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蜂蜜罚1400余万 净利亏1.14亿同比下滑约4354%
同仁堂蜂蜜罚1400余万 净利亏1.14亿同比下滑约4354%

  同仁堂因“问题蜂蜜”被罚1400余万 净利亏1.14亿同比下滑约4354%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吴婷 去年深陷“蜂蜜门”的同仁堂(600085.SH),2019年伊始有了处理结果:罚没1408万元、吊销子公司经营许可证、高层调整。 2月12日,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人民币1408.8万元,并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没收违法所得约11.2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同时吊销同仁堂蜂业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受此事影响,同仁堂蜂业2018年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未经审计)。与2017年相比,营收同比减少5.4%,净利同比下滑4353.7%。 内部管理混乱质量管理虚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并非同仁堂首次深陷质量危机,此前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同仁堂3年内23次上黑榜。仅2016年,同仁堂就因质量问题被“点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而到了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绩”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有5次上“黑榜”。 对于上述曝光质量问题相关企业,同仁堂此前表示为其下属公司,与上市公司无关。 2月12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的通报中则指出: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品种、品质、诚信”被视为同仁堂核心竞争优势的三大支点。彼时,阐述该观点的同仁堂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向光,在此次“蜂蜜门”事件中已被免职。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通报称,已对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 其中,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责令向北京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被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此外,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向光,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被免职;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卫清被免去职务,工作另行安排;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部长蔡杰被调离岗位。 2018年净利同比下滑4353.7% 如今,同仁堂蜂业相关产品已被下架和召回处理。公告显示,事发后,同仁堂蜂业于2018年12月26日起将销售渠道中标示为“受托方: 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瓶装蜂蜜进行了下架封存;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大兴区食药局已将涉事库存产品予以没收;按照大兴区食药局认定的已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同仁堂蜂业依法召回。 根据大兴食药监局的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然而,在2018年12月的情况说明中,同仁堂曾信誓旦旦表示,“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对于此种前后说辞不一的情况,长江商报记者致电同仁堂,但电话尚未接通。 2018年的公告中,同仁堂曾表示“过期蜂蜜”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事实上,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同仁堂蜂业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未经审计)。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收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按此计算,同仁堂蜂业2018年营收同比减少5.4%,净利同比下滑4353.7%。 相比同仁堂年营收过百亿、净利过亿来说,同仁堂蜂业业绩几乎是九牛一毛。同仁堂披露信息显示,同仁堂蜂业营收仅占其2017年度经审计营收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其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 不过,在零售分析师王源看来,此次事件暴露出的代工生产问题,同仁堂痛定思痛对所有委托加工企业进行停产整顿,对其他产品业绩或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同仁堂来说,其产品类别较多,如何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可能还需时日。[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2月18日 06:59
同仁堂“蜂蜜门”重罚落地 老字号们如何“发新芽”
同仁堂“蜂蜜门”重罚落地 老字号们如何“发新芽”

  同仁堂“蜂蜜门”重罚落地 老字号如何“发新芽”? 本报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自2018年12月中旬发酵的北京同仁堂 “蜂蜜事件”尘埃落定。 2019年2月12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其下属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被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被处以1408.8万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涉事产品,并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有关涉事人员被实施市场禁入。同仁堂蜂业对商标为“源蜜”“蕊悦”“药植蜜”的41批次2284瓶(盒)蜂蜜产品实施三级召回,涉及北京、山东、天津、辽宁、河北、四川、山西7地。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对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要求北京同仁堂集团纪委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公司的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职务调整、解除合同及经济处罚。 涉事蜂蜜系委托生产,而此前同仁堂方面也对委托生产管理质疑做出回应称:“生产能力不足时通常会选择委托生产,委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确是重中之重。公司此前还有其他个别食品类产品采用委托加工模式,没有出现问题。” 事出“委托生产” 除上述蜂蜜以外,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此前还有食品酒系列采用委托加工模式,2018年收入2096万元、利润115万元。据了解,目前同仁堂已停止所有委托加工生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整顿。 针对老字号委托生产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不管是老字号还是新兴企业,代加工的模式都不能成为食品安全出问题的理由。举例来说,耐克所有的产品都是代工生产。对委托生产来说,最关键还是质量内控体系。所有的企业在质量内控方面都有完善的文字性规定,但严格执行才是关键。质量内控体系和高管人员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忧患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这也需要考核机制不断促进规范。” 近年来,市面上不少食品的标签上有“受托方,XX公司”的字样。对某些产品,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拓宽自身业务层面,对一些本身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产品,选择代加工的模式,选择让有QS认证的企业来承接生产。委托加工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快速进行业务拓展,但是其中品牌质量监管则成为难题。 尽管目前食品行业的委托加工模式较为成熟,委托方仍需对受托方加强监管。在委托加工关系中,委托方对于受托方的资质核验和监督管理,可以参照相关法律。同样,受托方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法律也已提出底线要求。 如果产品质量出在委托加工环节,委托方和受托方应该承担连带责任。此前也有法律人士明确指出,委托加工渐成潮流,鉴于国家的相关要求散落在具体文件中,出于行业规范和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应考虑出台专门规定,帮助企业明确权责边界。 老字号求转型 事实上,近年来老字号爆出信任危机的也并非同仁堂一家,如去年2月东阿阿胶陷入“水煮驴皮”风波、10月云南白药也出现“牙膏门”事件。 此外去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白云山天心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存在直接接触药品的容器未经批准、未验证用于两个批次的产品生产等问题。 2017年中,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6批次质量抽检不合格药品”的通告,包括白云山集团分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何济公药厂”)生产的曲咪新乳膏(批号:A1089)在内的6家企业生产的6 批次药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规定。 2016 年7月,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泉州市医药流通企业飞行检查时发现,片仔癀孙公司泉州片仔癀宏仁医药有限公司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存在一些缺陷,决定暂时收回其GSP 证书,待公司整改通过后方可返还。 老字号在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2018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全聚德旗下15家子公司出现亏损,有些门店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但依然亏损。近年,全聚德做过引入外部资本、烤鸭外卖和兼并收购等尝试,但都不尽如人意,折射出老品牌对消费者吸引力的缺稀。 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前店后厂、自营连锁、授权加盟、网络销售、代理商等几种方式,企业采用一种或多种经营方式混合。前店后厂曾经是老字号企业传统经典的经营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退出,现在一半以上的老字号企业已经不再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老字号企业也重视“触网”,网络销售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经营模式,84%的老字号企业都会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中华老字号企业生产模式包括手工作坊式、机械化批量生产和全部委托第三方生产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虽说已有部分企业引进先进化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但生产线中还是以手、机混合式为主,纯机械化比率仅为18.1%,而纯手工作坊式的比率还高达21.5%,老字号企业生产模式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2017年2月,商务部等16部门也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字号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护经营网点、改革企业产权等方面布置多项重点任务,全力推动“老字号”的改革创新发展。 对此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对于老字号来说将会成为常态,但监管落实到具体单位,评估自身管理能力尤为重要,老树发新芽的难度一定很大。老字号之所以称之为老字号,不仅仅是因为品牌老,很大一部分企业也存在整体硬件偏老,管理意识欠缺的问题。以同仁堂蜂蜜事件为例,同仁堂对高管的处罚力度是相当重的,但是今后的质量把控是否能够真的落实才是关键。”[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2月15日 01:25
同仁堂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 能一直 吃老本吗?
同仁堂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 能一直 吃老本吗?

   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同仁堂能一直 “吃老本”吗?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国强 | 北京报道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600085)又因“蜂蜜门”事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2月12日,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人民币1408万元,并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总经理张阔海、副总经理王志永、韩会秀、胡艳红、盐城金蜂厂区负责人王志军因此被予以免职,副总经理宁尚勇被进行诫勉谈话。 同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通报称,已对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等。 其实,同仁堂近年来已多次因质量问题受到舆论关注。有媒体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以来,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报达23次。这家历经350年风雨历程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为何屡屡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它还存在哪些问题? 1个月内, 3次舆情危机事件 同仁堂“蜂蜜门”事件是江苏当地媒体在2018年12月15日最早曝出,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受托加工生产单位)被曝回收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表面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暗地里却将之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 事件一出,同仁堂立即陷入质量安全风波,也使社会公众对其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隔一周,12月21日,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65批次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的通告,涉及北京同仁堂(600085)(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白矾产品,样品来自高唐金堤古方国医堂中医诊所和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不合格项目分别是“铵盐”和“铵盐、铁盐”。 同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关于对北京东苑中医医院等14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行为处理决定的通报》显示,同仁堂旗下永泰店、马连洼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被解除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和追回违规费用。 三起事件叠加,致使同仁堂的股价下跌。12月14日(周五)至21日(周五),这家公司股价从最高30.45元/股下跌至26.02元/股,最大跌幅14.55%。 同仁堂还公告了“蜂蜜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影响情况,“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预计将减少本公司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 为何同仁堂会发生“蜂蜜门”等事件?北京市纪委市监委的通报一针见血: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0.5%,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名不副实 除了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自2001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在研发投入方面较为薄弱,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研发费用绝对值来说,最低的一年是2007年,刚过400万元,最高的一年是2017年,超过7000万元。从2003年至2007年这5年,研发费用均不足1000万元;从2009年至2017年这9年,研发费用呈现整体增长态势。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这个指标可以被用来衡量一家企业重视研发的程度。它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有一定关系。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版和2016年修订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之一是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即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根据同仁堂的公告,自2008年以来,同仁堂一直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四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一定税收优惠。 但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同仁堂自2008年以来,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一直维持在0.5%附近,远远低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下限。这意味着从200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同仁堂的研发费用指标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 同仁堂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曾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被同仁堂列为整改任务。北京市国资委官网上《中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关于巡察整改情况的通报》曾要求,“增加科研投入比例。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办法》,明确创新投入比例,并制定创新投入考核指标,在2018年纳入经济目标责任考核。” 一位熟悉医药行业投资的私募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同仁堂研发投入较少,主要因为它是百年老店,有较高的知名度,又是中药企业,不会像生物制药企业和化学制药企业那样对研发投入重视,它是可以‘吃老本’的。” 相较于研发费用占比一直较低,同仁堂的销售费用还是较高的,2001年还不到2亿,到了2017年就高达26亿元;从2001年以来,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2月14日 18:16
澎湃新闻: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澎湃新闻: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社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等了好几天,消费者还是没有等来同仁堂对“过期蜂蜜”的诚意道歉。 去年,有媒体曝光同仁堂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生产的“北京同仁堂蜂蜜”存在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生产日期的恶劣造假问题。2月11日晚间开始,作为上市公司的同仁堂向资本市场披露了此事处罚结果: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被罚了1409万元,正在召回;同时,子公司同仁堂蜂业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之后,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认为此事“造成国资严重损失”,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被罚1409万,子公司“被废武功”,向资本市场披露了被处罚信息,上级纪委也追责了,该走的程序都走了,甚至资本市场也轻易选择了“原谅”,2月13日、14日两天,同仁堂股价都涨了,但是,似乎少了什么?那就是对消费者的道歉,对玷污了同仁堂声誉的真诚忏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可是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了近三百年的古训,也是中华商业诚信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这次同仁堂(哪怕只是子公司)还是出现了回收过期蜂蜜的严重失信败德事件。 当然,直接回收蜂蜜的是盐城金蜂公司,但是同仁堂把这些过期蜂蜜退回加工商时,真不知道会怎么处理吗?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同仁堂作为授权商的品控又体现在哪里?毕竟,这么多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北京同仁堂蜂蜜”,可不是冲着小加工商去的,买的是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和诚信。 以同仁堂乐家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大宅门》里,因为有偷工减料的问题,白景琦当众烧了价值几万银元的成药,正是这股“硬气”才保住了中华老字号的信誉。而这次同仁堂只是例行公事,在资本市场上做了信息披露,却并没有直接向消费者道歉,这对得起那些一辈子只吃同仁堂药材的大爷大妈吗?这对得起那些把同仁堂的诚信故事写进作文里的孩子们吗? 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很多老字号、知名品牌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不愿意赚制造业的“辛苦钱”,变身品牌授权,想躺着赚钱,甚至有的直接异化成为“卖贴牌”,只要给钱就可以用自己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而且还不严控商品的品质。结果“卖贴牌”的经营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向消费者收“智商税”。这次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也该打醒那些“卖贴牌”的老品牌,要知道好品牌“百年成之不足,一朝毁之有余”,要对得起百年基业,要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作为近三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最该懂的道理。[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2月14日 18:00
评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评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社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等了好几天,消费者还是没有等来同仁堂对“过期蜂蜜”的诚意道歉。 去年,有媒体曝光同仁堂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生产的“北京同仁堂蜂蜜”存在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生产日期的恶劣造假问题。2月11日晚间开始,作为上市公司的同仁堂向资本市场披露了此事处罚结果: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被罚了1409万元,正在召回;同时,子公司同仁堂蜂业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之后,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认为此事“造成国资严重损失”,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被罚1409万,子公司“被废武功”,向资本市场披露了被处罚信息,上级纪委也追责了,该走的程序都走了,甚至资本市场也轻易选择了“原谅”,2月13日、14日两天,同仁堂股价都涨了,但是,似乎少了什么?那就是对消费者的道歉,对玷污了同仁堂声誉的真诚忏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可是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了近三百年的古训,也是中华商业诚信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这次同仁堂(哪怕只是子公司)还是出现了回收过期蜂蜜的严重失信败德事件。 当然,直接回收蜂蜜的是盐城金蜂公司,但是同仁堂把这些过期蜂蜜退回加工商时,真不知道会怎么处理吗?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同仁堂作为授权商的品控又体现在哪里?毕竟,这么多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北京同仁堂蜂蜜”,可不是冲着小加工商去的,买的是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和诚信。 以同仁堂乐家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大宅门》里,因为有偷工减料的问题,白景琦当众烧了价值几万银元的成药,正是这股“硬气”才保住了中华老字号的信誉。而这次同仁堂只是例行公事,在资本市场上做了信息披露,却并没有直接向消费者道歉,这对得起那些一辈子只吃同仁堂药材的大爷大妈吗?这对得起那些把同仁堂的诚信故事写进作文里的孩子们吗? 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很多老字号、知名品牌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不愿意赚制造业的“辛苦钱”,变身品牌授权,想躺着赚钱,甚至有的直接异化成为“卖贴牌”,只要给钱就可以用自己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而且还不严控商品的品质。结果“卖贴牌”的经营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向消费者收“智商税”。这次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也该打醒那些“卖贴牌”的老品牌,要知道好品牌“百年成之不足,一朝毁之有余”,要对得起百年基业,要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作为近三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最该懂的道理。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2月14日 17:58
同仁堂过期蜂蜜门曝黑幕:供应商称多次被要求"背锅"
同仁堂过期蜂蜜门曝黑幕:供应商称多次被要求

