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大会一

屠光绍: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走”问题
屠光绍: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走”问题

CF40常务理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0:39
李东荣:抓紧建立适用、管用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
李东荣:抓紧建立适用、管用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0:24
姜建清:伪金融科技的野蛮扩张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
姜建清:伪金融科技的野蛮扩张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

SFI理事长、中国-中东欧基金会董事长姜建清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0:19
杲云:黄浦区将积极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
杲云:黄浦区将积极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

SFI特邀嘉宾、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黄浦区人民政府区长杲云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1:00
李迅雷:2017年外滩金融发展指数122.69 同比增8.25%
李迅雷:2017年外滩金融发展指数122.69 同比增8.25%

CF40特邀成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发布了2017年的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并对指数进行了解读。[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2:41
黄益平:过去不管金融牌照和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黄益平:过去不管金融牌照和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CF40&SFI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2:04
孙国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
孙国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2:06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监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模式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监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模式

与会嘉宾就金融科技监管、控制网贷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4:49

全体大会二

陆磊:金融科技存无序发展乱象 监管在努力消除短板
陆磊:金融科技存无序发展乱象 监管在努力消除短板

陆磊表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消除监管短板,填补监管真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22:31
银保监会范文仲:对网络信贷不能一棒子打死
银保监会范文仲:对网络信贷不能一棒子打死

CF40 成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负责人范文仲发表了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14:59
蚂蚁金服韩歆毅:ICO不是真正的区块链金融服务
蚂蚁金服韩歆毅:ICO不是真正的区块链金融服务

SFI 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韩歆毅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15:03
李仁杰:互联网金融似乎成了金融风险的同义词
李仁杰:互联网金融似乎成了金融风险的同义词

SFI理事单位代表、陆金所控股董事长李仁杰发表题目为“数字财富管理的科技赋能与价值重塑”的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14:55
宜信唐宁: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财富管理大发展大变革
宜信唐宁: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财富管理大发展大变革

SFI 理事、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宁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14:11
Michele Bullock:监管者需重视支付系统的运营风险
Michele Bullock:监管者需重视支付系统的运营风险

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14:09
Sopnendu Mohanty:金融科技发展需十大重要支柱支撑
Sopnendu Mohanty:金融科技发展需十大重要支柱支撑

SFI 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发表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8日  14:33

专题讨论一

Patrick Murck:监管机构如何应对区块链是十分重要
Patrick Murck:监管机构如何应对区块链是十分重要

SFI特邀嘉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科技高级顾问Patrick Murck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6:12
钟伟:区块链让我们生活在物理和数字地球两个世界
钟伟:区块链让我们生活在物理和数字地球两个世界

SFI理事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钟伟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6:40
蒋国飞:蚂蚁金服对待区块链的原则是“三做三不做”
蒋国飞:蚂蚁金服对待区块链的原则是“三做三不做”

SFI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6:35
张家林:区块链能促成数字经济环境下资本形成的机制
张家林:区块链能促成数字经济环境下资本形成的机制

SFI理事、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6:35
圆桌讨论:区块链商业应用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圆桌讨论:区块链商业应用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几位嘉宾就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数字货币与区块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7日  17:42

专题讨论二

王信:如果数字货币发挥货币职能 更需要约束和打击
王信:如果数字货币发挥货币职能 更需要约束和打击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表示,现在民间的数字货币,其实不应称之为货币,因为它们没有发挥多少货币的职能。[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1:44
孙天琦:金融服务必须特许 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
孙天琦:金融服务必须特许 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

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天琦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表示,金融服务必须特许,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1:56
Michele Bullock:金融科技鼓励创新 但不能免于监管
Michele Bullock:金融科技鼓励创新 但不能免于监管

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5:43
Sopnendu Mohanty:大数据算法成金融监管的应用趋势
Sopnendu Mohanty:大数据算法成金融监管的应用趋势

SFI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5:55
Conan French:监管苦于寻找创新与安全之间平衡点
Conan French:监管苦于寻找创新与安全之间平衡点

SFI特邀嘉宾、国际金融协会创新与金融科技高级顾问Conan French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6:45
圆桌问答:央行王信称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支付
圆桌问答:央行王信称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支付

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展开圆桌问答。[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6:43

专题讨论三

张承惠:金融科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
张承惠:金融科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对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谈了几点看法。[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11日  15:17
刘晓春:金融科技2.0时代应是金融主导不是科技主导
刘晓春:金融科技2.0时代应是金融主导不是科技主导

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到了瓶颈期和转折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到了2.0时代,2.0时代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11日  15:22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全球数字化银行时代已经到来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全球数字化银行时代已经到来

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银行进入十数字化路径已经清晰,全球正在进入数字化银行时代。[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11日  15:26
马智涛:金融科技2.0时代下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马智涛:金融科技2.0时代下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到了金融科技2.0的年代,我们要拼的不单单是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了,在现在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人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11日  15:45
Kaushalya Somasundaram:银行数字化要彻底的数字化
Kaushalya Somasundaram:银行数字化要彻底的数字化

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银行的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二是彻底的数字化。[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11日  15:48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展开讨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11日  15:41

专题讨论四

翟秋平:资管新规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新机遇
翟秋平:资管新规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新机遇

翟秋平认为,券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抢占财富管理市场份额,这也是我们的目标。资管新规出台,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0:26
资管新规两个月 浦发银行副行长坦言挑战远大于预期
资管新规两个月 浦发银行副行长坦言挑战远大于预期

SFI理事单位代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谢平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资管新政虽然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挑战远远大于预期。[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0:30
王庆: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政策
王庆: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政策

SFI学术委员、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一个重要的政策实施。[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0:49
杨骏:财富管理在资管新规后或面临两个趋势和发展
杨骏:财富管理在资管新规后或面临两个趋势和发展

SFI理事单位代表、中国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杨骏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在资管新规的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可能会面临两个趋势、两个发展的新格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1:07
高帆:资管新规从操作层面对宜信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
高帆:资管新规从操作层面对宜信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

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高帆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07月09日  11:18

最新新闻

Kaushalya Somasundaram:银行数字化要彻底的数字化
Kaushalya Somasundaram:银行数字化要彻底的数字化

  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银行的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二是彻底的数字化。 Kaushalya Somasundaram认为,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作为银行,我们要竞争,我们要采用平台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第三方的解决方案合作,而不是独家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此相关的是,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而是彻底的数字化。之前都是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的问题,我所说的“彻底数字化”,就是拥抱新的新兴科技,包括区块链、云计算、机器学习,真正创造价值、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以下是发言全文: Kaushalya Somasundaram:汇丰银行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员工超过2万人。其中1/3是科技人员,相比之下,我们的技术人员比谷歌还要多。 可能有人会问,Fintech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汇丰银行,在70个国家和区域进行运营,在各个国家有很多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监管。我们的团队是4、5年前建立的,一开始是CEO和董事长提倡建议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外部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仅是专注内部的运营。我们也是建立了2亿美元的Fintech基金,希望能够更多的和Fintech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要推动行业的进步,提供比较简单透明的解决方案,确保创新发展当中把客户放在中心、首位。 我们发现Fintech的公司在扩大规模的时候比较有挣扎。所以,我们这个特别的团队工作很多,也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但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要考虑相关的监管要求是什么,如何在不同的业务、不同国家方面更好的用科技为客户提供服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它们在汇丰银行占了超过50%的利润,我们要将这两块和科技结合起来。过去两年我始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从中国、美国进行学习,特别是聪颖过,应该如何与中国的同业进行分享。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强国。我们在英国,不仅是人才方面,科技方面我们也比较落后。作为一个银行,希望可以招收中国的技术人员,我们在上海、北京、广州建立我们的分行或者是代表处。不仅是招聘人才,还有自由化和去监管化。2016年之后,监管角度来说英国更开放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也做了很多开放监管方面的竞争。结果,有很多很棒的公司可以在中国得到发展。 总结来说,有几点特别有意思,就是监管者、金融科技公司和成熟的银行可以共同开展合作,一是数字银行方面,现在数字银行的集中度最高。无论是汇款、结汇、存款还是开户等方面,在最近2、3年,有些本身就是独角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行业的整个观念。英国一个国家就有10个这样的独角兽,也是最近3、4年受监管开放驱动。二是监管沙盒,很多方面可以说非常成功,部分原因在于,这样的话监管者、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再一个开放的平台上来到一起,谁都无须惧怕做事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可以不担心后果的做各种尝试。三是包括英国总理也支持我们这样的尝试。在英国,我代表汇丰参加了总理召集的金融科技论坛。 从科技的角度讲,很多科技的人才,要么在美国,要么在中国。汇丰是在英国、在伦敦有很多金融服务的人才,如何结合这两种人才,弥补人才鸿沟。所以我们的总理搞了一个基金,在英国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吸引人才,为此我们要放开现有的一些限制。相关的问题,就是金融科技,包括很多第三方我们经常合作的,他们有一个痛点,就是流程如何简化。之前讲到很多EKYC,就是电子平台做KYC工作。同样,可以把一些文件带到一个点上。每个机构总是倾向于能够回到旧有的办法、惯常的办法,这样做一个行业可以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标准、参与的各银行可以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框架。还有一个是身份,这方面我绝对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 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作为银行,我们要竞争,我们要采用平台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第三方的解决方案合作,而不是独家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此相关的是,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而是彻底的数字化。之前都是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的问题,我所说的“彻底数字化”,就是拥抱新的新兴科技,包括区块链、云计算、机器学习,真正创造价值、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11日 15:48
马智涛:金融科技2.0时代下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马智涛:金融科技2.0时代下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到了金融科技2.0的年代,我们要拼的不单单是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了,在现在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以下是发言全文: 马智涛:金融科技确实对银行来说,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讨论这个课题,还是要回到到一些最根本的,金融科技所能为我们带来的价值。经过微众银行的经验,对金融科技还是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对它所创造的价值,必须做到所谓的“三升两降”。“三升”是指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的提升、规模的提升。有效运用科技手段,在刚才所讲的三个领域做到大幅度提升,价值才能体现。“两降”,是指成本下降、风险的下降。我们在金融行业、在银行领域,最重要的是经营风险。如果能够把风险有效管理起来,把运营成本降下来,我们的价值就能够做到最大化。 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我们能够覆盖到过去所没有触达到的客群,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长尾客群,所谓的普惠金融要覆盖的人群。以我们自身业务为例,我们有非常低的、优化的成本结构。我们能够做到相比传统银行1/10的科技成本,与此同时可以做轻资产的模式,我们没有网点,用轻人力的方式来开展业务。不一样的成本结构,可以帮我们触达过去无法有效触达的客群。比如借贷起点可以从500元开始,如果没有配套的成本结构,我们无法把这块业务承接起来。我们的经验数据,70%多的客户实际融资成本都小于100元人民币。如果用一个传统的成本结构,这种业务可能在银行中是无法经营、无法持续的。有了价值的认定之后,我们把我们的客群覆盖得更全面。 金融科技所能够实现的,对于整个业务模式发展方向的匹配度,也是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说,新的经济年代,连接能够很重要,运用科技能力可以把银行与它的合作伙伴、和他的客户更有效的连接起来,把信息打通,这是非常重要需要达到的效果。过去,我们在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年代,我们也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科技不是特别发达的时候,事实上三种“流”都是各自独立的。我们银行的经营可以非常聚焦,把资金流部分的业务做好,这样我们的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好。随着科技的发展,资金流、物流及信息刘德整合程度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要比拼的已经不单单是资金流层面的战场,而是考验我们的整合能力,如何把三种流有效的实现整合。 到了金融科技2.0的年代,我们要拼的不单单是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了。在现在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人流。在银行的经营视角上,要逐步从聚焦资金流的管理上,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很好的服务,我们反而要从另外一个人流的角度去看。场景金融,在这个年代又变得非常重要,如何把金融的服务真正的放在不同的、但有流量和人流的场景当中,把它嵌入进去。这就是新经济时代,金融科技2.0时代,各家银行都需要把握的机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对此进行思考。以及把一些带有流量的场景、平台,我们服务于它,与它开展合作。 基于整个转型过程当中,确实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包括前面三位嘉宾都有提到,我们要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是从人才结构,银行可能需要更多具备科技能力、科技经验的人才来去支撑自身的业务发展,也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规则,我们也看到科技行业普遍的激励机制,和传统的银行业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还有就是组织架构,过去的银行,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从转变成为一种更鼓励创新的机制,我们需要鼓励更多从上到下的创新,以及新业务的开展。最后,我们的整个企业文化也需要鼓励创新,需要鼓励大家做低成本的试错,这点也非常重要。银行过去非常强调严谨,事实上在新时代,我们反而希望我们可以拥有低成本鼓励大家创新,容错的机制必须要具备。包括监管的角度也类似,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在推行沙箱体系,它背后的理念也非常类似。我们也认为,监管领域如何运用科技手段RegTech,监管科技还是要做好,对于银行业务、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是可以非常重要的基础。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11日 15:45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展开讨论。 以下是圆桌讨论全文: 王海明:刚才五位嘉宾围绕金融科技的2.0时代、行业数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基本的分析。接下来五位嘉宾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问题,可以台上互动。 张承惠:刚才说技术员工比Google还多,能不能做点具体的说明,是绝对数上说还是比例上来说? Kaushalya Somasundaram:是绝对数字,24万人中大概25%的人是做技术,把合规加进去,这是我们总体编制的1/3。 Sopnendu Mohanty:我有个问题。讨论新时代的银行业,和阿里、腾讯不同的是,他们有很多民营资本可以投资于技术,银行却没有这么多的资本可以投资于技术,因为每个季度都要寻求收益,要向股东汇报。所以银行可以动用的真正投资在技术上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任银行CFO十几年,这一点非常清楚。银行有什么样的魔法可以把今天的系统一下子就变成很现代化、很高级的系统?另外,银行采用第三方解决方案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用API数据接口的方式,但民营的公司接起来快,银行会很慢,是不是银行业态的文化、心态要发生根本的变化才可以跟上?银行怎样才能真正拥抱这个新的时代? Kaushalya Somasundaram:我先回答一下。 您问到怎样找资本投资在金融科技计划上,我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在优先战略重点中,就包含金融科技,四五年前开始我们把金融科技列为十件头等大事之一。两年前我们成立了创新圈。因为很多趋势在外部不断的发生,我们内部有这么好的人才和科技,但没有培育、推广创业文化,所以我们想出一个点子,让大家可以主动申报项目,说有什么好的技术、想法,很多都是借助第三方的技术。我们前几大创意,其中一个就是中小企业数字银行,作为一个平台可以自行搭建,也可以选择到第三方的平台去做,跟第三方的应用竞争。我们选择后一种做法,因为我们认为,开放银行的做法,数据是一个比较优势,但长此以往也不见得。所以我们需要创建有增值、附加价值的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银行都可以共存,在新形势下都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们有创业文化,有花钱投资推行这样一些计划,而我们知道这不是短期的,可能是多年的。 第二个关于整合的问题。确实没有错,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痛点。因为我们作为银行,尤其作为汇丰,我们100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收购,是靠收购的方式变大的,所以我们更多像一个联邦制的大型跨国银行。文化的整合往往是一个问题。有开放平台,有跨区域的合作机制,投资几十亿推动这个工作,我们CEO也确认了今后三四年又要投入170亿。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整合。 马智涛:从微众银行的角度来讲,我们有个比较幸运的地方就是可以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银行体系。我们跟传统银行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历史包袱,我们开始就要求团队走基础开发的方式,没有依赖于外部厂商为我们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转变。 回答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拿到预算支撑创新,第二怎么更有效地与合作伙伴实现连接。事实上这些能力都应该是银行内部必须具备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思维,依赖于外部厂商,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的,是一个悖论。如果银行有这个决心,走向创新的方向,要加强跟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能力,所以首先必须要下定决心,做好技术开发的准备。甚至对一些新业务可以把它跟传统的业务实现一个切割、区分。我们也看到,现在国内一些银行开展了一些相应的合作,把我们新一代的科技架构赋能给中小型银行,让它把传统业务的包袱放在一边,用全新的思维和模式去开展创新业务。我们觉得这种方式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支撑创新的做法。    张承惠:Mohanty先生提的问题,可能主要是小型银行的问题,中国大银行不缺钱,甚至中型银行业不缺钱。工商银行十多年前就在科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钱,当然关键要对投入效率做一个评估,到底效果怎样。另外马行长说的微众银行代表的是新兴银行,对传统银行来说,因为它的技术起点比较低,所以更多要跟第三方合作。 我觉得目前传统银行和第三方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主要方式是人才的合作,甚至价码是市场化的,比如一个人每个月2.5万,请科技公司派科技人员到银行做开发,而科技公司的综合开发能力利用得还不够。所以在和第三方合作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 刘晓春:我回答新加坡监管局嘉宾的问题。 这里面可能牵涉到两个问题。刚才张所长讲了,对许多小银行来说,确实在资本充足率上有局限,所以科技投入不太够或说不太有能力。第二,这里面还有一个思维方式或决策方式的问题。据我所知,外资银行主要是从上到下的决策,每个项目的开发、每笔科技的投入、每个设备的买入,都要经过详细的、长期的论证,赚钱不赚钱、回报率多少。所以,在决策速度上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大中银行科技预算还是比较充分的,决策程序也比较快,一个项目基本以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为主导,成本核算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开发比较快、上项目也比较快、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快。我有一个对比,当时我在香港的农行时,跟汇丰有对比,农行的决策速度肯定比汇丰快。 此外,中国大银行的科技投入不是现在开始的,而是30年前就开始了,一直在投入。在应用上,包括和第三方的合作,也是一直在持续的,但有几个关注的点:第一,技术本身是不是成熟,因为银行经不起系统、技术的瘫痪。第二,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非常关注。所以找合作对象的时候,包括技术合作中对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银行自身信息的安全性,比较关注。这个导致银行在和第三方合作时会显得比较保守。 至于和互联网企业的差别,银行更注重的是传统银行业务的流程、逻辑,没有借鉴现在科技的新逻辑,在这方面银行应该逐步跟上。 周晔:刚才听了赵行长非常精彩的数字化银行的故事,刘行长讲的故事套路我们比较清楚,阿里办银行或微信办银行,这个故事我们也清楚,赵行长讲股东不是特别牛,没法“拼爹”。我的问题是,第一,你的数据和客户从哪里来?第二,在做数字化银行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的监管挑战是什么? 赵卫星:我们团队确实有来自网商、腾讯、微众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群体。我们金融团队刚去的时候,跟股东说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走互联网在线数据化银行第三条路?微众基于腾讯的生态体系,网商基于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确实可以走出两条很清晰的路线。我们这批人就跟股东讨论,能不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径?两年下来,这条路径确实找到了。 我们自己战略定位是“万能链接”,这条路径就是马行长说的一句话,连接到合作伙伴的场景中,连接到在线的场景中。但对我们的技术可能更有挑战性。因为对我们来说,每个客户进入新网都是陌生客户,每个客户都不是预先数据化模型跑出来的授信结果的白名单客户,但这条路径更有复制性和参考价值,也正如刚才讨论的一个话题,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们认为,如果沿着数字化或是科技化这条路径仔细想,实际有过很好的典型案例。比如轻开发平台,把底层要素全部开发出来,合作伙伴在要素上搭建自己想要的产品。大家都用Office、Windows,这就是一个工具,在这个工具上,可以创造很多的产品,新网银行今天做的事情,就是把金融底层要素风险控制好,形成一个开发者市场。这个开发者市场中,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只要具有开发经验,就可以调用金融要素形成自己的产品。这就是解决客户需要的产品是什么,而不是银行提供或是强塞的产品是什么。 今天两年走下来,这条路越来越顺利了。但银行必须做好的是数据的信息管控,金融要素的风险控制。这是一定要做好的事情,我们才敢开放出金融要素市场。这是我们要走的路径。 至于对监管的想法,这两年来,我们不断跟监管沟通连接者的这条路径以及开放要素市场的这条路径。到目前为止,拿数据说话,我认为和监管是最容易解释和沟通的。目前,我们整个实际风险控制从开始到退出的全路径,我们每步风险环节在数据画像下有自己核心的控制手段,监管部门就会非常了解,未来也会更支持。 刚才提到监管和银行间的系统打通,实际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这不是监管要做的事情,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更多把自己的系统透明开放给监管,让他能核查到每个业务流程中的每步风险的控制。而且我们不仅仅给监管打开,也会为农村金融机构打开这个系统。每个合作伙伴都能通过新网的系统,透明式地看到每步流程风险控制节点,只有越熟悉、越了解,才能更信任。 王海明:感谢赵行长。我们这场论坛到此结束。特别感谢五位嘉宾!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11日 15:41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全球数字化银行时代已经到来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全球数字化银行时代已经到来

  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银行进入十数字化路径已经清晰,全球正在进入数字化银行时代。 以下是发言全文: 赵卫星:最近我在研究国内其它的商业和国外商业的差别。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或者以客户为中心,银行说了好多年,可能其它的商业带给银行的启迪更多。比如迪卡侬,做一双鞋真的是不一样,一个部门拆成几个流程化的部门:1、上百台跑步机,天天员工就在跑步机上跑步。跑完之后,大家说我跑了多长时间,出了多少汗,我的脚踝部分怎么就是那么不舒服,形成了一系列的数据,推到第二个部门。2、设计部门,这个人一跑步脚踝不舒服,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弧度、鞋型。3、材质部门,使用一定的材质。4、成本管理部门。这个材质可以用什么样的成本完成。5、生产线。 我后来想想,这就是数据化的流水线,一开始的跑步到后面的成本管理,就是数据化的流水线。反观银行就是弄出一堆的产品,跑到前台找一对人销售。销售得了就销售,销售部了就考核,最后就是KPI,下指标、完成。原先可能也做得没错,因为你无法从跑步机上收集那么多的数据,形成那么多的数据流。但是今天我真是感觉到,从事了那么多家银行,也从事了互联网金融,去了蚂蚁,到了今天,一家没有特别股东背景的一个银行,我觉得这个事情到了一个点位。因为今天我们在线,我们数据化了,越来越多通过数据可以收集到客户方方面面的需求。从这个需求,我们又能够精准的做我们自己的流程化改造。流程化改造,在这个时期对银行非常重要,我非常认可。这时候数字化银行就要重新打造所有的体系。我们自己说,我们叫细胞裂变式的体系。有一个想法、点子,从客户的数据发起,3、5个人的小组,一直裂变为几百人的大的部门,现在真的是可实现了,而且在不断的裂变,大型部门还可以继续裂变,这种生长在今天数据化的时代已经可以形成了。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中国真的可以走到数字化银行的角色了。刚才刘行长提到了,还有很多的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但是至少从自身而言,我们觉得数字化银行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了。 既然说数据化,有几组数据给大家报报。一是数字化银行带来的是什么?先就说融资,作业成本降低到以“元”计价。原先,一单作业成本肯定是上千,人工部分、运营部分加上去这是肯定的。但是今天已经到“元”,可能还可以继续下降。但是如果完整的跑完数据,还是要到元的成本。二是不良控制可以精准到小数点后面。我在行多种不同的场景和人群中运用过,今天我敢打保票的说,未来3个月、6个月、9个月,我的风险控制,在某个具体场景、具体人群,我可以控制在小数点后一位。还有很多的变化,比如说处理效率上,今天已经是以秒计算,还有融资的金额方面,可以降低到“百元”。其实,降低到“元”也没有问题了。还款周期,已经细碎到按“分钟”,你现在借了几分钟后还,这就是数字银行带来的表现。 背后是一批科技人员、程序员所带来的变化。比如小型机,大家一直在谈的去ROE后的小型机。今天确实数字化银行大量运用了云计算等,产生无数TB级的(数据)。大概的报一下数字,比如现在我所在的新网银行,每个月报给央行征信达到了6000万条的记录,这是给国家征信的贡献,也解决了未来数字化银行的一条路径。靠一家家的机构在不断数字化银行的变革里面,这样的路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可行。当然,你说今天有没有挑战?有。第一个挑战,一定是自己的思想。要走数字化的道路,抛开了刚才所说的,比如前中后台的架构设计,真不是这样的。今天可以用流程、用数字去跑,去架构所有的流程。当然,还有很多的挑战,比如刚才提到的,我们的认识、客户的认识、监管的认识和整个社会舆论的认识,对发展的差异点、不同点之间,可能今天还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个矛盾点会很快解决。尤其是数据化分析之后产生的结果,会很快做出相应的结论和定义,所以这个时期,我觉得真的是很好的时期,是银行甚至是全球进入数字化银行的时期,谢谢。 王海明:谢谢赵行长,既能说又能做,非常有魅力。当然,下一位分享的马行长也特别的有魅力,到微众银行之前是平安科技的总经理。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11日 15:26
刘晓春:金融科技2.0时代应是金融主导不是科技主导
刘晓春:金融科技2.0时代应是金融主导不是科技主导

  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到了瓶颈期和转折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到了2.0时代,2.0时代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 以下是发言全文: 刘晓春:从我作为银行工作人员的角度看,金融科技也好,银行数字化也好,现在是个瓶颈期,也是一个转折期。 为什么说是瓶颈期?现在来看,金融科技虽然大家叫得还是很响,但实际的开拓,从去年到现在,有点遇到瓶颈。从业务发展来看,主要局限在支付、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的销售,有小微金融,基本没有跨出这么一个范围。 另外,也是一个转折期。我们所有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在学习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这些年的一些做法。也在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同时在总结他们的教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布局。所以,整体的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正在爆发,应该讲具备了进入2.0时代的条件。 2.0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昨天黄益平教授也对未来做了基本的一个描述,就是说科技管科技,金融管金融,科技为金融做好服务。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瓶颈期?三个原因: 1、我们在解决金融问题的时候,看到了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要解决的是速度快、安全到达对方,资金流也要解决这个问题,但资金流不等于所有的金融。比如贷款,不是说到达就解决了,3秒钟放一笔贷款就解决了,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包括开户,对客户讲,有个体验问题,希望快点、方便点,但有许多合法合规的问题、反洗钱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快和慢的问题。所以,金融不等于现金流。原来我们整体的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都把“快”当作金融的全部。 2、科技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有点把手段当目的了,为了实现某些科技的功能,而把业务取消了金融本身该有的东西,而满足实现科技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很多风险的原因。 3、科技金融的发展和监管的工作没有相衔接,或是脱节了。所以造成目前遇到瓶颈。 接下来对银行来说机会很多,挑战在哪里? 首先,怎么把金融科技全方位地应用到银行的管理、运营中?前阶段,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端的创新,但银行接下来对科技金融的应用,关键是内部管理和运营。内部管理不仅仅是操作流程的问题,还有资产负债管理。贷款评审本身很重要,但最后能不能放,还得看资源配置,资产负债管理要求中,能不能让你放这笔贷款?所以金融科技真的要想达到颠覆原有银行的文化、流程、逻辑,在于你科技在全方位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客户端的或是产品端的应用。    第二,从技术讲,要解决几个问题。应用金融科技,为什么有局限性?比如主要在产品销售领域。原因是这些可以做到标准化、参数化、闭环化。为什么对大型企业的服务、对大型贷款项目的服务,对大型企业的综合服务,走不出来?因为没有解决这些标准化、闭环化的问题。 所以有几个闭环的问题需要解决: 1、怎么突破小企业个人批量式的闭环,解决个体式的闭环? 2、怎么解决内部管理,包括资源配置管理和业务营销、产品创新的闭环? 3、怎么解决时间过程中的闭环?做一个项目,为一个企业服务,甚至做理财产品,现在关注的是卖产品,但要做理财产品,持续时间可能是十年、七年,怎么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的闭环?包括风险控制、合规。 4、科技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项科技技术有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怎么解决人和技术之间的闭环?使得技术能更流畅、安全地使用? 5、银行业务经营和监管之间,能不能形成一个闭环? 讲到监管,前面各位已经讲了很多了,我补充几条: 第一,监管本身要科技化,要把你自己武装起来。 第二,监管要像现在银行这样,能把我们的系统一直和企业的系统连接起来。也就是说,监管要把它的系统和银行的系统连接起来。关键是除了以前的资格监管、事后检查、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结果监管外,要进行程序监管、场景监管,对某些业务,要进行实时的、过程的监管。 第三,对某些技术,要进行审批制,报备制,甚至牌照制。比如智能投顾,因为这项技术本身已经人格化了。所以对它的监管可能也需要人格化,也要给它发牌照。 最后,法律和金融科技怎么更融合。这当中牵涉到通过金融科技产生的合约、产品权益的界定、保护、认可问题。另外,在过程中,许多知识产权,哪些属于机构,哪些属于个人,这些界定问题对今后的金融科技在银行的应用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王海明:谢谢,刘行长准备得非常充分,本来他这方面的经验有非常丰富,之前在农业银行、浙商银行有过35年的从业经验。下一位有请新网银行的赵卫星行长。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11日 15:22
张承惠:金融科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
张承惠:金融科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对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谈了几点看法。 张承惠认为金融科技会在几方面对传统银行构成挑战: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二是业务流程、组织方式;三是对传统银行人才的挑战。 她对传统银行对此应对方案谈到几点:第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科技对银行转型的重要性;第二,需要组织变革;第三,人才问题。 以下是发言全文: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数字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充满挑战。新金融时代:数字银行应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兼顾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将对传统银行发展模式带来何种挑战?银行如何利用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价值?国外数字银行的发展经验能给中国何种启示? 王海明:我们这一场的主题是“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有五位嘉宾。一位是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老师,第二位是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首先有请五位就这个主题发表5-7分钟的演讲。 张承惠:我就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挑战以及应对谈点自己的看法。 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至少在几个方面构成挑战: 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商业银行一般以抵押担保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当然,还有征信、关注项目的现金流。这些延续了几十年的风险管理方式,在金融科技的情况下,可能会受比较大的冲击。 二是业务流程、组织方式。传统银行里,产品基本由总行设计,在基层的分支银行,由客户经理负责客户协调、管理风险,传统银行风控基本是以一种点状、分散的方式来做的。传统银行的内部流程管理,是按区域、客户分群。未来数字科技很可能是要跨界、跨地域,甚至跨客户群的。这种新型的方式,传统业务的流程以及业务组织方式,不大适应。 三是对传统银行人才的挑战。特别是中层以上的骨干层,基本都是学金融出身,很少有学技术出身。对决策层来说,对技术的理解,可能有点问题。对中小银行来说,在资金实力、对科技的管理能力上,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没有钱去做比较大的系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几十亿的总资产,规模相当小,这样的小机构怎样利用科技管理风险、应对新形势,这是很大的挑战。 下面我想讲讲应对挑战的一些想法。 第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科技对银行转型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是口头上讲的,而是要银行高层、决策者能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未来的影响力,把发展金融科技真正列入银行的发展战略中,不是做规划的时候书面写下来就算了,要有切实的行动。同时,银行员工也面临着理念、价值观的调整。所以需要有个观念、思想变革的过程。 第二,需要组织变革。因为要把发展金融科技的战略落到实处,不是仅仅一句话、几张纸就能解决问题的,关系到整个业务流程、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我觉得可以延伸看,“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组织的地方,就有内耗。”越大的组织,内耗可能越大。所以组织的变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是仅仅设一个金融科技部门或是买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就够了,这里面要有文化的融合、资源重新的调整。如果仅仅买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很可能会成为后台的服务机构,不能成为价值创造中心。所以内部的组织架构的重构和资源的调整,很重要。 去年我曾经到一家证券公司调研,据说在业内是金融科技方面做得最好的,App领先全行业一年左右。他们的做法就是挖了一个金融科技人才,带了一个团队,团队可以统筹所有核心业务部门的资源。我很奇怪,问团队的负责人,说原来的业务部门对你们没有抵触吗,因为你涉及到他的利益了,团队负责人说,幸好董事长非常有决心,而且这家公司行动力比较强,所以把金融科技做起来了,用金融科技作为一个价值创造的关键部门,统筹调整所有的业务资源和条线。 第三,人才问题。银行要发展金融科技,缺不了人才。这两年我对科技公司调研很多,深刻感觉到,银行的文化跟金融科技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很大差别。比如,金融科技公司以创新为主,对失败容忍度非常高,银行几乎是希望零失败,一旦出风险要终身追责,金融科技公司的组织架构非常灵活、有弹性。腾讯一个人跟我说,我们这里一个研究人员可以提出一个项目、想法,几个人组织一个小团队,这个人当负责人,项目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团队自然解散,这个人就到别的团队当团员,不当负责人。这种灵活机制,商业银行是没法比的。 王海明:刚才张所长说了前景、挑战、应对以及银行跟金融科技行业的对比,讲得非常扎实,一方面研究功底深厚,一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案例。接下来有请刘行长。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11日 15:17
Conan French:监管苦于寻找创新与安全之间平衡点
Conan French:监管苦于寻找创新与安全之间平衡点

  SFI特邀嘉宾、国际金融协会创新与金融科技高级顾问Conan French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国际金融协会创新与金融科技高级顾问Conan French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Conan French:放眼全球,现在政府部门和行业都在努力应对ABCD(算法、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世界,其中主要是数据的问题。行业现在发展非常快,监管部门也在争取做出同样快速反应,大家苦于寻找创新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上次金融危机之后,所有的监管者重点就是安全性、稳健性,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疏忽了速度和效率之间的考虑。IMF有很多成员国,但是中国走在前面。中国前几年互联网经济发展非常快,而且已经存在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这是中国与别的国家的不同之处。中国已经有几年的经验,而且是比较成熟的一套实践,而且规模也相当大。所以在中国,监管部门各方开展这样的对话,我觉得特别有益,我们也特别高兴可以受邀参加这样的讨论,全世界都需要更好的了解这些科技的潜在影响,需要在我们自身的机构内,加强和建设我们的能力,我们都要有自身的技术专家,我们自身也可以应用这样的科技,更好的监管金融企业,更好的做到合规。 有人提到了反洗钱已经耗费了巨大的成本。全球只有1%-3%的坏分子可以被查获。现在世界各地的银行正在加强合作,看如何利用大数据、利用KYC这样的平台改善反洗钱工作。 沙盒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工具。比如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是最早做沙盒的,他们说对于很多参与者不需要调整现在的法规,现在的法规是适用的,关键在于这样可以向监管者发出一个信号,在过去10年,监管者可以说限制了全球创新的速度,银行都是看着监管者的脸色来做创新,而中国是个例外。比如日本的FSA(金融厅),可以考虑一下它的手册(Handbook)的做法,是否拖慢了相关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开放银行(Open banking)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欧洲的支付服务指令(PSD II)和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也出台了,保证不存在责任不匹配、数据开放给第三方等等。应该说监管部门的工作非常繁重也非常重要,涉及到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创新和风险如何把握平衡的问题。 要保证金融行业可以为多数人提供相关服务,也就是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扩大金融覆盖面等等。利用科技,让金融部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中国在思想方面也是走在前面的。数据的角色方面有很多新进的参与者带来了快速的变化。数据是经济的基本要素,要保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要管理好数据平台的集中风险,避免出现日后难以管理的垄断,也不要留下数据的隐患。我们重视几条监管方面的原则,IMF非常愿意在全球开展工作,提出监管原则。如果以后我们很难制定很细化的全球管理规定,至少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全球通用的原则,同一活动、同一风险应该受到统一监管。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09日 16:45
圆桌问答:央行王信称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支付
圆桌问答:央行王信称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支付

