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梦想的力量,深信自由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放弃底线和梦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前行。
虽然中国疫情暂时得到初步遏制,但全球快速蔓延,各国股市大跌。我们认为,应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是时候启动“新基建”了,改革战“疫”,化危为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十年内中国有望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2028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再回世界之巅,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改革战,在伟大的崛起过程中,中国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推动新一轮更大力度的开放。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四“新”
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放开行业管制、降低税负、国企改革、鼓励创新等推动政令畅通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
资金空转、推升资产价格的问题再度显现,这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老问题,如何搭建新的货币传导管道,打通金融实体新循环,让投放的货币到需要的地方、真正激发中国经济潜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总人口突破14亿。如何看待上述人口形势?
如果中国能够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潜力巨大,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督促银行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降成本要求银行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央行督促银行打破贷款利率0.9倍的隐性下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向实体经济让利。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疫情将打断中国经济2019年底的弱企稳,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破6是大概率事件,一季度可能破5。
现阶段我国同时面临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抓改革等多个政策任务,根据“丁伯根法则”,需要几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协同配合,政策工具及其搭配组合可借鉴1999年的成功经验。
在全国抗击疫情之际,大部分地方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但也有些地方为免责,一刀切,层层加码,采取极端防控措施,最终由企业和社会买单,企业负担加重、雪上加霜。
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演了一幕冰与火之歌,行业分化加剧。
返工高峰在2月8-9日后开始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向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如何防范疫情再度扩散风险?如何兼顾生产恢复和疫情防控?
疫情暴露了我们在社会治理、应急体系、医疗科技、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税费负担重等方面的长期累积问题。如果在应对上长短结合,在短期应急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实力,让悲剧不再重演,有助于真正提振经济和市场信心。
春节前疫情未得到足够重视、信息不公开透明导致随后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疫情从武汉快速扩散至全国,近期封城、居家隔离、延长假期、推迟复工、各方驰援湖北等措施有力防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但随着节后离乡返工返学潮日益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如何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
疫情将全面冲击我国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影响虽然沉重但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长期经济走势。只要我们在强力应急的同时,大力推动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信心来自于我们务实有效的举措,共克时艰。
疫情将打断中国经济2019年底的弱企稳,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破6是大概率事件,一季度可能破5。
从12月社融结构来看,表内信贷是支撑社融的主要因素,委托贷款带动表外萎缩量继续放缓,贷款核销季节性上升,信托贷款、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分别由于到期量大、高基数、年末回升幅度低于去年同期而构成拖累。表内融资方面,新增信贷短期延续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