退出中国市场。 云阳子向《商学院》记者分析,处于变革周期中的中国零售行业,迎来了越多越多的新玩家,要不要继续在中国市场坚守成为了外资商超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最终的去留还是取决于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如果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可以主动进行变革,可以继续坚守,否则离开只是时间的问题。 ”云阳子进一步补充到。  丁道师则强调,出售中国业务之后,一些外资商超财务报表的会更好看一些。弃车保帅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们更擅长的地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详情]

物美百亿收购麦德龙中国 值吗?
物美百亿收购麦德龙中国 值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北京报道 麦德龙中国也卖了!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未来麦德龙中国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 从复星国际、腾讯、阿里、大润发、苏宁到永辉,在寻觅了多个买家后,麦德龙最终花落物美。 耐人寻味的是,麦德龙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物美?物美花巨资控股麦德龙又为了什么?在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卖身”中国买家之后,中国零售业的格局是否会重新排座次呢? 麦德龙从欧洲第二到顶不住的尴尬 “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选择与物美集团和多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两家公司是麦德龙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合作伙伴,他们和麦德龙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可以带来大量的资源和专长,并承诺在麦德龙中国以往的成绩和足迹基础上谋求发展。” 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Olaf Koch)如是回应出售中国业务。 1996年,麦德龙正式进入中国,在上海市普陀区开出第一家店。 彼时,来自德国的麦德龙,带着“欧洲第二、全球第三零售批发超市集团”的光环走进中国市场。和家乐福、沃尔玛不同的是,麦德龙采用的是综合性现购自运(Cash & Carry)的方式。 “现购自运”区别于传统的批发购物,让顾客在仓储式商场内自选商品,以现金支付并取走,被认为是一种自助式批发业态。相比一般的超市,麦德龙的卖场要更大,像一个巨大的仓储车间,各类商品被整整齐齐地码在储物货架上。 店面面积的要求使得麦德龙的选址往往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加上麦德龙采取了独特的会员制,只有申请加入并拥有“会员证”的顾客才能进场消费。这一切都让中国消费者不习惯。 入华24年,麦德龙平均每年拓店不到5家,麦德龙中国只有95家门店,和其他遍地开花的外资商超相比,发展缓慢的麦德龙显得异常尴尬,资料显示,麦德龙在中国2018年营业收入为30.3亿美元,净利润不到3000万美元。 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仓储会员店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区,下沉市场需要能够灵活调整。“麦德龙一套模式打天下,没有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麦德龙中国权限有限,而总部对于中国市场又不够敏感,直接导致中国市场反应缓慢,很多问题长期存在且未改善。相对于其他外资企业,麦德龙扩张缓慢,销售额不够大又进一步影响采购议价能力,虽然后期想提速,但是已经错过了黄金期。” 王国平表示。 物美百亿人民币收购值不值? 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据称在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最终在合资公司持股80%,而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 如果80%的股份全部是现金交易,那么交易金额大约是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9亿元,相对于家乐福中国以作价6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苏宁易购,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显然要贵出不少。 对此,物美集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次竞标是严谨和公正的,历时很长,竞争激烈。物美和多点的组合认真参加了每个程序,不论是报价还是联合商业计划,我们都坚持做到严谨,实事求是。麦德龙长期坚持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管控,执行欧洲食品安全标准,每一家卖场都取得HACCP认证,因此麦德龙品牌=食品安全,并不是因为麦德龙中国经营不善要卖出,而是一种战略调整,所以卖方也在认真筛选买家,最后我们幸运地得以胜出。 “第一,物美集团要学习欧洲企业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第二,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需要扩大;第三,在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如是总结收购麦德龙的原因。 业内专家认为,物美之所以不惜重金拿下麦德龙,有其独特的考量。 与很多外资零售企业不同,麦德龙中国一直坚持买地自建门店,在进入中国后,仍旧坚持只买不租的开店策略。多年下来,积累了庞大的“地产资源”。而且由于经营的是仓储式业态,麦德龙单块拿地的体量许多都过万平米,在市郊的门店一般上万平方米,有的甚至达3万~5万平方米。 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物美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卖场和小店,缺乏仓储超市这一板块,麦德龙的进入正好补足了其短板。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也指出,物美收购麦德龙后,其零售版图将进一步渗透到其他省份,直接跻身行业头部争霸战,行业格局将变成深圳华润,福建永辉,上海高鑫,江苏苏宁、家乐福以及北京物美等区域性零售企业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 目前,物美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控制拥有了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等全国20多家商业企业的400多个网点,还对卜蜂莲花、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百安居等区域零售企业发起收购,版图扩张凶猛。 脱颖而出的多点Dmall 在物美此次收购中,一直被认为是物美“孵化品”的多点Dmall,存在感十足。 物美创始人张文中也是多点Dmall的创立人,多点Dmall存在的意义,是为商超门店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和多点的合作,物美将自己的会员转换成了电子会员,数字化的加持下,目前物美的会员制有着五个使用场景:O2O两小时配送到家、全球精选(次日达)、店内自由购、店内电子会员支付、多点秒付。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主任关利欣表示,麦德龙作为跨国公司具有全球供应链,以强大的采购能力、低成本的运作为客户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其中不乏符合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高品质进口商品,这也是目前本土零售企业的短板。 “麦德龙之前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模式,积累了大量中小型零售商、酒店、餐饮业、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团体等专业客户资源,这些会员信息也成为本土线上线下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另外,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使麦德龙早期购置的城郊地产成为稀缺资源,也成为各类企业的关注点。”关利欣表示。 显然,物美希望拿下麦德龙后,用多点Dmall改造其数字化门店和C端会员,用一个APP,打通了商户和供应链之间的所有通道。 目前,国内的零售环境天翻地覆,外资零售不再一统天下,随着高鑫零售委身阿里;乐天玛特全面退出中国;沃尔玛站队腾讯、京东;家乐福卖身苏宁,加上国内市场上依旧坚挺的外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刚刚入局的Costco,在这场大洗牌中,谁能成为新王者呢? 物美创始人张文中曾说过:“大卖场的自我革命,就是拥抱互联网,你得从上到下,从思想到行动都得革命,包括流程和组织都得变,不变是不行的。” [详情]

物美并购麦德龙再扩零售版图 助力全国化布局
物美并购麦德龙再扩零售版图 助力全国化布局

  原标题:物美并购麦德龙再扩零售版图,助力全国化布局  传闻一年多,麦德龙中国出售股权一事终于落下帷幕。 创意制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10月11日晚,物美集团宣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双方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交易完成后,物美成为控股股东,持有新公司80%股份,麦德龙中国持股20%,多点Dmall将成为其技术合作伙伴。 收购宁夏新华百货、浙江供销超市、重庆百安居、接手乐天玛特21家门店……近些年,物美频繁出手并购,整合区域零售商异地扩张,此次收购麦德龙中国也将进一步丰富其零售业态,助力全国化布局。业内人士认为,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顺理成章,双方能在供应链、数字化改造等方面互补,但关键要看后期如何整合。 多方竞购,麦德龙中国终“卖身” 进入中国市场23年,开了97家卖场,麦德龙中国还是把自己给“卖了”,接盘方是北京老牌零售商物美集团,持股80%。 根据麦德龙中国官方说法,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约为78.238亿元人民币)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约为148.65亿元人民币),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双方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 图/资料图片 1996年德国第一批发商麦德龙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与沃尔玛、家乐福针对家庭消费等不同,麦德龙为仓储式超市,面向B端市场和用户,且采用会员制的销售方式,直到2013年才开放个人会员业务,截至目前,其在中国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 但随着电商发展及购物方式转变,最近几年外资零售商在国内日子并不好过,华润万家整合英国零售品牌TESCO乐购,乐天玛特败走中国,家乐福卖身苏宁,沃尔玛也在不断调整门店规模。相较之下,针对B端市场的麦德龙发展相对稳健,但增长也较为缓慢,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曾对媒体透露,2018年其中国整体业务增长2%。 自2018年9月起,关于“麦德龙出售股权”的传闻频繁爆出。此后,包括腾讯、阿里巴巴、苏宁、永辉、大润发等被爆出参与竞购,可谓竞争激烈。今年6月,关于出售股权一事,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对媒体表示,如果能把德国的品质、流程优势与中国的规模、速度结合起来,其在中国的业务会更好。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售行业非常讲究本土化,外资企业之前可以凭借其新颖的模式、供应链管理优势以及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上获得发展机会,但长期来讲,其对于本土化需求的理解、响应方面可能不如本土零售企业,尤其是伴随着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壮大,外资零售优势就不再那么突出。因此,外资零售商会通过战略合作、出售股权等方式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合作,更好地应对市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麦德龙退出中国是出于资本层面的考量,当市场表现达不到预期,就会进行撤离,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多点Dmall助力,物美“接盘” 物美为什么要接手麦德龙?10月12日,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在母校南开金融论坛暨南开大学百年华诞座谈会上给出了答案:麦德龙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需要学习;中国零售企业规模要扩大,物美此前有收购重组并且成功的经验;第三,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张文中说:“中国零售规模和美国相比,现在已经相差不多,但是如果讲到单一零售企业的规模,比如美国最大的沃尔玛,年销售额53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就小多了,所以这次并购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文志宏认为,麦德龙对于物美有三个方面的吸引力。首先是对其目前零售业态的补充,其次是麦德龙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此外,麦德龙本身业绩较为稳健,物美也从中看到了整合价值。 具体而言,麦德龙率先在中国推出了食材可追溯系统,据公开资料,麦德龙旗下麦咨达可追溯产品已经达到4500多种,包括果蔬、畜禽制品、奶制品、水产品等,其中生鲜品类的销售在麦德龙占比近60%。根据双方并购协议,由麦德龙集团代表所领导的专门的质量控制委员会也将全面参与,以监控和确保合资公司在质量和运营标准方面持续符合麦德龙全球准则。 作为德国第一大批发零售商,麦德龙在国际采购、供应源头以及物流体系方面有强大优势,同时麦德龙的自有品牌也有助于其在价格、差异化方面与其他零售商进行竞争。在文志宏看来,不同零售企业背后的供应链整合互通后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此外,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麦德龙中国目前已有97家商场,服务1700万客户, 在ToB业务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也区别于物美原有的以ToC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物美方面也指出,目前,麦德龙中国的业务拥有多个优势互补渠道,包括O2O以及快速增长的食品配送渠道及福利礼品渠道。 不过,麦德龙为什么会选择物美?一个有竞争力的出售价格和相同的价值观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除了双方的业务互补之外,张文中创立的多点Dmall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表示,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将其新零售转型,并通过运营数字化、新店开设和其他增长举措,进一步扩大其业务。 “多点Dmall”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正是麦德龙中国所需要的。图/视觉中国 如今,电商业务对传统线下零售造成冲击,传统零售商要抓住消费者就要拥抱变化,挖掘线上增量市场。也是在今年6月,康德对媒体表示,麦德龙B2B业务增长超过两位数,要大力发展,同时也要加强B2C,即B2C与B2B业务对半加速发展。此外,公司正在进行新零售改造,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多点Dmall则瞄准传统零售商的痛点,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而这也刚好是麦德龙中国所需要的。 根据多点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多点已经在中国服务包括物美、沃尔玛、中百等在内的80家零售商、10000家门店,多点APP注册用户7500万,月活近1400万。 频繁并购,物美的零售野心 此前,物美先后收购了北京美廉美超市、宁夏新华百货、浙江供销超市等,而随着张文中的复出,物美又开启了其并购之路。最近两年,先后接手了乐天玛特华北21家门店,邻家70多家门店、北京5家华润万家,同时拟向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增资超过70亿元。因此在外界看来,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也在意料之中。 文志宏表示,物美有雄心,张文中对零售业有使命和抱负。并购麦德龙中国之后,物美旗下的零售版图更丰富,有助于其布局全国市场。作为独立于腾讯、阿里之外的重要力量,“物美+多点”和苏宁、永辉前景可期,或将改写零售格局。 他认为,物美倾向于收购区域龙头企业,优势在于本地扎根较深,受电商冲击有限。收购麦德龙中国也一样,以B2B业务为主,客群相对固定。但文志宏也表示,未来双方如何整合也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物美本身卖场、百货等业态正面临改造升级,在获取年轻消费者青睐上同样面临挑战。 在双方的协议中,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独立经营,双方组建的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而在管理和员工方面,合资公司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和目前的员工团队,其中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康德也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物美控股之后,麦德龙中国“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也就是说,此次交易之后,麦德龙中国团队并不会发生特别大的改变。但至于未来,物美将如何进行整合则还需观望。[详情]

