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经营承压的华夏人寿将易主谁手?
经营承压的华夏人寿将易主谁手?

新浪财经综合|2020年06月04日  20:16
华夏人寿“接盘人”敲定正大集团 曾估值1500亿
华夏人寿“接盘人”敲定正大集团 曾估值1500亿

中国证券报|2019年08月24日  13:56
平安还是正大?曾估值1500亿的华夏人寿去向成疑
平安还是正大?曾估值1500亿的华夏人寿去向成疑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8月23日  10:49
中国平安回复收购华夏保险传闻:没有这方面信息
中国平安回复收购华夏保险传闻:没有这方面信息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8月22日  18:09
【深度】华夏人寿净利润同比大降82.9% 粗放扩张隐忧渐显
【深度】华夏人寿净利润同比大降82.9% 粗放扩张隐忧渐显

新浪财经|2019年08月16日  20:48
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停止新合作
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停止新合作

新京报网|2019年07月27日  14:29
阳光城发新债偿旧债 华夏人寿难抵高息诱惑出手购5亿
阳光城发新债偿旧债 华夏人寿难抵高息诱惑出手购5亿

蓝鲸财经|2019年07月09日  07:59
业绩对赌失利踩雷华业资本 华夏人寿连中三箭
业绩对赌失利踩雷华业资本 华夏人寿连中三箭

投资时报|2019年05月29日  14:46
华夏人寿对赌失败或需赔1.61亿 一季度净现金流-52亿
华夏人寿对赌失败或需赔1.61亿 一季度净现金流-52亿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24日  08:17
华夏人寿一季度亏损超4亿 万能险卷土重来猛增150%
华夏人寿一季度亏损超4亿 万能险卷土重来猛增150%

华夏时报|2019年05月14日  14:04
中天金融虎视眈眈 华夏人寿快速扩张后遗症隐现
中天金融虎视眈眈 华夏人寿快速扩张后遗症隐现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8月01日  18:16
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再生变:浙商产融资管退出
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再生变:浙商产融资管退出

澎湃新闻|2019年03月28日  09:51

最新新闻

华夏人寿:抢手的股权 走低的偿付能力
华夏人寿:抢手的股权 走低的偿付能力

  来源 北京商报 历时四年之久,华夏人寿大股东花落谁家或将尘埃落定。继华资实业、中天金融相继抛出“入主”计划却双遭搁浅后,近日,市场再次传出正大集团收购华夏人寿30%股权。细究该公司股权备受资本大亨青睐的原因,保费规模攀升、盈利稳定以及寿险牌照稀缺或是主因。不过,股权抢手、业务猛增的背后也存隐忧,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二季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净现金流为负、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走低。 股权频频“被倒手” 华夏人寿单一最大股东最终花落谁家备受市场关注,近日,正大集团成为“热门人选”。 据业内传言,目前华夏人寿已与正大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正大集团将收购其约30%的股份。若收购完成,正大集团将成为华夏人寿单一第一大股东。不过,该股权转让事宜仍需等待监管部门批准。 半路“杀出”的正大集团背景几何?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在泰国亦称卜蜂集团,由泰籍华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创办于泰国曼谷,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信电视三大事业为核心,同时还涉足金融、地产、制药、汽机车、机械加工等10多个行业领域。截至目前,正大集团在中国设立企业超过400家,总投资超1200亿元,年销售额近1300亿元。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华夏人寿,该公司表示,目前没有股东方面的消息可以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集团并非首次涉猎国内保险业,该集团是中国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全资子公司NewOrientVenturesLimited、商发控股,以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持有中国平安H股16.5亿股,约占平安总股本的9.04%。 而在此前,中天金融、华资实业都先后计划“入主”华夏人寿。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曾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彼时,由于其资产规模远不及华夏人寿,因此被媒体解释为“蛇吞象”。而最终2018年12月,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短期内无法完成。 更早间,华资实业就计划定增并增资华夏人寿,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增资完成后对华夏人寿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1%,不过该计划也落空。 而目前的股权信息显示,华夏人寿的股东共有11家,北京世纪力宏计算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华夏人寿的持股占比分别为20%,并列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某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常保险公司大股东更换,将会引起董事会、管理层以及长期战略、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动,在短期内有一定影响,不过现代公司治理是股权与治权分离,股东变换对企业运营来讲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缘何备受追捧 资本大亨“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何华夏人寿的股权如此受青睐?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华夏人寿保费规模攀升,并且保持连续盈利,可为股东带来稳定的资金流。此外,寿险牌照的稀缺性是各路资本想入主保险公司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看好寿险业的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12月。自2012年现任CEO赵子良进入华夏人寿后,该公司业务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16年华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473.23亿元,较2015年的79.96亿元翻了6倍有余。 保费飞速增长的同时,该公司已连续五年保持盈利。其中201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54亿元,2015-2018年,该公司实现盈利分别为14.63亿元、9.6亿元、40.76亿元、26.38亿元。 此外,截至2018年底,华夏人寿总资产达5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2倍。截至1月3日,华夏人寿人力规模突破50万人。 那么,这家成立13年的寿险公司估值如何?此前华资实业对华夏人寿的估值在600亿元左右,而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整体估值为1200亿-1500亿元。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保险公司的真正价值,需要非常专业的精算人员联系公司的精算假设等因素进行估值评判。 但不可否认的是,寿险牌照属于稀缺性资源。据了解,2018年至今,我国中资保险牌照仍为零批筹,此前2016年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有12家,2017年降至6家。有保险公司高管曾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仅一张寿险牌照的价值至少可达50亿元。 高速扩张背后现隐忧 而华夏人寿高速扩张的业绩背后隐忧暗存。 今年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36.1亿元,同比增长72.88%,但净利润5.21亿元,同比下降82.9%。具体来看,该公司一季度净亏损4.03亿元,二季度盈利9.25亿元。 对于上半年盈利显著下降的原因,华夏人寿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2019年一季度公司收益浮盈没有变现,综合收益70亿元;二季度公司保险业务及投资业务稳定增长,成本费用合理管控,实现净利润9.2亿元。 同时,今年上半年华夏人寿的净现金流数据为负。其中,一季度华夏人寿净现金流为-52.2亿元;二季度为-50.96亿元,流动性压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对此,华夏人寿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从负债端来看,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103亿元,流动性充足。在投资端,一季度资产现金流流出74.79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普通股票;二季度资产现金流流出87.67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普通股票和上市公司股权。 此外,华夏人寿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还显示,公司未来3个月内、1年内、1-3年内综合流动比率分别为558.88%、637.22%和37.47%。华夏人寿方面表示,总体而言,公司资金充足,资金使用调配合理,公司流动性风险较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保费收入排名靠前的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近年来却一直偏低。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3.1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0.16%。虽然符合监管标准,但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保险等规模较大的公司相比,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据也较低,同时该数据处于人身险行业同期靠后的位置。 对此,华夏人寿表示,公司在长期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管控负债成本,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019年二季度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季度小幅提升,对比2018年同期提升明显。 不过,有保险资管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通常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将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也不利于一些业务的开展。 同时,该公司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6-2018年,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相对较低,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在61.43%-99.26%的区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106.58%-128.96%的区间。 而偿付能力是代表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由此确定保险公司是否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虽然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50%、100%,但根据相关规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偿付能力风险较大的保险公司将被重点核查。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皓洁/文[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8月29日 00:54
华夏人寿值多少钱?
华夏人寿值多少钱?

  来源:慧保天下 这两天保险市场最大的瓜应该就是华夏人寿或将易主了!这也难怪:从2005年筹建最初,华夏人寿就一路被各种“资本故事”围绕,尤其是2015年的华资实业和2017年的中天金融这两场收购大戏。 2015年9月,华资实业曾连发20个公告,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300多亿元,意图增持控股华夏人寿(拟51%股权),两年后再发公告终止融资计划,铩羽而归;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拟以不超过310亿元的价格拿下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意图成为大股东,被舆论议为“蛇吞象”,期间中天金融还不断有处理旗下资产以“筹钱”的新闻爆出来,收购至今未有定论。 加之华夏人寿2016年来在资本市场的一些举牌行为,几次被监管部门“点名”,也算“话题公司”赚足了业内业外眼球。 如果此次最终花落正大集团(如果还有平安集团的二重奏),那华夏人寿的股权故事就可以大结局了。其实,这也是近年来保险业“故事性”的最后尾声了。尘归尘,土归土,诸神归位,一批人谢幕离场。 “慧保天下”曾多次写到,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又留下了什么?就华夏人寿而言,除了股权层面的资本故事、资本市场的妖精指摘、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快速长成千亿估值的华夏人寿的业务发展模式又该如何分析和看待? 华夏人寿筹建于2005年,同期成立的有18家民营保险公司,史称“05潮”,几经更名变幻,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阳光保险、国华人寿等几家。阳光保险走的是集团化路线,国华人寿和华夏人寿类似,发展模式均有其特点,但规模和估值高低有别。 虽然也是几经波折,但自2012年底开始,华夏人寿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同期公司中可谓一骑绝尘,近年规模保费和原保险保费均稳居第四位。本文试图复盘华夏人寿近13年发展历程,着重落笔在,做为曾经典型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公司,其规模保费和总资产是如何呈现出一条单边上扬曲线的;而在此过程中,管理层也坚持发展了传统保险价值型业务,其面对不同的市场形势,又是如何变幻其渠道和竞争策略的。 必须承认的是,回避股权和公司治理的纯业务发展视角,肯定是偏颇的,但在一个越来越阶层固化的市场格局中,华夏人寿近年的突围进阶方法论还是值得关注分析的。 当然,更赚人眼球和引起争议的是其千亿级别的估值。如前述,2015年华资实业曾标出600多亿元,两年后中天金融魔幻般给出了近1500亿元。价格有很大可能是会偏离价值的,且华夏人寿的股权股东情况更复杂,纯粹业务视角看待其“商业价值”,肯定也是不深刻的。但到底“成色”几何,也是交易时很重要的一个权重,尤其这次买主中,还有保险经营行家。 并且随着近年来保险公司股权交易越来越频繁,保险公司定价估值问题会更凸显。“慧保天下”也会在后续的文章中通过梳理近年来的一些股权交易,来确定一些估值参照,给估值分析更多参考。敬请关注。 01 2007-2012年,前6年不足60亿保费;彼时,国内寿险市场还处于第一和第二梯队公司跑马圈地扩张之时,华夏人寿只是一众庸碌中小公司之一 华夏人寿2006年底获批开业,2007年初正式开业,迄今已近13年。从其业绩表现来看,有明显的前6年和后6年阶段性发展特征。 从规模保费收入来看,2009-2011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增速基本都维持在了30%以上,分别为27.96、36.36、51.64亿元,2012年有所放缓,同比增速只有13.73%,达到58.73亿元,在人身险公司中排名从24名提高到16名。 受益于规模保费的快速增长,其总资产、净资产也在2009-2011年维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到2012年增速有所下降。截至2012年末,其总资产已经从2009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29.11亿元,增长5倍有余;净资产也已经从2009年的4.87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8.57亿元。 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此时的华夏人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9-2012年累计亏损达到21.08亿元。 整体来看,华夏人寿2007年初正式开业可谓生逢其时,适逢大牛市,A股市场仅花12个月时间,就从1653点暴涨至6124点,掀起一股全民炒股潮。迎合这一潮流,彼时新成立寿险公司多以银保作为主力渠道,理财型产品大行其道。 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因此高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463.8亿元,同比增长24.5%。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在这一年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达到2791.7亿元。 不过好时光总是短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行业投资收益率,前期热销的投资型保险产品由于销售误导等原因招致集中投诉和退保潮。于是从2009年开始,监管部门开始着手推动行业回归保障,同时重拳规范银保市场,使得个人代理渠道重回寿险第一大渠道。 到2010年末,对于银保渠道的监管进一步强化,行业形势开始发生逆转。这一年年末,《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发布,宣布取消驻点销售,并规定每个银行网点最多只能代理三家保险公司的产品;2011年,原保监会与原银监会又联合发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继续加大银保渠道规范力度。 银保渠道备受冲击,连带整个人身险行业发展都陷入低迷,2012年,人身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只有4.16%。 整体来看,彼时,国内寿险市场还处于第一和第二梯队公司跑马圈地扩张之时,华夏人寿虽然增速也较快,但仍只是庸碌中小公司中一员,尚难称“黑马”。 这一阶段的华夏人寿由首任董事长孟勇以及首任总经理曹湛掌舵。与当时的很多险企类似,华夏人寿从一开始就将银保作为主力渠道,与工行、农行、建行、邮储等大型银行都建立了总对总的合作关系,以期实现规模的快速突围。 同时,对于个险这一传统价值型业务渠道也没有放弃,但对不同市场进行分层,并辅之以不同的发展策略:针对城市市场中的高端客户,主打顾问式行销;针对广大县域市场,则推行人海战术。此外,对于电话行销这一新兴销售渠道,华夏人寿也颇为看重,投入颇多。 这一阶段的发展因监管部门的一则重罚而告一段落。2010年3月9日至2010年4月23日,原保监会对华夏人寿进行综合性检查,发现其存在公司财务资料重大虚假记载、向保监会报送虚假的自查报告等11项违法违规行为。此后监管在对华夏人寿进行警告、罚款等处罚的同时,也处罚了9名高管,孟勇被撤职,曹湛也黯然离开华夏。 02 后6年狂飙突进,153亿资本金支撑2000多亿规模保费;把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做到极致,引得不少中小公司效仿 华夏人寿的命运等到2012年底才有大转折,和一个人的到来有关。 前情要追溯到2010年时期的新华保险,原运营中心总经理赵子良、原销售中心总经理高焕利、原总精算师杨智呈组成的“铁三角”集体转会生命人寿,一手打造了生命人寿当时的业绩飙涨,随后又在2012年先后出走。其中,赵子良即选择加盟了华夏人寿,不过由于其任职资格一直未能获批,一段时间内只能由董事长李飞兼任总经理,直至2015年8月,其总经理任职资格才正式获得监管批准。 2012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个大年份。那一年,保险业迎来第三任保监会主席,随后的2013年,费率市场化改革和投资大放行,一场保费盛宴就此开启;同时,也开启了一场中小寿险公司弯道超车的狂欢。 从2013年开始,华夏人寿以黑马之姿在业界崭露头角:2013年6月10日,华夏保险年度总保费首次突破100亿元,半年超越2012年全年业绩;2013年9月14日,总保费突破又200亿元大关;2013年全年,其更是以369.62亿元的规模保费,实现了300%的同比增速,规模保费排名也首度跻身行业前十……自身的发展记录被一次次轻易刷新。 此后,借助银保渠道大肆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华夏人寿规模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规模保费收入狂飙突进,市场排名迅速攀升: 2014年规模保费接近翻番,达到705.15亿元,市场排名第七;2015年则一跃达成1772.13亿元规模保费,市场排名更是达到第四名。此后,其规模保费增速有所下降,2017年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但到2018年,重新恢复正增长,达到2306.03亿元,市场排名稳定在前5。 受规模保费快速增长的助力,华夏人寿总资产从2009年的43.4亿元增至5101.18亿元,增长超100倍,净资产也增长近40倍,跻身大型险企之列,2019年甚至首度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当然,为支持其业务发展,股东也不断注资,从开业到2015年底,先后8次增资,注册资本金从最初的4亿元,达到153亿元之多。 保费规模快速扩张叠加从2012年开始的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华夏人寿投资收益开始暴增。数据显示,2012年,其投资收益还只有6.58亿元,到2013年就达到21.72亿元,2014年更是达到72.06亿元。从2012年到2014年,华夏人寿的投资收益连续两年保持230%以上的增长。 受益于此,其2014年首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55亿元,此后数年,除2016年的净利润低于10亿元之外,其余年份均在10亿元以上。数据显示,从2009年有年报数据披露开始,一直到2018年,华夏人寿累计盈利66亿元。 03 曾经,上层是“投行逻辑”的资产型业务,底层是“保险逻辑”的保险价值型业务;现在已演化为保险价值型业务为主,资产型业务是附加,这才是华夏人寿经营模式的精髓 当主导银保、资产驱动负债的光环褪去,近年来,业内对华夏人寿又有了新的关注点。 截至2018年年末,华夏人寿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显示仍高达2070.08亿元,不过细分其到期期限会发现,5年以上者为1872.36亿元,占比超过90%,显示其理财型业务年期结构已经发生彻底变化。 图片来源:华夏人寿2018年年报 与此同时,其内含价值也在快速提升: 保险业务结构的改善、内含价值的提升都离不开渠道的改革,而银保、个险以及中介正是华夏人寿最重要的转型抓手。 银保个险化,但价值转型仍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银保是华夏人寿实现规模保费狂飙突进的最重要原因所在。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产品收益高,网点手续费高且大量招收银保经理打人海战术——华夏人寿的银保渠道规模就是这样“砸” 出来的。 但其实,华夏人寿的银保渠道早已经开始转型。2014年,华夏人寿重新确立了“规模先行、结构跟进”的发展思路,开始积极寻求转型,业务结构开始从短期产品向长期险转型,此后,其银保渠道先后经历三波转型:2014年开始探索业务转型,趸交由一年期转向三年期;2015年由趸交转向期交;2016年大力发展期交的基础上,产品险种向更高业务价值转变。 其结果是华夏人寿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实现了业务结构的转变。据称,2018年,华夏人寿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已经达成市场第一,到2019年,其银保销售团队达到3万人,产能甚至高于个险团队。 不过,对于银保渠道而言,即便是期交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也往往并不高,银保渠道要想真正实现个险化,成为公司的新业务价值主要来源,仍需进一步推动转型。 把握上一波营销员井喷红利,抢抓个险最后的发展窗口期 如果单是依靠银保渠道冲规模,华夏并不算是黑马,只能算是安邦第二。之所以称之为黑马,主要还是因为其个险渠道的快速成长。有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就个险渠道规模保费收入而言,2010年时,华夏人寿还只有6.6亿元,但到2017年已经接近450亿元。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华夏个险以近100%的增速蹿升,2016年更是达到300%以上。 如果说,华夏银保渠道主要靠“砸”,那个险就是“使劲儿砸”:给予营销团队更多投入,更多利益,对比当时平安、合众等公司的代理人基本法,华夏在新人津贴、管理津贴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且从创业基本法到传家基本法,从终身底薪到终身佣金,华夏在基本法创新上也用足了心思。与此同时,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给予内勤更高收入也是华夏重要的策略。 对内重赏之下必有勇将,对外高性价比产品提高市场份额,华夏人寿下了一步好棋,结果就是个险渠道保费收入的蹿升。 将华夏置于整个寿险市场格局中去观察,“慧保天下”认为,其个险的逆袭归根结底是因为抓住了难得的机会窗口。 其一是2013-2017年间中小型险企发展个险最后的窗口期,理由在于这期间的人身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空档: 一是当时银保渠道发展火热,大部分中小型公司对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尚存幻想。 二是当时老牌寿险公司个险渠道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偏高。 三是当时老牌公司给予营销员团队的利益相对较少。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2015年,为响应政府简政放权的号召,个人代理人资格考试被取消,个人代理人数量由此再度出现井喷,为险企发展个险渠道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很显然,华夏人寿注意到了这些市场机会,并紧紧把握住了这些机会,在大力发展“投行逻辑”的资产型业务的同时,亦着力推动“保险逻辑”的价值型业务。当资产型业务光环褪去,价值型业务开始成为主角。 数据显示,2017年8月,华夏人寿个险新单标保突破百亿,全年达成规模保费442亿元,紧随新华、太平之后;到2019年1月3日,其规模人力更是突破50万,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一些大型险企。 以一己之力,拉升整个专业中介市场在2015-2017年的回暖 早在2013年,为加速价值型业务发展,华夏人寿在推动个险渠道发展同时,即重启中介渠道。彼时,泛鑫保险代理美女高管携款跑路事发,原保监会全面清理整顿中介市场,强化保险公司对于中介渠道的责任,保险公司对于中介公司价值的不信任也达到了一个高点,保险专业中介发展一时之间陷入停滞。 华夏人寿在此时选择逆势而为,加码中介,无疑是为低迷的中介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泛华、大童、永达理等国内大型全国性保险中介公司,纷纷开始销售华夏人寿产品,一时之间,华夏人寿在专业寿险中介市场上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50%以上。 由于彼时市场低迷,在合作中华夏人寿也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其全面强化了中介公司的准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在最重要的合同协议条款中,也重新制定了华夏模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制定了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合作的行业标准。 当然,随着中介市场的回暖,2018年后的中介市场费用竞争也日趋激烈,华夏人寿采取暂避锋芒策略,在市场地位上,只保前三,不争第一。 近13年的华夏人寿或许又将走到了命运转折的关口。回顾其历程,有纷纷扰扰的资本故事,也有值得业内关注和分析的业务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在80多家寿险公司中,华夏人寿算有其特点,该如何评价?或许资本会给出其价格,拭目以待。[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8月27日 21:17
平安还是正大?曾估值1500亿的华夏人寿去向成疑
平安还是正大?曾估值1500亿的华夏人寿去向成疑

