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李庚南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市场的预期与意外之中召开。按惯例,这显然是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铺垫与定调。会议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研究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目标和基本政策导向,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会议要求明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稳住楼市股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稳外贸、稳外资。仔细研读会议精神,其精髓就一个“稳”字!
实际上,“稳”字是我国宏观政策一以贯之的导向,贯穿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历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稳”字引领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取向和不同的政策组合:先后交替出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等政策组合。在经济增长过快、过热时期,“稳”意味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适当收紧;在经济增长缓慢、面临发展困难的时期,“稳”意味着积极、宽松的政策取向。或许单就“稳”的取向而言,并无太多新意。但在当下异常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下,稳定尤为弥足珍惜,强调稳则有着更深的意味、更高的视角。而稳的重点、稳的方式和手段的转换则将传递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帮助我们展望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
“稳”从何处着眼?
稳之所以成为我国宏观政策一以贯之的基调,是为了应对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和增长。本次会议延续了“稳”字当头的基本政策取向,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楼市和股市是稳经济的不选之选。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掣肘越来越归因于内需不足,而内需不足又越来越聚焦于消费不振(投资需求的边际收缩已毋庸置疑)。经济增长面临的各种矛盾最后都向消费领域收敛,消费增长乏力成为整体经济增长的现实瓶颈。如何尽快激活消费市场、促进经济走出缓慢复苏的迷局成为各方的共识。
制约消费增长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是居民的购买能力及其消费意愿。在收入下降、收入预期不稳背景下,权且撇开消费意愿下降问题,居民消费增长无疑依赖可支配钱袋子及其可变现的资产支撑。而现实状况是,在长期畸形的投融资结构下,居民绝大多数资产沉淀于楼市和股市,——两个市场持续低迷带来的资产缩水直接制约了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意愿。因此,但凡有一个市场能够活跃起来,能够产生财富效应,那么居民就能找到消费的底气及现实的现金流。所以,如何提振楼市、股市两大市场,或是当前没有选择的选择,也是激活消费最近的路。或许正基于这种考量,今年以来,特别是9月24日以来,国家出台的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基本聚焦于楼市股市:促进楼市止跌回稳,提振资产市场。尽管,随着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的相继落地,稳楼市、股市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但基础尚不扎实,因此有待政策的持续发力。
稳外贸、稳外资是稳经济的必要条件。会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这不仅驱动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的重要环节。我国经济结构所具有的偏外向型特征,决定了外贸、外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举足轻重。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开放型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受外部环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近年来进出口对经济的驱动力有所下降,但它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对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国际合作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外资作为相对高效率的投资者,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直接拉动作用,可以增加就业、税收,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特别是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上台,将带来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种背景下,如何主动作为,探索积极有效的稳外贸、稳外资政策举措,对明年乃至十五五规划的实施都有深远的意义。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需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稳定外贸和外资。
“稳”靠什么支撑?
本次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这既是为明年经济工作确定总基调,同时也指明了实现稳经济的基本路径和要求。所谓“稳中求进”,就是要强调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避免因为过快的发展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以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特别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所谓“以进促稳”,就是要通过加快发展修复经济疤痕,促进稳定。
如何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这就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直是宏观政策的基调。在本次会议首次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前增加“更加”的表述,表明财政扩张政策将进一步加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直接表现为财政赤字容忍度或进一步提升。政策将发力点或表现为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及财政补助、贴息、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瞄准的目标:一是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化解。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减税降费及退税等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三是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定调均为“稳健”。此次会议首次将货币政策的定调定为“适度宽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其直接表现形式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货币信贷运行环境的宽松,相应的政策工具不外乎降息、降准,也包括央行再贷款、贴息贷款等,以及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稳楼市方面,需要供需两端发力。在供给端,通过优化既有政策纾解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境,通过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推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构建;在需求端,通过进一步降低按揭融资成本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提振购房的意愿。在提振资本市场方面,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发力。也包括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
实施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所谓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面临特殊冲击、传统政策工具难以应对时,通过非常规政策工具或超常规力度进行干预,突破既有政策范畴以应对严峻挑战。 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意味着在宏观调控政策思路方面将按照“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导向,通过更加灵活、多样和超出常规力度的手段实现经济稳定和复苏。调控的思路更加积极,调控的工具更加丰富,调控的力度更大。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的立足点往往又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政策组合。如,在财政政策方面,或进一步提高对赤字率的容忍,实现赤字率4%的突破;通过发行更大规模、超长期限的特别国债,加快地方隐性债务、房地产市场风险及中小银行风险的出清。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实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释放更多流动性,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在汇率政策方面,为应对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美联储持续降息等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汇率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的运用或活跃。
“稳”将如何延续?
维持和延续宏观经济稳定格局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任务,关键是加强预期管理,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预期的稳定不仅取决于政策供给的力度,还取决于政策供给的科学合理性。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能否在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的叠加之下,尽快走出低迷,实现止跌回稳,关键是预期的稳定、市场信心的重塑。唯有稳定了预期,才会唤醒沉睡的投资意愿。
当前,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所表现出来的无疑都是信心缺乏、意愿不足,而且需求端与供给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楼市如此,股市亦如此。基于此,本次会议指出,要加强预期管理,提高政策整体效能。要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长远看,可持续的稳定有赖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协同性。应该将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体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最优经济结构下的短期平稳运行与长期稳定增长。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