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问小视频

最新新闻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区块链不会颠覆传统金融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区块链不会颠覆传统金融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 琪  近日,由京东金融研究院和工信部下属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共同撰写的《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据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主任、国际电信联盟分布式账本标准组副主席魏凯介绍,白皮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区块链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选取了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等10个金融场景,就区块链技术如何助力金融行业提升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白皮书所列举的10个金融场景,大都存在参与节点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三类共同特性,并因此造成业务的效率低、信用风险较高等问题。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置合约等特性可以为金融业务中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以区块链在车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为例,近年来,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面临资产现金流管理有待完善、底层资产监管透明性和效率亟待提高、资产交易结算效率低、增信环节成本高等问题。 而目前已经成熟的车贷资产证券化的区块链平台,能够实现资产池统计、切割、结构化设计、存续期管理等功能系统的全流程链上化,不仅能让资金方穿透地了解底层基础资产,而且提升了整个交易流程效率。比如在资产出售结算的环节,可以实现将原来的按日结算,缩短到按分钟结算,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 同样,资产托管也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典型领域。在冗长的资产托管流程中,操作风险时有发生。比如,在私募基金的资产托管中,合同签署环节有时会出现私募基金管理人未严格执行先签署合同、后进行运作的要求,而是“先上车、后补票”,影响托管合同的回收与管理;或者因为合同签署人的身份无法可靠验证,合同原件和证券公司印章被恶意造假,出现“阴阳合同”。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金托管平台,可以实现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投资顾问和审计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不仅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而且保证了履约的安全性和交易的真实性。在实际业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有望将原有业务流程缩短60%-80%,使信用交换更为高效。 “我们希望借助白皮书的发布,引导行业更多地关注区块链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表示,“我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前景十分看好。但只有与场景和应用相结合,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区块链不会颠覆和取代传统金融,而是让行业的效率和信任的提升有了新的技术实现工具。” 除了对应用场景的研究,白皮书也对区块链应用的风险进行了重要提示,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限制了应用范围、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行业乱象丛生、区块链被过度消费导致的泡沫等等。这些风险应该引起行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何推进区块链的下一步应用?白皮书建议:一是,在急用先行、大胆试错的思路指引下,加快行业标准化的推行;二是,优先考虑痛点明显、增量显著、发展迅速的精品业务落地,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扩大;三是,组织并扩大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成熟。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应用的领域和场景。”孟昭莉认为。而在金融场景中,区块链技术不仅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而且已经有不少探索实践。[详情]

新浪银行综合 | 2018年04月04日 03:31
京东Y事业部:当前区块链效率被高估 因技术仍不成熟
格隆汇 | 2018年04月03日 15:14
英格兰银行正在测试支持本国支付的区块链技术
FX168 | 2018年04月03日 14:10
美国保险巨头:试点区块链技术提高客户信息的准确性
美国保险巨头:试点区块链技术提高客户信息的准确性

  对病人来说,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可以承受的经济范围之内找到最好的医生,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了。而对于保险公司及他们签约的医生来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更新所有提供医疗服务的设备和人员(即提供方)的信息,在成本管理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Optum 部门的高级工程师Mike Jacobs表示,从提供方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有数十个保险计划,每个保险计划都是独立的,只需要验证提供方的信息。 保险公司将利用区块链来保证医疗服务提供方信息准确性 据估计,医疗保健行业每年更新和追踪保险计划信息的管理成本超过20亿美元。2016年,联邦卫生部门的官员就发现,近一半的医疗保险计划的提供方名单都不准确,无法提供正确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Jacobs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患者的治疗确实因此受到了影响。 现在,联合健康集团和它的医疗保险竞争对手Humana公司正在启动一个试点项目,他们想要研究区块链技术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保险公司表示,将在今年夏天推出新的保险计划,此外他们将与Quest Diagnostics公司以及Multiplan公司的医疗保险顾问一起合作推出多种计划,来确定他们是否可以通过共享数据来降低成本,并减轻更新保险计划信息列表、维护其列表准确性的管理负担。 除了这项技术,Quest Diagnostics公司的那些向医生办公室提供实验用品的司机将是对保险计划提供方的地址进行物理验证的关键。 Jacobs表示:“这些信息一点都没有竞争力。那么,为什么不分享你正在进行的工作呢?这也是一种更新系统信息的方式。“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监管者可能会开始对医疗保险公司进行罚款,因为他们的医生、病人和他们的底线都存在问题,这是该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联合健康集团和Humana公司计划在今年秋天完成他们的研究。[详情]

新浪综合 | 2018年04月03日 13:54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有两大影响 相互保险成典型场景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有两大影响 相互保险成典型场景

  本翼资本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实现资金盈余、短缺方的价值平衡。传统金融体系基于中介机构、金融市场帮助资金供求方进行价值转移,目的是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发展至今,体量庞大、模式固化、中心化程度极高,导致各个机构间形成信息壁垒,沟通效率降低、成本大幅提高。第一次数字革命带来的信息互联网催生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致力于拓宽资金的流通渠道,实现供求方的点对点交流。目前成熟的信息互联网仅仅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传递,而区块链基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保护隐私等特性可以构建起价值数字化传递的价值互联网,引领第二次数字革命,翻开互联网金融的新篇章。 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碰撞 1.传统金融转型的尝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前50年的信息革命中应运而生,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传统金融行业,简化体系结构,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点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致力于满足用户需求。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用户需求相同,主要可以分为投资、融资与支付。投资满足了资金盈余方获得经济收益的需求,融资满足了资金短缺方筹集资金的需求,支付满足了广义上资金流通的需求,投资、融资与支付的结合形成了金融产业链的闭环。 金融中的投融资活动可以被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的是资金供给和需求方直接当面以债券、股票等主要形式完成融资过程;间接融资指的是双方不直接碰面,而通过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为媒介完成融资过程。直接融资一般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常见的金融市场是各类交易所例如股票、期货交易所。间接融资需要第三方的可信中介机构,传统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在投融资活动中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承担信息处理、风险评估的职能。大型上市公司由于法律法规要求,需要公开披露各类信息包括资产、运营、业绩情况,信用风险较低,相应融资难度较小。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包括初创企业没有披露信息的义务,融资往往需要繁琐的尽职调查,周期长、难度高,成本巨大。同样个人的投融资需求由于此类问题,通常也需要经过复杂的调查验证,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的情况,用户体验很差。 本质上这是因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不透明,信用不能保障。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完整度和时间差两方面。现阶段的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传递,拓宽了信息传递渠道,基本解决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差,但没有彻底解决信息的完整度问题。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撑 金融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新相辅相成,历次工业革命的前后都伴随着较大的金融革命。最早在17世纪末,英国建立了初步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提供了资本动力。19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随后在20世纪初的美国,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高度集中,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逐步被构建,形成了摩根、洛克菲勒等大型财团,支持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强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同时期新兴的风险投资在欧美国家萌芽,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推动着信息技术革命进程,帮助美国稳固了世界地位。 我们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到普及引领了第一次数字革命,互联网金融依托成熟的信息互联网,于20世纪末兴起。互联网金融是数字时代的金融体系,发展程度类似18世纪的传统金融,目前仅仅改变了金融活动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例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体系尚未成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区块链的地位等同于蒸汽机、发电机,是支撑第二次数字革命的主要技术,同时也将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区块链在金融业中的具体价值 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金融中介,帮助资金供求方完成资金的统筹流转。互联网金融希望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价值流通网络,达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目的,而区块链是支撑这一构想落地的主要技术。具体来说,区块链对金融业的影响有两点:节省成本、降低风险。节省成本主要体现在各类金融活动步骤的精简化,降低风险主要体现在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大幅降低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我们认为区块链首先会影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活动能够稳定进行涉及到的硬件设施以及制度标准,主要包括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征信体系、反洗钱、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等。区块链技术对其影响体现在身份验证、资产数字化、支付清算一体化、法规重构四方面。 1.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1)身份验证 金融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认证专业术语叫做KYC(Know Your Client),中文意思是了解你的客户,主要是为了合规、反洗钱考虑。该审查程序包括:核实客户基本身份信息、交易的实际受益人身份、确认客户目前的业务及风险状况,甚至需要调查交易资金来源、客户关联方情况。传统金融机构的KYC审查流程具有步骤繁琐、耗时长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合作的企业用户,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跟踪尽职审查。基于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保护隐私但又公开透明的特点构建起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用户信息在可信成员中共享,简化审查流程。同时该平台需要国家机关支持,通过政府机构入驻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信力。 (2)资产数字化 资产价值数字化是形成价值互联网的基础。人们对于自有资产拥有所有权与使用权。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用户资产信息的联网化,推出了网上银行、网上营业厅等业务,形成了完善的移动支付体系以及Uber、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实现了资产使用权的数字化。但是目前的资产数字化是中心化的,中心机构总是存在有效辐射半径,并且用户会考虑其信用问题。即使是阿里巴巴,用户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全部资产以数字化形式储存于其平台之上。中心化的资产数字化实现了其有效半径内的价值数字化传输,但是脱离有效边界之后,多个中心机构形成了价值孤岛,信息交流困难重重。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构建起的资产数字化平台可以消除有效半径,实现资产所有权的数字化,从而真正实现资产价值的自由流通。 (3)支付清算一体化 支付清算体系包含支付、清算、结算三个环节,支付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行为,结算是银行与消费者、商家之间的行为,清算是各个银行之间的行为。消费者在商家完成网上付款仅仅是整个支付环节的开端,从消费者线上支付到银行结算最后到各个银行间清算才形成整个支付环节的闭环。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由央行主导,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种类繁多。 支付宝、微信的普及让中国拥有了全球第一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形成了繁荣的支付生态,但是并没有惠及支付背后的清算系统。清算的目的是完成资金在各个中心支付机构(银行、第三方机构)中流转,这种资金流转的滞后处理会导致实时交易系统与对账系统分离,效率低下、耗时耗能,尤其是涉及到跨境交易的情况。 区块链给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基于区块链结构的数字货币代表每次交易的发生金额,然后利用智能合约在每次交易完成时实时转变数字货币的所有权,实现支付清算一体化。基于这一构想,央行的清算系统将无需存在,各类跨行转账、跨境汇款将不需要高昂的手续费,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升。但是由于免去了滞后的结算、清算步骤,对于交易环节的风控就更加重要,毕竟智能合约是不可以人为逆转的。 (4)法规重构 这里说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是对于各类金融活动的运作标准、监管制度,另一方面也包括金融活动通用的会计准则。金融业中的法规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本质上是为了通过制度约束简化金融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现在针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规章制度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将不再适用,这也是为何现在的虚拟币众筹(ICO)市场无监管、制度混乱的原因。前文提及的资产数字化平台、用户身份认证管理平台若要落地,必然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政策支持,并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我们认为基于区块链构建的下一代互联网金融体系将从现在的乱象丛生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相关的法律体系、监管制度会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区块链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基础设施的重建进而会影响各类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同时又会促进其实现产业转型,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融合。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区块链技术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价值。 (1)银行 银行是全球体量最大的传统金融机构。银行的业务结构主要可以分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大类。负债业务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指的是银行的存款、借款业务;资产业务则是银行管理运作这些资金的业务,例如贷款、投资等;中间业务范围较广,涉及到交易、清算、结算、托管、担保等。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既承担金融中介的角色,又是规模很大的资金提供方。 区块链解决了价值传递中最主要的信用问题。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核心就是信用。大部分商业银行有央企或省政府背书,信用风险较低,但银行客户数量繁多、种类复杂,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标准。前文提及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可以与征信系统结合,若能在各大银行间普及应用,将大大简化银行对客户的授信过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同样通过支付清算体系一体化,银行将逐步取消其清算、结算业务,将重心转向各类数字货币的交易、托管。 (2)证券 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经济业务主要指为投资者代理买卖证券,并从中收取佣金。投资银行业务本质上就是帮助客户进行直接融资,包括承揽、承做、承销三个环节。投行业务覆盖范围很广,国内的证券公司主要是帮助企业IPO。资产管理业务和私募基金类似,主要是接受客户资金委托并进行投资,包括集合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三部分,同时也会承接资产证券化(ABS)之类的融资业务。证券自营业务主要指证券公司利用自有资金进行证券买卖。投资咨询业务是券商研究所的主要业务,主要指为买方机构提供研究报告,并获取佣金分仓。 区块链将改变证券公司的业务体系。首先区块链可能会颠覆传统的证券发行方式。如果一个公司想要上市,需要先通过证监会的审核,再在二级市场发行,才可以进行公开股权交易。但是最近热炒的各类ICO项目实现了证券的先发行后审核,对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相应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将因此转型。其次对于资管业务中关注度颇高的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可以实现所有融资参与方共同维护一套账本数据,保证底层资产数据的真实性、不可篡改,节省交易各方的信息交流、对账清算成本,提高效率。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买卖双方公开交易的场所,是证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证券例如股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都是标准化的产品,主要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交易。对于一些非标准化,定义复杂的证券例如期权、期货则需要专门的交易所介入。基于数字货币及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完成证券的交割命令,特别是让期权、期货这类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更加简便化、智能化。同时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类似于前文提及的支付清算一体化,区块链能够降低交易结算、清算的复杂度,甚至实现证券中的交易清算一体化。但是由于证券交易的特性,这可能会导致客户交易信息泄露、交易确认延时高、吞吐量小等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国内成立了中国账本计划联盟,其中成员包括省级的股权交易所、大型的商品交易所等,开始了对去中心化的证券交易市场的尝试。 (3)保险 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式契约,关键点是用户在意外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保险行业产业链的核心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和资产管理。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并没有颠覆传统保险业的经营模式,仅仅将保险业务搬到了线上,拓宽了用户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结合,能够构建起平等、透明、便捷、去信用的互助保险平台,解决传统保险公司重保费规模、资产管理能力,轻理赔服务、用户体验的弊病。 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三个环节。售前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售中主要包括投保、核保;售后主要包括定损公估、理赔。在售前环节,通过普及区块链概念,可以让用户更容易与保险公司建立信任,特别是销售人寿险这类长险。在售中环节,各个保险公司可以共同维护一本用户身份信息账本,投保人的身份验证不再需要复杂的手续。在售后环节,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和时间戳,投保时间会被明确记录,杜绝了现在时常发生的冒名顶替、骗保现象。在保险产品设计方面,智能合约可以简化复杂的保险政策,产品的保障范围、保障额度也可以实现个性化调整,标准化保险产品可以实现即时理赔,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 相互保险是区块链在保险业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签订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形成互助基金,该基金负责对合同约定事故造成的损失的赔偿。相对于股份保险公司,相互保险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相互保险组织由所有投保人共有,投保人与保险人利益一致;其次相互保险展业费用低,相应的经营成本低,可以为会员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保险服务;最后相互保险由于没有外部股东,不存在盈利压力,资金及盈余的使用会更多的考虑保险人的长期利益。相互保险是国际保险市场的主要形式之一,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然而相互保险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政策的限制。2015年,中国保监会出台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并在2016年许可筹建了首批相互保险试点机构,可以说国内的相互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互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保险组织,与区块链技术存在基因性相似。商业保险是先交保费后履行合约的模式,而相互保险是先履行合约后付保费的模式。目前的大部分相互保险发展到后期都逐渐趋近于商业保险,背离了初衷,根本原因是其信任模式缺乏有效的约束和保障。区块链利用其数据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及智能合约,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可以构建起去信用的相互保险平台,回归保险业互助的本质。 (4)基金 基金公司涵盖范围较广,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私募证券以及基金中的基金(FOF)。证券类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股权类基金主要投资于一级市场。相比于银行、保险,基金公司在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布局较为落后,目前仅有鹏华基金将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推出了A加平台致力于改善目前基金销售用户体验差、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我们认为对于公募基金,利用区块链搭建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以及智能合约,可以极大的提升交割效率以及安全性,构建智能化的基金销售、管理平台。 PE、VC专注于对非上市企业的权益性投资,PE主要投资于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企业,VC主要投资于初创企业。PE主要从原始股东手上收购股份,并以此入驻董事会,参与公司战略和业务方向的规划,改善财务结构,目的是让公司能够成功IPO或被并购。风险投资机构是VC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操作者,是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风险投资的运作包括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四个阶段,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参与被投企业的监管、运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及融资提供帮助,实现价值增值。 传统股权投资体系中,投资者与PE、VC及被投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交流障碍,企业运营情况、投资机构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在股权投资的各个阶段,特别是融资阶段,因为信息不对称、存在信用风险等原因,导致流程繁琐、步骤复杂,还需要签署各类法律协议。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投资者、PE、VC及被投企业之间构建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以联盟链作为主要结构,基于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特征消除三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另外,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投资项目的募资金额、个人投资额度、相关协议约定、退出方式都可以转化为电脑编码储存于其中自动执行,大幅简化合作流程。PE、VC机构甚至可以成立股权投资区块链平台,发行代表投资权的代币,将代币与智能合约结合,实现数字化股权投资,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 另一方面,ICO的兴起可能会颠覆传统的股权投资形式。近两年密集出现的区块链创业项目均采用数字代币融资即ICO的模式,通俗的说就是投资者使用比特币或是以太币按一定发行价格去兑换该区块链项目的新代币,项目发起人再将融到的数字货币兑换成法币投入运营、开发之中,新代币随着项目的进展情况会升值或贬值,投资人在代币升值时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获得价差收益。此外,部分代币还能让投资人享有一定比例的分红权。传统创业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外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内部融资三种。 ICO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相应的可能也将改变传统的私募股权投资体系。 [详情]