  两大资本巨头都要接盘华夏人寿?一个版本平安,另一是正大,实情如何?曾估值1500亿赚钱大户,谁是真买主 作者:刘敬元 邓雄鹰 来源:券商中国  华夏人寿又现股权收购传闻,其身份是被收购一方,而买方,不止一个版本。 券商中国记者最新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参股洽购华夏人寿的是正大集团,即平安的第一大股东。据悉正大近日已与华夏人寿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股份约30%,该股权转让事宜尚需监管部门批准。 此前,则市场先是有消息称,中国平安正在洽购华夏人寿。自去年开始,双方谈判断断续续了好几个月,遇阻在华夏人寿的要价上。而对于收购华夏人寿传闻,平安方面8月22日回复券商中国记者称“没有这方面信息”。 华夏人寿方面对平安收购的传闻,22日上午回复称“子虚乌有”;对于正大收购的传闻,记者22日晚20点求证,华夏尚未予置评。 由于金融机构问题资产处置以及保险公司股权股东监管加强等原因,华夏人寿近两年的相关动向很受市场关注。 正大一直在中国有故事 正大集团,在国际亦称卜蜂集团,由泰籍华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1921年创办于泰国曼谷,英文为Charoen Pokphand Group,简称CP Group。 根据官网介绍,正大集团是一家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信电视三大事业为核心,同时涉足金融、地产、制药、汽机车、机械加工等10 多个行业领域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总数35万人,2018年集团全球销售总额约620亿美元。 正大集团曾在我国保险业界有过广受关注的时刻。当时是6年多前,其接手汇丰控股持有的平安股权。2012年底和2013年初,汇丰将所持有的全部平安股份约12.33亿股,以每股59港元总对价727.36亿港元(约合93.85亿美元),分两次转让给泰国正大集团。交易完成后,正大集团成为中国平安单一最大股东,持股15.57%。 截至2019年6月末,正大仍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正大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New Orient Ventures Limited、商发控股,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间接持有中国平安H股16.5亿股,约平安总股本的9.04%。 中国平安十大股东(截至2019年6月末) 华夏人寿股权频现买方,不乏终止、搁浅 此次事件的当事方华夏人寿,近年来一直属于“被收购”的热门角色。 最近受关注的一次,是上市公司中天金融“蛇吞象”式的收购交易。2017年11月20日晚,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与华夏人寿股东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公司(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公司(北京中胜世纪)签订框架协议,公司或公司指定的控股子公司拟以现金购买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 根据华夏人寿披露公司共有11家股东,其中,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持股比例分别为20%、13.41%,分别为第一大(并列)和第四大股东。完成后,中天金融将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 当晚,华资实业则公告称,终止股票定增计划,也宣告其酝酿了两年多的入主华夏人寿计划失败。华资实业2015年9月曾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对华夏人寿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对其持股比例不超过51%。 如今,这两笔资本市场上公开宣称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事项,一个(华资实业)宣布终止,另一个虽然没有终止,但也未见进展。 “公司与交易对方虽已达成初步交易方案,但仍处于与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就方案所涉及重大事项进行汇报、沟通、咨询和细化的阶段,尚未形成最终方案。”已经于1月份复牌的中天金融,重新做起了地产主业生意,并表示还在持续推挤华夏人寿股权收购,且在每隔10个交易日发布一次收购华夏人寿股权交易的“进展”。 在去年12月中天金融复牌之前举行投资者说明会时,即有投资者问道有媒体报道华夏人寿出现新买家的消息,当时中天金融副董事长石维国回答称,“未听说新的意向受让方,传言不属实”。 华夏人寿是块“肥肉”,曾估值1500亿 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底,注册资本153亿元,注册地址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华夏人寿近年先是依靠万能险实现保费迅猛增长,2015年总保费一举突破千亿元,市场排名达到第四位。 该公司近年推进转型,截至2018年底建立了50万人的个险营销队伍,2018年个险标保市场第六位,其中,直属营销标保114.4亿,市场第七。 2018年末公司总资产突破5000亿,为5131亿,同比增长400多亿。2018年,总保费2306亿,原保费1583亿,市场排名都为第四位。 截至2018年末,华夏人寿内含价值552亿,同比增长9%;2018年新业务价值62亿,同比增长15%。连续数年盈利,其中:2018年净利润31亿,此前2017年盈利43亿,2016年盈利16亿元。2019年上半年,保费1236亿,净利润5.22亿元。 从2015年华资实业计划“入主”华夏人寿,到2017年中天金融筹划购买股权,华夏人寿的估值经历了翻倍增长。 中天金融拟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交易中,21%-25%的股权交易定价不超过310亿元,以定价上限310亿元估算下来,华夏人寿的整体估值约在1200亿-1500亿元之间。 华资实业计划定增并增资华夏人寿,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对华夏增资完成后持股比例不超过51%。均以上限估算,华资实业对华夏人寿的估值在600多亿元。 不过,对于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出价,也有投资者认为偏高,并询问是否会对华夏人寿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对此中天金融曾称,根据公司与交易对方签署协议,最终价格以交易各方共同认可的具有证券业务资质的审计、评估/估值机构进行审计、评估/估值后出具的标的股权在评估/估值基准日资产评估/估值报告结果为基础协商确定。 其间,也曾有市场传言称有券商等机构欲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给出估值在千亿以下,而华夏人寿方面并不接受,相关方未达成交易意向。 相对已上市险企估值,华夏人寿逾千亿的估值并不低。业内认为,这与险企第一大股东位置稀缺、保险牌照难求以及寿险发展空间巨大等因素相关,反映产业资本对保险牌照的青睐。 华夏亦曾是平安前十大股东 一方面平安被传洽购华夏人寿股权,另一方面华夏人寿也曾投资平安,并成为其前十大股东。 2015年,华夏人寿首次进入平安十大股东之列,至2015年末持有6.22亿股,为第四大股东,2016年末持股量进一步升至 7.88亿股。2017年华夏人寿开始逐步减持平安股份,并于2018年末正式退出了平安十大股东之列。 保险公司之间投资的案例并不鲜见。8月7日,中国人寿在保险业协会披露,公司通过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太保H股,达到举牌线。截至8月1日,中国人寿持有太保H股1.399亿股,约占该上市公司H股股本的5.04%;连同关联方国寿集团所持H股,国寿系对中国太保H股持股达到5.08%。 不过目前,险资之间的投资都没有突破保险公司股东“一参一控”要求。 按照现行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只能成为一家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控制类股东。投资人为保险公司的,不得投资设立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成为保险公司控制类和战略类股东的家数合计不得超过两家。 这一条也被业界解读为保险业的“一参一控”规定,即同一股东不得同时控制两家业务范围相同的保险公司,而控股一家、参股另一家则是可行的。[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8月23日 10:49
【深度】华夏人寿净利润同比大降82.9% 粗放扩张隐忧渐显
【深度】华夏人寿净利润同比大降82.9% 粗放扩张隐忧渐显

   刚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华夏人寿,未来发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作为保险业的后起之秀,华夏人寿近年来对外扩张步伐不断,打破了由“老七家”所垄断的寿险市场格局,堪称业内新贵。7月22日,《财富》杂志发布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华夏人寿更是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42位。 然而,随着行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保险公司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难以为继。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36.1亿,同比增长72.88%,但净利润5.21亿元,同比下降82.9%。 与此同时,不久前曝出的招商银行暂停与华夏人寿、泰康保险新业务合作一事,又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刚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华夏人寿,未来发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上半年净利同降82.9% 连续两季度净现金流为负 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53亿元。成立初期,由于基础弱、底子薄,公司一直经营业绩不佳;从2013年开始,公司逐渐步入发展机遇期,保费规模和净利润均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华夏人寿的总保费规模已经达到2306亿,同比增长32%;原保险保费收入1583亿,排名寿险市场第四位;总资产5131亿元,正式晋级特大型保险公司。 然而,随着保险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保险公司转型升级也正在提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夏人寿虽然仍旧维持着较高的保费规模增速,但在净利润增速方面却似乎已经后劲不足。 具体来看,去年华夏人寿共实现净利润31亿,相比2017年的43亿,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滑趋势;而此前披露的2019年第二季度偿付报告显示,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净利润5.21亿,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2.9%。据不完全统计,这一下滑幅度在所有实现盈利的非上市寿险公司当中,排名第一。此外,第二季度华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393.66亿,也较一季度下滑53.27%;公司净资产224.06亿,环比减少22.98亿。 偿付能力方面,二季度末,华夏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3.19%、130.16%,较第一季度均有所上升,高于监管标准,但与业内龙头有一定差距。2019年第一季度末,国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2.03%、219.86%、263%,同期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108.3%。在股东无法增资的条件下,一旦华夏人寿经营出现闪失,便有可能导致偿付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前两季度华夏人寿的净现金流均为负数。其中,第一季度华夏人寿净现金流﹣52.2亿;到第二季度,公司的净现金流仍为﹣50.96亿,流动性压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资产驱动负债的粗放扩张时代后,部分以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的险企,正陆续进入刚性给付周期,故而现金流压力凸显。在险企业务结构调整期间,压缩万能险业务,则会对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公司流动性风险。 作为传统的万能险大户,华夏人寿近年来主动缩减万能险规模,然而截至目前仍有一定数额的存量业务。数据显示,2018年华夏人寿的保户投资款相关收入为723.3亿元,新增交费额在行业中排名第三,与原保费收入之比达0.46,高于行业整体0.32的水平。 遭招商银行暂停新业务合作 银保渠道恐受冲击 人红是非多。近年来激进扩张的华夏人寿,其身上的各种是非议论也一直不断。除前几年被妄图“蛇吞象”的中天金融盯上之外,最近几日,华夏人寿又卷入了被招行暂停新业务合作的风波当中。 7月26日晚间,有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险透露称,招行已经取消了华夏人寿和泰康保险的银保准入资格,同时暂时停止售卖两家险企的产品。 针对这一消息,华夏人寿回应称,暂停新业务合作是因为系统升级,并不涉及、影响相关准入资格和存量业务后续服务工作的正常展开。而对于银保渠道吃回扣、“小账”等问题,华夏人寿也在回复中表示,双方合作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公司将对相关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华夏人寿在回应中称,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已经不是其主要业务渠道,今年以来所提供的新业务价值只占公司新业务价值百分之十左右。 不过,从2018年报数据来看,华夏人寿对于银保渠道依旧较为依赖。在华夏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前5的产品中,有3款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为银保渠道,包括排名第一的“华夏财富一号两全保险F款(分红型)”。 更耐人寻味的是,据此前的相关报道,招行目前已发出内部通知,恢复泰康人寿代销、投保、保全等各项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银保回扣、小账的问题在行业普遍存在。在追逐保费规模的压力下,险企为了抢夺银行网点的销售渠道,除正常的手续费用外,也会给从事银保业务的柜面人员一些协议之外的回扣费用在,这在业内称之为小账。朱俊生表示,这种行为不仅抬高了险企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合规风险。 事实上,全面规范银保渠道也是2019年银保监会针对保险中介监管的重点工作。此前3月,监管部门便草拟《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未来将对银行兼业代理机构从准入和退出、从业人员、市场行为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着力解决销售误导和手续费违规支付等突出问题。 对于较为依赖银保渠道的华夏人寿来说,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全流程监管模式,探索新体系下银保代理模式的出路和发展机遇,是其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在保险业务转向价值增长、昔日万能险等制胜法宝已不再灵验的当下,如何重新刺激增长日益趋缓的公司业绩,同样需要其思考和解决。 跻身世界500强,只是一个开始。[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8月16日 20:48
中天金融虎视眈眈 华夏人寿快速扩张后遗症隐现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8:16
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停止新合作
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停止新合作

