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要闻

四大报齐发声: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 无需恐慌
四大报齐发声: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 无需恐慌

专业机构人士表示,要理性认识这些问题,必须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通过对实证数据和相关规则分析可以发现,从证监会5月27日发布减持新规以来,“解禁”对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11月29日  08:00
万亿解禁来袭 明年1月解禁额相当于中石化流通市值
万亿解禁来袭 明年1月解禁额相当于中石化流通市值

接下来的市场行情中,空头是否会就此“老虎发威”,还是只是狐假虎威呢?在解禁压力的背后,是否也会带来某些买入机遇呢?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绕过“陷阱”吃“馅饼”、化解“地雷”为“地瓜”呢?[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11月27日  11:39
本周274亿市值限售股解禁 吴江银行会遭遇跌停吗?
本周274亿市值限售股解禁 吴江银行会遭遇跌停吗?

吴江银行11月29日将有4.62亿股首发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31.90%。以最新股价计算,吴江银行解禁市值约39.31亿元。[详情]

界面|2017年11月27日  10:32
A股解禁潮来临了吗 未来一年7400亿首发限售股将上市
A股解禁潮来临了吗 未来一年7400亿首发限售股将上市

数据显示,自2016年11月以来,IPO批文一周一批渐成常态,新股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彼时至今已有484家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随着部分原始股东12个月的限售期陆续到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A股或将迎来限售股的“解禁潮”。[详情]

界面|2017年11月22日  17:54

八方解读

证券日报头版:勿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证券日报头版:勿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笔者认为,由于监管措施更加精准、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投融资氛围更加理性,形成“解禁潮”“减持潮”的条件并不具备,投资者无须恐慌。也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详情]

证券日报|2017年11月28日  05:58
中证报:数据戳破解禁砸盘幻觉 仅少数股东解禁后减持
中证报:数据戳破解禁砸盘幻觉 仅少数股东解禁后减持

有媒体统计,自5月27日至年末,沪深总计有约8300亿元的定增股份迎来解禁。但是,仅根据上述规定,就将会有约4150亿元定增股份要继续锁定。[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11月29日  01:23
证券时报:限售股解禁非洪水猛兽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证券时报:限售股解禁非洪水猛兽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殊不知,限售股解禁数量及市值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测算而出,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实际减持规模远远小于解禁规模,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11月29日  02:30
上证报头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减持 对市场影响有限
上证报头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减持 对市场影响有限

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实际减持数量远小于解禁数量。特别是在减持新规框架下,实际减持的节奏会保持平稳有序,对二级市场影响有限。[详情]

上海证券报|2017年11月29日  06:30
A股迎来解禁潮 哪类个股能抗压
A股迎来解禁潮 哪类个股能抗压

对个股而言,解禁能否形成真正的压力,还要看具体情况。首先,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解禁市值以及解禁股东数量。上海银行遭遇巨量解禁而跌停,一方面是解禁市值高达500亿元,另一方面则是涉及的股东人数高达3万人。[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11月28日  02:22
今年12月开始A股解禁规模陡增 业绩将为股价保证
今年12月开始A股解禁规模陡增 业绩将为股价保证

2018年1月解禁规模将达4626.4亿元,为2016年以来单月解禁规模最高,或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分析人士指出,虽然解禁会对市场情绪造成一定压力,但影响股价的根本因素仍是业绩。[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11月24日  02:19
大A将迎两年来最大规模解禁潮 如何避风险(附策略)
大A将迎两年来最大规模解禁潮 如何避风险(附策略)

分析人士指出,通常由于解禁而闪崩的个股,其特点主要是解禁股所占比例和市值偏高,同时股东人数众多,形成集体性抛售。虽然解禁会对市场情绪造成一定压力,但并非所有解禁股都会闪崩,影响股价的最根本因素仍是业绩。[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11月23日  21:44

最新新闻

调查:您认为限售股解禁是洪水猛兽吗?
调查:您认为限售股解禁是洪水猛兽吗?

  新浪财经讯 11月29日消息,截至今日,四大证券报已一齐发声,称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投资者无需恐慌。近期,有部分研报和媒体报道将市场短期走势归咎于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解禁潮,制造“砸盘幻觉”,向市场输出恐慌情绪。作为投资者的一员,您认为限售股解禁是洪水猛兽吗?  [详情]

四大报齐发声: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 无需恐慌
四大报齐发声:限售股解禁并非洪水猛兽 无需恐慌

  中证报:数据戳破解禁砸盘幻觉 仅少数股东解禁后减持 近期,有部分研报和媒体报道将市场短期走势归咎于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解禁潮”,制造“砸盘幻觉”,向市场输出恐慌情绪。对此,专业机构人士表示,要理性认识这些问题,必须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通过对实证数据和相关规则分析可以发现,从证监会5月27日发布减持新规以来,“解禁”对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事实上实际减持数量也远小于解禁数量。媒体近期报道的8300多亿元解禁股市值规模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的简单推测。在减持新规框架下,实际减持的节奏会保持平稳有序,对二级市场影响有限。 上证报头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减持 对市场影响有限 减持新规为定增股份减持也设置了闸门。市场研究人士向记者分析,减持新规下,定增股份锁定期进一步延长,解禁压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市场曾有声音提出,近年热度较高的定增迎来解禁期,其中,不少财务投资者将选择“清仓式”减持,相关公司股价短期将承压。其实,减持新规对此也有考虑,设定了避免过度冲击二级市场的“缓冲带”制度。减持新规规定,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50%。简言之,定增股份解禁后,12个月内在二级市场抛售数量不能超过50%,这进一步增加了“清仓式”减持的难度。 证券时报:限售股解禁非洪水猛兽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在A股市场上,“解禁”这个词总是扮演反面角色,与“解禁”关联最密切的莫过于“减持”,只要把“解禁”和“减持”联系在一起,往往能使股价应声下跌,投资者战战兢兢。殊不知,限售股解禁数量及市值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测算而出,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实际减持规模远远小于解禁规模,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 虽然说解禁预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多少会影响A股多方力量,但是在政策预期明朗、市场投融资有序的前提下,解禁限售股对股市的冲击有望变小,这个困扰市场的问题会慢慢得到化解。 证券日报头版:勿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近期,有关上市公司股份“解禁潮”“减持潮”的担忧再度升温。笔者认为,由于监管措施更加精准、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投融资氛围更加理性,形成“解禁潮”“减持潮”的条件并不具备,投资者无须恐慌。也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也在于,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资金流入流出是投资者的自由选择,并且,产业资本的减持、增持可以有效地平抑二级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还要看到减持中的积极因素,部分股东减持是早期创投资本退出的必然过程。这些机构和个人股东退出后,大量资金将再次流入创新创业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详情]

