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发:揭开国有企业长期亏损的重重迷雾(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9日 12:34 新浪财经 | |||||||||
二、工资薪酬机制:平均主义难以改变 国有企业从建国开始,基本是实行保证温饱的薪酬制度。工资很低,但很平均,虽然饿不死,但口袋里面也没有钱。从1980年以后开始,工资水平逐渐有所提高。在1985年以前,全国的工资都是按部就班的,由政府作出规定,出台政策,工作多少的,可以调多少。5年不调整工资甚至10年不增加工资也属正常。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也就在25元到4
当时工资的购买力也比较低。一块上海牌手表是125元,大概要一年的积蓄才能买得起。一部自行车要150元左右。一块西铁城手表要225元。买一斤猪肉要6毛钱到9毛钱。以一个普通工人为例,每月吃饭花去15元,加上生活日用品,不买衣服,也得将近20元左右。所以普通职工每月只能节余5-10元钱,全年可结余100元左右。一双普通皮鞋当时可值25元以上。大学生收入要稍微好一点,但一年也结余不到200元。多数人一年能换一身新衣服就不错了。 1985年以后,工资开始有了较大的改革。典型的是一下子可以普遍加两级工资,大学生从原来的50元可以拿到70元了,普通工人也可以拿到40元左右了。当时的提法是工资结构调整。 1986--1988年开始普遍评审技术职称,获得了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以享受职称工资。一般来说,中专毕业七年左右可以评助理级,20年可以评中级,大本五年可上中级。那时候的企业,大中专毕业生还很少,因此还比较吃香,评上中级,可享受副处级待遇。大约在1990年前后,中级职称已经可以拿到100元工资,这已经是企业的高工资了。知识分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吃香喝辣的。当时大学生中专生只要一毕业就是国家正式干部,编号叫正干字第多少号。企业领导中,当时还有一部分没有文凭职称的,这样有一些技术人员工资比企业领导高。但是这种情况以后在逐步减少,一是因为强调企业领导班子知识化,没有文凭的提不了,所以工农型的干部到1990年以后在企业越来越少。 92年以后普遍开始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制度,实质性内容是企业如果经济效益好,就可以适当安排效益工资。大约到了1995年前后,一个中型规模国企,厂长已经可以拿到250元左右,因为当时厂长一般情况是大学毕业,又有职称,从企业技术与管理岗位的普通人员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再由中层岗位提拔到企业领导班子,因此厂长的工资水平一般是全厂的最高或较高水平,除了部队转业干部外,多数情况是这样。普通职工最低的大约在120元左右,高的可以在200元以上,主要是看工龄。 从1992年以后,再没有国家统一调资,全都是实行工效挂钩式调资。有钱的有效益的企业就能调资,没钱只能干瞪眼。但客观情形是,虽然国家实行工效挂钩式调资制度,但实际上是没有钱也要调资的。这其间的原因,企业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与普通职工一样明白,由于工资是铁定的,调上一级,就永远有这一级,一次赶不上,就永远比别人低一级。所以虽然就一级工资,也要拼力气与面子去争取。如果不调资,企业干部不答应,职工也不答应,甚至成群集队到主管部门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反正就是要求上级主管部门答应加工资。多数情况下,企业就先搞空调,就是先调上,算企业欠职工的,有效益时候再发。实际上只要调到了,想办法做着法子也要发。因为发工资领导也有自己一份,不发要被职工骂得狗血喷头,甚至要被职工围追堵截。在那个时代,人们对那个工资表是十分看中的,除非有大差错,否则企业只能按工资表上的工资数发。干得多与干得少基本一个样。 客观上说,在调整工资的问题上,企业领导与中层以上干部要方便一些。领导为了照顾管理层的积极性,能符合调资政策精神时就会充分利用,因此肯定比职工要优先。再就是操作上具体细节职工不清楚,最终是管理层说了算。但职工也有相应的办法,就是从劳动部门呀主管部门去找人,了解政策,然后紧扣政策,向企业提出自己的增资要求。国有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谁也不愿意与职工过不去,(那个领导也不能干一辈子,卡别人工资是要触犯众怒的。 此后每年照此办理。国家不再正式发文调资,按照工效挂钩的形式企业自行调资,报出方案,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核,主要是企业有没有效益,最后经劳动部门备案就行了。从92年开始,调资时还明确规定,企业领导干部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一般情况上不能高出多少,多数是按系数进行。例如,在1993年调资时,规定按比例,一个中型企业,最低岗位系数为1.2,最多的可达2.5,职称达到什么级别的可以对照相当的系数。从那以后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工资与普通职工的差距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 从1998年以后,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与效益挂钩要管得严一些,效益不好就难调整工资了。加上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特别是企业有自主地按效益调资的功能,所以各地区的工资再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工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以近两年的国企工资水平来看,有的行业效益相对要好,例如信息产业类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电讯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可有2500到4000元左右,管理层分成不同的岗位工资也不一样。