  同仁堂过期蜂蜜门曝黑幕:供应商称多次被要求“背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查道坤 实习记者:黄鑫磊 每经编辑:张海妮 还记得2018年底的北京同仁堂(600085,SH)“过期蜂蜜门”事件么?2月11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约1409万元。 从上述公告不难看出,在这起案件中,责任主体已由原来的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城金蜂)变为同仁堂蜂业,这起案件的内幕到底是怎样的?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进一步获悉,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同仁堂蜂业方面多次要求盐城金蜂为其“背锅”。对于上述事项,2月11日,记者致电联系采访上市公司同仁堂并按照要求发送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原涉案供应商处罚被撤销 2018年12月15日晚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盐城金蜂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报道称,盐城金蜂将数万瓶过期蜂蜜撕去标签后倒入大桶,作为原材料入库,而过期蜂蜜本该退给蜂农用以喂养蜜蜂。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此前发现盐城金蜂已有多次类似操作,同时该企业还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该事件被报道后,12月16日下午,同仁堂公告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责任,并已通知盐城金蜂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同时,公告否认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且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随后的12月17日,同仁堂回应媒体称,公司组成的调查组已经进入盐城金蜂,公司正在等待最终调查结果。 紧接着,12月18日至1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盐城金蜂,发现数辆公务车停在公司门口,记者试图进入厂区采访,但被内部人员阻拦。 记者在随后的追踪采访中获得的一份《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编号为:滨市监听告字〔2018〕90152号)显示,2018年12月19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盐城金蜂涉嫌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蜂蜜一案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11月12日,在滨海县世纪大道103号4号厂房仓库内查获的“蕊悦牌北京同仁堂蜂蜜”上产地为“北京市房山区”,生产日期为“20180308”等,保质期为“18个月”的原标签被撕掉,换贴为产地为“江苏省盐城市”,生产日期为“20180624”,保质期为“18个月”的假标签。 对于上述违法事实,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盐城金蜂拟处罚:1、没收已换贴的蜂蜜2002瓶;2、罚款580580元。 然而,就在今年1月16日,盖章单位为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撤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称,盐城金蜂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了虚假材料和虚假陈述,该案认定的违法行为由本案利害关系人同仁堂蜂业实施,故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以及第四十三条“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对其不予以行政处罚。 2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未正面回应,但示意记者可以通过“信用盐城”官方网站查询其行政处罚信息。 记者查询发现,2018年12月19日的《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与今年1月16日的《撤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未予公示,但2月2日的一项处罚公示显示:盐城金蜂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四条第二款、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构成明知他人违法生产蜂蜜,仍为他人提供生产场所、设备生产蜂蜜的违法行为。 供应商称未参与实际生产加工 对于这起事件的进展,今年2月11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约1409万元。 与此同时,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约11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 并且,吊销同仁堂蜂业食品经营许可证,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前后时间尚不足两个月,涉事主体为何突然发生变化,这背后是否另有玄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相关资料显示,盐城金蜂董事长周某某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行政执法人员表示,盐城金蜂实际没有生产经营活动,且无生产瓶装蜂蜜的加工线,所有生产加工均由同仁堂蜂业负责。 前述相关材料称,2016年9月1日,盐城金蜂与同仁堂蜂业签订了《委托生产食品协议》,但从当日起,盐城金蜂却未能接触蜂蜜的生产加工。周某某表示,同仁堂蜂业并不允许盐城金蜂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加工区域,在同仁堂蜂业内部,甚至称盐城金蜂为“盐城厂区”。 周某某称,盐城金蜂的盈利模式仅仅是在厂区门口清点出厂成品数量,并按照数量、规格计算委托加工费。可是,前期费用却需要盐城金蜂自己垫付,除了收购蜂农蜂蜜,提供部分场地、厂房、锅炉设备及证照,还要保证同仁堂蜂业的水电供应及锅炉燃料等。 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在盐城金蜂工厂建设阶段,共投入建筑费用1714万元,设备投入441万元。盐城金蜂仅提供5间厂房及炼蜜设备、2台叉车、1台锅炉,部分实验室器材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期蜂蜜门”事件中,上述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仓库实际为同仁堂蜂业所租用。相关租赁协议显示,同仁堂蜂业向江苏博威铸业集团有限公司租赁位于滨海县世纪大道103号的厂房仓库,年租金为35万元。 而周某某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表示,该厂房仓库被查处后,同仁堂蜂业竟让盐城金蜂顶包,伪造了盐城金蜂与江苏博威铸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仓库租赁协议。 那么,盐城金蜂为什么要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陈述内幕?记者在相关资料中看到,盐城金蜂与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某某约定,此次处罚的58万元由同仁堂蜂业垫补,但周某某最后并未收到相关款项。 连年亏损仍生产 记者获得的另一份《情况说明》显示,从2016年与同仁堂蜂业合作开始,盐城金蜂的资金就一直较为紧张,甚至在2017年仅蜂蜜一项就亏损了300多万元。该《情况说明》称,2014年下半年,盐城金蜂的厂址被选定在江苏省盐城市通榆镇,当时同仁堂蜂业的总经理张某某曾表示,当地油菜产量大,可以作为同仁堂的蜂蜜基地。 彼时,盐城金蜂除周某某外还有两位股东。启信宝数据显示,盐城金蜂成立于2014年10月22日,最初股东为周某某与戴某洪与戴某伟,2015年1月,股东戴某洪退出,李某程入股。 《情况说明》亦称,2015年收购蜂蜜较少,投入较多,基本无回笼资金。到了2016年5月、6月,张某某提出同仁堂蜂业与盐城金蜂合作,代加工瓶装蜂蜜,但合作前提是“踢出”其他股东,这导致盐城金蜂的资金进一步紧张,二位股东的投资本金及利息直到2018年9月才付清。 然而,合作以后,周某某才发现,同仁堂蜂业存在多处违反合同的情况,销售给药厂及出口的蜂蜜量逐渐下降,且将不合格的蜂蜜供应给药厂。另外,蜂蜜出库数据均由同仁堂蜂业提供,周某某提出安排专人在车间核对生产数据,但被张某某拒绝,导致加工数量失去控制,无法统计。 2018年,双方合作继续,但同仁堂蜂业却拒绝支付退货蜂蜜的加工费用。记者获取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4月21日至11月20日,同仁堂蜂业共退回蜂蜜约31万瓶,规格包括每瓶350克装、500克装、750克装、900克装、1000克装及部分袋装蜂蜜。记者粗略计算,共退货约64吨蜂蜜,加工费合计约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9月30日开始,盐城金蜂就已经开始将退回的瓶装蜂蜜撕标签换贴。相关资料称,截至江苏电视台曝光,共换贴标签约13万瓶,且所有该换标瓶装蜂蜜均已返还给同仁堂蜂业。 对于上述《情况说明》的真实性,今年2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盐城金蜂董事长周某某获得证实。不过,对于上述说法,记者未从同仁堂方面得到印证。 2月11日晚间,认证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再次致歉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并公布了共涉及41个批次的蜂蜜产品的召回列表。同仁堂蜂业表示,将承担召回全部费用,并对消费者予以赔偿。 数次“甩锅”给供应商? 在“过期蜂蜜门”事件中,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盐城金蜂已经不是第一次违法。记者获取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某某已经三次要求周某某承担同仁堂蜂业的违法责任,并声称周某某为其“兄弟”,还称“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情况说明》显示,2018年初,同仁堂蜂业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的厂房已经停产,但市面上出现了产地为北京市房山区、生产日期在停产之后的蜂蜜,被北京市食药监局查处。 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某某要求盐城金蜂承担此事,并允诺25039元的罚款由同仁堂蜂业支付,张某某的意思为,同仁堂作为上市公司,不能作为处罚主体单位。 相关资料还显示,2018年9月,同仁堂蜂业以盐城金蜂名义与他人签订“撕过期标签”的合同,后被滨海县食药监局查处。该处罚信息,记者在“信用盐城”官网上查询得到验证。随后,同仁堂蜂业又要求在盐城金蜂厂区内部设置区域“撕过期标签”。 相关资料显示,为了能保持与同仁堂蜂业的合作,2018年9月30日,盐城金蜂正式开始为同仁堂蜂业的退货蜂蜜“撕过期标签”,直到2018年12月14日,江苏电视台曝光前夕,同仁堂蜂业才与盐城金蜂补签了《委托加工协议》。 相关资料还显示,2018年11月13日,同仁堂蜂业在盐城的生产管理负责人王某某指使盐城金蜂方面工作人员伪造了盐城金蜂与江苏博威铸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仓库租赁协议;随后的12月12日晚间,王某某指使盐城金蜂方面包括会计等在内的工作人员“补写”了处理蜂蜜的假台账;此后,王某某又指使盐城金蜂“补写”与蜂农处理过期蜂蜜的虚假合同,但这被周某某拒绝。 对于上述事项,今年2月11日早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上市公司同仁堂并按照要求发送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未能收到正式回应。与此同时,记者通过同仁堂蜂业等渠道,试图联系采访张某某,但均未获得回应。 2月11日晚间,同仁堂发布多份公告,同仁堂责成同仁堂蜂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总经理张阔海、副总经理王志永、韩会秀、胡艳红、盐城金蜂厂区负责人王志军被免职,副总经理宁尚勇被诫勉谈话。 同日公告还称,鉴于同仁堂蜂业违法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后续可能带给上市公司同仁堂的不确定性风险,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议,由其受让同仁堂所持同仁堂蜂业股权,以保护上市公司免受进一步损害。 2月12日下午,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信息,近日,北京市纪委监委问责处理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2月13日 09:10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问责同仁堂蜂蜜问题相关责任人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2月13日 08:26
同仁堂回应“蜂蜜”事件: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
界面 | 2019年02月12日 19:10
同仁堂"过期蜂蜜"事件:问责处理14人 净利预减5778万
同仁堂

  同仁堂“过期蜂蜜”问责处理14人、净利预减5778万,但股价却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文称,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 记者 | 李章洪 “过期蜂蜜”事件终于落地。2月12日开盘后,同仁堂(600085.SH)股价伴随众多医药股走高,涨幅一度超过3%。 前一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因受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下称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及北京市大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大兴食药监局)处罚,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调整及相关资产处置,公司2018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将减少约5778.65万元。 2018年12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报道称盐城金蜂存在违规处理退货蜂蜜、更改产品标签日期等行为。 盐城金蜂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同仁堂蜂业是同仁堂持股51.29%的子公司,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药用辅料、生产食品等。 事件曝光后,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和大兴食药监局对涉事公司进行了调查。2019年2月11日,同仁堂公布了两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结果。 滨海县市场监管局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盐城金蜂进行生产时,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对此处以罚款人民币1408.83万元。 在2018年12月的情况说明中,同仁堂曾明确称,“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但据大兴食药监局的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11.17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 2月12日,同仁堂工作人员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蜂蜜事件”事发突然,“未流向市场”的结论是同仁堂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时,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当时所能了解到的情况做出的披露,而近日的处罚结果则经过了更深层次的调查。 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已被吊销,且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据同仁堂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3季度,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净利润为-87.3万元。2018年前三季度,同仁堂营业收入为104.77亿元,净利润为14.49亿元。 公告称,根据上述处理,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调整及相关资产处置,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预计将减少同仁堂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减少归母净利润约5778.65万元。 同仁堂称,鉴于同仁堂蜂业违法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后续可能带给本公司的不确定性风险,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仁堂集团)提议,由其受让同仁堂所持的同仁堂蜂业股权。 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同仁堂蜂业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亏损1.14亿元。 同仁堂多名高管也因本次“蜂蜜事件”遭到处理。公告显示,同仁堂总经理刘向光、副总经理张建勋被免职;副总经理宋卫清被免去职务,工作另行安排;同仁堂投资管理部部长蔡杰被调离岗位。在选聘之前,同仁堂总经理一职将由同仁堂党委书记、总审计师侯德英代行。 2月12日下午,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文称,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 据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消息,此次共问责处理14名个人,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 其中,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被严肃批评,被责令向北京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同仁堂董事长高振坤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被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据悉,上述党纪政务处分目前已全部执行完毕。 截至2月12日收盘,同仁堂报每股28.15元,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详情]

界面 | 2019年02月12日 17:19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责任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责任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相关责任人 来源:北京市纪委市监委 近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针对媒体曝光的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启动问责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经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要求北京同仁堂集团纪委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北京同仁堂蜂蜜公司的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职务调整、解除合同及经济处罚。 调查组充分尊重江苏、北京两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就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依法认定的违法事实和作出的行政处罚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调取了相关证据,查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证据认定了相关责任人的违纪违规事实。调查发现,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此次共问责处理14名个人,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其中,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责令其向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上述党纪政务处分已于2019年2月3日前全部执行完毕。[详情]

政府网站 | 2019年02月12日 16:26
同仁堂蜂蜜罚1400余万 净利亏1.14亿同比下滑约4354%
同仁堂蜂蜜罚1400余万 净利亏1.14亿同比下滑约4354%

  同仁堂因“问题蜂蜜”被罚1400余万 净利亏1.14亿同比下滑约4354%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吴婷 去年深陷“蜂蜜门”的同仁堂(600085.SH),2019年伊始有了处理结果:罚没1408万元、吊销子公司经营许可证、高层调整。 2月12日,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人民币1408.8万元,并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没收违法所得约11.2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同时吊销同仁堂蜂业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受此事影响,同仁堂蜂业2018年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未经审计)。与2017年相比,营收同比减少5.4%,净利同比下滑4353.7%。 内部管理混乱质量管理虚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并非同仁堂首次深陷质量危机,此前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同仁堂3年内23次上黑榜。仅2016年,同仁堂就因质量问题被“点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而到了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绩”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有5次上“黑榜”。 对于上述曝光质量问题相关企业,同仁堂此前表示为其下属公司,与上市公司无关。 2月12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的通报中则指出: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品种、品质、诚信”被视为同仁堂核心竞争优势的三大支点。彼时,阐述该观点的同仁堂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向光,在此次“蜂蜜门”事件中已被免职。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通报称,已对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 其中,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责令向北京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被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此外,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向光,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被免职;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卫清被免去职务,工作另行安排;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部长蔡杰被调离岗位。 2018年净利同比下滑4353.7% 如今,同仁堂蜂业相关产品已被下架和召回处理。公告显示,事发后,同仁堂蜂业于2018年12月26日起将销售渠道中标示为“受托方: 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瓶装蜂蜜进行了下架封存;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大兴区食药局已将涉事库存产品予以没收;按照大兴区食药局认定的已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同仁堂蜂业依法召回。 根据大兴食药监局的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然而,在2018年12月的情况说明中,同仁堂曾信誓旦旦表示,“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对于此种前后说辞不一的情况,长江商报记者致电同仁堂,但电话尚未接通。 2018年的公告中,同仁堂曾表示“过期蜂蜜”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事实上,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同仁堂蜂业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未经审计)。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收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按此计算,同仁堂蜂业2018年营收同比减少5.4%,净利同比下滑4353.7%。 相比同仁堂年营收过百亿、净利过亿来说,同仁堂蜂业业绩几乎是九牛一毛。同仁堂披露信息显示,同仁堂蜂业营收仅占其2017年度经审计营收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其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 不过,在零售分析师王源看来,此次事件暴露出的代工生产问题,同仁堂痛定思痛对所有委托加工企业进行停产整顿,对其他产品业绩或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同仁堂来说,其产品类别较多,如何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可能还需时日。[详情]

同仁堂“蜂蜜门”重罚落地 老字号们如何“发新芽”
同仁堂“蜂蜜门”重罚落地 老字号们如何“发新芽”

  同仁堂“蜂蜜门”重罚落地 老字号如何“发新芽”? 本报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自2018年12月中旬发酵的北京同仁堂 “蜂蜜事件”尘埃落定。 2019年2月12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其下属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被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被处以1408.8万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涉事产品,并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有关涉事人员被实施市场禁入。同仁堂蜂业对商标为“源蜜”“蕊悦”“药植蜜”的41批次2284瓶(盒)蜂蜜产品实施三级召回,涉及北京、山东、天津、辽宁、河北、四川、山西7地。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对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要求北京同仁堂集团纪委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公司的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职务调整、解除合同及经济处罚。 涉事蜂蜜系委托生产,而此前同仁堂方面也对委托生产管理质疑做出回应称:“生产能力不足时通常会选择委托生产,委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确是重中之重。公司此前还有其他个别食品类产品采用委托加工模式,没有出现问题。” 事出“委托生产” 除上述蜂蜜以外,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此前还有食品酒系列采用委托加工模式,2018年收入2096万元、利润115万元。据了解,目前同仁堂已停止所有委托加工生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整顿。 针对老字号委托生产出现质量问题的现象,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不管是老字号还是新兴企业,代加工的模式都不能成为食品安全出问题的理由。举例来说,耐克所有的产品都是代工生产。对委托生产来说,最关键还是质量内控体系。所有的企业在质量内控方面都有完善的文字性规定,但严格执行才是关键。质量内控体系和高管人员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忧患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这也需要考核机制不断促进规范。” 近年来,市面上不少食品的标签上有“受托方,XX公司”的字样。对某些产品,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拓宽自身业务层面,对一些本身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产品,选择代加工的模式,选择让有QS认证的企业来承接生产。委托加工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快速进行业务拓展,但是其中品牌质量监管则成为难题。 尽管目前食品行业的委托加工模式较为成熟,委托方仍需对受托方加强监管。在委托加工关系中,委托方对于受托方的资质核验和监督管理,可以参照相关法律。同样,受托方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法律也已提出底线要求。 如果产品质量出在委托加工环节,委托方和受托方应该承担连带责任。此前也有法律人士明确指出,委托加工渐成潮流,鉴于国家的相关要求散落在具体文件中,出于行业规范和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应考虑出台专门规定,帮助企业明确权责边界。 老字号求转型 事实上,近年来老字号爆出信任危机的也并非同仁堂一家,如去年2月东阿阿胶陷入“水煮驴皮”风波、10月云南白药也出现“牙膏门”事件。 此外去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白云山天心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存在直接接触药品的容器未经批准、未验证用于两个批次的产品生产等问题。 2017年中,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6批次质量抽检不合格药品”的通告,包括白云山集团分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何济公药厂”)生产的曲咪新乳膏(批号:A1089)在内的6家企业生产的6 批次药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规定。 2016 年7月,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泉州市医药流通企业飞行检查时发现,片仔癀孙公司泉州片仔癀宏仁医药有限公司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存在一些缺陷,决定暂时收回其GSP 证书,待公司整改通过后方可返还。 老字号在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2018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全聚德旗下15家子公司出现亏损,有些门店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但依然亏损。近年,全聚德做过引入外部资本、烤鸭外卖和兼并收购等尝试,但都不尽如人意,折射出老品牌对消费者吸引力的缺稀。 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前店后厂、自营连锁、授权加盟、网络销售、代理商等几种方式,企业采用一种或多种经营方式混合。前店后厂曾经是老字号企业传统经典的经营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退出,现在一半以上的老字号企业已经不再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老字号企业也重视“触网”,网络销售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经营模式,84%的老字号企业都会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中华老字号企业生产模式包括手工作坊式、机械化批量生产和全部委托第三方生产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虽说已有部分企业引进先进化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但生产线中还是以手、机混合式为主,纯机械化比率仅为18.1%,而纯手工作坊式的比率还高达21.5%,老字号企业生产模式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2017年2月,商务部等16部门也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字号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护经营网点、改革企业产权等方面布置多项重点任务,全力推动“老字号”的改革创新发展。 对此朱丹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对于老字号来说将会成为常态,但监管落实到具体单位,评估自身管理能力尤为重要,老树发新芽的难度一定很大。老字号之所以称之为老字号,不仅仅是因为品牌老,很大一部分企业也存在整体硬件偏老,管理意识欠缺的问题。以同仁堂蜂蜜事件为例,同仁堂对高管的处罚力度是相当重的,但是今后的质量把控是否能够真的落实才是关键。”[详情]

同仁堂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 能一直 吃老本吗?
同仁堂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 能一直 吃老本吗?

   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同仁堂能一直 “吃老本”吗?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国强 | 北京报道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600085)又因“蜂蜜门”事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2月12日,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人民币1408万元,并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总经理张阔海、副总经理王志永、韩会秀、胡艳红、盐城金蜂厂区负责人王志军因此被予以免职,副总经理宁尚勇被进行诫勉谈话。 同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通报称,已对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等。 其实,同仁堂近年来已多次因质量问题受到舆论关注。有媒体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以来,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报达23次。这家历经350年风雨历程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为何屡屡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它还存在哪些问题? 1个月内, 3次舆情危机事件 同仁堂“蜂蜜门”事件是江苏当地媒体在2018年12月15日最早曝出,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受托加工生产单位)被曝回收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表面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暗地里却将之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 事件一出,同仁堂立即陷入质量安全风波,也使社会公众对其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隔一周,12月21日,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65批次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的通告,涉及北京同仁堂(600085)(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白矾产品,样品来自高唐金堤古方国医堂中医诊所和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不合格项目分别是“铵盐”和“铵盐、铁盐”。 同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关于对北京东苑中医医院等14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行为处理决定的通报》显示,同仁堂旗下永泰店、马连洼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被解除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和追回违规费用。 三起事件叠加,致使同仁堂的股价下跌。12月14日(周五)至21日(周五),这家公司股价从最高30.45元/股下跌至26.02元/股,最大跌幅14.55%。 同仁堂还公告了“蜂蜜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影响情况,“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预计将减少本公司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 为何同仁堂会发生“蜂蜜门”等事件?北京市纪委市监委的通报一针见血: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0.5%,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名不副实 除了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自2001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在研发投入方面较为薄弱,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研发费用绝对值来说,最低的一年是2007年,刚过400万元,最高的一年是2017年,超过7000万元。从2003年至2007年这5年,研发费用均不足1000万元;从2009年至2017年这9年,研发费用呈现整体增长态势。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这个指标可以被用来衡量一家企业重视研发的程度。它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有一定关系。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版和2016年修订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之一是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即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根据同仁堂的公告,自2008年以来,同仁堂一直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四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一定税收优惠。 但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同仁堂自2008年以来,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一直维持在0.5%附近,远远低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下限。这意味着从200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同仁堂的研发费用指标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 同仁堂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曾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被同仁堂列为整改任务。北京市国资委官网上《中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关于巡察整改情况的通报》曾要求,“增加科研投入比例。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办法》,明确创新投入比例,并制定创新投入考核指标,在2018年纳入经济目标责任考核。” 一位熟悉医药行业投资的私募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同仁堂研发投入较少,主要因为它是百年老店,有较高的知名度,又是中药企业,不会像生物制药企业和化学制药企业那样对研发投入重视,它是可以‘吃老本’的。” 相较于研发费用占比一直较低,同仁堂的销售费用还是较高的,2001年还不到2亿,到了2017年就高达26亿元;从2001年以来,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详情]

澎湃新闻: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澎湃新闻: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社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等了好几天,消费者还是没有等来同仁堂对“过期蜂蜜”的诚意道歉。 去年,有媒体曝光同仁堂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生产的“北京同仁堂蜂蜜”存在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生产日期的恶劣造假问题。2月11日晚间开始,作为上市公司的同仁堂向资本市场披露了此事处罚结果: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被罚了1409万元,正在召回;同时,子公司同仁堂蜂业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之后,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认为此事“造成国资严重损失”,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被罚1409万,子公司“被废武功”,向资本市场披露了被处罚信息,上级纪委也追责了,该走的程序都走了,甚至资本市场也轻易选择了“原谅”,2月13日、14日两天,同仁堂股价都涨了,但是,似乎少了什么?那就是对消费者的道歉,对玷污了同仁堂声誉的真诚忏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可是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了近三百年的古训,也是中华商业诚信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这次同仁堂(哪怕只是子公司)还是出现了回收过期蜂蜜的严重失信败德事件。 当然,直接回收蜂蜜的是盐城金蜂公司,但是同仁堂把这些过期蜂蜜退回加工商时,真不知道会怎么处理吗?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同仁堂作为授权商的品控又体现在哪里?毕竟,这么多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北京同仁堂蜂蜜”,可不是冲着小加工商去的,买的是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和诚信。 以同仁堂乐家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大宅门》里,因为有偷工减料的问题,白景琦当众烧了价值几万银元的成药,正是这股“硬气”才保住了中华老字号的信誉。而这次同仁堂只是例行公事,在资本市场上做了信息披露,却并没有直接向消费者道歉,这对得起那些一辈子只吃同仁堂药材的大爷大妈吗?这对得起那些把同仁堂的诚信故事写进作文里的孩子们吗? 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很多老字号、知名品牌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不愿意赚制造业的“辛苦钱”,变身品牌授权,想躺着赚钱,甚至有的直接异化成为“卖贴牌”,只要给钱就可以用自己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而且还不严控商品的品质。结果“卖贴牌”的经营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向消费者收“智商税”。这次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也该打醒那些“卖贴牌”的老品牌,要知道好品牌“百年成之不足,一朝毁之有余”,要对得起百年基业,要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作为近三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最该懂的道理。[详情]

