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就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8日  11:27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05日  17:35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和爱因斯坦并列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和爱因斯坦并列

观察者网|2019年01月25日  15:23
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榜单:屠呦呦何庭波杜红等入选
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榜单:屠呦呦何庭波杜红等入选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5月31日  16:57
昆药集团:青蒿素新药有研发失败风险 已在做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青蒿素新药有研发失败风险 已在做临床试验

   6月18日,昆药集团股票开盘涨停。该公司因开展双氢青蒿素片临床试验受到关注,已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涨停,两天市值增长超13亿。此前昆药集团公告称青蒿素类产品用途均为疟疾治疗,但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目前处于临床二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新药研发是长期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昆药集团董秘徐朝能对媒体表示,准备在15家医院做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在6家医院开展。[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8日 13:47
布局青蒿素近60年 它才是屠呦呦背后的资本玩家?
中新经纬 | 2019年06月18日 11:56
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俞陶然/上观新闻 抗疟良药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打开的一个宝藏,除了红斑狼疮,还有望治疗其他疾病。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团队与中科院成都地奥集团签约,将开展青蒿素类化合物与他汀类药物联合降血脂的临床前研究,争取未来3年内获得临床研究批件,造福我国上亿高血脂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慧教授团队则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潜在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动物实验证明降血脂效果 据唐克轩介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国际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2016年,奥地利科学家发现青蒿素对糖尿病的潜在疗效,相关论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上。同年,《自然》子刊发表了美国科学家有关青蒿素治疗肺结核、改善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可以预料,奥美科研团队已完成了对青蒿素治疗糖尿病、肺结核的专利布局。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唐克轩团队选择以患者众多的高血脂为突破口,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青蒿素类化合物与他汀类药物的组合,具有显著的降血脂效果,并能降低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有20%—30%的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包括给予初始剂量或高剂量他汀时,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人群,以及给予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仍然无法达到治疗目的人群。 在上海市科委等项目支持下,唐克轩团队构建了他汀不耐受的动物模型,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能产生显著的增效减毒效果,不但可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一半,还获得了更大幅度的降脂效果。目前,他们已获得2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占领了知识产权制高点。 上海交大团队与中科院成都地奥集团的签约合作,将使这一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我们争取未来3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拿到临床研究批件。”唐克轩说,“我国有1.5亿高血脂患者,青蒿素新药如获批上市,将给这一人群带来福音,也将使我国青蒿素产业爆发性增长。” 青蒿素高含量品种问世 唐克轩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也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他们与西南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合作,历时5年多,完成了对多年选育的高产青蒿素品种“沪蒿1号”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及相关分析,共组装出约1.74G的基因组总长,预测鉴定出63226个编码蛋白基因。掌握了青蒿的基因密码后,他们成功培育出青蒿改良品种。其青蒿素含量达到2%以上,是常规品种青蒿素含量的2.5倍。 与屠呦呦团队一样,唐克轩团队也与昆药集团合作,在重庆试种这一青蒿新品种,预计明后年大规模种植。他们还与马达加斯加BIONEXX公司合作,在马达加斯加试种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品种。新品种大规模种植后,将大幅降低青蒿素药物的生产成本。 唐克轩教授在指导研究生观察青蒿生长表型。 发现抗癌靶点及敏感人群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肿瘤效果,且无毒副作用。近10年来,王慧团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其抗癌机制、网络调控、安全使用以及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改造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例如,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抗癌功效,并能增敏临床化疗药物和靶标药物治疗效果。他们还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构建了青蒿素作用的分子网络,并预测其主要靶蛋白、通路和作用方式。 王慧团队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是发现了青蒿素的活性代谢形式——双氢青蒿素的直接抗癌靶点(PDGFRα)及其潜在敏感人群(PDGFRα阳性肿瘤患者),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发现》上。 在王慧指导下,李晓光副研究员等人利用卵巢癌临床标本和多种小鼠模型,结合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等多种手段,取得了这项国际首次成果。他们系统阐明了双氢青蒿素通过靶向PDGFRα促进其泛素化降解,进而选择性抑制PDGFRα阳性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上皮—间叶形态转换的分子机制,同时发现其对于临床PDGFRα抑制剂的联合增敏作用。由于双氢青蒿素与传统PDGFRα激酶抑制剂作用方式的不同和互补性,双氢青蒿素能有效增敏后者的抗肿瘤作用。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还通过药物拼接原理联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结构新颖、抗肿瘤活性更强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相关研究发表于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据悉,王慧团队还获得了青蒿素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目前正在推动相关药物的临床前研究。青蒿素抗肿瘤新药能否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标题: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6月18日 10:59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耐药”可能是由辅助用药所致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耐药”可能是由辅助用药所致

  本报记者 阎俏如 北京报道 对于近两日媒体盛传“屠呦呦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事件,6月17日中午,屠呦呦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屠呦呦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系“进展”,而非“重大突破”。其表示,在相关媒体采访时,科研人员已经明确讲述这项工作的情况,不清楚报道时为何会使用“重大突破”这样的词语。 6月17日下午,《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该所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关于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以新华社17日早间报道为准。 6月17日早间,新华社发布题为《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报道,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贴的屠呦呦经历介绍 阎俏如/摄影 记者了解到,5月30日,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了屠呦呦团队的文章《“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该文章在肯定青蒿素衍生物为疟疾一线治疗药物地位的基础上,对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中,部分地区出现的寄生虫延迟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推断造成寄生虫清除延迟的原因是由其他联合药物造成的,并非青蒿素本身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贴的屠呦呦经历介绍 阎俏如/摄影 一位从事药品研发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该文章是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出现寄生虫清除延迟现象的说明,并对现象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推断,最后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文章没有阐述详细的实验方法、数据和结论,现象及推断均来自于对参考文献的引用。该文章共引用5篇参考文献,其中3篇为该团队的实验数据。  [详情]

中国经营网 | 2019年06月18日 10:54
屠呦呦成果是进展非重大突破?知情者:按官方解读就好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6月18日 10:43
一叶青蒿战病魔:屠呦呦团队攻坚抗药性和红斑狼疮
一叶青蒿战病魔:屠呦呦团队攻坚抗药性和红斑狼疮

