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文章:全流通如此“与时俱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 16:14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尽管证监会以及国资委都一直在辟谣,而有关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的“谣言”却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呢?现在恐怕可以清楚了。 身为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的李青原在2004年1月10日中国资本市场研讨会上在谈到全 一句“与时俱进”,曾经令人对证券监管的进步充满憧憬。如今,在全流通问题上,人们总算领教了什么叫作“与时俱进”。虽然这样的“与时俱进”,多少有点出人意外。 在政策层面上,自从2001年阔别公开征集全流通方案的大动作以来,在人们的记忆中,证监会一直充当的是灭火机的角色。光是2003年的公开辟谣就有好几次。例如,有消息称,11月份中国证监会将发布中国证券市场白皮书,对国有股减持等问题有所表态,方案将确定净资产定价原则。证监会权威人士随即坚决否认。 但是,渐渐地,人们终于发现,证监会辟谣的内容,有些其实并非纯属他人的杜撰。所谓“谣言”的风源,大致都出自有处。一是证监会权威人士在公开场合的演说。尽管这样的发言或者可以称之为个人意见或一家之言,但由于他们有时候并非以研究员的身份而是带着职务身份登台的,因而通常都很容易被视为政策动向。2003年11月22日。李青原率中国证监会规划委数名要员出席了一次全流通座谈会,他们在会上的发言不仅被公之于众,而且还被媒体称之为“全流通总动员”。二是政策酝酿信息有意无意的泄露。2003年10月15日,有媒体报道,一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摆在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案头已久,却至今找不到合适的时机。虽然证监会一直对全流通辟谣,但说的都是“没有时间表”,而从未否认过相关的政策研究。同样的,有关此消息迄今也尚未见澄清。三是外转内。政策信息外转内,历来是一种中国特色。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也不例外。即使以前有关减持和流通的海外最新消息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无稽之谈,但最近境外传媒关于减持和全流通依然有戏的猜测,却一再得到国内政策层面的证实。这显然足以证明这条外转内渠道的背景确实非同一般。 种种情况表明,在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上,政策面“与时俱进”,正在由灭火机变为打火机。点火人就是原来的灭火人。由于这样的原因,尽管2003年股市的减持和全流通躁动之火一次次地被扑灭了,但只要火种还在,谁能说它不会有朝一日燃起熊熊之火呢? 在笔者看来,人们现在要关心的不是全流通点火的时间表,而是它将毁灭什么?又将怎样涅磐?正如成思危副委员长所说:股权分裂正在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与时俱进,不考虑全流通这个问题也是不行的。但是,他认为,一套行之有效的股市全流通的解决方案,应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可行性:技术上是可能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法律上是允许的;操作上是可以执行的;进度上是可以实现的;政治上要能为各方所接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利益被一些实力资金和大户所掠取,而中小投资者却得不到实惠,那这种全流通的改革就是失败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流专家甚至证监会人士的言谈中,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方案既然可以潜移默变为个别方案,那么,流通股投资者热切期待的净资产定价和补偿方案显然也不难发生什么变化。问题在于这些全流通发言人的身份一会儿是专家权威一会儿是官方人士,如此“与时俱进”的变脸,对于投资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政策和结果呢?目前恐怕谁也难以逆料。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