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下的民间金融高杠杆是一剂毒药

2015年04月20日 10:53  作者:嵇少峰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嵇少峰

  由于官方金融的高度垄断,民间准金融信贷机构无论如何优秀,其能获得的杠杆资金成本均大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放贷利率,甚至是银行业放贷利率的2-3倍以上。

1垄断下的民间金融高杠杆是一剂毒药

  随着股市及互联网金融的火爆,股票配资及P2P金融引发的民间类金融公司杠杆率的讨论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众多平台纷纷放大杠杆比例,P2P更是对即将出台的10倍杠杆率的监管要求嗤之以鼻。

  无论是P2P还是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类金融公司对杠杆率的要求都是越大越好。监管部门为控制风险也言之凿凿地拿出银行10倍左右的杠杆率作为依据,以示公平。

  我们先看一下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担保公司(以下仅指经政府审批从事融资担保业务及小贷业务的公司)的有关数据。截止2014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总额为8283.06亿元,贷款总额9420.38亿元,综合计算杠杆率为1:1.137;2013年末实收资本总额为7133.39亿元,贷款总额8191.27亿元,杠杆率为1.148。考虑到资本金不实及利润积累因素,小贷公司的杠杆率大约界于1-2倍之间。

  融资担保公司由于缺少全国性的统计数据,其杠杆率只可推算。各银行给融资担保公司的放大倍数一般在5倍左右,即按其担保余额的20%缴纳保证金。

  由于担保公司大多将保证金转嫁给需要融资的企业,因此,银行又会根据担保公司具体情况给其不超过实收资本5倍-10倍的总担保额的限制。但就全国范围而言,绝大多数融资担保公司的放大杠杆在3到5倍之间 ,罕见能做满10倍。

  由于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资本金的管控相比小贷公司而言要宽松,因此其资本金不实的现象也相对较多,综合推算融资担保公司的杠杆率大约界于5-15倍左右,当然不排除有极端的案例。

  我们再看一下当下担保公司与小贷公司的现状。随着实体经济的下行,全国融资担保行业一片哀鸿,多家担保公司关门跑路,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多家银行一刀切退出所有民营担保公司,对国有担保公司的授信也全面收紧。

  据不完全统计,仍在正常开展业务的融资担保公司大概不超过2013年度的五分之一。小额贷款公司也压力重重,不良率急剧攀升,保守估计全国小贷公司平均不良率应不低于20%,大量小贷公司进入关停或观望状态。

  由于融资担保公司与小贷公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管,且均有准入门槛,相较于社会上众多的投资公司与P2P平台而言要规范一些,可算是官方监管下的类金融机构,但为什么他们仍难以生存?上面数据显示这两个行业的问题显然不是监管政策许可的杠杆率太低所致。

  小贷公司目前政策允许的直接银行融资的杠杆是1:0.5,间接融资大都被放开到1:3,而担保公司的政策许可许可是1:10,当下行业均远未达到杠杆率的上限。真实的情况是,这些机构要么是无法获得资金,要么是获得资金成本超过了运营的回报,杠杆率大小却在其次。

  我们再看一下银行业的两个典型代表。以民生银行为例,2013年1-6月,该行共获得利息收入50666百万元,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451681百万元,年平均收益率为6.98%。其吸收存款中,公司类存款平均成本率2.32%、个人类存款平均成本率2.22%,总平均为2.29%。其平均利差仅为4.76%。

  当然,该行非利息收入中的财务顾问服务费1393百万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7417百万元中,部分应归属于实际信贷产生的变相利息收入。但即使全部合并计算,其信贷类业务年平均收益率最高也不到9.57%。

  该行在股东权益资产1912.07亿元的前提下吸收了20522亿元的公众存款,放大的杠杆约10倍。201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股东权益比2012年末增加了226.63亿元,增幅为13.45%,简单的理解为该行股东年投资回报率应在25%以上。

  工商银行更是如此,2013年1-6月,该行共获得利息收入266057百万元,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9235044百万元,年平均收益率为5.81%,较2012年同期6.29%下降了0.48个百分点。其吸收的存款中,公司类存款平均成本率1.84%、个人类存款平均成本率2.10%,总平均为1.96%。净利息差为2.4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3.3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高的原因,一是吸收存款的成本仅为2.5%以下,二是金融机构当前10倍左右的资本杠杆率。

  比较下来一目了然。由于官方金融的高度垄断,民间准金融信贷机构无论如何优秀,其能获得的杠杆资金成本均大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放贷利率,甚至是银行业放贷利率的2-3倍以上。

  融资担保公司就不用说,本身是在银行贷款利率基础上再增加几个百分点,小贷公司从银行借款一般被视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成本一般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以上,其它融资方式普遍高于年化9%-15%,P2P平台平均资金成本更是高达年化10%-20%以上。

  这样看来,民间准金融机构谈杠杆率就是个伪命题。这就象一个流通企业,你的进货价是别的商家的零售价,甚至比零售价更高的暴利价,你如何能持续?在资讯高度传播的今天,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套利基本已不存在。

  至于那些所谓做银行不愿做的客户、做银行不能做的客户、做银行还未做到的客户的错位经营思想,本质上是缺乏实战经验的空想,貌似合理实质违背市场规律,这种错位存在的运营空间极其狭窄,机构很难生存。

  中国如此众多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远超全球水平的企业平均负债率,早已将有效信贷需求市场变成了充分竞争的沙场,未及满足的众多融资需求更多来自低效率信贷客户及不安全的风险客户,这样的客户带来的运营成本及风险成本居高不下,当下竞争激烈,许多银行也纷纷下沉挖掘底层客户,民间准金融机构拿着成本如此之高的资金如何能安全获客?

  另外,民间金融机构还缺乏流动性缓释机制。由于杠杆率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一部分资金来自于比较难控的外部。众所周转,任何信贷机构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贷款,且比例大都跟随市场景气周期波动,传统的银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暴利,只是赚赚赔赔周而复始而已。

  当行业性危机来临之时,收紧的流动性会瞬间让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及缓冲能力的小型机构倾覆。中国刚性兑付的市场氛围、民间金融融资渠道的狭窄及不确定性,更是成为小型机构难以克服的藩篱,杠杆率越高,风险来临时的压力越大,这就是体制外金融很难摆脱的宿命。

  高息的资金来源之下,再高的杠杆率又有何用?唯一的结果是杠杆越高死的越快、死的越惨。在利率与风险面前机会平等,客户不会因你民营资金成本高而无风险给你高息,包括P2P、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在内的民间金融无法获得生存密码的根源在于金融垄断造成的体制内、外资金来源成本的巨大差异及种种不公平待遇,而这又涉及到官方信用的市场背书等诸多因素。

  直到今天,包括温州金改在内的几乎所有官方引领的民间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几无成功的案例,对民营资本的本能恐惧与歧视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有关部门根本不必要过度担心,要知道除了监管手段,我们还有法律作为后盾,根本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你管与不管,民间金融就在那儿,生生死死未曾停息,对社会的冲击也一如既往,从未远离。

  中国金融的改革,路漫漫其修远兮。

  (本文作者介绍:曾在央行、银监会从事金融监管工作16年,后加入私募并创建融资担保公司,现为江苏金东小贷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民间金融高杠杆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股市的上限在哪里? 3465个亿万富翁的牛市诱惑 炒股到底该信谁呢? 核电出海首站为何挑中了巴基斯坦 银行服务到底该怎么收费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