   新浪财经讯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展开圆桌问答。 管涛:谢谢Conan French,从国际机构的角度和我们分享了全球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发展,强调要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做到平衡,后面也简单谈了对中国这几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看法。 下面我们进入讨论环节。台上有五位嘉宾,四位来自监管机构,French属于国际机构,不属于监管机构。大家做了主旨发言,看看同行之间有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有没有问题需要问。 提问:我想请教一下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位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假设有种金融产品在中国是禁止的,有些中国公司或境外公司在澳大利亚或新加坡拿到了牌照以后,建了一个网站,就开始给中国人提供服务。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找到澳大利亚或是新加坡的监管部门,能不能通过你们对你们发牌照的机构进行处罚?因为在境内很难找到,能发现的仅仅是一个网站。谢谢。 Michele Bullock:第一点,牌照是基于在澳大利亚的活动发放的,如果他们做的事情是违法中国法律的,肯定首先要跟我们联系,并且向我们表达你的关切。一般来讲,在澳大利亚有业务,我们才会颁牌照。如果在澳大利亚拿牌照,离岸进行经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罕见的情况。他们要展现在澳大利亚本土是有业务的,然后申请牌照。拿到牌照以后,业务如果违反了中国法律,请和澳大利亚监管部门联系。 Sopnendu Mohanty:我的答案是类似的。首先,拿牌照的企业必须符合新加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有违规行为,比如有不良做法,或是违反了中国的法律法规,无论他有没有相关的牌照,都要通知我们,引起我们的关注。很难想象如果中国是禁止某种业务的,他们在新加坡开个公司或网站,在中国推销他们的服务,有具体的案例的话,也请与我分享。谢谢。 王信:Bullock女士提到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态度,需要在鼓励创新、保持稳定和安全之间做好平衡,核心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对此我完全同意。当然,各国情况不太一样,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除了保护消费者金融权益这一重要方面以外,也可能借助金融科技,实现其它方面的目标。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例,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物现金的使用,会大大降低实物现金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耗费的大量社会成本。同时,央行数字货币比目前各种非现金支付涉及的商业银行的货币信用度更高,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得到广泛使用,对进一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是有利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还可能更便捷、高效,因为其作为现金,支付即清算,无需再通过银行进行清算,相应的成本也比较低。    Sopnendu Mohanty:我想借此机会澄清一下,金融科技还是有定义上的混淆,事实上有两类金融科技。目前全球80%的金融科技都是提供自动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就是在已有的金融服务上增加了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原有的解决方案,前台、中台、后台已经非常完整了,加一个自动化在里面。剩下20%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是传统的金融服务,非传统的金融科技是传统的监管之前没有覆盖到的,必须符合监管要求。所以,大家首先要搞清楚金融科技这个词,如果提供的金融服务是受监管的业务,就必须按监管规则来,没有任何例外情况。 Conan French:我也补充一下。如果我们看央行数字货币,用传统的框架管理数字货币,可能并不管用。比如产品的设计或是协议的设计等等。这方面我们都需要制定全球标准、全球原则,才能适应无国界的数字产品。如果还是想用传统的货币管理办法管理数字货币,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全球有更透彻的尤其是关于协议和框架合作方面的探讨。 提问:请问Sopnendu Mohanty先生,您在上午和今天圆桌讨论中都提到了KYC,新加坡似乎正在建立一个KYC的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平台。这些共享平台涉及到哪些金融机构?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金融科技?目前进展到了什么程度?谢谢。 Sopnendu Mohanty:KYC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一个是企业的。今天在新加坡,个人KYC已经完成了,我们有个MyInfo平台,是新加坡的一个公共数据平台,有许多数据点,由政府运营,这个数据是获得公民同意的,银行可以直接使用。如果在新加坡开一个银行帐户,去银行网站,说想用MyInfo打开账户,打开账户后,马上就会出现你的数字身份信息。银行如果需要调取数据,个人要点“同意授权”,然后就可以跳转到银行的界面,直接开户,就不用去柜台了。目前新加坡70%的人口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剩下30%在接下来几个月也会完全开放,也就是个人KYC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比较复杂的是企业KYC。因为企业所有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股东,复杂度会高很多。所以对政府来讲,如果提供一个公共基础设施,可能非常复杂。要做企业KYC,必须得是银行间结合起来做这件事,把他们的基础设施共享。然后银行看企业客户的数据是不是共享。今天我们正在做概念验证,如果概念验证通过,就会进入一个圆形的测试。但最终还是要靠银行间携手做这件事。它是一个中央的架构,企业使用开放的API。 另外一个实验也正在做,就是DLT的一个平台,共享企业KYC,也是一个概念验证的阶段,后面我们看到底采用哪个技术。 Conan French:IIF现在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解决方案。一个挑战是,市场上彼此服务的可靠性,就是依赖第三方提供的KYC服务,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到底怎样?准确性如何?我们非常激动听到新加坡这方面的一些进展,包括加密技术,希望随着时间推移,能看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基础设施对监管部门,对银行来讲,都是大有益处的。 Sopnendu Mohanty:补充一点。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实现KYC跨境的互相验证。如果澳大利亚有授信的EKYC,新加坡也有可靠的EKYC,这个时候可以互相开户,或到海外开一个证券或银行账户,就不需要那么复杂,比如要跑到国外去开账户。当然,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要做很多流程验证或是政策选择。但至少这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最终如果能实现这点是最好,可以防止洗钱或是其他的问题。 Conan French:在世界上,还有一些银行在很多国家都有业务,不同的分支机构之间数据分享都有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实现数据的完全融通,从执法、反洗钱的角度,也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在数据、政策方面进一步改进,从而让银行可以更好地分享他们的数据。 提问:请问王信局长,刚才提到有可能数字货币应用会有替代现金的功能。昨天我们也讨论了法定数字货币的定价问题,这其中有个普惠问题,“普惠”英文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有些人对数字经济的能力(数商)不足,法定数字货币适合数商比较高的人,但还有一些人数商比较低,那么是不是还要用原来的货币,比如人民币现金?到时候如果出现了数字货币,是不是两者会共存?它们是1:1的汇率,同时有些监管的好处、坏处,发行成本比较低。到时候会不会由于数字价值不一样,导致两种货币可能会有点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种货币之间有价格的不同。当然还涉及到汇率的问题。 王信:我说的央行数字货币替代实物现金,主要指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小额支付,是对M0而不是对M1、M2的替代,并不是说实物现金很快就会消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目前很多地区、很多人群仍习惯于使用实物现金,我们鼓励各种支付方式的发展,但强调要尊重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权,其中当然包括作为法定货币的现金。目前已出现商家里明明有人却拒收现金的情况,这会影响法定货币的正常流通,对此要加以打击。 实物现金和法定数字货币既然都是中央银行发行,它们显然完全等价,不可能有两个价格。 提问:拒收现金是不是非法?不收现金就是强迫人必须有一个在线的工具,是不是对弱势人群的一种歧视? 王信:在有些地方,明明有条件有人力,但商家就不收现金。这不利于现金的正常流通。有些人群,如老人不习惯非现金支付方式,我们一定要维护各种人群对各种支付工具的选择权。 Sopnendu Mohanty:我想问一下王先生,数字货币转账非常便宜甚至免费。现在行业里有很多零费用的支付手段,这跟法定货币有什么不同?大额支付现在效率还比较低,银行可以使用现金或是用银行之间的货币进行转换,但对零售支付不是这样。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王信:国际上很多人讨论央行数字货币(CBDC)应该用于零售支付还是批发支付,有的央行在考虑利用CBDC改善批发支付。在中国,将CBDC用于零售支付可能更合理。CBDC是央行发行的,是国家信用,而非现金支付涉及的电子货币只是商业银行信用,用CBDC支付更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CBDC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Michele Bullock:我们和新加坡也是差不多的。 Conan French:我想再提一下对CBDC的看法。加密和数字货币不断产生,加密的资产,现在只是分离和取代,可能这种办法对消费者而言没有太大改善,因为今天的系统已经非常高效了,但对批发来说可能比较有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我觉得眼光应该长远一些。未来在分布式的经济体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数据所有权以及价值,如果看未来这种市场的发展,可能更加能了解到法定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在未来的重要性和价值。 随着更多虚拟经济出现,我们创造的数字资产,不管是内容还是影像,数字货币对将来的这种形态可能更有作用。 提问:请问Sopnendu Mohanty先生,中国政府关闭了ICO,很多人希望到新加坡去做ICO。MAS对ICO的监管框架是怎样的? Sopnendu Mohanty:不能说所有公司都去新加坡ICO了,这并不对。可能你误解了。我们看待数字货币有三点:第一,它没有作为一个支付手段存在,在价值链里它只是一种交换工具。第二,公用性的代币,比如算法的代币其他的一些公用性的代币。第三,安全性的代币。在新加坡对第三块非常清晰,就是要满足对安全性的要求。最近我们刚刚对一个违法的公司进行了惩罚。对于第二块我们还没有做很大的监管,除非消费者保护和AML,这也涉及到监管方面的互通有无。我们有和其他的监管者一起交换信息,检查是否代币有进行交换,这个更多的是从法律框架来的,特别是代币、隐私方面的考虑。如果涉及到第三块,肯定是非常严重的,要监管,对第二块来说还是比较小的监管,如果要发行ICO产品,就必须符合我们的监管。否则我们会撤销它的权力。 管涛:金融科技很重要一个优势,就是大数据处理、降低信息不对称,获得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欧盟发布了对一般数据保护的一个规定。不知道在座各位专家有没有评估过?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座的企业,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跟大家做个分享,如果有这个业务,你们有没有研究过? Conan French:我们的目标还是要推动更多的竞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支付工具,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的消费者的隐私、账户,很多第三方的支付可以使用了。但是里面的挑战,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样一个单独的监管者,它们在欧盟设立,对实体进行监管。银行,会通过API开放个人信息。但如果没有更好的数码网络安全性来管理、保护这些数据,这个数据就会被篡改、泄露,实行业务银行就要负责任了,这是一个案例。 非常有趣的,一是推动这个行业的竞争性,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更多是针对初创企业。因为要建立一种全球的生态体系。欧盟5年前已经开始了,现在有点不同,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欧盟也要把5年前设计的这个法案和最新的法案结合在一起,希望他们可以做得非常好,能够改善隐私,或者是数据安全方面、网络方面的法案,能够更好维护新参与者的权益,这是促进行业公平的一个很好案例。对参与者来说,是建立公平的竞技场,我们也有很大的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持有更多的信息。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他们可能在监管方面要加强。 Sopnendu Mohanty:我对于GDPR的观点是,放到基础设施的框架来说,数据非常重要。我认为初衷非常好,应该要有非常清晰的界定,这个数据是谁的?获取数据怎么样?获取数据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对我们来说非常复杂。有些人获取数据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你把信息给到金融机构,你获取的时候,需要知情人同意、消费者同意。涉及到这些数据有银行或者是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在不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之间传递,必须要有消费者的知情同意,如果不行你就不能传递这些数据。你要知道,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这些数据在哪些机构间进行传递。如果要提取数据,相关的要求又是怎样的?这对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技术架构还不足以满足GDPR的预期。 Conan French:这对欧洲监管也是有困难的。数据的监管很重要,尤其是跨国方面的协调,特别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我数据在跨经济体之间的流动非常关键,我们不能用比较限制或者是既往的方式来看,更多的监管者是需要高屋建瓴的来看数据保护、隐私保护。这样的知情同意架构非常重要,不仅是传统行业当中,而且是跨不同行业、跨不同的经济体。 Michele Bullock:我上午演讲当中提到了,澳大利亚要开放数据架构。虽然我们走得比较慢,但也有一个后发者的优势。我们跟随别的监管者走,吸取他们的教训。这里面也涉及到消费者数据的权利,涉及到监管者之间的竞争。就像刚才您所提到的,不仅是金融数据,还有消费者其它的数据。我们会考虑建立数据的标准,能够应用于数据的分享、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等等。 欧洲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面,他们要实行的新监管,确定要有一个可靠的基础设施。数据在金融机构之间分享时,和某些小数量的产品相关,这是第一步。之后,如果比较强劲,可以在金融行业整体铺开甚至是扩展到非金融行业,这个框架的可靠度非常重要。因为你要确定人们有分享的动力。不只是说发出数据的一方,还有收到数据的一方,以及个人消费者之间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在数码世界,还有IT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性是取决于整个系统的最短板。央行、银行的处理非常好,但如果他们传递给其它的机构,但其它机构的整个系统非常弱,有可能泄露,这就是系统当中最弱的一环。所以这方面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孙天琦:我之前在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工作,回忆当时我们受理的投诉案例,当中非常典型的就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个人信息保护是行为监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整个行为监管相对不足。监管和研究,更多关注金融交易的供给侧金融机构,对需求侧的关注、保护研究比较少,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强化的方面。 管涛:这个环节五位专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和大家的讨论也非常充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09日 16:43
Sopnendu Mohanty:大数据算法成金融监管的应用趋势
Sopnendu Mohanty:大数据算法成金融监管的应用趋势

  SFI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Sopnendu Mohanty:从监管趋势来说,我认为有六大趋势正在发生。一是非捆绑金融服务的诞生;二是机器可阅读的数据;三是刚才Michele讲的,行业希望有可共享的监管平台,像刚才讲的KYC平台;四是算法,金融科技公司、银行都在使用的算法,这些怎么监管?五是我所说的新世界的ABCD(算法、区块链、云计算、数据)。这些科技带来新的风险,监管者需要加以应对。有越来越多的工具,让合规工作自动化,就是所谓的RegTech、SuperTech,监管者可用的科技。最后是监管沙盒的兴起,监管机构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互相通报最新情况,保证整个领域有一个更统一的监管方式。 我讲一下非捆绑的金融服务的兴起。举个新加坡的例子,整个监管领域,之前的监管是作为机构加以监管,银行提供支付服务要符合一些规定。但是在支付服务方面,现在是分解开的,支付服务当中每一个子项都是分解不同的人提供服务,有人提供流动性,有人提供别的。如何按照分解的方式,针对每一个子项的活动,按照恰当的比例、恰当的力度加以监管,同时允许整个行业得到发展?在整个行业来讲,就是这样一个分解的趋势。所以过去是针对实体的监管,以后要改成针对活动的监管。 下面是机器可阅读的数据。我们的行长去年在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大会上做了一个大承诺,如果没有记错,他说的是在2020年,期待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提供机器可读的数据。我们也对行业做了承诺,一旦你们可以提供机器可读的数据,我们不会要求再次提交同样的数据。大家想一下,今天我们往往会要求同样的数据按照不同的表格、格式反复提供,但实际上就是同样数据反复提交。我们向行业做了承诺,你可以利用数据接口,按照机器可读的形式,把数据交给我们,只需要传一次。 刚才讲了公共平台的好处KYC的例子。我们深信越来越多国家的监管部门都会想要在KYC方面搭建公共的共享平台。其实,金融机构40%的成本都是围绕了解客户获客,了解客户进行反洗钱、反恐融资这些工作,这是很大的一块成本,监管部门可以把这个作为官方职能,由政府提供这样的平台或者是牵头搭建这样一个共享平台。 算法怎么办?监管部门如何监管算法?算法本身就是自运行的。在新加坡我们进行了公开的征询,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了解大家希望算法应该如何监管,现在没有明晰的答复,但这是今后一年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就是监管者要想清楚,如何对算法进行监管。因为算法是自运行、自我学习的,自我学习之后有可能会失控。在这个基础设施方面,监管者肯定会提供科技使用方面的指引,也会讲清楚你需要有什么样的控制措施才可以使用这些,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区块链、大数据,我想监管会在这些方面有更多的指引。并不是杜绝或者不允许银行使用这些技术,而是给银行更清晰的指引。最近两三年,在新加坡我们看到监管科技RegTech在一些公司中的应用大概增加了30%。他们等于是把过去成熟的监管方面的业务自动化,有些提高了监管透明度。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数据的兴起,使得市场操纵者有了更多的手段。监管者有什么样的工具可以处理海量的大数据,防止市场操纵行为? 关于监管沙盒,一是看消费者保护,二是反洗钱、反恐融资,三是有没有系统风险。监管沙盒的设计是给市场主体质问、挑战现有做法的机会,通过实践证明新的做法没有增加风险,监管部门有可能会接受新的做法。最后,有很多这方面的合作协议将签署,希望监管者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学习最佳实践。 管涛:谢谢Mohanty先生的发言,讲了如何把大数据用于发展监管科技,也介绍了监管沙盒的经验和做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09日 15:55
Michele Bullock:金融科技鼓励创新 但不能免于监管
Michele Bullock:金融科技鼓励创新 但不能免于监管

  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Michele Bullock:非常感谢,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稍微讲一下我刚才演讲当中涉及到的话题。更多讲一下监管当局如何平衡创新和安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看一下世界各国,我所熟悉的这些监管当局,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大体而言这些监管当局还是愿意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都注意到有安全性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个领域不是没有监管的。创新可以在恰当的监管之下萌芽、发展。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多次听到“沙盒”。其实,新加坡有好几个沙盒,有监管沙盒、产业沙盒。实际上产业沙盒是更常见的东西,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不是说没有监管,而是说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当中做一些概念的验证,以便能够把业务模式做出来,应该说不是“无监管”,而是在“轻监管”的模式下把业务做出来。监管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客户,所以很多沙盒都是由消费者保护协会、证监会这样的机构创建。主要关心点就是要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不希望消费者突然有一天发现他的储蓄不见了,都是一个保护的问题。 金融科技监管方面还有一个大话题,也就是投资人的保护。之前也提到ICO,ICO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小企业做的一种创新,有点类似于股本融资的手段,他需要资金,因此利用科技来募资。监管者必须注意这个现象,因为有些就是欺诈,监管者必须积极主动的监管,保证投资人和消费者都可以得到保护。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因为金融机构方面,多数监管的目的是要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是一种谨慎监督,要保证金融机构不会倒闭,把大家的钱拿走。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如果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也会引起类似的问题。 刚才有同事讲到了国际管辖的问题,每个地区的做法不一样。一些大型经济体做了大量的努力,尽量使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的法规可以趋同。未来金融科技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趋势?各国当局越来越意识到金融科技加大监管的重要性。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监管必须是以功能为基础,在之前的一个场次也提到过,哪怕不是叫做“银行”,但只要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应该也是作为金融中介加以监管。需要有立法、法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把监管要求和机构类型挂钩,我觉得不是看机构的类型,而是看它开展什么活动、带来什么风险,带给社会什么影响,从这些功能方面加以监管,而不是看机构的性质。 演讲当中我提到了合作与竞争,合作驱动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但是支付领域当中,合作尤为重要。一方面是需要合作制定标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也需要开展合作,提供一些公共的基础设施,让各方都可以介入。新加坡就有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政府搭建的KYC平台,是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让各机构了解客户。消保、投保方面,要给予功能、原则,要考虑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 管涛:主要是三点:一是金融科技要鼓励创新,但不能免于监管;二是要加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保护,实现功能监管;三是鼓励竞争,也要鼓励合作。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07月09日 15:43
Kaushalya Somasundaram:银行数字化要彻底的数字化
Kaushalya Somasundaram:银行数字化要彻底的数字化

  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银行的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二是彻底的数字化。 Kaushalya Somasundaram认为,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作为银行,我们要竞争,我们要采用平台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第三方的解决方案合作,而不是独家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此相关的是,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而是彻底的数字化。之前都是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的问题,我所说的“彻底数字化”,就是拥抱新的新兴科技,包括区块链、云计算、机器学习,真正创造价值、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以下是发言全文: Kaushalya Somasundaram:汇丰银行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员工超过2万人。其中1/3是科技人员,相比之下,我们的技术人员比谷歌还要多。 可能有人会问,Fintech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汇丰银行,在70个国家和区域进行运营,在各个国家有很多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监管。我们的团队是4、5年前建立的,一开始是CEO和董事长提倡建议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外部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仅是专注内部的运营。我们也是建立了2亿美元的Fintech基金,希望能够更多的和Fintech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要推动行业的进步,提供比较简单透明的解决方案,确保创新发展当中把客户放在中心、首位。 我们发现Fintech的公司在扩大规模的时候比较有挣扎。所以,我们这个特别的团队工作很多,也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但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要考虑相关的监管要求是什么,如何在不同的业务、不同国家方面更好的用科技为客户提供服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它们在汇丰银行占了超过50%的利润,我们要将这两块和科技结合起来。过去两年我始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从中国、美国进行学习,特别是聪颖过,应该如何与中国的同业进行分享。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强国。我们在英国,不仅是人才方面,科技方面我们也比较落后。作为一个银行,希望可以招收中国的技术人员,我们在上海、北京、广州建立我们的分行或者是代表处。不仅是招聘人才,还有自由化和去监管化。2016年之后,监管角度来说英国更开放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也做了很多开放监管方面的竞争。结果,有很多很棒的公司可以在中国得到发展。 总结来说,有几点特别有意思,就是监管者、金融科技公司和成熟的银行可以共同开展合作,一是数字银行方面,现在数字银行的集中度最高。无论是汇款、结汇、存款还是开户等方面,在最近2、3年,有些本身就是独角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行业的整个观念。英国一个国家就有10个这样的独角兽,也是最近3、4年受监管开放驱动。二是监管沙盒,很多方面可以说非常成功,部分原因在于,这样的话监管者、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再一个开放的平台上来到一起,谁都无须惧怕做事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可以不担心后果的做各种尝试。三是包括英国总理也支持我们这样的尝试。在英国,我代表汇丰参加了总理召集的金融科技论坛。 从科技的角度讲,很多科技的人才,要么在美国,要么在中国。汇丰是在英国、在伦敦有很多金融服务的人才,如何结合这两种人才,弥补人才鸿沟。所以我们的总理搞了一个基金,在英国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吸引人才,为此我们要放开现有的一些限制。相关的问题,就是金融科技,包括很多第三方我们经常合作的,他们有一个痛点,就是流程如何简化。之前讲到很多EKYC,就是电子平台做KYC工作。同样,可以把一些文件带到一个点上。每个机构总是倾向于能够回到旧有的办法、惯常的办法,这样做一个行业可以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标准、参与的各银行可以有一个统一的风险框架。还有一个是身份,这方面我绝对可以向中国学习很多。 现在是一个新的时代,作为银行,我们要竞争,我们要采用平台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和第三方的解决方案合作,而不是独家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此相关的是,数字化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转型,而是彻底的数字化。之前都是用户体验如何提高的问题,我所说的“彻底数字化”,就是拥抱新的新兴科技,包括区块链、云计算、机器学习,真正创造价值、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马智涛:金融科技2.0时代下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马智涛:金融科技2.0时代下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到了金融科技2.0的年代,我们要拼的不单单是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了,在现在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人流。 以下是发言全文: 马智涛:金融科技确实对银行来说,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讨论这个课题,还是要回到到一些最根本的,金融科技所能为我们带来的价值。经过微众银行的经验,对金融科技还是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对它所创造的价值,必须做到所谓的“三升两降”。“三升”是指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的提升、规模的提升。有效运用科技手段,在刚才所讲的三个领域做到大幅度提升,价值才能体现。“两降”,是指成本下降、风险的下降。我们在金融行业、在银行领域,最重要的是经营风险。如果能够把风险有效管理起来,把运营成本降下来,我们的价值就能够做到最大化。 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我们能够覆盖到过去所没有触达到的客群,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长尾客群,所谓的普惠金融要覆盖的人群。以我们自身业务为例,我们有非常低的、优化的成本结构。我们能够做到相比传统银行1/10的科技成本,与此同时可以做轻资产的模式,我们没有网点,用轻人力的方式来开展业务。不一样的成本结构,可以帮我们触达过去无法有效触达的客群。比如借贷起点可以从500元开始,如果没有配套的成本结构,我们无法把这块业务承接起来。我们的经验数据,70%多的客户实际融资成本都小于100元人民币。如果用一个传统的成本结构,这种业务可能在银行中是无法经营、无法持续的。有了价值的认定之后,我们把我们的客群覆盖得更全面。 金融科技所能够实现的,对于整个业务模式发展方向的匹配度,也是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说,新的经济年代,连接能够很重要,运用科技能力可以把银行与它的合作伙伴、和他的客户更有效的连接起来,把信息打通,这是非常重要需要达到的效果。过去,我们在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年代,我们也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科技不是特别发达的时候,事实上三种“流”都是各自独立的。我们银行的经营可以非常聚焦,把资金流部分的业务做好,这样我们的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好。随着科技的发展,资金流、物流及信息刘德整合程度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要比拼的已经不单单是资金流层面的战场,而是考验我们的整合能力,如何把三种流有效的实现整合。 到了金融科技2.0的年代,我们要拼的不单单是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了。在现在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人流。在银行的经营视角上,要逐步从聚焦资金流的管理上,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很好的服务,我们反而要从另外一个人流的角度去看。场景金融,在这个年代又变得非常重要,如何把金融的服务真正的放在不同的、但有流量和人流的场景当中,把它嵌入进去。这就是新经济时代,金融科技2.0时代,各家银行都需要把握的机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对此进行思考。以及把一些带有流量的场景、平台,我们服务于它,与它开展合作。 基于整个转型过程当中,确实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包括前面三位嘉宾都有提到,我们要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是从人才结构,银行可能需要更多具备科技能力、科技经验的人才来去支撑自身的业务发展,也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规则,我们也看到科技行业普遍的激励机制,和传统的银行业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还有就是组织架构,过去的银行,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从转变成为一种更鼓励创新的机制,我们需要鼓励更多从上到下的创新,以及新业务的开展。最后,我们的整个企业文化也需要鼓励创新,需要鼓励大家做低成本的试错,这点也非常重要。银行过去非常强调严谨,事实上在新时代,我们反而希望我们可以拥有低成本鼓励大家创新,容错的机制必须要具备。包括监管的角度也类似,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在推行沙箱体系,它背后的理念也非常类似。我们也认为,监管领域如何运用科技手段RegTech,监管科技还是要做好,对于银行业务、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是可以非常重要的基础。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展开讨论。 以下是圆桌讨论全文: 王海明:刚才五位嘉宾围绕金融科技的2.0时代、行业数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基本的分析。接下来五位嘉宾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问题,可以台上互动。 张承惠:刚才说技术员工比Google还多,能不能做点具体的说明,是绝对数上说还是比例上来说? Kaushalya Somasundaram:是绝对数字,24万人中大概25%的人是做技术,把合规加进去,这是我们总体编制的1/3。 Sopnendu Mohanty:我有个问题。讨论新时代的银行业,和阿里、腾讯不同的是,他们有很多民营资本可以投资于技术,银行却没有这么多的资本可以投资于技术,因为每个季度都要寻求收益,要向股东汇报。所以银行可以动用的真正投资在技术上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任银行CFO十几年,这一点非常清楚。银行有什么样的魔法可以把今天的系统一下子就变成很现代化、很高级的系统?另外,银行采用第三方解决方案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用API数据接口的方式,但民营的公司接起来快,银行会很慢,是不是银行业态的文化、心态要发生根本的变化才可以跟上?银行怎样才能真正拥抱这个新的时代? Kaushalya Somasundaram:我先回答一下。 您问到怎样找资本投资在金融科技计划上,我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在优先战略重点中,就包含金融科技,四五年前开始我们把金融科技列为十件头等大事之一。两年前我们成立了创新圈。因为很多趋势在外部不断的发生,我们内部有这么好的人才和科技,但没有培育、推广创业文化,所以我们想出一个点子,让大家可以主动申报项目,说有什么好的技术、想法,很多都是借助第三方的技术。我们前几大创意,其中一个就是中小企业数字银行,作为一个平台可以自行搭建,也可以选择到第三方的平台去做,跟第三方的应用竞争。我们选择后一种做法,因为我们认为,开放银行的做法,数据是一个比较优势,但长此以往也不见得。所以我们需要创建有增值、附加价值的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银行都可以共存,在新形势下都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们有创业文化,有花钱投资推行这样一些计划,而我们知道这不是短期的,可能是多年的。 第二个关于整合的问题。确实没有错,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痛点。因为我们作为银行,尤其作为汇丰,我们100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收购,是靠收购的方式变大的,所以我们更多像一个联邦制的大型跨国银行。文化的整合往往是一个问题。有开放平台,有跨区域的合作机制,投资几十亿推动这个工作,我们CEO也确认了今后三四年又要投入170亿。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整合。 马智涛:从微众银行的角度来讲,我们有个比较幸运的地方就是可以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银行体系。我们跟传统银行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历史包袱,我们开始就要求团队走基础开发的方式,没有依赖于外部厂商为我们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转变。 回答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拿到预算支撑创新,第二怎么更有效地与合作伙伴实现连接。事实上这些能力都应该是银行内部必须具备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思维,依赖于外部厂商,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的,是一个悖论。如果银行有这个决心,走向创新的方向,要加强跟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能力,所以首先必须要下定决心,做好技术开发的准备。甚至对一些新业务可以把它跟传统的业务实现一个切割、区分。我们也看到,现在国内一些银行开展了一些相应的合作,把我们新一代的科技架构赋能给中小型银行,让它把传统业务的包袱放在一边,用全新的思维和模式去开展创新业务。我们觉得这种方式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支撑创新的做法。    张承惠:Mohanty先生提的问题,可能主要是小型银行的问题,中国大银行不缺钱,甚至中型银行业不缺钱。工商银行十多年前就在科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钱,当然关键要对投入效率做一个评估,到底效果怎样。另外马行长说的微众银行代表的是新兴银行,对传统银行来说,因为它的技术起点比较低,所以更多要跟第三方合作。 我觉得目前传统银行和第三方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主要方式是人才的合作,甚至价码是市场化的,比如一个人每个月2.5万,请科技公司派科技人员到银行做开发,而科技公司的综合开发能力利用得还不够。所以在和第三方合作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 刘晓春:我回答新加坡监管局嘉宾的问题。 这里面可能牵涉到两个问题。刚才张所长讲了,对许多小银行来说,确实在资本充足率上有局限,所以科技投入不太够或说不太有能力。第二,这里面还有一个思维方式或决策方式的问题。据我所知,外资银行主要是从上到下的决策,每个项目的开发、每笔科技的投入、每个设备的买入,都要经过详细的、长期的论证,赚钱不赚钱、回报率多少。所以,在决策速度上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大中银行科技预算还是比较充分的,决策程序也比较快,一个项目基本以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为主导,成本核算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开发比较快、上项目也比较快、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快。我有一个对比,当时我在香港的农行时,跟汇丰有对比,农行的决策速度肯定比汇丰快。 此外,中国大银行的科技投入不是现在开始的,而是30年前就开始了,一直在投入。在应用上,包括和第三方的合作,也是一直在持续的,但有几个关注的点:第一,技术本身是不是成熟,因为银行经不起系统、技术的瘫痪。第二,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非常关注。所以找合作对象的时候,包括技术合作中对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银行自身信息的安全性,比较关注。这个导致银行在和第三方合作时会显得比较保守。 至于和互联网企业的差别,银行更注重的是传统银行业务的流程、逻辑,没有借鉴现在科技的新逻辑,在这方面银行应该逐步跟上。 周晔:刚才听了赵行长非常精彩的数字化银行的故事,刘行长讲的故事套路我们比较清楚,阿里办银行或微信办银行,这个故事我们也清楚,赵行长讲股东不是特别牛,没法“拼爹”。我的问题是,第一,你的数据和客户从哪里来?第二,在做数字化银行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的监管挑战是什么? 赵卫星:我们团队确实有来自网商、腾讯、微众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群体。我们金融团队刚去的时候,跟股东说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走互联网在线数据化银行第三条路?微众基于腾讯的生态体系,网商基于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确实可以走出两条很清晰的路线。我们这批人就跟股东讨论,能不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径?两年下来,这条路径确实找到了。 我们自己战略定位是“万能链接”,这条路径就是马行长说的一句话,连接到合作伙伴的场景中,连接到在线的场景中。但对我们的技术可能更有挑战性。因为对我们来说,每个客户进入新网都是陌生客户,每个客户都不是预先数据化模型跑出来的授信结果的白名单客户,但这条路径更有复制性和参考价值,也正如刚才讨论的一个话题,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们认为,如果沿着数字化或是科技化这条路径仔细想,实际有过很好的典型案例。比如轻开发平台,把底层要素全部开发出来,合作伙伴在要素上搭建自己想要的产品。大家都用Office、Windows,这就是一个工具,在这个工具上,可以创造很多的产品,新网银行今天做的事情,就是把金融底层要素风险控制好,形成一个开发者市场。这个开发者市场中,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只要具有开发经验,就可以调用金融要素形成自己的产品。这就是解决客户需要的产品是什么,而不是银行提供或是强塞的产品是什么。 今天两年走下来,这条路越来越顺利了。但银行必须做好的是数据的信息管控,金融要素的风险控制。这是一定要做好的事情,我们才敢开放出金融要素市场。这是我们要走的路径。 至于对监管的想法,这两年来,我们不断跟监管沟通连接者的这条路径以及开放要素市场的这条路径。到目前为止,拿数据说话,我认为和监管是最容易解释和沟通的。目前,我们整个实际风险控制从开始到退出的全路径,我们每步风险环节在数据画像下有自己核心的控制手段,监管部门就会非常了解,未来也会更支持。 刚才提到监管和银行间的系统打通,实际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这不是监管要做的事情,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更多把自己的系统透明开放给监管,让他能核查到每个业务流程中的每步风险的控制。而且我们不仅仅给监管打开,也会为农村金融机构打开这个系统。每个合作伙伴都能通过新网的系统,透明式地看到每步流程风险控制节点,只有越熟悉、越了解,才能更信任。 王海明:感谢赵行长。我们这场论坛到此结束。特别感谢五位嘉宾!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全球数字化银行时代已经到来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全球数字化银行时代已经到来

  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银行进入十数字化路径已经清晰,全球正在进入数字化银行时代。 以下是发言全文: 赵卫星:最近我在研究国内其它的商业和国外商业的差别。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或者以客户为中心,银行说了好多年,可能其它的商业带给银行的启迪更多。比如迪卡侬,做一双鞋真的是不一样,一个部门拆成几个流程化的部门:1、上百台跑步机,天天员工就在跑步机上跑步。跑完之后,大家说我跑了多长时间,出了多少汗,我的脚踝部分怎么就是那么不舒服,形成了一系列的数据,推到第二个部门。2、设计部门,这个人一跑步脚踝不舒服,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弧度、鞋型。3、材质部门,使用一定的材质。4、成本管理部门。这个材质可以用什么样的成本完成。5、生产线。 我后来想想,这就是数据化的流水线,一开始的跑步到后面的成本管理,就是数据化的流水线。反观银行就是弄出一堆的产品,跑到前台找一对人销售。销售得了就销售,销售部了就考核,最后就是KPI,下指标、完成。原先可能也做得没错,因为你无法从跑步机上收集那么多的数据,形成那么多的数据流。但是今天我真是感觉到,从事了那么多家银行,也从事了互联网金融,去了蚂蚁,到了今天,一家没有特别股东背景的一个银行,我觉得这个事情到了一个点位。因为今天我们在线,我们数据化了,越来越多通过数据可以收集到客户方方面面的需求。从这个需求,我们又能够精准的做我们自己的流程化改造。流程化改造,在这个时期对银行非常重要,我非常认可。这时候数字化银行就要重新打造所有的体系。我们自己说,我们叫细胞裂变式的体系。有一个想法、点子,从客户的数据发起,3、5个人的小组,一直裂变为几百人的大的部门,现在真的是可实现了,而且在不断的裂变,大型部门还可以继续裂变,这种生长在今天数据化的时代已经可以形成了。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中国真的可以走到数字化银行的角色了。刚才刘行长提到了,还有很多的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但是至少从自身而言,我们觉得数字化银行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了。 既然说数据化,有几组数据给大家报报。一是数字化银行带来的是什么?先就说融资,作业成本降低到以“元”计价。原先,一单作业成本肯定是上千,人工部分、运营部分加上去这是肯定的。但是今天已经到“元”,可能还可以继续下降。但是如果完整的跑完数据,还是要到元的成本。二是不良控制可以精准到小数点后面。我在行多种不同的场景和人群中运用过,今天我敢打保票的说,未来3个月、6个月、9个月,我的风险控制,在某个具体场景、具体人群,我可以控制在小数点后一位。还有很多的变化,比如说处理效率上,今天已经是以秒计算,还有融资的金额方面,可以降低到“百元”。其实,降低到“元”也没有问题了。还款周期,已经细碎到按“分钟”,你现在借了几分钟后还,这就是数字银行带来的表现。 背后是一批科技人员、程序员所带来的变化。比如小型机,大家一直在谈的去ROE后的小型机。今天确实数字化银行大量运用了云计算等,产生无数TB级的(数据)。大概的报一下数字,比如现在我所在的新网银行,每个月报给央行征信达到了6000万条的记录,这是给国家征信的贡献,也解决了未来数字化银行的一条路径。靠一家家的机构在不断数字化银行的变革里面,这样的路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可行。当然,你说今天有没有挑战?有。第一个挑战,一定是自己的思想。要走数字化的道路,抛开了刚才所说的,比如前中后台的架构设计,真不是这样的。今天可以用流程、用数字去跑,去架构所有的流程。当然,还有很多的挑战,比如刚才提到的,我们的认识、客户的认识、监管的认识和整个社会舆论的认识,对发展的差异点、不同点之间,可能今天还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这个矛盾点会很快解决。尤其是数据化分析之后产生的结果,会很快做出相应的结论和定义,所以这个时期,我觉得真的是很好的时期,是银行甚至是全球进入数字化银行的时期,谢谢。 王海明:谢谢赵行长,既能说又能做,非常有魅力。当然,下一位分享的马行长也特别的有魅力,到微众银行之前是平安科技的总经理。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刘晓春:金融科技2.0时代应是金融主导不是科技主导
刘晓春:金融科技2.0时代应是金融主导不是科技主导

