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志龙
中国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盲目粗放式跃进,规模做大的同时,全社会出现资产荒的同时,资产质量问题、透明度问题和监管体系如何理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都是新难题,也是新挑战,需要大智慧。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今日发布《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预计,本轮银行不良资产升势尚未见顶,在经济下行压力作用下,与上年相比,2015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的风险程度会提高,新增信贷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时点较大可能在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还会持续4-6个季度。
报告显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升”。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36亿元,不良率高达1.59%,预期未来商业银行不良面临较大压力。据预测,2015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12637.82亿元,不良贷款率将达到1.67%,2016年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的预测值分别是13515.34亿元、14393.98亿元、15273.78亿元和16154.80亿元,不良贷款率将分别为1.66%、1.74%、1.81%、1.88%和1.94%。
伴随着整体经济下行,不良资产处置情况不容乐观。《报告》指出,受访者普遍认为2015年当地不良资产处置速度较慢、难度较大。市场不活跃及资产价格下行是造成处置不顺畅的主要原因。多数受访者认为,GDP增速下行将导致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以及银行信贷资产形成不良的时间提前。
不久前广西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地方小银行柳州银行新上任的董事长因催收贷款李耀清遭人砍伤,由此牵出了一起惊天骗贷案,吴东家族控制的广西中美天元集团在过去4年时间内,涉嫌非法从柳州银行拿到328亿元贷款。其中涉及“骗取银行贷款”175亿元,涉及“贷款诈骗”153亿元,这家小银行几乎被吴东家族掏空。但是,过去几年间,柳州银行发布的年报对被骗贷一事只字未提,无论是从银行净利润、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还是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上,都看不出一丝端倪。
一家小银行,四年被骗贷328亿,家底赔光了,年报却“一切正常”。柳州银行事件是银行业资产质量劣化的冰山一角。分机构看,近期我国各类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尤以中小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最高,2015年第三季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35%。而从商业银行主要风险来看,2015年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是信用风险。
2015年商业银行信贷出现坏账风险最严重的行业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采矿业,商业银行除传统贷款业务外,风险最高的业务是P2P网贷业务。一位领导同志批评说,一些中小规模的城商行,风控能力跟不上,却急于摊大饼、铺摊子,异地扩张,一不留神就天南海北地设机构,管理能力跟不上,埋下风险隐患。
今年6月底的一份报告显示,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较快增长、不良贷款率逼近1.5%,日趋接近银行业风险2%警戒线的同时,作为不良贷款“后备”的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基数也已持续走高,已经达到2.65万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了近1万亿元,增长率达61%,两者相加已逼近4万亿大关。
关注类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易向逾期、呆坏账等不良贷款转移,关注类贷款的持续上涨也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造成进一步的压力。有近4万亿的银行资产将成为“问题资产”,资产质量劣化必然消耗利润,在增加拨备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大幅下降,而屋漏偏遇阴雨天,今年上市银行再融资普遍受阻,不良率攀升和再融资困难双向夹击,加剧行业困局。
分地区来看,各地不良资产余额普遍呈现上升趋势,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发达省市不良贷款余额仍较大,不良贷款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开始向内地蔓延趋势。分行业来看,制造业的整体信用风险不断加大,成为2015 年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行业排名变化不大,但余额增幅普遍较大。
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农、林、牧、渔业等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总额较大,升幅居前,属不良资产的高发行业。东方资产的《报告》还指出,“过剩产能行业亏损依然严重、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美元持续升值、出口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外贸形势不利”等因素也是造成商业银行面临信用违约的原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体系更是心脏。中国银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有过资产质量严重恶化的惨痛教训,不良贷款一度占到总贷款30%,以至于到本世纪初,许多国有大银行在技术上已处于破产的边缘。2003年以后,通过财政注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3万亿的不良贷款。时隔12年,新一波近4万亿规模的问题资产再度呼啸而来,让管理层十分棘手。
与此同时,与前几年投资担保机构相对应的,是各种遍布街头的理财公司、线上线下的PTOP平台,其中许多正异化为“野猫银行”,上演一场旷世未有的中国式庞氏金融骗局,它是一系列灰色金融、影子银行的升级版。
由于普遍的货币渗漏和货币暗流,正规金融体系与灰色金融都如两团烈火在燃烧,无论是自身经验教训还是殷鉴不远的美国金融体系的教训都警示我们,中国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盲目粗放式跃进,规模做大的同时,全社会出现资产荒的同时,资产质量问题、透明度问题和监管体系如何理顺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些都是新难题,也是新挑战,需要大智慧。
(本文作者介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财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