家乐福、麦德龙接连出售中国业务 外资超市怎么了?
家乐福、麦德龙接连出售中国业务 外资超市怎么了?

  原标题:家乐福、麦德龙接连出售中国业务,外资超市怎么了? 苏宁易购完成对家乐福中国的股权收购不到两周,2019年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就联合宣布,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半年内,两家外资商超巨头被中国公司收购。 外资超市纷纷退潮,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外资商超关店潮 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到2019年消费占GDP比重连续8年上升,中国的消费市场仍在逐年扩大,但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不佳却成为常态。 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玛特、韩国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乐购被华润入股,欧尚的中国业务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润发全面接管。 回顾外资商超的二十五年兴衰历程 观察外资商超的代表企业沃尔玛和家乐福的扩张速度,外资商超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起步期(1995-2003)、扩张期(2004-2011)、瓶颈期(2012-2018)三个阶段。 ·起步期(1995-2003) 国内政策逐步开放,外资商超抢滩中国市场。 ·扩张期(2004-2011) 外资超市享经验与资本双重优势,强势扩张。 ·瓶颈期(2012-2018) 国内商超开始大步赶超、电商登场,外资商超经受双重打击。 电商渗透率强势增长,超市市场份额下降 据管理咨询公司贝恩统计,电商渠道的渗透率以从2014年的41%增长至80%,而6000平米以上的大卖场市场份额连年下滑,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此消彼长之下,家乐福代表的外资超市们的份额明显正在被电商蚕食,而这几个点的份额就已经足以让部分大卖场陷入亏损。 电商造成的冲击还在隐隐作痛,新零售的花式玩法让外资超市看花双眼 2017年被称作新零售的元年,线上线下融合更为紧密。零售的新风口,新技术,新物种,新玩法不断涌现,资本,新玩家不断涌入,人们的消费方式再次被颠覆。传统大卖场面临挑战,开始转型。新技术在商超企业中的应用更广泛,各种新零售不断出现,线上线下重构人、货、场模式。而在2018年,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跨界化和社区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水土不服的外资超市们也在不断寻求出路,但现实终不如理想来的美好。 压死外资超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前置仓模式 对于超市们更严峻的挑战是,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被新零售业态普遍应用。阿里、腾讯等巨头企业布局新零售,门店即电商,仓库即门店。这些新的商业逻辑正在对零售行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构。 其中到家业务几乎成为了新零售的业务核心,反观外资超市们,送货速度还是太慢,提供的送货服务多为次日达,由于大卖场网点有限,远距离物流成本需要用户来买单,曾经的地利优势反而成了劣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众多外资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撤出,也有尝鲜者频频“惊起一滩鸥鹭”。如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Costo和ALDI(奥乐齐),尽管开局火热,但在目前实体零售环境之下,若想长期取得迅猛发展,仍存变数。 外资商超的成功源于他的早期经验和资本优势,以及中国零售业政策的不完全开放;它的失败是因为当国内“学生们”学成出师后,对零售市场大幅革新,外资商超却止步不前失去先机。丧失经验优势的国际零售商巨头们,又受到互联网电商和前置仓模式的双面夹击,从神坛跌入泥潭的不可思议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详情]