  原标题: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暂停新业务合作 华夏保险方面回复称,双方合作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我司将对我方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新京报讯(记者 潘亦纯 陈鹏)7月26日晚间,有媒体报道称,招行已经暂停华夏人寿、泰康保险的准入资格,暂停售卖其保险产品。 针对这一传闻,华夏保险今日午间发布回复称,近日经与招商银行有关方面协商,双方因系统升级问题暂时停止新业务合作,但是各项客户服务工作依然正常展开,也不涉及准入资格取消问题。双方业务合作一张一驰、有松有紧,皆系正常情形,有关媒体所述涉嫌误导和夸张。 据媒体报道,该事件缘起于招行行长田惠宇近期在内部会议上的一篇讲话,他坦言:“我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员工收取保险公司的回扣……对内、对外都必须坚决果断……对外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 针对此事,华夏保险方面也回复称,双方合作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我司将对我方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而截至记者发稿,事件其余两方均暂无回应,泰康保险相关人士则对记者表示:“暂时还没有回应。”招行方面也并未给予回应。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陈鹏 编辑 王宇 校对 卢茜[详情]

新京报网 | 2019年07月27日 14:29
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两方回应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7日 12:36
独家!传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6日 22:51
华夏人寿李建伟:保险中介推高手续费竞争难维持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25日 16:14
华夏人寿万进谈银保如何破局:把握先机方能破局重生
华夏人寿万进谈银保如何破局:把握先机方能破局重生

  新浪财经讯 7月10日,由易趣财经、《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特别支持的“金貔貅·2019第二届银保合作发展(北京)高峰论坛暨保险中介新规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盛会以“携手共进”为主题,《金融理财》杂志社携手益普索发布了《探索国内银行保险升级之道白皮书》,翘首以盼的35项大奖也新鲜出炉。 “百年变局,中流击水,乍暖还寒时候,革旧方可图新。有人认为2019年的银保市场处于最好的时代,也有人认为它处于相对艰难的时代。”万进开场讲道,“我认为关键是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本届金貔貅论坛不仅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开出秘方,同时也给保险公司指明方向。”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银行保险事业中心总经理万进受邀担任下午场圆桌讨论的嘉宾主持,并就议题“银保渠道的瓶颈与如何破局”做精彩发言。银行保险历经由趸交规模到期交价值的艰难转型路,如今又面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升级挑战,如何发挥先发优势,加强密切协作和资源互通,主动融入全球化、开放化的市场竞争浪潮,推动共同价值最大化,打造“以创新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客户为中心”的新银保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深度解读研讨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意义。  作为华夏保险银保渠道负责人,万进介绍道,早在2014年华夏银保开始探索业务转型,趸交由一年期转向三年期,2015年由趸交转向期交,2016年大力发展期交的基础上,产品险种向更高业务价值转变。三次华丽转型,全面创新进程,在2018年逆势崛起,围绕队伍建设、渠道经营、基础管理和客户经营推动各项工作,客户营销思维由利益牵引转向CFS财法税财富管理体系,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实现了价值倍增、规模稳增。2019年开门红领军市场,上半年期交保费突破200亿, 90%以上占比为长期期交,价值转型已见成效。 回看当下时代,从大环境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向全世界承诺,我国将深化现代金融服务业开放举措,将原定2021年取消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同时要运用一系列监管政策举措保护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当前,国内外金融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群策群力、合作共赢、与智者同行已经成为应对变局刻不容缓的正确选择。万进认为,在未来的5G科技智能时代,“银保渠道的瓶颈与如何破局”这个论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应用性。 银保合作同质化程度高,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转型?  针对圆桌嘉宾提及“保险比基金更复杂”的问题,万进解读道,在一定意义上,保险产品相较基金的确存在复杂性,为帮助银行解决相应销售难题,保险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优化的处理方案。以华夏保险为例,华夏银保设立渠道训练处,专门为银行工作人员做保险体系化、多维度培训,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培训。其中,接受程度高、培训效果好的核心课程为CFS财法税财富管理体系课程,包括经典的华夏私董会、银行理财绩优特训、鎏金经典产品视频等,充分发挥保险的意义与功用解决客户资产配置难题。培训输出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急功近利一定是见不到成效的。 当下,许多保险公司利用大面积的营销活动销售保险,客户都是身披盔甲,拒绝接受被营销,这个瓶颈如何破局?万进认为,“明者因时而变”,我们只是保险方案提供者,选择权在客户,面对客户少谈保险产品,多谈保险意义与功用,多谈服务,通过定制化服务来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任。 同时,目前行方与司方存在信任问题,保险公司需要银行的客户,银行担心客户流失,脱离银行进行客户二次开发持续性偏低。银行客户群庞大,但保险销售行为大部分集中于高端客户,高端客户配置饱和,一般客户无人问津,保险客户资源优势亟待开发。以中行和建行为例,中行客户经理有效服务的保险客户为1800万户,渗透率仅为1.84%,建行购买过保险的客户不足2000万,占比不足3%,发展空间巨大,因此银保离开银行做保险,短视行为,注定是不可取且不可行的。 万进认为目前保险公司跟银行合作层面相对较浅,基本局限于负债端,简单的代销关系,未来在资产端合作空间更大。同时银保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相当严重,例如,针对客户开放的绿色服务通道(简称“绿通”),各家服务标准差异不明显。但是万进相信,未来各公司若能够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定能扎牢发展的根基。相反,如果保险公司还是用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未来两年至三年的银保市场,发展道路一定是越走越窄。 消费习惯日新月异,5G时代如何转型创新把握先机? 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保险消费主体,保险公司的服务一定要主动适应他们的消费心理习惯,那么面向互联网一代,包括未来的5G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万进指出,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专一于转型与创新。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尤其是客户服务方面具体可以如何行动呢? 万进指出,诚然银行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客户,它们对客户数据的掌握也是最清晰的。对于高端客户,普通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完全可以与理财产品做对比分析之后再推出相对完善的保险产品,销售难度才会随之降低。 监管与创新是孪生,而创新注定会超前于监管要求。数字时代的到来,确实对保险公司的适应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快人一步,率先进行转型,把握先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未来已来,行方在改变,保险业也要变革,双方才能有效共赢。5G让生活更美好,创新也将让保险更友好。 百年大变革 千年新机遇 研究显示,国内银保市场占比远低于国外市场,这恰恰说明国内银保事业确实大有前途,必将大有可为。万进认为,金貔貅银保合作发展论坛已经举办第二届,未来也可能要举办十届甚至二十届,将一步步见证国内银保占比提升至10%至20%,甚至更高。世界银保未来的发展之路依旧很宽,中国银保的发展空间仍旧很广。万进感慨道,“有时候觉得银保工作这辈子都做不完,还需要薪火相传,让下一代继续做下去!” 面对全球社会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我国的银行保险事业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行方和司方需要更加重视客户体验,以卓越的服务和惠民的产品、长期的价值策略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为社会稳定,行业进步,客户共赢服务,使银行保险事业薪火相传,进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新时代、新格局、新战略、新征途,在全体银保人的共同耕耘和见证之下,银行保险事业定能找好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冲破混沌迷雾,仰望星辰大海![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7月17日 12:05
华夏人寿:抢手的股权 走低的偿付能力
华夏人寿:抢手的股权 走低的偿付能力

  来源 北京商报 历时四年之久,华夏人寿大股东花落谁家或将尘埃落定。继华资实业、中天金融相继抛出“入主”计划却双遭搁浅后,近日,市场再次传出正大集团收购华夏人寿30%股权。细究该公司股权备受资本大亨青睐的原因,保费规模攀升、盈利稳定以及寿险牌照稀缺或是主因。不过,股权抢手、业务猛增的背后也存隐忧,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二季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净现金流为负、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走低。 股权频频“被倒手” 华夏人寿单一最大股东最终花落谁家备受市场关注,近日,正大集团成为“热门人选”。 据业内传言,目前华夏人寿已与正大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正大集团将收购其约30%的股份。若收购完成,正大集团将成为华夏人寿单一第一大股东。不过,该股权转让事宜仍需等待监管部门批准。 半路“杀出”的正大集团背景几何?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在泰国亦称卜蜂集团,由泰籍华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创办于泰国曼谷,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信电视三大事业为核心,同时还涉足金融、地产、制药、汽机车、机械加工等10多个行业领域。截至目前,正大集团在中国设立企业超过400家,总投资超1200亿元,年销售额近1300亿元。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华夏人寿,该公司表示,目前没有股东方面的消息可以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集团并非首次涉猎国内保险业,该集团是中国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全资子公司NewOrientVenturesLimited、商发控股,以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持有中国平安H股16.5亿股,约占平安总股本的9.04%。 而在此前,中天金融、华资实业都先后计划“入主”华夏人寿。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曾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彼时,由于其资产规模远不及华夏人寿,因此被媒体解释为“蛇吞象”。而最终2018年12月,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短期内无法完成。 更早间,华资实业就计划定增并增资华夏人寿,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增资完成后对华夏人寿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1%,不过该计划也落空。 而目前的股权信息显示,华夏人寿的股东共有11家,北京世纪力宏计算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华夏人寿的持股占比分别为20%,并列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某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常保险公司大股东更换,将会引起董事会、管理层以及长期战略、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动,在短期内有一定影响,不过现代公司治理是股权与治权分离,股东变换对企业运营来讲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缘何备受追捧 资本大亨“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何华夏人寿的股权如此受青睐?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华夏人寿保费规模攀升,并且保持连续盈利,可为股东带来稳定的资金流。此外,寿险牌照的稀缺性是各路资本想入主保险公司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看好寿险业的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12月。自2012年现任CEO赵子良进入华夏人寿后,该公司业务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16年华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473.23亿元,较2015年的79.96亿元翻了6倍有余。 保费飞速增长的同时,该公司已连续五年保持盈利。其中201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54亿元,2015-2018年,该公司实现盈利分别为14.63亿元、9.6亿元、40.76亿元、26.38亿元。 此外,截至2018年底,华夏人寿总资产达5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2倍。截至1月3日,华夏人寿人力规模突破50万人。 那么,这家成立13年的寿险公司估值如何?此前华资实业对华夏人寿的估值在600亿元左右,而中天金融对华夏人寿的整体估值为1200亿-1500亿元。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保险公司的真正价值,需要非常专业的精算人员联系公司的精算假设等因素进行估值评判。 但不可否认的是,寿险牌照属于稀缺性资源。据了解,2018年至今,我国中资保险牌照仍为零批筹,此前2016年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有12家,2017年降至6家。有保险公司高管曾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仅一张寿险牌照的价值至少可达50亿元。 高速扩张背后现隐忧 而华夏人寿高速扩张的业绩背后隐忧暗存。 今年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36.1亿元,同比增长72.88%,但净利润5.21亿元,同比下降82.9%。具体来看,该公司一季度净亏损4.03亿元,二季度盈利9.25亿元。 对于上半年盈利显著下降的原因,华夏人寿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2019年一季度公司收益浮盈没有变现,综合收益70亿元;二季度公司保险业务及投资业务稳定增长,成本费用合理管控,实现净利润9.2亿元。 同时,今年上半年华夏人寿的净现金流数据为负。其中,一季度华夏人寿净现金流为-52.2亿元;二季度为-50.96亿元,流动性压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对此,华夏人寿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从负债端来看,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103亿元,流动性充足。在投资端,一季度资产现金流流出74.79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普通股票;二季度资产现金流流出87.67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普通股票和上市公司股权。 此外,华夏人寿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还显示,公司未来3个月内、1年内、1-3年内综合流动比率分别为558.88%、637.22%和37.47%。华夏人寿方面表示,总体而言,公司资金充足,资金使用调配合理,公司流动性风险较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保费收入排名靠前的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近年来却一直偏低。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3.1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0.16%。虽然符合监管标准,但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保险等规模较大的公司相比,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据也较低,同时该数据处于人身险行业同期靠后的位置。 对此,华夏人寿表示,公司在长期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管控负债成本,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019年二季度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季度小幅提升,对比2018年同期提升明显。 不过,有保险资管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通常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将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也不利于一些业务的开展。 同时,该公司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6-2018年,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相对较低,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在61.43%-99.26%的区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106.58%-128.96%的区间。 而偿付能力是代表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由此确定保险公司是否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虽然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最低监管要求分别为50%、100%,但根据相关规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偿付能力风险较大的保险公司将被重点核查。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皓洁/文[详情]

华夏人寿值多少钱?
华夏人寿值多少钱?

