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独家文章:“一动不如一静”的辩证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 15:33 新浪财经 | |
黄湘源 当换股的躁动渐渐平静下来的时候,人们终于又有机会重新品味“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一动不如一静”当然仍然是相对的,但适时适度的“静”对于在频繁的 这样的投资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好不容易告别了手中持股已久的次新股的时候,他们的股票一般已经贬值了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失水三分之二。这些股票在炒新成风的时候,都曾被视为不可多得的宝贝。谁也没有想到追新也会追成古董(股东),但当监管当局也开始检讨新股发行中的政策失误的时候,追新族们终于不能不意识到有成为次新股泡沫牺牲品的危险,惜乎为时晚矣! 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刚刚抛掉手上的超跌股,去挤进所谓“核心资产”的行列,“核心资产”却似乎也面临贬值,最吃香的竟是意想不到的网络科技和数码电视。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生物医药的星星又抹去岁月的尘埃大放异彩。紧接着,深圳本地股,上海本地股,电力股,化工股,高速公路股,资源能源股,一个个异军突起,热点轮换之频繁就象走马灯一般。而当你终于凡心大动,见猎心喜,一咬牙割肉换股去追某一个最靓的目标的时候,时髦女郎却很快成为昨日黄花,而人老珠黄的“核心资产”的文物价值却再度水涨船高,社保基金深套股解了套,就连一度成为泡沫的次新股也随着新龙头长江电力的一朝荣升而与有荣焉,券商重仓股更是鸡犬升天,令人望尘莫及。 事情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变化着,追不上的永远高不可攀,失去了的又总是悔之莫及。人们应该怎样去领悟其中的禅机呢? 我们不能不佩服市场主力的先见之明。市场主力看来深谙反向思维的真谛,在价值投资似乎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一股潮流的时候,在基金重兵以待的“核心资产”坐等别人去抬轿子的情势之下,竟然出其不意地选择了这种一向分辨不清概念与实质的题材股作为发动反弹的突破口。接下来的每一个新热点的出现几乎都可以说是逆反思维的产物,同时又深得物极必反的要领。由于超跌反弹实际上引发了股市运动的内在力量,不仅大获人心,而且借反弹力量的势力,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尽管从投机的角度来讲,一般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换位思维预测主力的思路,甚至来个提前量,抢在主力行动的前头,这就是过去曾经颇为蛊惑人心的战胜庄家的说法。但这样的希望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不过是不自量力的痴人说梦。事实上,作为一般的市场参与者,不仅在资金实力上不可能和市场主力同日而语,就是在信息资源上也不处在同一层面,因而在思维方法上也不能盲目沿袭市场主力,照样画葫芦来个逆反思维。滥用逆反思维其实是很危险的。世界上的事情如果什么都可以逆反思维,那么,从逆反思维到逆反思维,其结果只能是逆反的逆反,甚至逆反的逆反和再逆反,不就乱了套了吗?对于一般的市场参与者来说,投主力的机纵然可能得逞于一时,也不可能得意于一世,到头来总是难免投机反被投机误。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跟着主力投机,而是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这不过是跟风搭便车而已,不仅谈不上战而胜之,而且还得小心别在主力的车子急转弯的时候被甩了出去。 “一动不如一静”,就是说,与其盲目滥用逆反思维,不如信守价值理念。价值观并不一般地反对投机,但投机之所以有机可投,本质上也是抓住了投资价值的结果。就拿本次行情来说,超跌反弹就是内在投资价值的体现。如果没有超跌,也就没有投资价值,同样的,也就没有投机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不妨可以说,机会是跌出来的,而机会就是价值。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也可以说,有价值就不会没机会。时间常常会证明,炒家不过是替股市当搬运工,而藏家收藏的却是聚宝盆。不是吗,由于频繁换股而错失机会的投资者,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假如自己不是对手里的超跌股失去了信心,不也就用不着悔不当初了吗?在这里,投资价值固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投资价值是万万不能的。投机如果不考虑投资价值,到头来也不过是开自己的玩笑。 一动不如一静,当然并不是主张一动不动,而是说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都必须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做到对象适当,时机适当,方法适当,力度适当。在这里,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大是小,关键都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一稳,适时适度并不难做到,心态不稳,就难免动辄得咎,事事出错。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O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