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

2019浦江创新论坛:专家热议区域城市发展
2019浦江创新论坛:专家热议区域城市发展

央广网|2019年05月13日  16:39
2019浦江创新论坛:聚焦创新政策的国际协同
2019浦江创新论坛:聚焦创新政策的国际协同

新浪财经|2019年05月25日  10:38
2019浦江创新论坛:聚焦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2019浦江创新论坛:聚焦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新浪财经|2019年05月25日  16:58

日程安排

  • 5月24日

  • 5月25日

  • 5月26日

  • 13:30-17:10

    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

  • 09:00-11:45

    开幕式及全体大会

    13:00-16:30

    创业者论坛-中国技术创业者大会

    13:30-18:00

    全球顶尖学术研究机构研讨会

    14:00-17:00

    主宾国论坛
    区域(城市)论坛
    科技金融论坛
    未来(科学)论坛

    19:00-21:00

    “中新之夜”晚会

  • 09:00-12:00

    “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专题研讨会
    政策论坛
    未来(科学)论坛

    09:00-12:30

    产业论坛

    13:30-17:00

    产业论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

    13:30-17:55

    产业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

    14:00-17:30

    文化论坛

    14:00-18:00

    未来(科学)论坛

最新新闻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更开放平台市场和举措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更开放平台市场和举措

  更开放的平台、市场和举措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单一个体,而是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区域联动。 在5月25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以开放推动、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李强强调,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平台,携手各国科技精英,共同探索世界科技前沿;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欢迎各国企业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重点产业突破;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现上海市社联研究员权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三个开放是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更加开放的平台,是强调上海科创中心的功能作用。这个功能就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源来推动创新,同时发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上海科创中心不仅是面向上海,更是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创新性功能型平台。 更加开放的市场,是强调科创中心的产业模式与中国的市场空间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强调,科创中心不只是科技本身,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以创新链为基础的产业链、价值链。 而更加开放的举措,则是政府的作用。权衡认为,前面两个开放是强调市场的作用,而政府的举措就是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政府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营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平台功能、 市场机遇的作用更加彰显。 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作为全球科技链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也和各国科技共同体和科研人员保持着交流合作。 在上述论坛开幕式上,本届论坛主宾国新加坡代表团团长、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作主旨演讲时,就国际间合作表示,开放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新加坡同中国在科创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王瑞杰认为,当今中国十分关注科技。实际上多年前中国就有很多公司已经走在了科技使用的前沿,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沟通的方式,包括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中国和亚洲的快速发展意味着这一区域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亚洲希望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各种科技的融合正在推动我们的物理、生物和数字世界的结合。” 他说,新加坡也希望能够和中国探索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上海,外企已经成为科创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月15日,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投入运营,不到10天,2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也随之揭牌。仅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就可以找到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IBM中国上海总部及研发大楼。 随着上海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16条意见的实施,2014至2018年,上海共引进外资研发中心75家;截至2018年底,累计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441家,位居全国首位。 而作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科技人才更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机构成。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竞争三者是彼此相关的,把握适度的平衡关系是必要的。中国目前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合作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保持开放,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公平合理的竞争。 谈到仍在建设中的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蒲慕明说,希望在两年内会建成。“基地会引进国际化的人才,可以是短期的合作,也可以是长期在上海工作。预期在一年之内人才引进会有很大进展,会有一批非华裔高端科技人才全职入驻脑智科创基地。”他认为,不论是科研体制、科研环境还是相关配套,上海都是国际化的先锋。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并制定了上海人才政策“20条”、“30条”。目前,在沪工作创业的外国人已达21.5万人,共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近500张,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内人才培育方面,上海大力引进培育国内高端人才,目前已集聚中国两院院士171人(占全国总数超过10%)、上海领军人才1504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220人、超级博士后264人以及首席技师1617人。 “目前从海外回来的科技人才很多,这对我们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我们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不只是国际合作,创新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源力,以及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引擎。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上述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将培育更多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全球经济格局转化和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知识集聚、产业发展枢纽的中心城市,起到了关键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2019“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显示,全球20个城市以不到2.5%的人口贡献了近3成科创成果,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引领前列。 25日下午举行的区域(城市)论坛上,各位嘉宾围绕“塑造中心:创造卓越,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这一主题作出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从单个城市竞争进入了群体城市共同命运体的阶段,全球真正的顶级,不再是单个城市,而是一个群落。“因此上海和长三角在一起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问题等,都成为一个群落的问题。” 他举例说,根据他们的数据库,长三角一体化正进一步深化。他们将长三角的有关数据全部进行人工智能识别以后发现,2000年的时候,上海和苏州在人工智能判断上,已经是一体化的一个城市了。随着长三角城市间的不断互动、合一,到了2015年,计算机数据显示,上海和苏州是一个城市、苏州和常州是一个城市。“区域的一体化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联动和合作不只反映在数据库里,长三角的科技要素联动也愈加紧密。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从资源汇聚、科研合作、技术溢出、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五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协同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说明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上海向江苏、浙江、安徽输出技术超过3300项,成交金额173亿元。 不过,吴志强说,虽然长三角经济增长率已经是全球最快的了,但若把长三角的人均GDP、人均专利数等数据和世界上别的几个城市群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我们的品质还需要提升。” [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22:45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近六成 5G将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近六成 5G将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近六成 5G时代将带来更多机会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更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 面对当前新的技术挑战和环境,5月26日下午,多位集成电路界的专家学者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科学)论坛上,围绕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作出了探讨。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明院士在分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时表示,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看到过去几年的长足发展。“2004~2018年这1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0%,特别是2010~2018年国际上放缓的几年里,中国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8%,远高于国际水平。” 她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集成电路包括三个部分——设计、制造和封测,其中,设计和制造行业在2018年增长率都超过了20%,未来这三个领域的市场都超过2000亿元是指日可待。 刘明表示,我国在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集成电路领域,每年都有贸易逆差,虽然有出口(件数是进口的一半),但是出口的价格便宜,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产品还没有爬到高端市场,仍在低端徘徊。 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则认为,中国未来必将继续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的重要伙伴。 他分析,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市场的需求比例逐年增加,2014年超过了全球市场的一半,2017年达到了全球市场的56.2%。“集成电路是中国最大的单一进口商品,从2013年起连续第六年超过2000亿美元,2018年更是突破3000亿美元,是价值最高的进口商品。” 不仅如此,世界排名前20的集成电路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企业超50%的业绩来自中国,三分之二的企业30%的业绩来自中国,因此中国对全球大多数集成电路企业来说也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市场。 张素心还强调,集成电路产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于它始终是全球合作的产业,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完全封闭地承担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发展。从中国目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分别都存在短板和不足。我国擅长和薄弱的两个方面都应成为产业战略制定需要考量的因素。 谈到未来趋势,张素心说,集成电路始终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因素,移动通信技术也极大地拓展了集成电路的应用市场。5G时代的到来,将给集成电路带来众多机会。而新能源汽车的电子化,未来将成为继PC和移动通信之外第三大集成电路市场。 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8年全行业销售额达到6532亿元。 通过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集成电路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持续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技术研究,上海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及中心。 在5月25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抓住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和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实际上,上海早已围绕集成电路开始布局,并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目前已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在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近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的国家级院所、基地分布密集,集成电路产业制造能力非常强,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配套上最为齐全 。“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发力是一个重点,上海要抓住这个机遇,布局全产业链的构建,并在长三角发挥带头作用。” 不只是上海,在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也一直有着明显优势。从产业规模看,2017年全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达5411亿元,其中长三角占了半壁江山。 为了达成“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的目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在集成电路领域,要支持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优化布局,规划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 如今,包括华虹、中芯等在内的龙头企业,正在加速和优化布局,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张素心在上述未来(科学)论坛上表示,华虹集团集成电路制造业务分布在上海和江苏的4个基地,目前华虹集团已经投产了3条8寸线,2条12寸线,并将在无锡生产第三条12寸线。 责编:杨小刚[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22:45
华大基因朱岩梅:正搭建万命联网 把达尔文数字化
华大基因朱岩梅:正搭建万命联网 把达尔文数字化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朱岩梅:我谈谈创新的基因,先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另类的学者,这是一个朋友,不是经常见,见过两次,第一次在熊彼特年会,熊彼特创新之父,两年有一个学术年会,有一年是在澳大利亚,我第一次见到他,我发现台上演讲的厅比紫金厅还要大,这个人来回讲不用PPT,就用一支笔讲了全场瞪眼听,旁边的人声音为什么这么粗?旁边的人说他50岁的时候做变性手术,我查了他的背景哈佛大学6个荣誉博士,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我惊讶的不是人人都要向他这样,惊讶的是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接受变性的学者站在那么荣耀的学术讲堂上,跟大家演讲?那一年对我是很大的冲击,现在中国也越来越宽松容忍,还能容忍金星。试问中国容得下他吗? 第二个讲一个故事,是另外一个朋友,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管理学院女院长,她是美国人嫁到北欧瑞典,全家改姓她的姓,我说你先生姓你的姓,家里人没有意见吗?她说没有意见,她说我的姓在瑞典比较少见,她先生是本土人,姓很常见,所以姓不一样的姓很难重名,全家都姓她的姓,人家没有高低贵贱、男尊女卑,就觉得自由选择。 这样两个案例很有意思,对我有很多影响,我们什么叫多样化?什么叫真正的包容?创新基因是什么?谈到创新就想到硅谷,硅谷有风投、有技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跟今天主题有关,就是文化,所以嬉皮士,甚至他们会吃带来幻想的药,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的时候,要尝一下,那个东西没有瘾,要尝一下才知道什么感觉,今天很多人谈冥想深度冥想的感觉,互联网大咖们参加了每年一度在8、9月份在黑石城,如果将来有钱有时间,应该去一次,火人节在一片沙漠里面产生一座城,一把火烧了大家瞬间消失了,这就是火人节,有些人花一年半载时间准备一个雕塑为了烧掉,很多人穿着很奇怪没有钱,大家要物物交换,这些反叛的理想主义精神是硅谷最重要的。他们不是设计了计划要产生50个乔布斯,我们设立计划产生了50个乔布斯,我们曾经有梦想现在离实现越来越远,创新最基本的基因,我们把它借用一个学者,这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教授,他说创新有三个要素叫三T。 第一,当然是技术,第二,是人才。第三,是宽容。技术创新的特性是不确定性,不知道怎么创新?特别是伟哥的发现,甚至今天据说长出来头发的原本都是治疗别的病的,有不确定性,但是美国确实在最创新的国度,他们并没有规定技术路线,但是他做了别的事情,产生了很多创新。大家如果有机会去西雅图的波音博物馆,一定要看看那个地方,网上也有这段视频,是肯尼迪在1962年作的演讲,他说为什么要登月?他的演讲非常激动人心,每次听到都觉得心潮澎湃,他说为什么要登月?最核心的一句话我们决定在10年内登上月球,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因为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在决定登月的时候,连登月合金还没有发明出来,几度科学家很多人质疑能做出来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就是一群人,终于在7年登上了月球,中间带来了什么?在阿波罗登月计划50年的时候,2012年这天杂志做了一片重磅文章,阿波罗登月不是50年,是40年返回地球的时候,他说登月计划永远地改变了世界,为什么永远改变世界?今天我们手机PC、ICT技术的核心就是当时因为要变得很小,集成电路技术就是登月带来的,摩尔定律就是因为登月需求,这是冷战,战争会带来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因为有巨大的需求。所有这些通过发起重大的项目,推动了技术的发育,给了一个土壤,给了一些大的计划引领。 我们看到奥巴马做了什么?奥巴马发布了精准医疗计划,奥巴马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报告讲到,他说过去经历了300年,美国人只给人类健康带来两大贡献。第一个就是小儿麻痹症消灭了,通过一个糖丸消灭了小儿麻痹症,他说第二大贡献就是发起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什么把计划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就像登月计划一样,三个世纪三大计划,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三个计划都是美国人发起的,所以看似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是他们做重大计划,推动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这么多的创新,这些技术又推动了很多的小公司,大大小小公司不断地创新,看似市场经济最自由的国家,但是最有大目标,大目标就是重大计划,而这是政治家做的决定,政治家要做重大计划,而不是计划经济,所以奥巴马左边放了双螺旋结构,他讲这个世纪就是生命世纪,双螺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所有的生老病死、高矮胖瘦,甚至喜怒哀乐都有原因的,喜怒哀乐很多时候不是父母给你基因,而是你的肠道里的。很多没有基因的变化,生老病死衰老都不会有,为什么有白头发?虽然表象是最后蛋白质发生了变化,细胞发生了变化,但是根上还是基因,DNA影响的,这就是源头,所以基因翻译了非常好。 基因测序这么多年发生了什么变化?直的线是摩尔定律,下面的线是基因测序的成本、速度,超摩尔定律,比摩尔定律还要快,从2000年草图完成,到华大因为参与了内基因组计划,而且是作为中国人参与了人类基因组,作为公民参与,并不是中国官方首先发起的,得到了国家支持和后买单、后资助。到了07年二代测序技术发展,看到了机会勇敢地离开了中科院,搬到了天高皇帝远地方就是深圳,到了07年成本迅速下降,和我们大规模建自由的平台很有关系,所以决定性带动了全球测序成本的下降。当时中国没有能力研发和研制测序仪,所以当时只能买美国一家,当时是我们最大客户,价格溢价能力非常强,但是过了几年发现不对,就像今天芯片卡脖子问题一样,发现我们太大了,我们威胁到他们,他们觉得被威胁,于是开始打压我们卡脖子,幸运的是在五年前2013年,我们能够在奥巴马任上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拥有纳米球测序技术的全部知识产权,所以得益于在今天我们全部地测序仪都是自己产,自己从研发,供应链是全球化的。 今天我们已经有1100多台测序仪,80%全部替代了自己,还有几百台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开始应用,所以这是过去摩尔定律是英特尔提出,而且影响了信息革命,信息时代。今天和未来生命时代的仪器定律就像影响信息一样,摩尔定律是华人,是华大人引领的,中国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我们一起从影响的定律,形成定律,到今天我们就是定律的制定者,因为我们比唯一一个竞争对手他们现在1000美元一个人全基因组,现在我们是600亿美元,测一个人基因组花上千和科学家一起测,到今天只需要24小时可以产出,而且我们在一台仪器上,今天一台仪器24小时产出60个人的基因组,所以从30亿美元13年一个人,到今天24小时100个人,只需要每个人600美元,这是N倍的摩尔定律,这个时代奠定未来人人互联的时代,从万物联网到万命联网,我们坐在这里尽管长相非常不一样,各色民族人种,但是我们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不同,我们很苍蝇有60%相似度,跟猪有80、90%相似度,猴子星星98%相似度,构建万命联网时代很快会到来。 我们老是谈四大发明,过去200多年中国人贡献上乏善可陈,我在诺贝尔买的一把尺子,200年有每一年有刻度,在当年产生重大发明,重大突破,第一个是1801年当年福特把电池介绍给拿破仑,中间有很多比如说万维网发明很多,每个都会指出发明是什么或者发现什么?哪个国家?甚至是什么样的计划?没有一个中国,直到最后一年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几乎完成,2000年在克林顿任上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华大因为这个计划创办的,我们承担了1%,因为美国发起,美国觉得自己不能完成,所以他们只做50%,英国人30%,德国、英国、日本、法国3%-8%,中国人觉得不要做,华大在美国希望把项目带回国,让中国人参与,那个时候全体科学家都觉得不要做,当时汪老师用自己创办另外公司的钱,而且举债全部投入进去凑了1000多万,跟美国的项目说我们加入这个项目,也没有得到国家批准,是几个中国公民参与了这个项目,也就是1%。如果没有1%,中国在200年就是200个发现当中就没有,如果以尺子为尺度,中国人在这把尺子上是白卷,奥巴马卸任了,留下了科学重大遗产,每个都是科学项目,这些重大项目推动着突飞猛进进步,比如说干细胞结晶、癌症、登月计划、人类精准医疗计划、脑科学计划等等,这就是政治家的作为。 第二,是人才,很多时候讲人才就讲学历能力,刚才房社长也讲到了我们很多时候把教育搞反了,我们看看这是我借鉴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工作方程式,我又乘了使命或者就是大目标,能力意愿很重要,很多时候光看这两个,人格就是这个人是希特勒还是毛泽东要造福社会,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能力差不多,意愿也很强烈,但是人格是负100-正100,所以把人最基本良善的教育都忘记了,所以品德教育课很枯燥不爱听,我小时候不爱听,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复旦网红,很多人批判她,让思想品德课有兴趣是好事。还有一个使命是造福人类的还是灭绝人类的?是求人类共同体还是要做实际霸主?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是正100-负100,无论是非政府组织还是政府组织,无论是公司盈利还是非营利,先搞清楚再判断,否则很大负数,这就是你要选的人才。 今天如果讲创新不确定性,或者无卡的时代不确定复杂,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人要奔着100岁活,以前我们的创始人前一段时间搞了很大的攻关危机,我们老板让员工活到100岁,底下说不靠谱怎么活到100岁?他没有基本的常识,所以大家有中文翻译,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看看,告诉大家一个常识要打破人生三段论,前三分之一学习,中间工作,后面养老,或者不好听叫等死,把自己当作废物成为了社会负担,要告诉我们要打破人生三段论,要终身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大师,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大师是严酷的事实,我们能不能一起走到100岁?真的不知道,但是终身学习不会被淘汰,不会成为社会包袱非常重要的事。回到如何评价、怎么学习、怎么培养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三,包容,要么就是讨人厌的乔布斯,要么出柜的库克,要么把前妻抛弃的人,创始人都离开了,这些人在中国他们是什么待遇?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包容这些人?欣赏他们的长处,不要老是盯着他们的缺点,这样更加创新了。这位女士什么时候如果包容她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欣赏她们的美。要增加一个T,这是理论创新,希望什么时候我可以和人合作写出来,必须要增加一个T就是大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的学者被误导,说创新不要设立目标,错了,一定要加目标,所以有一个词运动菜鸟,我过去就是运动的菜鸟,不运动,当我跟登珠峰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王石登珠峰了,不可能和他们对话,要设立平等,所以给自己设立了目标也要登,我就花了三年时间严于律己,从爬楼梯,每天日常生活要求自己,我登上姆斯塔格的时候照片,我的女儿名字把纸条背在我的包里面,那个时候7500不能吸氧,很昏沉地登了上去,告诉女儿说妈妈很坚强,很勇敢,离开你半个月就是为了做这个事,我做到了,所以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看看这些公司,从GE爱迪生创办的,只发明了一个灯泡,他说让世界亮起来,福特车子做了一个,他说让家家都有车,谷歌、iPhone等等,当我们做出通过颠覆性技术基本替代技术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们,觉得我们是骗子,中国最牛的妇产科医生不相信我们,我们做了唐氏综合症检测,母亲的胳膊上检测接近99%以上,只用了四年时间,五年前拿到证,今天已经做了450万孕妇,已经减少了26000个舟舟给中国,梦想必须要有一定会实现。 我们是在做生命健康,我们有一个很有趣的组织文化,顺序很重要,三好学生。第一,先身体好,我就是例子,我以前是中年妇女,你们肯定猜不出有多大?我已经接近50岁了,所以过去说半老徐娘,现在我觉得还是青年,首先身体好,身体好靠自律,无法管理自己的身体不要谈管理别人,所以我们在那里高管考核先报身体指数,不仅仅是BMI,自律非常重要,而且要科学,不要老是听谣言。第二,学习好,我是学交通工程,今天做生物领域,所以跨界什么叫生命力?跨界才有生命力,跨界有兴性繁殖,周其仁讲到以色列诺贝尔奖化学奖,他说每次他在这个领域做到已经看到就换一块做,很多时候选择难的事情做,更容易成功,因为没有人做。我们总是选择容易的事情,总是去红海竞争,错了,选择难的事情做,因为没有人做。领域为什么不跨界?为什么你是那个专业?所以背后就是要自律、自主、自驱动,我们不仅仅是KPR,更多的愿意自己设定目标,觉得一年之后是什么?这些事情是特别有的文化,这就是创新文化。 我们做什么?华大做什么?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今天我们都知道IOT,在90年代IBM提出智慧地球,很多人不知道要干什么?他们预测到了万物会连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移动互联网,我们今天就在搭建万命联网,因为命是ATCG组成,不是0101,就是四个点击,AT是一对,CG是一对,不断复制分离组成了生命,无论动物、人、微生物,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就是四张牌,肠道菌群比你父母给你还要多,右边图是达尔文进化图,我们把达尔文数字化,把全球所有物种数字化全部连在一起就是健康。[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20:54
李健民:创新和科普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健民:创新和科普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李健民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创新和科普融合很重要,还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指出,这需要决策部门的重视,要科学共同体的践行,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相信今后过几年再开会谈这个主题,大家一定会看到更好的成果。”李健民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健民: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到文化论坛交流一下作发言。我们的会议主题是创新策源,预见未来。一个创新策源地一定有良好的创新生态,一个良好创新生态的地方,一定会有浓郁的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普融合发展,我认为就是推进创新文化营造的重要的途径,我记得15年前,我们国务院在北京准备筹备科技大会,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搞了20个题目,第20个题目就是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15年过去了,就是融合的概念,我们有所进展,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3年前,我参加了三会,正好是5月份,习总书记在会上说:创新和科普同等重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有融合的问题。两翼有了协调配合的问题,但是正因为习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目前还是需要努力做的。 我们看看讲的同等作用并不是要给多少资源就要多少资源,而是在认识上、在战略上、在部署上应该同等同步同时,创新方面很明确,创新性国家建设,但是在科学普及方面目标是什么?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如果说融合发展创新体系、传播体系、创新主体、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04年的时候我参加区域创新课题,我们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现在国家的创新体系当中五大体系有创新体系,但是当时研究科学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还没有提出传播体系的概念,所以在我们国家创新体系里没有传播体系的概念,所以这些问题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是什么关系?创新资源和科普体系是什么关系?需要我们努力融合好的。 论坛的第二个题目:预见未来,我们创新文化,创新和普及将来一定会融合得更好。从预见未来的角度可能从五个维度加强融合,一、战略上创新与传播融合耦合?工作体系上如何聚合?在创新资源和传播资源中如何整合?而内容如何切合?我们的两支队伍如此汇合?真正形成一体两翼,根据这样的思路谈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两者关系。二、发展的问题。三、发展的路径。四、上海的实践。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一体两翼,是一体就有融合性,它是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所以一个国家要建设创新性国家,要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同时还要较强科技传播能力和较高素质国家公民的素质队伍,所以创新为普及明确方向,提供内容,普及为创新营造环境、浓郁氛围。高素质的人才和公民既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科技普及的核心使命,所以这两者有关系的。现在创新驱动关键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主要是靠创意资本,创意资本三个T组成,科技、人才、包容的环境,创意资本的构成技术、人才和包容的文化,所以创意资本的形成也依赖于科学普及,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和科学普及也是有关联的。但是既然是一体,它们还是两翼,还有它们不同的地方。 从使命来看,从工作体系来看,从工作内容重点来看,从工作的成果形式来看,从从事的工作队伍来看,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融合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目前主要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破解,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充分。二、战略设计不均等。三、政策措施不到位。我们习总书记讲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但是我们最重要的跟创新有关的四个方面,政府、科学共同体内部、教育部门、传媒部门,一般都是对创新比较重视,对科学传播不够重视。 第二,战略设计不均衡,国家的创新体系有五大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如果要死扣它,它的逻辑关系有竖有横,当时如果在04年我们搞研究时候,提出有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传播体系,可能认为更完整,当时因为没有提,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创新体系没有科技传播的位置。如果做一项工作没有创新体系,创新国家要有创新体系,这是制度安排。科学普及没有科学传播体系就没有制度安排,所以战略设计不够均衡。 第三,政策措施不到位,我们长期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人职称评定没有职称,我记得那个时候是第一届上海人民政府抓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当时找了社科院的副教授做科普,他到临退休正教授都评不上,他不算成果。第二个我们很多企业热衷于公益搞传播,没有免税政策。第三个我们奖励,人的工作要奖励积极性的,奖励科普的奖励体系还没有,而纳入在科技进步奖里面的一点点,所以不管是职称评定对企业的、对队伍的、对个人的、对成果的都没有非常扎扎实实或者很体系化的政策。 目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做、怎么融合?我提出五个方面,一、战略设计一张图,我们在考虑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科技传播。同时制定规划,战略规划同时部署,任务布局同时布局,改革措施同时推进,这一定我们上海做得比较好,是全国第一个政府颁布五年规划的,95开始做了,当时我也是规划组组长,创新规划、科普规划两个一起做,到现在也是一起做的,每次做创新规划科普规划做了,政府一起发布,战略设计要一张图。 第二,工作推进一张网,我们要构建科技传播体系,特别是上海现在聚焦浦东搞浦江论坛创新论坛,因为我们上海有非常光荣的使命,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而且具有全球影响力,我们传播跟创新什么关系?所以应该是围绕创新链来部署传播链,所以我们现在的科学普及要把传播链拉长,在前端可以激发创意,有很多比如工作室、青少年工作实践站等等,激发青少年的创意。而当中可以宣传科技的成果、科技的人物、科技的政策,后端可以服务大众的创业创新,所以我们要构建新的科技传播体系,而体系应该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两者比较容易融合。 第三,内容开发一起抓,要促进我们科技成果的科普化,现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科技成果,这些新的成果如何让百姓有获得感?让百姓了解只有科普化的过程,现在非常强调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了一头另外一头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产品,一个是精神产品,穆所干飞机了,前面讲的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科技转化也是两个,物质转化、精神转化,但是我们现在重视GDP,重视产值,重视利润,强调的是前面,后面一点没有提或者提了很少,所以有两维思路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有两个维度,同时产业化同时,还有科普化的过程。 第三,资源布局一盘棋,我们创新主体在布局创新主体任务的同时,企业、大学、研究所,各类创新主体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创新工作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两者都应该承担,左面承担创新,右面承担传播,这是两者都应该做的。所以我们要提升创新主体的传播能力,搞创新的人不一定能够做传播很好,两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大学、在研究所、在企业如何建立专业的科普工作团队?如何在大学里设置一些科技传播的学科?在政府里如何推动科技成果立项的时候,把科学传播的任务也赋予给他们?企业如何把它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五,很重要的是人才队伍的一体化,要打通科学家到科技志愿者的通道,比较难,李健民没有水平只能搞科普,有水平的人搞创新,因为创新拿得到钱,传播为社会百姓服务的,所以在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赛根在美国是很好的航天方面的专家,因为他搞了传播多了,人家认为他哗众取宠,以后拿项目不给他了,在中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要做了也不是很好做,有很多很大牌的专家作报告,专家很有名,大家坐好一定好好听,把门关起来,结束的时候发毛巾,否则人家跑了,听不懂很枯燥,当中要有趣味性、互动性,在这方面培养不够,锻炼也不够。打通渠道一要愿意,第二要能做。 第四,谈谈上海实践,上海的科普在上海各方面的努力下,在探索融合的问题,主要在五个方面。一、规划体现融合,“十三五”科普规划就是和创新融合起来的,围绕着创新链来部署传播链的。第二,科技奖项的设置助阵同等作用,我向大家公布一个好消息,上海率先在全国设置了科学技术普及奖,正式从科技进步奖拿出来了,跟科技进步奖同等待遇,今年可以开始申报了,对从事广大科技工作传播队伍的是非常利好的消息。第三,众多的科普活动砍入科技元素,我们上海的科技节今天正好是科技周,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要搞科技节,全世界政府提出了第二个办了很多年以后,变成科普界的节日,前两年我又提出科创中心教课节是这个节,把科技元素放入进去,所以今天在科技周期间科普论坛在这里,还有很多科技创新的活动都放在这个节日里,所以上海科技节要变成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百姓的参与平台,高端互动平台、国际交流平台,把国际节、电影节、艺术节、旅游节作为上海四大品牌节日,现在已经开始在提升。 第四,产业园要增加科普的内涵,我们中国有很多科技产业园,有些有条件的可以孵化一些热衷于科普方面的企业,增加科普的元素,上海又在全国率先带头了,将来会命名这个园叫做科普园,在智慧晚在宝山建立了智慧湾科创院,有3D博物馆,有VI展示技术,周末青少年搞活动,前几天科学之夜在那里。 第五,推动创新主体履行科普职能,我们每个创新主体把科技传播的责任要自动地承担起来,要依托创新主体建立各类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创新的实验室、开放的实验室,科学创新的实验基地等等,这次非常好浦东新区企业、大学研究所联合自动发起了倡议书,在这次科技节上向全浦东发了,要求创新主体主动承担科技传播的责任,得到了浦东新区很多创新主体的响应。 所以创新和科普融合很重要,但是还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这就需要我们决策部门的重视,要科学共同体的践行,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相信今后过几年再开会谈这个主题,大家一定会看到更好的成果。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20:48
陈岩:希望用媒体平台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陈岩:希望用媒体平台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分众传媒首席信息官陈岩出席并演讲。 陈岩称,分众传媒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全新领域,开始直接在海外建立直营公司,已经在韩国、新加坡、印尼、泰国、香港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公司。她说,“我们希望用媒体平台,能够在商业上助力品牌在中国的成功,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出海成功,我们也希望用中国原创媒体振兴品牌强国。”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岩: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虽然是4A出身、国际广告背景出身,演讲是我的家常便饭,但是今天在这里非常紧张,在科技论坛上、商用公司上来说,所以在这么多科技大家,和这么多的科技小尖兵的同学们面前,我分享一下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案例,也是请各位专家给我指导。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的广告市场,再讲一下分众传媒,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这是2018年我们国家权威的广告发布数据,看到了所有类别的广告、传统类别的电视、报纸、杂志、传统的户外交通类的媒体基本上全部在下降,在传统媒体中只有广播类媒体在微弱的增长,因为看到数字还好,基数非常低,引领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一是在互联网媒体,还有电视媒体、电梯海报、影院视频,四大类媒体是中国广告市场发展驱动的动力,是因为去年到今年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家都知道广告行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这两个行业息息相关的,经济的影响中美贸易战等等也罢,大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广告业的发展动作都开始趋缓。 我讲了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以后,再讲为什么是这样?中间科技发生的力量是什么?分众传媒是上海本土的一家本土企业,2003年是由我们的创始人江南春先生在上海创立的一家公司,当时是因为远见的商业头脑,在传媒领域有完全创新的,我们过去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为什么不能把电视放在户外看?为什么一定在家里看?因为所有的媒体都是从国外传播进来的,就像当年2000年入行进的是国际广告公司,4A公司,是美国广告协会标准,所有全球的广告标准国际4A代表全球国际最高的专业标准,所有媒体从国外来,标准也是从国外来,所有的量化评估,无论是质化和量化的研究全部是从国外来的。 在没有一个媒体是中国原创的,当时中国的广告市场已经完全是一片红海,江南春说把电视搬到户外播,围绕人们生活场景、人们生活的轨迹点做广告接触点,因为这个奇思妙想建立在中国原创电梯媒体、户外电视媒体的市场。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12年是私有化,2015年作为红筹回归的第一股回到中国A股市场,目前分众传媒中国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第二大媒体集团,有160亿营业额,在去年福布斯发布全球数字公司里面分众传媒第31位,同时在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我们在中国上市企业品牌价值棒第61位,市值第41位,完全是本土品牌,本土的媒体公司,靠着科技支持不断创新,在中国成为顶尖的媒体集团,同时也是把我们媒体形式在全球布局,走到海外市场。 我们讲到分众传媒,分享的主题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就像社长讲的谢谢大家你们放下手机在这里听演讲,这是事实,现在几乎离不开手机,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人不断地拍照,发着微信,因为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我们人的媒介资讯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看电视、看报纸今天变成看手机、看手机客户端获取资讯,因为技术不断进步,让我们随时随地在电视上不用当场看,可以看回放,技术带来进步给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万变中有一点不变,无论媒介如何变换,但是生活轨迹不变,要回家、要上班、要开会等等,有自己的固定工作轨迹,同时周末孩子小的可以带孩子上学、去娱乐场所、去运动,一家老少可以去超市,周末还要去影院,现在在网上买菜都可以解决了。人们要技术的支撑下,连买菜在网上解决的时候,但是只有生活空间、生活轨迹是固定的规律。 随着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在分众原创户外媒体,在电梯媒体场所中目前覆盖到了200多个城市,每天覆盖3亿中国的受众,未来我们目标在能够覆盖500个城市、5亿中国消费人群,在全球来说希望覆盖将近10亿的亚洲人口。讲了这样一个媒体,一个电梯、一个视频,在中国有300万终端,有这么多的城市,200多个城市,怎么管理?分众传媒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只有1万的员工,来管理这些系统,所以很多除了电视、电视台以外他们的发展很难发展大,科技技术应用,这里是科技原创大家,科技应用使用者,我们是应用者,因为缺少技术的应用使用的转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引导下的精准市场营销活动是客户需要的,但是因为各个公司部门之间的格局,在互联网公司、媒体公司之间、公司之间的数据壁垒导致,所以在系统发展中、行业发展中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对于分众传媒来说,今天我管理200个城市靠人力或许有能力,当未来一天走到500个城市,当现在已经走到海外这么多国家的时候,如何管理这个系统?让我的系统运用更加有效率?只能靠技术,只能靠技术升级的引领来改变。我们看所有广告过去都叫广而告之,播放你看,当资讯高度碎片化、高度复杂化的时候,海量的信息根本就记不住传播的内容,所以对于行业来说让消费者和媒体互动,让他们自发的了解资讯,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很清晰地记住品牌和产品,所以基于在屏上的互动技术,可能在我们科技大家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在行业中也没有人分众也是第一个做出这样的屏,即使屏幕做出来,但是从我们的创意上要做出互动的视频,推送到屏上让消费者能够互动还有很多路继续往前走,只有像不断地探索科技的商业化应用,才能真正地达成品牌的需求,才让消费者接收到他们喜欢乐于接受的资讯,他们愿意跟你互动,才能真正达成品牌营销的目标。 这么多屏幕难道今天分众就是1万员工,其中6000员工背着包、拿着卡一个个插,如何利用基础设施,4G很艰难,我是一个广告传媒的专家,所以从去年开始被集团任命为首席信息官,我不懂技术,但是因为我是算法专家、是大数据的专家,作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在懂专业、懂行业、懂体系之下的重新解构行业,才能有效如何利用技术提升行业?所以我们接手了以后,像核武一样一剑下去马上全中国300个城市屏幕换成不同的屏幕,4G在地下室,在偏的角落屏幕推送不通,到10月28实现了系统联通,有80%屏可以通过推送成功了,8小时成功率,什么时候实现IOT?实现1小时成功率,可以5分钟成功率,我们期盼中国5G在全球领先,推动全球行业,我们给电信建立了5G高带宽实验室,引领5G落地商业场景应用。 我们也在搭建在未来两个月上线中国最大的物联网传播的运营平台,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时,现在虽然通过IOT实现,速度没有IOT这么快,我们效率4-5倍实现效率,在过去广告最大问题,广告主说现在知道投放,没有办法得到结果,现在基于建立了实时监测互联网平台,每个客户在他的手机端、电脑端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东西播放了东西,在哪个城市正在播放?播放了多少画面?还有多少次没有播放?非常精准同时实时监控数据监控平台。现在大家都讲了很热闹就是图像识别技术,我们把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比如白话,要讲人听懂的话,讲人脸识别很精深,用于广告监测,比如利用图像特征匹配识别图像的一致性,我们的巡视员哪怕50、60岁的老先生,拿着手机一扫训练回传到后台服务器,马上识别说图像是一致,是正确,还有放反了识别不出来,我们通过矩阵方法识别图像的方法,还是倒置?在W数据准确度高达98.83%,全球98.85%,我们达到96.47%,全部接近世界最领先水平。 广告看和没有看,人脸识别看的是喜好,传播的什么样的信息?消费者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就是记住,不喜欢忘了,我们基于表情识别技术进行感官研究,表情识别准确度高达1.22%,传播上去是消费者是否接受的?同时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我们利用种族用户、种族人群扩散算法推进用户,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品牌做更加精准的营销,以及二次多次触达提升品牌传播效率,以及对品牌营销到销售的转化的能力。分众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和阿里入股了分众以后,我们建立了基于阿里数据标线体系,还有腾讯标线体系,架构了自己大数据的数据平台,目前我们在数据上可以有楼、还可以有人,基于消费者的兴趣偏好、周边配套、楼宇商业需求、财富属性以及基础设施属性等等,大型的平台,通过大数据赋能就可以清楚地告诉品牌,你要的人在哪里?同时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很清晰地可以评估通过技术的支撑,我们可以评估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这是基础最简练的画像,同时分析行为轨迹、兴趣偏好、基础属性、商业需求以及财富属性等等,可以帮助品牌更精准地做人群分析,因为传播首先消费者洞察,清楚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媒体洞察,和媒体之间的关联。 第三点就是营销市场洞察,在市场中如何做营销的传播?当有了这么多的数据,在技术的支撑下,当它在投放户外电视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要投母婴类产品的楼,还是投手机类产品的楼,不用知道只能投上海、只能投黄浦区,将来有1000个楼分布在不同区域里面,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母婴人群比较集聚,同时通过LBS竞争选楼的方式,在某个半径之内、某个区域之内,有多少有这样的具备特征的楼以及人聚集在区域里?只要在这里投放可以了,科技引领,因为我们不是研发性公司,属于技术应用型的单位,我们把科技的能力通过转化在商业上进行应用,通过从商业的转化带来市场产值的出现,同时推动行业在技术引领下的发展。 再回到第一张图看到为什么在这两类,在电梯、电视、电梯海报以及影院以及互联网,只有在基于科技前沿应用的公司才是这个行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今天是文化论坛,广告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我们上海市出台文创50条,支持鼓励的发展产业中广告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广告传播的内容很多都是跟文化相关的,我们经常说,因为我自己是唯一的中国人曾经在全球三大广告界,纽约和伦敦广告界作为终身评委,获得内容很多广告就是文化,我们经常说基于文化的差异带来它的感觉、触点不同,最终能否获奖?未必完全是在技术上,而完全决定于文化取决于文化,所以我分享一个去年我们团队打造的用电梯媒体、用360度全新技术打造的广告获得了2018年伦敦国际奖最佳创新市场营销奖(播放视频)。 这是消费者站在电梯里看到的场景,从1楼到顶楼,所以这个相对于普通的广告来说,当你置身电梯里,完全被有内容的信息围绕在你身边的时候,我相信不是很容易被忘记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是在去年在全球作品中脱颖而出,也是中国第一个品牌在国际奖获得奖项。分众的商业模式,我们过去广告都是从国外传来的,就像电视收视率有国外的公司研发出来的,所以当我们中国的户外电视很成功在中国商业模式成功以后,我带着团队研发了户外电视的收视率营销等等,这些都是由国际上有相同量化标准语言,有了和全球能够认可的量化标准以后,你的产业才能被无限量扩大,因为有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媒体原创,我们应该软件系统让全球,广告人知道同样系统同样使用,被商业输出,在专业的基础研究有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全球的输出,在过去10年发展了欧盟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沙特等等40多个海外加盟商,我们曾经国信办指定中国品牌形象宣传的窗口,在世博等等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宣传。 在去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从去年开始分众传媒进入了一个新的全新领域,开始直接在海外建立直营公司,已经在韩国、新加坡、印尼、泰国、香港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公司,在韩国这是在首尔,已经部署了3万块屏,有2000员工,媒体的逻辑是要致力于影响主流人群,我们在海外传播不是在华人圈子里传播,我们影响的是在海外本地意见领袖、意见口碑者,让中国的资讯在这些国家传播,我自己一直非常致力于帮助政府的信息传播,商业应用的传播和国家品牌以及政府信息传播是一致的,我们发现了很多国家好的科学实力的进步以及文化,不要说海外,即使在本国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我多次演讲和学生问过,中国和美国面积差不多大,中国移动通讯总基站、电网总长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和高铁总里程,标志着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硬指标超过美国,我们是全球第一,我的学生或者每次在演讲中发现,有一半人并不知道,刚才社长也讲了我们的量子号在前年的6月15号,上了科学杂志封面,并不是很多学生们、同学们、年轻一代或者普通百姓都知道,让我们国家引以骄傲的科学进步并不是很普及,作为媒体平台来说,我们认为要增强文化自信,圆梦民族复兴,作为媒体平台要利用科学技术,对商业转化扩大媒体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的媒体通过技术的应用帮助管理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地区、这么多设备能成为拥有技术化,而且具有数字化引领能力的传播平台。 我们希望用媒体平台,能够在商业上助力品牌在中国的成功,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出海成功,我们也希望用中国原创媒体振兴品牌强国。用科技做商业化的转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全球先进技术的迅速使用的能力,希望我们这么多的科学小尖兵们多多继续努力,希望将来用你们的技术,帮助我们的产业发展、行业发展,让中国的传媒领域可以领先于全球,最后,让科技激活产业,让创意改变未来。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20:45
穆荣平: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穆荣平: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出席并演讲。 穆荣平在演讲中谈到了四点:第一,认识文化多元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第二,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第三,唯实求真是科学精神核心内涵。第四,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弘扬科学精神。 以下为演讲实录: 穆荣平:我的题目换成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我们分论坛谈文化房汉廷社长谈了文化,一般年纪大的人才喜欢谈文化。因为文化一谈一天都谈不完,所以从八个字谈起,平等合作、求真务实,4个观点或者4个方面,第一,就是认识文化多元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因为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文化自信,自信从何而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第二个观点是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老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的文化怎么样博大精深,我觉得在你的行为上只要有这种方面的表现,文化肯定是不自信的。第三,就是唯实求真是科学精神核心内涵,最后是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这是我的主要观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某个群体的成员,在一定物质文化发展条件下特有的观点模式、价值模式和行为模式,去年我们办了科技政策论坛里就是选择文化作为主题,邀请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专家来讨论,我作为主持人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化没有共识的定义,大家都觉得这个很对,文化就应该这样定义,但是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也是我们文化发展必然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谈文化。 我也是谈谈对它的认识,文化包括了价值观、态度、信念、行为规范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具有传承性、具有遵循性和动态演化性,还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讲文化有三种文化,观念模式、价值模式、行为模式比较多,我特别加了一个前置条件,是在一定物质文化发展条件下的三种模式,离开了物质文化发展,只讲我们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模式,这个文化也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观察认识、了解自然现象,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物质成果。为什么这么定义?因为我们现在经常我列举了联合国关于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定义。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社会和社会中某个群体成员特有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模式,包括人类认识自然以及在运用知识、完善自身生活状态和质量的过程中取得的精神成果,精神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源泉和民族社群凝聚等功能属性,前面讲的定义,因为我以前是学物理的,喜欢一个问题如果不定义后面不能谈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界定,有三个方面。第一,文物,第二,建筑群,第三,遗址,文物经常说青铜器肯定是文物,陶器、瓷器,我们经常说是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体现了我们的技术、体现了我们的审美、我们的价值。建筑也是一样,所以这是联合国的认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种形式,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知识和实践,传统和公益,所以有非物质文化里面还可以分出来精神文化,所以关于文化有不同的认知,我们国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它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作为一个过程,它是把人类对于自然认知的过程都体现在其中,所以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做。 第一个什么是文化?给大家作一点解释。第二个,文化的评价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我们经常说文化,对文化比如说玛雅文化,或者是巴比伦文化,我们对很多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一种判断,而判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作为判断其他文化发展的标准,而应该充分尊重和包容各类文化的价值观,中国古人文化体现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一种价值观,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我最近一段时间感到很郁闷,人类文明的发展,发展到今天,以前以为进入了比较高的发展阶段,但是美国政府现在以一个国家的治理以来对付中国的一个企业,还是回到了原始社会丛林法则主导的世界,我们的文明发展和应该想象的高度有很大的差别,也许这是一个发展阶段转折的短暂时期,但是的确让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两个方面,第一,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第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到了故宫博物院,到了大英博物馆,可以看到古代的文物代表的一种文化的发展水平,体现科学技术、财富创造的能力,精神文化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就是各美其美,这种价值观、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进步,所以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平等合作、为人处事,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还是一个国家,平等是一种人性本能的追求,我们学管理的人都经常提到马斯诺需求,从最早的身份生理需求,到安全、到需要爱情感,到需要尊重、到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到最后进入忘我的境界,平等也是我们人性本能的追求,但是我们讨论平等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能力强的时候比较容易,但是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如果他的精神文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会恃强凌弱,也不会去以平等来对待别人、对待别的群体、对待别的国家,所以能力是基础。 合作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我们从个人的需求层次来看,凡做事者一人为之不可能是大事,只要做大事一定是合作,一个公司做得事情只是一个公司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一定做不成大公司,一定会在社会上体现他的合作带来要素的新组合,所以互信是合作的基础,文化自信需要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互信,文化自信这两点非常重要,没有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靠什么自信?没有比较广泛的互信的关系靠什么自信?有可能在说一件事情就在担心这个事情跟别人合作,关键时候他会不会弃我而去?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第三,就是唯实求是科学精神内涵,我提了四个字,科学是认识世界、及时世界,并不断修正自己认识的过程,关于科学有很多说科学作为真理来看的,科学如果说它是真理就被宗教化了,因为它好不容易科学从宗教脱离出来,就因为它是一个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过程,而且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在科学面前永远不存在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也永远不存在绝对正确、永远不变的最后真理。科学精神核心内涵就是唯实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保持应有的理性怀疑和独立判断,对于我们在讨论文化自信的时候至关重要,有的时候我们有很多问题。 第四,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弘扬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现在刚才房汉廷演讲当中提到了,我们有的时候宣传自己是违背了基本的事实,这是比较低级的,还有一个属于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认识自己方法不得当,片面地把我们的优点放大,而把缺点视而不见,不叫视而不见,就是忽略了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弱点,所以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科学认识自我的过程,要科学认识本国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比如说对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因为物质文化里面包括科学技术,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比较恰当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发表很多文章,这些文章里面有闪光点,在某些点上去的了成就,如果搞材料的性能上比以前有所改进,某一个性能指标。但是如果是从科学的思想角度去看,原产地在中国科学的思想还是相对少的,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对于自然认识有新的认识的时候提出来,后面有一批文章也就是一批观察者,不断地改进迭代优化对于自然的认识,所以第一个提出理论阐释他的发现,这个人作为思想的引领者,我们应该要充分足够的尊重,科学认识本国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我们就要用四个字,叫“唯实求真”,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是哪个大的科学家说的,而是谁先说的?因为在科学面前讲的是优先权,给第一发现者,而不是第一权威的专家。 第二,要科学认识本国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在很多时候精神文化发展和物质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经济物质还不是非常富裕,或者物质文化还不是很发达地方,也会出现对其他族群和国家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欣赏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可以欣赏别人,但是这两种文化怎么样做比较?也是要依靠唯实求真,而且不能强求别人在精神文化的认识上跟你完全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叫科学对待其他国家物质文化的成就,这也是不能视而不见,或者不能小觑对别人的东西轻描淡写,我们这个地方造了一艘船,人家发明一条船,说谁有可能。我们经常说到改进一个车的技术,但是忘了改进一个车其他的技术没有,没有其他的技术改进的车在马路上也跑不起来,所以讲的是一个系统,我们看待别人的物质文化成就,要本着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精神文化应该是包容和尊重,所以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理性怀疑、独立判断和宽容仁爱,这是文化自信的关键。 作为文化自信的一种行动,我就分享,只举了一个例子,分享有的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果对自己很自信,刚学会这个又创造了新的,你比较容易分享过程中启发创造,未来从人的本性出发需要的是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这个没有中外差别。在没有种群、国别的差别,剩下的只是我们需要的未来,怎么样实现的路径问题。所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已经在进行过程中,数字转型带来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的转变、产业发展范式的转变、社会服务发展范式的转变和环境发展范式的转变特殊的时期,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 最后,我结束我的报告,刚柔交错、文明以止,人文化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意就是以文教化,文化发展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互建、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发展的演化过程,数字转型将加速这个过程。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求同存异、平等合作、唯实求真。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20:32
房汉廷:要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
房汉廷:要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出席并演讲。 房汉廷表示, 我们要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华为今天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如此的关注,它有5G,5G是领先的,也做了30、40年。他认为,中国在物联网、在人工智能、在飞秒激光、基因编辑等领域,也要有自己的根,不抓这些将来会被别人卡脖子。 以下为演讲摘编: 房汉廷:第一,回归常识,我们都知道现在给创新包装了很多炫丽华贵的外衣,创新从常识开始的,创新本身也是常识,我们都知道一个木匠如果给人家打家具,第一,打不出来。第二,打得不是原来预订的样子。第三,打出的家具不能用,木匠能获得收入吗?获得不了,肯定还会赔偿,一个农民种田说的再好,到了年终只有批亢,能够果腹吗?一个工人在生产线上如果做得全是残次品,谁让他继续做?一个官员如果不能提供公共服务,变成老爷,谁还要抬他的轿子?一个教授如果天天只忙着自己的私利,而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谁让他继续教下去?我说的常识就是每个人不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包装成多么高大上,你没有那么重要,你就要把分内的事情首先做好,按照规律是一份职业先敬业,再乐业,再成事业,不要一上来一定要爱国,别人都不爱国的,我是好的,你是坏的,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哪有绝对的坏?都是转化和变化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宏盟知识发现了太极,太极叫做阴阳两条鱼,很简单白昼尽头是黑夜,黑夜的尽头是白粥,不知不觉天亮了,不知不觉天又黑了,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在计算机用的语言不是0和1吗?0和1就是白天和黑夜,越是简单的越是伟大的。文化里面的核心就是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象吸引,并不是穿上几件华丽的旗袍,里面的皮囊因此高贵起来了。 我们研究创新的策源、新的文化、新的观点、新的发现、新的发明从哪里来?从常识,一切违背常识的东西里面不是蕴育着极大的发现,那就是极大的诈骗。那些天天告诉你他又发现了重大东西,他又是因为爱某某事情导致的,基本上是胡扯的,所以说我们今天谈创新策源,第一条就是尊重常识,回归常识,没有常识就没有功力,老祖宗说礼义廉耻思维,基本思维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四运动时候西方教会了科学和民主,科学让我们有思维方式的变化,更加尊重规律。民主是有更多的人来决定大家的事务,而不是由更少的人决定大家的事务,这些都应该属于常识。 今天在大谈创新时代,很多人脱离了常识来谈创新,脱离了常识谈远大的,相当于一座大厦建立在沙滩上,今天不倒是因为上面的重量不够,上面的重量一增加可能会坍塌了,我不希望中国的创新大厦和我们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大厦,是建立在一种无知的基础上的,应该是首先建立在常识。 第二,跟大家分享的观点就是回归常规,大家经常会听到有一个概念,我也给人家做过规划报告,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如何?常规是什么?常规就是规律,老子在道德经当中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打破规律要有特别的条件,前一段时间我到广西看了一下我们过去有一批香蕉基地,树全部死了,因为国际上有一个规范香蕉大约在北纬24度左右生长,再往北生长不行,越往南接近赤道产蕉越高,我们种在26、27度,树不行了,为什么树这么娇嫩?为什么刚到0度就死了?就是我们不遵守规律。人也一样,到了37度生活很正常,到了40度就觉得生无可恋,机械温度平衡在36.5-37度之间,超过了或者低了都不行,这就是常规。很多人说弯道超车,弯道超车是什么样的水平?要么从对方的头顶上飞过去,要么从后面撞出去,真的是弯道就会贴在墙壁上,所以弯道超车不是不能超,是轻易不敢超,因为弯道超车车毁人亡。 如果各位同学觉得天天要搞超常规的就离失败不远了,我在科大教书,和少年班很多小朋友聊天,他们都假装不学习,最后比你看我不学习都很好,你们注意一下他们可能蹲在厕所里面、在树荫下偷偷地学习,告诉你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考试100分,他是聪明,但是他也达不到弯道超车超越常规,人都是生物体,被赋于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同样需要深度学习,尽管有逻辑、有数学,还有深度学习,所以不能够轻易地打破常规。 当你的能力认识没有做到的时候,有时候经常会看跳水很简单,10米高台走上去跳下来,就得金牌。有一次我跟国家体育总局的人联系,我说我能不能试一下?他说好的,给我换上游泳衣大号的,没有往前走刚上台腿不听使唤使劲地抖,后面的教练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走在前面我想无论如何不跳是好的,最后被推了一把下去了,整整一个平扑下去,水花都起来了,给我0分不止是负的,看着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是需要千百次、千万次训练,他才有了能力才能压住水花,才能几周翻腾。所以我们看别人和自己做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我们尊重别人,还要包容别人。有时候别人做得不一定很完美,但是不代表你做得比他还完美,怎么比他完美?我过去一直认为我比他们差不了多少,一试对我人生都是重大的挫败感,我乖乖地回来研究金融问题,不再做跳水梦想了。 第三,要回归常态,尊重常态,常态就是正常的,比如说人喜怒哀乐,这是我们的常态,常态就是正常活着、正常生活,不能天天是打鸡血,也不能天天跌入万丈深渊,魏征给唐太宗写书的时候,积土深远,创新是需要生态的,山达到一定的规模风和雨就深了,水达到一定的深度,交融伸延了。我们搞科研和创新一个小水坑,就要让我们做试航空母舰,一个小土丘,就让我们在上面放卫星,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 今天为什么给大家絮叨这些懂的事情,就是因为专家教授把什么都懂得事情和对的事情,搞了不对,可以不用土、可以不用水,很多都不用,所以生态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如果没有生态环境,没有持久的生态维护,创新既不可产生也不可持久。在2016年中国工程院大会,还有科学院院士大会,很多大家回忆起来,说民国时期特别是短短的民国黄金十年,出了那么多大师,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师何处有?钱学森之问也是这个,有人说人虽然不是那些人,但是品种还是那个品种,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品种,但是有些东西变了,土壤变了、水变了,大师没了,我相信如果真正按照创新生态去做,积土成山继续深远,我们花了多长时间踏踏实实做创新生态?有时候有三年、有五年,刚积出来一个小水坑,我们就想获得交融,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有诺贝尔奖梦,有想领先世界的梦,这些梦真的不是梦到的,是做到的。尊重生态、尊重常态、重规常态,是创新文化、创新策源根本的,从常识、常规到常态。如果离了这些其他的所有东西都会变成一切空。 如何实现这三场?用两抓,一个是抓基础,用任正非的话说要从教育抓起,小平的时候也讲要从娃娃抓起,这些话都对的,但是抓有怎么抓法?有时候经常想我们是不是搞错了?比如说抓娃娃的时候,首先在他做人学,学做人的时候让他学很多技术,就是一个人少年的时候应该是以做人为主,学习怎么样在社会与人相处、与人生存、见了长辈有礼貌,看到比自己小能关照,见了相同能够融合?这叫人学教育,世界都是如此。但是我们把孩子学奥数、学钢琴,学很多钢琴12级,见了人就是TMD,这样的一些技术很高,就是不会做人。一说话不是爽就是郁闷,总是什么事? 第二,该他做工具的时候上大学了,结果发现这个人根本不会做人,彼此之间总是格格不入,这可能是抓错了,还有一些小孩子的时候天天学很多治国理政的东西,不学做家务的事情,义务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都打理不了,他天天学很多宏大的东西,一是他的知识、他的局限都不能理解,二是这些东西不是他的年龄段理解的。所以抓基础是不是我们应该回到正常的人才培养顺序当中?从做人到做事,从符合他的时间段的价值判断,再逐渐地向高从个体到群体。 第二个方面抓根基,根基和基础有相同性,根基包括大家说是中国在这次中美贸易战,或者相关的纠纷当中,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很憋屈?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建立在哪里?都是建立在西方的体系当中,大家可以翻一下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上有几个中国人的名字?当然我们有一个人很厉害杨振宁先生,国内很多人泼脏水一大堆,尊重过伟大的科学家?没有尊重过,好不容易冒出来都不尊重。我们的体系都是叶公好龙体系,都是建立在别人技术体系当中,中国无大师,中国没有发明创造,有根吗?首先没有科学之根。同样在技术之根上我们有没有。最近几千项影响力进程发明当中,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还在谈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别的吗?除了屠呦呦,还有那么多人要争,这些无根还需要竞争。 第二个方面我们从今天开始,不能再吃别人的剩饭,能不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要从我们能做的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我很佩服我们学校的潘家伟教授,他自己也说并不清楚量子纠缠是什么原理?但是我观测到了,而且他做了密钥分发,形成了京沪量子通讯干线,也做了墨子号卫星,尽管有很多人非议,这就是做根基性的东西。华为今天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如此的关注,它有5G,5G是领先的,也做了30、40年,我们在物联网、在人工智能、在飞秒激光、基因编辑等等是不是也要几条自己的根?不抓这些将来被别人卡脖子,关键技术不在自己手里,只有根基是你的,未来不光在根技术层面,而且在根产业层面形成价值链的布局、产业链的布局,形成最后的竞争能力。[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18:37
李乃湖:变革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 探索工业互联网实践
李乃湖:变革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 探索工业互联网实践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正泰集团技术研究院系一副院长李乃湖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乃湖: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正泰集团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里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大家可能觉得工业互联网很热,对于正泰制造型的企业,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代价进行探索呢?首先看一下专家都不了解正泰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是专注于电器从低压到中压到高压制造企业,起步是开关起步的,经过35年的发展,他的业务拓展到绿色能源,光伏电站的生产,光伏电站的运营维护。第三板块是智能家居,还有自动化和DCS还有电表等这种表。所以去年达到700亿的销售,总共3万多员工,3000多名研师。作为制造类的企业,为什么要去进行工业互联网的研发互动?首先我们觉得我们从两个方面,我们首先是一个制造性的企业,他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压力,不断提升他的生产效益,怎么降低他的成本,如何提升他的质量,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大家知道现在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还有员工的流失率相当高,每年过一个年要换30%的一线员工,这样的企业有迫切的需求把制造能力,制设备,IT信息技术,包括人员全部协同优化,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技术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对我们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进行一些变革。 第二点我们不仅仅是制造性的企业,我们还是能源行业里面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太阳能电站,能源同样面临重大的变革,资源不断的紧张,环境污染的问题,反应对我们能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来说,如何提供更加节能,更加低碳,更加环保的方案,来应对未来分布式能源可再生,可共享的挑战。从这两个方面他的挑战我们正泰集团制定了这样的发展战略,我们称之为一云两网,第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制造领域内部推广我们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我们推进我们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从工业互联网的角度,一张网。第二张网推动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以及园区能效管理方案,智慧光伏解决方案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智慧城市里面的基础设施,热网和水网,基于这样的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我们的产品竞争力。这个是一云两网的发展背景。 围绕这个战略,过去两三年开展了基础的工作,首先第一个基础工作,我们构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和一般的行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尤其是底层的感知设备怎么连接平台里面,我们还要考虑到传统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一系列的供应设备如何进入电网里面,因此一个协议里面我们要做的工作里面不是3-5种,是20-30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二共性的东西,我们大数据,存储分析能力,数据的智慧分析能力是共性,我们的设备产业覆盖比较宽,如何对设备进行管理,安全方面的认证,监控和运营都是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除此之外我们可视化平台里面不仅仅要考虑移动端,更多要考虑到我们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如何快速构建生产过程。不仅仅是数据报表还有流程的相关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研发我们平台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平台分成三个方面,计算子平台业务子平台,时可视化子平台。然后重点推广工业物联网和能源物联网的应用,我们依托产品滚动开发,选择一两个典型的应用,比如说工业物联网里面选择典型的应用对工业互联网进行迭代式的开发。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首先把这样的平台怎样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特别是智能制造,把IT和OT集成,实现内部的互联互通,这个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针对智能制造做了一些尝试,2016年得到工信部得到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支持,打造温州的打造了智能制造工厂,这个工厂里面我们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一直到低压虚拟仿真,包括大量的模具,包括模具的管理智能化制造,仓储管理,供应链进行了整个系统化的集成。 下面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个具体的工作,杭州太阳能智能制造工厂,工厂里面我们首先采用所有的装备生产的自动化,使用了大量的的机器人,包括底层的感知设备,大量物联网的采集,包括AGV的小车,生产过程当中的质监包装全部是自动化,反应我们国家在光伏电池领域里面比较高的水平。通过这样的一个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一线员工减少了75%,运营的费用降低了5%,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量的提高。同样智能制造的生产线里面我们也尝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不是说首先找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数据采集量不是很大,数据的质量要得到足够的保证,然后实施才可能比较容易。我们针对太阳能光伏组建生产过程当中多晶单晶也好,瑕疵的形状是不规则的,长短是不规则的,过去都是通过人工,一个人两秒观察一个片子,几十个小姑娘的而且做不到全检,只能做到抽检,这个领域里面尝试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职能技术,产品合格率从95%提高到了97%。我们的直检从抽检到全面的直检。他的速度也提高了1倍,所以我们杭州的一个示范工厂。 我们通过杭州的示范工厂积累了经验之后,又把我们的经验进一步拓展在海宁的太阳能光伏生产,他的年产能达到1.5GW,我们这个工厂真正做到了向全球客户开放光伏制造+透明工厂,可以网上下单,1分钟网络下单,6个小时我们工厂把组件生产出来,48个小时配送安装,实现前过程的云监控,提供30年的质保,真正实现生产制造加上互联网的透明工厂。前面提到了我们的智能制造我们不仅仅用于光伏生产,智能制造还应用于小型短路器的生产,工信部2016年支持的项目,总投资是2.4亿人民币,通过这样的一个智能制造的升级之后,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效果。运营成本降低了38%,成品送检的不良率38%,产品研制周期降低了22%,能源利用率提升达到8%。实现从产供销人财物的互联互通。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基于这样的平台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我们的目标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推动能源互联网用户、电网、金融机构与制造企业共赢生态圈。发展成为面向终端用户的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这个里面给大家分享我们光伏的设计,从商机的管理,从光伏电站的设计和到运营维护,金融服务全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算法结合光伏发电各个环节要素建立电站数字模型和数据分析。除此之外我们在地面光伏电站我们应用了智能巡检,通过无人机图象识别遮挡的情况,智能化的运营维护,我们还通过智能清洗,无人机分析光伏板的情况,什么时候维护,使发电停运的损失最小。还形成从总部区域到每个光伏电站三级的智能化运营维护平台。 这个是我们同样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银川一个热网,供应整个银川市去年年底已经上线运行,和华电合作,一共100多万个终端用户,我们可以监控所有用户,控制每个终端用户的阀门压力,这样的一个项目不仅仅是从工业互联网的角度还带来很大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利用电场的二次余热。 我们还把解决方案用于园区的能效管理,我们对能效管理也比较熟悉,所以怎样通过数据采集之后,针对不同用户建立他的数字双胞胎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帮他进行能效管理,降低等号,减少电费帐单的支出。 这个是我们从能源物联网的另外一个场景,智慧安全用电,我们和消防合作,他们对公共场所安全用电,负荷大了是不是有发热,有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我们通过物联网平台来提供安全用电方面的服务。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多讲,总体过去两年当中正泰集团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很多的工作还是初步的,我们建设过程当中和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安全方面还需要更多合作伙伴的支持,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17:43
吴钢:上汽大通的转型之路——探索C2B模式
吴钢:上汽大通的转型之路——探索C2B模式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CIO吴钢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钢:今天非常有幸来到浦江的创新论坛分享我们上汽大通做C2B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心得体会。前面嘉宾各方面阐述了工业互联网的内容,我听了也很有启发,无论是领导还是谢总介绍的海尔的平台。对于上汽来说,我不多做介绍,上汽在中国汽车界目前发展还是排名比较靠前,尤其是除了500强,我们品牌上也有排名比较高的内容。上汽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们也推出新四化的战略,我们的电动化,共享化,智能网联化和国际化,这个战略也是上汽在大背景下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汽车市场面临非常限额的挑战,但是这个基础上我们其实也是不忘初心,还是沿着我们既定的道路走下去。 对上汽大通来说,是上汽里面非常年轻的企业,我们成立到现在不超过10年,有上汽通用大众还有乘用车,他们是我们上汽比较成熟的整车企业,我们成立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最大特点是我们的产品序列非常宽,大家可以看到除了从宽体轻客,到MPV,到房车,包括到大型SUV,上汽大通是上汽里面比较有特色的企业。我们目前已经有4个生产基地生产不同的产品。 我们为什么要做C2B?其实简单来说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我们是做宽体轻客,这个本身就有很强的定制化的要求,我们很多客户都是大客户,需要专用车,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变型的要求。目前同质化产品的基础上必须提供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否则作为年轻的整车企业我们没有太强的竞争力。第三对于我们来说,尽管比较年轻,但是也是继承了上汽在合资企业乘用车建立起来比较强的体系保障,这个是我们自己具备的要求和条件,但是关键还是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是外部对我们的要求。 转型还是比较痛苦的。什么是大通的C2B?C2B的概念也不是大通提出来,整车企业来说是第一家。我们核心把原来B2C的模式转换成C2B,我们整车厂尽管广告无处不在,但是客户和主机场的距离比较遥远,我们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要凭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阶段,我们可以和客户进行数字化的直连,让用户和我们的距离大大缩短。用户可以参与到我们整个汽车界的企业,从设计研发开始到生产制造,到销售环节等等。整个过程当中由他来决策,他来决定他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我们告诉他,我们有什么样的产品,请你来选择,这个是非常大的变化。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满足用户高质量的互动体验,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从而达到,因为汽车本身从传统汽车产品来说是低频的消费,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C2B的业务模式,可以和用户形成一种长久的有温度的互动关系。 要做到C2B就要打造一些体系,包括营销制造和用户运营都是数字化的方式,基础是底层工业互联网平台,传统汽车企业都有营销制造这些,但是区别在于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要给用户能够这个环节当中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基于云,基于互联网和我们直连的手段,用户运营我们有自己的数字平台,洞察用户的需求,和他频繁的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在营销阶段我们有数字化的平台,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下单,进行自主选择。现在大家平时买车最大的一个垢病我们只能选择旗舰版,尊享版,每个版里面的配置是固定的,如果选择不同版里面的配置目前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可以继续选择简单的,我只要一个旗舰版,也可以给你所有的自由选择,全部打开,除了我们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其他东西都让用户选择。这样的话当然大家会想说对研发制造造成多大的压力,确实我们的研发目前正在也在做很大的数字化转型,要把闭门造车的模式变成开放的模式,希望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大家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帮我们做设计。我们可能出一些任务,希望你们和我们说你们想做什么样的内容。 从汽车开始研发的阶段,大家就对这个产品更多的了解和更多的兴趣。制造供应链,传统的做法是主机场接受经销商的定单传导给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我们现在希望变成并行的过程,平台共享。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市场的情况。底层就是我们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 作为C2B的价值,我们核心是两块,第一个是从人角度来说,就是客户,客户他目前通过不同的触点和我们有接触,我们通过这些触点,人和人相处从陌生到熟悉到有交往所以这个是一个漏斗,最初的认知到了解,到产生体验,购买销售等等。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用户生命周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要把传统的线下和线上的打串,线上要给线下导流,线下的信息反馈到线上,右边是数字化平台进行支撑。 第二块就是车的数字化,车的数字化其实就是整个传统OTD的循环。整个这样的过程我们是通过刚才讲的全面的一个让用户下单的自由选配平台实现我们生产交易和使用整个环节的透明。他所接受的所有定单和配置的信息都会传导给我们后面的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系统。这些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系统,需要把数据横向打串,把生产制造和销售状态可以非常透明给到用户。这些大家可能觉得目前在京东也好,淘宝也好互联网体验我们都已经做到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对于整车企业,要把这么长的价值链的信息反馈回来是不容易的。所以最终的目的是要给到用户更良好的再往上的互动体验。 这个是我们整个平台,平台里面当然是基于云比较广泛的架构,从我们合乎最底层的云到中间的中台和前台,这里比较需要强调我们目前非常着重的是做中台的建设。中台里面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业务中台,还有一部分是数据中台,中台的目标让前段更轻更灵活,响应更快,大量的业务和逻辑通过微服务的架构沉淀在中台同时有数据的中台分析大数据的挖掘,同时也做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这个是自主自选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产品配置,偏好识别,然后经销商会收到这些信息,在线下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交车服务。整个过程都是通过数字平台无缝连接。另外整个数据的回收整合过程当中都收回来,我们会对数据进行强有力的分析。 这个是我们刚才介绍的基于一个开放式的研发和设计,我们要把原有的汽车行业我们闭门造车的平台变成一个开放的设计平台,在这个里面我们会有各种不同的参与者,有非常初级的用户,或者说设计师,或者大学生,也有设计师,也有设计公司,也有供应商,乃至于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在过程当中我们会把他进行整合。 这个是目前数字化的成果。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传统来说,我们在做一个车型平台会做采购前期预估,这个是给供应商,要预估多少产量,要做准备,所以大家看到第一行就是这个,这个里面18寸,19寸,19寸,新产品上市我们首先做定价的选配活动,让用户选择他希望什么样的轮毂。这个时候我们拿到的信息发现和第一行有巨大的差异。第三行的时候正式这款车推出市场,让客户下单。第一行和第二行巨大差异,第二行和第三行非常接近,也证明C2B的模式和我们大通的可行性和可用性。在第一款C2B产品推出的时候,前面的定单90%的配置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整个C2B到现在的情况。 目前我们有两款产品,一款是SUV的D90,还有G50,G50,选配之后不满意,一定时间内可以到4S店更换,这个叫后悔药。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和大家分享这些内容,C2B的道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有机会一起分享,把这个模式推向汽车行业和其他更多的行业,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17:21
赵红卫:推进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 解决“信息孤岛”
赵红卫:推进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 解决“信息孤岛”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赵红卫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赵红卫:东方国信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一直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上积极努力实践。工业互联网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也是智能制造的支撑,实际上工业互联网体系上,网络部分的重要基础也是贯穿网络平台安全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关键技术,东方国信作为应用公司,要有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毕竟是一家非知名的公司,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1997年成立,2011年创业板上市。我们22年的积累主要在数据上是目前中国大数据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工业互联网的领衔服务商。 我们22年始终坚持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一开始做BI,后来做数据,延伸到大数据,从通讯领域进入工业,公安农业等十几个行业,但是没有脱离大数据+的行业,我们承接了2000多个大数据平台,我们每天的处理的数据量可以达到淘宝双11当天的处理量。处理能力我们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处理源是各种企业,处理能力是我们22年的数据积累。 在去年的时候东方国信也很荣幸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家评了8家,我们是其中一家,海尔也是其中一家,2018年也获得工业互联网可信方面的认证,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试点项目,立足东方国信在工业互联网上的领衔地位。这个也是去年获得的一些荣誉。 特别介绍一下东方国信在北京是整个北京工业互联网建设的牵头方,因为东方国信一直在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我们总结了三个方向,一个是聚能的能力平台,共享开发的平台,解决问题的应用平台。北京这样的公司,类似上海,主要是软件产业上,制造业是相对比较少的,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能力平台。同时我们也承接钢铁和电力的行业平台,解决工业企业的降本增效的问题。同时刚才李教授也提到了开发者大赛,我们推动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聚集开发者的资源重要方向,我们平台不仅开放给内部企业做一些APP开发和部署,同时也支持第三方的开发者在我们平台上进行APP的开发。 对解决问题的平台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定立足于为工业企业解决问题,相关的设备和信息网络的全面互联,真正打通数据的融合,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标识解析作为核心技术,也是这些资源的关键连接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定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关键部分。我们目前覆盖钢铁行业,3D打印,工业的通用设备积极应用标识解析技术,同时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海也是国家顶级节点之一,临港也是。下面就是二级点,更多要通过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企业节点对接才可以更发挥标识解析的作用。 我们是一家北京公司,在北京我们也是打造标识解析的示范城市,因为标识解析可以实现整个产业的互联,所有信息和设备的互联,工业互联网融合,所有信息的贯穿,标识解析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础研究上,我们也是依托联合建设了标识解析的实验室,我们希望打通标识解析从2级节点向企业节点使用产生效果,这个方面的应用也在积极推动。在标识解析实践应用上,我们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服务订阅的方式,目前探索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商业模式,作为这种功能订阅的方式,还有项目合作的方式,目前我们在标识解析上只举一个方向,3D打印方向,我们和北京卫星制造建设二级节点,目前中国所有的卫星都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生产出来,关键的零件,关键的核心包括实验性零件,都是由北京卫星制造厂有一个生产体系,围绕这个生产体系建立了一个标识解析方面的应用。因为他现在高端的制造3D打印的设备,目前不仅是中国,甚至是亚洲来讲,他应用的设备都是世界最先进的。图上的两个设备,号称亚洲只有一台,下面的设备中国只有两台,基本全部都在航天领域。但是航天领域高级3D打印的制造能力,如何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向给我们民营企业,和普通的制造业解决核心零件的打印问题,这个也是我们想积极探索的。作为民营企业,怎么为高端像军方这种3D制造打印需求协调处理产能不做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民用3D打印设备协同利用的问题。 在网络化协同,基本在标识解析方面,网络化协同标识解析是首先应用的一个范围,云上的协同管理是资源的协同,生产制造的协同,设计思想的协同,一定在统一的标准上,我们一定要前提是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 智能化生产上,流水线也好,已经跨出工厂之内的智能化生产,甚至多个公司协同,这种时候需要统一的标识,对设备的统一管理,在整个生产链当中被唯一的标识。这个也是实现跨企业,跨领域的跨行业的协同,智能制造作为关键的技术打通标识解析的应用。 很多个性化定制也好,柔性生产基本都是企业内部的柔性生产,但是如果和用户端联动,包括多厂联动的时候设备之间的统一认识和标准都是非常关键。所以3D一个核心零件的打印最终形成组装一个设备的时候,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像航天一家公司可以实现,需要多家工厂,多种设备协同联动起来才能生产一个比较完整的设备。这个时候对个性化定制的要打造标识解析的统一管理。 还有设备的全面生命周期,这种应用在行业也是比较普遍,包括我们自身的平台也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但是一旦跨出自有行业的时候,和其他企业联动,包括个人之间联动我们就遇到设备不统一,系统之间不打通的问题。包括故障诊断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所以标识解析为我们带来可能。最首先应用就是产品的溯源追踪,很多行业,尤其是食品行业实现了产品溯源追踪,但是跨出行业和企业需要就需要统一的管理,比如说二维码,基于标识解析框架体系下,使用标签的统一管理,这个也是比较大的应用范围和技术。 以上是我们在应用层面上,结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跨行业,跨领域应用的时候,标识解析的理解,以及在案例方面的分享。[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05月26日 17:07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更开放平台市场和举措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更开放平台市场和举措