上证报头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减持 对市场影响有限
上证报头版: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减持 对市场影响有限

  理性看待限售股解禁减持影响   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实际减持数量远小于解禁数量。特别是在减持新规框架下,实际减持的节奏会保持平稳有序,对二级市场影响有限。 ⊙记者 祁豆豆 ○编辑 孙放 近期,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部分前期上涨幅度较大的白马股股价回撤。有市场研究人士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逢市场调整之际,总会有人拿“限售股解禁”来说事,此类言论很容易影响市场情绪和投资者心理预期,进而导致恐慌以及跟风抛售。但事实上,综合实证数据及相关规则来看,自证监会今年5月27日发布减持新规以来,解禁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有限。 首先,限售股解禁流通并不等于实际减持。股份解除限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解禁”,主要是股份登记性质的变更。股份解禁后,股东可以选择减持卖出,也可以选择继续持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解禁后实际减持的仅占少数。从沪市解禁和减持情况看,今年5月27日减持新规实施以来,沪市共解禁358亿股。实际减持情况是:剔除5月27日前已解禁股份的减持数量,相关股东在解禁后15天内、30天内、90天内即减持特定股份的,减持股份数分别约为12.35亿股、21.24亿股、34.61亿股,分别占解禁股份数的3.4%、5.9%、9.6%。可以看到,只有少数股东解禁后在短期内进行了少量减持。 其次,减持新规为定增股份减持也设置了闸门。市场研究人士向记者分析,减持新规下,定增股份锁定期进一步延长,解禁压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市场曾有声音提出,近年热度较高的定增迎来解禁期,其中,不少财务投资者将选择“清仓式”减持,相关公司股价短期将承压。其实,减持新规对此也有考虑,设定了避免过度冲击二级市场的“缓冲带”制度。减持新规规定,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50%。简言之,定增股份解禁后,12个月内在二级市场抛售数量不能超过50%,这进一步增加了“清仓式”减持的难度。 同时,市场研究人士认为,近期二级市场减持处于低位水平。在其看来,减持新规给解禁股份减持“刹车减速”,解禁股份的减持周期大大拉长,通过二级市场实际减持的金额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减持新规,持有限售股的股东减持解禁后的股份,在减持行为、数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受到严格的规则限制。减持新规明确,在IPO前取得的股份和非公开发行取得的股份,视为特定股份,不论股份持有者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还是董监高,其减持方式、比例、时间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例如,在减持比例方面,特定股份在连续90日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又如,考虑到减持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新规明确,大宗交易受让方要严格遵守6个月限售期,不得随即在二级市场进行“过桥式”抛售。 统计数据显示,减持新规对解禁股份减持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以沪市为例,减持新规实施5个多月以来,沪市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减持金额仅为77.5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0%,日均仅0.73亿元;持股1%至5%的特定股东减持金额为360.64亿元,日均仅3.4亿元。因此,无论是从持有特定股份较多的大股东减持情况看,还是从持股5%以下的中小股东减持情况看,其减持规模都处于低位水平。 此外,关注解禁不如关注减持预披露。市场研究人士进一步表示,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所持特定股份解禁,并不意味着能够随意减持。若这些股东拟减持手中的股份,还须遵守“减持预披露”制度,即在实际减持前15天,必须向市场披露减持计划,包括减持数量、方式、比例等。因此,解禁只是可减持的前提条件,是否真正减持,投资者更应关注重要股东预披露的减持计划,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沪市共有137家公司披露了193份减持计划公告,共计划减持31.12亿股,按前一日相关股票收盘价计算,市值约470.63亿元,仅占沪市流通总市值的0.17%。 综上来看,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实际减持数量远小于解禁数量。市场研究人士指出,媒体近期报道的8300多亿元解禁股市值规模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的简单推测,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特别是在减持新规框架下,实际减持的节奏会保持平稳有序,对二级市场影响有限。 [详情]

证券时报:限售股解禁非洪水猛兽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证券时报:限售股解禁非洪水猛兽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在A股市场上,“解禁”这个词总是扮演反面角色,与“解禁”关联最密切的莫过于“减持”,只要把“解禁”和“减持”联系在一起,往往能使股价应声下跌,投资者战战兢兢。殊不知,限售股解禁数量及市值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测算而出,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实际减持规模远远小于解禁规模,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 近期,市场对限售股解禁、减持的担忧有所增加,一些分析人士用“解禁洪峰将至,大盘可能承压”、“某股近日有巨量限售股解禁,注意回避风险”给市场以警示,营造出限售股解禁如洪水猛兽般的错觉。事实真的如此吗?解禁规模、可减持规模、实际减持规模是三个依次递减的概念,限售股解禁并不等于限售股股东马上就要减持套现,解禁后是否减持取决于限售股股东的财务状况、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及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判断,较低的持有成本并不意味着就有解禁的动机。即便限售股股东有减持意向,在当前制度框架下并不是说限售股股东想减持就可以肆意减持。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的减持行为,监管层在封堵制度漏洞方面祭出了减持新政。从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前股东及非公开发行股东任意连续90天内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减持分别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2%,且通过大宗交易受让大股东股份的受让方需锁定6个月,到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在减持前后需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到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遵守前述比例的基础上,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的50%,一系列制度保障尽可能使减持行为规范有序,避免出现减持潮。 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17年5月底发布减持新规以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较2017年初至新规发布前日均减持金额下降了12.8%,其中沪市日均减持金额较2015年峰值时的日均减持金额下降超过70%。饱受市场诟病的断崖式减持、清仓式减持、过桥式减持明显减少,解禁限售股的减持节奏得到了规范,特别是在近期解禁限售股余额较大的情况下,能够适度适当地缓解扩容压力。 另外,随着信息披露更加严格,让大股东、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成为了过去式,也杜绝了可能由此滋生的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以套利为目的的私募定增产品均有不同程度降温,资本套利的冲动得到抑制,有利于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 虽然说解禁预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多少会影响A股多方力量,但是在政策预期明朗、市场投融资有序的前提下,解禁限售股对股市的冲击有望变小,这个困扰市场的问题会慢慢得到化解。 [详情]