评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评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社论】同仁堂就不向消费者道歉了吗? 等了好几天,消费者还是没有等来同仁堂对“过期蜂蜜”的诚意道歉。 去年,有媒体曝光同仁堂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生产的“北京同仁堂蜂蜜”存在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生产日期的恶劣造假问题。2月11日晚间开始,作为上市公司的同仁堂向资本市场披露了此事处罚结果: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被罚了1409万元,正在召回;同时,子公司同仁堂蜂业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之后,北京市纪委市监委认为此事“造成国资严重损失”,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被罚1409万,子公司“被废武功”,向资本市场披露了被处罚信息,上级纪委也追责了,该走的程序都走了,甚至资本市场也轻易选择了“原谅”,2月13日、14日两天,同仁堂股价都涨了,但是,似乎少了什么?那就是对消费者的道歉,对玷污了同仁堂声誉的真诚忏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可是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了近三百年的古训,也是中华商业诚信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这次同仁堂(哪怕只是子公司)还是出现了回收过期蜂蜜的严重失信败德事件。 当然,直接回收蜂蜜的是盐城金蜂公司,但是同仁堂把这些过期蜂蜜退回加工商时,真不知道会怎么处理吗?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同仁堂作为授权商的品控又体现在哪里?毕竟,这么多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北京同仁堂蜂蜜”,可不是冲着小加工商去的,买的是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和诚信。 以同仁堂乐家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大宅门》里,因为有偷工减料的问题,白景琦当众烧了价值几万银元的成药,正是这股“硬气”才保住了中华老字号的信誉。而这次同仁堂只是例行公事,在资本市场上做了信息披露,却并没有直接向消费者道歉,这对得起那些一辈子只吃同仁堂药材的大爷大妈吗?这对得起那些把同仁堂的诚信故事写进作文里的孩子们吗? 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很多老字号、知名品牌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不愿意赚制造业的“辛苦钱”,变身品牌授权,想躺着赚钱,甚至有的直接异化成为“卖贴牌”,只要给钱就可以用自己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而且还不严控商品的品质。结果“卖贴牌”的经营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向消费者收“智商税”。这次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也该打醒那些“卖贴牌”的老品牌,要知道好品牌“百年成之不足,一朝毁之有余”,要对得起百年基业,要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作为近三百年老字号的同仁堂最该懂的道理。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同仁堂过期蜂蜜门曝黑幕:供应商称多次被要求"背锅"
同仁堂过期蜂蜜门曝黑幕:供应商称多次被要求

  同仁堂过期蜂蜜门曝黑幕:供应商称多次被要求“背锅”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查道坤 实习记者:黄鑫磊 每经编辑:张海妮 还记得2018年底的北京同仁堂(600085,SH)“过期蜂蜜门”事件么?2月11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约1409万元。 从上述公告不难看出,在这起案件中,责任主体已由原来的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城金蜂)变为同仁堂蜂业,这起案件的内幕到底是怎样的?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进一步获悉,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同仁堂蜂业方面多次要求盐城金蜂为其“背锅”。对于上述事项,2月11日,记者致电联系采访上市公司同仁堂并按照要求发送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 原涉案供应商处罚被撤销 2018年12月15日晚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盐城金蜂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报道称,盐城金蜂将数万瓶过期蜂蜜撕去标签后倒入大桶,作为原材料入库,而过期蜂蜜本该退给蜂农用以喂养蜜蜂。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此前发现盐城金蜂已有多次类似操作,同时该企业还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该事件被报道后,12月16日下午,同仁堂公告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责任,并已通知盐城金蜂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同时,公告否认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且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随后的12月17日,同仁堂回应媒体称,公司组成的调查组已经进入盐城金蜂,公司正在等待最终调查结果。 紧接着,12月18日至1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盐城金蜂,发现数辆公务车停在公司门口,记者试图进入厂区采访,但被内部人员阻拦。 记者在随后的追踪采访中获得的一份《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编号为:滨市监听告字〔2018〕90152号)显示,2018年12月19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盐城金蜂涉嫌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蜂蜜一案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11月12日,在滨海县世纪大道103号4号厂房仓库内查获的“蕊悦牌北京同仁堂蜂蜜”上产地为“北京市房山区”,生产日期为“20180308”等,保质期为“18个月”的原标签被撕掉,换贴为产地为“江苏省盐城市”,生产日期为“20180624”,保质期为“18个月”的假标签。 对于上述违法事实,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盐城金蜂拟处罚:1、没收已换贴的蜂蜜2002瓶;2、罚款580580元。 然而,就在今年1月16日,盖章单位为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撤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称,盐城金蜂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了虚假材料和虚假陈述,该案认定的违法行为由本案利害关系人同仁堂蜂业实施,故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以及第四十三条“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对其不予以行政处罚。 2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未正面回应,但示意记者可以通过“信用盐城”官方网站查询其行政处罚信息。 记者查询发现,2018年12月19日的《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与今年1月16日的《撤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未予公示,但2月2日的一项处罚公示显示:盐城金蜂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四条第二款、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构成明知他人违法生产蜂蜜,仍为他人提供生产场所、设备生产蜂蜜的违法行为。 供应商称未参与实际生产加工 对于这起事件的进展,今年2月11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约1409万元。 与此同时,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约11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 并且,吊销同仁堂蜂业食品经营许可证,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前后时间尚不足两个月,涉事主体为何突然发生变化,这背后是否另有玄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相关资料显示,盐城金蜂董事长周某某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行政执法人员表示,盐城金蜂实际没有生产经营活动,且无生产瓶装蜂蜜的加工线,所有生产加工均由同仁堂蜂业负责。 前述相关材料称,2016年9月1日,盐城金蜂与同仁堂蜂业签订了《委托生产食品协议》,但从当日起,盐城金蜂却未能接触蜂蜜的生产加工。周某某表示,同仁堂蜂业并不允许盐城金蜂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加工区域,在同仁堂蜂业内部,甚至称盐城金蜂为“盐城厂区”。 周某某称,盐城金蜂的盈利模式仅仅是在厂区门口清点出厂成品数量,并按照数量、规格计算委托加工费。可是,前期费用却需要盐城金蜂自己垫付,除了收购蜂农蜂蜜,提供部分场地、厂房、锅炉设备及证照,还要保证同仁堂蜂业的水电供应及锅炉燃料等。 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在盐城金蜂工厂建设阶段,共投入建筑费用1714万元,设备投入441万元。盐城金蜂仅提供5间厂房及炼蜜设备、2台叉车、1台锅炉,部分实验室器材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期蜂蜜门”事件中,上述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仓库实际为同仁堂蜂业所租用。相关租赁协议显示,同仁堂蜂业向江苏博威铸业集团有限公司租赁位于滨海县世纪大道103号的厂房仓库,年租金为35万元。 而周某某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表示,该厂房仓库被查处后,同仁堂蜂业竟让盐城金蜂顶包,伪造了盐城金蜂与江苏博威铸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仓库租赁协议。 那么,盐城金蜂为什么要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陈述内幕?记者在相关资料中看到,盐城金蜂与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某某约定,此次处罚的58万元由同仁堂蜂业垫补,但周某某最后并未收到相关款项。 连年亏损仍生产 记者获得的另一份《情况说明》显示,从2016年与同仁堂蜂业合作开始,盐城金蜂的资金就一直较为紧张,甚至在2017年仅蜂蜜一项就亏损了300多万元。该《情况说明》称,2014年下半年,盐城金蜂的厂址被选定在江苏省盐城市通榆镇,当时同仁堂蜂业的总经理张某某曾表示,当地油菜产量大,可以作为同仁堂的蜂蜜基地。 彼时,盐城金蜂除周某某外还有两位股东。启信宝数据显示,盐城金蜂成立于2014年10月22日,最初股东为周某某与戴某洪与戴某伟,2015年1月,股东戴某洪退出,李某程入股。 《情况说明》亦称,2015年收购蜂蜜较少,投入较多,基本无回笼资金。到了2016年5月、6月,张某某提出同仁堂蜂业与盐城金蜂合作,代加工瓶装蜂蜜,但合作前提是“踢出”其他股东,这导致盐城金蜂的资金进一步紧张,二位股东的投资本金及利息直到2018年9月才付清。 然而,合作以后,周某某才发现,同仁堂蜂业存在多处违反合同的情况,销售给药厂及出口的蜂蜜量逐渐下降,且将不合格的蜂蜜供应给药厂。另外,蜂蜜出库数据均由同仁堂蜂业提供,周某某提出安排专人在车间核对生产数据,但被张某某拒绝,导致加工数量失去控制,无法统计。 2018年,双方合作继续,但同仁堂蜂业却拒绝支付退货蜂蜜的加工费用。记者获取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4月21日至11月20日,同仁堂蜂业共退回蜂蜜约31万瓶,规格包括每瓶350克装、500克装、750克装、900克装、1000克装及部分袋装蜂蜜。记者粗略计算,共退货约64吨蜂蜜,加工费合计约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9月30日开始,盐城金蜂就已经开始将退回的瓶装蜂蜜撕标签换贴。相关资料称,截至江苏电视台曝光,共换贴标签约13万瓶,且所有该换标瓶装蜂蜜均已返还给同仁堂蜂业。 对于上述《情况说明》的真实性,今年2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盐城金蜂董事长周某某获得证实。不过,对于上述说法,记者未从同仁堂方面得到印证。 2月11日晚间,认证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再次致歉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并公布了共涉及41个批次的蜂蜜产品的召回列表。同仁堂蜂业表示,将承担召回全部费用,并对消费者予以赔偿。 数次“甩锅”给供应商? 在“过期蜂蜜门”事件中,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盐城金蜂已经不是第一次违法。记者获取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某某已经三次要求周某某承担同仁堂蜂业的违法责任,并声称周某某为其“兄弟”,还称“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情况说明》显示,2018年初,同仁堂蜂业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的厂房已经停产,但市面上出现了产地为北京市房山区、生产日期在停产之后的蜂蜜,被北京市食药监局查处。 同仁堂蜂业总经理张某某要求盐城金蜂承担此事,并允诺25039元的罚款由同仁堂蜂业支付,张某某的意思为,同仁堂作为上市公司,不能作为处罚主体单位。 相关资料还显示,2018年9月,同仁堂蜂业以盐城金蜂名义与他人签订“撕过期标签”的合同,后被滨海县食药监局查处。该处罚信息,记者在“信用盐城”官网上查询得到验证。随后,同仁堂蜂业又要求在盐城金蜂厂区内部设置区域“撕过期标签”。 相关资料显示,为了能保持与同仁堂蜂业的合作,2018年9月30日,盐城金蜂正式开始为同仁堂蜂业的退货蜂蜜“撕过期标签”,直到2018年12月14日,江苏电视台曝光前夕,同仁堂蜂业才与盐城金蜂补签了《委托加工协议》。 相关资料还显示,2018年11月13日,同仁堂蜂业在盐城的生产管理负责人王某某指使盐城金蜂方面工作人员伪造了盐城金蜂与江苏博威铸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仓库租赁协议;随后的12月12日晚间,王某某指使盐城金蜂方面包括会计等在内的工作人员“补写”了处理蜂蜜的假台账;此后,王某某又指使盐城金蜂“补写”与蜂农处理过期蜂蜜的虚假合同,但这被周某某拒绝。 对于上述事项,今年2月11日早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上市公司同仁堂并按照要求发送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未能收到正式回应。与此同时,记者通过同仁堂蜂业等渠道,试图联系采访张某某,但均未获得回应。 2月11日晚间,同仁堂发布多份公告,同仁堂责成同仁堂蜂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总经理张阔海、副总经理王志永、韩会秀、胡艳红、盐城金蜂厂区负责人王志军被免职,副总经理宁尚勇被诫勉谈话。 同日公告还称,鉴于同仁堂蜂业违法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后续可能带给上市公司同仁堂的不确定性风险,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议,由其受让同仁堂所持同仁堂蜂业股权,以保护上市公司免受进一步损害。 2月12日下午,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信息,近日,北京市纪委监委问责处理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详情]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问责同仁堂蜂蜜问题相关责任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问责同仁堂蜂蜜问题相关责任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 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相关责任人 来源: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应晓燕)近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针对媒体曝光的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启动问责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经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要求北京同仁堂集团纪委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北京同仁堂蜂蜜公司的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职务调整、解除合同及经济处罚。 调查组充分尊重江苏、北京两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就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依法认定的违法事实和作出的行政处罚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调取了相关证据,查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证据认定了相关责任人的违纪违规事实。调查发现,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此次共问责处理14名个人,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其中,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责令其向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上述党纪政务处分已于2019年2月3日前全部执行完毕。 面包霉变、罐头里有异物、食物不新鲜吃坏肚子……遇到消费纠纷,就上黑猫投诉!【点击投诉】 [详情]

同仁堂回应“蜂蜜”事件: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
同仁堂回应“蜂蜜”事件: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

  同仁堂回应“蜂蜜”事件:是短时期发展中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 同仁堂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独家回应称,当前同仁堂遇到的“蜂蜜事件”,是短时期发展中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因此上市公司已停止委托加工,开展整顿工作。关于控股股东同仁堂集团受让蜂业这一事项,尚需要经过上市公司的有关审议程序。  [详情]

同仁堂"过期蜂蜜"事件:问责处理14人 净利预减5778万
同仁堂

  同仁堂“过期蜂蜜”问责处理14人、净利预减5778万,但股价却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文称,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 记者 | 李章洪 “过期蜂蜜”事件终于落地。2月12日开盘后,同仁堂(600085.SH)股价伴随众多医药股走高,涨幅一度超过3%。 前一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因受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下称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及北京市大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大兴食药监局)处罚,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调整及相关资产处置,公司2018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将减少约5778.65万元。 2018年12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报道称盐城金蜂存在违规处理退货蜂蜜、更改产品标签日期等行为。 盐城金蜂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同仁堂蜂业是同仁堂持股51.29%的子公司,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药用辅料、生产食品等。 事件曝光后,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和大兴食药监局对涉事公司进行了调查。2019年2月11日,同仁堂公布了两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结果。 滨海县市场监管局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盐城金蜂进行生产时,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对此处以罚款人民币1408.83万元。 在2018年12月的情况说明中,同仁堂曾明确称,“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但据大兴食药监局的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11.17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 2月12日,同仁堂工作人员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蜂蜜事件”事发突然,“未流向市场”的结论是同仁堂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时,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当时所能了解到的情况做出的披露,而近日的处罚结果则经过了更深层次的调查。 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已被吊销,且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据同仁堂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3季度,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净利润为-87.3万元。2018年前三季度,同仁堂营业收入为104.77亿元,净利润为14.49亿元。 公告称,根据上述处理,并充分考虑未来业务调整及相关资产处置,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预计将减少同仁堂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3亿元,减少归母净利润约5778.65万元。 同仁堂称,鉴于同仁堂蜂业违法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后续可能带给本公司的不确定性风险,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仁堂集团)提议,由其受让同仁堂所持的同仁堂蜂业股权。 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同仁堂蜂业总资产1.82亿元,净资产5857.40万元,收入2.65亿元,亏损1.14亿元。 同仁堂多名高管也因本次“蜂蜜事件”遭到处理。公告显示,同仁堂总经理刘向光、副总经理张建勋被免职;副总经理宋卫清被免去职务,工作另行安排;同仁堂投资管理部部长蔡杰被调离岗位。在选聘之前,同仁堂总经理一职将由同仁堂党委书记、总审计师侯德英代行。 2月12日下午,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文称,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 据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消息,此次共问责处理14名个人,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 其中,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被严肃批评,被责令向北京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同仁堂董事长高振坤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被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据悉,上述党纪政务处分目前已全部执行完毕。 截至2月12日收盘,同仁堂报每股28.15元,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详情]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责任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责任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严肃问责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相关责任人 来源:北京市纪委市监委 近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针对媒体曝光的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启动问责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经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请市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要求北京同仁堂集团纪委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北京同仁堂蜂蜜公司的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职务调整、解除合同及经济处罚。 调查组充分尊重江苏、北京两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就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依法认定的违法事实和作出的行政处罚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调取了相关证据,查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证据认定了相关责任人的违纪违规事实。调查发现,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此次共问责处理14名个人,包括书面检查1人,给予开除党籍1人,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4人,政务记大过处分1人,诫勉问责1人,其他5人分别给予降职、免职、解除劳动合同、调离岗位等相应处理。其中,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责令其向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上述党纪政务处分已于2019年2月3日前全部执行完毕。[详情]

同仁堂回应:对“蜂蜜事件”8名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同仁堂回应:对“蜂蜜事件”8名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同仁堂集团对“蜂蜜事件”8名相关责任人员作出严肃处理 北京同仁堂今天就过期蜂蜜事件发布处理声明。全文如下: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就“蜂蜜事件”启动调查后,已责成所属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对所有在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瓶装蜂蜜产品下架封存;2019年2月11日,市场监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又责成同仁堂蜂业立即对涉事产品依法召回;对相关经销商按照合同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公司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启动了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调查,并作出严肃处理。 经上级研究决定,责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向市委作出深刻书面检查;给予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振坤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公司总工程师田瑞华记大过处分。 经公司党委研究决定,给予公司副总中药师、科技质量部部长黄宁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调离岗位。给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同仁堂蜂业董事刘向光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提请免职;给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开除党籍处分,提请免职;给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卫清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提请降职;给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部长蔡杰调离岗位处分。对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做出的处理将依据上市公司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后执行。同时,公司要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对同仁堂蜂业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蜂蜜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公司对合作企业及委托加工业务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痛定思痛,公司深刻汲取教训,已部署在全系统开展质量管理风险全面排查,对全系统所有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进行停产整顿,并已通过公开招标选聘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开展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同时决定将2019年确定为质量管理提升年,针对“蜂蜜事件”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整顿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公司将时刻牢记企业的使命,以深化整治的实际行动,践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承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重塑诚信,坚决维护好同仁堂品牌,不负于消费者的信任,不负于社会公众的关心。[详情]

同仁堂子公司同仁堂蜂业遭罚款及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
同仁堂子公司同仁堂蜂业遭罚款及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

  新浪财经讯 2月11日消息,据同仁堂公告称,滨海县市场监管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盐城金蜂进行生产时,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对此处以罚款1409万元。大兴区食药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没收违法所得11.17万元,没收蜂蜜3300瓶。同时吊销同仁堂蜂业食品经营许可证,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详情]