物美入主麦德龙:外资零售商中国市场的进退生意经
物美入主麦德龙:外资零售商中国市场的进退生意经

  原标题:物美入主麦德龙:外资零售商中国市场的进退生意经 | 调查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成为重磅新闻,但此事也在业界意料之中,因为关于麦德龙中国业务或出售的传闻已不绝于耳。就在不久前,苏宁控股了家乐福中国业务。 相比多年前,华润系收购TESCO中国业务时,大家的诧异,这几年零售业之间的并购越来越频繁,而沃尔玛、家乐福与中国本土业者的资本或战略合作也成常态。第一财经记者日前多方调研采访后了解到,近几年实体零售商面临成本高企和电商竞争等压力,而对于易买得、乐天这样的国际零售巨头而言,以往的陈旧模式已不适合如今的中国零售市场,作为止损,淡出市场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不少知情者更是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麦德龙、家乐福等巨头出售中国业务背后的故事与缘由。这些国际零售巨头的“退”也是为了“进”,如果把中国市场业务看做是一个项目,那么这些外资零售商也不亏。只是在未来整合的道路上,本土接盘者如何对接融合值得探讨。 外资零售巨头集体资本运作 3天前的那个夜晚,麦德龙集团突然宣布和物美科技集团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他们亦有意通过另一个独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份。即物美科技集团在所有相关交易完成后将最终在合资公司持股80% ,麦德龙集团将持股20%。 虽然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但并不意外,此前,坊间消息传出初期至少有8家公司参与了麦德龙的竞购,包括复星国际、万科、永辉、腾讯、大润发、苏宁和阿里巴巴,今年七月最后一轮竞购名单上仅剩永辉和物美。 “因为有保密协议,涉及接触的其他公司我不方便谈。但一家业务成功的公司当然会有很多人对你感兴趣(来接触),这很理所当然。”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10月14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说。 多年前,本土零售商并购外资零售巨头的案例极为罕见,比如华润系收购并整合国际零售巨头TESCO,当时引起业界一片哗然。然而在近几年,外资零售商与本土企业的合资、合作越来越频繁。比如前不久,苏宁拿下了家乐福中国业务的控股权。更早些时候,韩国零售巨头易买得和乐天陆续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将门店逐步出售给卜蜂莲花(00121.HK)等业者,曾经物美也对卜蜂莲花的部分门店产生过收购兴趣,可惜最终未达成交易。而作为进入中国市场已逾20年的泰国零售巨头卜蜂莲花如今在中国市场的门店仅100家都不到,苦撑多年后,卜蜂莲花已决定私有化。 由此可见,近几年,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或退出、或合资、或战略合作,动作极为频繁。由于合作者涉及苏宁、阿里系、腾讯系、京东等,也使几大外资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得很是微妙。 为何“卖盘”? 外资巨头集体做出类似的资本策略背后,定有其道理,但又不尽相同。 “乐天和易买得的问题比较类似,韩国公司的策略刚性很强,一旦有一个决策就很难改变,比如其在很多门店做了一些并不十分必要的装修投入,这些成本可以节省,但韩方觉得一定要做。当时不少中方人员也有提出过符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可惜并不太被接纳。水土不服导致易买得这类韩国零售商在中国市场长期经营不佳,2011年,易买得决定出售部分门店,当时谈判并不顺利,华东地区6家门店以1.25亿元出售给新华都,北京地区1家门店以2000多万元出售给永辉超市,价格偏低。所以关店或出售门店,逐步退出中国是这类企业止损之举。”曾经在易买得工作多年的何伟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除了水土不服,企业内部策略问题也是导致外资零售商调整中国市场战略的主因之一。 “麦德龙集团总部的战略方向是关注B2B,比如饭店,小型贸易商等中小企业,而中国市场的业务和集团总部有很大不同,其中B2C比例很高,可占逾50%。”康德向第一财经记者直言。 “不仅如此,其实麦德龙德国总部更偏向于做B端生意,批发也是麦德龙的原始主业。因此不光是在中国市场,麦德龙接下来在欧洲市场也会调整部分门店,旨在集中做批发业务。这几年麦德龙中国市场很多策略都在向批发策略靠拢。此外,中国市场的电商发展太快,很多欧美零售商都跟不上,与其自己大量砸钱还不一定能做好数字化,还不如找个中国业者合作来做电商。对麦德龙而言,依托物美、多点就可以借力做好中国市场的电商业务。”有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 据悉,沃尔玛当时与京东合作,其中也有奔着借力京东发展其中国市场电商业务的想法,毕竟依靠自己能做好电商的传统零售商极少。 此外,招商优势的减弱使得外资零售商的扩展受阻,也促使其作出策略调整。 “多年前,沃尔玛、家乐福这类外资巨头在扩张时非常受到一些二三四线城市的欢迎,不仅因为增加税收,还因为可以通过引入外资品牌带动当地的商圈和地产项目增值。相当于依靠一个外资零售品牌来‘造圈’。但随着这几年商业地产项目越来越过,部分区域饱和或本土大型项目崛起,使外资超商品牌的优势减弱,在招商方面也不比前几年的优势了,这就给外资零售商的扩张造成一定的困难。”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陈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沃尔玛等业者这几年在华的扩张速度都在减缓,其鼎盛期在华一年开设40多家新店的速度已不复再。而麦德龙在华每年仅新开3~5家门店。据市场不完全统计,2010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约11%,家乐福为8%,到2018年,沃尔玛该数字下滑至5%,家乐福仅为3%。 另一个问题则是理念的不同。“很多外资零售商把在中国的业务当做是一个项目,只要财务上不亏就可以,不论是自己经营还是出售股权都可以。TESCO只是早走了几年而已,他们当时就做了评估,认为卖盘更划算。在家乐福等部分企业内部有个规则,如果做不到当地市场前三名,那么就可以撤离了。”曾在家乐福担任管理者多年的吴旭辉(化名)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从财务角度来看,苏宁易购(002024.SZ)以现金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80%股份。此番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估值和售价远比家乐福高。麦德龙方面透露,此次与物美的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 “当然还有供应链的合作等缘由。比如家乐福和麦德龙的供应链有优势,这会给本土接盘者带来好处。麦德龙有大量优质B端客户和自持物业,也是收购方看重的。”资深零售业人士沈军分析。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康德透露,目前麦德龙中国市场门店97家,其中自持物业的有47家。其物业价值可见一斑。 买家想要什么? 要说成本高企和竞争,其实零售业者都能感觉到,包括本土业者。那为何物美和电商大佬们要一次次大手笔收购外资零售资产呢?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线上获客成本高额的背景下,电商巨头纷纷将目光瞄准线下,对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截至目前,各大巨头提出的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战略,说法虽有不同,其指向基本一致——围绕消费者需求转,通过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互动渠道和智能终端及时捕捉和把握消费者需求,以系统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以苏宁为例,自线下起家,2009年转型线上之后,近年来苏宁强调要打造全场景智慧零售。今年以来,苏宁先后收购万达百货、家乐福中国股权令外界对其侧目。在公告完成收购家乐福中国的股权交割手续的当天(9月27日),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就与家乐福中国核心高管召开会议,提出未来家乐福中国还将在1~3线城市开设300家新型互联网化门店并完成现有门店的改造;联合苏宁小店全面推出到家服务。此外,家乐福中国依托苏宁零售云,全面赋能快消类中小零售商,输出供应链、物流、科技能力,带动中国快消品低线市场流通效率的提升。 “传统线下零售的人、货、场是真实具体的,线上更像是虚拟数字,只有两者叠加、融合的全场景零售,才是零售业立足、促进消费增长的黄金法则。”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认为,所谓场景重构是基于圈层和网格化,不同圈层的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完全不一样,每个小群体构成一个网格,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偏好,苏宁则是针对不同人搭建不同的消费场景。 截至6月30日,苏宁易购零售体系注册会员数量4.42亿,2019年6月苏宁易购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达到92.54%。线下,截至2019年6月底,苏宁易购已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7503家,苏宁小店及迪亚天天自营店面合计5368家。 苏宁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荆伟表示,苏宁场景互联网的打造是通过一系列战略上的部署以及能力上的建设,能够在中国实现“沃尔玛+家乐福”的模式。以往在传统的零售业态里面,它是分级管理,预测是预测、供应链是供应链、补货是补货,是分开的。苏宁通过中台能力打造,把销售预测、供应链的能力跟上游之间的协同作为一体化,中台战略从2017年开始一直到今年底都会是苏宁科技的核心工作。 不仅是苏宁,阿里、腾讯在零售领域也是布局频频。目前,阿里在零售方面是双线布局策略,一方面通过自有项目盒马、银泰等探索新零售改造方法论,一方面通过入股等方式进行零售资源积累,步伐快于腾讯系有一定先发优势。腾讯系之前以京东为新零售战局主力,腾讯入股永辉开始走上前台,在多领域与阿里形成对垒之势。 而对于物美、华润这类业者而言,收购同业能瞬间扩大市场份额,物美和华润一贯的策略就是“买买买”,比如从1983年算起,华润集团公开的大小并购案例多达上百宗,行业涉及能源、零售、医药、水泥、金融等多个领域;2005年,华润万家斥资4亿元,收购天津月坛集团和浙江宁波慈溪市慈客隆超市集团;2007年,华润股份收购天津家世界全部股权;2009年5月,华润万家收购无锡永安超市。公开资料显示,自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复出以来,物美集团大力扩张。2018年以来,乐天玛特华北区的21家门店;世纪华联大卖场、邻家便利店以及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大卖场门店,都被物美拿下。 张文中日前表示:“之所以要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总结三点——第一点,我们要学习欧洲企业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 第二点,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需要扩大。物美有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历史,所以和麦德龙这次合作,我们也非常有信心;第三点,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并购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整合是关键 外资零售商们在调整中国市场业务的策略上可谓“进退之间”,既有易买得这类为止损而退出市场的业者,也有麦德龙这类继续保持品牌和经营但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的业者。有时“退”可能是为了“进”,但能否“进”得好,就要看后期的整合。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从苏宁角度而言,今年年初,苏宁宣布收购万达百货旗下全部37家门店,构建线上线下到店到手全场景的百货零售业态。这些门店大部分分布于一、二线城市的CBD或市中心区域,各门店合计年客流量约2.5亿人,拥有会员数量约400万。收购万达百货之后,苏宁接入其大数据,通过智慧零售系统将苏宁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进行赋能,使其首次参加五一大促就取得亮眼成绩,一周内客流突破1392万,同比增长61%,随后参加618线下促销,总成交额达到了7.5亿。如此来看,家乐福的整合也是未来可期。 当然,家乐福的人事变动成为业界关注焦点。6月23日,苏宁易购“官宣”拿下家乐福中国业务控股权后,6月27日就有家乐福中国总裁唐嘉年离职的消息,家乐福中国官方做出回应表示,唐嘉年正式向家乐福集团提出辞职,并将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唐嘉年将在中国留任至今秋,按原计划负责家乐福中国与苏宁团队的过渡交接。 谈及人事问题和未来整合,康德向第一财经记者斩钉截铁地表示:“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整个管理团队保留不变,所以员工也保留。可以说是不裁员、不降薪,所有的薪资待遇包括假期和其他员工福利等都和以往一样。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公司,最核心的不是因为有物业和门店,而是团队,人才很重要。物美方面也多次表达了会保持我们的管理团队。虽然和物美的整合现在还无法有更多细节透露,一切都要双方商议,但我们肯定会加强数字化发展,比如多点的电商技术很强,我们的电商业务发展方向在未来应该是麦德龙更多地加入到多点体系。而我们的供应链优势和物美的本地化采购优势等都可以有机结合。在开店速度上,我们现在一年大概新开店3~5家,未来和物美共同讨论发展。而在具体的经营的业态,麦德龙的模式是在同一家门店内,2B和2C的客户都同步发展,以低成本满足需要。” 究竟这些“进退之间”的外资零售巨头未来在中国市场将如何发展,还需拭目以待。[详情]

麦德龙中国总裁:物美控股后 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
麦德龙中国总裁:物美控股后 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

  原标题:独家 | 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物美控股后,不翻牌、不裁员、不降薪 距离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事件宣布仅3天,10月14日的早晨,第一财经记者在麦德龙中国总部看到,数百名员工正排队搭乘电梯参加统一举行的沟通大会——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向所有的总部员工解释此番交易事件以及后续的工作安排。 在员工沟通大会的间隙,康德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管理层和员工架构不变,不会裁员也不会降薪水,门店保持麦德龙品牌不变,未来也依旧会以麦德龙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新店。与物美的整合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商议,但一定会加码数字化运作。 第一财经: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根据该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物美会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但此前麦德龙高层表示过,不会出售麦德龙中国业务,还要在中国加大发展力度,为何这次会有与物美的交易? 康德:首先,麦德龙还是会留在中国市场发展,在市场中发挥关键作用。关于此次交易,这与麦德龙集团的战略有关,麦德龙集团总部的战略方向是关注B2B,比如饭店,小型贸易商等中小企业,而中国市场的业务和集团总部有很大不同,其中B2C比例很高,可以占到逾50%。当然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很不错。作为协调与总部的战略以及未来更好地发展,我们决定成立合资公司,物美此次交易完成后,他们会成为麦德龙中国业务的控股方。 第一财经:此前有传闻称阿里等实力雄厚的买家都对麦德龙中国业务很有兴趣,是否有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意向买家? 康德:一家业务成功的公司当然会有很多人对你感兴趣(来接触),因为有保密协议,涉及接触的其他公司我不方便谈。我们选择和物美合作的原因是,合资方必须和麦德龙一样,对食品安全、供应链和零售业务经营有相同的理念和承诺,这些理念上,物美和我们有很大的一致性。物美多次承诺,麦德龙中国业务未来在既有战略上继续发展,比如我们在中国市场很成功的是B2B业务的快速增长,对终端消费者服务也有良好的可持续成长。 同时,物美有很强的数字化能力,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因为电商业务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物美在电商方面很有优势,多点的生鲜电商和数字化方面很有优势,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专长。 第一财经:此前我们看到华润系收购TESCO中国业务、苏宁控股家乐福业务后,或有门店翻牌,或有管理层发生变化。所以大家都很关注的是,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业务的管理层和员工架构、品牌和运作等是否会有变化? 康德: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的整个管理团队保留不变,所以员工也保留。可以说是不裁员、不降薪,所有的薪资待遇包括假期和其他员工福利等都和以往一样。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公司,最核心的不是因为有物业和门店,而是团队,人才很重要。物美方面也多次表达了会保持我们的管理团队。 至于未来的具体整合,其实协议签完之后,在几轮讨论中,物美完全同意和理解我们的战略,他们知道我们的优势也知道我们在数字化方面需要帮助。对于公司每一个具体领域,我们都会基于一个理念,比如创造更多价值,比如食品安全。麦德龙在食品安全方面是专家,同时我们在进口国际品牌方面很成功,以中国市场业务而言,目前我们的商品中16%进口,14%是自有品牌,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也是物美方面很感兴趣的。而物美在中国有超过1000家门店,物美的本地化采购能力很强。 麦德龙中国业务还是会独立运作。同时,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是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的品牌,物美也很认可这一点,所以我们会维持麦德龙品牌运作,未来的新开店也会依旧使用麦德龙品牌,暂无翻牌计划。 第一财经:除了人员和品牌,业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整合,很多并购案在资本层面的运作是迅速的,但在之后的整合中却遭遇各类问题,物美和麦德龙未来打算如何在供应链、体系、在线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接和整合? 康德:和物美的整合现在还无法有更多细节透露,一切都要双方商议,但我们肯定会加强数字化发展,比如多点的电商技术很强,我们的电商业务发展方向在未来应该是麦德龙更多地加入到多点体系。而我们的供应链优势和物美的本地化采购优势等都可以有机结合。 目前,麦德龙中国区门店97家,其中自持物业的有47家,在过去的数年内,我们基本的方向是租赁为主,当然在将来的发展中究竟是以租赁还是自持物业为主还要和控股方商议。对我们来说,好的地段很重要。在开店速度上,我们现在一年大概新开店3~5家,未来和物美共同讨论发展。而在具体的经营的业态,麦德龙的模式是在同一家门店内,2B和2C的客户都同步发展,以低成本满足需要。 第一财经:我们看到这几年更多的外资零售商都在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资本和业务合作,有部分零售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比如易买得和乐天,也有部分零售商采取资本运作,比如家乐福,还有部分外资零售商进入了中国内地市场,比如Costco,您如何看待外资零售商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康德: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有些公司离开市场是因为不再适应这个市场,比如部分企业在刚开始的几年是成功的,但是后续的模式不适合中国市场而有亏损,这类企业的离开是正常的。 中国市场很有趣,市场的增长很快,但市场的变化也是很快的,如果你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则可以获得成长和收益。麦德龙就是懂得改变和适应市场的,我们十分看好中国市场,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成功模式。我们最新的财年是今年9月底结束,财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是上一个财年的业绩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对于未来,我们会继续长期在中国市场发展,并且加强数字化运作和更多元化的商品。[详情]

