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创新更符合中国国情

2015年04月13日 08:38  作者:罗思义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罗思义

  创新无疑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但苹果公司的产品创新战略和小米公司的成本创新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两种创新战略之间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正表明了为何成本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更为重要的战略。

小米的创新其实更符合中国国情小米的创新其实更符合中国国情

  创新是引领中国未来数十年经济战略的关键。因此,明白创新这一概念至关重要。遗憾的是,中国一些媒体在讨论创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抓住该问题的核心,而是将其想像成“在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更大的创造力”等问题。

  更有甚者,是他们根本不区分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创新。第一种是“成本创新”——利用技术、管理优势、物流方法等手段降低成本;第二种是“产品创新”——开发全新的产品,如iPhone、iPad、iWatch 等。本文将主要分析这两种创新战略的差异和解释为何成本创新而非产品创新,将对中国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起到更加关键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当从最基本的经济层面分析创新的时候,创新就是一个企业或者经济体通过两种方式将不断提高的生产率转化为竞争优势:

  1、以更低的价格生产同样的产品;

  2、价格保持不变,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加优越。

  第二种战略最明显的例子是苹果公司。苹果的战略不是降低新产品的价格——苹果曾推出过较便宜的iPhone 5C,结果以失败告终,而是不断升级产品,生产最好的全新产品,如iPod、iPhone、iPad等系列产品。这是“维持价格,提高质量”的战略被称为“产品创新”的原因。

  另一种创新战略,即成本创新,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现在全球最具价值的初创公司,估值达460亿美元的小米公司。尽管小米也有某种程度上的产品创新,如利用社交媒体掌握时机向其关键消费者发布产品等创新,这点创新也优于苹果。但小米最大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是价格和价值。小米的质量可和iPhone 相比拟,但价格不到后者一半。小米的突出价值是其质量达到iPhone的90%或以上水平,而价格不到后者一半。

  当然,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一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依赖产品质量。如果小米手机[微博]的质量只达到苹果50%的水平,那么即使其售价只及苹果的一半,其也将无竞争优势。小米手机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恰恰是因为其实际上拥有iPhone 90%以上的功能,但其价格不到后者的一半。但这不会改变小米相对于苹果的最大优势是成本而非质量的事实。小米是成本创新而非产品创新的典范。

  这种差异决定了这两个企业的整体战略,包括市场营销战略。小米发布产品的模式和苹果相似,甚至小米总裁雷军[微博]的穿衣风格也和乔布斯相似。这导致小米遭致西方一些愚蠢人士的批评,但事实上这正说明小米具有较强的战略理解力。

  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是“产品创新”,那么它就必须突出其产品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种产品。被奉为经典的创意广告形象化地阐释了这一点,这是苹果公司在1984年的超级碗总决赛现场发布的麦金塔电脑广告——也是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广告。

  在广告中,一群穿着清一色黑白制服的人排坐着电视机前看演讲,然后,一个身穿鲜艳衣服的女性飞奔过来,用锤子砸碎了电视机——这一视觉冲击力传递给人的信息是“麦金塔电脑的视觉效果和以前的其他电脑都不一样,更具有个性化和创意性。

  但如果是成本创新战略,例如在诸如智能手机等相对先进的技术产品竞争中,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就不应强调其产品是如何的不同,而是要强调相比其他更贵的同类产品,它们价格要更便宜。事实上,它们最理想的营销结果就是让人相信,除了价格,它们的产品无任何差别。

  根本原因在于,当人看到一款产品的价格仅及另一款产品的半价时,第一时间就会认为该产品的质量也应该只有另外一款产品的50%!因此,必须尽一切努力说服顾客,便宜产品的质量与那昂贵产品的质量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价格。

  因此,小米发布产品的模式和苹果相似不应被批评,因为这极好地证明了该企业的战略优势——小米手机的一切简直和IPhone 一样,但价格便宜50% 。

  这也就解释了小米是十分理性地极力向购买者和小米粉丝树立“高品质”的品牌战略,还有熟练运用社交媒体的营销能力等,都是在维持小米的高品质形象——和苹果一样好。小米营销战略的致命弱点在于消费者会怀疑其价格较低是由于质量较差。因此,品牌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全力维持品质形象。

  如果小米的营销任务是维持高品质形象,那么其工程师的任务则是压低价格的同时保持质量。小米的成功是依靠两种不同的优势:一方面借助出众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能力维持高品质形象,另一方面优秀的工程师确保其产品真正具有高品质。但总体战略仍然是“成本创新”——小米根本不是要生产比iPhone更好的产品,而是生产与iPhone质量一样好但价格更便宜的产品。

  只有成本创新可成为小米战略支柱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不再是低工资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已高于除马来西亚外的亚洲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薪酬水平也呈同样的趋势。据《经济学人》计算,中国生产工人的平均日工资为27.50 美元,印度尼西亚为8.60 美元,越南为6.70 美元——即中国制造业工资是印度尼西亚的3倍,越南的4倍。因此,中国无法通过低薪酬竞争,而是必须依靠技术、管理、物流等成本创新维持低价。