  一叶青蒿战“病魔”: 屠呦呦团队攻坚 青蒿素抗药性和红斑狼疮 6月16日晚间,一则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属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激起千层浪。 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针对上述抗药性问题,2019年4月,屠呦呦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亦发布过展望文章,系统总结了最近在治疗疟疾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 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屠呦呦对媒体说。 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疟疾,世界上最主要的传染病致死病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2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疟疾。21世纪以来,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2000年至2015年,全球可能患疟疾的人群发病率下降37%、疟疾患者死亡率下降60%,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来自中医药的青蒿素影响了世界。 青蒿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了对疟疾的治疗作用,自古以来便被我国先民应用于疟疾治疗。自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 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目前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及非洲部分地区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难题,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 对此,屠呦呦也一直在关注。早在2016年,在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记者问屠呦呦,诺贝尔奖会给她的科研带来什么改变。屠呦呦直言,她关心的是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 抗药性即耐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不仅导致当前药物失效,同时也会导致一系列相关药物无法起作用。有数据统计,90%以上的化疗患者因发生耐药而死亡。因此,对于耐药性机理的研究及抑制是癌症治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2019年4月25日是第12个世界疟疾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应对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作为主笔,同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等五位专家携手,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 据介绍,要正确认识“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就必须先了解青蒿素的作用机理。与一般药物不同,青蒿素需要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其在人体内半衰期短,仅为1-2小时,而临床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用疗法疗程只有3天,因此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8小时。 现有的耐药虫株则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可能通过降低青蒿素激活程度来减轻药物压力,一是改变生活周期,进一步缩短敏感杀虫期(滋养体时期);二是暂时进入类休眠状态,减缓代谢速率、血红蛋白降解速度及血红素的释放。一旦耐药虫株进入滋养体时期,就能够被青蒿素快速高效地杀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3天的青蒿素联用疗法对耐药虫株疗效不佳,一旦延长用药时间,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的。除此之外,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发生了抗药性。针对这种情况,更换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屠呦呦团队认为,通过简单的调整现有治疗方案,比如特异性地替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或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 上述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还讨论了抗疟药物的价格。 “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聚焦研发廉价青蒿素抗疟药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屠呦呦对媒体说。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指出,短时间内,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不太可能出现。而且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据介绍,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500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一直以来,系统性红斑狼疮被视为“不治之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医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据报道,在我国,患病率高达1‰,人数达百万之多。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漫长等特点,尤其在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极具挑战性,药物开发难度巨大,导致治疗SLE有效方案长期严重缺乏。 屠呦呦对媒体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6月17日,屠呦呦团队科研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对红斑狼疮的研究,目前只是获得了临床一期数据,一般要临床二期数据形成之后,才能报批生产,临床三期数据出来后,才是对生产最有说服力的数据。而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目前也处于早期阶段,最终的成果,要以临床数据为准。[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6月18日 07:12
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背后: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背后: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背后: 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林志吟 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上又有重大进展。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疾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并于近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与艾滋病、结核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影响全球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自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6月17日,在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消息传开后,A股相关的上市公司如昆药集团(600422.SH)、华润双鹤(600062.SH)等股价纷纷大涨,其中,昆药集团更是涨停。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国家药监局官网上相关的青蒿素国产药品批文情况,一共有20家公司拥有青蒿素原料药或者制剂生产批文。其中,昆药集团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就占了7个生产批文。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部分企业相关青蒿素产品销售情况后发现,总体上多数企业业绩并不理想。 以昆药集团为例,2018年,公司抗疟疾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同比下降35.66%。公司解释称,抗疟类产品销售下降,主要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注射液及青蒿素销售下降导致。 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青蒿素产品销售下降,也主要跟公司销售地区疟疾感染率在下降有关。 再如在新三板上市的青蒿药业(870644)为例,公司是一家集青蒿素类复方制剂、中成药制剂及各类浸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区域主要在非洲、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及国内等地区。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9.13万元,同比下降10.66%。青蒿药业在2018年年报中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系受到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青蒿素抗疟药物的出口销售有所下降。 同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同人泰(836978),是一家出口青蒿素原料药企业。公司2018年实现青蒿素营业收入1700.49万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受青蒿素市场持续走低的影响,公司青蒿素销量降低。2017年青蒿素销售3.40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1.20万公斤,出口青蒿素2.2万公斤;2018年青蒿素销售1.6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1500公斤,出口青蒿素1.45万公斤。 也有一些企业如楚雄云植药业有限公司虽手握青蒿素原料药批文,但公司却放弃生产。楚雄云植药业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放弃的背后也是考虑到目前青蒿素整体市场规模有限。 “在抗疟疾上,青蒿素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外一些经济非发达地区。疟疾的发生跟卫生条件差有很大关联,而中国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消除疟疾了,整体卫生环境条件较好。以我们为例,我们市场主要在国外。”青蒿药业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青蒿素的发明国,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在国际上并没有赢得与其相匹配的地位。曾有数据统计显示,全球青蒿素市场被瑞士诺华集团、法国赛诺菲集团与印度的仿制药药企主导,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0%,甚至行业人士估计在3%~5%之间。 对于国内生产青蒿素产品的企业来讲,青蒿素产品销售要实现业绩进展,开辟新的适应证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此次屠呦呦团队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上述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同于抗疟疾,红斑狼疮适应证的需求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国外,还有国内市场。如果青蒿素在这块研究上有新进展,可以扩大青蒿素销售市场。 不过,上述红斑狼疮适应证的开辟也需要一定时间。昆药集团方面预计药物要上市的话,需要7~8年时间。[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6月18日 02:28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突破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突破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新突破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滑 昂    每经编辑 张海妮     6月17日上午,新华社报道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显示,传统的对疟疾感染者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面临着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疾病治疗效果下降的挑战。屠呦呦团队最新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以及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能够有效提高对疟疾感染者的治疗效果。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款能与青蒿素药物搭配使用的其他抗疟配方药。不过,更换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就需要更多的新药。 联合疗法为抗疟主流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介绍,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通过受感染的雌蚊叮咬传至人类。2017年,全球有2.19亿例疟疾病例,并被估计有43.5万例疟疾死亡病例。非洲是疟疾高发地,2017年占全球疟疾病例总数的92%。 “这个病(疟疾感染)挺可怕的。”浙江某高校赴坦桑尼亚汉语志愿者小郑(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出国前,我们都接受了体检,还给我们都发了青蒿素(复方双氢青蒿素片)。不过老队员还是推荐我们购买一些非洲当地销售的其他抗疟药物,有备无患。”小郑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一张包含四款非洲在售的抗疟药的图片,分别是诺华的Coartem、印度Strides Arcolab公司的Combiart、印度Cipla公司的Lumartem和华立科泰的DUOCOTECXIN(科泰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诺华及两家印度制药公司的产品,药物成分均为Artemether/Lumefantrine(蒿甲醚、苯芴醇)。与此同时,在这三款药品的包装上,都有一个配以文字“ACTm”的绿色树叶标志。ACT(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即“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截至2016年底,已经把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法的国家有80个,国际采购的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的疗程总数估计为4.09亿个。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记者注意到,虽然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目前是世界范围内治疗疟疾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世界卫生组织提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绝对不能用于单一口服疗法,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对青蒿素的耐药性。 在小郑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非洲当地在售抗疟药品图片中,华立科泰DUO-COTECXIN(科泰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是唯一的中国药企产品,该药上市多年,用于治疗非重症恶性疟及间日疟,目前已被昆药集团(600422,SH)收购。除此之外,昆药集团还拥有另一抗疟药——复方磷酸萘酚喹片。 屠呦呦及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以及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治疗疟疾感染立竿见影。 显然,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就需要更多的新药。但目前,国内众多“青蒿素概念股”公司中,极少有公司在抗疟疾新药研发上发力。新和成(002001,SZ)、华润双鹤(600062,SH)、白云山(600332,SH)仅仅是拥有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而浙江医药(600216,SH)则生产抗疟疾类医药原料药,是诺华Coartem的供应商。[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6月18日 00:52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尚处临床二期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尚处临床二期

  (原标题: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尚处于临床二期阶段) 新京报快讯 6月17日晚间,上市公司昆药集团发布公告对青蒿素类药品相关情况进行说明。昆药集团称,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目前尚处于临床二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新药研发是项长期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发市场关注,其中报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与屠呦呦团队的交易已久。2016年9月,昆药集团宣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 疮项目转让合同书》,将以里程碑付款的方式,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6月17日,昆药集团股票涨停,一天之间市值暴涨超6亿元。6月17日晚间,昆药集团发布相关说明公告。 公告显示,昆药集团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有: 复方磷酸萘酚喹片、蒿甲醚片、蒿甲醚原料、蒿甲醚注射液、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此类产品2018年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98%, 营业利润为 667.65 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此外,昆药集团对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进行披露称,目前,上述研发项目处于临床Ⅱ期患者入组阶段,这个药物研发项目还需要 继续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后续还需要III期临床试验,以及药监局的注册审批程 序。只有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之后,公司才可以向药监局(NMPA)提交新药注册申请。 “药物研发的 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很长,而且在临床试验以及注册申请的 过程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验证,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项目存在 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即使药物能上市销售,仍然面临专利保护到期,竞争品 种抢占市场先机等系统性风险。”昆药集团表示。  [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6月17日 21:24
青蒿素领域新突破 投入近亿的昆药集团能获益多少?
青蒿素领域新突破 投入近亿的昆药集团能获益多少?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领域新突破,投入近亿的昆药集团能获益多少? 截至去年底,昆药集团包括买下专利和批件及研发投入金额合计已近9727万元。 记者 | 梁昌均 诺奖得主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青蒿素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作为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临床试验负责单位的昆药集团也受到资本市场追捧,6月17日该股一字涨停,截至收盘超50万买手封顶,最新市值达到约73.76亿元。 据了解,双氢青蒿素为青蒿素第一代衍生物,是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1992年双氢青蒿素原料及其片剂获得新药证书,1993年北京市科泰新技术公司将双氢青蒿素片(科泰新)推向非洲市场。同时屠呦呦团队也开始双氢青蒿素新适应症的探索研究,红斑狼疮则是取得重要突破的治疗领域。 实际上早在2004年,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就获得过临床研究批件,但后来由于该临床批件过期,屠呦呦团队又按现行药品审评规定,补充完善了药学研究及部分药理毒理临床前研究内容,2016年重新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昆药集团及时抓住了这次机会。2016年9月,昆药集团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昆药集团在6月17日晚间的说明公告中称,该项目处于临床Ⅱ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日午间,昆药集团还回应称,双氢青蒿素研发仍需要7-8年,估计2026年前后上市,填补市场空白。 该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红斑狼疮的项目名称为KY41078,注册分类为化药1类,累计研发投入达到2726.52万元。即截至去年底,昆药集团包括买下专利和批件及研发投入金额合计已近9727万元,未来仍需资金持续投入以推进研发。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结缔组织病,属于皮肤类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前者病变主要局限在颈部以上,后者具有弥漫性。 目前,我国临床治疗并没有专门针对红斑狼疮的药,治疗药物仍然以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为基础,联合使用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导病情缓解和巩固疗效,但长期使用也会造成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从国外情况来看,由于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药物研发十分艰难。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包括1948年批准的阿司匹林,1955年批准的羟基氯喹和糖皮质激素,直到2011年才又批准了一个新的红斑狼疮治疗药物贝利尤单抗(benlysta),成为56年来首个用于SLE的新药,2016年销售额已达3.06亿欧元。 贝利尤单抗由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和美国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GS,2012年8月被GSK收购)联合研发,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作用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蛋白的抑制剂,也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单抗药物。研究数据显示,该药能够实现持续的疾病控制、有助于稳定长期症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贝利尤单抗已在去年6月被纳入优先审评,有望今年获批。这对于还有七八年才能上市的双氢青蒿素来说,贝利尤单抗将抢占国内市场先发优势,昆药集团前述所说的“填补市场空白”恐无法成立。 据媒体报道数据,SLE是最常见的狼疮类型,约占全球500万狼疮患者中的70%。昆药集团此前公告称,双氢青蒿素片Ⅱ期临床首先针对的是SLE患者。SLE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多见于15-45岁年龄段。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版)显示,我国大样本的一次性调查(>3万人)显示国内SLE的患病率为70\/10万人,女性则高达113\/10万人。 西南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我国红斑狼疮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价值,保守估计我国潜在患者人数达到100万人。这相当于全球患者的五分之一左右,该产品适应症拥有较大市场潜力。 目前,红斑狼疮市场需求仍未被满足,如果双氢青蒿素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具有比较优势,则获批概率较大。诸多有关论文研究观点认为,双氢青蒿素具备开发成为新一代治疗红斑狼疮的安全、有效药物的潜质。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且根据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此次昆药集团“押宝”诺奖团队研发成果,借此能产生多大收益,首先关键在于未来能否成功获批,其次是能否进入医保实现更大范围内的销量,但现在来看都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目前的追捧似乎为期尚早,在该产品尚没有取得新进展或获批上市之前,遭遇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等政策压力而导致业绩略显疲态的昆药集团,后续恐难以持续受到追捧。此前昆药集团因涉足工业大麻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但近期持续回调。 此外,昆药集团未来除了面临进口产品的先发竞争优势外,还有可能面临国内企业竞争。目前国内有多家公司拥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原料药或制剂批文。据国家药监局,以青蒿为关键词搜索,有关记录共计51条,涉及品种共计16个,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3种原料药以及青蒿素哌喹片、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13个制剂产品;涉及企业超过20家,除了昆药集团及其旗下的重庆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外,还包括复星医药旗下的桂林南药,以及新和成、浙江医药、华润双鹤、白云山等相关企业,这些概念股在6月17日也明显上涨。 这意味着,若未来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获批,不排除其他企业进行生产的可能。昆药集团虽然可以享有一定的专利保护期,但到期后恐无法独享该领域市场蛋糕,甚至还有可能面临激烈的竞争。 在6月17日晚间的公告中,昆药集团也提示风险称,药物研发的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很长,期间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验证,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项目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即使药物能上市销售,仍然面临专利保护到期,竞争品种抢占市场先机等系统性风险。 该公告还显示,昆药集团目前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包括复方磷酸萘酚喹片、蒿甲醚片、蒿甲醚原料、蒿甲醚注射液、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均为疟疾治疗。此类产品2018年营收约6926万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仅为0.98%,营业利润约668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详情]