新浪综合 | 2018年04月03日 13:31
北京金融局:ICO合法化是幻想 支持无币区块链发展
北京金融局:ICO合法化是幻想 支持无币区块链发展

  北京金融局局长:把ICO合法化是幻想,支持无币区块链发展 霍学文/中国金融博物馆(微信公号) 2018年3月30日,第127期下午茶在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举办,本次主题为“捍卫金融安全,警惕区块链诈骗”。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参加了此次下午茶,并发表了《九问区块链,警惕ICO诈骗》的演讲。霍学文指出,到现在为止,有人还在幻想通过把ICO纳入监管,来试图把ICO合法化。而事实上,ICO(首次代币发行)已经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他认为,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它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以下为霍学文讲话实录: 九问区块链,警惕ICO诈骗 我是金融博物馆金融知识启蒙的坚定支持者,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人员。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翻十倍、翻百倍的收益存在?为什么有人把聪明才智用在割别人的韭菜上?但凡读读荷兰郁金香泡沫,但凡知道君子兰泡沫,稍微回忆一下,为什么还有人去相信“美丽”的传说? 在这里,我想提出九个问题,跟大家请教。 第一,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ICO和Token? 如果你了解区块链,你就不会相信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神话。如果你了解比特币,你就不会相信比特币永远涨上天。如果你了解ICO是什么,你就一定会认为那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如果你了解Token是什么,你就会知道很多人是不是在讲故事。骗子很会讲故事。Token是什么?直译为“令牌”,但是从社会普遍的误解来看,它被理解为“凭证”,甚至是“有价凭证”。什么是令牌?可以是一串密码。我们看外国人脖子上挂一个门禁卡,每十分钟换一次,你这个令牌不对了你就进不去门了,就是一串动态数字密码。我们在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银行给你一个U盾,U盾里的每隔一段时间不断变化的数字密码就是Token。U盾插进计算机的时候,密码是动态的,随时都在变换。这就是Token,没有那么神秘。Token不是货币,也不是有价证券,更不是什么“通证”,也不存在什么Token经济。看问题要还原事物的本质。不能为了发ICO找理论依据,去人为制造不存在的东西。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是有门槛的,技术人员视角里的区块链与很多人讨论的区块链往往不是一个维度,老百姓大多对技术不是很懂,骗子正好利用这一点让区块链成为自己行骗的外衣,利用技术概念行骗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趋势。 第二,他们价值何在? 如果说密码,密码本身有价值吗?密码本身就是一串数字,密码如果不跟密码后面的东西关联上,它就没有价值。Token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背后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就像我们现在,我拿一张纸上面写着“你好”这两个字。它如果是我写的,没什么价值;它如果是大书法家写的,它一定有价值;它如果是王羲之写的,那就更有价值。你说是“你好”这两个字有价值,还是这个符号有价值,还是它关联的背后实质的东西有价值?一定是存在于背后的实质的东西有价值,它才有价值。所以,有人说我们可以把一切数字化,当把一切数字化之后,产生的那个东西并不是价值,它顶多是凭证,后面关联的实质的东西才有价值。现在,大家只管炒ICO,ICO背后东西的价值没人去关心。当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球茎被人吃了以后,大家忽然发现没有价值了,于是泡沫破灭了。所以我认为他们是否有价值,就得重新思考,如果不重新思考,那一定就会受骗上当。不要ICO不吃香了,就换一个Token的马甲,换什么本质都是一样的。 第三,他们的价值来源于什么地方? 他们的价值就一句话,如果他们要开发的那个产品都没有价值,那个ICO何谈价值?现在很多发行ICO的人根本就不开发产品,扔出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白皮书,只要把ICO花高价请大V背书送到ICO交易平台让大家炒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很多人发币,发的是虚假概念,发的是空气,换句话来讲发的是罪恶。存心骗人,怎么会有价值呢? 第四,区块链能颠覆一切吗? 有人说区块链能颠覆一切,能颠覆金融,甚至社会结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技术把一切都颠覆了。技术是形式,也构成一部分内容,但是技术绝不是内容本身。技术对内容的颠覆是技术必须得构成内容的一部分,如果技术构不成内容的全部,那技术是颠覆不了内容的。很多人总论述区块链是世界上下一个或者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技术,我们看一下人类技术变革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人类的技术是不断更替的。我们一定要防止虚假区块链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外衣,ICO成为割韭菜的工具,Token成为迷惑大众的概念。 第五,区块链真的去中心化吗? 我研究了之后,发现有个翻译谬误。把一个概念翻译错了,是比错误本身还要严重的错误。区块链中的“decentralized”特征的本意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准确地讲是“分散”的意思,是一种“降维”,类似于《三体》里的“降维”概念。互联网出现后,P2P(点对点)的直连,让很多降维的“社群”成为了经济元素,大家都想说了算,不可能,怎么办?不能武力打架,计算机工程师们就开发出了用算法来维持秩序。那怎么保证我的东西永远归在我名下,所以有了加密,就是上个锁(lock)。把一段时间的交易打个包就形成了区块(Block),把不断连续进行的交易用不可逆(不可逆就不可篡改)的时间串起来,就形成了链(Chain),区块链就是由多人共同维护的不可逆(不可篡改)的公开账簿,这就是区块链的通俗理解。所以把区块链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其实是翻译错误,是不准确的。区块链对社会更大的作用是信用体系构建,是存托证明,能够在小范围之内构建信任,在一个私有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联盟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公共链上构建信任。凡是信任缺失的地方,区块链都能通过构建信任传递价值。 第六,区块链能颠覆交易所吗? 以现在区块链形成的速度,还远不能颠覆现有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但就以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这种交易频率和强度,目前的区块链是支撑不了的。区块链十分钟完成一笔,交易所每秒钟几百上千笔,这怎么可能颠覆高频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呢?但是,区块链技术会对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公信力、反欺诈发挥很好的作用。交易所不仅仅是交易,更多是市场的规则如何透明公平公开,如何抑制欺诈,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第三方公共服务来提高交易效率,如何构建市场监管规则来支撑业务的公平。 第七,基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安全性可靠吗?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交易,大多依赖于交易平台的身份认证,那么多虚拟资产被盗,说明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威胁风险。如果完全依赖区块链加密密钥控制资产安全,如果密钥本身丢失,那存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也就丢失了。 第八,ICO是怎么发出来的?ICO可信吗? 发行ICO除了自己编代码发的,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太坊ERC-20标准的智能合约发出来。让发行ICO很容易,发行ICO成为以太坊最大的应用。以太坊没有防伪功能是它的内在缺陷。从保护投资者角度,以太坊需要增加保护投资者机制,防止成为骗子的温床。 第九,ICO合法吗? 2017年9月4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已经发文明确了ICO是非法公开融资行为。 精彩提问 观众:在区块链公有链中,Token会完全禁止吗? 霍学文:如果说一项技术非得发币才能够存在,那到底以谁的币为准,发出的币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不兑换法币,那什么都没有。发币就是兑换法币。有人把Token翻译成通证,你翻译成什么它都是Token。换个马甲性质不变。我的看法就是,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它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观众:美国的证监会是对ICO进行监管,它一定程度上是认可ICO的,中国有没有可能做出比较相似的ICO监管? 霍学文:ICO到底应不应该纳入监管?ICO到底如何监管?到现在为止,有人还在幻想通过把ICO纳入监管,来试图把ICO合法化。事实上,ICO已经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说美国已经将ICO纳入证券监管,凡是懂得美国证券监管的人都知道,一旦纳入证券监管,那么未经核准而在美国发行ICO就是违法的,重者判刑,也等于宣布滥发ICO的死亡。美国证监会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调查期。很多人说,你看美国把ICO纳入证券监管了,这等于合法化,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美国已经开始有案例对区块链欺诈进行起诉,日本已经开始禁止交易所对ICO的交易。各国都不会容忍以ICO欺诈、欺骗金融消费者。大家去想一件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夜里三点钟都不睡觉,大声地喊要赶紧割韭菜,再不割就晚了?所以,我们支持无币区块链的发展,希望大家专心致志发展技术。初心极为重要,初心决定了未来。[详情]

新浪综合 | 2018年04月03日 11:21
《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发布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
《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发布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