  更开放的平台、市场和举措 上海迈入全球创新策源地前列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单一个体,而是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区域联动。 在5月25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以开放推动、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李强强调,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平台,携手各国科技精英,共同探索世界科技前沿;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欢迎各国企业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重点产业突破;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现上海市社联研究员权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三个开放是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更加开放的平台,是强调上海科创中心的功能作用。这个功能就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源来推动创新,同时发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上海科创中心不仅是面向上海,更是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创新性功能型平台。 更加开放的市场,是强调科创中心的产业模式与中国的市场空间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强调,科创中心不只是科技本身,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以创新链为基础的产业链、价值链。 而更加开放的举措,则是政府的作用。权衡认为,前面两个开放是强调市场的作用,而政府的举措就是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政府要以更加开放的政策营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平台功能、 市场机遇的作用更加彰显。 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作为全球科技链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也和各国科技共同体和科研人员保持着交流合作。 在上述论坛开幕式上,本届论坛主宾国新加坡代表团团长、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作主旨演讲时,就国际间合作表示,开放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新加坡同中国在科创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王瑞杰认为,当今中国十分关注科技。实际上多年前中国就有很多公司已经走在了科技使用的前沿,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沟通的方式,包括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中国和亚洲的快速发展意味着这一区域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亚洲希望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各种科技的融合正在推动我们的物理、生物和数字世界的结合。” 他说,新加坡也希望能够和中国探索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上海,外企已经成为科创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月15日,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投入运营,不到10天,2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也随之揭牌。仅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就可以找到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IBM中国上海总部及研发大楼。 随着上海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16条意见的实施,2014至2018年,上海共引进外资研发中心75家;截至2018年底,累计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441家,位居全国首位。 而作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科技人才更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机构成。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竞争三者是彼此相关的,把握适度的平衡关系是必要的。中国目前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合作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保持开放,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及公平合理的竞争。 谈到仍在建设中的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蒲慕明说,希望在两年内会建成。“基地会引进国际化的人才,可以是短期的合作,也可以是长期在上海工作。预期在一年之内人才引进会有很大进展,会有一批非华裔高端科技人才全职入驻脑智科创基地。”他认为,不论是科研体制、科研环境还是相关配套,上海都是国际化的先锋。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并制定了上海人才政策“20条”、“30条”。目前,在沪工作创业的外国人已达21.5万人,共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近500张,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内人才培育方面,上海大力引进培育国内高端人才,目前已集聚中国两院院士171人(占全国总数超过10%)、上海领军人才1504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220人、超级博士后264人以及首席技师1617人。 “目前从海外回来的科技人才很多,这对我们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我们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不只是国际合作,创新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源力,以及当今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引擎。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上述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将培育更多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全球经济格局转化和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知识集聚、产业发展枢纽的中心城市,起到了关键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2019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2019“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显示,全球20个城市以不到2.5%的人口贡献了近3成科创成果,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已进入全球创新策源引领前列。 25日下午举行的区域(城市)论坛上,各位嘉宾围绕“塑造中心:创造卓越,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这一主题作出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从单个城市竞争进入了群体城市共同命运体的阶段,全球真正的顶级,不再是单个城市,而是一个群落。“因此上海和长三角在一起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问题等,都成为一个群落的问题。” 他举例说,根据他们的数据库,长三角一体化正进一步深化。他们将长三角的有关数据全部进行人工智能识别以后发现,2000年的时候,上海和苏州在人工智能判断上,已经是一体化的一个城市了。随着长三角城市间的不断互动、合一,到了2015年,计算机数据显示,上海和苏州是一个城市、苏州和常州是一个城市。“区域的一体化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联动和合作不只反映在数据库里,长三角的科技要素联动也愈加紧密。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从资源汇聚、科研合作、技术溢出、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五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2010~2017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协同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说明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上海向江苏、浙江、安徽输出技术超过3300项,成交金额173亿元。 不过,吴志强说,虽然长三角经济增长率已经是全球最快的了,但若把长三角的人均GDP、人均专利数等数据和世界上别的几个城市群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我们的品质还需要提升。” [详情]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近六成 5G将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近六成 5G将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近六成 5G时代将带来更多机会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更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 面对当前新的技术挑战和环境,5月26日下午,多位集成电路界的专家学者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科学)论坛上,围绕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作出了探讨。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明院士在分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时表示,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看到过去几年的长足发展。“2004~2018年这1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0%,特别是2010~2018年国际上放缓的几年里,中国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8%,远高于国际水平。” 她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集成电路包括三个部分——设计、制造和封测,其中,设计和制造行业在2018年增长率都超过了20%,未来这三个领域的市场都超过2000亿元是指日可待。 刘明表示,我国在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集成电路领域,每年都有贸易逆差,虽然有出口(件数是进口的一半),但是出口的价格便宜,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产品还没有爬到高端市场,仍在低端徘徊。 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则认为,中国未来必将继续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的重要伙伴。 他分析,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占全球市场的需求比例逐年增加,2014年超过了全球市场的一半,2017年达到了全球市场的56.2%。“集成电路是中国最大的单一进口商品,从2013年起连续第六年超过2000亿美元,2018年更是突破3000亿美元,是价值最高的进口商品。” 不仅如此,世界排名前20的集成电路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企业超50%的业绩来自中国,三分之二的企业30%的业绩来自中国,因此中国对全球大多数集成电路企业来说也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市场。 张素心还强调,集成电路产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于它始终是全球合作的产业,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完全封闭地承担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发展。从中国目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分别都存在短板和不足。我国擅长和薄弱的两个方面都应成为产业战略制定需要考量的因素。 谈到未来趋势,张素心说,集成电路始终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因素,移动通信技术也极大地拓展了集成电路的应用市场。5G时代的到来,将给集成电路带来众多机会。而新能源汽车的电子化,未来将成为继PC和移动通信之外第三大集成电路市场。 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8年全行业销售额达到6532亿元。 通过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集成电路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持续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技术研究,上海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及中心。 在5月25日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抓住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和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 实际上,上海早已围绕集成电路开始布局,并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目前已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在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近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的国家级院所、基地分布密集,集成电路产业制造能力非常强,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配套上最为齐全 。“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发力是一个重点,上海要抓住这个机遇,布局全产业链的构建,并在长三角发挥带头作用。” 不只是上海,在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也一直有着明显优势。从产业规模看,2017年全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达5411亿元,其中长三角占了半壁江山。 为了达成“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的目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在集成电路领域,要支持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优化布局,规划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 如今,包括华虹、中芯等在内的龙头企业,正在加速和优化布局,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张素心在上述未来(科学)论坛上表示,华虹集团集成电路制造业务分布在上海和江苏的4个基地,目前华虹集团已经投产了3条8寸线,2条12寸线,并将在无锡生产第三条12寸线。 责编:杨小刚[详情]

华大基因朱岩梅:正搭建万命联网 把达尔文数字化
华大基因朱岩梅:正搭建万命联网 把达尔文数字化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摘编: 朱岩梅:我谈谈创新的基因,先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另类的学者,这是一个朋友,不是经常见,见过两次,第一次在熊彼特年会,熊彼特创新之父,两年有一个学术年会,有一年是在澳大利亚,我第一次见到他,我发现台上演讲的厅比紫金厅还要大,这个人来回讲不用PPT,就用一支笔讲了全场瞪眼听,旁边的人声音为什么这么粗?旁边的人说他50岁的时候做变性手术,我查了他的背景哈佛大学6个荣誉博士,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我惊讶的不是人人都要向他这样,惊讶的是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接受变性的学者站在那么荣耀的学术讲堂上,跟大家演讲?那一年对我是很大的冲击,现在中国也越来越宽松容忍,还能容忍金星。试问中国容得下他吗? 第二个讲一个故事,是另外一个朋友,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管理学院女院长,她是美国人嫁到北欧瑞典,全家改姓她的姓,我说你先生姓你的姓,家里人没有意见吗?她说没有意见,她说我的姓在瑞典比较少见,她先生是本土人,姓很常见,所以姓不一样的姓很难重名,全家都姓她的姓,人家没有高低贵贱、男尊女卑,就觉得自由选择。 这样两个案例很有意思,对我有很多影响,我们什么叫多样化?什么叫真正的包容?创新基因是什么?谈到创新就想到硅谷,硅谷有风投、有技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跟今天主题有关,就是文化,所以嬉皮士,甚至他们会吃带来幻想的药,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的时候,要尝一下,那个东西没有瘾,要尝一下才知道什么感觉,今天很多人谈冥想深度冥想的感觉,互联网大咖们参加了每年一度在8、9月份在黑石城,如果将来有钱有时间,应该去一次,火人节在一片沙漠里面产生一座城,一把火烧了大家瞬间消失了,这就是火人节,有些人花一年半载时间准备一个雕塑为了烧掉,很多人穿着很奇怪没有钱,大家要物物交换,这些反叛的理想主义精神是硅谷最重要的。他们不是设计了计划要产生50个乔布斯,我们设立计划产生了50个乔布斯,我们曾经有梦想现在离实现越来越远,创新最基本的基因,我们把它借用一个学者,这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教授,他说创新有三个要素叫三T。 第一,当然是技术,第二,是人才。第三,是宽容。技术创新的特性是不确定性,不知道怎么创新?特别是伟哥的发现,甚至今天据说长出来头发的原本都是治疗别的病的,有不确定性,但是美国确实在最创新的国度,他们并没有规定技术路线,但是他做了别的事情,产生了很多创新。大家如果有机会去西雅图的波音博物馆,一定要看看那个地方,网上也有这段视频,是肯尼迪在1962年作的演讲,他说为什么要登月?他的演讲非常激动人心,每次听到都觉得心潮澎湃,他说为什么要登月?最核心的一句话我们决定在10年内登上月球,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因为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在决定登月的时候,连登月合金还没有发明出来,几度科学家很多人质疑能做出来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度,就是一群人,终于在7年登上了月球,中间带来了什么?在阿波罗登月计划50年的时候,2012年这天杂志做了一片重磅文章,阿波罗登月不是50年,是40年返回地球的时候,他说登月计划永远地改变了世界,为什么永远改变世界?今天我们手机PC、ICT技术的核心就是当时因为要变得很小,集成电路技术就是登月带来的,摩尔定律就是因为登月需求,这是冷战,战争会带来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因为有巨大的需求。所有这些通过发起重大的项目,推动了技术的发育,给了一个土壤,给了一些大的计划引领。 我们看到奥巴马做了什么?奥巴马发布了精准医疗计划,奥巴马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报告讲到,他说过去经历了300年,美国人只给人类健康带来两大贡献。第一个就是小儿麻痹症消灭了,通过一个糖丸消灭了小儿麻痹症,他说第二大贡献就是发起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什么把计划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就像登月计划一样,三个世纪三大计划,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三个计划都是美国人发起的,所以看似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是他们做重大计划,推动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这么多的创新,这些技术又推动了很多的小公司,大大小小公司不断地创新,看似市场经济最自由的国家,但是最有大目标,大目标就是重大计划,而这是政治家做的决定,政治家要做重大计划,而不是计划经济,所以奥巴马左边放了双螺旋结构,他讲这个世纪就是生命世纪,双螺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所有的生老病死、高矮胖瘦,甚至喜怒哀乐都有原因的,喜怒哀乐很多时候不是父母给你基因,而是你的肠道里的。很多没有基因的变化,生老病死衰老都不会有,为什么有白头发?虽然表象是最后蛋白质发生了变化,细胞发生了变化,但是根上还是基因,DNA影响的,这就是源头,所以基因翻译了非常好。 基因测序这么多年发生了什么变化?直的线是摩尔定律,下面的线是基因测序的成本、速度,超摩尔定律,比摩尔定律还要快,从2000年草图完成,到华大因为参与了内基因组计划,而且是作为中国人参与了人类基因组,作为公民参与,并不是中国官方首先发起的,得到了国家支持和后买单、后资助。到了07年二代测序技术发展,看到了机会勇敢地离开了中科院,搬到了天高皇帝远地方就是深圳,到了07年成本迅速下降,和我们大规模建自由的平台很有关系,所以决定性带动了全球测序成本的下降。当时中国没有能力研发和研制测序仪,所以当时只能买美国一家,当时是我们最大客户,价格溢价能力非常强,但是过了几年发现不对,就像今天芯片卡脖子问题一样,发现我们太大了,我们威胁到他们,他们觉得被威胁,于是开始打压我们卡脖子,幸运的是在五年前2013年,我们能够在奥巴马任上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拥有纳米球测序技术的全部知识产权,所以得益于在今天我们全部地测序仪都是自己产,自己从研发,供应链是全球化的。 今天我们已经有1100多台测序仪,80%全部替代了自己,还有几百台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开始应用,所以这是过去摩尔定律是英特尔提出,而且影响了信息革命,信息时代。今天和未来生命时代的仪器定律就像影响信息一样,摩尔定律是华人,是华大人引领的,中国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我们一起从影响的定律,形成定律,到今天我们就是定律的制定者,因为我们比唯一一个竞争对手他们现在1000美元一个人全基因组,现在我们是600亿美元,测一个人基因组花上千和科学家一起测,到今天只需要24小时可以产出,而且我们在一台仪器上,今天一台仪器24小时产出60个人的基因组,所以从30亿美元13年一个人,到今天24小时100个人,只需要每个人600美元,这是N倍的摩尔定律,这个时代奠定未来人人互联的时代,从万物联网到万命联网,我们坐在这里尽管长相非常不一样,各色民族人种,但是我们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不同,我们很苍蝇有60%相似度,跟猪有80、90%相似度,猴子星星98%相似度,构建万命联网时代很快会到来。 我们老是谈四大发明,过去200多年中国人贡献上乏善可陈,我在诺贝尔买的一把尺子,200年有每一年有刻度,在当年产生重大发明,重大突破,第一个是1801年当年福特把电池介绍给拿破仑,中间有很多比如说万维网发明很多,每个都会指出发明是什么或者发现什么?哪个国家?甚至是什么样的计划?没有一个中国,直到最后一年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几乎完成,2000年在克林顿任上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华大因为这个计划创办的,我们承担了1%,因为美国发起,美国觉得自己不能完成,所以他们只做50%,英国人30%,德国、英国、日本、法国3%-8%,中国人觉得不要做,华大在美国希望把项目带回国,让中国人参与,那个时候全体科学家都觉得不要做,当时汪老师用自己创办另外公司的钱,而且举债全部投入进去凑了1000多万,跟美国的项目说我们加入这个项目,也没有得到国家批准,是几个中国公民参与了这个项目,也就是1%。如果没有1%,中国在200年就是200个发现当中就没有,如果以尺子为尺度,中国人在这把尺子上是白卷,奥巴马卸任了,留下了科学重大遗产,每个都是科学项目,这些重大项目推动着突飞猛进进步,比如说干细胞结晶、癌症、登月计划、人类精准医疗计划、脑科学计划等等,这就是政治家的作为。 第二,是人才,很多时候讲人才就讲学历能力,刚才房社长也讲到了我们很多时候把教育搞反了,我们看看这是我借鉴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工作方程式,我又乘了使命或者就是大目标,能力意愿很重要,很多时候光看这两个,人格就是这个人是希特勒还是毛泽东要造福社会,完全不一样,他们的能力差不多,意愿也很强烈,但是人格是负100-正100,所以把人最基本良善的教育都忘记了,所以品德教育课很枯燥不爱听,我小时候不爱听,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复旦网红,很多人批判她,让思想品德课有兴趣是好事。还有一个使命是造福人类的还是灭绝人类的?是求人类共同体还是要做实际霸主?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是正100-负100,无论是非政府组织还是政府组织,无论是公司盈利还是非营利,先搞清楚再判断,否则很大负数,这就是你要选的人才。 今天如果讲创新不确定性,或者无卡的时代不确定复杂,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人要奔着100岁活,以前我们的创始人前一段时间搞了很大的攻关危机,我们老板让员工活到100岁,底下说不靠谱怎么活到100岁?他没有基本的常识,所以大家有中文翻译,这本书强烈推荐大家看看,告诉大家一个常识要打破人生三段论,前三分之一学习,中间工作,后面养老,或者不好听叫等死,把自己当作废物成为了社会负担,要告诉我们要打破人生三段论,要终身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大师,学习成为真正的终身大师是严酷的事实,我们能不能一起走到100岁?真的不知道,但是终身学习不会被淘汰,不会成为社会包袱非常重要的事。回到如何评价、怎么学习、怎么培养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三,包容,要么就是讨人厌的乔布斯,要么出柜的库克,要么把前妻抛弃的人,创始人都离开了,这些人在中国他们是什么待遇?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包容这些人?欣赏他们的长处,不要老是盯着他们的缺点,这样更加创新了。这位女士什么时候如果包容她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欣赏她们的美。要增加一个T,这是理论创新,希望什么时候我可以和人合作写出来,必须要增加一个T就是大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的学者被误导,说创新不要设立目标,错了,一定要加目标,所以有一个词运动菜鸟,我过去就是运动的菜鸟,不运动,当我跟登珠峰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王石登珠峰了,不可能和他们对话,要设立平等,所以给自己设立了目标也要登,我就花了三年时间严于律己,从爬楼梯,每天日常生活要求自己,我登上姆斯塔格的时候照片,我的女儿名字把纸条背在我的包里面,那个时候7500不能吸氧,很昏沉地登了上去,告诉女儿说妈妈很坚强,很勇敢,离开你半个月就是为了做这个事,我做到了,所以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看看这些公司,从GE爱迪生创办的,只发明了一个灯泡,他说让世界亮起来,福特车子做了一个,他说让家家都有车,谷歌、iPhone等等,当我们做出通过颠覆性技术基本替代技术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们,觉得我们是骗子,中国最牛的妇产科医生不相信我们,我们做了唐氏综合症检测,母亲的胳膊上检测接近99%以上,只用了四年时间,五年前拿到证,今天已经做了450万孕妇,已经减少了26000个舟舟给中国,梦想必须要有一定会实现。 我们是在做生命健康,我们有一个很有趣的组织文化,顺序很重要,三好学生。第一,先身体好,我就是例子,我以前是中年妇女,你们肯定猜不出有多大?我已经接近50岁了,所以过去说半老徐娘,现在我觉得还是青年,首先身体好,身体好靠自律,无法管理自己的身体不要谈管理别人,所以我们在那里高管考核先报身体指数,不仅仅是BMI,自律非常重要,而且要科学,不要老是听谣言。第二,学习好,我是学交通工程,今天做生物领域,所以跨界什么叫生命力?跨界才有生命力,跨界有兴性繁殖,周其仁讲到以色列诺贝尔奖化学奖,他说每次他在这个领域做到已经看到就换一块做,很多时候选择难的事情做,更容易成功,因为没有人做。我们总是选择容易的事情,总是去红海竞争,错了,选择难的事情做,因为没有人做。领域为什么不跨界?为什么你是那个专业?所以背后就是要自律、自主、自驱动,我们不仅仅是KPR,更多的愿意自己设定目标,觉得一年之后是什么?这些事情是特别有的文化,这就是创新文化。 我们做什么?华大做什么?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今天我们都知道IOT,在90年代IBM提出智慧地球,很多人不知道要干什么?他们预测到了万物会连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移动互联网,我们今天就在搭建万命联网,因为命是ATCG组成,不是0101,就是四个点击,AT是一对,CG是一对,不断复制分离组成了生命,无论动物、人、微生物,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就是四张牌,肠道菌群比你父母给你还要多,右边图是达尔文进化图,我们把达尔文数字化,把全球所有物种数字化全部连在一起就是健康。[详情]

