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王志恒‘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持续、四个着力”重点任务,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不断加大县域农村金融供给。截至2024年末,全行县域贷款余额近10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农业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全行经营的重中之重,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金融动力。
扎稳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金融堤坝”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头等大事和必守底线。农业银行始终把服务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摆在优先位置,创新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农机推广以及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发展。截至2024年末,全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其中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3531亿元,近两年实现翻番。下一步,农业银行将对标对表中央有关要求,在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践行大食物观等方面开展综合化、全方位金融服务,用“无形”金融活水守护好“有形”大国粮仓。
创新模式支持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落实中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贷”方案推广,积极打造金融服务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确保粮食主产区及有信贷需求的省份服务全覆盖。全面掌握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进度和模式,“一省一策”明确服务重点和支持方式,创新推广“农田建设+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债券投资、管护运营主体贷款等模式。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盐碱地开发利用、退化耕地治理领域,探索“耕地保护+产业导入”等金融服务有效路径。将高标准农田质量管理、土地流转合规性作为重要内容,加强项目审查和资金监管,严格落实国家禁止性规定。
加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瞄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深入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力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助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对接国家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补短板“两大行动”,加大“农机贷”产品推广力度,对种业阵型企业、种业科创企业及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种业贷款给予专项优惠政策。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组建专门服务团队,定制“农业园区科企贷”产品,不断扩大农业科创企业服务覆盖面。
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和多元化食物供给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聚焦重要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夏季农产品收购、秋收秋种、冬春蓄能等服务行动,推广季节性收购贷款、粮食流通贷等产品,精准满足粮食生产、流通、仓储、加工等各环节资金需求。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稳步推进食物资源开发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优化设施农业、林下经济等行业信贷政策,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装得更满。
健全防返贫致贫长效金融帮扶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农业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强化信贷投放、丰富帮扶方式,确保帮扶政策不减、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4年末,农业银行在832个脱贫县的贷款余额已突破2万亿元,其中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4366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农业银行将慎终如始推进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金融帮扶工作,持续倾斜政策资源,长效巩固帮扶成果,不断提升帮扶质效。
精准有力服务脱贫群众。对接各地政府脱贫户、防返贫监测对象信息,完善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组织开展建档服务和信贷调查,针对性落实纾困政策,构建“智能识别—精准画像—靶向施策”闭环机制。大力支持“四个一批”帮扶产业和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优先保障就业帮扶车间和吸纳脱贫家庭人员就业企业信贷规模。推广金融助残行动,创新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精准支持模式,助力脱贫家庭稳定增收。
加大对重点地区的金融帮扶力度。针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区三州”地区发展需求,强化信贷资源倾斜、利率优惠、流程优化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单独下达重点帮扶地区信贷计划,开展专项考核激励,“一县一策”精准加大贷款投放。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源优势,完善消费帮扶、协作帮扶、人才帮扶等综合帮扶措施,助力全方位提升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工作,持续实施倾斜捐赠资金、优先审批、减免费用等支持政策,努力为定点帮扶县引入更多产业项目和发展资金。
谋划过渡期后常态化金融帮扶措施。做好五年过渡期金融帮扶工作评估,巩固和优化工作机制、资源投入、考核激励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推广“易扶资产贷”模式,发挥金融专业优势,帮助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对接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前瞻性研究一揽子帮扶政策措施,做好过渡期后金融帮扶工作统筹谋划,为常态化帮扶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服务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给城乡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流动带来深远影响。农业银行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加大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截至2024年末,农业银行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农业银行将落实好中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系列部署,顺应经济规律,把握发展机遇,汇聚金融力量,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举措支持兴业、强县和富民一体化发展。
做好金融服务乡村“土特产”文章。围绕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制定整体信贷方案,实施“一群一案”“一链一策”服务,助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走访行动,分类推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龙头企业服务方案,不断提升信贷覆盖率。依托农业托管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产品,精准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差异化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紧扣国家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坚持“整村推进、批量建档”农户贷款模式,推广乡旅贷、商户贷、订单贷等专项产品,推动农户发展休闲农庄、手工作坊、家庭工厂等庭院经济和民宿经济,引导更多农户分享乡村产业增值收益。
创新乡村建设融资模式。聚焦全国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等部署安排,创新基础设施与特色农业、关联产业、资源开发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对接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部署,运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质)押政策,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路径。推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服务方案,完善县域教育机构贷款、县域医院流动资金贷款、养老机构贷款等产品,做好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金融服务。对接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行动,强化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信贷支持,促进城乡消费设施优化升级。推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绿色转型方案,加大对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守好绿水青山。
