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份宽容券商 委托理财宽泛化--拯救股市(2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 11:03 新浪财经 | ||||||||||
南方证券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全国性大券商之一,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无人不晓。南方证券拥有一个包括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在内的令人目眩的股东名单,目前的委托理财资金近100亿元,如此规模加上相当数量的自营盘,堪称市场超级主力。 2001年,在上证综指从6月间达到2200多点高点后,此后三个多月节节向下,至10月初跌至1500多点,跌幅超过30%。南方证券自然处于被动之中。而截至当年6月29日,南方证券
作为券商的新辟业务之一,委托理财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证券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即券商与被委托方之间不允许有所谓的“保底协议”。然而,中国由券商操作的“委托理财”,多数业务均与被委托方有着“保本保底”协议。这种违背《证券法》的做法一直得到市场监管层的宽容。这个保底额或者公开披露于上市公司报告,或者存在于双方暗箱操作的“补充协议”中。知情人透露说,目前券商委托理财业务的收益保底线在6.5%到12%,实际执行中如果没有8%以上的收益保证,可以肯定是没有什么“财”可以“理”的。前两年市场行情好,这样的“保底”不难实现,现在股市处于下滑中,如此做法就必然会遭遇滑铁卢。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2001年底,涉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为172家,资金总计217亿,其中多交给券商打理。另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券商接受委托理财的资金总额达1500亿元左右,加上500亿元左右的自营盘,总数在2000亿元左右。 然而,中国证券业的净资产总额至2001年底不过765亿元,101家券商中平均每家7.6亿元。在市场上运作的资金远远超过券商自有资金,争取盈利之外,还要为盈利保底,风险之高、难度之大可以想知。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风险,无疑是中国股市的一颗定时炸弹。但监管层却对券商的委托理财宽容备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的的“防范市场风险”不知是说给谁听的。 主承销商“独吃” 南方证券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加重其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南方在主承销过程中不规范的做法——为独吞承销经费而甘冒包销发行余额的风险。南方证券极为看重证券承销,将此项业务作为做大做强投资理财、经纪业务等等的基础。故此,南方过去8年中在证券承销领域一直保持了国内券商前4名的位置,可谓独一无二。2000年,南方证券一口气把新股主承销家数、承销总家数、承销总股数、募集资金总额和上市推荐家数五项第一,外加市场份额第一,全数收入囊中,更引来市场侧目。 《证券法》有关条款明确规定,凡承销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须组成承销团,以分散发行失败的包销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规定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2001年10月,南方证券以主承销商身份为哈药集团配股,配股说明书里堂而皇之地解释了分销计划:主承销商南方证券3亿元,副主承销商华泰证券2.25亿元,平安证券2.34亿元,华西证券2.4亿元,承销团瓜分2497万元承销费。最终的发行结果不理想,7991万配售股份中有6830万股未售出。如果执行公开的承销协议,承担最大责任的南方证券只须拿出2.5亿元就可买完分摊的包销余股。然而,在10月13日哈药集团配股上市公告上,全部6830万余股均由南方拿出8.5亿元吃进,占用资金达南方证券注册资本金的85%。二级市场哈药集团股价遭受沉重抛压,南方证券的流动性风险愈加显著。对于这种明显违反《证券法》的行为,为何没有人出来管一管呢? 翻看上市公司配股后的公告,可以发现类似的行为并不鲜见。明星电力配股主承销商西南证券,曾被迫拿出21.2%的资本金即2.39亿元吃进全部1592万股余股;浙江广厦主承销商平安证券吃进4904万股,耗资4.96亿元。这两个数字,恰好是它们分别?999年12月、2000年11月增资扩股后全部资本金的21.2%和49.6%。中国证监会在1996年6月17日,已正式出台《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券商凡是承销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组成承销团,以分散包销风险。但《办法》和《证券法》都没有构成执行约束力。据统计,仅在1998年6月至9月,就有超过60%的承销证券商因包销配股余额被迫成为上市公司主要股东,23个配股项目占压主承销商大量资金。 中国股市险象环生的原因很多,券商盲目竞争揽项目,曲意逢迎上市公司,造成随意、被动地过高定价;市道低迷,投资者不认同配股价格等等;但是,作为市场管理者,眼睁睁地看着券商冒流动性风险持有大量股票而无所作为,对国际避险通行的承销团制度视而不见,对《证券法》的规定置若罔闻,这不是严重的失职吗? (注:本文为蔡慎坤先生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