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中国原创经济学》书籍连载
第二篇 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
——从“创新资本经济学”视角解释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快速超越
摘要:经济增长理论最核心的目的是找出一个能够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 二战之后人类已经诞生了三代经济增长理论,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参与其中,但客观说, 决定经济增长的那个根本重要性因素并没有完全被找到,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指导意义也不大,也很少见到有政府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制定经济政策。本文提出了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创新资本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创新, 但创新要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则取决于“创新资本”的支持,而创新资本的募集则需要高利率货币环境做基础,国家之间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资本总量”的竞争,利率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内部驱动力。
关键词: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 创新资本经济学 国家竞争理论 经济增长内驱 利率与资金流动
一、人类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人类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并不是从二战之后才开始的,早期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李斯特等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经济增长思想,二战之后人类进入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高峰期,本文对经济增长理论代数的划分主要是从二战之后,经济增长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时开始的,二战之后最先主导宏观经济学的是凯恩斯经济学,因此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也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但投资主要靠什么,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给出了答案,认为储蓄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认为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牛津大学哈罗德教授,此人同时也是凯恩斯传记的作者。哈罗德提出的第一代
经济增长模型,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哈罗德 - 多玛模型,因为美国经济学家多玛在他的论文中也提出了类似模型。
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将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归结为储蓄,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储蓄率到底是多少最为合适,关于这个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菲尔普斯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资本积累存在一个最优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储蓄率过高的话,那么便会导致“经济动态失效”现象,降低了人们的长期福祉。他通过模型计算出了决定经济增长黄金储蓄率水平,菲尔普斯也因此获得了 2006 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自此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告一段落。
其实第一代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只可以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增长并不靠储蓄和投资,而是靠技术进步。而且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果主要靠资本积累,则会出现随着资本积累的收益递减,最终增长也会停滞, 因此将技术因素引入经济增长理论非常重要,这就是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索洛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算方法,他将由技术进步引发的经济增长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全”的意思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的那部分,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索洛本人也因此获得了 1987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确定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重要性因素后, 一个新的疑问就随之而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从何而来,这一疑问也造就了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解决的就是经济体系内部是如何产生技术进步的问题。最早解决这一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罗,他提出了“干中学”模型。阿罗认为,人们是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技术是人才在“干中学”中获得的。阿罗在 1972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
学奖,同时他也是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时才 51 岁。阿罗之后罗默也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的思想,认为知识的边际递增效应是导致进步的根源,后来卢卡斯也建立了人力资本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提升,2018 年罗默因为内生增长理论获得了诺奖,同时卢卡斯也是 199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后, 经济增长理论就没有更大的突破。
经济增长理论如此重要,以至于那么多诺奖经济学家投身其中,甚至卢卡斯有一
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一旦你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再去想别的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目前所探索出的经济增长理论就真正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了吗?技术、知识和人才就是人类经济增长的终极秘密吗!看看现实,如果说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那么当今社会日本是一个技术大国,以前每年创造着几乎全球最多的技术专利,但日本为何长达二十年经济停滞。如果说知识与人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那么为何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知识与人才,那么为何美国近年开始被中国超越,人类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其说是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本质,不如说是用极其复杂的模型解释了一些最显而易见的常识而已,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仍然是不完善的,决定经济增长的那个根本性因素还没找到。
二、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创新资本”的重要性
在笔者看来人们对经济增长问题的探索远远还不应该结束。我们可以顺着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成果继续追问,人才和知识产生可以产生技术,但技术进步就一定可以马上转化为经济增长吗,这里面也欠缺一个最重要的要素——资本。如果没有资本去支持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就不会增长,技术进步向现实经济增长转化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因此笔者提出了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论证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技术进步的来源问题,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则是技术进步如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在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能不能发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这个国家在创新领域聚集的资本规模,创新领域聚集的资本也称为“创新资本”,他与传统企业所依赖的信贷资本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更多的是债权资本,他们主要由银行提供,他们的收益是固定的利息,而“创新资本”更多是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出现,他们赚取的不是利息,而是股权增值收益,股权投资行业聚集的创新资本规模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比人才和知识更重要。