  来源:TechWeb 【TechWeb报道】4月3日消息,由京东金融院和工信部下属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共同撰写的《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近日正式在京发布,白皮书中剖析了区块链在金融场景下能产生出的实际价值。 可以说金融行业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典型场景,但目前来说,让区块链火起来的依然是比特币,“杀手级”的区块链应用还未诞生,这也让多数人认为区块链就是币圈。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区块链不等于币圈,但如果没有真实应用场景,技术也将失去生命力。” 在这次发布的白皮书中,梳理了含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场外市场、资产托管、大宗商品交易、风险信息共享机制、贸易融资、银团贷款、股权交易交割在内的10个典型的金融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多存在参与节点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三大痛点,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不能篡改、去中心化、内置合约特性,恰好是金融领域里的“一剂良药”。 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初期较早的阶段,若要推进区块链的下一步应用,白皮书建议,先要急用先行大胆试错,加快行业标准上的制定,其次是发展以点破面,让精品业务进行落地,最终组织并扩大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成熟。[详情]

新浪投资综合 | 2018年04月03日 11:04
中化能源科技初战告捷 完成全球首单区块链+能源试点
中化能源科技初战告捷 完成全球首单区块链+能源试点

  2018年3月30日,中化集团下属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一船从中国泉州到新加坡的汽油出口业务,成功完成了区块链应用的出口交易试点。这是全球首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的能源贸易区块链应用项目。 这已经不是中化集团第一次运行“区块链+能源”项目。中化集团于2017年12月完成了首单原油区块链进口交易试点。 全国首单之后的再一个全球首单 据新华社2017年12月25日报道,中化集团针对从中东到中国的原油进口业务,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单区块链原油进口交易试点。 报道中称该技术应用的两大支撑——数字提单和智能合约,可以大幅提升原油交易执行效率,优化20%至30%交易融资成本。 2018年3月30日由中化集团旗下中化能源科技成功试点全球首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监管的基于区块链应用的能源出口交易。出口试点参与方包括中化集团旗下的泉州石化与石油公司、厦门海关、中检集团、汇丰、及船东、货代公司等,目前本船汽油已经在新加坡现货市场完成销售招标。 这一次试点经历的流程复杂,是全球第一次包含了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中的所有关键参与主体的区块链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点,将跨境贸易各个关键环节的核心单据进行数字化,对贸易流程中的合同签订、货款汇兑、提单流转、海关监管等交易信息进行全程记录,大大提高了合同执行、检验、货物通关、结算和货物交付等各个环节效率,降低了交易风险。相比传统方式,区块链的应用能整体提高流程时间效率50%以上,融资成本减少30%以上。 中化集团继2017年12月完成了首单原油区块链进口交易试点后,再一次将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成品油出口业务场景上,这也标志着中化集团在能源化工进出口贸易业务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全部验证成功。 在中化能源科技试点的出口交易中,厦门海关的参与标志着政府部门监管区块链应用项目完全可行,这也标志着区块链在能源交易的应用进入了更高和更具可行性的阶段。 中化能源科技:中化集团创新试验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区块链+能源”出口试点的主持者是中化集团下属企业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据报道显示,中化集团旗下中化能源科技以前沿科技ABCDT(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研发与服务为主线,基于统一的云服务平台,为能源化工领域的企业级服务、终端消费者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各细分领域,提供具有能源行业特色的业务系统专业服务与赋能。 正式注册于2018年2月的中化能源科技是中化集团战略升级后的产物。 2017年8月,中化集团正式发布互联网战略,同时在集团范围内招募创业团队成员。14天内优中选优,最终遴选出18人的创业团队组成能源互联网工作小组。这18人被中化人戏称为“飞夺泸定桥18勇士”。小组成立第二天起便开始集中研讨,确定了工作目标:“打响能源互联网第一枪”。 中化集团总裁张伟,担任能源互联网工作小组这一新生事物领导小组组长,能源互联网工作小组任何团队成员有权向领导小组直接汇报,有权调动公司一切资源来实施战略。 2017年11月,中化集团发布了《中化集团2018-2020年发展战略指引》。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提出的中化创新三角与中化集团总裁张伟提出的“四位一体”创新体系构成了新战略中创新驱动的核心内容。 新战略包括“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创新驱动”方面,集团要通过构建中化创新三角、打造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持续地推进业务改善,使创新成为中化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创新成为公司的生存方式,引领并且支撑产业升级。 而“产业升级”方面,下一步中化集团要通过全面升级产业结构和重新构建商业模式,提升业务内涵,优化业务组合,提高资源运行效率,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价值。 中化集团的战略升级促使中化能源科技正式脱离母体,独立运营。而诞生不久的中化能源科技初战告捷,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的能源贸易区块链应用。[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04月03日 06:32
数字寡头统治下 区块链能否塑造新的数据隐私观?
数字寡头统治下 区块链能否塑造新的数据隐私观?

   2018年1月15日,区块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周,两家全球顶尖的IT公司都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剑桥分析公司可能非法获得5000万脸书客户数据,并基于客户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宣称帮助特朗普赢得了2016年美国大选。这一消息迫使脸书的小扎不得不道歉,并同意到国会接受质询。几天之后,百度的李彦宏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同样引起轩然大波。两则新闻的焦点都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到底应该怎样保护每个人的数据隐私?更进一步,它们也在拷问一个重要的问题——用隐私数据换取免费服务的数字平台商业逻辑,还走得通么? 如果把这两则新闻与当下的区块链热结合起来,不难发现,直到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个人该怎么保护数据隐私,而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 首先,究竟什么是数据隐私? 数据隐私有很多种。欧洲几年前就针对谷歌这样的搜索平台提出每个人应该有数字的“遗忘权”。举例来说,如果你在少不更事的时候,做了一些傻事,上了一条新闻,等到40岁早已成家立业之时,你其实很希望自己年轻时干过的傻事不要被搜索出来,希望自己曾经的过失能够被社会所遗忘。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会像小说《红字》中那样一直背负着年轻时犯下的错误,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 另一种数据隐私,也是在欧洲被广泛讨论的,就是个人隐私数据的携带权。举个例子,如果我是脸书的用户,当我决定不再使用脸书,我是不是可以把我跟脸书发生的所有数据历史带走,不再被脸书使用呢? 而在最近的脸书和百度事件里,探讨的其实是每个人的私人数据到底应该在什么样的范围、什么样的规则下使用的问题。换句话说,即如何确保私人数据不被互联网平台滥用的问题。 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隐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如今,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留下大量的数字尾气。这些数据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存在,无论是遗忘还是携带都非常困难。同样,因为像脸书、谷歌、亚马逊、天猫淘宝、微信以及百度这样的数据大平台的出现,数据平台的商业模式已经变得特别成熟——用免费的服务换取用户的个人数据,通过不断提供服务尽可能多搜集用户的信息,给用户做出精准画像,然后依靠广告和提供精准营销来盈利。如果没有好的规则和严格的监督,大平台非常可能“滥用”个人数据。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转换观念,改变传统的数据隐私观,不再去考虑过去所说的数字安全,也就是不再奢望自己的数据隐私能够被隐藏起来。反过来,我们应该强调数据的完整性,这个概念英文叫做“Data integrity”,如果能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就能防止个人隐私数据被滥用,同时又能让个人隐私数据能够被有效聚合起来使用。比较一下数据安全和数据完整性所代表的不同隐私观,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后者更有用了。 数据安全的追求者希望自己的信息是被隐藏起来的,但在数字时代,大的数据平台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对你的数字隐私的了解,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你的隐私数据赚钱,这样的隐藏和安全基本上已经无法实现了。数据完整则不同,它首先基于数据开放这一前提,即每个人的信息一旦上网就无法隐藏。数据完整甚至强调私人信息就应该是公开透明、被广泛使用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你的私人信息。数据完整所关注的是你的信息不会被篡改的安全,以及你的信息在没有你本人授权的情况下不会被不相干的人查询的安全。 数据完整意味着制订一套规则,让你愿意分享你的隐私信息。比如说,你愿意向医生和药剂师公开你的病史,而不会担心篡改病史或者这些信息被不相干的人看到。医生能看到你的病史就可以在诊疗时更好地做出判断,而药剂师看到你的病史就能确保用药安全,避免可能致命的过敏或者其他用药安全问题的发生。 区块链给出了贯彻这一原则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爱沙尼亚建设的部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X-roads就是一种开创性的数据公共基础设施。首先数据的存储是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在本地,而不是在一个中央的服务器上或者一个集中的平台上。所有的个人数据都存储在本地,只有经过验证之后才可以查找、分享,而且每一次被查看都有记录可循,个人可以决定哪些数据对哪些人在哪些情况下公开。爱沙尼亚法律规定,未经允许查看别人的记录是违法的行为。目前,X-roads应用在立法、投票、教育、司法、医疗、银行和缴税等各个方面。比如,学生买门票,系统会自动验证学生信息,允许门票打折。又比如,两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医生为同一个病人开药,如果两种药可能会发生冲突,系统就会立刻提出警示。 当然,爱沙尼亚虽然是数字化的先锋,但它只是一个130万人的小国,它的数据尝试只能说是一个非常小范围内的试点。相比之下,拥有十几亿用户的脸书是一个跨国的巨无霸。这样的数字巨无霸能采用区块链来保证数据完整么? 有可能,但并不容易 首先,因为区块链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而脸书这样的大平台的本质是中心化的,它所搜集的用户个人信息是集中存储的,不开放的,它与用户签署的冗长的数字协定带来了“灰色地带”,使其可以“灵活”使用与分析用户的数据。如果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用户的私人信息都存在本地,脸书以及它的各种商业伙伴要调用客户的私人信息必须首先得到用户授权,并且会留下记录,这无疑是在革既有数字平台商业模式的命。 其次,如果脸书这样的平台接受去中心化或者类似数据完整性规则的约束,这些平台都将会变成像自来水或者下水道那样的基础设施,不再可能享受现在相对垄断地位带给他们的丰厚利润。 但是,恰恰是区块链的兴起使得在数字巨头的寡头统治下找到一个切入的缝隙称为可能。如果区块链真的能成为未来的互联网,强化数据完整可能是最大的一笔福利。这将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结局,一方面每个人不再需要担心个人的数据被滥用,另一方面,从科研到医疗到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合理去使用聚合海量用户信息的大数据集。这一转变将会为数字经济时代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作者:吴晨) 来源:澎湃新闻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04月03日 06:13
北京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九问区块链、比特币与ICO
北京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九问区块链、比特币与ICO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霍学文 编辑/周假 本文速记、图片来源于“中国金融博物馆”,特此感谢。 3月30日下午,在由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举办的“下午茶”活动中,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对区块链和ICO、比特币等提出九个问题,直问区块链、比特币、ICO和Token的本质与价值来源。 他说,现在大家只管炒ICO,ICO背后东西的价值没人去关心。“我们一定要防止虚假区块链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外衣,ICO成为割韭菜的工具,Token成为迷惑大众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霍学文指出把区块链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是翻译错误,是不准确的。“我研究了之后,发现概念翻译错了,是比错误本身还要严重的错误:区块链中的‘decentralized’特征的本意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准确地讲是‘分散’的意思,是一种‘降维’。” 此外,霍学文还提出,“以现在区块链形成的速度,还远不能颠覆现有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交易大多依赖于交易平台的身份认证,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威胁风险。” 在回答观众关于“Token会完全禁止吗”的提问时,霍学文称:如果说一项技术非得发币才能够存在,那到底以谁的币为准,发出的币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不兑换法币,那什么都没有。发币就是兑换法币。有人把Token翻译成通证,你翻译成什么它都是Token。换个马甲性质不变。我的看法就是,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它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霍学文还就ICO监管的国外经验进行论述。他称,在中国,ICO已经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很多人说,你看美国把ICO纳入证券监管了,这等于合法化,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美国已经开始有案例对区块链欺诈进行起诉,日本已经开始禁止交易所对ICO的交易。各国都不会容忍以ICO欺诈、欺骗金融消费者。” 霍学文曾不止一次的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规范与监管,在2016年7月的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霍学文就曾表达两个观点,一是区块链将成为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二是,“如果现在不规范区块链技术,它又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来源。” 2018年1月26日举办的北京金融国际博览会上,霍学文发言释放了一大信号:北京将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与区块链欺诈行为。他在发言中着重强调:“所有发展区块链的企业一定要关注好风险、控制好风险,一定不能造概念、造模式来欺骗金融消费者,你可以欺骗一时,但是绝不可能欺骗一世,因此所有发展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以及基于区块链的发展,带着这个币那个币的,必须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先机,我们将严厉打击欺诈行为。”  霍学文九问区块链、ICO与比特币 第一,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ICO和Token? 如果你了解区块链,你就不会相信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神话。如果你了解比特币,你就不会相信比特币永远涨上天。如果你了解ICO是什么,你就一定会认为那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如果你了解Token是什么,你就会知道很多人是不是在讲故事。骗子很会讲故事。Token是什么?直译为“令牌”,但是从社会普遍的误解来看,它被理解为“凭证”,甚至是“有价凭证”。什么是令牌?可以是一串密码。我们看外国人脖子上挂一个门禁卡,每十分钟换一次,你这个令牌不对了你就进不去门了,就是一串动态数字密码。我们在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银行给你一个U盾,U盾里的每隔一段时间不断变化的数字密码就是Token。U盾插进计算机的时候,密码是动态的,随时都在变换。这就是Token,没有那么神秘。Token不是货币,也不是有价证券,更不是什么“通证”,也不存在什么Token经济。看问题要还原事物的本质。不能为了发ICO找理论依据,去人为制造不存在的东西。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是有门槛的,技术人员视角里的区块链与很多人讨论的区块链往往不是一个维度,老百姓大多对技术不是很懂,骗子正好利用这一点让区块链成为自己行骗的外衣,利用技术概念行骗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趋势。 第二,他们价值何在? 如果说密码,密码本身有价值吗?密码本身就是一串数字,密码如果不跟密码后面的东西关联上,它就没有价值。Token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背后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就像我们现在,我拿一张纸上面写着“你好”这两个字。它如果是我写的,没什么价值;它如果是大书法家写的,它一定有价值;它如果是王羲之写的,那就更有价值。你说是“你好”这两个字有价值,还是这个符号有价值,还是它关联的背后实质的东西有价值?一定是存在于背后的实质的东西有价值,它才有价值。所以,有人说我们可以把一切数字化,当把一切数字化之后,产生的那个东西并不是价值,它顶多是凭证,后面关联的实质的东西才有价值。现在,大家只管炒ICO,ICO背后东西的价值没人去关心。当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球茎被人吃了以后,大家忽然发现没有价值了,于是泡沫破灭了。所以我认为他们是否有价值,就得重新思考,如果不重新思考,那一定就会受骗上当。不要ICO不吃香了,就换一个Token的马甲,换什么本质都是一样的。 第三,他们的价值来源于什么地方? 他们的价值就一句话,如果他们要开发的那个产品都没有价值,那个ICO何谈价值?现在很多发行ICO的人根本就不开发产品,扔出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白皮书,只要把ICO花高价请大V背书送到ICO交易平台让大家炒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很多人发币,发的是虚假概念,发的是空气,换句话来讲发的是罪恶。存心骗人,怎么会有价值呢? 第四,区块链能颠覆一切吗? 有人说区块链能颠覆一切,能颠覆金融,甚至社会结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技术把一切都颠覆了。技术是形式,也构成一部分内容,但是技术绝不是内容本身。技术对内容的颠覆是技术必须得构成内容的一部分,如果技术构不成内容的全部,那技术是颠覆不了内容的。很多人总论述区块链是世界上下一个或者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技术,我们看一下人类技术变革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人类的技术是不断更替的。我们一定要防止虚假区块链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外衣,ICO成为割韭菜的工具,Token成为迷惑大众的概念。 第五,区块链真的去中心化吗? 我研究了之后,发现有个翻译谬误。把一个概念翻译错了,是比错误本身还要严重的错误。区块链中的“decentralized”特征的本意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准确地讲是“分散”的意思,是一种“降维”,类似于《三体》里的“降维”概念。互联网出现后,P2P(点对点)的直连,让很多降维的“社群”成为了经济元素,大家都想说了算,不可能,怎么办?不能武力打架,计算机工程师们就开发出了用算法来维持秩序。那怎么保证我的东西永远归在我名下,所以有了加密,就是上个锁(lock)。把一段时间的交易打个包就形成了区块(Block),把不断连续进行的交易用不可逆(不可逆就不可篡改)的时间串起来,就形成了链(Chain),区块链就是由多人共同维护的不可逆(不可篡改)的公开账簿,这就是区块链的通俗理解。所以把区块链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其实是翻译错误,是不准确的。区块链对社会更大的作用是信用体系构建,是存托证明,能够在小范围之内构建信任,在一个私有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联盟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公共链上构建信任。凡是信任缺失的地方,区块链都能通过构建信任传递价值。 第六,区块链能颠覆交易所吗? 以现在区块链形成的速度,还远不能颠覆现有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但就以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这种交易频率和强度,目前的区块链是支撑不了的。区块链十分钟完成一笔,交易所每秒钟几百上千笔,这怎么可能颠覆高频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呢?但是,区块链技术会对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公信力、反欺诈发挥很好的作用。交易所不仅仅是交易,更多是市场的规则如何透明公平公开,如何抑制欺诈,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第三方公共服务来提高交易效率,如何构建市场监管规则来支撑业务的公平。 第七,基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安全性可靠吗?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交易,大多依赖于交易平台的身份认证,那么多虚拟资产被盗,说明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威胁风险。如果完全依赖区块链加密密钥控制资产安全,如果密钥本身丢失,那存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也就丢失了。 第八,ICO是怎么发出来的?ICO可信吗? 发行ICO除了自己编代码发的,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太坊ERC-20标准的智能合约发出来。让发行ICO很容易,发行ICO成为以太坊最大的应用。以太坊没有防伪功能是它的内在缺陷。从保护投资者角度,以太坊需要增加保护投资者机制,防止成为骗子的温床。 第九,ICO合法吗? 2017年9月4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已经发文明确了ICO是非法公开融资行为。 [详情]

