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正文
 
刘晓忠:构造文化 挑战认知极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16:34 新浪财经

  作者:刘晓忠

  一切似乎都来得很突兀。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反思和总结全球通缩的成因和经验教训时,通胀的压力便接踵而至,通缩与通胀间的周期更迭几乎是刹那间就完成了交接仪式。

  本轮全球通胀,某种意义上是由于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需求过旺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过量,因而一些经济学家把这场席卷全球的通胀称为能源短缺性的摩擦性通胀,从范围经济和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看,是一种外部输入性通胀,改变贸易结构、调整贸易战略和影响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汇率、价格成为许多国家应对外部输入式通胀的重要应急政策和制度安排趋向。

  由于许多国家都在汇率制度上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机制,因而促使本币走强的一个重要手段就自然首选调节利率机制,这也就是专家预测的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开始替代扩张性货币政策,然而一些主要国家在纷纷提高利率的措施,但其效果却并不太明显,全球石油价格仍带有不可预测性,不断攀升的势头并不见减弱。8月19日,纽约石油期货市场上每桶石油价格已经突破47美元,几乎接近1980年代两伊战争对石油的影响,与石油有关的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消费者也开始存货避险,同时各种有投资价值且易存储的商品也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消费的挤出效应使得全球新兴企业(如高科技企业等)的产品,要么增收不增利,要么以存货的形式存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出现了自发性偏离,非一般均衡的配置结果使资源过多地向基础性要素产业聚集,而这些要素产业,与此相应的服务贸易业和运输业等在这种外部输入式的通胀中富得流油,于是技术改造、经营调整的压力并不大,这些拥有货币等资源的企业,为提高资金利用率,横扫全球寻找“投机”机会。

  美国自6月30日加息25个基点后,8月10日又宣布加息25个基点,加息并没有推动美元有效走强。6月30日,美联储加息后,有相当一段时间美元仍旧疲软,通胀压力并未减弱,美国的贸易成本和贸易赤字并没有明显改观,本次美联储再度加息,能否带来美元走强,形势仍具有挑战性。香港已经于8月11日实行四年来首次升息,澳大利亚于8月9日宣布继去年11月和12月连续两次加息至5.25%后,通胀压力仍未减轻,澳大利亚央行将不得不提高利率,鉴于澳大利亚经济中资源输出性比例较大,该央行加息对该国经济利大于弊,英国央行也于8月5日把基准利率上调了25个基点,达4.75%;欧盟也面临着通胀压力,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易辛也表达了对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不断上升的担忧;虽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此前认为“降息是促进欧洲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的最好办法”,但面对通胀,也表现得不知所措,等等。

  各国和地区通过加息影响本币走强,虽然可以在一定限度内熨平能源上涨引发的全球通胀压力,但若资金成本的提高和能源等原材料价格无法企稳,则对全球制造业的打击将无疑是沉重的,平衡不好各种变量因素,很可能会出现遏制住通胀的同时,经济增长的势头也遭到打压,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美联储在8月10日的声明中表示,由于通胀压力相对较小,美国当前的刺激性货币政策可以以稳妥有序的步伐逐步取消,但如有必要,美联储也将对经济前景的变化作出反应,以履行保持物价稳定的职责,这种暧昧的表述反映了美联储对加息效果的不确定性争议。

  相比西方发达而成熟的经济体而言,中国的情况更显得扑朔迷离,且不容乐观,七月份CPI达到5.3%,经济基础不牢固,外贸依存度过高,整个金融市场改革刚刚起步,以及刚刚初见成效的宏观调控等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经济政策的伸缩度和弹性系数变得有限,创造又不破坏,规范又不能削弱,使得形势愈发严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协调,制度构造、市场构造、监管构造等中国经济改革兴起的一轮构造文化也正在挑战管理者认知的极限。用统计学理论来分析,构造文化过程中既要防止第一类错误发生的几率,又要发防止第二类错误发生的概率,说到底与构造中的经济模型和判断依据的选择休戚相关。

  财政政策新棋局:风险转向

  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过热,广泛共识为投资过热、结构型过热,投资冲动的主体也基本锁定为地方政府,根源的鉴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等基本要素市场的不规范;二是资金成本较低和获取资金的手段不市场;三是地方政府的片面政绩观;四是能源价格的全球性上涨等。