中证报:数据戳破解禁砸盘幻觉 仅少数股东解禁后减持
中证报:数据戳破解禁砸盘幻觉 仅少数股东解禁后减持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松林 近期,有部分研报和媒体报道将市场短期走势归咎于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解禁潮”,制造“砸盘幻觉”,向市场输出恐慌情绪。对此,专业机构人士表示,要理性认识这些问题,必须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通过对实证数据和相关规则分析可以发现,从证监会5月27日发布减持新规以来,“解禁”对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限售股解禁流通并不等于实际减持 专业人士指出,股份解除限售,主要是股份登记性质变更。解禁后,股东可选择减持卖出,也可选择继续持有。从沪市情况看,在减持新规实施以来,沪市共解禁358亿股,解禁金额约为3286亿元;实际减持情况为,剔除5月27日前已解禁股份的减持数量,相关股东在解禁后15天内、30天内、90天内即减持特定股份的,减持股份数分别约12.35亿股、21.24亿股、34.61亿股,分别占解禁股份数的3.4%、5.9%、9.6%。可以说,只有少数股东在解禁后短期内进行少量减持。 同时,市场有声音质疑,前期市场较关注的定增股份纷纷解禁,其中不少财务投资者将选择“清仓式”减持,公司股价将短期承压。专业人士表示,减持新规为定增股份减持设定闸门,锁定期进一步延长,设定避免过度冲击二级市场的“缓冲带”制度。 减持新规规定,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总数的50%。有媒体统计,自5月27日至年末,沪深总计有约8300亿元的定增股份迎来解禁。但是,仅根据上述规定,就将会有约4150亿元定增股份要继续锁定。 近期二级市场减持处于低位 专业人士表示,根据减持新规,持有限售股的股东减持解禁后的股份,在减持行为、数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受到严格的规则限制。解禁股份的减持周期大大拉长,实际上起到给减持“刹车减速”的作用。 从统计数据看,通过二级市场实际减持金额处于低位水平。以沪市为例,减持新规实施5个多月以来,沪市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减持金额仅为77.5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0%,日均仅0.73亿元;持股1%-5%的特定股东减持金额为360.64亿元,日均仅3.4亿元。无论是从持有特定股份较多的大股东减持情况看,还是从5%以下持有特定股份的中小股东减持情况看,减持规模都处于低位水平。 这位专业人士还强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所持特定股份解禁后并非能够随意减持减持,还必须遵守“减持预披露”制度,即在实际减持前15天,必须向市场披露减持计划,包括减持数量、方式、比例等。建议投资者更应关注重要股东预披露的减持计划,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沪市共有137家公司披露了193份减持计划公告,共计划减持31.12亿股,按前一日相关股票收盘价计算,市值约470.63亿元,仅占沪市流通总市值的0.17%。 总体来看,解禁规模不等于可减持规模,可减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事实上实际减持数量也远小于解禁数量。媒体近期报道的8300多亿元解禁股市值规模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的简单推测。在减持新规框架下,实际减持的节奏会保持平稳有序,对二级市场影响有限。 [详情]

证券日报头版:勿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证券日报头版:勿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董少鹏  近期,有关上市公司股份“解禁潮”“减持潮”的担忧再度升温。笔者认为,由于监管措施更加精准、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投融资氛围更加理性,形成“解禁潮”“减持潮”的条件并不具备,投资者无须恐慌。也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上市公司股份“解禁潮”的说法由来已久,并且多次引发市场忧虑甚至恐慌。这是因为:一、股份限售期满后必然会有一部分股份选择流动;二、一部分二级市场投资者过于关注市场上流通筹码的规模;三、不正确的投资心态作怪,对正常的解禁安排神经过敏,一“解”就慌。 针对市场制度短板,广大市场参与者多有呼吁,监管层深入调研国内外市场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措施,为股份解禁铺设了“平滑轨道”,安装了“减震装置”。 目前,已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减持行为,使之规范有序、细水长流。比如,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前股东及非公开发行股东在解禁后连续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在减持前后还需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大量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股份并不马上进入二级市场,大宗交易的受让方需要遵守6个月的限售期。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遵守前述比例的基础上,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总数的50%。 2017年5月底发布减持新规以来,实施效果总体是好的。一是减持规模有所下降,缓解了市场忧虑。自新规发布至11月27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较2017年初至新规发布前日均减持金额下降12.8%。二是减持行为得到规范,减持乱象明显减少。“断崖式”、“清仓式”减持锐减,“忽悠式”减持得到有效遏制,“过桥式”减持显著减少。三是信息披露更加严格,市场预期更加明确。绝大多数大股东、董监高均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有效防范了大股东、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涉嫌内幕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四是投融资趋于理性,套利冲动受到抑制。目前,不少上市公司股价进入更加合理的投资区间,即使限售股份解禁后,也不会出现大幅回落。 上市公司股份解禁不再是“洪水猛兽”,还与以下制度性、市场性原因有关:一、市场中长线资金显著增加,以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出色代表。二、大量产业资本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增持估值合理的上市公司股票已成为常态,股份解禁“释放期”往往也是其入场的“机遇期”。它们是平衡减持的重要力量。三、解禁释放期也是检验公司经营优劣的重要窗口期,估值合理的好公司不惧怕解禁,对公司看好的股东不会选择抛售股票。正所谓“解禁方显英雄本色”。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已十分严密,上市公司及其重要股东等运行的透明度显著提高,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的基础更牢固,解禁导致的利空效应已大大递减。 今年12月份到明年1月份期间,上市公司股份解禁规模比以往有所增加。其中,今年12月份股份解禁规模为3804.56亿元,2018年1月份股份解禁规模为4626.4亿元。根据财务判断和实际需要,会有一部分股东减持股票,市场上担心这会对股指走势造成影响。但是,由于已经为股份解禁铺设了“平滑轨道”,安装了“减震装置”,其影响将是有限度的。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在于,解禁规模、可减持规模、实际减持规模是三个依次递减的概念。上述8400多亿元解禁股市值规模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的测算,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实际减持规模远远小于解禁规模。2017年5月底发布减持新规至11月27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是一个现实的参照。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还在于,在监管环境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决定股价的根本因素是业绩和成长性,适量的筹码扩张不足以改变其估值曲线。目前多数股票处于理性投资区间,此次股份解禁周期不会改变沪深股市大盘运行的大趋势。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也在于,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资金流入流出是投资者的自由选择,并且,产业资本的减持、增持可以有效地平抑二级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还要看到减持中的积极因素,部分股东减持是早期创投资本退出的必然过程。这些机构和个人股东退出后,大量资金将再次流入创新创业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股市正朝着投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大路前行,上市公司股份解禁安排作为这条大路的必要组成部分,将显得更加成熟、稳健和从容。 [详情]

