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已经出炉,比上年增长6.9%,虽然是25年来中国最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正在从以前的“病态”经济回到正常。而银行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也在“新常态”中面临新的转变,寻求新的路径。
2015银行年报前瞻:盈利放缓未见拐点
2015银行年报前瞻:盈利放缓未见拐点
上市银行2015年度业绩报告披露已经陆续展开。五大行等多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披露集中在3月末,从已公布业绩快报的几家银行来看,银行业经营压力仍较大,沪深两市首份发布快报的浦发银行,2015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5.98亿元,较2014年增长7.6%;兴业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2.57亿元,同比增长6.62%;中信银行归属股东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仅1.2%。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新浪财经表示,已披露银行业绩总体来讲在预期之内,宏观经济放缓对银行规模扩张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风险上升也对银行盈利影响较大,并且这种影响还将至少持续一到两年。综合来看,预计2015年上市银行盈利等关键指标表现比上一年会更差。其中,大行增长放缓会更加明显,与经济放缓步伐同步概率更大;相比之下,股份行和城商行过去一段时间创新业务较多,还有一定扩张空间,但与历史业绩相比仍是放慢趋势。五大行净利润逼近零增长为大概率事件,而城商行通过业务结构调整,且受益于整体基数相对较小,有望实现13%左右的净利润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央行多次降息将继续影响银行收入,许多银行是在年初调整存贷款利息,因此多次降息效果在今年会集中体现,银行利差压力比2015年还要大,目前还未看到拐点。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报告显示,2015年银行业的盈利增速仍将继续下降,预计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下滑至3%-5%。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5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预计为1.8%左右,2016年商业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预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1%左右,营业收入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至9%左右。
业务转型方向:介入直接金融
业务转型方向:介入直接金融
当然,银行要想应对“新常态”,首先想到的是业务转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去寻求新兴业务,从传统存贷款业务向新兴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进行拓展,介入直接金融,以此提升非利息收入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息差带来的冲击。
东方证券首席银行分析师王剑认为,目前银行业面临的现状是,很多产业处于淘汰过程中,这些产业的贷款存量,肯定有一部分收不回来了,这已在所难免。银行作为经济的主要债权人,要为其自身的债权投资行为承担风险。银行业不良率继续上升,已无悬念。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却要么是处于初创期,要么是因为没有抵押物,风险较高,因而不适合贷款融资了。
银行该怎么办?其实很多银行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介入直接金融。毕竟银行手里还掌握着最庞大的企业和个人客户体系,有先天优势。以前是存贷业务联结双方,现在改为直接金融,直接撮合投融资双方。介入直接金融,最简单的是做承销业务,协助企业发行证券。但这个业务的“粘性”不够。
银行会更多采用资产管理业务介入直接金融。一边是为企业发行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另一边则将金融工具包装成金融产品,出售给合适的投资人。以此来实现投融资双方的对接,同时实现双边的融资、投资需求。
银行的新常态思考:不应单纯走综合化、线上路线
银行的新常态思考:不应单纯走综合化、线上路线
曾刚认为,面对行业发展新趋势,银行首先应该转变经营理念,适度降低高利润追求,未来银行业整体利润下滑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应该转变心态,把防风险和提高资产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未来银行业比拼的将不再是谁赚钱多,要更多关注经营的稳定性。
国金证券马鲲鹏也呼吁,各家银行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暂时放下对短期业绩的过度执念,正视困难和压力,积极主动核销不良,加大拨备力度,轻装上阵迎接本轮资产质量大周期中最后、也可能是最大的一波冲击。但在转变理念、寻求新模式过程中,银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思考合适的定位。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银行业要处理好综合经营跟特色化经营的关系。实际上,从全球来看,很难简单判断银行业总体潮流是什么,美国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银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实际上也并没有一个全面混业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综合经营进行反思,对银行的证券自营等业务进行限制。
我们现在虽然在法律层面对银行综合经营还有部分约束,但现实中已经直接或间接实现了业务跨业。着眼未来,一方面对综合经营的大型机构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跑马圈地,而是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布局协同;另一方面,综合性经营也并非所有机构的必然趋势,究竟做“金融超市”还是“精品店”,是每个银行都值得思考的命题。
另外还要注意线上和线下的关系。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当前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银行遭受较大冲击,因此都想突出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业绩。但现有各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仍然缺乏明确概念与顶层设计,许多在于抢占市场和发掘噱头。需要承认的是,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物联网、移动支付等必然给现代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在其中也难以独善其身。
未来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中,需要深刻思考影响这个时代的技术究竟是什么,给金融活动带来怎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的制度规则会有怎样的变化,以此来把握技术与制度变革的脉络。应该说,线上业务的前景不言而喻,线下业务也不会简单被摒弃,基于现实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融合,才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但无论如何,银行业最终都要走向开放型、共享型的平台建设,而不是自我主导的游戏和闭环模式。
银行如何加入供给侧改革?
银行如何加入供给侧改革?
近期国家高层频繁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撰文称,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经营理念和文化的转变、产品和服务模式的专业创新、管理和生产组织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
邵平认为,国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解读,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同样需要深刻理解这一内涵,围绕中央对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的目标,提高银行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将行动落实在银行经营的几个重要方向上。
总体包括,矫正过往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扭曲,逐步降低“两高一剩”“僵尸企业”这些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挖掘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前线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竞争力,在策略管理、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内控管理、技术运用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银行与监管标准接轨,实现银行业本身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