麦德龙中国为什么选择卖给物美?
麦德龙中国为什么选择卖给物美?

  原标题:麦德龙中国为什么选择卖给物美? 来源:零售老板参考 张文中的物美凭什么收购麦德龙中国? 文 | 王彦丽 零售老板内参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核心导读:  1.物美为什么要克服重重困难收购麦德龙?  2.超百亿收购麦德龙,物美的资金从哪来? 3.多点对物美竞购成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物美+多点模式需要得到市场重新评估。 麦德龙中国竞购案终于落下帷幕,但让外界稍显意外的是,麦德龙没有选择呼声更高的阿里、永辉,而是委身北京市场的龙头商超物美。 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 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则会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根据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可以看出,麦德龙中国团队不会因为物美控股发生大的震荡,但物美接下来也必然会安插更多高管、董事来指导麦德龙中国的运营。 不过,双方未对具体交易金额做披露,但根据路透社此前的报道,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如果物美80%的股份全部是现金交易,据此推算此次交易金额在15.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19亿,确实比家乐福48亿委身苏宁贵不少。 一切尘垓落定,但物美鲸吞麦德龙仍有不少疑团,例如,面对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竞购者,麦德龙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物美?物美不惜一切代价控股麦德龙又为了什么?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卖身”,中国零售业的格局是否因此发生大的变化? - 1 - 物美看中了麦德龙中国什么价值?  针对麦德龙为什么选择物美的问题,物美和多点方面纷纷给出《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回应。 物美方面表示:“物美收购麦德龙主要看中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看中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把控。麦德龙长期坚持高标准的食品安全管控,执行欧洲食品安全标准,每一家卖场都取得HACCP认证,因此麦德龙品牌=食品安全,我们认为麦德龙的商品定位是符合我国消费升级的需求的,符合推动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因此,我们也特别和德国麦德龙达成一致,要继续坚持麦德龙中国的质量管控体系,建立由德国麦德龙食品质量专家领导的“质量管控委员会”,对卖场营运标准,全供应链各环节的卫生安全管控,自有品牌加工企业的质量管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核。目前类似的检查和稽核,每年要进行几百到一千多次,严格审查是否符合SOP要求。 第二,是看中麦德龙的B2B业务。麦德龙在B2B业务方面,有完整的服务体系,酒店、餐馆、机关企事业学校幼儿园食堂,对麦德龙提供的食材高度认可,这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麦德龙有条件成为中国最好的食品配送服务企业。作为麦德龙未来的技术合作伙伴,多点方面这样评价此次竞标:这次竞标应该是严谨和公正的,历时很长,竞争激励。物美和多点的组合认真参加了每个程序,不论是报价还是联合商业计划,我们都坚持做到严谨,实事求是,而且始终保持一致。多点作为技术合作伙伴参加麦德龙竞标。之所以物美和多点能够胜出,应该是物美+多点模式为商业企业数字化为传统商业企业带来无限生机,符合麦德龙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的战略方向。” 物美看中的这两个要素,确实是麦德龙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和差异化竞争点。 麦德龙的B端业务已经被媒体多次提及和报道,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优势确实也很明显。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此前表示,麦德龙40%的销售额来自专业B2B的销售。数据显示,麦德龙的福利礼品业务(商业采购)在2016/17财年的营收增长达30%。 康德此前向媒体透露,麦德龙中国在2018年的业务整体增长2%,但B端业务在同期依然维持着两位数增长,可见B端业务的优势和坚挺。 而保证B端业务稳定增长的原因,又是因为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可以说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图为麦德龙极具盛名的生鲜水果区 据了解,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把控一直是业界的标杆,旗下的麦咨达可追溯产品已经达到4500多种,包括果蔬、畜禽制品、奶制品、水产品和综合类,可追溯产品中生鲜品类的销售在麦德龙的占比近60%。而麦德龙方面此前也表示,未来要达到100%生鲜商品可追溯。 而麦德龙食材的可追溯,也在用户群体中产生了良好口碑。根据2016年麦德龙关于麦咨达的顾客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顾客对麦咨达和可追溯系统已经非常了解;近一半的顾客在同类产品中更倾向于购买麦咨达产品,更有13%的顾客只认准麦咨达产品。 在国内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麦德龙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十分契合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对于商品品质的追求。 实际上,除了物美公开表示的两大因素外,在《零售老板内参》看来,收购麦德龙,对于物美的好处还有很多。 首先是弥补供应链短板,除了提升食品安全的把控能力外,物美还能获得麦德龙在商品品类上的补充。作为外资零售巨头,麦德龙凭借其全球采购的优势,可以为消费者带来高品质进口商品,而这一块是本土零售企业明显存在的短板。数据显示,麦德龙在全球35个国家拥有760多家批发商场及食品配送业务,通过强大的采购能力、低成本的运作,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进口商品。 经常逛物美超市的用户也不难发现,物美近两年来不断增加进口商品的比重,从SKU到陈列面积,都有所增加,而优质进口商品不断出现在本土零售商品,根本原因就是消费升级驱使下,用户对这类商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其次,自有地产也是麦德龙的重要砝码,同时也是吸引多家进行竞购的重要考量因素。进入中国市场后,麦德龙坚持“只买不租”的开店策略,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麦德龙早期购置的城郊地产已成为稀缺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增值空间。 第三,帮助物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布局。了解物美的人都知道,自从物美创始人张文中恢复名誉后,物美又重新开启了全国扩张战略。 此前,物美先后以14.2亿元收购乐天玛特21家门店、斥资27亿元联合步步高参与重庆百货混改、作价14亿元收购百安居;2018年10月,物美方面还接手了邻家邻家便利店在北京的门店;今年3月,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多家门店也被物美接手。 在物美入股重百时,就有业内人士告诉《零售老板内参》,物美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区域零售龙头,张文中对重庆市场也早有布局野心,未来的目标显然是要成为一家全国零售巨头。 截至目前,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全国拥有超过11000多名员工及总共1700万客户。物美收购麦德龙也有利于满足其在全国市场布局的野心。 - 2 - 麦德龙为什么选择了物美? 对于麦德龙来说,物美或许是很合适的合作伙伴,虽然永辉的实力看起来更强,阿里的互联网基因能给它做强线上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不管从资金实力上,还是对传统大卖场做数字化改造,物美都是有备而来。 很多人会奇怪物美哪里来的那么多钱,从收购乐天玛特、入股重百,接手邻家便利店等动作,到这次巨额收购麦德龙,对于物美来说,资金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物美其实早就在为大规模并购做好资金准备。《零售老板内参》发现,从今天开始,物美通过陆续发行公司债券、获取银行授信等,逐步解决了收购、入股等布局的资金问题。 例如,2019年8月,物美成功发行规模10亿元的公司债券;2019年7月,交通银行深圳分行与物美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前者给予物美科技集团人民币100亿元授信。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物美首次与交通银行展开大规模合作,也是物美落户深圳后首家签约的合作银行。 物美在深圳获得的支持不止如此。在此之前,张文中创立的另一家新零售赋能平台多点,不仅获得深圳企业战略入股,而且还在当地设立了多点总部,该总部已于日前正式投入运营。 去年3月,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控投)与多点Dmal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深控投将对多点进行战略入股,多点在深圳设立总部。据业内人士透露,多点办公场地的租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收购麦德龙前的物美其实是不差钱的,这也为物美能最后拿下100多亿的麦德龙,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一个让麦德龙倾心物美的原因,就是多点了。据了解,多点在物美的竞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物美给出的投标方案中,多点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物美区别于传统零售巨头的差异化竞争点和筹码。 经过几年的发展,以物美+多点模式为成功案例,多点已经成功牵手了多家区域零售龙头,甚至与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目前,沃尔玛在北京的宣武门店也已上线多点APP,多点智能收银设备也出现在了门店,宣武门店周围三公里的用户可以在多点APP上购买沃尔玛商品。 截至目前,多点已经在中国服务合作80家零售商、10000家门店,多点APP注册用户7500万,月活近1400万。可以说,多点在改造传统零售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多点取得今天的成功,与熟知大卖场痛点的张文中密切相关。因为互联网平台在为传统卖场做数字化升级的时候,对线下业务并不熟悉,导致改造门店的过程中会走很多弯路,而多点的数字化赋能工具,却因为更适合卖场作业而受到一批零售商的欢迎。 对于今天的麦德龙中国来说,卖场的数字化升级、线上平台带来的增量空间,都是麦德龙要迫切攻克的难点。 在电商业务上,麦德龙中国不是没有尝试过自救,此前在天猫上开设旗舰店,但单单此举为麦德龙带来的增量市场很有限,对如何更好地拥抱互联网,麦德龙中国显然需要更了解中国市场,并且有成功经验的合作伙伴。 物美+多点的践行有目共睹,相信这也是让急需要改造升级来适应中国市场的麦德龙中国,十分心动的方面吧。  - 3 - 中国零售业格局变化态势 继家乐福委身苏宁后,麦德龙中国也被物美拿下,而在此之前,TESCO乐购、百安居、百思买等,也均被本土零售企业收购或者退出中国市场,可以说,外资商超中,当前似乎只有沃尔玛在坚守阵地了。 虽然Costco和ALDI今年逆势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为还处于初期测试阶段,这两家外资零售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仍然有待时间验证。 虽然本土零售也受到了互联网平台的冲击,但不得不说,学习到外资零售成功经验的本土零售,似乎也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节点,挑战是如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零售,机遇便是一旦将这个难题解决,传统零售或许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零售老板内参》认为,在零售企业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除了永辉的积极创新外,物美+多点模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多点平台已经渐成气候的当下,物美联合多点展现出来的势能将更加强大。 而物美+多点模式的阶段性成功,也让更多本土零售看到,在阿里、腾讯之外,传统零售做数字化升级似乎有第三种路径,这种路径也因为物美和多点的持续联合布局,开拓得越来越畅通了。[详情]

