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薛洪言
今年以来,银行可转债市场“强赎”现象频发,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截至2025年6月6日,成都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等3家银行的可转债已触发或完成强制赎回,南京银行近期也发布公告提示其股价上涨可能触发强赎条款。
此前两轮银行转债密集强赎分别发生在2015年和2020年,均处于大牛市环境之中。本轮银行转债强赎,又释放了怎样的市场信号呢?
强赎潮背后的核心逻辑拆解
银行可转债的强制赎回(简称“强赎”),通常指当正股股价在一定交易日内(连续三十个交易日中至少有十五个交易日)不低于转股价格的一定比例(常见为130%)时,发行人有权按约定价格(通常为债券面值加当期应计利息)赎回尚未转股的可转债。2025年以来,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可转债先后触发强赎条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以杭州银行为例,其发行的杭银转债于2025年4月29日至5月26日期间,正股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不低于转股价格的130%,触发强赎条款。截至5月29日,杭银转债的转股比例已超过83%。成都银行的成银转债更是以99.94%的转股率提前三年完成摘牌,成为中西部首家通过可转债强赎补充资本的银行。
银行可转债密集触发强赎,是基本面改善、区域优势、市场情绪与银行自身促转股意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银行板块基本面韧性显著增强,为股价上涨奠定基础。2025年一季度业绩显示,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和南京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5%,其中杭州银行以17.3%的增速领跑。盈利能力方面,净资产收益率(ROE)稳定在10%-17%的高位,位居上市银行前列。资产质量持续优异,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处于0.66%-0.83%的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均超过323%,杭州银行更是高达530.07%,构筑了厚实的风险抵御“安全垫”。强劲且稳健的基本面表现,为股价持续上行并触及强赎线提供了核心支撑,也反映出银行通过释放业绩促转股的明确意图。
区域经济优势为业绩增长提供强劲支撑。杭州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受益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如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和出口高景气带来的旺盛信贷需求和优质资产来源。成都银行则充分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庞大的基建投资,其公司贷款占比高达80%,其中政府类项目约占60%。区域信贷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银行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盈利前景。
资本市场环境改善,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催化剂。2025年5月,新一轮降息如期而至,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0.95%,带动银行业整体负债成本下行。其中,存款降息幅度明显大于贷款,为银行息差企稳创造条件。同时,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策略受到市场追捧,4家银行股息率均超过4%,吸引了大量追求稳定回报的长期资金流入,支撑了股价表现。
银行自身具备促转股意愿。银行发行可转债的核心目标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转债发行时仅能少量计入权益(期权价值部分),大规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必须依赖成功转股。因此,银行有很强的动力主动释放业绩,推动股价上涨以满足转股条件,并通过主动行使强赎权促使投资者转股。
银行转债强赎的市场分化
可转债强赎对发行银行和资本市场均产生显著影响。
对发行银行,成功触发强赎意味着银行通过“债转股”实现核心资本补充的目标顺利达成。以杭州银行为例,若全部未转股余额完成转股,预计可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约0.83个百分点,有效缓解资本补充压力,并减少未来的利息支出。这是银行资本管理策略的重要成果。
虽然转股会带来总股本增加,可能导致原有股东持股比例被稀释,但强赎通常在股价相对高位触发,稀释幅度相对可控。对于经营质效优异、具备持续增长能力的银行而言,业绩的自然增长能够有效消化股本扩张的影响。
对资本市场,银行转债强赎潮将导致可转债市场规模显著收缩。鉴于银行转债普遍具有较高的信用资质(多为AAA/AA+评级)和良好的流动性,其稀缺性将逐渐凸显,优质银行转债的估值存在内在提升的必然性。这对主要配置此类资产的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构成一定挑战,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供给减少的环境;但同时,稀缺性也意味着现存优质银行转债的投资价值可能被重新审视,带来新的机遇。
展望未来,其他存续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的可能性,需结合正股基本面与后续股价表现综合判断。
一般来讲,银行自身有较强的动力通过主动释放业绩来推动股价上涨,以接近或达成转股条件。但股价涨跌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制约,并非仅靠银行自身努力便可左右。从行业层面看,除头部城商行外,其他上市银行可转债未来触发强赎的可能性整体偏低。
首先,银行板块长期呈现低估值特征,国有大行及农商行市净率普遍大幅低于1倍,导致很难通过大幅下修转股价格来接近强赎条件;其次,存续银行转债中超过半数转股率不足0.01%,反映出市场对多数银行正股股价长期低迷的预期,尤其是剩余期限较短(如不足1年)或规模庞大(如超500亿元)的转债,因缺乏足够时间或空间推动正股上涨至强赎触发价,几乎难以实现转股。
此外,银行资本管理策略差异加剧了这种分化——头部城商行通过主动下修转股价、推动大股东转股等方式加速资本补充,而多数银行因战略考量或市场环境限制,不愿或不能下修转股价,导致转债退出以“到期兑付”为主流。
综上,市场对银行基本面预期的分化,叠加银行股价波动率下降,使得除少数优质银行外,多数银行转债的强赎逻辑难以成立。从市场动态看,随着4家银行转债顺利转股摘牌,2025年银行转债存量规模预计从1700亿元降至约1000亿元。
结语
与2015年、2020年的情况相似,本轮银行转债强赎潮的出现,可视作近年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的注脚。但客观来讲,这种“业绩驱动上涨、上涨促成转股”的良性循环,只适用于少数优质银行。就多数银行来说,要打通“转债融资—转股—资本补充—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投资者而言,透过银行转债强赎的表象,继续锚定基本面扎实、战略清晰的优质标的,方能在行业分化的浪潮中洞见价值。这或许正是本轮强赎潮带来的投资启示——热闹背后,“回归业绩本质、聚焦长期发展”,始终是穿越周期的核心逻辑。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秦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