  因此,小米取得成功,是由于其企业战略符合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小米的成功,不是因为其擅于产品创新,能生产比iPhone还好的手机,而是擅于成本创新。

  小米与苹果的反差反映了未来中国总体经济战略的方向。有效的创新战略,不能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分割开来。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根据购买力平价(PPPs) )计算,中国2014年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4%。

  大致说来,这意味着中国总体经济的生产率略低于美国的四分之一。尽管近来美国经济总体呈放缓趋势,即使中国实施最正确的政策,这显然也将花费中国数十年的时间去缩小差距。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未来数十年中国在科技前沿领域仍将总体落后于最具生产力和最发达的经济体。

  由于中国在大多数经济领域都远落后于世界科技前沿,认为中国将会在未来时期整体实施像苹果公司那样的“维持同样价格或者提高价格来生产更优质产品”的战略——这种产品创新战略是美国试图维持其经济领导地位的手段,但在中国仍然是乌托邦式的不切实际。一般说来产品创新意味着全面推进科技前沿水平——中国目前无法达到。相反,中国的战略必须是成本创新——以较低的价格生产相同质量或者完全可相媲美的产品。

  小米如此成功,是因为其非常巧妙地执行了符合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战略。试图生产比iPhone质量更好的“产品创新”战略,目前在中国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为避免引起误解,我得在此澄清,我上文所述的只是指平均水平而言。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创造任何全新的产品,事实上中国企业非常擅于在前沿产品上进行增量改进。它仅仅意味着,“产品创新”还不是中国最主要的成功竞争模式。

  以世界最大集装箱制造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MC)举另一个例子。西方经典战略著作——曾鸣和彼得•威廉姆斯合著的《龙行天下》,对该企业的成功模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CIMC最初是在中国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然后通过原材料采购、运输、基准化分析法绩效考核和国际融资等手段降低成本,而非削减薪酬,向国际市场扩张。结果,CIMC的原材料成本下降了33%,制造和管理成本下降了46%。因此,即使竞争对手将生产转移至中国,以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他们的生产成本也无法像CIMC一样便宜。

  CIMC的集装箱技术创新手段之一,是利用比较便宜的经过热处理的钢取代了铝。集装箱上的优质木材占总成本的15%,但CIMC发明的人工制品替代了四分之三的木材,导致成本进一步降低。通过管理和大规模扩大生产线,CIMC将换一个模型到另一个模型的时间从20分钟降至5分钟,所以其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具多样性的产品。

  1996年,CIMC成为世界最大的干柜集装箱,CIMC的规模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其研发投入多于任何竞争者。当英国企业克莱夫史密斯考利(Clive-Smith Cowley )打算对折叠式集装箱进行革新时,其意识到已经无法与CIMC竞争,只能通过出售其60%的股价给CIMC以获利。

  CIMC在扩张特殊的集装箱类型时也展现了同样的创新优势。在其获得冷藏集装箱生产技术执照时,其从德国企业格瓦夫(Graaff)手中购买了一条生产线。但生产线一经买入中国,CIMC的工程师就重新设计四次,直至其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均优于竞争对手。CIMC也借此主导市场。2005年Graaff破产,CIMC也以低价进一步购买了该公司的77项专利。

  有些人在苹果创始人逝世之际引发的讨论时宣称“中国不能出产乔布斯或者象征美国核心高科技产业的乔布斯等一系列代表人物,是由于学校的教育太过死板所致”,而这类的说法是极其肤浅和完全错误的,因为这类创新主要取决于整体经济因素而非个体教育。

  中国在一些科技行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达不到美国的水平,是因为中国的人均GDP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即使中国总体教育制度朝着鼓励创造的方向作出改变,也不会改变什么。只有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同样水平,中国的产品创新能力才会赶上美国。

  历史数据表明,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科技前沿经济体——美国的21%,相当于1951年的日本和1982年的韩国与当时美国的相对差距。那个时候,日本和韩国正如现在的中国一样,不再由农业人口主导,而是逐渐发展成中上收入经济体。

  接下来的十年,日本和韩国逐步主导世界炼钢、造船、建筑设备和类似的中等技术产业——就如中国现正主导的行业一样。但由于在人均GDP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日本和韩国那时的产品创新能力是不能和美国相提并论的。而相信中国此时就能够有美国那样的产品创新能力同样也是不切实际的。

  混淆产品创新和成本创新,继而认为通过改变中国教育制度就能创造“中国的乔布斯”的想法纯属幻想和不切实际——事实上那只会产生混淆的想法。以中国几个杰出企业为例,比如华为、万向、CIMC和小米等,他们都是靠成本创新成功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结合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

  这些相同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了成本创新,而非产品创新,将是中国经济和企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清楚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创新战略就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介绍: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小米苹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美国为什么不像中国那样救房地产?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现在说劳动力制约中国经济为时过早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李克强东北行:东北振兴第二季即将上演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最成功人士每天都说的九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