  来源:慧保天下 这两天保险市场最大的瓜应该就是华夏人寿或将易主了!这也难怪:从2005年筹建最初,华夏人寿就一路被各种“资本故事”围绕,尤其是2015年的华资实业和2017年的中天金融这两场收购大戏。 2015年9月,华资实业曾连发20个公告,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300多亿元,意图增持控股华夏人寿(拟51%股权),两年后再发公告终止融资计划,铩羽而归;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拟以不超过310亿元的价格拿下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意图成为大股东,被舆论议为“蛇吞象”,期间中天金融还不断有处理旗下资产以“筹钱”的新闻爆出来,收购至今未有定论。 加之华夏人寿2016年来在资本市场的一些举牌行为,几次被监管部门“点名”,也算“话题公司”赚足了业内业外眼球。 如果此次最终花落正大集团(如果还有平安集团的二重奏),那华夏人寿的股权故事就可以大结局了。其实,这也是近年来保险业“故事性”的最后尾声了。尘归尘,土归土,诸神归位,一批人谢幕离场。 “慧保天下”曾多次写到,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又留下了什么?就华夏人寿而言,除了股权层面的资本故事、资本市场的妖精指摘、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快速长成千亿估值的华夏人寿的业务发展模式又该如何分析和看待? 华夏人寿筹建于2005年,同期成立的有18家民营保险公司,史称“05潮”,几经更名变幻,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阳光保险、国华人寿等几家。阳光保险走的是集团化路线,国华人寿和华夏人寿类似,发展模式均有其特点,但规模和估值高低有别。 虽然也是几经波折,但自2012年底开始,华夏人寿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同期公司中可谓一骑绝尘,近年规模保费和原保险保费均稳居第四位。本文试图复盘华夏人寿近13年发展历程,着重落笔在,做为曾经典型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的公司,其规模保费和总资产是如何呈现出一条单边上扬曲线的;而在此过程中,管理层也坚持发展了传统保险价值型业务,其面对不同的市场形势,又是如何变幻其渠道和竞争策略的。 必须承认的是,回避股权和公司治理的纯业务发展视角,肯定是偏颇的,但在一个越来越阶层固化的市场格局中,华夏人寿近年的突围进阶方法论还是值得关注分析的。 当然,更赚人眼球和引起争议的是其千亿级别的估值。如前述,2015年华资实业曾标出600多亿元,两年后中天金融魔幻般给出了近1500亿元。价格有很大可能是会偏离价值的,且华夏人寿的股权股东情况更复杂,纯粹业务视角看待其“商业价值”,肯定也是不深刻的。但到底“成色”几何,也是交易时很重要的一个权重,尤其这次买主中,还有保险经营行家。 并且随着近年来保险公司股权交易越来越频繁,保险公司定价估值问题会更凸显。“慧保天下”也会在后续的文章中通过梳理近年来的一些股权交易,来确定一些估值参照,给估值分析更多参考。敬请关注。 01 2007-2012年,前6年不足60亿保费;彼时,国内寿险市场还处于第一和第二梯队公司跑马圈地扩张之时,华夏人寿只是一众庸碌中小公司之一 华夏人寿2006年底获批开业,2007年初正式开业,迄今已近13年。从其业绩表现来看,有明显的前6年和后6年阶段性发展特征。 从规模保费收入来看,2009-2011年华夏人寿规模保费增速基本都维持在了30%以上,分别为27.96、36.36、51.64亿元,2012年有所放缓,同比增速只有13.73%,达到58.73亿元,在人身险公司中排名从24名提高到16名。 受益于规模保费的快速增长,其总资产、净资产也在2009-2011年维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到2012年增速有所下降。截至2012年末,其总资产已经从2009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29.11亿元,增长5倍有余;净资产也已经从2009年的4.87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8.57亿元。 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此时的华夏人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9-2012年累计亏损达到21.08亿元。 整体来看,华夏人寿2007年初正式开业可谓生逢其时,适逢大牛市,A股市场仅花12个月时间,就从1653点暴涨至6124点,掀起一股全民炒股潮。迎合这一潮流,彼时新成立寿险公司多以银保作为主力渠道,理财型产品大行其道。 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因此高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463.8亿元,同比增长24.5%。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在这一年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达到2791.7亿元。 不过好时光总是短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行业投资收益率,前期热销的投资型保险产品由于销售误导等原因招致集中投诉和退保潮。于是从2009年开始,监管部门开始着手推动行业回归保障,同时重拳规范银保市场,使得个人代理渠道重回寿险第一大渠道。 到2010年末,对于银保渠道的监管进一步强化,行业形势开始发生逆转。这一年年末,《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发布,宣布取消驻点销售,并规定每个银行网点最多只能代理三家保险公司的产品;2011年,原保监会与原银监会又联合发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继续加大银保渠道规范力度。 银保渠道备受冲击,连带整个人身险行业发展都陷入低迷,2012年,人身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只有4.16%。 整体来看,彼时,国内寿险市场还处于第一和第二梯队公司跑马圈地扩张之时,华夏人寿虽然增速也较快,但仍只是庸碌中小公司中一员,尚难称“黑马”。 这一阶段的华夏人寿由首任董事长孟勇以及首任总经理曹湛掌舵。与当时的很多险企类似,华夏人寿从一开始就将银保作为主力渠道,与工行、农行、建行、邮储等大型银行都建立了总对总的合作关系,以期实现规模的快速突围。 同时,对于个险这一传统价值型业务渠道也没有放弃,但对不同市场进行分层,并辅之以不同的发展策略:针对城市市场中的高端客户,主打顾问式行销;针对广大县域市场,则推行人海战术。此外,对于电话行销这一新兴销售渠道,华夏人寿也颇为看重,投入颇多。 这一阶段的发展因监管部门的一则重罚而告一段落。2010年3月9日至2010年4月23日,原保监会对华夏人寿进行综合性检查,发现其存在公司财务资料重大虚假记载、向保监会报送虚假的自查报告等11项违法违规行为。此后监管在对华夏人寿进行警告、罚款等处罚的同时,也处罚了9名高管,孟勇被撤职,曹湛也黯然离开华夏。 02 后6年狂飙突进,153亿资本金支撑2000多亿规模保费;把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做到极致,引得不少中小公司效仿 华夏人寿的命运等到2012年底才有大转折,和一个人的到来有关。 前情要追溯到2010年时期的新华保险,原运营中心总经理赵子良、原销售中心总经理高焕利、原总精算师杨智呈组成的“铁三角”集体转会生命人寿,一手打造了生命人寿当时的业绩飙涨,随后又在2012年先后出走。其中,赵子良即选择加盟了华夏人寿,不过由于其任职资格一直未能获批,一段时间内只能由董事长李飞兼任总经理,直至2015年8月,其总经理任职资格才正式获得监管批准。 2012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个大年份。那一年,保险业迎来第三任保监会主席,随后的2013年,费率市场化改革和投资大放行,一场保费盛宴就此开启;同时,也开启了一场中小寿险公司弯道超车的狂欢。 从2013年开始,华夏人寿以黑马之姿在业界崭露头角:2013年6月10日,华夏保险年度总保费首次突破100亿元,半年超越2012年全年业绩;2013年9月14日,总保费突破又200亿元大关;2013年全年,其更是以369.62亿元的规模保费,实现了300%的同比增速,规模保费排名也首度跻身行业前十……自身的发展记录被一次次轻易刷新。 此后,借助银保渠道大肆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华夏人寿规模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规模保费收入狂飙突进,市场排名迅速攀升: 2014年规模保费接近翻番,达到705.15亿元,市场排名第七;2015年则一跃达成1772.13亿元规模保费,市场排名更是达到第四名。此后,其规模保费增速有所下降,2017年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但到2018年,重新恢复正增长,达到2306.03亿元,市场排名稳定在前5。 受规模保费快速增长的助力,华夏人寿总资产从2009年的43.4亿元增至5101.18亿元,增长超100倍,净资产也增长近40倍,跻身大型险企之列,2019年甚至首度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当然,为支持其业务发展,股东也不断注资,从开业到2015年底,先后8次增资,注册资本金从最初的4亿元,达到153亿元之多。 保费规模快速扩张叠加从2012年开始的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华夏人寿投资收益开始暴增。数据显示,2012年,其投资收益还只有6.58亿元,到2013年就达到21.72亿元,2014年更是达到72.06亿元。从2012年到2014年,华夏人寿的投资收益连续两年保持230%以上的增长。 受益于此,其2014年首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55亿元,此后数年,除2016年的净利润低于10亿元之外,其余年份均在10亿元以上。数据显示,从2009年有年报数据披露开始,一直到2018年,华夏人寿累计盈利66亿元。 03 曾经,上层是“投行逻辑”的资产型业务,底层是“保险逻辑”的保险价值型业务;现在已演化为保险价值型业务为主,资产型业务是附加,这才是华夏人寿经营模式的精髓 当主导银保、资产驱动负债的光环褪去,近年来,业内对华夏人寿又有了新的关注点。 截至2018年年末,华夏人寿的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显示仍高达2070.08亿元,不过细分其到期期限会发现,5年以上者为1872.36亿元,占比超过90%,显示其理财型业务年期结构已经发生彻底变化。 图片来源:华夏人寿2018年年报 与此同时,其内含价值也在快速提升: 保险业务结构的改善、内含价值的提升都离不开渠道的改革,而银保、个险以及中介正是华夏人寿最重要的转型抓手。 银保个险化,但价值转型仍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银保是华夏人寿实现规模保费狂飙突进的最重要原因所在。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产品收益高,网点手续费高且大量招收银保经理打人海战术——华夏人寿的银保渠道规模就是这样“砸” 出来的。 但其实,华夏人寿的银保渠道早已经开始转型。2014年,华夏人寿重新确立了“规模先行、结构跟进”的发展思路,开始积极寻求转型,业务结构开始从短期产品向长期险转型,此后,其银保渠道先后经历三波转型:2014年开始探索业务转型,趸交由一年期转向三年期;2015年由趸交转向期交;2016年大力发展期交的基础上,产品险种向更高业务价值转变。 其结果是华夏人寿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实现了业务结构的转变。据称,2018年,华夏人寿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已经达成市场第一,到2019年,其银保销售团队达到3万人,产能甚至高于个险团队。 不过,对于银保渠道而言,即便是期交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也往往并不高,银保渠道要想真正实现个险化,成为公司的新业务价值主要来源,仍需进一步推动转型。 把握上一波营销员井喷红利,抢抓个险最后的发展窗口期 如果单是依靠银保渠道冲规模,华夏并不算是黑马,只能算是安邦第二。之所以称之为黑马,主要还是因为其个险渠道的快速成长。有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就个险渠道规模保费收入而言,2010年时,华夏人寿还只有6.6亿元,但到2017年已经接近450亿元。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华夏个险以近100%的增速蹿升,2016年更是达到300%以上。 如果说,华夏银保渠道主要靠“砸”,那个险就是“使劲儿砸”:给予营销团队更多投入,更多利益,对比当时平安、合众等公司的代理人基本法,华夏在新人津贴、管理津贴等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且从创业基本法到传家基本法,从终身底薪到终身佣金,华夏在基本法创新上也用足了心思。与此同时,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给予内勤更高收入也是华夏重要的策略。 对内重赏之下必有勇将,对外高性价比产品提高市场份额,华夏人寿下了一步好棋,结果就是个险渠道保费收入的蹿升。 将华夏置于整个寿险市场格局中去观察,“慧保天下”认为,其个险的逆袭归根结底是因为抓住了难得的机会窗口。 其一是2013-2017年间中小型险企发展个险最后的窗口期,理由在于这期间的人身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空档: 一是当时银保渠道发展火热,大部分中小型公司对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尚存幻想。 二是当时老牌寿险公司个险渠道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偏高。 三是当时老牌公司给予营销员团队的利益相对较少。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2015年,为响应政府简政放权的号召,个人代理人资格考试被取消,个人代理人数量由此再度出现井喷,为险企发展个险渠道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很显然,华夏人寿注意到了这些市场机会,并紧紧把握住了这些机会,在大力发展“投行逻辑”的资产型业务的同时,亦着力推动“保险逻辑”的价值型业务。当资产型业务光环褪去,价值型业务开始成为主角。 数据显示,2017年8月,华夏人寿个险新单标保突破百亿,全年达成规模保费442亿元,紧随新华、太平之后;到2019年1月3日,其规模人力更是突破50万,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一些大型险企。 以一己之力,拉升整个专业中介市场在2015-2017年的回暖 早在2013年,为加速价值型业务发展,华夏人寿在推动个险渠道发展同时,即重启中介渠道。彼时,泛鑫保险代理美女高管携款跑路事发,原保监会全面清理整顿中介市场,强化保险公司对于中介渠道的责任,保险公司对于中介公司价值的不信任也达到了一个高点,保险专业中介发展一时之间陷入停滞。 华夏人寿在此时选择逆势而为,加码中介,无疑是为低迷的中介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泛华、大童、永达理等国内大型全国性保险中介公司,纷纷开始销售华夏人寿产品,一时之间,华夏人寿在专业寿险中介市场上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50%以上。 由于彼时市场低迷,在合作中华夏人寿也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其全面强化了中介公司的准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在最重要的合同协议条款中,也重新制定了华夏模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制定了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合作的行业标准。 当然,随着中介市场的回暖,2018年后的中介市场费用竞争也日趋激烈,华夏人寿采取暂避锋芒策略,在市场地位上,只保前三,不争第一。 近13年的华夏人寿或许又将走到了命运转折的关口。回顾其历程,有纷纷扰扰的资本故事,也有值得业内关注和分析的业务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在80多家寿险公司中,华夏人寿算有其特点,该如何评价?或许资本会给出其价格,拭目以待。[详情]

