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农业领域重点会议将连续召开 政策支持体系初见规模
农业领域重点会议将连续召开 政策支持体系初见规模

有消息称,目前国家发改委等正在牵头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业部、住建部等部委也将分头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划。[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12月26日  00:08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农地制度改革等仍是热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农地制度改革等仍是热点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农业供给侧改革仍会是农业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明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进入收尾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也将继续扩围。[详情]

上海证券报|2017年12月25日  06:3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部署

据了解,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预计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部署。广发证券认为,年底和明年年初是乡村振兴政策主题催化的时间窗口。[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12月25日  09:1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瞻: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实质性推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瞻: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实质性推进

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此前透露,乡村振兴战略是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下一步将制定相应规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会就此作出部署。[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11月23日  00:05
中央首提乡村振兴战略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
中央首提乡村振兴战略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确定30年时间,是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点相契合的。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我们党的土地政策是长期稳定的。[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10月27日  06:41

热点: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引起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点赞。[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10月27日  06:41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实现私营变资产 农民变股民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实现私营变资产 农民变股民

明年的工作重点还是要加强对农民的集体财产权益的保护,推进资产收益分配改革,要实现“私营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多项内容。[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11月23日  00:05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形式,建议关注组织优势较强的养殖业或种植业龙头公司。[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12月25日  09:17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不只产粮食 还要发展乡村旅游等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不只产粮食 还要发展乡村旅游等

在增加收入方面首要是产业兴旺,要多业并举,不只是生产粮食,还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让农民有更多收益。[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11月23日  00:05

回顾:近年一号文件

2017 |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 | 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详情]

新华社|2017年02月05日  17:48
2016 | 提出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
2016 | 提出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

文件指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详情]

新华网|2016年01月27日  17:25
2015 | 控源头 粮食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2015 | 控源头 粮食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一号文件五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首当其冲仍是粮食安全,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详情]

新华社|2015年02月01日  19:0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三步走 相关细化政策将陆续出台
上海证券报 | 2018年01月02日 06:32
人民日报:生态环境搞不好 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2日 04:32
人民日报3论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需真金白银投入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2日 04:31
业内解读农村工作会议:县城去库存难度与机遇并存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01月02日 01:22
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 重塑城乡关系等成重点
经济参考报 | 2018年01月02日 00:38
中央农村会议: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7年12月30日 02:00
党中央提出八项要求:要做好“三农”工作
党中央提出八项要求:要做好“三农”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 党中央提出八项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汪洋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农村振兴,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有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 会前,习近平等亲切会见了80名受邀列席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文字来源:新华社)[详情]

央视新闻 | 2017年12月29日 21:44
今年农民收入有望突破1.3万 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9日 03:47
央视: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个第一次
央视: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个第一次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央视网消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对这一战略的论述,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为今后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论述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定了位。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十九大修改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我党新时代七项战略之一。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判断。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尽管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网络,但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比较明显,这种差距在贫困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个“第一次” 在十九大报告中,从发展体制机制、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乡村治理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除了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之外,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显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将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与2006年我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相比,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总要求,更加强调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不再仅限于从乡村本身思考乡村的发展问题,体现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最终到“城乡融合”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报告第一次宣布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集体土地承包期将在2027年到期,距今还有10年的时间。再延长三十年,意味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土地承包期将延长至2057年,这不仅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农业投资预期,而且对于集体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空间,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集体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也将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前提。但是,我国是人地关系极为紧张的国家,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即便是在实现高度城镇化之后,我国人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地经营规模相比,仍将属于小规模经营,小农户经营将是我国未来长期面临的基本现实。因此,在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如何保障小农户的利益,促进小农户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挑战。为此,必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农业经营的外在规模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满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城乡融合不是消灭而是要体现城乡差异性的特色,要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和谐起来,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要发挥乡村的自治功能,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中国的乡村治理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充分吸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独特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所有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都需要人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三农”工作队伍有宽广的视野,熟悉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现代农业知识,而且要求对农民、农村有深厚的感情,这样才能把工作要求转化为工作自觉,真正扎根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而如何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也是我国人才培养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林万龙)[详情]