零壹财经 | 2018年04月03日 01:56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区块链不会颠覆传统金融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区块链不会颠覆传统金融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 琪  近日,由京东金融研究院和工信部下属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共同撰写的《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据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主任、国际电信联盟分布式账本标准组副主席魏凯介绍,白皮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区块链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选取了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等10个金融场景,就区块链技术如何助力金融行业提升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白皮书所列举的10个金融场景,大都存在参与节点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三类共同特性,并因此造成业务的效率低、信用风险较高等问题。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置合约等特性可以为金融业务中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以区块链在车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为例,近年来,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面临资产现金流管理有待完善、底层资产监管透明性和效率亟待提高、资产交易结算效率低、增信环节成本高等问题。 而目前已经成熟的车贷资产证券化的区块链平台,能够实现资产池统计、切割、结构化设计、存续期管理等功能系统的全流程链上化,不仅能让资金方穿透地了解底层基础资产,而且提升了整个交易流程效率。比如在资产出售结算的环节,可以实现将原来的按日结算,缩短到按分钟结算,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 同样,资产托管也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典型领域。在冗长的资产托管流程中,操作风险时有发生。比如,在私募基金的资产托管中,合同签署环节有时会出现私募基金管理人未严格执行先签署合同、后进行运作的要求,而是“先上车、后补票”,影响托管合同的回收与管理;或者因为合同签署人的身份无法可靠验证,合同原件和证券公司印章被恶意造假,出现“阴阳合同”。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金托管平台,可以实现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投资顾问和审计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不仅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而且保证了履约的安全性和交易的真实性。在实际业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有望将原有业务流程缩短60%-80%,使信用交换更为高效。 “我们希望借助白皮书的发布,引导行业更多地关注区块链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表示,“我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前景十分看好。但只有与场景和应用相结合,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区块链不会颠覆和取代传统金融,而是让行业的效率和信任的提升有了新的技术实现工具。” 除了对应用场景的研究,白皮书也对区块链应用的风险进行了重要提示,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限制了应用范围、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行业乱象丛生、区块链被过度消费导致的泡沫等等。这些风险应该引起行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何推进区块链的下一步应用?白皮书建议:一是,在急用先行、大胆试错的思路指引下,加快行业标准化的推行;二是,优先考虑痛点明显、增量显著、发展迅速的精品业务落地,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扩大;三是,组织并扩大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成熟。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应用的领域和场景。”孟昭莉认为。而在金融场景中,区块链技术不仅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而且已经有不少探索实践。[详情]

京东Y事业部:当前区块链效率被高估 因技术仍不成熟
京东Y事业部:当前区块链效率被高估 因技术仍不成熟

  格隆汇3日讯,京东Y事业部区块链应用产品负责人刘文靖在专访中表示,“当前区块链的效率并没有期待的那么高。这主要在于区块链技术本身不够成熟,跨主体间区块链节点的搭建和运维仍然需一定门槛,其他比如存储介质的效率等问题都待解决。”[详情]

英格兰银行正在测试支持本国支付的区块链技术
英格兰银行正在测试支持本国支付的区块链技术

  据火币区块链应用研究院(www.huobi.cn)编译,英格兰银行上周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概念证据”,以确定实时总额结算(RTGS)服务是否将受益于区块链技术。该银行行长马克卡尼在2017年4月披露了这些计划,称证券结算需要创新,而区块链技术(又名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在平台稳定性,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产生“重大”收益。 实时总额结算(RTGS)系统是将资金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另一家银行的手段。 “实时”方面意味着一旦您的资金在收款银行居住,就不会有烦人的等待期。 同时,“总体”方面定义了一对一交易,不包括来自其他账户的交易。 最后,“解决”这个术语仅仅意味着交易是最终的,不能逆转。 通常情况下,区块链依赖于遍布全球的计算机网络,支持基于密码学的数据库,即总账。该分类账存储交易,但由于其密码特性而不能链接到特定的个人。每笔交易都有一个唯一的密钥,并由可信任方盖章。然后将该密钥与下一个事务一起存储,该事务本身使用加密公式进行加密。冲洗并重复,并且您有一连串交易,如果不修改所有以前的交易,这些交易链不能更改。 “虽然英格兰银行认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LT)还不够成熟,无法为下一代RTGS提供核心服务,但它高度重视确保新服务能够在DLT时与其连接 是在更广泛的英镑市场开发的,”英格兰银行报道称。 这就是概念证明的来源。该银行现在正在与Baton Systems,Clearmatics Technologies Ltd,R3和Token合作,他们现在可以获得概念证明:基于云的系统,可以复制其预先版本的版本, 这笔资金可以最终用于英国的零售支付系统。参与概念验证的人员将探索与平台接口的最佳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扩展RTGS服务。 区块链技术最早由Stuart Haber和W. Scott Stornetta于1991年描述。但在比特币到来之前,它并没有成为一个更常见的术语,比特币使用公共区块链/分类账来存储所有基于比特币的交易。 但该银行使用区块链并不意味着它将依赖全球数百万台电脑维护的公共分类帐。 该区块链可能会由银行本身和所有之外访问该平台的组织维护。 文章来源:Digital Trends 原文作者:Kevin Parrish 原文链接:https://www.digitaltrends.com/business/bank-of-england-testing-blockchain-technology/ 编译:火币区块链应用研究院[详情]

美国保险巨头:试点区块链技术提高客户信息的准确性
美国保险巨头:试点区块链技术提高客户信息的准确性

  对病人来说,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在可以承受的经济范围之内找到最好的医生,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了。而对于保险公司及他们签约的医生来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更新所有提供医疗服务的设备和人员(即提供方)的信息,在成本管理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Optum 部门的高级工程师Mike Jacobs表示,从提供方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有数十个保险计划,每个保险计划都是独立的,只需要验证提供方的信息。 保险公司将利用区块链来保证医疗服务提供方信息准确性 据估计,医疗保健行业每年更新和追踪保险计划信息的管理成本超过20亿美元。2016年,联邦卫生部门的官员就发现,近一半的医疗保险计划的提供方名单都不准确,无法提供正确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Jacobs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患者的治疗确实因此受到了影响。 现在,联合健康集团和它的医疗保险竞争对手Humana公司正在启动一个试点项目,他们想要研究区块链技术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保险公司表示,将在今年夏天推出新的保险计划,此外他们将与Quest Diagnostics公司以及Multiplan公司的医疗保险顾问一起合作推出多种计划,来确定他们是否可以通过共享数据来降低成本,并减轻更新保险计划信息列表、维护其列表准确性的管理负担。 除了这项技术,Quest Diagnostics公司的那些向医生办公室提供实验用品的司机将是对保险计划提供方的地址进行物理验证的关键。 Jacobs表示:“这些信息一点都没有竞争力。那么,为什么不分享你正在进行的工作呢?这也是一种更新系统信息的方式。“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监管者可能会开始对医疗保险公司进行罚款,因为他们的医生、病人和他们的底线都存在问题,这是该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联合健康集团和Humana公司计划在今年秋天完成他们的研究。[详情]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有两大影响 相互保险成典型场景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有两大影响 相互保险成典型场景

