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陈志龙
许多平台贷款没有对应的资产,有的地连土地证都没有,只有复印件,难辩真假,有的虽有土地证,但土地附属物是医院、公园或者其它文化设施,抵押物变现几乎不可能。有的地方甚至用高速公路两边的绿化带土地拿来抵押,忽悠银行。
元旦前夕,审计署发布消息称,截至2013年6月底,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亿元。今年盛夏时节,国务院以紧急明传统电报下达后,审计条线的常规工作为政府性债务审计让路。经过数月紧张工作后,终于赶在年终亮出了地方政府债的家底。
有趣的是,这一报告与一年前公布的存量10.8万亿几乎翻了一倍,而与前财政部长、社保基金前理事长项怀诚的推测数字几乎吻合,这种中国特色的“数据背离”和“还原”耐人寻味。难怪美前财长保尔森访华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应建立透明的地方财政体系”。
地方债务到底有多少?长期以来各方莫衷一是,因为没有专门机构、标准和口径来统计,以前多由地方融资平台的台帐数据获得。由于地方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很多资金来源和流向无从获悉,负债规模也就难以统计,暗箱里的隐性债务是个未知数,更加剧了决策层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
其实,地方债的风险警报从未解除过,6月份审计署曾公布对36个地方政府2011年以来债务情况的审计。其中11个省本级和13个省会城市2012年债务规模比2010年有所增长。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偿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融资租赁、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许多平台贷款没有对应的资产,抵押物被重复计算,一块地多头重复抵押、融资,“一女几嫁”的情况非个别现象。
有的地连土地证都没有,只有复印件,难辩真假,有的虽有土地证,但土地附属物是医院、公园或者其它文化设施,抵押物变现几乎不可能。有的地方甚至用高速公路两边的绿化带土地拿来抵押,忽悠银行,于是贷款悬空,土地抵押几成吸金“黑洞”。
这一次,审计署按国务院要求组织的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 个市(地、州、盟、区)、2778 个县(市、区、旗)、33 091 个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这比以前公布的10.8万亿放大近一倍的数据,应该说,比较接近地方债的本来面目,也体现了一种坦荡务实的态度。
地方债的形成有财税体制的历史性原因。在传统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责任与财力不匹配,“想做的事太多,手里的钱太少”,“逼”着他们发债筹钱。
官方对地方债的基本表态是“总量仍安全,部分地区风险较集中”,按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共债务占GDP标准的警戒线是80%来衡量,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占GDP比重也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近年通过举债建设也积累了相当部分优质资产,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现实需要是匹配的、适当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也有一些地方新增债务规模较大,局部地区因负债率过高可能引发支付风险的概率在上升。特别是一些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短债长用,期限错配。承诺的回报高、实际收益低、现金流差等都可导致风险的迭加。
所以此次在下大力气摸清地方债家底后,首先要明确“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谁举债谁负责的责任机制。面对规模累积过大、局部风险较大的地方债,要考虑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从现在开始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建立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平台负债率过高的地方,要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防控在先,既要明确偿付责任,又要建立局部偿付困难时的应急兜底机制。
古人说,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穷。淡化GDP,不要为GDP的考核排名而纠集,一切工作要以突出民生福祉为中心,正成为新一届政府鲜明的施政导向。中国式的地方债务背后的驱动力是GDP崇拜、政绩观和发展观。
每一分钱的债务都是要还的,中国式货币创造所驱动的超级资产泡沫,膨胀的债务正不断改写着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都到了该警惕的时候了。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面对财政金融体系长期累积的系统性风险,还是要以更审慎、更如履薄冰的态度来面对,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百姓才能过好日子,政府带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也是摸清地方债的积极意义所在。
(本文作者介绍:陈志龙,财经专栏作家,报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