同仁堂旗下北京2药店又上黑榜: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同仁堂旗下北京2药店又上黑榜: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旗下两药店遭解除医保协议 同仁堂:已要求停业整顿 每日经济新闻 [网络]董安琪 近日,北京市医保中心严肃处理22家定点医药机构,并与其中6家解除了医保协议。此前因蜂蜜代工厂涉嫌违规生产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同仁堂(600085,SH),旗下两药店又上了这份“黑榜”。 北京市医保中心在检查中发现两家同仁堂旗下药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两家药店所属单位为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京北企管),为同仁堂间接持股孙公司。 近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药品零售业务不断扩张,截至今年6月,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商业)门店总数已达763家,但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仅在北京,近年来同仁堂药店就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药店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百年老店同仁堂已两次受到舆论关注。继蜂蜜代工厂被媒体曝光涉嫌以过期原料进行生产后,同仁堂旗下两家药店——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永泰店、马连洼店,又因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被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自2019年1月21日解除签订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并追回违规费用。 此次被解除医保协议的两家同仁堂药店,属同仁堂京北企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同仁堂京北企管由同仁堂控股子公司同仁堂商业与北京久善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其中同仁堂间接持有同仁堂京北企26.51%股权。 12月24日,记者致电同仁堂董秘办,其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有两家药店被北京市医保部门解除医保协议。 记者在北京市医保局官网查询定点医疗药店时发现,包含“同仁堂”名称的单位共有58家,其中有39家属于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连锁),有7家属于同仁堂京北企管,而这7家中,就包括此次事件的同仁堂企管永泰店和马连洼店。 记者致电同仁堂,询问公司在北京究竟有多少医保定点药店,是否会因此次两家药店被解除协议而受影响。其工作人员表示,药店归属于子公司同仁堂商业,数据方面上市公司没有实时掌握。 12月24日晚,同仁堂针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公司在公告中称获悉相关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涉事两家药店停业整顿,并全力配合专项调查组调查,配合北京市医保中心做好后续工作。 曾多次受监管部门处罚 近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药品零售业务不断扩张,据同仁堂半年报,包括同仁堂京北企管、同仁堂连锁在内,同仁堂商业共有超过130家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截至今年6月底,同仁堂商业的门店总数已达763家。 仅从今年上半年看,同仁堂控股51.98%的子公司同仁堂商业实现营收为39.26亿元,占同仁堂总营收的54.03%。 记者注意到,同仁堂最新公告中提到,截至目前同仁堂商业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药店808家,较之半年报披露的数字有明显增加。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商业已实现营收57.63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高速扩张中的同仁堂零售药店,近年来不断因各类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仅在北京一地,就涉及到了9家同仁堂药店。如2014年4月,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东珠市口药店未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枸橼酸西地那非片”;2014年6月,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石景山路药店销售劣药甘草;2015年3月,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仁堂药店生产经营国家和北京市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2017年8月,北京同仁堂长阳药店有限公司经营劣药。 与此同时,这9家药店中还有一家名为北京同仁堂蓝色港湾大药房有限公司首都机场店的单位,在2017年3月因未按规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警告。 而这家店隶属于同仁堂集团旗下的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企业。 除北京外,记者也在上海、大连、济南和淄博等地相关监管部门网站上发现,同仁堂相关药店曾存在销售劣质、不符合标准饮片等违规行为被处罚的记录。[详情]

同仁堂旗下北京2药店又上黑榜: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同仁堂旗下北京2药店又上黑榜: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旗下两药店遭解除医保协议 同仁堂:已要求停业整顿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岳琦    实习记者 滑昂 实习生 涂悦清    每经编辑 文多     近日,北京市医保中心严肃处理22家定点医药机构,并与其中6家解除了医保协议。此前因蜂蜜代工厂涉嫌违规生产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同仁堂(600085,SH),旗下两药店又上了这份“黑榜”。 北京市医保中心在检查中发现两家同仁堂旗下药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两家药店所属单位为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京北企管),为同仁堂间接持股孙公司。 近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药品零售业务不断扩张,截至今年6月,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商业)门店总数已达763家,但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仅在北京,近年来同仁堂药店就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药店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百年老店同仁堂已两次受到舆论关注。继蜂蜜代工厂被媒体曝光涉嫌以过期原料进行生产后,同仁堂旗下两家药店——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永泰店、马连洼店,又因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被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自2019年1月21日解除签订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并追回违规费用。 此次被解除医保协议的两家同仁堂药店,属同仁堂京北企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同仁堂京北企管由同仁堂控股子公司同仁堂商业与北京久善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其中同仁堂间接持有同仁堂京北企26.51%股权。 12月24日,记者致电同仁堂董秘办,其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有两家药店被北京市医保部门解除医保协议。 记者在北京市医保局官网查询定点医疗药店时发现,包含“同仁堂”名称的单位共有58家,其中有39家属于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连锁),有7家属于同仁堂京北企管,而这7家中,就包括此次事件的同仁堂企管永泰店和马连洼店。 记者致电同仁堂,询问公司在北京究竟有多少医保定点药店,是否会因此次两家药店被解除协议而受影响。其工作人员表示,药店归属于子公司同仁堂商业,数据方面上市公司没有实时掌握。 12月24日晚,同仁堂针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公司在公告中称获悉相关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涉事两家药店停业整顿,并全力配合专项调查组调查,配合北京市医保中心做好后续工作。 曾多次受监管部门处罚 近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药品零售业务不断扩张,据同仁堂半年报,包括同仁堂京北企管、同仁堂连锁在内,同仁堂商业共有超过130家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截至今年6月底,同仁堂商业的门店总数已达763家。 仅从今年上半年看,同仁堂控股51.98%的子公司同仁堂商业实现营收为39.26亿元,占同仁堂总营收的54.03%。 记者注意到,同仁堂最新公告中提到,截至目前同仁堂商业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药店808家,较之半年报披露的数字有明显增加。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商业已实现营收57.63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高速扩张中的同仁堂零售药店,近年来不断因各类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仅在北京一地,就涉及到了9家同仁堂药店。如2014年4月,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东珠市口药店未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枸橼酸西地那非片”;2014年6月,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石景山路药店销售劣药甘草;2015年3月,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仁堂药店生产经营国家和北京市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2017年8月,北京同仁堂长阳药店有限公司经营劣药。 与此同时,这9家药店中还有一家名为北京同仁堂蓝色港湾大药房有限公司首都机场店的单位,在2017年3月因未按规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警告。 而这家店隶属于同仁堂集团旗下的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企业。 除北京外,记者也在上海、大连、济南和淄博等地相关监管部门网站上发现,同仁堂相关药店曾存在销售劣质、不符合标准饮片等违规行为被处罚的记录。 (本文来自于每经网)[详情]

旗下两药店遭解除医保协议 同仁堂:已要求其停业整顿
旗下两药店遭解除医保协议 同仁堂:已要求其停业整顿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北京市医保中心严肃处理22家定点医药机构,并与其中6家解除了医保协议。此前因蜂蜜代工厂涉嫌违规生产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同仁堂(600085,SH),旗下两药店又上了这份“黑榜”。 北京市医保中心在检查中发现两家同仁堂旗下药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两家药店所属单位为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京北企管),为同仁堂间接持股孙公司。 近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药品零售业务不断扩张,截至今年6月,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商业)门店总数已达763家,但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仅在北京,近年来同仁堂药店就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两药店涉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百年老店同仁堂已两次受到舆论关注。继蜂蜜代工厂被媒体曝光涉嫌以过期原料进行生产后,同仁堂旗下两家药店——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永泰店、马连洼店,又因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被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自2019年1月21日解除签订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并追回违规费用。 北京市医保局网站截图 此次被解除医保协议的两家同仁堂药店,属同仁堂京北企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同仁堂京北企管由同仁堂控股子公司同仁堂商业与北京久善医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其中同仁堂间接持有同仁堂京北企26.51%股权。 今日(12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同仁堂董秘办,其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有两家药店被北京市医保部门解除医保协议。 记者在北京市医保局官网查询定点医疗药店时发现,包含“同仁堂”名称的单位共有58家,其中有39家属于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连锁),有7家属于同仁堂京北企管,而这7家中,就包括此次事件的同仁堂企管永泰店和马连洼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同仁堂,询问公司在北京究竟有多少医保定点药店,是否会因此次两家药店被解除协议而受影响。其工作人员表示,药店归属于子公司同仁堂商业,数据方面上市公司没有实时掌握。 12月24日晚,同仁堂针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公司在公告中称获悉相关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涉事两家药店停业整顿,并全力配合专项调查组调查,配合北京市医保中心做好后续工作。 曾多次受监管部门处罚 近年来同仁堂在全国各地药品零售业务不断扩张,据同仁堂半年报显示,包括同仁堂京北企管、同仁堂连锁在内,同仁堂商业共有超过130家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截至今年6月底,同仁堂商业的门店总数已达763家。 仅从今年上半年看,同仁堂控股51.98%的子公司同仁堂商业实现营收为39.26亿元,占同仁堂总营收的54.0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同仁堂最新公告中提到,截至目前同仁堂商业已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药店808家,较之半年报披露的数字又有明显增加。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商业已实现营收57.63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高速扩张中的同仁堂零售药店,近年来不断因各类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 仅在北京一地,就涉及到了9家同仁堂药店。如2014年4月,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东珠市口药店未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枸橼酸西地那非片”;2014年6月,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石景山路药店销售劣药甘草;2015年3月,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仁堂药店生产经营国家和北京市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2017年8月,北京同仁堂长阳药店有限公司经营劣药。 图片来源:原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截图 与此同时,这9家药店中还有一家名为北京同仁堂蓝色港湾大药房有限公司首都机场店的单位,在2017年3月因未按规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警告。 而这家店隶属于同仁堂集团旗下的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是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企业。 除北京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在上海、大连、济南和淄博等地相关监管部门网站上发现,同仁堂相关药店曾存在销售劣质、不符合标准饮片等违规行为被处罚的记录。[详情]

同仁堂:两家药店被北京医保中心解除服务协议 已停业
同仁堂:两家药店被北京医保中心解除服务协议 已停业

  同仁堂:两家药店被北京医保中心解除服务协议,已停业整顿 旗下两家药店因违规被北京市医保中心处理后,同仁堂已要求这两家药店停业整顿。 12月24日晚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600085)公告称,12月21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关于对北京东苑中医医院等14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行为处理决定的通报》(京医保发〔2018〕78号)(以下简称《通报》)。《通报》称: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北公司”)永泰店、马连洼店(以下简称京北永泰店、京北马连洼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自2019年1月21日解除与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永泰店、北京同仁堂京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马连洼店签订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并追回违规费用。随后有关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同仁堂称,京北公司系本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商业”)投资控股的子公司,同仁堂商业持有京北公司51%股权。京北永泰店和京北马连洼店为京北公司之分支药店。上述两家药店2017年营业收入2907.5万元,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319.74万元。 同仁堂表示,公司获悉后,高度重视,立即要求上述两家药店停业整顿,全力配合专项调查组对此事项的调查,并配合市医保中心做好后续工作。 同仁堂商业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拥有药店808家,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692244.01万元,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76343.41万元。公告称,对公司整体生产经营无显著影响,对公司财务数据影响甚微,亦不涉及其他药店经营。 此前同仁堂遭遇信誉危机,旗下公司合作方被曝回收过期蜂蜜,电商下架部分产品。同仁堂表示,经初步调查,由于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12月24日,同仁堂上涨1.71%,收于27.29元/股。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同仁堂如何渡过质量安全的坎?
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同仁堂如何渡过质量安全的坎?

  同仁堂如何渡过质量安全的坎? 事件回顾 涉事单位 1。北京同仁堂:全国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 2。同仁堂蜂业:北京同仁堂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蜂产品制品、蜂花粉、药用辅料、生产食品等; 3。盐城金蜂公司:同仁堂蜂业的受委托加工方。 媒体报道情况 12月15日,江苏广电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曝光了同仁堂蜂业委托生产企业回收过期蜂蜜的违规行为。视频中,盐城金蜂公司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但实际回收的蜂蜜被倒入了大桶,送进了原料库。在涉事车间里,撕下来的标签被满满装在了几只蛇皮袋里,产品名称标注为北京同仁堂蜂蜜。 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定,应该在这些处理的蜂蜜上面挂上不合格品的标识,然后按照程序来处理。但是在检查过程中,仅有一张标识上写有不良品,企业的处置程序不规范。执法人员现场透露,今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北京同仁堂回应 12月16日,北京同仁堂发布说明公告称:关于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经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关于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查,由于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11月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鉴于上述情况,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公司及同仁堂蜂业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同时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如有进一步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 北京食药监部门调查 针对此事,北京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舆论关注度分析 舆论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该事件于12月15日晚由“南京零距离”节目曝光,继而在微博平台传播开来,@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网易新闻等均转发。16日,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东方网等均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随时跟进事件进展。当日,北京同仁堂发布说明公告正面回应,舆论达到高潮。此时,舆论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对企业信誉、地方监管等的探讨。《新京报》、澎湃新闻、《法制晚报》等纷纷发文,进一步推动着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热情,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2月19日,有关“同仁堂 过期蜂蜜”的新闻有6945篇,微博8240条,微信文章7572篇,论坛帖文784篇。新浪微博中,由@头条新闻发起的话题#同仁堂回收过期蜂蜜#已有7152.6万人阅读,1.8万人参与讨论。选取参与事件的高影响力微博账号,以日均发博量为标准,对其活跃度进行统计发现,同仁堂回收过期蜂蜜事件中,用户的平均发博量集中在0.2(条/天)—0.4(条/天)区间中。 媒体观点 光明网:老字号更要珍惜羽毛 同仁堂是一家老字号企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拥有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的大型上市公司。越是老字号,越应该珍惜羽毛,因为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来之不易:它不仅积淀着浓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更是世代精湛技艺操持和精心维护的结果。老字号的立身之本就是一个“信”字,不管其采用怎样的经营模式,始终应该将质量与诚信放在首位,不能因利弃义,更不能故意作恶。 《燕赵晚报》:同仁堂“蜂蜜门”再证食品安全铁律  我们常说“企业要有道德血液”,但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促使企业遵纪守法。同仁堂“蜂蜜门”再次验证一条铁律: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更是监管出来的。对此,有关部门必须一查到底,严惩违规企业,堵住监管漏洞。只有严格监管,才能倒逼广大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才会打造出更多“百年老店”。 网民观点摘编 抽取2864条网民评论,通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观点挖掘系统解析发现,网民对此事的态度以负面情绪为主。网民关注地域最多的是广东、北京、江苏,关注最热词为“同仁堂”“老字号”“品牌”。目前,整体舆情热度趋于平稳。 @刷牙多没意思:建立良好的声誉需要很久,毁掉百年声誉只在一瞬。几代人风雨传承,架不住几个利欲熏心的企业经营者。 @木子呆先生:找代工厂加工,本身没什么问题,国际上很多大公司都这样,重要的是要把好监管的关。 @八喜日目粉丝团:希望同仁堂在经历这次事件后,能够吸取教训,重新找回自己丢掉的信任。也希望这起事件能对所有的企业,特别是像同仁堂这种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企业能有所警醒。 @落叶不知冬的美:企业不能仅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社会责任感其实更为重要。 舆情解读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在舆论过往的印象中,是一家有着精益求精严细精神的企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长盛不衰的品牌老店,这次却曝出食品安全造假行为,在食药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痛点的当下,无疑再次触动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让人意外更让人震惊。虽然这次的问题出现在同仁堂的非主业产品上,蜂蜜违规回收发生在子公司,但企业的扩张本身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子品牌的蜂蜜出现问题,势必会对同仁堂主品牌产生冲击。不少网民在相关消息下留言表示:“百年老店,千万别自砸招牌!” 事发后,北京同仁堂及时发布说明公告,对媒体的报道进行了说明,并向消费者致歉。但舆论认为,虽然盐城金蜂公司只是委托合作公司,但是“代工”并不等于“代责”,同仁堂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疏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介入,我们在静候结果的同时,也应反思:百年老字号如何避免此类信任危机? 作为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近年来,同仁堂陆续进军保健品、食品、日用品、护肤品等诸多领域,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然而,在企业急剧扩张的同时,子公司却被曝出质量问题,反映出了同仁堂的管理问题。 此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打造一个百年老字号着实不易,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而维护一个百年老字号,则需要对产品质量问题的零容忍。诚实守信是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无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怎样的经营模式,都不能忘记企业的初衷与自身的精神。经历此次风波,同仁堂应当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全流程的监管,才能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与此同时,作为监管部门,不能对此类现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以“商家知名”而宽纵,而应对这种知名“造假者”严厉追责,才能形成更大的威慑效应,最大限度打消不法者的非分念头,让无良商家得不偿失,让商品市场得以有效净化。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马丽丽)[详情]

同仁堂因蜂蜜门市值缩水160多亿背后:代工模式成隐忧
同仁堂因蜂蜜门市值缩水160多亿背后:代工模式成隐忧

  同仁堂市值缩水160多亿 “蜂蜜门”后的代工模式 来源:投资者报 “蜂蜜门”事件后,短短几天时间,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市值蒸发20多亿元。过期的蜂蜜把同仁堂的代工模式推上风口浪尖,也让投资者蒙受损失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员 王境涵 12月15日,同仁堂(600085.SH)蜂蜜生产商被报违规使用“过期蜂蜜”、“更改生产日期标签”,受此事件影响,12月17日,同仁堂开盘股价大跌4.3%,截至2018年12月21日,其收盘价为26.83元,从12月17日~21日,市值蒸发约40亿元。 这一事件的发酵,除给同仁堂的股价带来伤害外,公司形象和蜂蜜产品的信誉也因此遭到公众质疑。一直被消费者信赖的老字号企业为何出现这一问题?被代工的产品质量如何严控?针对投资者关注的一系列问题,《投资者报》向同仁堂董秘贾泽涛发去采访函,后被一名女士告知需发至公司邮箱,随后本报研究员又致电3次,但公司并未接听,也并未向本报回复任何书面内容。 市值缩水背后 成立于1996年的同仁堂,主要生产蜜丸、硬胶囊、口服液等剂型,目前,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是支撑公司发展的两大业务板块。 2018年1~9月,虽然同仁堂的业绩在行业中名列前茅,不过,相比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其每股收益以0.62元分别低于云南白药的2.62元和东阿阿胶的1.97元(如表1,图)。 如果从公司股价最高点的2018年5月28日43.44元算起,今年仅7个月时间里,同仁堂的市值已经蒸发160多亿元。 此外,2018年1~9月,同仁堂的存货高达64.51亿元,同比增长10.54%,高于同行其他企业;同时,其存货周转率为0.88次,而制药行业的正常平均值为2.39次,由此可见,同仁堂的存货运营效率偏弱(如表2)。 业绩亏损与“蜂蜜门” 在同仁堂发布的产品涉嫌违规说明公告中,《投资者报》研究员发现,北京同仁堂蜂业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是北京同仁堂的子公司,持股比例达51.29%,主营加工蜜蜂、蜂王浆、蜂花粉、蜂蜡等药用辅料。企查查信息显示,除同仁堂持股以外,剩余48.71%的股份由张阔海个人所持,张建勋为法人代表。 同时,2018年1~9月,同仁堂蜂业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为-87.3万元,这似乎成为了“过期蜂蜜”、“更改生产日期标签”事件发生的催化剂。坦率地讲,过期蜂蜜的出现让公众对同仁堂所售的蜂蜜系列产品的定价也产生了怀疑,《投资者报》在天猫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旗舰店上查到,其普通蜂蜜在85元~98元/800g不等,阿胶蜂蜜膏为65元/500g,蜂胶胶囊为528元/67.5g,蜂王浆冻干粉为398元/60g;而同为生产蜂蜜系列产品的汪氏蜜蜂园公司,其蜂王浆冻干粉为105元/30g,蜂胶胶囊最高价格为289元/60g;东阿阿胶的阿胶蜂蜜膏为110元/1100g。由此可见,偏贵的产品价格叠加信任危机,这似乎成为同仁堂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此外,《投资者报》研究还发现,同仁堂的代工模式也可能是导致蜂蜜产品质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代工模式成隐忧? 上文提到,违规使用过期蜂蜜的盐城金蜂是属于同仁堂蜂蜜产品的受托加工公司。很显然,代工加工是同仁堂部分产品的生产模式,而对代工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对任何一家企业都至关重要。《投资者报》在企查查中发现,与同仁堂蜂业性质相同的子公司共约10家,分别涉及中药材加工、人参、醋业、本草药业等,包括北京同仁堂(安国)中药材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内蒙古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等,但是否每家子公司是否都采用代工模式,目前还无法确定。 关于产品方面,在同仁堂公布的2017年财报中显示,其拥有的药品品规有800多个,常年生产的品种超过400种,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产品分为心脑血管类和补益类,这些产品主要靠经销商销往市场,部分通过自有零售药店和线上售卖。根据《新京报》报道,目前在北京同仁堂的部分门店中,还有不少受同仁堂委托,实际由其他厂家生产的“贴牌”产品。为此,希望消费者以后买到的每一个产品都不要步“蜂蜜事件”后尘。 一家百年老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品质和信赖支撑了饱经风霜的同仁堂走到今天。虽然,“蜂蜜事件”让同仁堂陷入公众的信任危机,但也给这家企业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好机会。在当下消费日益升级的大趋势下,赢得质量就是赢得消费者的心,百年老店的品牌亦是如此。[详情]