界面 | 2019年06月17日 21:14
昆药集团:青蒿素新药有研发失败风险 已在做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青蒿素新药有研发失败风险 已在做临床试验

   6月18日,昆药集团股票开盘涨停。该公司因开展双氢青蒿素片临床试验受到关注,已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涨停,两天市值增长超13亿。此前昆药集团公告称青蒿素类产品用途均为疟疾治疗,但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目前处于临床二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新药研发是长期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昆药集团董秘徐朝能对媒体表示,准备在15家医院做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在6家医院开展。[详情]

布局青蒿素近60年 它才是屠呦呦背后的资本玩家?
布局青蒿素近60年 它才是屠呦呦背后的资本玩家?

  布局青蒿素近60年 它才是屠呦呦背后的资本玩家?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18日电(高晓锳)据新华社6月17日消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消息一出,17日早盘青蒿素板块开盘大涨,昆药集团开盘一字涨停,报收9.69元/股,截至收盘封单51万手。18日,昆药集团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上述项目若能取得进一步成功将填补红斑狼疮有效治疗领域的空白,意义或将不亚于青蒿素在抗疟领域的成就。 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上目前有10只青蒿素概念股,包括昆药集团、复星医药、白云山、康恩贝、新和成、华润双鹤、中新药业、浙江医药、誉衡药业、复旦复华。昨日10只概念股集体高开,并带动医药股走强,其中,誉衡药业和昆药集团均涨停。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于中国科学界意义非凡,反映到二级市场,A股上市公司中以青蒿素概念为代表的中医中药板块将受益。 申万医药板块6月17日高开低走,截至收盘,报6733.63点,涨幅0.52%。中药概念板块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其中陇神戎发、昆药集团、神奇制药、大理药业、沃华医药、精华制药等6股涨停。 而作为开展“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临床试验的负责单位昆药集团,开盘后即被80万手买单牢牢地封在了涨停板上,市值增长6.7亿元。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发现,昆药集团的这轮涨停并非是偶然,三年前的合作让其站上了这波舆论风口。 布局青蒿素近60年 7000万拿下屠呦呦专利权 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产品定位于治疗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是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结缔组织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前者病变主要局限在颈部以上,后者具有弥漫性,目前临床尚无根治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中国启动了一项代号523的绝密项目,该项目动用了超过60家科研机构及大约500名科学家,旨在研发一种新的抗疟疾药物。当时,昆药集团的前身昆明制药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企业,参与了此项研发工作。 1990年,昆药集团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携手联合研发蒿甲醚复方型抗疟特效药,成为全球第一家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进行疟疾治疗研究的企业。 早在四年前(2015年9月29日),公司完成了对全球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青蒿素原料药种植和生产基地华方科泰的收购,并获得了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类产品,整合了青蒿素上下游产业链。 随后,华方科泰全资孙公司华武制药生产的双氢青蒿素原料药通过了WHO的PQ认证,相关产品已被列入WHO的推荐采购清单,进一步促使昆药集团青蒿素制剂的国际市场开拓。 而与屠呦呦合作是在2016年,昆药集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项目转让合同书》,出资7000万元购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彼时,我国临床治疗并没有专门针对红斑狼疮的药,仍然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使用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进程,但长期使用也导致了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并发症。 2018年10月,昆药集团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基金会”)签署了“昆药集团科泰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世卫预认证合作”协议。基金会决定根据项目进展分批次向昆药集团资助共计125.15万美元,以帮助公司的科泰复产品通过世卫认证,同时使昆药集团成为符合世卫质量标准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全球采购的供应商。 昆药集团6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该项目处于临床Ⅱ期患者入组阶段,还需要继续进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以及药监局的注册审批程序。只有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公司才可以向药监局(NMPA)提交新药注册申请。 此前媒体报道,该临床试验一期已经于2018年5月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试验完毕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为何选择此时公布消息?对此,中新经纬客户端致电昆药集团,公司证代回应称,相关信息此前已在公告中有所公布,此次报道是被挖掘到的,并非公司自主行为。 十万人中百人患病 抗疟药毛利达52.71% 据《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多见于15-45岁年龄段,女:男比例为7-9:1。在美国多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4.6-122人患病;我国大样本的一次性调查(>3万人)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70人患病,妇女中这一数字则高达113人。 根据IMS纳入美、德、英、法、意、澳、日、韩等主要医药市场37国(未包括中国)的销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相关国家的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医院用药市场达9.36亿美元,这些药物大部分为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无药可根治的局面下进行的对症治疗,即便如此,2011-2015年这一市场的 5 年复合增长率仍达到 17%,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作为一线用药,抗疟药是现有SLE市场的主力军,据GlobalData数据统计,2012 年抗疟药全球处方量在整体市场中占到了35%,同时预计该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至2022年的 38%,并继续保持其领头羊地位。 昆药集团判断,红斑狼疮市场需求仍未被满足,暂无根治办法,如果双氢青蒿素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具有比较优势,则获批概率较大,同时亦能填补目前市场的空缺,市场潜力较大。 2018年,昆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1.02亿元,同比上升21.3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6亿元,同比上升1.65%。其中,抗感染和抗疟疾药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0亿元和6925.93万元,毛利率分别达到46.84%和52.71%。 昆药集团在回应中新经纬客户端时表示,公司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有 复方磷酸萘酚喹片、蒿甲醚片、蒿甲醚原料、蒿甲醚注射液、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此类产品2018年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98%, 营业利润为667.65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详情]

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俞陶然/上观新闻 抗疟良药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打开的一个宝藏,除了红斑狼疮,还有望治疗其他疾病。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团队与中科院成都地奥集团签约,将开展青蒿素类化合物与他汀类药物联合降血脂的临床前研究,争取未来3年内获得临床研究批件,造福我国上亿高血脂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慧教授团队则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潜在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动物实验证明降血脂效果 据唐克轩介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国际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2016年,奥地利科学家发现青蒿素对糖尿病的潜在疗效,相关论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上。同年,《自然》子刊发表了美国科学家有关青蒿素治疗肺结核、改善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可以预料,奥美科研团队已完成了对青蒿素治疗糖尿病、肺结核的专利布局。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唐克轩团队选择以患者众多的高血脂为突破口,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青蒿素类化合物与他汀类药物的组合,具有显著的降血脂效果,并能降低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有20%—30%的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包括给予初始剂量或高剂量他汀时,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人群,以及给予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仍然无法达到治疗目的人群。 在上海市科委等项目支持下,唐克轩团队构建了他汀不耐受的动物模型,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能产生显著的增效减毒效果,不但可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一半,还获得了更大幅度的降脂效果。目前,他们已获得2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占领了知识产权制高点。 上海交大团队与中科院成都地奥集团的签约合作,将使这一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我们争取未来3年内完成临床前研究,拿到临床研究批件。”唐克轩说,“我国有1.5亿高血脂患者,青蒿素新药如获批上市,将给这一人群带来福音,也将使我国青蒿素产业爆发性增长。” 青蒿素高含量品种问世 唐克轩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也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他们与西南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合作,历时5年多,完成了对多年选育的高产青蒿素品种“沪蒿1号”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及相关分析,共组装出约1.74G的基因组总长,预测鉴定出63226个编码蛋白基因。掌握了青蒿的基因密码后,他们成功培育出青蒿改良品种。其青蒿素含量达到2%以上,是常规品种青蒿素含量的2.5倍。 与屠呦呦团队一样,唐克轩团队也与昆药集团合作,在重庆试种这一青蒿新品种,预计明后年大规模种植。他们还与马达加斯加BIONEXX公司合作,在马达加斯加试种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品种。新品种大规模种植后,将大幅降低青蒿素药物的生产成本。 唐克轩教授在指导研究生观察青蒿生长表型。 发现抗癌靶点及敏感人群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肿瘤效果,且无毒副作用。近10年来,王慧团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其抗癌机制、网络调控、安全使用以及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改造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例如,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抗癌功效,并能增敏临床化疗药物和靶标药物治疗效果。他们还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构建了青蒿素作用的分子网络,并预测其主要靶蛋白、通路和作用方式。 王慧团队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是发现了青蒿素的活性代谢形式——双氢青蒿素的直接抗癌靶点(PDGFRα)及其潜在敏感人群(PDGFRα阳性肿瘤患者),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发现》上。 在王慧指导下,李晓光副研究员等人利用卵巢癌临床标本和多种小鼠模型,结合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等多种手段,取得了这项国际首次成果。他们系统阐明了双氢青蒿素通过靶向PDGFRα促进其泛素化降解,进而选择性抑制PDGFRα阳性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上皮—间叶形态转换的分子机制,同时发现其对于临床PDGFRα抑制剂的联合增敏作用。由于双氢青蒿素与传统PDGFRα激酶抑制剂作用方式的不同和互补性,双氢青蒿素能有效增敏后者的抗肿瘤作用。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还通过药物拼接原理联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结构新颖、抗肿瘤活性更强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相关研究发表于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据悉,王慧团队还获得了青蒿素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目前正在推动相关药物的临床前研究。青蒿素抗肿瘤新药能否诞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标题:上海科学家:青蒿素有望成为降血脂、抗肿瘤新药) [详情]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耐药”可能是由辅助用药所致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耐药”可能是由辅助用药所致