  近日,财政部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提法、内容和措施进行了探讨,中性财政政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思路凸显了出来。 这与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有保有压的思路及近期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和西方酝酿中的融资体制改革、国债发行方式的改革等一脉相承,国家投资或国债投资项目开始腾出空间,吸收多种资本投资参与,放松市场准入门槛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中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CPI的绝对值不断增长,七月份达到5.3%,基本与一年期贷款利率5.31%持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七月份之后CPI将会逐渐下降,全年可望控制在3%左右,当前CPI达到5.3%,其中对影响CPI增长的构成要素及其权重进行分析,除去食品和能源因素,核心通胀率可能只有1%-2%,初步可以认定通胀高企的成因是外部输入型和瓶颈制约型的,然而影响CPI的要素的变动情况则并不稳定,首先在食品方面,虽然今年上半年夏粮获得丰收,农民也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增产双增收,但问题却仍不容乐观:一是由于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由于受交通瓶颈和市场基础问题的影响,实际上当前的农村的通胀式物价上涨的幅度高于城市,增收面临着增支的分流;二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君下来”,粮食流通环节并不顺畅,粮食增产区的粮食由于运输瓶颈难以发配到商品粮需求区,因而增收更多更好的是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三是今年下半年多发性的自然灾害已经对占60%的秋粮的产量构成了威胁,因此粮价目前能否稳定还不能过早下结论;另外在能源方面:煤炭是中国最丰富的能源,然而由于煤炭价格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不足,使得煤炭生产企业与用煤企业间的矛盾突出,虽然目前煤、电企

  业签定是配对的中长期定购合同,但煤、电企业间的利益和资源分配关系尚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这两大行业的利益竞争性尚需要进一步协调;石油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严峻,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却暂时无法撼动石油价格体系,虽然最近委内瑞拉总统罢免风波在有惊无险中平息,伊拉克方面,萨德尔与伊拉克临时政府达成善解,同意解除武装,但伊拉克反美力量与美国的冲突仍未停止,伊拉克武装分子对出口石油设施的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俄罗斯尤科斯安也尚未盖棺定论,石油问题还是影响全球性通胀的主要因素;最近还有全球性的运输瓶颈问题也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中国经济过热问题,从现象上看是投资过热,但从根源上看又不能把投资过热简单化,投资结构性过热与投资过热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如果定性为投资过热,则应减少投资总量,以达到一般均衡,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应该是首选,但现实并非如此。从结构上看,是热的过热,冷的又过冷。资源过于集中,刨除粮食和能源等易变性因素,中国经济过热实质上是瓶颈性因素引发的局部辐射整体的过热,煤电油运的瓶颈性制约,长期以来等于房地产开发的简单城市建设等等,已开始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即使是目前投资过热的钢铁业,其结构型的短缺也很为突出: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在宏观调控后供需基本平衡,而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板材却有很大缺口,有近50%左右依靠进口。据悉,今年下半年中国进口的板材将达到1500万吨,作为钢铁第一生产大国,有近50%的板材需要进口,反应出的不是钢铁业整体投资过热,而是产品品种的结构型失衡。

  这种结构型失衡虽给市场投资主体提供了成长空间,但在短时间内进行结构型投资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原因是民营经济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民营企业中超过5亿销售额的并不多,让民企进入技术门槛和资本门槛相对较高的领域产不太现实,如板材项目,投资额达到几十亿上百亿的规模,纵然民营的融资渠道放宽,再配合经营机制的灵活,然而对于这类项目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造成投资过热的另一个因素是投资回报率低下,大量的国有资金投稿却难以产生良性循环的现金流,使得大量资金沉淀下来,成为吞钱的机器,有的项目却在一些腐败分子有恃无恐的非法交易下,成为腐败工程。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长樊纲认为:我们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需要较高的投资率,而不是高的消费率。当然较高的投资率并不是盲目的、不计成本收益的投资,而是引导式的结构导向性投资,至于中国需不需要较高的消费率,笔者以为,仅强调投资率而忽视消费率则是中国经济投资过热的思路影响。中国企业大打价格战和日益垒高的库存,实际上就是没有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导致外贸依存度过大,经济结构不独立。可以肯定地说,生产在国内,而市场过于依赖国外,则是中国经济盘子大而不强的一个路径错觉,其实提高消费率并不非与提高投资率相冲突,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资源和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合理的投资和消费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评论中国目前的情况时说:中国经济的减速才刚刚开始,目前最新的一个说法是经济“软着陆”可能即将到来,这实在是“错得不能再错”。

  在尚没有找到接力投资率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因而不论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中性财政政策,其核心都是合理控制好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投资效率,财政投资简单地退出,民营资本等市场化投资主体又无法及时跟进,将会很容易使经济出现“硬着陆”。