  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到了瓶颈期和转折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到了2.0时代,2.0时代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 以下是发言全文: 刘晓春:从我作为银行工作人员的角度看,金融科技也好,银行数字化也好,现在是个瓶颈期,也是一个转折期。 为什么说是瓶颈期?现在来看,金融科技虽然大家叫得还是很响,但实际的开拓,从去年到现在,有点遇到瓶颈。从业务发展来看,主要局限在支付、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的销售,有小微金融,基本没有跨出这么一个范围。 另外,也是一个转折期。我们所有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在学习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这些年的一些做法。也在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同时在总结他们的教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布局。所以,整体的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正在爆发,应该讲具备了进入2.0时代的条件。 2.0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应该是金融主导、而不是科技带领,科技要为金融实现金融价值服务。昨天黄益平教授也对未来做了基本的一个描述,就是说科技管科技,金融管金融,科技为金融做好服务。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瓶颈期?三个原因: 1、我们在解决金融问题的时候,看到了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要解决的是速度快、安全到达对方,资金流也要解决这个问题,但资金流不等于所有的金融。比如贷款,不是说到达就解决了,3秒钟放一笔贷款就解决了,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包括开户,对客户讲,有个体验问题,希望快点、方便点,但有许多合法合规的问题、反洗钱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快和慢的问题。所以,金融不等于现金流。原来我们整体的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都把“快”当作金融的全部。 2、科技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有点把手段当目的了,为了实现某些科技的功能,而把业务取消了金融本身该有的东西,而满足实现科技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很多风险的原因。 3、科技金融的发展和监管的工作没有相衔接,或是脱节了。所以造成目前遇到瓶颈。 接下来对银行来说机会很多,挑战在哪里? 首先,怎么把金融科技全方位地应用到银行的管理、运营中?前阶段,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端的创新,但银行接下来对科技金融的应用,关键是内部管理和运营。内部管理不仅仅是操作流程的问题,还有资产负债管理。贷款评审本身很重要,但最后能不能放,还得看资源配置,资产负债管理要求中,能不能让你放这笔贷款?所以金融科技真的要想达到颠覆原有银行的文化、流程、逻辑,在于你科技在全方位的应用,而不仅仅是客户端的或是产品端的应用。    第二,从技术讲,要解决几个问题。应用金融科技,为什么有局限性?比如主要在产品销售领域。原因是这些可以做到标准化、参数化、闭环化。为什么对大型企业的服务、对大型贷款项目的服务,对大型企业的综合服务,走不出来?因为没有解决这些标准化、闭环化的问题。 所以有几个闭环的问题需要解决: 1、怎么突破小企业个人批量式的闭环,解决个体式的闭环? 2、怎么解决内部管理,包括资源配置管理和业务营销、产品创新的闭环? 3、怎么解决时间过程中的闭环?做一个项目,为一个企业服务,甚至做理财产品,现在关注的是卖产品,但要做理财产品,持续时间可能是十年、七年,怎么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的闭环?包括风险控制、合规。 4、科技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项科技技术有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怎么解决人和技术之间的闭环?使得技术能更流畅、安全地使用? 5、银行业务经营和监管之间,能不能形成一个闭环? 讲到监管,前面各位已经讲了很多了,我补充几条: 第一,监管本身要科技化,要把你自己武装起来。 第二,监管要像现在银行这样,能把我们的系统一直和企业的系统连接起来。也就是说,监管要把它的系统和银行的系统连接起来。关键是除了以前的资格监管、事后检查、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结果监管外,要进行程序监管、场景监管,对某些业务,要进行实时的、过程的监管。 第三,对某些技术,要进行审批制,报备制,甚至牌照制。比如智能投顾,因为这项技术本身已经人格化了。所以对它的监管可能也需要人格化,也要给它发牌照。 最后,法律和金融科技怎么更融合。这当中牵涉到通过金融科技产生的合约、产品权益的界定、保护、认可问题。另外,在过程中,许多知识产权,哪些属于机构,哪些属于个人,这些界定问题对今后的金融科技在银行的应用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王海明:谢谢,刘行长准备得非常充分,本来他这方面的经验有非常丰富,之前在农业银行、浙商银行有过35年的从业经验。下一位有请新网银行的赵卫星行长。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张承惠:金融科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
张承惠:金融科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对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谈了几点看法。 张承惠认为金融科技会在几方面对传统银行构成挑战: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二是业务流程、组织方式;三是对传统银行人才的挑战。 她对传统银行对此应对方案谈到几点:第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科技对银行转型的重要性;第二,需要组织变革;第三,人才问题。 以下是发言全文: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数字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充满挑战。新金融时代:数字银行应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兼顾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将对传统银行发展模式带来何种挑战?银行如何利用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价值?国外数字银行的发展经验能给中国何种启示? 王海明:我们这一场的主题是“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有五位嘉宾。一位是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老师,第二位是SFI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SFI理事、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CF40理事单位代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马智涛,SFI特邀嘉宾、汇丰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合作与战略部主管Kaushalya Somasundaram。首先有请五位就这个主题发表5-7分钟的演讲。 张承惠:我就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挑战以及应对谈点自己的看法。 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至少在几个方面构成挑战: 一有可能颠覆传统银行的信贷文化。商业银行一般以抵押担保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当然,还有征信、关注项目的现金流。这些延续了几十年的风险管理方式,在金融科技的情况下,可能会受比较大的冲击。 二是业务流程、组织方式。传统银行里,产品基本由总行设计,在基层的分支银行,由客户经理负责客户协调、管理风险,传统银行风控基本是以一种点状、分散的方式来做的。传统银行的内部流程管理,是按区域、客户分群。未来数字科技很可能是要跨界、跨地域,甚至跨客户群的。这种新型的方式,传统业务的流程以及业务组织方式,不大适应。 三是对传统银行人才的挑战。特别是中层以上的骨干层,基本都是学金融出身,很少有学技术出身。对决策层来说,对技术的理解,可能有点问题。对中小银行来说,在资金实力、对科技的管理能力上,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没有钱去做比较大的系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几十亿的总资产,规模相当小,这样的小机构怎样利用科技管理风险、应对新形势,这是很大的挑战。 下面我想讲讲应对挑战的一些想法。 第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科技对银行转型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是口头上讲的,而是要银行高层、决策者能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未来的影响力,把发展金融科技真正列入银行的发展战略中,不是做规划的时候书面写下来就算了,要有切实的行动。同时,银行员工也面临着理念、价值观的调整。所以需要有个观念、思想变革的过程。 第二,需要组织变革。因为要把发展金融科技的战略落到实处,不是仅仅一句话、几张纸就能解决问题的,关系到整个业务流程、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我觉得可以延伸看,“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组织的地方,就有内耗。”越大的组织,内耗可能越大。所以组织的变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是仅仅设一个金融科技部门或是买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就够了,这里面要有文化的融合、资源重新的调整。如果仅仅买一个金融科技公司,很可能会成为后台的服务机构,不能成为价值创造中心。所以内部的组织架构的重构和资源的调整,很重要。 去年我曾经到一家证券公司调研,据说在业内是金融科技方面做得最好的,App领先全行业一年左右。他们的做法就是挖了一个金融科技人才,带了一个团队,团队可以统筹所有核心业务部门的资源。我很奇怪,问团队的负责人,说原来的业务部门对你们没有抵触吗,因为你涉及到他的利益了,团队负责人说,幸好董事长非常有决心,而且这家公司行动力比较强,所以把金融科技做起来了,用金融科技作为一个价值创造的关键部门,统筹调整所有的业务资源和条线。 第三,人才问题。银行要发展金融科技,缺不了人才。这两年我对科技公司调研很多,深刻感觉到,银行的文化跟金融科技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很大差别。比如,金融科技公司以创新为主,对失败容忍度非常高,银行几乎是希望零失败,一旦出风险要终身追责,金融科技公司的组织架构非常灵活、有弹性。腾讯一个人跟我说,我们这里一个研究人员可以提出一个项目、想法,几个人组织一个小团队,这个人当负责人,项目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团队自然解散,这个人就到别的团队当团员,不当负责人。这种灵活机制,商业银行是没法比的。 王海明:刚才张所长说了前景、挑战、应对以及银行跟金融科技行业的对比,讲得非常扎实,一方面研究功底深厚,一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案例。接下来有请刘行长。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Conan French:监管苦于寻找创新与安全之间平衡点
Conan French:监管苦于寻找创新与安全之间平衡点

  SFI特邀嘉宾、国际金融协会创新与金融科技高级顾问Conan French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国际金融协会创新与金融科技高级顾问Conan French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Conan French:放眼全球,现在政府部门和行业都在努力应对ABCD(算法、区块链、云计算、数据)世界,其中主要是数据的问题。行业现在发展非常快,监管部门也在争取做出同样快速反应,大家苦于寻找创新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上次金融危机之后,所有的监管者重点就是安全性、稳健性,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疏忽了速度和效率之间的考虑。IMF有很多成员国,但是中国走在前面。中国前几年互联网经济发展非常快,而且已经存在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这是中国与别的国家的不同之处。中国已经有几年的经验,而且是比较成熟的一套实践,而且规模也相当大。所以在中国,监管部门各方开展这样的对话,我觉得特别有益,我们也特别高兴可以受邀参加这样的讨论,全世界都需要更好的了解这些科技的潜在影响,需要在我们自身的机构内,加强和建设我们的能力,我们都要有自身的技术专家,我们自身也可以应用这样的科技,更好的监管金融企业,更好的做到合规。 有人提到了反洗钱已经耗费了巨大的成本。全球只有1%-3%的坏分子可以被查获。现在世界各地的银行正在加强合作,看如何利用大数据、利用KYC这样的平台改善反洗钱工作。 沙盒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工具。比如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是最早做沙盒的,他们说对于很多参与者不需要调整现在的法规,现在的法规是适用的,关键在于这样可以向监管者发出一个信号,在过去10年,监管者可以说限制了全球创新的速度,银行都是看着监管者的脸色来做创新,而中国是个例外。比如日本的FSA(金融厅),可以考虑一下它的手册(Handbook)的做法,是否拖慢了相关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开放银行(Open banking)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欧洲的支付服务指令(PSD II)和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也出台了,保证不存在责任不匹配、数据开放给第三方等等。应该说监管部门的工作非常繁重也非常重要,涉及到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创新和风险如何把握平衡的问题。 要保证金融行业可以为多数人提供相关服务,也就是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扩大金融覆盖面等等。利用科技,让金融部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中国在思想方面也是走在前面的。数据的角色方面有很多新进的参与者带来了快速的变化。数据是经济的基本要素,要保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要管理好数据平台的集中风险,避免出现日后难以管理的垄断,也不要留下数据的隐患。我们重视几条监管方面的原则,IMF非常愿意在全球开展工作,提出监管原则。如果以后我们很难制定很细化的全球管理规定,至少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全球通用的原则,同一活动、同一风险应该受到统一监管。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圆桌问答:央行王信称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支付
圆桌问答:央行王信称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支付

   新浪财经讯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展开圆桌问答。 管涛:谢谢Conan French,从国际机构的角度和我们分享了全球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发展,强调要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做到平衡,后面也简单谈了对中国这几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看法。 下面我们进入讨论环节。台上有五位嘉宾,四位来自监管机构,French属于国际机构,不属于监管机构。大家做了主旨发言,看看同行之间有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有没有问题需要问。 提问:我想请教一下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位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假设有种金融产品在中国是禁止的,有些中国公司或境外公司在澳大利亚或新加坡拿到了牌照以后,建了一个网站,就开始给中国人提供服务。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找到澳大利亚或是新加坡的监管部门,能不能通过你们对你们发牌照的机构进行处罚?因为在境内很难找到,能发现的仅仅是一个网站。谢谢。 Michele Bullock:第一点,牌照是基于在澳大利亚的活动发放的,如果他们做的事情是违法中国法律的,肯定首先要跟我们联系,并且向我们表达你的关切。一般来讲,在澳大利亚有业务,我们才会颁牌照。如果在澳大利亚拿牌照,离岸进行经营,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罕见的情况。他们要展现在澳大利亚本土是有业务的,然后申请牌照。拿到牌照以后,业务如果违反了中国法律,请和澳大利亚监管部门联系。 Sopnendu Mohanty:我的答案是类似的。首先,拿牌照的企业必须符合新加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有违规行为,比如有不良做法,或是违反了中国的法律法规,无论他有没有相关的牌照,都要通知我们,引起我们的关注。很难想象如果中国是禁止某种业务的,他们在新加坡开个公司或网站,在中国推销他们的服务,有具体的案例的话,也请与我分享。谢谢。 王信:Bullock女士提到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态度,需要在鼓励创新、保持稳定和安全之间做好平衡,核心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对此我完全同意。当然,各国情况不太一样,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除了保护消费者金融权益这一重要方面以外,也可能借助金融科技,实现其它方面的目标。以央行数字货币为例,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物现金的使用,会大大降低实物现金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耗费的大量社会成本。同时,央行数字货币比目前各种非现金支付涉及的商业银行的货币信用度更高,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得到广泛使用,对进一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是有利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还可能更便捷、高效,因为其作为现金,支付即清算,无需再通过银行进行清算,相应的成本也比较低。    Sopnendu Mohanty:我想借此机会澄清一下,金融科技还是有定义上的混淆,事实上有两类金融科技。目前全球80%的金融科技都是提供自动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就是在已有的金融服务上增加了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原有的解决方案,前台、中台、后台已经非常完整了,加一个自动化在里面。剩下20%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是传统的金融服务,非传统的金融科技是传统的监管之前没有覆盖到的,必须符合监管要求。所以,大家首先要搞清楚金融科技这个词,如果提供的金融服务是受监管的业务,就必须按监管规则来,没有任何例外情况。 Conan French:我也补充一下。如果我们看央行数字货币,用传统的框架管理数字货币,可能并不管用。比如产品的设计或是协议的设计等等。这方面我们都需要制定全球标准、全球原则,才能适应无国界的数字产品。如果还是想用传统的货币管理办法管理数字货币,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全球有更透彻的尤其是关于协议和框架合作方面的探讨。 提问:请问Sopnendu Mohanty先生,您在上午和今天圆桌讨论中都提到了KYC,新加坡似乎正在建立一个KYC的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平台。这些共享平台涉及到哪些金融机构?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金融科技?目前进展到了什么程度?谢谢。 Sopnendu Mohanty:KYC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一个是企业的。今天在新加坡,个人KYC已经完成了,我们有个MyInfo平台,是新加坡的一个公共数据平台,有许多数据点,由政府运营,这个数据是获得公民同意的,银行可以直接使用。如果在新加坡开一个银行帐户,去银行网站,说想用MyInfo打开账户,打开账户后,马上就会出现你的数字身份信息。银行如果需要调取数据,个人要点“同意授权”,然后就可以跳转到银行的界面,直接开户,就不用去柜台了。目前新加坡70%的人口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剩下30%在接下来几个月也会完全开放,也就是个人KYC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比较复杂的是企业KYC。因为企业所有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股东,复杂度会高很多。所以对政府来讲,如果提供一个公共基础设施,可能非常复杂。要做企业KYC,必须得是银行间结合起来做这件事,把他们的基础设施共享。然后银行看企业客户的数据是不是共享。今天我们正在做概念验证,如果概念验证通过,就会进入一个圆形的测试。但最终还是要靠银行间携手做这件事。它是一个中央的架构,企业使用开放的API。 另外一个实验也正在做,就是DLT的一个平台,共享企业KYC,也是一个概念验证的阶段,后面我们看到底采用哪个技术。 Conan French:IIF现在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解决方案。一个挑战是,市场上彼此服务的可靠性,就是依赖第三方提供的KYC服务,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到底怎样?准确性如何?我们非常激动听到新加坡这方面的一些进展,包括加密技术,希望随着时间推移,能看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基础设施对监管部门,对银行来讲,都是大有益处的。 Sopnendu Mohanty:补充一点。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实现KYC跨境的互相验证。如果澳大利亚有授信的EKYC,新加坡也有可靠的EKYC,这个时候可以互相开户,或到海外开一个证券或银行账户,就不需要那么复杂,比如要跑到国外去开账户。当然,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要做很多流程验证或是政策选择。但至少这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最终如果能实现这点是最好,可以防止洗钱或是其他的问题。 Conan French:在世界上,还有一些银行在很多国家都有业务,不同的分支机构之间数据分享都有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实现数据的完全融通,从执法、反洗钱的角度,也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在数据、政策方面进一步改进,从而让银行可以更好地分享他们的数据。 提问:请问王信局长,刚才提到有可能数字货币应用会有替代现金的功能。昨天我们也讨论了法定数字货币的定价问题,这其中有个普惠问题,“普惠”英文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有些人对数字经济的能力(数商)不足,法定数字货币适合数商比较高的人,但还有一些人数商比较低,那么是不是还要用原来的货币,比如人民币现金?到时候如果出现了数字货币,是不是两者会共存?它们是1:1的汇率,同时有些监管的好处、坏处,发行成本比较低。到时候会不会由于数字价值不一样,导致两种货币可能会有点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种货币之间有价格的不同。当然还涉及到汇率的问题。 王信:我说的央行数字货币替代实物现金,主要指央行数字货币多用于零售、小额支付,是对M0而不是对M1、M2的替代,并不是说实物现金很快就会消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目前很多地区、很多人群仍习惯于使用实物现金,我们鼓励各种支付方式的发展,但强调要尊重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权,其中当然包括作为法定货币的现金。目前已出现商家里明明有人却拒收现金的情况,这会影响法定货币的正常流通,对此要加以打击。 实物现金和法定数字货币既然都是中央银行发行,它们显然完全等价,不可能有两个价格。 提问:拒收现金是不是非法?不收现金就是强迫人必须有一个在线的工具,是不是对弱势人群的一种歧视? 王信:在有些地方,明明有条件有人力,但商家就不收现金。这不利于现金的正常流通。有些人群,如老人不习惯非现金支付方式,我们一定要维护各种人群对各种支付工具的选择权。 Sopnendu Mohanty:我想问一下王先生,数字货币转账非常便宜甚至免费。现在行业里有很多零费用的支付手段,这跟法定货币有什么不同?大额支付现在效率还比较低,银行可以使用现金或是用银行之间的货币进行转换,但对零售支付不是这样。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王信:国际上很多人讨论央行数字货币(CBDC)应该用于零售支付还是批发支付,有的央行在考虑利用CBDC改善批发支付。在中国,将CBDC用于零售支付可能更合理。CBDC是央行发行的,是国家信用,而非现金支付涉及的电子货币只是商业银行信用,用CBDC支付更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CBDC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Michele Bullock:我们和新加坡也是差不多的。 Conan French:我想再提一下对CBDC的看法。加密和数字货币不断产生,加密的资产,现在只是分离和取代,可能这种办法对消费者而言没有太大改善,因为今天的系统已经非常高效了,但对批发来说可能比较有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我觉得眼光应该长远一些。未来在分布式的经济体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数据所有权以及价值,如果看未来这种市场的发展,可能更加能了解到法定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在未来的重要性和价值。 随着更多虚拟经济出现,我们创造的数字资产,不管是内容还是影像,数字货币对将来的这种形态可能更有作用。 提问:请问Sopnendu Mohanty先生,中国政府关闭了ICO,很多人希望到新加坡去做ICO。MAS对ICO的监管框架是怎样的? Sopnendu Mohanty:不能说所有公司都去新加坡ICO了,这并不对。可能你误解了。我们看待数字货币有三点:第一,它没有作为一个支付手段存在,在价值链里它只是一种交换工具。第二,公用性的代币,比如算法的代币其他的一些公用性的代币。第三,安全性的代币。在新加坡对第三块非常清晰,就是要满足对安全性的要求。最近我们刚刚对一个违法的公司进行了惩罚。对于第二块我们还没有做很大的监管,除非消费者保护和AML,这也涉及到监管方面的互通有无。我们有和其他的监管者一起交换信息,检查是否代币有进行交换,这个更多的是从法律框架来的,特别是代币、隐私方面的考虑。如果涉及到第三块,肯定是非常严重的,要监管,对第二块来说还是比较小的监管,如果要发行ICO产品,就必须符合我们的监管。否则我们会撤销它的权力。 管涛:金融科技很重要一个优势,就是大数据处理、降低信息不对称,获得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欧盟发布了对一般数据保护的一个规定。不知道在座各位专家有没有评估过?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座的企业,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跟大家做个分享,如果有这个业务,你们有没有研究过? Conan French:我们的目标还是要推动更多的竞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支付工具,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的消费者的隐私、账户,很多第三方的支付可以使用了。但是里面的挑战,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样一个单独的监管者,它们在欧盟设立,对实体进行监管。银行,会通过API开放个人信息。但如果没有更好的数码网络安全性来管理、保护这些数据,这个数据就会被篡改、泄露,实行业务银行就要负责任了,这是一个案例。 非常有趣的,一是推动这个行业的竞争性,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更多是针对初创企业。因为要建立一种全球的生态体系。欧盟5年前已经开始了,现在有点不同,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欧盟也要把5年前设计的这个法案和最新的法案结合在一起,希望他们可以做得非常好,能够改善隐私,或者是数据安全方面、网络方面的法案,能够更好维护新参与者的权益,这是促进行业公平的一个很好案例。对参与者来说,是建立公平的竞技场,我们也有很大的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持有更多的信息。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他们可能在监管方面要加强。 Sopnendu Mohanty:我对于GDPR的观点是,放到基础设施的框架来说,数据非常重要。我认为初衷非常好,应该要有非常清晰的界定,这个数据是谁的?获取数据怎么样?获取数据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对我们来说非常复杂。有些人获取数据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你把信息给到金融机构,你获取的时候,需要知情人同意、消费者同意。涉及到这些数据有银行或者是金融科技公司,需要在不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之间传递,必须要有消费者的知情同意,如果不行你就不能传递这些数据。你要知道,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这些数据在哪些机构间进行传递。如果要提取数据,相关的要求又是怎样的?这对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技术架构还不足以满足GDPR的预期。 Conan French:这对欧洲监管也是有困难的。数据的监管很重要,尤其是跨国方面的协调,特别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我数据在跨经济体之间的流动非常关键,我们不能用比较限制或者是既往的方式来看,更多的监管者是需要高屋建瓴的来看数据保护、隐私保护。这样的知情同意架构非常重要,不仅是传统行业当中,而且是跨不同行业、跨不同的经济体。 Michele Bullock:我上午演讲当中提到了,澳大利亚要开放数据架构。虽然我们走得比较慢,但也有一个后发者的优势。我们跟随别的监管者走,吸取他们的教训。这里面也涉及到消费者数据的权利,涉及到监管者之间的竞争。就像刚才您所提到的,不仅是金融数据,还有消费者其它的数据。我们会考虑建立数据的标准,能够应用于数据的分享、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等等。 欧洲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面,他们要实行的新监管,确定要有一个可靠的基础设施。数据在金融机构之间分享时,和某些小数量的产品相关,这是第一步。之后,如果比较强劲,可以在金融行业整体铺开甚至是扩展到非金融行业,这个框架的可靠度非常重要。因为你要确定人们有分享的动力。不只是说发出数据的一方,还有收到数据的一方,以及个人消费者之间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在数码世界,还有IT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性是取决于整个系统的最短板。央行、银行的处理非常好,但如果他们传递给其它的机构,但其它机构的整个系统非常弱,有可能泄露,这就是系统当中最弱的一环。所以这方面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孙天琦:我之前在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工作,回忆当时我们受理的投诉案例,当中非常典型的就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个人信息保护是行为监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整个行为监管相对不足。监管和研究,更多关注金融交易的供给侧金融机构,对需求侧的关注、保护研究比较少,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强化的方面。 管涛:这个环节五位专家的发言非常精彩,和大家的讨论也非常充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专家的发言表示感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Sopnendu Mohanty:大数据算法成金融监管的应用趋势
Sopnendu Mohanty:大数据算法成金融监管的应用趋势

  SFI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Sopnendu Mohanty:从监管趋势来说,我认为有六大趋势正在发生。一是非捆绑金融服务的诞生;二是机器可阅读的数据;三是刚才Michele讲的,行业希望有可共享的监管平台,像刚才讲的KYC平台;四是算法,金融科技公司、银行都在使用的算法,这些怎么监管?五是我所说的新世界的ABCD(算法、区块链、云计算、数据)。这些科技带来新的风险,监管者需要加以应对。有越来越多的工具,让合规工作自动化,就是所谓的RegTech、SuperTech,监管者可用的科技。最后是监管沙盒的兴起,监管机构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互相通报最新情况,保证整个领域有一个更统一的监管方式。 我讲一下非捆绑的金融服务的兴起。举个新加坡的例子,整个监管领域,之前的监管是作为机构加以监管,银行提供支付服务要符合一些规定。但是在支付服务方面,现在是分解开的,支付服务当中每一个子项都是分解不同的人提供服务,有人提供流动性,有人提供别的。如何按照分解的方式,针对每一个子项的活动,按照恰当的比例、恰当的力度加以监管,同时允许整个行业得到发展?在整个行业来讲,就是这样一个分解的趋势。所以过去是针对实体的监管,以后要改成针对活动的监管。 下面是机器可阅读的数据。我们的行长去年在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大会上做了一个大承诺,如果没有记错,他说的是在2020年,期待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提供机器可读的数据。我们也对行业做了承诺,一旦你们可以提供机器可读的数据,我们不会要求再次提交同样的数据。大家想一下,今天我们往往会要求同样的数据按照不同的表格、格式反复提供,但实际上就是同样数据反复提交。我们向行业做了承诺,你可以利用数据接口,按照机器可读的形式,把数据交给我们,只需要传一次。 刚才讲了公共平台的好处KYC的例子。我们深信越来越多国家的监管部门都会想要在KYC方面搭建公共的共享平台。其实,金融机构40%的成本都是围绕了解客户获客,了解客户进行反洗钱、反恐融资这些工作,这是很大的一块成本,监管部门可以把这个作为官方职能,由政府提供这样的平台或者是牵头搭建这样一个共享平台。 算法怎么办?监管部门如何监管算法?算法本身就是自运行的。在新加坡我们进行了公开的征询,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了解大家希望算法应该如何监管,现在没有明晰的答复,但这是今后一年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就是监管者要想清楚,如何对算法进行监管。因为算法是自运行、自我学习的,自我学习之后有可能会失控。在这个基础设施方面,监管者肯定会提供科技使用方面的指引,也会讲清楚你需要有什么样的控制措施才可以使用这些,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区块链、大数据,我想监管会在这些方面有更多的指引。并不是杜绝或者不允许银行使用这些技术,而是给银行更清晰的指引。最近两三年,在新加坡我们看到监管科技RegTech在一些公司中的应用大概增加了30%。他们等于是把过去成熟的监管方面的业务自动化,有些提高了监管透明度。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数据的兴起,使得市场操纵者有了更多的手段。监管者有什么样的工具可以处理海量的大数据,防止市场操纵行为? 关于监管沙盒,一是看消费者保护,二是反洗钱、反恐融资,三是有没有系统风险。监管沙盒的设计是给市场主体质问、挑战现有做法的机会,通过实践证明新的做法没有增加风险,监管部门有可能会接受新的做法。最后,有很多这方面的合作协议将签署,希望监管者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学习最佳实践。 管涛:谢谢Mohanty先生的发言,讲了如何把大数据用于发展监管科技,也介绍了监管沙盒的经验和做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Michele Bullock:金融科技鼓励创新 但不能免于监管
Michele Bullock:金融科技鼓励创新 但不能免于监管

  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Michele Bullock:非常感谢,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稍微讲一下我刚才演讲当中涉及到的话题。更多讲一下监管当局如何平衡创新和安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看一下世界各国,我所熟悉的这些监管当局,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大体而言这些监管当局还是愿意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都注意到有安全性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个领域不是没有监管的。创新可以在恰当的监管之下萌芽、发展。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多次听到“沙盒”。其实,新加坡有好几个沙盒,有监管沙盒、产业沙盒。实际上产业沙盒是更常见的东西,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不是说没有监管,而是说在一个有限的环境当中做一些概念的验证,以便能够把业务模式做出来,应该说不是“无监管”,而是在“轻监管”的模式下把业务做出来。监管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客户,所以很多沙盒都是由消费者保护协会、证监会这样的机构创建。主要关心点就是要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不希望消费者突然有一天发现他的储蓄不见了,都是一个保护的问题。 金融科技监管方面还有一个大话题,也就是投资人的保护。之前也提到ICO,ICO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小企业做的一种创新,有点类似于股本融资的手段,他需要资金,因此利用科技来募资。监管者必须注意这个现象,因为有些就是欺诈,监管者必须积极主动的监管,保证投资人和消费者都可以得到保护。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因为金融机构方面,多数监管的目的是要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是一种谨慎监督,要保证金融机构不会倒闭,把大家的钱拿走。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如果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也会引起类似的问题。 刚才有同事讲到了国际管辖的问题,每个地区的做法不一样。一些大型经济体做了大量的努力,尽量使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的法规可以趋同。未来金融科技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趋势?各国当局越来越意识到金融科技加大监管的重要性。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监管必须是以功能为基础,在之前的一个场次也提到过,哪怕不是叫做“银行”,但只要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应该也是作为金融中介加以监管。需要有立法、法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把监管要求和机构类型挂钩,我觉得不是看机构的类型,而是看它开展什么活动、带来什么风险,带给社会什么影响,从这些功能方面加以监管,而不是看机构的性质。 演讲当中我提到了合作与竞争,合作驱动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但是支付领域当中,合作尤为重要。一方面是需要合作制定标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也需要开展合作,提供一些公共的基础设施,让各方都可以介入。新加坡就有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政府搭建的KYC平台,是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让各机构了解客户。消保、投保方面,要给予功能、原则,要考虑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 管涛:主要是三点:一是金融科技要鼓励创新,但不能免于监管;二是要加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保护,实现功能监管;三是鼓励竞争,也要鼓励合作。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孙天琦:金融服务必须特许 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
孙天琦:金融服务必须特许 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

  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天琦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天琦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表示,金融服务必须特许,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 孙天琦认为跨境互联网金融服务,对促进各国金融开放、服务各国消费者、支持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冲击了相关国家的金融稳定。 孙天琦从七个方面阐述他的主要观点: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第二,金融服务必须特许,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第三,网络可以无国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第四,开放不等于放任不管。开放的前提是必须具备有效的监管能力;第五,跨境金融服务增多,凸显出推进跨境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第六,在市场尚未成熟和监管能力未臻完善的情况下,一些跨境金融服务宜先采用“正面清单”方式更为稳妥;第七,严厉打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 以下是发言全文: 孙天琦:尊敬的各位嘉宾,非常荣幸跟大家交流几点看法。我的题目是《新金融跨境服务不可“无照驾驶”》。 大的背景,近几年来,借助互联网从事的跨境金融服务在增多。比如,在境外拿牌照搞个网站,就可以给其他国家个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跨境互联网金融服务,对促进各国金融开放、服务各国消费者、支持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冲击了相关国家的金融稳定。 对此,我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新金融可以促进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WTO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WTO部分成员国(多为发达国家)以《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为基础做出承诺,对“新的金融服务”持开放态度。举个例子,在该框架下,日本尚不存在的一种金融服务,如果在美国存在,那日本就应该允许签署了相关协议的所有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在日本提供该类服务。 第二,金融服务必须特许,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驾驶。 第三,网络可以无国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即便在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相对较高的TPP协议框架内,虽允许服务提供者在其他国没有商业存在的情况下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但仍要求其在对方国家完成跨境金融服务提供的商业注册或取得该国相关监管部门的授权。在打击跨境违法违规的外汇交易中,也可以发现各国的金融监管牌照发放松紧不一,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相对较严格,塞浦路斯、塞舌尔则不然。现实情况是,很多跨境金融服务商不敢给美国人提供服务。如果没有完成市场准入,就违规跨国提供金融服务,这属于“服务走私”。 第四,开放不等于放任不管。开放的前提是必须具备有效的监管能力。现实是,说开放容易,也可以很快,但要建立日常监管体系则相对困难,也相对较慢。我的切身感受是,过去实施高强度管制和行政审批的领域,在放开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的设定和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今天上午大家都说到消费者保护,在跨境、数字的环境下,举证责任应该倒置,过去是由消费者进行举证金融机构有错误,现在应该让金融机构证明自身没有过错。 第五,跨境金融服务增多,凸显出推进跨境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目前违法违规互联网金融活动已经呈现在法律体系薄弱、监管体系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苗头,G20、IMF和BIS等国际组织需要关注。 第六,在市场尚未成熟和监管能力未臻完善的情况下,一些跨境金融服务宜先采用“正面清单”方式更为稳妥。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均适用于金融服务。一种是商业存在模式。外国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商业实体的方式提供服务。第二种是跨境交付模式,比如美国金融机构做个网站,跨境给中国人提供金融服务。第三是境外消费模式。第四是自然人流动模式。在商业存在模式下,可以搞负面清单管理。在跨境提供模式下,按“正面清单”方式开放为好。 第七,严厉打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研究探索赋予我国行为监管部门更大的“准司法权”。比如:查阅资料、封存文件、问询当事人(已具备);查阅通讯记录;冻结账户;强制划拨资金;搜查;在紧急情况下限制人员离境等。 管涛:谢谢孙司长,观点很鲜明,金融科技可以支持扩大金融开放,但跨境金融服务不能无照行驶,要加强监管。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王信:如果数字货币发挥货币职能 更需要约束和打击
王信:如果数字货币发挥货币职能 更需要约束和打击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专题讨论四: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中表示,现在民间的数字货币,其实不应称之为货币,因为它们没有发挥多少货币的职能。 王信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排除未来有可能民间数字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从历史看,各种形态的货币竞争一直存在,比如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纸币等都曾经共存;同时,不同主体发行的货币,包括各国的法定货币也存在竞争。但历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货币发行从分散到集中、由民间主体发行到有国家信用支撑的中央银行发行,这适应了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王信认为,中央银行要牢牢把握货币发行权,避免法定货币的地位受到挑战,因为这样可能对经济、金融、社会带来潜在的巨大不利影响。目前可能存在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非法集资、欺诈、过度投机等现象,如果一些数字货币越来越多地发挥货币的职能,更需要进行约束和打击。 以下是发言全文: 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对监管提出了挑战。全球各大经济体对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亦不尽相同。美国、英国等监管机构及国际协会等均开始了对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的相关研究。该专题将汇集全球监管方共同探讨: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经验启示,以及中国发展监管科技的可行路径。 管涛:我是今天下午第一场讨论的主持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我们这一场的主题是“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金融科技的发展势不可当,同时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过去两三年时间,中国对金融科技监管有些新的思考和进展,国际同行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也有很多好的经验。 我们有五位嘉宾参与这轮讨论。第一位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先生,第二位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孙天琦司长,第三位是上午做过精彩发言的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待会她会有些补充,第四位是新加坡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最后一位是国际金融协会创新与金融科技高级顾问Conan French。首先每个人有5-7分钟的发言,把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然后进入互动环节。 王信: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我对民间数字货币和讨论中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一些看法。 现在民间的数字货币,其实不应称之为货币,因为它们没有发挥多少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排除未来有可能民间数字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从历史看,各种形态的货币竞争一直存在,比如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纸币等都曾经共存;同时,不同主体发行的货币,包括各国的法定货币也存在竞争。但历史上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货币发行从分散到集中、由民间主体发行到有国家信用支撑的中央银行发行,这适应了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民间货币的分散发行很难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危机时如果出现流动性不足,可由中央银行紧急提供流动性,避免危机扩散。在未来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货币竞争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中央银行集中发行的历史趋势很难改变。 我个人认为,中央银行要牢牢把握货币发行权,避免法定货币的地位受到挑战,因为这样可能对经济、金融、社会带来潜在的巨大不利影响。目前可能存在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非法集资、欺诈、过度投机等现象,如果一些数字货币越来越多地发挥货币的职能,更需要进行约束和打击。当然,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完善监管科技,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在各个国家,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考虑可能不同,在中国,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实物现金的某种替代可能较为合理。它大体上应该遵循目前现金的运转模式,比如双层的发行结构,借助商业银行,不对现有的金融格局造成大的冲击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时间关系,我就向大家报告到这儿。非常感谢! 管涛:谢谢王信局长的精彩发言,主要观点我总结一下,第一,民间发行的货币,现在还不是真正的货币,从历史看,存在货币竞争现象,但最后都会过渡到央行发行货币。第二,央行今后仍然要牢牢把握货币发行权,但希望借助民间力量研发央行的数字货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高帆:资管新规从操作层面对宜信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
高帆:资管新规从操作层面对宜信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

