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独家文章:“大动作”明示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09日 15:34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期间表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已经确立,半年内就会开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话声刚落,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注资两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大动作”就浮出了水面。 “大动作”是一个公开的明示,而不是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暗示。它告诉我们,国有银行上市是银行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新变化,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也将是盘活全局的突破口。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在打破单一所有制方面的一大新的尝试。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这个口号提了多年,但进展缓慢。国家作为惟一的股东,从道理上来讲就不可能按照商业原则经营银行。而将国有银行作为政策工具,正是国有银行受困于大量不良资产的主要症结。如果不是国家出手,单单依靠国有银行自身的力量显然将难以在短时间内甩掉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那么,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向试点银行注资作为国家一项特殊的政策安排,将使两家试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迅速接近10%,不良资产绝对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将明显改善,对两家试点银行满足上市条件无疑助了一臂之力;同时,这次注资也是一种长期投资,其基本点落足于股份制改造而非简单的输血,是向股份制改革迈出关键的一步。当然,花钱并不等于就可以买到机制。重要的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确立银行的商业经营目标,并在投资者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化银行的制度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对规模小的股份制银行来讲,无疑将带来更大的压力,但由于整个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是有积极影响的。一直困扰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大难题,即资本充足率过低、资产不良率过高、公司治理结构落后,其实也是其他商业银行包括现有5家上市银行的难题。目前,上市银行流行的是用大规模再融资的方法做大资本分母,这样,尽管作为分子的不良资产实际上并没有减少,而不良资产率却可以大大下降。但市场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相比于国家注资一掷千金的大手笔而言,市场对于缺乏投资者意识的上市银行却未必愿意无原则表现自己的慷慨大方,招行百亿可转债方案的遇阻,就清楚地说明了问题。看来,即便是已上市银行,也得用自己的业绩和诚信行为而不是政策效应来证明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商业银行的逼近,对于上市银行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按照四大国有银行目前的规模,任何一家如果在国内上市都会压垮A股市场。以中、建两行2002年底拥有的净资本额1882亿元、1283亿元,加上这次注资,就分别达到了3742亿元和3143亿元。如果整体上市,即使按照民生银行流通股占发起人股本25.36%的比例,按照招商银行流通股每股7.3元的IPO价,无论哪一家少说也得融资约4000亿元(按原有净资本额出资)到9000亿元(按新的净资本额出资)左右,而中国股市目前的流通市场一共才1万多亿元的规模。四大国有银行的上市,不仅将使得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蓝筹股为什么老是红杏出墙曲线上市再次成为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大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之争。考虑到市场资金的承受能力,国内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就小一些。这对于国家来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的方针能否得到更好的落实,不能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于市场来说,则是“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如何更好地实现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压力虽然可怕,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反过来说,不经受一定的压力,承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无法想像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