A股迎来解禁潮 哪类个股能抗压
A股迎来解禁潮 哪类个股能抗压

  证券时波记者 王小伟 上证指数经过半年左右的震荡上扬后,即将迎来持续的解禁潮。根据Wind统计数据,12月份的解禁规模约2900亿元;而明年1月的解禁压力创近年来单月最高,预计解禁规模超过5600亿元。 A股迎来解禁潮 在近期的A股市场中,面临解禁压力的个股不少,并且走势也较弱。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上海银行。由于公司2017年11月16日有3.46万名股东的锁定期届满,首次公开发行的共计29.26亿限售股上市流通,该部分解禁股市值高达500亿元。在巨额解禁压力之下,上海银行11月16日开盘直接跌停。 实际上,除了一些个股面临解禁压力之外,A股大盘可能因此受到影响。从今年12月开始,A股市场的解禁规模将显著增加。Wind数据显示,未来三个月A股市场将面临超过1万亿元规模的解禁盘。因此,市场近期整体调整很可能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解禁潮的影响。 A股上周四出现了白马股与题材股集体杀跌的情形,导致上证指数在11月23日创下年内最大单日跌幅,也就此跌破了60日均线,对市场人气形成了较大影响。昨日,次新股出现跌停潮。美格智能、太辰光、广和通、中通国脉、泰嘉股份、寒锐钴业、韦尔股份等10多只次新股跌停。而次新股是未来面临解禁压力的重要群体。 哪类个股解禁压力小? 不过,对个股而言,解禁能否形成真正的压力,还要看具体情况。首先,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解禁市值以及解禁股东数量。上海银行遭遇巨量解禁而跌停,一方面是解禁市值高达500亿元,另一方面则是涉及的股东人数高达3万人。因此,公司股价大跌在情理之中。反观与上海银行同时解禁的京蓝科技、通润装备等个股,由于涉及股东人数较少以及解禁市值相对偏低,加上部分特殊股东还延长了解禁期,因此股价表现相对抗跌。 其次,解禁股东类型也决定了持股人股票解禁后是否卖出。不同的股东类型解禁后抛售的动力存在差别。根据投行人士介绍,在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追加承诺限售股份上市流通、股权激励限售股份等类型中,相对而言,追加承诺限售股东和股权激励限售股东的卖出动力较小。因此,解禁之后的压力一般都不大;大股东通常长期持有公司股份,因此首发和定增解禁后,减持意愿也相对稍弱;而如果解禁是大股东、大机构或者囯资股,那么股价平稳概率也较高。因此,这样的个股解禁压力很小,倘若又是绩优股,股价回调反而被投资者视为机会。 第三,解禁后的收益状况。如果解禁后卖出股票是负收益,那么这类个股解禁压力也较小。对于参与定增的资金而言,尤其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常来讲,负收益类个股解禁压力不大,但有机构人士对记者透露,为了实现产品的尽快退出,即便出现部分亏损,部分机构在所持股票解禁之后会选择尽快卖出。 第四,对冲运作。为了应对解禁来临的压力,不少上市公司还会采用大股东或高管增持的方式来缓解。以京蓝科技为例,京蓝科技在11月16日有2.14%的股份解禁。而在11月13日和17日,均有京蓝科技高管在二级市场增持。机构人士认为,解禁落地反而有助于公司估值的筑底回升。从市场表现来看,公司股价出现止跌反弹。 总体而言,任何对于股票解禁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短期现象。毕竟从长远来看,解禁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窗口,最终股票价格都会向价值回归。对于业绩较差的公司来说,解禁或猛于虎;而对于业绩好的公司来说,解禁后或迎来重新买入的机会。[详情]