  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高帆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高帆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高帆:谢谢,两天的会议,现在留下的都是“真爱”。刚才介绍说不同人代表不同企业,我想我们公司一般都会被标签为“互联网金融”。我本人是非常“金融”的,tech的成分比较低,我在华尔街从业20年,一直做风险控制。从原则上来说,和大家一样,我觉得原则上都是对的,机遇大于挑战。杨总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可以节约一些时间。我比较喜欢的是去刚兑,我觉得刚兑是产生巨大系统风险的隐患,投资者适当性非常重要,客人不能承担他的风险,不能理解产品的风险,这是巨大的潜在风险。中国市场以前都是刚兑,很多财富管理公司都是销售型的,产品销售出去好像事情就完了,但其实事情才刚刚开始。资管新规开始,大家要注重风险了,要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我觉得这些对我们专业人士来说肯定是好事。像我本人每次很难忘记自己是传统金融机构出来的,每次批评“传统金融机构”,我还不太高兴。每次我都想,传统金融机构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经验。重新开始听上去很好,但重新造轮子也不一定比旧辕好。 我本人也有一个数学的博士学位,以前我也在花旗带很大的大数据团队。从信用的角度,大数据等其实都是一些工具,金融要回归金融本质,这一点没错。借贷,最后就是ability  to  pay的问题。还有一个willingness  to  pay的问题。投资最后的底层资产最重要,我觉得大家不能忘记这些。另一方面,机会大于挑战,挑战多于期待,这个我也同意。很多时候,我们监管的Intention都是非常好的,但在具体实操中执行相对弱势一点,带给市场一些动荡。我个人也经历了2008、20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总结了很多的教训。很多时候,突然间监管过严会给市场造成很大的动荡,市场平缓还是很高技术的事情。 中国的监管和比较成熟市场的差别,很多时候这些原则都是一样的,要去杠杆、要投资者适应性、去刚兑、重视风险等等,这些都对,包括多层嵌套、去通道,我都没有意见。但是和成熟市场相比,我们的investment还可以再商讨一下。美国的监管会出来,感觉上很难受,不习惯的人会很难受,它会不停地检查;另一方面,会把个体和整个行业分开。我刚来不到3年,可能了解不太全面,说错了请大家原谅。很多时候出现一个风险事件,容易一刀切,窗口期相对来说比较短,这样就会给市场造成一些动荡。我觉得从业人员也需要一些调整,对监管的沟通、透明性,监管无非就是希望降低系统性风险,各国监管其实都一样,作为从业者如何主动与监管沟通,监管有没有人员、经验?能跟这么多的从业者进行频繁、积极深度的互动,这也应该再看看。当然,我本人是强监管环境走出来的,所以我还是很支持和监管互动的,这样才能让监管知道,什么是比较强的企业、是头部的企业,哪些是有问题的,我觉得在investment甄别上,需要业界和监管之间多一些沟通,看看怎么把这个执行下去。 我们提了很多“行业自律”,美国也有很多的行业自律,也有行业自律的协会。无论如何,让人自律只能到一定的程度,监管还是应该出来,应该要有一个主动监管。 吴雨珊:各位嘉宾刚才谈了资管新政下对各自所在机构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谈一下在资管新政下,各位如何从战略方向、产品设计、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系统这些方面来进行应对。 高帆:资管新规从操作层面对我们影响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但肯定也有一些影响。比如非标产品,很短期的产品要求清仓,这对我们造成了一些压力。从大的方面,比如投资者适当性,宜信很早就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我来宜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一点。花旗是通过金融危机,从2011年进行了全公司整改。我到宜信是全程参与了整改,2015年到宜信,把经验都带来了,在资管新规出来之前,已经整改过了。我们肯定高兴,谁也不愿意刚兑,对好的企业来说,肯定是一个系统风险,因为投资人赚的钱,我们提点成外,别的不跟我们分,赔了都得我们赔,肯定困难。投资有风险,无论怎么做,总是有可能赔。另一方面,提高风控能力、投资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们做一些母基金,也是为了分散风险、降低赔钱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也有一些提前的准备工作。从每天的运营角度,肯定没有新金融产业感觉震动那么大。 另一方面,市场定位,我们主要做的是私募基金。国外就是高净值人士,以前我在花旗私人银行工作,私人银行客户、机构客户都会把很多钱放到私募基金去,通过主动管理、通过增加价值,服务实体经济,获取价值,这是私募基金的本源。这方面怎么定位,对我们还是长期有一些困扰的。也希望跟监管更多地沟通。 金融服务于实体,这是肯定的。金融是实体的血液,私募基金,比如我们VC/PE基金投资新兴企业,这对市场经济的活力是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怎么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让它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们更关心的事情。 吴雨珊:谢谢各位的真知灼见,明年再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杨峻:财富管理在资管新规后或面临两个趋势和发展
杨峻:财富管理在资管新规后或面临两个趋势和发展

  SFI理事单位代表、中国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单位代表、中国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在资管新规的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可能会面临两个趋势、两个发展的新格局。 杨峻认为,第一,各家资管机构更多地要拼主动管理的能力;第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他还认为,资产管理机构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建立一个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 以下是发言全文: 杨峻:今年4月27日这一天,注定会写入中国金融发展史。这一天以后,对我们整个国家的金融从业者,对监管,对各家机构,都会产生非常深远影响。 刚才几位嘉宾都谈了面临非常多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从业者,现在只能面对现实。现在再期盼资管新规不执行也不现实,该提的意见提过了,该发的牢骚也发过了,现在就是怎么应对这个局面的问题。今天的主题是“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的新趋势”。我认为,在新规的背景下,财富管理行业可能会面临两个趋势、两个发展新格局: 一、各家资管机构更多地要拼主动管理的能力。因为以往刚兑的背景下,资金池运作模式,各家机构的竞争比较同质,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更多的是看收益和期限,几乎不看别的。因为反正都是刚兑的,所以确实金融市场被扭曲得很厉害。未来在打破刚兑、净值型产品占主导的情况下,各家机构就要拼硬实力了。同样运作三个月,你1块1,另外一家机构1块零5,还有一家机构9毛8,这样的话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进行选择,就像王总说的,主动管理实力强的头部机构,就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小机构能力弱的,逐步会被淘汰。这是一个趋势。 第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刚兑背景下,这项工作大家就口头说说,落地的时候其实它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新规背景下,它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那怎样建立一个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到底怎么做?我认为,资产管理机构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1、了解客户。所谓KYC,原来我们做的都是比较粗糙的,让客户填个问卷,分个级就完事了,甚至很多机构存在大量的销售误导,这个销售误导以前问题不大,但未来可能真的要你的命,因为以前反正是刚兑的,误导一下问题不大,未来如果再有这种销售误导,投资者可以告你误导,你要承担责任。那我们怎样做好精准地了解客户?客户的财务实力怎样?风险偏好怎样?人生阶段怎样,现在的理财需求怎样?要真正对他深刻地、全面地、全方位地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符合客户需要的、贴合需求的产品。 2、了解产品,就是KYP,这在未来也尤为重要。因为原来都是刚兑的,甚至是资金池运作的,卖给客户什么东西,显得不那么重要,未来对设计的产品风险特征,一定要有非常精准的判断、了解,而且要全过程地评估。 3、信息披露在未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原来在刚兑的情况下,信息披露不是那么重要,但未来打破刚兑的情况下,信息披露显得尤为关键。如何把产品风险特征、要素清晰地传递给了投资者,这是要积极探索的。 4、要建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适配体系。我们一直说资管就是要把合适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句话到底怎么落实?什么样的产品应该卖给什么样的投资者?我们要建立一套适配体系。 5、投资者教育。原来我们认为投资者教育更多是监管的事,但实际上,资管机构也责无旁贷,因为只有让投资者了解了你的产品、风险,才有可能实现打破刚兑、“买者自负”。我们一直说得比较多的是“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以前我们更多的看后面四个字,自己买,自己负责。但由于金融产品天然隐含着风险滞后性和隐蔽性,所以在“卖者尽责”没有做好的前提下,要求投资者“买者自负”,这是不合理的,也不公平。所以我们有非常强的投资者教育的责任。 在做好这五个板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在打破刚兑、没有资金池运作的前提下,能做到“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打造我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应对资管新规挑战。 吴雨珊:各位嘉宾刚才谈了资管新政下对各自所在机构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谈一下在资管新政下,各位如何从战略方向、产品设计、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系统这些方面来进行应对。 杨峻:刚才几位从证券、银行、私募基金的角度,谈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实际保险只是一块,平安涉及的资管机构类型非常全,当然从保险来说,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好像很少听到保险公司抱怨、提意见。确实,资管新规对保险构成了比较大的利好。因为本来保险在整个金融业业态的占比就比较低,美国保险业占金融附加值30%以上,但在中国,可能10%不到。所以保险资管的发展空间本来就大。刚才说期限错配、资金池,对保险来说,其实是倒过来的,资金是长期的,所以受新规影响相对比较小。由于竞争对手受到影响比较大,从这个角度看,保险反而是利好。但实际上平安集团还有银行、信托和证券、平安大华基金,资管机构应该说门类非常全。由于那边受到了冲击,所以对冲掉了。 最近我们在做这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就是资管新规对整个平安集团的资管板块构成的冲击进行应对。有些机构是从资产端强,投研能力强,有些是募资能力强,怎样把各个机构优势发挥出来,把优势和劣势做互补?资管无非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怎样利用科技手段打造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差异化优势,从而形成行业壁垒,这是我们最近不断在探索的。比如,资金端,到底合格投资人在哪里?哪些人是合格投资人?我们也利用科技手段,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举个比较好玩的小例子。现在资管新规规定合格投资人有三个标准:年收入40万以上,金融资产500万以上或是金融净资产300万以上。金融净资产300万以上,比较难判断,我们就看前两个,年收入40万以上和金融资产500万以上。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在年收入40万以上人群里,66%的年收入40万以上的是男性,说明男性挣钱相对比女性多一点。再看金融资产达到500万以上的人群,男性只有40%,60%是女性。作为资管机构来说,我们销售私募产品,一定要销售给合格投资人,怎样触达这些客户?这很有意思,看起来,在中国男人赚的钱真的交给女人管,最后金融资产都在女性名下,但挣钱是男人。我们进一步分析,合格投资人在哪里?地域分布,87%的年收入40万以上人群在北上广深,但同样的,金融资产500万以上人群地域分布不一样,北上广深只占了不到40%,比较集中在二线城市。它的分布比较均匀一些,不是那么集中在北上广深。我们分析,北上广深收入比较高,但生活成本也高,主要资产不是金融资产,买套房可能就得打十年工。金融资产集中度比较高的,还是二线城市。我们KYC,就是要做到更精细化、更精准化。在这个基础上适配产品,做精准销售,效率会提升、成本下降。 总体来说,未来更考量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依托专业、科技去打造。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王庆: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政策
王庆: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政策

  SFI学术委员、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学术委员、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一个重要的政策实施。 王庆认为,资管新规的初衷非常好,而且一定会有效地降低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但实际执行上,也的确对市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有些影响和冲击。他还从三个维度谈资管新规对资本市场、对金融产品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以下是发言全文: 王庆:谢谢。资管新规是过去两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一个重要的政策实施。它的初衷非常好,而且一定会有效地降低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但实际执行上,也的确对市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有些影响和冲击。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维度谈下对资本市场、对金融产品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市场的影响。从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以及实施前夕,对市场已经有了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信用债市场现在几乎已经关闭,没有流动性;信用债市场融资功能也已经大大弱化。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也已经波及到了其他资本市场,比如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调整,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包括美联储加息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对中国A股市场传染性的影响,也包括中美贸易争端引起的不确定性。内因也明显,国内加强监管包括资管新规落地,形成了紧信用的环境。最直接的冲击是信用债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冲击,跟信用债市场的冲击有点类似,除了股权质押引起的冲击外,股票市场表现分化也是资管新规落地、信用债市场对A股市场的映射。信用资质比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明显好,甚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还在逆势新高位,比如资产负债表比较好的、现金流比较好的上市公司,相反,一些资产质量较差、对资本市场融资依赖比较高的公司,影响非常大。所以整体市场有调整了,但如果看市场背后的分化,实际要严重得多,有很多上市公司股票已经到了历史最低位。这毫无疑问跟资管新规落地造成的紧信用环境有关。 二、对金融产品的影响也很深刻。我们资管新规的落地,加强监管,抽象地讲,就是要使我们资本市场更准确地为信用风险定价,也就是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具体讲,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非标准化的各种理财产品规模会大幅度萎缩。某些银行已经做了这样的预判。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以银行存款和其他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包括以交易所为基础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以及受严格金融监管的净值型产品,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但目前我们看到的是,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已经出现规模萎缩,但标准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还没有出来,这是对当前市场影响比较大的。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金融市场的动荡会不可避免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因为这些都是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具体载体。后续我们的确需要密切关注。 积极的变化是,加强金融监管、形成紧信用的环境的同时,货币政策似乎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出现了“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体现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等,具体表现为无风险利率的下行。从一定意义讲,我们判断对风险资产价格也构成一个支持,不至于产生系统性影响。 三、金融机构的影响。可以预见,过去几年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肯定要受到抑制,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也会抑制。如果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说,从一定意义讲,我们在经过了过去几年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以后,现在处在一个调整阶段,重回一定意义上的金融压力,在金融机构层面,就是体现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竞争地位会得以加强。 所以,资管新规落地、加强金融监管,可以理解为金融行业供给侧的改革,其落地的效果,尽管当前存在不确定性,但从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可以做个猜测,尽管当前整个行业都在承受一些痛苦,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各个行业、各个子行业的头部机构会突出出来,在金融监管的环境,最终的市场格局和地位会进一步加强,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实力,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抵御风险的冲击。 总结来讲,无论市场、产品和机构的影响,当前都是最强烈的时候,尤其资管新规落地、细则没有出来,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不知所措的,所以在这个意义来讲,当前冲击是最大的。往后看,我们只要扛过最黑暗的时刻,未来很可能还是比较光明的。 吴雨珊:各位嘉宾刚才谈了资管新政下对各自所在机构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谈一下在资管新政下,各位如何从战略方向、产品设计、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系统这些方面来进行应对。 王庆:资管新规对行业影响,尤其是对私募行业的影响应该是有喜有忧。喜,更多的是在资管新规宣布之前,我们有很美好的憧憬。资管新规落地,加强金融监管,打破刚性兑付,这种标准化的净值型产品,肯定会得到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加上房地产方面的政策,理财产品规模的萎缩,也会对整个标准化产品,包括债券、股票等比较活跃的市场也会带来新的资金。再加上金融严监管的环境下,可能未来头部机构的市场地位会进一步强化。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我们又多了一些隐忧。在座各位可能多数来自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你会发现资管新规不认为私募基金是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忧。 对资产管理行业来讲,私募基金位于公募和保险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管理规模有2.5-2.6万亿。私募基金有这样大的规模,是因为有市场的内在需求。这个需求和我们国际市场环境类似。你要看国际市场上,无论是主权基金,社保基金还是保险公司,都会把大量的资金交给私募基金管理。因为私募基金提供公募基金不能提供的一个重要服务,就是获取所谓的绝对收益。在控制波动、控制净值回撤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获取绝对收益,这对满足我们一些传统机构投资者的内在需求很重要,包括年金、大学捐赠基金、社保基金等等,所以私募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在资管新规下,私募基金没有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同时《基金法》给予了私募基金相应的法律地位,所以里面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我们也在此呼吁一下,希望在资管新规落地的时候,尤其是细则公布的时候可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面的对待。它毕竟是我们资产管理行业、财富管理行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在包括商业银行仍然不能作为渠道代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产品。有些传言说,资管新规的一些细则甚至排除私募基金作为银行机构的投资顾问的角色,这对行业的发展、对发展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对于投资者获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所以,我们一方面憧憬有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新规的落地对于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一个潜在的不利影响,这方面我们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予以重视。当然私募基金行业由于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这也是潜在的问题。在这方面,也不妨可以考虑避免一刀切,进行精细化的监管。比如作为分类处理等,私募基金行业,尤其是一些头部机构,可以提供非常优质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获取高收益的同时控制好风险。这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资管新规两个月 浦发银行副行长坦言挑战远大于预期
资管新规两个月 浦发银行副行长坦言挑战远大于预期

  SFI理事单位代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谢伟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单位代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谢伟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资管新政虽然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挑战远远大于预期。 谢伟从四个方面分享他的体会: 第一,资管新政出台后,大家对政策理解准确、实行严格,按新规执行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执行这个政策以后,很多业务的发行,尤其业务的推出,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因此新发生的业务量大幅度下降。 第二,原来一直说 “一行三会”会针对各家自己的业态相应出台实施细则,但目前各个业态的细则没有出来。这个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新政出来以后,要先观察一下市场的反应、各家银行或是保险的适应情况,有什么问题,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得更周全。但周期过长,也会影响相应商业体的及时应对,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也会影响相应的业务实施。 第三,作为一个严肃的政策出台,我们很期望在过渡期有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比如资管新政出来,原来说到2020年底是过渡期,如果这个过渡期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对各商业体在过渡期顺利完成过渡,非常重要。但非常不幸,从4、5月份以来,国内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债券市场出现多单违约,资管配置债券上就变得畏手畏脚,股票市场大跌,资管里股票质押融资对应的资产出现了预警、平仓,出现了风险,包括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汇政策市场的变化,给实体经济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外部影响都会影响资管新规的顺利过渡。一方面,我们担心这进而会延迟实施细则的出台,正如近日市场传言可能会推迟出台,也担心相应地会影响新政以及相关细则实施的严格性、严肃性。 第四,虽然新政出台过程各个商业体都有参与讨论,在思想认识、技术和能力上,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但过渡期两个多月,以银行为例,资产管理部门可能做好了准备,但渠道和客户部门可能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银行总行做好了准备,分支机构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比如净值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增长速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比如我们希望通过发行长期限的产品,对应中长期限的资产,这个发行计划在渠道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等等。 以下是发言全文: 谢伟:自今年4月27号资管新政出台以后,各家业态也在积极应对,我想结合我对银行这两个多月的实操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资管新政出台之前,商业银行,包括浦发银行,也多次参加相关规则讨论、沟通和交流。整体感觉这是一个有挑战的资管新规则,但感觉前景非常好。因为在过去七八年来,银行快速扩张,从很小的规模增长到目前27、28万亿的资管体量,受到了监管的极大关注。我们认为,资管新政出来以后,在统一监管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更加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发展资管,而且可以更好地做大、做好资管。这是我们一个判断。 两个多月的新政实践以后,我们感觉机遇仍然很大,但挑战远大于预期。我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第一,资管新政出台后,大家对政策理解准确、实行严格,按新规执行和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执行这个政策以后,很多业务的发行,尤其业务的推出,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因此新发生的业务量大幅度下降。正如前两天国内一家大型银行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预判今年可能会减少5000亿的余额。这就代表了一种市场信号,确实变化很大。比如,资管新政对期限错配有严格的规定,相应地原来最擅长的非标或准非标资产的期限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能像过去那样发很短期限的产品,通过期限错配实现套利的模式无法走下去了,更多的是靠存量资产维系,因此对银行带来很大压力,规模大幅度地缩水。还有资管新政严格限制银行理财的通道,但目前,没有一个相应的独立法人子公司的设立,银行资管以部门形态出面,很多资产没法配置,到底哪些叫通道,几个合作方参与合理?这些都不清楚,很多新业态资产也没法主动配置。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资产新发生业务量受到限制,存量资产萎缩。 第二,原来一直说 “一行三会”会针对各家自己的业态相应出台实施细则,但目前各个业态的细则没有出来。这个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新政出来以后,要先观察一下市场的反应、各家银行或是保险的适应情况,有什么问题,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得更周全。但周期过长,也会影响相应商业体的及时应对,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也会影响相应的业务实施。 第三,作为一个严肃的政策出台,我们很期望在过渡期有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比如资管新政出来,原来说到2020年底是过渡期,如果这个过渡期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对各商业体在过渡期顺利完成过渡,非常重要。但非常不幸,从4、5月份以来,国内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债券市场出现多单违约,资管配置债券上就变得畏手畏脚,股票市场大跌,资管里股票质押融资对应的资产出现了预警、平仓,出现了风险,包括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汇政策市场的变化,给实体经济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外部影响都会影响资管新规的顺利过渡。一方面,我们担心这进而会延迟实施细则的出台,正如近日市场传言可能会推迟出台,也担心相应地会影响新政以及相关细则实施的严格性、严肃性。 第四,虽然新政出台过程各个商业体都有参与讨论,在思想认识、技术和能力上,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但过渡期两个多月,以银行为例,资产管理部门可能做好了准备,但渠道和客户部门可能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银行总行做好了准备,分支机构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比如净值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增长速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比如我们希望通过发行长期限的产品,对应中长期限的资产,这个发行计划在渠道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等等。 回到前面的结论,资管新政虽然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挑战远远大于预期。 吴雨珊:各位嘉宾刚才谈了资管新政下对各自所在机构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谈一下在资管新政下,各位如何从战略方向、产品设计、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系统这些方面来进行应对。 谢伟:资管新政出台前后,业内大家的共识是对银行带来的压力最大。但我相信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资管新政,有两类银行可能更为主动、压力会小一些。一种是以往这家银行的资产管理就没有怎么发展,仍然是一片白纸,面对这个要求可以绘出美丽的彩图,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大家是同一起跑线。另一类机构是以往做得很好,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这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位居市场前列,人员队伍、机制、系统、流程、风控等一系列已经支持它以往做得很好,面对挑战也会比较主动,压力也会小一些,可以积极地应对、主动调整。浦发银行应该说是第二类,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在业内银行系里面资产规模也名列前茅。相应的,我们也在做一个全流程的准备,包括从产品端的设计,资产的引入、风控,包括我们的系统建设,包括未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和母行之间的业务协同。这些准备工作,我们也在借鉴其它业态,包括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做法做准备。 其中有一点也是各家都关注的,包括监管特别关注的,就是你的存量资产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未来新产品的发行,能否有效地续接,是否需要回表。我们也做了非常详细的测算,目前我们的资产管理规模1.7-1.8万亿,到2020年底,超过这个期限的资产,我们对这个量也做了准确地测算,这个量也非常大。通过我们的产品,包括系列性准备工作,这点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也给行里做过承诺,争取浦发银行的存续资产里面,长期限资产过渡期结束之后不回表。这一点结论,说明了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和努力。 相应对于资管新政,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在统一监管的统一制度下,有三个不要,我觉得也需要监管部门关注,包括我们作为商业体也可以积极的践行、配合。1、资管新规的执行不要动摇,这个新政的讨论周期很长,也考虑到各种业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确定的制度,不要因为当前,尤其外部环境的突发变化,给整个实体经济带来系列的风险,大家可能会担心。包括各家业态在这个过程当中面临的压力、挑战不同,从监管部门来讲,执行这个政策千万不要动摇,执行的标准千万不要放松,执行的严肃性千万不要懈怠。2、围绕新政,鼓励行业监管部门出台细则,这个细则不要一刀切,要考虑各种业态自己的特殊性,有一个结合各自实际,符合统一监管大标准下的细则,这也是符合我们未来各种业态实际经营的发展需要。3、不要密集出台实施细则。监管似乎有一个攀比心理,你出来我也出来,你不出台我也不出台。过于集中地监管规则出台,就像当前市场叠加负面效应,会市场整体冲击过大。成熟的或者是对某个业态影响不大的资管新规,相应地实施细则比较容易制定,也比较容易出台。相应地可以观察、讨论、细化的可以稍晚,错配开,不要集中,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谢谢。 吴雨珊:谢谢,您刚才提到一句话,说你们的1.7到1.8万亿的资管产品争取不回表,如果可以做到这点,在整个银行业堪当表率了。您说的“不回表”是非标?还是也包括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 谢伟:都包括,我是指资产端,超过了过渡期限,2021年还有程序,有没有更长期限的理财产品续期,不得不回表。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翟秋平:资管新规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新机遇
翟秋平:资管新规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新机遇

  SFI常务理事、海通证券总经理翟秋平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常务理事、海通证券总经理翟秋平在“专题讨论四: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中表示,今年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大家有些担忧,出台后整个资管业务发展还是平稳的。原来的担忧,我们在感觉上,还有凭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这是我对新规落地的一个基本判断。 翟秋平认为,券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抢占财富管理市场份额,这也是我们的目标。资管新规出台,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券商应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把握好机遇,关键还是要提高服务能力。 以下是发言全文: 随着2018资管新规落地,财富管理市场将进入到追求质量的规范发展阶段。监管环境的变化、科技在金融业的加速渗透,驱动着财富管理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发生变革。该专题将探讨在监管新规与技术助力下财富管理市场的新趋势。 吴雨珊:4月27日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叠加近期股市、汇市、债市的巨大波动,整个资管市场进入了迅速收缩期和震荡期,有的机构匆忙转型,有的实力不强的小银行,干脆就不做银行理财和资管业务了。这两个月,主流资管机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希望向监管提出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5位资深专家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5位专家,分别是: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先生;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谢伟先生;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先生; 中国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先生; 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高帆女士。欢迎各位。 瞿秋平:今年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大家有些担忧,出台后整个资管业务发展还是平稳的。原来的担忧,我们在感觉上,还有凭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这是我对新规落地的一个基本判断。 一、券商财务管理业务正快速增长。从30年的时间来看,银行、证券、信托等几个金融口的资管业务发展非常快,各大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总规模达到106万亿,银行管理资产规模29.5万亿,高于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保险口的基金业务。 二、国内外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和服务,值得中国券商借鉴。我觉得国外的资管业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现在国内金融机构探索多种不同财务管理服务模式,银行针对高净值人群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基于个人、家庭以及旗下企业的整合金融管理方案。从本世纪初2004年我在银行工作时,银行一个创新业务当中有很时髦的一件事,就是理财业务,实际是资管业务。之后,各金融口对资管业务也非常关注,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项业务在金融各条线中方兴未艾。特别是市场上专注于财富管理的第三方机构前几年也是发展迅速。财富管理业务,在欧美发达市场区域成熟。 三、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大体上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03到2009年。 2、初步转型阶段:2010到2014年,各券商纷纷成立了财富管理中心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券商开始从传统的佣金模式向服务收费模式过渡。这个阶段我在中国证监会工作,我也在关注中国券商在财富管理业务当中商业模式是什么,每家机构在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当中机构是怎么设置的。现在我自己到券商工作,感觉商业模式基本是同质化的,机构设置和银行的差异也不大。我们在财富管理当中,券商这几年就资管公司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迅猛的。 3、2015年至今是财富管理的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中国经历了股灾,到今年资管新政出台,我们对新规也有一个适应期,业务转型也有思考期。今后的业务怎么走?我觉得每家券商在战略定位当中大家也在探索。 四、券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抢占财富管理市场份额,这也是我们的目标。无论对内容还是机构投资者而言,券商研究团队为其跨市场、跨产品、跨行业的大类资产配置要提供强力的支撑。资管业务步入主动性管理阶段,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一定要提升,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也要提升。券商可以发力的重点,我觉得在研究支持方面,应该着力于在这方面进行深耕。特别是海通,研究行业分布比较均衡,有些行业在研究当中得到社会和机构的广泛认同。 五、资管新规出台,为券商及财富管理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个结论,我开始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我认为资管新规对券商来说是机遇,特别是对大券商来说,机遇更大。关键看我们的专业团队、产品,特别是做产品的有关技术,比如IT系统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 六、券商应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把握好机遇,关键还是要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是决定我们在今后资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当中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团队,在产品创新当中能够出新招。同时,整个资管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国家监管要求。 吴雨珊:各位嘉宾刚才谈了资管新政下对各自所在机构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谈一下在资管新政下,各位如何从战略方向、产品设计、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系统这些方面来进行应对。 瞿秋平:对资管公司和涉及到资管产品的部门,我是提了这样一个要求。新规出台以后,现在我们觉得还比较平稳,冲击是有的。但在存量业务当中,围绕监管的要求和政策的要求,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这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监管和被监管,实际上是一对矛盾,我们要正视。我们对存量业务需翻箱倒柜地按政策要求进行梳理,有需要调整的,我们提前做一些应对,这是一种对策。 第二,还是按照资管和财富管理的要求,要在六个方面继续发力。 1、建立和完善公司统一的O2O财富管理体系。我看银行和券商一样,财富管理,资管业务的所有制度流程及技术手段,我们说一些事后的监督,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在体系上下功夫。 2、建立多层次客户分类和服务体系。我们主动性管理的资管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我们要对目标客户有很好的定位。 3、建立完善、统一的销售体系。销售很重要,原来我们是“愿者上钩”,刚性兑付。有些产品推销的时候,对风险的识别和告知不够。今后在销售的标准设定当中要有新的思路。 4、加强投顾队伍建设。 5、丰富并优化交易通道及交易性产品,完善对融资类客户的其它服务。这点我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从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国内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不太好。 我对整个生态环境有一个强烈的内心呼唤,是需要优化的。监管,一定要避免太多的选择性监管,否则这个市场很难办。 6、加速建设公司互联网金融体系,这又讲到IT的建设。站在公司和行业的角度,我觉得我们全社会要给投行、证券公司这样的压力,形成自身的内生动力。目前中国的证券公司IT建设是落后的,是远远不够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陆磊:金融科技存无序发展乱象 监管在努力消除短板
陆磊:金融科技存无序发展乱象 监管在努力消除短板

  图为国家外汇局副局长陆磊 新浪财经讯 7月8日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今日在“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一些伪平台,由于缺乏监管,风险把控丧失,多起风险事件发生,比如跑路,集资诈骗等等,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消除监管短板,填补监管真空。 陆磊表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一些伪平台,由于缺乏监管,风险把控丧失,多起风险事件发生,比如跑路,集资诈骗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从现有的平台看,目前在5000多家P2P平台中有3000多家停业,正常运营平台只有10%左右是有证经营。针对这样的现象,“补短板、填真空”就成为了管理层面一直努力的方向。 他表示,“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消除监管短板,填补监管真空。在此,我列了一个时间轴——从2014年3月-2018年4月,从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到现在的互联网资管和线上外汇交易,都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 以下为陆磊发言实录: 陆磊: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我们金融行业以至于监管层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冲击和挑战,值得各个方面认真思考、研究。 今天我想说四个观点: 一、虽然面临金融科技压力,但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任何人都无法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只能接受。究其原因,科技是发展的,把更高的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毫无疑问可以满足要么降低交易成本、要么提高运营效率或运行效率两个基本要求。 二、任何事情,从辩证的角度看,有一利必有一弊。既然是新生事物,一定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可能造成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有可能主要体现在风险层面。 三、它对监管构成冲击,不是因为风险要监管,而是对现有的监管方式构成了冲击。通过金融科技,信息日益对称化,资金所有者和运用者之间日益建立直接联系,因此这种法律关系发生了改变。原本依托审慎监管设置的一系列的规则,都可能逐渐失之于无效。这是因为,审慎监管的逻辑是——只要或只有金融机构安全,金融体系就必然安全。这在前金融科技时代是对的,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依托信息不对称。但可以想像,随着金融科技发展,信息日益对称化,金融中介主要做的是搜寻工作,网络在金融行业高度存在并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原本的资产负债业务表外化,这样审慎监管依据的基本逻辑就不存在了。审慎监管的假定是,金融机构如果是安全的,那资金来源方一定安全,如果金融中介对资金运用方式有足够的激励或约束,那资金运用的道德风险跟选择是可以改变的,或不那么严重。所以这样的前提假定得到的基本逻辑,就是金融机构安全则金融安全。如果技术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买家卖家日益直接见面,金融机构只是一个沟通管道,它的安全性又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需要资本金?是不是需要偿付能力?真正的偿付能力在最终的资金运用方。所以对原本的银行也好、保险也好、证券也好所施加的那些游戏规则,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四、金融科技的出现,不仅仅改变金融体系,可能还对我们往往视为“圣经”的经济游戏规则构成了挑战。比如,是不是更多人进行交易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或更好?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差别定价?在伦理上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歧视?它一定会形成相关的新一轮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争议,因为只要说到公平和效率,搞经济学的知道,它就进入了规范经济学的范畴,而不是实证经济学的范畴。另外一个问题是信息保护,一个个体的信息在什么程度下可以被使用?虽然这种使用可以给信息的所有者本身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第二、第三、第四个观点主要涉及冲击,但必须回到第一个观点,这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不要大家听了我后面三个观点就认为我是否定金融科技,我完全没有这种意思,只是说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如何把困难想得更充分,改革更到位一点,使得我们的金融科技运行更健康一点。今天,我跟各位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认识到什么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它带来的金融创新。 根据FSB的定义,所谓金融科技,就是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金融创新。具体而言,它涉及到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高壁垒”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服务提供,这些都是增加交易成本的。于是创新主要在支付创新,更多采用直接融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投资管理功能的类别,原本靠人,未来可能靠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投顾。从技术路线看,呈现在两个方向:一、由于技术冲击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改造,所以传统金融呈现了线上化;二、另外一些科技企业原本不是做金融的,现在进入了金融领域。 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态势。当前,全球有超过4千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北美地区的占比超过50%,其中支付、借贷和众筹、数据分析是最主要的子领域。2016年,中国科技交易的金额达到1.08万亿,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是美国,1.02万亿。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最快的。而这种快一定会带来格局上的变化,体现在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上。 因此,当前的共识是,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或是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中。就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我觉得值得回顾一下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2017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银行业或金融业的3.0时代已经到来——银行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从外向内升级,提升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看到,当前BATJ跟四大银行形成了战略结盟(工行跟京东,建行跟蚂蚁,农行跟百度,中行跟腾讯),他们的特点都是在提升效率、数据精准性、服务便捷性三个基本的层面进行相应的展开。 科技也渗透到跨境金融领域——主要是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科技、区块链。其中跨境金融科技主要是指非银行的跨境支付与经纪业务,移动跨境支付和智能投顾等领域,其中跨境电商是当前跨境金融科技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消费者目前可以在境外28个国家/地区使用第三方支付,其中支付宝28个国家,财付通15个国家。区块链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了金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内的三大联盟。 二、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冲击与挑战。 一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 1、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基本理论认识,这是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础。如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使信息不对称性大幅度降低,那么,是金融中介演化为信息中介,还是信息中介天然具备金融中介的性质?抑或是两者的彼此接近乃至融合? 2、效率市场理论。我们搞金融市场都比较认同市场假说,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了交易主体所能找到的所有信息。但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信息的提供者是谁?有没有可能被滥用、误导?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非常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会出现钱荒和资产荒,一致性预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会快速形成,并消散,或是逆向变化。这跟信息提供者有关。 3、法定货币理论。在数字货币时代,基础货币的发行依据、广义货币的创造与货币乘数、货币周转速度的度量都有可能发生演变,这将对传统的货币需求或供给理论构成新的认识论冲击。 二是金融科技发展推动的新业态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冲击。 1、金融脱媒。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从上一轮创新中的直接融资演变为收益更薄、垄断性更强的数据集中性中介。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会成为中介、垄断者。因为数据的天然集中性,导致了它可以被更有效地应用。一些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并短期内迅速超过了原本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的储蓄存款。 2、对金融市场运行的挑战。 在交易层面,技术发展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这就会挑战现有的金融保障机制的充分性。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某某平台又爆了,请问,谁作为最后贷款人?用什么方式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对于传统银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成熟的机制,比如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但是,对表外业务和金融新业态而言,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了公众。 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催生事实上的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经营。数据集中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趋势,而数据集中必然导致客户集中,自然形成信息资源拥有者全方位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会导致原本各子行业之间的防火墙被击穿,所以股权、债权、货币汇兑等不同的市场很容易被信息中介打通。虽然跨市场交易会带来效率,但也很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在清算层面,一致性预期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高频波动。近几年来,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是所谓资产荒和钱荒的高频波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某个时点,大家的想法高度一致。为什么?因为大家得到的都是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都一样。比如一致性看空或看高美元,反之看空或看高欧元,诸如此类的现象,虽然体现了效率市场,但高频波动的极端情形是单边预期导致的交易崩溃,这就会导致流动性的瞬间耗尽。因此是不是应该有中央对手方?是谁?怎么提供?这一定会成为清算层面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在跨境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比如,在全口径的跨境收支业务层面,现行的外汇指令银行系统是办理跨境收支业务的中间枢纽,主要负责对跨境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等合理要素进行审核,同时是外汇管理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报送的数据种类和量均以外汇制定银行为主,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想象,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很轻松地绕开银行,实现资金跨境流转。2017年6月美国公司Circle宣布推出免手续费的跨境转账业务,将服务使用区块链底层技术,允许用户实时相互转账,弱化甚至消除了银行在跨境收支中的中介作用,统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数字货币洗钱是潜在威胁——用各种token、虚拟币作为中介,先将汇款人所在地的法币转为代币,再在收款端将代币转为收款人所在地的法定货币,事实上完成了跨境支付。 三、金融监管从传统走向科技与监管的融合 如上所述,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在多维度对我们原本视为“圣经”的金融运行与监管的基本规则构成挑战,既然发展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更新规则和管理就构成了监管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是为什么需要监管。 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一些伪平台,由于缺乏监管,风险把控丧失,多起风险事件发生,比如跑路,集资诈骗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从现有的平台看,目前在5000多家P2P平台中有3000多家停业,正常运营平台只有10%左右是有证经营。针对这样的现象,“补短板、填真空”就成为了管理层面一直努力的方向。 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消除监管短板,填补监管真空。在此,我列了一个时间轴——从2014年3月-2018年4月,从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到现在的互联网资管和线上外汇交易,都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 二是发达金融市场的管理实践的先进经验可资参考借鉴。 在美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比较严格,主要特征是功能监管,即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均能按实质重于形式的方式看你做什么业务,并进而归类为相应的金融监管。特别是2016年所发布的CFPB创新细则,以金融科技促进消费者有利的金融创新。 在英国,特征是集中适度监管,一方面立法明确监管职责,另一方面发起项目革新和监管沙盒,金融科技监管相对比较先进。 三是作为金融科技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如何抓住监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对我们来说,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是主要矛盾,金融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监管原则如果说要有短板,就只在消费者保护,因为只要金融业务呈现表外化趋势,消费者保护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要机构稳健则老百姓稳健安全”的基本逻辑逐步弱化。那么,如何保护消费者?只有推动监管科技发展,关注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业务办理电子化,监管者要做到实时了解信息,利用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搭建新的交流基础和对话平台,为反洗钱、反欺诈提供数据交流。同时,必须建立中央对手方运行系统,确保一致性预期下的最终流动性供给。在跨境金融监管上,外汇局正在推进“数字外管”建设,以此形成大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平台。 总体看,着眼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应坚持以下基本方向。一是在政策目标上,应该培养积极的服务创新和创业,应该促进安全、可负担、公平的资本获得,保证创业者、小型企业和家庭能安全、可持续地获得金融资源,强化普惠金融和财务健康性,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二是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应该广泛思考如何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金融生态系统,传统机构和新业态都应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按一个产业链或按竞争关系和谐并存,良性互动,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必须时时处处把消费者保护放到首位。消费者保护是现在的短板,要使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科技产品设计和管理流程中天然的DNA,促进安全包容性和金融健康,安全做好金融系统的接入,拓展优质信用贷款渠道,为消费者管理财富提供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支撑。监管者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未来,我们还应该在法律层面甚至社会伦理层面深入研究探讨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冲击,以此改革完善各层面游戏规则。 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详情]