李健民:创新和科普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健民:创新和科普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李健民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创新和科普融合很重要,还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指出,这需要决策部门的重视,要科学共同体的践行,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相信今后过几年再开会谈这个主题,大家一定会看到更好的成果。”李健民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健民: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到文化论坛交流一下作发言。我们的会议主题是创新策源,预见未来。一个创新策源地一定有良好的创新生态,一个良好创新生态的地方,一定会有浓郁的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普融合发展,我认为就是推进创新文化营造的重要的途径,我记得15年前,我们国务院在北京准备筹备科技大会,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搞了20个题目,第20个题目就是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15年过去了,就是融合的概念,我们有所进展,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3年前,我参加了三会,正好是5月份,习总书记在会上说:创新和科普同等重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有融合的问题。两翼有了协调配合的问题,但是正因为习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目前还是需要努力做的。 我们看看讲的同等作用并不是要给多少资源就要多少资源,而是在认识上、在战略上、在部署上应该同等同步同时,创新方面很明确,创新性国家建设,但是在科学普及方面目标是什么?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如果说融合发展创新体系、传播体系、创新主体、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04年的时候我参加区域创新课题,我们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现在国家的创新体系当中五大体系有创新体系,但是当时研究科学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还没有提出传播体系的概念,所以在我们国家创新体系里没有传播体系的概念,所以这些问题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是什么关系?创新资源和科普体系是什么关系?需要我们努力融合好的。 论坛的第二个题目:预见未来,我们创新文化,创新和普及将来一定会融合得更好。从预见未来的角度可能从五个维度加强融合,一、战略上创新与传播融合耦合?工作体系上如何聚合?在创新资源和传播资源中如何整合?而内容如何切合?我们的两支队伍如此汇合?真正形成一体两翼,根据这样的思路谈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两者关系。二、发展的问题。三、发展的路径。四、上海的实践。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一体两翼,是一体就有融合性,它是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所以一个国家要建设创新性国家,要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同时还要较强科技传播能力和较高素质国家公民的素质队伍,所以创新为普及明确方向,提供内容,普及为创新营造环境、浓郁氛围。高素质的人才和公民既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科技普及的核心使命,所以这两者有关系的。现在创新驱动关键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主要是靠创意资本,创意资本三个T组成,科技、人才、包容的环境,创意资本的构成技术、人才和包容的文化,所以创意资本的形成也依赖于科学普及,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和科学普及也是有关联的。但是既然是一体,它们还是两翼,还有它们不同的地方。 从使命来看,从工作体系来看,从工作内容重点来看,从工作的成果形式来看,从从事的工作队伍来看,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融合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目前主要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破解,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充分。二、战略设计不均等。三、政策措施不到位。我们习总书记讲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但是我们最重要的跟创新有关的四个方面,政府、科学共同体内部、教育部门、传媒部门,一般都是对创新比较重视,对科学传播不够重视。 第二,战略设计不均衡,国家的创新体系有五大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如果要死扣它,它的逻辑关系有竖有横,当时如果在04年我们搞研究时候,提出有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传播体系,可能认为更完整,当时因为没有提,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创新体系没有科技传播的位置。如果做一项工作没有创新体系,创新国家要有创新体系,这是制度安排。科学普及没有科学传播体系就没有制度安排,所以战略设计不够均衡。 第三,政策措施不到位,我们长期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人职称评定没有职称,我记得那个时候是第一届上海人民政府抓科普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当时找了社科院的副教授做科普,他到临退休正教授都评不上,他不算成果。第二个我们很多企业热衷于公益搞传播,没有免税政策。第三个我们奖励,人的工作要奖励积极性的,奖励科普的奖励体系还没有,而纳入在科技进步奖里面的一点点,所以不管是职称评定对企业的、对队伍的、对个人的、对成果的都没有非常扎扎实实或者很体系化的政策。 目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做、怎么融合?我提出五个方面,一、战略设计一张图,我们在考虑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科技传播。同时制定规划,战略规划同时部署,任务布局同时布局,改革措施同时推进,这一定我们上海做得比较好,是全国第一个政府颁布五年规划的,95开始做了,当时我也是规划组组长,创新规划、科普规划两个一起做,到现在也是一起做的,每次做创新规划科普规划做了,政府一起发布,战略设计要一张图。 第二,工作推进一张网,我们要构建科技传播体系,特别是上海现在聚焦浦东搞浦江论坛创新论坛,因为我们上海有非常光荣的使命,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而且具有全球影响力,我们传播跟创新什么关系?所以应该是围绕创新链来部署传播链,所以我们现在的科学普及要把传播链拉长,在前端可以激发创意,有很多比如工作室、青少年工作实践站等等,激发青少年的创意。而当中可以宣传科技的成果、科技的人物、科技的政策,后端可以服务大众的创业创新,所以我们要构建新的科技传播体系,而体系应该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两者比较容易融合。 第三,内容开发一起抓,要促进我们科技成果的科普化,现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科技成果,这些新的成果如何让百姓有获得感?让百姓了解只有科普化的过程,现在非常强调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了一头另外一头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产品,一个是精神产品,穆所干飞机了,前面讲的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科技转化也是两个,物质转化、精神转化,但是我们现在重视GDP,重视产值,重视利润,强调的是前面,后面一点没有提或者提了很少,所以有两维思路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有两个维度,同时产业化同时,还有科普化的过程。 第三,资源布局一盘棋,我们创新主体在布局创新主体任务的同时,企业、大学、研究所,各类创新主体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创新工作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两者都应该承担,左面承担创新,右面承担传播,这是两者都应该做的。所以我们要提升创新主体的传播能力,搞创新的人不一定能够做传播很好,两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大学、在研究所、在企业如何建立专业的科普工作团队?如何在大学里设置一些科技传播的学科?在政府里如何推动科技成果立项的时候,把科学传播的任务也赋予给他们?企业如何把它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五,很重要的是人才队伍的一体化,要打通科学家到科技志愿者的通道,比较难,李健民没有水平只能搞科普,有水平的人搞创新,因为创新拿得到钱,传播为社会百姓服务的,所以在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赛根在美国是很好的航天方面的专家,因为他搞了传播多了,人家认为他哗众取宠,以后拿项目不给他了,在中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要做了也不是很好做,有很多很大牌的专家作报告,专家很有名,大家坐好一定好好听,把门关起来,结束的时候发毛巾,否则人家跑了,听不懂很枯燥,当中要有趣味性、互动性,在这方面培养不够,锻炼也不够。打通渠道一要愿意,第二要能做。 第四,谈谈上海实践,上海的科普在上海各方面的努力下,在探索融合的问题,主要在五个方面。一、规划体现融合,“十三五”科普规划就是和创新融合起来的,围绕着创新链来部署传播链的。第二,科技奖项的设置助阵同等作用,我向大家公布一个好消息,上海率先在全国设置了科学技术普及奖,正式从科技进步奖拿出来了,跟科技进步奖同等待遇,今年可以开始申报了,对从事广大科技工作传播队伍的是非常利好的消息。第三,众多的科普活动砍入科技元素,我们上海的科技节今天正好是科技周,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要搞科技节,全世界政府提出了第二个办了很多年以后,变成科普界的节日,前两年我又提出科创中心教课节是这个节,把科技元素放入进去,所以今天在科技周期间科普论坛在这里,还有很多科技创新的活动都放在这个节日里,所以上海科技节要变成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百姓的参与平台,高端互动平台、国际交流平台,把国际节、电影节、艺术节、旅游节作为上海四大品牌节日,现在已经开始在提升。 第四,产业园要增加科普的内涵,我们中国有很多科技产业园,有些有条件的可以孵化一些热衷于科普方面的企业,增加科普的元素,上海又在全国率先带头了,将来会命名这个园叫做科普园,在智慧晚在宝山建立了智慧湾科创院,有3D博物馆,有VI展示技术,周末青少年搞活动,前几天科学之夜在那里。 第五,推动创新主体履行科普职能,我们每个创新主体把科技传播的责任要自动地承担起来,要依托创新主体建立各类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创新的实验室、开放的实验室,科学创新的实验基地等等,这次非常好浦东新区企业、大学研究所联合自动发起了倡议书,在这次科技节上向全浦东发了,要求创新主体主动承担科技传播的责任,得到了浦东新区很多创新主体的响应。 所以创新和科普融合很重要,但是还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这就需要我们决策部门的重视,要科学共同体的践行,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相信今后过几年再开会谈这个主题,大家一定会看到更好的成果。谢谢![详情]

陈岩:希望用媒体平台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陈岩:希望用媒体平台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分众传媒首席信息官陈岩出席并演讲。 陈岩称,分众传媒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全新领域,开始直接在海外建立直营公司,已经在韩国、新加坡、印尼、泰国、香港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公司。她说,“我们希望用媒体平台,能够在商业上助力品牌在中国的成功,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出海成功,我们也希望用中国原创媒体振兴品牌强国。”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岩: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上讲台,虽然是4A出身、国际广告背景出身,演讲是我的家常便饭,但是今天在这里非常紧张,在科技论坛上、商用公司上来说,所以在这么多科技大家,和这么多的科技小尖兵的同学们面前,我分享一下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案例,也是请各位专家给我指导。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的广告市场,再讲一下分众传媒,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这是2018年我们国家权威的广告发布数据,看到了所有类别的广告、传统类别的电视、报纸、杂志、传统的户外交通类的媒体基本上全部在下降,在传统媒体中只有广播类媒体在微弱的增长,因为看到数字还好,基数非常低,引领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一是在互联网媒体,还有电视媒体、电梯海报、影院视频,四大类媒体是中国广告市场发展驱动的动力,是因为去年到今年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家都知道广告行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这两个行业息息相关的,经济的影响中美贸易战等等也罢,大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广告业的发展动作都开始趋缓。 我讲了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以后,再讲为什么是这样?中间科技发生的力量是什么?分众传媒是上海本土的一家本土企业,2003年是由我们的创始人江南春先生在上海创立的一家公司,当时是因为远见的商业头脑,在传媒领域有完全创新的,我们过去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为什么不能把电视放在户外看?为什么一定在家里看?因为所有的媒体都是从国外传播进来的,就像当年2000年入行进的是国际广告公司,4A公司,是美国广告协会标准,所有全球的广告标准国际4A代表全球国际最高的专业标准,所有媒体从国外来,标准也是从国外来,所有的量化评估,无论是质化和量化的研究全部是从国外来的。 在没有一个媒体是中国原创的,当时中国的广告市场已经完全是一片红海,江南春说把电视搬到户外播,围绕人们生活场景、人们生活的轨迹点做广告接触点,因为这个奇思妙想建立在中国原创电梯媒体、户外电视媒体的市场。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12年是私有化,2015年作为红筹回归的第一股回到中国A股市场,目前分众传媒中国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第二大媒体集团,有160亿营业额,在去年福布斯发布全球数字公司里面分众传媒第31位,同时在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我们在中国上市企业品牌价值棒第61位,市值第41位,完全是本土品牌,本土的媒体公司,靠着科技支持不断创新,在中国成为顶尖的媒体集团,同时也是把我们媒体形式在全球布局,走到海外市场。 我们讲到分众传媒,分享的主题是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就像社长讲的谢谢大家你们放下手机在这里听演讲,这是事实,现在几乎离不开手机,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人不断地拍照,发着微信,因为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我们人的媒介资讯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看电视、看报纸今天变成看手机、看手机客户端获取资讯,因为技术不断进步,让我们随时随地在电视上不用当场看,可以看回放,技术带来进步给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万变中有一点不变,无论媒介如何变换,但是生活轨迹不变,要回家、要上班、要开会等等,有自己的固定工作轨迹,同时周末孩子小的可以带孩子上学、去娱乐场所、去运动,一家老少可以去超市,周末还要去影院,现在在网上买菜都可以解决了。人们要技术的支撑下,连买菜在网上解决的时候,但是只有生活空间、生活轨迹是固定的规律。 随着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在分众原创户外媒体,在电梯媒体场所中目前覆盖到了200多个城市,每天覆盖3亿中国的受众,未来我们目标在能够覆盖500个城市、5亿中国消费人群,在全球来说希望覆盖将近10亿的亚洲人口。讲了这样一个媒体,一个电梯、一个视频,在中国有300万终端,有这么多的城市,200多个城市,怎么管理?分众传媒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只有1万的员工,来管理这些系统,所以很多除了电视、电视台以外他们的发展很难发展大,科技技术应用,这里是科技原创大家,科技应用使用者,我们是应用者,因为缺少技术的应用使用的转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引导下的精准市场营销活动是客户需要的,但是因为各个公司部门之间的格局,在互联网公司、媒体公司之间、公司之间的数据壁垒导致,所以在系统发展中、行业发展中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对于分众传媒来说,今天我管理200个城市靠人力或许有能力,当未来一天走到500个城市,当现在已经走到海外这么多国家的时候,如何管理这个系统?让我的系统运用更加有效率?只能靠技术,只能靠技术升级的引领来改变。我们看所有广告过去都叫广而告之,播放你看,当资讯高度碎片化、高度复杂化的时候,海量的信息根本就记不住传播的内容,所以对于行业来说让消费者和媒体互动,让他们自发的了解资讯,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很清晰地记住品牌和产品,所以基于在屏上的互动技术,可能在我们科技大家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在行业中也没有人分众也是第一个做出这样的屏,即使屏幕做出来,但是从我们的创意上要做出互动的视频,推送到屏上让消费者能够互动还有很多路继续往前走,只有像不断地探索科技的商业化应用,才能真正地达成品牌的需求,才让消费者接收到他们喜欢乐于接受的资讯,他们愿意跟你互动,才能真正达成品牌营销的目标。 这么多屏幕难道今天分众就是1万员工,其中6000员工背着包、拿着卡一个个插,如何利用基础设施,4G很艰难,我是一个广告传媒的专家,所以从去年开始被集团任命为首席信息官,我不懂技术,但是因为我是算法专家、是大数据的专家,作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在懂专业、懂行业、懂体系之下的重新解构行业,才能有效如何利用技术提升行业?所以我们接手了以后,像核武一样一剑下去马上全中国300个城市屏幕换成不同的屏幕,4G在地下室,在偏的角落屏幕推送不通,到10月28实现了系统联通,有80%屏可以通过推送成功了,8小时成功率,什么时候实现IOT?实现1小时成功率,可以5分钟成功率,我们期盼中国5G在全球领先,推动全球行业,我们给电信建立了5G高带宽实验室,引领5G落地商业场景应用。 我们也在搭建在未来两个月上线中国最大的物联网传播的运营平台,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时,现在虽然通过IOT实现,速度没有IOT这么快,我们效率4-5倍实现效率,在过去广告最大问题,广告主说现在知道投放,没有办法得到结果,现在基于建立了实时监测互联网平台,每个客户在他的手机端、电脑端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东西播放了东西,在哪个城市正在播放?播放了多少画面?还有多少次没有播放?非常精准同时实时监控数据监控平台。现在大家都讲了很热闹就是图像识别技术,我们把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比如白话,要讲人听懂的话,讲人脸识别很精深,用于广告监测,比如利用图像特征匹配识别图像的一致性,我们的巡视员哪怕50、60岁的老先生,拿着手机一扫训练回传到后台服务器,马上识别说图像是一致,是正确,还有放反了识别不出来,我们通过矩阵方法识别图像的方法,还是倒置?在W数据准确度高达98.83%,全球98.85%,我们达到96.47%,全部接近世界最领先水平。 广告看和没有看,人脸识别看的是喜好,传播的什么样的信息?消费者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就是记住,不喜欢忘了,我们基于表情识别技术进行感官研究,表情识别准确度高达1.22%,传播上去是消费者是否接受的?同时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我们利用种族用户、种族人群扩散算法推进用户,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品牌做更加精准的营销,以及二次多次触达提升品牌传播效率,以及对品牌营销到销售的转化的能力。分众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和阿里入股了分众以后,我们建立了基于阿里数据标线体系,还有腾讯标线体系,架构了自己大数据的数据平台,目前我们在数据上可以有楼、还可以有人,基于消费者的兴趣偏好、周边配套、楼宇商业需求、财富属性以及基础设施属性等等,大型的平台,通过大数据赋能就可以清楚地告诉品牌,你要的人在哪里?同时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很清晰地可以评估通过技术的支撑,我们可以评估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这是基础最简练的画像,同时分析行为轨迹、兴趣偏好、基础属性、商业需求以及财富属性等等,可以帮助品牌更精准地做人群分析,因为传播首先消费者洞察,清楚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媒体洞察,和媒体之间的关联。 第三点就是营销市场洞察,在市场中如何做营销的传播?当有了这么多的数据,在技术的支撑下,当它在投放户外电视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要投母婴类产品的楼,还是投手机类产品的楼,不用知道只能投上海、只能投黄浦区,将来有1000个楼分布在不同区域里面,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母婴人群比较集聚,同时通过LBS竞争选楼的方式,在某个半径之内、某个区域之内,有多少有这样的具备特征的楼以及人聚集在区域里?只要在这里投放可以了,科技引领,因为我们不是研发性公司,属于技术应用型的单位,我们把科技的能力通过转化在商业上进行应用,通过从商业的转化带来市场产值的出现,同时推动行业在技术引领下的发展。 再回到第一张图看到为什么在这两类,在电梯、电视、电梯海报以及影院以及互联网,只有在基于科技前沿应用的公司才是这个行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今天是文化论坛,广告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我们上海市出台文创50条,支持鼓励的发展产业中广告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广告传播的内容很多都是跟文化相关的,我们经常说,因为我自己是唯一的中国人曾经在全球三大广告界,纽约和伦敦广告界作为终身评委,获得内容很多广告就是文化,我们经常说基于文化的差异带来它的感觉、触点不同,最终能否获奖?未必完全是在技术上,而完全决定于文化取决于文化,所以我分享一个去年我们团队打造的用电梯媒体、用360度全新技术打造的广告获得了2018年伦敦国际奖最佳创新市场营销奖(播放视频)。 这是消费者站在电梯里看到的场景,从1楼到顶楼,所以这个相对于普通的广告来说,当你置身电梯里,完全被有内容的信息围绕在你身边的时候,我相信不是很容易被忘记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是在去年在全球作品中脱颖而出,也是中国第一个品牌在国际奖获得奖项。分众的商业模式,我们过去广告都是从国外传来的,就像电视收视率有国外的公司研发出来的,所以当我们中国的户外电视很成功在中国商业模式成功以后,我带着团队研发了户外电视的收视率营销等等,这些都是由国际上有相同量化标准语言,有了和全球能够认可的量化标准以后,你的产业才能被无限量扩大,因为有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媒体原创,我们应该软件系统让全球,广告人知道同样系统同样使用,被商业输出,在专业的基础研究有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全球的输出,在过去10年发展了欧盟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沙特等等40多个海外加盟商,我们曾经国信办指定中国品牌形象宣传的窗口,在世博等等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宣传。 在去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从去年开始分众传媒进入了一个新的全新领域,开始直接在海外建立直营公司,已经在韩国、新加坡、印尼、泰国、香港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公司,在韩国这是在首尔,已经部署了3万块屏,有2000员工,媒体的逻辑是要致力于影响主流人群,我们在海外传播不是在华人圈子里传播,我们影响的是在海外本地意见领袖、意见口碑者,让中国的资讯在这些国家传播,我自己一直非常致力于帮助政府的信息传播,商业应用的传播和国家品牌以及政府信息传播是一致的,我们发现了很多国家好的科学实力的进步以及文化,不要说海外,即使在本国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我多次演讲和学生问过,中国和美国面积差不多大,中国移动通讯总基站、电网总长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和高铁总里程,标志着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硬指标超过美国,我们是全球第一,我的学生或者每次在演讲中发现,有一半人并不知道,刚才社长也讲了我们的量子号在前年的6月15号,上了科学杂志封面,并不是很多学生们、同学们、年轻一代或者普通百姓都知道,让我们国家引以骄傲的科学进步并不是很普及,作为媒体平台来说,我们认为要增强文化自信,圆梦民族复兴,作为媒体平台要利用科学技术,对商业转化扩大媒体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的媒体通过技术的应用帮助管理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地区、这么多设备能成为拥有技术化,而且具有数字化引领能力的传播平台。 我们希望用媒体平台,能够在商业上助力品牌在中国的成功,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出海成功,我们也希望用中国原创媒体振兴品牌强国。用科技做商业化的转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全球先进技术的迅速使用的能力,希望我们这么多的科学小尖兵们多多继续努力,希望将来用你们的技术,帮助我们的产业发展、行业发展,让中国的传媒领域可以领先于全球,最后,让科技激活产业,让创意改变未来。谢谢大家![详情]

穆荣平: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穆荣平: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出席并演讲。 穆荣平在演讲中谈到了四点:第一,认识文化多元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第二,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第三,唯实求真是科学精神核心内涵。第四,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弘扬科学精神。 以下为演讲实录: 穆荣平:我的题目换成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我们分论坛谈文化房汉廷社长谈了文化,一般年纪大的人才喜欢谈文化。因为文化一谈一天都谈不完,所以从八个字谈起,平等合作、求真务实,4个观点或者4个方面,第一,就是认识文化多元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因为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文化自信,自信从何而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第二个观点是平等合作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老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的文化怎么样博大精深,我觉得在你的行为上只要有这种方面的表现,文化肯定是不自信的。第三,就是唯实求真是科学精神核心内涵,最后是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这是我的主要观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某个群体的成员,在一定物质文化发展条件下特有的观点模式、价值模式和行为模式,去年我们办了科技政策论坛里就是选择文化作为主题,邀请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专家来讨论,我作为主持人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化没有共识的定义,大家都觉得这个很对,文化就应该这样定义,但是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也是我们文化发展必然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谈文化。 我也是谈谈对它的认识,文化包括了价值观、态度、信念、行为规范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具有传承性、具有遵循性和动态演化性,还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讲文化有三种文化,观念模式、价值模式、行为模式比较多,我特别加了一个前置条件,是在一定物质文化发展条件下的三种模式,离开了物质文化发展,只讲我们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模式,这个文化也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观察认识、了解自然现象,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物质成果。为什么这么定义?因为我们现在经常我列举了联合国关于物质文化遗产所作的定义。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社会和社会中某个群体成员特有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模式,包括人类认识自然以及在运用知识、完善自身生活状态和质量的过程中取得的精神成果,精神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源泉和民族社群凝聚等功能属性,前面讲的定义,因为我以前是学物理的,喜欢一个问题如果不定义后面不能谈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界定,有三个方面。第一,文物,第二,建筑群,第三,遗址,文物经常说青铜器肯定是文物,陶器、瓷器,我们经常说是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体现了我们的技术、体现了我们的审美、我们的价值。建筑也是一样,所以这是联合国的认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种形式,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知识和实践,传统和公益,所以有非物质文化里面还可以分出来精神文化,所以关于文化有不同的认知,我们国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它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作为一个过程,它是把人类对于自然认知的过程都体现在其中,所以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做。 第一个什么是文化?给大家作一点解释。第二个,文化的评价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我们经常说文化,对文化比如说玛雅文化,或者是巴比伦文化,我们对很多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一种判断,而判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作为判断其他文化发展的标准,而应该充分尊重和包容各类文化的价值观,中国古人文化体现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一种价值观,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我最近一段时间感到很郁闷,人类文明的发展,发展到今天,以前以为进入了比较高的发展阶段,但是美国政府现在以一个国家的治理以来对付中国的一个企业,还是回到了原始社会丛林法则主导的世界,我们的文明发展和应该想象的高度有很大的差别,也许这是一个发展阶段转折的短暂时期,但是的确让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两个方面,第一,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第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到了故宫博物院,到了大英博物馆,可以看到古代的文物代表的一种文化的发展水平,体现科学技术、财富创造的能力,精神文化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就是各美其美,这种价值观、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进步,所以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平等合作、为人处事,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还是一个国家,平等是一种人性本能的追求,我们学管理的人都经常提到马斯诺需求,从最早的身份生理需求,到安全、到需要爱情感,到需要尊重、到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到最后进入忘我的境界,平等也是我们人性本能的追求,但是我们讨论平等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能力强的时候比较容易,但是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如果他的精神文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会恃强凌弱,也不会去以平等来对待别人、对待别的群体、对待别的国家,所以能力是基础。 合作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我们从个人的需求层次来看,凡做事者一人为之不可能是大事,只要做大事一定是合作,一个公司做得事情只是一个公司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一定做不成大公司,一定会在社会上体现他的合作带来要素的新组合,所以互信是合作的基础,文化自信需要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互信,文化自信这两点非常重要,没有强大的物质文化基础靠什么自信?没有比较广泛的互信的关系靠什么自信?有可能在说一件事情就在担心这个事情跟别人合作,关键时候他会不会弃我而去?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第三,就是唯实求是科学精神内涵,我提了四个字,科学是认识世界、及时世界,并不断修正自己认识的过程,关于科学有很多说科学作为真理来看的,科学如果说它是真理就被宗教化了,因为它好不容易科学从宗教脱离出来,就因为它是一个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过程,而且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在科学面前永远不存在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也永远不存在绝对正确、永远不变的最后真理。科学精神核心内涵就是唯实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保持应有的理性怀疑和独立判断,对于我们在讨论文化自信的时候至关重要,有的时候我们有很多问题。 第四,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弘扬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现在刚才房汉廷演讲当中提到了,我们有的时候宣传自己是违背了基本的事实,这是比较低级的,还有一个属于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认识自己方法不得当,片面地把我们的优点放大,而把缺点视而不见,不叫视而不见,就是忽略了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弱点,所以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科学认识自我的过程,要科学认识本国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比如说对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因为物质文化里面包括科学技术,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比较恰当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发表很多文章,这些文章里面有闪光点,在某些点上去的了成就,如果搞材料的性能上比以前有所改进,某一个性能指标。但是如果是从科学的思想角度去看,原产地在中国科学的思想还是相对少的,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对于自然认识有新的认识的时候提出来,后面有一批文章也就是一批观察者,不断地改进迭代优化对于自然的认识,所以第一个提出理论阐释他的发现,这个人作为思想的引领者,我们应该要充分足够的尊重,科学认识本国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我们就要用四个字,叫“唯实求真”,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是哪个大的科学家说的,而是谁先说的?因为在科学面前讲的是优先权,给第一发现者,而不是第一权威的专家。 第二,要科学认识本国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在很多时候精神文化发展和物质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经济物质还不是非常富裕,或者物质文化还不是很发达地方,也会出现对其他族群和国家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欣赏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可以欣赏别人,但是这两种文化怎么样做比较?也是要依靠唯实求真,而且不能强求别人在精神文化的认识上跟你完全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叫科学对待其他国家物质文化的成就,这也是不能视而不见,或者不能小觑对别人的东西轻描淡写,我们这个地方造了一艘船,人家发明一条船,说谁有可能。我们经常说到改进一个车的技术,但是忘了改进一个车其他的技术没有,没有其他的技术改进的车在马路上也跑不起来,所以讲的是一个系统,我们看待别人的物质文化成就,要本着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精神文化应该是包容和尊重,所以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理性怀疑、独立判断和宽容仁爱,这是文化自信的关键。 作为文化自信的一种行动,我就分享,只举了一个例子,分享有的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果对自己很自信,刚学会这个又创造了新的,你比较容易分享过程中启发创造,未来从人的本性出发需要的是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这个没有中外差别。在没有种群、国别的差别,剩下的只是我们需要的未来,怎么样实现的路径问题。所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已经在进行过程中,数字转型带来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的转变、产业发展范式的转变、社会服务发展范式的转变和环境发展范式的转变特殊的时期,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 最后,我结束我的报告,刚柔交错、文明以止,人文化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意就是以文教化,文化发展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互建、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发展的演化过程,数字转型将加速这个过程。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求同存异、平等合作、唯实求真。谢谢![详情]

房汉廷:要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
房汉廷:要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出席并演讲。 房汉廷表示, 我们要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华为今天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如此的关注,它有5G,5G是领先的,也做了30、40年。他认为,中国在物联网、在人工智能、在飞秒激光、基因编辑等领域,也要有自己的根,不抓这些将来会被别人卡脖子。 以下为演讲摘编: 房汉廷:第一,回归常识,我们都知道现在给创新包装了很多炫丽华贵的外衣,创新从常识开始的,创新本身也是常识,我们都知道一个木匠如果给人家打家具,第一,打不出来。第二,打得不是原来预订的样子。第三,打出的家具不能用,木匠能获得收入吗?获得不了,肯定还会赔偿,一个农民种田说的再好,到了年终只有批亢,能够果腹吗?一个工人在生产线上如果做得全是残次品,谁让他继续做?一个官员如果不能提供公共服务,变成老爷,谁还要抬他的轿子?一个教授如果天天只忙着自己的私利,而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谁让他继续教下去?我说的常识就是每个人不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包装成多么高大上,你没有那么重要,你就要把分内的事情首先做好,按照规律是一份职业先敬业,再乐业,再成事业,不要一上来一定要爱国,别人都不爱国的,我是好的,你是坏的,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哪有绝对的坏?都是转化和变化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宏盟知识发现了太极,太极叫做阴阳两条鱼,很简单白昼尽头是黑夜,黑夜的尽头是白粥,不知不觉天亮了,不知不觉天又黑了,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在计算机用的语言不是0和1吗?0和1就是白天和黑夜,越是简单的越是伟大的。文化里面的核心就是化繁为简、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象吸引,并不是穿上几件华丽的旗袍,里面的皮囊因此高贵起来了。 我们研究创新的策源、新的文化、新的观点、新的发现、新的发明从哪里来?从常识,一切违背常识的东西里面不是蕴育着极大的发现,那就是极大的诈骗。那些天天告诉你他又发现了重大东西,他又是因为爱某某事情导致的,基本上是胡扯的,所以说我们今天谈创新策源,第一条就是尊重常识,回归常识,没有常识就没有功力,老祖宗说礼义廉耻思维,基本思维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四运动时候西方教会了科学和民主,科学让我们有思维方式的变化,更加尊重规律。民主是有更多的人来决定大家的事务,而不是由更少的人决定大家的事务,这些都应该属于常识。 今天在大谈创新时代,很多人脱离了常识来谈创新,脱离了常识谈远大的,相当于一座大厦建立在沙滩上,今天不倒是因为上面的重量不够,上面的重量一增加可能会坍塌了,我不希望中国的创新大厦和我们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大厦,是建立在一种无知的基础上的,应该是首先建立在常识。 第二,跟大家分享的观点就是回归常规,大家经常会听到有一个概念,我也给人家做过规划报告,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如何?常规是什么?常规就是规律,老子在道德经当中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打破规律要有特别的条件,前一段时间我到广西看了一下我们过去有一批香蕉基地,树全部死了,因为国际上有一个规范香蕉大约在北纬24度左右生长,再往北生长不行,越往南接近赤道产蕉越高,我们种在26、27度,树不行了,为什么树这么娇嫩?为什么刚到0度就死了?就是我们不遵守规律。人也一样,到了37度生活很正常,到了40度就觉得生无可恋,机械温度平衡在36.5-37度之间,超过了或者低了都不行,这就是常规。很多人说弯道超车,弯道超车是什么样的水平?要么从对方的头顶上飞过去,要么从后面撞出去,真的是弯道就会贴在墙壁上,所以弯道超车不是不能超,是轻易不敢超,因为弯道超车车毁人亡。 如果各位同学觉得天天要搞超常规的就离失败不远了,我在科大教书,和少年班很多小朋友聊天,他们都假装不学习,最后比你看我不学习都很好,你们注意一下他们可能蹲在厕所里面、在树荫下偷偷地学习,告诉你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考试100分,他是聪明,但是他也达不到弯道超车超越常规,人都是生物体,被赋于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同样需要深度学习,尽管有逻辑、有数学,还有深度学习,所以不能够轻易地打破常规。 当你的能力认识没有做到的时候,有时候经常会看跳水很简单,10米高台走上去跳下来,就得金牌。有一次我跟国家体育总局的人联系,我说我能不能试一下?他说好的,给我换上游泳衣大号的,没有往前走刚上台腿不听使唤使劲地抖,后面的教练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走在前面我想无论如何不跳是好的,最后被推了一把下去了,整整一个平扑下去,水花都起来了,给我0分不止是负的,看着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是需要千百次、千万次训练,他才有了能力才能压住水花,才能几周翻腾。所以我们看别人和自己做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我们尊重别人,还要包容别人。有时候别人做得不一定很完美,但是不代表你做得比他还完美,怎么比他完美?我过去一直认为我比他们差不了多少,一试对我人生都是重大的挫败感,我乖乖地回来研究金融问题,不再做跳水梦想了。 第三,要回归常态,尊重常态,常态就是正常的,比如说人喜怒哀乐,这是我们的常态,常态就是正常活着、正常生活,不能天天是打鸡血,也不能天天跌入万丈深渊,魏征给唐太宗写书的时候,积土深远,创新是需要生态的,山达到一定的规模风和雨就深了,水达到一定的深度,交融伸延了。我们搞科研和创新一个小水坑,就要让我们做试航空母舰,一个小土丘,就让我们在上面放卫星,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 今天为什么给大家絮叨这些懂的事情,就是因为专家教授把什么都懂得事情和对的事情,搞了不对,可以不用土、可以不用水,很多都不用,所以生态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如果没有生态环境,没有持久的生态维护,创新既不可产生也不可持久。在2016年中国工程院大会,还有科学院院士大会,很多大家回忆起来,说民国时期特别是短短的民国黄金十年,出了那么多大师,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师何处有?钱学森之问也是这个,有人说人虽然不是那些人,但是品种还是那个品种,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品种,但是有些东西变了,土壤变了、水变了,大师没了,我相信如果真正按照创新生态去做,积土成山继续深远,我们花了多长时间踏踏实实做创新生态?有时候有三年、有五年,刚积出来一个小水坑,我们就想获得交融,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有诺贝尔奖梦,有想领先世界的梦,这些梦真的不是梦到的,是做到的。尊重生态、尊重常态、重规常态,是创新文化、创新策源根本的,从常识、常规到常态。如果离了这些其他的所有东西都会变成一切空。 如何实现这三场?用两抓,一个是抓基础,用任正非的话说要从教育抓起,小平的时候也讲要从娃娃抓起,这些话都对的,但是抓有怎么抓法?有时候经常想我们是不是搞错了?比如说抓娃娃的时候,首先在他做人学,学做人的时候让他学很多技术,就是一个人少年的时候应该是以做人为主,学习怎么样在社会与人相处、与人生存、见了长辈有礼貌,看到比自己小能关照,见了相同能够融合?这叫人学教育,世界都是如此。但是我们把孩子学奥数、学钢琴,学很多钢琴12级,见了人就是TMD,这样的一些技术很高,就是不会做人。一说话不是爽就是郁闷,总是什么事? 第二,该他做工具的时候上大学了,结果发现这个人根本不会做人,彼此之间总是格格不入,这可能是抓错了,还有一些小孩子的时候天天学很多治国理政的东西,不学做家务的事情,义务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都打理不了,他天天学很多宏大的东西,一是他的知识、他的局限都不能理解,二是这些东西不是他的年龄段理解的。所以抓基础是不是我们应该回到正常的人才培养顺序当中?从做人到做事,从符合他的时间段的价值判断,再逐渐地向高从个体到群体。 第二个方面抓根基,根基和基础有相同性,根基包括大家说是中国在这次中美贸易战,或者相关的纠纷当中,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很憋屈?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建立在哪里?都是建立在西方的体系当中,大家可以翻一下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上有几个中国人的名字?当然我们有一个人很厉害杨振宁先生,国内很多人泼脏水一大堆,尊重过伟大的科学家?没有尊重过,好不容易冒出来都不尊重。我们的体系都是叶公好龙体系,都是建立在别人技术体系当中,中国无大师,中国没有发明创造,有根吗?首先没有科学之根。同样在技术之根上我们有没有。最近几千项影响力进程发明当中,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还在谈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别的吗?除了屠呦呦,还有那么多人要争,这些无根还需要竞争。 第二个方面我们从今天开始,不能再吃别人的剩饭,能不能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要从我们能做的做一些基础性、长远性、根基性的东西。我很佩服我们学校的潘家伟教授,他自己也说并不清楚量子纠缠是什么原理?但是我观测到了,而且他做了密钥分发,形成了京沪量子通讯干线,也做了墨子号卫星,尽管有很多人非议,这就是做根基性的东西。华为今天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如此的关注,它有5G,5G是领先的,也做了30、40年,我们在物联网、在人工智能、在飞秒激光、基因编辑等等是不是也要几条自己的根?不抓这些将来被别人卡脖子,关键技术不在自己手里,只有根基是你的,未来不光在根技术层面,而且在根产业层面形成价值链的布局、产业链的布局,形成最后的竞争能力。[详情]

李乃湖:变革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 探索工业互联网实践
李乃湖:变革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 探索工业互联网实践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正泰集团技术研究院系一副院长李乃湖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乃湖: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正泰集团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里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大家可能觉得工业互联网很热,对于正泰制造型的企业,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代价进行探索呢?首先看一下专家都不了解正泰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是专注于电器从低压到中压到高压制造企业,起步是开关起步的,经过35年的发展,他的业务拓展到绿色能源,光伏电站的生产,光伏电站的运营维护。第三板块是智能家居,还有自动化和DCS还有电表等这种表。所以去年达到700亿的销售,总共3万多员工,3000多名研师。作为制造类的企业,为什么要去进行工业互联网的研发互动?首先我们觉得我们从两个方面,我们首先是一个制造性的企业,他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压力,不断提升他的生产效益,怎么降低他的成本,如何提升他的质量,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大家知道现在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还有员工的流失率相当高,每年过一个年要换30%的一线员工,这样的企业有迫切的需求把制造能力,制设备,IT信息技术,包括人员全部协同优化,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技术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对我们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进行一些变革。 第二点我们不仅仅是制造性的企业,我们还是能源行业里面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太阳能电站,能源同样面临重大的变革,资源不断的紧张,环境污染的问题,反应对我们能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来说,如何提供更加节能,更加低碳,更加环保的方案,来应对未来分布式能源可再生,可共享的挑战。从这两个方面他的挑战我们正泰集团制定了这样的发展战略,我们称之为一云两网,第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制造领域内部推广我们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我们推进我们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从工业互联网的角度,一张网。第二张网推动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以及园区能效管理方案,智慧光伏解决方案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智慧城市里面的基础设施,热网和水网,基于这样的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我们的产品竞争力。这个是一云两网的发展背景。 围绕这个战略,过去两三年开展了基础的工作,首先第一个基础工作,我们构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和一般的行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尤其是底层的感知设备怎么连接平台里面,我们还要考虑到传统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一系列的供应设备如何进入电网里面,因此一个协议里面我们要做的工作里面不是3-5种,是20-30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二共性的东西,我们大数据,存储分析能力,数据的智慧分析能力是共性,我们的设备产业覆盖比较宽,如何对设备进行管理,安全方面的认证,监控和运营都是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除此之外我们可视化平台里面不仅仅要考虑移动端,更多要考虑到我们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如何快速构建生产过程。不仅仅是数据报表还有流程的相关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研发我们平台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平台分成三个方面,计算子平台业务子平台,时可视化子平台。然后重点推广工业物联网和能源物联网的应用,我们依托产品滚动开发,选择一两个典型的应用,比如说工业物联网里面选择典型的应用对工业互联网进行迭代式的开发。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首先把这样的平台怎样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特别是智能制造,把IT和OT集成,实现内部的互联互通,这个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 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针对智能制造做了一些尝试,2016年得到工信部得到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支持,打造温州的打造了智能制造工厂,这个工厂里面我们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一直到低压虚拟仿真,包括大量的模具,包括模具的管理智能化制造,仓储管理,供应链进行了整个系统化的集成。 下面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个具体的工作,杭州太阳能智能制造工厂,工厂里面我们首先采用所有的装备生产的自动化,使用了大量的的机器人,包括底层的感知设备,大量物联网的采集,包括AGV的小车,生产过程当中的质监包装全部是自动化,反应我们国家在光伏电池领域里面比较高的水平。通过这样的一个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一线员工减少了75%,运营的费用降低了5%,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量的提高。同样智能制造的生产线里面我们也尝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不是说首先找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数据采集量不是很大,数据的质量要得到足够的保证,然后实施才可能比较容易。我们针对太阳能光伏组建生产过程当中多晶单晶也好,瑕疵的形状是不规则的,长短是不规则的,过去都是通过人工,一个人两秒观察一个片子,几十个小姑娘的而且做不到全检,只能做到抽检,这个领域里面尝试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职能技术,产品合格率从95%提高到了97%。我们的直检从抽检到全面的直检。他的速度也提高了1倍,所以我们杭州的一个示范工厂。 我们通过杭州的示范工厂积累了经验之后,又把我们的经验进一步拓展在海宁的太阳能光伏生产,他的年产能达到1.5GW,我们这个工厂真正做到了向全球客户开放光伏制造+透明工厂,可以网上下单,1分钟网络下单,6个小时我们工厂把组件生产出来,48个小时配送安装,实现前过程的云监控,提供30年的质保,真正实现生产制造加上互联网的透明工厂。前面提到了我们的智能制造我们不仅仅用于光伏生产,智能制造还应用于小型短路器的生产,工信部2016年支持的项目,总投资是2.4亿人民币,通过这样的一个智能制造的升级之后,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效果。运营成本降低了38%,成品送检的不良率38%,产品研制周期降低了22%,能源利用率提升达到8%。实现从产供销人财物的互联互通。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基于这样的平台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我们的目标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推动能源互联网用户、电网、金融机构与制造企业共赢生态圈。发展成为面向终端用户的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这个里面给大家分享我们光伏的设计,从商机的管理,从光伏电站的设计和到运营维护,金融服务全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算法结合光伏发电各个环节要素建立电站数字模型和数据分析。除此之外我们在地面光伏电站我们应用了智能巡检,通过无人机图象识别遮挡的情况,智能化的运营维护,我们还通过智能清洗,无人机分析光伏板的情况,什么时候维护,使发电停运的损失最小。还形成从总部区域到每个光伏电站三级的智能化运营维护平台。 这个是我们同样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银川一个热网,供应整个银川市去年年底已经上线运行,和华电合作,一共100多万个终端用户,我们可以监控所有用户,控制每个终端用户的阀门压力,这样的一个项目不仅仅是从工业互联网的角度还带来很大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利用电场的二次余热。 我们还把解决方案用于园区的能效管理,我们对能效管理也比较熟悉,所以怎样通过数据采集之后,针对不同用户建立他的数字双胞胎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帮他进行能效管理,降低等号,减少电费帐单的支出。 这个是我们从能源物联网的另外一个场景,智慧安全用电,我们和消防合作,他们对公共场所安全用电,负荷大了是不是有发热,有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我们通过物联网平台来提供安全用电方面的服务。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多讲,总体过去两年当中正泰集团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很多的工作还是初步的,我们建设过程当中和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安全方面还需要更多合作伙伴的支持,谢谢大家![详情]