实探同仁堂过期蜂蜜门供应商:不许拍照 不准进厂
实探同仁堂过期蜂蜜门供应商:不许拍照 不准进厂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昨日(12月19日)上午,阴天,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通榆镇的民营创业园内,数辆公务车和警车停在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公司”)门口,该企业为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600085.SH)的供应商。 12月19日上午,一辆叉车驶入盐城金蜂公司(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黄鑫磊 摄) 几天前,有媒体曝光称,盐城金蜂公司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宣称将退给蜂农喂蜂,实际上却运入了原材料库,再加工后销售。 事件曝光后持续引发关注,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多次致电盐城金蜂相关负责人,但该负责人表示,他和董事长目前均已出差,不在公司,不接受电话采访。 现场:进出严控 “你在干什么?这里不许拍照!否则我们要没收了!”看到记者上前,盐城金蜂公司门口的工作人员显得格外警惕。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在现场看到,盐城金蜂的两个大门均被严格管控,只留下容一人进出的宽度,北大门内厂区还停了一辆集装箱卡车,但看不出是否装有货物。 12月19日上午,盐城金蜂公司大门紧闭,严禁外人进入(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黄鑫磊 摄) 在记者表明身份,试图进入厂区时,工作人员立刻阻止称,他们接到指示,必须持有工作牌才能进入。随后,工作人员关闭了工厂大门和内部的车间铁门,并上前阻拦记者接近工厂。 盐城金蜂公司位于盐城滨海县通榆镇的民营创业园,偌大的园区内,零落的工厂只有几家在开工,园区马路正在翻修,大型重卡难以通行。几位正在施工的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人很少,但大卡车很多,所以路经常被压坏。 记者发现,从12月19日上午开始,盐城金蜂大门口一直停了十几辆汽车,其中包括数辆公务用车和一辆警车。在记者逗留期间,除了一辆标注为滨海县计量测试所的公务车和一辆叉车驶入厂区内,没有其他车辆进出。 12月19日上午,一辆滨海县计量测试所的公务车驶入盐城金蜂公司(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黄鑫磊 摄) 此前的12月15日,盐城金蜂公司被江苏媒体曝光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宣称将退给蜂农喂蜂,实际上却运入了原材料库,再加工后销售,其为同仁堂旗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的供应商。 12月16日,同仁堂公告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并已通知盐城金蜂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同时,公告否认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且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公告显示,2016年8月,同仁堂蜂业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2017年委托加工产量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1815吨。今年8月,同仁堂蜂业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 涉事公司曾拟扩产投资 同仁堂上述公告亦表示,在盐城金蜂公司委托加工食品蜜所需原料购进及委托加工产品出厂,均由同仁堂蜂业质检人员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检验合格。 然而,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报道中,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方面表示,他们此前已经发现盐城金蜂已有多次类似操作;同时通过重点监控,该企业还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详情]

同仁堂市值三天蒸发12.5亿 "过期蜂蜜"代工厂疑停产
同仁堂市值三天蒸发12.5亿

  位于江苏盐城的同仁堂代工厂盐城金蜂大门紧闭,疑似停产。本报记者 吴婷 摄 长江商报特派记者  吴婷 发自江苏盐城 当前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的同仁堂(600085.SH),显得讳莫如深。日前不得不成立内部调查组,前往盐城调查“过期蜜蜂”事件,但其结果会如何公布,是敷衍应对危机公关,还是坦诚向公众公布事件结果,监管部门和公众保持高度关注。 昨日,长江商报记者飞抵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的事发地——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盐城金蜂”)进行踏访。上午9时许,工业园区车辆逐渐变得多了起来,包括印有公务车字样的小车和警车,然而这些车辆未能进入盐城金峰厂区内。长江商报记者现场看到,盐城金蜂两个大门紧闭。当记者表明身份时,几个保安态度粗暴,阻拦记者接近厂区,并打着手势警告记者不能拍照,否则将采取措施。 整个上午,记者看到,除了一辆叉车和滨海县计量测试所车量进入厂区外,未见任何车辆进入,厂区内也鲜有工人身影。而现场的人员也谨小慎微,看见记者在大门外守候,赶紧把工厂车间大门关上。 中午12时许,有调查组的公务车辆陆续离去。整个工厂冷冷清清,偶有嗞嗞声响,但无任何生产迹象。周边的农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之前上班的人这几天都全部放假了。 盐城金蜂是否停产,检查到哪一阶段,何时公布检查信息?对此,长江商报记者多次拨打该公司法人代表周金林电话,均显示接通后被挂断。而同仁堂和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则一概婉拒。 同仁堂董秘办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该事件已由同仁堂集团统一处理,而负责该事务的集团工作人员则表示,自己不是调查组成员,对其一概不知,以公告为准。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则向长江商报表示,事情正在调查之中,具体进展到哪一步并不清楚,但到时会有统一结果发布。 蜂蜜缺口大或成同仁堂用过期蜂蜜主因 以“环城皆盐场”而闻名的江苏盐城,这次却因蜂蜜“蜚声全国”。 12月15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节目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盐城金蜂回收过期蜂蜜。据视频中的知情人爆料,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回收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并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但实际上这些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了同仁堂的原料库,再通过加工后销售。执法人员向记者表示,召回产品应悬挂不合格品标识,同仁堂分公司的企业操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同仁堂方面的态度也算诚恳,第二天也就是12月16日立即发布了致歉声明。声明中称,同仁堂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声明还表示,盐城金蜂受同仁堂委托生产食用蜂蜜,同时受其委托处理回收蜜,但合同中规定“回收蜜只能用于喂蜜蜂,不得用作他用”。 换言之,同仁堂将主要责任归因到盐城金蜂不按合同办事,而自己是无辜“背锅”。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同仁堂大事化小的危机应对之道,显得极不诚恳! 然而,同仁堂承认,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同仁堂蜂业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并已通知盐城金蜂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封存全部所涉物料,全力配合调查。 一位从事蜜蜂养殖的蜂农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市面上的真蜂蜜有原蜂蜜和混合蜜两种,但这两种的数量并不算多,很多所谓蜂蜜是勾兑而成,“里面压根没有蜂蜜”。 有数据显示,国内全行业的蜂蜜产量大约为年产20万吨,其中一半出口,内销的产量10万吨左右。但每年全国市场的销量却达50万吨。也就是说,市场上的蜂蜜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真正的蜂蜜。 上述蜂农表示,如果盐城金蜂所回收使用过期蜂蜜是真蜂蜜的话,“或许是因为蜂蜜弥足珍贵。” 盐城金蜂工厂已无生产迹象 外界当前关注的焦点在于,盐城金蜂过期蜂蜜的调查进展如何? 是否会走过场? 昨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位于滨海县通榆镇民营创业园园内的盐城金蜂,这里距离滨海县城还有5公里。在官方介绍中,通榆镇民营创业园占地千亩,是滨海县全力打造的镇级一流特色园区。 长江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区内企业中包括建材、机械、纺织在内的多家企业。然而整个园区人烟稀少,多数道路坑洼不平,还有部分新铺的水泥未干。 整个园区被耕地包围。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这里人不多,大车多所以路都压坏了。 不过,因为过期蜂蜜事件发酵,这两天车明显多了起来。19日上午9时许,陆陆续续有多辆公务车和警车驶入盐城金蜂。长江商报记者看到,保安对每个进厂的人员查看了蓝色工作牌。而当记者表明身份时,该公司保安先询问是否有记者证,查看完记者证后,接着又表示必须持有蓝色工作牌才能进厂。而当记者询问哪里申请蓝色工作牌时,厂区内一负责人从办公楼内大喊:“你们什么都不要说,让他们赶紧走。” 随后几个保安走过来粗暴警告,不允许拍照,否则没收相机。然而,当记者在公司外等候时,记者发现保安在拍记者。 盐城金蜂公司共有两个大门,在两门之间的房间被做成了商店。玻璃上印有“各类蜂蜜、蜂王浆、蜂蜜酒”,虽然广告字体已被刮处,但胶水印记仍显示该商店主售蜂蜜类制品。 与隔壁木材厂进进出出的货车相比,整个上午,盐城金峰工厂冷冷清清,偶有嗞嗞声响,无任何生产迹象。几个挂有蓝色工作牌的人在厂区内穿梭。长江商报记者现场看到,除了一辆叉车和滨海县计量测试所车辆进入厂区外,未见任何其他装卸货物的车辆进入。 一位当地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很多周边的工人都被放假了,可能是已经停工了吧”。 同仁堂市值三天蒸发12.48亿 在探访中,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厂区内现场人员普遍谨小慎微,看见记者在大门外守候,赶紧把工厂车间大门关上。中午12时,一批公务车辆陆续离开,当记者试图采访穿着制服的人员时,普遍扭头就走。 盐城金蜂是否停产,检查到哪一阶段,何时公布检查信息?对此,长江商报记者多次拨打该公司法人代表周金林电话时,均显示接通后被挂断。 而同仁堂和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夜语焉不详。同仁堂董秘办告知记者,该事件已由集团统一处理,而负责该事务的集团工作人员则表示,自己不是调查组成员,对其一概不知,以公告为准。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则表示,事情在调查之中,具体进展到哪一步并不清楚,但到时会有统一结果发布。 记者了解,为安慰投资者,同仁堂公告称,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2017年的委托加工产量在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达1815吨。 不过,对于主营中成药生产和销售的同仁堂来说,其子公司同仁堂蜂业业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年报显示,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 2018年1-9月,同仁堂蜂业营收为1.97亿元,1-9月份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期同仁堂营收(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而占同期净利润(未经审计)为14.49亿元。 同仁堂表示,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江商报统计发现,从17日开盘至19日收盘,同仁堂的市值三天已蒸发12.48亿元。 一位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作为百年老店的同仁堂,这次的危机不仅仅是蜂蜜的问题那么简单,公众最关心的是这个上市公司的诚信,如果一个药企上市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缺乏基本诚信,在出事后又不敢坦诚对待,这才是同仁堂最大的危机。” 同仁堂会如何调查和处理本次事件,长江商报将对进展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于长江商报)[详情]

北京食药监部门对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
北京食药监部门对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

  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由于回收过期蜂蜜事件陷入信任危机。 12月18日,原北京市食药监局新闻宣传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查处。 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事件正在调查中,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后经社交媒体传播,引起各界关注。 据报道,盐城金蜂的多名工人将大量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蜂蜜进行回收,撕掉标签并倒入贴有“倒蜜”字样的大桶。工人表示蜂蜜是“退给蜂农养蜜蜂使用”,然而记者发现蜂蜜桶被送入了工厂的原料库,画面显示蜂蜜的生产日期为2016年或2017年。 据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科科长李清华介绍,该企业处置这些不合格产品的做法是不规范的。该局人士表示,他们已经发现该企业多次类似的操作。通过重点监控,还发现该企业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将2018年3月的生产日期更换成了2018年6月的生产日期。目前,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正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12月16日晚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以下简称“同仁堂”)发布《关于媒体报道子公司产品涉嫌违规的说明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未发现报道中涉及的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 《公告》称,同仁堂蜂业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关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同仁堂蜂业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2017年委托加工产量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1815吨。 据了解,同仁堂蜂业是同仁堂投资下属子公司,持股比例51.29%。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 蜂花粉(分装)]、药用辅料(蜂蜡、蜂蜜),生产食品等。盐城金蜂为同仁堂蜂业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同仁堂2018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同仁堂对同仁堂蜂业投资共计7774.91万元。 《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9%;净利润为268万元,占公司净利润的0.15%。同仁堂蜂业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未经审计)的1.88%;净利润亏损87.3万元。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针对此事,记者致电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截至发稿,宣传部部长手机和办公室电话均无人接听。[详情]

同仁堂陷蜂蜜门:影响高爆发快 口碑如何迅速沦陷?
同仁堂陷蜂蜜门:影响高爆发快 口碑如何迅速沦陷?

  同仁堂“蜂蜜门”:影响高爆发快,同仁堂口碑如何迅速沦陷? 一家南京本地新闻节目,怎样撬动“百年老字号”同仁堂? 12月15日晚,据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 爆料,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记者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 百年老店同仁堂,一朝陷入负面舆论中。让我们一起通过数据分析,还原这场舆论风暴。 12月15日18:59,南京零距离最先在腾讯新闻首发报道《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 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 19:10分,南京零距离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 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阅读量达2万余次; 21:31分,@南京零距离 官微发布微博,完成了这首发三连。 南京零距离这次为何“盯”上了同仁堂?或许是同仁堂此前种种负面吸引了媒体的注意——2015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30款蜂蜜商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同仁堂汪氏百花品牌蜂蜜检出重金属元素;2016年5月,有媒体对8款蜂蜜测评进行测评,其中百花和同仁堂麦卢卡蜂蜜涉嫌造假;2018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65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的通告,61家企业中包括北京同仁堂。 同仁堂回应:事件热度登顶 21时,@人民日报 转载了@南京零距离 的报道,人日的出动,立刻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跟进传播,事件热度迅速上升。 12月16日早上,北京同仁堂发表相关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同仁堂的回应立刻点燃了舆论,大量媒体参与传播,从知微事见热度走势看,12月16日9时,事件达到热度峰值。 12月16日下午16时许,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事件热度再度小幅上升。 12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同仁堂发布“关于媒体报道子公司产品涉嫌违规的说明公告”,对事件作出说明。至17日早间,舆论关注点集中在了同仁堂公司股价上,同仁堂科技下跌超过5%的消息引发讨论。 “百年招牌”一朝被毁 对于本次事件,大V和网友都持怎样的态度? 从大V代表观点来看,多认为此次事件对于同仁堂的品牌有着很大的影响,“又一个百年老字号的倒下”,同时觉得相关执法部门要尽快介入调查,依法对同仁堂进行惩罚。 从网友热门评论来看,对于同仁堂,此前舆论一直保持着较为正面的态度,多数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很好。而在此次“蜂蜜门”爆出后,瞬间舆论沸腾,网友多表示震惊、不敢相信,不少网友感慨,连同仁堂这样以业界良心著称的老字号都造假,更何况其他品牌?同时,对于同仁堂的声明,网友多认为是在推卸责任,也有部分舆论认为是有关部分监管不当。 作为行业标杆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古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在业内外流传甚广的话,在此情此景下似乎有些讽刺。[详情]

同仁堂"蜂蜜门"曝代工模式安全漏洞 涉事产品已封存
同仁堂

  同仁堂“蜂蜜门”曝代工模式安全漏洞 涉事产品已封存网店称可无条件退款 来源: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张璐 300年历史的同仁堂(600085.SH)深陷“蜂蜜门”,正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16日早晨,同仁堂发布公告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承认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代工厂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盐城金蜂)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但表示产品未流入市场。 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对同仁堂来说,不只是蜂蜜产品,还有一些产品也是代工生产。此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同仁堂在对代工企业的管理上出现了防范不严、步调不一致、理念有偏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不仅是同仁堂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大型食品企业特别是品牌型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 致歉:已封存相关产品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视频中,盐城金蜂回收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统一倒进大桶,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倒蜜”将被退给蜂农喂蜜蜂,但实际上这些回收蜂蜜被送进了工厂的原料库。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12月16日,同仁堂蜂业发布致歉声明称,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此外,“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据悉,北京食药监管部门已对北京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在对下游公司的制度管控、企业文化建设、传承古训上,同仁堂显然做得不够好,以致于出现了如此重大的食品安全漏洞。事件发生后,同仁堂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这种态度将负面影响控制在了有限范围内。下一步,就需要看同仁堂整改的实际做法。” 代工模式存安全漏洞 12月18日,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各大电商平台已经悉数下架由盐城金蜂代工的同仁堂蜂蜜产品。记者还从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旗舰店了解到,目前店铺在售产品不涉及事发工厂,“您可以放心购买。同仁堂集团也会持续关注这件事情。”店内客服说道。 另外,客服还表示,“如果消费者对该店铺中已售的蜂蜜产品质量有异议,可以选择无条件退款,需要把蜂蜜寄回江苏省盐城市,运费由我们承担。” 目前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店在售的蜂蜜只剩下三款,分别是百花蜂蜜、枸杞子蜂蜜和益母草蜂蜜,保质期是24个月。 事实上,此次同仁堂的代工加工模式也遭受了非议,“代工模式是很多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只在于,如何有效管控代工企业。这不仅是同仁堂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大型食品企业特别是品牌型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曹保印谈道。 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落实,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做到可查、可防、可控、可追溯、可追责。同时,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利用,通过大数据技术,确保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有效防控和监管。在这方面,很多老字号企业做得不理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使用大数据管理技术。 [详情]

