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张卫星 > 正文
 
张卫星:解毒被邪说化的经济学名词(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15:27 新浪财经

  张卫星

  除了“溢价发行股票”这个中国股市最主要的经济学邪说以外,被中国股市经济学将国际惯例的经济学词汇误读误解邪说化“名词”还有没有呢?还有哪些呢?有!当然有,而且是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本文我们试着解毒这样的一部分名词。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咨讯尽在华夏近视网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在中国股市被邪说化的名词之二:“询价”

  来自国外的新股发行的“询价发行”规则,曾在2000年被证监会以“询价区间”的尝试而引入到“股权分置”的中国股市中,结果在中国股市每只新股都按其询价区间的上限,被极高倍率的认购比例所抢购一空!“询价区间”根本在中国是无用的!经过几年的所谓“市场化”的实施后,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

  中国股市“询价区间”完全失效的产生原因,是中国股市管理层的经济学理论因为受到“溢价发行”这个邪说的毒害,完全曲解了国际上的IPO“询价”原理。

  国际上的IPO“询价发行”制度,是企业发起人股东与承销机构向股票市场投资者询问认同本企业股份的价格并且投资者愿意同价同股来入股组建股份制社会公众公司的发行方式。“询价”的本质是先“询”企业发起股东自己股份的“价值多少”,后“询”愿意以此价格入股的投资者“认购多少股”。这个“询价发行”行为是完全遵循股份制公理“同价同权同股”的,根本没有什么“溢价发行”之说。而之所以主要向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询价,是因为他们拥有市场中的主要资金实力和专业的投资研究力量。所以国际上IPO新股发行市场化询价发行,体现的是发起人股东与承销机构对市场投资者的尊重与敬畏,是对市场投资者最恭敬的征询,以便获得最佳的、最体现本企业价值的股票市场价格。

  国际上的IPO市场化“询价发行”过程可以分解为如下程序:

  1、询问市场机构投资者所认同的企业发起股东股票的市场价格。

  2、而后询问机构投资者中愿意以价值认同的同样价格“同价同股”方式认购多少股票来入股组建股份制社会公众公司。

  3、整个过程是所有股东价值认同的“同价同股”,自然就形成“同股同权”了,也就必然可以“同股同价”的全可流通上市了。

  在国际上的全流通股票市场中,这都是极其普通的共识和普遍的规则。比如最近在美国那斯达克市场IPO上市的GOOGLE公司为例,就是通过承销机构市场化询价发行上市的,根据询价结果最终确定IPO发行价为85美元/股,折合人民币为700元/股。这个询价行为的本身说明市场机构投资者认同原公司发起股东的股票值85美圆/股,并愿意按85美圆/股的价格与原股东按“同股同价同权”的原则组建股份制的社会性公众公司。而后GOOGLE公司的所有股份都上市流通了。

  所以说国际上的IPO“询价发行”是所有股票的价值认同,是所有股票的全流通发行,并有以下事实依据为证的。

  在2004年8月初Google公司与Yahoo公司就专利权官司达成了和解协议,GOOGLE公司以270万股的Google股票换取了YOHOO公司的专利许可。并且在呈交给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Yahoo公司已经表示了将在上市后出售这些股票。根据8月30日Yahoo公司呈交给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SEC)的资料显示,YAHOO公司已经以平均每股82.62美元卖出了Google股票230万股,换得了1.91亿美元的现金。(来源网易商业报道)

  但中国股票经济学理论中,显然忽略了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存在本质性差异:“全流通模式”与“股权分置”,忽略了“询价发行”的潜台词本质是询问市场认同本企业发起人股份的市场价值。将股票区分开为:国有股与社会流通股后,单独去卖“社会流通股”,社会流通股单独定价、单独发行、单独上市。

  由“溢价发行”理论邪说,将国际通行规则篡改为“股权分置”状态下的单独“询价”卖出“流通股股票”,是“询问”单卖出流通股股票获得金钱的市场接受价格,而“市场”也只是“股权分置”的“流通股市场”。这个“询价”的价格形成并不包含原企业发起人股份可以同市场上市流通这个最关键的因素,原发起人股份不参与“可交易行权”的价格确认过程。

  所谓的“市场化询价”又是一个东施效颦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经济学邪说!

  在中国股市被邪说化的名词之三:市盈率定价

  企业发行股票的真正价格到底应该由什么来确定呢?看着五彩斑斓的国际股市的股票发行价格,传统的中国计划经济学思维方式遇到了一个十分迷惑的现象。其实通行世界的股票发行时企业价值确定方式,到目前来讲就只有一个国际通行方式:公司所有股份都是公平平等的在全可流通市场结构下的“同股同权同价”的“市场定价!”

