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纽约站特约观察员 毛冬
不久前,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创变者(Game Changer)”颁奖典礼上,和马云同台领奖的人群中还有一个中国人的身影,他就是连续两次带领上海在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中夺冠的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
一路走来的教书匠
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给“创变者奖”得主张民选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通过大胆的教育改革,使上海的教育表现成为了全球顶尖。作为一个教育者、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致力于把更好的教育带给2300万来自不同背景的上海学子。”
巧合的是,一周前我采访TED演讲排名第一的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的时候,他也向曾我提起,自己虽然对中国教育了解不多,但对于上海连续两次在PISA测试中夺魁印象深刻。
不过与只传道不授业的“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不同,张民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我小学教了教大学,乡下教了教城里,中国教了教外国,从发达国家教到发展中国家。”张民选这么形容自己这几十年来的“教书匠”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张民选来到位于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安徽金寨当老师。“那时候什么都教,语文也教数学也教,教了小学还要教中学。”
九十年代,张民选曾赴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在内的多所世界名校研究学习比较教育学。“很多人研究‘教育史’。但我认为‘比较教育’更具有实用性。纵向比较各个国家的当代教育现状、研究各国的教育体制,可以帮助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发展。”
回国后的张民选名片上多了不少行政职务,但是他仍没有放弃教学工作。今年六月刚刚卸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张民选,现在仍然保留着“教授”职务。
不过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并没有印在名片上:上海PISA项目的带头人。
PISA测评结果绝对客观真实
PISA全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2012年,PISA对来自65个经济体逾50万的15岁学生的能力进行测评。
PISA测评每三年举办一次,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的掌握,2012年还新增了“创造性问题解决”以及“金融知识”的非强制测试项目。PISA官方网站称:PISA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直接测试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而是用开放性的问题评估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为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而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都在数学、科学和阅读全部三项上都取得了第一名。
面对上海在PISA测评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我脑中第一个疑问就是,这个成绩是否客观真实:学校是否会为了考试进行突击或者培优?选择的学生样本是否都是成绩优异者?
张民选告诉我,上海参加PISA测评有三个动机:第一是想看看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跟世界其他国家比处在什么水平;第二是希望学习其他各国先进的教育评价方法;第三是如果在测试中找到了问题,能否用在教育改革和政策的制定当中。
“这个测试并不是为了择优,而是为了客观评估某一地区的教育水平。”张民选说,“所以学校不会像准备数学奥赛一样去进行培优或特训。我们参加PISA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看到最客观最真实的测评结果,以此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改革。只有真实数据才有用,我们也不能自欺欺人。”
为了证明上海不是为了追求名次,张民选还告诉我,2012年开始,PISA除了传统的测评项目,新加了两项非强制的“问题解决”和“金融知识”测试。许多参与地区都害怕在新项目上表现不好而选择了不参加这两项测试。而上海不仅参加了,而且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问题解决”世界第四,“金融知识”世界第一)。
“而且PISA的试题参与国都可以参与出题,但是上海故意没有出一道题。为了看看中国学生的解题能力到底怎么样。”张民选略显骄傲地补充道。
图为2009年PISA测评结果:上海名列第一,韩国拍卖第二,日本排名第八,美国排名十七
“上海秘密”到底是什么?
当09年上海第一次在PISA中夺冠时,很多人以为是哪出错了——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说不定分数算错了。但是当2012年上海再次取得PISA测评全部三项第一时,全世界不得不开始认真对待上海的出色表现。
2013年,曾获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专栏文章《上海秘密 (The Shanghai Secret)》,记录了他对于上海为什么能在PISA中表现出色的调研结果。
PISA的负责人安德里亚斯·施雷彻(Andreas Schleicher)告诉托马斯:2003年,上海的教育系统还是非常普通的。但十年后,上海的教育系统已经世界领先,同时极大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别。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中国最好的学校里,老师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相互学习,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而在美国,老师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教学。
在托马斯造访的上海蔷薇小学,老师每周有70%的时间用在教学上,30%的时间用在发展教学技能和备课上。而这个比例要比一所典型的美国学校要高得多。
而9月份英国教育部派出的一个72人的数学老师考察团也给出了相似但是更为详细的结论。这个代表团花了一周的时间在上海的小学听课,然后开会总结出了上海教育优秀的六个原因: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高。
中国的教师更专业,更加“术业有专攻”;而且学历更高,专业素养更好。比如数学老师就是正经数学系毕业的,而且只教数学;而英国常常是一个老师什么都教,比如一个历史系毕业生可能要教教语文数学历史。中国的老师要在职进修,但英国很少。目前在中国,教师就职后的第一个五年有360小时的进修要求。而且要评职称的话,第一个五年的360小时之后,还要有540个小时。中国的学校都有教研组来鼓励教师教学、研究相结合,但英国学校并没有这个机会。我们用很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比如心算,算盘和乘法口诀表,这对教学效率有不小的提升。
我们的教学方法更灵活。比如老师会把一个大问题变成很多小的步骤,或者一道题改变一下条件变成另外一个题。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已司空见惯,但是在英国却并不多见。英国考察团认为中国政治制度有优势。他们说,中国从上到下都有计划:有五年计划,有20年教育发展规划,有中长期规划。有计划老师就知道该干什么,而英国两党制经常换制度。今天喜欢的部长换掉了,明天不喜欢的部长也换掉了。天天换让教师无所适从。
革命尚未成功
虽然上海在两次PISA测评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张民选却始终保持着冷静,他对教育的目标比获得几项测试的第一名要高得多。
“参加以前没有想到上海会是第一。想到过可能会在中上水平,但没想到结果会这么好。”张民选说,“这真的就代表上海的教育世界最佳吗?我觉得不尽然。”
张民选说,PISA测评毕竟有他的局限性,基础教育所涵盖的面远比数学、科学和阅读要大。“比如我们希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PISA就没有测这个。
张民选还认为,PISA成绩好并不代表总体成绩好,国内教育者们不能高枕无忧,自鸣得意;而且取得这么优秀的测试成绩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并不一定值得。“PISA测评中数学优秀比例平均只有12.6%,中国达到了55.4%数学优秀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孩子数学这么好吗?”
对于中国学生过于看重数学这一现象,张民选还评论说,数学考试中一部分考察的知识,但还有一部分考察准确性的,“而考察准确性的部分是最容易在未来被机器所取代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精力追求满分,执着于完美的数学成绩。”
PISA结果出了之后,张民选的团队曾对60万学生的数据做过分析,“我们发现每周作业时间11.8小时是最值得的,大概每天两个小时。这个强度学习效率是最高的,是值得的。超过了这个点,边际效用就逐渐变小了。学生要花成倍的时间才能获得同等的提高。而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匀出来去提高别的方面的能力,比如体育、创新等等。”
张民选还认为上海还应该加强统计方面的教育。“我们过去一直很重视数学理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意义却比不上统计。”
自从09年PISA测试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目前上海已经启动了课程改革,增加了课程中统计的比重,并且加强了对数学建模的培训。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纽约站特约观察员,自由摄影师,前金融从业者。美国爱荷华大学金融财务双学位。)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全球新闻眼》是一档由新浪财经全球记者和撰稿人团队为您呈现的原创专栏集。真相远比价值观更重要。敬请关注全球新闻眼微信公众号:全球新闻眼。扫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