万亿解禁来袭 明年1月解禁额相当于中石化流通市值
万亿解禁来袭 明年1月解禁额相当于中石化流通市值

   大盘指数经过半年时间的持续震荡上扬后,马上就要迎来最大单月规模的解禁潮。 根据wind统计数据,其中2018年1月的解禁压力创近年最高,按照“当月开始流通市值合计规模”指标来看,这一数额超过5700亿元,该数字已经接近中国石化这个大蓝筹的A股流通市值。 解禁以及由此导致的减持预期“双雷悬顶”,A股大盘股指近期出现罕见“猛回头”。 接下来的市场行情中,空头是否会就此“老虎发威”,还是只是狐假虎威呢?在解禁压力的背后,是否也会带来某些买入机遇呢?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绕过“陷阱”吃“馅饼”、化解“地雷”为“地瓜”呢? 解禁:是发威的老虎,还是只是hello kitty?  有人说,当自己把衣服塞进秋裤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知道与时尚无缘了。  在近期的A股市场中,这条“秋裤”的一条裤腿是解禁,另一条裤腿是减持。通常情况下,一旦某家上市公司与这两条裤腿儿组成的“秋裤”联系在一起时,股价表现通常也便不再性感迷人。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上海银行。由于公司在2016年11月16日上市,到了2017年11月16日,3.46万名股东的锁定期正好届满,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共计29.26亿股上市流通。按照前一日的收盘价计算,该部分解禁股市值高达500亿元,几乎相当于长江证券、北方稀土等中盘蓝筹A股公司的市值。 解禁利剑悬顶之下,上海银行11月16日开盘直接跌停,并且一举跌破了上市发行价,可见个股解禁的空头威力有多厉害! 不仅部分个股的解禁和减持预期已经成为引发股价闪崩的地震,就连整个大盘指数在面对巨量解禁所带来的抛售预期时,也不禁打起了寒噤。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上证指数11月23日的本年内单日最大跌幅,便与即将到来的巨额解禁预期有脱不开的干系。 从今年12月开始,A股市场的解禁规模将显著增加。Wind数据显示,从整个市场“开始流通市值合计”指标来看,2017年12月的指标数字接近3000亿元,而2018年1月该数字则超过5700亿元。更有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1月的解禁压力创出2016年以来最大,且未来三个月A股市场将面临1万亿元规模的解禁盘市值。 解禁压力悬顶下,A股市场日前出现白马股与题材股集体杀跌的走势,且上证指数在11月23日跌破此前支撑指数持续震荡上行整整半年之久的60日线支撑。至少从目前来看,巨额解禁压力确实不是病猫,而是猛虎。 上证指数从2017年5月24日步入上行趋势,整整半年后的11月23日,60日线被首度告破 “地雷”可以变“地瓜”?  在生活中,有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叫做“墨菲定律”——如果你成天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会发生。 比如,墨菲定律在“散户会输”这个结论中就频繁应验。 不少情况下,散户所买的股票在牛市习惯于按兵不动,震荡市和熊市中则习惯于领跌;当然,部分散户也会买到会大涨的股票,但是只是解套的时候,股票通常都已经出手;部分幸运者能够买到会涨的股票,解套的时候也沉的住气,准备出手获利的那一天,股票却突然停牌,不排除“黑天鹅”丑闻爆发的可能;到头来没赚到钱,回家就拿家人撒气,结果家人或者女朋友赌气离开了。 虽然有人也会拿“我天天担心自己暴富,是不是就真的距离暴富不远了”来对“墨菲定律”进行调侃,但是在股市中,“墨菲定律”的应验却是常有的事儿。难怪有人针对日前的白马股大跌戏言,“我持有的股票,前段时间一直和贵州茅台反着走;这几天终于跟上茅台的节奏了。” 那么,本轮解禁大潮会否同样使“墨菲定律”显灵呢?这需要对解禁后的“真减持”和“假减持”,以及由此带来的“真压力”和“假压力”进行慧眼式区分。 从近期解禁类个股的走势来看,这种区分维度至少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为明显的维度是,解禁市值以及解禁股东数量。 上海银行遭遇巨量解禁而跌停,一方面是解禁市值高达500亿元,另一方面则是涉及的股东人数高达3万。按照常理,由于解禁股东人数众多,难以形成一致稳定甚至做多的预期,因此公司股价表现极度弱势便在情理之中了。 反观当日的京蓝科技、通润装备等其他几只解禁的个股,虽然也有较高比例的解禁股票上市流通,但由于其涉及股东人数较少,解禁市值相对偏低,加上部分特殊股东还延长了解禁期,因此股价表现相对抗跌,甚至逆势走强。 11月16日,通润装备增发A股法人配售上市,但公司股价表现相对稳定 其次,解禁股东类型,这将决定持股人股票解禁后的动作。 不同的股东类型,解禁后进行抛售的动力存在差别。 根据投行人士介绍,在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追加承诺限售股份上市流通、股权激励限售股份等类型中,相对而言,追加承诺限售股东和股权激励限售股东的卖出动力较小,因此解禁之后的压力一般都不大;大股东通常长期持有公司股份,因此首发和定增解禁后,减持意愿也相对稍弱;而如果解禁是大股东、大机构或者囯资股,那么股价平稳概率也较高。因此,这样的个股解禁,也没有压力,倘若是集邮股,股价回调也被市场人士看作买入的机会。 其三,收益程度,负收益类个股减持动力淡化。 尤其对于参与定增的资金而言,尤其如此。根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如下公司股票的解禁收益为负数。 解禁收益为负数的部分公司一览表 图注:解禁收益低于-60%的个股名单,全部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数据来源:wind)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负收益类个股减持动力淡化不少,且此前监管层减持新规对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所占到的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进行了限制,但也有机构人士对e公司记者透露,为了实现产品的尽快退出,部分机构在所持股票解禁之后会选择尽快卖出,倘若出现某产品出现短暂亏损,那么就依靠其他产品的收益来弥补和平衡。 其四,对冲运作。 为了应对解禁来临的压力,不少对公司自身发展有信心的上市公司还采用大股东或高管增持的方式来缓解。 以京蓝科技为例,京蓝科技在11月16日有2.14%的股份解禁,而在11月13日和17日,均有京蓝科技的高管在二级市场进行了增持。机构人士认为,解禁落地,反而有助于公司估值的筑底回升。从市场表现来看,公司股价短期下跌后,有重新步入止跌企稳回升的通道之中。 总体而言,任何对于股票解禁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可以看作一种“短视”。毕竟,从长远来看,解禁都不过是一个时间窗口而已,最终,股票价格最终都会向价值回归,限售股解禁的影响也必将走向淡化。[详情]

本周274亿市值限售股解禁 吴江银行会遭遇跌停吗?
本周274亿市值限售股解禁 吴江银行会遭遇跌停吗?