  本报记者 阎俏如 北京报道 对于近两日媒体盛传“屠呦呦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事件,6月17日中午,屠呦呦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屠呦呦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系“进展”,而非“重大突破”。其表示,在相关媒体采访时,科研人员已经明确讲述这项工作的情况,不清楚报道时为何会使用“重大突破”这样的词语。 6月17日下午,《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该所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关于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以新华社17日早间报道为准。 6月17日早间,新华社发布题为《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报道,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贴的屠呦呦经历介绍 阎俏如/摄影 记者了解到,5月30日,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了屠呦呦团队的文章《“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该文章在肯定青蒿素衍生物为疟疾一线治疗药物地位的基础上,对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中,部分地区出现的寄生虫延迟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推断造成寄生虫清除延迟的原因是由其他联合药物造成的,并非青蒿素本身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贴的屠呦呦经历介绍 阎俏如/摄影 一位从事药品研发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该文章是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出现寄生虫清除延迟现象的说明,并对现象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推断,最后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文章没有阐述详细的实验方法、数据和结论,现象及推断均来自于对参考文献的引用。该文章共引用5篇参考文献,其中3篇为该团队的实验数据。  [详情]

屠呦呦成果是进展非重大突破?知情者:按官方解读就好
屠呦呦成果是进展非重大突破?知情者:按官方解读就好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上热搜头条,知情人士:不宜纠结是进展还是突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贾国强) 昨日,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青蒿素取得新进展引发社会关注,这条新闻也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并带动相关医药股大涨。 不过,昨日中午有媒体采访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相关部门负责人称,屠呦呦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系“进展”,而非“重大突破”。 昨日下午,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声明称,关于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一切以新华社稿件为准。 相关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于此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按照官方宣布的解读就好了。不要纠结于是‘重大突破’,还是‘进展’,这个肯定对整个青蒿素行业是利好消息,从科学上揭示了以前困扰我们的机理问题。”[详情]

一叶青蒿战病魔:屠呦呦团队攻坚抗药性和红斑狼疮
一叶青蒿战病魔:屠呦呦团队攻坚抗药性和红斑狼疮

  一叶青蒿战“病魔”: 屠呦呦团队攻坚 青蒿素抗药性和红斑狼疮 6月16日晚间,一则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属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激起千层浪。 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针对上述抗药性问题,2019年4月,屠呦呦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亦发布过展望文章,系统总结了最近在治疗疟疾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 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屠呦呦对媒体说。 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疟疾,世界上最主要的传染病致死病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2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疟疾。21世纪以来,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2000年至2015年,全球可能患疟疾的人群发病率下降37%、疟疾患者死亡率下降60%,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来自中医药的青蒿素影响了世界。 青蒿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了对疟疾的治疗作用,自古以来便被我国先民应用于疟疾治疗。自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 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目前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及非洲部分地区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难题,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 对此,屠呦呦也一直在关注。早在2016年,在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记者问屠呦呦,诺贝尔奖会给她的科研带来什么改变。屠呦呦直言,她关心的是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 抗药性即耐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不仅导致当前药物失效,同时也会导致一系列相关药物无法起作用。有数据统计,90%以上的化疗患者因发生耐药而死亡。因此,对于耐药性机理的研究及抑制是癌症治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2019年4月25日是第12个世界疟疾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应对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作为主笔,同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等五位专家携手,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 据介绍,要正确认识“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就必须先了解青蒿素的作用机理。与一般药物不同,青蒿素需要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其在人体内半衰期短,仅为1-2小时,而临床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用疗法疗程只有3天,因此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8小时。 现有的耐药虫株则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可能通过降低青蒿素激活程度来减轻药物压力,一是改变生活周期,进一步缩短敏感杀虫期(滋养体时期);二是暂时进入类休眠状态,减缓代谢速率、血红蛋白降解速度及血红素的释放。一旦耐药虫株进入滋养体时期,就能够被青蒿素快速高效地杀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3天的青蒿素联用疗法对耐药虫株疗效不佳,一旦延长用药时间,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的。除此之外,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发生了抗药性。针对这种情况,更换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屠呦呦团队认为,通过简单的调整现有治疗方案,比如特异性地替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或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 上述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还讨论了抗疟药物的价格。 “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聚焦研发廉价青蒿素抗疟药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屠呦呦对媒体说。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指出,短时间内,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不太可能出现。而且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据介绍,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500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一直以来,系统性红斑狼疮被视为“不治之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医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据报道,在我国,患病率高达1‰,人数达百万之多。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漫长等特点,尤其在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极具挑战性,药物开发难度巨大,导致治疗SLE有效方案长期严重缺乏。 屠呦呦对媒体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6月17日,屠呦呦团队科研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对红斑狼疮的研究,目前只是获得了临床一期数据,一般要临床二期数据形成之后,才能报批生产,临床三期数据出来后,才是对生产最有说服力的数据。而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目前也处于早期阶段,最终的成果,要以临床数据为准。[详情]

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背后: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背后: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背后: 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林志吟 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上又有重大进展。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疾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并于近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与艾滋病、结核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影响全球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自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6月17日,在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新进展消息传开后,A股相关的上市公司如昆药集团(600422.SH)、华润双鹤(600062.SH)等股价纷纷大涨,其中,昆药集团更是涨停。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国家药监局官网上相关的青蒿素国产药品批文情况,一共有20家公司拥有青蒿素原料药或者制剂生产批文。其中,昆药集团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就占了7个生产批文。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部分企业相关青蒿素产品销售情况后发现,总体上多数企业业绩并不理想。 以昆药集团为例,2018年,公司抗疟疾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同比下降35.66%。公司解释称,抗疟类产品销售下降,主要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注射液及青蒿素销售下降导致。 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青蒿素产品销售下降,也主要跟公司销售地区疟疾感染率在下降有关。 再如在新三板上市的青蒿药业(870644)为例,公司是一家集青蒿素类复方制剂、中成药制剂及各类浸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区域主要在非洲、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及国内等地区。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9.13万元,同比下降10.66%。青蒿药业在2018年年报中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系受到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青蒿素抗疟药物的出口销售有所下降。 同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同人泰(836978),是一家出口青蒿素原料药企业。公司2018年实现青蒿素营业收入1700.49万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受青蒿素市场持续走低的影响,公司青蒿素销量降低。2017年青蒿素销售3.40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1.20万公斤,出口青蒿素2.2万公斤;2018年青蒿素销售1.6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1500公斤,出口青蒿素1.45万公斤。 也有一些企业如楚雄云植药业有限公司虽手握青蒿素原料药批文,但公司却放弃生产。楚雄云植药业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放弃的背后也是考虑到目前青蒿素整体市场规模有限。 “在抗疟疾上,青蒿素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外一些经济非发达地区。疟疾的发生跟卫生条件差有很大关联,而中国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消除疟疾了,整体卫生环境条件较好。以我们为例,我们市场主要在国外。”青蒿药业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青蒿素的发明国,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在国际上并没有赢得与其相匹配的地位。曾有数据统计显示,全球青蒿素市场被瑞士诺华集团、法国赛诺菲集团与印度的仿制药药企主导,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0%,甚至行业人士估计在3%~5%之间。 对于国内生产青蒿素产品的企业来讲,青蒿素产品销售要实现业绩进展,开辟新的适应证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此次屠呦呦团队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上述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同于抗疟疾,红斑狼疮适应证的需求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国外,还有国内市场。如果青蒿素在这块研究上有新进展,可以扩大青蒿素销售市场。 不过,上述红斑狼疮适应证的开辟也需要一定时间。昆药集团方面预计药物要上市的话,需要7~8年时间。[详情]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突破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突破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新突破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滑 昂    每经编辑 张海妮     6月17日上午,新华社报道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显示,传统的对疟疾感染者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面临着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疾病治疗效果下降的挑战。屠呦呦团队最新研究的突破在于,通过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以及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能够有效提高对疟疾感染者的治疗效果。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款能与青蒿素药物搭配使用的其他抗疟配方药。不过,更换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就需要更多的新药。 联合疗法为抗疟主流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介绍,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通过受感染的雌蚊叮咬传至人类。2017年,全球有2.19亿例疟疾病例,并被估计有43.5万例疟疾死亡病例。非洲是疟疾高发地,2017年占全球疟疾病例总数的92%。 “这个病(疟疾感染)挺可怕的。”浙江某高校赴坦桑尼亚汉语志愿者小郑(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出国前,我们都接受了体检,还给我们都发了青蒿素(复方双氢青蒿素片)。不过老队员还是推荐我们购买一些非洲当地销售的其他抗疟药物,有备无患。”小郑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一张包含四款非洲在售的抗疟药的图片,分别是诺华的Coartem、印度Strides Arcolab公司的Combiart、印度Cipla公司的Lumartem和华立科泰的DUOCOTECXIN(科泰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诺华及两家印度制药公司的产品,药物成分均为Artemether/Lumefantrine(蒿甲醚、苯芴醇)。与此同时,在这三款药品的包装上,都有一个配以文字“ACTm”的绿色树叶标志。ACT(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即“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截至2016年底,已经把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法的国家有80个,国际采购的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的疗程总数估计为4.09亿个。 应对抗药性需更多新药 记者注意到,虽然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目前是世界范围内治疗疟疾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世界卫生组织提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绝对不能用于单一口服疗法,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对青蒿素的耐药性。 在小郑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非洲当地在售抗疟药品图片中,华立科泰DUO-COTECXIN(科泰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是唯一的中国药企产品,该药上市多年,用于治疗非重症恶性疟及间日疟,目前已被昆药集团(600422,SH)收购。除此之外,昆药集团还拥有另一抗疟药——复方磷酸萘酚喹片。 屠呦呦及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以及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治疗疟疾感染立竿见影。 显然,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就需要更多的新药。但目前,国内众多“青蒿素概念股”公司中,极少有公司在抗疟疾新药研发上发力。新和成(002001,SZ)、华润双鹤(600062,SH)、白云山(600332,SH)仅仅是拥有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而浙江医药(600216,SH)则生产抗疟疾类医药原料药,是诺华Coartem的供应商。[详情]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尚处临床二期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尚处临床二期