蚂蚁金服韩歆毅:ICO不是真正的区块链金融服务
蚂蚁金服韩歆毅:ICO不是真正的区块链金融服务

  SFI 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韩歆毅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 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韩歆毅发表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 韩歆毅: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的话题,新金融,新科技,我们觉得,科技应该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平等机会。 一、科技应该让金融更普惠、更平等。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要服务实体。小微企业应该是经济的细胞,我们通常说大型企业是经济的骨架、骨骼,中型企业更像肌肉,小微企业其实就应该是经济的细胞。细胞有活力,经济才会更有活力。所以蚂蚁成立以后,一直坚持不懈地做服务小微的工作,也做出了一点成绩。整个金融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所以接下来,我们想努力跟全体金融机构一起,做好经济的“毛细血管”,服务好小微企业。 科技给金融服务带来了什么改变?有几个词一直是讲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给金融带来的改变,其实就是解决传统金融在服务小微企业的时候,第一触达不够,第二信息不对称,因为很多小微企业,不说财务数据,可能连报表都没有,这些在金融机构如何服务?这个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我们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过往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时候,交易成本、服务成本非常高,云计算可以在很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改变了金融服务。那金融服务什么没有改变?其实金融服务的本质没有改变。一是注重风险,管理好风险,控制风险。二还是要回过头服务好客户、经济,而不是单纯地让金融空转。 有三点我们一直坚持在做:一是服务实体,二是服务小微,三是服务绿色、服务可持续。 举几个服务实体例子。景德镇的一个瓷器店的店主,大学是英语专业,但很热爱瓷器,想做这一行。两年前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瓷器点,我们给他提供网商旺农贷贷款服务,现在已经雇了110个匠人,变成了一家小微企业。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有手艺的老师傅都回来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一方面,可以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拉动就业,其实在某些地方还保护了传统文化。这是线上。线下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农村。除了网商旺农贷,我们还有在农村金融的一些探索,当年我去了山西省的榆社县,这是一个省级贫困县。我们看到这个县里面缺乏产业、缺乏资源,但是我们与中和农信合作,给村民提供贷款,我们看到一个村民做木材生意,从自己做到后来雇佣村中10多人,带动了当地的就业,村民很感激他,2016年选他做村长。我们在服务实体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解决现在的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如何让农民回乡,不仅是务农,而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经济,这就是金融服务实体要做的事情。 网商银行和蚂蚁推出了“310”的模式3分钟获得申请,资金1秒钟到帐,整个过程0人工干预。最早是在淘宝网店拓展,后来大家说有了电商,有了网商,但我们看到线下几千万的小型经营者,他们说我们没有名字,我们不是电商、网上,我们是什么?去年开始,几千万的小微经营者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码商。因为现在大家都用二维码收款,其实线下移动支付催生了一个新群体叫码商。这些码商原来都在,只是因为移动支付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 今年5月份我们在成都评选的全国十大优秀码商的三位代表。最左边1975年生的成都店主,做串串。90年代,2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创业,很艰难。现在有了小微信贷和移动支付,他可以更好的获得资金。苏威联是面包店店主,他在法国的米其林餐厅工作很多年,因为自己热爱做面包、甜点,现在回国,借助我们的贷款他可以更好的创业。中间这位是服饰店的店主,现在很多小微经营者最担心的,一是信贷资金,二是自己的健康。大家知道,一旦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实际上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就没有了。我们推出多收多保也可以更好的服务他们。 上周是网商银行的三周年,昨天在杭州开网商银行的董事会,我们公布了网商银行去年的年报。网商银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贷累计服务了1000万的小微企业。这个很有意思,我们希望通过网商银行的服务,解决小微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时候,要注意平衡好服务的范围和风险。一方面我们要扩大,努力的服务好小微企业,另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注重风险。网商银行,去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整个的不良率去年是1.2%,在服务小微企业当中还是一个相对较低的不良率。 网商银行平衡了“发展”与“普惠”。我们一直说网商银行“融资难,融资贵”。网商银行如何做?去年市场资金成本平均上涨1个百分点,网商银行给到小微经营者的贷款利率,2017年比2016年大约下降了1个百分点。网商银行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实现了净利润28%的增长,这个增长和很多新成立的民营银行相比并不突出,但是我们最自豪的是2个百分点的利差,我们让给小微企业。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平衡网商银行自身的发展和普惠,解决“融资贵”的问题。我们特别感谢网商银行的其他股东和董事,大家一直坚定的看好这点,支持服务小微企业。 金融,还要服务“可持续”。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绿色金融,坦白说目前还没有找到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从全民的环保意识开始试。2016年,我们推出了蚂蚁森林,累计服务超过3.5亿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碳账户平台。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日常的点滴环保过程当中可以积累绿色能力,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会帮他种下一棵真树。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累计种了5500万棵的真树,占地大概400平方公里,相当于1/3浦东新区。用公益的方式,我们唤起普通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我们相信,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绿色金融方式,但是我们知道,金融如果坚持服务绿色、服务可持续发展,总有一天我们会变化一个非常好的绿色金融。 二、科技创新是创造未来的驱动力。 我们在去年发布了蚂蚁科技战略,BASIC也就是区块链(Blockchain)、人工智能(AI)、安全(Security)、物联网(IoT)和计算力(Computing)。 人工智能,我们的科技是否有一天会取代人类?我们认为不会取代。我们一直讲,机器有“脑”,但是人有心、有爱。科技,应该是一种温暖的科技,我们应该让科技更普惠、透明、简单、安全、可信。 举个区块链的技术。6月25日,我们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服务的跨境汇款,这是香港和菲律宾之间。屏幕上的这位叫Grace,是在香港工作的菲佣,6月25日用我们的区块链技术,给她在菲律宾的家人完成了一笔汇款。原来菲佣的汇款低效,成本很高,整个付的成本要3、4个点,而且要排很久的队。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她更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给家人汇款。对于她来讲,她看到的一是成本低,二是菲佣每周只有一天的时间休息、放松。如果给她每个月省下1、2小时的时间,她可以得到更好的快乐和服务。我们认为,科技应该让大家感觉到温暖。 三、科技在监管上的运用,可以有效防范风险,促进创新。 如范主任所讲,有很多的科技创新是披着科技的外衣、互联网的外衣而实施诈骗。蚂蚁做区块链,但从来不做ICO。ICO,不是真正的区块链的金融服务。 我们把我们的技术能力汇总,开放给监管机构。我们建了一套监管科技的系统,现在已经在全国的6个省市帮助地方的金融办去监管风险。我们通过技术可以有效的感知市场的风险,可以给机构做一些智能的评级,有效的在平台上监控金融舆论、舆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时随地发现风险、上报,我们已经在一些省市有效帮助监管部门发现潜在风险,所以这个模式我们一直在探索。 技术,对新金融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就像万米长跑,我们只有跑了前面的100米,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平衡规范与发展。 刚才几位领导都在讲,中国的金融科技是全世界领先的。大家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正是中国监管环境的宽容与包容,中国才可以更好的平衡了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打造一个包容、透明、安全、可信的新金融生态,谢谢大家! 王海明:谢谢韩总。接下来是圆桌讨论环节。 听众:请问蚂蚁金服的韩总,你们的网商银行昨天刚刚公布了2017年的年报,你们的贷款规模好像增加不多,但是利息收入增加了很多。贷款的利率还下浮了,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目标的?感觉你的贷款规模应该更大才可以有净利润,但是今年好像没有体现这一点。 今年的总资产规模增加好像比较慢,这是什么原因? 韩歆毅:其实我们的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包括利润规模基本都是同比增长,网商银行去年的资产规模增长是27%左右,和利润的增幅差不多。第二个,在整个的经营当中,银行目前受限于资本金的规模,所以很多地方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坦白说能力确实有限。现在我们一方面是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另外也希望可以努力的解决资本金规模限制的问题。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一是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二是我们看到小微企业很大的需求,传统2、3万的贷款规模,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全部经营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和金融机构、银行一起合作,所以3周年的时候我们宣布,希望未来能够和1000家金融机构一起服务3000万的小微企业。 网商银行,并不追求我们做多大的资产规模,不追求我们有多少的收入、多少的贷款余额和利润,还是希望网商银行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变成连接小微企业、小微经营者,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桥梁,大家一起服务好我们的“毛细血管”和“细胞”。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银保监会范文仲:对网络信贷不能一棒子打死
银保监会范文仲:对网络信贷不能一棒子打死

  CF40 成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负责人范文仲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 成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负责人范文仲发表了演讲。 范文仲认为,我们当前处在金融技术巨大跃迁的时代。金融发展面临两个基本的难题,一是交易成本高,二是信息不对称。历史发展当中都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在创新。这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对金融业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 范文仲对金融科技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不要太低估风险,总是认为技术能减少风险,消除风险,但历史的发展说明,技术创新不会消除风险,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放大了风险;第二,技术一定不能追求片面创新。很多技术企业追求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但增加了信息不对称,这其实是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以下是演讲全文: 范文仲:非常高兴可以参加今天的会议。今天与大家分享几个个人观点,金融科技是非常热门的话题,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谈对金融科技的理解。我更多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金融科技发展的认识。 一、我们处在金融技术巨大跃迁的时代。科技正在显著改变金融业的基本要素,这不是一个周期性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的跳跃。金融发展面临两个基本的难题,一是交易成本高,二是信息不对称。历史发展当中都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在创新。这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对金融业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金融业本来就是建立在信息、信心基础上的行业。上世纪中业,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现在移动支付的兴起。移动支付的兴起降低了交易成本,把商品交换这样的领域,从我们的物理空间发展到了虚拟空间,原来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距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这导致现在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以前不属于商业活动的自然活动,以及家庭内部的家务活动,现在全部外包变成了商业活动。整个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必然也会提升我们GDP的数字。 我们对于支付精细化地提升,使我们在商品交换中都要实行产权的交换,这个东西是我的还是你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成使用权的共享。这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大家经常说的大数据,搜集、储存、处理、分析的技术信息,减少了我们在金融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以前,我们人类只能利用高价值的数据资源,因为数据的信息非常宝贵。随着现在的采集、分析工具兴起,可以利用大量、低价值的数据。就像在人类历史上,以前金矿、银矿,原始人没有办法利用。在科技发展之后出现了冶炼技术,才能把这些资源从矿产当中提炼出来,这些资源才能得以利用。 大数据的技术推动了征信系统的创新。现在我们面临的征信系统,是在从单维征信维度向多维全社会征信维度转变。在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在这样的系统下,我们的资金流可以实现可视化,就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我可以看到它从什么源头流到哪里去,这是巨大的改变。另外,随着数据的积累,算力的提升,算法的改进,这些要素集中达到了突破点,人工智能就取得了突破。这就像以前利用电力,古代人也看到了雷电,富兰克林也拿一个风筝去测闪电,希望可以利用,但是在其他层面,技术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但现在这些地步都达到了临界点,所以人工智能一下爆发了。现在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还有通过算法的训练,只要是这些商业领域的目标明确,程序规则固定明确,在这样的商业领域,机器基本可以超过人类。如果说前两次人类革命是让人变得更强壮,这一轮的革命是让人类变得更加智慧。现在通过图象识别、生物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几大非常有利的工具,我们已经在显著改变着金融。比如精准营销、信贷审核、风险管理和智能投顾、智能客服,这些领域都利用了人工智能的成果。现在的技术变化,大家提得比较多的是区块链,区块链现在已经变成了热潮。区块链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无权威中心交易体系的自发形成。区块链其实是一种交易记录和执行的方式。我们已经看到,现在所谓的虚拟货币、比特币、ICO和以太币热潮不断兴起。我们也看到区块链的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票据交易、跨境贸易融资、信用证和资产证券化,有一些新的应用前景广阔。这些技术都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大家觉得耳目一新的,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金融世界。 二、现在的金融科技创新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其实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有它们的影子。比如这轮大数据革命,跟历史上的能源电力革命非常相似。两个世纪之前,就像现在的数据一样,那个时候煤、石油并不值钱,因为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但随着技术发展,挖掘技术、化工处理技术的发明创造让它们变成了可以被利用的原料和资源。最开始,电力的应用只是小的发电机,就像家里的一台PC,或是小企业有个小的企业发电机,就像我们的服务器,但如果要对这样的能源进行大规模应用,必须改变这种模式,我们要把发电的能力集中到几个大企业。这就像现在的云计算,这些发电企业对原料进行统一处理,通过传输线路、配电站,传输到各个角落,这其实就是云计算算力的集聚和分配。各种电灯、电话、电梯在历史上的应用,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对各种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算法和场景的利用。实际人类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革命。 区块链我们都认为它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要把区块链神化。区块链是提供了一种交易记录和执行的新方式,这个去中心化,不是创新的趋势,而是个轮回,因为人类交易中最早就没有中心,没有权威,这个中心是慢慢形成的,权威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现在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需要结合,因为中心化才是提高效率的,去中心化是共享。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创新。比如1494年,意大利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在佛罗伦萨改进了复式记账法,会计记账法,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易记录的方式,但这种复式记账法的创新意义非常大,由于有了复式记账法,每个企业自己内部的资产和负债更明晰,所以才有更多人愿意来进行企业的经营。以前觉得不敢做企业的,现在可以做企业了。另外,复式记账法通过让交易的对手、借贷双方一个借一个贷达到平衡,这种联结使整个社会的商业体系一下子得到了验证和平衡,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所以佛罗伦萨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心,也帮助意大利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我们想,到底是复式记账法的意义大,还是区块链的意义大?我们不能把复式记账法说是人类的革命,因为毕竟是一个领域的创新,区块链大概也是如此,它是创新,但不要神化。 另外,都说大数据是一种非常新的技术,可以用于征信系统。但仔细想想,早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就出现了很多侦探社,就是做征信的。除了像福尔摩斯那样做侦探,对个人情况也进行调研。照相机发明后,变成了大数据的采集工具,可以通过拍照对客户进行各种分析。这是客户精准画像的来源。 还有一些事情,我们不一定大家都关注。在历史上,中国是金融科技创新大国。我们现在觉得FinTech是新词,好像中国在追赶FinTech,但仔细想想,冶金术算不算FinTech?因为有了冶金术,才有了货币,coin这个词才出现,人类商品交换才到了一个新的地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第二,造纸术是不是FinTech?有了造纸术,我们唐朝才发现了飞钱——一种官方的汇兑体系,商业效率才得以提升。印刷数是不是FinTech?有了印刷术,中国才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有了交子才有了官方的轻便的交易媒介,而且可以实现杠杆利用。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巨大的创新。所以,大家不要认为FinTech是新的事物,它只是改变了创新的表象和商业模式,但根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历史上中国不仅是金融创新大国,也是金融危机教训最多的国家。纸币(交子)发明以后,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结果被朝廷把以前很好的准备金政策作为融资工具,筹措军费和政府费用,导致交子的崩溃。明朝把元朝推翻后,大明宝钞搞了一两百年也崩溃了。中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说明我们对金融创新一定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轮金融创新,要有审慎的认识。 三、金融创新一定要平衡。不要低估金融机构的意义,也不要低估科技企业的风险。金融业要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从钱庄、票号向现代银行业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人类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像150年前,从19世纪中叶向20世纪转变的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的核心产业,能源、钢铁、交通、电力、通信和现代金融业,都是过去150年到100年间这样一个狭小的时期突然间迸发的,而那些持续了几百年的传统行业,到现在我们已经不记得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迁。再过50年,我们现在的企业、行业、金融版图,也可能发生巨大转变。如果金融机构不认识到这一点,其未来发展命运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现在我们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现在的资产规模、现在的客户数量,而是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和对未来商业模式变化的洞见。如果没有这些,再大数量的规模,都没有意义。这是对金融机构的一些建议,永远不要低估变化的影响。 对技术企业,我们建议: 第一,不要太低估风险,总是认为技术能减少风险,消除风险,但历史的发展说明,技术创新不会消除风险,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放大了风险。我们现在有些技术创新,就好像自娱自乐,就像当年的炼丹术、永动机,这些技术创新,已经偏离了金融基本目标,金融的创新目标是要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促进商品交换,但这些虚拟东西的创新,已经忘了这些目标了,不断把科技做得更精致,但其实它与社会、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关了,结果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就像区块链,是一个有益的创新,但并不说明导致区块链发现的虚拟货币,就一定是有益的。就像历史上的炼丹术,导致了化学进步、火药出现,化学进步是有益的,火药发明也是有益的,但炼丹术消亡了。所以大家对技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技术一定不能追求片面创新。很多技术企业追求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但增加了信息不对称,这其实是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效率。现在网上做信贷业务,很多目标是扩大放贷群体,但没有降低放贷成本,希望通过高利率覆盖成本,这就导致了传统的高利贷的风险在更大的社会平台上重现。这有是风险的。我相信,未来会涌现出真正优秀的网络信贷企业,所以我们对网络信贷不能一棒子打死。但这样的企业,一定要具备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具有大量的客户的覆盖面。二要具备普惠利率成本,融资成本一定要尽量低。三要有极低的坏账水平,能非常强地控制风险。只有这三个要素都具备,这样的网络信贷平台就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个平台。 还有一些有害的创新,社会公众一定要警醒。在每轮金融创新中,这种创新都批着同样的外衣在卷土重来。比如非法集资,特别喜欢用新的噱头吸引人。比如虚拟货币、区块链,非常容易成为非法集资的噱头,这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就像英国有限责任公司刚出现的时候,伦敦交易市场中出现了几百家的场外交易有限责任公司,那个时候只要拿一个建议书跟公众宣扬,你有一个创新的想法,就可以融到钱。这就像中国在明末清初曾经出现过的橡胶风潮,像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互联网泡沫,就像现在企业只要说在搞区块链,大家就会觉得你是创新企业。对于这种羊群效应式的跟风,一定要小心。另外,现在出现了很多庞氏骗局,这在金融革新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因为它总是利用金融革命创新的大背景,宣扬它能提供不可思议的高收益。这种高收益非常不现实,因为可持续的高收益只有通过提高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金融提供高收益是不可持续的,非常容易导致泡沫经济。如果在我们生产率上没有大的提升的前提下,就说建这么多高收益的金融平台,一定要小心,我们在历史上的教训非常多。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监管一定要跟得上,监管机构也会变成一个数据化的平台。监管的机构理念一定要重视技术发展,不仅是RegTech,现在我们面临的SuperTech(音)也将很快成为现实。所以,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人工智能的合规官,未来监管机构,也会有人工智能的监管者。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将会从一个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这种组织体系,变成一个更多依靠实时非现场监控的数据平台。这对未来是很大的挑战。 四,这一轮的技术革新,还要吸取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的教训。 首先对核心经济资源要有清醒的认识。农业革命的时候,土地和人口是核心经济资源。工业革命的时候,石油、煤、钢是核心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开始都是免费的,都认为那是没有价值的,后来才开始争夺。这轮信息革命,什么是核心经济资源?是数据。我们现在认为它是免费的,但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它就是竞争力。现在很多人谈论的资源的垄断,其实这是每轮技术革命的自然结果,有些企业洞见了未来,或者靠机遇站在了历史的风口,就自然把这些免费的资源进行了急剧的收集,所以很快出现了垄断,在历史上钢铁、托拉斯石油大王,金融摩根家族财团的崛起,都是这样的事例。所以垄断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我们要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技术革命创造了人类的新福利,但也促成了社会很大的危机。在每次技术革命以后,贫富会分化、阶层矛盾会加剧、农民会起义、工人会革命、社会会进入轮动荡时期,大国博弈、国际争端,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就会兴起。我们一定要对这样的风险有预见。因为每个国家面对这样剧烈动荡的技术变迁,都有危机感,所以大家都要争夺这样的技术高地。这个时候,也经常容易发生经济争端。如果经济争端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军事冲突。这样的风险,在每次技术革命都出现过。我们也要对这样的风险进行警醒。 最后,有四个方面的个人建议: 1、要重视对目前经济核心资源的管理。首先,数据的所有权到底是谁的?这个要仔细想想。欧盟最近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用户数据保护法案(GDPR法案),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一样,但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对数据利用、个人隐私的保护,这要提前有制度,不能让人没有安全感。 2、垄断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但我们要减少垄断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我们要鼓励数据的透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一定不能形成数据黑箱。如果石油被几个大的机构平台垄断,不让别人用,这是什么感觉?钢铁一样。现在数据也是一样,它也应该是被透明地使用。那么我们把握数据的企业,就要树立社会公益目标,一定不能光为了赚钱、提高自己的市值,一定要跟公共利益一致。这是我们要做的。 3、一定要注意保护中小企业、弱势群体,不能看着线下的千百万的中小商铺倒闭,看着商场店铺都关门,看着几个大企业兴起,无动于衷。我们一定要注意对那些由于技术变化、产业转变造成的摩擦失业的现象、对弱势群体给予保护,以此来降低冲击,让大多数人共享成果,这样社会才能稳定。 4、现在我们处于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一定要加强合作,国际上对新科技的认识、看法,要有一些基本的一致,未来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共同研究认识。前几天我们跟香港和澳门的监管局签订了金融科技监管的谅解备忘录(MOU),也将与新加坡监管局签署合作协议。希望国际上对这轮技术变化,能有一些共同的规则。另外,也要打造一个更开放、平衡、包容、共享的环境,鼓励技术企业走出去,鼓励欢迎国际技术企业走进来,鼓励金融机构和技术公司合作,实现更好的一个组合。在监管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有监管者、金融机构,还有技术公司。另外还有一些第三方的平台,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平衡地推动我们这轮金融创新的发展。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歌猛进与动荡变迁同时并存的时代。我们一定要争取实现平衡的过渡,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在历史上就是金融科技创新大国的我们,在未来,才可以实现技术、金融的引领。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陆金所控股李仁杰:数字财富管理需明确准入门槛
陆金所控股李仁杰:数字财富管理需明确准入门槛

  SFI理事单位代表、陆金所控股董事长李仁杰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单位代表、陆金所控股董事长李仁杰发表题目为“数字财富管理的科技赋能与价值重塑”的演讲。 李仁杰谈到,现在对于金融科技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成为了中国新金融的响亮的名片,另一方面国内金融科技经历由热转冷,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为了金融风险的同义词。 他认为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金融科技火热的时候,大家忘了金融首先是有风险的一个行业,甚至金融风险有外溢性,金融应该有市场准入的标准;其次,中国这些年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商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很多人经营思维也受了电商的严重影响,说难听一点,有点带“偏”了。比如,过分强调流量,过分强调活跃客户数,过分强调市场占有率,不正当竞争,用高价格、价格补贴,买客户买流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似乎大行其道。 以下是演讲全文: 李仁杰: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这次论坛主题是“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根据论坛主题,我想讲讲新金融的一个分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富管理的看法。 首先,我赞成昨天黄益平教授说的,现在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一方面,这些年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经过探索、实践,在国际上形成了中国新金融响亮的名片,同时大家有一个共识,FinTech在全球一定是今后必然的趋势,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也纷纷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国内,也经历了由热转冷,从2012年、2013年兴起到这两年治理整顿,在某种意义来说,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金融风险的同义词。 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我个人觉得,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一开始热的时候,大家豪情满怀、热情勃勃,这个时候,忘掉了金融首先是有风险的一个行业,甚至金融风险有外溢性,金融应该有市场准入的标准。比如,要审查股东、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而不是几个年轻人买几台服务器就搞起金融来了。其次,中国这些年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商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很多人经营思维也受了电商的严重影响,说难听一点,有点带“偏”了。比如,过分强调流量,过分强调活跃客户数,过分强调市场占有率,不正当竞争,用高价格、价格补贴,买客户买流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似乎大行其道。再一个,这些年全球实施QE,确实钱很多,这些钱都要找投资标的。因此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大家都希望互联网企业能有爆炸式增长,很讲流量变现、市场占有率等。这些东西多少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些乱象。当然,最近似乎这些热潮也在退。 回过头,我们还是要思考什么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初心、出发点是什么?沃顿商学院对金融科技的概括,我觉得比较准确,“用技术改进金融体系效率的经济行业”。也就是金融科技等于金融逻辑+技术的使用,提高体系的效率,实现金融普惠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金融科技的初心,是实现金融普惠的社会责任。 第二,数字财富管理是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愿景是财富管理能更普惠,更专业,更开放。从客户来说,降低客户服务费用,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参与的机构更多了;从机构视角来看,因为用了很多机器人,所以突破了人才供应的限制,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千人千面”的服务。要做到这些,当然要靠这些机构的实力,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数字财富管理的发展方向,一是更加智能,不论是资金端还是客户端。智能投顾、智能反欺诈等,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从平台端来说,怎么做到投资适当性的管理。从资产端来说,今后资产管理也会更多的用人工智能的投研。从数字财富管理的角度,今后发展方向,应该是更智能。 这个行业今后的特点。产品刚开始的时候相对比较简单,客户比较年轻,更愿意跟机器打交道,服务做到随时随地,渠道上更依赖互联网、移动。比如陆金所,服务渠道移动端占了95%以上。通过这些来实现客户服务成本下降、实现端到端的创新服务。 横向看,财富管理首先要做好KYC,第二要做好投顾、规划资产配置,第三是交易执行,第四是存续期的组合管理,不断调整。技术的进步,不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这些可以对我们原有财富管理的四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造,使我们财富管理原有的流程更便捷、智能、更好地提高客户体验。 三、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应该到了爆炸式发展的前夜。 数字财富管理的四个要素,都已经具备了。 1、财富积累在不断增长。这些年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过去五年,中国富裕家庭占比实现了17%的复合增长,户均可投资资产实现了13%的复合增长。这些都为居民财富备好了“弹药” 2、科技基础,技术的进步。这方面大家有深切的体会。 3、客户不断在成熟。过去客户欠成熟,快速线上化发展,未能从本质上改变客户的投资行为。资产配置风尚不熟,客户看重刚兑能力,而不是资产本身的安全。资管新规出来以后,我认为客户在逐渐成熟。特别是最近,不论是债券违约还是股票市场的跌荡起伏,都显示出中国的财富管理客户在不断成熟。 4、市场规范。今年资管新规出台,是标志性的纲领性的文件,市场规范化在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市场提供了条件、机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1、比客户更懂得客户。 2、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3、更有能力为客户服务。 这三个方面,科技赋能都是大有作为的。 比如KYC方面,通过机器学习,预判客户行为,过去KYC主要靠问卷调查,现在有这么多大数据可以分析客户的客观、主观,各种数据条件,可以洞察客户需求,牢牢地把握实际和潜在需求,精准地做到客户画像,匹配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怎么做到投资适当性?过去传统的财富管理往往以销售为主,希望把东西卖出去。今后怎么做到提高透明度,倒逼机构真正代表客户利益?怎么做到提供客观的服务,把选择权交给客户?怎么做到更有能力为客户服务?科技武装投资人,严格执行策略,动态地跟踪和调整投资策略。现在越来越容易做到了。未来在数字财富领域,竞争格局是什么样?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是在六个环节: 1、价值定位。 2、平台怎么做到更开放。 3、客户价值管理体系,过去我们经常说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今后是从整个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管理角度去思考。 4、投研投顾的能力。 5、技术应用的能力。使技术与流程深度融合。 6、做到敏捷的组织。就是机构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客户服务做到灵活的、复合的组织团队。 这6个方面,谁做得好,谁就决定了今后的竞争格局。 四、对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数字财富仍然是金融的范畴,做金融还是要有市场准入。要建立起准入机制,同时,要明确监管主体。 2、防范风险与创新做到很好的平衡。金融科技行业还很年轻,但只要做金融,肯定有风险。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许还会加大风险。怎么办?在国际上有很好的一些实践,比如今天在座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首席金融科技官Mohanty,他们就一些监管沙盒如何操作的实践,我们在中国也应该在这方面推动。在有限的范围内允许创新,提高创新容忍度,同时可以防范它可能造成的风险。 3、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进行治理整顿,但治理整顿的目的是什么?扶优限劣、良币驱逐劣币,这应该是治理整顿的出发点和要实现的目标。过去几年,大家凭着热情一哄而起,多少存在着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状态。现在,进行治理整顿,只要监管部门把指引明晰地提出来,让大家对照,市场主体会根据标准、要求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够条件的,继续经营下去,不够条件的,退出。如果违法乱纪,就移送司法。首先,要明白我们治理整顿的目的,就是要扶优限劣,让优秀的企业代表中国金融科技在世界为中国争光。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Sopnendu Mohanty:金融科技发展需十大重要支柱支撑
Sopnendu Mohanty:金融科技发展需十大重要支柱支撑

  SFI 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 特邀嘉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发表演讲。 Sopnendu Mohanty认为,任何国家要实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10个重大的支柱。第一个支柱是要有可信的数字身份,第二个支柱是可信的数字数据,第三个支柱是客户同意的基础设施,第四条支柱是数字经济的公共基础设施,第五个支柱是数据存储政策,第六个支柱是所谓大规模的运算,第七个支柱是开源架构,第八个支柱是人才,第九个支柱是政策制定者,第十个支柱是网络安全。 以下是演讲全文: Sopnendu Mohanty:各位早上好!非常感谢你们连续第二年请我来,我也非常高兴再度来到中国,来到全世界金融科技最发达的地方。今天我们探讨金融科技和相关的监管问题,其实很多内容前面的讲者都已经讲到了,所以我想临时稍微改变一下我演讲的课题,更多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经济,想一下如何做出回应。 最近这三年,我担任新加坡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未来的经济将是什么样的经济,作为决策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稍候会展开。 我的观点是,数字经济的第一个支柱是要有可信的数字身份。未来,做交易的时候你和对方都不见面,都是在虚拟世界当中进行交易,所以必须有一种可信的数字身份。未来,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新的金融科技的世界中,我们彼此做交易、彼此互动,靠的是这样一个可信的数字身份。没有可信的数字身份,系统中将存在低效现象,也会出现今天所谈的很多风险。现在,全球也在做这样的努力,让每个人都有数字身份。联合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2030年之前,让全球所有公民都能够有这样的身份。今天,依然有数十亿人没有银行帐户,所以必须给他一个“身份”他才能开户。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一个可信的数字身份。 第二个支柱是所谓的可信的数字数据。大家知道最近数字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也有很多的假新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网上很多新闻都是假新闻。我们如何信任我们的数据?数据,必须能够让人信任,所以政府应该要考虑,围绕这样一个可信的数字身份,我们如何做一个可信的数据枢纽?尤其在中国,因为金融科技在蓬勃发展,这应当是一个关键。政策制定的当务之急,就是围绕可信的数字身份来搭建可信的数字数据枢纽。 第三个支柱是客户同意的基础设施。数字身份和数字数据带来的挑战,是客户也罢、公民也罢,在共享数据的时候,需要做出怎样的“同意”。大家知道,印度现在有数字身份的计划,有13亿人加入,基础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所以创造了很多数字数据,是各行业主体非常信任、相信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保证公民本人是数据的主人翁,他可以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数据。这也要求政策决策者打造一定的法律和基础设施,让国家当中每个公民自行确定,他是否同意分享他的数据。如果数据不能赋能公民,社会整个架构就是没有信任的。所以,分享数据的权限要赋予功能。新加坡正在把公民数据库和公民相关数据连接起来,公民要做出明确的同意,分享哪些数据?分享给谁?而且有一个可追溯的历史,知道他的数据和谁分享过,他可以查看相关的记录。大家也知道,欧洲现在也推出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可以提出消除数据的请求,你也必须去消除。但是数据一旦被分享,很难把数据要回来。所以,公民的明示、同意非常重要,这是基础设施的根本要素。 第四条支柱是数字经济的公共基础设施。我们看到很多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正在诞生,我们需要有公共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持。比如,有电子化的KYC,了解、知悉客户的设施。为什么银行、金融公司要分别做KYC(know-your-customer了解客户规则)?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公共的KYC平台,各银行、各机构可以统一使用这个平台进行KYC?新加坡也正在做。现在新加坡的金融企业,银行保险企业,他们可以获得客户的同意,然后用几分钟的时间,从统一的数据库当中下载客户相关数据,有40多个数据点马上可以下载过来。所以我们在发展新客户的时候,可以消除很多信任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客户更方便的在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户,也可以有效解决洗钱方面的问题,以及反恐融资、身份冒充方面的问题,支付系统也需要公共基础设施。新加坡还有一个例子,我们打造了一个叫PayNow的系统,公民可以将其银行帐户与手机号码绑定。今天的新加坡人在手机上只需要点击三次,便可以免费进行互相间的回空。 还有一个例子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无论是保险企业还是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能不能有一个一览表,看到你所有的账户?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就像医院、道路、桥梁,这些都是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设施。数字世界又有哪些公共的基础设施是我们需要搭建的? 第五个支柱是数据存储政策,要想在全球开放的环境成功,必须想一下如何利用来自各地区、各国家的数据。如果数据不能跨界流动,也就无法扩张,无法拓展到国际。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处理好隐私问题、道德问题、伦理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开放这些数据。数据的隐私性方面,确实存在挑战,必须保护好隐私,才可以打造一个有信任的生态系统。当前,我们也听到很多公司在滥用数据,或者是数据使用方面做了一些不够道德的选择,而且往往很容易看到预期之外的后果。由于数据推动的排除,比如消费者要买保险,保险公司拒绝让他上保,因为保险公司看到了消费者一些数据,认为他风险偏高,不愿意接受这个客户,这是所谓的数据驱动的业务排除。 新加坡有一个关于公平、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数据使用要保护隐私,也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数据使用的政策,我们需要做缜密的思考。 第六个支柱,是所谓大规模的运算。现在创建的数据是海量的,必须用云计算,需要量子计算,需要放到边缘的运算能力才可以处理和利用好这些数据,这需要公共部门,需要政府想清楚。到现在为止,很多当局还没有想好应该允许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云计算。上周我到硅谷,看了谷歌如何利用云存储。看了之后,我个人相信它是非常安全的,甚至说云端的数据存储安全性是超过用数据中心的办法来存储的,云是更安全的。 第七个支柱,开源架构。金融系统和其他行业之间都在共同使用分享数据,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产业之间要进行数据的交互,这样就需要银行和金融体系,比如保险公司的数据体系,必须要和第三方的数据系统进行交互,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金融行业去建设开放架构,开放的API,从而实现无缝的数据交互,这样才能实现新的业务模式、新的收入来源、新的服务。通过开放的架构来实现所有的这些目标,所以从政策的制定角度来讲,我们需要考虑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从而让私营部门开放API,创建开放的架构,从而实现刚才所提到的这些目标。 第八个支柱,人才。随着我们转移向数字经济,现在看到人才匮乏的情况。对我们行业来讲,包括科技、金融领域,甚至整个数字领域,在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口。当实体经济走向数字经济的时候,会有很多新兴的服务,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这时候需要人才。这个人才往往需要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岗位上进行相应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工作,拥有相应的经验。我们如何能够培养既有数字经济能力的人才,同时又具有金融领域的能力,所以这方面就非常的关键。因为金融系统的新趋势,将会与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关,如何能够让这些新的人才适应新的基础设施、新的服务?比如,我可以建一个科技金融的公司,非常高效,同时你也需要非常多的人才,如果没有这些人才就无法建设这样的公司。所以,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从而让大环境适合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也要鼓励创业精神,就是整个就业结构可能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都要经历一个转型。新的就业岗位不会从大的传统企业而来,而是来自小微企业。如何让这些小微企业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金去发展?未来国家成功的重点不是说大企业要成功,而是这个国家每个小企业都要成功,这样才可以建设新经济。 2030年,80%的就业岗位可能都会来自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需要资本获得成功,需要培养人才,也需要培养创业的资本。 第九个支柱,是政策制定者,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如何能够让政策制定更敏捷、迅速?因为整个市场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6个月、1年才推出新的政策,肯定跟不上市场的节奏。所以,需要去考虑决策者如何制定政策更敏捷。在这里,沙盒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监管沙盒,可以让监管部门去调整政策对于新技术、新业务模式和新的政策进行实验。此外,还有行业沙盒,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使用沙盒试点新的产品。AFIM(音),是东南亚的一个金融行业的联盟,这是一个公共的基础设施,东盟市场参与者都可以使用,可以让全球的Fintech公司,让这些金融科技企业能够去试点,和银行系统对接,测试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来和银行的系统完成对接。这样的一种沙盒,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于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来讲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十个支柱是网络安全。因为整个的经济都是面临着网络安全的挑战。网络安全的世界应该说是层出不穷的,所以说当我们讲完了安全的时候,可能不仅仅是插件或者是病毒的思维,而必须要从系统层面着手。政策的制定者必须要在系统上重视这件事。当我们部署任何系统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所有公共基础设施,或者是数字身份,数据中心或者是人才的开发或者是客户同意等,在所有的基石当中都要融入网络安全的意识,要有网络安全的意识。公民要有这样的意识,自己的密码不可以以任何形式和其他人分享的。在过去的2、3年当中,我们看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大家的习惯问题。比如说,密码告诉别人或者是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密码。所以,网络安全应该是在方方面面要得到落实,要提升网络安全的意识。 作为一个总结,任何国家要实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这10个重大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基石,以后无法实现金融科技的伟大发展。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宜信唐宁: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财富管理大发展大变革
宜信唐宁: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财富管理大发展大变革