  但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桎梏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西方经济学的误读,“溢价发行”的这个邪说统治了我们的思维、统治了中国股市的经济学。这个“溢价邪说”取代了“全可流通的市场化定价”。

  但理性告诉股市管理层,“溢价”不能无限制的“溢价”,怎么约束这个“溢价”呢,于是另一个被中国股市邪说化的经济学名词就又粉墨登场了,这就是“市盈率定价”,市盈率定价被当作“溢价发行”的控制杠杆了。

  其实国际上根本不是用什么“市盈率”来给股票发行定价的。什么“国外是20倍市盈率以下、十倍市盈率以上来发行股票”,这是在中国股市宣扬“溢价发行”经济学邪说的人士自己臆造出的错误定律。国际上从来没有像中国股市这样有一个被确定的“市盈率”倍数(15倍市盈率)来为新股发行“定价”。事实上在美国股市甚至盈利水平为负数的企业照样可以发行股票,“市盈率定价发行股票”的邪说是无从解释这个现象的。

  “市盈率”在国际上从来就仅仅是一个股价评价指标而已,从来也没有成为股票发行的定价标准。在中国股市,由于错误的“溢价发行”邪说的毒害,“市盈率定价论”就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股市十几年的股票发行史就是一个错误用“市盈率定价发行”理论单独来为股权分置的社会流通股来定价的历史。

  中国股市有这么多的造假上市案例,几年后出现这么多的“ST、PT退市”现象,都是这个“股权分置”结构下“溢价发行股票”的经济学邪说毒害的后果,是“市盈率”被当作“溢价发行的杠杆”所导致的必然恶果。由于“市盈率”的杠杆作用,导致相当多的上市企业与中介机构通过业绩堆砌造假来抬高股票发行价格,表面的20倍市盈率,其真实市盈率可能是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导致了中国股市普遍出现当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再就ST、PT退市的现象。

  在中国股市被邪说化的名词之四:上市!

  从建立中国股市以来,“上市”“上市”……这个词汇就一直被广泛传播,在企业层面“上市、上市……”成了企业追求的目标,大量企业不管自身条件具备不具备都一窝蜂的挤着、争着要“上市”,条件具备要上市,条件不具备创造条件、使出各种手段也要上市!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国际股市的“上市”热潮中大多铩羽而归,另一方面,在中国股市中“上市”不断。

  “上市”成了中国众多企业追求的至高境界。

  为此我们首先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上市概念。放眼看看世界,在国际的全流通结构股市中,“上市”就是股份制的社会公众公司的所有财产都由股票市场来确定价值,所有股东持有的股票都是平等的由统一的市场来确定价格。

  然而今天我们再看看国内股市,我们真的有真正意义的“上市公司”吗?我们几乎没有一家真正的“上市公司”(除几家三无公司外)。到是有1300多家的“圈钱制”公司。我们的这么多所谓上市公司,其本质上都没有“上市”,“上市“的只是流通股,而原有的企业的股份(即非流通股)都没有上市。不管是以前流行的“分拆上市”还是现在提倡的“整体上市”,一定要搞清楚其本质,在“股权分置”的中国股市,搞“股权分置”的流通股上市,也就是用“高溢价”的所谓“股票”来为企业圈钱,圈流通股投资者的钱而已。在中国的股权分置股市积极要求“上市”的本质就是“假上市、真圈钱”。

  中国股票经济学的“邪说”的最大传播地在高等院校中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宁跟明白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笔者从99年开始研究中国股市的经济学理论,努力探求中国股市的真理,参与了始自2001年中国股市大讨论的整个历程,感到最困难的就是与大量读错了书、受到邪说洗脑的高智商“糊涂人”进行经济学理论争论。

  金庸先生所著的《射雕英雄传》里就有这样一个“读错书受邪说”毒害的可怕例子。故事中讲到有一本武林绝学《九阴真经》是各个武林高手都梦想得到的东西,最终被西毒欧阳峰得到了,但他面对梵文的经书却看不懂。于是逼迫黄蓉将经文翻译成中文,黄蓉将《九阴真经》这本书打乱次序,反向篡改,然后拿给了西毒欧阳锋去读,西毒欧阳峰按书中所讲歪道理苦练功夫,结果导致走火入魔,中毒致深。

  现实中的中国经济学许多学说就存在翻译者的理解偏差与后学者的加工篡改,所谓“溢价股票发行”的理论,以及以上诸多被篡改的经济学词汇,都因为被篡改后而变异成经济学邪说了,以至于徒子徒孙的后来学习者在这种初始走偏的书本中越走越远,走火入魔……。这种现象在中国的高等院校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家高校的股票经济学教材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歪理邪说已经渗透到了高校教材中,唐而皇之在课堂上被传播和毒害学生!

  清除中国股票经济学中的邪说,救救孩子!

  相关文章:

  张卫星:破除中国股市的“经济学邪教”(上)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