吴钢:上汽大通的转型之路——探索C2B模式
吴钢:上汽大通的转型之路——探索C2B模式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CIO吴钢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钢:今天非常有幸来到浦江的创新论坛分享我们上汽大通做C2B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心得体会。前面嘉宾各方面阐述了工业互联网的内容,我听了也很有启发,无论是领导还是谢总介绍的海尔的平台。对于上汽来说,我不多做介绍,上汽在中国汽车界目前发展还是排名比较靠前,尤其是除了500强,我们品牌上也有排名比较高的内容。上汽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们也推出新四化的战略,我们的电动化,共享化,智能网联化和国际化,这个战略也是上汽在大背景下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汽车市场面临非常限额的挑战,但是这个基础上我们其实也是不忘初心,还是沿着我们既定的道路走下去。 对上汽大通来说,是上汽里面非常年轻的企业,我们成立到现在不超过10年,有上汽通用大众还有乘用车,他们是我们上汽比较成熟的整车企业,我们成立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最大特点是我们的产品序列非常宽,大家可以看到除了从宽体轻客,到MPV,到房车,包括到大型SUV,上汽大通是上汽里面比较有特色的企业。我们目前已经有4个生产基地生产不同的产品。 我们为什么要做C2B?其实简单来说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我们是做宽体轻客,这个本身就有很强的定制化的要求,我们很多客户都是大客户,需要专用车,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变型的要求。目前同质化产品的基础上必须提供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否则作为年轻的整车企业我们没有太强的竞争力。第三对于我们来说,尽管比较年轻,但是也是继承了上汽在合资企业乘用车建立起来比较强的体系保障,这个是我们自己具备的要求和条件,但是关键还是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是外部对我们的要求。 转型还是比较痛苦的。什么是大通的C2B?C2B的概念也不是大通提出来,整车企业来说是第一家。我们核心把原来B2C的模式转换成C2B,我们整车厂尽管广告无处不在,但是客户和主机场的距离比较遥远,我们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要凭借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阶段,我们可以和客户进行数字化的直连,让用户和我们的距离大大缩短。用户可以参与到我们整个汽车界的企业,从设计研发开始到生产制造,到销售环节等等。整个过程当中由他来决策,他来决定他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我们告诉他,我们有什么样的产品,请你来选择,这个是非常大的变化。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满足用户高质量的互动体验,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从而达到,因为汽车本身从传统汽车产品来说是低频的消费,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C2B的业务模式,可以和用户形成一种长久的有温度的互动关系。 要做到C2B就要打造一些体系,包括营销制造和用户运营都是数字化的方式,基础是底层工业互联网平台,传统汽车企业都有营销制造这些,但是区别在于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要给用户能够这个环节当中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基于云,基于互联网和我们直连的手段,用户运营我们有自己的数字平台,洞察用户的需求,和他频繁的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在营销阶段我们有数字化的平台,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下单,进行自主选择。现在大家平时买车最大的一个垢病我们只能选择旗舰版,尊享版,每个版里面的配置是固定的,如果选择不同版里面的配置目前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可以继续选择简单的,我只要一个旗舰版,也可以给你所有的自由选择,全部打开,除了我们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其他东西都让用户选择。这样的话当然大家会想说对研发制造造成多大的压力,确实我们的研发目前正在也在做很大的数字化转型,要把闭门造车的模式变成开放的模式,希望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大家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帮我们做设计。我们可能出一些任务,希望你们和我们说你们想做什么样的内容。 从汽车开始研发的阶段,大家就对这个产品更多的了解和更多的兴趣。制造供应链,传统的做法是主机场接受经销商的定单传导给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我们现在希望变成并行的过程,平台共享。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市场的情况。底层就是我们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 作为C2B的价值,我们核心是两块,第一个是从人角度来说,就是客户,客户他目前通过不同的触点和我们有接触,我们通过这些触点,人和人相处从陌生到熟悉到有交往所以这个是一个漏斗,最初的认知到了解,到产生体验,购买销售等等。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用户生命周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要把传统的线下和线上的打串,线上要给线下导流,线下的信息反馈到线上,右边是数字化平台进行支撑。 第二块就是车的数字化,车的数字化其实就是整个传统OTD的循环。整个这样的过程我们是通过刚才讲的全面的一个让用户下单的自由选配平台实现我们生产交易和使用整个环节的透明。他所接受的所有定单和配置的信息都会传导给我们后面的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系统。这些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系统,需要把数据横向打串,把生产制造和销售状态可以非常透明给到用户。这些大家可能觉得目前在京东也好,淘宝也好互联网体验我们都已经做到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对于整车企业,要把这么长的价值链的信息反馈回来是不容易的。所以最终的目的是要给到用户更良好的再往上的互动体验。 这个是我们整个平台,平台里面当然是基于云比较广泛的架构,从我们合乎最底层的云到中间的中台和前台,这里比较需要强调我们目前非常着重的是做中台的建设。中台里面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业务中台,还有一部分是数据中台,中台的目标让前段更轻更灵活,响应更快,大量的业务和逻辑通过微服务的架构沉淀在中台同时有数据的中台分析大数据的挖掘,同时也做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这个是自主自选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产品配置,偏好识别,然后经销商会收到这些信息,在线下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交车服务。整个过程都是通过数字平台无缝连接。另外整个数据的回收整合过程当中都收回来,我们会对数据进行强有力的分析。 这个是我们刚才介绍的基于一个开放式的研发和设计,我们要把原有的汽车行业我们闭门造车的平台变成一个开放的设计平台,在这个里面我们会有各种不同的参与者,有非常初级的用户,或者说设计师,或者大学生,也有设计师,也有设计公司,也有供应商,乃至于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在过程当中我们会把他进行整合。 这个是目前数字化的成果。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传统来说,我们在做一个车型平台会做采购前期预估,这个是给供应商,要预估多少产量,要做准备,所以大家看到第一行就是这个,这个里面18寸,19寸,19寸,新产品上市我们首先做定价的选配活动,让用户选择他希望什么样的轮毂。这个时候我们拿到的信息发现和第一行有巨大的差异。第三行的时候正式这款车推出市场,让客户下单。第一行和第二行巨大差异,第二行和第三行非常接近,也证明C2B的模式和我们大通的可行性和可用性。在第一款C2B产品推出的时候,前面的定单90%的配置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整个C2B到现在的情况。 目前我们有两款产品,一款是SUV的D90,还有G50,G50,选配之后不满意,一定时间内可以到4S店更换,这个叫后悔药。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和大家分享这些内容,C2B的道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有机会一起分享,把这个模式推向汽车行业和其他更多的行业,谢谢![详情]

赵红卫:推进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 解决“信息孤岛”
赵红卫:推进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 解决“信息孤岛”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赵红卫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赵红卫:东方国信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一直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上积极努力实践。工业互联网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也是智能制造的支撑,实际上工业互联网体系上,网络部分的重要基础也是贯穿网络平台安全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关键技术,东方国信作为应用公司,要有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毕竟是一家非知名的公司,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1997年成立,2011年创业板上市。我们22年的积累主要在数据上是目前中国大数据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工业互联网的领衔服务商。 我们22年始终坚持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一开始做BI,后来做数据,延伸到大数据,从通讯领域进入工业,公安农业等十几个行业,但是没有脱离大数据+的行业,我们承接了2000多个大数据平台,我们每天的处理的数据量可以达到淘宝双11当天的处理量。处理能力我们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处理源是各种企业,处理能力是我们22年的数据积累。 在去年的时候东方国信也很荣幸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家评了8家,我们是其中一家,海尔也是其中一家,2018年也获得工业互联网可信方面的认证,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试点项目,立足东方国信在工业互联网上的领衔地位。这个也是去年获得的一些荣誉。 特别介绍一下东方国信在北京是整个北京工业互联网建设的牵头方,因为东方国信一直在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我们总结了三个方向,一个是聚能的能力平台,共享开发的平台,解决问题的应用平台。北京这样的公司,类似上海,主要是软件产业上,制造业是相对比较少的,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能力平台。同时我们也承接钢铁和电力的行业平台,解决工业企业的降本增效的问题。同时刚才李教授也提到了开发者大赛,我们推动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聚集开发者的资源重要方向,我们平台不仅开放给内部企业做一些APP开发和部署,同时也支持第三方的开发者在我们平台上进行APP的开发。 对解决问题的平台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定立足于为工业企业解决问题,相关的设备和信息网络的全面互联,真正打通数据的融合,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标识解析作为核心技术,也是这些资源的关键连接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定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关键部分。我们目前覆盖钢铁行业,3D打印,工业的通用设备积极应用标识解析技术,同时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海也是国家顶级节点之一,临港也是。下面就是二级点,更多要通过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企业节点对接才可以更发挥标识解析的作用。 我们是一家北京公司,在北京我们也是打造标识解析的示范城市,因为标识解析可以实现整个产业的互联,所有信息和设备的互联,工业互联网融合,所有信息的贯穿,标识解析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础研究上,我们也是依托联合建设了标识解析的实验室,我们希望打通标识解析从2级节点向企业节点使用产生效果,这个方面的应用也在积极推动。在标识解析实践应用上,我们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服务订阅的方式,目前探索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商业模式,作为这种功能订阅的方式,还有项目合作的方式,目前我们在标识解析上只举一个方向,3D打印方向,我们和北京卫星制造建设二级节点,目前中国所有的卫星都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生产出来,关键的零件,关键的核心包括实验性零件,都是由北京卫星制造厂有一个生产体系,围绕这个生产体系建立了一个标识解析方面的应用。因为他现在高端的制造3D打印的设备,目前不仅是中国,甚至是亚洲来讲,他应用的设备都是世界最先进的。图上的两个设备,号称亚洲只有一台,下面的设备中国只有两台,基本全部都在航天领域。但是航天领域高级3D打印的制造能力,如何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向给我们民营企业,和普通的制造业解决核心零件的打印问题,这个也是我们想积极探索的。作为民营企业,怎么为高端像军方这种3D制造打印需求协调处理产能不做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民用3D打印设备协同利用的问题。 在网络化协同,基本在标识解析方面,网络化协同标识解析是首先应用的一个范围,云上的协同管理是资源的协同,生产制造的协同,设计思想的协同,一定在统一的标准上,我们一定要前提是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的协同发展。 智能化生产上,流水线也好,已经跨出工厂之内的智能化生产,甚至多个公司协同,这种时候需要统一的标识,对设备的统一管理,在整个生产链当中被唯一的标识。这个也是实现跨企业,跨领域的跨行业的协同,智能制造作为关键的技术打通标识解析的应用。 很多个性化定制也好,柔性生产基本都是企业内部的柔性生产,但是如果和用户端联动,包括多厂联动的时候设备之间的统一认识和标准都是非常关键。所以3D一个核心零件的打印最终形成组装一个设备的时候,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像航天一家公司可以实现,需要多家工厂,多种设备协同联动起来才能生产一个比较完整的设备。这个时候对个性化定制的要打造标识解析的统一管理。 还有设备的全面生命周期,这种应用在行业也是比较普遍,包括我们自身的平台也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但是一旦跨出自有行业的时候,和其他企业联动,包括个人之间联动我们就遇到设备不统一,系统之间不打通的问题。包括故障诊断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所以标识解析为我们带来可能。最首先应用就是产品的溯源追踪,很多行业,尤其是食品行业实现了产品溯源追踪,但是跨出行业和企业需要就需要统一的管理,比如说二维码,基于标识解析框架体系下,使用标签的统一管理,这个也是比较大的应用范围和技术。 以上是我们在应用层面上,结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跨行业,跨领域应用的时候,标识解析的理解,以及在案例方面的分享。[详情]

谢海琴:在工业互联网中创新探索“人单合一”理念
谢海琴:在工业互联网中创新探索“人单合一”理念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CTO谢海琴女士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谢海琴:今天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来到浦江创新论坛,和各位领导和来宾分享海尔在包括人单合一,让我们谈一下人单合一,结合人单合一谈一下工业互联网。从海尔对自己企业的认知来看,我们一直是战战兢兢,我们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基于这个理解,我们海尔一直比较自我颠覆,对自己的挑战是很高的,自我颠覆上体现在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人单合一。下面把人单合一的情况和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分享。 其实人单合一模式的提出是2005年就开始了,经过这段时间做了很多的实践。这个模式的提出其实是有三个背景的,第一个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大家知道从90年代末到2000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给大家最大的变化就是零距离,去中心化,现在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他最大的影响,他给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很大的赋能,因为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很多的信息,这个信息的获得可以帮助你消除很多不平等,你的能力和创新的成果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大环境不具备的话,人单合一什么样的效果也是问号,所以人单合一模式的提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恰当的。 另外硅谷的悖论,从0-1的创新没有非常好的土壤,和企业的交流各方面的环境都非常好,但是会出现一个问题,管理学专家也问,从0-1时候很好,从1-N的挑战很大,再长成巨型企业的时候,这个困难就不是大家可以预见到,为什么硅谷出现了很多0-1的企业,但是无法出现前端研发,后端也会出现很多巨大的好的企业呢?这个问题给所有企业的命题,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基业常青,但是挑战是非常巨大的。海尔30多年的历史,每天都在想,如何还有更好的活力,如何突破,创造更多的用户价值,让自己发展起来。我们其实也是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 第三个是关于中国的机遇。这个部分也是和第一点有关联,大家提到很重要的话题,中国式的创新,中国自信,其实就是体现在这里,包括最近华为的事件,产品创新上中国应该有很强的自信,当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就是我们的机遇。给予很多中国企业有机会可以和其他发达国家好的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人单合一模式的提出其实是非常恰当的,非常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刚才提到我们一直探索这个事情,从最早80年代就有一个雏形,工厂里面的自主管理班组,2000年战略事业单元,再到2005年之后就是我们提出来的人单合一模式,海尔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领域的探索。人单合一我们有一个解释,首先是人就是员工,但是这个员工我们现在是延伸的,他是开放的,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有一个自主话语权各,薪酬的权利,用人权,很多自主创业者和合伙人,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这个平台创业。这个是保持企业活力很重要的源泉。单基本的含义就是用户的价值,我觉得刚才的专家观点,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如何让技术产生价值,海尔叫用户价值才有价值。这个团队,这个员工如何创造更多的用户价值。不是领导给你分配的,要求你怎么做,而是不断挑战自我,全球整合更好的资源,实现更高的价值。这个就是动态的人和单的定义。人单合一就是指员工的价值和创造的用户价值可以完全整合起来。海尔有一句经常讲的话,安单聚散(音译),一个组织有很好的目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价值,或者这个价值逐渐减少,又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的话这个团队就会解散。有别于其他的模式,企业原来认为自己是中心,生产完产品销售到市场,但是现在人单合一模式下,我们真的把客户放在中心,如果没有创造用户价值的解决方案团队就立刻会被解散。过去员工是听领导,现在海尔内部网络化是非常常见,我在海尔很多年,大学毕业就进入海尔一直到现在。我亲身也是可以感受到这个变化的,之前还是有很多部门级的领导,有一点正三角的模式,后来从05年慢慢打破这个组织,我现在感觉自己的工作状态和过去很大的不同,可以随时和集团内部很多的小微团队可以随时互动。随时形成链群,共同为市场创造价值。这个部分我们听的是用户的声音,他需要是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做自动的组合,形成新的团队实现他。所以员工听用户,都是为了创造价值。 在人单合一的模式演进上,我们经历了很大的挑战,包括一开始提出来我们自己的置疑,怎么讨论,到底怎么做,方向很好,但是落地怎么做,这个始终是很大的挑战,也出现过反复,包括定义不清楚,或者组织的协同反而比以前慢,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状况,但是我们一直在主席领导下认定这个方向,我们认为紧紧抓住市场,创造用户价值的方向不会错,围绕他如何改变自己的组织,如何变成更创新的模式,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创新,去执行。 经过很长时间的演进,我们现在基本上也到了从0-1的局面,我们现在在各类样本上的突破,像热带雨林一样,有很多新的样板跳脱出来,大家可能都不能想象海尔现在的模式是什么。 人单合一模式其实聚焦两类人,第一就是还是员工,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个就是创客,从执行者变成创业,海尔平台要有创业的精神。第二就是用户,我想给什么样的客户提供好的服务,我可以和哪些团队,外部也好,内部也好,形成链群帮助他,这两个是人单合一最关注的两个部分,只有这两个部分关联好了,驱动好了,创新好了,这个模式才成立。 我们也是把决定企业兴衰的人进行两个梳理,每个都是7年,不是刻意的,所有组织服从战略,战略服从时代,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符合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企业,5个阶段员工和用户角度进行了梳理,非常体现一点,海尔如何一再强调人如何实现价值的这个角度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 最开始的名牌阶段,当时用户需要高质量的产品,我们的员工为了实现用户当时的需求,我们要做的事除了引进设备和技术,更多如何改变这个观念,用户放在你的心中,而不是生产完产品可能有一些瑕疵,但是当时很紧缺,放到市场就可以了,我们没有。这个也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主席带头砸67台冰箱的案例。我们当时要做一定要给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让他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这个是革新。而不是说当时是紧缺的时代,不管产品如何就往下放。这个是关于员工和用户的。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关于网络化战略,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用户其实需要交互的体验,包括诚信的商业生态,为了实现这一点用户需求,整个海尔希望每个人都有CEO的心态,从制造产品的平台,变成制造创客的平台,形成自主彰显自我的价值实现的突破。 人单合一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多。人单合一模式和我们今天的工业互联网是什么关系,其实非常巧,我们COSMPLA就是工业互联网形成的,企业的数字化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非常大的价值,这个过程当中还捕捉到市场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产业的升级,产业的竞争力,技术的进步都是很大的机会,同时也看到国家2025规划,结合这三个方面,我们内部的团队提出来,我们要做一个新的平台,抓住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机会做一个通用的平台,把我们自己的能力转化出来,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的合作伙伴,一起企业赋能参与浪潮当中,这个原来的团队的提出一个更高的单,人和单合一合并之后创造出来的平台现在定位我全球首个提出来希望客户全流程的大规模定制化解决方案,他的价值我怎么把很多的企业和很多的资源结合在一起,目的都是零距离提出这个理念,COS我们就是这个方面进行资源配置,模式转型,最终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我们最重要做的,创造价值的部分。他的差异化就是我们开放,和大家一起共建,而不是封闭起来做我自己的,或者只做海尔的解决方案。第二我们创造新的增值之后进行分享,这么一套的定位,出来的平台只求,我们其实也不是说紧紧围绕我们家电的领域,我们提出来希望围绕8大方面都可以开展很多活动,我们自己有总结1+7+N,1就是一个主平台,他提供的是核心的基本能力,7是海尔自己有的7大结点,交互,智能制造,物流,营销服务,这些能力是海尔30多年的管理经验和智能制造的基础,我们如何转化出来,通过微服务的方式转化成工业的APP,给大家分享出来,被更多的人调用,这个就是海尔差异化的7大结点的能力。我们还会吸引其他的合作伙伴和我们创建更多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N就是现在从一个行业,比如说家电自己内部慢慢拓展到其他的,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我们有很多的子平台已经在创建。同时COS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包括制定标准上,这三项国际标准上我们是首次由中国企业来主导定制,这三个标准已经由海尔来主导。第二个李教授提到,海尔曾经2018年是在重重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一共全球9家企业入选,海尔自己的智能工厂是中国唯一入选的企业,我们继续还在进程当中,海尔已经建了13个类似的互联工厂,同时把这种做法和理念不断和我们的客户复制,去迭代更新。所以这个也是海尔COS在全球影响力的体现。 从信息架构上,或者系统架构上,COS是怎么设计的,我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用一个简单的图,我相信在座很多领域的人都是专家,我在这里只是讲一下这个架构,我们提到最基本的边缘层到IAAS,到PAAS,再到SAAS层,为什么这么架构,除了基础能力之外,基础算力之外,海尔更有价值的地方是差异化,在行业里面的积累,以及因为行业内的积累他的资源可以和其他领域,比如说服装机械,模具其他行业有一些资源融合,可以创造的价值,产生的战略协同,比仅仅一个信息系统的赋能可能更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觉得COS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平台,更多可以长在上面从优化上的做更多的工作。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可以在多场景,很多的行业,不同的场景内可以不可以做到快速的编排和重构,开源的角度,数字化做得更丰富。回到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我们可以把设备连上来,设备和人的行为可以做到一个分析,这个才是真正的基础。这个是从COS平台的架构做的分享。我们未来其实总体的发展扣5个能力,整个平台架构围绕5个能力不断优化和迭代。工业设备的连接上,我们希望可以适配更多的协议,实现泛在的物联合一能力。第二是知识沉淀能力,不管数据模型还是应用模型如何优化,李教授分享了很多很好的用法,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这个不断就是沉淀知识,海尔走过的弯路和感悟,也是通过和其他行业客户合作当中,可以跨行业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沉淀到这个平台上来。第三就是大数据的能力,行业不同数据也不一样,海量数据我们做很多的处理。第四就是关于安全保障,通讯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这三个方面安全的保障是不能缺少,最后是生态聚合能力,这个平台是开放,不是只用海尔自己的能力,而是聚合更多的开发者和能力共同建这个平台。 最后三个案例和大家简单讲一下,我们COS现在做什么。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海尔大家以前都知道海尔洗衣机,我们现在把洗衣用品和服装几个行业拉到一起,建成一个生态,从单一行业生态变成一个生态联合品牌,流量转化成用户的体验不断传递价值和增值。他现在服装工厂可以做成一个智慧的工厂,提质增效,服装到了门店可以通过智慧门店采集到很多信息,当然是在用户隐私得到足够保障的前提下采集相关的信息,可以帮助服装厂产品设计上还是工厂运营上有一个提升。回到家和我的洗衣机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衣服标签上面记录了很多信息,对洗涤的情况都是一个数据,到我们平台不断的优化。我们也和很多服装企业,包括上海服装企业包括高端和中高端的企业进行合作,也会在很多的门店里面,包括像很多国内著名的服装企业进行门店的升级和工厂的升级,想把生态做到更优化。 第二是关于建陶行业,我们在建筑陶瓷上面有一个样本,如何把传统的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优化归类不断的迭代升级,现在基本上通过物联工厂的方案在企业的效益上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最后关于房车的生态,你去度假的时候会选择房车,海尔已经和房车的企业和营地已经有生态的建设,房车里面智慧家电的集成,如何选择房车营地通过海尔的平台选择你喜欢的营地,不管是内蒙古还是长白山都可以做选择,因为有了新的业态的变化,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变化,这个体系上COS和他们共同创造新的价值,为用户的体验提供更多的选择做了很多事情。 最后我想说,这个是我们的生态愿景,我们希望COS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模式,但是不是海尔自己可以做到的,和在座和不在场的合作伙伴一起创造这么一个模式,共同做好体现这个全球引领性,第二我们如果有幸成为世界级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的话,我们也是可以贡献出更大的价值,更多的力量,也是体现国家自信的一种机会,当然第三点就是你要做到这一点,最本质,你有没有给你赋能的企业和合作的企业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实现升级和优化,如果做到了,前面也就成立,也是再次表达对大家的感谢,也希望会后可以进一步交流,沟通不当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详情]

埃森哲总经理:制定制造业战略规划 有效使用AI技术
埃森哲总经理:制定制造业战略规划 有效使用AI技术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埃森哲商业研究院董事总经理,工业X.0全球研究主管Raghav Narsalay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Raghav Narsalay: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不仅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政府非常感兴趣,同时全球也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这个是非常有趣的话题。 刚才前面几位演讲嘉宾谈到了技术在突飞猛进,他们的观点向我们拉开了未来的画卷。当我们说到5G以及各种各样的工业互联网,各种各样的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我们埃森哲坚信,技术并不是带来划时代变革重大意义的东西。一个国家为全世界做出了技术的重要贡献,中国有4大发明,其中有一个就是造纸术,这个是通过技术的使用,以及因为这个技术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组织,使这个技术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企业。这个才是技术的真正变革的力量。我们到底拿技术做一些什么?我们如何可以最好使用技术,这个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技术的使用和技术的突飞猛进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当技术让我们每个企业的功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时候,每个企业的功能也到了边缘阶段,我们到底拿技术做什么?我们有很多的数据,但是不知道该拿这些数据做什么,我们还提到了延时,但是延时的问题会得到不断的解决,组织做好准备处理瞬间产生的数据以释放他们的潜能了吗?这个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在我们今天的演讲当中,我会和大家分享埃森哲对技术演进的观点,我们可以分享我们在汉诺威大展上发布的一个研究,我们展示360多家的中国企业,其中60%的企业执行层和我们反应中国的数据,这些数据非常有趣,看到中国企业拿技术做什么,中国的企业家可以和全世界分享什么样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全球非常需要了解的,让我们踏上学习的旅程。 我们看到技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展阶段,那就是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以前技术的成熟是非常缓慢的,但是现在技术的成熟速度非常快,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不可能一次只使用一个机会,一次只使用大数据,现在我们可以多种技术综合使用,为你的企业带来很多的增值,在2017年我们埃森哲推出了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展示的结果是如果将多种技术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加重要的,那就是你可以极大改善客户的体验,从而增加你的营业额。因此看到不仅是技术本身,而是将技术综合使用的能力,因此这轮数字化革命和以前的革命很大不同,不能就一种技术替代另外一种技术,而是将各种技术整合,同一时间将多种技术组合,分析他们,综合分析的结果再应用到工作场景当中,再加上人工智能,而这一系列的组合使我们数字化的时代和以往非常不同。前面的演讲嘉宾说到,当我们说到5G,6G,你知道在某一点上,那些数字不管是关于3.0,还是4.0这些数字,他们都会变得不重要,因为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数字的发展,到那个时候技术已经完全可以规模化。不管他叫5.0还是6.0都无所谓,在埃森哲我把他们叫做工业X.0,意味着在那个时代每个公司每个政府都已经可以非常成熟使用数字化的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归类为数据的自由使用程度,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需要的技术。那个时候我们把他称之为工业X.0版的工业革命。当我们说到数字给整个工业带来的革新,我们其实谈的是他带来的效率的提升,而效率的提升也是前面演讲当中多次提到的关键词。李教授还提到了技术可以带来独一无二个性化的体验。由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可能是超级个性化的体验。 你使用数据分析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的算法,把这些技术综合起来,形成超级个性化的体验,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按下几个按纽,获得服务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公司正在通过手机来实现这样的一种超个性化的个人体验。比如说煮一个东西,可能是冰冻,也可能是加热,也可能是烹饪,是超级个性化的选择。当选择某一个按纽之后,你就可以以某种温度保持水温,可以在酒店实现这种要求,可以获得非常好的保温条件,又省了很多热和水,而且这个酒店非常了解我的喜好,我就喜欢这个水,这样的超级个性化可以非常好的获得客户的亲睐。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带来非常个性化的体验而且非常高效实现个性化的体验。当我们谈到工业X.0的时候,我们非常关注是底线,我们知道很多董事会里面讨论的是我们企业3%的成本,但是能不能更大程度节约成本,公司的CEO或者高级的政府官员,他们所思考的是我们的客户该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增加我们公司的营收。我们知道公司的营收是使工业X.0和过去相比不同的地方,产生这么多增值的地方。工业X.0带来增值在前面的演讲当中提到,如果希望企业使用这么多的数据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这个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机构实现这一切。技术本身不可能建立一个聪明的商业模式,我们需要非常强大的组织架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来创造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服务,从而实现价值。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为什么组织显得如此重要。我们再往后退一步看,想通过数字技术创造价值,那么企业必须要能够将创新规模化。 如果我想创造价值不管是李教授还是前面的教授所说的,假设这个数据只能用于十个阅读环境,只能叫原形或者实验,但是如果数以百万计的数字节点,包括刚才我们讲的富士康的未来工厂,其实所有的核心都是将数字创新规模化,将数字创新规模化将成为最大的组织要应对的挑战。我们采访了各大公司的CEO,他们说在为很多东西进行规模化,对他们来说,将数字创新规模化其实核心就是把小小的APP放在规模化当中使用。通过APP的使用改变数据的使用方式,通过APP的使用,真正释放技术的颠覆性的作用和价值。接下来我很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公司给我们所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埃森哲在汉诺威工业展上中国公司的调研。 在汉诺威展台上有60%的参展中国企业CEO来关注,他们代表的行业是非常广的,各种工业细分都已经涵盖了,看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数据,这个是我们主要的研究发现,我们收集了很多数据,由我们的经济建模分析,于是我们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能够将数字创新规模化的企业,我们该如何获得最大的回报呢?我们将挑战不同的门类,我们将企业面临的挑战分为4类,第一类是匹配缺陷,我们知道匹配是很多行业都面临的问题,我们对于数字化的愿景和你对于数字化的愿景有什么差别。甚至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也会不同的愿景方面的差别。再到我们的经理层又会有不同的愿景,如何最高的层面形成相同的意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可以解决互相配合的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了,我们再看一下其他的缺陷。前面两个嘉宾都提到了人才问题,就是技能的赤字。如果解决这个问题的玖,就解决了9%的问题。 第三大问题合作伙伴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中国这个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前面的科委的领导提到,我们如何创造这些展示项目,我相信这些展示项目有非常大的价值。很多国家都可以从上海展示项目当中学习。推动这些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非常有用,如果要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如果你是单独去做的话,那成本会非常高,因为有一些人不太了解数字技术,如果一个初创型的企业,一个年轻人车库里面创造了一个新型的企业,但是你只有部分的知识,如果可以形成更大程度的合作,这个知识的形成才是伟大的,巨大的,所以合作伙伴的关系促成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介绍两个企业的案例,海尔公司的CTO今天也在场,海尔公司的主席是一个前瞻性的领导者,他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观点,我不知道怎么把中国话说出来,在我们的调研当中,海尔主席说,说到员工和团结统一,这个是他提到的文化元素。他说通过海尔的微企业形成了这些公司文化的氛围。 回到这几大挑战,我们看到关于数字变革的回报率达到7%。这个说明要实现组织方面的变革,那可以形成非常大的组织回报。再回到这张幻灯片,让你的人才推动技术的进步,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回报。不仅是指从外获得很多的技术,要把你的人扩大,让他们掌握数字技术。在埃森哲,我们对人的投入是矢志不渝的。使人可以发挥技术的最大潜能。 我们看一下中国CEO调研的一些主动洞察力。我们说这个是中国和全世界分享的经验。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其实现在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家相比,我们的数字化密度是更大的,这个是很有趣,为什么他们有更大的数字化的密度呢?我们看到对于我们所调研的公司而言,数字的回报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一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我本来觉得他们的投资回报率会很高,但是实际上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有一个区别对他们回报利润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研究了5大功能领域,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功能领域,大部分使用的技术,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技术的价值了。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的中国企业,都可以看到他们的确希望压榨出数据的最大价值。我们有跟多关于5G的讨论,为什么这些5G的讨论对中国的企业如此重要,因为这些人可以重新发挥数据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洞察力,中国的企业不只进行一种数字化的投资,不是一次性的投资,他们将数据化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历程,不仅为了创造新的产品,更关键是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用数字化的技术不仅创造新的产品,而是要变革他们的核心业务。获得更多的成本节约,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正是广大的中国企业所做的。我们看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我们做大数据的分析,实现一定的生产力和效率,因此我给我们创造了理论。所创造的利润也有能够用来进行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服务的发明创造。我们看到这些冠军他们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选择正确的敲起他们的价值链,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微信,我同事和我说,到中国来的话最好下载微信,他说在中国没有微信是活不成的,我一到中国就这么做的,企业发展,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具有非常独特的平台,包括数字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使用创造了新的价值,创造了新的产品,他们也非常关注公司之外的生态环境,关注自己的社区需求。而国家和省级政府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制推动这些重要的关系,这些关系非常重要。第三个洞察就是配对,中国企业非常擅长企业配对、洽谈、合作。 我们举一个例子,他们在用数字平台来实时分析360度的数据。谁在使用这些数据呢?这些数据包括他们的生产服务设计团队,他们的生产团队,他们的运营团队,因此他可以真正理解客户需要什么,将客户的需要融入到生产环节的设计当中,从而以客户为导向,驱动价值的实现。我们看到很多的全世界的企业都可以从中国企业的做法当中学到很多。我的演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做一个总结。我主要的观点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技术,但是关键是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变革的力量,具有变革的力量是我们该如何使用技术,他会对我们的企业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建立我们的企业的时候要有愿景、动力、执行力,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向中国企业学习很多,所以我们来到中国学习更多的东西,感谢大家的倾听。[详情]

张平:建立基础设施平台 5G助力工业互联网
张平:建立基础设施平台 5G助力工业互联网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平:我基本上是通讯人,通讯专业比较窄,我觉得以后的通讯应该和IT合起来,进入大数据和智能的角度,现在5G的概念比较热。我和大家探讨一下,5G可以做什么,或者未来希望他可以做什么,要不然现在5G变成世界的中心了。实际上未必有想象的这么大。我一直是做通讯,2G做到5G,后面要6G了。每十年一代,就从这几个方面,站在通讯的角度来讲讲我们怎么理解和我们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 移动通讯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总的来说有个基于基本的理论,基于电磁波等等,基本上是属于创新的,在每一代都有一个基本的创新业务,颠覆性的业务引领发展,从1-4G,都有这么一个发展的需求,到了5G的需求变化大了,5G对应三大场景,我们自己讲一个是EMVB,过去叫消费物联网。还有万物互联网,还有超可靠性的延时通讯,增加两个维度觉得他很神秘,从人通讯的角度,变成人和物的通讯,或者物和物的通讯,对他有很多的期望值。所以我们技术就不详细讲了。总的来说我们的几个使能技术,万物互联之后会带来很多大数据,第二是怎么和人工智能联系起来。他和通讯本身有一个结合,另外和通讯加起来,人工智能+通讯会产生什么。比如说互联网生物特征识别,汽车自动驾驶等方面都是探讨的焦点,所以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从第一代的科研到第二代的万物互联,到未来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们有了5G之后,或者这个技术之后,我们刚才讲的三个场景可能和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加起来,是实体经济未来的网络,可拓展性能耗等方面的问题有比较好的办法。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发展的趋势从应用互联网,变成对生产的服务,现在希望他可以引领我们经济发展的形态。所以通讯界这么几年的功夫也在想这个事,我们在当中起什么作用。 发展的趋势基本上是从第三产业开始,逐步到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渗透,我们为什么重视这个,因为对我们国家太重要,我们国家的大量GDP在第二产业,制造业要是赶不上,后面就有问题了。再到第一产业。总的来说,我们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基础设施了,未来我们把他作为,他发展的需求是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从网络的角度看,我们网络和5G的技术要分开,将来很多是垂直行业使用,垂直行业有权利自己建立网络的。他可能会和中国移动一样大的企业。或者把这个模式分开,我觉得这个频率单纯给三个运营商实际上不太公平,应该至少有一些公共的品类,大家可以在上面使用。但是频率的过程是衰减的,过了一段时间就是衰减。但是通讯的角度我们一个孤岛一个孤岛可以用起来,未来有机会和大领导讲的时候,我们一些产业,他们在自己的工厂建立自己的网络。可以有自己的平台,一会讲平台技术等等。总的来说我们这个规律估计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化的发展是和我们的行业有关系的,越到和我们消费者接触得越广,接触的行业越多,像营销,电子商务出现马云之类的,他是网络营销了。原材料我们也进行远程的运营维护,我们现在远程运营维护将来大量的人工网络优化不用了,通过人工智能做了,还有装备行业,消费行业,制造未来有可能是协同起来做的,还有研发,通过纵包做法。服务是智能决策上网做了。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互联网他的重要性,从我们国家的GDP的角度来说在降低,虽然讲了很长时间,信息消费,人毕竟有一个天花板,最大的消费还是在工业上。这个我认为通讯界非常有发展的契机。如何构建工业互联网,我们也在琢磨这个事,搞通讯的人总喜欢按照这个分。从用户角度提出来,因为应用是需求。比如说安全行业垂直,用户角度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技术角度是云管端,有公共的云还有专门的云,管的话有多种的形式,美国发的都是6G了,我觉得有一点扯淡,发几个卫星就6G了,技术要通过科研工作者真正说出来,所以这个不是这么简单的事,还有端,移动终端和各种终端功能。 我们国家如果可以构成这样的一个架构,或者这样一个态势,我们的垂直行业是这样的。对我们需要的信息消费还有我们的工业消费产业消费等等应该是这样。所以大家交叉的地方可能有信息的沟通。这个信息的沟通可能是很快重要的信息的单元,是语义上的问题。整个来讲,这么大的垂直行业我们有很多的构建生物群了,我们叫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实际上是一个个种群的构建,我们产业是有壁垒的,大家是一个共赢的过程,每个行业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领导种群,有可能每个领导种群变成一个运营商的规模,因为规模太大,里面有共生的小群,构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这个里面我们供应链侧会发生一些变化。同时我们的边界被固化了,参与者也多样化了,把规模经济变成了一个范围经济,过去讲是一个产品包打天下,现在因为需求太多了,产业太多了,所以对杀手级的应用是杀手级的平台,在这个里面是一个基础的平台。过去可能搞定一个就可以发财,以后要搞定多少个,这个范围经济的收益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觉得从通讯的角度来看有几个,比如说边缘计算,这几个互联网,工业制造等等对他的应用,如果把我们的网都架在电信网上可能有问题,延时抖动我们控制不了,这个方面我们需要推出边缘计算的需求,他的重要性大家应该很清楚。而且最主要是可能产生一些,很多的流量比较复杂搞到边缘计算去了。而重要的数据才到云上去。端很智能,我们的边缘也希望可以有一些智能。我们云方面希望稍微简单一些,可以减少一些管理域等等让他简单一点。这个是我们现在目前可以做的,把底层的东西屏蔽掉。我们通讯像公众网在最上面,可能有IT的网络,下面有是网关和OT网络,把下面的差一些都屏蔽掉了,5G是这个里面的某一个,和我们的所在的工业环境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所以这个里面我们和电力做了一个,他现在在做全国的泛在电力网,我们操作的网关用我们自己的边缘智能计算接入端来做,后面差异性的智能连在一起做了把他屏蔽掉了,这样我们可以把差异性屏蔽掉,在业务上面做应用就可以了,相对简单一些。 数据和基础设施是大家都要建的,各个行业都要建,模式和产品是主要的两个抓手,最后就是运营,构成运营不是运营商而是一个种群,所以我在想中国移动现在4个运营商,未来我们的运营商是很多的。所以这个里面是这样的。 后面就是智能制造,我们在郑州附近做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案例,我们把工业制造+5G+互联网再+AI对于工业互联网,我们是这么想的,我也写过一些文章,我们应用层面和细分可以构造起来,把这个屏蔽掉,技术层面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架构是面向普世化的基础体系。所以要傻瓜式的标准。然后是统一标准,应该尽量差异化屏蔽到实际制造当中去。但是信息的交流的角度应该尽量统一化,还有就是融合智能,学术界的科研能力和产业界的工程技术能力,结合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图象识别行为识别,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融合。我们边缘是大量的物联网,接到本地云,本地云如果可以处理都作本地云处理,处理不了就全国运营,构成这样的一个载体做这个事。这个是我们的架构,我们有三块,其中几块关键技术,我们做了很多视频的采集和安装部署以及算法,还有对基于采集视频人员识别和基于工业的识别,人为经常被误操作,时间长了不会这么规范做,特别对比较机械式的行业把人比较枯燥的东西可以替代或者让他规范起来。还有对于生产环境中的异常情况深入的分析和识别。比如说对工业环境中的环境,工业设备和人为形式的建模,迭代工业的行为数据库,行为识别技术,机遇识别的解决方法。另外工厂,我们对工厂的管理人员来说,我们可以实现一些3D的仿真和虚拟实现。目前这个都在做了,但是对于5G来说就是高可靠,低时延高带款的接入,服务质量保证的网络切片技术。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操作,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建立在三个架构,一个是助力智能制造2025,怎么数字化,其实工业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光我们知道有流程的工业,数字化的工业光一个通讯的企业,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数据是多方面,要和工业的人士打成一片,才可以知道他的需求。另外我们形成协同制造的,通过云计算,我们自己的云和大云,最后形成工业行为的模型库,助力制造产业增效和研发装置。我们考虑的东西还是简单了一点,我们还是想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个目前来说工厂的大的需求。 从通讯的角度发展其实比较复杂,不是说一个50个卫星就变成6G,6G还是要从广度,信息速率,通讯空间,肯定6G是通讯空间增加的过程,是必要的,但是不是充分,人机物通讯。我们的通讯就是下面,我们内脑是这样的,并行的处理方面都比我们要先进得多,如何利用可能需要做一下这个方面的尝试。还有我们的一些未来做这个干什么?精密仪器制造时间是非常短,几乎是同时完成的,自动驾驶,协同保障,还有智能电网的控制等等。我们目前可以做到的就是我们5G这几个颜色。最外面的白色是希望6G做的,靠数据说法,靠逻辑说话,而且要同时满足3种场景,或者至少2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全息的通讯要做,主观的通讯在6G里面可能起很大的作用。这是5G达到的,我觉得未来要用数据说话,确实就是这样。还是要和我们实体的网络结合起来,这个是做通讯人的一些想法,谢谢![详情]