  SFI 理事、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宁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 理事、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宁发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唐宁:谢谢海明,今天非常荣幸。刚才坐在下面听各位嘉宾的分享,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和大家报告一下。过去10年、12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取得了非常长足的发展,未来的10年、12年,我们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它的关注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很大的不同。我的理解是,一个行业的发展,一开始总是有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的需求去满足。例如,在过去10多年,我们在个人金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还有一些比较难满足的需求,像小微、三农的需求,在过去的10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同样是小微需求的满足,对“万级”这个级别的满足,我们可能会做得比较好。所以轻型的、容易一些的应用会先期得到满足。但是对于“十万级”、“百万级”这些级别,对于传统金融来讲,即使是非常低水平的信用借款需求,却非常难满足。大概属于Hard  Finance这样一个逻辑。下一个十年,金融科技是否可以从Easy  Finance过度到Hard  finance?在财富管理领域,大家注意到,如果是刚兑的,或者说在表象上是一种给用户体验最好的,比如T+0等等,虽然后面隐藏了很大的风险,由于表象上是Easy  investment、Easy  Finance,大家的感受会很好,上量会很快。下一阶段,在Hard  Finance方面、Hard  investment方面,我们就要设计一种净值型产品,让理财者接受,让理财者转变为资产配置长期投资观念。所以我觉得,比起过去10年,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来讲,可能摘的一些果子相对容易,我们取得的成果也是集中于浅水区,相对比较容易的需求。下一阶段,挑战会更大,我们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做的事情会更多,给业者提出来的挑战会更大。但是我想挑战越大,机遇越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今天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实战中看到的一些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的投资体系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过去10、20年,传统经济中成功的企业,像房地产、制造业等,都是周期较短、现金流不错,也有足够房、地等等,实物资产、厂房设备等,非常适合银行类为主导的投融资体系,我们可以较短的期限,每个季度、每半年付息,我们也有相应的抵押担保可以去进行风险防控。十九大明确提出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时候,企业的特点应该是创新驱动的,应该是科技驱动的,应该是追求高质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这样的一种企业形态和过往的传统经济企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是轻型的,没有实物资产,但有数据、创新模式和品牌,他们研发的周期可能会很长,相应付出的风险会更大,会比过去大很多。等10年之后,未见得就可以获得当时预期较高的回报。这种形态,如何能够帮助新经济之中的企业解决他们成长中的资金获取问题?我们认为两个趋势,一是解决他们债权方面、信用资金获取方面的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他们的数字化资产,他们的运营信息、交易数据来进行信用判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在股权方面来讲,利用直接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这样的方式,帮助这些双创企业、中小微企业去成长,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趋势。所以说我们走进新时代,我们的投融资体系,我们的金融体系支持新经济的体系会有很大的不同。 从服务小微的普惠金融来讲,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三步走的逻辑,但实际过程当中也不是一个线性逻辑,可能会交替发生。从根本上来讲,你要问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痛点,肯定说是“缺钱”。如何能解决他小额信贷的需求?与此同时你会发觉,他们在支付、保险、理财方面也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就以保险为例,中小微企业如此脆弱,对保险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过往保险产品比较复杂,对接方面有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知识水平不对称的鸿沟,所以如何让中小微企业可以更好利用各种金融服务,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也是机遇。三是普惠金融机构,不仅要解决小微的金融服务获取问题,还要同时帮助他进行能力建设。如何更好的做内部管理,如何做外部客户获取、服务,这和我们传统金融服务大企业、大机构有很大的不同。服务小微的时候,不仅是金融能力,同时还有展业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在能力建设与他们深度互动时,也会获得关于他们运营情况、交易情况第一手的数据,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金融服务。 几个案例: 一是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近亚洲银行家把大奖颁给宜信普惠旗下的一个产品叫商通贷。这个产品和亚马逊、贝宝、二维火这样的平台合作。所做的事情,是帮助数字化平台之上的商家,能够获得他们的交易信息,在运营信息的前提下,实时地就可以进行信用评估。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在上海如果到小餐馆吃饭,你们会发现这个小餐馆的数字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不仅支付是数字化的,定餐、点菜都是数字化的,不仅前台是数字化的,中后台的内部管理,外部供应链、ERP等等也越来越数字化。像二维火这样一个平台,在上海小餐馆的覆盖率应该已经超过了50%。这样的线下商家过去数字化的成本非常高,需要购买软件、下载软件、维护软件,软件总坏,而且只有老板会用、员工不会用。一旦坏了,软件提供商不见了怎么办?等等问题。现在云计算、云服务等,很好地帮助了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基于这样的数字化平台,我们的商通贷平台可以直接对接,获取相关数据。谈到这样的数据,无论是个人数据还是中小微企业的数据,能够实时打通、获取,基于它去进行风控。 二是农村金融方面的案例。农村现在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科技让三农更美好,但金融始终是一个短板。5年前,我们在内蒙和东三省创新了一个金融模式叫小微租赁。租赁,过去都是为大飞机、大轮船所做,小微租赁是为十几万、几十万、一两百万的农机具所做的,包括今天在中国农村使用的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农机车来讲都有这样的需求,无论是农户个人还是农村合作社,很难支付得起几十万、一两百万购买农机的资金,通过租赁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农机。而我们在农机上有传感器,地广人稀的农村,农机在哪里?使用如何?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实时或许。 三是活体租赁的案例。下面有一头可爱的牛,我们现在在全国的奶源基地,和近300家牧场有合作,我们租赁了他们6万多头牛。大家每天喝的牛奶,都是从宜信牛中生产的。我们也为牛做了科技配套,他们也都有相应的传感器,同时金融配套,他们有相应的保险等等,这样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三农更好的发展。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运用区块链技术,运用网贷技术进行精准扶贫。通过网贷平台,城市爱心人士可以把自己的100块钱,和农村贫困创业妇女种植养殖项目需求对接起来。9年前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主要是利用了宜信已经打造出来的网贷平台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去进行战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CSR)的创新举措。几年前也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爱心、善举,永远的记录在区块链上,有利促成了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经过几年在区块链方面很好的应用,不论是公益金融还是供应链金融,前段时间把自身的区块链能力开放给外部,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可视化方式来到我们的平台上,利用区块链技术做自己的事情,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棒的。早年来讲,我们使用操作系统都要写Dos代码,后来都是视窗、视图。现在手机上就是操作系统,但是谁也没有感觉。区块链平台,希望帮助业者做到“无感”使用最前沿的技术。如果大家希望使用区块链技术在自己的业务之上,也欢迎到我们的区块链开放平台,我们可以进行合作。 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财富管理大发展、大变革做事情。首先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五大趋势,是我们在行业当中所注意到的,固定收益向权益类转变,刚兑到净值,这样的转变非常深刻。无论是从机构还是投资者本身,能够应对这样的转变都是非常艰难的。从短期投机到长期投资的转变也是同时在发生的。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不应该再仅仅是中国的,而是一个全球的组合。他们投资的方式,不再会是自下而上,单一产品、单一机会为主,而是要看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整个组合应该如何构建。与此同时,不仅是高净值、超高净值,包括我们的中产阶层、大众富裕阶层,也面临一个传承的挑战。所以这五大趋势来讲,应该在未来10年、20年,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来说是非常深刻的趋势,影响着每一家机构。 其中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市场化母基金,刚才谈到股权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直接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它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长期的资金,有耐心的资金,能够等上10年,能够承担相当高风险、不确定性很强的资金,过去中国市场上都是Pre-IPO的资金,或者称为是股权投资,但是每个季度、每半年还是要利息的,这样的资金。真正有耐心的钱、有温度的钱非常非常少。母基金的形式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头部的创投基金获取长期的钱,就像IDG资本、华创资本、真格基金等,这些基金他们需要它们的机构投资人、他们的LP有10年以上耐心的。而另一端传统经济的赢家,创一代、富一代也有拥抱新经济的需求,他们想投入到这些大数据、云计算、黑科技、深科技、消费升级之健康医疗等等行业中,他们如何投?如果单一的投项目,投企业,或者是投单一的基金,风险非常高。所以用母基金的方式做。几年前我们一直在推动这样的一个创新理念和方式,到今天应该已经成为大风口。如果我们不谈资产配置、不谈母基金好像就OUT了。这样的创新模式,帮助把传统经济的财富创造和新经济长期资金需求有效的对接起来。和大家报告一个数据,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过去用了中国0.15%的私募股权资产类别管理的资金,投出了1/4的独角兽企业。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除了投资团队有“老司机”“老师父”去做直投,他们在海外的母基金做投资。我们大力使用金融科技。这个金融科技的例子,就是刚才我和大家报告的Hard  finance、Hard  investment的例子,不是easy  Finance、easy  investment。我们做的是什么?人工智能驱动的母基金投资管理系统,目的就是要判断。徐小平、熊晓鸽、周全(音)在过去10年、20年做得不错,在未来的10年、20年是否可以持续做得不错?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把中国几万名私募基金管理人,他们的几万支私募基金和他们所投的几百万企业的信息,通过各种搜集方式汇集到人工智能平台之上,每秒钟处理1000万条信息,可以做到对于这个团队他们的投资思路、投资逻辑,他们的投资企业情况等等有一个实时的了解。这样的能力并不是要取代我们的投资团队,而是让我们的投资团队更加的智能、更加的实时响应。我们是老司机、老师父加金融科技前沿这样的一个投资方式。 最后和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在金融科技12年所建立起来的能力,现在也在积极面向全球金融科技机遇进行能力输出。从3年前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到今天已经在美国成为最为活跃的,企业背景的金融科技投资机构。过去3年时间里,一共投资了近30家美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在英国和欧洲包括以色列,一共投资了7家,在中国接近20家。我们所做的,就是把中国在支付、网贷以及在未来财富管理、保险科技、监管科技、区块链应用等方面的积累,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向全球进行输出。 最后想和大家报告的,不论是普惠金融还是财富管理,以及金融科技的各细分领域,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投资者教育。因为在大变革的过程中,我们的投资者群体是非常郁闷、非常无措的。过去,他们很容易判断一些投资机会,那是非常容易投资的时代。我们的融资主体是谁?只要是刚兑的,下面就可以判断期限、判断回报。但是进入净值型、进入长期投资,进入风险更高的领域,进入资产配置为王的时代来讲,对于投资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把这些复杂的、拗口的金融理念、金融逻辑包括金融产品,能够栩栩如生、生动的让这些“小白”投资者所了解,用投资者教育科技这样的方式,用互动型的、游戏型的,用短视频、影片等一系列的方式,在国际最佳实践方面要有一个娱乐型的场景,让理财者进入这个场景,可以和我们的平台有深度的互动、共鸣,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几分钟的、有趣的小故事,对过去门槛很高的这种金融概念、金融理念有所了解。最终我们所做的就是利用金融科技,真正做到把专业的金融,以白居易给老奶奶讲师,讲懂了再出版这样的方式搞好,最终让投资者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只有做到了这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买者自负。 我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Michele Bullock:监管者需重视支付系统的运营风险
Michele Bullock:监管者需重视支付系统的运营风险

  SFI 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发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Michele Bullock:感谢王博士,感谢CF40和SFI邀请我在这次峰会做演讲。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确实抓住了支付体系的重点。同时对监管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鼓励创新的同时,要保证支付系统的安全,在监管框架下,也要尽量做到行业公平。今天我会讲一些挑战,以及从澳联储的角度,我们怎样看这些挑战。首先我会讲澳大利亚在支付方面的监管框架,之后讲支付体系重要的驱动力,最后讲一下零售支付体系和对监管者的潜在意义和影响。 一、澳大利亚支付方面的监管框架。 澳大利亚的监管,就像中国一样,主要监管方是央行,也就是澳联储。联储的支付体系是由PSB(支付系统委员会)决定。主席是央行行长,也包括一些外部成员。PSB的责任是要确保银行在执行的时候,首先保障促进支付系统的效率,促进市场的竞争,保障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联储银行在监管方面,有比较强大的力量。确实在有些案例是这样的,比如信用卡体系中,有些竞争和效率上的问题,行业自身不能解决,因此澳联储引入了一些监管,而且要求行业在一些做法上做出改变。但澳联储最偏向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到一些有很大空间可以改善的领域,鼓励行业解决问题。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MPP澳大利亚新支付平台的发展。MPP是澳大利亚支付体系的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促使快速的支付,今年早期上线,逐渐铺开,允许用户全天候地支付,支付同时发现更多完整的信息。这不是行业自发的行动,而是澳联储所设定的战略目标。之后鼓励行业做,行业怎样满足目标,澳联储在此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鼓励、促进行业间的合作,建立这样的系统。 二、有三种关键的驱动力,形成澳大利亚的零售支付系统,一是新支付渠道。二是新技术。三是新参与者。 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多地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而使用电子支付系统。他们也是通过渠道做电子支付。一个,通过移动终端,这些设备现在无所不在,就像手机,在销售点、线上支付或App的支付,以及IoT更广泛地扩展设备,使得支付变得无所不在。在澳大利亚,多数渠道是使用既有的支付路径,特别是银行卡体系。 新技术同时形成了零售支付体系。过去几天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分布式账簿的技术,确实吸引了很多的关注。这些新的支付机制,能使得技术更更高效,比如跨境支付,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作用减弱。同时,应有其他的技术,比如云计算、AI和加密技术。这些技术,能改善客户的支付体验,而且也能支持新的金融工具,同时使得新兴的企业没有大规模的网点也能与既有金融机构进行竞争。 新参与者/新机构,总体来说有三种。一类是数字银行或是新型银行,这些银行通过移动的App提供银行服务,不受传统体系的束缚或网点的束缚,使用更新的技术,能更灵活地应对消费者的需求,用技术来解决空白或摩擦。比如线上支付。第二类是大型的科技公司,可以使用非常广泛的网络,提供自营的闭环支付系统,在中国有两个是屹立潮头的,支付宝和微信。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也可以扩展自由的支付体系。这就要求银行分享数据,分享客户信息,以促进创新和竞争。在澳大利亚,我们正在实行创新的开放式的银行体系,使得消费者可以控制自己的银行数据。预计消费者能使用自己的数据,获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消费者可以要求银行分享信用卡使用的历史、利率、费率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放到一个比较的网站上,这样网站就可以为一个特定的个人提供最好的、适合的信用卡的选择,包括精确地测算,使用新的信用卡相比目前能节省多少。挑战就是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客户隐私,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在开放式银行体系,我们有信心能帮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在金融体系里,有很多事可以做。我们的问题是,对政策、监管方面,这些新兴技术的意义何在? 我在这里提出四点。其实过去两天我们听到了很多的挑战:1、如何平衡创新和监管?2、对支付体系的效率的意义。3、安全性。4、强健性。 1、对金融监管的很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促进创新的同时,保障支付系统的安全和有效性。 这要求监管者警戒,是否采取的措施对整个体系或创新有害处,或是会影响创新的发生?新的参与者可能会发现很难进入或获取支付系统的基础架构和基础设施,有些创新甚至要求参与者或既有的竞争者互相合作,这样才能进行产品创新。我们联储银行的作用就是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促进行业间的项目合作,使得基础设施更有可及性。多数监管者是鼓励创新的,而且使用渐进监管的方法,取决于新的行业进入者主要执行的活动。比如很多辖区,使用监管沙盒,这样新的参与者可以开发他们的服务,而不需要受到相对全面的监管。有一些辖区对新参与者,相比较全面服务商,监管强度要小很多。澳大利亚有APRA(审慎监管局),还有ASIC(证监会),采取的也是这种渐进的监管方法。ASIC(证监会)有个监管沙盒,能促进FinTech公司非常灵活地检测新产品、服务,而不需要获取任何牌照,APRA(审慎监管局)也建立了框架,有一个有限业务的牌照,可以使得潜在的银行新参与者能开展有限银行业务,在一段时间内,更简便的监管框架里,可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和资源。很重要的一点,新的参与者预期在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要接受同样的监管,因为如果没有这样,行业就不公平了,但在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开发、改善能力和产品。这样让他们能更好地在未来开展业务。 对澳大利亚支付体系来说,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是可及性、行业准入。因为新支付服务提供商会要求获取支付基础设施,依赖于已有的金融服务商进行竞争,特别是非银的服务提供商,已经获得了联储的同意,获取结算相关的账户信息。但依然需要其他的准入,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获取更多关于支付清算的系统。他们可能也会通过代理获得,但这会增加成本。因此他们可能更希望能有一个直接的准入体系。如果传统的金融体系想控制准入,可能通过行业协会要求一个非理性的阻碍。 第二个领域可以称之为储值产品。传统来说,支付服务是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通过交易账户提供的,这些机构受到谨慎监管,以保证公众能有信心,在一切合理情况下都可以履行财务责任。此外,在多数国家(包含澳大利亚)零售存款也是受保护的,银行破产由存款保险进行保护。有些新进的业者,是作为储值的方式来持有客户的资金。这就引起了很多政策层面的问题,这些资金可以像储蓄存款一样对待,如果不是,需要不需要进行特殊的监管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的新兴业者规模如果特别大,那会不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很多监管者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2、效率问题。新产品能不能改进现有的支付服务?要看支付过程中是不是有摩擦、漏洞。往往我们会谈到三个领域,微额支付,有可编程的货币,还有跨境支付。微额支付,通常在一些场景下适用,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想取代传统的广告模式或是定月收费的模式,未来有这样潜在的新的业务模式,可以收取众多极小额、微额的付款,但问题是,既然额度那么小,成本如何回收?怎么实现盈利?第二是可编程的货币,当某些特定条件满足以后,自动触发的付款。比如在线购买货物,资金可以先由独立第三方持有,收到货物,验收后资金才释放。在很多商业供应链中,都有广泛的潜在应用。跨境支付,也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效率。现在的流程,既缓慢又成本高昂,构成了重大的合规负担,新的技术、新的业务模式,可以用于解决这样一些摩擦,包括区块链。 这些方面,都可以提升效率。但监管者依然需要关注一些事态的发展,避免不利后果的出现。其中需要关注网络效应。当有很大的一个网络效应,是很大一个支付网络,可能成本比其他的服务更高,但因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客户不愿意离开,这就是网络效应。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把支付功能植入到App或是移动设备,这样对消费者和商家可能更方便,但有可能被其他的支付工具取代会更难,更容易形成垄断。 3、安全性也需要考虑,现在消费者的数据变成一种资产,各方对个人的银行数据非常感兴趣,甚至有人提出,个人如果可以很方便地并很安全地分享本人的银行数据,同时保留对数据的所有权,这个时候可以开发出新的一些服务,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有了大数据的分析以后,可以生成更多对消费者的洞察。但与此同时,有这么多海量的数据被存储、分享,数据的安全、整体网络安全问题,是行业和监管者不得不面对的艰巨的挑战。 老牌的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大量的投资,来保证客户数据的安全性,在支付系统中防止欺诈,但支付系统中,它的强韧性受制于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行业各主体,尤其是监管者,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建设。 4、强韧性。过去我们比较关注大额支付的系统的强韧性,有非常高的运行强韧性的要求需要满足。零售的支付系统,在过去没有提出那么高的标准,但随着电子支付的不断普及,人们出门都不带现金了,因此,零售支付系统一旦中断,客户无法开展交易。举例来讲,澳大利亚最近有个大银行服务中断,商家就不得不拒绝所有的客户,不能做生意,除非有现金,而多数人是没有带现金的。这样的中断,会严重影响到商业,也会削弱消费者对支付系统的信心,监管者需要对和零售支付系统相关的运营风险提高关注。 零售支付领域正在发生快速变化,金融科技在推动许多新的支付产品的诞生,也有很多新兴的市场参与者在应运而生,可以彻底改变客户的体验,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竞争性,也可以提高效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支付体系的安全性。需要监管者不断做工作加以跟进。 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圆桌讨论:区块链商业应用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圆桌讨论:区块链商业应用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几位嘉宾就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数字货币与区块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 以下是讨论实录: 黄卓:感谢五位嘉宾。接下来是提问交流环节,利用主持人的优势,先问几个问题,各位也可以准备自己的问题。 首先问三个问题,嘉宾可以选择其中1、2个做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您认为区块链技术要在中国大规模商业应用,最大的障碍您认为是什么?第二,区块链在金融行业最直接的应用就是支付、记账、结算。对金融行业的其它复杂、核心的业务,像资产管理、贷款、风险管理、证券交易、融资、保险等等,这些金融业务当中,您觉得哪些业务最有发展潜力?第三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刚才张家林先生也提到,关于币和区块链的关系,也就是Token。区块链之所以火,和数字货币紧密相关。还有一种说法,Token是区块链发挥价值、激励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嘉宾们认为币,是不是区块链技术必要的条件?或者它在里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嘉宾就这三个问题简单的回答一下,你可以选择其中的1到2个。 Patrick Murck:我先回答最后一个,因为你说困惑了有一段时间了。其实,区块链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记录,是有关各方在分布式系统当中存储的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币,这只是一个代号,仅仅是可以验证数据结构当中的某种变更而已。这个币为什么存在?前面我对区块链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可能我的定义和别人不同,我是基于中本共识,算法创造激励结构,让多方对某一时点数据的真实性有共识。为此,你必须要有有价值的东西在背后支撑。有两种做法,一是可以吸收有价值的某些东西进入,记录真实性对某一时点验证的机制,有很多这样的系统可以用来牺牲某种价值,相应获得某种价值。所谓代币,第一个作用就是创造激励机制,允许这样的结构得以存在。币的第二种作用,本身在市场上作为货币的使用,对区块链来讲,一般可以理解为是市场基础设施,无论是比特币、以太币等等,尤其是通用平台的区块链,基本上是信息市场。比特币,有运算的能力,把状态做存储。运算、存储、状态,我的笔记本电脑上三个基本的功能都有。比特币,非常关注于内存。以太币是“状态+运算”,新出现的币更复杂。但所有的例子当中,我们都是为运算资源创造了市场,每个市场都必须要有自身的货币才可以运行,每一种货币都反映了创建市场社区的社会治理模式。比特币的市场上面,币是作为货币使用,也反映了社区的价值,看看其它的市场上,它的币作为货币使用也反映了大家的共识。所以,一方面是市场很多货币,另外一方面是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牺牲一些利益。 周平:我回答一下有关区块链应用最大的障碍,这方面正好我们有些研究。我先说明一下目前研究的样本量,也就是百十来个应用。倒过来分析,区块链的应用主要是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乱象问题,前两天我听到说“币圈一天,人间十年”,也就是说币圈已经是很疯狂了。它会把很多人的注意力直接集中到钱这件事上来。研究这100多个样例当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做着做着没办法,穿马夹或者通过别的一些方法,要去搞ICO这件事上去,这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二是对区块链的认识,用户对区块链的预期太高了。技术不是包治百病的,有其使用的局限性。不管你描述区块链的任何一种应用场景,其实回归到一个问题的原点,区块链的核心功能就是要围绕数据的三个问题:伪造、篡改和追溯,围绕这三点套你的业务场景,就可以判断你是否适用。 我介绍一个案例,我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用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结合,解决发票的问题。发票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两个,一是一票多报,一张发票多种场合下报销,二是多开发票。所以,一定是选点切入,而非选面切入。 三是长远一些,区块链是围绕数据来的,张总也提到了未来数字经济的事情。国务院提数字经济的时候我们就想过,区块链是不是未来构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技术手段?论证下来,觉得把这件事拔得太高了。从这点来看,目前在国内的数据垄断或者说得再远一些,数字霸权,对整个应用的培育有着很大的障碍。如果排序,把币圈的事情踢掉,回到做传统金融或者是工业领域等等,排在第一位的,数据是最大的挑战。大家对技术本身发挥的功能,技术预期抬得太高了,认为我要用区块链,那就要解决根本性问题,而不是解决点的问题、局部的问题。核心来看,目前就是这两点。至于技术的成熟问题,那是“永远在路上”。像在座各位金融行业的领导,对云都很有感觉。云计算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多云、跨云和公云本身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永远都是在路上,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做改进。 最后提一个小的建议,监管上要给技术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 钟伟:谢谢。第一,不是所有的ICO都是ICO,有的是骗人的,第二,有的不是基于平台的,说不清,所以在中国的代币币圈,更大程度上是互联网金融传销。如果严肃一点讲,比特币我们知道它的底层架构是区块链的,最近金融动荡,新兴国家出了问题,美元很强,变成避险货币了,本来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或是其他的比较好的,像以太币,应该有避险作用,但这轮价格走势看起来不太好。所以似乎现在对数字资产、数字货币的信心有所下降。 第二,在金融领域,有哪些应用场景。只能猜测。我自己觉得,支付领域很好,中国也很有希望,其次一个比较的好就是供应链金融,从长远看,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交换用区块链技术,比如票据交换,用区块链技术是很好的。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人民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如果有法定数字货币,就有数字钱包,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他的问题就会解决比较好。其他的领域很重要的应用作用的,比如税收领域,电子税票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但不知道中国的税务系统是怎样的,金税3.0工程工作了无数年,到现在也没有产出结果。这些领域都很有希望。 第三,关于为什么发展到今天,在中国有障碍?很简单,本来马车在路上跑,后来把马卸掉,换成内燃机,有了汽车雏形,那你必须有新的道路、交规和交警、奖励惩罚措施。区块链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地球、数字经济兴起以后,必然要求相应的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也要进步。用管马车的方式管汽车,是会出问题的,但管汽车的人没有,怎么办?中国现在面临的是这样的尴尬,无论金融监管还是税务监管,或是其他部门的监管,技术监管在中国发展得还不是特别迅速。所以导致现在线上线下走得不同步的巨大障碍。 蒋国飞:我是做区块链业务的,我讲讲第一点和第三点。 第一点,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障碍。本质上不是障碍的问题,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技术层面上,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技术上我认为不是很大的问题。我们有世界上最牛的计算机专家。更多的问题,还是应用、激励机制。我们老是讲,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重组,市场是都是C端的,肯定需要把应用的核心价值连在一起,把很多C直接重组在一起,形成新的应用。很多是B端的,企业间的,一条链上有很多的加入方,里面还是有利益分配的问题。有线下共识,才有线上共识。区块链是解决技术层面上的共识问题、一致性问题。还是要所有单位一起进系统,这个时候需要线下达成某种共识,就是愿意进系统,票据系统也好,愿意在里面有利益分配,这样才能帮助行业发展。但我个人比较有信心,跟物联网刚开始一样,陆陆续续有些小的应用开始,然后慢慢联起来,是一些基础设施的东西。比如做背景调查,需要大学、单位的数据,慢慢就会有很大的效益。 第三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有关系,就是token的问题。token本身无罪,是一个技术手段,区块链很多是价值的转移、价值的流动、价值的记账,token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但一个大的问题,价值锚定和价值生成,经常出问题。区块链技术本身要大力发展,用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在价值锚定和价值生成的时候会有问题。token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包括价值的分配,是没有问题的。 张家林:我重点说第三个问题。token和区块链的关系,token的历史很长,七八千年前就有token了,没有区块链。今天把它们联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家觉得在区块链上发一个token,信任度很高,区块链能保障token的机制、数量、分配机制,建立信任。但token本身在历史上的功能就很单纯,就是一个凭证。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需要一个凭证。任何法律上还没有规定的新的活动。我们怎样克服一些障碍,token在历史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法律不断健全、制度不断完善,把之前承担凭证的,包括token,都法律化了,变成各种票据、证券。如果大家仔细看,现在的证券的定义,很宽泛,最初始的时候只是来源于合约,甲乙双方的合约,最后变成一个更形式化、法律化的证券,而且很大一块类别,都可以归结为证券。原始的凭证演变为证券以后,就增强了它的控制力度。所以区块链跟token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会依存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由于法律没有跟上,同时,由于在会计和补给系统中有一个功能要实现,就是计价、定价。没有法币可以充当这样的职能的时候,没有办法,只有能够找到一个名义上的物,名义上的东西,大家就变成token,而赋予这样的职能。这个职能,不是永远存在的,一旦数字货币出来,相信国内很多叫代币的token,作为计价和定价功能的token,就没有意义了。但作为凭证的token,依然存在。是这么一个关系。 黄卓:非常感谢。下面的时间留给现场的朋友提问。 提问:谢谢,我想问一下蚂蚁金服的蒋总。最近蚂蚁金服有把区块链技术用在跨境汇兑业务上,不知道区块链和跨境汇兑这块业务后台的机制是怎样的?有没有改变它的结算清算流程,还是只是提高了效率? 蒋国飞:这里面涉及到用区块链协调资金转移过程中的流动。从香港开始到菲律宾,中间涉及到货币转换,各家银行之间的互信、帐号的协同关系。这基本都是用区块链自动结算,然后自动清帐。通过B端的协同,提高了对C更好的服务,更时效,更方便,而且24小时,同时通过钱包可以马上收到钱。 黄卓:我先问一个问题。请问周平先生,你在做区块链行业标准,还有很多企业,包括蚂蚁金服,一些民营企业也在做一些标准化的事情。在做行业标准。国家做标准化和民间做标准化,有什么样的区别? 周平:本质区别就是国家的标准化按最新《标准化法》,是属于政府行为,完全是政府主导制定。企业这端,新的标准化法出来以后,有新的提法,“市场自主”。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一定是来源于企业的最佳实践,特别是技术类的。企业在里面,可以发挥实质的主导,深度参与的功能。 黄卓:蒋国飞先生,企业标准建立这块,目前中国是怎样的状况? 蒋国飞:我们非常感谢周先生他们做领导的标准化的过程,我们是非常积极地加入,我们是副理事长单位。我相信整个标准化,相当有意义,特别是早期阶段。一方面,比如安全,它需要一定的标准、测试,周先生他们领导的这些机构,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水准,同时,蚂蚁通过我们自己的沉淀,想搭实这个平台,特别是新的阶段,我们非常希望探索一些标准的标杆解决方案,告诉我们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这也是标准化的过程,更好地阐述它的价值,价值在什么样的场景里可以得到好的体现,加上国家的努力、企业的努力,这样结合起来,就能推动中国区块链技术往前发展。我们比较有信心,跟很多生态伙伴一起,企业一起,在区块链技术上跑到世界的前面。 提问:我来自建行。请问蒋总,您刚才提到3秒钟港币变成菲律宾比索,那港币作为付款方,港币肯定要笔钱在账上。3秒钟之后,比索就会有笔钱在账上。一笔钱有现金的融入、融出。这方面,银行在里面会涉及到利率的事情,怎么解决?比如要有一笔港币的垫资和一笔比索的使用。 蒋国飞:特别具体的技术细节,讲起来可能要半个小时。这里面会涉及到不同的银行,银行间需要一个互信关系,而且账本是清楚的,通过合约,要么是全部跑过去,要么全跑不过去。本质上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钱要汇出去,另外一方收到钱,希望这个过程尽快完成,是安全的、时效的,非常快,接收方收到钱以后,马上可以用,马上可以支付,可以买牛奶、啤酒。这个过程中根本的作用,在于各个银行间的协同,过程中通过合约,保证整个流程是原子级的交易,要么过去,要么不过去,里面有很多的协同关系。 Patrick Murck:我补充一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关于结算。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系统,其实也涉及到最终结算。比如3秒钟的结算,现在在技术上可行了。其实以前结算是受技术限制的,比如美国,证券的结算是T+3,以前非常复杂,要带着纸张到华尔街进行结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快速结算。在美国其他的一些产品,财团的贷款,需要好多天才能实现结算。结算过程中,有很多媒介在里面。蚂蚁金服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实现了非常好的技术手段,可以使得大家能选择自己的结算窗口,政策的制定者,也可以基于这样的技术选择结算窗口。也就是说,技术使得快速的结算变得可能。所以,我们要看到底是在交易什么样的工具、结算什么样的工具,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让政策制定者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窗口,进行更好的结算,同时实现好的风险管理。当然,过程中需要各方的协调,甚至国际层面上的协调。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决策现在已经不受到技术限制了,因为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快,最终还是要看决策者自己的选择。 高帆:之前我在纽约工作了二十几年,十几年都是在花旗银行。对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我们很熟。什么是settle?蚂蚁你们反洗钱是怎么做的?很多时候监管不光是对人的,好多时候是其他的因素,比如反洗钱。你settle了,最后发现钱被分掉了,针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蒋国飞:我们所有交易都是经过AML,经过E-KYC。因为我们不是光讲可行性,而是要做业务的,我们不用虚拟货币做中间的媒体,因为那个长不大。我们从第一天设计开始起,就认识到区块链在结算、清算和协调、原子级交易合约方面的优势。这就充分利用了我们钱包方面的优势,利用了银行间的协同关系,保证它是并行的,不是串行的。我相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会看到区块链很好的价值应用。抛开这个,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出国,像中国电信,有漫游,你要清算结算,理论上就是一个单位和另外一个单位之间需要记账,需要清算结算。我相信区块链在这样一些领域里,在数据一致以后,就看逻辑一致,这个时候它能起到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作用。因为很多计算机技术的本质是自动化,自动化以后,能空前地提高效率。我们AML、E-KYC都是按合规自动地完成的。 Patrick Murck: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也许你可以马上结算,但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可能会选择不要结算那么快,从而保证有足够的时间防范风险。这是我们可以做的政策上的一个选择,有一定的理由来做这件事情。但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了。结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尤其区块链框架下,更让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点,就是区块链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可以作为一个记账的技术。比如,我有一个资产真实的数据,可以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金融系统当中还涉及到一个所属者,到底谁拥有资产,需要非常清晰的界定。这也是技术上需要解决的。在真实世界里,真实政策里,这些政策确实会有政策上或是社会上的一些矛盾,需要有监管者和政策决策者帮助我们,指引功能应该怎样执行。 刘晓春:我看了香港的新闻报道,我猜测你这个过程,总体上是四个方面,一个,是支付宝香港,一个是渣打香港,一个是渣打新加坡,再一个是菲律宾的一个第三方支付。也就是说,底层是银行之间的清算,表面是两个支付机构之间的清算。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区块链技术也好,目前的技术支付也好,做到3秒钟,是都做得到的。就像国内相互之间的支付,无论微信还是支付宝,银行间的支付,3秒钟都做得到。关键在于跨国,一个是外汇管理、外汇交换问题,还有反洗钱问题。这牵涉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当时我看了这个新闻,猜想对两个渣打来讲解决的是银行之间的协调,区块链上信号出来以后,四方都做好相应的借贷记账,因为只有借贷记账进去了,那才是实在的,簿记没有进去,银行没有到,倪志福是没有到的。区块链是解决这个问题。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新闻里没有讲的,我猜想,是因为渣打把反洗钱和外汇管制基本条件做了设定,也就是当菲佣把信号输入进去,填表,3秒是指按下以后的3秒,而不包括她在前面填要素时候的3秒。前面填要素的时候,有相应的反洗钱的审查和外汇管制审查,包括那边入账,也是相应的,大家相互认可以后才行,所以才能做到信号全部过去,大家都收到,要么发不出去。 蒋国飞:是端对端3秒,从输开始到完成。把钱包拿出来,把钱输进去,可能零点几秒钟就可以,输个数字而已,汇多少钱,按下按钮,整个3秒。 香港和菲律宾的监管局,都有非常严格的步骤,所有的这些流程,都是遵循非常严格的程序,我们希望能帮助人们做这些金融的服务。实现包容、兼容的金融服务。本质上讲,它确确实实用到了区块链技术,协同银行,保证流动过程中是并行的,而不是串行,串行会来不及,而且保证拿到了现金,可以使用。我相信作为一家非常负责任的中国公司,我们非常自豪,我们会慢慢在一些全球的服务力能看到我们提供的服务。 提问:我不是说你不是用区块链技术,我赞同你前面讲的,包括张总前面讲的,还有周主任的,技术有局限性,但一定有适用性。这个例子本身就不是解决了汇款中的所有问题,但解决了非常好的关键性的问题,使得菲佣跨国汇款能这么快完成,但并不是包办代替了所有过程中金融本身应该有的东西。我想从我的猜证实一下,并不是要否定区块链,而是区块链能做东西,但必须符合金融本身的要求。 蒋国飞:这个我非常赞同。 赵众:我是做资管的,关于区块链在金融上的应用,我以前不太关注,今天听了,我有个疑惑。今天上午听下来,感觉金融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不能没有牌照,区块链大家说很安全,给我感觉谁都可以做,但这跟我们上午讲的,还是有点出入的。再一个,蚂蚁金服已经够大够成熟,所以做这个,菲佣也愿意通过它的系统汇款。但如果假定有个中小企业,掌握了区块链技术,也去做,这方面的信任背后,其实并不是非常先进的东西,还是的,要看你有没有牌照、看你的规模。真正给我们金融行业带来的附加值是多少?蒋总团队那么多人,每年投入那么多,但真正带来的便利是多少?不好意思,我是一个外行,从经济角度讲,投入那么多,但只是解决了一个可靠问题,但这个可靠,并不是真正基于对你技术的信任,背后还是阿里集团,有金融牌照。这样附加值就非常有限。大家都说这个东西比较革命,我比较愚昧,没有想出来,到底能提高多少价值?至少在金融领域,我有很多困惑。除了你们依托传统优势可以做这个业务,给C端能提供多少附加值?就是通过你才能达到的?现在我听下来,感觉通过蚂蚁金服和传统的通过一般大的银行,比如工行,差别不是太大。 蒋国飞: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术信仰。我个人二十年一直在美国做技术,从零到一,我相信区块链这样的技术,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区块链本身,是解决信任关系,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会因为信任出现。国际上银行也很多,很多银行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希望加入进来。从远景来看,我觉得我们有更多目标。另外一个角度,区块链技术本身,包括区块链场景应用,不仅仅是在一个应用上,这只是我们一个服务,一个应用。这是我们已经做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本身技术会带来价值,因为信任而带来一些别的价值。各个层面上,都有很大的价值的体现。我们正是抱着这样的信仰,在扎扎实实地落下去。 很多情况下也不是说一天什么事情就马上能做成,如果这样,今天就没有蚂蚁金服了。很多事情是因为有一个过程,然后我们开创出更多的东西,然后更聚焦,然后推出更普惠、更能解决问题的有社会价值的服务。我们希望做到这一点。 黄卓:讨论很热烈,碰撞很激烈。但没有时间了。可以看出,大家对区块链商业应用非常感兴趣。我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不断看到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能越来越多地将具有商业价值的、可持续性的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推向市场。 最后,感谢今天到场的五位嘉宾。专题讨论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钟伟:区块链让我们生活在物理和数字地球两个世界
钟伟:区块链让我们生活在物理和数字地球两个世界