麦德龙卖身 物美为什么需要麦德龙
麦德龙卖身 物美为什么需要麦德龙

  原标题:麦德龙再见!外资超市又少了一个 兜兜转转一年时间,德国会员制仓储超市麦德龙的中国区业务最终被物美拿下 吴琼 | 文 继家乐福中国今年6月卖身苏宁之后,另一家外资连锁超市——麦德龙的在华业务也被本土零售企业收入麾下。 至此,除了刚刚进入内地市场,仅开了1家和2家门店的开市客(Costco)和奥乐齐(Aldi)外,曾经叱咤风云的外资超市已几乎全军覆没。成规模的外商独资超市仅剩下沃尔玛(Walmart)一家。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约合149亿人民币)。这笔交易将给麦德龙带来约10亿欧元(约合78亿人民币)的净收益。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根据协议,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多方争夺 物美拿下麦德龙的过程并不顺利。 麦德龙有意出售中国区业务的消息已经传了一年。2018年9月,知情人士透露麦德龙正在评估中国业务,考虑出售股份和寻找合作伙伴两个选项。同年10月路透社报道,麦德龙的一位发言人称公司正在与银行洽商,为旗下中国业务寻找一家合作伙伴。 一年来,麦德龙传说中的“绯闻对象”遍及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和永辉、苏宁、物美等本土零售商,甚至连万科这样的房地产企业也牵涉其中,可以说是一块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2019年5月,有媒体报道至少有8家竞购者正准备对麦德龙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进行第二轮竞购,其中包括万科、永辉、腾讯、大润发、苏宁和阿里巴巴。 随后,多方争夺变为三方博弈。京东、腾讯支持的永辉旗下B2B食材服务商彩食鲜,腾讯支持的物美,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苏宁易购三大财团浮出水面。 2019年7月9日,有报道称苏宁放弃竞标。至此,仅剩物美与永辉两家展开正面对决。此后,各方又进行了漫长的谈判,直到10月11日物美突出重围,这笔交易最终尘埃落定。 这不是物美第一次收购外资连锁超市。2018年,物美集团以14.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乐天玛特在北京的21家店铺,彼时,物美更多的是看中乐天玛特商铺占据的地段。 显然,这一次的交易更加大手笔。物美给出的麦德龙中国企业估值高达149亿人民币,相比较而言,6月22日,苏宁易购仅以48亿人民币的价格就获取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麦德龙的这一估值达到家乐福(60亿人民币)的两倍多。 物美为何对麦德龙如此志在必得呢? 物美为什么需要麦德龙 物美集团由张文中创立于1994年,是中国最早的连锁超市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拥有1000多家大卖场、商超、便利店和家居商场,年销售额500余亿元。2015年,张文中创办数字零售平台多点,为包括物美在内的实体零售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 麦德龙的历史比物美还要长30年,诞生于1964年的德国,是德国最大的超市集团。1996年,麦德龙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59个城市设有97家卖场,拥有超过1.1万名员工和1700万客户,2017至2018财年中国区销售额27亿欧元(约212亿人民币)。 与前段时间爆红网络的开市客类似,麦德龙也是一家仓储式的会员制超市,持有会员卡才能进店消费。刚进中国的时候,仅面向餐饮企业、中小零售商及机关团体等B端客户,直到2013年才放开个人会员注册。 麦德龙拥有优质的企业会员资源。麦德龙对于企业会员的审核非常严格,原本的会员卡只针对公司认定的专业型客户,卡面上标注了诸如“餐饮”、“企事业单位”等所属行业的称谓,必须提供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才能够办理。一位曾在麦德龙工作过的员工告诉《财经》记者,麦德龙相比其他超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的会员体系。 联商网专家王国平告诉《财经》记者,物美看中的,是麦德龙的仓储会员店模式以及稀缺的仓储门店物业资源。 物美此前也曾显示出对会员制模式的兴趣。2015年,物美推出高端超市业态“尚佳”,模仿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和开市客推行会员制模式,但一年之后就宣告失败。 仓储式商店所需占地面积非常大,同时,由于目标客户是有车的家庭,超市还需要巨大的停车场以解决停车问题。因此,合适的物业资源非常有限。这也是山姆进入中国23年来仅开设了26家门店的原因之一。 开市客进入中国并引发轰动之后,会员制超市这一在中国低调了多年的业态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山姆最新公布的计划显示,预计到2022年底,山姆在中国将有40-45家开业及在建门店。 “整体来讲,我觉得大家判断是一致的,会员制业态在中国可能会经历一个比较高速的成长期。”山姆会员商店中国电子商务与市场部高级副总裁陈志宇在不久前的一次专访中告诉《财经》记者。 物美的版图扩张速度一直十分凶猛,在过去的10多年的时间里,物美先后收购过超市发、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等区域零售龙头。2014年,物美以14亿元拿下了英国翠丰集团在中国的家居卖场百安居70%的股份。 此次收购麦德龙后,物美将由区域零售真正变成全国性零售企业,形成与华润、高鑫、沃尔玛、永辉、苏宁易购家乐福等企业共同占据头部的竞争格局,王国平说。 作者为《财经》记者 作者:吴琼[详情]

物美拿下麦德龙 买买买的钱能赚得回来吗
物美拿下麦德龙 买买买的钱能赚得回来吗

  物美拿下麦德龙,买买买的钱能赚得回来吗 来源:北京商报 传闻已久的麦德龙(Metro)的中国业务出售事宜终于有了定论。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据悉,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此外,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实际上,十几年来,物美一直都在不断的收购。 据不完全统计,麦德龙中国成为2018年至今,收购费用已超过150亿元。在迅猛扩张的背后,物美的资金从何而来?虽然物美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物美的资产状况良好,资本结构合理健康,现金流充裕。收购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但在接连不断的并购下,物美的核心数据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增长,扩张仅仅是第一步,未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市场,守好打下的“江山”将会是更大的挑战。 01、麦德龙中国尘埃落定 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 据了解,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同时新合资公司总部将保留在目前的上海市普陀区。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由麦德龙集团代表所领导的专门的质量控制委员会也将全面参与,以监控和确保合资公司在质量和运营标准方面持续符合麦德龙全球准则。 与此同时,物美集团还将通过多点Dmall专有的运营系统,进一步提高麦德龙中国的运营效率和优化客户的购物体验。同样重要的是,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将带来融合了线下和线上服务与技术的数字化零售专长,并将帮助麦德龙中国提升数字化能力并加快在方兴未艾的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 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Olaf Koch)则表示,中国零售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机遇,合资公司将能最大限度利用这些机遇。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选择与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这家战略合资企业将具有更大竞争优势,不仅有利我们中国的利益相关者,也让麦德龙集团以及其股东们在未来多年的合资发展和成功中获益。” 02、两年并购消费超150亿元 实际上,物美从未停止收购的步伐。细数物美的收购史,不难看出物美在零售市场的野心。十余年前,物美就曾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控制或拥有了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等全国20多家商业企业的400多个网点,还对卜蜂莲花、美廉美、江苏时代超市、浙江供销超市、百安居等区域零售企业发起收购,版图扩张凶猛。 随后,伴随着张文中的回归,物美的扩张步伐也再次按下快进键。仅在2018年,物美就接手了乐天玛特华北区的21家门店,上海联华旗下的世纪联华大卖场北京门店也摇身变成物美超市。另外,一夜之间关掉一百多家店的邻家便利店的大部分门店也被物美接手。今年上半年,物美还接手了华润万家在北京的大卖场门店。今年6月,物美入股重庆百货45%的股权,物美的版图也正式向西南市场扩张。 麦德龙中国成为2018年至今,物美吞下的第五个重大并购项目。除了2018年4月“入账”的乐天玛特华北区21家门店外,物美还先后于2018年10月接管了邻家便利店;于2019年2月托管了华润万家北京大卖场业务;于2019年6月宣布,物美将持有重庆百货45%的股权。 物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文中表示:“我们很高兴战略投资麦德龙中国,巩固和发展伙伴关系。我们与麦德龙有着共同的理念,坚定不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我们以数字科技引领零售发展,深耕本地市场,在提升国际品牌方面具有专业成功实践。因此我们坚信,物美、多点Dmall是麦德龙的理想合作伙伴,必将充分发挥麦德龙的巨大潜力,为顾客提供更好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至今,包括此番收购麦德龙中国在内,物美在收购方面已经花费超150亿元——此前拿下百安居的14亿,收购乐天玛特14.2亿,入股重百的27亿,加上此次收购麦德龙中国费用预计在15-20亿欧元(约合117亿-157亿元人民币)左右,收购金额预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同时,也使物美的负债规模极速增长。 对此,物美方面相关负责人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物美的自主开店和并购都是经过认真评估,符合物美发展战略,估值合理,资产质量良好而且有增值潜力。物美的资产状况良好,资本结构合理健康,现金流充裕。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03、机遇与风险并存 “麦德龙中国的全国门店以及供应链,它可以更好地扩张为一个全国性的企业,麦德龙为物美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卖场,包括它的整个供应链体系,对于物美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北商研究院特邀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收购是快速扩张的一个捷径。物美自从张文中回归后,再一次加快了自己的扩张速度。希望通过这个战略,在快消品领域里面能够有突破式的增长。 国内零售市场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投资并购后,格局已逐渐明朗。在不久前苏宁完成家乐福的收购后,此番麦德龙中国归属也尘埃落定,加之国内市场上依旧坚挺外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刚刚入局的Costco。国内零售市场势必将迎来一场寡头之间的竞争。 而物美作为一家从域性超市,通过不断的发展,至今成为一家全国性的综合性零售商。除了重百、麦德龙外,物美旗下还拥有美廉美超市、新华百货、浙江供销、百安居、奥士凯物美、崇菜物美、圣熙八号、京北大世界、浙江供销等多个知名品牌。 但是,机遇永远和风险并存,守江山难远比打江山要难。尽管物美在接连不断的投资并购扩张自己零售的版图,物美的核心数据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增长。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中排名第11位,排名与上年持平,销售增长率为1.9%,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门店总数达1055个,增长率11.8%,而上年门店增长率为72.8%。 零售业专家胡春才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资本并购扩大版图是国内零售市场从相对的自由竞争走向寡头竞争的必然阶段。现在这些零售巨头都在抓住时机迅速整合扩张,如果丧失这样的机遇的话,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了。当然,激进的扩张也会存在不小风险,可能要面对团队整合、门店改造、系统对接等方面的问题,不过在成为巨头之前还是需要赌一把。 有趣的是,张文中曾说过:“20多年前的第一次创业,物美心中的目标是沃尔玛。”现如今,物美吞下麦德龙后,距离自己心中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是是否能够达成目标,甚至超越目标,这盘棋该如何下,还有待进一步的考验。[详情]