探索“金融+乡村治理”融合互促机制。推进“金融人才驻县帮镇扶村富民行动”,积极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直接参与产业培育、融资对接等工作。创新银村党建结对机制,与地方政府联合选聘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担任“金融村主任”和金融助理,发挥金融促进乡村治理作用。对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做好非遗传承等领域金融创新。服务国家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全面推广“党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户综合服务模式,优化乡村治理村民积分场景,探索支持道德模范的“积分贷”产品,助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金融服务
农村改革不仅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任务。农业银行紧扣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等改革部署,积极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农村资源要素权能完善和有序流动。截至2024年末,全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已服务覆盖1662个县区、17.2万个行政村,为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面对农村改革新形势、新任务,农业银行将深入落实党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决策部署,重点围绕“地、钱、人”三个关键要素,发挥金融的杠杆和撬动作用,不断释放农村改革潜力和效能。
推动金融赋能农村产权改革。根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包30年整省试点,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融资服务,基于各地土地流转价格指数确定押品价值和抵押率,激活承包土地金融权能。围绕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确权登记—价值评估—增信融资”全流程服务模式,将确权农房价值引入资产评估,提高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性和农房盘活利用效率。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创新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业碳汇贷等产品,打通林业资源价值转化金融通道。把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施行契机,推广“三资e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等产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发挥金融与财政资金协同支农作用。聚焦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投向的粮食安全、水利建设等“两重”项目,以及专项债可用作资本金的重点涉农项目,做好申报储备、发行承销、配套融资等全流程服务。跟进粮油种植专项贷款、高标准农田贷款、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试点,放大财政惠农资金的杠杆效应。建立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领域重大项目支持机制,对接好各级政府部门的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保等融资项目库,实施清单式服务和差异化信贷政策。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托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建立健全“集中培训+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服务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依托“e推客”打造“政府部门推荐、农业银行跟贷支持”服务模式。围绕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丰富“521”新市民综合服务体系,推广筑福卡、骑手卡、新市民特色贷款等产品,做好异地就医配套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新市民服务质量。加强“一户一卡一平台”建设,加快与大型建筑企业系统、地方政府农民工工资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助力农民工欠薪治理。
打造专业化“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高质量金融服务有赖于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农业银行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对涉农金融实行事业部制管理,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的政策产品、专门的资源服务“三农”。实践证明,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机制符合国情、农情、行情,为农业银行履行服务“三农”职责使命提供了坚强支撑。农业银行将围绕中央决策部署,重点从优化机制、下沉服务、创新模式、防控风险、党建引领五个方面着手,构建体制更顺、运行更活、队伍更强的业务保障体系,形成更多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农业银行的生动实践。
建优建强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体系,提升政策研究、统筹谋划、组织推动、过程管理能力,做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基础制度支撑。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要求,通过补人员、调结构、挖潜力,多措并举打造“饶才富式”县域客户经理队伍。完善县域业务信贷授权、考核激励、资源配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经济资本管理等政策体系,继续实施区别于其他业务的一揽子差异化政策,让金融资源更好流向最需要的涉农领域。
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乡村。加强县域网点布局优化,有计划地推动网点向乡镇迁建,覆盖一批人口大镇、产业强镇以及重点帮扶地区、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区的乡镇。加快探索“流动银行”服务新模式,建设流动服务点,增配流动服务车,促进金融服务向乡镇延伸,实现对重点行政村流动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移动、线上、远程等方式,升级打造掌银“乡村版”和乡村振兴频道,完善惠农贷款、惠农通专区、农技学堂等模块,加载更多涉农金融产品,全天候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强化产品创新和数智驱动。聚焦国家“三农”重点领域,深入打造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乡村振兴产品和服务体系,做好动态管理和调整优化,推动涉农服务更全面、更聚焦。建设“三农”产品创新基地,针对各地特色产业研发一批管用、好用的小众产品。加快与玉米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以及各地“乡村智慧大脑”平台对接,多层级引入外部数据,强化线上融资、精准服务、交叉核验数据支撑。推进“三农”智慧银行建设,运用数智融合、人机协同等手段,简化办贷流程,提升作业效率。依托“智县”平台服务县域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农银惠农云”平台智慧农业、数字治理、数字惠民“一站式”场景超市,为乡村各领域发展减负赋能。
夯实县域业务风险防控基础。开展畜牧业、大宗农产品等涉农行业价格分析研判,做好各环节经营主体风险监测预警,对暂时经营困难的行业出台纾困政策。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探索智慧种植、智慧粮仓、智慧林业等场景,完善贷后管理模型,前瞻性识别风险线索,努力将潜在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分类做好农田建设、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不同项目风险防范,加强项目合规性、工程质量和资金用途等方面审查,严防出现违规占用耕地和侵害农民利益问题,守住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红线。
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全行员工的必修课,完善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教育引导各级行干部员工自觉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宣传员。按照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强化农业银行五级机构党组织“一把手”责任,压实各级行服务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建强县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建设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和党员示范岗,开展“深耕乡村”走镇进村入户专项行动,引导党员在服务乡村振兴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本文作者介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