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与第二代、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本质冲突,而且一脉相承,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是知识和人力资本如何转化为到技术进步,解决的“从0 到 1”的问题,而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是技术进步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的则是“从 1 到 N”的问题。
三、新“国家竞争力”理论
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尽快地让“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力”,
就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募集到更多的“创新资本”去支持技术进步的转化,哪个国家可以更快地募集到更多的创新资本,哪个国家就可以更快地将技术进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看来,国家竞争比拼的是“创新资本的募集能力”, 最直观的指标是国家的“创新资本总量”,当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本募集能力”开始被另一个国家超越时,这个国家的“创新资本总量”也就开始被另一个国家超越,那么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会很快被另一个国家超越、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将很快被另外国家超越。
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造资本募集能力”和“创造资本总量”是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核心。因为各国在基础科学领域都是相通的,基础知识是可以跨国流动的, 科研论文是全世界都可以查看的,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应用技术层面的差距,最明显的就是苹果、华为、高通、英特尔、台积电这些世界知名企业,他们也并没有做出多少震惊世界的伟大科学发现,他们的科研人员也并不具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能力, 他们只是在应用领域进行了更多的创新积累而已,而正是这些应用方面的差距才可以真正拉开不同国家的经济差距。
中国在很多创新领域都超越了美国,也不是因为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超越了美国, 而是中国在科研转化方面超越了美国,因此一个国家基础科技暂时落后也并不可怕, 只要科研转化能力强也行。
四、“创新资本募集能力”背后的货币政策因素
当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将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聚焦到“创造资本募集能力” 和“创新资本总量”之后。我们还应该继续追问,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具备很强的创造资本募集能力呢,这才涉及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
根据笔者研究,一个国家创新资本的聚集速度是与货币利率因素密切相关的,确切地说是,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本募集能力与货币利率成正比,一个国家实行家较高的货币利率才是导致一个国家的资金向创新领域聚集的核心因素。这也是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拥有大量资金的,美国经济总量高于中国,而且是全球主权货币国家,2008 年以后更是长期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因此美国拥有的资金总量显然也比中国更多,但为何在 2019 年前后美国创投资金的总规模被中国超越了呢,其实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资金并不重要,资金的流向才重要,只有资金流向创投领域,才可以形成创新资本,如果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只能形成资本泡沫,那是什么决定资金
的流向呢,是货币利率,在笔者的著作中称之为“利率指挥棒”。
笔者曾经提出过“货币流动理论”,认为资金是在“利率指挥棒”的指挥之下流动的, 高利率可以让社会资金涌向股权投资,低利率则有利于社会资金涌向信贷消费和证券投资,一个国家只有在比较高的货币利率情况下,民众才愿意将资金用于投资理财, 因为只有高利率环境才可以为投资资金提供高额回报。有了高额回报做诱饵,金融机构才能比较容易募集到资金,而在低利率下,人们宁可将钱花掉,也不会进行投资理财, 或是将廉价资金投入高风险领域博得更高收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支持创新的主要是股权投资机构,他们的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其他金融机构,也受到金融利率的影响。高利率环境可以让其他金融机构更好的募集资金,这些机构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资金, 有了资金才可以更好地去支持创新。但归根结底创新资本的来源是民众的理财资金, 因此民众理财资金的流向的非常重要的,高利率可以将民众理财资金引导到银行或其他类固定收益领域,而非证券投资市场。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现了创业与投资热潮,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货币利率几乎是全球最高的,所以中国的金融是最活跃的,中国提供利率是为了应对美国量化宽松的热钱溢出导致的通胀,高利率环境下,中国的股权投资机构募集的资金总额也是全球最高的,再加上高达几万亿的中国政府产业基金的支持,中国出现全球最火热的创新就不足为奇了。比如 2019 年 4 月数据,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达
6975 只,管理资产规模为 9970 亿元。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英文简称 SEC)最
新发布的 2018 年第二季度数据,在 SEC 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 846 只,管理规模 800 多亿美元。中国创投基金规模已超过美国,甚至接近美国的两倍。而同年发布的《2019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国超过美国,以 206 家比 203 家领先。2020 年全球独角兽企
业 500 强中,中国企业数量和估值居世界第一,分别为 217 家和 9376.9 亿美元,连续
两年位居全球独角兽企业 500 强榜首。
其实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和美国创投行业的崛起都在高利率的环境下实现的。在美国,创投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美国创投行业的崛起,源于里根时代的高利率,但这不是有意为之的,也是防通胀的结果,美国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滞涨。相反美国和日本的创新衰落的经济政策背景也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受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日本从互联网时代就开始落后于世界,日本纵有世界上最多的专利,但这些专利没有创投资金的支持, 无法实现产业化,同样一个专利在中国的售价远远高于日本。美国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全面落后于中国的,这
不是美国的人才不再具有创新精神,而是美国不再有那么的创投资金去支持他们的创新。相反中国的头部创投机构很多用的是美元、欧元的资金。
本文中的“创新资本”主要就是指的应用创新领域的资本投入,不包括国家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国家竞争的背后的核心是民间的、应用创新资本总量的竞争,政府成立的产业基金如果主要用于产业孵化,不是基础科研,主要是通过民间股权机构投资到具体的项目上,也是创新资本的一部分,这部分资金也是导致中国资本总量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在 2019 年前后超过美国的重要原因,但后来随着美国利率上行,我们的创新资本总量被美国反超时,美国又培育出了比我们更多的独角兽企业,这也从相反侧面印证了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确性。
五、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
影响一个创新资本募集的是一个国家的利率,那么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是什么决定的呢?
