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彦如

  文/新浪财经 张彦如

  背靠渤海金控等大股东,渤海人寿从成立起便受到诸多关注,而有关于业内“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说法也未停歇过。渤海人寿副总经理甘树烨在接受新浪财经“对话保险30人”专访时表示,公司能够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所有股东给予的大力支持。

  新成立的寿险公司一般会经历6至8年的周期才能实现盈利,但渤海人寿的成长路径显然不同:成立不到六个月,实收保费规模突破亿元;成立不到3年,注册资本由8亿元增至130亿元;在首个完整经营年度(2015年),保费规模达33亿元,净利润达8094万元;在第二个完整经营年度(2016年),保费规模达到185亿元,净利润达6835万元。

  此外,随着今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出炉,渤海人寿迎来转型后一份较为满意的成绩单——在经历上半年规模保费下滑、业绩承压的挑战下,2017年三季度盈利超过9000万元,较上一季度环比增长4706.82万元,涨幅达到108.31%。

  “公司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业务结构的调整确实会给保费增长带来很大挑战。我们在保证业务合规稳健发展的同时,也在全力争取在业务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甘树烨如是说道。

  随着一系列监管新政的出台,盲目、粗放型的追求规模扩张、人海战术、费用竞争等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注定走向穷途末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该如何从竞争的一片红海中突围?新浪财经“对话保险30人”一同与渤海人寿副总经理甘树烨探讨2017年的保险业。

热点词汇之一:回归保障

  站在2017年的时间点来看中国保险业,也有许多亮眼的数据。以保费总规模比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而截至2017年8月,保险业总资产达16.36万亿元,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7654.18亿元,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753.06亿元。

  同样,保险业还曾受到社会资本的诸多青睐,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军保险行业,拟分得一杯羹。甘树烨表示,保险资金成本低、期限长,相比于其他金融产品有独特的优势,故各路资本争相涌入保险业。

  但他同时指出,社会资本进入保险业除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外,更应当明确保险的核心职能是姓“保”,不能脱离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行业基本属性和责任。随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价值创造的基础也是由资产逐步转向负债,负债风险管理将成为保险公司价值差异的分水岭。

  不过,2017年以来,保监会接连下发新规,对股东管理、合规管理以及偿付力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定,同时有关于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处罚纷沓而至。

  甘树烨指出,2017年是监管整肃行业走向正轨、引导市场正本清源、回归保障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十九大,都在明确表明今后一个阶段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但如何更好地服务全局,严守风险底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是摆在保险行业面前的艰巨任务。”他坦言道,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变化、结构调整、重力转换的复杂过程,保险业迅猛发展、资产规模扩张过程中,必将经历改革的阵痛和磨砺。

热点词汇之二:转型

  韦莱韬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寿险市场之一,1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但在这样一个发展快速、增量业务巨大、机会显著的新兴市场,大多数中小寿险公司却面临诸多困境。

  据介绍,2016年,77家寿险公司中,70家中小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占比只有40%,利润更是只占20%。未来的中小寿险公司该如何转型发展,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

  在甘树烨看来,随着一系列监管新政的出台,盲目、粗放型的追求规模扩张、人海战术、费用竞争等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注定走向穷途末路。对于企业而言,紧密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资源,从实际出发,找准市场定位,注重内涵价值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逐步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才有可能从竞争的一片红海中突围。

  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可以在细分市场领域挖掘自身经营优势,在经营模式、产品、技术、渠道等方面实现某一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挖掘潜在的蓝海市场,构筑核心竞争能力。

  谈及渤海人寿的转型之路,甘树烨指出,渤海人寿在成立之初,和大多中小公司一样侧重于规模,但是如果一贯采用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拼规模而偏废了效益和内涵价值,企业最终还是会走向死胡同,“渤海人寿积极进行了战略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质提效、强调价值和效益。”

  据了解,今年以来,渤海人寿开发上线了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终身重疾险及长期年金保险等数款保障型产品,在售的34款产品中,保障类和长期储蓄类产品的占比达79%。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渤海人寿原保费占规模保费比例达到45.66%,非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占比达成 63.58%。

  渤海人寿偿付能力报告则显示,自今年一季度转型以来,万能险保费收入骤降,上半年累计亏损上亿元,但三季度盈利9000万元。甘树烨表示,在上半年时间里,渤海人寿保费收入是相对较少,但在质量上有所提升。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渤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51.62亿元,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573.64%。

热点词汇之三:保险科技

  除了“转型”之外,在2017年的被提及最多的可能就是“保险科技”。当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影响时,“保险科技”逐渐被纳进大大小小的议题内。

  有专家曾表示,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或许会导致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基因检测有助于帮助保险人对投保人的疾病提前预防,并降低投保人隐瞒病情或疾病遗传史等信息造成的道德风险,有助于进行差别定价和险种创新。

  在接受新浪财经“对话保险30人”专访时,甘树烨直言道,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科技创新等环节中,科技创新是能够真正带来颠覆性的东西,有关基因程序的应用,可能会改变保险定价模型和生命表。

  对于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他有诸多思考。两年前,他就曾公开表示,互联网保险1.0时代,仅仅是将互联网作为保险销售的渠道之一,2.0时代则是保险全流程的互联网化,而互联网保险3.0时代则产生了质的飞跃,是保险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业态。

  甘树烨解释说,在互联网保险3.0时代,保险公司通过与基因研究与检测公司、智能硬件设备制造公司等进行合作,获得客户数据,建立个人虚拟模型;基于虚拟模型,保险公司通过与疾病管理公司合作,对客户健康长期予以科学指导与干预,降低患病概率;对于患病客户,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进行赔付,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并提供病后康复服务。

  对于寿险的互联网化,他认为,这具有一定的难点和痛点,“寿险行业并不是一个纯理性消费的行业,某种程度上,用户在消费过程中感性的因素会多一点,因此个险代理人还会存在,纯粹互联网保险还很难去解决感性的东西。”



相关报道

【第一期】殷晓松:资本对保险业冲动会降低

对话保险30人

近日,新浪财经正式启动“对话保险30人”系列专访活动,一同与业内人士探讨未来保险之路,畅谈保险业的转型、创新与变革。

同时,我们将于11月22日召开“金麒麟暨2017中国保险业高峰论坛”,围绕“未来保险之路:发展更是回归”与行业监管、险企领导、业内专家共同探索行业发展趋势,敬请期待!

【点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