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洪偌馨、伊蕾
分化加剧。
1
周期之后,总有分化,信用卡行业也不例外。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整个市场都面临着消费需求不足的挑战。但相较于同业,‘基本盘’更大也更稳的国有大行们,在核心指标上的整体表现更为出色。
一直以来,国有大行信用卡业务普遍表现稳定,不良率表现也都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
在2024年信用卡行业呈现收缩态势时,他们的业务指标也更加‘抗跌’,部分机构甚至出现了逆势的大幅上涨。
但即便如此,不同市场参与者还是描绘出了不同的业绩曲线。
馨金融整理了国有大行在信用卡贷款余额、消费交易额和不良率三个维度的数据。
之所以没有将发卡量列入其中,是因为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统计发卡量的意义已然不大——它已经很难反映一家机构的对客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信用卡贷款规模来看,建行信用卡在2024年创造了新历史,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信用卡信贷余额破万亿的银行。
农行和工行也双双实现了同比两位数的规模增长,分别跨过7000亿和8000亿大关。
建、农、工三家与另外三家大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梯队’分化也愈发明显。
其中,位列三、四位的工行和中行拉开了超过1800亿的差距,较2023年不到1300亿的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信用卡消费交易额方面,即便是对于国有大行来说,负增长也已经是新常态。
但建行、农行、工行三家的降幅都控制在了5%以内,规模保持在2万亿上方。
同时,交行信用卡消费交易额仅次于建行,以2.45万亿的规模居次席,中行和邮储的消费交易额则只有1.2万亿和0.99万亿。
此外,在资产质量方面,工行在2024年的信用卡不良猛增1.05个百分点至3.5%,成为大行中唯一一家不良率超过3%的机构。
农行和邮储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仍维持在1.5%以下,处于A股上市银行的最低水平。
大行之间的分化加剧,亦是信用卡行业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的信用卡中心‘关停潮’已经从中小银行逐步蔓延到股份行,如今,国有大行也开始加入裁撤大军。
可以预见,未来‘马太效应’将在这个细分市场进一步凸显。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以来,交通银行已经陆续关停了十几个信用卡分中心,由属地分行承接相关业务。无论是从风险管控的角度,还是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市场参与者们所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
2
2015-2024年,中国信用卡行业走过了一轮大‘周期’——从消费信贷的狂飙突进,到居民杠杆率与消费需求迎来拐点,再到‘存量时代’规模收缩和不良攀升的‘双杀’。
而聚焦于几家大行,尤其是工、建、农三家,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角度。
比如,将三家置于十年周期的维度来看,十年前,工行与建行信用卡的起点要比农行高得多。而在十年后,建行稳住了大行信用卡‘头把交椅’的位置,而工行与农行却交换了‘座次’。
2015年时,工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便已经站稳4000亿的‘台阶’,消费交易额突破2.3万亿。
当时,宇宙行的这两项指标大约都是农行信用卡的2倍,也稍稍领先建行信用卡一个‘身位’。
但到了2024年,农行信用卡在消费交易额指标上首次超越工行,这也是农行继2022年信用卡余额规模超越工行之后,再次在核心指标上实现‘进位’。
为什么工行慢了一步?
复盘来看,应该是在2015年启动的那一轮消费信贷扩张浪潮中,工行放慢了信用卡发展的步伐,逐渐落后于另外两家,直到2024年才跨过7000亿的门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农行信用卡的突进。
毕竟,从6000亿到7000亿,工行用了6年时间,而农行只用了2年,即便是遭遇了疫情也没有其改变其陡峭的上涨斜率。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农行信用卡信贷余额新增约1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去年工行与建行新增贷款的规模之和。
而在消费交易额方面,2020年,工行信用卡的消费交易额从上一年的3.22万亿滑落至2.58万亿,而后逐年走低。根据其2024年年报,去年该数字进一步下降至2.13万亿。
同一时间,农行信用卡的消费交易金额增长也在2019年迈过2万亿的门槛之后逐渐放缓,甚至出现停滞。
但在‘少输即赢’、‘少减即增’的市场环境下,农行进一步缩小了与建行的差距,并在2024年实现对工行的反超。
数字变化折射的是背后的战略变迁,大行信用卡座次的轮换与他们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对于农行来说,突飞猛进的不只是信用卡业务。
过去几年,农行的个贷增速也在三家大行中遥遥领先。
就在不久前,农行官宣其个人贷款余额突破9万,‘成为首家迈上9万亿台阶的金融机构’,但在2019年,其个贷余额还与建行和工行有着约万亿规模的差距。
3
策略选择是一方面,但要做好信用卡业务,资源、禀赋、能力缺一不可。
典型如建行,作为业内的‘零售标杆’,过去多年里,建行信用卡不仅在信贷余额方面一骑绝尘,更重要的是,在交易活跃度、资产质量等多个维度上都始终维持着稳定和均衡的表现。
过去十年,无论其他市场参与者如何变换车道,‘加速狂飙’或是‘猛踩刹车’,建行信用卡都不曾出现‘过速’或者‘失速’的表现,最终以超长的耐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眼下,作为‘压舱石’房贷业务虽然迎来了负增长时代,但是长期积累的优质个人客户仍是一片‘富矿’。并且,建行也深谙客户运营之道。
建行2024年年报显示,作为线上渠道‘双子星’之一,其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建行生活’App在2024年实现行外获客超210万户,带动房贷、信用卡分期等个人信贷突破1700亿。
当然,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想要彻底挣脱周期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在市场的下行周期里,凭借在网点布局、客户基础方面的优势,国有大行们挪空间显然更大一些,甚至享受到一些市场供需‘错配’而产生的结构性红利。
比如,当信用卡原本的‘舒适区’——一二线城市和白领客群已经‘卷’成一片红海之时,农行就在更广阔的下沉市场里挖掘到了增量空间。
农行2024年年报显示,县域金融业贡献了49.1%的营收和58.25%的税前利润,分别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
其实,从消费市场的视角来看,更容易理解农行信用卡业务的强势崛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8383元增长至2024年的19280元,复合增长率为8.7%,比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高出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也从2014年的2.38倍缩减至2024年的1.79倍。
显然,农行抓住了这一波‘下沉市场’爆发的机会。
这几年,农行持续加大了县域市场的投入和布局。以2024年为例,其县域网点占比提升至56.5%,2024年新迁建网点中,超过70%布局到县域、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地区,并且持续深耕县域消费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家大行信用卡业务的资产质量同样面临着不小的考验。不良风险是否会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还需要在更长周期里得到验证。
2024年,即便是向来以稳健著称的建行信用卡,在信贷余额迈向新‘里程碑’的同时,其信用卡不良率也史无前例地突破了2%,并创下不良率年度最大涨幅新纪录——较上年末上涨0.56个百分点,
对于农行来说,在猛冲规模,分母迅速扩大的阶段,其不良表现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令人意外。
但在未来,能否一直稳住资产质量,成为市场上‘一枝独秀’的一个,眼下还只能画上一个问号。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秦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