  本周274亿市值限售股解禁 吴江银行会遭遇跌停吗? 界面新闻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上海银行(601229.SH)刚因巨量解禁而遭遇跌停,本周又迎来了一只次新银行股解禁,这只银行股会重蹈覆辙吗? 吴江银行(603323.SH)11月29日将有4.62亿股首发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31.90%。以最新股价计算,吴江银行解禁市值约39.31亿元。 尽管解禁市值规模远不及上海银行超500亿元的规模,但吴江银行解禁的股份数量也是解禁前流通股份数量的3倍。同时吴江银行解禁所涉及股东多达1006名,数量众多的“小非”解禁,对公司股价来说,也将形成一定的冲击。 限售股上市流通的影响已提前显现,上周吴江银行周跌幅超过16%,上周五(11月24日)盘中创下今年来股价新低8.47元,距上市以来最高位已“腰斩”。同期,中小银行指数上周涨幅为1.57%。 次新银行股近期走势均基本类似。次新银行股的这波解禁始于8月初,此前已有7家银行首发限售股陆续解禁,分别是江苏银行(600919.SH)、贵阳银行(601997.SH)、江阴银行(002807.SZ)、无锡银行(600908.SH)、常熟银行(601128.SH)、杭州银行(600926.SH)和上海银行。 次新银行股解禁对公司股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除贵阳银行、江苏银行外,其余次新银行股从8月至今跌幅均超过20%,其中还未解禁的张家港行(002839.SZ)跌幅更是超过30%。无锡银行、上海银行在解禁当天均出现了跌停的现象。 在这波调整之前,次新银行股普遍估值偏高,动辄二、三十倍市盈率的公司比比皆是。不过,历经调整后,次新银行估值已有所回归,普遍在10倍至20倍之间,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市盈率已不到8倍,张家港行仍有24倍市盈率。 次新银行股在限售股解禁后面临着较大的减持压力。此前江苏银行解禁后不久,其股东模塑科技(000700.SZ)便进行了减持。 吴江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54亿元,同比增长18.35%; 实现归母净利润6.19亿元,同比增长9.95%。 吴江银行解禁过后,去年上市的银行股中,还有最后一家张家港行首批首发限售股待解禁。 吴江银行本周限售股解禁明细 本周整体解禁压力有所减轻。Wind资讯数据显示,11月27日-12月1日预计有33家公司限售股陆续解禁,合计解禁23.33亿股。按11月24日收盘价计算,本周解禁市值合计273.60亿元。 本周解禁股份超过1亿股的上市公司有6家,分别是吴江银行、福达股份(603166.SH)、中毅达(600610.SH)、中山公用(000685.SZ)、中装建设(002822.SZ)和苏州科达(603660.SH)。 本周解禁市值超过10亿元的公司8家,除前述6家外,还有星源材质(300568.SZ)和湘油泵(603319.SH)。 解禁股份数量是解禁前流通股数量一倍多的公司有7家,分别是吴江银行、福达股份、苏州科达、湘油泵、星源材质、天能重工(300569.SZ)、中装建设。流通股份的大量增加,这类公司解禁对自身股价的影响相对较大。 从解禁股份类型来看,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有13家,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有11家,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有6家,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机构配售股份有1家,追加承诺限售股份上市流通有1家,股权分置限售股份有1家。 本周过后,福达股份、中原特钢(002423.SZ)两家公司实现全流通。 [详情]

今年12月开始A股解禁规模陡增 业绩将为股价保证
今年12月开始A股解禁规模陡增 业绩将为股价保证

  解禁规模加大 业绩为股价保证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吴瞬 数据显示,从今年12月开始,解禁规模陡增,将达到3804.56亿元;2018年1月解禁规模将达4626.4亿元,为2016年以来单月解禁规模最高,或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分析人士指出,虽然解禁会对市场情绪造成一定压力,但影响股价的根本因素仍是业绩。 并非解禁都会闪崩 A股市场解禁即遭遇股价下跌的例子并不鲜见。 11月11日上海银行公告,上市流通的限售股为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共计29.26亿股,涉及34649名股东,锁定期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该部分限售股将于2017年11月16日锁定期届满并上市流通。据11月15日股价计算,11月16日上海银行解禁股市值高达500亿元。当日上海银行一字跌停,次日再度下跌2.14%。 深圳一私募人士张琪(化名)表示,上海银行遭遇巨量解禁而跌停的情况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是解禁市值高达500亿元,另一方面是涉及股东人数超过3万人。虽然其他几只同日解禁的个股也有较高比例解禁股上市,由于涉及股东人数较少,市值偏低,部分特殊股东还被延长了解禁期,所以实际解禁比例更小。 11月16日,与上海银行同时解禁的另外6只个股,不仅无个股跌停,甚至还有较高涨幅。如乐心医疗虽然解禁股的比例高达29.41%,但实际可上市流通数量为1448万股,仅占公司总股本7.67%,该部分市值仅为4亿元。此次解禁股涉及股东共9人,其中自然人股东6名,非国有法人股东3名。 不同类型股东抛售动力不同 相关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解禁规模不断扩大,解禁股数从122.15亿股爬升至9月的315.6亿股,解禁市值从1514.86亿元攀升至3104.1亿元。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按11月22日收盘数据,虽然11月解禁股规模降至2257.42亿元,但从12月开始,解禁规模将陡增。 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解禁压力对市场造成冲击,因为不同类型股东的抛售动力不同。从解禁类型来看,主要分四类,分别是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追加承诺限售股份、股权激励限售股份。相对而言,追加承诺限售股东和股权激励限售股东的卖出动力以及持股比例相对较小,因此解禁之后的压力一般都不太大。国金证券分析指出,在首发原股东解禁和定增股东解禁中,一般来说,由于定增股东大多为了短期持有股份获利,因此解禁后减持意愿较强;而大股东通常长期持有公司股份,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发展获利,解禁后减持意愿相对稍弱。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2月有254家上市公司解禁,其中定增限售股解禁的达118家;明年1月分别为196家和67家。 “我们通过定增方式持有的股票,一般都是到解禁期就立刻卖出。”深圳一大型股权投资机构人士姜施(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警惕绩差解禁股 为了应对解禁来临的压力,不少对自身发展有信心的上市公司采用大股东或高管增持的方式来缓解。如京蓝科技在11月16日有2.14%的股份解禁,而在11月14日和20日均有京蓝科技的高管在二级市场进行增持。国金证券称,这体现公司高管对于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充足信心,解禁落地将有助于公司估值筑底回升。 “解禁的确会对股价形成较大压力,但投资分析是多个维度共同决定的,不能仅仅只看是否遇到了解禁期。”张琪认为,在今年业绩为王的市场风格下,业绩才是股价的最大保证。同样都是解禁股,业绩的好与坏可能就会形成股价的天差地别。一般而言,业绩好的就能抵抗住解禁股抛售的压力。 在张琪看来,若股价锁定期内已有一定涨幅,同时又业绩不佳,且估值与业绩增长匹配性不高,则其解禁股东抛售意愿相对较为强烈,投资者需谨慎留意。 平安证券指出,减持新规的推出,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解禁带来的股价下跌压力,但解禁对一些中小市值股票,特别是日均交易额比较小的股票的影响较大,建议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也考虑这一因素,适当控制风险。[详情]