蜂蜜门背后的同仁堂: 新产品超7成为化妆品食品等
蜂蜜门背后的同仁堂: 新产品超7成为化妆品食品等

  开发新产品超7成为化妆品食品等 受托加工生产厂家被曝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倒入“原料库”迅速引发同仁堂品牌危机。12月17日早间,同仁堂开盘后股价大跌4.3%,随后一度跌逾5%。截至收盘,同仁堂股价跌2.33%,报29.31元。 近日,江苏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将同仁堂引入舆论漩涡。本次惹出风波的是同仁堂的子公司之一,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蜂花粉(分装)等。 记者查阅同仁堂2017年报发现,蜂蜜是同仁堂多元化产品的其中一例,除了卖药之外,同仁堂还在通过下属公司制作或销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养殖梅花鹿和乌骨鸡等。 12月17日,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同仁堂两家门店。两家门店除了出售药品和蜂蜜之外,还陈列了不少化妆品、保健酒类、凉茶等,有的产品还是委托别的厂家生产的。 据同仁堂官网介绍,近20年,同仁堂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其中后三项合计占新开发产品的74.07%,这或意味着,同仁堂多元化扩张迅猛。 下属企业养鸡养鹿还做化妆品、食品等 目前,同仁堂正在借助子公司尝试多元化发展。目前,同仁堂拥有的子公司包括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商业、同仁堂天然药物、同仁堂吉林人参、同仁堂陵川党参、同仁堂内蒙古中药材、同仁堂蜂业、同仁堂安国加工、同仁堂安国物流、同仁堂陕西麝业、同仁堂山西醋业等子公司。 同仁堂子公司之一是同仁堂科技,同仁堂持股46.85%。这家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中药产品业务,产品涵盖中成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去年,这家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25亿元,同比增长7.71%,净利润9.69亿元,同比增长13.97%。 此外,同仁堂还持有北京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股份。 除了做食品和化妆品,同仁堂还做投资管理。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08亿元,其中同仁堂占51.98%,这家公司主营包含投资管理等。去年,该公司实现营收69.22亿元,同比增长16.67%,净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11.28%。 如果单单看同仁堂(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不仅经营各类药品,还可以经营化妆品、出租办公用房、出租商业用房。 而分公司经营范围则包括销售定型包装食品(含乳冷食品)、保健食品、零售中药饮片、图书、制造酒剂、保健酒、营养液(不含医药作用的营养液)、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培训;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中西药广告设计、养殖梅花鹿和乌骨鸡等。 同仁堂蜂业委托生产,监管不力 本次惹出风波的正是同仁堂的子公司之一,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蜂花粉(分装)等。12月16日早间,同仁堂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经全部封存,而同仁堂蜂业在北京市大兴区注册,大兴区食药监管局已经就此展开调查。 16日,同仁堂公告称,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同仁堂蜂业于今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示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本公司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关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同仁堂蜂业称,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同仁堂称,鉴于上述情况,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 同仁堂12月16日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2017年委托加工产量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1815吨。 同仁堂称,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具备气质、液质、液相等设备27台套,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检验人员近20名。在盐城金蜂委托加工食品蜜所需原料购进及委托加工产品出厂,均由同仁堂蜂业质检人员检验合格。 记者查阅天眼查发现,去年7月,同仁堂蜂业曾因未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信息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那么,同仁堂蜂业的业绩究竟如何?据了解,去年,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 今年前9个月,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同期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同仁堂今年前9月净利润(未经审计)为14.49亿元。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年报中曾强调“做好商标及字号授权工作” 同仁堂2017年报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蜂蜜相关业务。 不过在风险提示中,同仁堂也曾提及,公司将以专业采购队伍不定期赴主要原材料产地和药材市场调研、考察,掌握原材料产出情况与市场行情,及早部署采购计划,选择恰当时机以合理价位购入生产所需多种中药原材料,并以备案管理和审计方式并行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 另一方面按照同仁堂集团对全系统商标使用管理的要求,做好商标及字号授权工作,规范无形资产的使用,有力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公司投资管理部长期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规范管理,确保子公司法人治理及内控建设与公司同步,督促其做实主业、实现长效增长。 ■ 多元化背后 凉茶等产品为委托生产 12月17日,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同仁堂(和平里店)、北京同仁堂(东直门店)。两家门店除了出售药品和蜂蜜之外,还陈列了不少化妆品、保健酒类、饮料等。 走进北京同仁堂(和平里店),同仁堂生产的面膜、面霜、保湿液、洗发露等产品最先映入眼帘。这些产品包装的背面都同时写着一家生产商——北京同仁堂麦尔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麦尔海成立于2001年,是同仁堂科技与香港华美集团合资设立。公司自致力于“脂质体”与中药现代化的结合及其在药品、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不过,和平里店并不卖食品类产品。在淘宝上拥有23.7万粉丝的同仁堂官方旗舰店上架了不少食品类产品,如百合莲子汤料、罗汉果煲猪肺汤、茯苓山药煲肉汤料等,这些产品都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此外,同仁堂旗舰店还有茉莉花茶、大麦茶等茶叶类产品售卖。记者询问北京同仁堂(和平里店)店员获悉,店内并没有上述产品,店员提醒称,同仁堂的淘宝店没有处方权,“不要随便买东西”。 据报道,2015年7月,同仁堂旗下公司推出了同仁堂牌的凉茶和玛咖乌龙茶。记者看到,同仁堂牌的凉茶为黄色瓶罐,上书“同仁堂”三个红色大字,这款凉茶为310ml,售价5.5元。价格方面,王老吉也同样是310ml一罐,但淘宝售价基本在3.5元/罐。包装上,虽然瓶罐上也写有“1669始创”等字样和标示,但是仔细看罐身背后就能发现,这款凉茶是由广东蓝带集团北京蓝宝酒业有限公司受托生产的。 天眼查信息显示,广东蓝带集团北京蓝宝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1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制造啤酒、饮料、塑料包装制品等。这家公司曾多次因买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不正当竞争纠纷、侵害商标权纠纷等被他人或公司起诉。 另一片展区内,一瓶产品标准代号为“GB/T 27588”的玻璃瓶装鹿鞭酒,被同仁堂药酒厂委托给北京皇家京都酒业有限公司生产。天眼查显示,北京皇家京都酒业有限公司曾因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而被其他企业起诉。 同仁堂商业版图 零售网络 截至报告期末,同仁堂商业公司实现收入增长16.67%,净利润增长11.28%,自有零售药店达到700家。 主要产品 公司营业收入和销售利润前五名的主要品种为安宫牛黄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阿胶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络系列。 新品开发及多元化 近20年,同仁堂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其中后三项合计占新开发产品的74.07%。 部分子公司 ●同仁堂科技 同仁堂持股46.85%。这家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中药产品业务,产品涵盖中成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去年,其实现营业收入50.25亿元,同比增长7.71%,净利润9.69亿元,同比增长13.97%。 ●同仁堂蜂业 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蜂花粉(分装)等。去年,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 ●同仁堂国药 主要在海外发展分销网络以及制造销售中药产品。同仁堂对同仁堂国药的持股比例为33.62%,同仁堂科技对同仁堂国药的持股比例为38.05%。去年,同仁堂国药实现营业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17.94%,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5.94%。同仁堂国药于2013年5月7日在港交所创业板发行上市。 ●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 同仁堂持股51.98%,主要经营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投资管理等。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22亿元,同比增长16.67%;营业利润4.07亿元,同比增长13.07%;净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11.28%。 新京报记者 林子[详情]

同仁堂回应过期蜂蜜事件:调查组已经进入盐城金蜂
同仁堂回应过期蜂蜜事件:调查组已经进入盐城金蜂

  同仁堂独家回应:调查小组已进入盐城金蜂 等待最终结果 有着350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北京同仁堂遭遇信任危机,由于旗下子公司涉嫌使用过期蜂蜜加工,今天同仁堂股价开盘一度下跌超过5%。同仁堂12月17日发布公告称,由于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不过否认过期蜂蜜进入原料库。同仁堂今天独家回应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组成的调查组今天已经进入盐城金蜂,目前公司也在等待最终调查结果。[详情]

媒体:同仁堂过期蜂蜜暴露大问题 老字号更要坚守信誉
媒体:同仁堂过期蜂蜜暴露大问题 老字号更要坚守信誉

  同仁堂过期蜂蜜风波暴露大问题 “老字号”要坚守信誉 文 缪因知  12月16日,“同仁堂收购过期蜂蜜”的新闻引发关注。该事件源于前一日晚上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曝光了该省的盐城金蜂公司涉嫌违规处理退货蜂蜜、包括更改产品标签的行为。盐城金蜂为同仁堂蜂业公司的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同仁堂蜂业则是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的子公司。 据同仁堂股份公司16日公告称,暂未发现退货蜂蜜进入原料库,更改标签的行为也可能是厂址搬迁时产生的误用,所涉产品并未流入市场。 众所周知,同仁堂以药业起家,食品蜂蜜的生产制造原理、流程与中药截然不同。蜂业在同仁堂公司集团内是一个分支,同仁堂蜂业2017年的净利润占同仁堂股份的0.15%。 直接肇事的金蜂虽并非同仁堂下属企业,而只是委托合同公司,但这也暴露出同仁堂的管理疏漏。同仁堂在公告里指出,这是同仁堂蜂业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但同仁堂应该看到,此番公众反应不小,并非只是对同仁堂蜂业的反应。同仁堂蜂业虽然是同仁堂的边缘产业,但挂上了同仁堂的名号,就是对同仁堂主业形象和历史信誉的“搭便车”。 倘若消费者愿意相信同仁堂蜂业有市场的品牌价值的话,倒不见得是相信这种蜂蜜有药用滋补价值,而是对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的信赖。产业技术流程虽然不同,但对工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力投入的“良心性”的重视是应该一以贯之的。倘若同仁堂不能有效防范蜂蜜的委托加工单位对原料的违规使用,那公众又为何要确信他们在全国各地收购中药原材料时就没有此类问题呢? 同仁堂源于家族企业,历代掌门人为了家族自身的利益传承,打造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企业信条,也由此形成了企业的信誉。时移世易,同仁堂已经成为了一家国有企业,董事经理都只是打工的。与此同时,和很多老字号一样,它们成为了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业务范围横跨多个行业的现代企业,收入利润与管理难度都成倍增加。但科技化的质检设备的运用,同样令企业家们有条件在质量控制环节做得比老祖宗更好。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必须是企业不可松懈的初心与追求。这既是对广大股东的商业利益负责,亦可以讲是企业对社会的主要责任。 同仁堂是幸运的,有一个老品牌可以“消费”,今人无需努力,就能用旧人传下的三个字来招财进宝。但“爱之深责之切”,顾客对老字号的信仰更不容玷污。此番的蜂蜜风波,若换作是发生在一家普通食药企业,或许不会成为全国新闻,而现在让人有了“老字号你怎么也不争气”的愤懑。老字号的管理层千万不能有“大家都犯错,我为啥不能犯一样的错”的念头,而应当更为兢兢业业、加倍审慎地做事,既不辜负了前人的心血,也能凭借“名副其实”的形象,占据市场有利位置。[详情]

同仁堂陷信任危机:手持3家上市公司 投资百家企业
同仁堂陷信任危机:手持3家上市公司 投资百家企业

  同仁堂“信任危机”背后:手持三家上市公司,投资百余家企业 近日的一则报道让百年老店同仁堂陷入舆论漩涡,也揭开了这一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的资本版图——旗下共有三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参股167家公司,其中163家与其合并报表,并有12家为2017年投资新设的企业。 事件源自12月15日晚间,江苏广电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曝光了同仁堂旗下控股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委托生产企业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回收过期蜂蜜的违规行为。 根据12月17日同仁堂发布的公告,同仁堂蜂业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股份持股比例为51.29%。同仁堂还在公告中表示,此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12月17日,受“过期蜂蜜事件”影响,同仁堂(600085.SH)在本周首个工作日开盘后股价下跌4.33%,随后小幅震荡,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报29.31元,下跌2.33%,总市值停留在402.0亿元;同仁堂国药(03613.HK)下跌2.90%,股价报12.72港元,总市值106.5亿港元;同仁堂科技(01666.HK)下跌1.09%,股价报10.90港元,总市值139.6亿港元。 第一财经记者从北京同仁堂官网了解到,创建于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的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至今已有349年历史,为国有独资企业。 目前,北京同仁堂已形成六个二级集团(含三个上市公司),包括股份集团、科技发展集团、国药(香港)集团、健康药业集团、商业投资集团、药材参茸投资集团;三个院(研究院、中医医院、教育学院);五个直属子公司(制药公司、投资公司、生物制品公司、文化传媒、中药配方颗粒投资)的主体架构。 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集团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团系统共有零售终端2121家(其中,海外140家);医疗服务终端(含中医医院、诊所)488家(其中,海外80家)。 同仁堂庞大的品牌矩阵,在海通证券上海机构总监瞿时尹看来,是其品牌运营能力见长的体现,不过也随之而来质量监控的隐患。 记者查阅其2017年财报发现,北京同仁堂共直接或间接参股167家公司,其中有163家与其合并报表,其中有12家为2017年投资新设的企业。前述所参股或控股的企业涉及制造业、种植业、服务业、医疗服务、商业等多个领域。 “企业为了将品牌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就会选择尽量轻资产的模式。同仁堂现金流十分好,账面资金充裕,每年增加对外投资是必然的。它其实并不像现代创新医药企业,需要大量研发费用。”瞿时尹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同仁堂这种企业主要品牌价值很高,所以在非核心业务部分采用了OEM(原是委托生产,俗称“代工”)形式,但是对于代工厂的质量监控没有跟上,这其实是个共性问题,以前麦当劳肯德基的供应商也出过质量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蜂蜜门”事件的主体是隶属于同仁堂公司投资下属子公司。而在“蜂蜜门”之前,同仁堂品牌就多次被曝光存在生产质量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因各种质量问题,同仁堂旗下企业超过10次被曝光,涉及的企业分别为同仁堂银川药店有限公司、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重庆建新药店公司,其中,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可以窥见,被爆出质量问题事件的主体主要是其旗下的子公司。此外,在2018年1月26日,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不合格通告,不合格药品为该药厂生产的开胸顺气丸(批号为 15080858),不合格项目为装量差异项。 资深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类似“蜂蜜门”这样的事件所凸显的还是中国食品产业结构相对低端,在食品安全上,企业的犯错成本仍比较低。 12月17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来到同仁堂天山路门店和延安西路门店,两家门店均有蜂蜜产品在售。值得注意的是,延安西路门店所售名为药植蜜黄芪蜂蜜的产品,受委托方也是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产地为江苏省盐城市。 同仁堂天山路门店在售蜂蜜的产地均为浙江省衢州市,记者问店员是否知道同仁堂近日回收蜂蜜的事情,店员表示,出问题的蜂蜜产地为江苏盐城,跟衢州产的无关。[详情]

同仁堂过期蜂蜜回炉再卖 社保、富国、融通基金重仓
同仁堂过期蜂蜜回炉再卖 社保、富国、融通基金重仓

  新浪财经讯 12月17日消息,受到同仁堂蜂蜜事件影响,今日低开逾5%,截至上午收盘,跌幅收窄至2%,市值蒸发7.9亿元。 根据上市公司三季报十大流通股东,证金公司持股4100万股,今日损失2300万元;社保103组合(博时基金管理)持股3300万股,今日损失1900万元;社保104组合(鹏华基金管理)持股900万股,损失500万元。 wind数据显示,富国基金旗下5只产品合计持有1859万股,今日损失1000万元;融通基金合计持有1340万股,今日损失777万元。 根据基金三季报,基金持股占净值比例方面,新浪财经数据显示,融通新蓝筹、融通通乾、融通逆向策略、融通转型三动力等持股占净值比例均超10%。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为张延闽。 富国精准医疗、富国新动力、富国医疗保健等持股占净值比例超8%,这三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为于洋。 工银前沿医疗股票持股占净值比例9.68%;建信高端医疗股票持股占净值比例超6%。 [详情]

同仁堂陷"蜂蜜事件" 致歉声明能否挽救企业形象存疑
同仁堂陷

  致歉声明是否能挽救“蜂蜜事件”造成的影响?百年老店同仁堂受到质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韩静 12月15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节目爆料,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的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据企业宣称是“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视频中看到,企业将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视频一出,立即引起公众哗然。而这家企业则是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 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 事件发生后,同仁堂在16日晚间发布《致歉声明》,承认盐城金蜂是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同仁堂称,其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同仁堂认为,由于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 针对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同仁堂解释称,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此外,同仁堂表示,公司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责任,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 截至发稿,记者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仍可下单购买由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产品。 据了解,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是北京同仁堂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是专业生产经营药用辅料——三十五白蜡、四十五白蜡、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胶、蜂花粉为主的蜂产品专业化公司。同仁堂持有同仁堂蜂业51.29%股权,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268万元。 同仁堂有一句著名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产品一直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自居。此次蜂蜜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直呼:“利益贪心使他们忘掉祖训,又将毁掉百年老店信誉?”一直在百姓眼中信得过的百年老店,此次能否化解舆论危机?而未来又将如何重塑品牌荣誉?[详情]

同仁堂频被子公司拖累 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责任
同仁堂频被子公司拖累 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责任

  同仁堂陷“蜂蜜门”: 频被子公司拖累 百年老字号声誉如何维系? 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据报道,上述工厂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 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贴上了“倒蜜”。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 现场检查的市场监管局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挂上不合格品标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仅发现有一张标识标有不良品。企业这样的行为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据执法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该企业提供的协议显示,委托生产协议的起始日期为2016年9月。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截至12月16日上午10点,在天猫“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内,记者发现由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产品正在售卖,一瓶750g的“枇杷蜂蜜药植蜜”蜂蜜产品,标价为169.9元。而在买家评论区的晒图显示,该产品实际生产商即盐城金蜂。不过,截至12月16日晚上,上述商品在天猫官网已经找不到。 资料显示,同仁堂蜂业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下属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 51.29%。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 蜂花粉(分装)】、药用辅料(蜂蜡、蜂蜜);生产食品等。 12月16日,同仁堂发布公告对上述媒体报道进行回应称,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同仁堂蜂业于 2018 年 8 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而关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同仁堂蜂业初步调查,由于 2018 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而鉴于上述情况,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据介绍,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 2017年委托加工产量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1815吨。 同仁堂蜂业具备气质、液质、液相等设备27台套,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检验人员近20名。在盐城金蜂委托加工食品蜜所需原料购进及委托加工产 品出厂,均由同仁堂蜂业质检人员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 —2011)》检验合格。[详情]

同仁堂被曝的过期蜂蜜或冰山一角 说好的业界良心呢?
同仁堂被曝的过期蜂蜜或冰山一角 说好的业界良心呢?

