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资产段国圣:未来20年中国必将诞生最优秀资管机构
在大资管新规出台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保险资管出身保险系,但只要有很强的投资能力,在管好母公司资产基础上,完全可以开拓第三方委托业务。 [详细]
文 | 新浪财经 徐巧
泰康资产成立12年,CEO段国圣手把手带领团队把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从不足500亿做到1.2万亿,这并非易事。
2006年,“国十条”出台,险资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保险业迎政策松绑红利。也是在这一年,泰康资产正式成立。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整个保险行业蓬勃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批保险系资管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大资管行业这些年发展得特别快,根据不同的口径,行业规模最少70万亿,最多则有100万亿。此次国家推出大资管新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段国圣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分析指出,资管行业市场主体较多,包括银行资管、信托、基金、保险等机构,在迅猛扩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如刚性兑付、高杠杆、产品嵌套、多层通道等。“但是,保险资管在这些问题上并不算非常突出。
据央行口径数据,截至2017年末,保险资管计划余额2.5万亿元。相比较于银行理财、信托、券商、公私募,保险资管仍有不少差距。这也是市场普遍认为,为何保险资管受新规影响较小的原因。
“这个数据其实是指注册备案的项目类保险资管产品规模。”段国圣解释道,目前,保险资管大概有十几万亿的规模,约70%来自于保险行业的委托,大部分来自母公司或者兄弟保险公司。
从广义层面来看,保险资管目前主要业务仍是打理来自母保险公司的委托资金。
“保险资管通常是由保险集团公司、寿险或者财险公司发起的,它的背景与出身,决定了它具有保险的特征——要求稳定的回报。”段国圣指出,保险资金更加注重长期稳定获取回报,这与很多机构的投资风格不太一样。
“但是,它作为一个资管机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资金。比如,泰康人寿与一家商业银行都给我资金,那我必须同等对待。但是同等对待并不一定说投资回报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资金性质不一样,制定的投资策略就不一样。”段国圣认为,在大资管新规出台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保险资管出身保险系,但只要有很强的投资能力,在管好母公司资产基础上,完全可以开拓第三方委托业务。
那么,保险资管拓展业务领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投资能力,即主动管理能力。“比如说,你是不是有很强的股票、债券投资能力;在项目投资里面,你是不是能寻找到优质的债权资产;你是不是能寻找到好的非上市企业。”
其次,风控能力。“你历史上出过事没有?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你是不是比别人波动少?”段国圣解释道,控制最大回撤与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最后,稳定的资金来源。“泰康资产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泰康人寿这些年稳定的保费流入,则培养不出现在的投资管理能力。设想我们一出生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我到处去募钱,只要是见了钱我就要,这样它就会扭曲你的投资理念。”段国圣认为,保险公司就是保险资管的根据地,它们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众所周知,从负债端来看,保险资金一般周期更长。在资产端,除了通过直接投资公开金融工具外,也通过债权、股权投资计划等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产品,直接对接实体经济。这些投资计划就是人民银行所指的保险资管计划。但资管新规中,通道与非标成为重点围剿对象。作为非标中的一类,保险资管计划受新规的影响较小。
段国圣介绍,由于原保监会有20%的监管红线,因此保险资管的整体杠杆并不太高。一些保险资管计划确实承担了通道角色,但体量较小,占比较低,因为通常回报也不高,与信托计划、其他资管计划相比优势也不明显。另一方面,保险资管计划的交易结构总体比较简单,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领域中的高信用等级项目,募集资金的来源也主要是保险、企业年金和银行等机构投资者,较少存在多层嵌套问题,也几乎不存在期限错配、资金池等问题。
“保险资管计划实质上是相当于一种私募债,它是一种产品形式,实质是开展项目投资,实现产融结合。”段国圣解释道,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投资回报要求稳定,需要长期稳定的资产与之匹配。国内金融市场中长期稳定收益类资产较少,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主动发起设立中长期限、收益稳定的资产管理计划满足配置需求,也直接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缩短融资链条。
段国圣表示,由于保险资金特性,其实十分适合开展项目投资。具体到产业,则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例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地铁等。
“你想一想,比如一条高速铁路、一座桥梁,这些东西它的投资回报不高,但是它很稳定,追逐于短期回报的钱是不可能投到该领域的,这些领域从天然的属性上,就应该是保险资金投的对象,而且它主要的投资者就应该是保险公司。”段国圣分析指出,保险资金与项目投资应该是天生的“好搭档”。
早在2017年,段国圣就曾撰文指出,保险系资管机构在全球最大资管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球前20、50大资管机构中,分别有4家、13家保险系资管公司,中国最大的保险资管机构大约可排在全球第50位。这意味着,国内保险资管机构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那么,保险资管机构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哪里?
“能够抓住一个历史的机遇,你的规模就起来了。”在憧憬保险资管的未来蓝图时,段国圣神情激动。他认为,中国未来有三大重要机会。
第一,养老金市场。广义的养老金市场包括各种类型的养老基金及养老储备基金,既有目前已经开展市场化投资运作的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也包括具有很大潜力但尚未开展市场化投资管理的个人年金和职业年金市场。个人年金市场,包括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即中国版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和税延养老保险。自今年5月起,部分地区试点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不要小看这个事情,尽管现在每个老百姓,或许一年只有12000元钱。但中国至少几千万人是工薪阶层,未来空间很大。”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近日透露,从2014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已经有2000万人建立了职业年金。2017年,有10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领取了大约14亿的职业年金待遇。段国圣认为,“国家在推职业年金,这对保险系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是很重要的机会,可以借助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形成的优势和经验,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会给保险系资管机构带来稳定可观的现金流。”
第二,商业银行的几十万亿理财市场。据央行数据,截至2017年末,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过去,银行理财凭借隐性刚兑和预期收益率急剧扩容,成为大资管行业中的绝对霸主。由于银行理财的委外管理规模相当可观,使其成为其他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可以左右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格局。
“现在由于资管新规落地,要使银行理财的预期型向净值型转化。”在段国圣看来,银行理财转型之际就是行业重新洗牌之际,能否抢到眼前的大蛋糕,须各凭本事。“无论是银行,还是我们保险资管机构或者是基金公司,谁能够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跟它去对接,率先解决银行理财净值化之后的适度收益、较低波动的投资管理问题,谁就能把这一块利益抓住了。”
第三,高净值客户。随着中国富裕客户的持续增长,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的巨大潜力将逐步释放。传统上,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信托机构的财富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机构提供的代销产品来实现。在打破刚性兑付、实现财富传承的大背景下,高净值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升级,需要更多的解决方案类服务。在这一市场中,银行有着先天的网络和账户服务优势,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选择差异化的道路或者合作等方式来寻找机遇。
段国圣认为,资管新规落地,统一起跑线,实际上是给大家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管是保险系、银行系、证券系,或是公募、信托,甚至互联网资管机构,群雄逐鹿,各凭本事。竞争的加剧,会促使整个大资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不管最终谁能笑傲江湖,有一点段国圣深信不疑,“中国十年或二十年以后,一定有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诞生。”
资管新规靴子落地,百万亿元大资管行业在2018年终于迎来统一监管。新浪财经重磅推出《波特菲勒30人》系列专访,探讨资管业转型之路。
"波特菲勒"音译于诺贝尔经济学家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它从数学上证明了分散投资能降低风险,是资管行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栏目策划:徐巧
邮箱:xuqiao@staff.sina.com.cn
微信号:新浪金融研究院(sina_jin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