Jay Lee:工业人工智能一定要解决过去的问题
Jay Lee:工业人工智能一定要解决过去的问题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特聘教授Jay Lee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Jay Lee:大家好,我想今天讲一些案例,因为我的一本新书马上要出来,《工业人工智能》,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工业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什么关系。我想工业互联网里面经验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企业做法也不太一样,但是重点一样,一定要为客户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顾客可以靠你完成得到价值的问题。不管卖鱼还是卖清酒还是轮船高铁的目的是一样的。 回到我在91年进入美国NSF,大家都知道他是比较中立的,做出来的东西全世界分享,完全是公开的。91年克林顿在任,官员的责任就是做20年之后的事。每天吃饭谈20年之后的事,95年我派到日本,先进产业研究院,就是日本的工研院,我带去日本的项目就是把互联网用在机器上面,这个就是美国的第一个互联网+。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是用远程抓机器是用卫星,95年我代表NSF,这篇文章是唯一可以找到最早的一篇文章,我做发动机和电梯的远程,道理是一样的。那个时候的速度,那个时候的建模一定是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建模,因为不可能靠数据做决策,不够的,一定要(英文)做决策,这两个为什么放在一起,当初这么做出来的。 后来2000年我在98-2000年在美国做研发总监,2000年之后当教授,做了智能维护中心,这个中心全世界100多个企业,诞生了很多的企业。我今天就讲中国的高铁和中船。 最近这几年,当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也是滴水湖这边写的,2015年开会,当时上海交大办了先进产业研究院的工业大数据,讲完之后说把书写出来,这个书是15年的案例,2001年-2015年的案例整合起来,后面包括智能制造,云上的工业智能,最新的工业人工智能下个月出。 今天讲工业互联网,基本上是按照历史看有几个转型做法。一种做法就是像互联网公司说我也可以加上一个应用,变成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我用人脸辨识看顾客拿了多少次,多少次不买,根据零部件的喜好把他技掉。这些是叫做工业互联网与智能转型模式,带动制造后边的关系,这个叫新制造,工业+互联网,汽车、钢铁、风电,他本来做产品的,有问题就加互联网,远程监控你,不行就关掉。我的质量+互联网,生产线连在一起,把整个质量的问题找到,我就可以解决生产线的问题。这个成功率很高。 为什么要做互联网,一定有几个原因,因为人是事情的核心。麦克风是演讲的目的,所以人和麦克风要互动,麦克风不会告诉人要做什么,需要人有系统管理这个物。这个系统就是我们讲的今天,一般不懂的人他可以告诉我,他不会直接告诉你,工业互联网是管理系统,不是一个高大上,或者说工业互联网我们今天要做的一定是解决顾客最大的痛点,工业互联网的公司要准备好看到最丑陋的一面,否则不要去做。这个里面数据的技术,包括分析的技术,包括平台技术,包括OT技术,这都是很重要的东西。今天讲到DT,AT,PT,OT,这几个T现在谈得最多是PT,我是平台公司,你和我合作就可以解决了。这是梦想和幻想,做平台的公司一定自己已经成功,自己有一个平台,让我的问题解决,甚至两个不认识的人在平台上解决。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把平台当成阳台用,有什么东西放平台用,平台基本上云是一个平台,有6个S,分享存储,分享网络,分享计算机,这个是基本的,最重要的是分享资源,不是自己有一个东西,你用了别人可以用。分享服务,分享生态,可以带动其他很多做生态的东西,机器有问题,传感器公司,维修公司都可以在这里,但是数据在我这里,所以谁先拿到数据,这个数据是客人的不是你的。所以这个到底是谁的数据,这个地面来讲,这个变成今天互联网的战场。 因为用户和价值是在这边产生的,只是看别人愿意不愿意用你的。 比如说轴承APP,我通用工作的时候,1983年我们有一个查理专家系统,他只要耳朵一听机器,就知道轴承的内环坏了,再一听,轴承本身外环不好,内环和外环和滚珠频率不一样,特征不一样。为什么需要人去看?绿色就是正常的,白色是外环,黑色是滚珠,蓝色是内环,这个很稳,开始绕了就是外环问题,我们需要37年专家的问题用一个振动信号,噪音信号直接出来。你可以全世界用,或者数据捐给美国的NASA网站去查一下,现在已经超过3万次下载。我不久前部捐出去了。我要形成一个APP,任何人只要告诉我什么样的轴承,什么样的速度,我直接自动帮你判断什么问题。黏性和弹性,小轴承大轴承都可以用。我们做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ABC是基础,D要高,才可以帮助顾客找到他不了解的问题。重要是用户和价值驱动。这个是最重要的目的。 现在数据质量怎么看?发动机起飞了,还是船,高铁,数据很多,第一个可以找到高铁,滚珠轴承,中国的高铁是跑300公里一小时,中国是200公里以下的轴承自己可以做,200公里以上中国不能做,都是进口的。因此要知道可以不可以用,数据拿到了,很多公司说我有很多数据,我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你们的数据不能用,你没有背景资料,这个已经是上亿的产业,因为很少公司可以做这个事。这个要做人家不能做的事,这个里面数据本身是断裂,因为拿来的时间不一样,拿来做的方法也不一样,数据的背景不一样,轮船当成天气的背景,飞机起飞的时候高度、风速都没有。不了解天气的资料,发动机懂再多也做不出来,所以三个B。第二是三个R,数据的来源性,可以不可以用历史数据,同类型的数据做比较呢?第二能不能可以找到关系,可以找到还不了解的问题,什么样的风速,什么样的湿度,风电叶片会结冰。甘肃不会结冰,到安徽会结冰,因为天气湿度不一样,路况和车子的平稳度什么关系,都不知道,因为数据没有归类。所以人很难做决策。 我们2017年信通院(音译)办的,我给他们建议办一个工业互联网,美国2008年开始竞赛,怎样看风电会不会结冰,当时1600个团队,最后选了12个团队,6个团队做皮带损伤,6个团队做风电结冰,富士康有3个团队,你们做手机怎么搞这个东西,因为他们说做大数据很强,不搞风电可以预测出来,我就更了解富士康,慢慢发现,这个里面我们可以合作很多,就协助他们做工业互联网。 后来我到富士康捐出这个数据之后,华为用云平台,一个是物流,一个是刀具,就是苹果手机刀具怎么断裂怎么损耗可以预测出来,全部都是高校来参加,没有企业界。中国企业界自己独当一面搞工业互联网真的很难,第一没有时间,第二没有环境,数据给你分析时间都没有。有的说我有,你有工具,但是没有顾客的数据,有顾客的数据的没有工具。 人工智能八几年开始使用,最近改变几年国内炒作特别大,他们可以从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到云再到CPS,再到人工智能连续做。纳米1993年的时候做,纳米搞了将近20年,现在博士生都找不到工作,纳米还谈吗?没有钱。AI再搞十年也没有钱,因为做不出东西怎么有钱。大家要清楚一个领域不能炒过了,中国的钱现在远大于全世界,但是人脸辨识全去了,转换声音全去了。简单的取代之后省的不多,这个地方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有的人说拿面包算多少钱,老是看同样的节目,不高兴。 所以未来我们人工智能投资的可能性,可成长性,但是可用性很难验证,我可以用好还需要你投资吗?我直接找客户马上用了为什么要你投资。以前搞机器人,机器一故障半个小时,你损失的钱你来赔。所以机器人一个个死。我可以用你的,但是如果判断损失你要承担,我不敢,那叫什么人工智能。数据和人工,这个要让人和更聪明,这个是让机器更聪明,但是数据环境会变,不是固定的,要辨别出来什么地方出问题。所以用在很多方式里面解决一个系统工程,怎么验证这个系统可以不可以用。所以当初工业人工智能,维基百科是我写的。人工智能是认知科学,我怎么用人的图象自然语言,用在医疗还是辨识,所以他的成功率是有的,但是怎么让他的成功率不受到任何的变化的干扰。国外的人工智能并不是解决一个奇幻的问题,问题解决完之后,可以重复解决很稳定,可以传承下去。 比如说我退休,有人取代我,但是比我以前稍微好一点,但是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不同的专家不一样,人工智能用训练的方式可以做,但是每次零部件要更换,系统有变化都要重新做,老系统和新系统无法自动覆盖。所以必须要做自动调整,他可以一直做调整。这个里面需要这种东西。我们要看哪一种方式适合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个中国船舶案例,我要做中船互联网,因为韩国做,韩国第一,那个时候中国还不是第一,要做什么,要做船的监控,泵,轴承,船最大的问题就是耗油性,当时根据船舶的位置每天角度的变化,根据阻力可以找到关系,现在整个团队出来了,已经民营化了,我们做的时候可以一年省掉6%的油费。第一条智能船是2017年12月6日正式成立,不是卖船。可以卖船的管理和服务。有几个人听过宽度学习?他是我们经验犯错出来的,很多东西在运转,有很多风电在运转,但是要监控每个风电吗?高铁有两个转向架,每个转向架有4个电机,一比就可以很快知道哪一个风电好不好。 阿斯同(音译)高铁,高铁在动,很多的数据从轮毂出来,高铁十几节,一节有两个转向架,很长,我们当时做了整个群的监控,这个里面根据速度变化爬坡加速减速找到类似性,就可以找出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中车我知道哪一个电机不好,哪一个节车箱什么问题,一比较就出来了,再看哪一个电机不好。有一天比如说中车的车子出来之后,动车和谐号,哪一节信号一出来一比知道哪一个节哪一个电机不好,集中在这个电机和其他的电机做比较,哪一个最差,把整个的系统变得可以做整个集成,中车可以很快找到不好的电机,这个就是宽度学习。 下一个案例就是讲电池,电动车也是一样,特斯拉有2000多个电芯,我们上海交大先做,电池充放电的时候会变,我要找到电池是哪一个电池,在云上面直接做运算,不要存数据,云上就完成。充电的时候就知道电池什么问题。那个时候韩市长特别来看,未来的电池信息基地,建模,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智能大数据,2010年开始做的,现在有十个专利,我们等企业碰,碰了之后找他们。然后用云做电子的很少,只有两个。 我们讲工业互联网的案例,我们去年协助富士康申请了灯塔工厂,全国有17个,因为富士康有17万的机床,18000条线,如果要做这个事,数据量是足够大,要靠人群做,数据量大,所以工业云怎么把边缘上智能化加强。物端不用这么快,做故障或者远程,不需要马上做决策的东西。我们用了很多工业互联网软件预测生产当中的问题,问题可以预测出来,最后关灯工厂,目的并不是把人去掉,是把人的忧虑去掉,富士康目前有8个熄灯工厂。目前全世界有16个,今年有7个,第一年有9个,今年7个富士康和西门子总共16个,海尔是去年。基本上最重要就是集中在边缘端,未来怎么看。 最后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找不到人,请不起人,留不住人。我们建立一个产业学院,专门培养人才,我帮富士康做的时候只有30多人搞AI,现在有1000多人。 传统人工智能是传统科学,永远不会停,但是工业人工智能比较解决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问题,人工智能不能解决过去的问题,但是工业人工智能一定要解决过去的问题,高铁、车辆、风电,深度学习,宽度学习都要有。[详情]

Laurence Zitvogel:详解微生物对免疫监视的影响
Laurence Zitvogel:详解微生物对免疫监视的影响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 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肿瘤免疫科学主任,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U1015实验室主任, 巴黎萨克雷大学教授Laurence Zitvogel做视频演讲。 以下为实录: Laurence Zitvogel: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给我机会来参与论坛,我很不好意思今天不能来到现场,我会尽所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这是我们过去在7年做的努力,和大家一起讲一下微生物怎么影响到免疫监视?我跟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现在也在中国的苏州有一个联合实验室,主要实验的研究目标就是微生物在免疫疗法当中的作用,当然是在癌症传统治疗的化疗和放疗基础上进行免疫疗法的研究,我们在苏州系统医学研究院里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合作。 我们现在在免疫疗法当中在2011年有突破性的进展,并不仅仅是因为在免疫学当中获得两个诺贝尔奖,而且现在第四季的黑素瘤的治疗当中已经有免疫学方面的治疗方法,得到了FDI的批准,所以在癌症的治疗上未来有更多的基于免疫学,比如说基于CIIT细胞的治疗方法。所有的这些方法都会再治疗跟癌症相关很多的疾病,我们希望能够就此打破这方面的平衡,就是我们所说的免疫抑制类和免疫促进之间的平衡,通过微生物介入更好地启动免疫系统。 我们知道是一些非常有突破性的免疫方面的疗法,从长期来说只有30%-40%的病人能够接受免疫疗法,比如说黑素瘤的病人,我们用的是抗PDE的疗法。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为什么说一个病人的免疫体系能够在某些情况下被激活?根据我们以前的知识就是对于免疫体系的了解,它主要有一系列的因素来影响的,包括疾病的严重性以及免疫系统被激活的门槛,我们希望通过免疫疗法激活免疫系统。不仅仅是需要了解肿瘤的基因学的知识,而且要了解过去使用的药物,才能够更好地知道如何用免疫疗法去激活免疫?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了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这种平衡正在向着被打破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看到一个情景,未来可以减少在免疫疗法当中的抗药性。 我们看到很多的数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有很多的测试已经能够给到结果,在人体有着非常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有宿主,这些微生物不仅仅是控制了我们的新陈代谢,并且影响到了所谓的药物耐药性以及对菌群的抑制等各个方面。我们有3%的人体部分里有各种微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身体里面有2公斤都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并没有参与到很多的免疫,但是从我们过去的免疫学的课本当中能够学到,在治疗癌症过程中免疫对于癌症治疗是非常有用的,现在已经知道了另外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对癌症的免疫启动点,所以我们从专家当中了解到的情况,就是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资料能够知道,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被重新导向,比如说在治疗糖尿病或者其他疾病过程中,主要都是由微生物主导的,主要是肠道的菌群,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但是在癌症治疗方面学习的相关研究不是非常多,我们现在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可以重新组成三角,这个三角可以成为癌症治疗非常好的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治疗的角度,我们认为未来的三角会重新进行架构的变化。 现在这个系统还有包括新陈代谢,对于免疫的疗法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7年前开始做的实验,就是去比较一下有加微生物或者加新陈代谢疗法和没有进行加微生物的疗法之间的区别,做这样的比较分成了SPF组、无细菌组以及抗生素组,我们比较它们之间的结果,在这些比较当中会发现,我们用到了小鼠,后面两种会影响到治疗的有效性,所以微生物在治疗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工作,微生物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把数据进行了扩展,扩展到了更多不同的癌症,包括黑素瘤,还有其他的癌症。我们发现还是会有类似的情况,也并不是唯一一个做研究的小组,还有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还有杰尼做的研究在不同的动物研究所做的研究,都显示出了肠道菌群在治疗小鼠的癌症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许未来的免疫肿瘤学里面一定会有微生物学一席之地。 这是我们当时所做的比较,主要研究它的短期以及长期的有效性,为了能够研究它们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比较,现在的问题就是首先研究抗PDE治疗方式,这是一种抗体,这种已经是FDA批准的疗法,所有的包括阿奇森症等等从抗PDE治疗当中受益,从这个研究当中看到抗PDE、LE的抗体主要研究的是动物的直肠内的菌群,研究显示受实验的动物在进行了抗PDE治疗之后,都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好转,而且它们的治疗情况是远远好于其他没有进行抗PDE的老鼠,能够让免疫细胞在这些老鼠身上展现出更多的活力。 我们希望分析一下数字,也希望看一下在人体当中的情况,我们分析了抗生素在患者身上治疗的情况,一开始分析了175个,他们都是有比较严重的比如说肾癌,或者直肠癌的患者,他们进行了一周左右的抗生素的治疗。我们在这些患者身上可以看到,没有进行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他们的效果不如有抗生素治疗的病人,所以这些效果已经告诉我们了,和微生物对免疫疗法的影响是非常清晰的。我们把它扩展到了1800名的病人身上,包括肾癌,还有其他的比如说黑素瘤等等癌症身上,可以看到抗生素的治疗对于癌症的治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我们再研究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及它们对于治疗的有效性,做了以下测试,其中的很重要的调查是对它们的粪便做测试,我们把这一类的老鼠进行了抗生素治疗的老鼠叫做“阿凡达”老鼠,我们比较它们的粪便里的菌群含量,等20天左右时间等菌群在里面产生定植,我们再治疗肿瘤,再监测产生肿瘤的老鼠身上的变化,一个正常的老鼠、一个“阿凡达”的老鼠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如果有抗PDE治疗,它的效果会好于没有抗PDE的治疗。如果有了抗PDE治疗,老鼠的抗癌的免疫系统也要强于没有抗PDE的老鼠,而且它的肿瘤形状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病人对免疫疗法有所回应,就证明通过微生物的调节是有益于免疫激活,这些不同的数据也能够证明的确是如此,不仅仅是在PDE的情况下,在其他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这个看起来是非常长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肠道菌群的组成,可能会对于这方面的解读会更加完整,所以我们看到在科技界已经有了新的方面发展,在巴黎有一群科学家,他们所做的量化分明的黄金组的测序,他们现在可以做出映射,通过超过1万个患者的数据来进行比较,我们一开始已经公布了相应的结果,一开始主要在肺癌和肾癌的患者当中研究这部分的情况,结果就是肠道菌群能够在患者的体内最好地激活免疫体系,不管是三个月、九个月还是更长时间,我们的微生物群体让我们的患者更好地回应免疫系统的激活,绿色的条代表了患者的免疫体系回应程度,也就是说条越长意味着他回应的程度越好,这种肠道菌群在很多不同的癌症当中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公布的实验结果当中,我们把肾癌和肺癌的病人放在了一起,又做了分离的研究,对超过69名的病人有晚期的肾癌进行了肠道菌群组成的独立研究,我们又一次发现A.MUCINIPHILA菌群跟长期TPP病人相关的,所以A.MUCINPHILA细菌跟体重超标也相关,这种细菌可以调节脂肪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的代谢,如果缺少这种细菌,如果肠道菌群当中没有这种细菌,就会导致抗药,影响治疗的效果,也会导致肥胖。 在鲁佛大学研究人员使用细菌作为治疗药物的疾病,重建相关宿主路径,我们接下来做的是验证这些数据,我们想集聚在法国各地的数据,和法国卫生部合作不仅在巴黎,也在法国的其他地方设计相关病人的数据,现在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在研究病人的粪便样本,并且绘制病人的肠道菌群蓝图,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和得到来自欧洲H2020项目支持,得到了大约1500万欧元的资金,来研究肠道菌群与癌症治疗抗性的相关性研究,我们有19个合作伙伴在9个国家开展相关的研究,就是肠道菌群跟一些癌症治疗当中产生的抗性反应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怎么样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在临床上的相关性?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实验的试剂,来看看T CELL反应,也把成果发表出来,这是在PDE组封锁的情况下生存时期比较长的T细胞反应,针对这两个菌种的反应,T CELL反应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发现在PDE抗性的NCE、NNSCE反应者当中找到了粪便当中的E.HIAE菌种,通过色谱分析的方法,不是定量的反应,但是可以定性的进行描绘,在不同的病人粪便样本中有不同的菌落,但是这个研究还不够结论性,但是相信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找到具有一致性,或者具有显著意义的菌种和抗性相关的,对于有抗治疗的病人可以采取辅助的治疗手段,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辅助治疗,这是一个FMLT引导的过程,通过重建PDE抗体的效应,我们可以实现辅助的治疗,而是通过抗癌症生物因子实现的。 我们用到了一系列的细菌,AKK仍然是最有意义的,它可以在没有对治疗产生反应的病人身上,用在癌症病人身上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成为一种辅助的抗癌药物。此外,我们也找到了E.HIAE在CTS抗癌性方面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革兰氏阳性细菌调节免疫性。还可以调节一系列相关的反应,包括调节肿瘤附近的微环境,以及抗肿瘤的T细胞的反应等等,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通过调节E.HIAE菌群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病人的癌症演化,以及他的生存时间。此外,我们还看到肠道菌种的改变,菌种的改变也会影响到癌症相关的免疫反应,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可以重建免疫的屏障,从而重新激活免疫系统,而相关的细菌菌种很有意思,这是噬菌体,我们感兴趣的噬菌体,由于噬菌体存在免疫反应得到了激发,里面包含的基因片段或者说氨基酸片段,可以结合H2KB,而钛片段可以引起CTA反应,这对于癌症治疗是有助的。它可以引起或者扩增TCE的免疫反应,而对于癌症的肿瘤治疗有帮助的。噬菌体里面包含基因片段里面包含的MHC抗原的钛片段,在分子上有和癌症抗原有相似性,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可以激起TCE免疫反应。 我们通过把基因片段插入大肠杆菌进行复制表达之后,大肠杆菌可以表达TMPE,我们把它放到癌细胞当中,这样就没有办法激活免疫反应,噬菌体和癌症之间是在基因上有相似性,在片段上存在相似性,不仅在小鼠,我们在人类癌症基因当中也找到了,如果针对片段进行处理去掉它,对于癌症或者肿瘤的演变会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可以了解肠道菌群对于寻找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很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也希望把它作为治疗的手段。现在可以被证明的是治疗手段,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效果。T细胞、B细胞的反应都是所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我们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寻找病人的样本,特别是能够在治疗之后有积极的效果的病人样本,希望能够分析他们体内的菌群改变,我们在以色列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在三个地方现在已经知道SMT用在了响应者身上,而没有响应的病人的PDE治疗是完全没有效果,我们希望基于把微生物或者菌群制成可以推向市场,或者可以使用药物的制剂用于病人的治疗,并且保障调节活性,怎么样保持作为药物活性?作为肿瘤癌症治疗辅助手段?这些都是现在有待研究的领域。 最后我想感谢我们的研究团队,各位研究人员、各位医生,谢谢他们对我们的研究支持,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帮助我们进行精准的研究,我们希望继续地使用现有的平台,把微生物群改变和精神压力之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精神压力和肠道菌群的紊乱之间,这是我们现在做的联合研究项目,不止是啮齿动物,也包括在人类上进行相关实验,有的时候调节对于免疫系统调节的功能丧失,是来自于微生物菌群的改变,这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谢谢大家![详情]

何积丰:工业APP是推动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手段
何积丰:工业APP是推动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手段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先生出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何积丰:我报告的题目是工业互联网与工业APP,从软件的角度看看工业互联网还缺什么东西。整个报告分4个部分,讲讲什么叫工业互联网,然后讲讲工业APP发挥什么怎么作用,第三分析工业APP需要的生态有哪些。最后发展的展望。 工业互联网实际上从物联网的角度看,他实际上是当中特殊的一个品种,是企业里面的物理系统和虚拟系统怎么和人结合,物实际上是讲企业生产线上的东西。这个前面关于物联网专家大家都知道,关心的物联网笼统讲讲物物相连,现在讲工业系统怎么相连的可能性,需求刚才也谈了,我们从国家发展和国际发展都有强烈需求,国际上说二类产业链,一种是纵向,一种是面向个性化需求横向的,都要工业互联网提高他本身产业的品质和提高服务的质量,这个是他很清楚的一个导向。另外我们也研究生产刚才和物理过程当中的互联互通。 从国内来说,三个方面有需求,一个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经济转型,工业互联网是对我们经济有很大的支撑的作用。第二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工业服务有哪些新的生态,换句话说,有新的增长点有没有,不要老的东西炒一下,还是不够的。这个是很关心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和国内自主可控的安全系统制造的需求。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要走向工业强过,安全是重要问题,工业互联网有那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自主可控要求的。 接下来讲讲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搞技术的人至少有三个方面和通常讲的互联网有差别的。第一个工业大数据处理比较复杂,刚才贵宾室大家讲到,翻译比较困难,我们搞IT的人读不懂工业大数据的语意是什么,他的场景复杂非常,采集过程当中也不是太高,噪音比较多,又要求高通量,今天我请教了张平同志,5G网络对工业互联网有什么大的支撑吗?他告诉我,5G网络无非是铺了一个道路,每个行业要搞工业互联网之外还要搞5G的技术,我们遇到问题不像想象中一竿子到底,第二公共网络的信任是大问题。高新技术治理在工业互联网里面网络信息安全变成公共系统是不是安全了。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做了没有?哪些做了,哪些没有做,今天和李总在说,和新华控制(音译),工业控制器是不是安全,工业控制器占工业互联网非常小的节点,小节点都不安全,连上之后会安全吗? 第三工业互联网的软件,我们设计比较复杂,设计过程不是依赖IT人才,是依靠企业人才,这个里面可以想象他的开发周期相对比较长,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维护成本比较高。这个三个方面我们看到的困难,和其他的困难人才怎么培养,从哪里来,这个和我们技术距离还比较远。 从最简单的解释,工业互联网的价值,把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他主要希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我是来自信息技术行业的,我们对制造业是没有话语权的,怎么和他深入融合是一个困难。我们希望他可以成为互联网+信息制造业的基础,对工业发展产生新的影响。我们提到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是不是可以做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无非是一个期望。 工业互联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对我们带来什么推动。第一个从工业革命本身来说,我们是工业体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因此我们很希望看到经济社会转型与生产力革命是一个角度,战略层面上两化融合会走到智能化的地步。第二我们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可以构建一个支撑数据信息发展与实体经济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我们像建高速公路一样,我们有自己的公路。第三就是对企业来说,我们意味着有机会构建新的平台,新的经济模式,新的业态。从我们搞IT的人来说,希望把IT封装,转化企业管理流程中,拼在一起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图画。 从发展思路来说,我们还是按照过去传统的想法,我们要搞基础理论,主要任务是在研究院和高校做,人机物深度融合怎么做,这个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几百个小型无人机在空中,协同工作可以做吗?更不要说未来几万个颗粒的工作。可建模分析和认证,在IT讲了很多年了,在工业界设计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仿真虚拟技术要大幅度推广,我们缺乏工具。第三工业软件还有学习测评的分析,我们希望数据技术,安全技术,工业APP三个方面应该有所突破,做到基础标准的应用,示范应用的应用,还有支撑平台方面的开发。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路径。大家可以看看工业APP是什么概念。他的出发点是企业,他有很多技术,有很多实践经验,实际都有,首先做成标准化,然后做成轻量化的模块挂在网上,没有标准化将来人家模块用起来比较困难。服务的行业链条是非常长的,他可以用在研发上面,用在生产上面,用在库存,用在安全部门,运维控制,下面很多关于客户网络交易供应链服务再制造,每个环节都会用到工业APP,他不是一种通用的,每个环节有他自己特殊需要的工业软件。这个和我们手机上的APP性质比较相似,不同方面应用的APP是不同的。工业APP目前有2种形式正在发展,一种是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工业软件结合起来。这个工业APP可以利用已有的工业大数据,调用大数据和机器算法,服务感知能力,慢慢替代人工积累经验,并自动发现知识实现自动诊断预测和优化,利用现有的平台发展起来。第二我们希望构建另外一种架构,微服务的加工,实现灵活的构建。工业APP可以采用微服务的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网络化的调用,换句话说他不是给一家一户自己专用的,大家可以共享,右边的图谈到趋势,他在软件上要求容易开发和松耦合,不能和专业一个硬件联结在一起,这样推广比较困难,我们希望松耦合,第二是容易开发。希望利用企业的人才开发,而不是靠IT的人才开发,这个变化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希望工业技术知识和实践都要慢慢IT化,变成软件,而不是一套经验。最后发展趋势来说,要做云化改造迁移,每个企业现有的APP搬到工业云共享,希望工具推广来降低成本。今天好几位老总谈到,软件看法很贵,我说主要问题是工具上的突破还不够。最后我们希望做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他和我们通常的平台还是有所差别的。 这个是2018年我们国家工业化产业联盟做的一个,工业APP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是完整性,每个工业APP可以独立工作,不要买整套,像手机APP一样。第二是技术载体,他把特定工业问题的流程、逻辑、数据、经验算法结合起来。和行业结合是非常紧密的。第三我们希望他是小轻灵,可组合,可复用,不能单他自己用。第四希望达到结构化和形式化,主要是希望图形化方式表示关系,可视化的输入和输出,和IT用的语言非常不一样的。希望轻代码化,做到平台化移植。我们说当前我们在发展数字经济,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需要新的知识载体,因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广泛的技术,人工智能赋能给实体经济,需要把实体经济现有的知识软件化,智能化,在传统制造业有很多知识,他过去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也知道控制流程是什么样的,有他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技术和产业升级,做成一批工业APP。产业界过去积累,他不是说把这个工作推给IT行业,IT行业自己是做不了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我们要把平台和APP两个东西同时推进,单有平台或者APP做不了,我们希望形成生态的概念。我们也工具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功能和数据,体系化规模化部署APP,汇聚APP开发的资源,构建新型制造业生态,我看临港已经在做了,上海也有不少工业互联网的联盟,平台方面的工作已经在推进。 第二方面我们希望把工业APP看成推动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手段。工业互联网加上工业APP通过转型的方法可以达到4化,数字网络和智能化,还可以做到体系化,支撑我们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资源整合等等,这样在构成工业互联网生态。不是网就是生态这么简单。 我们说工业互联网对我们社会,对人的作用实际上要求更加高了。我们有这个体会,觉得有了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实际上进一步提升工业人才的自我价值,刚才陆老师和我说,职业高校怎么做,通过工业互联网,创造是人类特有的特征,把现有的工业特征转化成工业APP,工人工作从过去比较复杂的直接控制机器慢慢通过工业APP来控制机器。换句话说和机器打交道中间有一个助手。希望以后工业APP可以有自主性,可以做很多事。发展还分两步走。我们过去的劳动模式慢慢会从以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变成知识创造工作,达到个体劳动价值的目标。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将来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差距慢慢缩小。 工业APP国外发展现状,基本上每个纵向块里面都有一些积累,而且国外的工业软件各公司都在关心工业APP可以做一些什么。然后看一下国内,既有优势又有短板,优势就是工业APP的市场空间比较巨大,需求大家都在说,很多企业都有需求,另外我们国家APP的基础还是比较雄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较健全,知识经验和工艺比较完整的数据。工业APP当前发展开局也比较良好,这个是我们的长处。但是也有短板,APP的数量很少,现在还不超过1万个,工信部提出一个数字要30万个,数量上就比较远,第二质量不是很高,很少做开源的社区,都是每家自己开发,没有共享,没有做成平台化的。技术能力不成熟,最后是商业模式不清晰。我做的东西给你用,收费怎么收?我们看一下APP发展的三个途径,第一个是给自己用的,称之为个体自我模式,班组自己搞一些小软件,解决流程操作和数据分析,这个是最小的颗粒。第二是企业自我模式,班组的东西形成生产线,和其他的班组连在一起,我国很多企业走到第二步,部门之间不愿意数据共享,我东西给你之后不安全了,这个问题怎么突破。第三步我们希望走到商业共有模式,工业APP给大家用,要共享,放在平台上,这个是对他发展阶段的期望。 下面讲几个例子。第一个是北京公司,为高铁,做了基站系统,主要做预警问题哪些管理可以提前做,这个是比较成功的产品。第二家是做航空发动机,怎么设计的过程和流程,都软件化,从这两个产业来说是比较难的产业,中国已经有自己的公司开始做挺不错了。下面就不介绍,一个是关于预测服务,质量检测,都是国外的公司,我们现在有基础和大家一起竞争了,一起把工业APP做好。所以今天很高兴看到北京公司的专家也在。 我们说工业开发路线图,我们有一个想法,开发中间和我们通常的软件还是不一样的,有一个需求分析,然后可行性分析,因为很多需求有很多是在企业界,是不是可以IT化要讨论的,第三是方案设计,要靠企业自己完成。然后要做技术选型,这个问题我讲两句。现在做高技术往往讲高技术机械方面,很少说为高技术付出多少代价,用户是不是用得起了,我们智能电表,发展很快,但是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根本不需要配备智能电表1600块一个,每小时给一个数据给中心,如果用其他的技术,电表成本会大大降低,发展基建成本还是很重要的。然后是开发和封装,要变成智能微颗粒,不是单单一个软件,可以和其他的软件拼接在一起,然后才有测试验证和应用改进。现在我们提到4个技术,大家每个公司可以对照,你是做建模还是封装,还是集成还是数据管理的?我觉得一家公司不可能4个都做,还是有分工的问题。 工业APP生态到这个地步,我们可以看到所需要做的基本平台除了建模之外,我们的母板库,技术资源库和测试环境还是缺少,如果每个企业做比较困难,在临港地区是不是提供一些公共的库,给大家企业用,大家发展就快一点,而且可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下面在工业APP生态体系里面我们说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APP产业链,我们APP的开发流通应用为主线,开发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不开发没有APP,但是问题是要问自己,他下面流到哪里去。是不是只给自己用。还是有更加广泛的市场,所以流通和应用是一个发展的产业链的重点。第二就是我们讲的联盟,今天联盟王秘书长也在,我想特别谈一下,我们联盟要汇聚金产学研用,金融行业不参与是干不了的,国家过去建设多数投资靠政府,很少把社会资本引入进来,没有社会资本进来我相信政府是负担不了这么大的要求的,所以把产学研用我加了一个金。最后我们要构建标准质量安全三大体系。标准大家都知道,质量怎么管?安全怎么管,最近国家提出人工智能治理,安全体系上要找一些布局,不像互联网布局比较晚了,工作量特别大。接下来怎么搞流通的,我们流通讲一讲,一个是直接交易模式,我估计这个口子开通比较难,第二希望有一种代位开发模式,就是外包,把一些工作经验总结起来,请其他软件公司给你做,双方的结合点可能多一点。第三是使用付费模式,我做一个挺好,你也想用,买不起,我可以来用用看,每个月出一些租费,这个是比较容易推广的模式,成本就比较低了,价格比较低。最后是内容授权收费模式,我们不需要买你的专利,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使用你这个东西的权利。 下面我们讲三个支撑体系,标准体系,质量体系和安全体系。 接下来怎么培育这个生态体系,这个里面我说有两条,一个是我们从技术上要支撑合乎夯实工业APP的基础,基础工作要做了,这个里面我们说标准体系,开发环境,工具,知识库都是属于基础的。另外一方面关心生态引领,优化工业APP的发展环境,这个我们过去在讲,但是提得不是很具体,我们说第一个很希望发挥联盟的纽带作用。现在我觉得联盟工作做得还比较虚,第一年还是开会,后来会越来越少,也不知道讨论什么主题,联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探讨工业APP交易配套制度,这个交易怎么做,过去很少讨论,这个应该是行业里面慢慢要把这个问题关心起来。第三我们要构建开源的开发者社区,不能按照过去的办法,一个项目做完所有的成果都是在一个企业里面,我们要开源,资源和成果共享。然后我们说学校和院企的人才培养合作渠道,单单学校是不够,我们的模式也不是很灵活,学校和企业和学院之间如何培养专业人才的渠道,不是非要一个证书,一个学位。然后就是关于怎么吸引社会资本,还有是不是可以举行每年工业APP开发者大赛,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这个战线上面来。 最后APP,关于发展的展望,有两个一个是对他的发展趋势,我们知道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不是喜欢,不管发展哪一个阶段,这次车没有跟上可能后悔好几年。第二我们觉得前面困难还比较多。我们讲了很多技术要素还容易解决,但是还有很多是生态体系,尽管传统工业软件逐步变成工业APP,但是是非常艰苦细致和长期的工作,国家各个部门都关心这个事,他们都列了一些标杆性企业,把他们做的工业APP作为样本给大家作为对标,我相信如果说从工业知识的收集、梳理以后的管理和应用方面如果和企业和工作重点结合在一起,我们是可以看到工业APP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作用,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详情]

贾伟:肠道菌群给新陈代谢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
贾伟:肠道菌群给新陈代谢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贾伟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微生物菌群在阿尔茨海默演变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可能涉及到胆汁酸、其他的代谢等等,代谢路径和小分子的参与。 最近贾伟团队把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并发表了一篇综述,是胆汁酸以及肠道菌群在胃肠炎症以及癌症发生当中相互对话,主要有两个受体,TG15,还有神经受体FFI,这两个受体主要参与过程的两个主要的受体。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伟:非常感谢您的介绍,感谢你们邀请我来到论坛,非常开心能够来到这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们最近刚刚做的关于肠道菌群方面非常令人兴奋的重要的研究,这是在我们所说的新陈代谢疾病治疗方面新的突破,我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作分享,我的名字是贾伟,来自夏威夷大学癌症中心。 2008年的时候当微生物群的研究领域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把肠道菌群作为一个药物的靶向,我们觉得肠道菌群对于重要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像糖尿病或者是直肠癌、胃癌等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和我们的同事一起研究的是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的互动,在代谢过程当中的互动以及对于疾病的影响。总结了10条重要的代谢路径,其中之一就是今天讲的bile信号传导路径,如果大家对于肝酸的交叉路径通化不是很熟悉,现在作简单地介绍,因为胆汁酸一直是重要的消化,特别是胆固醇消化的因子,大家对于胆汁酸不是特别熟悉,但是通过一系列酶的释放,其中包括一系列的酶,像CDCA和CA这些胆汁酸和氨基酸很快结合,并且输送到胆囊储存,每次我们进食之后胆汁酸就会释放到小肠,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但是同时我们的肠道菌群对它们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有几个步骤,一个是BSH等。还有一个步骤是小肠当中存在的70%的胆汁酸,最后会循环到肝脏,通过ASBT和一系列的因子作用,完成从肝到小肠再到肝的循环过程,大部分在肠道内代谢胆汁酸微生物都含有一系列我列出来的因子。 还有一些是革兰氏阴性菌种包含在和胆汁酸相关的途径当中,相关活动涉及到超过50%的胆汁酸在肠道内的活动和反应,在我们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人群的研究,我们和流行病学家和加州大学,还有南加州大学,以及哈佛医学院同事共同进行这项研究,我们研究的题目叫做:多种族人群的表型研究,MESAPS表型研究,筛查了超过21万的男性和女性,是来自各个种族的人群,其中包括了非裔、拉丁组、白人等等,我们选择1794个参与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DSI和MRI造影研究了生物标记,炎症反应、肝功能以及肠道菌群,主要是肠道菌群的化形,通过基因测试进行化形,简单来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脂肪肝跟肠道菌群的活跃度是密切相关的。我在红色框当中列出来了,相关的菌种和脂肪肝是密切相关的,大部分都是革兰氏阳性的,像乳酸菌等等。 此外,我们也发现了脂肪肝与微生物代谢之间的相关性也很高,在各个种族当中都有表现,和脂类合成以及二级胆汁酸的合成,和牛磺酸代谢过程跟这几个代谢路径有特别的相关性,所以这几项代谢功能都是参与了次级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换句话说胆汁酸的代谢对于肝脏内脂肪内的代谢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互动,通过脂肪、蛋白质等等一系列的代谢过程产生了小的代谢分子,比如说食物在发酵过程中生成的酒精等等分子,乙醇代谢等等,这些由肠道菌群导致的次级的BA以及过剩的革兰氏阴性菌群的存在,常常会导致NA、FLD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微生物代谢的过程都是对于肝脏疾病的发生相关的,我们的假设就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小分子,像有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的菌群代谢产生的小分子合在一起,都是会导致与发生一系列相关,有一系列研究从机制的角度来研究菌群在肝脏疾病发展发生当中相关的角色。 我举一些例子,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实验室做的一项用了独特的小鼠的模型,我们用一个HCC的模型来模拟人类肝脏疾病发生从脂肪肝一直过度,我们引导脂肪肝的形成一直到HCC的阶段,在六个星期之后有纤维化的,9个星期就是HCC一直达到肝癌的表现,总共用了16个星期的时间,这是非常快的快速见效的小鼠模型,20个星期之内大约100%所有的雄性小鼠都有HCC,有一些因此而死亡了。我们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相比对照组它们的菌群多样性低很多,还有我们看到了各个种之间的互动非常广泛,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菌种随着疾病的发生,它的数量会大幅度上升,我们的相关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些增加的菌种跟肝炎或者肝脏疾病有高度的相关性。 我们发现革兰氏阴性的菌种数量有大幅的上升,这些会导致LPS在细胞指膜当中数量的增加,我们也知道它们在代谢当中会让胆汁酸变成次级的胆汁酸,对于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导致肝脏的损坏,也导致了肝脏疾病的发生,正因为这样我们想把菌种作为药物的靶,用抗生素等等对这些细菌进行攻击,把它作为药物的靶。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用的一个研究把菌群吸附之后从体内驱除,效果非常好,这些小鼠进行治疗之后没有再得肝癌,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我们假设,肠道菌群变化对于肝脏疾病演化有密切关系,让你改变菌群去掉特别的菌种之后,疾病可以被遏制或者被逆转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主要的结论就是在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之间,初级胆汁酸是肝脏分泌的,有CXL16的蛋白,它的表达会导致NKT细胞的集聚,而次级胆汁酸有相反的作用,而抗生素的治疗会针对菌群的治疗对疾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微生物和胆汁酸之间相互的互动和对话,不仅是跟肠道疾病或者肠道癌症之间有相关,而且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状态,我们最近研究的一种疾病是认知的损伤,就是某一种程度上老年痴呆跟肝脏疾病相关,跟长期的肝衰竭相关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发现肝脏代谢的异常,这种代谢异常会增加胆汁酸的分泌,使得血液当中的胆汁酸含量上升。而同时氨的含量肠道内氨的浓度也会上升,氨水平上升和次级胆汁酸在血液中浓度升高会通过脑部屏障,从而导致脑部的损伤,导致了老年痴呆状况的发生,这是我们新近发现的成果。 我们希望把成果也应用到其他的像阿尔茨海默等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上,像刚刚上一位嘉宾提到的,和阿尔茨海默的样本包括中度或者轻度老年痴呆样本的研究,我们把有了老年痴呆症状之后有一些没有演变成阿尔茨海默,而有一些演变成了阿尔茨海默,不同的人群进行了比较,对于不同人群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次级胆汁酸,DCA、CDLCA等等这些因子在最终演化得阿尔茨海默人当中,这些分子的浓度相对比较高,所以CA、GDCA、TDCA生物标识可以很好地识别有老年痴呆症状当中,哪些人最终转化成或者发展成阿尔茨海默?GCDA、TLCA、TDCA造影脑部神经系统造影有同样的结论,这些分子之间相对的比例也跟最终疾病的演变有高度的相关性。 微生物菌群在阿尔茨海默演变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可能涉及到胆汁酸、其他的代谢等等,代谢路径和小分子的参与,最近我们把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我们发表了一篇综述,是胆汁酸以及肠道菌群在胃肠炎症以及癌症发生当中相互对话,主要有两个受体,TG15,还有神经受体FFI,这两个受体主要参与过程的两个主要的受体。 最后感谢研究团队中的各位成员,谢谢![详情]

H.Bjorn Nielsen:全球临床实验活跃 很多集中在中国
H.Bjorn Nielsen:全球临床实验活跃 很多集中在中国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丹麦Clinical Microbiomics A/S首席科学官H. Bjørn Nielsen出席并演讲。 H.Bjorn Nielsen指出,在一系列临床实验当中都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临床实验在一个领域非常活跃,“我相信今年的数据在亚洲会更得多,而且亚洲很多都会集中在中国”。 以下为演讲实录: H.Bjorn  Nielsen:谢谢各位,谢谢邀请我来到上海发言。首先,大约在10年前我们开始研究肠道菌群,我还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我接到了这个任务加入微生物群的研究组,当时可能还没有微生物群的名字,在当时没有比研究微生物这件事情更性感的人,因为在当时对于人类基因组已经有了研究,情况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就是非常棒的旅程,我们得到了数据,有了一些成果,并且也了解了里面包含的挑战,在过去10年当中我们有了很多进展,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发现和探索,我们还仅仅是刚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新的测试技术产生出大量的数据,中国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贡献。 在我们组里面2007年研究集团在当时做了一个规划,希望有24个样本可以进行测序,这是当时定下的目标,结果一年之后BGI已经做到了124个测序,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惊人的量,这也是一个小插曲。说到我们的肠道菌群指的就是一个微生物的社区,每次我们说到Microbiome就是人体内微生物菌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指的就是特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这个微生物群非常复杂,即便在今天还是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微生物,或者体内微生物进行体外培养,10年前当然不行,所以要真正微生物群已经是很大的挑战。现在有数以百万计基因已经在不同项目当中被发现,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如果我们比较微生物的细胞和人体细胞,它的数量几乎是一样的,当然没有人会真正地数这些细胞的数量,但是大约来说它们的数量总体是差不多的。 我之前提到的研究组Meta当时有几个大的项目同时进行,但是其中之一是Meta HIT是欧盟计划,也有中国合作伙伴参与,还有美国的人体基因组的一个项目,两个项目不一样,Meta TIT主要是测序了解基因的多样性,美国项目更多是要了解不同社区人群当中的差异,我们所做的主要是散枪的测试方式,我们相互之间有很多的参考,也有很多的学习,这是Meta HIT第一次发表的论文,这是突破性的发现,被引用了数千次,这是第一次找到了我们所做的124个测序的基因目录。我们看到的是微生物群的丰富性非常重要,这是在传统的微生物学当中的概念。 我们发现一个内容,第一点如果多样性低它的稳定性比较低,菌群的稳定性比较低,同时也会大致疾病,特别是炎症的反应,还有一些炎症的指标、还有代谢的指标跟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低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之所以我们对于微生物群研究这么让人激动,因为发现和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有一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疾病都和它有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做总结,英国文章找到了不同微生物当中的化合物,与不同人类疾病之间的相关,在幻灯片上看得不是非常清楚,但是有几类的疾病,与免疫是非常相关的,同时还有代谢方面的疾病。 说到微生物群会想到的就是微生物的基因非常多样化,自己都有代谢的潜力,可能比人体的潜力要更大、更丰富,人体可能是25万个基因,但是对于微生物有几百万甚至是更多不同的基因,所以它的潜在能力是非常大的,有不同的台协途径,对于事物或者药物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可能,而且吃东西下去的时候首先接触到是肠道微生物,所以首先是接触点,所以微生物有特殊的作用。在一系列临床实验当中我们都看到,全球各地的临床实验在一个领域非常活跃,已经是两年前的幻灯片,我没有最新的,但是我相信已经说明问题了,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今年的数据在亚洲会更得多,而且亚洲很多都会集中在中国,我们重要的工作就是代谢类疾病,特别是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常见的疾病,大约有5亿的人口有这个状况,不仅仅是在西方国家,现在最高的比例是在阿拉伯地区,它的发病率最高,但是事实上世界各地也都有这个疾病的存在,这是第一个被证明跟微生物群相关的一种疾病。 我提到相关性的概念,相关性就是在健康和不健康的人群当中,或者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微生物群有差异,但是并不是微生物群造成疾病的因果关系,只是说有相关性。因为跟人类基因学不一样,微生物的菌群基因或者微生物群会变化的,当得病之后可能是微生物群发生变化,也可能微生物群变化之后得了疾病,只是代表一种相关性。有一些之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信件,来信当中我们看到也有人发现其他的相关性,在各地的研究当中都有发现二型糖尿病和肠道微生物菌群有相关性的,而且我们发现使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是可以解释差异。 当我们想要证明是疾病是否对微生物群有影响的时候,我们发现甲夫敏(音)药物导致了肠道菌群的改变,所以会发现结果就是并不是微生物菌群变化导致疾病发生,而是对于疾病的治疗过程导致了微生物菌群的改变。之后我们又做了一项其他的研究,这些人还没有得糖尿病,但是血糖比较高,对这些人群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想研究代谢物组,更多了解背后的机制,我们想看看代谢方面的结果,这些微生物群的代谢看看代谢物组,是不是跟疾病也有关系?所以我们做了比较复杂的数据的分析关于研究的。在研究当中样本的人数是不到300人,我们看了他们细胞代谢物是1100个,并且进行了测序,在数据里面我们找到了600万个基因,这些300个人有这么多的基因,所以从统计上来说是在纬度或者参数实在太多了,没有办法就参数得到明确的结果,这些是高血糖人群,我们想看看这些人群对于胰岛素的敏感度,因为这些人还没有确诊,所以他们没有服药,是的一些样本。 为了要使用高纬度的数据,我们有了想法,我们想减少微生物群数据的复杂性,我们使用一个概念,红基因组的概念就是并不知道里面所有的样本基因,有一些可能是参照的基因,就算有参照的基因组,很多时候也很难使用它来测试样本当中的基因是什么样的?我们有一个原则,如果两个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它们在任何一个样本当中的丰裕度差不多,它们在丰裕度一致,这是很好用的原则,让我们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成果。我们当然不会具体讲细节,但是我们看看样品、看看测序,可以看到不同的语境,就得出相应的结论,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采用的样本非常多,这样让我们在微生物群样品当中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 如果要运用基因组描述微生物,可以找到相应的比较好的参照。运用这样的技术、运用红基因组的物种,几乎有90%的样品甚至是95%的样品可以找到参照组。我们看看具体的理念是如何使用的?这是一个基因是在1200个样品当中使用的风度,生物群测序风度测序的构图,类似的基因有类似的风度,和第一个基因组类似有4000个不同基因,它们的风度和类似于第一个的基因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红基因组种。通过一系列技术在人体的菌群当中找到1500种不一样的菌群,可以用这样的手段来进行测试参照。但是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一定的参照,与此同时又可以找到新的品种,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分类的标记,这样就知道我们的基因组是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和参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亚种的层面当中是非常准确的配对率,有一些菌群的亚种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其他的菌群当中并不是的,比如说我们在双歧杆菌有红基因组测序当中有2000个基因做到比较好的参照,所以它的参照率可以达到98%点几,在婴儿的肠道菌群亚种当中看到类似的数据。如果看看更大情况,有很多的基因可以通过分类标记来完成相应的分类,但是还有很多的微生物群依旧没有办法通过技术手段来做到的。现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两种不一样的基因组,依托于1200个基因的样本进行参照,进行对比,在上组运用的是最佳基因,底下应用的是参照基因,风度很类似,垂直线比水平线更加明显,主要是因为参照基因是运用类似的器官当中获得的菌群,也意味着如果运用参照法并不能很好地对于某些特定区域基因风度,进行很好地量化测试。但是如果运用EMBL标记法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测试。 如果我们回到糖尿病的案例当中,我们有600万不同的基因要有不一样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群的种,所以我们把糖尿病一种激素进行关联,把它的相关代谢物和疾病进行关联,我们在代谢物当中有一些糖尿病的前兆的标志,这是氨基酸的标志,这些标志是在高血糖人群当中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氨基酸,我们也碰到很多技术也有不奏效的时候,因为比如说我们运用的是粪便的样品,而不是使用小肠的样品,这样可能导致技术失效或者手段并不能发挥好的作用,但是或许有方法论不一样的,因为在个体当中我们是它的生产出来的物种不一样的,这样如果我们一概而论很有可能发生很多联系是建设不起来的。 我们从微生物显微镜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丛林原则或者草原原则,想要知道哪些微生物群是掠食者,是站在事物链顶端的一些人?在肠道微生物群当中也有类似的目标,这样可以看到因为每个个体当中可能有不一样的掠食者,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微生物群,所以它的关联性有可能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看一下它们的运作群体,它们的分组有可能不一样,对于这些物种进行分组,会发现它们对于统计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比如说可能有三个物种进行分类,或许发现有700个物种和它们很类似的,但是如果再乘以系数很有可能意味着有3亿多个不同的基因,很有可能进行相应的关联,这件事情就会使得关联性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也有一系列的案例发现,这些功能比较类似的微生物会有类似的表征,这是一件很少的事情,与此同时它们还有自己的标志,也就意味着这些类似的功能也是非常好的特性传递的媒介,所以如果我们把数据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结论,比如说如果看看BMI可以把类似的有标志性微生物进行分解,可以看到很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我们也发现了类似很多的关联,而且有一定的可逆性,如果产生微生物,微生物也可以被相应的消化掉,如果看看样品当中两根线之间差距越大,IR之间的区别也会越来越大,我们看到一系列的物种有类似的特征,我们也希望在一个研究当中运用老鼠进行研究,差不多在四周以后可以看到它们的酸的物质,在它们的体内已经有非常好的提升,而且它的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有所改变,它的粪便样品当中MR和数据也正比的关系,这样的事件发生了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首先提供了统计的框架,但是很多人说框架让人觉得非常激动,但是要给我更加实在的证据,于是我们开始做老鼠的实验了。与此同时老鼠的实验给了我们证据,就是我们加入了一定的支链氨基酸,有更好的胰岛素敏感性等等。 我要特别感谢共同研究人员,图片并不涵盖所有的为研究作出贡献的人,他们做了很多数据分析在糖尿病当中。谢谢![详情]