  本翼资本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实现资金盈余、短缺方的价值平衡。传统金融体系基于中介机构、金融市场帮助资金供求方进行价值转移,目的是缓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发展至今,体量庞大、模式固化、中心化程度极高,导致各个机构间形成信息壁垒,沟通效率降低、成本大幅提高。第一次数字革命带来的信息互联网催生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致力于拓宽资金的流通渠道,实现供求方的点对点交流。目前成熟的信息互联网仅仅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传递,而区块链基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保护隐私等特性可以构建起价值数字化传递的价值互联网,引领第二次数字革命,翻开互联网金融的新篇章。 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碰撞 1.传统金融转型的尝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前50年的信息革命中应运而生,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传统金融行业,简化体系结构,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点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致力于满足用户需求。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用户需求相同,主要可以分为投资、融资与支付。投资满足了资金盈余方获得经济收益的需求,融资满足了资金短缺方筹集资金的需求,支付满足了广义上资金流通的需求,投资、融资与支付的结合形成了金融产业链的闭环。 金融中的投融资活动可以被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的是资金供给和需求方直接当面以债券、股票等主要形式完成融资过程;间接融资指的是双方不直接碰面,而通过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为媒介完成融资过程。直接融资一般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常见的金融市场是各类交易所例如股票、期货交易所。间接融资需要第三方的可信中介机构,传统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在投融资活动中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承担信息处理、风险评估的职能。大型上市公司由于法律法规要求,需要公开披露各类信息包括资产、运营、业绩情况,信用风险较低,相应融资难度较小。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包括初创企业没有披露信息的义务,融资往往需要繁琐的尽职调查,周期长、难度高,成本巨大。同样个人的投融资需求由于此类问题,通常也需要经过复杂的调查验证,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的情况,用户体验很差。 本质上这是因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不透明,信用不能保障。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完整度和时间差两方面。现阶段的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传递,拓宽了信息传递渠道,基本解决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差,但没有彻底解决信息的完整度问题。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撑 金融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革新相辅相成,历次工业革命的前后都伴随着较大的金融革命。最早在17世纪末,英国建立了初步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提供了资本动力。19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随后在20世纪初的美国,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高度集中,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逐步被构建,形成了摩根、洛克菲勒等大型财团,支持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强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同时期新兴的风险投资在欧美国家萌芽,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推动着信息技术革命进程,帮助美国稳固了世界地位。 我们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到普及引领了第一次数字革命,互联网金融依托成熟的信息互联网,于20世纪末兴起。互联网金融是数字时代的金融体系,发展程度类似18世纪的传统金融,目前仅仅改变了金融活动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例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体系尚未成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区块链的地位等同于蒸汽机、发电机,是支撑第二次数字革命的主要技术,同时也将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区块链在金融业中的具体价值 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金融中介,帮助资金供求方完成资金的统筹流转。互联网金融希望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价值流通网络,达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目的,而区块链是支撑这一构想落地的主要技术。具体来说,区块链对金融业的影响有两点:节省成本、降低风险。节省成本主要体现在各类金融活动步骤的精简化,降低风险主要体现在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大幅降低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我们认为区块链首先会影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活动能够稳定进行涉及到的硬件设施以及制度标准,主要包括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征信体系、反洗钱、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等。区块链技术对其影响体现在身份验证、资产数字化、支付清算一体化、法规重构四方面。 1.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1)身份验证 金融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认证专业术语叫做KYC(Know Your Client),中文意思是了解你的客户,主要是为了合规、反洗钱考虑。该审查程序包括:核实客户基本身份信息、交易的实际受益人身份、确认客户目前的业务及风险状况,甚至需要调查交易资金来源、客户关联方情况。传统金融机构的KYC审查流程具有步骤繁琐、耗时长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合作的企业用户,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跟踪尽职审查。基于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保护隐私但又公开透明的特点构建起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用户信息在可信成员中共享,简化审查流程。同时该平台需要国家机关支持,通过政府机构入驻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信力。 (2)资产数字化 资产价值数字化是形成价值互联网的基础。人们对于自有资产拥有所有权与使用权。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用户资产信息的联网化,推出了网上银行、网上营业厅等业务,形成了完善的移动支付体系以及Uber、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实现了资产使用权的数字化。但是目前的资产数字化是中心化的,中心机构总是存在有效辐射半径,并且用户会考虑其信用问题。即使是阿里巴巴,用户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全部资产以数字化形式储存于其平台之上。中心化的资产数字化实现了其有效半径内的价值数字化传输,但是脱离有效边界之后,多个中心机构形成了价值孤岛,信息交流困难重重。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构建起的资产数字化平台可以消除有效半径,实现资产所有权的数字化,从而真正实现资产价值的自由流通。 (3)支付清算一体化 支付清算体系包含支付、清算、结算三个环节,支付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行为,结算是银行与消费者、商家之间的行为,清算是各个银行之间的行为。消费者在商家完成网上付款仅仅是整个支付环节的开端,从消费者线上支付到银行结算最后到各个银行间清算才形成整个支付环节的闭环。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由央行主导,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种类繁多。 支付宝、微信的普及让中国拥有了全球第一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形成了繁荣的支付生态,但是并没有惠及支付背后的清算系统。清算的目的是完成资金在各个中心支付机构(银行、第三方机构)中流转,这种资金流转的滞后处理会导致实时交易系统与对账系统分离,效率低下、耗时耗能,尤其是涉及到跨境交易的情况。 区块链给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基于区块链结构的数字货币代表每次交易的发生金额,然后利用智能合约在每次交易完成时实时转变数字货币的所有权,实现支付清算一体化。基于这一构想,央行的清算系统将无需存在,各类跨行转账、跨境汇款将不需要高昂的手续费,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升。但是由于免去了滞后的结算、清算步骤,对于交易环节的风控就更加重要,毕竟智能合约是不可以人为逆转的。 (4)法规重构 这里说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是对于各类金融活动的运作标准、监管制度,另一方面也包括金融活动通用的会计准则。金融业中的法规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本质上是为了通过制度约束简化金融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现在针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规章制度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将不再适用,这也是为何现在的虚拟币众筹(ICO)市场无监管、制度混乱的原因。前文提及的资产数字化平台、用户身份认证管理平台若要落地,必然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政策支持,并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我们认为基于区块链构建的下一代互联网金融体系将从现在的乱象丛生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相关的法律体系、监管制度会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区块链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基础设施的重建进而会影响各类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同时又会促进其实现产业转型,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融合。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区块链技术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价值。 (1)银行 银行是全球体量最大的传统金融机构。银行的业务结构主要可以分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大类。负债业务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指的是银行的存款、借款业务;资产业务则是银行管理运作这些资金的业务,例如贷款、投资等;中间业务范围较广,涉及到交易、清算、结算、托管、担保等。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银行既承担金融中介的角色,又是规模很大的资金提供方。 区块链解决了价值传递中最主要的信用问题。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与负债业务的核心就是信用。大部分商业银行有央企或省政府背书,信用风险较低,但银行客户数量繁多、种类复杂,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标准。前文提及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可以与征信系统结合,若能在各大银行间普及应用,将大大简化银行对客户的授信过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同样通过支付清算体系一体化,银行将逐步取消其清算、结算业务,将重心转向各类数字货币的交易、托管。 (2)证券 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经济业务主要指为投资者代理买卖证券,并从中收取佣金。投资银行业务本质上就是帮助客户进行直接融资,包括承揽、承做、承销三个环节。投行业务覆盖范围很广,国内的证券公司主要是帮助企业IPO。资产管理业务和私募基金类似,主要是接受客户资金委托并进行投资,包括集合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三部分,同时也会承接资产证券化(ABS)之类的融资业务。证券自营业务主要指证券公司利用自有资金进行证券买卖。投资咨询业务是券商研究所的主要业务,主要指为买方机构提供研究报告,并获取佣金分仓。 区块链将改变证券公司的业务体系。首先区块链可能会颠覆传统的证券发行方式。如果一个公司想要上市,需要先通过证监会的审核,再在二级市场发行,才可以进行公开股权交易。但是最近热炒的各类ICO项目实现了证券的先发行后审核,对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相应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将因此转型。其次对于资管业务中关注度颇高的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可以实现所有融资参与方共同维护一套账本数据,保证底层资产数据的真实性、不可篡改,节省交易各方的信息交流、对账清算成本,提高效率。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买卖双方公开交易的场所,是证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证券例如股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都是标准化的产品,主要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交易。对于一些非标准化,定义复杂的证券例如期权、期货则需要专门的交易所介入。基于数字货币及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完成证券的交割命令,特别是让期权、期货这类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更加简便化、智能化。同时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类似于前文提及的支付清算一体化,区块链能够降低交易结算、清算的复杂度,甚至实现证券中的交易清算一体化。但是由于证券交易的特性,这可能会导致客户交易信息泄露、交易确认延时高、吞吐量小等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国内成立了中国账本计划联盟,其中成员包括省级的股权交易所、大型的商品交易所等,开始了对去中心化的证券交易市场的尝试。 (3)保险 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式契约,关键点是用户在意外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保险行业产业链的核心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和资产管理。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并没有颠覆传统保险业的经营模式,仅仅将保险业务搬到了线上,拓宽了用户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结合,能够构建起平等、透明、便捷、去信用的互助保险平台,解决传统保险公司重保费规模、资产管理能力,轻理赔服务、用户体验的弊病。 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售前、售中、售后三个环节。售前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售中主要包括投保、核保;售后主要包括定损公估、理赔。在售前环节,通过普及区块链概念,可以让用户更容易与保险公司建立信任,特别是销售人寿险这类长险。在售中环节,各个保险公司可以共同维护一本用户身份信息账本,投保人的身份验证不再需要复杂的手续。在售后环节,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和时间戳,投保时间会被明确记录,杜绝了现在时常发生的冒名顶替、骗保现象。在保险产品设计方面,智能合约可以简化复杂的保险政策,产品的保障范围、保障额度也可以实现个性化调整,标准化保险产品可以实现即时理赔,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 相互保险是区块链在保险业中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签订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形成互助基金,该基金负责对合同约定事故造成的损失的赔偿。相对于股份保险公司,相互保险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相互保险组织由所有投保人共有,投保人与保险人利益一致;其次相互保险展业费用低,相应的经营成本低,可以为会员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保险服务;最后相互保险由于没有外部股东,不存在盈利压力,资金及盈余的使用会更多的考虑保险人的长期利益。相互保险是国际保险市场的主要形式之一,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然而相互保险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政策的限制。2015年,中国保监会出台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并在2016年许可筹建了首批相互保险试点机构,可以说国内的相互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互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保险组织,与区块链技术存在基因性相似。商业保险是先交保费后履行合约的模式,而相互保险是先履行合约后付保费的模式。目前的大部分相互保险发展到后期都逐渐趋近于商业保险,背离了初衷,根本原因是其信任模式缺乏有效的约束和保障。区块链利用其数据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及智能合约,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可以构建起去信用的相互保险平台,回归保险业互助的本质。 (4)基金 基金公司涵盖范围较广,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私募证券以及基金中的基金(FOF)。证券类基金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股权类基金主要投资于一级市场。相比于银行、保险,基金公司在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布局较为落后,目前仅有鹏华基金将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推出了A加平台致力于改善目前基金销售用户体验差、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我们认为对于公募基金,利用区块链搭建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以及智能合约,可以极大的提升交割效率以及安全性,构建智能化的基金销售、管理平台。 PE、VC专注于对非上市企业的权益性投资,PE主要投资于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企业,VC主要投资于初创企业。PE主要从原始股东手上收购股份,并以此入驻董事会,参与公司战略和业务方向的规划,改善财务结构,目的是让公司能够成功IPO或被并购。风险投资机构是VC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操作者,是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风险投资的运作包括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四个阶段,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参与被投企业的监管、运营,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及融资提供帮助,实现价值增值。 传统股权投资体系中,投资者与PE、VC及被投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交流障碍,企业运营情况、投资机构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在股权投资的各个阶段,特别是融资阶段,因为信息不对称、存在信用风险等原因,导致流程繁琐、步骤复杂,还需要签署各类法律协议。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投资者、PE、VC及被投企业之间构建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以联盟链作为主要结构,基于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特征消除三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另外,利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可编程性,投资项目的募资金额、个人投资额度、相关协议约定、退出方式都可以转化为电脑编码储存于其中自动执行,大幅简化合作流程。PE、VC机构甚至可以成立股权投资区块链平台,发行代表投资权的代币,将代币与智能合约结合,实现数字化股权投资,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 另一方面,ICO的兴起可能会颠覆传统的股权投资形式。近两年密集出现的区块链创业项目均采用数字代币融资即ICO的模式,通俗的说就是投资者使用比特币或是以太币按一定发行价格去兑换该区块链项目的新代币,项目发起人再将融到的数字货币兑换成法币投入运营、开发之中,新代币随着项目的进展情况会升值或贬值,投资人在代币升值时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获得价差收益。此外,部分代币还能让投资人享有一定比例的分红权。传统创业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外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内部融资三种。 ICO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相应的可能也将改变传统的私募股权投资体系。 [详情]

