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温彬
【内容摘要】
财政收入由负转正。3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从上月的-1.6%升至0.3%,略高于全年0.1%的增速目标,主因政策效能加速释放、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加之出口继续保持韧性,带动税收收入修复。
财政支出节奏加快。3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7%,较1-2月加快2.3个百分点;支出进度占比为9.3%,高于去年同期的9.2%。分项来看,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加大,支出占比比1-2月上升0.7个百分点至3.2%。
政府性基金支出提速。3月份,由于土地市场延续缩量趋势,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1-2月的-10.7%降至-11.7%;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从1.2%升至27.9%,各地加快专项债使用进度,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
二季度,财政政策将抓好落实,推动资金尽快落地,强化对消费和投资的定向支持,对冲外需疲软缺口。随着关税对出口的负向拖累逐步显性化,财政政策将择机加力,托底经济增长,7月和10月的政治局会议是重要的观察窗口。
一、财政收入由负转正
3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从上月的-1.6%升至0.3%,略高于全年0.1%的增速目标,主因政策效能加速释放、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加之出口继续保持韧性,带动税收收入修复;收入进度占比为7.4%,高于去年同期的7.3%。
分项来看,税收收入降幅收窄,从-3.9%升至-2.2%;基数效应影响下,非税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从11.0%降至5.9%。
税收收入中,主要税种明显改善。国内增值税从1.1%升至4.9%,主因企业赶在美国“对等关税”落地之前加快抢出口,使得同期工业生产加速增长;消费税从0.3%升至9.6%,车辆购置税从-32.5%升至-14.1%,与同期消费数据表现一致,3月消费同比增长5.9%,增速创14个月来最高;企业所得税从-10.4%升至16.0%,反映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得益于季节性和“抢出口”效应共同推动3月出口超预期上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降幅分别收窄1.8和4.1个百分点;房地产相关税收从-11.4%升至-0.1%,楼市小阳春成色十足,回稳迹象初步显现。不过,个人所得税从26.7%降至-58.5%,主要是受春节错期影响,去年集中发放职工年终奖金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多在3月份入库,抬高了基数。
二、财政支出节奏加快
3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7%,较1-2月加快2.3个百分点;支出进度占比为9.3%,高于去年同期的9.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较1-2月加快0.8个百分点至9.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较1-2月加快2.5个百分点至5.2%。
分项来看,科技领域投入力度加大。科创方面,科学技术支出占比比1-2月上升0.7个百分点至3.2%;民生方面,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支出占比分别比1-2月上升0.1、0.6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占比分别比1-2月下降0.8、2.4个百分点;基建方面,整体支出占比19.9%,与1-2月基本持平;债务付息方面,支出占比从3.5%升至4.6%,债务付息压力趋增。
三、政府性基金支出提速
3月份,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从1-2月的-10.7%降至-11.7%,主因土地市场延续缩量趋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从-15.7%降至-16.5%;预算完成进度4.6%,持平于去年同期水平。
3月份,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从1-2月的1.2%升至27.9%,各地加快专项债使用进度,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预算完成进度为6.7%,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5.5%。
四、二季度财政政策将加快落实
二季度,财政政策将抓好落实,推动财政资金尽快落地,强化对消费和投资的定向支持,对冲外需疲软缺口,同时也为后续可能推出的增量政策腾出空间。
一是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统筹提振消费与改善民生。二是加快政府债发行节奏。二季度注资特别国债和超长特别国债将开启发行,加之专项债“自审自发”加速推进,新增专项债发行也会加快,预计政府债净融资额达4.3万亿元,考虑到一季度有1.33万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实际使用资金将比一季度增加1.53万亿元,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关税对出口的负向拖累逐步显性化,财政政策将择机加力,托底经济增长。接下来,7月和10月的政治局会议是财政政策重要的观察窗口,届时增量政策将进一步明朗化。
可能出台的增量政策举措包括:一是上调广义财政赤字率目标,增发国债或特别国债。当前我国全口径政府债务率为67.5%,按G20和G7国家120%左右的平均水平来算,还有约71万亿元加杠杆空间。二是盘活地方债结存限额。202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4万亿元,限额52.79万亿元,扣除4万亿元化债专用,还有1.25万亿元盘活空间。三是加大消费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消费、家政服务消费、数字消费、体育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