巴西顾问:加强全球协作对话渠道 构建全球化政策网络
巴西顾问:加强全球协作对话渠道 构建全球化政策网络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上午,巴西巴中关系研究中心科学顾问Adriano Proenca先生出席创新政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Adriano Proenca:首先介绍一下巴中关系研究中心,第二介绍一下巴西产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第三是我们创新的政策,如何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生态环境,最后讲一讲国际上要如何加强创新政策的合作。 首先介绍一下巴中关系研究中心,我们一直在加强能力建设,如何能够更加以协同的方式加强中巴之间的创新政策建立以及创新协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中心的方式能够加强国际上的合作,我们每年都有大学交流项目,此外我们今年也会有很多的研究项目要结束,今年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项目可以出成果。我们在全球各地也有很多多边的合作项目,首先说一下巴西产业正在面临的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先给大家说说背景知识。我们2018年做了一个调研,巴西各个工业企业主要是由四代数字转型,第一代数字技术是有一个特定目的的数字技术,比如CAD、财会技术等等。第二代是更精简的生产过程,比如说半自动化等等。第三代就是一个更加整合的生产流程,包括数字技术把所有的商业和工业功能整合起来。第四代就是更加智能的生产过程,比如说大数据、AI等等。我们现在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的整个生产和运营流程因为有了数字技术就变得更加整合和更加智能化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技术以及更加先进的设备达到运营和工业生产的卓越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是能够掌握这些数字技术的,但是现在我们从第三代向第四代数字技术进行转型,当中就有一个断层的问题,我们在这个表上会发现第三代数字技术其实是带来了很多经济上的益处,但是现在我们要转型到第四代,我们问一问自己在这个曲线上到底处于哪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数字转型是一个颠覆,因为它逼迫我们在商业运作过程当中要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互联互通、AI等等都要求我们在商业战略方面要进行转型。还有就是和客户的关系、互动方面,还有企业组织架构重组方面、价值链重组方面,这些都是你要去重新思考的。因为这些数字高新技术会让你重新思考。 首先看一下商业战略,商业模型需要你重新考量,此外你还要考量商业领域以及全球层面上的竞争。还有你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和客户进行的互动,和过去每天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还有商业营销方面,更加是基于客户的需求,更加定制化的。还有渠道方面,社交媒体以及其他新形式的营销渠道和互动渠道。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价值链的重构,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巴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巴西这个国家当中开放性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开放性创新政策可以帮助我们在企业有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活力。此外在企业层面上你的供应链、分销渠道这些都要更加融入数字化和创新性的文化。还有组织架构的重构,你的企业要如何转型,让你的企业能够更现代化、创新性地方式进行转型,这样才不会被新的趋势所淘汰。你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你要不断地重构你企业的组织架构,才能够跟上工程和管理的新形势,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 看看巴西是怎么做的,我们现在在各个产业、工业部门当中都有了新的数字技术使用的计划,我们通过调研在2017年发现只有2%的企业认为已经转型到了第四代了,第三代差不多是22.8%,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一个更整合的平台上去运营自己的企业。2017年的时候24%企业认为到了2027年的时候他们会转型到第四代。我们还问企业2017年的时候他们为了要转型到第四代数字化技术层面他们做了哪些努力,这些企业都说他们面临很多的惰性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企业当中很多人都是没有做任何事情的,最下面的蓝色部分都是这些被采访的企业说自己没有做什么事情,企业内部惰性很大。红色的是他们做了一些初步的调研,绿色部分是他们通过了数字化计划,但是还没有开始有任何具体的举措。只有深蓝色部分是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动起来了。我们现在看到创新性业态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现在大多数企业还是在每天的业务当中试图加入一些数字化的技术,但是我们要不断地扩大规模,很多企业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把这种数字经济的精神融入到他们的企业模型当中,不断地扩大数字化经济的精神到他们运营的各个层面。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使用转型性架构,能够获得更多的数字化经济的技术,利用这些技术能够加强他们核心技术的发展,这是我们最终的期望。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如何加强创新的政策,我们想到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创新性政策网络。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必须找到自己的节奏。此外所有的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他们必须要加强转型,要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巴西大家知道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信息化在这个国家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发展很快,通信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是我们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找到很好的当地的创新性的生态环境,他们只能自己单打独斗地去做创新,比如说采购、执行方面他们都必须单打独斗,没有一个很好的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要创立一个这样的创新性的生态环境,比如说帮助他们在采购、合作研发、执行方面各个企业能够合作,并且共商共建。除了当地的合作,我们还要有一个全球化的眼光,这些企业他们非常注重在国际层面进行合作,我们要帮助他们,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政策导向能够帮助这些企业。比如说帮助这些企业能够有一个综合性的数字生态系统,比如说有大学、研发实验室、专业人士培训中心、技术服务商等等这样的生态体系要建立起来。此外要给他们建立让他们基础研究想法能够扩张并且真正转化成为有商业价值产品的这么一个渠道。一些新型商业模式我们也要帮助他们进行孵化,我们还要建立一个法律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立法和社会的影响方面都可以参与。 我们还是有一些挑战的,当我们说发展瓶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推动减少不平等的现象,当我们在推动这种技术采用、技术落实落地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我们巴西怎么做的呢?我们要加强全球层面共同协作的对话渠道,中国是在技术前沿的,我们可以和中国加强合作来讨论一下如何减少技术对于社会负面的影响,这是一个可能的讨论主题。此外还有在不同层面我们都面临不同的当地的创新系统、体系和制度,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合作,把当地的这些创新政策、体系和全球对接起来,帮助更多人能够实现这种数字化的转型。这点上很多全球的政策制定上都是需要加强合作和政策的协同,比如说建立合作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可能是我们未来可以做的一件事,加强创新方面的合作建设。巴西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国际合作这加入到我们当地的创新制度和环境建设当中。[详情]

高建锋:用系统思维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高建锋:用系统思维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上午,河北省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的高建锋院长出席创新政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高建锋:我的基本观点是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要素耦合的系统工程,再用创新思维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痛点精准施策的同时强化系统思维,以全球视野从整体上统筹施策。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中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些理念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共识和行动。实现创新价值就是要把科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转化为新动能。但是成果转化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有机连接和贯通,遵循从科学到技术、技术到市场的创新规律,需要用系统思维全方位进行制度安排。从转化环节分析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有好的成果。第二,成果持有人要有强烈的转化动机。第三,已经做好了转化的充分准备。第四,能转化。转化的土壤和支撑条件。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制定可能需要强化成果、主体、渠道和条件。 第一个环节,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在开始加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和强化条件这块我们做得工作比较多,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法规。渠道这个环节上我们还有一些欠缺,包括我们一些技术市场现在只停留在技术信息的发布和汇集,真正做到交易变成市场这个功能还不是特别完备。这些环节需要有机衔接,最终实现的目标还是要有效供给多起来,体制机制要活起来,企业主体要动起来,科技人员还要富起来,科技成果转起来,才能实现创新的价值,促进动能转化快起来。 河北这几年一直在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体系。17、18年河北省因为科技创新的成效受到了国外的表扬,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和成效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张图反映的是15—18年河北省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总额的数值,河北在成果转化方面出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具体推动上河北正在统筹实施52111工程,我们加强了顶层设计,要统筹推进、系统推进。5就是打造5个战略高地,2就是建设20个示范园区,1是要做强100个转化机构、转化1000项重大成果,2020年争取达到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转化孵化的比例达到10%。5个战略高地,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地、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张家口科技冬奥成果转化高地。现在我们正在强化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其中有一个就是要建设河北省产业研究院,这是借鉴江苏包括我们上海、深圳的做法,建设一个突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机构,强化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着力解决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问题。 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们正在构建4个维度的综合保障体系。第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我们16年修订了成果转化条例,17年修改为专利条例,从专利的创造、应用、管理、服务、保护多个环节进行保障。我们还发展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我们省政府批准建设的正在筹建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这个中心我们要坚持全球化视野、国际化资源、市场化运营。不但要体现展示功能,特别要强调交易功能,特别是对接国际资源。第三,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涉及财政的专项资金,包括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行全方位推进。第四,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就是风向标,把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纳入了科技人员的评价、科技项目的评价包括区域创新的评价。 关于今后的研究方向,4个重点可以和大家做一个探讨。总体来说还是以实现创新价值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共同行为,一种自觉行动,不要再靠政府的推动,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第一,优化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技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从产学研结合到深度融合的转变。第二,研发链条融通发展,建议加强技术预测,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需要对我们现在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进行改革。第三,下放职务成果所有权。刚才贺德方司长在演讲的时候也提到要修订《科技进步法》,因为《成果转化法》没有对所有权进行明确,我建议是不是可以对这个有所体现,因为从政策角度地方试点来说已经进行了探索。第四,创新金融科技。让科技创新催生金融业态的创新,让金融科技在科技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本支撑。创新价值的实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科技金融不可或缺。[详情]

德教授:扩大研发全球化 推动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发展
德教授:扩大研发全球化 推动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发展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上午,德国斯图加特霍恩海姆大学的Alexander Gerybadze教授出席创新政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Alexander Gerybadze:今天我想探讨一下研发的全球化,以及全球价值链中的这些变革是如何影响全球研发的。 首先和各位汇报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是分析了企业角度,看全球500大研发投资人他们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变化如何影响各国的研发。我们会先分析全球化的趋势,并且去关注研发方面投资比较大的国家,特别是海外的研发,并且和各位分析在过去15年里发生的一些变化,这个大趋势是向着新兴国家倾斜的,并且我们还会给出一些创新政策方面的建议。我们发现全球这些国际性大企业他们的商业成本、商业开支每年增长6—10%,研发投入最大的是那些非常活跃的高科技行业,这些高科技行业正在缩减他们的产品周期,他们的固定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像制药行业这样的行业,可能要花费几十亿美金才能将一个新药最后上市。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每年,这些企业就必须要将它的研发投入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而且我们发现各个国家像刚才谈到的东盟、印度、中国这样的国家在不断地加大对于研发、创新的投资,也吸引了更多企业聚集到这些国家,数字科技在不断演进,这就使得创新团队可以在全世界各地分散并且协同。 为什么企业希望能够在自己本国之外做研发呢?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优势互补,并且不同国家对于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我们看这张图,美国的创新体系是这样的情形,欧洲主要国家是另外一条曲线。有些区域是可以各自覆盖的,这种互补优势就将全球或者世界创新能力向前推进了。而在这些领域在美国创新投资没有到达的地方被欧洲创新覆盖了,美国企业希望在欧洲做这些领域的研发,但反过来在美国更有优势的地方欧盟国家更希望去投资,去获取一些美国的先进研发带来的优势,比如说分子生物、制药等等。这种优势互补就把全世界的创新曲线往前推进了。我们看到所谓的创新奥林匹克,大家都在争夺创新的头名,这里有金牌银牌铜牌。2000年的时候中国超过法国和英国达到了第四名,德国是第三名。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超过了德国,德国肯定是很不爽的,第四名是最不爽的,但是我们看到中国还在不攀升。不同行业也有一个排名,高科技行业在拉动整个研发投入和研发开支,几乎达到了1400亿美金的水平,排在第一名是制药和生物科技,第二名是IT和科技设备,还有汽车、软件、电脑、电器、电子,这些都是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在不断地将自己的营收更大的百分比投入到研发当中,而且这些开支更多的是花费在非本国地区。四星是指有30、40%的研发经费是花在海外的,两星意味着20%左右,是一个研发国际化程度的指标。 我们来看看哪些国家最喜欢在海外进行研发投入。主要是一些大的国际企业特别密集的国家,比如说美国,每年美国企业会在海外投资550亿美金,比如说在法国、英国,它也代表了美国整个国家独占了全球跨境研发投资36%。第二名是德国,德国的海外研发开支大概是美国的一半。美国+德国超过了全球跨境研发投资的一半了,日本稍微低一些,英国、法国、瑞典、瑞士这些国家排在更后面一点。进行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呢?第一,增长型市场的吸引力。增长型市场需要进行一些本地化的产品研发。第二,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进行扩张,这些兼并收购会使得一个集团所拥有的研发中心是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第三,海外的外包生产,这些生产是需要配套上一些研发活动的,当然还有一些驱动力,包括有一些国家有更强大的研发技术和资产,包括一些更强的研发人才,这也是德国现在非常关心的,企业他们需要优秀的人才,他们就要到海外去找,因为优秀人才并不是很多。我们看到美国跨国企业在全球有研发投资,而美国企业大部分海外研发花费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等,但是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是他们的研发经费会更多花在亚洲,在全球有60多个国家包括新加坡等等亚洲区域。美国跨国企业有很多的研发投资,中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接受这些海外研发投资的数量在飞速增长。德国的研发统计局会不断地搜集相关的数字,对这些数字进行深入分析,看德国的企业会把海外研发经费花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研发的增长是很快的,主要是和德国的出口型驱动经济有关系。比如说化学、汽车、装备制造等等。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印度也成为了新的德国企业海外创新研发投资的目的地。 刚才梳理了一些主要的创新投资人,他们来自先进工业国家,但是这些海外研发资金去到哪些目的地呢?这些跨国企业喜欢去哪里投资研发经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趋势。2017年以后中国已经是银牌获得者了,超过了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国家,我们看看前十名的研发投资。其中有5个是新兴国家,我们可以看到新兴国家在不断扩大研发投资,这是一个明显趋势。刚才看到的曲线,不同国家优势互补,可以将整个曲线前端往前移。而中国的加入也改变了整个曲线,中国过去被人誉为模仿者,但现在成为原创者,中国产生的互补优势就是吸引了美欧这些跨国企业来中国进行研发投资,包括日本。全球创新曲线又在往前移动了,主要的驱动力,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和产品本地化。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配合当地的生产基地。第三方面就是因为在当地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包括很多工程学的毕业生,中国、印度特别显著。这种非常好的人才储备是非常吸引人的。另外一些驱动力,包括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是非常注重高科技、创新的,而且会给予一些政府的支持和补助,有很多国家都在各自强势的领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设。中国的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产业甚至比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要更加先进,印度的优势产业就是软件和IT服务,以色列是安全系统,新加坡就是生物科技。在这样的具有优势领域的行业里面会吸引很多跨国企业来到相应的国家进行投资,并且开展大量的研发业务。最近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精简创新的案例研究,比如说德国在中国设立研发实验室,专门为某些低收入群体研发产品,因为德国的这些工程师他们只想开发新技术,不考虑成本。还有美国的案例,两年前我们看到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在中国和印度开设了联合研发中心,当时通用电气有一些研发中心需要重组,当时他请我们做一个相关的知识产权的分析和研发分析。当时我们发现这些跨国企业的专利提名很多虽然在美国和欧洲申报,但是发明人在中国、印度。这样的一些来自亚洲和新兴国家的发明人比例越来越高了。从2000年的14%上升到了最近的36%,而美国企业这个数字是8%。德国企业也是一样的,德国的发明家以前来自于中国、印度的发明家只占德国的1%,现在占了7%,所以说中国和印度的发明家占比越来越高。同样有很多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得很快,现在我们需要新型的创新政策,我也相信全球化的科研创新将会在未来十年间重要性越来越增长,我们也和很多企业进行交流,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持续增长趋势,他们需要更好地在某些国家的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建议大家一方面对国外知识产权投资要增加,另一方面也要对国内知识产权投资要增加,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外资和知识产权创新人员进来。像瑞士可能是花35%的投资在国外,这个有点太多了。日本花了6%在国外,有点太少了。对国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来说差不多25%左右比较合适,而且吸引跨国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开发的投资必须要是双向的,是互利共盈的才行。我们现在有德国的知识产权顾问团,这个顾问委员会也会要求在海外的这些和德国合作的企业他们必须要使用我们知识产权的资金,并且达到一定的知识产权获取的要求,而且他们的专利专业性也是要达到一定的评估要求,他们也必须要确定他们在海外的这些团队是有很好的团队建设以及反向技术的转移,也就是说你在海外的企业和你在国内的企业的办公室要有一定的反向技术转移和交流。 现在对于中国来说海外的这种跨国企业研发在中国扮演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海外企业改变了他们的研发战略,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考虑中国企业和海外跨国企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下周我要访问戴姆勒研发中心,戴姆勒对于下一代电动汽车和吉利、比亚迪这些企业都有很好的合作,我们必须要更加有效地管控这种合作。有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德国企业的特点,当我们在中国对于研发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像中国企业一样获得研发的支持,获得一些支持的政策。我们也希望能够和中国的国外研发中心、本土研发中心更好地合作,而且他们的资源也可以共享,中国有很多企业在海外有一些扩张,但是他们在海外的研发还是扩张得不够,在未来几年当中中国企业的研发也会成为一个大的方向,这也是需要海外企业和政府支持的。我相信研发的全球化、国际合作将会不断地持续发展,现在很多国家虽然有保护主义的倾向,但是他们没有办法阻碍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 谢谢。 王元:非常感谢Alexander Gerybadze先生的发言,他首先回应了刚才胡志坚院长提出的挑战,他更多讲了研发全球化大的趋势,而且研发大趋势几个推动力至少从短期或中期来看是不可逆转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趋势。比如一个增量市场、厂商的跨国投资、人才的优势等等这些东西,是一个持续驱动力。第二,同时回应了贺德方司长提出的政策普适性,大中小企业要享受同样的政策,国内国外企业要享受同样的政策。刚才Alexander Gerybadze先生提出的希望国外的企业能够同样享受和中国伙伴一样的创新政策的优惠,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详情]

胡志坚:转型创新政策理念 共同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胡志坚:转型创新政策理念 共同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胡志坚院长出席创新政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胡志坚:我的演讲题目是“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政策协同与合作”。主要是面对当前的形势,创新政策怎么样在协同中转型,和大家共同转型,面向未来我们还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 新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我们研究角度主要是和上世纪那一轮自由主义高峰导致的民粹主义高峰再现、反全球化再现,民族主义、保护主义、贸易争端这些都是历史再现。贫富两极分化再现。过去100年两次最典型的自由主义的繁荣扩张带来的巨大的全球的震荡非常相似。2008年以前新自由经济学家认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由主义会带来全球互相残杀的景象,接下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粉碎了他们的语言,全世界为了避免上世纪30年代的悲惨结果,加强了政策协同。现在全球贸易战又开始了,证明了集团体失败,未来危险性是非常大的,按照30年代剧本推演下去未来风险是很高的。如何避免悲惨的结局,需要智慧协同,这是一个巨大挑战。传统创新政策模式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挑战,自由主义就是不负责任的创新,社会问题责任没有人考虑,导论政治民粹化是必然的,大家整天想着竞争,我的技术比你厉害,社会不平等,面临着普遍失业、能源短缺,一系列挑战没人关心。到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找对一个理想的模式,能够把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问题都解决,各有各的缺陷,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现有创新政策模式也有缺陷,我们知道中国从90年代引进OECD创新系统,80年代整个世界由科学技术政策转向创新政策,这些实际上都是围绕着高科技产业竞争想获得冠军这样一个目标去做的,是一种单维度的创新。研发的现行模型,国家创新体系模型,都是围绕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占领全球市场的,都是这样的思维。同时现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科学技术进入无人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包括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全球范式也带来了挑战,现有的社会、政治和权力的设计不适应数字经济兴起治理上的需要,包括数据主权、网络空间算不算国家的主权,跨国数据流动、新旧产业冲突,都带来了新的全球化的不适应。再加上生物技术,就是因为旧的竞争创新政策会使人们没有底线地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采用各种各样的风险性很高的技术,如何治理这个东西,必须要有国际协同。如果你遵守规则别人不遵守规则,这个世界将是非常恐怖的。人工智能,看上去是一个非常能够提高经济效率的政策,但它同样会让人们思维模式极端化、舆论极端化、社会极端化分裂化,会让人们集体失智发疯,这种风险仍然是很大的,怎么治理。包括就业的问题,人类的自主性和尊严怎么得到保护的问题。不是拼命发展就是好事,一定要是负责任的发展,但是这个没有达成一致。 面临这些挑战,创新怎么转型,创新政策怎么转型。新挑战呼唤新的创新治理,首先创新理念要有转型,不能再只强调经济,经济和社会、环境要协调。特别是要解决国内公平、就业、包容性的问题,创新收益和风险的平衡问题,政治要负责,政治家要有责任,分享创新收益,规制创新风险。创新政策转型要有方向性,我们要去哪里,要反思性,要对过去工业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进行反思,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要试验性,对未来试错,要协调性,各国大家要共同讨论,制定规则。复杂系统性,要自上而下。新的全球治理必须要各国大家一起来参与,加强协调,共同探索相互需要,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村,大家都在一个村里,一个全球社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提出要坚持,作为创新的指引,巴黎气候协定必须是对创新的规制。 中国也提出了我们的创新理念,也试图来应对这样的挑战,比如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理念是不能分割的,不能只讲创新发展,也不能只讲协调、绿色,是一个系统,必须五位一体,试图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这个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同时面向世界我们也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地共同体。面向未来我们一些主张,首先呼吁各国重视国内和国际的治理改革,各国本身也要加快探索新的创新治理模式,加强经济社会与科技创新协调,探索更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政策。第二,构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新框架,加强各国创新政策的协调合作与相互学习,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政治家一定要负起责任,推动WTO规则向包容式演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服务全球平衡发展。[详情]

纪华胜:深化知识产权合作并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纪华胜:深化知识产权合作并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上午,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部主任纪华胜先生出席创新政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纪华胜: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新加坡和东南亚创新政策的情况,为什么我想谈这个区域的创新政策呢?这是我今天的演讲概要。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东盟,大家知道东盟就是东南亚十个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菲律宾、老挝等等。第二部分我会和大家探讨一下知识产权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探讨一下新加坡和东盟的创新政策是如何推动创新的。 我和大家先展示一下WIPO所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大家知道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申报量是比较高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进入前20名的国家,我想恭喜中国,也是科技部的政策在发挥作用。我们看到中国的创新效率指数是排在非常靠前的,这个指数衡量了什么?它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这点上新加坡是要向中国学习的。如果我们往后退一步,我们知道中国和新加坡的表现都不错,但是东南亚其他很多国家都是比较穷的,比如印尼、泰国、越南等等。他们的创新和发展主要是来自于R&D方面的投入加大,蓝色的是专利方面,印尼和越南都有一个爆发式增长,出现在近几年,主要是专利注册方面。专利和研发很相关,过去四五年东盟在全世界科研文献方面的数量是翻倍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这样的大国他们的进展也是非常好的,他们有很多的本地研发成果。右边是本地和外地对于专利的创新,大部分创新还是来自于非本地的专利注册,但是本地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强。 给各位看一下比较大的东盟国家他们的情况,印尼、越南这样的国家在IT领域的创新会比较多。我们看到另外一个趋势,东盟的创新生态在不断变好,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数字经济的增长,在东盟最大的8个市场手机用户数字已经占到了整个人口比较大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有什么意义呢?意味着在这个国家里的大部分人口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接入这些新的技术和创新。去年新加坡是东盟主宾国,我们和耶鲁大学合作了一个研究,专门研究东盟的数字经济和创新,包括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东盟国家从医疗到各种各样的领域,比如说金融科技等等,都有非常大的转变,甚至连提供政府服务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我们现在就在研究怎么样可以和智慧城市包括中国的智慧城市项目做一个接入。 下面我谈谈第二部分,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对于创新生态的重要性。我和各位谈一下什么叫做无形资产,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大家都有不同的定义方式。就新加坡来说IP这个概念就是包括行业机密在内的商标、专利等等,这些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主要是由我们这个部门来负责的。它的重要性在哪里呢?这是标普500公司的市值组成,在70、80年代大部分他们的市值包括像IBM、宝洁、通用汽车等等,主要是有形资产包括工厂、土地、产品、资产,这些都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入新世纪我们可以看到标普500主要市值更多地集中在像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这样的公司,这样公司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资产并不大。虽然苹果在中国和其他东盟地区有大量的生产基地,但它其实大部分生产的职能是外包给其他公司的,他们主要市值是无形资产而不是有形资产,去年我们看到全球资产的一半是无形资产不是有形资产。在东盟和中国我们看到这样的趋势,虽然变化比较缓慢,在中国有创业板,创业板公司里面的无形资产超过了40%,而在新加坡我们传统工业没有那么强,只有10%左右的有形资产。亚洲正在推动着全球专利注册的数量,亚洲在专利方面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引领的,当然东盟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这是知识产权注册在过去十年的数字,IP申请基本上增加了30%左右,对于IP在过去几年的权益增长也是一种指数级增长。我们看到在东盟内部它的申请数也在不断增长,东盟地区本地创新者提出的IP申请是翻倍的,东盟本地的创新者数量在不断增长。甚至从东盟内部提出的这些专利会去到欧美等国家,当然也会看到一些其他国家的专利来到东盟进行注册和申请,包括中国有很多的贸易和投资是在东盟国家的,基本上三年就会翻倍一次。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一带一路政策促进了知识的流动。 在新的东盟地区独角兽企业也是非常多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他们都是基于数字经济的。左上角我们看到Razer,它是做电脑游戏的,它的市值达到44亿美元。可以看到最新的IPO当中它在市场上募集到了5亿美元资金,现在游戏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从它的无形资产当中募集了非常多的资金。下面这个Grab和中国的滴滴差不多,这个企业从风投获得了很多资金,因为他们有很多创新,这种创新可以获得很多的资金支持。在现在的金融体系当中比如说银行贷款,他们对于东盟市场来说是不够的,因为东盟市场的创新形式实在太多样了。像Grab是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创新企业,在印尼也有发展,现在它要进入新加坡。还有右下角这家公司,数据科学的办公室在新加坡的,也是一个很棒的创新企业。我们新加坡和东盟是有很多促进创新的政策和扶持创新的政策。 对于东盟十国来说,我们是非常注重IP知识产权方面合作的,我们有一个工作小组,1995年开始就建立了,目的就是要让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框架一致化。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地区有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2016年有一个十年计划,2016—2025,除了要促进知识产权注册和保护的政策之外,我们也希望能够更好地去保护无形资产,并且能够推动科技成果在这个地区的转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和全球各地国家进行对话和沟通,比如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局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机构。现在我们的工作小组有很多企业和国家参加,在东盟十国外面创新的这些点子也可以到东盟这里来注册知识产权,他们也可以寻求在东盟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而且他们觉得在东盟十国当中注册知识产权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他们对东盟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框架是非常有信心的。这对于我们的创新发展是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新加坡来说我们有一个2017年知识产权发展计划,未来经济委员会制作的,我们在这个委员会当中就是要加强全球在IP商业转化方面的能力,此外我们还要加强IP和转化方面专家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发现我们需要一个知识产权的计划,不仅是要保护创新者,此外也是要保护社会的福祉,因为我们不仅要保护知识产权的创新者,还要保护知识产权的使用者。为了要深化创新的生态环境,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评估,此外也要保护一些本地的知识产权国际化,国际上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上可以和更多的合作伙伴比如说在知识产权转移、创新合作方面进行更多的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加强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创新,并且更好地保护这些创新人员。我们在面向未来的委员会当中是如何去培训我们人才的呢?首先我们有一个IP和创新管理研究生项目,我们可以帮助这些IP专家让他们有相关的法律技术以及商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刚刚我说到了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其实是和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很紧密地合作关系,在专利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多边知识产权构建方面,和柬埔寨等国家都有很紧密地合作。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新加坡的创新人才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各地的创新人才共建共商。我们现在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局有很紧密地合作,去年8月份的时候有一个知识产权周,此外我们在2017年还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在专利申请、专利公开量方面有一个排名,我们新加坡和很多其他的一带一路国家都有非常紧密地合作,我们现在也在看如何能够把我们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能够深化并且延伸到一带一路的其他沿线国家。[详情]

贺德方:加强政策精准性和落实力度 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贺德方:加强政策精准性和落实力度 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6日上午,科技部创新政策司司长贺德方先生出席创新政策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贺德方: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对新时代科技创新政策方向的几点思考”,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成效。第二,分析一下新时代科技创新政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需求。第三,对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创新政策的思路和方向提几点建议。 大家都知道创新政策是引导、鼓励和规范科技创新活动的政府措施和行为,是塑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欧美等很多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这上面列了一些,就像包括美国发布了三版美国创新战略,德国发布了四版德国高技术战略,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战略是创新政策的集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围绕不同时期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最近大家了解的是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项改革任务,目前已经完成了120项。按照工作部署力争在今年年底之前提前一年全面完成这143项任务。总书记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也充分肯定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他强调指出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聚焦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增强反馈的政策建设路径,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政策的部署和优化,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门类齐全、工具多样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我今天简要地从四个方面对创新政策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做一个介绍。 第一,我们在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汇集高水平人才,创新要素越来越丰富。2018年我们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97万亿人民币,现在国家财政的投入占22%,这当中地方财政的投入又占到了60%。我们整个投入总量现在是世界第二,研发强度也达到了2.18%。我们在持续地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激励措施,创新主体的活力在不断增强。我们构建了贯穿研发链条全流程的科研政策体系,实施科研院所的章程管理和绩效管理,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提升科研院所和高校原始创新的能力。我们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科技企业全证明周期的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2017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这两项政策就累计为企业减税3300亿人民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企业减税降费的重要抓手。17年的数据比16年增长了30%,我们从政策预判的角度,今年我们统计18年的时候可能还有35%左右的增长幅度。我们国家18年已经决定把企业的加计扣除比例从过去的50%提高到了75%。大力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量质提升,全国技术合同交易市场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18年成交额达到1.78万亿人民币。我们建立了立法、司法、执法衔接的立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立了知识产权专门法庭,使知识产权案件的二审权上交到了最高人民法院,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侵权判赔额,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实行了惩罚制的赔偿制度。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完善政策工作和方法,强化决策的证据与数据基础,加强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加强政策预评估,对政策出台的成本、代价及效果进行预判,政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这是我简单总结一下科技创新政策工作的几点成效和进展。 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做支撑,要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支撑。我们必须立足于新时代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变化,加强趋势研判和前瞻谋划,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一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撑性。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提升,但对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强,迫切要求科技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加注重创新链的前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供给的质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变革。要求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预见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对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编辑等方面的治理各国都处于探索阶段,谁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政策管理进入无人区,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探索适应新科技创新规律的治理体系和监管政策,提高预见式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持续推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的同时坚守住安全和伦理的底线。 三是创新组织形态的变化,要求科技创新政策更具包容性。当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活动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创新活动越来越从少数精英的小众创新向全社会参与的大众创新转变。集中式组织研发和分布式网络研发并存,这要求我们在创新政策的对象上要有更宽广地视野,更加关注多元主体的政策需求,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积极性。 四是全球治理合作的发展趋势要求科技创新政策更具开放性。尽管近年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受到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但是开放和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流和基本特征。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日益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通共赢模式的持续深化。据统计在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企业当中有94%企业在海外开展合作研发活动,这要求我们在创新政策上必须有全球的视野,推动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创新。 未来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要以国家创新体系质变跃升为目标,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强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导向,坚持体系化、法治化发展路径,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政策对国家创新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是要更加注重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盟、科技基金等多元化主体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活力,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健全分类精准支持措施,提升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带动国家科技力量的优化调整,提升科技创新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支撑力。 二是要更加强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大幅度提升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对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以创新实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完善科研项目的形成机制,营造有利于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 三是更加突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就是对创新创业的最大支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实行惩罚式赔偿制度,着重营造公平竞争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加注重政策的普惠性,更加突出对竞争前技术研发的支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创新的倒逼作用。 四是更加注重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创新,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开放融合,强化互利共盈的创新利益格局,要主动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协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重大疾病等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科学问题。加大科学数据的开放合作,会同国际伙伴开展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大力推动科研设施平台的开放共享,加强开放科学、知识产权标准化、中小企业创新等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创新政策务实对话,增强创新政策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五是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要把科研诚信作为科研人员必须坚守的底线,贯穿到科研活动的全流程,建设科研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和联合惩戒,大力加强科研道德伦理规范,针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适时制定修订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法律责任,确保新科技的开发应用符合人类道德伦理的要求,不突破公序良俗。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普及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中国科技政策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在不同阶段推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改革的成果予以制度化,再通过制度的持续优化逐步实现科技治理的法治化。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我们已经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修订工作,尽快将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固化为法律制度,适时开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型前沿学科的立法工作,加强《公司法》等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协调,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七是更加注重政策工作的系统性。要用系统理念和思维把政策工作的思路和部署统一起来,正如OECD科学技术和创新展望2018提出的应战略系统性地开展政策制定,而不应该是简单叠加不断扩大的政策组合的要求,要综合把握政策体系全貌和政策间的作用机制,以全局视野指导创新政策的优化,防止为解决一个局部的小问题反而酿成系统的大问题。今后科技创新工作要从聚焦于点上的突破调整为聚焦于创新主体、区域体系谋划和集成应用。 最后,关于创新政策工作的方法我简单提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强政策的精准性,把政策操作往细里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许多政策领域的问题都已经有共识,未来政策的设计不能停留在理念和方向层面,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细节,提高操作性。比如前面提到的支持企业竞争前的技术研发,如何界定竞争前的技术,我们以前都是定性的判断,今后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应用技术9级成熟度模型准确地区分技术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政策进入和退出的时点。再比如现在科研管理还比较粗放,未来要加强科研流程的标准化、专业化,提升科技产出的质量和可重现性。 二是要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提升政策的落实质量。近年来我们制定了很多的创新政策措施,如果政策不落实不如没有政策,下一步要更加注重机构层面落实政策的主体作用和基层作用,强化机构层面的系统化政策落实,避免具体政策条目的碎片化落实带来的冲击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同时加强政策绩效后评估,强化第三方评估。 最后一个是加强科技智库的建设,提升科技决策的支撑水平。目前科技创新智库的作用还是在理论推演和定性分析阶段,缺少定量研究、实操性建议。智库要树立专业化、客观性、原始性、引领性的智库建设,建立专业化一手数据库,打造大数据时代细分领域的专业小数据,加强专业分析工具方法的研发,找准制约发展的真问题和大问题。精准攻关、深度研究,为破解发展难题开出切实可行的药方和良方。[详情]

陈鹏辉:金融支付方式的变革将给生物医药业带来创新
陈鹏辉:金融支付方式的变革将给生物医药业带来创新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出席并演讲。 陈鹏辉表示,生物医药市场的投资机会无非是两类: 一个是科学驱动的创新,包括他之前投过的最早的一批中国创新药企业,包括现在投的海和生物。 但是除了科学趋同的创新,还有一个中国特殊庞大市场,谁是最终的支付方?难道仅仅就是国家医保?国家医保能把所有上市再研发的几百个创新药公司的20、30%成功的肿瘤药等都报销吗?明显是不可能的。 陈鹏辉认为,在中国未来将看到另外一个创新就是支付方式的创新,为医疗提供的支付方式的创新。他指出,商业保险目前在中国只有5-10%,未来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可能会到2025年医疗支付的1/3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医疗的新支付领域的一些新的公司、新的产品,这些公司、这些产品能够更好的帮助类似于海和生物这样的创新药企业产品更快的进入所有患者的家庭。这是我们看到的新的金融支付方式带来的创新”。[详情]

王健:中国发展生物医药行业有巨大利好
王健:中国发展生物医药行业有巨大利好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奥博资本亚洲联合创始人王健出席并演讲。 王健表示,目前来看,中国有几个特别巨大的利好,“我们抓住这几个利好在生物医药一定会找到机会”。 第一,中国人口多,这个利好已经导致中国的市场从十几名涨到第二名,但是实际上人口多并不仅仅简单的是人口多,它代表着病人多,也代表着招募病人做临床试验快,而且省钱,也代表着全世界所有的公司必须注重全世界第二大市场,外来的技术和产品继续还会来,如果不能直接从美国来,也会从欧洲绕过来,因为这个地方有病人,因为这个地方做药研、临床找病人快,而且便宜,病人有需求,这是王道。 第二,中国的人口在迅速的老化,60岁以后人们在医疗上花的钱比前面的平均值高好几倍。而且随着老龄化,你的疾病谱也会改变。 第三,城镇化,中国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发生城市化,有接近4亿人口在20年里从农民变成了城市人口,而这个过程一定还会继续发生。疾病也会发生变化,有各种各样和城市化有关的疾病,而且是非常贵的疾病,而且这个疾病相关的有一系列的技术、产品等,这些就是投资人可以发现到有很好投资机会的领域。[详情]

港交所陈丛:港交所和境内的交易所不存在竞争关系
港交所陈丛:港交所和境内的交易所不存在竞争关系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香港交易所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陈丛出席并演讲。 “科创板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为广大国内的科创公司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打开了一个新的门槛。我们也由衷的希望科创板能够做大做好做强”。 陈丛称,可能大家有一个迷思,总觉得港交所和境内的交易所在IPO方面是一个竞争的关系,“其实不是的”,他指出,本质上两边的市场定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境内政策性主导的市场,另一个是海外自由的平台,同时上科创板的公司也可以到香港发H股。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两边都保持着一个开放的态度,多交流,大家一起把这个“饼”做的更大更好。 陈丛还谈到了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没有营收的生物医药公司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肯定是一个潜在高回报,但一定是高风险的行业。比如说制药或者是其他的生物医药板块投资非常长,在你没有拿到审批把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这个企业一定没有正的现金流,甚至是没有收入的情况,所以投资人一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港交所经过多方的研究和判断,对来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设计了几个准则:一,要求没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到香港上市达到15亿的市值,第二,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一个产品经过了当局了测试,对于进入二期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最后,希望未来上市的没有营收的生物医药公司本身已经有一家专业的投资人是你的IPO的投资人,这样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做一个背书。 [详情]

董瑞平:对生物医药公司来说 上市只是一个融资手段
董瑞平:对生物医药公司来说 上市只是一个融资手段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海和生物首席执行官董瑞平出席并演讲。董瑞平表示, 现在投资生物医药是一个机会。 第一, 因为科学在进步,我们把抗肿瘤的治疗简单来说之前是手术,之后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现在又有基因治疗、免疫治疗,这些技术也提高的病人的生存率。 第二,因为中国的生物医药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创新药的局面,我们现在看到传统的制药公司以前是以仿制药为主,现在慢慢的往创新药走,可能在某个时候会真正的形成一个很强的生物医药公司,它们专门注重于创新药物。因为现在寡头还没有形成,也是一个机会。 第三,随着人口老化进程加快,医疗行业需求都比较多。 董瑞平直言,对于生物医药来说,上市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一个融资的手段,“因为我们研发要有大量的投入,所以我们肯定优先考虑哪里上市的速度比较快,是A股还是港股或者是纳斯达克,这是第一点要考虑的。” 第二点要考虑的就是公司的定位,这个公司以后可能只想做中国的市场,或者说我这个公司以后还是希望走向世界,如果想走向世界是不是港股或者纳斯达克会更好一点。 第三点还要根据公司的发展,如果你这个产品确实不多,只有两三个,这样是不是在纳斯达克更好一点。如果你有很多个产品,是不是A股和港股好一点。[详情]

章苏阳:科创板对生物医药业有促进作用
章苏阳:科创板对生物医药业有促进作用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火山石资本创始合伙人章苏阳出席并演讲。 章苏阳称,最近五年中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和产生的成果大大的大于原来几十年的发展,他认为,我们会延续这个速度往前走,“医疗行业未来五年会发展的非常快。” 章苏阳直言,一是而且因为中国医疗行业跟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差距大,代表潜力大。二是中国人口多,所有跟健康、跟治疗有关的东西都是和人口完全有线性的关系,只要这个基数大,肯定性就大。 火山石资在医疗投资领域较为谨慎,分析行业现状,章苏阳称,只要排队现象在,就容易产生高估值,因为稀缺,“所以开科创板对生物医药肯定有促进作用。” 但他也表示,是高估值也有高估值的好处,高估值拿的钱多,如果是一个认认真真的公司就可以干认认真真的事,尤其说一个新的和药有关的公司肯定是投资研发,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投,除非是将来要出来了,要做市场投入,你在一期和二期的情况之下主要就是投研发,原理上这也是一个好事。[详情]