  (原标题: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尚处于临床二期阶段) 新京报快讯 6月17日晚间,上市公司昆药集团发布公告对青蒿素类药品相关情况进行说明。昆药集团称,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目前尚处于临床二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新药研发是项长期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发市场关注,其中报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与屠呦呦团队的交易已久。2016年9月,昆药集团宣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 疮项目转让合同书》,将以里程碑付款的方式,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6月17日,昆药集团股票涨停,一天之间市值暴涨超6亿元。6月17日晚间,昆药集团发布相关说明公告。 公告显示,昆药集团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有: 复方磷酸萘酚喹片、蒿甲醚片、蒿甲醚原料、蒿甲醚注射液、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此类产品2018年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98%, 营业利润为 667.65 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此外,昆药集团对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进行披露称,目前,上述研发项目处于临床Ⅱ期患者入组阶段,这个药物研发项目还需要 继续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后续还需要III期临床试验,以及药监局的注册审批程 序。只有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之后,公司才可以向药监局(NMPA)提交新药注册申请。 “药物研发的 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很长,而且在临床试验以及注册申请的 过程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验证,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项目存在 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即使药物能上市销售,仍然面临专利保护到期,竞争品 种抢占市场先机等系统性风险。”昆药集团表示。  [详情]

青蒿素领域新突破 投入近亿的昆药集团能获益多少?
青蒿素领域新突破 投入近亿的昆药集团能获益多少?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领域新突破,投入近亿的昆药集团能获益多少? 截至去年底,昆药集团包括买下专利和批件及研发投入金额合计已近9727万元。 记者 | 梁昌均 诺奖得主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青蒿素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作为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临床试验负责单位的昆药集团也受到资本市场追捧,6月17日该股一字涨停,截至收盘超50万买手封顶,最新市值达到约73.76亿元。 据了解,双氢青蒿素为青蒿素第一代衍生物,是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1992年双氢青蒿素原料及其片剂获得新药证书,1993年北京市科泰新技术公司将双氢青蒿素片(科泰新)推向非洲市场。同时屠呦呦团队也开始双氢青蒿素新适应症的探索研究,红斑狼疮则是取得重要突破的治疗领域。 实际上早在2004年,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就获得过临床研究批件,但后来由于该临床批件过期,屠呦呦团队又按现行药品审评规定,补充完善了药学研究及部分药理毒理临床前研究内容,2016年重新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昆药集团及时抓住了这次机会。2016年9月,昆药集团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昆药集团在6月17日晚间的说明公告中称,该项目处于临床Ⅱ期患者入组阶段。该日午间,昆药集团还回应称,双氢青蒿素研发仍需要7-8年,估计2026年前后上市,填补市场空白。 该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红斑狼疮的项目名称为KY41078,注册分类为化药1类,累计研发投入达到2726.52万元。即截至去年底,昆药集团包括买下专利和批件及研发投入金额合计已近9727万元,未来仍需资金持续投入以推进研发。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结缔组织病,属于皮肤类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前者病变主要局限在颈部以上,后者具有弥漫性。 目前,我国临床治疗并没有专门针对红斑狼疮的药,治疗药物仍然以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为基础,联合使用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导病情缓解和巩固疗效,但长期使用也会造成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从国外情况来看,由于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药物研发十分艰难。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包括1948年批准的阿司匹林,1955年批准的羟基氯喹和糖皮质激素,直到2011年才又批准了一个新的红斑狼疮治疗药物贝利尤单抗(benlysta),成为56年来首个用于SLE的新药,2016年销售额已达3.06亿欧元。 贝利尤单抗由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和美国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GS,2012年8月被GSK收购)联合研发,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作用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蛋白的抑制剂,也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单抗药物。研究数据显示,该药能够实现持续的疾病控制、有助于稳定长期症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贝利尤单抗已在去年6月被纳入优先审评,有望今年获批。这对于还有七八年才能上市的双氢青蒿素来说,贝利尤单抗将抢占国内市场先发优势,昆药集团前述所说的“填补市场空白”恐无法成立。 据媒体报道数据,SLE是最常见的狼疮类型,约占全球500万狼疮患者中的70%。昆药集团此前公告称,双氢青蒿素片Ⅱ期临床首先针对的是SLE患者。SLE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多见于15-45岁年龄段。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版)显示,我国大样本的一次性调查(>3万人)显示国内SLE的患病率为70\/10万人,女性则高达113\/10万人。 西南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我国红斑狼疮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价值,保守估计我国潜在患者人数达到100万人。这相当于全球患者的五分之一左右,该产品适应症拥有较大市场潜力。 目前,红斑狼疮市场需求仍未被满足,如果双氢青蒿素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具有比较优势,则获批概率较大。诸多有关论文研究观点认为,双氢青蒿素具备开发成为新一代治疗红斑狼疮的安全、有效药物的潜质。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且根据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此次昆药集团“押宝”诺奖团队研发成果,借此能产生多大收益,首先关键在于未来能否成功获批,其次是能否进入医保实现更大范围内的销量,但现在来看都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目前的追捧似乎为期尚早,在该产品尚没有取得新进展或获批上市之前,遭遇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等政策压力而导致业绩略显疲态的昆药集团,后续恐难以持续受到追捧。此前昆药集团因涉足工业大麻迎来一波上涨行情,但近期持续回调。 此外,昆药集团未来除了面临进口产品的先发竞争优势外,还有可能面临国内企业竞争。目前国内有多家公司拥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原料药或制剂批文。据国家药监局,以青蒿为关键词搜索,有关记录共计51条,涉及品种共计16个,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3种原料药以及青蒿素哌喹片、复方双氢青蒿素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13个制剂产品;涉及企业超过20家,除了昆药集团及其旗下的重庆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外,还包括复星医药旗下的桂林南药,以及新和成、浙江医药、华润双鹤、白云山等相关企业,这些概念股在6月17日也明显上涨。 这意味着,若未来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获批,不排除其他企业进行生产的可能。昆药集团虽然可以享有一定的专利保护期,但到期后恐无法独享该领域市场蛋糕,甚至还有可能面临激烈的竞争。 在6月17日晚间的公告中,昆药集团也提示风险称,药物研发的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很长,期间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验证,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项目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即使药物能上市销售,仍然面临专利保护到期,竞争品种抢占市场先机等系统性风险。 该公告还显示,昆药集团目前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包括复方磷酸萘酚喹片、蒿甲醚片、蒿甲醚原料、蒿甲醚注射液、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均为疟疾治疗。此类产品2018年营收约6926万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仅为0.98%,营业利润约668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详情]

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团队成果报道以新华社为准
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团队成果报道以新华社为准

  财联社6月17日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17日声明称,关于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一切以新华社稿件为准。 声明(全文) 关于屠呦呦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一切以新华社稿件为准。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详情]

