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付一夫
7月3日,工信部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强调,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光伏行业打响“反内卷”攻坚战的重要信号。
除了光伏行业外,我国汽车、水泥等多个行业都已经掀起“反内卷”之战,部分行业的“反内卷”已初显成效,这也要得益于政策端对于整顿“内卷式”竞争的努力。
事实上,早在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又一次特别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而今年以来,各大有关部委都纷纷密集表态,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依法加强重点行业价格监管,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导破解“内卷式”竞争。
正因如此,如何深刻理解“内卷式”竞争,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1
经济学视角下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能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并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就势必要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服务和销售等方面展开竞争,如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管理水平等,从而能够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确立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通过竞争,市场经济可以自发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倘若企业参与竞争的动机不是出自于产品质量、性能的提升,而是为了争夺有限资源与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牺牲自身利润为代价来开展各种无效乃至过度竞争(如不计代价地降低产品价格等),最终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同时还引发了资源浪费、创新受阻、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如此一来,市场就会陷入一种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恶性循环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成了低水平、低效率的竞争,即所谓的“内卷式”竞争。
一般认为,“内卷式”竞争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其一,过度价格竞争拉低行业利润: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是相互压价,过度依赖“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资源与份额,而非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例如近期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外卖平台的“补贴竞赛”等等,然而这种竞争格局并不利于行业效益的提高,甚至可能会严重挤压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空间。以汽车行业为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利润持续下滑,2018~2021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大体在6%~7%之间,到了2024年底已降至4%附近。
其二,同质化竞争持续蔓延:受种种因素影响,众多企业往往表现为在相同领域内重复建设,产品或服务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此类现象已不仅仅存在于水泥、建材等传统行业之中,在部分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也有抬头迹象,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有“新三样”之称的新能源汽车、锂动力电池和光伏产品,近几年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态势;
其三,短期利益导向愈演愈烈:当前我国多数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都出现过“一哄而上”的现象,即一旦某个领先企业开发开拓了某种新产品或商业模式盈利机会,便会有大量企业和资本跟风模仿或是照搬照抄,意图在短期内进入该行业中分一杯羹;但随着大量企业的进入,领先企业的盈利优势便会迅速稀释掉,其前期研发投入等成本便难以通过后续的市场需求和份额的增长而有效回报,从而迫使行业陷入到低质量发展的困境之中。
2
之所以要大力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因为这一现象违背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一则,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
“内卷式”价格竞争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且极具破坏性的,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容易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不断恶化——并非仅仅是财务指标增速的放缓,还包括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力日益退化等多方面影响。
具体而言,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内卷式”竞争相当于是一种“囚徒困境”:如果不参与到诸如“价格战”等行为中来,那么自然就会面临着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但若是参与其中,虽然短期内可能会赢得一定市场份额,但中长期来看必定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企业自身的利润空间也会被大大挤压。而利润降低的直接影响,便是企业因过度的资源消耗而被迫减少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有些企业为了维持经营,甚至不得不依赖短期借贷以缓解现金流压力,如此便引发了财务结构恶化、竞争力下滑等多重风险的累积,对于企业发展无疑是极具破坏性的。
二则,会导致创新动能的衰竭与行业生态的破坏。
创新方面,由于“内卷式”竞争大大压低了利润空间,企业便无法将足够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研发或设备更新,即便是想要不断创新的企业,往往也会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预算而不得不选择模仿成熟技术而非探索前沿领域,无形之中加剧了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态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低利润→弱创新→更低利润→更弱创新”的恶性循环,并拖累整个行业的升级步伐。不仅如此,利润的微薄还可能会影响员工合理的薪酬结构,致使部分高端技术人才趋于流失,从而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创新动能的衰竭。
生态方面,“内卷式”竞争显然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具体来说,以“价格战”为代表的低效竞争范式,会使得很多真正重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的优质企业难以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反倒是那些依靠低价竞争且科技实力较差的企业更容易在市场中生存下来,长此以往便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不仅如此,“内卷式”竞争还容易扰乱市场价格体系,尤其是部分商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采用低价倾销等策略,这种不当竞争的结果便是市场价格失去了对于供求关系的准确反映,市场资源无法按照价格信号进行合理配置,就连公平竞争的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上述影响机制反映到宏观层面,便是国民经济低质量增长与结构性矛盾的并存。诸如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投资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不足、资源错配加剧、产业升级受阻、债务风险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随之而来。
这自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
3
放眼当下,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压力,海外各方面形势愈发扑朔迷离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是要更加着眼于国内需求的挖掘,通过进一步激活内生增长动力与苦修内功来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和质量,继而增强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正因如此,面对部分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我们势必需要加以整顿,如此才能助力于国民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近两年官方致力于“反内卷”的根本原因。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增加高端产能优质供给,不断开拓多元化市场,增强发展韧性;
二是加强地方约束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要求各地方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底线红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优惠政策,并针对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屡禁不止、花样翻新等情况,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整治。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扩张。发挥好质量标准支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的落后和低效产能,科学论证煤化工、氧化铝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注重技术研发。
四是强化市场监管,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的市场乱象。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大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和作用。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顿“内卷式”竞争也绝非朝夕之功。而病症的多样性与病因的复杂性,注定了破除“内卷式”竞争不能仅靠政府部门,必须要汇集多方合力协同并举。唯有如此,才能将“内卷”压力真正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与更高水平昂首迈进。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
责任编辑:王馨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