  SFI理事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钟伟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钟伟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钟伟:谢谢,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区块链在金融圈,主要是研究所他们研究区块链是优秀的。区块链专利中,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所占了专利数的一半。我向大家汇报一些我的猜想。 首先,外滩峰会具有强烈的反向指标的作用。当我们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一两年,肯定会成为打击对象。例如有年我们热烈地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然后互联网金融陷入了整顿,接下来我们讨论P2P,P2P就血流成河,然后我们认真讨论了数字货币,今年数字货币青黄不接。我们现在兴高采烈地讨论金融科技,因此可以预想,今后一两年金融科技大概率的趋势会比前两年降温。这就是外滩峰会的威力。 第二,我猜测,区块链技术,可能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就是physical的物理地球,第二是digital的数字地球。人类正在构建摆脱物理地球的数字地球。物理地球扮演的作用,主要是传感器、动作器,数字地球主要是控制器。例如网约车,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数字地球的应用方式,打开手机,召唤一辆车,那辆车在物理地球的确存在,但我们通过卫星可以定位,可以看到车过来了,然后坐车走,是通过数字地球这个控制器,控制物理地球物和人的移动。现在还不彻底,因为还需要人开网约车,未来是无人驾驶。所以我猜想,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基于物理地球的数字地球,而区块链是数字地球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应用,不管把它称之为分布式的操作系统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再加一个定义,远程的分布式的操作系统。它还是印证了一点,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数字地球,区块链是这个数字地球比较重要的控制器。 第三,数字地球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技术方向。工信部的专家介绍了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很多的技术方向,哪种会胜出?我并不懂,也不能进行预测,到底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是并行不悖的,或哪种可以优先突出,很难说。但总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所建立的数字地球跟物理地球之间,基本必须是一个一一映射的函数关系,非常精确的镜像世界,这样才能是可追溯的、透明的、去中心化的一系列的技术特性,不然就不好弄了。这个过程,意味着如果数字地球得以真正建立,我们所做的事情,不是脱虚向实的,而是脱实向虚的。脱实向虚的意思,也就是人类工业文明到今天,走过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到了数字化,未来工业、制造业环节,制造本身所能获取的边际利润,是下降的,而研发通过远程的分布式的操作系统,去控制物联网、人机交互、人之间的交互、信息间的交互,本身制造环节或是实际的物流环节的利润,都在降低,我们更多的利润是来自工业4.0之后的数字地球。我们现在努力停留在工业2.0、3.0的诸如此类的脱虚向实的努力,有可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你试图停留在低利润阶段,而不是高边际利润阶段。 第四,未来的金融技术发展起来为什么非得把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跟金融挂钩?因为金融领域构建的数字地球,是没有标度的复杂网络的数字地球,也许区块链等技术会优先在一些金融领域得到利用。例如金融资产交换、跨境支付和资产转移、供应链金融。有可能这些技术在我们没有标度的复杂网络中,能得到优先应用,而在物联网等可能用起来成本比较高、比较麻烦一点。 第五,这些技术,可能带来一些我们想要的,也可能带来一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比如,未来会不会有一大堆数字资源,也有一大堆数据垃圾?大量的数据冗余跟数据垃圾的出现,也许会把我们湮没。包括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途径带来的未来数字地球的能耗的情况,会比现在严重得多,也就是工业时代对能耗的要求跟数字时代对能耗的要求,数字时代对能源消耗的要求比现在工业时代对能耗的要求厉害得多,也可能带来其他的情况,例如中央银行在政府部门中变得特别重要,以至于财税政策、社保政策等,都严重地依附于发行数字货币的中央银行系统,央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央行。因此我只能说,现在我们的脱虚向实这种努力,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它可能违反技术潮流,去伪存真的意思,就不是要像我一样停留在中国微信的区块链的世界中,多听听其他专家的意思。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张家林:区块链能促成数字经济环境下资本形成的机制
张家林:区块链能促成数字经济环境下资本形成的机制

  SFI理事、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张家林:过去几年,我们实践过AI,也在区块链进行同步的研究。2015、2016年初,我也与以太坊的创始人杰弗里维尔克(音)深度交流过几次。这几年考虑区块链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是想从金融的角度考虑。大家知道,现在讨论从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当中有一个关键词是“价值”。关于价值,马克思描述得比较清楚,说整个经济体系都是为了价值的生成和增值的过程。整个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要有一个支撑体系。他提到了簿计、会计。他提出的重要观点我非常认可,和区块链的应用、功能非常相关。他提到价值的形成过程、交换过程的控制和关键总结,是簿计系统(现在叫会计系统)的核心使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会计发展是通过原始凭证解决的。而原始凭证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信息传导机制和控制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直在思考,从几千年前用到的很原始的方法、交易的系统,到现在区块链这么复杂的交易系统,最后的本质其实还是对价值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的控制。这个控制的实践方式,是对信息的传导和控制。这个结论推导下来,就是区块链在干什么?为什么说今天或者过去两年发展得很快?有一个大环境,就是数字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在整个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内,目前还没有构建一个很好的、有序的体制。以前的物理世界里面,其实我们已经用了上千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非常完善的、让经济有序的体制和系统。突然面临互联网转到数字经济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我们缺少很多基础的东西。最关键的基础,就是让一个经济运行最核心的、原子级别的东西就是凭证,可以让会计、簿计工作的基础。簿计,最原级的就是凭证。区块链,是为数字经济将来可以很好运行提供了非常基础的,原子级别的凭证。 凭证,就像你物理世界吃饭、消费,商家会给你收据、开发票。如果我们数字空间当中要做一个价值交换,对方给我们什么收据?什么形态的发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区块链,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在链上创造这么一个最基础的东西。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区块链的功能就是让这个变成可能。逻辑就是有一个能够提供数字经济下簿计、会计这样一个最原始的凭证,数字经济的发展就会加快。再往下推,它能够延伸出来的东西我就不敢预测了。简单来说,可以非常基础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就是在数字经济条件下,生产出各种凭证的这么一个系统,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对于将来的应用,在中国目前的潜在应用,有两块值得大力发展。一是在过去几年,数字经济当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这块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如果数字经济当中货币政策不那么有效,数字经济当中欠缺的就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在数字经济当中如何实现?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或者是网络空间,或者是和物理空间没有太大关联的组织,如果产生金融的属性,资本如何形成?这方面区块链又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可能这个技术能够促成或者说加快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资本形成的机制。 现在主要的挑战就是跨链技术的挑战。当前无论是物理世界的信息系统,和已经存在的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和区块链之间如何建立一对一的影射,保持某种经济、金融的属性。这样的跨链协议或者是标准,目前还没有产生出来,导致区块链的发展或者快速发展阶段还有一个过程。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蒋国飞:蚂蚁金服对待区块链的原则是“三做三不做”
蒋国飞:蚂蚁金服对待区块链的原则是“三做三不做”

  SFI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蒋国飞:各位好,非常感谢主办方举办了对区块链价值的讨论。从今年年初开始,区块链在业界就很热,包括我自己团队有一位同学,去相亲网站贴了一个“区块链工程师”的标签,收到了很多姑娘的求爱信,可以看到业界的热衷程度。 区块链之所以有这样的烘托效应或者说是看不清楚,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涉及到密码学等技术,也涉及到激励机制,涉及到价值在链上的流动,所以和经济学也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如果你要在很多行业当中应用区块链,涉及到很多行业里面的业务逻辑,整到一起这样就导致看不清楚了。 刚才几位嘉宾分享了他们的愿景展望。蚂蚁金服一直在扎实的实践区块链的技术和应用。我们比较早开始在这方面做研发,并扎实的落下去。很早就意识到区块链价值的问题,给我们的团队立了“三做三不做”。 “三做”:一是非常想做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并不是“高大上”,因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根本的社会价值、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也就没有商业价值。二是我们想扎扎实实把这个大规模商用的核心技术攻破,所以我们在做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三是作为一个链,需要一个开放的生态。 “三不做”:一是不做空气币,链上的东西可以有价值联动的方式、记载的方式。价值如何锚定、生成?需要思考。二是涉及到很多的激励机制,我们做区块链还是希望可以合规,拥抱监管,做我们该做的事情。三是上面涉及到很多的数据,我们希望不要侵犯用户隐私,通过隐私模型、数据隔离,包括账号隐私模型保证用户在上面的数据。因为这样的理念,我们是从核心的技术和理念开始的,蚂蚁是一种非常底层的核心技术,一点点啃,包括密码学、包括存储如何有效,然后到平台的层面,跨链的协议等等。 一年下来突然发现我们的专利在全球物联网企业是NO.1,并不是因为我们追求这个东西,而是我们扎扎实实做很多的研发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事情。我们也落实了很多的业务场景,从最早的公益平台开始,现在已经有2亿人次捐款的公益平台在区块链的系统上面跑。电商当中大规模的境外商品在天猫上的溯源。国外的商品进入中国有全程的溯源,发现消费者还是认可的。有溯源属性的商品明显要比其它的销量好,因为消费者关心奶粉从哪里来,关心奶粉的新鲜程度。城市生活当中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区块链应用,包括在雄安推出租房应用,保证你住在哪里,这和你的权益有关。最近我们刚刚推出的,从香港到菲律宾的跨境汇款,就像国内汇款一样,分分钟就可以享受到非常普惠的服务。国际上你要汇款,很多时候需要好几天,快一点的可能是几十分钟。我们做到3秒钟,香港的钱包输入一个数字,就可以在菲律宾收到菲律宾的货币,相当于那边的现金马上就可以用。这些技术都在改变生活,使之更有效。从那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区块链的价值是明显的、清楚的。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到区块链、什么地方都适合用区块链。我们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扎扎实实的突破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区块链最美的地方,进行应用,解决根本的社会价值问题、提高社会效率,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Patrick Murck:监管机构如何应对区块链是十分重要
Patrick Murck:监管机构如何应对区块链是十分重要

  SFI特邀嘉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科技高级顾问Patrick Murck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科技高级顾问Patrick Murck在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中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黄卓:各位来宾,下午好!我们下午的活动马上开始。 欢迎来到下午的专题讨论会“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大家知道,区块链现在仍然是目前科技行业、金融行业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不管是国际上还是国内。虽然在区块链技术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争议,比如有关于数字货币的投机泡沫、巨大的价格波动,还看到了ICO乱象。但这些问题,都无法掩盖区块链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性、优越性。特别是2018年,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队”资本的入场,开始从事区块链技术研发、商业应用、标准的制定。正如今天研讨主题,“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说明区块链的很多项目里,也有很多虚的、伪的项目。甚至有种说法,说区块链的技术最大的应用,就是关于区块链的会议经济,各种区块链的培训、研讨会,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创造了很多GDP。 那么,怎样从众多的项目和应用里,真正发现那些具有真实的技术创新以及真实的商业应用前景的方向?这是我们今天研讨会的一个主要目的。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几位重量级的嘉宾发表他们的见解。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每位嘉宾有5分钟的主旨发言,发言结束进入讨论环节,我会先问几个问题,嘉宾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进行回答。最后再把时间留给现场观众提问。首先是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科技高级顾问Patrick Murck先生,第二位是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软件工程预评估中心主任周平先生,SFI学术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钟伟教授,SFI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先生,最后是SFI理事、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家林先生。 下面请嘉宾开始主旨发言。首先有请Patrick Murck先生。 Patrick Murck: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今天的峰会,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发言。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背景。 一直以来,我参与数字金融的创投企业,已经做了十几年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企业的创始人、CEO、顾问、投资人、律师等等,应该说整个全产业链都已经触及过了。 当提到区块链,如何使得区块链变成真实的,而不是虚的,正如刚才在介绍的时候说的,要脱虚向实,要走向真实,我觉得还是要界定到底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这个术语,现在意思太为宽泛,有人说这是区块链,那是区块链,融资的话,只要讲到人工智能,什么都是区块链……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一定要搞清楚定义,大家说的不同的定义,到底哪个是真正的区块链?当我说区块链的时候,我指的是非常具体的。这是我自己的定义。 当我使用“区块链”这个术语的时候,不仅仅是区块链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的技术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我认为,区块链是在比特币之后所出现的一些新的创新。不仅仅是分布式的数据结构,而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一致性,基于共识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数据在任何一个时间,都是经过算式的,然后经过系统上的共识来形成。这样一个数据库和这样一个计算基础设施,需要社会的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监管,才能支持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比如这个交易是否真实,通过网上共识,可以实现可靠性,也就是哪些在某个时间点是真实的交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这是区块链一个创新的地方。区块链的定义,还是要先搞清楚。 有些系统,比如说用既有的数据结构,如果没有用docmotal(音)共识,当然还是很有意思的技术,这些是分布式的记账系统,但这个和共识的技术还是有区别的,这种账册式的是创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基础设施,可以参与到金融系统中,而用docmotal(音)共识则是有自己的一套治理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可以让监管部门应对新的挑战。我在华盛顿的一些做监管的同事,对这个技术非常感兴趣。对监管部门的人来说,当你看到新的技术,有一个选择,就是你到底视而不见,还是去整合它,去监管它?现在从全球层面来讲,我们看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决定到底是忽略这个技术,大家不要管了,不用浪费资源,还是作为监管部门,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投入相应的监管资源进去,拥抱它、整合它?这个技术,我们有相关的监管框架,可以监管一些相应的活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把它整合到现有的框架中,看是不是有可行性,还是进行纯粹的监管。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技术的风险比较高,需要谨慎地、主动地、积极地推出新的监管框架去管理它。 我觉得大家现在在考虑的这个问题,对任何国家或是任何地区来讲,还没有唯一的答案。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监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模式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监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几位嘉宾就金融科技监管、控制网贷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 以下是讨论实录: Conan  French:在刚刚的对话中,我们注意到一点,就是大家对市场问题的关注,风险和创新之间的平衡,如何找到好的监管框架,如何避免以往的问题,从而保证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得到顺利的进行。如何能提升监管框架更好地监管新的数字金融?比如,是不是应该有新型的监管方式,监管这些数字金融或是新的金融科技业态?我非常好奇,未来这种新的监管框架,应该是怎样的?是一个全国性的监管框架,还是采用什么样的更好的方式?比如地方的监管框架,但是是基于数字平台的? 孙国峰:目前,中国对金融科技监管在金融科技各个应用领域都有相应的监管机构,也有相应的监管规则,但缺少统一独立的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分析金融科技的风险,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微观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以及宏观的可能导致的系统金融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明确有相应的监管机构、监管规则,最后还是要有一个整体的监管框架。 周昆平:刚才听了黄教授的演讲,深有感触。因为金融科技2.0,黄教授从监管的角度来划分,前面因为监管比较松、不到位,出现了很多的乱象,后面在监管上,要持牌经营。 我有个问题,因为美国的金融机构覆盖的人群比较充分,各个层次的人都有金融机构为他服务。中国情况比较特殊,比如国有大银行,在县域都有机构,很多人群不是在国有银行的服务体系之内的。美国富国银行比较大,是全国性的,但很多是地方性的。除了持牌以外,监管上要做一些什么调整?想跟黄老师探讨一下。 黄益平:孙所长刚才讲得非常好,从整体看,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应在同样的监管框架下监管,因为如果不一致,会有很多监管套利问题。但周总说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金融科技或是数字金融确实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果不考虑这些特点,而简单地用过去传统的方法监管,很可能有很多业务根本没法生存。虽然数字金融走向了新的时代,我们要持牌经营、全覆盖,但仍然要考虑过去做得好的地方。 一些潜在的客户,在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得到覆盖。可能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市场化的问题。我们把利率管制住了,怎么可能服务那些风险比较高的,从而要求利率比较高的客户?普惠金融在中国比其他国家更难做。要推动市场化,让成本覆盖风险,这是第一原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但同时,在监管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新情况要考虑。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现在很大一个差异,就是怎么获客、做风控。数字技术的最大贡献就是,一段是移动式终端,一段是大数据分析,帮助把两端成本降下来。过去做得比较好的,比如网商银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300多人服务800多万家小微企业,这在传统金融行业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怎么解决远程开户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是做不了的。怎样不是用传统的财务数据、财务报表做风控,而是用大数据、其他的软信息做?这些方面,监管都是需要创新的。但未来的走向,是否还是一大批数字金融机构都做那个,传统金融机构做原来那个?也许会发生改变。因为技术只要运用下去,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工商银行如果愿意,有这样的技术和平台,也可以做。核心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数字金融机构都给灭掉,而是在同一个标准下,考虑新技术的特点,如果要放贷,就要用放贷的监管标准监管。这是我的看法。 过去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实践,我觉得还是应该发扬光大,而不是要监管了,就一巴掌把它拍死。这是很危险的。 许建文:我是网贷从业者,人人聚财的许建文。最近,行业陆陆续续的负面新闻比较多,请问孙所长和黄老师,怎么看? 第一,网贷平台和传统银行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牵扯到涉众的问题。比较严重的一个风险点,就是流动性风险。当信息出现一定的影响以后,可能会有连锁反应。对传统金融行业来说,中央银行应该还说是履行了流动性支持的角色。但目前,网贷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出台,没有人做这个角色。现在陆陆续续出了一些平台的流动性困难,也有不少骗子平台存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可能解决目前网贷可能面临的全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点? 第二,在目前用户信心受到一定影响的情况下,我们特别期望监管政策,关于网贷的全国备案标准,能早日出台,这样能有效地稳定从业者,也能有效稳定投资人对监管政策未来的预期。目前还处在不确定性的阶段。这也是我一个呼吁。孙所长刚才讲的地方权和中央权的观点,我很认同,网贷平台涉众广,具有全国性的特点,中央出台的监管政策,的的确确有非常大的必要性。这是我们作为从业者能感觉到的市场的变化所面临的未来的潜在风险。 麻烦黄老师或孙所长解答一下。 孙国峰:第一个问题,关于流动性问题。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作为银行体系的最后贷款人,这是基于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创造货币的基本事实。换一种说法,就是要吸收公众存款。小贷公司、小贷平台、网贷平台有涉众特征,但毕竟不是吸收存款的机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银行不会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直接提供流动性支持。如果这样,对流动性总体安排可能也不一定有好处,同时可能造成道德风险。越提供流动性,扩张越快,最后风险可能更大。 第二,关于企业规则设计,确实有这个问题。在地方层面的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应用,一方面是属地管理,同时还有全国经营,存在这样一个矛盾。既然是全国层面都有这些参与者,相关的重要的规则,如果全国层面能出台,肯定会更好。当然,里边确实有个效率问题。所以如何更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形成更好的金融监管框架,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同时又能平衡好金融创新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黄益平:我很赞同孙所长说的。如果我们定位就是信息中介的话,这就完全不涉及人民银行流动性支持的问题。至于备案制要全国统一,要尽快出台,我非常赞同。这只“靴子”,应该落地了,现在我们等了很久了,还没有落地。我们只能请孙所长转达一下我们业界的呼声。 王海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副会长文会长,您有什么回应吗? 文海兴:刚才孙所长、黄教授谈得很好。这些观点我都赞同。谈到信息中介定位的问题和流动性问题,这个关系说得很清楚了,一说信息中介是干什么的,这些问题都很清楚了。过去政策设计的时候,也考虑过,将来一旦现存的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如何处理。当时我们考虑的是,可以借鉴同业互助的机制。在中介机构信息管理办法里我们曾经设想过,把流动性风险设置一个救助机制。这个机制,是行业内部之间的救助,把救助做成同业之间的救助。持牌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业出现风险以后,有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制度,信托行业则有信托保障基金。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网贷行业或其他新兴行业的行业救助机制,建立一些基金解决问题?当然,这个前提,必须是规范的企业,是合规运营的,至于那些动机不纯的机构,不一定愿意参与。当然,对资质不佳的机构行业不一定会同意接受。我就简单补充这一点。 Daniel  Cowen:感谢孙所长和黄教授刚才的介绍。英国对金融科技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监管框架,根据金融活动的类型进行监管,不管你是一个App还是一个商店,吸引客户,只要你收取了存款,就要有收取存款的资质,如果是提供信用,也需要有相关的信用牌照。这个对比较小的国家比较适用。比如对英国。对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来说,可能比较难实行,但这个主旨还是可以复制的。英国的金融监管局设立了沙盒来帮助非常早期的科技金融方面机构的发展,创新者和起步公司可以在沙盒里很安全地检测他们的点子,也可以获得监管支持,而不是受到监管的抑制。这是英国非常关键的元素。 希望能和中国共同学习,建立双方之间的对话机制。比如,副总理级别的对话,今年胡春华副总理会见了英国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我们双方之间学到了很多。我们希望从中国的创新中能学到更多,也希望可以和中国分享我们在监管方面的一些信息和经验。 张家林:黄老师讲数字金融很快进入2.0,我想补充一点。 通过这段时间的一些实践和研究,我发现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一个很小的事情就是信息。以前讲信息中介,只是从处理信息的功能来讲,它跟金融没有太多关系,但实际,现在随着技术发展,信息控制有很强的作用。信息的控制对金融业务的影响,现在还没有完全清楚。所以把第三方的一个技术或科技作为信息处理来考虑,间接通过信息控制的作用会传导到金融业务,会产生一些风险,简单说,信息控制包括对数据打标签,通过人工方式或算法打签,最后产生的结果会对金融业务产生一些引导或作用。包括一些更复杂的算法,比如用AI做决策,这些决策间接对信息产生了控制作用。我不是特别清楚,把金融和科技之间非常明确地建立一个边界线或是责任边界,这个可能性如何,或者说,对信息控制的程度,到底是金融那块控制多一点,还是科技那块控制多一点?中间在什么地方平衡?这些都是在接下来需要更深入研究的课题。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李迅雷:2017年外滩金融发展指数122.69 同比增8.25%
李迅雷:2017年外滩金融发展指数122.69 同比增8.25%

  CF40特邀成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迅雷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特邀成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发布了2017年的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并对指数进行了解读。 李迅雷指出,在过去一年当中,黄浦区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做得非常好,加强了风险排查、监察预警、部门联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争执,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上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科创中心建设在稳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助力也得到了体现。 以下是演讲全文: 李迅雷:尊敬的屠光绍总经理、李东荣会长、姜建清理事长、杲云书记,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受外滩金融发展指数编制委员会的委托,发布2017年的外滩金融发展指数。这是我们第二次发布指数,第一次是2015年。这个指数是合成指数,共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外滩金融发展指数,第二级是四个维度,分别是商业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发布的周期是一年一次。第三级是指数解读,专题分析。 一、指数解读——总指数。 从指数来看,2016年是113.34,2017年是122.69,同比增长8.25%。 一级指数下面有四个维度: 外滩商业环境指数,同比增长了11.68%; 外滩金融机构发展指数增长了12.11%; 外滩金融市场发展指数同比增长了8.51%; 外滩金融稳健指数也有所上升。 总体来讲,反映了整个外滩金融发展还是稳健增长,商业环境主要是指人才结构、国际化程度、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政策环境,这几项都出现了一定的上升。金融机构,包括银证保信基平稳增长,期货级新型金融机构也会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主要指和外滩相关的那些金融市场,比如像贵金属、外汇、清算等。最后一个是金融稳健指数。 二、指数解读——商业环境。 接下来我分别就四个维度为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外滩商业环境发展指数。包括外滩经济环境指数、外滩人才发展指数、外滩基础设施指数、外滩政策环境指数。 1)经济稳健增长,黄浦区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9.9%,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也就是说,黄浦区的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是全国的两倍以上。 2)人才结构优化,本科、硕士以上学历都有所上升。 3)物理环境继续改善,人均办公面积有所上升。 4)软环境优势凸显,在被调查的机构当中,对于配套设施、税务政策、政务服务和扶持政策,不满意的比例低于1%,整体商业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2、金融机构发展指数 在黄浦区注册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总体来看,银行当然是金融机构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去年同比增长4.1%。证券业,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里面增长最慢的,但也出现了正增长,1.28%。保险业的增长比较快,14.5%。信托业,主要受到通道业务的限制,增速有所放缓是8.86%。新的期货发展指数,增长了42.91%,这也是黄浦区的新亮点。基金业增速有所放缓,6.54%。代表新金融、金融科技的两部分增长较快,一个是外滩其它持牌金融机构的发展指数增长37.66%,外滩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指数增长了28.06%,总体来讲,同比上升12%。 3、金融市场发展指数 构成当中有外汇市场指数,增长19.21%。唯一一个负增长的,是本币市场指数,包括同业拆借和现券买卖,和全国金融环境、金融去杠杆这样大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负值。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像清算信托市场指数大幅上升,有25.23%。另外,贵金属市场指数也继续上升,主要是黄金交易所在黄浦区,整体来说金融市场的表现平稳。当然,这是2017年的情况,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纷争,使得今年的市场波动会比较大,这方面的情况明年会反映出来。 4、金融稳定性指数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2017年的股市波动幅度大幅下降,与经济平稳相关,债市、汇市的波动率保持平稳,金融业的扩张速度趋缓,整个金融业的增加值增速回落,也是金融脱虚向实的体现。从业人员数量和办公面积在黄浦区继续保持扩张,应该说这也是好事。金融机构的经营相对稳健,区内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指标与国内同行基本持平。其中证券业表现更加稳健,细分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利率市场波动率保持平稳,黄金市场波动率下降。预期波动幅度有所提升。 三、指数解读——专题分析 总体来说,在过去一年当中,黄浦区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做得非常好,加强了风险排查、监察预警、部门联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争执,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上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科创中心建设在稳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助力也得到了体现。黄浦区内的主要证券公司也协助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直接融资规模达到了801亿。黄浦区公募基金所合计持有的新兴产业市值约950亿,约占其持股47%,投资回报率比较亮眼。 黄浦区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发展迅猛,券商资管的规模是全国第三,上海市第二。信托业是全国第二,上海市第一。公募基金总规模全国第六,上海第二,主动管理能力突出。从以上来看,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可以很好的反映黄浦区金融发展的稳健走势,连续两年都是稳步向上。尤其是金融去杠杆,金融脱虚向实的大背景下,黄浦区也成为上海金融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缩影。我相信未来黄浦区,整个外滩金融可以发展得更好,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孙国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
孙国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

  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孙国峰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发表演讲。 孙国峰指出,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成为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组织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民间资金形成了巨大吸引,也造成了一些金融乱象,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纵向上向监管相对薄弱的省级以下区域倾斜,横向上向监管竞次形成的监管洼地集聚,不仅增大了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也扰乱了金融科技的行业秩序,最终将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以下是演讲全文: 孙国峰:很高兴参加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在这样一个场合发布我主持研究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重点课题《地方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在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发展,我国金融风险高发区域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传统金融体系转移至非传统金融体系、从中央转移至地方、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地方已成为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战场。如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构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顺应金融科技发展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地方金融监管框架,不仅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 一、金融科技时代地方成为防控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纵向制度变迁反映了央地之间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动态博弈,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鼓励地方金融组织创新争取配置更多的金融资源。在中央建立垂直监管体系和明确地方对非传统金融业态的风险处置责任之后,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成为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组织创新的重要载体,出现了P2P网贷、股权众筹和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多种互联网金融组织形式,对民间资金形成了巨大吸引,也造成了一些金融乱象,线上非法集资屡禁不止、股权众筹跑路频发、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乱批乱设。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纵向上向监管相对薄弱的省级以下区域倾斜,横向上向监管竞次形成的监管洼地集聚,不仅增大了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也扰乱了金融科技的行业秩序,最终将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从2015年底开始,面对频繁爆发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一些地区紧急叫停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登记,还有一些地区出台了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但是有一些地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造成了监管套利。 二、金融科技时代地方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应用面临监管缺位 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在非传统金融业态中的广泛应用为地方政府通过金融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我国针对金融科技相关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没有独立适用的法律体系与监管规则。特别对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业态中的应用,相应的监管规则多为摩擦性、适应性地,大多是在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上衍生形成,使得监管的各个环节链接不够紧密,容易形成重准入,轻监管的局面,导致大量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监管缺位。 (二)金融科技发展使得地方风险处置责任难以压实 随着金融科技在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中的广泛应用,很多线下业务转移至线上,创新了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去实体化经营和依托于互联网的销售渠道使得机构摆脱了对物理网点的依赖,虽然设立于某一地区,但是经营却是在全国范围,具有收益本地化、风险外部化的特性,地方的风险处置责任难以压实。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 地方金融办同时兼具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职能,当二者冲突时,有可能从金融机构审慎角度出发忽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在金融科技时代,随着移动支付和互联网平台的应用,金融消费者的普及程度更高、范围更广、但投资的准入门槛却更低,忽视行为监管对金融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三、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问题的成因 (一)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定位尚不够清晰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从中央单一监管模式发展为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双层监管模式的过程是自下而上演进的,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职能和监管对象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地方金融办负责“7+4”类机构和“两非”领域进行属地监管与风险处置后,目前看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地方监管中监管职能分散、监管边界不清和多头监管等问题,容易引发主观和客观上的监管缺位。 (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失 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使得传统金融业态与非传统金融业态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例如一些融资担保公司和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都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售类理财产品、非法吸纳资金,在垂直监管体系与属地监管体系之间缺乏协调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监管空白。 (三)地方金融监管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基于规模、成本、有限监管资源使用效率等的限制,金融监管资源向大型、公众类和系统性金融机构倾斜,与多层次的金融供给和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的要求不完全匹配。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地方金融监管资源,就会导致地方金融监管能力相对不足,削弱了地方金融监管。 四、 金融科技时代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议 一是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包括央地监管体系的协调、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以及金融科技监管与传统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二是明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定位,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分工与定位,防止监管重叠与监管空白。三是压实地方金融办的责任,强化对金融科技应用带来的金融风险的监管和处置,防止收益本地化,风险外部化的倾向。四是依据金融科技发展的特征加强行为监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五是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六是加强监管科技在地方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监管科技识别风险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详情]