央视新闻 | 2017年12月27日 10:34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精准脱贫 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7日 04:1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三步走 相关细化政策将陆续出台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三步走 相关细化政策将陆续出台

  ⊙记者 王文嫣 梁敏 ○编辑 林坚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确定了时间表。“三农”问题专家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会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划分了明确的阶段,是重大突破。预计总体规划性的文件、细则性的文件将陆续出炉。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2020年将是“三农”工作的一个关键节点,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很多任务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未来预计还将出台一系列政策。 “根据时间表,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预计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的政策将从今年起陆续出炉。”郑风田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认为,今年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出台总体规划性的文件,到2020年有望出台更多细则性的文件。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对此,李国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我国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主要是通过政策红利形式实施的,预计未来会对部分惠农政策作出调整。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从体制机制方面创新和完善,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他表示,过去的以城带乡,主要是通过补贴来支持乡村发展,优质资源仍先考虑城市。现在提出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分配资源时将优先考虑乡村发展,调整的核心是让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动。 会议在“制度性供给”的概念下提出,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郑风田对此表示,会议强调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政策,这将增加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而从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业部深化农村改革情况交流会上透露的信息来看,今年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相关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深化农村改革情况交流会上表示,要重点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垦改革,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韩长赋表示,要按期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2018年,除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外,其他省份均应基本完成确权工作;要推进确权成果应用,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承包地有偿退出、互换并地等提供支撑。 此外,还要继续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将试点扩大到300个,选择有代表性、工作基础好、干部素质高的50个地市开展整市试点;重点要积极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全力推进办社会职能改革,加快农垦土地确权和中央直属垦区改革。[详情]

人民日报:生态环境搞不好 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
人民日报:生态环境搞不好 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

  让生态宜居留住美好乡愁(金台视线) 金正波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农村地域广袤,居住着6亿多人,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搞不好,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千百年来,人们寄情田园、赞美田野,祝福家乡。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长期以来农村粗放的发展方式日渐打破了生态平衡,污染加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一方面,滥用化肥农药,以及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处置随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另一方面,近年来,工厂下乡占地、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过度开山毁林等新问题日渐突出。老问题、新情况交叉,再加上以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治理。 农村发展的这些“痛点”,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的难点,也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保护环境。然而,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一直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小。据统计,我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是农村重要污染源,治理难度大。如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无害化、低排放、可持续发展。比如农作物秸秆,在循环利用方面就大有可为: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畜牧业生产;畜禽粪便回收,用于农作物种植,减少使用化肥。当循环理念融入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提升基础设施,补上历史欠账。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村发展滞后,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差距大,中西部农村的发展甚至与时代脱节。一些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常年缺乏管护,已严重破损;缺乏供水、蓄水设施,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无保障;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厕所脏乱差等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比较普遍。只有从最基础的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出行难”“洗澡难”“如厕难”等民生难题,才能让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更便利。 规划因地制宜,留住乡愁村韵。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充分尊重村情民意,切忌“一刀切”“一窝蜂”。就拿村庄环境整治来说,一些基层政府为了打造面子工程,拆并村庄,让农民上楼、搞集中居住,甚至“造景”“树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丢掉了乡村特色,违背了群众意愿,花了不少冤枉钱,老百姓还不买账。我们不仅要刷新农村“颜值”,不仅要“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建设,既美又好,农村才有旺盛的活力。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扎实稳步推进。[详情]

