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姜伯静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专栏作家姜伯静

  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

  庄子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72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不知道,他们的一些改变得用多少年。

  但我们人类,无需那么久,十年的时间就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首十年之前,再看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商业社会的大变革让人惊叹。如果时间的长河中有一座碑铭,那么,这十年里,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企业。他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中国商业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

“逃不离”的阿里巴巴

  2007年,一度被称作IT行业的冬天。

  那一年,阿里巴巴经历了大起大落。B2B部门在香港上市时,上市的新闻报道是这样的:“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以13.5元的招股价在香港挂牌上市。在上市当天,阿里巴巴开盘即到30元,盘间一度涨到40元以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和全球股市的不景气,阿里巴巴股价连续下挫,市值不断缩水,10月9日,阿里巴巴的收盘价仅为5.75港币。”

  随后,阿里巴巴开始“过冬”。

  尽管如此,2007年的阿里巴巴在经营上依然不错。2007年显示,当年阿里巴巴营业收入21.628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13.639亿元人民币提高58.6%;净利润9.678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2.199亿元人民币上升340.0%。

  但是,香港资本并不认可阿里巴巴。2008年10月28日,阿里股价一度跌到3.605港币。

  挫败让人奋起!现在看来,也许正是香港股市的挫败感刺激了马云和阿里,但也正是这种挫败感,间接的成就了日后的阿里巴巴帝国。

  从那以后,阿里开始变革。B2B业务逐渐让位给了C2C、B2C。那时,中国人的购物习惯、生活习惯也正在发生改变。阿里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从那时起真正的将目光对准了普通人的生活。之后的2012年,阿里从香港退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开盘价92.7美元,与发行价相比上涨超过36%。当日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报93.89美元,阿里市值达2314.39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成为当时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于是,一个新的传奇就此诞生。

  到了2017年,阿里财报显示“集团2017财年全年收入总计达1582.73亿元,同比增长56%”,“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2017财年全年,集团盈利同比增长35%至578.71亿元,摊薄后每股盈利增长40%至23.44元;全年自由现金流达687.90亿元,较2016财年的512.79亿元增加34%。”

  阿里的壮大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网民、确切的说是中国人消费习惯改变的过程,更是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网购,成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称:“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网上零售交易总额达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农村网络零售交易额8945.4亿元,已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4%;移动购物在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70.7%;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已达3700万。”

  从城市到农村,阿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丢不掉”的滴滴

  中国人常讲“衣食住行”,其中,“行”是最难的。而提到“行”,无论如何不能避开“滴滴”。滴滴不是中国第一个打车app,但它却是中国最为成功的打车app。

  这里,滴滴不只是单指这一家企业,而是代表了那些与滴滴同生却未能与其共富贵的企业们。他们,或者早早地夭亡,或者被滴滴兼并。也许,再过几年,除了一些专业人士,那些名字很难被人记起,但是,他们的功绩,不应该被忘记。

  滴滴们最大的功绩,就是改变了中国出租车在出行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出行”。这,是不多的自发产生并改变原有商业生态的现象之一。

  尽管,今天看来,初衷是以共享经济为出发点的网约车已经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轨道,但是,它依然改变了甚至差一点就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出行。而今天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现象,又大多师承于滴滴们。

  经过与对手的博弈,经过与传统出租车的博弈,终于,滴滴催生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诞生。

  虽然与最初的设想有些远离,但不管如何,滴滴们有了“名分”。

  “合法”后的滴滴们依然在发展,我们的出行方式,终于开始多元化。这,是商业机构的胜利,又何尝不是百姓的福利?

  而滴滴,在这种改变中也继续壮大。2017年4月28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超过55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后滴滴估值超过500亿美元。

  路仍远,未来仍不确定,不知道,滴滴们会继续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必须“骄傲”的华为

  我们一直在说改变,那华为改变了什么?