平安还是正大?曾估值1500亿的华夏人寿去向成疑
平安还是正大?曾估值1500亿的华夏人寿去向成疑

  两大资本巨头都要接盘华夏人寿?一个版本平安,另一是正大,实情如何?曾估值1500亿赚钱大户,谁是真买主 作者:刘敬元 邓雄鹰 来源:券商中国  华夏人寿又现股权收购传闻,其身份是被收购一方,而买方,不止一个版本。 券商中国记者最新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参股洽购华夏人寿的是正大集团,即平安的第一大股东。据悉正大近日已与华夏人寿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股份约30%,该股权转让事宜尚需监管部门批准。 此前,则市场先是有消息称,中国平安正在洽购华夏人寿。自去年开始,双方谈判断断续续了好几个月,遇阻在华夏人寿的要价上。而对于收购华夏人寿传闻,平安方面8月22日回复券商中国记者称“没有这方面信息”。 华夏人寿方面对平安收购的传闻,22日上午回复称“子虚乌有”;对于正大收购的传闻,记者22日晚20点求证,华夏尚未予置评。 由于金融机构问题资产处置以及保险公司股权股东监管加强等原因,华夏人寿近两年的相关动向很受市场关注。 正大一直在中国有故事 正大集团,在国际亦称卜蜂集团,由泰籍华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1921年创办于泰国曼谷,英文为Charoen Pokphand Group,简称CP Group。 根据官网介绍,正大集团是一家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信电视三大事业为核心,同时涉足金融、地产、制药、汽机车、机械加工等10 多个行业领域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总数35万人,2018年集团全球销售总额约620亿美元。 正大集团曾在我国保险业界有过广受关注的时刻。当时是6年多前,其接手汇丰控股持有的平安股权。2012年底和2013年初,汇丰将所持有的全部平安股份约12.33亿股,以每股59港元总对价727.36亿港元(约合93.85亿美元),分两次转让给泰国正大集团。交易完成后,正大集团成为中国平安单一最大股东,持股15.57%。 截至2019年6月末,正大仍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正大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New Orient Ventures Limited、商发控股,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间接持有中国平安H股16.5亿股,约平安总股本的9.04%。 中国平安十大股东(截至2019年6月末) 华夏人寿股权频现买方,不乏终止、搁浅 此次事件的当事方华夏人寿,近年来一直属于“被收购”的热门角色。 最近受关注的一次,是上市公司中天金融“蛇吞象”式的收购交易。2017年11月20日晚,中天金融发布公告称,与华夏人寿股东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公司(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公司(北京中胜世纪)签订框架协议,公司或公司指定的控股子公司拟以现金购买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 根据华夏人寿披露公司共有11家股东,其中,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持股比例分别为20%、13.41%,分别为第一大(并列)和第四大股东。完成后,中天金融将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 当晚,华资实业则公告称,终止股票定增计划,也宣告其酝酿了两年多的入主华夏人寿计划失败。华资实业2015年9月曾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对华夏人寿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对其持股比例不超过51%。 如今,这两笔资本市场上公开宣称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事项,一个(华资实业)宣布终止,另一个虽然没有终止,但也未见进展。 “公司与交易对方虽已达成初步交易方案,但仍处于与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就方案所涉及重大事项进行汇报、沟通、咨询和细化的阶段,尚未形成最终方案。”已经于1月份复牌的中天金融,重新做起了地产主业生意,并表示还在持续推挤华夏人寿股权收购,且在每隔10个交易日发布一次收购华夏人寿股权交易的“进展”。 在去年12月中天金融复牌之前举行投资者说明会时,即有投资者问道有媒体报道华夏人寿出现新买家的消息,当时中天金融副董事长石维国回答称,“未听说新的意向受让方,传言不属实”。 华夏人寿是块“肥肉”,曾估值1500亿 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底,注册资本153亿元,注册地址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华夏人寿近年先是依靠万能险实现保费迅猛增长,2015年总保费一举突破千亿元,市场排名达到第四位。 该公司近年推进转型,截至2018年底建立了50万人的个险营销队伍,2018年个险标保市场第六位,其中,直属营销标保114.4亿,市场第七。 2018年末公司总资产突破5000亿,为5131亿,同比增长400多亿。2018年,总保费2306亿,原保费1583亿,市场排名都为第四位。 截至2018年末,华夏人寿内含价值552亿,同比增长9%;2018年新业务价值62亿,同比增长15%。连续数年盈利,其中:2018年净利润31亿,此前2017年盈利43亿,2016年盈利16亿元。2019年上半年,保费1236亿,净利润5.22亿元。 从2015年华资实业计划“入主”华夏人寿,到2017年中天金融筹划购买股权,华夏人寿的估值经历了翻倍增长。 中天金融拟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交易中,21%-25%的股权交易定价不超过310亿元,以定价上限310亿元估算下来,华夏人寿的整体估值约在1200亿-1500亿元之间。 华资实业计划定增并增资华夏人寿,定增募资不超过316.8亿元,对华夏增资完成后持股比例不超过51%。均以上限估算,华资实业对华夏人寿的估值在600多亿元。 不过,对于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出价,也有投资者认为偏高,并询问是否会对华夏人寿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对此中天金融曾称,根据公司与交易对方签署协议,最终价格以交易各方共同认可的具有证券业务资质的审计、评估/估值机构进行审计、评估/估值后出具的标的股权在评估/估值基准日资产评估/估值报告结果为基础协商确定。 其间,也曾有市场传言称有券商等机构欲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给出估值在千亿以下,而华夏人寿方面并不接受,相关方未达成交易意向。 相对已上市险企估值,华夏人寿逾千亿的估值并不低。业内认为,这与险企第一大股东位置稀缺、保险牌照难求以及寿险发展空间巨大等因素相关,反映产业资本对保险牌照的青睐。 华夏亦曾是平安前十大股东 一方面平安被传洽购华夏人寿股权,另一方面华夏人寿也曾投资平安,并成为其前十大股东。 2015年,华夏人寿首次进入平安十大股东之列,至2015年末持有6.22亿股,为第四大股东,2016年末持股量进一步升至 7.88亿股。2017年华夏人寿开始逐步减持平安股份,并于2018年末正式退出了平安十大股东之列。 保险公司之间投资的案例并不鲜见。8月7日,中国人寿在保险业协会披露,公司通过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太保H股,达到举牌线。截至8月1日,中国人寿持有太保H股1.399亿股,约占该上市公司H股股本的5.04%;连同关联方国寿集团所持H股,国寿系对中国太保H股持股达到5.08%。 不过目前,险资之间的投资都没有突破保险公司股东“一参一控”要求。 按照现行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只能成为一家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控制类股东。投资人为保险公司的,不得投资设立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成为保险公司控制类和战略类股东的家数合计不得超过两家。 这一条也被业界解读为保险业的“一参一控”规定,即同一股东不得同时控制两家业务范围相同的保险公司,而控股一家、参股另一家则是可行的。[详情]

【深度】华夏人寿净利润同比大降82.9% 粗放扩张隐忧渐显
【深度】华夏人寿净利润同比大降82.9% 粗放扩张隐忧渐显

   刚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华夏人寿,未来发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作为保险业的后起之秀,华夏人寿近年来对外扩张步伐不断,打破了由“老七家”所垄断的寿险市场格局,堪称业内新贵。7月22日,《财富》杂志发布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华夏人寿更是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42位。 然而,随着行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保险公司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难以为继。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36.1亿,同比增长72.88%,但净利润5.21亿元,同比下降82.9%。 与此同时,不久前曝出的招商银行暂停与华夏人寿、泰康保险新业务合作一事,又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刚刚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华夏人寿,未来发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上半年净利同降82.9% 连续两季度净现金流为负 华夏人寿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53亿元。成立初期,由于基础弱、底子薄,公司一直经营业绩不佳;从2013年开始,公司逐渐步入发展机遇期,保费规模和净利润均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华夏人寿的总保费规模已经达到2306亿,同比增长32%;原保险保费收入1583亿,排名寿险市场第四位;总资产5131亿元,正式晋级特大型保险公司。 然而,随着保险业加速回归保障本源,保险公司转型升级也正在提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夏人寿虽然仍旧维持着较高的保费规模增速,但在净利润增速方面却似乎已经后劲不足。 具体来看,去年华夏人寿共实现净利润31亿,相比2017年的43亿,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滑趋势;而此前披露的2019年第二季度偿付报告显示,上半年华夏人寿实现净利润5.21亿,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2.9%。据不完全统计,这一下滑幅度在所有实现盈利的非上市寿险公司当中,排名第一。此外,第二季度华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393.66亿,也较一季度下滑53.27%;公司净资产224.06亿,环比减少22.98亿。 偿付能力方面,二季度末,华夏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3.19%、130.16%,较第一季度均有所上升,高于监管标准,但与业内龙头有一定差距。2019年第一季度末,国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2.03%、219.86%、263%,同期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108.3%。在股东无法增资的条件下,一旦华夏人寿经营出现闪失,便有可能导致偿付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前两季度华夏人寿的净现金流均为负数。其中,第一季度华夏人寿净现金流﹣52.2亿;到第二季度,公司的净现金流仍为﹣50.96亿,流动性压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资产驱动负债的粗放扩张时代后,部分以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的险企,正陆续进入刚性给付周期,故而现金流压力凸显。在险企业务结构调整期间,压缩万能险业务,则会对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公司流动性风险。 作为传统的万能险大户,华夏人寿近年来主动缩减万能险规模,然而截至目前仍有一定数额的存量业务。数据显示,2018年华夏人寿的保户投资款相关收入为723.3亿元,新增交费额在行业中排名第三,与原保费收入之比达0.46,高于行业整体0.32的水平。 遭招商银行暂停新业务合作 银保渠道恐受冲击 人红是非多。近年来激进扩张的华夏人寿,其身上的各种是非议论也一直不断。除前几年被妄图“蛇吞象”的中天金融盯上之外,最近几日,华夏人寿又卷入了被招行暂停新业务合作的风波当中。 7月26日晚间,有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险透露称,招行已经取消了华夏人寿和泰康保险的银保准入资格,同时暂时停止售卖两家险企的产品。 针对这一消息,华夏人寿回应称,暂停新业务合作是因为系统升级,并不涉及、影响相关准入资格和存量业务后续服务工作的正常展开。而对于银保渠道吃回扣、“小账”等问题,华夏人寿也在回复中表示,双方合作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公司将对相关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华夏人寿在回应中称,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已经不是其主要业务渠道,今年以来所提供的新业务价值只占公司新业务价值百分之十左右。 不过,从2018年报数据来看,华夏人寿对于银保渠道依旧较为依赖。在华夏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前5的产品中,有3款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为银保渠道,包括排名第一的“华夏财富一号两全保险F款(分红型)”。 更耐人寻味的是,据此前的相关报道,招行目前已发出内部通知,恢复泰康人寿代销、投保、保全等各项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银保回扣、小账的问题在行业普遍存在。在追逐保费规模的压力下,险企为了抢夺银行网点的销售渠道,除正常的手续费用外,也会给从事银保业务的柜面人员一些协议之外的回扣费用在,这在业内称之为小账。朱俊生表示,这种行为不仅抬高了险企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合规风险。 事实上,全面规范银保渠道也是2019年银保监会针对保险中介监管的重点工作。此前3月,监管部门便草拟《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未来将对银行兼业代理机构从准入和退出、从业人员、市场行为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着力解决销售误导和手续费违规支付等突出问题。 对于较为依赖银保渠道的华夏人寿来说,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全流程监管模式,探索新体系下银保代理模式的出路和发展机遇,是其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在保险业务转向价值增长、昔日万能险等制胜法宝已不再灵验的当下,如何重新刺激增长日益趋缓的公司业绩,同样需要其思考和解决。 跻身世界500强,只是一个开始。[详情]

中天金融虎视眈眈 华夏人寿快速扩张后遗症隐现
中天金融虎视眈眈 华夏人寿快速扩张后遗症隐现

  来源:发现网 作为行业内后起之秀,华夏人寿借助保险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快速崛起,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新势力。不过,快速扩张后的华夏人寿也面临着现金流承压、业务转型等发展挑战。 华夏人寿经过短短十年时间,成功打破“老七家险企”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的垄断格局,成为险企新贵。 不过作为一家新兴险企,华夏人寿近期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成功迈进世界500强;忧的是银保渠道将遭遇挑战,还有那个曾经上演“蛇吞象”的 中天金融 依然不死心,继续推进收购华夏人寿股权。 准入资格被取消?银保渠道恐受冲击 日前, 招商银行 行长田惠宇内部讲话谈及“不能忍受员工收保险公司回扣”,称“这不是个别现象”,要对此采取果断措施,对内开除,对外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随后,多家媒体爆出,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其产品被招行暂停销售。 7月27日,华夏人寿回应称,招行和华夏双方因系统升级问题暂时停止新业务合作,不涉及准入资格取消问题。 银保渠道是我国保险企业业务营销的重要渠道,通过银行保险之间的合作,实现银行、客户、保险公司三方共赢。数据显示,2018年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约8000亿元,大约贡献了人身险保费的三成。在2019年1月份的开门红业绩中,华夏人寿的银保渠道同比增速达400%以上。 不过,银保渠道给银行和保险带来稳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尤其是保险销售违规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在今年初的银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银行渠道在当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点,一是销售误导;二就是手续费违规支付。后者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及其人员以不同名义和形式,向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或经办人员支付协议规定佣金之外的其他费用,造成财务不真实、不透明。 值得一提的是,对银保渠道进行全面规范是2019年银保监会针对保险中介监管工作的重点,从招商银行暂停华夏人寿新业务合作这一事件可以看出,虽然不会影响前期双方的业务合作,但是对华夏人寿而言,后续的新业务营销肯定要受到影响。 中天金融继续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再临变动 曾经上演“蛇吞象”的中天金融依然不死心,7月16日,中天金融发布了关于继续推进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进展公告,其中透露将继续推进收购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合计持有的华夏人寿 21%—25%的股权,目前已支付70 亿元定金。公告透露,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事项完成后,中天金融主营业务将发生重大调整。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和第四大股东。这意味着如果此次资产重组完成的话,中天金融将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 实际上,中天金融从2017年开始就对华夏人寿展开股权收购,但一直不顺利。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的华夏人寿是中天金融的4倍以上,“蛇吞象”能否顺利实现?对此,发现网向华夏人寿征询,华夏人寿表示目前没有可以透露的信息。 净利润亏损业务转型有压力 据华夏人寿披露的2019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夏人寿2019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总保费1194亿元,同比增长85%;原保费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66%;新单保费964亿元,同比增长94%。不过盈利方面不太理想,净亏损高达4.04亿元。 偿付能力指标方面,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8.3%,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8.68%,虽略高于银保监会对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00%的要求,但仍低于130%,在与行业领先者的对比中并无优势。 现金流方面,一季度华夏人寿现金流继续承压,净现金流为-52.2亿元,2018年华夏人寿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更是高达-174亿元。 针对盈利亏损问题,华夏人寿向发现网表示,是由于公司 2019 年一季度收益浮盈没有变现,使得一季度出现亏损,而综合收益达 70 亿元。此外,2019 年上半年,华夏保险盈利良好,连续 5 年实现盈利。 万能险曾经是险企扩张的利器,不过随着保监会强势监管,2017年以来,万能险规模迅速萎缩,不少保险企业也意识到万能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主动调整业务结构。 为了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华夏人寿也积极主动缩减万能险规模,2018年相关收入已经降至723.3亿元。不过由于规模过于庞大,目前依然高于行业整体平均水平。 针对万能险业务风险问题,华夏人寿对发现网记者表示,近年来,华夏保险充分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及《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等监管政策要求,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主动缩减万能险规模,近年来万能险保费占比逐年降低。但与此同时,华夏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明显,2019 年上半年原保费 1236亿,同比增长 73%,原保费占比总保费 71%。公司价值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业务价值升级成果显著。 对赌 勤上股份 失败或需要赔付5966万股 除了业务转型面临压力之外,华夏人寿还面临一项三年前的对赌赔付。 近日,勤上股份发布公告称,2016年全资购买了华夏人寿等持股的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龙文教育)100%股权,后者未能达到承诺的净利润业绩,因此,将向对手方、业绩承诺方华夏人寿等,进行追偿。 据了解,2016年,勤上股份斥资20亿元,以超过30倍的溢价收购了华夏人寿等9名交易方所持有的广州龙文教育100%股权,从而实现“半导体照明+教育”双主业布局。此次交易中,华夏人寿等交易方承诺,若广州龙文教育2015-2018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合计低于承诺利润5.64亿元,则业绩承诺方需按照约定承担净利润承诺补偿责任。补偿金额为承诺金额与实际净利润差额的2倍。 不过收购后,广州龙文教育业绩出现巨大变动,2015年到2018年,广州龙文教育合计净利润2.95亿元,仅为承诺金额5.64亿元的52.24%,未完成业绩承诺。 根据对赌协议,华夏人寿等对手方共计需要补偿5.39亿元。其中,华夏人寿承担30%,需要支付1.62亿元的补偿。 对于如何赔付以及是否会给华夏人寿带来经营压力,华夏人寿回复称,目前最终赔付方案暂未确定,假设最终补偿方案按照上市公司公告的相关数据执行,那么按照相关协议约定,华夏保险只需使用在上市过程中获得的股票进行补偿,且补偿上限所对应的股票数约为5966万股,因此赔付不涉及现金赔付。 与此同时,华夏人寿已经根据勤上股份相关业绩等情况,在 2018 年底做了预提相关负债,该事件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已在 2018 年底偿付能力报告中体现,不会对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产生额外影响。[详情]

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停止新合作
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停止新合作