Seamus Coghlan:自上而下的区域创新推动城市发展
Seamus Coghlan:自上而下的区域创新推动城市发展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来自爱尔兰科克市政府的Seamus Coghlan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Seamus Coghlan:我是来自科克市的市政府,我跟各位介绍一下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的表现,还有作为第二大城市的科克市,是如何在首都之外打造一个城市集群?并且探讨在过程中创新扮演的角色。大家都知道旧金山,但是我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科克在哪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科克是在欧洲的边缘,我们是上海和旧金山之间的终点,科克是上海友好城市,而在我们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中包括教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领域合作,我们也接待了很多代表团,包括市长先生到访,是上海第一次有市领导到访,我们也希望能够在重要的领域进行合作,非常感谢在2017年谅解备忘录得到延期,感谢这次你们把我邀请过来,来参加浦江创新论坛,有机会非常荣幸。 2002年我们建设了我们国家地区战略,国家空间布局的战略,爱尔兰主要人口还有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家的东部,也是我们的都柏林,首都的所在地,还有海岸区域,在2020年为了解决经济的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东部经济重西部轻的问题,制定了国家空间布局战略,希望能够重塑区域之间的平衡,希望能够将更多的经济发展的机会匀国家其他部分。在2002年时候在地图上有很多区位点,有24个中心,我们最关心的是怎么样让经济平均分配到全国各个地区?我们发现即使有这样的2002年战略,经济的聚集程度更多围绕东部沿海和首都地区。因为2002年相关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立法,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将它和国家投资计划进行对接,而我们在之后又遇到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更让我们投资资本紧缩,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变。 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决定采取新的路径,当时我们决定做一个国家的规划制定的框架单,将框架能够积极地传达到基层,我们把它制定成为区域,还有市级、县级,一级级进行传导,所谓的溪流效应慢慢地传导到基层,并且我们制定了一个白皮书,得到了广泛地征询民众意见做听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经历了危机、经济停滞发展,到2012年在过程中没有太大的变化,增长很小,但是从2012年到今天,我们的经济再次发展,我们经济恢复的非常好,非常显著,而且我们现在也是欧洲增长最快的国家,我们又回来了,而且非常坚韧。我们这次做规划的框架,有不同的基础,而且对于未来几年发生什么做出了不同预测,这是由爱尔兰的社会和经济机构做的,我们看了全球也会专门看几个关键的步骤。我们爱尔兰还会增加25%的人口,现在的人很少只有500万,如果再增加100万,对于我们的国家非常显著了。 另外我们还要创造50万工作,建造5000个房子,而且我们还会进一步基础设施,还有采取一些行动应对气侯变化。不仅仅是要实现平衡增长,同时我们要进行有效的区域发展,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而且我们是要进行实证为基础的研究和区域的经济学发展。所以在2002年,这是原来地图,现在是现在的地图,现在城市规划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不是23-24个中心,现在已经变成了6个中心,包括北部的贝尔法斯特,不知道贝尔法斯特是不是在里面?我们要集中科克和都柏林两个主要的中心,我们在城市发展上现在非常有针对性。在国民征询过程中,每个机构都会出台它的文件,我们也出台我们的规划叫科克2050,这是我们对于未来20年、30年科克发展的展望,要充分发挥城市区域的潜力。 科克在过去一直被忽视,虽然发挥它的潜力,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但是我们有进一步地能力,所以在进一步征询过程中,在我们出台文件之前,我们开了很多市政会议,邀请私营部门人参加,倾听他们的意见,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做?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将来会做什么?我们希望科克成为全球规模的城市,能够覆盖东部的区域,东部区域还要进一步发展,而且要学习其他城市,科克是爱尔兰第二大城市,因此要发挥它的作用,要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我们也是以实证为基础,我们学习了全球的关于交通、经济战略、土地使用的最佳实践,我们是第二大城市,而且我们也比其他三大城市加起来的规模更大,对于国家经济以及全球的经济来说,我们都有战略性。我们生产力在爱尔兰是最高的,我们在制药业、ICT、生物医药方面都有跨国公司,我们有一级港口,还有最好的连接。 在我们的城市里要很好地发展城市,来支持发展,而且我们还有大学,科技业也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我们也采纳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这是我们科克2050计划,左上方是港口区,这是十年前就是08年以前制定的规划,我们要把20%实现人口的增长,而且要让人口接近市中心,同时我们要把零售、购物等等都结合起来,右上方是都市公共交通走廊,支持这个区域发展,不仅看城市也要看地区,而最近上周爱尔兰国家交通部也刚刚推出了非常细节的报告,要进一步升级关键的道路,来确保未来20年、30年发展是可持续的。 最后一张图片就是要走到区域的层面上,跟其他的城市互联,我们要跟他们进行互补,我们跟都柏林要互补,小的城市和地区和科克互补,在更多的区域层面上合作协调,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共同地推动。这是两个文件,一个是全国规划框架,这是很高层面的文件,战略性的文件,还有一个是国家发展计划,这个谈到了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老城的改造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而且要有颠覆性的技术基金建立来支持新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国家战略的成果,不太常规,第一个紧缩发展。第二,推动区域可达性,增强农村的经济和社区可持续的出行,企业和创新技能支持强大经济,还有低碳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以及医疗。 大家看看规划的概览,分成了东部地区,包含都柏林,内陆地区,还有两大其他地区,我们在南部地区科克在最下面,还有西北部地区,我们将会有50%的增长集合起来,东部地区会进一步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东部和南部的地区本身有50%的增长,50%的增长来自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还有城市的未被开发地区的发展。再看看下一步,这是地区的空间和经济战略,这是关于确定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加强地理位置的优势,有三个城市在下方,科克、沃特伏特等三个城市,科克被认为是这个地区的首府,也是这个地区关键经济驱动力。而且我们也要进行智慧的集群,而且要追求智慧城市的目标,还有专门的有KPR的衡量,而且还需要专门的技术,这些技术要灵活、要可调整随着我们的发展。这个文件不是指导,是法律的文件,必须要实施对科克非常重要,科克得到支持,而且有专门的支持基金,这三个城市会合作,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三个城市合作协调对于地区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这是下一个次级地区叫都市区,这是它的细节土地的使用,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非常细化,主要是对都市地区老城改造,确保集约的可持续地发展。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前面也简要地讲了,我们看看这是城市边界的扩展,要实现集约发展的控制,这是在过去两年完成的,也是根据城市的扩张非常重要,城市的议程非常重要,管理也非常重要。另外电子的边界修改以及对于议会选举的影响,我们这个星期会进行新的议会的选举,现在外部的城区还没有代表,将会改变市议会的政治构成,这些在我们城市发生新的发展,新的开发,反映了我们地区的发展新的变化,这是在郊区。现在这些需求都是有高科技产业和新的人才推动的,他们想要在城市当中高质量公寓生活,这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开发的,网络安全和AI的产业最近也有15个企业到我们科克来,他们开发了新的办公区,我们也进行了非常现代化城市的开发。 这是非常振奋的图,像上海的高层建筑,但是反映了未来科克的雄心,我们想要有集约的发展,达到我们的目标。这样的建筑建议没有被通过,但是反映了科克现在的雄心和愿景,我讲一下外商直接投资,科克是创新投资,我们有很多GL公司、ICT公司、生物公司、服务型公司,40多家财富500强公司都在科克,乔森、苹果也在我们那里,还有全球十大GL公司当中7家,600多家全球科技公司,我们定位非常独特,有很多的跨国公司是欧洲的科技和生物枢纽或者中心城市。说一下我们的创新,在上一次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我们的领导讲了上海和科克的创新,科克的创新是一直一致的,我们的标准也被上海采纳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方式吸引人才、创造知识,科克是爱尔兰第二大城市,我们有非常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而且也有很多的项目跟私营企业创新合作的,而且科克在未来发展当中智慧城市也非常重要。 另外在报告当中,在我们的创新衡量中以及区域和国家的层面上,我们希望有一些试点的项目来衡量城市本身直接的创新。所以我谈到的创新机构,包括UCC等等公司会改变我们的创新现代版图,也会加速我们的发展,包括建立了很多的孵化器、加速器,还有一个加速器给我们创业者提供辅导,还有集团和其他人合作打造当地创新生态系统,并且推动相关方向的政策制定,也是很重要的机构。关于智慧城市,我们也在宁波获得了欧洲中国绿色奖,这是2018年9月,主要基于我们在这里和其他的Grow Smarter在其他国家的项目。非常高兴能够成为2020年的斯德哥尔摩地平线项目,有12个智能企业方,包括低能源地区、综合基础设施等等,我们更好执行落地项目。科克智慧门户有很多支持,2016年我们创建了智慧门户,我们的愿景旨在提高作为生活、工作、投资访问吸引力的区域,主要的愿景充分地和市民进行沟通和参与,还有其他的项目也在其中。 总结来说,今天我们谈到了经历,还有怎么样从顶层至下层的传导?还有我们的规划方案、新的城市界限,我们也会把城市界限扩大5倍,人口扩大2倍,反映了我们政府的愿景和未来的目标。我们规划过程也进一步增强了作为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在不断地发展,也成为爱尔兰南部地区的经济推动力和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得到了巩固,而创新也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本身就是落地在区域和城市,而有一个组织不断区域自下而上的区域创新,我们和上海友好合作关系也包括和友好的伙伴旧金山经历类似的,在过去20年里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和姐妹城市、兄弟城市合作,共同通过创新推动城市区域的发展。[详情]

Mark Chandler:加强全球性互联 打造湾区创新优势
Mark Chandler:加强全球性互联 打造湾区创新优势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美国旧金山市长办公室国际贸易和商业主任Mark Chandler先生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Mark Chandler: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精彩的演讲,来自于北京、深圳、雄安新区、香港大湾区的代表都发言了,我们也听了雄安新区非常好的规划,我想要说的就是要打造全球区域。 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在旧金山市政厅我的办公室,每天都可以走出我的办公室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可以参观2000个创新技术企业,不需要开车、不需要骑自行车,这就是在我的步行范围内,不要谈地区,所以大家对我们的地方有一个概念。我也质疑大家,也许你们现在拿一个智能手机,肯定在你的手机当中有一些东西是来自于我们旧金山硅谷开发的技术,我们在谈全球的区域,让大家看一下硅谷,告诉大家每一位,我不市政厅上班,不见来自于中国或者世界各地的同事,拜访不可能的,他们每次来都说旧金山这么成功,你能告诉你们硅谷怎么规划的?你们是怎么做的?旧金山和硅谷怎么成为世界的中心?我的回答总是让他们很失望,我们政府没有规划,不像雄安新区政府规划非常好,这只是50年、60年、100年发展的结果。 我们看一下硅谷还有旧金山的创新中心,从当中能不能汲取经验?哪些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成功?我们能够继续成功不断在变化。对于成功的诠释是这样的,大家在发展你们自己的城市创新的时候,你们也可以自己诠释和总结经验。首先我们看看湾区创新网络,湾区有700万人口,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多样化的机构、人士组成,有很多的非正式网络连接,我们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我们是来自不同的背景,但是关于创造价值如何工作?我们是非常一致的,创新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硅谷能够继续地发展?我总结了五点,这五点非常重要,当然政府是不在这五点当中的,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硅谷不是政府设计的,我先说第一点教育。如果没有非常强的教育基础是不可能成为区域中心的。 湾区非常幸福,我在周六的时候去伯克利,伯克利、斯坦福100多年学校都是我们首先创立的,还有研发,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研发中心,我会介绍。另外我们有非常独特的金融体系,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的湾区这样,他们都想复制,但是复制不了,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的金融运作体系怎么样本土化怎么运作?我们金融中心来自于初创企业,来自于1、2个车库的人,金融中心要冒险。第四,是合作,旧金山硅谷非常有趣是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但是又最具有粘合力的地方,一方面竞争又同时合作。最后一点关键要素就是开放,很多方式开放,对人开放,就是不管他们来自于哪里?他们的信仰是什么?看上去是怎么样背景?怎么样诞生?但是他们都是人才,我们对风险开放,在湾区可以失败,很多人都失败过,我们对理念开放,我们不会拒绝东西,新的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不行要停止,但是在湾区是不可能的。 首先讲教育,这些是主要的学校,我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毕业,我也在伯克利学习过,如果你是伯克利学校的人,我们有专门的说法,还有我们有加州的旧金山分校,还有斯坦福,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些教育机构创造了劳动力,创新是需要人才、需要不同的思维的人,在早期的时候硅谷就是来自于这些大学,另外斯坦福是创造了模型,这些大学在大学进行研究,让他们的研究转化成产品和服务上市,以前是大学做研究、产业做自己的事,但是斯坦福开创了早上大学教授上课,下午他们公司上班,晚上技术转化,像谷歌的搜索引擎就是大学生创立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这些大学下面还有州立大学、还有社区学校,还有好几层教育体系,他们都在我们创新生态系统当中,这是政府的研究在早期的时候,联邦政府对于基础研究进行了投入非常重要,现在仍然有劳伦斯国家研究室等等,还有国家研究室等等,在美国基础的研究进入了我们的社区,进入了企业。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设施,比如说联合生物能源机构,我们有很多企业的研发工作,大家可以看到我也列出了一些,列出的东西非常有限,还有很多的,过去10年的现象就是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个海外的公司,他们都觉得是科技企业,他们会在湾区设立他们的公司,大家看华为,还有沃伦斯(音),欧洲知道,这是欧洲很大的电信公司,我曾经给他们的实验室工作过,我曾经问他们为什么要在美国设立公司?你们对美国不熟悉,他们对于美国的生意不熟悉,但是这家公司的人说如果我不在旧金山硅谷开设研究机构,有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用这种技术需要6个月,6个月远远落后于市场,所以丧失了机会,硅谷来自于全球公司都在我们这里研究机构。 最近看到的趋势是孵化器和加速器建立,推动了很多创新公司能够成长,我们有生物医药方面,他们已经在湾区有50多个孵化器,包括所谓的共享办公空间,还不是办公的地方,更多的是一种大家交互受教的地方。我们的社区和他们的创业者自己建立的环境,对于创业来说融资很重要,而旧金山在100多年前已经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纽约之外的美国金融中心,很多对于风险非常冒险家乐园就是在旧金山,在金融区在我办公室外面1公里之外的地方,除了政府以外,除了正常的银行贷款体系之外,必须要依靠风投体系,我们的人口只占到美国2%,但是我们的风投资本占到了美国35%-50%的水平,在我们的湾区有很多的风投家住在我们这里。 对于各位不太了解风投行业的人来说,我介绍一下他们会做10个投资,他们只指望其中5个给他们零回报,其中3个可以打平手,剩下两个帮他们赚钱,这样对风险如此高的承担能力是政府做不到的,如果没有风投,这些高科技企业就没法成长,因为银行特别的保守,他们没有办法支持非常高风险的创新公司,所谓的天使投资给一点小钱,在旧金山湾区很多人人手一个天使基金,这是比较小的基金,有很多人在网上做众筹筹钱,如果有一个好的创意、有好的背景,在湾区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这是一碗面,不是面,是联系非常紧密的创新系统,因为连接点非常多,它也有正式的官方的体系,还有民间的体系,有大学、政府、研究中心、有风投等等。我们叫意大利面的盘子,但是在中国这是面条的碗,这也不是谁来创建、谁来构建、谁来创造?是自发的产生体系。 我们看看系统内部的互动或者是发展,首先我们看看人口,人口分布是非常全球化的,45%甚至超过一半的硅谷的创新高科技创新中心,创始人是移民,比如马斯科,我在旧金山地区就像一个联合国,有一半的人口不是生在美国的,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路冲击,会带来很多多元化,我们是非常包容的社会,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愿意推动多元性,包括种族多元、包括性别、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很重要。还有文化,愿意冒险、敢于承担失败的文化,因为在旧金山如果做了一个公司失败了,别人就会说下一个公司要做什么?但是如果没有失败过,天使投资人对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没有努力过,没有愿意突破界限,就连乔布斯曾经失败非常惨重,如果政府体系不允许犯错,不允许失败肯定不会有创新。我们体系既有官方,也有民间,非常复杂,我们的渗透性很强、流动性很强、弹性也很强,我们的政企合作、校企合作,相互之间的产学研的交融非常灵活,而且人的流动性非常强,你们在场的年轻人在湾区可能会只做三年,三年之后他们就要跳槽,也许到了谷歌延伸到五年,但是不会超过五年,因为马上想做别的,包括政府、包括我们的大学机构都会认可人的流动性。不是只是跳槽而已,而是跨界地跳。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赚了一笔钱就告老还乡,但是在美国成功创立一个公司之后,即使退出了做创意,成为连续的创业者,全球性的连接性很重要,特别是来自外国的人会特别有体会,1990年的时候我们的湾区是辐射性的,但是在2012年我们是网络状,是全球性的互联,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区域,要想创新必须要与全球互联,这也是我们湾区的优势,本身湾区的人才都是全球化来自全球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背景,我们也很支持多元化,总的来说在湾区、还有硅谷,有吸引力的地方首先是公立、私立研究机构、新企业、风投和专业性支持服务的一系列共同努力,还有规模和多元化,还有就是这些要素的集聚或者齐备并不是关键,虽然我们有很多出色的大学和企业,最重要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性和互联,而且参与门槛几乎没有,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否有钱?关键是否有好的想法?我们喜欢旧金山的风格,如果你到旧金山,不会问你是谁?而我们问你想做什么?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关键。谢谢各位![详情]

张玉鑫: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绿色发展雄安新区
张玉鑫: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绿色发展雄安新区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河北省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鑫副主任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玉鑫: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区域、是城市,我来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来自于一个人文之地燕赵大地,富有华北水乡之称的北洋大地,来自于河北省雄安新区,这个地方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江南水乡黄浦江畔、是上海是浦东新区,和今天的主题非常呼应,前面6位专家的分享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今天怎么塑造中心?怎么创造卓越?如何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的策源力?雄安新区从零开始,和在座的很多国内外城市地区相比,雄安新区是小弟弟,到现在为止刚刚过了两周岁生日,所以我们来到这个论坛更多的是学习。 下面结合雄安新区这几年来的工作向各位作汇报,聚焦今天的主题,我们的理解如何塑造中心?如何创造卓越?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的策源力?对雄安新区来说就是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因为雄安新区从零开始,在两年前在这个地球上,或者在我们的地图上查不到这个地名的,我结合这个放2分钟短片,给大家看看雄安新区的背景、区位、产生的历程(播放短片)。 下面汇报一下我们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在雄安新区工作?从三个方面,一个高起点规划,一个下一步如何落实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块就是关于雄安的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26号考察北京市特别提到,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应,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按照中央指示,雄安新区在推进雄安规划编制过程中,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4月1号中央正式成立了雄安新区,围绕蓝图推进雄安新区编制规划工作,从2014年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起步,雄安新区设立的历程,在推进雄安新区规划过程中,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们借鉴全球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建设的规律,搭建了一个从战略到操作完整的规划体系,我们简称叫做1+4+26,第一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8年4月14号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的纲要明确了,明确了雄安新区目标定位和要求,是推进工作的根本遵循,有一系列规划,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雄安新区特有北洋点保护规划,包括重点规划,又形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在座很多是我们做规划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这是一个围绕着一张蓝图形成雄安新区城市清晰的规划体系,严格按照规划体系推进工作。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把每一寸土地规划了很清楚以后再开工建设,这几年按照这个主线推进各方面的工作。 这是在雄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区位定位和大交通、大战略的格局,可以看到北京、天津、雄安新区和石家庄,以及西侧就是华北太行山脉,这是区域的生态环境,西侧就是太行山脉,因为白洋淀区域历史上有1000平方公里水域,因为从太行山下来的9条河,在洼地汇聚成为沼泽,再汇进成河流进天津成海,绿色的是雄安区域是1770平方公里。这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一张图,在2018年12月25号国务院正式批复雄安新区整体规划,从图上可以看到作为雄安关键信息,1770平方公里其中70%是蓝绿空间,30%是可开发空间,白洋淀面积是370平方公里,城镇格局也是大空间、大格局里面是一个主城区,五个外围主滩,9个新城,60个、600个,这是未来雄安新区城镇格局,在总书记推进下推进了各个方面的主题详细规划的编制,今天参加会议的很多专家都参与了前期雄安新区的规划研究、论证和编制工作,包括凌嘉勤先生,还有吴志强校长,前期很多工作都参与了。 城市从零开始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创新支撑,特别是现在雄安从零开始的城市怎么走向未来?怎么构建复杂的巨系统让它从零走向100万、300万城市,深圳到了2100万人口,面临基础设施、道路、产业和凌嘉勤先生谈到的社会创新方面一系列问题。我们编制雄安新区总规划的时候,有三个和今天专项密切相关,一个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第二,高新产业专项规划,第三,智能城市专项规划,支撑这张蓝图怎么落地、怎么指导未来实施?一张蓝图确定一个目标明确,但是怎么实施和操作?必须量身定做一整套规范操作体系,有什么目标有什么标杆必须匹配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保证区域城市按照标准和路径走向未来,我们围绕新区也制定了怎么使国家大势千年大计制定了面向未来雄安新区标准,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体现中华风范、遍布风光、创新风尚。 在城市风貌上集中落实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的要求,落实了边界、明确了格局,在未来30年建设发展中必须有它的性格、它的基因、它的特质,必须为它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目前雄安新区在规划落地、标准上已经全部建立完成。这是大家比较熟悉或者大家一直关注探讨的领域,城市的性格、城市的风貌,怎么以人民为中心?怎么能够形成马路是可以漫步的?建筑是音乐、是艺术。总书记对雄安新区要明确创造历史、追求艺术,我们怎么样达到目标?所以在雄安开展启动一系列城市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严格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考虑城市的发展全要素、大格局、小空间,要人性化、要有合理的尺度,这是在雄安新区开展这些工作过程中面向全球、集聚全球的智慧,聚焦城镇发展的规律、开放式做规划,所以这是在前期参与了雄安新区重点地理设计过程中,我们在北京探讨最后的方案,这次征集有全球131家设计联合体,经过专家评审选出12家,12家里面又经过竞标选出了3家,从3家里面又选了一家,目前以一家团队为主组建了全球19个团队,共同开展最后的设计深化,面向实施操作,来形成这一张蓝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要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了清清楚楚以后,再开工建设。如此才能保障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才能体现如何塑造中心?如何创造卓越? 这是过程中的方案,这是关于高标准建设,目前我们正在1月16号,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专题调研安排和1月18号京津冀协同会议以后,雄安新区前期各项规划标志、标准制定基本完成,下一步即将面向大规模实质性开发建设,怎么建设?这是在十九大报告包括总书记在1月18号的京津冀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怎么把握生态、绿色、低碳、以人民为中心的?这张图是雄安新区大的生态格局图,就是白洋淀360平方公里,白洋淀水位、水质、生态环境,因为雄安新区是因淀设立,所以在选址建设,在推进一系列工作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白洋淀保护关系,首先要保护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所以在2018年总规审议同时同步审议了白洋淀保护规划,现在从五个方面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上游的治水、生态调水,包括淀格局调整一系列精准措施都在推进实施,目前白洋淀水质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雄安新区70%是蓝绿空间,其中40%森林覆盖率,所以森林覆盖率格局上体现出以白洋淀为核心,强调了南北东西生态廊道,特别是和雄安新区处在太行山向东联山通海关键地方,生态、通道上明确了规划,包括品质上在未来城市人口自然如何把握?明确了三公里进森林,明确了一系列目标。在雄安26个专项里面已经有面向三各位来的科技智能创新,这就是这个城市从零开始,它的地下、地上如何规划?如何设计?我们一定要避免在过去40年,或者在过去全球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遗憾不缺陷,地下没有想清,仓促中建了,遗憾无穷,再想补做不到,在自己工作生涯里面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所以在雄安不能再犯这种错误,在绿色智能交通、低碳能源、地下空间,包括新一代通信网络、智能物流体系,这就是科技创新,在我们身边的科技创新。 这是怎么以人民为中心?怎么打造宜人生活品质?在前期规划要想透,在建设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走,立体城市很多城市都做过探索,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方面规划上、标准上、具体实施操作上是否能够保障和提供? 这一块就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里面,明确数字城市和虚拟城市同步推进卵生,在雄安从现在做的已经把虚拟的城市,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来,随着大规模实质性建设,虚拟的怎么落到线上?怎么一步步建立起来?线上和线下互动面向未来提供发展模式,这是下一步重点推的,在雄安城市发展全流程平台已经建立,在国内外很多科研力量支撑下,面向未来路线、框架、虚拟和现实已经形成,有很多内容在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国家部委牵头指导下,国内外很多科研院所,在这一块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有很多和今天论坛主题直接相关。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像京津冀城镇群、长三角城镇群、大湾区城镇群自然的关系,城与城关系,基础设施和格局关系,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关系,能不能立得住、走得通?这是区域发展当中很多方面要思考的。即将开工建设的先行启动的区域,回到今天的主题雄安新区如何对应今天的主题?塑造中心、创造卓越,我们今天题目是切实践行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要落实在行动上,既要有仰望星空、创建未来的雄心,又要有亲为大地,把脚踩进泥里一步步走出卓越的未来,要实干为主。谢谢各位![详情]

屠正锋:科创板不应对企业科创水平做价值判断
屠正锋:科创板不应对企业科创水平做价值判断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公司董事总经理、战略业务部负责人屠正锋出席并演讲。 屠正锋表示,资本市场的建设、科创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们在定位上提的非常高,目前申报的企业中应该说也有接近一半的企业技术水平非常高,代表细分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也是国内的先进水平,但也确实有一些水平并不一定体现在专利或者是研发费用、技术水平上,有的甚至是给科创做外围服务的。 他认为,从构建科创板的生态系统来说,建立整个科创生态系统来说,各类企业都要有科创并不是一个审核的指标。 资源配置最终要交给市场,而不是说通过审核来筛选哪个企业优秀或者是不优秀。至于说它这个公司值得多少钱,最终由投行、市场和投资机构互相博弈产生的,首先这个企业肯定要和科创相关,但是我不对科创水平做价值判断。 其次在合规性、竞争力上要充分的披露清楚,这是一个基本的门槛。如果我们人为在科创上设定高低指标,这个可能会限制未来的竞争。 最后, 屠正锋提了三点意见: 第一,对监管部门、政策设计者说,除了IPO制度之外,后续配套的再融资制度、并购制度和退市制度要进一步的完善,而且要提高交易的灵活性,因为过去由于各种限制条件导致没有源头活水,导致并购无法进行,所以实际上很多上市公司上市,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把自己做大,导致后面各种风险,所以这块的制度要尽快的完善,进一步的提高灵活性。 第二,对企业家说,上市只是第一步,上市之后可能是几十亿的市值,但是要达到上百亿甚至是上千亿的市值,路还没有长,还是要把企业做好,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三,对投资者说,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司上市不代表就可以挣钱,尤其是在发行价放开的情况之下。[详情]

邵俊:正在考验科创板的是再融资能力
邵俊:正在考验科创板的是再融资能力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德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俊出席并演讲。 现在科创板越来越近,剑在弦上,蓄势待发。大家说的眼光都聚焦在首发,但邵俊认为,长远来说,科创板真正的成功在于它能否给企业提供持续的融资能力,也就是再融资的能力。“因为真正的科创企业并不是靠一笔钱可以一直支撑下去,这块也是过去的资本市场所缺的。” 邵俊认为,如果今天是科创板上对这样一个持续融资的需求会更重要,包括并购、整合,而并购也是要配套的再融资,这是相辅相成的。 他希望中国借助科创板,把真正的二级市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能力带上来,这样的话可以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详情]

陈微微:科创板丰富了科技创新生态
陈微微:科创板丰富了科技创新生态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陈微微出席并演讲。 陈微微认为,科创板实际上只是使现在科创生态变得更丰富、更好,而不是说以后只要是贴一个标签就可以上市。因为张江在没有科创板之前,资本也在明显的攀升,因为大家是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商业价值,科技创新可以带来利益回报,所以资本会向着科技创新推动。 其表示一个好的科创板应该是在全球化的角度,就是能够和国际上相类似的板块可以对话,让企业可以在这当中有选择,而不是说都弃你而去,而且好的科创板可以使得我们资本的生态变得更加健康。 陈微微指出,“科创板一方面是帮这些科技创新企业融资获得了一个更好的渠道,实际上科创板的推出也使得这些年一直在帮助科技创新企业一级资本市场,也就是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多了一个后续的接力棒。”[详情]

康鸣:科创板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慢慢成熟起来
康鸣:科创板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慢慢成熟起来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康鸣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科创板制度创新最大的亮点是包括两点:一是制度的包容性,包容了同股不同权等,使那些原来不能在国内资本市场分享平台的有了一个新的平台。二是它特别强调了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基础制度,通过不限定过多硬性条件,但是通过发行人信息披露为基础,让投资者、市场充分的理解你这样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理解你技术优势,真正的理解你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市场来综合判断你的投资价值。 康鸣也表示,对任何事物我们还是要抱有耐心,一个新的市场它的成熟肯定需要时间,特别是像资本市场,像这样一个新市场的推出,一般来说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慢慢的成熟起来,所以它在和国际成熟市场的比较中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他认为,科创板市场它是否相对成功,一个是按企业发行人愿不愿意来,第二个就是它在这个市场发展得好。“放眼未来,在这些科创板的企业中如果有一定的数量,比如说有10-20%都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我想科创板对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意义就达到了。”[详情]

谢采含:医疗保健是新加坡交易所发展最快的板块
谢采含:医疗保健是新加坡交易所发展最快的板块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谢采含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新加坡位列“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指数第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营商环境优质,对华关系友好。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入中有1/3先进入到新加坡,而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也占到“一带一路”国家对华投资的85%。 新加坡在过去50年建起了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近1500家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提供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谢采含称, 这个顶级的金融中心也以高效的营商环境,完善的监管框架,可靠的基础设施,以及有经验丰富的金融专业人士服务著称。 在个大环境之下,新加坡交易所采取的战略就是凸显国家优势,与新加坡政府机构携手建立产业环境,深化产业特定发展,实现企业持续增长,通过这个战略新加坡交易所已经成功的栽培了几个成功的产业板块,从早期的新加坡海运中心的海事离岸板块,到最近的房地产信托,还有展现全球估值领先优势的医疗保健板块,还有随着亚洲城市化推动科技运用快速增长的新兴科技行业。 谢采含着重谈到了新兴科技和医疗保健,新加坡拥有领先的科技实力,在全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前20,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以色列,新加坡吸引了来自希望全球的优秀企业,有130个创新孵化器,有80%的软件和科技公司在新加坡设有机构,排名全球前15%软件公司将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新加坡也拥有全亚洲最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新加坡在石化、电子、机械制造、航空器维修和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新加坡也有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新加坡理工大学也在很多科研领域方面,在亚洲乃至全球大学都处于领先地位,是一个知名的经验碰撞、信息交流的平台。 新加坡在监管方面的经验完美的与先进技术的开放态度结合,响应全球对先进技术的拥护,如今新加坡已经是亚洲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加密货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吸引了专注于这些领域研发、应用的企业、人才和资本不断拓展技术应用的场景和边界,极大的推动了新型技术的商业化。 在过去十年间,新加坡交易所医疗保健板块规模增长了11倍。企业方面,世界前十大医药公司有8家在新加坡设置机构,全球收入前十大的制药公司有4家在新加坡设置工厂,新加坡有超过25家医疗技术研发中心和超过220家医疗技术初创公司及中小企业,机构方面新加坡有约20家研究所,占新加坡生物科技行业的1/3,约50%的新加坡建立了合作试验室,用于进行药品的开发。 谢采含称,目前,医疗保健在新加坡交易所是发展最快速,投资回报率最具竞争力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平均市盈率目前已经超过了25倍,国际投资者以新加坡为契机,参与亚洲蓬勃发展的医疗保健市场,新加坡交易所前十年的医疗保健股平均26%的收入来自于新加坡,57%来自于其他的亚太地区,而17%来自于欧美市场,已经是国际化布局。[详情]

康鸣:股权投资基金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天然伙伴
康鸣:股权投资基金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天然伙伴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康鸣出席并演讲,并从股权投资基金的视角分享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股权投资基金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天然伙伴,”康鸣表示,股权投资活动本身的实体经济属性使得股权投资和传统金融有着明显的区别,相比而言股权投资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创新型企业,而传统金融企业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他指出,股权投资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在不确定性中获取收益,而传统金融更看重企业的稳定性,在确定性中获取收益。 康鸣称,风险资本的崛起有利的促进了全球具备科技创新影响力的出现,北京、上海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股权投资的热点和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我们认为股权投资基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是大有可为的”。[详情]

上交所廖士光:科创板第三轮问询回复已经开始
上交所廖士光:科创板第三轮问询回复已经开始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新愿景 新未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副所长廖士光出席并演讲。 廖士光表示,科创板审核具有发行审核注册制、上市标准多元化、发行定价市场化、交易机制差异化、持续监管针对性及退市制度从严化的六大亮点。 他还介绍了科创板企业的大致情况,截止到5月24日晚上,已经受理了111家企业,这当中包括首轮、二轮,甚至是第三轮问询回复工作已经开始。 从行业来看,虽然科创板定位中都涉及到六大行业,但还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为主,基本上占到了七成左右。 从区域分布来看,还是和当地的经济结构、经济体量相关,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一线城市、一线省份、发达省份为主,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占了前四席。 从申报企业的财务特征或者是科技特征来看,一是研发费用占比明显比现有的板块高,体现出科创的特质。其中超过90%的企业增速都是正的,有一部分企业增速为负。收入增速相比现有的三个板块是遥遥领先的,增速成长性非常快。[详情]

凌嘉勤:蕴育新一代社会创新者 营造宜居大湾区
凌嘉勤:蕴育新一代社会创新者 营造宜居大湾区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银紫荆勋贤香港规划司学会前司长凌嘉勤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凌嘉勤:我分享的是我们怎么样以社会创新的方法营造宜居大湾区?深圳的张市长谈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里面,给大湾区定了五个策略功能,前面4个都非常受到重视,第五个重视程度小 一点,我比较集中地谈谈怎么样把大湾区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 纲要里面宜居出现了三次,坚持以人们为中心的发展市场,在几个地方出现了三次,第一个在总体要求里的基本原则,第二个就是战略定位,到最后一张怎么样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在生活圈里面,纲要里面谈到了几点,怎么样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民的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塑造健康湾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的合作。我在香港暑工作的时候,搞了区域性规划研究,就是珠江口宜居湾区重点行动计划,这是广东省和澳门两个行政特区一起进行的,研究已经完成了,是全国首个以宜居为主题的区域性联合的宽泛研究项目,里面提出了六个宜居建设的行动计划,其中第六点就是发展地区的社会创新能力。 什么是社会创新能力?这个词根据英国一位学者泰勒的研究,社会创新的词在19世纪已经出现在1834年,我们社会有很多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方法,这个概念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改善我们社会情况的方法。泰勒最后为社会创新定了一个定义,他说第一个是共同协作的行为,不是单单有政府或者是市场,或者是民间独立来干,而是几个不同的范畴是一起来干的,更多的是从下开始看待这个问题,他作了一些建议和行动,慢慢地作为政府接纳了市场,觉得可以变化成为经济的行动,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改变造成社会不公平的制度。 在斯坦福大学里面他的研究也是社会创新,用一种新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得到的效果比现在的方法更有效、更可持续和更有公益。社会创新是什么?可以是一个产品,可以是过程,或者是科技,怎么样利用科技?也可以是原则,一些依恋,也可以是立法的过程,或者是社会运动,所以它是非常广泛的。过去10多年西方国家很多对社会创新非常大的重视,比如英国政府从国家层面拨了更多权利和资源发给第三部门,第三部门不是政府,也不是市场,中间第三部门用一个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奥巴马政府也发起了社会创新基金,我在网上找了一下奥巴马政府社会创新没有了,社会创新现在西方的国家已经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也成为非常重要的新型研究领域。 我们看看香港,香港如何面对社会问题?从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人来了之后,把香港作为崇尚军事的地方,没有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工作由民间自己发动,还有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是东华三院,由香港华人开始处理医疗问题,慢慢变成非常有组织的福利机构,另外就是保良局,开始的时候保护妇女,所以主要保持安良是小孩子,不让妇女给人当童养媳,现在变成非常重要的香港福利的机构。二次大战之后情况有所改变,主要发生的事件就是1953年在圣诞节前夕,在香港发生了一场大火,当时香港用木头搭成临时房屋,5万人因为火灾无家可归,政府不干预,不努力补偿,把政府社会福利的思维和政策有非常重大的改变。 在战后我们有更多福利机构,比如说就是圣雅各福群会,是基督教福利团体,开始提供的服务时候,在北帝庙道教庙宇租了房间开启服务,非常有趣的是基督教福利机构住了小房间开启服务,现在我们社会福利署有7个范围,是政府的工作,跟世界上很多搞福利的范畴分别不大,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开支,教育、卫生、社会福利,这三块占了总的公共开支的51%超过一半,社会福利开支差不多17%,但是政府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必须承认还是要应对的社会问题,无论政府怎么好,还是有社会问题,在香港有什么问题?第一个还是贫穷问题,我们定了贫穷线,贫穷线下面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在贫穷线以下,政府通过福利政策来干预的时候,我们把贫穷人口减低到14%,还是比较高的比例。 第二个贫富差距的问题,我们看基尼系数,香港基尼系数在全世界比较高,比美国还要高,就是贫富不公平的问题,另外就是我们居住的问题,这是香港特有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住宅单位里面分很多小单位,不同家庭住在里面,你们看照片居住的环境真的不好。还有一个双老化问题,就是人口的老龄化,楼宇的老龄化,人口的老龄化65岁以上的人口到了世纪中期以后,每三个人里面有一个是65岁以上,如果拿85岁作为一个分水岭更厉害,就是每10个人里面有一个是85岁,是人口的老化。 第二个就是楼宇的老化,老房子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老房子都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楼宇的结构有很多非法加建,管理不好,很多到七层楼、九层楼房子都没有电梯服务,形成了维修老房子负担很重,家一般是安全舒适的地方,如果处理了不好不再是安全舒适的地方。人口老龄化、楼宇老龄化受到了很大关注,但是在香港常常作为分开的议题来看,但是这两个老龄化复合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双老化的问题对香港有很大的影响。 在香港社会创新方面,我们是做了很多工作,社会创新可以是非营利机构或者私人企业也可以做社会创新,但是中间也有很多社会企业目的为了好的社会目的,不单单从政府手里拿资源,而是服务的项目最后能够纳入到自负盈亏的目的。在过去10年香港的数目有很大的增长,从200多增长到700多所,有很多活跃的机构政府里有商界非牟利团体、慈善基金会、学术机构搞很多社会创新,其中两个第一个就是政府成立的社会创新即发展基金,政府拿了5亿出来,分配到民间,如果民间有好的社会创新的项目,能够处理我们的社会问题,他们可以来基金里面申请把项目办下去。 另外就是赛马会,赛马会在香港不单单是赛马机构,它是非常庞大的慈善团体,成立了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从事公益工作,自成立以来香港捐献了42亿,有100多个项目在推动,在社会创新、推动社会企业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每个项目都是非常有趣,让我们更加认识我们的城市,我们鼓励怎么样把城市变得更健康?我们的公共空间怎么样改变得更人性化?我们有很多有问题的比如说儿童等等,我们怎么样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比如说这是市民人士,怎么样把每个人都变成市民人士,感受他们的生活怎么样?让他们了解我们应该怎么样跟市民人士共融?也有过渡性的社会房屋,是把公房和私人的房屋两极分化打破,私人房屋也拿出来作为社会房屋,提供社会的服务。 这是非常有趣的,绿色星期一就是每个星期一已经变成了全世界运动,在香港开启了,我们有很多科技合作,比如说手的抖动,我们搞了机械手控制抖动,这是理工大学利用创新基金开发的,另外我们也有很多创新的项目进入了大湾区,这几个都是在大湾区里面创业,很多都是有社会的服务目的。如果我们再看全世界香港方面表现怎么样?路透新闻机构在2016年作了报告,就是在社会哪个地方国家和地区,对于社会创业+来说是最友善的,香港排名不差全世界排第八,中国内地是34。在这个方面看到有不同的指标,比如政府的支持香港不错,全世界排在第九,而公众对于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的理解排在第四,所以也是反映了社会企业在香港有很多的忍受性。 我们原来生在大湾区,我们希望了解大湾区里面社会创新情况怎么样?我们院做了简单的研究调研报告,我们希望了解社会创新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现在情况怎么样的?我们也希望香港与大湾区与其他城市社会创新交流经验和互动合作方面的可能性怎么样?如何启动交流和合作,我们共同营造更宜居的大湾区,在大湾区里面有很多社会的机构,他们也把社会创新作为机构的名气,他们干社会创新机构的也有很多。我们也找了一些研究,比如说周理事长比较北京的社会创新、深圳的社会创新和广州的社会创新怎么样?他的分析对我们很有启发。 另外饶院长的看法和我们不谋而合,他希望大湾区不单单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而且也是要作为全球的社会创新中心,在社区经济、社会经济、互联网合作方面有什么样的合作?大湾区规划纲要实施方面,我们要扩大社会参与,不单单是政府、不单单是企业的事,而是要动员社会参与大湾区发展,有很多公众参与都是怎么样改善民生、改善市民的生活?也有社会创新的理念。 我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我们的使命就是希望能够提供创新平台,看看我们未来怎么样把生活更好?联系热心人士,培育实干者,以集体智慧推动创新,并且成为推动有影响力的作用。我们现在刚刚开始筹办,我们希望在本年的12月份举办大湾区社会创新论坛,希望探讨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怎么样蕴育新一代的社会创新者?一方面他要有社会热心,也能够掌握新的科技,也能够把社会创新的项目作为有商业效应推动下去。 第二,就是社会企业的助力和趋势,我们以前干了什么事情?以后我们的发展社会企业发展趋势,在香港在大湾区,在全世界要怎么样搞? 最后一个就是社会创新与市场怎么样协作?怎么样互动?而这个就是联系大湾区对社会创新有兴趣的机构的努力,工作刚刚开始做,不知道干出怎么样的成绩?但是社会创新常常就是处理不知道有什么成绩的东西,所以如果在座有大湾区的朋友,你们把时间定下来,跟我们保持联系。谢谢大家![详情]

2019浦江创新论坛在沪开幕——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
2019浦江创新论坛在沪开幕——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

   新浪财经讯 以“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为主题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今天上午(5月25日)在沪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开幕式暨全体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作大会报告,本届论坛主宾国新加坡代表团团长、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作主旨演讲。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作主旨演讲,并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共同启动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李强指出,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以开放推动、引领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开放、创新、包容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品格。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五年来,上海始终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加速推进,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正日益凸显。面向未来,上海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 李强强调,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平台,携手各国科技精英,共同探索世界科技前沿。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开放上海大科学设施,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努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市场,欢迎各国企业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重点产业突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抓住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和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优化创新治理体系,让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激荡出更加动人的旋律。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公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培育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让一切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王志刚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需要科学共同体和科研人员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中国将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理念,与世界各国就科技发展交流互鉴,共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增加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增进人类福祉作出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用科技之力助推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撑。培育更多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国外人才来华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激发“人”的关键作用,发展“负责任的科技”。强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王瑞杰表示,开放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新加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并积极推动与各国各地区的创新合作。新加坡同中国在科创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本届论坛主宾国,愿进一步加强双方科技创新互学互鉴,深化拓展合作交流,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主持开幕式。主宾省代表、河北省副省长徐建培作主旨演讲。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市领导翁祖亮、徐泽洲、吴清、张恩迪及相关高校负责同志出席。 浦江创新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届论坛期间,国家有关部委、主宾国代表团、各省市代表以及国内外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金融界代表将通过全体大会、4场特别论坛以及11场围绕未来科学、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创新政策、科技金融和创新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专题论坛,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并将发布系列智库研究成果。[详情]