北京金融局:ICO合法化是幻想 支持无币区块链发展
北京金融局:ICO合法化是幻想 支持无币区块链发展

  北京金融局局长:把ICO合法化是幻想,支持无币区块链发展 霍学文/中国金融博物馆(微信公号) 2018年3月30日,第127期下午茶在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举办,本次主题为“捍卫金融安全,警惕区块链诈骗”。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参加了此次下午茶,并发表了《九问区块链,警惕ICO诈骗》的演讲。霍学文指出,到现在为止,有人还在幻想通过把ICO纳入监管,来试图把ICO合法化。而事实上,ICO(首次代币发行)已经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他认为,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它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以下为霍学文讲话实录: 九问区块链,警惕ICO诈骗 我是金融博物馆金融知识启蒙的坚定支持者,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人员。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翻十倍、翻百倍的收益存在?为什么有人把聪明才智用在割别人的韭菜上?但凡读读荷兰郁金香泡沫,但凡知道君子兰泡沫,稍微回忆一下,为什么还有人去相信“美丽”的传说? 在这里,我想提出九个问题,跟大家请教。 第一,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ICO和Token? 如果你了解区块链,你就不会相信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神话。如果你了解比特币,你就不会相信比特币永远涨上天。如果你了解ICO是什么,你就一定会认为那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如果你了解Token是什么,你就会知道很多人是不是在讲故事。骗子很会讲故事。Token是什么?直译为“令牌”,但是从社会普遍的误解来看,它被理解为“凭证”,甚至是“有价凭证”。什么是令牌?可以是一串密码。我们看外国人脖子上挂一个门禁卡,每十分钟换一次,你这个令牌不对了你就进不去门了,就是一串动态数字密码。我们在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银行给你一个U盾,U盾里的每隔一段时间不断变化的数字密码就是Token。U盾插进计算机的时候,密码是动态的,随时都在变换。这就是Token,没有那么神秘。Token不是货币,也不是有价证券,更不是什么“通证”,也不存在什么Token经济。看问题要还原事物的本质。不能为了发ICO找理论依据,去人为制造不存在的东西。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是有门槛的,技术人员视角里的区块链与很多人讨论的区块链往往不是一个维度,老百姓大多对技术不是很懂,骗子正好利用这一点让区块链成为自己行骗的外衣,利用技术概念行骗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趋势。 第二,他们价值何在? 如果说密码,密码本身有价值吗?密码本身就是一串数字,密码如果不跟密码后面的东西关联上,它就没有价值。Token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背后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就像我们现在,我拿一张纸上面写着“你好”这两个字。它如果是我写的,没什么价值;它如果是大书法家写的,它一定有价值;它如果是王羲之写的,那就更有价值。你说是“你好”这两个字有价值,还是这个符号有价值,还是它关联的背后实质的东西有价值?一定是存在于背后的实质的东西有价值,它才有价值。所以,有人说我们可以把一切数字化,当把一切数字化之后,产生的那个东西并不是价值,它顶多是凭证,后面关联的实质的东西才有价值。现在,大家只管炒ICO,ICO背后东西的价值没人去关心。当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球茎被人吃了以后,大家忽然发现没有价值了,于是泡沫破灭了。所以我认为他们是否有价值,就得重新思考,如果不重新思考,那一定就会受骗上当。不要ICO不吃香了,就换一个Token的马甲,换什么本质都是一样的。 第三,他们的价值来源于什么地方? 他们的价值就一句话,如果他们要开发的那个产品都没有价值,那个ICO何谈价值?现在很多发行ICO的人根本就不开发产品,扔出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白皮书,只要把ICO花高价请大V背书送到ICO交易平台让大家炒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很多人发币,发的是虚假概念,发的是空气,换句话来讲发的是罪恶。存心骗人,怎么会有价值呢? 第四,区块链能颠覆一切吗? 有人说区块链能颠覆一切,能颠覆金融,甚至社会结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技术把一切都颠覆了。技术是形式,也构成一部分内容,但是技术绝不是内容本身。技术对内容的颠覆是技术必须得构成内容的一部分,如果技术构不成内容的全部,那技术是颠覆不了内容的。很多人总论述区块链是世界上下一个或者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技术,我们看一下人类技术变革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人类的技术是不断更替的。我们一定要防止虚假区块链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外衣,ICO成为割韭菜的工具,Token成为迷惑大众的概念。 第五,区块链真的去中心化吗? 我研究了之后,发现有个翻译谬误。把一个概念翻译错了,是比错误本身还要严重的错误。区块链中的“decentralized”特征的本意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准确地讲是“分散”的意思,是一种“降维”,类似于《三体》里的“降维”概念。互联网出现后,P2P(点对点)的直连,让很多降维的“社群”成为了经济元素,大家都想说了算,不可能,怎么办?不能武力打架,计算机工程师们就开发出了用算法来维持秩序。那怎么保证我的东西永远归在我名下,所以有了加密,就是上个锁(lock)。把一段时间的交易打个包就形成了区块(Block),把不断连续进行的交易用不可逆(不可逆就不可篡改)的时间串起来,就形成了链(Chain),区块链就是由多人共同维护的不可逆(不可篡改)的公开账簿,这就是区块链的通俗理解。所以把区块链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其实是翻译错误,是不准确的。区块链对社会更大的作用是信用体系构建,是存托证明,能够在小范围之内构建信任,在一个私有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联盟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公共链上构建信任。凡是信任缺失的地方,区块链都能通过构建信任传递价值。 第六,区块链能颠覆交易所吗? 以现在区块链形成的速度,还远不能颠覆现有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但就以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这种交易频率和强度,目前的区块链是支撑不了的。区块链十分钟完成一笔,交易所每秒钟几百上千笔,这怎么可能颠覆高频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呢?但是,区块链技术会对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公信力、反欺诈发挥很好的作用。交易所不仅仅是交易,更多是市场的规则如何透明公平公开,如何抑制欺诈,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第三方公共服务来提高交易效率,如何构建市场监管规则来支撑业务的公平。 第七,基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安全性可靠吗?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交易,大多依赖于交易平台的身份认证,那么多虚拟资产被盗,说明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威胁风险。如果完全依赖区块链加密密钥控制资产安全,如果密钥本身丢失,那存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也就丢失了。 第八,ICO是怎么发出来的?ICO可信吗? 发行ICO除了自己编代码发的,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太坊ERC-20标准的智能合约发出来。让发行ICO很容易,发行ICO成为以太坊最大的应用。以太坊没有防伪功能是它的内在缺陷。从保护投资者角度,以太坊需要增加保护投资者机制,防止成为骗子的温床。 第九,ICO合法吗? 2017年9月4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已经发文明确了ICO是非法公开融资行为。 精彩提问 观众:在区块链公有链中,Token会完全禁止吗? 霍学文:如果说一项技术非得发币才能够存在,那到底以谁的币为准,发出的币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不兑换法币,那什么都没有。发币就是兑换法币。有人把Token翻译成通证,你翻译成什么它都是Token。换个马甲性质不变。我的看法就是,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它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观众:美国的证监会是对ICO进行监管,它一定程度上是认可ICO的,中国有没有可能做出比较相似的ICO监管? 霍学文:ICO到底应不应该纳入监管?ICO到底如何监管?到现在为止,有人还在幻想通过把ICO纳入监管,来试图把ICO合法化。事实上,ICO已经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说美国已经将ICO纳入证券监管,凡是懂得美国证券监管的人都知道,一旦纳入证券监管,那么未经核准而在美国发行ICO就是违法的,重者判刑,也等于宣布滥发ICO的死亡。美国证监会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调查期。很多人说,你看美国把ICO纳入证券监管了,这等于合法化,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美国已经开始有案例对区块链欺诈进行起诉,日本已经开始禁止交易所对ICO的交易。各国都不会容忍以ICO欺诈、欺骗金融消费者。大家去想一件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夜里三点钟都不睡觉,大声地喊要赶紧割韭菜,再不割就晚了?所以,我们支持无币区块链的发展,希望大家专心致志发展技术。初心极为重要,初心决定了未来。[详情]

《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发布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
《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发布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

  来源:TechWeb 【TechWeb报道】4月3日消息,由京东金融院和工信部下属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共同撰写的《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近日正式在京发布,白皮书中剖析了区块链在金融场景下能产生出的实际价值。 可以说金融行业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典型场景,但目前来说,让区块链火起来的依然是比特币,“杀手级”的区块链应用还未诞生,这也让多数人认为区块链就是币圈。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区块链不等于币圈,但如果没有真实应用场景,技术也将失去生命力。” 在这次发布的白皮书中,梳理了含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场外市场、资产托管、大宗商品交易、风险信息共享机制、贸易融资、银团贷款、股权交易交割在内的10个典型的金融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多存在参与节点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三大痛点,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不能篡改、去中心化、内置合约特性,恰好是金融领域里的“一剂良药”。 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初期较早的阶段,若要推进区块链的下一步应用,白皮书建议,先要急用先行大胆试错,加快行业标准上的制定,其次是发展以点破面,让精品业务进行落地,最终组织并扩大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成熟。[详情]

中化能源科技初战告捷 完成全球首单区块链+能源试点
中化能源科技初战告捷 完成全球首单区块链+能源试点

  2018年3月30日,中化集团下属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一船从中国泉州到新加坡的汽油出口业务,成功完成了区块链应用的出口交易试点。这是全球首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的能源贸易区块链应用项目。 这已经不是中化集团第一次运行“区块链+能源”项目。中化集团于2017年12月完成了首单原油区块链进口交易试点。 全国首单之后的再一个全球首单 据新华社2017年12月25日报道,中化集团针对从中东到中国的原油进口业务,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单区块链原油进口交易试点。 报道中称该技术应用的两大支撑——数字提单和智能合约,可以大幅提升原油交易执行效率,优化20%至30%交易融资成本。 2018年3月30日由中化集团旗下中化能源科技成功试点全球首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监管的基于区块链应用的能源出口交易。出口试点参与方包括中化集团旗下的泉州石化与石油公司、厦门海关、中检集团、汇丰、及船东、货代公司等,目前本船汽油已经在新加坡现货市场完成销售招标。 这一次试点经历的流程复杂,是全球第一次包含了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中的所有关键参与主体的区块链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点,将跨境贸易各个关键环节的核心单据进行数字化,对贸易流程中的合同签订、货款汇兑、提单流转、海关监管等交易信息进行全程记录,大大提高了合同执行、检验、货物通关、结算和货物交付等各个环节效率,降低了交易风险。相比传统方式,区块链的应用能整体提高流程时间效率50%以上,融资成本减少30%以上。 中化集团继2017年12月完成了首单原油区块链进口交易试点后,再一次将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成品油出口业务场景上,这也标志着中化集团在能源化工进出口贸易业务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全部验证成功。 在中化能源科技试点的出口交易中,厦门海关的参与标志着政府部门监管区块链应用项目完全可行,这也标志着区块链在能源交易的应用进入了更高和更具可行性的阶段。 中化能源科技:中化集团创新试验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区块链+能源”出口试点的主持者是中化集团下属企业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据报道显示,中化集团旗下中化能源科技以前沿科技ABCDT(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研发与服务为主线,基于统一的云服务平台,为能源化工领域的企业级服务、终端消费者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各细分领域,提供具有能源行业特色的业务系统专业服务与赋能。 正式注册于2018年2月的中化能源科技是中化集团战略升级后的产物。 2017年8月,中化集团正式发布互联网战略,同时在集团范围内招募创业团队成员。14天内优中选优,最终遴选出18人的创业团队组成能源互联网工作小组。这18人被中化人戏称为“飞夺泸定桥18勇士”。小组成立第二天起便开始集中研讨,确定了工作目标:“打响能源互联网第一枪”。 中化集团总裁张伟,担任能源互联网工作小组这一新生事物领导小组组长,能源互联网工作小组任何团队成员有权向领导小组直接汇报,有权调动公司一切资源来实施战略。 2017年11月,中化集团发布了《中化集团2018-2020年发展战略指引》。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提出的中化创新三角与中化集团总裁张伟提出的“四位一体”创新体系构成了新战略中创新驱动的核心内容。 新战略包括“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创新驱动”方面,集团要通过构建中化创新三角、打造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持续地推进业务改善,使创新成为中化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创新成为公司的生存方式,引领并且支撑产业升级。 而“产业升级”方面,下一步中化集团要通过全面升级产业结构和重新构建商业模式,提升业务内涵,优化业务组合,提高资源运行效率,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价值。 中化集团的战略升级促使中化能源科技正式脱离母体,独立运营。而诞生不久的中化能源科技初战告捷,成功完成了全球首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的能源贸易区块链应用。[详情]

数字寡头统治下 区块链能否塑造新的数据隐私观?
数字寡头统治下 区块链能否塑造新的数据隐私观?