人民日报3论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需真金白银投入
人民日报3论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需真金白银投入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三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了很多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解决了很多农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难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对头的,农村工作的路子是对头的,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也应该清醒看到,面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很好适应。一些地方对党管农村重要性的认识淡漠了,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放松了、力度削弱了。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管农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治优势。振兴乡村,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把这一政治优势发挥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理顺涉农部门的职责分工,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农村工作干部要真正深入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的“三农”事业才能获得稳固基础和坚强支撑。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在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上见真章。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乡村振兴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大战略,务必强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下决心改变支农项目支离破碎的现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片面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要定思路、定任务,明确长远方向,搭建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我们一定会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详情]

业内解读农村工作会议:县城去库存难度与机遇并存
业内解读农村工作会议:县城去库存难度与机遇并存

  李宇嘉:从城乡要素市场化看县城去库存和乡村振兴战略 李宇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全球城市化进程看,分享城镇化和要素市场化红利,应该是乡村振兴最可行的路径之一。 近期,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这是国家首次提出“县城去库存”这一说法。 县城是县域经济的中枢、城乡融合的前沿,但却是楼市的末梢。近年来,楼市繁荣是城镇化和要素红利的集中体现,但处于末梢的县域楼市,受到的惠及却很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下面,笔者从城乡要素市场化的角度出发,谈谈对县城楼市去库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 目前来看,县域楼市存在几大致命短板。一是一些县城产业仍停留在加工制造业上,过剩、淘汰产能占比高,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较低。同时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也是问题;二是人口外流严重。过去几年,城市分化趋势明显,人口或者往大城市流动,或者往区域中心二三线城市流动,唯独往四线城市(多数是县城)流动的少,而四线城市人口却在往一二三线城市流动。除了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下属县,其他区域县市人口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三是县城楼盘多由杂牌私营企业或当地国企开发,品质相对较差,无效甚至僵尸库存多;四是尽管土地成本低,但房价也很低,基本上贴着建设成本(建材、财务和人工成本)卖房,降价空间有限。 近年来,由于承接转移产业、高铁设站,相对落后地区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二三线城市)吸引了县市及下属乡村很多人口,就业集中的服务业也有一定发展。同时,二三线城市外围房价与县城房价差距并不大。 由此,县域楼市去库存难度较大。但是,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涉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镇建设等,作为物质基础的房地产必须要重视。 尽管县域楼市去库存难度很大,但机会也同样突出。近年来,我国城乡间最大的变化,就是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大张旗鼓的进行,不仅包括道路、有线电视等,还包括移动通讯网络、物联网、物流网等。此外,土地承包、社保(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网覆盖面扩大,有形和无形网络覆盖,把13亿人连结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网、广播电视、电商进村等拉近了城乡距离,让农民眼界拓宽了、观念更新了。基于城乡巨大的发展差距、分享城市红利的诉求,加上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冗余人口,三四线下属广大乡镇和农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空前强烈。 由此,乡村人口和需求不再是负担,而是红利。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开始向城市靠拢。同时,随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和通信的发展消除信息不对称,而城镇化快速发展后,“城市病”开始显现,城市居民对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等需求与日俱增,这就给县城、乡村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机会。 而且,“十三五”国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等成为国家重点战略,此次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县城和广大乡村将迎来更有前景的发展机会。作为要素和空间的房地产,也将同样受益。 未来我国消费和投资的“主战场”在四线城市及以下,特别是县城和乡村。目前,不管是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兴行业,或家电家具、餐饮连锁等传统消费品,在大城市已基本饱和,龙头企业的版图已向县城及乡镇延伸。 2017年,小米、OPPO等手机线下零售店广泛在全国铺设,主要分布在县城;肯德基全国门店数量已超过5000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个城市,目前正在向县城甚至乡镇一级市场下沉。刚刚过去的“双11”,京东帮服务店和京东家电专卖店在农村地区分店的销售额占大家电销量的40%,增速远高于城市。比如,四川特色的香肠腊肉和调味大受追捧,北川、青神县的香肠腊肉卖进了农产品热卖榜第9名。 根据《中国县域经济报告(2017)》,样本县(市)2016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0.6%,高于全国10.4%的水平,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0.3%、12.3%、11.6%。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缺口主要在县城及乡镇。 未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上马,乡村与县城在大类消费、特色农产品、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发展将加速、分工也会细化,这将带动人口和物资流通,3~4亿农民进城创业和购房。 房改以来,尽管全国楼市规模、品质发展迅速,但乡镇村住房条件、居住配套设施还大有改观空间,只要土地要素市场化继续扩大,新农合和新农保覆盖深入,特色产业增厚农民收入,县城房地产就有发展空间。 综上,县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导入能力不足,而县域经济却与“三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联系紧密。因此,应该大力消化县城楼市余量,在土地、产业、人口、交通、社保等一揽子配套改革支持下去库存。 要借助大消费和投资下沉,国家战略向县城和乡村倾斜的难得机遇,在土地承包和种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上,继续夯实农地承包、两权抵押(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社保全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崛起,释放冗余劳动力进城需求,返乡创业就业需求,基于美好生活的升级需求,并带动营商、创业和居住空间的房地产需求。以上是县城去库存的可行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详情]

