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萍:机构博弈宝钢股份再融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08:3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海通证券研究所 吴一萍 宝钢再融资方案终于揭晓了:采用增发的方式,增发股份总数不超过50亿股,包括向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定向增发国家股和向社会公众增发社会公众股两部分,定向增发部分占增发总量的比例不低于50%,社会公众增发部分占增发总量的比例不超过50%。毫无疑问,市场又将面临超级大盘股再融资的考验。而从最近两天的走势来看,市场显然没有经受住这种
围绕着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再融资,机构博弈之激烈为近期所罕见。前期有宝钢的突然走强,近期不仅有大面积股票跌停,还有不少个股顽强走高。在1400点以下,不同个股走势的背离使得近期大盘走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而宝钢无疑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异动只为出货? 如果我们认为机构已经事先知道了增发方案,为了达到出货的目的,才在上周故意放风,把1配3的方案给透露出来,那么应该讲机构运作得十分成功:用宝钢的传闻撬动了大盘的热情,在宝钢以及许多大盘股的那一根根长长的上影线中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应该讲,“出货说”不是没有根据,但是,有很多现象仍然难以解释。一是成交量的怪异。宝钢在传闻的渲染下放量很大很急,行情爆发的当日8月4日,成交4.29亿元,6日更是达到了7.90亿元,这之前其成交量始终保持在6、7千万元的水平。如果是众多小机构来接手,“醒悟”不会那么快,行动也不会那么统一,出货的机构放风的速度和效果不会有这么好,放量应该是持续增加才对。因此,突然放量只能理解为少数大机构的介入,而如果没有确凿的依据,出货机构和入场机构很难达成某种默契。所以成交量反映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出货的目的。 二是低位出货的理由存在吗?无论从技术面还是基本面,股指都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有投资价值的区间,假设机构要在这里出货,那么,前期1307点根本就不是这些出货机构承认的底部,没有20%以上的空间机构不可能在此点位处心积虑要出货。在导致这轮暴跌的主要因素宏观面没有出现恶化迹象的时候,多数机构仍然采取观望的态度,做空的理由存在,但坚决做空的理由似乎比较薄弱。 利用宝钢诱空? 如果不是为了出货,我们只能理解为机构为了拿到筹码用利空消息打压,这种猜测站得住脚吗? 首先,让我们仔细看一下宝钢这个方案,基本上可以认定是“武钢模式”的克隆,对二级市场的抽血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在股指处于相对低位、市场信心陷入低谷之时,好像也没有必要用这样一个方案来“测试”市场资金的承受能力。 其次,在宝钢方案出台前后,个股走势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一些基本面并没有坏到要逃命的个股纷纷跌停,体现出不少个股的持有人开始恐慌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本面有潜在利空的银行股板块却如闲庭信步,开始走上升通道;前期一直受困于油价上涨的航空股也根本不理大盘的上窜下跳,开始走独立行情;长江电力、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这样的大盘股也在持续介入的买盘推动下,股价走得相当稳健。那么是谁在市场一片看空声中做着“敢死队”呢?难道他们会无视利空对市场的打击?唯一的解释是宝钢再融资只不过是为了诱空。 不过,诱空的假设也有漏洞。因为,确实有一批个股在拼命地出货,这从TCL的身上就能看到一些端倪。如果说有些跌停板股票还有获利盘急于保住“胜利果实”动机的话,那么像TCL这样低位杀跌的个股就是急于走人的鲜明写照了,对于这类个股,诱空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所以,尽管诱空开始显露出苗头,但这种假设也并不能站住脚,诱空为目的刻意打压的可能性仅是50%。 宝钢仍然是风向标 如今宝钢股份复牌在即,笔者认为不管是作为试金石也好、利空的借口也好,宝钢都会在盘面上有所表现,而且大盘股板块整体的行为也会透露出很出的信息。复牌后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内,宝钢的下跌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很明显跌不下去,有资金仍然非常活跃地吸纳,就要怀疑机构的真实动机了。如果跳水股和稳步放量吸筹股仍然像现在这样和平共处的话,我们就要对那些持续放量走稳的板块多留个心眼了。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