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星:中国股市全景分析与未来展望(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 14:29 新浪财经 | |
张卫星 十年历史中的三次大牛市的重新认识 中国股市自诞生以来,短短十多年间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大牛市,虽然这种牛市的规模与国外股票市场上的牛市规模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足以让“圈钱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回味良久了,对于这三次牛市笔者依次划分如下: 第一次是在91年至93年间,上证指数从开市的100点左右,上冲到1558点,短时间内涨幅惊人,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短时间内彪升十倍以上,只可惜当时的中国股市只有那么几十只股票。数量少规模小。 第二次牛市就是96年初的上证从512点开始,到97年的5月的1510点,同期深圳成指从900点一路彪升到6100点的高位。这次牛市对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影响最大,中国股市现在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在这次牛市的感召下逐步进入了这个市场。 第三次牛市就是始自1999年的519行情,经过两年调整的中国股市自1000点在政策的鼓舞下,自1000点启动,一直上升到2001年的2245点因国有股减持而嘎然而止。 在市场技术派中还有一种说法96年的牛市与99年的牛市是一脉相成的,是属于同一次牛市。按这种分类方法,中国股市的前十年中有两次大规模的牛市,当然其他的一些分类方法中还包括许多小级别的‘井喷’牛市等等。各种牛市的分类方法并不阻碍我们的理论探讨,为了分析方便还是用三次大牛市分类来分析其发生的基本因素。 经济晴雨表不能解释牛市的发生 对于历史上的导致这三次牛市的基本面因素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传自西方的有一句话“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有人简单的论述为这三次牛市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造成的,并且罗列了一大堆的数据似乎想证明这种观点,但是很遗憾“经济发展”是推动中国股市三大牛市的基本面的这种论据,一直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原因非常简单,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中,经济总体运行比较平稳,相比较而言中国股市就存在太多的波动,在过去的十年间,已有记录的波动幅度在100%以上的就有七八次之多,面对如此众多的波动我们找不到经济基本面的原因。 从股指上看,现在的股指与92年的股指持平,而且这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毋庸置疑,所以从股指上无法反映出这种发展。从股价上看,市场中92年平均股价在几十元的水平,94、95年平均股价较低,96年、97一直到2001年平均股价一直在十几元波动,而目前在十元以下。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股市的股价水平实际上处于逐步走低的趋势中,是处于一种熊市状态中,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背道而驰的现象。如此众多的疑点和背离,难怪“中国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的说法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笑话了!只有一些刚从象牙塔中出来的学生才将此奉为法宝,写些不知所云的文章。 股市经济晴雨表论是解释不了中国股市的波动的,结合中国的特点所以中国股市又被解释为“政策市”,“政策市”基本上能够解释中国股市的波动原因,因为十多年间在中国股市的重要转折点中都能找到相关的重大政策,为此有人专门绘制了一幅中国股市政策走势图,。 但将一切问题都归于政策也有以偏盖全之嫌。政策并不是万能的,有许多就没有起作用,有许多的政策也是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出台的,所以政策虽然对市场有重大作用,但也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起到作用。比如对中国股市的三大牛市,单纯从“政策市”角度就得不到完美的解释,所以“政策市论”能够解释许多的市场现象,但仍然需要得到其他相关理论的补充。 另类角度看三次大牛市 但如果我们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从中国股市一直处于垄断市场的现实,从供求关系的变化,我们就又有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来看待中国股市过去的三次大牛市! 第一次牛市,是中国沪深股市刚开市,只有少数的几只股票挂牌交易,但面对的确是全国各地纷涌而至的热钱。这就好比一个山谷中,下雨后的涓涓溪流一下子被汇集到狭窄的山口,就是一次汹猛的山洪。此时我们回忆一下,中国股市第一次股潮正是这样形成的,全国的资金跑到深圳、上海买股票,大量的流动性金钱与屈指可数的股票对决,结局自然就是供不应求的失控性爆涨!