   2018年1月15日,区块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周,两家全球顶尖的IT公司都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剑桥分析公司可能非法获得5000万脸书客户数据,并基于客户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宣称帮助特朗普赢得了2016年美国大选。这一消息迫使脸书的小扎不得不道歉,并同意到国会接受质询。几天之后,百度的李彦宏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同样引起轩然大波。两则新闻的焦点都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到底应该怎样保护每个人的数据隐私?更进一步,它们也在拷问一个重要的问题——用隐私数据换取免费服务的数字平台商业逻辑,还走得通么? 如果把这两则新闻与当下的区块链热结合起来,不难发现,直到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个人该怎么保护数据隐私,而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 首先,究竟什么是数据隐私? 数据隐私有很多种。欧洲几年前就针对谷歌这样的搜索平台提出每个人应该有数字的“遗忘权”。举例来说,如果你在少不更事的时候,做了一些傻事,上了一条新闻,等到40岁早已成家立业之时,你其实很希望自己年轻时干过的傻事不要被搜索出来,希望自己曾经的过失能够被社会所遗忘。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会像小说《红字》中那样一直背负着年轻时犯下的错误,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 另一种数据隐私,也是在欧洲被广泛讨论的,就是个人隐私数据的携带权。举个例子,如果我是脸书的用户,当我决定不再使用脸书,我是不是可以把我跟脸书发生的所有数据历史带走,不再被脸书使用呢? 而在最近的脸书和百度事件里,探讨的其实是每个人的私人数据到底应该在什么样的范围、什么样的规则下使用的问题。换句话说,即如何确保私人数据不被互联网平台滥用的问题。 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隐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如今,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留下大量的数字尾气。这些数据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存在,无论是遗忘还是携带都非常困难。同样,因为像脸书、谷歌、亚马逊、天猫淘宝、微信以及百度这样的数据大平台的出现,数据平台的商业模式已经变得特别成熟——用免费的服务换取用户的个人数据,通过不断提供服务尽可能多搜集用户的信息,给用户做出精准画像,然后依靠广告和提供精准营销来盈利。如果没有好的规则和严格的监督,大平台非常可能“滥用”个人数据。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转换观念,改变传统的数据隐私观,不再去考虑过去所说的数字安全,也就是不再奢望自己的数据隐私能够被隐藏起来。反过来,我们应该强调数据的完整性,这个概念英文叫做“Data integrity”,如果能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就能防止个人隐私数据被滥用,同时又能让个人隐私数据能够被有效聚合起来使用。比较一下数据安全和数据完整性所代表的不同隐私观,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后者更有用了。 数据安全的追求者希望自己的信息是被隐藏起来的,但在数字时代,大的数据平台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对你的数字隐私的了解,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你的隐私数据赚钱,这样的隐藏和安全基本上已经无法实现了。数据完整则不同,它首先基于数据开放这一前提,即每个人的信息一旦上网就无法隐藏。数据完整甚至强调私人信息就应该是公开透明、被广泛使用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你的私人信息。数据完整所关注的是你的信息不会被篡改的安全,以及你的信息在没有你本人授权的情况下不会被不相干的人查询的安全。 数据完整意味着制订一套规则,让你愿意分享你的隐私信息。比如说,你愿意向医生和药剂师公开你的病史,而不会担心篡改病史或者这些信息被不相干的人看到。医生能看到你的病史就可以在诊疗时更好地做出判断,而药剂师看到你的病史就能确保用药安全,避免可能致命的过敏或者其他用药安全问题的发生。 区块链给出了贯彻这一原则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爱沙尼亚建设的部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X-roads就是一种开创性的数据公共基础设施。首先数据的存储是分布式的,数据存储在本地,而不是在一个中央的服务器上或者一个集中的平台上。所有的个人数据都存储在本地,只有经过验证之后才可以查找、分享,而且每一次被查看都有记录可循,个人可以决定哪些数据对哪些人在哪些情况下公开。爱沙尼亚法律规定,未经允许查看别人的记录是违法的行为。目前,X-roads应用在立法、投票、教育、司法、医疗、银行和缴税等各个方面。比如,学生买门票,系统会自动验证学生信息,允许门票打折。又比如,两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医生为同一个病人开药,如果两种药可能会发生冲突,系统就会立刻提出警示。 当然,爱沙尼亚虽然是数字化的先锋,但它只是一个130万人的小国,它的数据尝试只能说是一个非常小范围内的试点。相比之下,拥有十几亿用户的脸书是一个跨国的巨无霸。这样的数字巨无霸能采用区块链来保证数据完整么? 有可能,但并不容易 首先,因为区块链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而脸书这样的大平台的本质是中心化的,它所搜集的用户个人信息是集中存储的,不开放的,它与用户签署的冗长的数字协定带来了“灰色地带”,使其可以“灵活”使用与分析用户的数据。如果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用户的私人信息都存在本地,脸书以及它的各种商业伙伴要调用客户的私人信息必须首先得到用户授权,并且会留下记录,这无疑是在革既有数字平台商业模式的命。 其次,如果脸书这样的平台接受去中心化或者类似数据完整性规则的约束,这些平台都将会变成像自来水或者下水道那样的基础设施,不再可能享受现在相对垄断地位带给他们的丰厚利润。 但是,恰恰是区块链的兴起使得在数字巨头的寡头统治下找到一个切入的缝隙称为可能。如果区块链真的能成为未来的互联网,强化数据完整可能是最大的一笔福利。这将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结局,一方面每个人不再需要担心个人的数据被滥用,另一方面,从科研到医疗到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合理去使用聚合海量用户信息的大数据集。这一转变将会为数字经济时代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作者:吴晨) 来源:澎湃新闻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详情]

北京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九问区块链、比特币与ICO
北京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九问区块链、比特币与ICO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霍学文 编辑/周假 本文速记、图片来源于“中国金融博物馆”,特此感谢。 3月30日下午,在由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举办的“下午茶”活动中,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对区块链和ICO、比特币等提出九个问题,直问区块链、比特币、ICO和Token的本质与价值来源。 他说,现在大家只管炒ICO,ICO背后东西的价值没人去关心。“我们一定要防止虚假区块链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外衣,ICO成为割韭菜的工具,Token成为迷惑大众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霍学文指出把区块链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是翻译错误,是不准确的。“我研究了之后,发现概念翻译错了,是比错误本身还要严重的错误:区块链中的‘decentralized’特征的本意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准确地讲是‘分散’的意思,是一种‘降维’。” 此外,霍学文还提出,“以现在区块链形成的速度,还远不能颠覆现有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交易大多依赖于交易平台的身份认证,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威胁风险。” 在回答观众关于“Token会完全禁止吗”的提问时,霍学文称:如果说一项技术非得发币才能够存在,那到底以谁的币为准,发出的币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不兑换法币,那什么都没有。发币就是兑换法币。有人把Token翻译成通证,你翻译成什么它都是Token。换个马甲性质不变。我的看法就是,区块链如果不摆脱发币困境,它永远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机制。 霍学文还就ICO监管的国外经验进行论述。他称,在中国,ICO已经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很多人说,你看美国把ICO纳入证券监管了,这等于合法化,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美国已经开始有案例对区块链欺诈进行起诉,日本已经开始禁止交易所对ICO的交易。各国都不会容忍以ICO欺诈、欺骗金融消费者。” 霍学文曾不止一次的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规范与监管,在2016年7月的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霍学文就曾表达两个观点,一是区块链将成为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二是,“如果现在不规范区块链技术,它又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来源。” 2018年1月26日举办的北京金融国际博览会上,霍学文发言释放了一大信号:北京将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与区块链欺诈行为。他在发言中着重强调:“所有发展区块链的企业一定要关注好风险、控制好风险,一定不能造概念、造模式来欺骗金融消费者,你可以欺骗一时,但是绝不可能欺骗一世,因此所有发展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以及基于区块链的发展,带着这个币那个币的,必须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先机,我们将严厉打击欺诈行为。”  霍学文九问区块链、ICO与比特币 第一,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ICO和Token? 如果你了解区块链,你就不会相信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神话。如果你了解比特币,你就不会相信比特币永远涨上天。如果你了解ICO是什么,你就一定会认为那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如果你了解Token是什么,你就会知道很多人是不是在讲故事。骗子很会讲故事。Token是什么?直译为“令牌”,但是从社会普遍的误解来看,它被理解为“凭证”,甚至是“有价凭证”。什么是令牌?可以是一串密码。我们看外国人脖子上挂一个门禁卡,每十分钟换一次,你这个令牌不对了你就进不去门了,就是一串动态数字密码。我们在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银行给你一个U盾,U盾里的每隔一段时间不断变化的数字密码就是Token。U盾插进计算机的时候,密码是动态的,随时都在变换。这就是Token,没有那么神秘。Token不是货币,也不是有价证券,更不是什么“通证”,也不存在什么Token经济。看问题要还原事物的本质。不能为了发ICO找理论依据,去人为制造不存在的东西。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是有门槛的,技术人员视角里的区块链与很多人讨论的区块链往往不是一个维度,老百姓大多对技术不是很懂,骗子正好利用这一点让区块链成为自己行骗的外衣,利用技术概念行骗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趋势。 第二,他们价值何在? 如果说密码,密码本身有价值吗?密码本身就是一串数字,密码如果不跟密码后面的东西关联上,它就没有价值。Token有没有价值,完全看它背后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就像我们现在,我拿一张纸上面写着“你好”这两个字。它如果是我写的,没什么价值;它如果是大书法家写的,它一定有价值;它如果是王羲之写的,那就更有价值。你说是“你好”这两个字有价值,还是这个符号有价值,还是它关联的背后实质的东西有价值?一定是存在于背后的实质的东西有价值,它才有价值。所以,有人说我们可以把一切数字化,当把一切数字化之后,产生的那个东西并不是价值,它顶多是凭证,后面关联的实质的东西才有价值。现在,大家只管炒ICO,ICO背后东西的价值没人去关心。当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球茎被人吃了以后,大家忽然发现没有价值了,于是泡沫破灭了。所以我认为他们是否有价值,就得重新思考,如果不重新思考,那一定就会受骗上当。不要ICO不吃香了,就换一个Token的马甲,换什么本质都是一样的。 第三,他们的价值来源于什么地方? 他们的价值就一句话,如果他们要开发的那个产品都没有价值,那个ICO何谈价值?现在很多发行ICO的人根本就不开发产品,扔出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白皮书,只要把ICO花高价请大V背书送到ICO交易平台让大家炒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很多人发币,发的是虚假概念,发的是空气,换句话来讲发的是罪恶。存心骗人,怎么会有价值呢? 第四,区块链能颠覆一切吗? 有人说区块链能颠覆一切,能颠覆金融,甚至社会结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技术把一切都颠覆了。技术是形式,也构成一部分内容,但是技术绝不是内容本身。技术对内容的颠覆是技术必须得构成内容的一部分,如果技术构不成内容的全部,那技术是颠覆不了内容的。很多人总论述区块链是世界上下一个或者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技术,我们看一下人类技术变革的历史,到现在为止人类的技术是不断更替的。我们一定要防止虚假区块链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外衣,ICO成为割韭菜的工具,Token成为迷惑大众的概念。 第五,区块链真的去中心化吗? 我研究了之后,发现有个翻译谬误。把一个概念翻译错了,是比错误本身还要严重的错误。区块链中的“decentralized”特征的本意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准确地讲是“分散”的意思,是一种“降维”,类似于《三体》里的“降维”概念。互联网出现后,P2P(点对点)的直连,让很多降维的“社群”成为了经济元素,大家都想说了算,不可能,怎么办?不能武力打架,计算机工程师们就开发出了用算法来维持秩序。那怎么保证我的东西永远归在我名下,所以有了加密,就是上个锁(lock)。把一段时间的交易打个包就形成了区块(Block),把不断连续进行的交易用不可逆(不可逆就不可篡改)的时间串起来,就形成了链(Chain),区块链就是由多人共同维护的不可逆(不可篡改)的公开账簿,这就是区块链的通俗理解。所以把区块链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其实是翻译错误,是不准确的。区块链对社会更大的作用是信用体系构建,是存托证明,能够在小范围之内构建信任,在一个私有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联盟链上构建信任,在一个公共链上构建信任。凡是信任缺失的地方,区块链都能通过构建信任传递价值。 第六,区块链能颠覆交易所吗? 以现在区块链形成的速度,还远不能颠覆现有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但就以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这种交易频率和强度,目前的区块链是支撑不了的。区块链十分钟完成一笔,交易所每秒钟几百上千笔,这怎么可能颠覆高频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呢?但是,区块链技术会对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公信力、反欺诈发挥很好的作用。交易所不仅仅是交易,更多是市场的规则如何透明公平公开,如何抑制欺诈,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第三方公共服务来提高交易效率,如何构建市场监管规则来支撑业务的公平。 第七,基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安全性可靠吗?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交易,大多依赖于交易平台的身份认证,那么多虚拟资产被盗,说明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威胁风险。如果完全依赖区块链加密密钥控制资产安全,如果密钥本身丢失,那存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也就丢失了。 第八,ICO是怎么发出来的?ICO可信吗? 发行ICO除了自己编代码发的,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太坊ERC-20标准的智能合约发出来。让发行ICO很容易,发行ICO成为以太坊最大的应用。以太坊没有防伪功能是它的内在缺陷。从保护投资者角度,以太坊需要增加保护投资者机制,防止成为骗子的温床。 第九,ICO合法吗? 2017年9月4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已经发文明确了ICO是非法公开融资行为。 [详情]

