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银行家姜建清

0

“非典型”银行家姜建清

第37期

2016年05月09日18:44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从一名煤矿工人到职业银行家的距离有多远,即将卸任工行董事长的姜建清给出了答案。

  从一名煤矿工人到职业银行家的距离有多远,即将卸任工行董事长的姜建清给出了答案。前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都称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称职的银行家,但他本人则表示“我就是一个banker”,作为一个平时谨慎低调、又时常在关键时刻打破沉默引起争议的“非典型”银行家,在执掌工行的16年里,姜建清开启了属于他的银行时代。

姜建清与工商银行

  姜建清与工商银行

  姜建清在银行的从业生涯是从工行的柜台职员开始的,在不断学习和辗转几家银行工作了16年后,姜建清的才能得到认可。1993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之后一路稳步走来,直到2000年2月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姜建清是为数不多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在同一家单位度过的“银行家”。从2000年起任工行党委书记、行长一职,2005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姜建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在16年间,姜建清带领工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并且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资产规模常年排名全球银行机构第一名,被称为“宇宙行”。

  工行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截至3月末,工行总资产22.88万亿,净利润749.0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046.5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拨备覆盖率141.21%。资本充足率为14.66%。

  对于“银行成功之道”姜建清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多次提到,成功银行相同的成功经验即稳健经营。“历史不断告诉我们,在基业长青银行俱乐部成员中,大部分其实并不是百米赛的高手,却是耐力和稳定性极好的马拉松健将”。

  姜建清在工行的职业生涯确实堪称一场马拉松,在他执掌工行期间,工行完成股改上市、国际化布局、互联网金融等多项改革,将工行打造成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成为“宇宙行”的工商银行,不仅资产规模常年排名全球银行机构第一名,海外业务也发展迅猛,工行已经形成了横跨亚、非、拉、欧、美、澳的服务网络,成为境外网络覆盖范围最广的中资金融机构。

  当然,姜建清也因此获得了无数殊荣,2012年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不过,他的工行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工行改革上市过程中,姜建清遇到的棘手难题是如何处理工行内部的重重矛盾,如何协调好员工对领导层的种种不满。自1997年起,工行开始撤并营业机构,精简营业队伍。到2005年,员工人数为36万人,比最多时足足少了35%左右。姜建清的目标是,继续“压缩二线人员规模,调整充实一线”。为了冲销呆坏账,工行每年利润中的大部分被提留,这意味着员工的奖金福利大幅缩水。

  但姜建清极其坚韧地推行改革,这也使他饱受指责。

  金融危机时严格信贷管理,是大家经常举的对姜建清政治评价不高的例子。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时,中国商品的海外需求骤降,中国政府要求金融行业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姜建清担心,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增加放贷将会冲击工行的利润。工行在2009年的年度财报中说,在增加信贷的同时,该行特别对贷款的审批采取了严格控制,并对新增贷款进行全面审核,以及时纠正错误,消除潜在风险。

  从2008年第四季度直到2010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工商银行与其他几家大行相比,贷款发放量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内中国工商银行的新增贷款数额平均每季度比上年同期高20%,而中国银行则高33%,中国建设银行高24%。

  姜建清2009年3月接受商业杂志《麦肯锡季刊》采访时说:“政府最近要提振国内需求的决定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机会,但中国工商银行是一家商业银行,我们必须从商业角度看待这些机会。”姜建清经常在政治上被外界评价不高。在十八大期间,长期担任工行董事长的姜建清,是同界中国四大银行董事长中唯一没有获得晋升的。

  还有观点指出,“在工商银行内部,姜建清是出了名的铁腕老板。他会设定严苛的目标,然后得到出色的业绩。工商银行的数位高管和一些员工说,姜建清在仕途方面晋升不力,影响了工行的士气。有些高管质疑他以利润为中心的战略,还有高管担心他目前的政治地位可能会限制他们自己的晋升机会。”

  虽然工行一直发展迅速,但是中纪委巡视也揭开了工行内部存在的问题。在近期的通报中,工行被指出有八大项、27类问题,其中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选人用人工作不规范、存贷款领域以权谋私问题较为突出、新兴业务存在利益输送风险等问题。

姜建清谈银行

  姜建清谈银行

  1984年,姜建清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此后又相继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过一段时间。但有观点称姜建清的学历、学位都属于进修,不是全日制。

  据《海上文坛》2000年9月号,王海文撰写的《1977-2000提升 普通人命运的十大机遇》中曾这样写道:“这里所说的招聘特指80年代中期几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广纳贤才的行为,被录用者的去向多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一些执法部门、报社。”

  “我所知道的一个当时最有意思的新闻发生在一个姓姜的年轻人身上。此人插过队,会一手电工活。金融系统对外招聘时他去报了名,理想是进银行做一名电工。他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组织上很快发现他的专长不仅仅局限于电工。”他就是现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

  姜建清或许不如同期生们大多读过正规大学,但这并不影响姜建清对金融理论有一定的研究。姜建清具有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也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和论著。

  就在上月,姜建清还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银行信贷管理的文章,他提出,适应经济提质增效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必须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信贷经营从“重增量”向“增量与存量并重”转变,并最终构建“存量为主、增量为辅”的全流量管理模式。

  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姜建清也表态认为,金融是行稳致远的行业,金融机构对金融本质的参透和把握,是在经济周期波动和市场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内功恰恰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独特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客户体验的不断改善,互联网金融需要打造线上与线下互联融通、互为支撑的服务模式。

  “作为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领导,姜建清有着多年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同时,作为管理学博士、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他又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出版和发表了许多金融学术著作和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邓荣霖评价说。

  至于姜建清的“下一站”,有消息称姜建清或将负责筹建中东欧基金。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中方倡导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金融公司,为“16+1”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工商银行正在牵头筹备中东欧基金,董事长姜建清参与了此事,退位董事长后,姜建清仍将继续从事工商银行的全球化布局事业。

  无论事实是否如此,相信姜建清还将继续活跃在银行业务推进和银行研究中,“姜建清时代”也不能说是落幕了,也许只是换了一个位置和角度继续从事银行工作。

文章关键词: 姜建清 银行家 工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