大A将迎两年来最大规模解禁潮 如何避风险(附策略)
大A将迎两年来最大规模解禁潮 如何避风险(附策略)

  原标题:小心!大A将迎两年来最大规模解禁潮!如何避免掉入闪崩、跌停的“坑”? 解禁,历来都是悬在股价上的一把“利剑”。由于面临解禁之后的抛售压力,投资者往往视解禁股如虎,而解禁造成的个股闪崩也不胜枚举。数据显示,从今年12月开始,解禁规模将陡增。12月解禁规模将达到3804.56亿元,2018年1月解禁压力将创新高达到4626.4亿元,为2016年以来单月解禁规模最高,或将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 分析人士指出,通常由于解禁而闪崩的个股,其特点主要是解禁股所占比例和市值偏高,同时股东人数众多,形成集体性抛售。虽然解禁会对市场情绪造成一定压力,但并非所有解禁股都会闪崩,影响股价的最根本因素仍是业绩。 解禁股闪崩频频上演 A股市场一直有解禁魔咒,一遇到解禁,投资者就唯恐避之不及,近期上海银行的这一遭遇似乎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 上海银行 11月11日,上海银行公告,上市流通的限售股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共计29.26亿股,涉及34649名股东,锁定期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该部分限售股将于2017年11月16日锁定期届满并上市流通。据11月15日股价计算,11月16日上海银行解禁股市值高达500亿元,在巨量解禁股资金的围堵下,上海银行一字跌停,次日再度下跌2.14%。 事实上,由于解禁导致股价闪崩的案例非常之多。 无锡银行 今年9月,无锡银行公告,有约6.07亿股限售股于9月25日上市流通,而9月25日这一天无锡银行股价跌停,而无锡银行自9月25日至今股价跌幅已超过26%。 深圳一私募人士张琪(化名)表示, 上海银行遭遇巨量解禁而跌停的情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是解禁市值高达500亿元,另一方面则是涉及的股东人数高达3万多人。 虽然其他几只同日解禁的个股也有较高比例的解禁股上市,但由于其涉及股东人数较少,市值偏低,同时部分特殊股东还被延长了解禁期,实际解禁比例更小。 11月16日,与上海银行同时解禁的还有另外6只个股——京蓝科技、通润装备、乐心医疗、宏图高科、国检集团和奥特佳。它们不仅没有跌停,甚至不少个股还有较高的涨幅。 乐心医疗 乐心医疗虽然11月16日解禁股的比例高达29.41%,但据公司披露,实际可上市流通数量为1448万股,仅占公司总股本7.67%,该部分市值仅为4亿元。同时,此次解禁股涉及的股东共9人,其中自然人股东6名,非国有法人股东3名。 定增股东最具卖出动力 一波更为巨大的解禁潮正悄悄来袭。相关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解禁规模不断扩大,解禁股数从122.15亿股爬升至9月的315.6亿股,解禁市值从1514.86亿元攀升至3104.1亿元。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统计,按11月22日收盘数据,虽然11月解禁股规模降至了2257.42亿元,但从12月开始,解禁规模将陡增。12月解禁规模将达到3804.56亿元,2018年1月解禁压力将创新高达4626.4亿元,为 2016 年以来单月解禁规模最高,或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 虽然从今年12月到明年1月即将迎来解禁潮,但实际上不同的股东类型,其抛售动力是不同的。从解禁类型来看,主要为以下四类: 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 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 追加承诺限售股份上市流通 股权激励限售股份 相对而言,追加承诺限售股东和股权激励限售股东的卖出动力以及持股比例都相对较小,因此解禁之后的压力一般都不太大。 国金证券 在首发原股东解禁和定增股东解禁中,一般来说,由于定增股东大多为了短期持有股份获利,因此解禁后减持意愿较强;而大股东通常长期持有公司股份,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发展获利,解禁后减持意愿相对定增解禁稍弱。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2月有254家上市公司解禁,其中是定增限售股解禁的则达到118家;而明年1月则分别为196家和67家。 “我们通过定增进去的票,一般而言都是只要到了解禁期就立刻卖出。” 深圳一大型股权投资机构人士姜施(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自减持新规之后,由于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等硬性规定,为了实现自身产品的尽快退出,他们在所持股票解禁之后只能尽快卖出,不浪费减持份额。 姜施还表示,由于一只产品通常投资了多只个股,因此在卖出解禁股时即使是亏损也会立刻卖出,产品的收益毕竟是来自多只个股,而不是依靠单一的某一只个股的盈亏。 警惕绩差解禁股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常由于解禁而闪崩的个股,其特点主要是解禁股所占比例和市值偏高,同时股东人数众多,形成集体性抛售。同时,对于股价而言,A 股市场运行由多因素主导,其中解禁仅为市场影响因素之一,不必视解禁股如虎。 为了应对解禁来临的压力,不少对自身发展有信心的上市公司还采用大股东或高管增持的方式来缓解。 京蓝科技 京蓝科技在11月16日有2.14%的股份解禁,而在11月14日和20日均有京蓝科技的高管在二级市场进行了增持。国金证券称这体现公司高管对于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充足信心,解禁落地将有助于公司估值筑底回升。 张琪认为, 解禁虽然的确会对股价形成较大的压力,造成一些个股闪崩,但投资分析都是多个维度共同决定的,不能仅仅只看是否遇到了解禁期。 在今年业绩为王的市场风格下,业绩才是股价的最大保证,同样都是解禁股,业绩的好与坏可能就会形成股价的天差地别,一般而言业绩好的就能抵抗住解禁股抛售的压力,业绩差的遇上解禁可能就会陷入深渊。 若股价锁定期内已有一定涨幅,同时又业绩不佳,且估值与业绩增长匹配性不高,其解禁股东的抛售意愿就会相对较为强烈,投资者需谨慎留意。 平安证券 减持新规的推出,虽说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解禁带来的股价下跌压力,但是,解禁对于一些中小市值的股票,特别是日均交易额比较小的股票,所受影响依然会较大,建议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也应考虑这一因素,适当控制风险。 [详情]