区块链的希望与原罪:从金融场景谈起
区块链的希望与原罪:从金融场景谈起

  来源:36氪 作者:卢晓明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圣人。 如今风口上的猪,俨然成了下一个互联网。 记得约莫在2016年,区块链就火得不行,话语之火燎于金融行业。业内区块链大会遍野,座无隙地,彼时区块链还因缺少真实落地场景被称为“风口上的猪”;转眼到今天,区块链真正落地的场景依然不多,但在话语层面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自治、可信的互联网”,讨论重点也从应用转向了哲学。 曾经对讨论得极其火热的金融行业,却在这次的话语大战中缺席。我想金融行业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无人愿说。 区块链始于金融,却又差点死于金融。金融向来是个对监管极其敏感的行业,如今区块链受累于ICO而被蒙上疑云。监管表示支持区块链而又保持监管弹性,各家金融企业只愿起而行之,不愿坐而论道。 在我看来,金融依然是区块链最合适的落地场景之一,也是目前真实落地项目最多的行业之一。 在这篇文章,我会跟分享一下,为什么区块链适合落地金融行业、区块链的不同特点分别适用于哪些金融场景,还有区块链的未来形态。 展开之前先感谢各位采访对象,本文主要是总结跟多位采访对象的讨论,我更多是述而不作。在此重点感谢91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许泽玮、北京阿尔山金融科技CTO邸烁、ArcBlock创始人冒志鸿、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黄金管家创始人孙吉光等。36氪记者王梦蝶对本文亦有贡献。 一、金融为什么适合区块链化? 金融之所以适合区块链技术落地,在于两点:难度更低,痛点明显。 1、难度更低指金融资产的虚拟性更容易上链。 数字货币之所以是迄今区块链最佳的应用场景,在于货币资产的虚拟性,使得其从发行、流通到存储,都可完全数字化。 说白了只要网络里的人达成共识,每过10分钟产生25个币,这25个归先算出题的人所有,该资产就算产生了。在中心化的央行系统中,央行可以直接创造货币。 区块链适用于资产虚拟化程度高的场景。区块链利用分布式记账技术,让数字货币发行在链上进行,一经全节点确认,该信息就是真实有效的。这只对数字资产有效。如果是跟实体资产形成映射,一旦实体资产或确权信息本身是假的,链上资产就是假的。 因而,虚拟化程度越高的资产越容易上链。金融资产主要是资金、证券、票据或凭证等,虽然大多数有实物支撑,但其有效性大多取决于发行机构。 2、痛点明显指金融行业长期存在信任问题,反欺诈需求强烈。 金融市场之所以信任痛点明显,在于信息严重不对称,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于各类业务。 由于金融机构处理的文件和信息往往事关获取资金,贷款申请资料、票据等资产归属性质的文件一旦出现造假,金融机构便损失严重。因此,金融行业存在大量信息验真需求,会雇佣大量员工负责风控审核。 换言之,这个行业为了解决信任问题花费大量成本,也最愿意为解决这问题而付费。而区块链,正如《经济学人》所言,就是一个信任机器。 二、区块链包含哪些技术,有什么优势? 说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具体应用之前,需要先谈区块链用到的几个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按时间顺序的链式数据结构,使用了分布式验证和存储数据、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等技术。 通俗来说,区块链就是大家一起来记住每个人有多少钱(分布式记账)。这本账本按时间记录所有人之间的每一笔交易,谁负责记账由事先说好的共识机制决定,每一个人都会实时同步完整的账本,改了一个人的没用,至少要改一半以上。由于信息是加密的,虽然账本透明,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代号,只有持有钥匙的人可以动账本里的资产。虚拟机的加入更是引入了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写下的规则。 我将整个信息上链的过程分成三步:生成(发行/确权/上链)- 加密 - 流转(分享/交易)。 原来,这三步通常是由第三方的机构来做的,比如银行、银联、交易所,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平台完成,该平台就是中心。 那么,区块链这类“分布式记账”相较于原来的“中心式记账”有什么好处? 1、信息透明,增加平台原生公信力。 原来,平台的公信力都是通过自身品牌沉淀下来的。数据由于没有单个中心的存在,每个参与者都是网络中的节点,因此获取信息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这意味着整个平台的运营规则都通过智能合约呈现,公开透明,不像目前是黑匣子。 2、提高信息同步效率。 在点对点网络当中,不需要中心化节点去分发和同步数据,如果忽略网络传输因素,所有节点实时获得数据,数据同步几乎没有时差。 3、数据难以篡改,可验证真伪(可溯源)。 区块链的链式结构,加上分布式记账和共识机制等,决定数据难以被篡改。原来的中心化存储方式,一旦中心控制机构自身或者中心化机制被黑,账本就能被轻易修改,但是现在起码要攻破全网一半以上的节点或者算力。即便攻击得逞,参与者也会发现链出现问题,整条链相当于废了,黑客获得的资产没有任何价值,发起攻击得不偿失。 4、保证数据自主权,保障用户隐私。 如上所及,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账本一定程度公开,但又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查看或者处置,只有通过秘钥才可以操作。文件储存在自身服务器或分布式存储上,资产或信息等文件通过生成哈希值固化,所有者通过秘钥授权他人查看或使用,保证了数据自主。 三、区块链适用于金融行业哪些场景? 用一句话说,几乎是一切涉及到多组织交互与协调的场景,区块链都能充当其中的平台。不同场景对区块链应用的深度不同,包括: 1、跨境支付、清算组织和交易所等,对数据实时同步有强需求的场景, 其中最著名的项目是Ripple。Ripple设计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支付网络,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和一致性账本技术(Consensus Ledger)实现即时清算。主要作用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跨行清算原来依靠第三方清算机构,存在信息同步的时间差,部分国家没有银联等机构,跨行结算更是走的是Mastercard和Visa等国际清算组织的网关,速度更慢且成本更高。此外,时间差的存在更是让诈骗风险上升,比如双花或者利用到账时间诈骗。 2、监管、资产凭证流转和信贷资料审核等,对数据真伪有强需求的场景。 监管、法律电子证据的生成,要求数据实时同步且不可篡改。具体项目可以参考阿尔山科技的北京网络借贷监管系统、以及法律技术服务商有征。 涉及资产或凭证的生成、流转的领域,包括数字货币、资产确权与流转、票据、纸黄金(包括其他贵金属的电子化)等。具体项目可以参考黄金管家的鲸鱼币、平安壹帐链的资产登记平台。 区块链对虚拟资产最有效,对实体资产则有上链信息不实的风险。除了数字货币或电子票据等之外,纸黄金和房产等与实体相关的资产都面临这个问题。 不过,我在此前报道就指出,资产归属信息可以分成生成和流转两步,区块链无法保证上链信息真实,但一旦上链,起码在流转过程中无法篡改。这主要利用了链上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有点像运输贵重物品,我没法保证你给我的东西是真的,但能保证它在运输过程中不被偷换。 因此,为了确保实体资产上链真实,“物联网 区块链”、“权威节点 区块链”(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未来的主要模式。 在黄金、房产等实体资产上链的场景下,保证上链信息真实成为重点,上链前需要权威机构对资产真伪和归属做认证,本质上是一个中心化的步骤。可以预见,未来是中心化认证 去中心化流转的形态。 至于“物联网 区块链”的典型场景,则是供应链金融和ABS底层资产的穿透。 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要求金融机构“钱、货、权”必须有一样在手,因而该项业务的风控更侧重于欺诈风险而非信用风险。其最大的痛点是检验业务和资产的真实性,因此需要在极细的颗粒度上做全链条数据的跟踪。 供应链往往涉及房、车、货(物流)等相关资产,个人手动输入信息造假风险更高,利用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读取作业流程中的关键数据,再记录到区块链上,就更为可靠。 区块链搭建的供应链平台还接入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其他角色,各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交叉验证,共同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相关信息还可以用于ABS的发行、存续期管理和贷后管理,道理跟监管思路十分类似。 目前做类似项目的有壹企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云平台、祺鲲科技、秒钛坊、前海益链等涉及供应链金融的平台。 3、对信息真伪和数据自主权有强需求的场景,涉及征信,行业或个人信息分享与交易等场景。 金融的核心之一是风险定价。风险的本质即不确定性,获取的有效信息越多,对风险的定价越准确。 由该层面出发,金融是个吃数据的行业,强特征数据往往事关企业和个人资金流水、健康等敏感数据。因而延伸出征信行业,还有大量的行业信息共享机制,包括金融行业的黑名单、多头借贷/投保风险、病例信息、车辆信息等。 为了评估用户风险,不同机构总是在做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审核工作,而多头共债让信用档案的效力特别“薛定谔”,建立分享机制可以降低行业无效工作,也能准确评定多头风险。 然而,金融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千呼万唤,总不来。 比如网贷、保险行业的信息分享机制迟迟未能建立;健康险行业也未能从医院拿到投保人的健康信息;车险公司也未能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知根知底。 说白了,数据是我拿到的,为什么要分享?手握海量数据的巨头必然不愿意将核心竞争壁垒分享;跨行业分享数据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明显益处又可能泄露用户隐私,谁愿意呢? 可是如果从用户角度来说,数据是我的数据,我想给别人为什么还要经过机构同意?此话不假,但机构也提供了数据收集和核实的服务,有理由收取一定服务费。 有观点认为,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在这里可以保障数据的自主性。用户数据可以依旧保存在机构服务器或者分布式存储上,但是将文件生成哈希值存到区块链上,只有经过秘钥持有者授权才能查看,每次查看需要收费以激励数据持有者分享。这里的持有者包括数据收集者和用户本人。 如此一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数据分享和交易平台,机构不用将用户数据交给第三方机构(有泄露风险),用户也可以拿回数据自主权。类似项目包括MatchupBox、IDHub、Engine、秒钛坊等。 四、区块链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说完区块链能做些什么,最后想讨论一下我正在思考或质疑的点,区块链不能做什么或者是不是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 1、区块链能解决利益问题吗? 区块链能解决信任问题,无法解决利益问题。 我在上面描绘了一个特别美好的蓝图:同行业或跨行业出现了数据分享和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经济模型激励了大型数据持有方分享数据,同时用户拿回了信息自主权,从中获利。 请直面现实的骨感:要建立一个行业分享机制,难不在技术,而在利益。 数据,就是巨头的壁垒。你以为区块链出现了之后,行业巨头就愿意上链将其拱手相让? 即便“数据属于用户”这句话如此政治正确,但哪个巨头愿意把数据处置权交给用户?前区块链时代,腾讯、阿里、Facebook等巨头已是既得利益者,依靠自身的数据,跑成了万亿市值的公司。 最后离不开商业本质,这样的一条信息共享链的价值,还是要看是否聚集了足够多的人和角色,产生网络效应。壁垒不在于区块链技术,而在于如何让生态相关方上链。 2、区块链能降低运营成本吗? 创业者经常跟我讲的一个故事是,区块链使用的是闲置资源,因此更能节省成本。 首先,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就是利用高冗余来保障安全性。云计算厂商普遍提供的容灾解决方案是“两地三中心”,比特币和以太坊则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共计成百上千份,显然一点都不节省。 其次,节省成本的前提应该是收益相同(用更少资源完成同样数量与质量的事),但利用闲置资源却可能牺牲了稳定性和性能。 闲置资源就像兼职员工,它肯定比专职员工更省钱吗?如果做的是短期或不专业的事情也许是,但IDC机房和云计算之所以出现,就是现代IT资源专业化的结果。为了保证网速和性能,机房之间经常走专线,内网网卡吞吐量达到50Gbps,更别提各种高性能CPU和存储。 民间普通的电脑和服务器,跟数据中心的性能和可用性完全不能比。比特币矿机的出现似乎就是这种计算资源专业化的注脚。 最后,有没有那么多闲置资源还很难说,并非所有用户都有动力和能力贡献自身计算资源。目前出现大量的行业链,基本都只对B端有感知,C端不知与我何干,也不一定拥有如此大的计算和储存资源。比如供应链金融、版权交易等。 因而,我认为,未来区块链若成为基础设施,也将与云计算结合。主要参与方很有可能是大型B端企业,后者作为生态参与方将自身的云计算资源贡献出来作为超级节点保持平台运行。 3、社区治理真的优于公司制吗? 创业者经常讲的第二个故事是,现在中心化平台借着垄断地位大肆抽成,站到了用户的对立面。未来基于区块链的平台将采用社区治理(也就是要革掉现有公司的命了),平台本身不盈利,或者抽极低比例佣金,喊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赚钱”的口号。 确实,滴滴、携程等互联网平台随着规模扩大,营收增长乏力,涨利润只能靠提费率。非盈利组织的形式可以将这部分让利给用户,同时改变原来平台主导不透明的分成机制。 漂亮的故事里,很多人讨论公开透明,可是很少有人讨论效率。 先不说参与区块链社区治理以兼职为主的成员结构,很可能会让其动力和开发效率不如公司制。毕竟现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不少开发者都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兼职”。 假设Token大法魔力大开,开发成员受持有Token驱动,全职参与研发,管理项目的基金会本身不赚钱。这个逻辑在小范围的行业联盟可能行得通的,然而对于公链或者超级DAPP来说,每次链或DAPP等更新都由全体用户或者节点决定,完全社区治理的机制虽然公平,却低效。 比特币分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17年前,比特币社区就扩容方案争论了两年多,最后,BCH(原BCC)团队秘密政变,在Segwit2x扩容方案即将完成之前,单方面落实BitcoinABC。 这个讲究共识的社区,最终放弃了寻求共识。 民主决策很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公司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这些交易成本。 另外一种看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摩擦成本会降低,公司原有的成本优势将会瓦解。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来如何到来、何时到来,世人难以知晓。 我们早已知晓的是,社会并非只在意公开透明,还追求发展和效率。 目前荒谬之处在于,大部分的区块链项目把Token想得过于万能,也把未来想得过于纯粹:整个系统都架在区块链上,整个组织就是社区治理的公益形态。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两者总在动态博弈。因而,不同的场景适合不同的运作方式。 最终如何平衡,我想应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圣人。[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