麦德龙中国卖身:入华23年 价值两个家乐福中国
麦德龙中国卖身:入华23年 价值两个家乐福中国

  原标题:价值两个家乐福中国!入华23年,这家连锁巨头终“卖身”,接盘的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视频截图 10月11日,麦德龙中国卖身,终于尘埃落定。 当日晚间,记者从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方面确认到,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的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 此外,麦德龙官网公告显示,在这笔交易中,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为19亿欧元(约合148.95亿元),为其2017/18财年年销售额的0.7倍。这也正如此前有业内人士预测的,相较于以60亿元卖给苏宁的家乐福中国,麦德龙中国的价值相当于两个家乐福中国。麦德龙方面表示,预计在交割完成后公司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益。 三家竞争,物美笑到最后 今年3月,麦德龙以15亿-20亿美元的价格公开招标出售其中国市场业务。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8月的消息,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参与竞购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主要是三大中国财团,分别是京东、腾讯支持的B2B食材服务商彩食鲜,腾讯支持的物美,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苏宁易购。 知情人士透露,麦德龙方面对收购者有着诸多期望,其中包括收购报价符合内部预期,补强麦德龙在物流领域的短板(目前只有3个物流仓库无法满足持续增加的用户需求),门店改造,加快数字化运营改造以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及提高食品配送业务运营效率等。 最终物美在三家的竞争中笑到了最后。 对于物美集团和麦德龙集团未来的合作,双方表示将各自发挥在市场上具有的优势,并借助多点Dmall的数字技术,加速麦德龙中国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同时了解到,交易完成后,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同时新合资公司总部将保留在目前的上海市普陀区。 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潇尹 摄 物美方面同时表示,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而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高开低走:从领跑者到被超越 麦德龙是一家拥有55年历史的欧洲老牌零售批发商,1996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拥有超过11000名员工。 因为基础好,麦德龙一进入中国市场就进入头部阵营。 1999年,麦德龙6家门店,销售额26亿元,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199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中,名列第6。 那一年,榜首还是年销73亿的联华超市(00980.HK),万佳连锁还没有改名为华润万家,大润发排名第20,沃尔玛、家乐福、永辉超市(601933.SH)甚至都没有进入百强名单。 谁能料到,麦德龙在中国连锁百强中的光环,很快黯淡下去。 2000年-2013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麦德龙稳步扩张,门店数从6家增加到75家,销售额从26亿元增加到175亿元。 但是,在中国连锁超市的黄金十年,对手们以数倍于麦德龙的扩张速度狂飙突进,将之远远甩在身后。 永辉超市门店数曾10年扩10倍震惊行业,几乎同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同样做大卖场的沃尔玛和家乐福,2018年门店数量分别为441和302,销售额分别为805亿元、475亿元。 麦德龙高开低走,此后十几年,排名一路下滑至三十多。 2014年开始,麦德龙的门店增幅和销售额增幅降至个位数,2016开始公司累计投资金额止步不前。 图片来源:斑马消费 物美为何看上麦德龙? 对于交易的另一方物美来说,为什么会看上麦德龙中国? 一方面,麦德龙中国仍然是个好资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麦德龙中国营收规模达到208亿元人民币。一位了解麦德龙中国业务的PE机构负责人表示,麦德龙多年来利润保持相对稳健增长,去年净利润仍然达到4亿-5亿元。 上述PE机构负责人透露,一方面麦德龙大型客户的采购需求相对稳定,年采购额高达上千万,其1300万元用户资源也是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麦德龙在全国约60个城市布局的大型商场里,有30个是自持资产,使用期限40-50年,由于这些资产都是多年前低价投资购买,如今地产增值价值相当高,比如去年初麦德龙以6亿元卖掉一块上海虹口地区的地,净赚5.8亿元。 另一方面,物美超市近几年并购动作频繁,2018年,物美以15亿元的价格接手了乐天集团位于华北的22家乐天玛特门店,此前的2014年,物美集团以14亿元收购中国百安居70%股权,后者在中国拥有近40家家具连锁门店。 通过收购扩大物美集团的规模之外,物美的另一个目的,可能希望通过麦德龙涉足当下被看好的会员制仓储式卖场。 [详情]

再现外资零售退潮:物美入主麦德龙
再现外资零售退潮:物美入主麦德龙

  原标题:再现外资零售退潮:物美入主麦德龙 19亿欧元(21亿美元)。 继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之后,又一外资零售巨头退潮。 10月11日晚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 麦德龙在上周五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以19亿欧元(21亿美元)的价值,将其在中国的全部间接参与股份出售给物美的一家子公司,未来将保留其在麦德龙物美中国合资企业20%的股份。 双方约定,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同时新合资公司总部将保留在目前的上海市普陀区。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 物美入主 麦德龙中国首席执行官康德(Claude Sarrailh)称,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将加快我们的新零售转型,确保麦德龙在高速变化、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不断扩大业务。多点是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创立的一家为零售企业赋能的科技公司。 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则表示:“我们深信,物美集团和多点是麦德龙集团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同时拥有零售DNA和卓越的数字化优势、对本地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在中国整合发展跨国品牌、提升客户体验的成功经验。这些将充分挖掘并实现麦德龙中国的潜力。我们完全认同由麦德龙中国独立进行业务运营,维持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先生领导的管理团队。” 麦德龙是欧洲在华的三大卖场巨头之一。与沃尔玛、家乐福等竞争对手以租赁门店为主不同,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有大量自持物业。截至2018年9月的财年,麦德龙中国区销售额为27亿欧元(约合209亿人民币),目前麦德龙共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共有1.1万名员工。 相比一般的零售大卖场,麦德龙更多地是仓储式卖场模式。资料显示,这种卖场将零售与批发存储相结合,使得卖场使用效率更高,但用户体验较差。同时,麦德龙以TO B为主的会员制经营为特点,更多针对酒店、餐饮、中小零售商和企业食堂等B端客户。 今年5月,媒体披露,至少有8名竞购者准备参加麦德龙中国多数股权的第二轮竞购,整个竞购过程很可能在9月份结束,彼时的竞购者中除了物美集团的身影之外,还有腾讯与永辉、沃尔玛、阿里巴巴与大润发等不同的竞购财团。 而物美超市近几年也是频繁并购,2018年,物美以15亿元的价格接手了乐天集团位于华北的22家乐天玛特门店,此前的2014年,物美集团以14亿元收购中国百安居70%股权,后者在中国拥有近40家家具连锁门店。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连锁百强”榜单,物美以483亿元的销售位列11名。 外资退潮 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不佳成为常态。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玛特、韩国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乐购则被华润入股,法国零售商欧尚的中国业务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润发全面接管。 继家乐福卖身苏宁之后,外资零售业洗牌趋势未变。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家乐福卖身苏宁之后,大家都在等待麦德龙的消息。从Tesco卖身华润到如今的家乐福中国卖身,外资撤出成为商超零售近年来的主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指出过去十年,实体零售业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电)持续上升,占销售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4.5%上升到2018年的8.9%,增长了近一倍。其中,房租占比上涨了85%,人工成本上涨了147%。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房租上涨幅度有所趋缓,人工成本还在上行区间。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零售业投资回报率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零售业充满创新的活力。但毋庸置疑,过去十年,零售业也遭遇了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困难和挑战。今天,流量平台和社交平台成了引领零售创新的主角,资本成了零售格局的主导,零售业进入了一个“旧模式亟待转型,新模式尚未成型”的发展期,实体零售和所谓的“新零售”,投资收益都差强人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众多外资零售品牌在中国市场撤出,也有尝鲜者频频“惊起一滩鸥鹭”。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Costo和ALDI(奥乐齐),刚刚完成中国市场零的突破就引发一阵轰动。尽管开局火热,但目前实体零售环境之下,零售企业如想长期取得迅猛发展,仍存变数。[详情]

19亿欧估值贵不贵?麦德龙中国卖了!
19亿欧估值贵不贵?麦德龙中国卖了!

