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薛洪言
近期,商业银行密集挂牌转让不良贷款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灾区”。这一现象,既可解读为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转型叠加下艰难选择,也可理解为银行主动压缩风险敞口、通过战略性风险出清迎接新一轮增长的未雨绸缪。
当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总体保持稳定,但结构性压力不容忽视。2024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突破370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全行业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5%左右,连续17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拨备覆盖率超过210%,金融体系稳健性基础进一步夯实。但与此同时,零售信贷风险抬升、房地产领域尾部风险释放、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等问题仍是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整体来看,银行贷款资产呈现出“对公稳、零售险”的分化格局。受益于稳增长和稳地产政策的持续发力,2024年,主流商业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延续下降趋势,其中,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压降约10个基点,是对公贷款资产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因素。此外,部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积极自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还款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零售贷款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以零售龙头招商银行为例,2024年该行新生成不良贷款667.04亿元,其中信用卡不良贷款高达393.75亿元,占比高达59%。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转让规模占个人不良业务的72.4%,同比激增761%。其中,消费贷平均折扣率从2024年的4.6%降至3.8%,本金回收率从8.8%降至6.5%,信用卡不良资产包转让的平均折扣率已低至0.58折,回收难度持续加大。
究其原因,过去几年,很多银行借力互联网大力发展消费贷款,导致客群资质不断下沉。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借款群体收入稳定性下降,叠加共债风险上升,还款能力显著弱化,成为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的核心因素。
面对不良风险的持续暴露,银行侧相应加大了处置力度。一方面,传统手段如核销与证券化仍是主力。以招商银行为例,2024年通过常规核销、不良资产证券化分别处置不良贷款304.01亿元和225.69亿元,合计占比超过80%。另一方面,银行也在探索新的应对方式,如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打包转让、引入大数据技术提升催收效率、针对高风险账户提前预警等。
在积极化险的同时,银行还通过推动信贷资源向优质客群、先进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升级等领域倾斜,来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如在零售贷款方面,部分银行明确提出“聚焦价值客群”,严控共债风险,优先服务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今年一季度,部分银行围绕优质客群开展消费贷“利率大战”,利率一度低于3%,后被监管叫停,便是银行“卷优质客户”的客观表现。
除了零售贷款外,房地产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也取得重要进展。查阅2024年年报,上市银行普遍通过债务置换、项目重组、专项支持等措施,推动房地产领域风险有序释放。地方政府债务方面,通过“一省一策”差异化处置、债务置换等方式,继续压降平台债务敞口,关注类贷款占比普遍下降0.2至0.5个百分点。当然,尾部风险仍不容忽视,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项目及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仍存在风险敞口,需持续跟踪处置。例如,2024年兴业银行对公房地产融资不良率上升0.85个百分点至3.89%,反映出局部区域风险仍需警惕。
展望未来,在化解不良资产方面,银行业仍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客群经营方面,建立更精细化的分层管理体系,强化收入稳定性核验与共债风险监测,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探索额度动态调整机制;风险防控方面,完善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跨区域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重组过程中的风险隔离;科技赋能方面,加速大模型技术在押品智能估值、风险预测等场景的落地,推动风险管理系统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那些能够精准识别风险、善用科技手段、深度绑定客户需求的银行,将在新一轮周期中占据先机。经营层面看,2025年或迎来关键转折点,预示着新一轮周期正在开启。
就2025年来看,尽管一季度存量按揭利率重定价仍将带来短期压力,但存款成本改善的累积效应有望使全年净息差降幅收窄至10-12个基点,银行息差承压最大的阶段正在过去。资产质量方面,零售不良生成率虽维持高位,但在经济温和复苏与银行主动风控下,风险暴露节奏有望趋于平稳。与此同时,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银行可以在专项债发行、设备更新贷款、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中把握机会,在新基建、高端制造等领域挖掘优质资产;同时,加快财富管理转型,以代销保险、基金等中收业务弥补传统息差损失,进一步平滑业绩压力。
危机从来都有两面,跨不过去是问题,跨过去就是新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不良贷款既是当下的困局,又何尝不是推动行业革新的催化剂。
万物皆周期,期待新周期的来临!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馨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