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 重塑城乡关系等成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 重塑城乡关系等成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 有专家建议,聚焦农民问题一定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要帮助普通农民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要让农民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有获得感。 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12月29至30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专家表示,2018年我国将出台多个相关配套规划,包括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系列措施呼之欲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告诉记者,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必须解决好。虽然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在减少,村庄也在减少,但农村还有约六亿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我国现在处于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三农”是未来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短板,也是未来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短板,因此要把“三农”问题挑出来,统筹各方面力量进行集中攻关,需要一个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大战略。 据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而农业部、住建部等部委也将分头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划,包括研究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等。 “三农”工作划定重点 两大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2018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有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四大产业要发展。与此同时,聚焦农民问题一定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要帮助普通农民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要让农民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有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七条实施路径中,“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摆在重要位置。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础正是对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够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民就业,还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户。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在“制度性供给”的概念下,承包地到期再延30年、“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一系列熟悉名词都被涵盖。通过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完善,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逐步地清理出去,保留行之有效、未来还要继续坚持的政策。 韩长赋表示,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的两大动力。在创新方面,一是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重点研发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与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抓手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融合。三是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等方面求突破。 张红宇表示,在农业改革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机衔接问题,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农村活力。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详情]

中央农村会议: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央农村会议: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总抓手 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据新华社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汪洋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农村振兴,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有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详情]

党中央提出八项要求:要做好“三农”工作
党中央提出八项要求:要做好“三农”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 党中央提出八项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汪洋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会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农村振兴,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有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 会前,习近平等亲切会见了80名受邀列席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文字来源:新华社)[详情]