  原标题:华夏人寿回应招行暂停准入传闻:系统升级暂停新业务合作 华夏保险方面回复称,双方合作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我司将对我方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新京报讯(记者 潘亦纯 陈鹏)7月26日晚间,有媒体报道称,招行已经暂停华夏人寿、泰康保险的准入资格,暂停售卖其保险产品。 针对这一传闻,华夏保险今日午间发布回复称,近日经与招商银行有关方面协商,双方因系统升级问题暂时停止新业务合作,但是各项客户服务工作依然正常展开,也不涉及准入资格取消问题。双方业务合作一张一驰、有松有紧,皆系正常情形,有关媒体所述涉嫌误导和夸张。 据媒体报道,该事件缘起于招行行长田惠宇近期在内部会议上的一篇讲话,他坦言:“我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员工收取保险公司的回扣……对内、对外都必须坚决果断……对外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 针对此事,华夏保险方面也回复称,双方合作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我司将对我方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而截至记者发稿,事件其余两方均暂无回应,泰康保险相关人士则对记者表示:“暂时还没有回应。”招行方面也并未给予回应。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陈鹏 编辑 王宇 校对 卢茜[详情]

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两方回应
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两方回应

   相关新闻: 独家!传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 新浪保险讯 7月27日消息,近日,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的一次内部讲话引发了广泛关注。田惠宇在讲话中痛陈内部管理问题,提出要全面升级管理体系,达成一家先进大行应有的水准。 田惠宇在讲话中强调,招行从严治行这么多年,违规违纪行为依然是屡禁不止。他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员工收取保险公司的回扣。 田惠宇指出,招行将对这一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内谁收取回扣就开除谁,甚至是移交司法处理;对外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哪怕会影响我们的中收,也在所不惜,一个健康的组织文化,远比收入多少更重要。” 对此,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险透露称,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的应为华夏人寿和泰康保险。据悉,多地已接到总行通知,暂时停止售卖华夏人寿和泰康保险产品。 针对此事,新浪保险分别向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进行求证。 华夏人寿表示,双方因系统升级问题暂时停止新业务合作,不涉及准入资格取消问题;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 以下为华夏人寿回应全文: 一、招商银行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一样,都是华夏保险优质的业务合作伙伴,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行业领军企业。多年来,银保合作逐步转型升级,实现互惠共赢。 二、近日经与招商银行有关方面协商,双方因系统升级问题暂时停止新业务合作,但是各项客户服务工作依然正常展开,也不涉及准入资格取消问题。双方业务合作一张一驰、有松有紧,皆系正常情形。有关媒体所述涉嫌误导和夸张。 三、双方合作过程中,招商银行员工队伍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职业风范,是值得全体华夏人尊重和学习的楷模。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乃是个案,我司将对我方人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四、银行保险业务目前已经不是我司主要渠道,今年以来其所提供的新业务价值只占公司新业务价值百分之十左右。客户所关心的后续服务问题,我司郑重承诺,将一如既往地为在招商银行购买我司产品的客户提供及时的、到位的、有温度的服务,请广大客户不必担心。 另外,泰康保险对新浪保险表示,自2002年合作以来,招商银行是泰康人寿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合作。关于此事,以招行对外披露的信息为准。[详情]

独家!传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
独家!传华夏人寿、泰康保险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

  新浪保险讯 7月26日消息,近日,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的一次内部讲话引发了广泛关注。田惠宇在讲话中痛陈内部管理问题,提出要全面升级管理体系,达成一家先进大行应有的水准。 田惠宇在讲话中强调,招行从严治行这么多年,违规违纪行为依然是屡禁不止。他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员工收取保险公司的回扣。 田惠宇指出,招行将对这一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内谁收取回扣就开除谁,甚至是移交司法处理;对外取消相关保险公司准入资格。“哪怕会影响我们的中收,也在所不惜,一个健康的组织文化,远比收入多少更重要。” 对此,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险透露称,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的应为华夏人寿和泰康保险。据悉,多地已接到总行通知,暂时停止售卖华夏人寿和泰康保险产品。 新浪保险就此事分别向华夏人寿及泰康保险求证。华夏人寿回复称没有此事,一切以招行官方为准;泰康保险截至目前仍未回复。[详情]

华夏人寿李建伟:保险中介推高手续费竞争难维持
华夏人寿李建伟:保险中介推高手续费竞争难维持

  新浪财经讯 7月25日消息,“产业集聚新动能,中介进化新生态”研讨会今日在京举行。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李建伟在演讲中剖析了保险中介市场的五大趋势。 李建伟认为,未来保险中介市场的五大趋势为:第一,重新定义产品;第二,中介将成为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综合平台;第三,推高手续费竞争会持续一段时期,但长期无法维持;第四,科技互联网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以实现合作高效、准确;第五,资本运作逐渐活跃,进而实现深度合作。 以下为文字实录节选: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李建伟: 对中介市场未来的展望,有两个思考和五个方面的趋势。 两个思考: 第一,保险公司的角度。保险公司是中介市场产品供应商,保险公司积极地提供优质产品的动力究竟源自哪里?这其实也是我们中介存在的作用和发展的原动力。中介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价值贡献,受益于前几年政策宽松、外部资本加速进入中介市场,中介机构实力明显增强。代理人的队伍极具扩张,销售能力显著增强,品质也越来越好,成为保险公司价值业务的有力贡献者,这和同样作为中介业务兼业代理的银行保险过去几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保险公司的品牌声誉放大器。借助中介公司庞大的销售队伍,保险公司可以将自身的好产品、好服务、好技术向市场进行全方位宣传与投放,从而实现公司品牌的全面推广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比保险公司自己建队伍更快、更有效。 先进经验的传播窗口,中介公司集合了众多保险公司优质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通过中介渠道了解、吸收同业优势,为公司内部的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介市场发展中存在几个矛盾问题仍然存在,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平衡点,如果找不到平衡点,我提到的这几个价值问题就会大打折扣。 过渡失衡会导致中介市场整体发展受到制约。 矛盾一:产品竞争过渡局限价格的高低和责任细微的变化,这当然不是中介产品,是整个保险产品目前的现状。但是产品创新确实比较难,缺乏支撑基础的产品价值,我说的支撑基础产品价格战最终会导致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质量下降。 矛盾二:保险公司成本控制与中介机构高费用需求之间的矛盾。 矛盾三:粗放的产品与价格竞争带来的渠道合作的不稳定性的矛盾。 围绕着价值经营寻找平衡点是保险公司在中介渠道战略选择的一个核心,据此,我们对未来的中介市场趋势有五个方面的预测。 趋势一:重新定义产品。 现在产品竞争更多是停留在保险责任方面,比如寿险的生老病死残等等的传统意义的产品内涵。在未来产品内涵是要重新定义的,既提供产品除了具备基本保险责任之外,还包括提供责任相关的服务,保险属于金融业,更是属于服务业,但是我们长期以来给客户的感受似乎我们更多是零售业,就是销售,服务没有跟上。刚才秘书长也提到我们重销售轻服务的,最近几年行业有所意识,开始重视运营效率、客户感受等这样的体验服务,这仅仅是第一个层次。现在我们流行的智慧运营,比如在线投保、智慧核保等等的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另一方面层次和保险责任间接相关的,可能是更具有竞争力和高门槛的服务。比如寿险产品,重大疾病,医疗责任产生的体检和诊疗的高端服务。比如养老年金产品产生的养老社区和护理服务的服务责任,比如说我们教育金产品产生的高端教育服务,这些未来的产品竞争就不是简单的第一个层面的保险责任方面的竞争,而是第二个层面,更主要是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的高端的服务的竞争。 再把这个问题深入分析,为什么要从这方面做,保险公司,包括整个保险行业和中介公司做有什么优势。保险它实际是解决了客户的需求认知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要买重大疾病保险,为什么要买养老年金。销售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买这样的产品,你其实是进行了保险的普及,对他的需求认知的诱导和开发。但是解决了客户的需求,对医疗、养老、教育的认知,同时如果客户购买了我们的产品,也就解决了客户在当时的需求的支付能力问题,通过保险产生这样需求的时候,它能够有这样的支付能力,但是并没有解决客户需求应答问题,或者高效优质的需求应答问题。在这点上保险公司应该是有能力和优势的,特别是拥有强大资本实力和长期发展能力的保险公司,在提供高端附加值服务方面是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和更容易产生垄断型。比如通过资本合作,比如说服务成本的规模效益等等方面,一方面是增加客户黏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算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了实体经济,进而可以反哺保险公司的服务,这应该是未来中介保险产品的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趋势二:中介将成为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综合平台。 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受一定经营分为和自身经营特点的限制,但是在科学合理的产销分离模式下,中介公司可以客观公平的立场选择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保险,甚至金融方案,包括寿险、财险等等的产品。综合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平台将是为了中介公司的发展趋势。 趋势三:推高手续费竞争会持续一段时期,但长期无法维持。 以中介业务为突破口或以中介业务为支撑的保险公司,它们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寻求中介业务?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比较清晰的,像这些公司仍然会以低价的产品,高费用策略进入中介市场,但是客户利益和销售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怎么保证保险公司、股东。中介市场蛋糕可以做大,但是稳定优质产品供应商是中介市场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石。前一段时间车险市场受到监管整顿,我们中介市场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各方的智慧。 趋势四:科技互联网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以实现合作高效、准确。 信息科技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等技术使保险公司更高效、便捷、低成本为中介公司和客户提供销售和服务成为客户,在数据交互、客户服务等领域,信息技术为经代协作大开方便之门,有效扩展触达机会,提升运营效率。 趋势五:资本运作逐渐活跃,进而实现深度合作。 随着保险市场中介业务深度的发展,资本合作在将来会逐渐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我们对中介业务的经验和趋势判断,不一定全面准确,尤其是展望部分,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期待各方共同努力,打造保险中介市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谢谢大家![详情]

华夏人寿万进谈银保如何破局:把握先机方能破局重生
华夏人寿万进谈银保如何破局:把握先机方能破局重生

  新浪财经讯 7月10日,由易趣财经、《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特别支持的“金貔貅·2019第二届银保合作发展(北京)高峰论坛暨保险中介新规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盛会以“携手共进”为主题,《金融理财》杂志社携手益普索发布了《探索国内银行保险升级之道白皮书》,翘首以盼的35项大奖也新鲜出炉。 “百年变局,中流击水,乍暖还寒时候,革旧方可图新。有人认为2019年的银保市场处于最好的时代,也有人认为它处于相对艰难的时代。”万进开场讲道,“我认为关键是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本届金貔貅论坛不仅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开出秘方,同时也给保险公司指明方向。”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银行保险事业中心总经理万进受邀担任下午场圆桌讨论的嘉宾主持,并就议题“银保渠道的瓶颈与如何破局”做精彩发言。银行保险历经由趸交规模到期交价值的艰难转型路,如今又面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升级挑战,如何发挥先发优势,加强密切协作和资源互通,主动融入全球化、开放化的市场竞争浪潮,推动共同价值最大化,打造“以创新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客户为中心”的新银保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深度解读研讨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意义。  作为华夏保险银保渠道负责人,万进介绍道,早在2014年华夏银保开始探索业务转型,趸交由一年期转向三年期,2015年由趸交转向期交,2016年大力发展期交的基础上,产品险种向更高业务价值转变。三次华丽转型,全面创新进程,在2018年逆势崛起,围绕队伍建设、渠道经营、基础管理和客户经营推动各项工作,客户营销思维由利益牵引转向CFS财法税财富管理体系,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实现了价值倍增、规模稳增。2019年开门红领军市场,上半年期交保费突破200亿, 90%以上占比为长期期交,价值转型已见成效。 回看当下时代,从大环境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向全世界承诺,我国将深化现代金融服务业开放举措,将原定2021年取消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同时要运用一系列监管政策举措保护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当前,国内外金融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群策群力、合作共赢、与智者同行已经成为应对变局刻不容缓的正确选择。万进认为,在未来的5G科技智能时代,“银保渠道的瓶颈与如何破局”这个论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应用性。 银保合作同质化程度高,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转型?  针对圆桌嘉宾提及“保险比基金更复杂”的问题,万进解读道,在一定意义上,保险产品相较基金的确存在复杂性,为帮助银行解决相应销售难题,保险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优化的处理方案。以华夏保险为例,华夏银保设立渠道训练处,专门为银行工作人员做保险体系化、多维度培训,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培训。其中,接受程度高、培训效果好的核心课程为CFS财法税财富管理体系课程,包括经典的华夏私董会、银行理财绩优特训、鎏金经典产品视频等,充分发挥保险的意义与功用解决客户资产配置难题。培训输出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急功近利一定是见不到成效的。 当下,许多保险公司利用大面积的营销活动销售保险,客户都是身披盔甲,拒绝接受被营销,这个瓶颈如何破局?万进认为,“明者因时而变”,我们只是保险方案提供者,选择权在客户,面对客户少谈保险产品,多谈保险意义与功用,多谈服务,通过定制化服务来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任。 同时,目前行方与司方存在信任问题,保险公司需要银行的客户,银行担心客户流失,脱离银行进行客户二次开发持续性偏低。银行客户群庞大,但保险销售行为大部分集中于高端客户,高端客户配置饱和,一般客户无人问津,保险客户资源优势亟待开发。以中行和建行为例,中行客户经理有效服务的保险客户为1800万户,渗透率仅为1.84%,建行购买过保险的客户不足2000万,占比不足3%,发展空间巨大,因此银保离开银行做保险,短视行为,注定是不可取且不可行的。 万进认为目前保险公司跟银行合作层面相对较浅,基本局限于负债端,简单的代销关系,未来在资产端合作空间更大。同时银保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相当严重,例如,针对客户开放的绿色服务通道(简称“绿通”),各家服务标准差异不明显。但是万进相信,未来各公司若能够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定能扎牢发展的根基。相反,如果保险公司还是用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未来两年至三年的银保市场,发展道路一定是越走越窄。 消费习惯日新月异,5G时代如何转型创新把握先机? 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保险消费主体,保险公司的服务一定要主动适应他们的消费心理习惯,那么面向互联网一代,包括未来的5G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万进指出,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专一于转型与创新。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尤其是客户服务方面具体可以如何行动呢? 万进指出,诚然银行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客户,它们对客户数据的掌握也是最清晰的。对于高端客户,普通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完全可以与理财产品做对比分析之后再推出相对完善的保险产品,销售难度才会随之降低。 监管与创新是孪生,而创新注定会超前于监管要求。数字时代的到来,确实对保险公司的适应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快人一步,率先进行转型,把握先机,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未来已来,行方在改变,保险业也要变革,双方才能有效共赢。5G让生活更美好,创新也将让保险更友好。 百年大变革 千年新机遇 研究显示,国内银保市场占比远低于国外市场,这恰恰说明国内银保事业确实大有前途,必将大有可为。万进认为,金貔貅银保合作发展论坛已经举办第二届,未来也可能要举办十届甚至二十届,将一步步见证国内银保占比提升至10%至20%,甚至更高。世界银保未来的发展之路依旧很宽,中国银保的发展空间仍旧很广。万进感慨道,“有时候觉得银保工作这辈子都做不完,还需要薪火相传,让下一代继续做下去!” 面对全球社会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我国的银行保险事业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行方和司方需要更加重视客户体验,以卓越的服务和惠民的产品、长期的价值策略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为社会稳定,行业进步,客户共赢服务,使银行保险事业薪火相传,进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新时代、新格局、新战略、新征途,在全体银保人的共同耕耘和见证之下,银行保险事业定能找好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冲破混沌迷雾,仰望星辰大海![详情]