张兆安: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长三角要素流动
张兆安: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长三角要素流动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先生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兆安:我今天主要演讲的内容叫“新时代、新方位、新出发,长三角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我的创新切入点主要是制度创新,因为区域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创新的内涵非常多,比如说发展创新、制度创新也要成为创新的策略源头。 我们大家都知道长三角已经成为被全世界公认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战略、新路径、新举措正在形成,比如说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尤其是沿海北有京津冀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沿海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梯形大的格局,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长三角不仅是其中的一枚箭头,而且和南北遥相呼应,推动形成沿海南北中三箭齐发之势,成为中国形成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增长点、增长带。 一体化很有意义,一体化当时很不容易,如果纯粹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所谓的一体化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方面称之为基础设施的共同打造,因为跨省界的形成一体化难度很高,首先要基础设施建设,大家要共同打造,因为这是一体化重要的基础,比如假如说区域范围基础设施互相成网,容易产生同城效应,假如说基础设施各管各的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二个一体化内涵称为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就像吴校长讲的放了这么多图片一看就知道,生态保护不是共同来打理比较麻烦,因为水会流动的、空气也会流动的,所以长三角现在建立了很好的机制,我们共同维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第三个称为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因为一体化重要的标志,就是在区域范围内所有的要素流动是顺畅的,而不应该有阻碍的,而且流向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多向的,不是往一个地方流,是多向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市场的功能就会发挥更加充分。 第四个一体化的内涵称为城市布局的一体化,大家都知道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范围内,有城市数量最密集的就是在长三角一带,比如说现在有城市体系,第一个现在叫超大城市,各位朋友们,我汇报一下上海不叫特大城市,现在上海功能定位就叫超大城市,超大城市是总书记说的,我是亲耳聆听的,当然我们还有特大城市,还有中等城市、小城市等等,要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功能定位要有所互补、有所差异,这样我们体系就建构得比较好。 第五个就是最难的,就是制度架构的一体化,前面四个一体化内涵重要的保障就是第五个,大的区域比如说制度也好、政策也好,我们共同构建这是最难的,牵涉到很多区域的部门利益也好、小的区域利益也好,这是最难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原来在长三角每个地方比如说政策不一样的,差异很大,都有各自的利益,假如说把五个方面能够实现一体化,整个长三角真正是一体化了。 这是一张去年3月9号,我在北京专家全国人代会汪洋同志来的,我就坐在汪洋同志对面,我和汪洋总理当时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当时我就提出希望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另外还提建议最好再高示范区,我很高兴今天全部变成了现实。我们为什么新时代、新方位、新出发?长期以来长三角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之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长三角的地位三个数据也很简单,第一个数据三省一市区域面积,占全中国比重3.7%左右,常住人口占比重16%左右,经济总量占接近四分之一,差不多25%,在这种情况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的,也曾经搞过很多发展规划等等。在大背景下,从前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去年做了标志性的事件,我向讲一下我的认识。 什么是标志性事件?第一件事情专门成立了合作办公室,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上海、浙江、安徽干部共同在办公室里处理很多的区域发展的公务。还有三省一市联合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以前也从来没有搞过,另外做了很多事情就是断头路打造、公交卡、地铁等等,去年做成了很大的事情,就是医保卡异地可以直接地结算,我称之为这些是标志性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长三角层面上来说,要共同打造四条走廊,就是我去年3月9号曾经讲过,第一条就是G60科技创新走廊,不仅仅从松江开始,应该从上海张江开始,经过闵行漕河泾一带,松江、金山,与浙江嘉兴、杭州对接,形成科创资源集聚、科创人才汇集、科创平台多元、科创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到今天为止,G60科创走廊不仅仅是这些地方,现在已经有9个城市加入到科创走廊里了,效果很明显。 第二条称之为G50绿色发展走廊,讲了长一点从上海的大虹桥开始,大虹桥开始经过青浦,江苏的吴江,还有浙江的嘉善,包括浙江的湖州,一直延伸到皖南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成为理论的示范区,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湖州这个地方诞生。 第三条G42高端智能制造,就是沪宁高速这一条带,讲了全面一点就是从上海中心城区有一段桃浦,原来桃浦工业区开始,往西走经过嘉定,那里内容很丰富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安徽的皖江经济带衔接起来,这一块地方着力发展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因为制造业的基础是最好的,这一段在这个位置上。 第四条走廊称为临海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这是从浙江温州开始,温州台州、舟山、宁波经上海到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结合上海铁路建设,以及海洋强国战略、辐射南北、建设成为一条重要的沿海发展走廊,所以形态比较好的,一条沿着沿海发展走,有三条走廊,架构把长三角支撑起来,这些都是大家一起思考的。 我们从上海层面来说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上海要结合五个中心建设,对长三角进行服务,五个中心就是五大服务平台。第二个方面很高兴去年11月5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开幕式上演讲中宣布:我们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今年的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了要编制相应的规划纲要,充分表明了长三角确立了新定位,明确了新目标,启动了新征程,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央很支持,全国很关注,长三角干部群众也很振奋,我们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做出了重要的部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好了,尤其是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好了,利在当前、功在千秋,为此我从国家长三角、上海三个层面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大家参考。 最近你们也知道,我刚刚从国外回来,是昨天回来的,所以PPT没有修改,我知道上个星期前几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开始审议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规划,这张图片是今年3月7号下午,王沪宁同志来的时候,我又坐在他的对面跟他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意见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我曾经提了五条建议,是今年3月7号下午和中央领导人提出的,我和大家作分享。第一个方面建议就是中央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形成协调推进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京津冀有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前海,而长三角也将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因为战略中有两个小的聚焦点,长三角下面也有示范区,内外结合、遥相呼应,亮点纷呈。 2017年和今年步,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设立雄安新区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中国四分之一,有条件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因此希望中央参照雄安新区的做法,发布相应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不是规划纲要。同时对照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层面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国家战略的实施,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事项,同时也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基金。因为协调机制很重要,三省一市在协调力要非常强。 第二条建议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一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一体化很有意义,很不容易,创设示范区是好办法,我和王沪宁同志讲示范区与自贸区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示范区要示范什么?有7个方面,要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的改革任务涉及到地方的,在示范区要集中落地,率先突破、系统集成,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特别是在设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政策等方面,成为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比如说什么叫财税分享?大家容易明白了,比如说有上海、江苏、浙江联合投资办了一家企业,企业创造了利润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分配,这个没有问题,现在难在什么地方?他所创造的税收能不能按照股权比例在上海、江苏、浙江进行分享?示范区要示范这个内容,所以内容很丰富。 第三建议国家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内容比较多,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内容,需要国家支持的,而且要把长三角已经确定的建设项目,能够纳入到国家大的布局中,这也是对长三角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四条建议就是建议国家支持长三角改革试点成果,优先在长三角区域内复制推广,长三角现在区域范围内是国家交给的改革任务最多的一个区域,在改革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的好的经验,好的成果,成果有的目前来看复制到推广到全中国现在还没有条件,应该复制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先复制,比如说上海自贸区有一个自由贸易账户,一下子复制到全中国没有条件,是不是先复制到长三角范围内?都要通过现在的国家战略做到。 建议五就是建议全国人大对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供法治保障,一体化发展尤其是示范区建设,要突破现有的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大要做好因地调整法律法规的准备,比如说自贸区就这样,上海自贸区一开张,全国人大开了会,说三部法律在自贸区里暂时是不能执行,我们外资商法,假如说实行就没有自贸区,示范区建设也会碰到这种情况。 从长三角层面上来说,重点是两个方面,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方面要推动要素流动,具体也讲了,这样大家都知道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要素才能真正流动起来,否则难以流动。从上海层面来说,重要的观点就是把上海新片区建设,上海现在要准备建自贸区新片区,要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比翼齐飞,一个在东面,还有一个在西面,这样对我们上海来说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获得了良好的战略互动。[详情]

翟立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实现科技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翟立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实现科技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翟立新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翟立新:刚才听了几位专家关于创新性城市以及城市群发展有关的观点,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今天我是从中关村的角度,也就是从一个科技园区相对具体的创新载体角度,来看今后如何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重点报告的是三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国家科技园区发展主要的历程,当前都市性科技园区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关村下一步改革创新的考虑。首先,我们看看科技园区发展的历程,科技园区按照国际科技园区协会的定义,园区是激励和促进大学、研发机构、企业和市场之间知识和技术的流动,通过孵化和衍生过程,为创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便利。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引擎,也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于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创新驱动要从国家高新区做起,要把高和新这两篇文章做好,抓好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组合。 大家普遍地认为,国际上比较早的科技园区是发源于美国,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斯坦福的研究员,他的建议影响和塑造了硅谷的发展,从我们国家来看,大体科技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从北京开始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开始探索建立科技园区,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设了包括武汉、深圳、张江等等在内的54个国家科技园区,2009年之后,全国的科技园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目前全国国家级高新区达到了168家。 中关村在30多年历程当中,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实行一所两制,一批科技人员走出院墙高校,创办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这个现象是我们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要的突破,当时引起很大争论,但是在中关村地区形成了电子一条街现象,1988年中央派调研组专门对一条街进行了调研,充分肯定了中关村做法,于是决定在北京在中关村地区划出100平方公里一个区域进行改革的实验,改革的实验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所以当时国务院批复设立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199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一区多元发展的格局。2009年批准为第一个示范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达到17个。 当前作为都市性科技园区正面临新的发展趋势,首先从传统的产业园区型,向城区型转变,产业园区的主要功能是以生产为主导,由于工厂和生产车间占用比较多的土地,所以园区的建设与中心城区都有一定的距离。这几年随着人口的集聚和园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产城的融合,把工作和生活要达到相应平衡,要提供高品质的生活配套和相应公共服务,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创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形成了一波新的创新浪潮,这个创新浪潮又推动大量的资源,特别是风投和相关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而这些人才和资金是向中心城区聚集,从而形成了创新回归城市的现象,所以不管是美国的硅像,还是伦敦的金丝雀码头等等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心城市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交流环境,更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好地集聚最优秀的要素,所以创新有向中心城区集聚的现象。 在中国这个问题比欧美国家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城乡之间或者不同的城市之间,教育和医疗的差距非常大,而现在我们这些人才对于环境、对于子女的教育非常关注,所以喜欢到教育和医疗以及公共服务更好的中心城区生活,所以也加剧了创新回归都市的现象。 第二个特点就是从产业的集聚发展到创新生态,构建这个方向演化,传统的科技园区主要是重视生产制造,关注产业的引入和招商引资,比较重视大企业、大项目,而创新生态更加注重发挥源头创新的作用,更加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创新的生态雨林,科技园区从传统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要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特别是北京当前进入了减量发展的新阶段,实行了从人口规模到建筑规模的两个控制,而且严守人口总量上线,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所以北京当前发展最大的阶段就是减量发展,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城市通过减量人口减少和建筑规模的减少,而实现更好地发展,这样的典型案例相对比较缺乏的,所以挑战非常大。 在减量发展的情况下,必须要向单位面积、单个人口的产出要效益,要坚持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要大力地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以及研发经济,尤其是培育产业高端的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我们中关村作为北京的产业发展主要的载体,正在成为一个主阵地和主引擎的作用。从目前的各个园区发展趋势来看,也正在主动地融入全球的网络,风险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加速流动,而且从创新的合作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有产品,或者是技术层面合作,市场层面的合作,逐步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来发展,而且形成了双向孵化、双向技术转移的态势,总体上来说,这种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坚持着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尤其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下一步中关村还是要作为一个都市型的科技园区,作为我们国家最早的高新区和科技园区,除了要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建设中发挥主阵地之外,还承担着作为一个都市性的科技园区,下一步创新发展探路子的使命,我们从五个方面要加强探索和实践,首先一个就是创新的生态化,中观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生态,创新生态主要的构成包括院所、高校、创新性人才、优质的科技企业、孵化的机构、创业的投资以及由创新政策支撑的创新环境。我们经常说科技成果转化是全球性的难题,优质的科技企业从诞生到成长,成为领军企业也是非常艰难、非常曲折的过程,提醒我们科技和经济结合过程,必须是多要素组合的过程,是一个科技、资本、市场、人才和环境要高度耦合的过程,所以正是这样创新生态才促进了中关村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比如说目前活跃在中关村的天使和创业投资机构达到1800多家,去年发生的天使创投的案例和投资的金额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去年中关村创业投资总金额是1160亿人民币,接近200亿美元,数字占全国接近40%。 另外中关村地区还有240多家创新性孵化器,有600多家包括协会和联盟在内的社会组织,以及1000多家从事法律、财会、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机构,为我们企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去年平均每天新诞生的科技型企业有90多家,所以是非常活跃的创业发展的局面。 第二个趋势我们要实现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每一个区域都一定要有相应的分工,具有一定的特色,从中关村的情况来看,现在最大的产业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概有2万多亿的产值,此外还有生物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和新兴服务业等等新兴产业集群,目前中关村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8.9万件,创造的标准是9527项,目前中关村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占到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6%,去年这样企业的总产值5.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对北京的经济贡献超过30%。 第三个重点推动的方向是产生的融合化,要为我们的创新创业者营造宜居宜业工作生活环境,比如说为了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我们正在推进中关村大街的升级改造,正在推动生命科学院优化提升,在望京首钢,未来科学城等地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我们还充分利用存量资源盘活工业用地和老酒厂房,打造自主一体的也社区等等,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高品质生活和创新环境。 第四个方向区域一体化,我们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我们在京内一区16院,在雄安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企业在河北、天津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1700多家,在京外还建设了24个合作园区,跟70多个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中关村科技成果有七成以上辐射到京外地区。 第五个成为开放创新的桥头堡,目前中关村有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一批知名孵化器,中关村企业在海外建立了上千家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上市公司达到100多家,中关村也在14个国家建立了海外联络处。总之,我们想通过生态化、协同化、区域一体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实现科技园区更好更快发展,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做出高新技术园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详情]

张思平:破除创新要素障碍 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中心
张思平:破除创新要素障碍 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中心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先生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思平:非常高兴能够来参加浦江创新论坛,尤其是区域创新论坛,和上海的同志、北京的同志以及有关区域发展、科技发展的同志做一次交流,我相信上海的同志、北京的同志、雄安的同志讲得更精彩。我从深圳来,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角度主要讲一下深圳搞科技的发展,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来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问题,讲自己的意见。 我们国家有20多个国家级的新区,前年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新规划,今年2月份国家正式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纲要,珠三角发展勾划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都按照国家的部署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正在努力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基本情况在不说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提出了五个所谓战略定位,也可以说是五个基本目标。 第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第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第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第五,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质量圈,五大战略定位都非常重要,但是从国家级的规划区域战略来说,据我了解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中心的目标,在其他区域规划当中还没有出现,不知道雄安或者是京津堂会不会提出来?到目前为止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提出这个目标。不光是提出这个目标,而且还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形成以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等等。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国务院中央规划要求非常高的。 为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湾区的规划也提出了三条重要的措施,第一,加强政府的合作,加强大湾区区域范围内的9+2的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共同构建开放性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体。第二条措施就是要规划若干个园区,打造一个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目前大湾区范围内已经规划了若干个无论从深圳、香港各个方面、各个城市规划了若干个创新平台。第三个措施就是提出保护产权等,要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国家对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很高,这个规划委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目前国际环境的变化也给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怎么样落实好中央关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我的观点要充分发挥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的优势,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优势很多,其中香港作为科技力量、资本市场人才培育的优势非常重要,但是我认为国家之所以规划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深圳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创新性城市,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城市,因此怎么样总结好深圳、香港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国际科技创新解决路径问题,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样涉及到深圳高科技的主要经验是什么?怎么能够促进国际科技中心建设? 第二个问题介绍一下深圳高科技的崛起与对外开放,深圳高科技是多年来一直是深圳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2018年深圳高科技产值达到23872亿,增长的速度10多年来一直在两位数增长,在全国城市当中高科技的比重、高科技的发展速度深圳是最快的,深圳高科技的产值占GDP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的,这几年去年提高到三分之一以上,34%,名副其实深圳市四大柱产业之首就是高科技产业,研发的投入也占GDP的4.2%,达到了国际水平,总的每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上千亿的规模。自主创新的能力也领先的,PCD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在全国都是第一的,这是申请量的表,深圳是18000,下面北京、江苏、上海等等标准。 另外深圳在各大很多重要产业都形成了一批有国际影响,或者有全国影响的大的公司,形成了高科技的产业链,具备了国际一流的能力,目前我们计算机、通讯等等,主要的产业数量、高科技产业将近20万家,其中国家级企业达到了14000家。有的说深圳是中国的硅谷,就是民营企业各个方面都发展得非常迅速,我们概括了六个90%。 深圳的高科技为什么发展那么快?深圳没有名牌大学,现在南科大非常不错了,深圳也没有国家的科研机构,深圳为什么从一个小的地方发展成为中国最高科技的城市?有很多原因,有的说深圳是年轻的城市,非常重要生机活泼,有的说深圳是移民城市多元文化,也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在深圳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我们认为深圳高科技的发展本质上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从改革方面深圳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深圳制度新之路,包括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支撑的所有制结构,也包括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主要不是靠政府的产业政策来推动高科技发展等等。同时,深圳还在高科技发展当中,很好地处理了或者比较好的处理了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又在制度创新的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使深圳最早打开中国开放的大门,与世界经济接轨,学习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的经验,分享了全球经济化带来主要的丰硕成果,这样使深圳形成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促进了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深圳高科技从80年代引进港资、台资,形成了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循环,深圳的加工。到了90年代后期,尤其参加WTO后,世界上主要500强大企业都在深圳和珠三角设厂,使深圳和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本世纪以来在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共同特征下,深圳又崛起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高科技产业,目前形成了本世纪以来的深圳创造的阶段。特别是参加WTO以后,深圳高科技产业与世界经济基本接轨,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纳入基本方向,成就了深圳高科技发展不可缺少重要的制度创新。 第一,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本身就是深圳高科技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深圳高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很多企业。第二,国际的市场为深圳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现在深圳在出口当中,高科技产品将近占50%,占47%,是国际市场成就深圳高科技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国际市场还有为深圳的产业,这是我们进口、出口的比例。第三,国际的资本市场也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来源,包括深圳风险投资,最早风险投资也是从外资引进来的,没有不同城市的金融资本,高科技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深圳的好多企业不仅仅是在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而且还在香港交易所、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等等进行上市。 国际上的风险投资成就了深圳不少企业,包括腾讯第一笔基金就是国外的风投机构。第四、对外开放为深圳高科技提供大量的国际人才,深圳现在每年引进海归人才1万人,里面有方方面面的高科技技术人,深圳举办了各种人才交流大会等等。第五,深圳推动对外开放,也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科技成果。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深圳都投资了很多高科技技术,包括计算机领域、通讯领域、新材料领域等等,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积累了资金、培养了人才、带来了信息。第六,对外开放使一批深圳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国外公司好的经验、技术、管理,成为深圳重要的来源,深圳很多民营高科技企业,有的是在外资企业做过技术工人的,有的做过销售,有的打过工的等等,成就了一大批深圳的民营企业。因此,我们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的科技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地对外开放,从要素商品的流动性向规则性开放,我们习主席在去年多次重申,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报告当中也提出了,要全方位推动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这是李克强总理讲的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性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的全面深化。因此,目前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深圳的高科技也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也更进一步促进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讲的,要进一步加大开放,从要素商品的开放向规则准则标准的开放,严格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使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关系中更加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40年改革开放成就说明,深圳高科技产业崛起说明,开放带来进步、繁荣发展和文明,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更加积极地开放政策,顺应世界潮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稳发展。从改革和自主创新角度,我们要按照要破除创新要素制约流动的障碍,加快适应国际商务规则,以全方位的姿态迎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的建设。 谢谢大家![详情]

德工程院院士:全面创新提高全球城市和集群的吸引力
德工程院院士:全面创新提高全球城市和集群的吸引力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 德国工程院院士Bemhard Mueller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Bemhard Mueller:吴教授谈到了环境质量和城市成功和区域成功的前提,他还展示了创新和城市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今天的演讲话题,就是城市和区域对于创建创新集群的重要性。 首先我先和各位分享欧洲的创新集群的情况,探讨为什么城市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和各位介绍一下欧洲的包括德国的创新集群的背景,并且和各位探讨结论展望未来。首先,先看欧洲的创新集群,这两个图2017年,欧委会做的欧盟在创新集群方面的评分表,排名比较靠前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欧盟、中国等,2010-2017年变化的速率也在右边的图表中表现出来,中国增长非常快,欧盟表现很差,所以祝贺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欧洲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比起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跟韩国相比欧洲相对落后,但是中国的追赶步伐非常快,它的增长速率是欧洲的3倍,而欧洲的表现领先于巴西、印度和其他的地区。来自欧委会的报告显示,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包括有显著的差异,北欧国家表现比较好,英国也不错,德国也是不错的。而且欧洲的三分之一创新集群处在德国的,在北欧地区、还有德国的南部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好。 刚才吴教授提到了城市集群和中心城市的概念,是从1990年到现在开始,我们看到评分表里面有一些指标和评分标准,有29个不同的评分标准,但是我和各位指出其中有一些的指标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我们看到评分表想知道它的评分原则是什么?首先第一个就是人力资源,我们看的不是毕业生,是否具有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还有年轻人人口比例怎么样?他们受过教育程度?是否国家支持这些人进行终身学习?另外我们也研究是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体系?对于研究是否友好?作为一个带领环保机构的人来说,我认为环境也研究体系吸引力重要的指标或者方面很重要。 对创新来说很重要的是投资,而且我们要分析创新者的活动,创新者本身当然很重要,但是他们的联系很重要,今天早上我们也谈到了很多次,包括吴教授演讲当中也提到了,还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申请、设计、应用等等。而所有这些都是健康的成功创新生态的重要部分,还有就是影响力,对于就业的影响力在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行就业的情况,还有创新行业的企业的就业增长,还有就是创新的地区在创新方面的销售情况,我们希望这些创新可以带来实际的影响。 我们看到深绿色部分代表了最具有创新力的区域,它们比较高的部分是在什么地方?绿色有深绿和浅绿,有四个子方向,表现都会好很多,所以细项标准和指标非常重要,如果做的更好创新能力也更好,另外有一个久远一点的研究,研究的是欧洲的通讯技术的高地,就是ICT高地,南欧做得不是很好,东欧也不行,主要是中欧,还有英国,还有北欧做得比较好,所谓的ICT卓越中心的高地,我们分析了1300多个地区,用了42个指标,比评分表考虑的标准和指标更多。欧洲有三个顶级中心,不是伦敦、不是巴黎,反而是慕尼黑是最高的高地,我们知道伦敦和巴黎也不错,它们也没有落在后面,有两个二级集群和23个三级集群,刚才谈到的德累斯顿就是三级集群中的一个。 我们看到在地理层面它们是非常集中的,创新区域有一种集聚的趋势,特别顶级的中心会吸引到其他创新中心向它们靠拢、去连接。可能就是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全球化联系中全球化因素特别明显,还有在卓越中心所谓的卓越是来自各个指标之间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其中一个指标表现得特别好,这很重要。而且在表现好的区域它们的多元化特别明显,它们全球化联系特别显著,对于研究创新和业务创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欧洲的角度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看看发现城市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城市和区域如此重要?首先为什么城市和区域需要创新?强大的商业社区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很重要,还有可以带来高素质的就业,而且还会带来就业增长,对区域增长和发展特别重要,是至关重要的,还有国内和国际的声誉和吸引力,还有直接的税收给企业带来税收的收入,还有就是创新者会通过雇佣居民产生间接的税收,并且大的公司还可以买更多的楼,也可以带来物业税的收入,还有城市的预算、财政实力上去了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但是这样的创新城市和创新区域为什么这么难打造?因为我们看到1300个区域中有34个能够评为创新高地和创新区域,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很多区域没有禀赋,创新能力不是可以一夜之间培养起来的,城市间的基本框架和机制有差异的,所以合作比较难实现,并且不同的企业申请资助的能力不一样,所以造成了成功者和失败者。还有区域之间的合作特别难达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各有不同、能力也各有不同,相互之间还存在竞争的关系。 还有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机构行业和研究部门,有不同利益,期望也不同,比较难协调,但是我们知道创新如此重要、如此有吸引力,我们希望带到城市和区域中,问题就是如何支持创新集群的产生?在欧洲有一些项目政策是在不断地推动城市和地区之间相互间的竞争,还有国内的国家政策去促进成员国、成员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还有以机遇竞争研发投资,在德国每五年就做大学之间的比拼或者排名,在英国也有竞争,而在德国大学之间的竞争中的脱颖而出的优胜者,才会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还有在城乡城市和区域之间合作联系,并且这是公司伙伴关系以及政企,企学研的连接需要得到更多区域和地方本地的支持。 我想提到一个最新的研究,是联合国做关于创新的形式,并且通过创新来支持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义了五个不同种类的创新,比如说任务为导向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经常谈普遍性的创新。还有扶贫和包容性创新、草根创新、社会创新以及数字化开放和协作创新,这五种创新。我们考虑的创新时候需要开放眼光,我们的创新不止只有一种形式,有五种形式。给各位作简单案例的呈现,在德国有战略研究和创新议程,是针对未来城市的,当然由政策制定者发起的,当然有不同的区域城市、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进行支持,包括我自己的我们的机构,还有企业去支持,其中有一些是非常知名的世界性的企业,他们的参与度比较高,他们一开始想用比较基础性的解决方案,但是他们在定义主要议题的时候,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不但很重要,而且人们的思路思想需要转变,所以他们定义了七个战略行动领域。 民间社会的是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民间社会也是愿意接受和推动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的推动城市创新的一点。另外就是强化和支持城市转型、卫星的规划、还要有新的创新框架,最后战略的财务规划。我们想要把所有的七个行动领域整合起来,整合到我们地方战略当中。 第二,就是德国的产业集群政策,这张地图是不同的集群平台,30多年来尤其是东欧的经验,还有前苏联的国家如何转型?让它们也变得创新,90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了创新地区或者区域的竞争,左边这些都是合作组织的总部,都是这些集群所在地,右边这些地方,还有区域的政府,还有大学,还有企业都参与进来,而且分布更加广泛。另外这些集群和地区区域都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利益相关方决定的,所以这就是区域发展是怎么发生的。利益相关方非常重要,他们构建了区域,而且是构建了创新的区域。 第三个概念我们在德累斯顿做的就是非常专注原创的创新,也就是不同的研究机构的原创创新,不仅仅是大学,大学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德国,而且我们还有27所由机构组成的研究联盟,它们都是在国家,还有在欧洲以及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几年以前,我们创立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研究联盟,这还不够,我们还做了什么?我们还建立了一个更加紧密的网络,也就是地方和区域的网络。另一方面也建立与产业联合的网络,这个地方和区域的研究联盟是成功的基础。 下面,我简要地给大家看一下工业4.0和城市发展,从工业4.0来看,城市也可以从中直接获利,我举一个例子,我不说智慧城市,我说了网络物理的空间以及系统怎么改变城市的规划?这是德国的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德国的创新的中心,大家看看生产商把它做在生态社区当中,是齿轮生产,齿轮生产原来比较污染,都是座落在非常遥远的地方,但是这个厂又回到了人群当中,我们德国的工程院院长也非常支持这项计划,城市的工厂又回来了,生产有可能在社区当中进行的,我们不需要一定搬到非常远的地方,这种情况会改变我们城市结构的类型。这是巴士堤安世界一流的公司,他们比邻社区,低噪音工厂、100%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旁边就是儿童游乐场,在世界其他地方都看不到。 最后介绍的项目就是我们目前正在跟同济大学合作的项目,叫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这是中欧之间可持续城镇项目,基于社会融合性的城市,六个来自于中国的机构,还有来自于德国的机构,都是世界一流的机构,这个项目是由欧盟出资的,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要打造社会融合型的城市,是相融、宜居、团结、充满活力、紧凑、而且内部连接,功能完全环境好,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还有大众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参与,这个项目先社区建设和邻里中场所营造,我们还在中国的一些实验室正在做工作。从这个项目当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做什么?康斯塔是一个机构,是专门做创客空间的,把它放在城市的翻新的区域来吸引年轻人,右边是一张地图,这是创客空间,是在德国城市的创客空间,我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双方之间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总结一下几个词,如果我们看全球的城市和区域以及创新,集群的吸引力全球城市集群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创新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大家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强烈的承诺才很重要,还要有创新的能力、有愿景。同时要有综合的规划,同时要有全面性,创新是要全面,同时还要有接纳度和参与度,合作和包容性,还要有创造好的典范,而且要进行宣传,这些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非常感谢![详情]

吴志强:全球群落是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引领
吴志强:全球群落是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引领

   新浪财经讯 2019浦江创新论坛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2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出席区域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志强:关于策源地这个词总书记说了很多次,上海李强书记反复强调上海要成为科创的策源地。策源地定义特别多,但是最近前科技部长万部长专门说了它的定义:这是科技人类科学思想第一的发源地,在科学技术第一发明者,新技术生产的第一的推动者。策源地就像风的源头、水的源头,是可以流出去的源头。 1998-2018年数据库中长三角环境指数显示,长三角各个不同城市台州、贤城、无锡、南通、常州等等很多城市,PM2.5多年分布情况显示出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PM2.5往上走。第二,在最后一年下落。第三,南北差异非常大,长江以北城市所有PM以南城市的PM2.5大概在3倍左右。我曾得出一个结论:科创地区的人均占有专利数和这个地方的PM2.5环境质量策源地相关,环境越好的单位产出专利数越高。 环境是为了创造更高的创新力的基本的条件,相关的条件。我们从2018年所有长三角所有城市的PM2.5每一天的变化中发现,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环境质量不要谈创新。 PM2.5和各个地方的创新能力相关。我希望曹妃甸在京津冀一体化中间是PM2.5最低的,一定会变成最创新的地方。2002年,我们不再提全球城市,而开始提全球真正的顶级不再是单个城市,上海不可能成为单个城市,上海是一个群落,和长三角在一起极其重要。全球群落和周边极其相关,单个城市是不健康的。 城市发展到今天,国际化的外部大量的要素向大都会集聚,小地方就像一个生命体需要吸纳,也需要呼出。只有吸纳和呼出两大功能的是群落,所以群落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过去全球的概念更多处于全球群落生命智慧体,这才是今天创新发展的大的背景。 我们为了做数据库不断积累,到了去年完成全球城市只有大于1平方公里30×30米人工智能的级别,就像医学里面做切断诊断一样,我们把城市作为大量的诊断,这是人类最完整的13810个城市所有只要大于1平方公里地图,我们做长三角每一个时代的识别,识别了以后大家可以看到非常清楚,每个年代的城市发展了多少?比如说中国的城市苏锡常都是在40公里左右的一个点都会均匀的分布,发达以后在40公里里面又出现了六角形基本小的六角形,本来是大的六角形,比如苏锡常有大的六角形,都是40公里左右,今天又有了小的六角形结构。 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长三角这种情况进一步深化,到更下面的一个角,我们把所有长三角的内容全部进行人工智能识别以后,到了2000年,上海和苏州已经是一体化一个城市了,随着发展,长三角的城市不断地互动、不断地合一,到了2015年,上海、苏州是一个城市,对计算机来说,苏州和常州是一个城市,更加融合,区域的一体化现象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我们说一下创新的成果,这个内容特别高兴的是李强书记来我办公室,我给他展示了,大家看看长三角,我们把长三角增长率、GDP增长率、长三角人口、长三角面积做100%数字的时候,我们和世界上的中国三个京津冀、珠三角和美国、伦敦、南欧,专门叫金色城镇带,和美国的三个五大湖,东北和美国西海岸区域比较,从增长率、人口面积,长三角已经站在全球巅峰状态,都是最大的,没有一个城镇世界上大区可以超过长三角的。假如说把长三角另外三个数据人均GDP、人均专利数、递均GDP,效率很多地方超过长三角,长三角站在历史巅峰,从总量和增长速度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品质还是需要提升的,比如说大伦敦在递均GDP上是上海的3倍,美国的波士顿地区人均GDP是上海长三角的3倍。 再看人均专利数关东地区、关西地区是长三角人均3倍左右,在中国是非常快3倍就是7年一倍,3倍翻两次到三次,10几年可以达到这个品质,但是里面是治理品质,不是一般的事情,所以需要长三角更多区域协同完成共同品质的提升。这就是长三角长期追逐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PM2.5状态,今天中国达到60以后应该是PM2.5大量下降,对创新人群吸引了一个阶段,我们都在收集各个地方的很明显的PM2.5和GDP人均极其相关的,和城镇化相关。碳排放和城镇化不同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看得非常清楚,各个国家有正向分布,中国都到了60%,进入了这个时期,各个方面从碳排放、PM2.5等等环境要素,都要进入大规模污染下降期的时候,是全球的从1965年开始到今天所有碳排放和各个地方、各个国家的人均GDP的长期跟踪。 这张图我是从1850年到现在德国的人均所有碳排放到今天的常年数据的收集,这个规律是非常全非常完整。从科技发展来说,全球发展非常重要的规律,数据可以显示,自己的数据库显示,从全球1980-2017年各类的创新活动、专利数发展过程中,再打开给大家看到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的趋势是非常快的波起来,起步阶段,在最后这段时间是爆发阶段的时期,在这一波时间当中,创新模式的变化在里面,我们把里面的一个地方外部申请的专利数,和这里人口相关,和这里的GDP发展路径相关以后,找到了非常多的很有意思的曲线。 这是一个地方的专利数和它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极其相关的,刚开始的时候自己里面多,在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外部大量切入,自己百分比大量下降,但是过了一定的时候,达到了50%、60%自己的专利数大规模上升,这是全球各个地方、各个国家的基本规律。再在一个地方进行波动,但是各个国家有一些抖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变化,这些国家第一类国家基本都是本土的专利为主的。第二类就是以外来为主的,第三类是从抖动全部外来在本土的申请过程比例不断上升的,这三种模式都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阶段,总的可以看到,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国家自己占了比例很重,随着自己的发展开发开放大规模,红色的是中国,大规模的下降,因为外部大量进入,随着最后10年中国自己的能力发展以后,自己又反弹,出现了大的W型非常明显,但是W型最后平了下来,国内外一直发育到成熟阶段开始进入这个阶段了。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中国各个区域的研究,这是我们对中国各个区域群落的研究,人员、人数、专利数,包括人递均专利数做了大量研究以后有很多收获和体会,各个地方、各个群落之间的专利数的发展变化和各个城市中、群落中哪些城市在哪个群落中起了最关键的带头领头作用?这是我们京津冀、这是城与城,这是区的。长三角群落未来在全球的地位中,取决于群外外部资源的大量集聚,今天霍主席把全球最高大脑都请到上海来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群内来说各个城镇群之间的协同发展要素变得极其重要,我们也对长三角20年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了大量跟踪,原来是在沿长江走的,到了最后突然之间上海和杭州的联络,从宁波走区域扩散的过程非常有意思。我们从POI数据和创新空间相关的分析来说,抓取了1242998年数据分成18类对长三角所有的群落进行了大规模研究,创新城市群落的构成和发展,取决于创新流中间交互的网络,核心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创新交互的活动,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属性关系,也就是说长三角真的要成为创新中心,人和人之间的联络是极其重要的,而不是城市和城市之间,也就是说要沉到下面一沉,光是两个政府签订协议不能直接和这个相关的,相关数字不高,我们也对这个案例在上海、长三角做了专利联动发展,我们发现非常重要的规律,长三角城市之间两个跨城市人和人之间联合的专利数,在过去10年增长了3倍,可以看到数字是非常高兴的数字,长三角城市之间跨城市联合两个人专利数增长3倍,是不是普遍规律?我们又连接了美国东海岸所有城镇群,把数据拿了出来以后发现,美国同期也增长了3倍,说明全球的城市创新已经是超越了单个城市,进入了群落创新的阶段,普遍的规律越创新越来越跨市创新的活动变得非常重要。 里面的差异性做了非常多的数据分析,长三角谁是发展?怎样的模式演进过程?城市创新活动显示了高度的集聚,但是创新城市或者创新是创新的空间要素交流的高度集聚的地理群落现象,正在诞生,上海很清楚的。未来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是创新全球的城市区域,全球群落在会议上正式提出,是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引领,是众多创新群体集聚,具有内在的生态体系的创新城市的一个群落,这个概念留给今天的会议,也是我们后面有大量的论证的数据,我们大量引入了人工智能的分析,我们对全部人工智能的大量推演,对城镇群的推演现在已经达到新的阶段,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用群落智能进行AI推演,长三角的推演未来正在做长三角未来的可能链接点,区域中间的相互之间的关键点,我们再把G60科创的包括各项指标,人均指标、教育指标、谁和谁联系都在做大量的分析。对后面的人才、企业、创新类型、专利数、投资链都做了很好的分配。 我们正在努力,希望长三角成为一个区域的共同创新的平台,我们在搭建五大要素,分别是企业需求、国内外的人才,大量的专利数已经有了专利数,最大的科研设施,还有最后的资本市场,这五大要素在做人工智能的匹配,谁和谁最容易搭在一起的?舞台正在建构当中,我们希望明年这个平台可以为区域城市之间的,这就是我们做的匹配长三角项目之间的匹配,五大要素怎么匹配起来?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是以学者挂帅、政府平台支持,联动所有长三角各大要素,尤其是江苏的大量的地方政府特别的强大支持,浙江的大量私有经济的活力,加上上海的大量人才,国内外人才和现在上海在做的科创板资金的融入,能够搭建一个全球的科研院所、企业、人才、金融和市场国际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平台。 今天的要素我们都在搭建一个个大的委员会、一个个全球的机构,我们希望建立世界上集聚最先进的技术,将这些技术用于城市和城镇群的研究和搭建上,我们已经建立全球最大的城市数据库和创新数据库,我们希望城市由此变得聪明起来,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城镇群变得更加联动,诞生一群的集群,每个集群能够集聚500-1000名群落,形成一批试点城市,成为一个人工智能城市的网络,包括它的国际标准,这样为全人类的工作做好更好地区域智能的平台。到了这个时代,一个城市不能单打独斗的,不要想一个城市自己变得聪明,别人都是笨蛋。一群人一起聪明起来,变成群落共同的支撑,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时代到来。今天说的最后一个词就是全球群落,是最后人类最需要的内容。谢谢![详情]

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式启动建设
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式启动建设

   5月25日上午,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上海市市长应勇共同启动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当今世界,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对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探索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科技部拟建设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形成推进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科技部支持建设“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试验区”)。希望通过上海试验区建设,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创新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带动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为支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上海经验”。 据介绍,上海试验区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市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围绕“创新策源、场景驱动、开放联动、治理协同”的总体建设思路,以营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为基础,以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场景驱动与治理创新融合试验为战略抓手,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创新迭代发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四个高地”进军。到2023年,集“理论、技术、应用、人才和治理”为一体,构筑综合性开放型战略优势,形成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示范引领效应。 上海试验区建设,重点布局四方面的任务:一是提升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全息空间群智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后深度学习机器智能”“类脑智能”等基础理论研究方向,集中攻关重大基础理论,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集群,打造人工智能战略性科技力量。二是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赋能试验,聚焦若干领域痛点和需求,推进人工智能深入赋能,提升“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重点在交通、医疗、社区、制造、金融等领域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赋能试验,形成相关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技术标准、地方性法规。三是建设开放联动的良好创新生态圈,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品牌打造国际一流合作平台,以自贸区新片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以科创板为抓手建设金融支持和企业培育体系,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载体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四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治理专业智库,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立人工智能治理的快速响应机制,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地方立法工作,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制定。[详情]

未来(科学)论坛展望: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
未来(科学)论坛展望: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

  未来(科学)论坛2展望:探讨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 5月26日下午,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2将在东郊宾馆举行。由复旦大学承办的本届专题论坛以“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汪正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等重量级嘉宾将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本届专题论坛旨在汇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研讨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研判集成电路先进技术节点迎来的颠覆性技术变革趋势。以此推动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创新发展,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一体化建设,为上海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集成电路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介绍,集成电路产业已有60年左右历史,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截至目前,摩尔定律依然有效,这个由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预言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和性能,每隔18—24个月会增加或提升1倍。然而,随着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科技界、产业界面临的技术挑战越来越大。比如22纳米技术节点,平面晶体管已跨越升级为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这是一种立体结构的晶体管,Fin的意思是鱼鳍,因为这种晶体管的形状与鱼鳍相似。 “虽然FinFET较平面晶体管有更好的器件特性,但未来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到5纳米技术节点时,它的性能也会变差,很可能被环栅晶体管取代。”张卫说,因此需要研发环栅晶体管、隧穿晶体管、负电容晶体管等新一代器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材料,从而进一步提升晶体管的性能和密度。这个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变革路径,是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2探讨的重点之一。目前,芯片三维集成技术、二维材料都是可期的创新发展路径。 张卫表示,存储器也是本届专题论坛探讨的一个重点领域。在非挥发存储器上,科技界和产业界正在研发阻变存储器、相变存储器和磁存储器等,以求突破现有闪存的性能。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是市场最大的单一芯片产品,2018年全球市场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近年来DRAM芯片技术由于受到电容瓶颈的制约,一直徘徊在19nm节点。如何打破DRAM芯片技术的电容瓶颈,实现DRAM芯片的跨越发展?为此,“通过未来(科学)论坛,我们希望促进产学研合作,让高校、科研院所与工业界更紧密地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我国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张卫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发挥一体化发展优势?这同样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本届论坛将为这种合作搭建一个高层次平台。[详情]

未来(科学)论坛:探讨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群
未来(科学)论坛:探讨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群

  未来(科学)论坛1 -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群 有没有想过啤酒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美味的芝士从何而来?为什么食物放久了会腐败?洗衣粉为什么能去脏除螨?如何安全无害地给农作物杀虫?疫苗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离不开微生物! 微生物,顾名思义,通常指所有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它们无处不在。空气、土壤、水、植物、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甚至不含其它生命形式的深海热泉,都有微生物的存在。那么提到微生物,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是谈之色变的病毒,还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益生菌?没错,这些都属于微生物,而且微生物的世界包罗万象,比如它还包括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真菌、藻类、支原体和衣原体等。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科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包括肠道菌群在内的微生物群有了全新的认知。比如,近期的发现显示,微生物群还能助力癌症治疗。今年5月即将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1就将聚焦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群,展现微生物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的广阔而精彩的探索空间。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今年将继续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首席学术合作机构,承办其中的未来(科学)论坛,并邀请多位跨学科研究微生物群的世界领军人物,分享研究成果与心得,与观众互动对话,深入探讨该领域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与趋势。论坛主持人将由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科学总监、《自然》系列执行主编杨晓虹博士担任。 人们早期在研究癌症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时,主要关注的是很多癌症其实是源于传染因素引起的炎症。此外,人们还发现很多微生物能够通过促使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受,以此来促进肿瘤的生长。作为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来自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的Laurence Zitvogel博士则发现,肠道菌群也可能对肿瘤治疗产生有益的作用。身为研究所肿瘤免疫科学主任的Zitvogel博士也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和巴黎萨克雷大学任职,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癌症免疫学和免疫疗法。几年前,她的团队发现,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肠道菌对免疫系统的活化。 Zitvogel博士重点关注肿瘤发展期间的树突细胞和内在效应器生物学以及基于外切体的疫苗设计。她将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相结合,包括将动物研究与I/II期患者临床试验联合起来,设计癌症疗法。她开创性地提出了“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的概念,阐明了放疗、化疗、靶向治疗触发的肿瘤细胞死亡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明确提出了“免疫原性”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策略,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肿瘤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新型联合治疗策略。例如,她在小鼠实验中发现,肠道菌会增强受体对检查点抑制剂的响应,这为利用菌群增强该类抑制剂的抗肿瘤疗效开辟了道路。在本届未来(科学)论坛上,Zitvogel博士将揭示肠道菌群在癌症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曾师从Zitvogel博士的马瑜婷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导、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她专注于应激与肿瘤免疫调节的研究,尤其是肿瘤细胞应激、死亡对抗肿瘤免疫的调控、精神情绪应激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等研究。她在肿瘤免疫领域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对细胞应激、死亡及危险信号分子释放之于肿瘤免疫原性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她将在论坛上阐述精神压力与癌症之间的关联。 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和研究员的耿美玉博士,关注的便是精神类疾病,她主要从事抗阿尔茨海默症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现已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包括研制了国际上第一个靶向Aβ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寡糖类药物971;开发了国际上第二个乙酰肝素酶抑制剂JG3,其抗肿瘤活性全方位优于第一个抑制剂PI88。这些药物开发中也有菌群的功劳。此外,耿美玉博士还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集分子、细胞、整体动物于一体的靶向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FGFR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系统药效学评价平台。 Henrik Bjørn Nielsen博士现为丹麦合同研究组织Clinical Microbiomics的首席科学官,十多年来一直是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届时,他将在论坛上发表题为“Making sense of ultra-high resolution microbiomics”的演讲,讨论他对于超高分辨率微生物组学的理解。 而现为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贾伟博士,作为代谢组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人物,其研究方向也关注基于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互作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癌症和糖尿病的机制和防控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和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并已经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代谢组学研究上获得了重要突破。近期他也在关注食物戒断对于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组的影响,对如何利用调整食物摄入促进人体健康也有应用意义。 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那么,各位对微生物到底了解多少?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到底在研究什么,并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它们将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惑,就请走近2019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1,寻找你想要的答案! ******************************************************************* 创设于2008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今年已是第12届,旨在汇聚企业、科研、政府等各界高层人士,分享建设科创中心的真知灼见,实现跨界融合。论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层次国际创新论坛,是中国重要的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先进理念传播平台、学界思想争锋平台、官产学研互动平台、最新政策发布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论坛将紧紧围绕世界科技强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科技创新领域中,聚焦重点、把握特点、引导热点、突出亮点,致力于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信号释放地、重要话题引领地、重要论述策源地,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推动世界和中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球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将以“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为主题,于5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主要内容由“1+4+N+X”组成,即1场开幕式及全体大会,4场特别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全球顶尖学术研究机构研讨会、主宾国论坛、“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N场专题论坛(区域(城市)论坛、政策论坛、产业论坛、创业者论坛、科技金融论坛、未来(科学)论坛、企业论坛、文化论坛……),X场合作论坛(海外分会、成果发布会、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项目对接会……)。[详情]

如何“织好”工业互联网让制造业“脱胎换骨”?
如何“织好”工业互联网让制造业“脱胎换骨”?

  如何“织好”工业互联网让制造业“脱胎换骨”?看专家在论坛上怎么说 吴佳妮 5月26日下午,围绕工业互联网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浦江创新论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将在临港召开。论坛将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转型动力和发展潜力为主线,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共同把脉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详解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落地的实施路径及安全保障,探索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近两年,工业互联网成为热词,不少企业争相入局。今年,这一热词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部分明确指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工业互联网与日常使用的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连接的对象是人、机器等各类工业要素,需要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间的智能交互,体系相较互联网要复杂很多。同时由于直接涉及工业生产,工业互联网对于网络性能上的要求更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 总经理郑忠斌介绍,工业互联网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域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驱动创新资源的快速汇聚,促进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共享,为‘双创’注入新活力,催生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发展壮大新动能。同时,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全球产业生态能力的同时,打造新的增长点。 自从国务院于2017年11月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工业体系后,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已逐步从概念倡导进入实践深耕阶段,形成战略引领、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推进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郑忠斌指出,当前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标识解析体系、网络、安全和平台。 在标识解析方面,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地布局了5个国家顶级节点,现已经全部上线并试运行,涵盖中东四方、徐工信息、航天云网、海尔集团等10 余个二级节点也已实现上线运营,“东西南北中”的顶层布局初步形成,并覆盖工程机械、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同时标识解析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在网络方面,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已发布了《网络连接白皮书》和《标准体系2.0》,明确了工业互联网网络的技术架构和标准架构。顶层设计层面已经逐步完善,网络升级改造也已经初见成效。“制造企业纷纷积极应用 5G、工业光网络、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改造企业内网络等。” 一旦由网络连接产业上下游或更大范围内的人和物,安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郑忠斌介绍,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已对应发布《工业互联网安全框架》《安全解决方案汇编》等框架指南和解决方案,同时初步构建国家、省级或行业、企业三级协同的安全监测技术体系,开展安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在平台建设方面,郑忠斌说,国内当前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5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数量达到数十万台,同时形成了一批亮点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已在高端装备、能源电力、服装纺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得到应用推广。 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均已驶入了快车道,要使得制造业真正迎来工业互联网时代,郑忠斌说,仍需进一步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这就要求加快技术创新研究,打破业界的“信息孤岛”,实现跨企业、跨领域、跨产业的互联互通,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各地之间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详情]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科技部
上海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同济大学
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
科技日报社
上海广播电视台

往届回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