屠呦呦团队成员回应“重大突破”:只是一个进展
屠呦呦团队成员回应“重大突破”:只是一个进展

  屠呦呦团队成员回应“重大突破”:我们内部认为只是一个进展  17日早,如媒体前夜预告的那样,屠呦呦团队的“大招”公布了。 这一大招,主要指的是屠呦呦团队4月24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题为《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的展望文章。该文章系统总结了最近在治疗疟疾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 当时,就有媒体以《青蒿素抗药性有合理应对方案》为题进行了报道。两个月过去,它突然再成热点,让很多圈内人士都感到有些意外。 一大早,记者来到屠呦呦团队办公的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楼外还在施工改造。尽管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但小楼内部依然安静。 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先生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起初,柬埔寨最早报道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这一现象为研究人员敲响了警钟。之后,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亚洲国家均观察到寄生虫清除出现类似延迟。 2016年,有媒体记者在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问屠呦呦,诺贝尔奖会给她的科研带来什么改变。屠呦呦直言,我关心的是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至于得奖之后会怎样,她“不大感兴趣”。 如今,对青蒿素的抗药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根据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 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为什么这样说?王继刚表示,近期阐明的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表明,它们是由铁或血红素激活的前体药物。铁和血红素是血红蛋白消化后产生的副产品,在疟原虫滋养体成熟期达到最高浓度。青蒿素类药物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将寄生虫的许多蛋白质和血红素烷基化。血红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红素解毒过程。“据推测,单一蛋白质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数十年之后仍然有效。” 针对此,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也许有读者会问,有没有可能研发出替代青蒿素类的药物?王继刚认为,短时间内,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不太可能出现。而且,大多数ACT价格低廉(例如加纳一个蒿甲醚-苯芴醇疗程的费用不到10美元),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 “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王继刚强调。 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17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新的治疗方案还没有应用于临床,仍需多方协调,并根据地域不同进行调整,真正落地应用的时间表还不清楚。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还是一个研究进展?”面对记者的问题,廖福龙坦言:“我们自己内部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进展”。王继刚也认为,作为科研人员,他们更愿意用“进展”来表述。 同样根据媒体报道,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试验表明,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对此,王继刚和廖福龙也表示,关于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科技日报记者杨朝晖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详情]

昆药集团回应双氢青蒿素试验:2026年上市 电话被打爆
昆药集团回应双氢青蒿素试验:2026年上市 电话被打爆

   昆药集团回应双氢青蒿素试验:26年上市 电话已被打爆 6月17日,因青蒿素最新成果发布,相关概念股昆药集团引发外界关注。新华网报道称,屠呦呦有关“双氢青蒿素”的试验申请获批,昆药集团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昆药集团证券代表表示,公司从2016年与屠呦呦合作,目前处于临床二期。估计2026年前后,双氢青蒿素将上市填补市场空白。昆药集团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电话已被媒体“打爆”,已在以最快速度拟定关于上述临床试验的情况说明,稍后会对外界进行统一回复。[详情]

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新研究系进展 非“重大突破”
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新研究系进展 非“重大突破”

  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屠呦呦新研究系“进展”,非“重大突破” 一条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激起千层浪。 6月16日晚,有媒体发布名为《屠呦呦团队明日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的消息,引发公众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热切关注。17日,媒体又发布详细内容,称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17日中午,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屠呦呦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系“进展”,而非“重大突破”。她表示,在相关媒体采访时,科研人员已经明确讲述这项工作的情况,不清楚报道时为何会使用“重大突破”这样的词语。 “如果是重大突破,肯定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会给所有媒体邀约的。”前述部门负责人介绍称。她说,17日的报道引发很大讨论,让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单位始料未及,目前正在开会讨论中,随后可能会给公众一份更准确的情况通报或说明。 澎湃新闻此前引述屠呦呦团队科研人员的说法,目前的科研发现“苗头很好”,但被认为是“重大突破”为时尚早。 屠呦呦团队该科研人员向澎湃新闻介绍称,对红斑狼疮的研究,目前只是获得了临床一期数据,一般要临床二期数据形成之后,才能报批生产,临床三期数据出来后,才是对生产最有说服力的数据。而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目前也处于早期阶段,最终的成果,要以临床数据为准。[详情]

被屠呦呦团队盯上的红斑狼疮 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被屠呦呦团队盯上的红斑狼疮 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有关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6月17日,屠呦呦团队“放大招”,在宣布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有了切实可行治疗方案的同时,也公布了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证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有关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红斑狼疮是个什么样的疾病,目前能否治愈?治疗手段有哪些……航天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刘坚将我们揭开红斑狼疮的神秘面纱。 发病原因是什么? 刘坚: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15岁~40岁女性,大约10个患者中就有9个是女性。该病可分为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药物性红斑狼疮等亚型。 红斑狼疮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和遗传背景、环境(如紫外线、毒物放射物的接触)、病毒感染、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对人体有何危害? 刘坚:因为红斑狼疮是一个系统性疾病,除了可能会影响皮肤、黏膜、关节之外,还会影响内脏系统,比如引起肾功能不全、引发尿毒症,还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引起肺泡炎、肺泡出血、肺动脉高压等问题。此外,也会导致女性内分泌异常,影响其生育,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治疗手段都有哪些? 刘坚:这个病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但要根据病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治疗,轻度的病症对症治疗就行,比如关节痛就消炎止痛,如果影响了内脏系统就要用激素、免疫制剂、生物制剂进行对应治疗。 红斑狼疮能否治愈? 刘坚:红斑狼疮目前不能被治愈,但随着科技发展,红斑狼疮患者经过规范的、整体化的治疗,特别是依从性很好的患者,绝大部分经过3-4年治疗,病情往往会得到较好控制。有的甚至在缓解之后如果经过两三年还没有反复,有的甚至可以停药,部分治疗效果不好或经常反复的病人,可能需要终身用药。 治疗有哪些新进展? 刘坚: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进展目前不是很多。药物研究方面陆续涌现了一些,包括青蒿素。青蒿素可能是根据羟基氯喹的原理去研发其对红斑狼疮的作用。羟基氯喹之前也是用来治疗疟疾的,后来发现它具有稳定细胞的作用,能降低自身抗体对人细胞的破坏,因此被用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以及其他一些风湿免疫科疾病,另外也被用于治疗一些光线过敏类的疾病。临床上用该药治疗红斑狼疮已超过10年时间,青蒿素可能是基于这种原理。 治疗理念有何变化? 刘坚:红斑狼疮治疗理念上也有一些更新。过去认为,如果可以达到临床缓解,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就可以了。现在认为,可以不用激素,用免疫制剂或者类似于青蒿素这种维持治疗即可。临床上有人在试着做,但是要特别慎重,因为可能引起病情反弹。另外,还有生物制剂的多靶点治疗,目前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详情]

屠呦呦最新论文写了什么:用好青蒿素是抗疟必然选择
屠呦呦最新论文写了什么:用好青蒿素是抗疟必然选择

  屠呦呦最新论文写了什么:用好青蒿素是抗疟必然选择 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官网获悉,相关研究论文在第12个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发表。该论文为Persective(前瞻性观点),一共有三页。国内学术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诉澎湃新闻,Persective的文体属于摘要,未透露实验细节。 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论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龙研究员、姜廷良研究员、Sanjeev Krishna教授和屠呦呦研究员。其中王继刚为论文主笔。 屠呦呦研究员与王继刚研究员。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 该论文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 该论文最后提到,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 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在研发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类药物仍然是联合治疗时首选的抗疟药类别。 澎湃新闻发现,早在4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屠呦呦等六位专家在该论文中,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 前述消息称,该论文除提出了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的治疗方案,文章还讨论了一个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的问题:抗疟药物的价格。 论文截图。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 该消息称,青蒿素成本低廉,一个疗程仅需几个美元。而疟疾疫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地区,开发高效廉价药物是有效遏制疟疾扩散和根除疟疾的关键。纵观现有的全新抗疟药物的研发,还未有任何潜在的药物能够像青蒿素那样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药开发成功,药物开发的成本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药价上,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服务到需要它们的人群也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2015年荣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获6个《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和2个中国发明专利。 王继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天然产物研究室主任,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继刚研究室围绕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展开系统研究。近年来在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药及天然产物的靶标、作用机理和抗药研究及细胞自噬药物筛选平台建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与突破。 姜廷良,男,浙江省余姚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中药药理研究,主要包括抗肿瘤中药药理、方剂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理方法学研究等。 廖福龙,男,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Sanjeev Krishna是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的分子寄生虫学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要正确认识“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就必须先了解青蒿素的作用机理。与一般药物不同,青蒿素需要被激活才能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红细胞中的血红素是青蒿素高效且特异的激活剂。当疟原虫在人体内大量破坏红细胞时,会释放出极高浓度的血红素,这样在疟原虫代谢旺盛的地点青蒿素就会被激活。与此相对应的是,正常红细胞中的血红素由于被牢牢地结合在血红蛋白中而无法激活青蒿素。因此青蒿素对于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非常小。也就是说,疟原虫噬血的本性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青蒿素攻击的目标。 前述消息称,但需要指出的是,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短(1-2小时),而临床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用疗法疗程只有三天,因此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则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可能通过降低青蒿素激活程度来减轻药物压力(1)改变生活周期,进一步缩短敏感杀虫期(滋养体时期);(2)暂时进入类休眠状态,减缓代谢速率、血红蛋白降解速度及血红素的释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三天的青蒿素联用疗法对耐药虫株疗效不佳。但是一旦延长用药时间,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除此之外,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青蒿素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发生了抗药性。针对这种情况,更换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屠呦呦团队为通过简单的调整现有的治疗方案,比如,特异性的替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或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就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 (本文来自于cnbeta)[详情]