华夏人寿提建设:银保3.0时代要建立跨界知识储备队伍
华夏人寿提建设:银保3.0时代要建立跨界知识储备队伍

  新浪财经讯 7月10日,由易趣财经、《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特别支持的“金貔貅·2019第二届银保合作发展(北京)高峰论坛暨保险中介新规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盛会以“携手共进”为主题,《金融理财》杂志社携手国际顶尖的咨询机构益普索发布了《探索国内银行保险升级之道白皮书》,同时业界翘首以盼的第十届“金貔貅奖”银保金牌榜35项大奖也新鲜出炉。 在会上,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提建设发表了主题演讲。他结合银保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市场大环境,用华夏实践阐述了银保合作的未来,即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保险生态圈。他表示:“过去的实践证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可是更深化、更有高度的,当前我们同银行一起通过给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实现共同发展。未来,我们将通过外延式成长和突破式创新,打开新的价值空间,互信合作,共赢未来。” 多维度催开银保新时代大门 银保合作由来已久,提建设回顾银保发展的历史,总结为“波澜起伏”,有过高歌猛进,市场增速翘楚;也有过负增长,进入“冰河时代”;特别从2017、2018年开始新规落地,监管趋严,转型升级,整个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定位,保险姓保,回归本源。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探寻银保发展的新机遇,携手开创新时代。 提建设总结了银保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是萌芽阶段,第二是起步阶段,第三发展阶段,第四是专业化阶段。四个阶段驱动的因素不同,从经济环境/监管环境驱动到金融一体化,特别当进入专业化阶段后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驱动,推动银保走向不断成熟。他指出:银行采取新设、并购、合资等手段,主动涉足保险领域;保险公司通过并购银行、协议合作等模式充分利用银行赛道。综合金融集团出现就验证银保的发展已经慢慢走入专业化阶段。主要特征是银行与保险的业务高度一体化,产品开发、销售支持等运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平台,双方共同开发专属产品,深度合作、队伍共建、互利共赢。 从市场潜力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保险市场密度是2724,深度是4.22%,远低于美国、日本等保险发达国家。从资产新规看,刚兑的打破让超万亿理财产品到期后迫切需求新渠道对接。从居民保险意识看,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保险意识日渐提升,商业保险作为国家基础保障制度外补充已成为共识。从人口结构看,老龄化人口结构释放红利,养老、医疗将是行业重大风口。从中国经济发展看,进入调整期的中国经济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引发了大家普遍焦虑,保险产品提供的“确定性”正当其时。因此,多维度推动,催开了银保新时代的大门。 砥砺前行的华夏保险 提建设认为,“大市场就要有大作为”,2010-2016年,银保业务大发展,年度规模保费一度创1.3万亿高点。随后监管政策趋严、新政落地,全行业 “回归本源”。各公司不再片面追求规模,转为价值提升。2018年,银保市场期交保费1626亿,2019年上半年1421亿,同比增幅39%。华夏银保顺势而为,确定了“规模稳增,价值倍增”的发展战略,着力优化业务机构,提升价值业务贡献,既契合了监管政策导向,也顺应了客户保障诉求。转型过程中保持了趸、期双线正增长。2019年上半年实现期交200亿新纪录,同比增幅70%。 可以说,在过去的五年,华夏速度是比较快的。渠道网点12家主力银行全面合作,5万多网点。提建设说道,“2012年我们定了四大战略,一个是提质增效,第二是产品创先,第三是生态整合,第四是移动互联。这是未来的战略,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构建以队伍为平台的生态整合,数字为基础,平台闭环化,运营智能化,营销智能化。” 银保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谈到银保发展问题上,提建设认为,现在是银保3.0时代。过去的1.0时代是以渠道为中心,2.0时代是以产品为中心,而现在3.0时代是以客户为中心。银保3.0时代的特点:第一,客户至上,需求为导向;第二,定制化的产品;第三,要建立跨界知识储备的队伍。银保要顺应发展大势,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销售模式的革新,打造服务型、全能型的销售队伍,构建价值贡献、健康发展的银保新生态。 提建设最后指出,科学技术在突破创新,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可保风险不断发展变化,保险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空间不断扩展。而反观保险业自身却创新不足,长期将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银保发展中有几个痛点亟须解决: 1、 传统营销重“量”轻“质”:队伍全面铺开,不考虑客户需要,仅从销售出发,产品卖出去就好。各家保险公司都是以保单为中心,却较少关注客户的服务。 2、 服务覆盖不足:非驻点的经营模式,对网点培训等服务支持不够。 3、 产品理念落后:没有综合化金融服务,趸交客户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保险”客户。 4、 合规风控:双录要求等,造成客户购买体验下降,销售难度上升,这都是一些新的课题。 5、 行业创新不足:5G时代到来后,AI智能投保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更新应用不足。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价值就在于对客户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客户的稳定性与忠诚度;产品方面通过开发专属的产品丰富金融产品线;品牌方面进一步提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知名度与品牌优势;渠道方面,提升销售与服务渠道的经营效率,包括技能和服务效能;业务方面寻找新的业务保费与中间业务增长空间,银行与保险公司是相互增进,相互推动的。银保走在“聚光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只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的前行,未来定是大有可为。 最后,提建设寄语银保发展:共创价值促发展,互信共赢造未来。[详情]

华夏人寿提建设:银行与险企的合作是可以更深度化的
华夏人寿提建设:银行与险企的合作是可以更深度化的

  新浪财经讯7月10日消息,在金貔貅·2019第二届银保合作发展论坛(北京)高峰论坛暨保险中介新规专题研讨会上,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提建设表示,银保近年来的发展证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可以更深度化的,更有高度的。我们通过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细分产品,与银行一起共同给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详情]

阳光城发新债偿旧债 华夏人寿难抵高息诱惑出手购5亿
阳光城发新债偿旧债 华夏人寿难抵高息诱惑出手购5亿

  原标题:阳光城发新债偿旧债,投资端承压华夏人寿难抵高息诱惑出手购5亿 近日,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人寿”)认购关联方阳光城(000671.SZ)发行的“19阳城01”债券5亿元,溯源来看,阳光城此次发债目的为“借新还旧”,募资偿还2016年所发行的两笔债券。蓝鲸保险注意到,该期债券票面利率7.5%,超过同类型债券利率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高息债券背后,凸显出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险企需警惕潜藏兑付风险。 事实上,对于华夏人寿而言,高息债券或更满足其投资“胃口”,以覆盖负债端较高的资金成本。蓝鲸保险梳理发现,为满足投资需求,仅在2019年1季度,华夏人寿新进成为至少34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二级市场动作频繁。业内专家分析称,整体来看,随着市场利率下行,华夏人寿投资端面临挑战,不得不“冒一些风险”。 诱惑难挡,华夏人寿“大手笔”认购5亿元关联方高息债券 公开信息显示,近日,华夏人寿买入阳光城所发行的“19阳城01”债券500万张,每张债券估值净价100.258元,买入净价99.92元,累计交易净价4.996亿元,占华夏人寿2018年末净资产的2.97%。 认购事项也同时构成关联交易。据了解,截至2019年1季度末,华夏人寿通过“传统产品”、“自有资金”两个账户分别持有阳光城2.72%、1.76%流通股,合计持股4.48%,为阳光城第五大流通股股东。而在2018年6月,阳光城增选董事,来自华夏人寿旗下资管公司华夏久盈的仲长昊当选,两者关系进一步加深。彼时,对列席董事会事项,华夏人寿也回应蓝鲸保险称,对于阳光城以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为主。 事实上,华夏人寿该笔交易也称得上“划算”。据了解,“19阳城01”票面利率高达7.5%,相比同期限同评级同行业的债券,约有200bp的利差,这也意味着,比同类型债券利率高出2%。 为何利率明显高于同类型债券?“企业发行高息债券,基本都是因为融资困难”,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蓝鲸保险分析称,在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背景下,阳光城并非一线房地产企业,为满足资金需要,调高利息也可理解。 “意味着有较为迫切的募资需要”,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面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压力,部分企业被动发行高利率债券。 “债券利率由投资期限、投资风险等因素决定,风险收益并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对蓝鲸保险分析称,企业经营情况、现金流紧张程度都与债券利率定价有一定相关性。 “该期债券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及保护,具有良好的收益风险比”,华夏人寿表示,公司与阳光城集团建立了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主体的了解程度更加充分,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不可控风险。 “此外,企业所发行的债券,通常需要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尽管息率相对较高,但从投资主体来看,企业债仍属于风险偏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沈萌肯定道,同时提醒称,当前房地产行业资金端较为困难,“债券兑付方面也蕴藏风险”。 房企融资成本上升,阳光城发债“借新还旧” 聚焦债券募资用途。公告书内容显示,阳光城“19阳城01”发行规模1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偿还到期或者投资者进行回售的公司债券,不得用于弥补亏损或非生产性支出及转借他人。 根据安排,债券募集资金中的6.4亿元拟用于偿还“16阳光01”债券未到期金额,8.6亿元拟用于偿还“16阳房02”未到期金额。 “发新债还旧债”背后凸显的,也是阳光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截至2018年末,阳光城合并资产负债率为84.42%,母公司报表资产负债率为90.13%,位于上市房产企业中上游。 此外,阳光城也加大了对于子公司、联营企业的担保力度。2018年,阳光城计划担保额度800亿元,2019年大幅提高至1500亿元,以满足子公司等日常融资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2日,阳光城及控股子公司对参股公司、其他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合计总额度1374.13亿元,实际发生担保金额为892.98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净资产388.61%。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信贷呈现全方位收紧状态,原银监会、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发布新政策,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包括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等,种种措施给中小型房企的资金链造成压力,融资成本上升。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华夏人寿“大手笔”认购高息债券事项也可以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可满足其自身投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给具有资金需求的关联公司舒缓融资压力。 “当前经济环境整体下行,优质资产难寻,华夏人寿也乐于进行认购具有较高利率的债券”,宋清辉指出。 “一般而言愿意投资高风险债券的,自身投资压力也较大”沈萌提醒称,“阳光城属于非一线房地产企业,抗风险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险企应当关注债券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 投资端承压,华夏人寿“冒风险”二级市场动动连连 事实上,对于华夏人寿而言,投资端的运作是其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华夏人寿取得的投资收益分别高达294.34亿元、281.82亿元。从早前规模先行、依靠万能险等高现金价值险种拉升保费做大规模,到低定价寿险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华夏人寿在保险业内一路高歌猛进,现如今,或也面临投资端的压力。 “承保端与投资端的良性互动,对于险企经营至关重要”,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蓝鲸保险分析指出,早前,华夏人寿投资收益可观,但随着市场权益环境、监管环境的变化,投资端也迎来挑战,“需要匹配高收益的产品,来覆盖负债端的高成本”。 “目前,华夏人寿资金成本在6%-7%之间,资金成本较高,投资端压力大,倘若投资收益达不到7%,就需要从其它方面予以弥补”,郭振华分析称。而当前险企费差利、死差利并未具备太大空间。不难发现,“19阳城01”债券7.5%的票面利率,对于华夏人寿而言,或及具诱惑力。 一位业内人士给出数据,2013年前后,险企配置的资产收益率可以达到8%、9%,而目前收益率大致在4.5%-5%区间,若利率继续下行,将加大利差损潜在风险。 此外,蓝鲸保险梳理发现,为谋求更高投资收益,2019年以来,华夏人寿投资端动作连连,稍显激进。以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仅在一季度,华夏人寿就新进成为包括延安必康(002411.SZ)、苏垦农发(601952.SH)等至少34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这也比较符合华夏人寿的‘胃口’,华夏人寿在投资端冒一些风险也是必然的”,郭振华评价称,在其看来,债券、存款等固定收益率产品难以弥补华夏人寿资金成本,“降低投资压力只能依靠产品转型,但需要一个过程”。 “华夏人寿早前快速扩张积累下来的‘洞’,需要一个一个填回来”, 沈萌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其指出,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投资循环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蓝鲸保险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详情]

业绩对赌失利踩雷华业资本 华夏人寿连中三箭
业绩对赌失利踩雷华业资本 华夏人寿连中三箭

  不仅盈利呈现下滑趋势,其与勤上股份业绩对赌失利还将令该公司面临高达1.6亿元的支出或等价补偿 《投资时报》研究员  凌岳 业务规模一路快速扩张,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夏人寿)自2015年起便跻身市场前五,2018年更以2306亿元总保费晋级中国大型险企行列。然而,花无百日红,从“踩雷”华业资本短融债违约,到与勤上股份(002638.SZ)对赌失败,华夏人寿也终遭挫折。 华夏人寿披露的2019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一季度该公司虽然保险业务收入仍增长翻倍,但是盈利状况却不甚理想,净亏损更高达4.04亿元。此外,在强监管的大环境下,其万能险业务已显现“卷土重来”之意味。 对于亏损原因,华夏人寿对《投资时报》解释称,公司收益浮盈没有变现,但综合收益达70亿元。 净利下滑万能险抬头 还未来得及好好感受2018年的盈利喜悦,华夏人寿今年一季度便陷入亏损的尴尬境地。 2019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夏人寿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42.44亿元,环比增长107.28%,同比增长66.53%。然而,在保险业务收入实现大幅上涨的同时,该公司的盈利却大幅下挫,亏损4.04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实现了32.49亿元净利润。 其实,华夏人寿去年业绩就呈现不稳态势,二季度至四季度净利润分别为-2.03亿元、2.7亿元、-1.8亿元,最终依靠一季度的净利润拉动来实现全年盈利。 引人关注的是,华夏人寿的万能险业务规模又出现扩张苗头。据相关报道,该公司2019年一季度原保费收入为842.44亿元,同比增长67%;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则达351.48亿元,同比增长149.15%。 万能险规模上涨的并非华夏人寿一家。譬如,今年一季度,复星保德信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到15.87亿元,同比增长达440%;幸福人寿这一数据涨幅也超过400%,原保费收入则同比降低2%。 对于万能险上涨是否将产生风险,华夏人寿方面表示,公司主要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在本季度整体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一季度优质流动资产总额1073.33亿元,折算后总额865.13亿元左右。3个月内、1年内综合流动比率比率较上季度有所上升,1-3年内综合流动比率较上季度有所下降。3个月内、1年内、1-3年综合流动比率分别为275.43%、405.40%和74.96%。同时公司聚焦期交、聚焦价值,进一步加强保障型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业务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业绩对赌失利或赔1.6亿 业绩对赌失败,或许将让华夏人寿迎来更为棘手的流动性危机。 据了解,早在2016年1月,华夏人寿及其他各方与勤上股份签订《标的资产业绩承诺补偿协议》,承诺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龙文)2015年至2018年累计实现的税后净利润不低于5.638亿元,若低于则应按承诺金额与实际净利润差额的2倍向勤上股份进行补偿,公司按照原持有广州龙文股权比例30%承担。 如今,华夏人寿将不得不为当初的约定买单。勤上股份于今年4月30日发布公告称,广州龙文2015—2018年度实现净利润合计2.95亿元,相较承诺金额减少2.69亿元,完成率仅为52.24%。按照约定,一旦未完成业绩承诺,则业绩承诺方需按照约定承担净利润承诺补偿责任。 根据协议,华夏人寿等对手方共计需要补偿“承诺金额与实际净利润差额的2倍”给上市公司,计5.386亿元。其中,华夏人寿方面承担30%,即需要支付1.616亿元的补偿。 对此,华夏人寿方面表示,目前最终赔付方案暂未确定。未来相关各方就补偿方案达成一致,假设最终补偿方案按照上市公司公告的相关数据执行,按照相关协议约定,华夏人寿只需使用在上市过程中获得的股票进行补偿,且补偿上限所对应的股票数约为5966万股,因此赔付不涉及现金赔付。 其同时表示,根据勤上股份相关业绩等情况,华夏保险2018年底已经预提相关负债,该事件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已在2018年底偿付能力中体现,不会对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产生额外影响。 另外,华夏人寿通过股权置换取得的勤上股份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2019年5月28日报收于3.04元/股,距52周最高价的4.68元/股相差35%。目前,华夏人寿的持仓市值约为6.5亿元。 勤上股份2019年一季报显示,华夏人寿通过万能产险账户持有其1.69亿股股份,通过自有资金账户持有0.46亿股股份,持股占比合计为14.15%。 经营压力凸显 可以看到,华夏人寿上半年面临的经营压力不容小觑。 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该公司2018年一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99.12%、98.52%、99.5%、99.26%、108.3%,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4.89%、123.78%、123.86%、122.82%,128.68%,虽然满足监管要求,但持续处于行业偏低水平。 而关于该公司的其他坏消息也在发酵。有报道称,日前该公司“踩雷”华业资本短融债,本息合计8576万元。华夏人寿于今年3月提起诉讼,要求华业资本偿还8576万元本息,及以本息8576万元为基数,自2018年10月16日开始,至实际支付之日之间的本息逾期利息损失。 在该短融券到期前夕,华业资本曾发布公告称,“17华业资本CP001”应于2018年10月13日(此日为节假日,顺延至10月15日)兑付,但受公司应收账款未按期回款影响,由于公司流动性紧张,虽通过多方渠道筹集资金,但目前本期债券的兑付资金尚未落实,导致“17华业资本CP001”本息偿付存在不确定性。 另外,今年5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对保单登记平台数据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指出了部分险企数据报送所存在的四大问题:一是个别公司长期迟报增量数据;二是个别公司数据漏报问题严重;三是个别公司数据错报现象严重;四是个别公司存在数据整改延期现象。 其中,华夏人寿因公司数据错报现象严重被监管方点名。银保监会指出,华夏人寿在报送受益金额时,存在报送程序错误,将全部受益金额关联给所有受益人,导致受益金额翻倍的问题,严重影响保单登记平台数据准确性。 据此,银保监会提出三大要求,一是及时整改现有问题。上述存在问题的保险公司,要结合自身问题,明确工作计划,在2019年5月30日前完成现有问题整改,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二是完善数据报送监控和数据质量检查机制;三是持续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详情]