银行就要少一些,效益也差一些,多数普通员工也就是不到2000元每月的工资水平。公交公司的售票员与驾驶员的工资每月也就是1000到1800元之间。各个行业与岗位情况都不一样。至于管理层的已经没有统一的尺度,因为多数岗位都有了承包或单独考核的情况,因此有的多拿,有的少拿。在沿海地区国企,效益好的,比如上市公司,决策层领导年收入能达到15-20万元,非上市公司领导,有的企业年销售额达到数亿元的,领导年薪则可达到8-12万元。 分析以上国有企业工资薪酬制度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看,没有能够突破平均主义的范畴,虽然有了不了的差距,但与外企、民企与私企相比,依然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不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作用,与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薪酬制度也挨不上边。 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有企业的工资差距相对较小。对下,由职工监督着,差距拉大了,职工不答应,职工以集体力量与企业领导对抗,或者向企业领导叫板。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职工情绪与企业的稳定,会影响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对上,有企业的主管的政府部门监督着。因为,毕竟政府机关的工资也不高,而且你企业的领导班子是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因此从心理状态上也不会赞成企业领导的工资比政府机关高多少。中国人有乐见平均主义的心理潜在因素。这样,企业领导与企业员工的工资薪酬差距在一般情况下处于3—5:1的水平上居多。(这里指普遍情况,也有少数企业差距远大于上述比例) 二是国有企业维持的是一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所谓刚性,就是降不下来,也不能少发。这种工资制度也是企业要保持假账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呢,就是工效挂钩。因为企业没有效益,所以不能加工资。但当时工资制度是档案工资制度,一调上去就少不了,没有谁不想增加工资。在这个事情上,国有企业领导与员工是一致的。盈利当然要涨工资,亏损也要涨工资,否则不但要被企业员工骂臭,而且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损失。亏损企业要涨工资,只有通过做假账的办法将效益调上去,以便符合政策杠杆。所以企业领导班子也只有维持一些假账,使企业的总体效益不至于差下去。亏损企业做假账,在这个问题上,企业职工与领导的利益有一致性。万一企业一点办法没有,工资也发不出来,就会采取折衷的办法,就是先空调,然后等有效益再补发。而一旦加了工资,企业员工就有理由要拿到这份工资。发不出也要硬发,再发不出就在账上挂着,承认是企业欠着职工的一笔账。 三是国有企业的工资与薪酬制度有奖金与承包费用作为补充。企业领导班子集体承包效益指标,完成了可以有承包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企业的财务账上也增加了假的水分。因为完不成承包指标,评不上先进,那一份承包的奖励也拿不到手。例如拿了个全国的五一奖,对调资作用也相当大。企业的奖金数额只与承包合同挂钩,比如有的是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多的也有相当于全年的工资收入的两到三倍。总之,数量的差额是与当时合同挂钩的。但是国有企业的另一特点是,合同虽然签字了,真的效益上去了,不按合同兑现的也有不少,因为差距大了,许多人会红眼,企业只好调节一下,扣掉一点,给一部分。近几年好一些,承包合同兑现的比例相对大多了。 四是工资收入的公开性。外企与私企里,一般情况下工资不透明,不透明是一项制度。与外企与私企相比,国有企业里,谁拿多少工资是公开的,公开有利于平均主义,有利于互相监督。因此,在工资上进行攀比也十分正常。大家的收入都不高,谁拿高了别人眼红,叫骂声、怨气,出难题,出勤不出力。企业领导要小心对待,宁愿得罪个人,也不要得罪大家。 五是企业领导班子在工资收入方面有一部分灰色地带。明白地说,就是职务消费与个人界限不可能十分清楚。有些企业的制度十分完备,比如,来客招待费用,对标准作了规定,定金额,定对象,定场所,因此基本上难有灰色地带。也有的比较宽松,灰色地带模糊一些,职务消费时个人可得到一些实惠。不过说到底,有职务消费权利的只是极少数人,多数企业领导干部并没有太多的实权,职务消费的机会很少。主要负责人,管营销、公关的领导相对机会要多一点,其它领导如技术领导、行政领导机会要少得多。同时也会因人而异,有的相当公道正派,从来不伸手,也有的会适当伸手。有的企业制度严密,伸手可能性小,也有的制度管理相对较弱,企业领导人职务消费的灰色地带就要相对大一些。(那种不择手段捞钱的是违规与犯罪行为,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六是企业的工资薪酬方面的平均主义倾向直接导致优秀人才流失。据笔者观察与了解,从1995年以后,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虽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来说明,但总的印象是走了一大批,有的走了40%,有的走了70%。越是优秀的越容易被其它性质企业高薪挖走。企业人才流出,给企业强化管理与提高效益都带来了较大的负面作用。被挖走的首先是营销人才,技术人才,然后是管理人才。人们很现实,市场经济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你不去实现,人家就会认为你没有价值呀。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无可奈何。而能力有限的普通职工,因为没有特长,你想他流出去也流不出。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进来,但企业效益差的时候,总是优秀人才先走,直到人才走光了,还守着那个摊子要饭吃的,一定是什么特长与技术也没有的的普通职工。这大概也是一条规律吧。(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