青蒿素研究获新突破背后: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青蒿素研究获新突破背后:多数生产企业销售面临下滑

  目前国内生产青蒿素相关产品的企业,多数销售业绩并不理想。 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上又有重大突破。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疾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并于近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与艾滋病、结核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影响全球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自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6月17日,在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获新突破消息传开后,A股相关的上市公司如昆药集团(600422.SH)、华润双鹤(600062.SH)等股价纷纷大涨,其中,昆药集团更是涨停。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国家药监局官网上相关的青蒿素国产药品批文情况,据显示,一共有20家公司拥有青蒿素原料药或者制剂生产批文。其中,昆药集团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就占了7个生产批文。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部分企业相关青蒿素产品销售情况后发现,总体上多数企业业绩并不理想。 以昆药集团为例,2018年,公司抗疟疾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同比下降35.66%。公司解释称,抗疟类产品销售下降,主要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注射液及青蒿素销售下降导致。 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青蒿素产品销售下降,也主要跟公司销售地区疟疾感染率在下降有关。 再如在新三板上市的青蒿药业(870644)为例,公司是一家以青蒿素类复方制剂、中成药制剂及各类浸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区域主要在非洲、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及国内等地区。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859.13万元,同比下降10.66%。青蒿药业在2018年报中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系受到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青蒿素抗疟药物的出口销售有所下降。 同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同人泰(836978),公司是一家出口青蒿素原料药企业。公司2018年实现青蒿素营业收入 1700.49万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受青蒿素市场持续走低的影响,公司青蒿素销量降低。2017 年青蒿素销售 3.40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1.20万公斤,出口青蒿素2.2万公斤;2018 年青蒿素销售1.6万公斤,其中内销青蒿素 1500 公斤,出口青蒿素1.45万公斤。 也有一些企业如楚雄云植药业有限公司虽手握青蒿素原料药批文,但公司却放弃生产。楚雄云植药业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放弃的背后也是考虑到目前青蒿素整体市场规模有限。 “在抗疟疾上,青蒿素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外一些经济非发达地区。疟疾的发生跟卫生条件差是有很大关联,而中国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消除疟疾了,整体卫生环境条件较好。以我们为例,我们市场主要在国外。” 青蒿药业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青蒿素的发明国,中国的青蒿素产业在国际上并没有赢得与其相匹配的地位。曾有数据统计显示,全球青蒿素市场被瑞士诺华集团、法国赛诺菲集团与印度的仿制药药企主导,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10%,甚至行业人士估计在3%~5%之间。 对于国内生产青蒿素产品的企业来讲,青蒿素产品销售要实现业绩突破,开辟新的适应症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此次屠呦呦团队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上述昆药集团董秘办相关人员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同于抗疟疾,红斑狼疮适应症的需求市场不仅仅主要局限于国外,还有国内市场。如果青蒿素在这块研究上有新突破的,可以扩大青蒿素销售市场。 不过,上述红斑狼疮适应症的开辟也需要一定时间。昆药集团方面预计药物要上市的话,需要7~8年时间。[详情]

昆药集团三年前投7000万 成青蒿素新突破最大赢家
昆药集团三年前投7000万 成青蒿素新突破最大赢家

  快看 | 屠呦呦团队青蒿素项目取得新突破,昆药集团三年前投入7000万成“最大赢家” 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记者 | 李章洪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青蒿素项目上再度取得突破,资本市场反应热烈。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当日早盘,青蒿素概念股应声大涨,昆药集团(600422.SH)、誉衡药业(002437.SZ)等一字涨停,复星医药(600196.SH)、康恩贝(600572.SH)、白云山(600332.SH)、中新药业(600329.SH)等集体高开后低走。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据昆药集团公告显示,昆药集团于2016年8月以里程碑付款的合作形式,以7000万元的总价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了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 据新华社报道,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一期已经执行,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昆药集团最新公告显示,上述项目目前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 资料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目前的药物治疗不能根治,只能在合理治疗后对病情达到缓解的目的。治疗原则是活动且病情重者,予强有力的药物控制,病情缓解后,则接受维持性治疗。1955年以来,国际上没有一个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化学新药上市。目前,中国临床治疗并没有专门针对红斑狼疮的药物,仍然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使用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 据药渡数据库,目前适应症为红斑狼疮的1个上市产品和17个研发产品信息。研发产品中有2个产品为国内企业申报,与青蒿素相关的产品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马来酸蒿乙醚胺。 (本文来自于界面)[详情]

昆药集团冲风口!7000万拿下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
昆药集团冲风口!7000万拿下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

  昆药集团冲上风口!7000万拿下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 临床二期试验已开始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坪 深圳报道 在热点频出的A股市场,青蒿素占据了6月17日的绝对C位。 当天早盘,由昆药集团领衔的一众青蒿素概念,带领整个抗菌类医药板块走强。 据新华社报道,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6月17日,昆药集团证券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该临床试验一期早已结束,二期已开始,更多关于该试验的信息将会在稍晚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的是,昆药集团与屠呦呦团队的合作从2016年开始,前者斥资7000万拿下了“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采用里程碑付费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已于2017年12月公告进入临床二期试验。 整合青蒿素上下游 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青蒿素产业链组织者,昆药集团一直颇受市场的关注,其不仅是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2015年9月29日,昆药集团更是通过收购华方科泰整合青蒿素上下游产业链。 彼时,华方科泰拥有全球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青蒿素原料药种植和生产基地,昆药集团也通过其获得了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类产品。 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将A股市场对昆药集团的关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目前,昆药集团旗下的蒿甲醚针剂及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都正在申请WHO-PQ认证。2018年底,昆药集团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基金会”)签署了“昆药集团科泰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世卫预认证合作”协议。 2018年,昆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71.02亿元,同比上升21.35%;实现营业利润4.20亿元,同比上升1.91%;实现利润总额4.17亿元,同比上升 2.2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6亿元,同比上升1.65%。 其中,抗感染和抗疟疾药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0亿元和6925.93万元,毛利率分别高达46.84%和52.71%。 7000万拿下研究项目 对于昆药集团与屠呦呦团队的合作,其实早在2016年公司就有披露相关信息。 2016年9月2日,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诺 [Table_Summary]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研发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根据公告显示,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压力,降低投资风险,该项目采用里程碑式的付款方式。 昆药集团指出,项目产品符合公司专注慢病领域的战略定位,可拓展公司青蒿系列药品适应症领域,为公司青蒿系列药品带来新生命力。红斑狼疮疾病治疗目前属于空白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价值,如项目产品成功开发上市,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业绩增长。项目开发也将使公司的新药创制开发水平尤其是药物临床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7年12月14日,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双氢青蒿素片研发项目进入临床试验Ⅱ期。 昆药集团指出,公司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快速审查批件》,对公司申办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叠加设计的临床试验,初步探索双氢青蒿素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有效性、PK特征及安全性”II期临床研究方案审批同意,标志着公司的双氢青蒿素片研发项目将准备招募患者进入临床Ⅱ期试验。 此前,新华社曾报道称,该临床试验一期已经于2018年5月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详情]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将在2026年前后上市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将在2026年前后上市

  昆药集团:双氢青蒿素将在2026年前后上市 昆药集团证券代表今天表示,公司从2016年开始与屠呦呦合作,目前处于临床二期,这个需要7-8年,估计2026年前后双氢蒿素将上市,填补市场空白。 【相关报道】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这些股将受益?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深入研究抗疟机理,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 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 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记者了解到,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称,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新华社专访屠呦呦: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披露,她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多项研究表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青蒿素抗药现象。 “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者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所谓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屠呦呦告诉记者,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 过去20余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 “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屠呦呦说,“聚焦研发廉价青蒿素抗疟药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屠呦呦说,“希望青蒿素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全人类。” 与此同时,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屠呦呦指出,青蒿素的成功说明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 谈到对年轻人的期许,屠呦呦鼓励年轻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多做原始创新,切忌学术浮躁。 耄耋之年的屠呦呦,仍坚持在科研一线,虽备受病痛困扰,仍心怀济世之志。“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说。 这些股票或因此受益 若屠呦呦的新突破仍与青蒿素有关,则青蒿素概念股或因此受益。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时候,这些股票就有反应。据当时总结的资料显示,以下公司与青蒿素有关: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桂林南药青蒿琥酯于2010年正式通过WHO-PQ认证,在WHO建议的5个复方中有3个包含青蒿琥酯,创新药品Artesun(注射用青蒿琥酯)为全球首创,已经成为WHO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首选用药。2014年,复星青蒿琥酯类药物销售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 昆药集团:昆药为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并且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2015年9月29日昆药完成对华方科泰的收购后获得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类产品。目前昆药蒿甲醚针剂及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都正在申请WHO-PQ认证。2018年底,昆药集团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基金会”)签署了“昆药集团科泰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世卫预认证合作”协议。 浙江医药:诺华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组分本芴醇的供应商,有蒿甲醚原料批文。 新和成:具有青蒿琥酯制剂和原料、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 华润双鹤:具有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 白云山:有青蒿素批文。  [详情]

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现突破 中国厂商份额不到1%
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现突破 中国厂商份额不到1%