今年农民收入有望突破1.3万 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今年农民收入有望突破1.3万 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今年,粮食产量1.23万亿斤,农民收入有望突破1.3万元 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本报记者 高云才 结构性改革富农民 “九条线”培育新动能,同样的增产增收,不一样的内涵 “春播种玉米,秋播种谷子”,这是河北阜平县农民多年来的农作习惯,日落日出,一年两季,雷打不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正在动摇这个“土规则”。 市场导向,培育了经营主体结构调整的自觉性。“这里玉米产量低,每亩净收入就是200元左右,不调整不行啊!”阜平县兴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温丽杰有自己的“小算盘”。合作社入社土地107亩,再加上流转的土地,总共有450亩,把种玉米改成种土豆,单产提高,效益翻了番。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沿着“九条线”深入推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三是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四是以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进经营方式转变,七是以节本增效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八是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九是以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年底盘点,粮食生产今年继续保持稳定。粮食产量1.23万亿斤,农民收入有望突破1.3万元。前三季度,农民收入达到9778元,实际增长7.45%。预计今年农民收入增幅再次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同样的增产增收,不一样的内涵。 粮食丰收不一样。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向质量稳步提高转变,粮食产能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比2012年提高11公斤。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均超过了98%。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粮安天下”,依靠国内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农民增收不一样。在种养业收入、打工收入、工资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之外,农民又多了从事新型经营主体和创业创新收入。目前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超过700万人,其中80%从事农村产业融合项目,54%使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和销售产品,“引凤回巢”成为新趋势,创业创新成为新潮流。 绿色发展提升农业 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因为测土配方施肥施药,今年种的水稻不仅丰收了,而且节肥节药,降低了成本,水稻也是健康绿色的品种,售价比往年高出一头。”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沿江新村种粮大户陈沿耿说。他今年流转了500亩水田种单季稻,单产达到近600公斤。 今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4%,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近1亿亩。同时,加快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超过5.5亿亩,覆盖率达到27.2%。 同时,以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为重点,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五大行动。农业的绿色发展亮点纷呈,多点突破。 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得到缓解。农业、国土资源部门今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落实保护面积15.50亿亩,在1200万亩耕地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水利部门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等,农业用水总量稳定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趋势扭转。今年以来,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存栏调减已超过1600万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利用率已接近60%;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7亿亩,牛羊粗饲料70%左右来源于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 农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步修复。逐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努力建立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今年实施的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推进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目前,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6%。 乡村振兴再造农村 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头猪代养费用55元,共养了1500头猪,一年收入8.25万元。种植方面主要靠水稻,流转了360亩地,每年净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上海市松江区李春风家庭农场的主人李春风说,“乡村振兴,没有好产业绝对不行。”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 目前,产业兴旺形势喜人。今年,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认定了3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引领一村一品多点开花,培育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村镇。目前,全国各类专业村达6万个,涌现出了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的四川郫县农科村、以发展民俗产业为主的河北宁晋县褚家庄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的重庆梁平县合兴镇、以发展农村电商为主的山西应县龙泉村等。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韩长赋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落实耕地、水、大气保护等国家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湿还湖、草原治理等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打响蓝天保卫战,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稳健起步,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正在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和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据统计,目前农村地区99.7%的家庭所在自然村已通公路、通电、通电话,95%的行政村已通宽带。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地区的医疗、低保、养老三项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全面建立。 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多数村还建设了体育广场。修订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98%的村制定或修订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农村文明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韩长赋表示,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详情]