黄益平:过去不管金融牌照和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黄益平:过去不管金融牌照和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CF40&SFI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SFI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发表演讲。 黄益平谈到中国的数字金融和国际上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主要由三点导致:1、在中国的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2、数字技术的发展。过去这几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3、有可能是区别中国今天数字金融和美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很重要的一个分界线,就是我们的监管环境。 黄益平表示,过去我们鱼龙混杂、野蛮生长、完全不管牌照和规则、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要全覆盖、持牌经营。最后核心,就是要接受监管、持牌经营。我们数字金融行业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化。最后分化的结果,应该就是技术和金融两个不同领域的新的分工、新的合作。一句话说,就是擅长做技术的,让他做技术,擅长做金融的,让他做金融。当然,中间肯定会有相当部分的机构和个人既懂技术,又做金融,可以两个方面都做,没有问题,但仍然要当作一个金融机构监管。这是未来的方向。技术和金融之间新的分工和合作,我把它看成是未来数字金融的新方向。 以下是演讲全文: 黄益平:谢谢王海明的介绍,确实有几本书是我们中心刚刚出的,大家如果有兴趣,欢迎大家阅读和提出批评指导意见。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要观点是“中国数字金融即将走向2.0时代”。我分三点跟大家讨论我的这个看法。 第一点,我想从两次国际交流说起。 第一次是在去年7月份,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一起共同组织到旧金山考察美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当时考察完,我们有几个感觉。一个,美国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规模非常小,不像中国这么“过瘾”,都是小规模,同时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做得非常规范、认真,技术非常超前。一方面,看他们的规模,和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相比,觉得是微不足道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做得很好,在技术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机会。这也许可以称之为“美国模式”。就是行业是比较小的行业,企业大多数规模也比较小,但做得非常好、非常规范。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近我看有个2017年“全球100家金融科技公司”榜单,是H2 Ventures风投公司和毕马威一起做的,美国公司最多,19家。中国做得轰轰烈烈,一共就9家。从这个角度看,其实美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他们的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其他的国家,但规模似乎听起来没有这么多。这是给我的第一个触动,我们去美国考察以后,写了一个考察报告,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的网站上都有,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 第二件事,今天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今年6月份到IMF做了闭门研讨,是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一起共同组织的国内官员、专家和业界人士去的,在IMF历史上都没有过。IMF已经认识到,中国的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做得非常好,全球领先。为什么单独邀请中国专家去研讨一天?就是希望了解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刚才提的这个榜单,如果只看前10家最大的全球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5家是中国的。过去我一直说,中国的数字金融似乎引领全球潮流,走在最前面,国内非常著名的公司,在国际上都很著名,走到哪大家都知道。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国内,似乎数字金融行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到底下一步会怎么走?有很多不确定性。简单一句话,自从2016年年初开始实施互联网金融整治政策以来,整个行业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行业,包括P2P、互联网资管,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多平台和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这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在国内,数字金融行业一方面做得似乎领先全球,另一方面,大家能不能活下去,现在还不知道。 这是第一点,跟国际比较,中国的数字金融似乎真的不一样。 第二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轰轰烈烈地发展。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有个指数,“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里面反映出三个有意思的现象:第一,中国互联网金融几乎每年翻一番。第二,区域性差异非常大,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发达,内陆地区相对比较落后。但在最近五六年间,地区间的差异在很明显地缩小。我们认为,这个缩小充分地反映了数字金融这样一种特定模式的普惠性。普惠金融过去比较难做,越发达领先的地区发展越快,越落后的地区发展越慢。但数字金融的发展特征,正好相反,在越落后的地方发展越快,我们认为它就是反映了数字金融普惠的特征。第三,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是由年轻人在推动,90后发挥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当然可以理解,跟技术的发展和金融服务,可能有关系。 但如果把中国和美国做一个对比,为什么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规模这么大,美国虽然技术做得好,但没有发展起来?我们曾经总结过三点比较简单的经验: 1、在中国的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虽然行业庞大,但一大批的潜在客户没有获得好的金融服务,尤其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普惠金融潜在的服务对象不能获得好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中国尤其突出,有多方面的原因,今天我不展开,因为我们有很多抑制性的金融政策,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突出。简单地说,我们金融市场空白比其他国家更大,数字金融一起来,就受到了大众的欢呼。 2、数字技术的发展。过去这几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当然,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都有,并不只是在中国,我们发展比较快的领域,往往是有场景的领域。淘宝、京东、各家公司,凡是有基础的平台的,发展非常快,因为解决了两个简单的问题,一个,获客成本,第二,大数据分析,帮助做风控。数字技术大幅度的进步,给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3、有可能是区别中国今天数字金融和美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很重要的一个分界线,就是我们的监管环境。中国的监管环境相对比较容忍、宽松,甚至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监管缺位,没有监管。P2P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2007年第一家P2P平台上线,直到2016年年中才有第一部《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在2007年-2016年间基本就是野蛮生长。用我们一位学术顾问的话说,“买一台电脑,通上电就开始启动金融服务”。这个现象在美国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发生了。一方面,行业高速发展,变成了引领世界潮流,另一方面,风险频出,P2P平台曾经一度5000多家平台,最后健康运行的就1000多家,甚至不到1000家。如果这次再经过备案,新的监管制度出台,最终能留下几家,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可能比我更了解。客观地说,能真正达到信息中介资质要求的平台,可能寥寥无几。所以能存下来的不是特别多。这就反映了一个客观问题,过去我们的生长,在一定意义来说,获得了监管宽松环境的支持,但这种监管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制造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参观过很多的平台,鱼龙混杂,没有牌照、没有数据、没有风控,但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这个现象很难持续下去。现在发生的出发点,就是2016年互联网金融整治政策,具体的政策在推出过程中,有些领域还不是很清楚,未来怎么监管,但实际这个变化,已经在发生了。再加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个领域金融政策监管都在加强,核心最后就是落实在一条,监管全覆盖,要持牌经营。没有持牌经营,不能做金融交易。这是我们从过去高速发展转向,大家觉得日子很难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点,中国的数字金融要走向2.0版。 2.0时代的意思,过去我们鱼龙混杂、野蛮生长、完全不管牌照和规则、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要全覆盖、持牌经营。最后核心,就是要接受监管、持牌经营。我们数字金融行业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化。最后分化的结果,应该就是技术和金融两个不同领域的新的分工、新的合作。一句话说,就是擅长做技术的,让他做技术,擅长做金融的,让他做金融。当然,中间肯定会有相当部分的机构和个人既懂技术,又做金融,可以两个方面都做,没有问题,但仍然要当作一个金融机构监管。这是未来的方向。 技术和金融之间新的分工和合作,我把它看成是未来数字金融的新方向。 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也许以后数字金融会走向跟美国的进科技差不多的格局。在一定意义来说,可能是这样的。但我个人希望,在这样一个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中,仍然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数字金融在全球保持暂时领先的位置,我觉得来之不易,是很难得的。关键问题是,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同时,另一方面能不能通过业务的创新、监管政策的创新,保持我们相对领先的优势?核心就是过去我们做得好的,能不能保持下去?而不是通过监管一巴掌把整个行业都给拍死。这里头是要考验业内同仁和监管部门官员的智慧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是怎么在创新和稳定之间求得平衡。实际国际上有很多做法,包括我们一直在讨论的RegTech(监管科技),还有监管沙盒这样一些做法,都有很多实践。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可以进一步地推广。 我的这个核心分析客观地说不成熟,今天只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的简单看法,过去我们发展非常快,但基本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格局,监管不是很到位。今天,要把所有的行业拉回监管全覆盖的场景下,我们行业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有些会生长得更好,有些也许没活路,这样我们行业重新洗牌,最后的特征,应该是技术和金融之间形成新的合作和分工格局,擅长做金融的,让他专注做金融,擅长做技术的,让他专注做技术。两个之间一起合作,共同把中国的数字金融推向新的发展高地。 谢谢大家![详情]

杲云:黄浦区将积极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
杲云:黄浦区将积极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

  SFI特邀嘉宾、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黄浦区人民政府区长杲云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特邀嘉宾、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黄浦区人民政府区长杲云发表演讲。 杲云表示,黄浦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外滩金融聚集带,将以打造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为目标,大力建设新金融高地。黄浦区近期第一时刻发布了外滩金融聚集带《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释放出支持外资金融发展的强烈信号。 杲云表示,黄浦区将积极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外资金融的吸引力度,进一步提高外滩聚集带外资金融的比例和能级,重点支持各类新设立的外资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扩大持股比例和经营范围。对上述金融机构,我们在企业开办、办公租赁、发展奖励、人才服务等一系列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支持。 杲云表示,黄浦区将积极鼓励外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拓展中外金融合作领域,推动金融市场的接轨。金融结构的优化,鼓励外资金融服务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增强外滩金融聚集带资产管理中心功能,尤其鼓励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境外资本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创新引领行业的投入,提升外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杲云表示,黄浦区将积极鼓励外资金融创新联动自贸试验区改革,鼓励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股市、债市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创新拓展账户使用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外商股份投资企业试点QFLP和QDLP,提升外滩金融聚集带服务上海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的能力。 以下是演讲全文: 杲云:尊敬的李东荣会长,屠光绍总经理,姜建清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再次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上海,相聚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这一主题,与外滩相得益彰。外滩具有强大的金融基因,深厚的金融底蕴,是上海近现代金融业的发祥地。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三的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外滩始终走在引领金融发展的最前沿,上海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大都是在外滩酝酿、启动和运作。 近年来,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外滩金融聚集带以打造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为目标,大力建设新金融高地,全区现有挂牌金融机构已经达到580多家,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已经突破3000家,上海12家金融要素市场当中,有5家集聚在黄浦,涵盖了债券、票据、外汇、黄金等多个领域。这五年来,黄浦区金融服务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7年,黄浦金融业增加值已经达到844亿元,总税收已经达到137亿元。在我们区的经济占比中,大概占近22%。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黄浦区高端服务业体系当中的支柱产业。 有了肥沃的土壤,外滩金融聚集带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生态的营造。我们大力发展与金融密切相关的会计、律师、审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实现了与金融业务协同产业的联动,我们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行业组织、高端智库、教育培训、峰会论坛。这些功能、机构,整体提升了外滩的金融文化氛围。我们持续完善金融的法治环境,有效地防控了金融风险,也为新金融,包括金融创新,保驾护航。 未来,黄浦将聚焦“扩大开放”、“勇立潮头”这两个关键词,持续提升外滩金融聚集带的功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扩大开放”,就是要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尤其是金改四十条,积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我们将坚持需求导向、发展导向,积极对接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上海先行先试的举措,全面跟踪金融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进程,找准突破口,主动对接放大辐射效应,争取金融开放政策能在黄浦优先复制、同步实施。 近期,我们在第一时刻发布了外滩金融聚集带《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释放出支持外资金融发展的强烈信号。 我们将积极落实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外资金融的吸引力度,进一步提高外滩聚集带外资金融的比例和能级,重点支持各类新设立的外资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扩大持股比例和经营范围。对上述金融机构,我们在企业开办、办公租赁、发展奖励、人才服务等一系列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支持。 我们将积极鼓励外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拓展中外金融合作领域,推动金融市场的接轨。金融结构的优化,鼓励外资金融服务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增强外滩金融聚集带资产管理中心功能,尤其鼓励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境外资本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创新引领行业的投入,提升外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将积极鼓励外资金融创新联动自贸试验区改革,鼓励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股市、债市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创新拓展账户使用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外商股份投资企业试点QFLP和QDLP,提升外滩金融聚集带服务上海更高层次的金融开放的能力。 “勇立潮头”,就是要聚焦新金融,关注新技术,把握新趋势,打造金融科技发展的“新高地”。 黄浦始终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的活动质量和效率。上海票交所的数字票据实验性生产系统,蚂蚁金服的财富号,众安在线的众安链,汇添富基金的汇添富资投等项目,都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实践案例。这次,上海市委全会专门通过了《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服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监管当中的应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黄浦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现有的优势,深耕主业,着力打造金融科技发展的新高地,我们重点聚焦三大任务: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优质金融科技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我们将密切跟踪新技术、新趋势,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的新金融。在不断优化新金融机构体系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一批行业领袖级企业,细分领域领先性的企业,力争在移动金融、智能投顾、科技保险、区块链应用、大数据征信等金融科技核心领域中,能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参与金融科技竞争当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 二是进一步支持符合战略导向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我们将强化政策引导,鼓励金融科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服务普惠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共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升级金融基础设施,再造服务流程,促进场景式的融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我们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将能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产品并对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产生重要影响的金融科技创新以及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研发,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进一步探索金融科技在金融风险防范当中的应用。我们将坚持底线思维,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争取金融监管和相关技术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积极为制定相关的标准、健全管理机制提供有益的试点样本。我们还将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新的技术,及时获取信息,前移关口,创新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穿透式、智能化的风险防范方法,研发应用新型金融风险监测平台和工具,加强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领域的功能监测和行为监测,坚决守牢金融安全这条底线。 外滩金融聚集带的扩容和增能,离不开坚实的空间载体的支撑。我们坚持盘活存量、拓展增量。一方面,按“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目标,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老大楼的功能置换改造工作。我们统计,这些老大楼大概170多栋,这些老大楼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无法复制的稀缺资源。我们接下来就是要通过这些老大楼功能置换改造,来进一步集聚金融资源,恢复当初的老外滩金融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将历史上的“东方华尔街”地理空间进一步延伸拓展。比如,沿着老外滩向南,进一步拓展到复兴地块,董家渡金融城等这些高能级的楼宇载体建设。这些楼宇载体按进度在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和后年将有大批高能级的楼宇载体出来。同时,黄浦滨江岸线已经全面贯通,未来,这条城市“金腰带”将加快向南外滩腹地推进,必将极大地增强外滩金融聚集带的承载力和影响力。 外滩金融聚集带的扩容和增能,同样离不开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我们明确提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打造上海全市最优的综合营商环境,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提升服务效率,来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为此,我们正在探索建立中立、客观、量化的综合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每年编制发布《综合营商环境白皮书》,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努力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后盾。 各位嘉宾,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已经举办了五届。我们见证了外滩峰会从诞生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高端、最前沿,具有相当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新金融的盛会。接下来,“2017年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将在随后进行发布,正是看中峰会立足外滩、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我相信,外滩峰会必将进一步引领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各位有志之士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碰撞,必将为黄浦金融发展带来新的启迪。 最后,预祝本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屠光绍: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走”问题
屠光绍: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走”问题

  CF40常务理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CF40常务理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屠光绍发表演讲。 屠光绍指出,新金融最基础的支撑力量就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发展必然催生新金融的不断演变。两者可谓是密不可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新金融、金融科技必须承担起当前金融发展的任务,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三个走”问题,即“如何更好向下走,如何更好服务向上走,如何更好服务向外走。” 此外,屠光绍还表示,上海、外滩要承载过去的光荣和历史,开辟新的空间,在新金融和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发挥好引领、率先创新的作用。 以下为演讲全文: 屠光绍:谢谢海明这样热情的介绍。李东荣会长、姜建清董事长、杲云书记,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可以与新老朋友一起相聚在上海、相聚在外滩。在此,我受陈元理事长的委托,在此代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代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对各位参加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然,这个论坛有很多的重量级专家、领导和业界的领袖,都来参加了这样的盛会,稍候他们都有真知灼见与大家分享。作为致辞,我只想说这样几件事: 一、新金融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刚才海明也谈到了,这几年谈新金融谈得特别多。新金融,作为新的金融现象,特别是随着新金融在各领域的渗透、发展,以及它所产生的效益,不仅在国内,包括在全球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跟进的研究,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应该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就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进程,抓住了这样一个影响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重大现象。2011年7月14日,其实和今天也差不多,就是7年前的7月份,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应运而生。当时陈元理事长亲临上海,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揭牌。包括今天很多在座的嘉宾都共同见证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成立,后面也不断参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各项活动,见证并参与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是国内最早一批或者说是率先提出新金融理念的专业智库,7年来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探索国际金融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求解国内金融发展的新问题,应该说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成立,以及它的事业发展,不仅为上海的金融、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新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贡献了重要的力量。特别是过去一年,研究院围绕金融科技、资产管理,包括地方金融监管等重点领域,组织各类研讨会及议事会共20多场,内部立项课题有6项,出版学术刊物有6期,出版新金融书记8本。今天,我们参加会议的嘉宾这边都有,应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邀请,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在华盛顿与IMF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天的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为什么值得特别提这件事?这是IMF首次就特定行业主题进行大规模的专题研讨、交流,同时也是中国这样一个研究的情况,我们的实践进展,我们的探索、我们的经验,首次走进IMF。这就说明新金融研究院,在金融科技——这样一个全球关注的课题、领先的课题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才能与IMF进行这样的合作。应该说,新金融、金融科技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就这样密不可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作为致辞,首先就想谈谈我们这次年会、峰会主办单位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与新金融、金融科技。 二、年会和峰会,大家注意到,叫新金融年会和金融科技峰会。“新金融年会”“金融科技峰会”,说明新金融和金融科技这样的标题,或者说这样两个会放在一起开,在这里也说一下两个峰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知道,我们谈新金融,当然会谈新的金融体系、新的金融组织、新的金融机构、新的金融业态,也要谈新的金融工具。当然,还有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风险,也要谈新的监管如何适应新金融的发展。所以,新金融要谈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也不能不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新金融因何而生?为何发展?动力来自哪里?我们谈新金融产品动力的时候当然会谈到市场的需求、经济结构的转变、市场竞争等,但里面最核心或者说最基础的一个来源,或者一个动力,支撑新金融发展的当然就是金融科技。我们谈金融科技的时候,金融科技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阶段发展的内容和重点,但是我们在谈新金融的时候,金融科技,特别是科技的力量对新金融的发展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支撑力量。因为有了科技的发展,带来金融的业态、工具或者说是金融风险,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我们谈金融科技,它包含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但是金融科技的发展必然催生新金融的不断演变、发展,所以我想新金融和金融科技,实在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而且是相互的支撑。 把新金融的年会和金融科技峰会放在一起开,就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总体的把握,研究金融科技的发展、效益和最后产生的作用、结果会是什么样,会对新金融产生怎样的影响。反过来我们谈论新金融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金融科技对新金融产生的基本的、最基础的力量。 三、谈新金融、谈金融科技,必须要和当前金融发展所承担的任务很好的结合起来。 大家知道,金融本身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当然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在不断的提高,自身也在发展。大家知道,当前全球的金融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和调整。中国的经济也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新金融、研究金融科技,如何更好的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适应?这就是我们研究新金融、研究金融科技,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针对性。现在新金融也好,特别是金融科技,大家都非常关心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普惠金融如何通过金融科技引领。比如,新金融或者金融科技在风险防范和防控上如何进一步加强。聚焦新金融、金融科技上,如何使得市场各方面的主体多方参与,相互竞合,从而更好的推动新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这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当前的金融发展,无论是新金融还是整个金融体系、金融科技,我们当前面临最重要的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新金融、金融科技,如何更好的服务国家经济的发展。当然,大家见仁见智。但我觉得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有“三个走”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新金融和金融科技为引领,三个方向我们要适应好当前或者下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 1、如何更好向下走,也就是更多的发展普惠金融,更多的关心中小微企业,更好通过金融科技的力量,产生服务中小微经济、草根经济、创新创业经济方面的需要,适应它的需要。这个金融科技,具有着和传统金融服务更有利、更便捷的优势,我们要更好发挥优势向下走,服务好小微企业、服务好草根经济、创业经济。 2、如何更好服务向上走,向科技企业、向战略新兴产业做好服务。这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在当前,特别是大家知道,中美贸易摩擦,使得我国在科技引领、科技发展方面、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着更迫切的任务。所以,我们的新金融、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向高走,适应科技产业、科技行业、科技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这也正是需要我们通过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的。 3、如何更好服务向外走。尽管全球面临一个多变的,特别是全球的贸易投资越来越多的遇到保护、限制,包括在采取着一些鼓励政策,但是全球化的历程、全球化的潮流,我想这是谁也挡不了的。中国现在已经深入融合到了全球经济体系里面,中国现在应该说比以往更高举全球化,特别是新型全球化的大旗。通过“一带一路”提出新型全球化的主张。中国的产业、企业,必然要和全球有更多的融通、交汇。比如“一带一路”过程当中,金融服务对“一带一路”的支持还有很大的空间。换句话说,金融服务是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短板。现在大家都在研究“一带一路”中的资金融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金融包括金融科技,如何更好的和“一带一路”建设起来,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工具,更多的手段、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这三个方向,都是新金融、金融科技紧紧抓住的。这代表了新金融、代表了新理念,我们服务的新方式,来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是我们新金融、金融科技应该做好研究的。 除了支持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发展外,另一方面就是金融风险的防范。应该说,这个应该说是当前,无论从经济金融,包括金融企业,包括新金融,包括金融科技,如何防范好金融风险?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任务。当然,尤其是新金融和金融科技,一方面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在发展过程当中,伴随着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好金融风险,完善好金融监管,特别是完善好行业自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金融、金融科技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这是新金融年会、外金融科技外滩峰会需要研究好、探索好,同时也要通过我们的研究更好的推动实践。 四、要谈新金融、金融科技,要谈就要谈上海、谈外滩。 这次的年会,包括新金融研究院都在外滩。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之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在加快,2009年之后,随着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这个进程也在进一步加速。上海作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外滩在不断展现新面貌,这也是旧篇章,要进入新篇章。外滩要承载过去的光荣和历史,也要开辟新的空间。上海和外滩,必然和新金融、金融科技密切的结合起来,而且上海和外滩,我们希望能够在新金融和金融科技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好引领、率先创新的作用。 今天参加年会和峰会的,既有监管者,也有行业领军人物,也有专家、学者,大家济济一堂,集思广益,一定可以为新金融、金融科技更好的发展发挥好这个论坛、这个峰会的作用。 最后,预祝年会、峰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李东荣:抓紧建立适用、管用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
李东荣:抓紧建立适用、管用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发表演讲。 李东荣谈到金融科技的四大安全问题。首先,在业务安全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金融业的分工日趋专业化、精细化,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被拉伸。在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账户、渠道、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性不断增强,业务连续性的管理难度增大。已经发现,有的机构安全意识薄弱,为单方面追求极致客户体验,以牺牲资金和交易安全为代价,过度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管控环节,从而隐藏了较大的业务安全隐患。还有的机构假借复杂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刻意模糊业务本质,并没有真正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和风险提示责任,把一些不成熟、不可靠的金融产品卖给缺乏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其次,在技术安全方面,也发现有的机构在未经过严密测试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颠覆式技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技术选型错位、资源浪费,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 再次,在网络安全方面。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常规攻击持续演变,分布式拒绝服务,高级持续性威胁等攻击手段不断翻新,有组织、有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时有发生。这给金融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更多的挑战。 最后,在数据安全方面。随着电子商务条件下购物、支付、理财等网络金融系统的不断丰富,一些机构也积累了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因其信息系统管理水平和应对网络攻击能力未能同步跟上,其数据安全保卫能力存在不足,存在数据被集中泄露的风险。此外,由于网络数据复制的无限性和低成本以及数字二次利用和传递的隐蔽性,金融科技领域数据过度采集、数据倒卖、一次授权、重复使用的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面对上述问题和安全挑战,我认为,从金融监管部门到所有从业机构,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因自身理念和管理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上,更不能兜圈子、绕弯子。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科技才能真正实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行稳致远。 以下是演讲全文: 李东荣:尊敬的屠光绍总经理,姜建清董事长,杲云书记,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再次出席外滩峰会,并与各位新老朋友就“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这一重要话题共同探讨。 在当前全球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正驱动着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更高阶段发展。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转变。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作为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给金融功能实现形式、金融市场组织模式、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经济、金融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金融科技的发展,尚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金融科技在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方面,正面临着一些风险和安全挑战。需要业界、学界清醒认识,高度重视。 所以今天,我想就金融科技的安全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供与会代表参考。 首先,在业务安全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金融业的分工日趋专业化、精细化,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被拉伸。在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账户、渠道、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性不断增强,业务连续性的管理难度增大。已经发现,有的机构安全意识薄弱,为单方面追求极致客户体验,以牺牲资金和交易安全为代价,过度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管控环节,从而隐藏了较大的业务安全隐患。还有的机构假借复杂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刻意模糊业务本质,并没有真正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和风险提示责任,把一些不成熟、不可靠的金融产品卖给缺乏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其次,在技术安全方面,也发现有的机构在未经过严密测试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颠覆式技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技术选型错位、资源浪费,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特别是对部分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通过舆论和资本的过度炒作,可能会令它们沦为市场操纵、投机、诈骗的工具。实践表明,一些号称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所谓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利用制度规则相对滞后,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 再次,在网络安全方面。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常规攻击持续演变,分布式拒绝服务,高级持续性威胁等攻击手段不断翻新,有组织、有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时有发生。这给金融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更多的挑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在推动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线上化、开放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在传统的通信环境下,过去金融风险如果发生,往往只是局限于某个营业场所或某个区域,但现在,通过网络,特别是在移动网络的条件下,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将风险因素迅速传染至其他的机构和关联行业,乃至整个地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最后,在数据安全方面。随着电子商务条件下购物、支付、理财等网络金融系统的不断丰富,一些机构也积累了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但因其信息系统管理水平和应对网络攻击能力未能同步跟上,其数据安全保卫能力存在不足,存在数据被集中泄露的风险。此外,由于网络数据复制的无限性和低成本以及数字二次利用和传递的隐蔽性,金融科技领域数据过度采集、数据倒卖、一次授权、重复使用的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面对上述问题和安全挑战,我认为,从金融监管部门到所有从业机构,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因自身理念和管理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上,更不能兜圈子、绕弯子。我很担心有的机构不是倒在管理规定上,而是倒在自身思想认识不足、手段采取不坚决的方面。那就非常可惜了。有的问题并不是说我们管理制度过严导致不能进行下去,而是自己思想上放松了,能采取的措施不采取,最后倒在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上。所以,我们应该竭力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在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同时,抓紧建立起完善、适用、管用的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的金融科技才能真正实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行稳致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 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前段时间特别强调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金融的内在脆弱性,风险的负外部性和网络的强涉众性,决定了保障安全永远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从业机构更应该把金融科技安全放在更重要、更优先的位置上,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之路。同时,也要避免走极端。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也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绝对安全,在促进发展、提升效率方面缩手缩脚、停滞不前,而是应该通过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开展测试、验证等手段,来丰富我们的安全管理,促进安全和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二是切实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加强金融科技的安全保障,不单是个技术问题,更多是个制度安排问题。从业机构应该深入地学习贯彻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战略,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真正落实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安全外包、数据治理等具体制度要求。我们应该严格实施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安全指南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我们应该通过绩效考核、测评认证、审计等手段,全面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推动实现业务风险可控、网络高效可用、技术稳定可信、数据安全可靠。 三是扎实做好安全技术防护。所谓“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从业机构在安全问题上,必须保持耳聪目明,应通过建立完善全方位的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平台,加强探视信息及时共享,提升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和水平,应该建立完善覆盖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提升防攻击、防篡改、防泄露能力,研究推进数据资源分类分级工作,明确安全策略,权限要求和管理责任。综合应用多因素认证、边界防护、数据脱敏等手段,切实地放缓重要数据被泄露、被篡改、被丢失和非授权访问等风险。 四是要紧密结合金融业务需求。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它不能离开金融的场景和业务需求去空谈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从业机构应该围绕实体经济金融需求和传统金融服务所暴露出来的短板,审慎地选择相对稳定成熟、与业务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数字技术,明确与相关合作方的责任划分管理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技术应用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避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应用误区。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建立完善中国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从业机构应该落实好安全保障责任之外,还应该从行业和宏观层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监管制度和自律规则,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社会金融消费者的数字能力和金融素养,为金融科技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我相信,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随着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步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一定能在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预祝本届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姜建清:伪金融科技的野蛮扩张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
姜建清:伪金融科技的野蛮扩张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

  SFI理事长、中国-中东欧基金会董事长姜建清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SFI理事长、中国-中东欧基金会董事长姜建清发表演讲。 姜建清表示,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功能的进化,金融功能边界开始模糊,进入了功能融合的新阶段。未来金融的竞争优势并不在于昂贵的硬件设备、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数据信息,也不在于机构网点的众多或资产实力的强大,但成功的金融企业都须实现数字化变革,未来数字技术对金融业的重构将超过想象。 此外,姜建清还指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创新发展,应该不忘初心、坚守本心。野蛮扩张、乱象丛生、以高息收入掩盖无实质风险防控的所谓“金融科技”,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金融本质。当前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服务的供给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一直以来未被有效满足,巨大的服务真空为金融科技带来机会。 以下是演讲全文: 姜建清: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在第七届新金融年会上,我讲的题目是《为金融科技正名》。事实上,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世界上有金融和科技之后,就出现了科技在金融上的应用。每个时代的金融科技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的金融科技是漫长金融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寻金融科技之本》,主要讲三个方面观点: 一、把握金融本源 古人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金融来说,源头就是金融科技背后的商业逻辑和金融本质。金融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与人类社会的交换行为一样古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逐步形成和完善,但相比金融机构的发展演化,金融功能作为核心和基础则表现得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提供支付、资产转化、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监督借款人等方面。近些年来金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金融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看到,金融科技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和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没有改变商业的目的和对象,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功能。支付功能作为金融的基础功能,货币及金融正是由支付而产生,它是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资产转化功能是金融最核心的功能,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从保障功能亦发展为金融核心功能。数百年来金融业有了很大变化,但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具稳定性。在金融需求推动下,如今的金融规模总量更大、结构更复杂。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开放、高效、关联、互通,使金融风险更隐蔽、传递更迅速。 在金融发展的历史上,支付功能主要沿着交换效率提升的导向开展,资产转换、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三项功能主要沿着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导向开展。各项功能之间孤立存在、交叉不多。但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功能的进化,金融功能边界开始模糊,进入了功能融合的新阶段。如支付与融资功能结合,在消费信贷、信用卡、流动性管理等领域出现大量产品。支付账户与理财账户结合,保证流动性同时兼顾效益性和便利性。资产转化、风险管理与信息处理功能也融合发展,将客户营销、信用评估、风控模型等内嵌于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极大提升资产转化能力。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闭环的金融场景,低成本、准确地判断消费者的风险水平和消费偏好,有效提升消费金融用户转化的效率。互联网的普及为场景金融带来了庞大的用户基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为各式线上、线下金融场景的联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风控技术的进步使得金融安全性得以保障;大数据技术则为整个场景金融生态的良性运转提供着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场景金融成为金融功能融合加速器。通过场景平台上将金融四项功能融为一体,或集成于一个手机。人与商业的关系迈入到了“场景革命”,供给、需求方便地通过“场景”建立连接,新场景正层出不穷地被定义,新平台不断被新需求创造,新模式不断在升级重塑。2017年中国场景金融交易规模超过1.8万亿元。在此背景下,新一代金融科技将银行的核心功能进行升级和融合,将金融服务贯彻于各个场景之中、贯彻于各个环节,催生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场景金融成为以客户为中心、优化真实体验,功能无缝整合的新型的金融业态。金融科技导致金融的组织结构和形式的改变,新的金融业态、模式和产品的诞生,持续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但金融功能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思维方式固化、习惯路径依赖、不适应数据信息时代生存环境的金融机构会成为竞争的失利者,但金融中介不会消失,金融功能不可或缺。金融企业履行金融功能、服务社会的本源不可改变。 二、锤炼科技特色 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集中在了金融科技的竞争上。当前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呈现出蓬勃生机。金融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金融业最新的创新成果与金融科技紧密连接在一起,金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连接在一起,金融业未来与金融科技进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金融科技依然在持续进步,人们为今天的金融科技赞叹,欢呼。但明天、后天会有更新、更难以预见的金融科技会诞生,变化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它们必然会一次次冲击现有的金融业态。 不同的金融企业,可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选择有利于发挥其竞争比较优势的道路。一个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一定具有其个性和特色,包括科技特色。未来金融的竞争优势并不在于昂贵的硬件设备、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天量的数据信息,当然也不在于机构网点的众多或资产实力的强大,但成功的金融企业都须实现数字化变革,未来数字技术对金融业的重构将超过想象。基于工业社会时代形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将变迁为基于数据时代架构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它体现为金融业的品牌(信任)、客户(流量和规模)、管理(风险控制)和信息(数据基础)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体现为确立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路,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使经营决策从依赖经验向依据数据转变,将数据作为判断市场、精准营销、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体现为整合客户、渠道、流程,实现统一客户画像,形成全景视图;体现为提升资产端的金融科技含量,依靠数据分析、风控模型、多维判断、相互佐证确定风险和定价,实现准入精准化、审批自动化及风控模型化,开发更多的线上自助融资产品。 金融竞争力的持久优势离不开金融科研投入,建立业务、科技专家深度融合的团队和灵活敏捷型的研发模式。金融科技发展要重视基础研究,与时俱进、储备长远。重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应用开发。这场由现代金融技术驱动的革命,最终会对金融业进行根本性变革。金融科技的成功应用会极大地降低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会促进金融业自我扬弃、持续改进,提升市场运营和决策能力。大数据技术帮助金融业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和价值。金融服务自助、智能、移动和便捷已成趋势,未来的银行不是客户必要去的地方,而是随时可得的服务。简单重复业务被技术和机器替代,金融业去机构、去人工会成为一个渐进但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坚守服务初心 金融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职能分工,它的经济性在于发挥了中介作用,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发展有了推力,财富得到增值,效率、福利得以提高。金融的社会性,对于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和包容的世界,意义同样重大。无论如何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包容增长、满足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并没有变化。 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创新发展,应该不忘初心、坚守本心,牢记金融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提供更包容、更有质量的金融服务。而野蛮扩张、乱象丛生、以高息收入掩盖无实质风险防控的所谓“金融科技”,则违背了金融服务初心和金融本质。由于金融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对实施金融功能的机构必须严格准入、严厉监管。应以实质履行的金融功能,判断机构的金融属性,进而确定其是否应纳入金融监管。要加强监管科技化和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强化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控能力评估。对大数据有效性和风控效果压力测试,应成为市场准入和监管的重要标准,将监管的防线前移。 当前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服务的供给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一直以来未被有效满足,巨大的服务真空为金融科技带来机会。通过金融科技技术运用,打破传统的金融边界限和竞争格局,创造出新的业务产品、渠道和流程,改变金融服务方式及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提高在传统业务模式下容易被忽视的微型企业客户的服务供给,将掀开金融竞争和金融科技发展的新的一幕。对于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意义重大。金融科技发展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相结合,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的同时要注意“普”和“惠”的兼顾。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灿烂,但一定要让它走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上。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汇集澳新英三国监管高层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汇集澳新英三国监管高层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将于2018年7月7日(周六)-8日(周日)在沪召开,本次峰会由国内领先的金融专业智库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提供学术支持。作为国内最国际化、最高端、最前沿的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峰会以高质量的研讨内容和高水准的嘉宾阵容享誉业界。 本届峰会阵容强大、议题广泛且深入,先来感受一下部分“已确认出席嘉宾名单”—— (更新至2018年6月27日) 峰会嘉宾名单实时更新,敬请登陆官网: http://www.bundsummit.org 外滩峰会涵盖金融科技最热点的年度话题,峰会将以“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为主题,下设四场专题讨论: 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 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 新金融时代: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 本届峰会的一大亮点是与国际接轨,多位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及跨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嘉宾将在外滩峰会上亮相: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监管科技负责人Nick Cook、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助理主席Michele Bulloc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科技高级顾问Patrick Murck将出席本次峰会,这在国内的金融科技会议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下面就跟小新一起来熟悉下这些国际嘉宾吧! Sopnendu Mohanty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首席金融科技官  Sopnendu Mohanty (莫汉帝) 先生负责为制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公共基础设施与监管政策制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莫汉帝先生在全球技术科技、金融和创新领域担任了20多几年的领导职位角色。他莫汉帝先生在金融业零售业分销领域合作撰写了多项专利作品。 莫汉帝先生广泛地参与多个囯家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创新、政决策制定和支持技术科技金融服务。他还被列为《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出版社的其中一个“全球最具影响力金融科技交易者”之一。莫汉帝先生被是国际公认为上知名的金融领域思想领袖之一,他近期也被《欧洲货币》(Euromoney)评为年度市场改革家。 参加单元:7月8日全体大会 Michele Bullock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 助理主席(主管金融体系) Michele Bullock(米歇尔·布洛克)于2016年10月开始担任现职,主要负责金融稳定工作,包括每年两次的金融稳定评估报告以及对支付体系的监管。她同时还是储备银行高级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支付系统委员会副主席、“女性首席执行官”组织成员,并主管致力于制定无障碍政策的员工资源小组。 此前,米歇尔在储备银行内部曾担任多个高级管理职务,包括负责商务服务及货币事务的助理行长,货币小组顾问及支付政策司主管等。 参加单元:7月8日全体大会 Nick Cook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 监管科技负责人 Nick主管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监管科技相关活动,包括FCA的TechPrint——这是由金融监管机构发起的第一个监管科技相关活动。他负责组建FCA的卓越分析中心,以推进组织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应用。尼克是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金融创新常设委员会的代表,同时还担任“监管机构监管科技推进项目”的顾问。尼克于2009年加入金融服务管理局(FCA的前身),起初供职于执法和市场监督部门。在此之前,Nick取得了毕马威发证会计部门的注册会计师资格。 参加单元:7月8日全体大会 Patrick Murc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金融科技高级顾问 Patrick Murck(帕德里克·默克)先生主要关注金融科技和新兴支付体系相关的法律及监管事务。他对金融科技有深入了解,同时还曾以雇员、企业家和顾问的身份参与过很多创业项目。 加入Cooley之前,帕德里克曾是比特币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并担任法务总监和执行董事等职。帕德里克曾参与欧美对比特币和新兴数字经济的监管和政策制定工作。他被《国家法律杂志》评选为2014年美国前50名杰出法务总监。  在Cooley之外,帕德里克还供职于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与比特币、分布式账本及智能合约相关的法律及政策问题。帕德里克同时是BitGive基金会总裁委员会成员。该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比特币慈善捐赠和社会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 参加单元:7月7日全体大会 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议程 时间 2018年7月7日-8日(周六-日) 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538号  万达瑞华酒店三层 主办单位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学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 协办单位 国际金融协会(IIF) 外滩金融(BUND FINANCE) 金融城(CFCITY) 会议语言 中文&英文(同声传译) 会议议程 7月7日 周六 9:00-12:00    全体大会 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 13:30-15:00  专题讨论一 区块链:脱虚向实 去伪存真 7月8日 周日 9:00-12:00    全体大会 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 13:30-14:45  专题讨论二 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新趋势 14:45-16:00  专题讨论三 新金融时代: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16:15-17:30  专题讨论四 资管新规下财富管理新趋势[详情]

峰会信息

峰会时间:2018年7月7日-8日(周六-日)
峰会地点:上海黄浦区中山东二路538号万达瑞华酒店
主办单位: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协办单位:国际金融协会(IIF)、外滩金融(BUND FINANCE)、金融城(CFCITY)
学术支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