  财政政策的转型,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无法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构造作为参照系。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内生规律而进行熨平式调控,而中国以赶超为战略安排目标,其本身的发展轨迹是跨周期的运作模式,因而在构造发展轨迹中挑战的是认知的极限,财政政策需要的是引导性投资,调节投资,而不是简单地在出现过热时以熨平经济波动而反周期操作,即在当前出现瓶颈性、外输式通胀中,利用财政政策等投资加大瓶颈领域的投资幅度,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快速发展,当然在投资中应放宽市场准入,在财政投资的引导下,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BOT、TOT等形式让民营等投资主体分享投资收益,以规避民营企业等受资本限制无法进入一些基础性项目,因此,在有财政投资的项目和所有制形式上, 更多地发展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 即把混合所有制打造成中国未来产权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不是泾渭分明的公有或民营所有制形式。

  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不应混为一谈。发展民营经济、增加投资率的目的不是解决就业,而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业问题和失业问题是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问题,完善的社保和福利体系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用投资来解决就业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因为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与解决就业并不是正态分布,对于就业压力较严峻的地区,可以建立更多的社会福利企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场的再分配机制以及税收杠杆来调节,在劳动力问题上,提高劳动力结构是保证投资有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财政政策不应该立即推出竞争性领域,而是通过国家投资杠杆,引导竞争性领域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升级改造,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兴起,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应该是国家的支持。

  金融政策:构造类别监管,焉知得失

  财政政策的影响的主区域应是在实体经济,而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影响主区域应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赢利模式、经营模式实质上是对实体经济产生财富的再分配和调节性规划,服务业的财富增长效益是分配财富和一部分追加财富。因此,如果把财政政策理解为经济发展中瓶颈性领域的正向激励的话,那么金融政策则是反周期的遏制经济震荡波动的幅度,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金融政策是反向的操作性激励。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以及期货等本身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其经营模式和业务创新实质上是财富分配机制的创新。

  自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之后,银监会对银行信托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和业务经营也尝试实行类别监管,最近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也实行类别政策,类别监管成为了中国金融领域的一个改革方向,然而,类别监管的标的物是经营范围、市场准入和资本约束等,实际上监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市场主体的经营业务上,通过类别监管扶优限劣,从理论上讲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却给市场主体戴上了镣铐,市场的活跃度、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无形之中套上了枷锁,优质的市场主体的创新首先必须保证不丢掉创新和市场准入的门票。

  如果说这种类别监管是一个权益的市场培育和规范措施的话,时机的选择、退出通道的预留空间是必须考虑的,而如果作为一种规范市场的协助性措施,那么如何处理制度安排与市场安排的关系,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机制与评级监管的优胜劣汰机制如何协调?制度设计永远滞后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而制度相比市场的超前性很容易影响市场机制效用的发挥。

  类别监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限制性竞争,其依据的框架是评级类别的设计,是通过评级类别来过滤操作风险、经营风险,而操作和经营风险的深层因素是认知风险,如证监会对券商的类别准入创新能否起到预期目标?目前,券商行业性信用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类别创新准入至少在目前难以使人们重拾对券商的信心,如集合理财、券商发债等问题,其实券商的生存问题是投资者认同问题,并非证监会认同问题,证监会是券商的婆家,而投资者是券商的衣食父母,证监会给某一券商评级再高,投资者如果不买帐,券商照样颗粒无收。如银行业,不良信贷资产的出现,实际上是信用主体的混合所致,工作人员行使权力,把自己的信用与银行信用等同,理论上银行人员与客户进行信贷活动时,是以机构信用为基础,而对信贷进行贷前、中、后的操作时,银行工作人员其时的信用应是个人信用,可实际中两者基本很为模糊,而这种信用主体的模糊反映在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上则是责任的约束缺失。

  中国金融市场目前的状况是监管的职能缺失和结构缺失,而不主要是工具缺失或业务缺失,监管的目的是规范而非限制,限制是市场的淘汰机制,监管部门如果从宏观上说是市场的守护神,而不是企业的守护神,企业的守护神应该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和市场机制。

  监管层对企业类别监管突出表现为企业本位,而非市场本位,正如西方整个经济理论的两个核心就是建模和实豆腐皮,通过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分析,然后通过人对经济现象的理解,构造出一个逻辑框架,然后利用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性的实证,因此随着经济学家对经济规律的不断深入揭示,经济理论也在不断推翻和补充,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也由回归分析、单方程回归、联立方程模型,再到时间序列模型,反复地不断进行创造性破坏,但最终西方经济学始终摆脱不了统计学上的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交替束缚,这种把经济现象通过某种设计的线性或非线性逻辑模型进行描述,实际上在不同时限都无法回避构造文化挑战认知极限。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