央视: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个第一次
央视: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个第一次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央视网消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对这一战略的论述,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为今后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论述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定了位。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十九大修改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我党新时代七项战略之一。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判断。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尽管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网络,但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比较明显,这种差距在贫困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个“第一次” 在十九大报告中,从发展体制机制、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乡村治理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指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除了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之外,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显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将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与2006年我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相比,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总要求,更加强调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作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不再仅限于从乡村本身思考乡村的发展问题,体现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最终到“城乡融合”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是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报告第一次宣布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集体土地承包期将在2027年到期,距今还有10年的时间。再延长三十年,意味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土地承包期将延长至2057年,这不仅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稳定农业投资预期,而且对于集体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空间,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集体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也将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前提。但是,我国是人地关系极为紧张的国家,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即便是在实现高度城镇化之后,我国人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地经营规模相比,仍将属于小规模经营,小农户经营将是我国未来长期面临的基本现实。因此,在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如何保障小农户的利益,促进小农户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挑战。为此,必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农业经营的外在规模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满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城乡融合不是消灭而是要体现城乡差异性的特色,要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和谐起来,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要发挥乡村的自治功能,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中国的乡村治理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充分吸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独特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所有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都需要人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三农”工作队伍有宽广的视野,熟悉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现代农业知识,而且要求对农民、农村有深厚的感情,这样才能把工作要求转化为工作自觉,真正扎根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而如何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也是我国人才培养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林万龙)[详情]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精准脱贫 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精准脱贫 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精准脱贫,下一步该怎么干(政策解读·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③)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常 钦 在扶贫的路上,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保证脱贫质量,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目标实现没实现,是衡量脱贫质量的硬杠杠。 吐门巴乙拉曾是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彦毛都苏木(乡)莫麦嘎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前年在农行由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买了5头小牛,现在5头牛变成13头,全部育肥后能卖10多万元。小伙子憨厚地笑着:“我在附近矿山打工还有一份收入,养牛主要是媳妇在忙,好政策让我脱了贫。” 5年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考察脱贫质量,既要在过程中动态考察,也要在结果上静态考察。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是不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不是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看,解决“两不愁”问题相对容易,做到“三保障”、提高“两水平”,仍需加力。 保证脱贫质量,需要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表示,在贫困地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长效作用,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效益溢出就是益贫性,扶贫效果持久。 吐门巴乙拉家的脱贫质量靠得住。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大户带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按协议价把牛卖给公司。科左后旗委书记刘世海说:“利益联结纽带稳固,脱贫质量才能稳得住。” 要依据现行标准,严格程序。以2010年2300元扶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脱贫,这是既定目标,必须严防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既要防止急躁症,又要防止拖延病。” 一方面,要科学确定脱贫目标,科学调整修订市、县、镇、村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严防层层加码,严把退出关口。另一方面,从严督导考评,建立健全“月通报、季点评、半年初评、年终考评”督导考核体系,确保退出精准。 聚力深度贫困,坚决不留“锅底”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解决辖区内深度贫困问题由省里确定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还要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 深度贫困被形象地比作“锅底”,深度贫困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出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 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是前提。安徽省岳西县主簿镇白果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堂旺说:“扶贫对象的精准,是一个动态跟踪的过程。扶贫对象不准,什么都别谈。”白果村村民褚江海一家2015年出列,妻子去年患上重病,到目前已花费13万元,褚江海又返贫了。 体系化精准是关键。要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这6个维度上实现精准,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覆盖精准是保证。要有效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贫困户的获得感实实在在。健康兜底机制改变了褚江海一家。妻子的医疗款总共报销了9万多元,自付的部分民政兜底还将解决一大半。 刘永富表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脱贫攻坚期内,832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保持稳定。 从中央、省、市、县四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抽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岗近百万人,累计下派已近300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30%以上。在金融投入上,“5万元以下、三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银行按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县建风险基金”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3800亿元。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曾业松说,要打消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心态,发动种养大户、产业能人、新型主体,通过示范培训掌握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详情]

