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薛洪言
截至4月23日,已有36家上市银行公布2024年业绩。整体来看,在宏观经济承压与行业深度调整的双重考验下,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兼具韧性却又暗藏挑战的答卷。
具体看,36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收5.58万亿元,同比微增0.05%,实现归母净利润2.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行业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困境中,通过规模扩张、成本优化和风险缓释等手段维持盈利能力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债券市场走强带来的非息收入增长,以及拨备计提力度减轻对利润的反哺,成为支撑上市银行业绩边际改善的关键力量。
净息差作为银行业绩的核心变量,在2024年继续扮演着“最大拖累”角色。行业层面看,全年净息差同比下降17个基点至1.52%,直接拖累净利润增速约11个百分点。这种压力在资产端体现得尤为明显:LPR多次下调、存量按揭利率调整以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不断下行,2024Q4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82%,同比下降55个基点。
与此同时,银行通过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置换高息负债等积极推动负债成本下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息差收窄压力。2024年全年,银行息差收窄17个基点,降幅较2023年收窄5个基点,显露出边际改善的曙光。特别是2024年四季度净息差单季环比降幅收窄至1个基点,预示着最剧烈的价格冲击或已过去。
资产质量的分化演进成为另一重要特征。202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同比收窄9个基点。结构上,对公贷款不良率延续改善趋势,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实现约10个基点的压降,显露出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的积极信号,但零售端风险持续发酵,信用卡、个人经营贷、消费贷和按揭贷款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种“对公稳、零售险”的格局,与宏观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居民收入承压、小微企业生存困难密切相关。
值得关注的是,前瞻性指标透露出积极变化:2024年Q4,商业银行关注贷款率2.22%,环比下降6个基点,叠加银行主动收紧零售信贷投放标准,预示着零售不良生成拐点可能渐行渐近。
在经营策略调整上,银行业展现出更强的主动作为。负债端通过“存款降久期+结构调优”的组合拳,努力推动活期存款占比企稳,三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到期置换成效显著。资产端则呈现“信贷减速、债券提速”的特征,全年金融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3.3%,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通过债券投资收益弥补信贷收益损失。这种“以债养贷”的策略,使得非信贷资产对生息资产增量的贡献度攀升至50%以上,成为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行业加速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部分优质城商行通过深耕区域客群、优化风险定价,仍能实现双位数(或高个位数)的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长,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展望2025年,银行业或将迎来黎明前的关键转折。尽管一季度仍面临存量按揭利率重定价带来的息差压力,但随着存款成本改善的累积效应释放,预计全年净息差降幅有望收窄,市场普遍预期降幅在10-12个基点左右,较2024年17个基点明显收窄。
资产质量方面,零售不良生成率虽维持高位,但在经济温和复苏与银行主动风控的双重作用下,风险暴露节奏趋于平稳。值得警惕的是,债市利率上行可能对其他非息收入形成拖累,这要求银行在2025年更需要精耕细作:一方面抓住专项债发行、设备更新贷款、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在基建、制造业、耐用品消费等领域挖掘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加快财富管理转型,通过代销保险、基金等中收业务弥补传统息差损失。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从息差依赖到多元驱动的深刻蜕变,正是考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真功夫的时刻——谁能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短期与长期的尺度,谁就能在周期波动中掌握主动权。
期待下一个景气周期尽快到来!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