  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现突破,中国厂商份额不到1% 在青蒿素的原料方面,中国对产业链具有绝对的控制优势。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新突破无疑将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新希望。 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奖女性得主屠呦呦在抗虐研究方面又有新进展。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抗药性的难题,屠呦呦团队近期提出应对可行性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取得突破。 疟疾仍是主要致死病因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对中国制药行业也是很大的激励。尤其是在抗虐药物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制药商也寻求通过对中医的研究来研发出更多现代药。 青蒿素提取自中医使用的中药黄花蒿,是现今所有药物中起效最快的抗恶性疟原虫疟疾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成功拯救了非洲上千万人的生命。 然而,根据《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全球疟疾防止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报告称:“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目标仍然难以实现。”最大的技术挑战是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虐药物产生抗药性。 对此,屠呦呦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经产生抗药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中国掌握青蒿素产业链源头 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新突破无疑将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新希望。由于抗虐药主要用于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大部分该类药物都由政府或国际基金组织采购,进入当地医保系统。因此要被列入采购目录,制药商首先要获得WHO专家的批准才能有资格进入销售授权名单,这是大部分抗虐药制药商面临的最大瓶颈。截至目前,仅有瑞士的诺华、法国的赛诺菲、中国复星控股的桂林南药以及小部分的印度制药企业获得销售牌照。 在青蒿素的原料方面,中国对产业链具有绝对的控制优势。昆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青蒿种植商,该公司向瑞士制药巨头诺华等提供抗虐药物用的青蒿素化学衍生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昆药集团就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发明了一种抗虐疗法,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研发和生产能力都尚未达到国际标准,1991年,昆药集团和军科院与诺华制药签署协议,由诺华在全球销售前者的抗虐药复方蒿甲醚片。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并没有让中国本土企业明显受益。云南昆药集团副总裁徐兆能曾表示:“全球抗疟药及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大约15亿美元,但是中国制药厂商的市场份额不到1%,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是抗虐药物原材料青蒿的供应商。” 另一方面,抗虐药原料利润微薄也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有报告称,青蒿价格曾一度低至5元一公斤,比起2005年的22元一公斤大幅下跌。 从A股来看,与青蒿素相关的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昆药集团、浙江医药、新和成、华润双鹤以及白云山。这些公司在屠呦呦新研究结果公布后强势上涨。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曾表示:“制药公司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在化学药和生物药的新药研发上,但很少有公司受到传统中医研究的启发。屠呦呦的工作证明了中国药企如果能够借助中医理论,将会比它们的全球竞争对手更有优势。”[详情]

屠呦呦团队用青蒿素治红斑狼疮等适应症取得新进展
屠呦呦团队用青蒿素治红斑狼疮等适应症取得新进展

  屠呦呦团队用青蒿素治红斑狼疮等适应症取得新进展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新京报讯(记者 李云琦 实习生 程子姣)获得诺奖近4年后,屠呦呦及其团队再披露新成果。 6月17日,新京报记者从多位独立信源处获悉,屠呦呦及其团队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取得新进展。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同时,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取得新突破。 新华社发文称,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该文提及,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实际上,屠呦呦团队已于4月公布“青蒿素抗药性”研究成果。 6月17日,新京报记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看到,2019年4月26日发布的一篇《中药青蒿研究成果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及了屠呦呦最新的研究突破。 该文章称,2019年4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了“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应对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作为主笔,同屠呦呦研究员等五位专家携手,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此外,文中还提及,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新京报记者 李云琦 实习生 程子姣 编辑 王宇 校对 陆爱英[详情]

屠呦呦团队深入研究抗疟机理 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屠呦呦团队深入研究抗疟机理 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深入研究抗疟机理 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屠呦呦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药,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氯喹、甲氟喹、哌喹等)”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最终找到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 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记者了解到,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称,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500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薛乔透露。 屠呦呦说:“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记者了解到,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8年。试验顺利的话,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正式获批上市。 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 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著名的牛津大学医学院邀请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研究员等专家,撰写关于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该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据廖福龙介绍,受邀撰写题为“传统医药的典范——中医药”的章节已完成定稿,分为“什么是传统医药”“青蒿素等中药发现史、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和“传统医药便廉可及”四大部分。今年4月,该书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启动校对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再版。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考克斯教授对传统中医药论著将纳入该教科书感到高兴。他说:“中医药章节既重要又具深度。这一切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 佩德罗·阿隆索等权威专家认为,屠呦呦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因有效治疗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希望中国科学家在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出更多声音。[详情]

独家专访屠呦呦: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独家专访屠呦呦: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周宁 王君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披露,她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多项研究表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青蒿素抗药现象。 “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者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所谓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屠呦呦告诉记者,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 过去20余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 “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屠呦呦说,“聚焦研发廉价青蒿素抗疟药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在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高变异性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屠呦呦说,“希望青蒿素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全人类。” 与此同时,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屠呦呦指出,青蒿素的成功说明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 谈到对年轻人的期许,屠呦呦鼓励年轻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多做原始创新,切忌学术浮躁。 耄耋之年的屠呦呦,仍坚持在科研一线,虽备受病痛困扰,仍心怀济世之志。“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说。[详情]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新华社记者骆国骏、周宁、王君璐、盖博铭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深入研究抗疟机理 攻坚“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当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一旦疟原虫普遍对其产生抗药性,后果将十分严重,全世界科学家都非常担心‘青蒿素抗药性’进一步恶化。” 屠呦呦认为,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 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记者了解到,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称,传统治疗红斑狼疮只能使用免疫制剂保守治疗,难以根治且存在继发感染等风险。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必须进一步根据国际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负责单位开展临床试验。 昆药集团医学经理薛乔介绍,在屠呦呦团队的指导下,该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120例,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全国15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500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薛乔透露,“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屠呦呦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记者了解到,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业界认为,这将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成果。 据廖福龙介绍,题为“传统医药的典范——中医药”的章节已完成定稿,分为“什么是传统医药”“青蒿素等中药发现史、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和“传统医药便廉可及”四大部分。今年4月,该书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启动校对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再版。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考克斯教授说,对传统中医药论著即将纳入该教科书感到高兴。他说:“中医药章节既重要又具深度。这一切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 佩德罗·阿隆索等权威专家认为,屠呦呦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因有效治疗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希望中国科学家在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出更多声音。[详情]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据新华社17日报道,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详情]

深夜抛悬念:屠呦呦重大科研突破 概念股名单来了
深夜抛悬念:屠呦呦重大科研突破 概念股名单来了

  来源:券商中国 深夜,全网被新华社突发的一则重磅消息刷屏。 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将在本月17日公布重大科研突破。新华社客户端在发布这则消息的同时,配了一个视频和一首诗。在视频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说:‘一旦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产生抗药性,疟疾将无药可治,人类势必遭遇一场浩劫。’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亡。’ 根据这些描述,今日将要发布的重大科研突破可能仍与青蒿素有关! 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据媒体消息,在那之后的两年时间内,屠呦呦及其团队便启动了针对青蒿素可能出现的耐药机制研究,并在深入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研究人员还证明,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若青蒿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A股上市公司中,以青蒿素概念为代表的中医中药板块将受益。上市公司中,复星医药青蒿类抗疟药出口量保持中国企业第一,昆药集团、浙江医药、新和成、华润双鹤、白云山等可能也因此受益。 ‘屠呦呦’深夜刷屏 6月16日晚上,新华社突发一则消息,把受众的胃口吊了起来。据新华社消息,屠呦呦团队将在17日公布重大科研突破。这份报道并没有对重大科研突破做半点描述,但配上了一首诗和一段视频。 在视频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表示,一旦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产生抗药性,疟疾将无药可治,人类势必遭遇一场浩劫。此外,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亡。 究竟会是怎样的突破 这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爆款’?外界不得而知!很多关心此事的今晚可能会是一个无眠之夜。然而,从之前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个突破可能仍与青蒿素有关。 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此之后,她并未停止对青蒿素的研究。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获诺奖两年之内,屠呦呦团队正式发表15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2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还有三项专利在申报中,针对青蒿素可能出现的耐药机制研究也已启动。屠呦呦团队还在深入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根据现有临床试验,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80%。研究人员还证明,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当时,屠呦呦说:‘我们明白了青蒿素抗疟机理,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效,更好地应用这种药,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环节。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仅仅是发挥它抗疟的作用。’屠呦呦那时便告诉记者,她已经看到青蒿素‘在扩大适应症方面的希望’。 种种迹象表明,屠呦呦的研究突破仍有较大可能涉及青蒿素潜力。 这些股票或因此受益 若屠呦呦的新突破仍与青蒿素有关,则青蒿素概念股或因此受益。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时候,这些股票就有反应。据当时和讯网总结的资料显示,以下公司与青蒿素有关: $复星医药(02196.HK)$:控股子公司桂林南药青蒿琥酯于2010年正式通过WHO-PQ认证,在WHO建议的5个复方中有3个包含青蒿琥酯,创新药品Artesun(注射用青蒿琥酯)为全球首创,已经成为WHO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首选用药。2014年,复星青蒿琥酯类药物销售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 $昆药集团(600422.SH)$:昆药为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并且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2015年9月29日昆药完成对华方科泰的收购后获得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类产品。目前昆药蒿甲醚针剂及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都正在申请WHO-PQ认证。2018年底,昆药集团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基金会’)签署了‘昆药集团科泰复(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世卫预认证合作’协议。 $浙江医药(600216.SH)$:诺华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组分本芴醇的供应商,有蒿甲醚原料批文。 $新和成(002001.SZ)$:具有青蒿琥酯制剂和原料、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 $华润双鹤(600062.SH)$:具有双氢青蒿素制剂批文。 $白云山(00874.HK)$:有青蒿素批文。[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