十八大以来三农成就综述: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
十八大以来三农成就综述: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稳中向好开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董峻、王建 粮食生产能力增至1.2万亿斤,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农业绿色发展势头正劲,生态文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破题 与往年把玉米卖给中储粮粮库不同,今年黑龙江农垦的丰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玉米卖给了广东一家饲料厂。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赵军说,卖给广东的玉米先通过铁路运到锦州港,再通过水路运到广州。 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双重挤压,生态资源亮起“红灯”,补贴政策逼近“黄线”,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和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叠加而至……回首五年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之复杂不可谓不险。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自去年改革以来,玉米降价、加工回暖、贸易走活、进口减少,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明显效果。改革头一年,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了30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1000多万亩,种植结构得到优化。 今年,粮食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实施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随着玉米、大豆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呈现的“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怪象正在改变。 在减少无效供给的同时,我国更注重培育耕地地力,通过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推广节水灌溉等方式,让长期紧绷的水土资源这根弦有所放松,给子孙后代更可持续的利用空间。 2017年,全国轮作休耕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轮作重点集中在曾经遍布大豆与高粱的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休耕集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北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和贵州云南等生态严重退化地区。 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 “今年我养了100多只黑山羊,能出栏50多只,赚6万多块钱。”说起致富经,湖北省罗田县上石源河村贫困户李云启滔滔不绝,“资金、技术、保障,现在咱一样都不缺,干劲儿十足!” 两年前,当地政府出台产业激励机制,为他提供了1万元扶持资金、3万元贴息贷款,同时提供优质种羊、养殖标准、技术指导、肉羊回购等一系列服务。李云启盘算着,还清3万元贷款后,就能如期实现脱贫。 抓住产业这个摆脱“穷帽子”的关键,在向贫困发起最后攻坚战的道路上,一块块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的“硬骨头”正被逐一啃下。 2016年5月,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为如何扶真贫制定了路线图。农业部把农业产业扶贫作为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举措,调动全国农业系统力量务实推进。 几年功夫,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能力明显增强。据农业部调查,100个样本贫困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覆盖度达49.8%。 今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0.5%,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产业扶贫功不可没。 农业更绿色农村更宜居 “前几年,这里的农房还是破旧不堪,街上垃圾遍地。经过环境整治后,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经历了从脏乱到宜居的变化,河南省永城市新农村办主任李世军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村里绿树成荫,庭院干净整洁,老百姓的笑脸也多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推力,是各地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支农惠农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五年来,农业发展也更“绿”了。曾几何时,种地就是“大水大肥”“下猛药”。可如今,如果去田间地头转转就会发现,杀虫灯、粘虫板、水肥一体的滴灌系统越来越常见。 在养殖业,用科技手段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加工成有机肥或是用来发电、生产沼气,已经是规模化养殖户和企业的通行办法。安徽宿州市埇桥区顺河乡后湖村的养猪大户徐永生就是其中之一。 “几年前,一到夏季苍蝇就乱飞。”他说,“如今,应用沼气技术,将粪污全部变成了沼液沼渣,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种养结合、沼液沼渣还田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几年来,各地通过控量提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已从1998年的0.4提高到0.52。 在化肥、农药使用方面,通过减量替代,推广测土配方技术,2016年全国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通过减量控害,加强绿色防控,全国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详情]

