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梁海明
虽然现在不少热门的移民国家、地区都取消或提高对投资移民的要求,增加中国民众投资移民的难度,但不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还是非常“求财若渴”。中国富人不妨考虑移民这些国家。
香港日前暂停投资移民引发各界热议,甚至还出现是否配合中国内地反腐的猜测。
笔者长年在香港居住、工作,对此类猜测完全不赞同。这是由于此前香港投资移民的内地人,必须首先已获得海外他国身份,各方面资料也须经过香港特区政府层层严格审批,难以弄虚作假蒙混过关。而且,香港已回归祖国多年,双方在司法方面合作也较为紧密,那些贪赃枉法的人士一般不会如此明目张胆,通过投资移民的方式前往香港。。
香港暂停投资移民,笔者认为并无歧视投资移民的意思。其实,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发展思路的改进,政府根据最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对某些政策作出修订和更正,未来世界热门移民国家、地区暂停投资移民或增加投资移民的条件已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政府倾向不再求财,更想求才。
由于人口老化,香港的劳动人口3年后就会见顶萎缩,影响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的负担。因此,香港特区政府除了鼓励生育、延后退休年龄、吸纳家庭团聚移民外,另外一个重点要做的事情就是吸引优质移民到香港,来推动经济发展。
吸引移民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当中以那些优质移民最为抢手。笔者在研究美国的移民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当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细节,美国在过去,当然也包括现在,都比较“嫌老爱小”、“嫌财爱才”,移民美国的人口年龄多数集中在23岁至30岁之间。
这些新移民除了给美国带来技术、智慧和先进生产工具外,还能立刻进入劳动市场,开始生产和消费,对经济能够产生立即的影响,使得美国出现“咆哮的二零年代”(Roaring Twenties)。因此,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移民是美国经济最大的驱动力之一。
这从经济学来看,劳动力和生产力所能创造的总产出,被称作“潜在产出”,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经济产能。这产能的增长率则是潜在增长率(potential growth),如果劳动力一年增长1%,生产力增长1.5%,那么,经济潜在增长率是2.5%,经济就是这样增长起来的。
由于优质移民不但可以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更能提高生产力,因此各国或各地区的政府,对这些移民是求才若渴。
香港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投资移民政策推出11年以来,逐渐出现了两个90%现象。第一个90%是90%的投资移民都是中国内地民众;第二个90%是90%的投资移民平时都不会留在香港,只是花钱买个身份。
这对香港而言,吸引资金固然重要,但除了吸引资金外,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优质的人才。香港的成功和繁荣,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的海外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加上香港政府、金融机构的高效率,对国际资金有天然的吸引力,一直都吸引着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乃至中东、俄罗斯的资金。
资金也确实可以在短期之类刺激经济,但时间长了实际对经济的贡献就开始递减,这也可以用经济学上“报酬递减法则”(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来作比。打个比方来说,不少人喜欢喝咖啡提神,但第二杯、第三杯的提神效果,并不如第一杯的效果来得明显。而且,投资移民所能带来的资金每年不到一千亿,对香港整体经济的贡献如九牛一毛。
当今拥有超过3200亿美元庞大外汇储备,世界排行第九的香港想要持续发展,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劳动力、生产力和创新、高科技方面的人才,既然投资移民只能吸引到香港不缺的资金,而不能吸引到香港缺乏的优质人才,投资移民政策遭喊停,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当然,笔者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喊停了这种“来资不来人”的投资移民,但香港特区政府绝非不欢迎移民,更并非不欢迎内地人。尤其,由于香港经济缺乏创新的活力,因此那些从事信息科技、医疗以及等各类前沿科学研究人才,以及那些能为香港民众制造新就业机会的商业人才,香港政府都会非常欢迎。
不但香港特区政府欢迎,香港的竞争对手新加坡,加拿大等国虽然已经叫停了同类的投资移民计划,但他们的移民大门依然向高技术人才、创新人才以及能够增加劳动力和生产力的人才继续打开。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移民已开始变质,未来新移民要为所移民国家带来更大贡献。
如果翻阅美国和香港的相关历史,会发现美国与香港有一点十分相似,那就是这两个社会均是由不同年代的新移民所建成的,而且每个年代对新移民的“要求”都不大一样。
拿不少读者可能会比较陌生的美国为例,早在18世纪,美国人主要的要求是“同化”(assimilation),希望新移民到达美国之后,能够融入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白人基督教徒的宗教文化、信仰和生活中,如果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说法,这个要求说白了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要进一家门”了。
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奇缺劳动力,美国出现大量的亚洲、东欧移民,再加上美国当地非洲裔自由人身分,美国成为民族大镕炉;在廿世纪,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1965年10月在自由女神雕像下面签署了移民法案,更强调文化多元论(multiculturalism),认为各个种族及不同背景的移民均可在成为美国人,还能保有自己的文化,这种要求,就成为了“不管是不是一家人,都能进一家门”。
但到了廿一世纪,尤其是近几年,美国移民政策又出现了改变,开始逐渐地重新回到了“不是一家人,不要进一家门”的要求。
出现这种转变,一是由于“911”恐怖攻击,美国对外来移民有警惕;二是由于美国移民系统的部分失灵,导致一些新移民到达美国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四穷”:真穷(长期失业、年老多病和非法移民)、假穷(依靠会计师帮忙千方百计逃税)、新穷(环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失业)、愿意穷(不愿工作等救济);三是美国努力地不断吸收各国的精英及愿意勤奋打拚的年轻人,留学生已成美国移民的主力并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近年全美新创公司有约30%是由这些移民设立,美国大型企业的专利超过70%是由移民贡献;四是美国人口老化的速度也并不如欧洲及东亚地区急剧。
在上述情况下,美国对移民政策有紧缩的迹象,在审批投资移民时开始“嫌老爱小”、“嫌财爱才”,社会上更出现都有反移民声浪。
实际上,不但美国对投资移民开始设限,欧洲不少国家也对投资移民开始提高要求,例如英国推出“超级快线”(ultrafast-track)投资移民计划,以往投资200万英镑现在需要投资500万英镑甚至投资1000万英镑才可获永久居留权。
欧洲国家的这种改变,主要是如今在伯南克对策(Bernanke Put)向全球央行[微博]对策(The Universal Central Bank Put)转变的年代,量化宽松政策已经成为多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显学,各国政府“不差钱”之后,变得“有钱,就是任性”,于是加大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各国富人的移民难度。
虽然现在不少热门的移民国家、地区都取消或提高对投资移民的要求,增加中国民众投资移民的难度,但不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还是非常“求财若渴”,尤其是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之下,对沿线国家经济将有促进作用,中国富人不妨考虑移民这些国家,说不定可以把握机遇,个人事业与移民国家经济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著有《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美国退出QE之后的世界》、《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梁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