A股解禁潮来临了吗 未来一年7400亿首发限售股将上市
A股解禁潮来临了吗 未来一年7400亿首发限售股将上市

  原标题:A股解禁潮要来了? 未来一年7400亿首发限售股将上市 近日,上海银行解禁首日以一字跌停收场,引发市场普遍关注。事实上首发限售股解禁日股价跌停也并非首例,无锡银行、第一创业等均有类似遭遇。今年5月11日,第一创业9.8亿首发限售股解禁当日起连续三个交易日股价一字跌停,之后继续小幅回调后方才企稳。本次上海银行解禁跌停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原因还在于该股于去年11月16日登陆A股市场,而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当时正是本轮IPO密集发行的起点。 数据显示,自2016年11月以来,IPO批文一周一批渐成常态,新股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彼时至今已有484家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随着部分原始股东12个月的限售期陆续到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A股或将迎来限售股的“解禁潮”。 界面新闻整理了未来一年内A股市场限售股解禁的情况,数据显示,统计区间内共有483家上市公司的541份限售股将批量迎来解禁,总金额达7406.41亿元。对比今年以来限售股解禁共涉及169家上市公司,解禁总金额为3475.79亿元的情况。未来一年的解禁压力不容小视。 具体到个股方面,未来一年内,面临解禁的多数个股解禁总金额在50亿元以内,共有461只,约占95%,半数解禁总金额不超过10亿元。不过与此同时,亦有8家上市公司预计解禁金额在百亿元以上,其中华大基因(300676.SZ)和财通证券(601108.SH)分别以高达530.61亿元和421.62亿元解禁金额位居前两位。 华大基因于2017年7月14日A股上市,作为我国基因检测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化的行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备受市场关注,一度引发基因测序板块个股的上涨潮。股价表现方面华大基因也是不负众望,上市首日大涨43.99%后又连拉18个涨停板,开板后股价也是继续上扬,截至11月15日,该股最新收盘价为257.02元/股,相较于发行价13.64元/股涨幅已逾17倍。公司股票因近期涨幅较大,已于11月16日上午开市起停牌。 数据显示,至2018年7月16日解禁之时,华大基因涉及的股份总计达2.06亿股,解禁比例达51.6%,若当前收盘价而计,解禁股总金额高达530.61亿元。与之对应的是,目前该股的总市值不过1028.3亿元,动态市盈率则已经达到了246.86。业绩方面,华大基因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1.52%,且多数投资者普遍看好其未来盈利预期,不过鉴于估值较高,未来巨额解禁股的释放仍有可能给该股股价带来较大压力。 解禁比例方面,有361家上市公司在三成以内,占比74.74%;其中147家比例不超过10%,占比30.43%,另有包括上述华大基因在内的5只个股解禁比例在五成以上,财通证券(601108.SH)则以高达57.05%的比例领衔。 与华大基因不同的是,财通证券不论是在开板速度还是开板后股价表现方面都远不及前者。该股于10月24日上市,首日之后仅经历三个一字涨停便迅速开板,随后股价虽继续上涨但11月13日以来却早早开启下跌模式,截至11月22日其收盘价为20.08元/股,相较于发行价11.38元/股,涨幅已经收窄至76.64%。 业绩方面,财通证券的表现也是毫无亮点,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下滑11.97%,并预计全年净利润与上年相比无重大变化。 冠丰资产分析师黄耀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过会的情况看,IPO虽然加速,但是审核趋严,不能简单看成是利空还是利多,更大的可能是会让A股逐渐走向成熟。而且目前机构占比逐渐提高,机构又比较注重公司基本面,在A股不断扩容的情况下,假如没有较多的增量资金入市,那么未来个股分化可能会加剧。 此外,黄耀还认为大小非解禁短期对市场情绪可能有较大影响。目前限售股股份数量,与2010至2012年相当,高于2013至2015年,而按解禁市值算则是近几年的新高。但是今年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减持新规,管理层大额减持相对没有以前那么容易,而且假如减持以后股价下跌较多,持股较多的管理层实际上也是一种损失,所以对于减持不应该过于悲观。[详情]

限售股解禁小调查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