  过期蜂蜜丑闻或是冰山一角?监管火力全开,网友:说好的业界良心呢 来源:Wind 近日有媒体报道,同仁堂一生产商(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曝回收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表面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暗地里却将之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 据执法人员介绍,今年10月该企业还曾更改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舆论风波渐起,同仁堂蜂业迅速致歉。12月16日上午,该公司发布致歉声明回应称,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12月16日晚间,同仁堂公告称,同仁堂蜂业系公司投资下属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51.29%,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同仁堂和同仁堂蜂业迅速回应 丑闻持续发酵,12月16日上午,同仁堂蜂业迅速致歉,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要点如下: 1.盐城金蜂是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 2.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但尚未发现流入生产用原料库,还要核实。 3.生产日期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4.暂停盐城金蜂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 5.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 12月16日晚间,同仁堂也迅速回应。同仁堂蜂业系公司投资下属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51.29%,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要点如下: 1.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   2. 对于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系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   3.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   4.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公告中指出,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同仁堂蜂业2018年1-9月营业收入为1.97亿元,1-9月份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8年1-9月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本公司2018年1-9月净利润(未经审计)为14.49亿元。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被曝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日期 据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节目报道,被举报的企业名称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盐城市滨海县,是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12月12日,在一间封闭的车间里,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 车间里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回收的蜂蜜最终是退来喂养蜜蜂,但根据记者观察,被回收回来的蜂蜜均被被倒入贴上“倒蜜”标签的大桶中,并最终被送入生产厂家的原料库中。 车间里被撕下来的标签,数量非常多,被满满地装在几只蛇皮袋里,标签显示其产品名称为北京同仁堂蜂蜜。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 知情人称,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就有好几万瓶退来的,过期或即将过期的蜜。 赶到现场检查的市场监管局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挂上不合格品标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仅发现有一张标识标有不良品。企业这样的行为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而早在今年9月份,市场监管局在接到举报后就将这家企业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还发现,这家企业还涉嫌更改产品生产日期,他们将2018年3月生产的蜂蜜更换成2018年6月。对此,企业的负责人辩称是因为失误造成。 据执法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该企业提供的协议显示,委托生产协议的起始日期为2016年9月。 目前,市场监管局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北京食药监管部门已对北京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 北京青年报称,针对媒体报道的盐城金蜂公司涉嫌使用回收食品原料为北京企业代加工蜂蜜及虚假标注生产日期问题,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被曝光蜂蜜已下架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天猫“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内,截至12月16日上午10点,还有被曝光的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产品在售卖,一瓶750g的“枇杷蜂蜜药植蜜”蜂蜜产品,标价为169.9元。 不过,截至12月16日下午5点,被曝光的产品悉数下架,看不到其踪影。 代工厂为当地重点项目,投资五千万 据澎湃新闻报道称,涉事代工厂盐城金蜂为当地重点工业项目。根据《滨海日报》2015年的一篇名为《通榆重兵出击力推重大项目》的文章,通榆镇表示,要加快金峰食品的建设速度。 另据盐城市滨海县人民政府官网2015年3月26日发布的消息,通榆镇在一季度引进1个单体投入5000万元的盐城金蜂食品科技项目,该项目占地30亩,年产蜂蜜系列食品5000吨以上。消息称,3月下旬该项目主体车间、办公楼全部进入后期施工阶段,上半年可实现提前竣工投产。 截屏图 另据滨海县环保局2017年9月15日发布的消息,盐城金蜂拟计划投资2000万元扩建“年产蜂蜡2000吨,蜂王浆50吨,蜂产品制品30吨加工项目”,项目已取得滨海县经信委出具的备案证。 工商资料显示,盐城金蜂成立于2014年10月22日,法定代表人周金林,2015年11月4日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2016年12月2日获食品生产许可。 除了涉事企业外,周金林还在两家蜂养殖合作社担任法定代表人,一家合作社任职。 永嘉县人民政府官网2015年7月3日消息称,周金林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永嘉县金林养殖专业合作社”因在当年6月30日前未按规定报送公示上一年度报告,被认定为不按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违法行为,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过期蜂蜜丑闻或只是冰山一角? 资深评论人于平撰文指出,实际上,知名老字号同仁堂,远未有其表面那么光鲜。同仁堂的中药产品屡屡登上监管黑榜。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0月,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批号为601182539的熟地黄含量测定不合格被湖北省食药监局通报;2016年2月,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30601的翻白草因性状不合格被山东省食药监局通报;2008年,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批号为805270210的瓜蒌因性状检查不合格被山东省食药监局通报。 此外,同仁堂还多次因违法广告遭到查处,包括同仁堂清泉茶广告、同仁堂葛根山药胶囊广告、同仁堂益健茶广告、同仁堂延寿片广告、同仁堂丹参菊花茶广告等等,这些广告多夸大产品效果,虚假宣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网友:自毁招牌 事情被曝光后,网友们也是非常痛心。直呼“同仁堂要凉了”“要建立一个品牌很难,但要毁掉实在太简单!自掘坟墓!”更有网友无奈地称:“还有两瓶没开封的同仁堂蜂蜜”。 [详情]

新京报评同仁堂回收过期蜂蜜:当珍惜百年老字号声誉
新京报评同仁堂回收过期蜂蜜:当珍惜百年老字号声誉

  同仁堂当珍惜“百年老字号”声誉 □国华(媒体人) ▲同仁堂生产商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北京食药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知名老字号同仁堂卷入舆论漩涡,据江苏电视台报道,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记者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执法部门表示,召回产品应悬挂不合格品标识,企业的操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今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保质期。 对于媒体的报道,同仁堂发表声明称,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原料库。至于“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问题,是“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在其之后发布的公告中,同仁堂表示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 对于这起事件的后续情况,还需监管部门继续深入调查。据悉,北京大兴区食药监管局已展开调查,如发现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同日提醒涉事的同仁堂公司,应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同仁堂蜂蜜陷入舆论漩涡,对“同仁堂”主品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尽管问题出在非主业产品上,但于消费者而言,对大品牌旗下系列产品的消费选择,多是冲着信任该品牌去的。而知名企业的扩张,也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子品牌的同仁堂蜂蜜出了问题,多少会牵扯到同仁堂的主品牌。 同仁堂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早在清康熙年间,同仁堂就定下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堂训”。而同仁堂门口的一副对联更是广为人知,即“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秉持两个“必不敢”理念严格选方、制药,使得同仁堂300多年一直长盛不衰,保持着良好口碑。 而今在市场上,只要是打着同仁堂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样的溢价,说明是消费者对于同仁堂品牌的高度认可。作为企业,应当珍惜这份认可,珍惜“百年老字号”的声誉。 “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痛点,同仁堂蜂蜜事件无疑再次触动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打造和传承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对产品质量,当然需要零容忍的态度。希望经历此次风波之后的同仁堂,能够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全流程的监管,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详情]

同仁堂蜂业对"蜂蜜回收"事件道歉 网店将无条件退款
同仁堂蜂业对

  同仁堂委托的生产商回收过期蜂蜜倒入“原料库” 同仁堂蜂业道歉 网店将无条件退款大兴食药对北京同仁堂蜂业展开调查 本报微博平台第一时间持续跟进“同仁堂过期蜂蜜”事件 昨日,媒体曝光了同仁堂蜂蜜生产商江苏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回收的过期蜂蜜倒入“原料库”。对此,同仁堂昨天早晨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过期食品回收后又回到生产环节,这引发了消费者对于过期食品处理的担忧。过期食品是如何处理的呢?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过期食品下架后,主要靠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自觉”处理。不少商家表示,会先通过促销减少过期损失,如仍过期则会退货给厂家或者自行销毁。 事件回顾 回收过期蜂蜜撕标签 “倒蜜”后送入原料库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节目播出了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回收过期蜂蜜,撕标签,“倒蜜”后送入原料库的报道。一时间,老字号“同仁堂”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在“零距离”的播出视频中,知情人爆料,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对于这种回收行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表示是“退给蜂农养蜜蜂使用”。然而记者发现,回收来的蜂蜜被工人撕掉标签后,一瓶瓶地挤入大桶,然后贴着“倒蜜”字样的过期蜂蜜桶被送入工厂的原料库。画面展示了蜂蜜的日期为2016年和2017年。 据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科科长李清华介绍,该企业处置这些不合格产品确实是不规范的。该局表示,他们已经发现该企业多次类似的操作。通过重点监控,还发现该企业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2018年3月的生产日期更换成了2018年6月的生产日期。目前,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正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事件进展 大兴食药对同仁堂蜂业展开调查 同仁堂蜂业的注册地为本市大兴区。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了解到,针对媒体报道的盐城金蜂公司涉嫌使用回收食品原料为北京企业代加工蜂蜜及虚假标注生产日期问题,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北京市金朔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学明律师告诉北青报记者,《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禁止生产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违反规定,则面临被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物品的处罚。此外,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网店称买家可无条件退款 北青报记者昨天从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旗舰店了解到,店方表示事情还在调查中,如果消费者对该店铺中已售的蜂蜜产品质量有异议,可以选择无条件退款,损失由该公司承担。 目前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店在售的将近40款蜂蜜中包括洋槐蜜、枸杞蜜、百花蜜、五味子蜂蜜、椴树蜜、党参蜂蜜等多个品种,其中大部分蜂蜜保质期是18个月,并且是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该店客服人员除了向淘宝顾客提供官方声明以外,还称他们的蜂蜜没有质量问题,特请消费者理性选择。“问题批次的产品并没有流入市场,如果退货的话,需要把蜂蜜寄回江苏省盐城市,运费由我们承担。”对于该品牌蜂蜜的相关检测报告,该店客服人员称不针对个人提供,需要联系天猫客服索取。 此外,同仁堂集团旗下同样出品蜂蜜的另一家公司同仁堂健康旗舰店客服人员则紧急撇清关系,客服人员表示:“新闻报道的是同仁堂蜂业集团的问题,与我们同仁堂健康集团的蜂蜜没有任何关系。同仁堂健康蜂蜜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品控,二者生产企业、地址和瓶子外形都不一样。”该客服透露,同仁堂集团高度重视此事,已启动调查工作,涉事公司也对初步调查情况发出致歉声明。 同仁堂蜂业致歉:已封存相关产品 昨日,针对这一蜂蜜事件,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发表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同仁堂蜂业表示,经初步调查,由于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目前,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 马上就访 过期食品商家如何处理? 这次“过期蜂蜜”事件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那就是商家的过期食品该如何处理? 关于超市该如何处理过期或临期商品,北青报记者走访了本市的几家超市发现,在过期前进行促销是食品经营企业的普遍做法。京客隆便利店告诉北青报记者,对于普通食品,在保质期还有1/3的时候,就会进行促销。 北京利民恒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莉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在食品进入商超前,厂家和超市都会进行事先约定,如商品保质期已过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时,就开始进行促销,减少过期的损失。 沃尔玛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品下架后进行彻底销毁和登记。“一种是临期商品直接退回厂家,由厂家进行处理;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超市彻底销毁,像标签这类的包装都会捣烂销毁”。 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理,有哪些法律要求以及如何监管呢?2015年9月起实施的《食品召回管理办法》中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因停止生产经营、召回等原因退出市场的不安全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处置措施,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销毁不安全食品”的责任。 “多数企业都知道不能销售过期食品,在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基本上不存在故意销售过期食品的。但是过期食品下架后,如何处理和监管,这块怎么样形成一个闭环,是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基层食药部门会对超市等食品经营企业提出过期食品处理规范的要求,例如退回厂家的,要留下凭证,确保有记录可循,如果是自行销毁,则应注意把食品进行破坏后再进行废弃,避免出现被人拿走再流入市场的,同时需要拍照留存。 图片为网络视频截图 [详情]

同仁堂生产商涉回收过期蜂蜜 北京食药监介入调查
同仁堂生产商涉回收过期蜂蜜 北京食药监介入调查

  大兴食药对北京同仁堂蜂业展开调查 昨日,媒体曝光了同仁堂蜂蜜生产商江苏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回收的过期蜂蜜倒入“原料库”。对此,同仁堂昨天早晨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过期食品回收后又回到生产环节,这引发了消费者对于过期食品处理的担忧。过期食品是如何处理的呢?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过期食品下架后,主要靠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自觉”处理。不少商家表示,会先通过促销减少过期损失,如仍过期则会退货给厂家或者自行销毁。 事件回顾 回收过期蜂蜜撕标签 “倒蜜”后送入原料库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节目播出了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回收过期蜂蜜,撕标签,“倒蜜”后送入原料库的报道。一时间,老字号“同仁堂”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在“零距离”的播出视频中,知情人爆料,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对于这种回收行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表示是“退给蜂农养蜜蜂使用”。然而记者发现,回收来的蜂蜜被工人撕掉标签后,一瓶瓶地挤入大桶,然后贴着“倒蜜”字样的过期蜂蜜桶被送入工厂的原料库。画面展示了蜂蜜的日期为2016年和2017年。 据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科科长李清华介绍,该企业处置这些不合格产品确实是不规范的。该局表示,他们已经发现该企业多次类似的操作。通过重点监控,还发现该企业存在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2018年3月的生产日期更换成了2018年6月的生产日期。目前,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局正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事件进展 大兴食药对同仁堂蜂业展开调查 同仁堂蜂业的注册地为本市大兴区。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了解到,针对媒体报道的盐城金蜂公司涉嫌使用回收食品原料为北京企业代加工蜂蜜及虚假标注生产日期问题,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北京市金朔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学明律师告诉北青报记者,《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禁止生产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违反规定,则面临被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物品的处罚。此外,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网店称买家可无条件退款 北青报记者昨天从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旗舰店了解到,店方表示事情还在调查中,如果消费者对该店铺中已售的蜂蜜产品质量有异议,可以选择无条件退款,损失由该公司承担。 目前同仁堂蜂业蜂益堂天猫官方店在售的将近40款蜂蜜中包括洋槐蜜、枸杞蜜、百花蜜、五味子蜂蜜、椴树蜜、党参蜂蜜等多个品种,其中大部分蜂蜜保质期是18个月,并且是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该店客服人员除了向淘宝顾客提供官方声明以外,还称他们的蜂蜜没有质量问题,特请消费者理性选择。“问题批次的产品并没有流入市场,如果退货的话,需要把蜂蜜寄回江苏省盐城市,运费由我们承担。”对于该品牌蜂蜜的相关检测报告,该店客服人员称不针对个人提供,需要联系天猫客服索取。 此外,同仁堂集团旗下同样出品蜂蜜的另一家公司同仁堂健康旗舰店客服人员则紧急撇清关系,客服人员表示:“新闻报道的是同仁堂蜂业集团的问题,与我们同仁堂健康集团的蜂蜜没有任何关系。同仁堂健康蜂蜜有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品控,二者生产企业、地址和瓶子外形都不一样。”该客服透露,同仁堂集团高度重视此事,已启动调查工作,涉事公司也对初步调查情况发出致歉声明。 同仁堂蜂业致歉:已封存相关产品 昨日,针对这一蜂蜜事件,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发表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同仁堂蜂业表示,经初步调查,由于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目前,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 马上就访 过期食品商家如何处理? 这次“过期蜂蜜”事件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那就是商家的过期食品该如何处理? 关于超市该如何处理过期或临期商品,北青报记者走访了本市的几家超市发现,在过期前进行促销是食品经营企业的普遍做法。京客隆便利店告诉北青报记者,对于普通食品,在保质期还有1/3的时候,就会进行促销。 北京利民恒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莉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在食品进入商超前,厂家和超市都会进行事先约定,如商品保质期已过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时,就开始进行促销,减少过期的损失。 沃尔玛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品下架后进行彻底销毁和登记。“一种是临期商品直接退回厂家,由厂家进行处理;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超市彻底销毁,像标签这类的包装都会捣烂销毁”。 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理,有哪些法律要求以及如何监管呢?2015年9月起实施的《食品召回管理办法》中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因停止生产经营、召回等原因退出市场的不安全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处置措施,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销毁不安全食品”的责任。 “多数企业都知道不能销售过期食品,在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基本上不存在故意销售过期食品的。但是过期食品下架后,如何处理和监管,这块怎么样形成一个闭环,是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基层食药部门会对超市等食品经营企业提出过期食品处理规范的要求,例如退回厂家的,要留下凭证,确保有记录可循,如果是自行销毁,则应注意把食品进行破坏后再进行废弃,避免出现被人拿走再流入市场的,同时需要拍照留存。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佳  王薇  张小妹 图片为网络视频截图[详情]

新京报:诚实守信 同仁堂当珍惜“百年老字号”声誉
新京报:诚实守信 同仁堂当珍惜“百年老字号”声誉

  同仁堂当珍惜“百年老字号”声誉 议论风生 市场上同仁堂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样的溢价,说明是消费者对于同仁堂品牌的高度认可。作为企业,理当珍惜这份认可。 知名老字号同仁堂卷入舆论漩涡,据江苏电视台报道,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记者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执法部门表示,召回产品应悬挂不合格品标识,企业的操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今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保质期。 对于媒体的报道,同仁堂发表声明称,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原料库。至于“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问题,是“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在其之后发布的公告中,同仁堂表示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 对于这起事件的后续情况,还需监管部门继续深入调查。据悉,北京大兴区食药监管局已展开调查,如发现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同日提醒涉事的同仁堂公司,应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同仁堂蜂蜜陷入舆论漩涡,对“同仁堂”主品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尽管问题出在非主业产品上,但于消费者而言,对大品牌旗下系列产品的消费选择,多是冲着信任该品牌去的。而知名企业的扩张,也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子品牌的同仁堂蜂蜜出了问题,多少会牵扯到同仁堂的主品牌。 同仁堂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早在清康熙年间,同仁堂就定下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堂训”。而同仁堂门口的一副对联更是广为人知,即“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秉持两个“必不敢”理念严格选方、制药,使得同仁堂300多年一直长盛不衰,保持着良好口碑。 而今在市场上,只要是打着同仁堂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样的溢价,说明是消费者对于同仁堂品牌的高度认可。作为企业,应当珍惜这份认可,珍惜“百年老字号”的声誉。 “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痛点,同仁堂蜂蜜事件无疑再次触动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打造和传承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对产品质量,当然需要零容忍的态度。希望经历此次风波之后的同仁堂,能够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全流程的监管,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国华(媒体人)[详情]

回应“过期蜂蜜门”同仁堂:子公司监管不力
回应“过期蜂蜜门”同仁堂:子公司监管不力

  回应“过期蜂蜜门”同仁堂:子公司监管不力 新京报讯 (记者林子 王卡拉)同仁堂蜂蜜生产商竟回收过期蜂蜜?近日,江苏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将同仁堂引入舆论漩涡。12月16日,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51.29%的下属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所涉产品已经进行封存。 同仁堂称,今年前9月,子公司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净利润为-87.3万元,营业收入占同仁堂同期营业收入的1.88%。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12月16日下午同仁堂蜂业相关负责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深入调查此事,有结果一定会及时通报。 大兴区食药监管局已展开调查 这起风波源于江苏电视台报道称盐城金蜂存在违规处理退货蜂蜜、更改产品标签日期等行为。同仁堂蜂业是同仁堂的子公司,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12月16日,同仁堂发布公告称相关产品已经全部封存,而同仁堂蜂业在北京市大兴区注册,大兴区食药监管局已经就此展开调查。 公告称,同仁堂蜂业于今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本公司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对于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公告称,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对不同生产地址进行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涉事子公司去年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公告显示,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 记者查阅天眼查发现,去年7月,同仁堂蜂业曾因未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信息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据了解,去年,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09%。 今年前9月,同仁堂蜂业营业收入为1.97亿元,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同仁堂同期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同仁堂今年前9月净利润(未经审计)为14.49亿元。 同仁堂2017年报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蜂蜜相关业务。目前,同仁堂主营业务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不过,两类主营业务在去年毛利率都出现下滑,医药工业毛利率同比减少0.36个百分点,医药商业毛利率同比减少0.04个百分点。 [详情]

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困境仍存 专家呼吁建立大数据平台
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困境仍存 专家呼吁建立大数据平台

  食品安全多部门监管困境仍存 专家呼吁建立安全食品追溯大数据平台 每经记者 李诗琪    实习编辑 徐斐     从十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到此后的“瘦肉精”、“地沟油”事件,再到近日被曝光的同仁堂代工厂疑似回收蜂蜜充当原料事件,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旧热度不减、形势严峻。 12月15日,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举行的《中国安全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题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称,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但食品安全问题仍多发、频发,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在此背景下,中国安全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刘崇森提出,加快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积极尝试一条适合我国安全食品的发展之路尤为迫切。对此,报告建议要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食品追溯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安全食品一标一物一码的追溯。 食品安全多部门监管面临诸多困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违法违规案件层出不穷。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相关案件10.6万件,公安部门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300余起。2017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余起,公安部挂牌督办重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0余起。 记者梳理发现,仅2018年,三只松鼠产品霉菌超标、山西平遥陈醋造假、小龙坎火锅老油反复使用等事件就已触目惊心。 12月15日,媒体曝光同仁堂代工厂疑似回收蜂蜜充当原料和篡改成品蜂蜜生产日期一事再度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究竟现状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又存在怎样的困境? 根据报告内容,在国家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下,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仍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具体而言,我国食品安全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是非法添加和掺杂使假;四是利用互联网针对中老年等特殊群体的食品、保健品欺诈。 刘崇森在发布会上说道,这些问题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使食品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安全典型领域,是我国目前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关注、也是媒体聚焦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进行全面治理。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着诸多障碍。 报告显示,当前国内食品安全治理主要面临“政府监管对于快速发展的食品交易市场明显缺位”、“监管体制改革中的监管困境”、“利益相关者合力共治的挑战”这三个难点。 在其中的监管体制层面,多部门监管的困境显得尤为突出。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根据《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除食药监部门外,农业、卫生、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粮食、环保等部门仍承担着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职能,食品安全领域多部门监管的架构仍未改变。 报告显示,不同部门的同时监管不仅导致政策碎片化、一些政策缺乏互补性和一致性,更可能导致监管成本增加、监管冲突、监管缺位、监管效率低等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业界呼吁“互联网+安全食品追溯体系”建立 在这种背景下,报告指出,安全食品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其中,以智慧监管为依托、以生产销售安全食品为目的,加快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相对于中国而言,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控制和溯源制度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为完善。 当前,美国食品可追溯制度已经涵盖生产环境、包装环境和运输销售环节,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并实行立法强制管理;欧盟当前已经建立了在全球物流业和零售业广泛应用的统一标识系统,完成了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标识的建立。 2015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首次在国家立法层面上明确规定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溯源制度。至此,国家立法层面的食品安全法律溯源制度成形。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发展水平及消费者对可追溯性产品的支持程度差异明显,因此在推行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进程中往往不能同步推进。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溯源存在标准不统一不兼容、不同参与主体间追溯体系难兼容、立法支持缺少强制实施、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且完整性不足等问题。 那么,如何进一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安全食品产业发展?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追溯的大数据平台”的建议。 报告指出,通过建立“互联网+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体系,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说明书、产品广告等使用“安全食品”证明商标,使用具有防伪功能的多维彩码为安全农产品、食品完成追溯,实现对安全食品一标一物一码的追溯。 刘崇森在会议上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记者说道:“我们所要建立的大数据是一个无限量大的数据库,可以为中国的食品或全球的食品圈上一个身份证号码,每个号码都没有重复性,也没有排列组合性。这样的安全食品追溯体系再加上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成为彻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来自于每经网) [详情]