华夏人寿对赌失败或需赔1.61亿 一季度净现金流-52亿
华夏人寿对赌失败或需赔1.61亿 一季度净现金流-52亿

  来源:慧保天下 近日,上市公司勤上股份发布一份公告显示,因为涉及广州龙文的对赌失败,华夏人寿需付出1.61亿元来补偿利润差额。这给一季度本就现金流吃紧的华夏人寿再添负担,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华夏人寿一季度净现金流高达-52.2亿元。 对赌失败面临1.61亿补偿款,投资勤上股份浮亏超10亿元 此次对赌事件可追溯至3年前。 2016年1月,勤上股份斥资20亿元、以超过30倍的溢价收购华夏人寿等9名交易方持有的广州龙文100%股权。同时与华夏人寿等数家交易方签订《标的资产业绩承诺补偿协议》,承诺广州龙文三年累计实现税后净利润若低于5.638亿元,则华夏人寿等应按承诺金额与实际净利润差额的2倍向勤上股份进行补偿。彼时,华夏人寿持有广州龙文30%的股权。 截至勤上股份发布公告,此次对赌终于有了结果。根据勤上股份的披露,依照当时签定的对赌协议,华夏人寿等相关交易方需补偿利润差额的两倍共约5.38亿元,其中,华夏人寿需向勤上股份支付1.61亿元作为差额补偿款。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人寿与勤上股份的关系不止业绩对赌这么简单。 同花顺财经数据显示,勤上股份的前十大股东中,有两处华夏人寿的身影。“慧保天下”梳理2018年华夏人寿的持仓情况发现,2016年收购广州龙文时,勤上股份向华夏人寿增发总价6亿元的公司股票,以交换华夏人寿所持广州龙文的30%股权。 不久后,华夏人寿又分别以3.6亿元万能险账户和部分自有资金两度出手增持或购入勤上股份股票。 截至目前,华夏人寿共计持有勤上股份14.15%股份,位居第二大股东。 注:华夏人寿万能产品持有股票为受限流通股份,自有资金部分为流通股 截至5月23日收盘,勤上股份股价为3元,粗略估算,华夏人寿在持仓勤上股份期间,浮亏已超10亿元。 一季度净现金流为负叠加多笔短期投资资金回流遇阻,华夏人寿流动压力凸显 1.61亿元的补偿金额对于业务规模位居中国寿险市场前列的华夏人寿来说,或许并不算一个大数目,但结合近期华夏人寿披露的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这1.61亿元的支出却无异于雪上加霜。 华夏人寿2019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一季度公司净亏损超4亿元,净现金流则为-52.2亿元。 其实,华夏人寿净利润和现金流的下滑在上一季度就已露端倪。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末,华夏人寿净亏损1.8亿元,净现金流也从上一季度的13亿降至不足3亿。 除本次对赌失败的1.61亿元补偿款外,近期还不断有关于华夏人寿资金无法按时回收的消息传出。 例如,天安财险未按时足额支付87.88亿元回购款。4月26日,西水股份发布公告称,为补充公司流动资金需求,天安财险曾于3月份将持有的兴业银行价值约87.88亿元股票所对应的收益权转让给华夏人寿。根据回购条款,天安财险应该在5月6-14日之间,分批将回购款88.71亿元支付给华夏人寿。截至发布公告时,天安财险已筹集46亿元,存在不能按时足额支付华夏人寿款项的风险。日前,西水股份公告称,子公司天安财险与华夏人寿签署了补充协议,双方同意将支付日延迟到6月6日-6月14日。 再例如,由于华夏人寿踩雷华业资本短期债券违约,8576万元本息未能如约回收。2017年10月12日,华业资本发行5亿元规模的“17华业资本CP001”一年期的短期融资券,其中华夏人寿出资认购8000万元。而在到期前夕,华业资本曾公告称:由于公司流动性紧张,华业资本未能按照约定将“17华业资本CP001”兑付资金按时足额划至托管机构,已构成实质违约。 2019年3月份,华夏人寿提起诉讼要求华业资本支付已经实质性违约短期融资券的本息合计857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人寿于1月份曾在内部发文称拟裁员降薪,在2月底之前减员5%,下半年将择机另行减员5%,一时引发业界聚焦。 不过,虽然一季度亏损和净现金流压力加剧,华夏人寿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却有所回升。数据显示,一季度末该公司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8.30%、128.68%,较上一季度均有所提升。[详情]

华夏人寿一季度亏损超4亿 万能险卷土重来猛增150%
华夏人寿一季度亏损超4亿 万能险卷土重来猛增150%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2019年第一季度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42.4亿元人民币,较上季度增长107%,然而收入的大幅增长并没有伴随盈利能力的改善,本季度亏损4.04亿元,达到上一季度亏损数额的2.25倍。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终于突破10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8.68%,虽略高于银保监会对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00%的要求,但仍低于130%,在与行业领先者的对比中并无优势。 华夏人寿近两年的年度情况与上述情况有相似之处,2018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84.7万元,同比增长83.44%;其中保险业务收入1582.8万元,同比增长77.14%。净利润26.38亿元,比上一年减少2.42亿元。自2014年起,华夏人寿经历了急速的市场扩张,原保费收入在2018年已达到2014年的50倍。而它的发展兴盛与万能险的扩张阶段刚好契合。 卷土重来的万能险 2010年以来万能险增长奇快,成为不少中小保险公司迅速扩张的首选,如在2016年,中融人寿万能险收入与原保费收入之比达到9450.53,安邦养老这一比值更是夸张到达到54163.2,行业整体比值达到0.55。无需增长和恶性竞争使得万能险风险逐渐显现,被鼓吹的高收益弱化了保障功能,性质逐渐转变为中短期理财产品,期限错配等问题给险企带来极大的流动性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兑付危机,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于是自2016年起,国家开始加强对万能险的监管,诸多万能险业务被叫停;2017年年初,保监会再次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业务分类自查整改的通知,重点还是万能险。“134号文”等监管政策的出台和“保险姓保”等市场方向的引导进一步压缩万能险发展空间。 保险公司同样意识到万能险带给企业的整体风险,华夏人寿就是其中一例。在经历了2015年之前万能险的迅速扩张,当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已经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为了配合政策调整和降低经营风险,近年来华夏人寿在主动缩减万能险规模,2018年相关收入已经降至723.3亿元。 然而类似的努力并不能掩盖它仍然拥有巨额万能险业务的事实,尽管2018年其万能险规模继续降低,但在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额排名中仍高居第三位,与原保费收入之比达到0.46,高于行业整体0.32的水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银保监会官网上,本年一季度各人身保险企业的详细收入情况还未披露,但本报记者近日获取的一组数据显示:华夏人寿在本年一季度原保费收入842.44亿元,同比增长67%,持续扩张势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351.48亿元,这一数字在去年同期仅有140.67亿元,同比增长150%。 一季度万能险的增长在其他保险企业也有体现,如复星保德信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实现了440%的增长达到15.87亿元,幸福人寿也毫不示弱地完成了同比超过400%的增长,达到4.14亿元人民币,而在同期,幸福人寿原保费收入同比降低2%。 这样的现象在2018年就有所体现。2017年,安邦系和谐健康险万能险收入45.83亿元,同期原保费收入360.86亿元,两者比值仅有0.13,低于整体水平;而在2018年这一比值飙升至67.58。相似情况还有安邦人寿,该比值达到10.79,且万能险收入增至2113.83亿元,在中资人身保险企业中位居榜首。曾有保险业人士在采访中提到,安邦系的万能险规模迅速增长或是“无奈之举”,在业务结构调整期,对万能险的限制对其现金流影响巨大,增加其流动性风险。 一位资深保险业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因为万能险属于理财投资型产品的一部分,所以客户的接受度会更高一点,因此很多公司在一季度开门红的时候就会拿投资型产品冲保费,保费规模也就相对较大。 存流动性风险隐患 鉴于诸多企业将万能险看作应对流动性问题的短期“特效药”,这样的做法可能存在的风险,上述资深保险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万能险一旦回报率没有达到预期,客户就会认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会认为当时遭遇了销售误导。另外,万能险还存在流动性风险,因为它不像长期险能够持续盈利,以及拥有持续的保费流入。 对于华夏人寿一季度万能险规模扩张,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万能险属于中短期产品,对公司的现金流影响非常大,如果保险企业业务结构单薄,万能险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下一期就需要继续保持其相当的收益,不然就会给企业的流动性造成很大压力。”本年一季度,华夏人寿净现金流出52.2亿元,其所带来的相关风险值得进一步跟踪关注。 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向人身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人身保险产品近期典型问题的通报》,指出人身保险产品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自查整改不到位、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宣传“两张皮”、条款设计表述不利于消费者理解,其中华夏人寿因某医疗保险产品相关宣传文案中存在贬低国家医保政策的表述,影响恶劣而被批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华夏人寿的销售压力和市场拓展的迫切需求。曾有评论表示,该通报的发布“体现了银保监会对凹陷产品备案的关注已从合法性阶段转向和发行与合理性并中国的阶段,保险公司在开发投广场产品时,除了应守住合法合规性底线,还应充分考虑保险查案品是否符合消费者利益,是否符合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要求等合理性因素”。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更加审慎的要求成为依赖规模扩张取胜的企业的新考验。 “134号文”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对产品形态造成了深刻影响,去年以来,“双主险”策略被众多险企采用,万能险正逐渐回归长期化。随着监管的收紧,近期对于万能险的年化利率报备会有怎样的变化,上述资深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来说,整个市场相对还是比较保守,所以对万能险的利率也不会给的太高,包括过去寿险4.025%的利率也基本上都限制了。所以万能险这一块也不会允许太激进,维持一个平稳的状态。[详情]

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再生变:浙商产融资管退出
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再生变:浙商产融资管退出

  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再生变:浙商产融资管退出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底宣布耗资310亿元接盘“明天系”旗下华夏人寿股权的中天金融又有新变数。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贵阳金世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金世旗产投)在3月26日发生工商信息变更,浙江浙商产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浙商产融资管)退出金世旗产投股东名单,金世旗产投的注册资本也由此前的185亿元减少至105亿元,下降76.19%。至此,金世旗产投的股东为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碧桂园集团)、金世旗国际资源有限公司、金世旗资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2.86%、33.33%、23.81%。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浙商产融资管此次退出,是由于此前的合作基础不再存在了。“原来也是准备帮一个忙,但现在金世旗产投更愿意在省内寻求合作伙伴。” 金世旗产投是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金融,000540.SZ)资产重组计划(即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重要参与主体,第一大股东为浙商产融,但其实际控制人与中天金融相同,均为贵州富商罗玉平。按照之前计划,浙商产融资管向金世旗产投的资金驰援共180亿元,其中80亿元入股,100亿元股东借款,但股东借款是短期融资,也并不一定使用。 据澎湃新闻此前独家报道,浙商产融资管的资金驰援并未如期到账,其第二期投资款60亿元将推迟至支付,原因在于金世旗产投打算引进更有资本实力的股东。此后,中天金融引入浙碧桂园集团入股金世旗产投,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等形式筹资。彼时,浙商产融资管持股43.2%,碧桂园持股24.32%、金世旗国际资源有限公司持股18.91%、金世旗资本有限公司持股13.51%。 其实,此前早有消息传出,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交易中或有当地国资介入。2018年4月19日,中天金融在公告中明确,贵州省市两级国有资本拟参与公司本次重大资产购买交易事项,贵阳市金融办负责协调、帮助推进本次重组各项工作,国有资本参与本次重组的相关方案尚未确定。 其间,市场传闻茅台集团或将参与到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的交易中,据法治周末4月17日报道,中天金融董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此次重大资产重组还在推进中。可能会有国资进入,现在也在履行程序,但具体情况还是以我们的公告为主。” 资料显示,贵州省国资委是茅台集团的单一股东,茅台集团为上市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600510.SH)的母公司,持有其61.76%的股份。 2017年11月20日,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金融,000540.SZ)发布公告称,拟向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以不超过310亿元的现金购买“明天系”旗下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若此次交易完成,中天金融将成为华夏人寿的第一大股东。 为了完成收购,中天金融曾将上市公司旗下非金融业务全部置出,但最终又反悔。中天金融在2018年12月13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将股权及资产出售后,剩余的金融业务虽然整体向好发展,但规模偏小。收回前述股权及资产,持续经营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为公司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中天金融第二大股东贵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说法,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21%-25%股份未能按原计划有效推进,置出房地产业务的背景已发生改变;并且中天金融目前仅有尚在发展之中且规模较小的证券及保险业务,难以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告,复牌后,中天金融将继续推进收购华夏人寿股权事项。 除此之外,当时股票停牌已超过300个交易日的中天金融还将面对监管层面的新变化。去年11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停复牌业务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停复牌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简单来说,《停复牌指引》就停复牌制度进行具化的细则安排,从减少停牌事由、压缩停牌期限、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停复牌监管等方面,对上市公司停复牌业务予以重点规范。1月2日,中天金融股票复牌。 (本文来自于澎湃新闻)[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