  原标题:19亿欧估值贵不贵?麦德龙中国卖了! 来源:华夏时报 身陷卖身传闻一年多之后,麦德龙中国最终将橄榄枝抛向了物美。 10月11日,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多点将成为麦德龙中国的技术合作伙伴。据悉,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9亿元),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 麦德龙是今年将中国业务出售的又一家零售巨头。今年6月23日晚间,苏宁易购宣布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对于这一收购,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表示:“我们深信,物美集团和多点是麦德龙集团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同时拥有零售DNA和卓越的数字化优势、对本地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在中国整合发展跨国品牌、提升客户体验的成功经验。这些将充分挖掘并实现麦德龙中国的潜力。我们完全认同由麦德龙中国独立进行业务运营,维持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先生领导的管理团队。” 麦德龙是欧洲在华的三大卖场巨头之一。与沃尔玛、家乐福等竞争对手以租赁门店为主不同,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有大量自持物业。媒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的财年,麦德龙中国区销售额为27亿欧元(约合209亿人民币),目前麦德龙共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共有1.1万名员工。 此前,伴随着业绩疲软,麦德龙出售中国业务的声音不断出现。2018年8月,有消息称麦德龙中国正与复星国际商讨收购股份;随后在去年10月,麦德龙被指正与银行接触,为中国业务寻找合作伙伴;在经过长达近一年时间的“卖身”传闻后,麦德龙最终选择了物美集团。 相比一般的零售大卖场,麦德龙更多地是仓储式卖场模式。资料显示,这种卖场将零售与批发存储相结合,使得卖场使用效率更高,但用户体验较差。同时,麦德龙以TO B为主的会员制经营为特点,更多针对酒店、餐饮、中小零售商和企业食堂等B端客户。 据介绍,麦德龙中国与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合作后,新合资公司将继续履行麦德龙与批发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及其他服务提供商的现有商业协议关系。物美集团还将通过多点Dmall专有的运营系统,帮助麦德龙中国提升数字化能力并加快在方兴未艾的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 此前,外界对于物美收购麦德龙的可能性也持乐观态度。在收购麦德龙中国前,物美集团一直处于高速扩张当中,2018年至今年3月,物美陆续收购了乐天、邻家等多家门店。 麦德龙中国首席执行官康德(Claude Sarrailh)表示:“物美集团高度重视麦德龙中国的所有资产,包括高素质员工、运营专长和制度。我们相信,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将加快我们的新零售转型,确保麦德龙在高速变化、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不断取得成功。我们预计,我们的合作将实现许多重大的协同效应。我们将通过运营数字化、新店开设和其他增长举措,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业务。”[详情]

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 德方将获10亿欧元净收入
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 德方将获10亿欧元净收入

  原标题:重磅 | 物美拟控股麦德龙中国业务,德方将获逾10亿欧元净收入 扑朔迷离了许久的麦德龙中国业务究竟是否出售事宜终于在10月11日晚间得以明了。 第一财经记者从麦德龙获悉,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根据该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他们亦有意通过另一个独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份。即物美科技集团在所有相关交易完成后将最终在合资公司持股80% ,麦德龙集团将持股20%。 麦德龙方面透露,此次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麦德龙集团的并购流程由花旗银行全球市场欧洲集团和摩根大通证券提供咨询,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咨询。 Rothschild & Co(罗斯柴尔德恩可)、Paul Weiss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德勤为物美集团和多点提供咨询。 “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 麦德龙方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物美集团及其技术伙伴多点,和麦德龙集团将能发挥各自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及在批发、零售和数字领域的领先专长,加速麦德龙中国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麦德龙中国自1996年起进入中国市场,其在中国的97家门店以优质的食品和非食品产品,服务1700万客户,为此次联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麦德龙中国的业务拥有多个优势互补的渠道,包括O2O以及快速增长的食品配送渠道及福利礼品渠道。 物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文中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麦德龙集团通过建立合资公司达成合作。我们完全认同由麦德龙中国独立进行业务运营,维持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领导的管理团队。” 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Olaf Koch)表示:“我们对麦德龙在中国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满意。中国零售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机遇,合资公司将能最大限度利用这些机遇。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选择与物美集团和多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两家公司是麦德龙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合作伙伴,他们和麦德龙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可以带来大量的资源和专长,并承诺在麦德龙中国以往的成绩和足迹基础上谋求发展。” 多点首席执行官张峰表示:“我们将支持麦德龙中国实现成为中国领先的全渠道食品供应专家的目标。我们相信,利用多点成熟先进的数字化能力,我们可以帮助麦德龙中国实现迅速的业务增长和效率提升,并通过线上和线下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体验。”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麦德龙中国未来将继续以“麦德龙”品牌保持独立经营,同时新合资公司总部将保留在目前的上海市普陀区。新合资公司将保持目前的门店规模和所有商业运营,同时将继续实施计划中的新店开发。合资公司除了保留由康德领导的目前管理团队之外,还将保留现有的员工团队。麦德龙集团将在新合资公司的控股公司七人董事会中获得两席,并将在合资公司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由麦德龙集团代表所领导的专门的质量控制委员会也将全面参与,以监控和确保合资公司在质量和运营标准方面持续符合麦德龙全球准则。 加码数字化零售 这并非第一次传出麦德龙要出售中国区业务事宜,此前有消息传阿里在与麦德龙公司展开谈判,有意收购这家德国零售商旗下中国业务的一部分股权,谈判仍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存较大不确定性。更有消息称,在“收购”大润发前,阿里就与麦德龙有过洽谈,只是阿里之后“收购”大润发,让麦德龙与阿里的那次谈判暂时结束了。当时,阿里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对市场传闻不予评论”。 外资零售商出售中国市场门店或股权也并非首次。比如近期。苏宁易购(002024.SZ)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家乐福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0%。 “这几年随着各类成本高企、电商竞争激烈等都造成实体零售业者的盈利压力巨大,我们看到过不少零售企业都经历了关店潮,部分外资零售商选择或退出市场或出售股权,比如易买得和乐天就是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而家乐福将中国业务控股权出售给苏宁,这都是符合商业逻辑的选择。麦德龙此举也可以理解,就看未来接盘者如何整合。”资深零售业分析人士沈军指出。 谈及未来整合,麦德龙中国首席执行官康德(Claude Sarrailh)表示:“我们很高兴选择物美集团作为合资公司合作伙伴,这将使麦德龙中国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继续发展。物美集团高度重视麦德龙中国的所有资产,包括员工、运营专长和制度。我们相信,物美集团和多点将加快我们的新零售转型,确保麦德龙在高速变化、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不断取得成功。我们预计,我们的合作将实现许多重大的协同效应。我们期待继续为中国顾客提供服务,并通过运营数字化、新店开设和其他增长举措,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业务。” 麦德龙方面表示,其通过与物美集团和多点的联合,将在采购方面受益,更好地获取本地生鲜产品,从而为顾客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麦德龙集团持有的股份将确保其持续的服务能力和食品质量,同时确保为所有客户提供多样的进口商品。新合资公司将继续执行目前所有客户忠诚度项目,并履行麦德龙与批发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及其他服务提供商的现有商业协议关系。 物美集团还将通过多点专有的运营系统,进一步提高麦德龙中国的运营效率和优化客户的购物体验。物美集团和多点将融合了线下和线上服务与技术的数字化零售专长,并将帮助麦德龙中国提升数字化能力并加快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  [详情]

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拿下合资公司70%股权
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拿下合资公司70%股权

  原标题:10亿欧元!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拿下合资公司70%股权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e公司讯,11日晚间,德国连锁超市巨头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根据该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他们亦有意通过另一个独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份。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 (澎湃新闻)[详情]

10亿欧元!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拿下合资公司70%股权
10亿欧元!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拿下合资公司70%股权

  原标题:10亿欧元!物美入主麦德龙中国:拿下合资公司70%股权 中国连锁超市品牌物美正式入主麦德龙中国。 10月11日晚间,德国连锁超市巨头麦德龙集团和物美科技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将成立合资公司。根据该协议,物美集团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份,麦德龙集团将持有20%股份。剩余10%的股份目前由麦德龙中国合资公司中的小股东持有,他们亦有意通过另一个独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份。交易完成后,麦德龙集团预计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入。此次交易对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估值为19亿欧元。交易双方预计最迟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物美集团及其技术伙伴多点,和麦德龙集团将能发挥各自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及在批发、零售和数字领域的领先专长,加速麦德龙中国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麦德龙中国自1996年起深耕中国市场,目前拥有多个优势互补的渠道,包括O2O以及快速增长的食品配送渠道及福利礼品渠道。合资公司将继续遵循麦德龙集团的全球质量管控和运营标准,延续麦德龙中国在食品安全保证领域倍受认可的良好口碑。 物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文中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麦德龙集团通过建立合资公司达成合作。麦德龙品牌深耕中国23年,取得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和无与伦比的高标准食品质量美誉,令我们倍感敬佩。我们相信,我们与麦德龙集团葆有共识,高度赞赏其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一丝不苟的把控,也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践行下去。我们深信,物美集团和多点是麦德龙集团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同时拥有零售DNA和卓越的数字化优势、对本地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在中国整合发展跨国品牌、提升客户体验的成功经验。这些将充分挖掘并实现麦德龙中国的潜力。我们完全认同由麦德龙中国独立进行业务运营,维持由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先生领导的管理团队。我们将持续投资,续写麦德龙中国作为数百万客户最可靠的食品供应商的成功篇章。” 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Olaf Koch)表示:“我们对麦德龙在中国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满意。我们对有机会参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中国终端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而深感荣幸。中国零售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机遇,合资公司将能最大限度利用这些机遇。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选择与物美集团和多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两家公司是麦德龙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合作伙伴,他们和麦德龙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可以带来大量的资源和专长,并承诺在麦德龙中国以往的成绩和足迹基础上谋求发展。我们相信这家战略合资企业将具有更大竞争优势,不仅有利我们中国的利益相关者,也让麦德龙集团以及其股东们在未来多年的合资发展和成功中获益。” 麦德龙中国首席执行官康德(Claude Sarrailh)表示:“我们很高兴选择物美集团作为合资公司合作伙伴,这将使麦德龙中国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继续发展。物美集团高度重视麦德龙中国的所有资产,包括高素质员工、运营专长和制度。我们相信,物美集团和多点将加快我们的新零售转型,确保麦德龙在高速变化、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不断取得成功。我们尤其感到高兴的是,物美集团与我们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坚守我们对麦德龙DNA和品牌的承诺,这包括坚持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的最高标准以及提供众多国际品牌和麦德龙自有品牌。我们预计,我们的合作将实现许多重大的协同效应。我们期待继续为中国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并通过运营数字化、新店开设和其他增长举措,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业务。” 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商业理念。麦德龙是中国第一批获得中央政府批准、允许在中国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商场的外资商业巨头。迄今,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7家商场,全国拥有超过11000多名员工及总共1700万客户。[详情]