农业领域重点会议将连续召开 政策支持体系初见规模
农业领域重点会议将连续召开 政策支持体系初见规模

  农业领域重点会议即将连续召开 经济参考报 时至年底,又到了各类农业工作会议召开和农业政策出台的密集期。记者了解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等多个农业领域的重点会议将在本周召开,对明年“三农”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备受市场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则将于明年初出台。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明年8项重点工作之一,多位专家表示,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预计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部署。有消息称,目前国家发改委等正在牵头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业部、住建部等部委也将分头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划。 今年来,政府针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务院层面,2017年发布的部署“三农”工作的政策文件就超过了十个,具体措施包括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就在几天前,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部署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 根据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农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主要指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此外,要通过优质生产来调整结构,从追求单一产量转向追求品质质量,进行生产动能转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了农业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在增加收入方面首要是产业兴旺,要多业并举,不只是生产粮食,还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让农民有更多收益。[详情]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乡村振兴主题有望受益(附股)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12月25日讯 据上证报报道,本周即将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业部深化农垦改革任务对接会等涉及“三农”的重磅会议。这些会议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了20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满足经济、生态、文化、政治、民生建设五方面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4、加强农村基础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预计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部署。广发证券认为,年底和明年年初是乡村振兴政策主题催化的时间窗口,建议从实施路径出发把握主题投资主线: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承包期再延30年和土地确权政策推动下,我国或将开启大规模土地流转时代,建议关注扩大经营面积潜力较大的土地类公司。 2、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在于: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去库存的基础之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中短期突破口在于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一方面,短期目标涉及玉米、生猪、乳业、渔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长期目标中致力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受益产业包括高端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绿色农业等。 3、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形式,建议关注组织优势较强的养殖业或种植业龙头公司。 4、农旅融合。培育农村观光游、休闲游、养老度假、农业体验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联证券此前也表示,年底是政策主题催化的时间窗口,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实质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明年有望落地推进,年底是该主题的重要的时间窗口。土地制度建设、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有可能是政策重点关注方向。土地制度方面,延长土地承包期,落实承包经营权入股抵押,土地流转迎来多重利好,建议关注苏垦农发;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优质玉米稀缺,玉米种植面积或在明年迎来恢复,看好玉米供需改善带来的玉米价格上涨,建议关注登海种业;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方面,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关注在农资服务已有切入的象屿股份。 温馨提示:证券时报网所有资讯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详情]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农地制度改革等仍是热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农地制度改革等仍是热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周召开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将成新亮点 ⊙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临近年底,“三农”又将成为市场热点话题。据上证报记者了解,本周即将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业部深化农垦改革任务对接会等涉及“三农”的重磅会议。这些会议将对明年“三农”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农业供给侧改革仍会是农业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明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进入收尾阶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也将继续扩围,相关内容将成为关注重点。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明年8项重点工作之一。会议提出,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此前撰文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他指出,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预计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部署。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等正在牵头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业部、住建部等部委也将分头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划。 农业供给侧改革仍是核心工作内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或仍会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也将是明年农业工作核心内容。 李国祥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动能要转变,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二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供给结构。 针对“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未来将有一系列政策出台。据上证报记者了解,日前召开的农业部常务会议已经审议并原则通过《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实施方案》。预计实施方案很快就会出台。 此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也将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涉及的内容。 目前稻谷、小麦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通知,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 “在小麦最低收购价释放出调价信号后,下一步稻谷相关收购政策可能也会有所调整。”李国祥说。 农地制度改革等仍是热点 明年农村改革将步入关键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预计也将成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注焦点。 明年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收官之年。按照中央要求的时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全部完成。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块地”改革试点也将于明年年底结束。 李国祥表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年处于收尾和总结阶段,下一步相关改革如何深入推进值得关注。” 据农业部最新数据,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已达28个,实测承包地面积15.2亿亩,已经超过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确权面积11.1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82%。 农地确权登记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也将推动经营权的抵押融资。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将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另据记者了解,明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将试点县增加到300个。同时,还将选择50个改革基础较好的地市和个别省开展试点。 此外,按照农业部安排,今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后将紧接着召开深化农垦改革任务对接会。从会议议题来看,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等改革将是聚焦的重点。[详情]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瞻: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实质性推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瞻: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实质性推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瞻: 乡村振兴战略有望实质性推进 产权制度改革等或重点部署,小农户将迎政策红包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专家获悉,明年“三农”领域的工作重点将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年底前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会围绕战略实施作出部署,具体措施包括继续推进农村产权等制度的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等多个方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此前透露,乡村振兴战略是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下一步将制定相应规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会就此作出部署。 多位专家表示,明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明年的重点是要按照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要求,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抵押等。而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明年的工作重点还是要加强对农民的集体财产权益的保护,推进资产收益分配改革,要实现“私营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多项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则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此前试点延期的部署,明年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项改革试点将继续实施,各地还有很大的尝试空间,毕竟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养老度假等新产业新业态都需要用地。 此外,明年还要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李国祥看来,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农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主要指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比如今年玉米的价格一直在涨,明年对玉米的调整可能会放缓,而小麦在保证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明年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调,这一系列调整的目的是让市场更大地发挥作用,降低政府的影响。”李国祥说,此外,要通过优质生产来调整结构,从追求单一产量转向追求品质质量,进行生产动能转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已经出现了下调。根据国家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据悉,2018年小麦价格调整是我国小麦托市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价格下调。 郑风田也认为,明年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方式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包括化肥农药零增长和关停污染行业等;二是产品停止追求数量最大化,而追求品质最大化,保证产品的优质、健康、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了农业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在增加收入方面首要是产业兴旺,要多业并举,不只是生产粮食,还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让农民有更多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专家在解析明年三农工作时,都提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可能会成为重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主办的研讨会上,围绕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还专门提出,小农户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还专门就此撰文指出,小农长期并大量存在是基本国情,也是我们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巩固执政基础的依靠力量。带动小农,就是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发展现代农业,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流转,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土地流转面积的增长不会太快。农民也需要土地,而加强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才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因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小农经济还是存在的,并不是全部搞规模经营大户经营。”郑风田说。[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