首先,政府债务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
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是由政府债务决定的,一个国家能够实行多高的利率,主要取决于政府拥有多少的债务,政府的债务越高,则会被动地实行低利率,政府债务越低,才可以实行高利率,笔者将之称为“政府债务是金融利率的天花板”。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债务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央行利率进行了“锁定”,当然这种锁定是一种“低利率锁定”,当前日本和美国都面临着这种由政府债务引发的央行低利率锁定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央行稍微加息,政府债务都会有崩盘的风险,为此央行都毫无办法,现在日本实行了二十多年的零利率,就是因为日本政府债务最高,如果政府加息, 财政就被崩盘,美国也基本上这样,其他国家也在步美日的后尘。
其次,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偏好也是决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政府经济政策偏好,经济危机来临时,西方国家一般都会首选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利率的方法治理经济危机,而中国一般首选财政投资,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从而走出危机,如果西方选择货币政策, 比如会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低位。
六、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熊彼特、鲍莫尔的经济学研究并不冲突
在历史上,经济学家熊彼特以研究创新闻名,但是他研究的主要是创新的形式,
而对“创新资本”研究得比较少,熊彼特时代的“创新资本”仍然是债权资本,来源是银行,熊彼特时代股权资本仍然没有出现,因此熊彼特研究的是“创新经济学”, 而笔者研究的是“创新资本经济学”,这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不可混淆。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创新资本经济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相同的是,我们强调的创新都是指应用层面的创新,而不是基础科研领域的创新,只有应用创新才可以快速转化为经济发展。
熊彼特在研究创新时特别强调“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但后来遭到了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的否定,2002 年,鲍莫尔出版《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 指出市场的活力源泉并不只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不可能突然同时在某一时刻大量涌现,也不可能突然消失,更合理地是,企业家精神并非稀缺资源,创新创业活动的增长和减少的原因在于纯粹的经济因素 整个经济体系报酬支付结构的变化,这个
变化背后则是社会制度环境的变迁。企业家精神和资源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寻租) 行为之间进行配置的方式,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如果制度安排不巧,企业家精神就会用于大胆的寻租活动,或破坏性活动,而将较少的用于生产性的创新活动。企业家并不天然具有创新职能,而是市场竞争迫使其创新。在垄断或鼓励寻租的市场环境下, 企业家的创新很可能是非生产性的。
鲍莫尔虽然批判了熊彼特对企业家精神的盲目吹捧,指出了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政策环境”与“报酬支付结构”才更重要,但并没有指出是什么样的政策环境才是最好的, 也没有指出“整个经济体系报酬支付结构”如何设定,这一点笔者在第四经济增长理论 - 创新资本经济学中则给出了回答,笔者提出的“高货币利率政策”就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报酬支付结构”,可以为企业家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七、经济增长的“内驱力”问题
经济增长可以称为内生增长与外生增长,外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终要依靠内生增长,但内生增长的最优方法绝非自由放任,自由放任也诞生不了内生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过几代人的研究,逻辑越来越清晰,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前提是“技术进步”,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了技术进步的来源是“知识的边际递增效应”,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提出了“创新资本”的快速募集才可以推动技术进步的快速转化,而“高利率货币政策”可以推动创新资本的快速募集,这一套逻辑构成了完整的“创新动力学原理”。根据“创新动力学原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内驱力”是“利率”,利率越高,经济增长的内驱力越强,
利率越低,经济增长的内驱力越弱,经济增长理论本质上也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内驱力问题,马克思研究资本,采用的是法国重农学派“经济表”的研究方法,侧重资本的流动,只注意了“利润”的问题,而没有注重“利率”的问题,利率关系到资本的利润, 资本有了利润才可以去取得企业投资,因此市场经济或是说资本主义的核心“内驱力” 是“利率”而非“利润”。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家,美国麻省大学达特茅斯CIE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海归协会副会长,中国原创经济学论坛发起人)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