而失控性的爆涨后,政府开始大量股票的发行扩容,涌入的资金被大量新股吸纳后,结果就开始了失控性的爆跌,就好象山洪过后一片狼籍,被这个潮流裹胁进来的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 第二次牛市,经过第一次股票风潮后,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虽然期间出现了几次有规模的短暂井喷行情外,整体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种状态一直从1993年维持到了1996年初。此期间一个重要发展标志也是下一次牛市产生的主要基本因素,就是证券公司营业网点的扩张。第一次牛市实质是局限在沪深两个城市中,虽有全国资金参与,但股票、股市并没有普及到全国。但在熊市的这几年,计算机通讯等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众多证券公司产生并在全国设立网点,使得股票不再只是深圳、上海人的专利。于是在某种契机下(银行利率大副下降),再一次的牛市又诞生了,一下子全国人民都能在家门口买卖“沪深股市”的股票了,全国的民间资本都开始涌进我们“迷你”的沪深股票市场,疯狂的爆涨再次不可阻挡的出现。如果说上次牛市是一次局部的山洪,那么这次牛市就是一次大河流域的洪水了,分布全国各地的证券公司就是无数的支流,将全国的水量(资金)汇集到沪深那几百只股票上,爆涨!如同上次牛市结束一样,大量新股票的发行扩容吸纳了涌入社会的热钱,标志着“资金推动牛市”的结束。 第三次牛市,开始于519行情,行情的特征与上两次没有太大区别,大量的热钱涌入仍然是这次牛市的基础与推动力。此时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更加的普及,全国范围内普通投资大众买股票更加方便。要说此次牛市与上两次牛市有所不同的,就是政府的角色走向了前台。如果说上两次牛市是我们市场宏观结构存在重大缺陷,造成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失衡,因某些因素诱发的失控性牛市,而政府处于被动应战市场的疯狂,而这次是政府开始主动制造牛市了。519行情的《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的人民日报社论和三类企业入市的政策为这次人造牛市推波助澜。各类资金抱着投资性与投机性的复杂目的都涌进了这个市场……,若说以前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比较小心,而此次胆量大了许多,毕竟政府的号召给了投资者极大的鼓舞。 这次牛市从1999年519直到2001年6月持续了两年,但市场中投资者的感触这次牛市要远远比上两次牛市弱,甚至大量投资者发现存在普遍的牛市赔钱的现象,实际上只要打开个股走势图就会发现大量的股票并没有创出97年牛市的新高,但上证指数已经早超过97年的1500点到达2200多点了。原因是上届政府主导的这次牛市是要以“国企三年脱困”发股票圈钱为目的,上市公司数量上的飞涨,大量新股垫高了指数,社会投资者大量涌入的热钱被大量发行的新股吸纳了。2001年6月标志着政策转向的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结束了这次牛市,并带来了一次“国有股减持”股灾。 “新股民开户牛市”、“资金推动牛市”与“政策市” 那么这三次牛市就可以另解释为是投资者开户数量的牛市,是投资者资金涌入的牛市,第一次牛市:投资者开户量从0到几百万户,第二次牛市:投资者开户量从几百万户到2000万户,第三次牛市:投资者开户量从2000万户越升到6000万户。 至此“新股民开户市”、“资金推动市”与“政策市”一个混合型市场模式在中国A股市场彻底形成,期间我们看不到多少经济发展推动股市上涨模式的影子。而正是这种“开户市”、“资金推动市”与“政策市”的混合型市场模式,恰恰能够完美解释为什么中国股市能够在A股股票价格普遍没有投资价值、没有投资回报的情况下,走出一拨一拨的“牛市”,而中国股市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大副震荡的“猴市”的上窜下跳的波动,“三大政策”、“518”、“519”、“624”等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突发“井喷行情”的产生,都可以通过这“三市”混合作用的结果而解释得清清楚楚。 何时还有牛市? 2003年年初,市场刚从崩溃的边缘缓过劲来,一股“大牛市”的喧嚣蔓延开来,甚至“闻到了96年的气息”这样煽情的文字见诸报端。本来股灾爆跌了900余点后,反弹个几百点是很正常的事,却一下子扯到什么“大牛市”上就有些太一相情愿了。“牛市”人人都喜欢、人人都向往,没有人愿意与钱过不去的。但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并不能代替理性的分析与思索。我们不仅要问当前中国股市存在“大牛市”的基础吗? 不改变现有的这种游戏规则、不解决股权(市场)分裂问题,维持这种“圈钱”的格局,在这种“新股民开户市”、“资金推动市”与“政策市”的市场模式下。再奢谈“大牛市”就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了,除非你能预测到,政府管理层的政策又开始大力做多,新股民大量携巨款涌入股市、开户量从6000万彪升到2亿,外部资金源源不断进入……充分满足着大量新上市公司的圈钱胃口。若你不能够预测到这个结果,那“大牛市”就只是存在于你的梦想中。 在本文写作时的2003年年中,指数已经从年初低点1311点运行了半年多,中国股市仍然徘徊于1400-1500点之间,呈现一幅半死不活的状态。虽然市场指数相对年初最低点有100余点的上涨,但再看市场内部就会发现80%左右的股票没有上涨甚至大多数处于不断创新低的过程,有些还出现了大幅的爆跌。反观仅仅20%的上涨股大多是大盘的指标股,而且许多是杠杆类股(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差距大),这样的股票上涨极大的带动股指的上扬,实际上造成指数的虚涨。也就是股指是上涨的,但绝大多数股民是赔钱的。千万不要告诉我这就是所谓的“大牛市”! 市场各方渴望期盼着的“大牛市”还没有来……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