  2007年,华为经历了多事之秋,比如,让人震惊的华为辞职门事件。但那一年,也有几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2007年,华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25.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8%,超过收入109.5亿美元的北电网络,位列思科、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之后,成为全球第五大设备商。

  2007年,华为正式进入世界主流设备商行列,全球前50家顶级运营商中,有35家成为华为的客户。2007年,华为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365件,位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华为成为GSM全球市场前三位的供应商。总之,从2007年开始,华为开始以另外一种姿态面对世界。

  有人说,华为由土狼变成了狮子,我深以为然。

  但是,这种成绩之下,华为依然不敢放松。2007年,任正非说:“活下去,仍然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今天IT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世界巨头快速的进步,我们仍不能有一刻的松懈。我们一天不进步,就可能出局。我们要向‘狮子’学习,学习与借鉴别人的做法,还要想着如何与‘狮子’共渡难关,甚至向‘羚羊’学习如何跑步。无论多大的公司,无论在哪个阶段,管理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存是唯一的理由。每个管理者,需要不断挑战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跟公司一起奋斗着、活下去”。

  其实,不是活下去,而是换一种方式活下去。按我理解,原有的那种野蛮粗放型活法,必须要改变。华为,开始新一轮的征程。工匠精神、技术创新,数年间,一部“中国质造”的教科书慢慢写成。

  2010年,华为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位列爱立信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

  2014年,华为公布2013年财报,根据2013年财报数据,华为终于超越老对手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商。

  到了2017年,一个新的华为站在我们面前。

  根据华为2017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率11%。

  未来的5G时代,华为会带给我们什么,值得期待……

有先见之明的比亚迪

  吉利、比亚迪、奇瑞,有时我就想,如果没有这批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我们今天的汽车行业会是什么样子?这个未知的结果,目前谁都不敢说。但有了他们的结果是,至少在今天,汽车,已经驶入无数寻常百姓之家;家庭汽车已经不是奢侈品,而成了生活必备品。

  感谢这些车企,感谢他们几十年的付出。

  但是,如果谈及最近十年的意义,这里,我还是以比亚迪为代表吧。在我看来,比亚迪汽车,至少有两个功绩。第一,是让中国汽车更加便宜;第二,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不断追求。前者,可能有些争议;但后者,却不得不让人佩服。

  2007年,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奋起的一年。那一年,奇瑞第一百万辆汽车下线。那一年,自主车企投资300多亿,展开了又一轮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

  造车运动的功过是非,今天应该已有定论。

  但是,比亚迪在那之后的动作,在今天看来实属有先见之明。

  2006年,比亚迪汽车成功扭亏。

  2008年,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随后,比亚迪以近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比亚迪有关人士表示,此举意欲整合电动汽车上游产业链,加速电动车商业化步伐。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之梦就此开始。

  现在看,比亚迪在传统能源汽车方面的优势自那时起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势却从那时打下了基础。

  2017年,欧洲一些国家相继给出传统能源汽车退出的时间表之后,中国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前不久,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活动时表示,“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转变,为抢占新一轮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中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双积分管理办法即将发布实施”。

  中国的这一表态,最大的意义在于,中国可能会迈过传统能源汽车并不占优势的技术基础,直接挺进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行列。

  现在看比亚迪当年的举措,只能说比亚迪有先见之明。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趋势,在我们被董明珠的造车梦吸引时,切不可忘了比亚迪这个造车梦的引领者。

“神速”的顺丰

  《水浒》里有位神行太保戴宗,号称日行八百、夜行千里。

  这,只是我们对速度的一个梦想。但今天,这个梦想不但实现了,而且速度大大的提高。  

  前面说过,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改变了中国人购物的方式,并且随之促进了一批行业的发展。而快递行业,就是受网购影响最深远的行业之一。

  有卖买,就得有取送。当互联网购物方式在2006年至2007年为起点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快递行业在民营快递企业军团的刺激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的这支快递军团,让我们的购物感受甚至生活质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顺丰给中国快递物流行业带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网络购物过程中,除了商品质量,运输的快捷与安全是网民最关注的两个点,而人们首先关注的往往是速度。

  在笔者看来,顺丰给中国快递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以航空运输推动快递物流速度的提升。在中国网络购物大发展的前夜,2009年,顺丰航空公司成立。中国民营快递,从此进入航空时代。