同仁堂蜂蜜产品问题频发 食品代工生产模式存隐患
同仁堂蜂蜜产品问题频发 食品代工生产模式存隐患

  同仁堂蜂蜜产品问题频发 食品代工生产模式存安全隐患 实习记者 滑昂 每经记者 岳琦    实习编辑 徐斐     在被媒体曝光代工厂疑似回收蜂蜜充当原料和篡改成品蜂蜜生产日期后,同仁堂(600085,SH)12月16日晚间发布公告,承认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在委托代工厂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城金蜂)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但表示产品未流入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同仁堂”品牌蜂蜜第一次出现疑似质量问题。2016年,“同仁堂”品牌某批次的一款麦卢卡蜂蜜曾被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出糖浆,疑似造假。 有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研究的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食品OEM模式下(定牌生产合作,俗称“代工”)品牌方应加强监管,因产品生产没能全程控制在委托方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漏洞。 疑“以旧充新” 再曝质量问题 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视频中,盐城金蜂回收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统一倒进大桶,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倒蜜”将被退给蜂农喂蜜蜂,但实际上这些回收蜂蜜被送进了工厂的原料库。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开展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也前往同仁堂蜂业开展调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16日上午,盐城金蜂的委托方——同仁堂蜂业在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表示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是公司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公司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 同仁堂蜂业表示,尚未发现回收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而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初步调查是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16日晚,同仁堂也在公告中承认,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同仁堂”品牌蜂蜜第一次被曝出疑似存在质量问题。 2016年,同仁堂某批次的一款麦卢卡蜂蜜曾被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出糖浆。而这款蜂蜜也不是同仁堂集团体系下企业自产,而是进口自新西兰合作方。目前,仅有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健康)官网还存有同仁堂麦卢卡蜂蜜的产品介绍,各大电商平台已无此款产品的购买链接。 同仁堂蜂业产品下架 代工模式存漏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盐城金蜂为盐城市滨海县重点项目,具备年产蜂蜜系列食品5000吨以上的能力。12月16日晚间,记者发现上午电商平台还在售卖的由盐城金蜂代工的同仁堂蜂蜜产品,已被悉数下架。 北京同仁堂天猫旗舰店下架由盐城金蜂代工的蜂蜜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在天猫平台,此前售卖过盐城金蜂代工同仁堂蜂蜜产品的“同仁堂官方旗舰店”中,仍在售卖的产品只剩由北京同仁堂蜂产品(江山)有限公司出品的瓶装蜂蜜,该系列蜂蜜的实际生产地为浙江省衢州市。天眼查显示,北京同仁堂蜂产品(江山)有限公司的股东为同仁堂健康。 另一天猫店铺“同仁堂食品旗舰店”中,在售卖的蜂蜜产品均为北京同仁堂通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经销商为同仁堂科技(01666,HK)。但该系列蜂蜜产品的实际生产厂家为北京东兴堂科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兴堂),其与同仁堂集团旗下任何一家公司不具有股权关系,是一家代工厂。但天眼查显示,东兴堂法定代表人与北京同仁堂吉林参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均为一位名为“贾海涛”的人。 一位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研究的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食品OEM模式,因产品生产没能全程控制在委托方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漏洞。他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时,存在降低生产质量的可能。而代工模式中,代工方利润较薄弱,更需要加强监管。 “合同只是一方面,日常方面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上述专家表示,代工方生产要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委托方更需要加强管理,“它(委托方)要对品牌负责任,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本文来自于每经网) [详情]

同仁堂陷蜂蜜门:频被子公司拖累 老字号声誉难维系
同仁堂陷蜂蜜门:频被子公司拖累 老字号声誉难维系

  同仁堂陷“蜂蜜门”: 频被子公司拖累 百年老字号声誉如何维系? 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据报道,上述工厂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 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贴上了“倒蜜”。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 现场检查的市场监管局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挂上不合格品标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仅发现有一张标识标有不良品。企业这样的行为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据执法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该企业提供的协议显示,委托生产协议的起始日期为2016年9月。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截至12月16日上午10点,在天猫“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内,记者发现由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产品正在售卖,一瓶750g的“枇杷蜂蜜药植蜜”蜂蜜产品,标价为169.9元。而在买家评论区的晒图显示,该产品实际生产商即盐城金蜂。不过,截至12月16日晚上,上述商品在天猫官网已经找不到。 资料显示,同仁堂蜂业系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下属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 51.29%。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 蜂花粉(分装)】、药用辅料(蜂蜡、蜂蜜);生产食品等。  12月16日,同仁堂发布公告对上述媒体报道进行回应称,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同仁堂蜂业于 2018 年 8 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而关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同仁堂蜂业初步调查,由于 2018 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于2018年11月份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而鉴于上述情况,同仁堂蜂业在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和失察的责任。同仁堂蜂业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同仁堂及同仁堂蜂业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据介绍,同仁堂蜂业2016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当年未实现生产。 2017年委托加工产量220吨,2018年截至10月底委托加工产量1815吨。  同仁堂蜂业具备气质、液质、液相等设备27台套,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检验人员近20名。在盐城金蜂委托加工食品蜜所需原料购进及委托加工产 品出厂,均由同仁堂蜂业质检人员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 —2011)》检验合格。  同仁堂蜂业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8亿元,净利润为268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33.76亿元的2.09%,净利润占本公司 2017 年度经审计净利润17.42亿元的0.15%;同仁堂蜂业2018年1-9月营业收入为 1.97亿元,1-9月份净利润为-87.3万元,其营业收入占本公司2018年1-9月营业收入(未经审计)104.77亿元的1.88%,本公司2018年1-9月净利润(未经审计)为 14.49 亿元。  同仁堂称本次事件对其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但此次事件却让同仁堂的形象再次蒙上阴影。同仁堂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并以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祖训为傲,与此事件与以往的问题叠加,让消费者对同仁堂打上了巨大的问号。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因各种质量问题,同仁堂旗下企业超过10次被曝光,涉及的企业分别为同仁堂银川药店有限公司、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重庆建新药店公司,其中,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而在2018年1月26日,同仁堂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品不合格通告,不合格药品为该药厂生产的开胸顺气丸(批号为 15080858),不合格项目为装量差异项。  事实上,在小字辈企业与洋品牌的夹击下,部分传统“老字号”的地盘逐渐被蚕食。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万家,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仅1128家,几十年来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濒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的只有10%左右。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仁堂相关负责人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正在进行互联网布局等一系列的动作,如积极与阿里健康、天猫医药馆等合作拥抱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应对电子商务对传统实体销售模式的冲击。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子公司频繁被曝出出现质量等各种问题,实际上也是反映出了同仁堂管理问题,如在上述公告中,同仁堂即坦言系管理不当所致。 早在2012年因为宰客等事件,北京同仁堂集团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对物料商品采购和加盟店专项治理整顿工作,46家加盟店中除1家停牌、6家终止合同外,其余38家均重组为直营店。这实际是同仁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因基础管理薄弱引发的各种问题。 对于近几年,同仁堂旗下子公司频繁被曝出各种质量问题,也亟待同仁堂再次亮剑,让百年老字号继续更好的传承。 在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看来,品牌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链”,再大的公司在质量链条上也只是一个环节,“上下左右”的质量水平都会对其质量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一旦出现了信任危机,消费者甚至会舍弃掉这个品牌,投资者则会“用脚投票”。 [详情]

北京:对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
北京:对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

  昨日,媒体曝光了同仁堂蜂蜜生产商江苏盐城金蜂回收过期使用蜂蜜。对此,同仁堂今早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北京青年报记者刚刚获悉,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昨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节目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盐城金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知情人爆料,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记者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执法人员:召回产品应悬挂不合格品标识,企业的操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今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了解到,针对媒体报道的盐城金蜂公司涉嫌使用回收食品原料为北京企业代加工蜂蜜及虚假标注生产日期问题,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今天上午,北京同仁堂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声明中北京同仁堂表示,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同时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将实事求是,绝不隐瞒,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北青报记者 张小妹) [详情]

同仁堂"蜂蜜门":代工厂为当地重点项目 投资五千万元
同仁堂

  同仁堂生产商被曝回收过期蜂蜜事件持续发酵[详情]

同仁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百年老店造假了?公司致歉
同仁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百年老店造假了?公司致歉

  潘宇静 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企业宣称是“退给蜂农养蜜蜂”,但视频曝出,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此外,同仁堂蜂蜜还存在更改生产日期的问题。 12月16日上午,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企业称自身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此外,“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被曝“回收过期蜂蜜,涉嫌更改日期” 被举报的企业名称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盐城市滨海县,是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12月12日,在一间封闭的车间里,记者发现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 记者发现,车间里被撕下来的标签,数量非常多,被满满地装在几只蛇皮袋里,标签显示其产品名称为北京同仁堂蜂蜜。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 知情人称:“据我了解,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就有好几万瓶退来的,过期或即将过期的蜜”。 赶到现场检查的市场监管局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挂上不合格品标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仅发现有一张标识标有不良品。企业这样的行为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据执法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该企业提供的协议显示,委托生产协议的起始日期为2016年9月,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 目前,市场监管局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同仁堂回应: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身处事件核心的同仁堂回应迅速,在其官方发布的声明中提到,同仁堂在2018年8月份的时候,与盐城金峰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其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 同仁堂进一步称,公司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示的问题,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 此外,同仁堂初步调查的结果显示,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事情被曝光后,网友们直呼“同仁堂,百年老店啊!这是要自毁招牌?”更有网友称:“默默看一眼才买的三罐同仁堂蜂蜜,还能喝吗?”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至今已走过349多年的风雨历程。北京同仁堂的大门口有一幅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遵循这一古训,同仁堂才成为了百年老店。 品牌企业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上市公司中被爆食品安全的案例时有发生。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一旦上市公司曝出食品安全因隐患,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就是‘要命又要钱’。”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认为,品牌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链”,再大的公司在质量链条上也只是一个环节,“上下左右”的质量水平都会对其质量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一旦出现了信任危机,消费者甚至会舍弃掉这个品牌,投资者则会“用脚投票”。 [详情]

评论:“同仁堂过期蜂蜜丑闻”或只是冰山一角
评论:“同仁堂过期蜂蜜丑闻”或只是冰山一角

  作者于平,资深评论人 知名老字号同仁堂栽了,据知情人爆料,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记者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执法人员:召回产品应悬挂不合格品标识,企业的操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今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保质期。 过期蜂蜜丑闻被曝光后,同仁堂发声明致歉。不过同仁堂仍然坚持说,没有将回收的过期蜂蜜送入原料库,至于“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的质疑,同仁堂则解释是“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同仁堂的解释显然难令人信服,这个事情既有暗访视频、内部人爆料,也有执法机关的调查为证,还在玩甩锅游戏,有意思吗? 我甚至认为,过期蜂蜜丑闻或只是揭开冰山一角。同仁堂蜂蜜这种将过期蜂蜜回收使用的做法,到底持续了多场时间?这样的违规操作,仅仅限于该公司的蜂蜜产品吗?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蜂蜜不仅是食品,也是中药的重要原料。同仁堂旗下大量的药品,都含有蜂蜜,这些蜂蜜的安全性到底几何?还有其他同仁堂大量的中药原料,是否也安全呢?毫无疑问,厨房里如果出现了一只蟑螂,那么蟑螂绝不可能只有一只。 作为知名老字号,同仁堂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此前媒体曾报道到,同一张中药处方,同仁堂药店药价贵一倍。人们之所以认可同仁堂的高价,是认为高价背后有高品质,是相信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老传统。但现在,这个神话显然破灭了,许多人都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其实,知名老字号同仁堂,远未有其表面那么光鲜。同仁堂的中药产品屡屡登上监管黑榜,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0月,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批号为601182539的熟地黄含量测定不合格被湖北省食药监局通报;2016年2月,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30601的翻白草因性状不合格被山东省食药监局通报;2008年,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批号为805270210的瓜蒌因性状检查不合格被山东省食药监局通报。 此外,同仁堂还多次因违法广告遭到查处,包括同仁堂清泉茶广告、同仁堂葛根山药胶囊广告、同仁堂益健茶广告、同仁堂延寿片广告、同仁堂丹参菊花茶广告等等,这些广告多夸大产品效果,虚假宣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但对于这些违法问题,同仁堂总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称是经销商干的,自己并不知情。 同仁堂“龙胆泻肝丸”事件,更是一度震惊国人。国内出现大量患者因为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伤,2004年2月,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致病的吴淑敏等28人,集体起诉拥有335年历史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但大部分的索赔诉求,最后均以碰壁或者败诉告终。 显然,过期蜂蜜事件丑闻绝非孤立个案,说句不夸张的,这个老字号企业,已经失去以往了古老传统,许多时候,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变得不择手段。其光鲜的老字号招牌之下,还隐藏着多少烂污,让人不敢想象。所以,面对同仁堂过期蜂蜜事件丑闻,监管部门不能就事论事,把相应批次产品查封销毁就过去了,而应举一反三,彻查同仁堂所有产品线。拿出查处长生生物力度,对同仁堂进行查处,这才是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态度。 [详情]

同仁堂被曝光过期蜂蜜产品“同款”在天猫卖169一瓶
同仁堂被曝光过期蜂蜜产品“同款”在天猫卖169一瓶

  同仁堂就代工厂过期蜂蜜道歉 每日经济新闻实习记者 滑昂 每经记者 岳琦    每经编辑 文多     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同仁堂(600085,SH)蜂蜜的委托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城金蜂”),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 视频中,盐城金蜂回收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统一倒进大桶,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倒蜜”将被退给蜂农喂蜜蜂,但实际上这些回收蜂蜜被送进了工厂的原料库。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已发现盐城金蜂多次类似操作,该公司此前还曾出现篡改同仁堂蜂蜜生产日期的行为。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该视频画面中出现的蜂蜜产品,系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生产,而前者目前为同仁堂直接持股51.29%的子公司。 截至12月16日上午10点,在天猫“同仁堂官方旗舰店”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由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蜂蜜产品正在售卖,一瓶750g的“枇杷蜂蜜药植蜜”蜂蜜产品,标价为169.9元。而在买家评论区的晒图显示,该产品实际生产商即盐城金蜂。 被曝光产品的其中一种 图片来源:“南京零距离”视频截图 天猫“同仁堂官方旗舰店”评论区中买家的晒图 图片来源:天猫官网截图 记者拨打了同仁堂、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公开电话,可能由于不是工作日的原因,截至发稿时上述两家公司电话均无人接听。12月16日上午,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企业称自身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此外,“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在2016年,同仁堂某批次的一款麦卢卡蜂蜜曾被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出糖浆。但目前,仅有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还存有同仁堂麦卢卡蜂蜜的产品介绍,各大电商平台已无此款产品的购买链接。 (本文来自于每经网) [详情]

同仁堂回应过期蜂蜜: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
同仁堂回应过期蜂蜜: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

  本文源自:同仁堂蜂业近日,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被曝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据企业宣称是“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对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回应称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致歉声明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该报道涉及我公司产品,对此我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我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在此,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我公司将实事求是,绝不隐瞒,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2018年12月16日[详情]

同仁堂回应过期蜂蜜: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
同仁堂回应过期蜂蜜: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对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回应称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以下为声明全文: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该报道涉及我公司产品,对此我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我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在此,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我公司将实事求是,绝不隐瞒,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2018年12月16日知情人:企业回收大量临期、过期蜂蜜被举报的企业名称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盐城市滨海县,是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12月12日,在一间封闭的车间里,记者发现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有好几万瓶,退回的临期或过期蜂蜜”记者发现,车间里被撕下来的标签,数量非常多,被满满地装在几只蛇皮袋里,标签显示其产品名称为北京同仁堂蜂蜜。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知情人表示,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量还不算多,更多的被存放在了十多公里外的大型仓库里。知情人:“据我了解,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就有好几万瓶退来的,过期或即将过期的蜜”。工作人员:退给蜂农养蜜蜂企业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他们回收过期蜂蜜是退给蜂农用来养蜜蜂的。然而记者发现,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贴上了“倒蜜”。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执法人员: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赶到现场检查的市场监管局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挂上不合格品标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当中,仅发现有一张标识标有不良品。企业这样的行为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该企业的《不合格控制程序》中也明确规定:“对于不合格原辅料,仓库保管应及时悬挂不合格标识”,显然该公司将“倒蜜”放进了原料里,并且没有悬挂不合格标识,与自身的规定相违背。执法人员告诉我们,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委托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该企业提供的协议显示,委托生产协议的起始日期为2016年9月,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执法人员曝黑料:他们还涉嫌更改日期今年9月,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并将这家企业上升为重点监控企业。当时,该企业也辩称,回收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是提供给蜂农养蜂用的。今年10月,执法人员在巡查时,再次发现了问题,而这一次的调查,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发现,“该企业将2018年3月份的生产日期,更换成2018年6月份。”负责人辩称:失误,贴错标签了。目前,市场监管局在对过期蜂蜜的去向和用途进行进一步调查,他们将严肃办案。彻底打击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南京零距离”、千龙网等每日经济新闻[详情]

同仁堂致歉:媒体报道中涉嫌违规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同仁堂致歉:媒体报道中涉嫌违规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同仁堂致歉:媒体报道中涉嫌违规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千龙网千龙网讯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为此,北京同仁堂发表相关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以下为声明全文: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该报道涉及我公司产品,对此我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我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在此,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我公司将实事求是,绝不隐瞒,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2018年12月16日(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同仁堂致歉:涉嫌违规产品已全部封存 未流向市场
同仁堂致歉:涉嫌违规产品已全部封存 未流向市场

  同仁堂致歉:媒体报道中涉嫌违规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千龙网讯 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为此,北京同仁堂发表相关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以下为声明全文: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该报道涉及我公司产品,对此我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 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 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我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在此,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我公司将实事求是,绝不隐瞒,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 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16日 [详情]

视频:同仁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回应涉及产品全部封存
视频:同仁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回应涉及产品全部封存

   【相关阅读】视频: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近日,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被曝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据企业宣称是“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对此,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回应称涉及产品已全部封存。 同时,北京同仁堂发表相关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以下为声明全文: 致  歉  声  明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播出了关于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盐城金蜂)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该报道涉及我公司产品,对此我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 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 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我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在此,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感谢媒体的监督,我公司将实事求是,绝不隐瞒,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 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16日 [详情]

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南京零距离 官方微博12月15日消息,知情人爆料,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回收回来,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详情]

调查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