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世纪难题:生还是不生?

2013年11月02日 10:41  作者:翁晓莹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记者 翁晓莹

  港府近期发文显示,香港的人口老龄化比想象中更严重,到2041年,每3个香港人中就有1人为65岁以上,在职人士的供养负担也会加重一倍。人口老龄化虽是老生常谈,但牵扯到外来劳工、房屋政策和生育问题等,都是香港多年来一直跨不过去的槛。

到2041年,每3个香港人中就有1人为65岁以上的长者。到2041年,每3个香港人中就有1人为65岁以上的长者。

  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的问题。近期香港政府也发表了人口政策咨询文件,强调要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和推算,香港的人口老化情况似乎比想象中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1.人口老化的速度比预期快,到2041年,香港每3个人中就有1人为65岁或以上;2.劳动人口不足,预计2018年上升至371万人的高位后便“封顶”回落,劳动参与率将由2012年的58.8%跌至2041年的49.5%;3.在职人士的供养负担加重,每千人的供养数目将由2012年的355人增至2041年的712人,增幅近1倍。

  港府在文件中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包括鼓励家庭主妇投入职场以增加劳动人口、输入外地劳工、针对重点产业招揽海外人才、鼓励生育以及探讨延长退休年龄等,其中的一些政策建议引起了不少争论。

  外来劳工成矛盾焦点

  输入外来劳工一向是容易引起矛盾的惹火话题,这次也不例外。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工荒,香港政府此次提出在不影响本地劳工就业下扩大输入外劳,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多个本地工会的强烈反对,甚至有工会发起游行,反对政府输入外劳的建议。

  工会的质疑和担忧绝非没有道理。有不少人担心外来劳工会抢走本地人的饭碗,或者以超低工资来拉低总体的薪酬水平,使得香港本地基层的收入不升反跌,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近几年新移民的不断涌入,使得港人将贫富差距和楼价飙升等问题归咎于新移民,一旦大量引入外来劳工,港人的负面情绪只会不断扩大。

  此外,反对者还认为香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问题并非人手不足,而是劳动力的错配。目前香港由金融和地产等行业主导,一些热门行业的职位需要大量的人来填补,人才供不应求而导致“有工没人做”。而与此同时,部分低学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位却不断流失,造成“有人没工作”。他们认为与引入外劳相比,政府更应该加强职业培训,帮助基层劳工转行,以填补职位空缺。

  不过,在支持者看来,引入外来劳工对目前的香港来说十分必要。香港引入大量家庭佣工的传统已经持续多年,这说明港人并不反对外来劳工的引入,相反的,港人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需求。在建筑业、零售业、护理和饮食等行业,人手不足的情况尤为严重,引入外来劳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劳工短缺的问题。

  事实上,外来劳工从事的很多都是港人并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抢饭碗”的问题并不存在。此外,港府亦规定外来劳工的工资不能低过市场工资的中位数,所以也无须担心外来劳工输入会拉低工资。

  港大社工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有些工种香港本地人都不愿意做,例如建筑行业受周期性需求限制,忽然要兴建两三座桥,市场就需要很多工人,所以一些短暂的措施是需要的。但他也强调输入外来劳工必须确保本地人就业和待遇不受影响。

香港人口政策的两大难题。香港人口政策的两大难题

  生还是不生?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而对不少香港人来说,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简直就是世纪大难题。

  香港的出生率一直偏低。根据政府的人口政策咨询文件,1981年每1名女性生育1.9名子女,2012年降为每1名女性生育1.3名子女,按照推算,今后这个数字将停留在1.2名。生育率的降低将进一步加快香港人口老化的节奏。

  在香港,为人父母有多难?谈恋爱,在男女比率愈发失调的香港,要寻找如意郎君并不容易;结婚了,房子小居住环境恶劣,不少人与父母同住,令有意“造人”的夫妇心存犹豫;怀孕后,公立医院床位不足,一床难抢;新生儿降生,托儿服务欠缺,父母上班后孩子没人管,更不要提抢奶粉的事儿了;孩子三四岁了,幼儿园一位难求,通宵排队争抢学位,而这仅仅只是孩子慢慢求学路的开始,未来还要为挤进中小学名校绞尽脑汁。责任如此重大,你说生还是不生?

  除了生育率降低,香港女性的首次生育年龄也由1981年的25.1岁,延后至2012年的30.5岁。一些夫妇年轻时只顾事业,忙着在职场上拼杀,或者担心生孩子养不起等问题而迟迟未生育。等到30多岁想要生的时候,却发现年纪过大难以怀孕,这成为不少中产家庭的心病。

  去年有港媒报道称,由于香港公立医院每年只能治疗1300多宗人工受孕的个案,不育夫妇除了要苦等3、4年求诊外,公立医院提供的人工受孕服务还有诸多限制,包括女病人不能超过40岁,3次人工受孕失败会被即刻取消资格等,而私家医院的诊费则高达每次约10万元,有不少香港夫妇因此北上深圳接受人工受孕。这次港府的人口政策公众咨询,也有讨论是否应该由政府为一些希望生育但未能成功者提供资助。

  反对资助的人大多从资源和人手考虑,认为医疗资源应该优先用于处理危重病人,如果把资源用于协助不育夫妇,容易引起社会争议。此外,香港私家医院收费高昂,每次收费约10万元,而成功率却只有三分之一,估计每对夫妇要成功生下婴儿约需30万元。即使政府只资助一半也高达15万元,这样的大手笔似乎也有将纳税人的钱肆意挥霍的嫌疑。

  而支持者则认为,资助人工受孕能够提高生育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香港的人口老化问题,对香港社会有利。接受资助的大多为年轻时忙于事业的中产夫妻,相对交税多福利少,向他们伸出援手确实值得考虑。此外,日本和新加坡等地近年来为鼓励生育均设有人工受孕资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国的生育率,这些经验也都值得香港学习和借鉴。

  有不少人对港府这次公布的咨询文件很失望,认为政府只是说出了问题所在,但却没有提供解决方法,显示了港府的无能之处。但事实上,政府的文件不管是怎样的立场都会引来争论。如果咨询文件有明确的建议,会被认为政府已经有所结论,咨询只是过场而已,并非真要听取民意;如果以开放的形式征求意见,则会被认为缺乏立场,是无能的表现,总之怎样都两面不是人。

  虽然人口老化问题早已成为老生常谈,但其中牵扯到的新移民、房屋政策、以及中港融合等社会和经济问题,确是关系到香港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人口政策的目的并非单单只是降低平均年龄和提高出生率,在这其中还囊括了对香港未来愿景的描绘。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香港?香港该发展怎样的产业、吸纳怎样的移民?香港未来在与内地、亚洲乃至全世界的融合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只有全方位地思考这些问题,才能为香港的明天勾画出完整的模样。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香港老龄化劳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