  在顺丰的带动下,国内其他主要快递公司开始跟进。到2015年,中国快递行业拥有3家自主航空公司,自有货机超过78架,快件占国内货邮吞吐量比例已超过一半。而到了2016年,国内快递自有专用货机达到81架。顺丰,以39架自有全货机(按照顺丰2017年半年报数据)引领群雄。而到了2017年6月,顺丰物流无人机示范运行区空域申请以及首次业务运营飞行的成功,让我们对无人机快递充满遐想。

  创立于1993年的顺丰,2010年销售额为120亿元。而到2017年上半年,顺丰实现快递件量13.73 亿件,同比增长20.54%;营业收入321.61 亿元,同比增长 23.28%,其中速运物流营业收入320.03 亿元,同比增长23.25%。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快递业务的突飞猛进。中国快递业务总量,在2007年还是12亿件,2015年突破200亿件,2016年突破300亿件。2017 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同比增长30.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181.2 亿元,同比增长 27.2%。

  快递行业,之前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速度。但我相信,未来,快递行业还会保证中国人的购物质量,比如冷链技术。

  未来,快递行业的聚变,还在继续。

引领了“广厦千万间”的万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居住,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夙愿!

  我们讨论今天的万科,更多的是那个充满话题性的万科,而却很少触及它的意义。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万科盖了多少房子,卖了多少钱。我只是想说一下他的企业文化和反思精神。

  过去十年里的万科,以一个引路者的身份,改变着我们的空间,创造着我们的空间,甚至引导着我们的空间。

  2000年,中国福利分房彻底终结,货币化分房方案取而代之。

  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达到一个新高峰。从那一年,政策的介入开始进入到实质性阶段。而也是从那时起,中国房地产开始了大规模的跃进。而在这个跃进的过程中,万科,是先锋,是头马!

  那时的万科,已经是全国甚至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与它的缔造者王石一样,正接近成熟,更兼有奋斗时的浪漫。

  今天,我们不妨打开万科2007年的年报,这是我们会发现,连年报都有着诗意,更充满着反思和前瞻。

  万科2007年财报致股东中这样写道:“市场情绪有如天气,起伏变幻本来难免。但如此剧烈的阴晴交替,却依然足以令人动容。在这一近乎悖论的巨大反差背后,行业前景的天平究竟将向何方倾斜?投身或投资于这一领域的我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

  这是万科的问题,又何尝不是当时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疑问?又何尝不是今天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疑问?

  在2007年的财报中,万科重拾其2004年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才是一个市场存在的理由。政策是市场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出发点,只会是防范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不可能是凭空创造或者消除一个自我演进的真实市场。”

  而这个关于消费者需求与政策的论断,在今天看来,没有丝毫过时,甚至还恰如其分。没有消费者的需求,就没有市场存在的基础;而政策,始终是护航者的身份。

  那一年,万科说:“类似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在每个国家的历史上恐怕都只有一次机会。”

  这个唯一的机会,我们已经经历,并且正在经历。

  那一年,万科说:“凭借一笔先得的资源就可以坐收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行业中长存;只有那些转化资源效率最高、能以最低消耗创造最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胜利者的桂冠。”

  这一点上,万科一度是楷模。

  在2011年某媒体“15年来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15位人物”的评选中,入围的王石有这样几条理由:“他为公司确立了一些与同行大相径庭的经营原则,比如‘不行贿’;‘不赚超过25%的利润’。他建立专业化团队,并打造了万科的企业文化(简单不复杂、规范不权谋、透明不黑箱、责任不放任),更是影响了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这是王石的原则,更是万科的文化。

  再回到今天,万科虽然不再是国内最大的房企,万科虽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万科,但是,它的思考,它的疑问,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意义。

结语

  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十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点,从2008到2017,新浪金麒麟论坛见证了商业沉浮,时代巨变。毫无疑问,脱颖而出的人们,拥有卓绝的胆识,更有深远的思考能力,思想改变商业,思想更改变中国,新浪金麒麟论坛十周年致敬那些拥有不凡思想的人们,以不凡成就不凡!(本文为新浪金麒麟论坛十周年特约撰稿)



新浪金麒麟论坛

作为中国经济的见证者,汇聚众多权威的政商学界专家,分析解读我国 经济的政策趋势和战略规划,为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政商学界提供深度交流的平台,为大众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