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一己私利绑架资管新规

2017年12月25日09:19    作者:郭华山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郭华山

  很多金融机构提到新规可能对业务冲击比较大,甚至对市场产生很大风险。笔者看来,这种牵强和狭窄的看法大多是出于私利的判断。

别为一己私利绑架资管新规别为一己私利绑架资管新规

  11月17日央行官网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月16日,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时间截止。在反馈期间,各金融机构的讨论异常激烈,这是近两年监管强化过程中少有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此次资管业务指导意见加大了监管的力度和广度。力度,央行牵头三会推进指导意见的落地,这是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召开第一次会议后发布的首例监管意见稿。各类资管业务均被纳入此次规范意见,监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金融机构。笔者认为此次资管新规不仅影响部分金融机构的业务机会,更重要的是金融监管方式变化的一种尝试。未来金融业将发展为综合金融,统筹监管的模式。

  央行在公布意见稿提到资管新规目的是为了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导向很明确,资产管理是为了实体经济的投融资行为服务。

  但是目前市场的很多资管业务成为通道和产品嵌套的途径,层层嵌套躲避市场监管,这与资产管理的目的和价值相违背。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等问题埋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特别是银行非保本理财业务的大量发行,表内业务表外化,一些隐性的保本保收益承诺一旦出现兑付压力,必然会引发市场恐慌,提高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资管嵌套业务受到追捧既有金融监管的客观条件,也有金融机构利益驱动的主观条件。为了理清资管多层嵌套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资管业务兴起过程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稳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为了稳定经济,政府推出“四万亿计划”的刺激政策。政府大规模的基建规划,扩大内需催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积极推进,M2同比增速从2008年11月的14.8%急剧上升到2009年11月的29.7%,大量的货币发行催生了强烈的投资需求。投融资需求的同向扩展,带来了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的扩张,这为资管行业规模增长提供了客观需求。

  而资管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始于2012年。2012年到2013年间,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依次发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的通知或办法。证监会下辖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资管业务依次开闸。监管开闸为资管行业扩张扫清了制度障碍。不同监管部门的资管业务开展,多渠道分流投融资压力,缓解了投融资需求的燃眉之急。在业务开展初期,资管业务对缓解投融资压力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但是资管规模的迅速扩张后,很多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流动性在金融市场空转,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定位被严重扭曲。

  2016年,各监管机构开启逆周期调节。资管规模扩张最快的证券行业成为监管重点,随后保监会、银监会依次发文强化资管业务的监管。2016年监管规定主要是各监管机构针对各自管理业务进行监督。事实上,监管的效果并不显著。最终结果是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多层嵌套规避各自监管机构的监督,资金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转来转去,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依然无法实现。多龙治水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各监管部门节奏和监管办法的不协调导致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金融市场去杠杆,流动性脱虚向实的目标难以实现。

  央行牵头的“大资管新规”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生。一方面,将资产管理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突出央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协调,央行牵头,三会执行的监管思路逐渐明朗。这是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型过程中,统一监管的首次尝试。

  说到金融综合经营模式,其实早在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成为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作为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尝试。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三家综合金融集团的业务发展迅猛,市场竞争力提高,特别是中信和平安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光大也从资不抵债的困境脱离出来,成功上市,发展成为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

  从三家试点发展来看,综合经营的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不断丰富,市场竞争加剧,内向型的业务发展模式较外向发展成本更高。国内金融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混业经营是大趋势。混业经营并非简单的业务拼凑,而是业务的整合优化,协同发展,否则混业的意义和价值全无,因此更应该称为综合金融。综合金融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有利于优化金融企业的业务结构,而且便于投融资行为的规范,控制投融资业务风险。但是综合金融的难点在于金融企业容易形成业务垄断,产生不正当竞争,进而影响金融监管的效果和取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此有很大关系。

  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从分业到混业切换的主要逻辑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平衡,两者的螺旋式发展伴随着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推进。分业模式重安全,混业模式重效率。效率与安全的权衡,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借鉴国外的金融监管模式,美国的混业和分业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对金融业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美联储是混业监管上级机构,货币监理署、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州保险停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通过上下级结构维持健全的监管业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基本与美国接近,监管模式匹配度较高。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业务结构基本可以匹配美国监管架构,但是由于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发展的历史原因,虽然央行的地位略高,但是一行三会不存在隶属关系,监管协调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批准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的一周后,央行公布“大资管新规”意见稿可谓意义重大。此次监管新规的发布及时但不显仓促,监管部门希望通过统一监管的尝试能优化资管业务,完善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

  在意见稿公布期间,很多金融机构提到新规可能对业务冲击比较大,甚至对市场产生很大风险。笔者看来,这种牵强和狭窄的看法大多是出于私利的判断。回顾美国次贷危机,我们看到那些口口声声捍卫金融市场稳定的人,多数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推动政府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而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内在业务风险。企业追求盈利的动机无可非议,但不顾市场风险一味做大业务,希望大而不倒。正是这样的认知误区导致监管推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监管行为被绑架。

  其实作为金融机构,谁不知道业务盲目扩张的潜在风险?谁又真正在意过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待风险发生后落得一地鸡毛,谁又来承担责任?最后损害的还是投资人和纳税人的利益。希望新规公布后没有太多的利益妥协,能真正从完善监管的角度出发,真正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真正从金融市场长远发展出发。希望综合经营和监管的尝试取得突破,让金融回归本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挖财基金投研总监。)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保监会黄洪:中国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 乐视香港宣布破产清算:几乎欠了所有相关方的钱 新华社:机构已主导A股行情 广大散户正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1.5亿人有驾照但没车 共享汽车规模迅速扩大 当心!这一金融骗局正在疯狂圈钱 很多人赔得倾家荡产 起底赵薇黄有龙:与国际博彩业有着不易发现的交集 央行今年罚第三方支付2500万 支付宝微信也没幸免 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任期明年将满 能否延迟退休成疑问 天津传奇楼盘何去何从:老板是落马官员之子 是拆是卖 华西村掌门人吴协恩回应负债389亿元: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