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 在双方合资公司持有80%股份
物美收购麦德龙中国 在双方合资公司持有80%股份

  原标题:快看| 麦德龙中国或将卖身物美 记者 | 赵晓娟 德国零售商麦德龙(METRO)出售中国业务事宜有了新进展。 10月11日,根据路透社报道,麦德龙在上周五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以19亿欧元(21亿美元)的价值,将其在中国的全部间接参与股份出售给物美的一家子公司,未来将保留其在麦德龙物美中国合资企业20%的股份。 路透社称,熟悉此次拍卖的消息人士的表示,中国物美超市在麦德龙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争夺战中处于领先地位。 界面新闻在9月26日的一次会议上曾就此事向物美董事长张文中求证,他表示“没有的事”,且不愿进一步谈及竞购麦德龙相关话题。 截至目前物美、麦德龙中国也未就此进行表态。但这相对此前第二轮竞购情况,让麦德龙中国出售事宜有了更为明朗的结果。 麦德龙是一家拥有55年历史的欧洲老牌零售批发商,1996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58个城市开设了95家商场,其中44家位于华东。自2018年9月,麦德龙将出售少数股份的消息被传出。 今年5月,路透社披露,至少有8名竞购者准备参加麦德龙中国多数股权的第二轮竞购,整个竞购过程很可能在9月份结束,彼时的竞购者中除了物美集团的身影之外,还有腾讯与永辉、沃尔玛、阿里巴巴与大润发等不同的竞购财团。 物美超市近几年并购动作频繁,2018年,物美以15亿元的价格接手了乐天集团位于华北的22家乐天玛特门店,此前的2014年,物美集团以14亿元收购中国百安居70%股权,后者在中国拥有近40家家具连锁门店。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连锁百强”榜单,物美以483亿元的销售位列11名。 在截至2018年9月的财年内,麦德龙在华销售额约为209亿元,此前一个财年该数字为213亿元。[详情]

竞购麦德龙中国生死时速:物美报价冲击20亿美元上限
竞购麦德龙中国生死时速:物美报价冲击20亿美元上限

  原标题:竞购麦德龙中国生死时速:阿里腾讯京东各组财团 物美报价冲击20亿美元上限 在家乐福中国业务80%股权被出售后,另一家外资大型商超——麦德龙中国业务股权转让悄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多位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此前参与竞购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主要是三大中国财团,分别是京东、腾讯支持的B2B食材服务商彩食鲜,腾讯支持的物美,以及阿里巴巴支持的苏宁易购。 一位熟悉这笔收购交易进程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腾讯支持的物美给出的收购报价接近麦德龙内部评估价15亿-20亿美元的上限,即约2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升收购的胜算,当前物美在腾讯支持下,还联合永辉超市、高瓴资本与厚朴基金等PE机构共同参与竞购。 不过,这份报价能否打动麦德龙管理层,依然存在未知数。 上述熟悉这笔收购交易进程的知情人士透露,麦德龙方面对收购者有着诸多期望,其中包括收购报价符合内部预期,补强麦德龙在物流领域的短板(目前只有3个物流仓库无法满足持续增加的用户需求),门店改造,加快数字化运营改造以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及提高食品配送业务运营效率等。 记者多方了解到,其实三个竞购者之所以积极竞购麦德龙中国业务,也有着各自的算盘,比如彩食鲜旨在借助麦德龙2B业务网络与客户资源等,加速B2B食材配送业务发展;物美则借助收购麦德龙业务,得以将自身业务范畴扩展到全国多个城市实现全国化快速布局;苏宁易购则在探索新零售业态同时,对麦德龙地产价值以及切入生鲜领域有着浓厚兴趣。 这位熟悉这笔收购交易进程的知情人士透露,尽管物美“稍占上风”,但不排除其他两大竞购方在最后关头提高报价“后来居上”,目前麦德龙中国业务的收购者到底花落谁家,依然悬而未决。 麦德龙欲借股权转让补业务短板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麦德龙在中国境内拥有95个大型商超商场,遍布59个城市,去年营收规模达到208亿元人民币。 “然而,麦德龙出售中国业务并不令人意外。”一位麦德龙前员工向记者透露,从2013年麦德龙中国业务业绩触及峰值后,它就开始逐年走下坡路。究其原因,是麦德龙四大业务(优享会O2O业务、天猫海外官方旗舰店X-Broad、服务餐饮客户的食品配送业务FSD、服务企事业单位的福利礼品业务)均遭遇不小的发展挑战。 以优享会O2O业务为例,尽管其免费会员制商场模式创造1300万会员与约70%的销售比重(毛利率也达到23%),但随着电商业态的兴起,过去数年这些商场出现个人会员活跃度低与到店购物频率下降的瓶颈,导致33家门店O2O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不得不在2C与2B之间取舍。此外,目前麦德龙3大物流仓库承接60%的常温及冷冻商品存储配送,导致配送周期拉长且客户响应及时性低,无法满足以客户为单位的订单配送服务与生鲜品类同城物流及加工服务。 服务餐饮客户的食品配送业务FSD尽管贡献了17%销售比重(约34亿元销售额)并拥有逾3.4万客户,毛利率也达到15%,但当前配餐公司快速扩张对其食堂业务已构成不小的冲击,加之麦德龙依然延续客户经理1对1式服务与青睐重点商品销售,数字化运营效率较低,导致这项业务效率未必能超越互联网配餐平台。 “因此,麦德龙中国部门一直希望总部能加大投入,比如扩建物流仓库解决物流短板等,但由于这笔投入涉及高额固定成本投资以及影响当年财务报表表现,德国总部与中国历届董事会对增加物流配套投入一直犹豫不决。”上述麦德龙前员工表示,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过去数年欧洲经济不景气,令麦德龙总部自己都在艰难度日。 记者独家获悉,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当前麦德龙正考虑将其欧洲业务出售给Beisheim Family、Daniel Kretinsky、EP Global Commerce.a.s等当地投资者。 这也令麦德龙中国业务管理层寄希望通过引入收购者解决上述业务发展短板。 这位麦德龙前员工向记者透露,在竞购初期,不少麦德龙管理层比较青睐京东、腾讯支持的B2B食材服务商彩食鲜,原因是后者拥有相对完善的B2B食材配送供应链体系,能解决麦德龙在物流体系的短板,加之其数字化运营技术输出也能提升麦德龙的客户服务能力。 “不过,随着其他竞购者提高收购报价,目前麦德龙方面到底青睐哪家,就不得而知了。”他指出。 一位高临咨询产业专家指出,麦德龙会根据收购方的资源整合能力高低,决定最终花落谁家。比如阿里巴巴与苏宁易购如何提供线上渠道拓宽麦德龙O2O业务范畴,京东如何开展线下门店改造提升其客户服务能力,都在麦德龙的考量范畴内。 “此外,麦德龙一直在2B和2C业务之间徘徊,目前看来,其通过股权转让打算加大2B端业务布局,因此收购方如何协助麦德龙加强2B业务服务与供应链管理能力,尤其在生鲜领域应对众多互联网新零售平台的冲击,也是麦德龙方面选择最终收购方时所关注的重点。”上述产业专家向记者透露。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苏宁易购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80%股权,市场普遍预期其可能退出麦德龙中国业务竞购。但有知情人士透露,不排除在关键时刻阿里巴巴可能会联合苏宁易购提高收购报价“后来居上”。 “毕竟,麦德龙中国业务所拥有的1300万会员用户,以及不菲的地产价值,是意欲打算通过改造百货业获得新发展空间的苏宁易购与阿里巴巴相当看重的资源价值。”他指出。 物美提高报价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麦德龙方面依然尚未敲定最终的收购者。究其原因,一是麦德龙方面依然在等待其他竞购者持续抬高报价,二是麦德龙仍在全面评估各个竞购方对麦德龙自身业务发展的帮助高低。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自身收购的胜算,目前各个竞购方正联合多家PE机构提升自己的资金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比如腾讯支持的物美正联合永辉超市、厚朴基金与高瓴资本等PE机构形成新的竞购财团。 上述熟悉这笔收购交易进程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也是物美得以提高报价至20亿美元左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前竞购方普遍预期这笔收购的合理估值差不多在17亿美元左右。不过,PE机构之所以力挺物美抬高报价,也有自己的算盘。 在他看来,这些PE机构很可能会以“明股实债”的方式向物美提供收购过桥贷款资金,年化利率达到8%-10%以上,并约定物美在未来数年后“回购”相应的股权。 “其实,PE机构不担心收购方会还不了并购过桥贷款。”一位了解麦德龙中国业务的PE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方面麦德龙大型客户的采购需求相对稳定,年采购额高达上千万,其1300万元用户资源也是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麦德龙在全国60个城市布局的大型商场里,有30个是自持资产,使用期限40-50年,由于这些资产都是多年前低价投资购买,如今地产增值价值相当高,比如去年初麦德龙以6亿元卖掉一块上海虹口地区的地,净赚5.8亿元。此外,麦德龙多年来利润保持相对稳健增长,去年净利润仍然达到4亿-5亿元,且存货周转与应收应付款在业内比较健康,令收购方有足够现金流用于偿还并购贷款。 他透露,此前他们也有意向麦德龙竞购方提供收购过桥贷款,但由于这笔收购的PE出资额动辄数亿美元,远远超过他们单笔项目投资额度的上限,最终只能作罢。 “不过,行业头部PE机构依然会对这类收购感兴趣,因为这属于比较难得的优质资产并购。”他表示。 [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